資源簡介 (共38張PPT)4.1 水循環第二課時課程標準運用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學習目標能運用水循環的原理知識,分析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掌握洪澇災害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人類正用自己的方式影響著水循環的過程思考一下,人類行為對水循環的哪些環節造成了影響?下列活動主要影響了水循環哪個環節?長江三峽大壩南水北調中線引水渠人工增雨水井路面硬化植樹造林地表徑流地表徑流降水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修建水庫對地表徑流、下滲、蒸發、降水產生了哪些影響?名校名師配套課件-公開課課件-免費下載3.1水循環 (共18張PPT)修建水庫主要是能改變地表徑流的季節分配,減少洪水期徑流量,增加枯水期徑流量。(削峰補枯)同時由于水面面積的擴大,也增加了庫區的蒸發量和降水量(空氣濕度)。水庫中的水通過下滲使庫區地下水水位上升,也可能造成土地鹽堿化。跨流域調水對地表徑流、蒸發、降水產生了哪些影響?南水北調工程也可以使受水區和沿途的蒸發量增加,大氣中水汽增多,增加了空氣濕度。主要是改變了地表徑流的空間分布植被會如何影響水循環的各環節呢?植被遭到破壞對蒸騰、下滲和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產生了哪些影響?平時會減少蒸騰,空氣中水汽減少降雨時,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增多,地下徑流減少。地面硬化對地表徑流、蒸發、下滲產生了哪些影響?城市化后,天然水域面積減小、地表植被減少,水泥地面增多,地面大面積硬化,蒸發量減少、地表水不容易下滲,地表徑流增加,而地下徑流減小。(容易發生城市內澇)市氣象局工作人員介紹,7月31日下午,臺風“煙花”減弱后的溫帶氣旋途經我市,與我市上空的冷空氣會合形成強降雨,導致我市道路積水,多部門緊急排澇。近年來,許多城市遭遇暴雨時,常出現水漫街面、低洼處建筑被浸泡等內澇現象,造成交通阻塞、財物損失甚至人員傷亡。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澇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活動三:想一想水循環的過程結合水循環原理,簡述這些城市產生內澇的主要原因。①短時間內降水強度大;②地表硬化,下滲弱;③排水系統老化;如何讓城市不在“看海”?湖泊森林濕地雨水花園綠化屋頂生物滯留透水路面雨水回收洪水時:迅速排水下雨時:吸水干旱時:釋水平時:蓄水、凈水海綿城市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為“水彈性城市”。作用: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打造海綿城市主要有“下凹綠地”、“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措施。例如城鎮建設中,透水磚表面呈多孔結構,具有強透水性的特點,因此提倡用透水材料鋪設“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質地面。活動四:思一思水循環的過程說明地面鋪設透水磚對城市的地理環境的好處①促進地表水下滲;②減少城市地表積水;③增加地下水儲量,保證植被生長;“到2022年7月,我市將依托黎明河沿線,鏈接東城區三永湖、黎明湖、濱洲湖、蘭德湖4湖,建設成總長超萬米的城市綠道體系,內含11個主題景觀區和近百個景觀節點。”工程設計中融入海綿城市設計理念,注重生態優先,通過各種綠色措施,進行了較好的“海綿城市”示范區構建。綠道建設過程中,大慶市也會通過生態駁岸、水自然凈化設施建設,為黎明河環境保護和提升起到重要支撐。魚鱗坑是黃土高原常用的生態整地方式,在陡坡上有序的挖掘半月型坑穴。這些坑穴呈品字型交錯排列,狀若魚鱗,故名為魚鱗坑。坑中植樹功能:工程措施(挖坑)和生物措施(種樹)相結合,具有攔截地表徑流(蓄水)、減輕水土流失,保水、保土、保肥的功能和作用。魚鱗坑的功能分布:魚鱗坑多用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干旱山地和黃土高原。魚鱗坑是黃土高原常用的生態整地方式,是在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坑穴。這些坑穴呈品字形交錯排列,狀若魚鱗,故稱魚鱗坑。魚鱗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樹造林,可保水、保土、保肥。試從水循環的角度想一想,魚鱗坑為什么能 保水、保土、保肥?①魚鱗坑一般建在陡坡上,降雨時可攔蓄坡面徑流;②在魚鱗坑中植樹造林,可增加水的下滲,涵養水源、樹冠截留水分減少降雨對坡面的直接沖刷,根系固定土壤,有效減輕水土流失,起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活動探究P96】:水循環環節 人類活動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局部地區大氣降水蒸發下滲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填河改陸、圍湖造田地下工程建設、地下水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地下交通線路修建破壞滲流區的地質結構,改變地下水的滲透方向人工降雨植樹造林、修建水庫可以增加局部地區的水汽供應量城市鋪設滲水磚可以增加下滲;城市路面硬化,可減少下滲洪澇災害的防治概念洪澇災害是我國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發生頻率高,影響范圍廣,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洪水災害: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雨澇災害:是指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續性降雨等使低洼地區積水、淹沒的現象。【合作探究】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以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為例)1998 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時,我國氣象衛星對洞庭湖區進行了實時監測。圖 4-9 是氣象衛星拍攝的多光譜合成遙感圖像,其中右圖中的紅色部分表示洪水新淹沒的范圍,通過與沒有發生洪水時的遙感圖像(左圖)進行對比分析,就可以獲得受災區域的分布及面積。洪水分析是抗洪救災與減災決策的重要依據。(1)從水循環角度,分析長江流域易發生洪澇災害的原因。容水空間來的水去的水(1)從水循環角度,分析長江流域易發生洪澇災害的原因。容水空間(小)來的水(多)去的水(少)降水多、集中流域面積廣、支流匯入多植被破壞圍湖造田地勢平坦泥沙淤積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表徑流地表徑流地表徑流地表徑流長江流域圖河道彎曲地表徑流(1)從水循環的角度分析,造成該城市內澇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內澇產生的原因(以山西太原城市內澇為例)2016年7月19日,山西太原遭遇強降雨天氣,城市多處路段內澇嚴重,行車如行船。自2006年入夏以來,暴雨突襲致使全國不少城市陷入“看海”窘境,“逢雨必澇”成了我國城市發展中的一大“痼疾”。①夏季多暴雨,降雨強度大,范圍集中;②地勢低洼,地表徑流排水不暢;③路面硬化導致下滲作用減小,地表徑流增多。【小結】影響洪澇災害發生的因素容水空間(小)來的水(多)去的水(少)降水多、集中流域面積廣、支流匯入多植被破壞圍湖造田地勢平坦泥沙淤積路面硬化調洪、蓄洪場所少河道彎曲防治措施恢復植被退田還湖“海綿城市”修建水庫和分洪區修筑堤壩清除淤泥人工裁彎取直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加強洪泛區的建設管制、建立洪水預警機制、落實居民撤離應急預案。遭遇洪澇災害怎么辦?洪水前洪水時遠離水電,注意安全一旦室外積水漫進屋內,應及時切斷電源,防止觸電傷亡。向山坡、高地、避洪臺等就近迅速轉移,或者爬上屋頂、樓房高層、大樹等高的地方暫避。即使會游泳,也要盡量避免下水,以免碰到暗流和旋渦。不可攀爬帶電的電線桿、高壓線鐵塔,也不要爬到泥坯墻的屋頂上面。地處低洼地帶的居民要準備沙袋、擋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門檻,設置擋水土壩,以防止洪水進屋。如水位繼續上漲,暫避的地方已難自保,則要充分利用準備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到一些門板、桌椅、大床、大塊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子逃生。當發現高壓線鐵塔傾斜或者電線斷頭下垂時,一定要迅速遠避,防止觸電。遭遇洪澇災害的自救舉措洪澇自救關--火、電、氣備--手機、藥品、水、手電筒、口哨、鏡子離--遠離高壓線 電線桿轉--移高處(屋頂、木板、床板 泡沫板、澡盆)車熄火 莫重啟 打開窗 快逃離大災之后有大疫災后水,燒開喝家中電,查后啟物品消毒安全記目前安徽省正試點“海綿城市”建設:缺水地區優先利用透水磚、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等,其他地區優先利用雨水濕地、蓄水池等設施,構建新型的城市水循環系統。據此完成1~2題。2.“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目的是( )①減少城市用水量 ②促進雨水資源利用 ③弱化城市排水能力 ④緩解城市內澇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1.“海綿城市”建設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是( )A.a增加 B.b增加 C.c減少 D.d不變5.秘魯首都利馬及其周邊山區很少下雨但濃霧天氣較多,以前當地居民被迫從數千米以外的河流取水。近年來有人提出用捕霧網從霧中取水。據此回答問題。捕霧網干預的水循環環節主要是A.蒸發 B.降水 C.水汽輸送 D.地表徑流6.水循環由多個環節組成。下列地理現象中,屬于“水汽輸送”環節的是A.長江東流 B.降雪C.臺風登陸 D.黃河融冰7.關于水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 )A.修建水庫和跨流域調水能影響地表徑流B.促使水循環的能量來源于太陽輻射和地球重力C.“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水”是指地表徑流環節D.城市化不會影響局部地區的水循環8、下列地理事項中,不參與海陸間水循環過程的有A 長江流域的水 B 塔里木河的徑流C 登陸的臺風 D 我國季風區的降水典例:已登陸的臺風參與海陸間循環典例:未登陸的臺風參與海上內循環長江參與了水循環的地表徑流,夏季風參與了水循環的水汽輸送典例:長江流域圖典例:內流區:河流不入海,注入湖泊等外流區:河流注入海洋內流河是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內陸湖泊或者在內陸消失的河流。所以內流河多參與的是陸地內循環。水循環“水的行星”自然界的水循環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洪澇災害存在形式水體類型概念類型環節維持全球水量動態平衡促進水體不斷更新影響全球氣候變化成因防治措施塑造地表形態固、液、氣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課堂總結結束(共45張PPT)課堂情景導入4.1 水循環第一課時課程標準運用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學習目標了解地球表面各種水體的名稱和含義,明了水循環各環節包含的概念。能繪制示意圖并描述水循環的過程。能運用水循環的原理知識,分析水循環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水的行星”Water planet01活動一:閱讀第P89教材,回答以下問題1.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哪顆行星被稱為“水的行星“?原因是什么?2.地球上的水按照存在狀態可以分為哪幾類?按照存在的空間位置可以分為哪幾類?地球;地球表面海陸占比大概是7:3固態、液態、氣態;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如圖所示,若將①地球上的水,②沼澤、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的液態淡水,③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三者分別匯集起來,只不過形成三個小水珠。地球上水的體積與地球體積大小對比1.圖中的三個水珠并不太大,但地球卻被稱為“水的行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2.地球上淡水資源的儲量并不多,而人類每天都在大量取用它,這會不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呢?為什么?“水珠”雖然不大,但地球上的水覆蓋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積。從太空望去,地球大部分被藍色的海洋所包圍,所以人們稱地球是“水球”。不會,淡水資源雖然不多,但通過水循環不停的運動,地球上的水總量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但若是較大程度的氣候變化或嚴重的污染,這些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可能減少。新課講解-探究1水存在的形式1固態液態氣態水在地理環境中以氣態、固態和液態三種形式相互轉化,形成各種水體,構成了水圈。水體類型2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地球上約有71%的表面覆蓋著水固態主要分布在高緯和高山地區數量最多,分布次之數量最少,但分布最廣液態氣態河流水湖泊水沼澤水地下水冰川水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體(2/3),主要分布在兩極地區和中低緯高山地區。水的行星形態:固態、液態、氣態分布:海洋、陸地、大氣之中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體,占全球淡水儲量的2/3以上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水量約占全球淡水儲量的0.3%。目前人類利用較多的淡水資源是哪些?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節約水資源地球上可用淡水資源的儲量僅占0.3%,人類每天都在大量取用它,會不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呢?自然界的水循環Water cycle in nature02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環境中的移動,以及與之相伴的狀態變化。自然界的水循環時刻都在進行著;根據發生的空間范圍,水循環可分為海上內循環 海陸間循環 陸地內循環在 作用下,水在 間,通過吸收或釋放熱量, ,形成了永無休止的循環運動。太陽能和地球重力陸地、海洋、大氣固、液、氣三態轉化蒸發降水海上內循環海 洋蒸發降水海陸間循環地表徑流地下徑流水汽輸送(大循環)地表水的主要循環方式蒸發蒸騰降水陸地內循環自然界的水循環Q1:“天上”指的是什么?Q2:“黃河之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復回嗎?下列環節屬于哪種水循環類型?請連線。長江流域的河流徑流已登陸的臺風形成降水塔里木河的河流徑流未登陸的臺風形成降水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水循環類型類型 海陸間循環 陸地內循環 海上內循環發生領域 海洋和陸地之間 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間特點及意義 (選擇、填空) 最重要的類型,又稱大循環,使陸地水得到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 循環水量很少,補給陸地水的水量很小,對于干旱地區非常重要 循環水量大,對全球的熱量輸送有重要作用典例 (選擇) 長江參與了水循環的地表徑流,夏季風參與了水循環的水汽輸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降落在海洋上的雨水(如未登陸的臺風)水循環的類型1.“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其對應的水循環環節分別是A.蒸發、地表徑流 B.水汽輸送、地表徑流C.蒸發、地下徑流 D.地表徑流、水汽輸送2.下圖所示水循環示意圖,圖中數碼①②③④⑤環節組成的水循環名稱是A.陸地內循環 B.海陸間循環C.海上內循環 D.陸上內循環水循環的地理意義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water cycle03水循環的地理意義1:促進水體更新表1:地球上不同水體的更新周期讀地球上各種水體的循環更替周期示意圖,思考是什么促進了陸地各種水體的更新?體現了水循環有何意義?水體 更新周期(年) 水體 更新周期(年)永久積雪 9700 沼澤水 5海水 2500 土壤水 1地下水 1400 河流 16天湖泊水 17 大氣水 8天在水循環過程中,水體的運動、轉化、使各種水體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1.人類過度用水,超過了水體的更新速度,導致水源性缺水。2.水資源遭受污染,導致水質性缺水。生物水大氣水河流沼澤湖泊和水庫土壤水冰河海洋地下水1周1.5周2周1-10年10年2周-1年1000年4000年2周-10000年0200040006000800010000年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思考在一定的空間與時間范圍內,水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類用水量超過了水體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資源遭到嚴重污染,就會造成水量型缺水或水質型缺水,因此,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之中,但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對于特定地區來說,水資源的量是有限的,必須對水資源進行合理利用與保護。只有在開發利用強度不超過地區水循環更新速度以及不產生或少產生水污染的條件,水資源才能不斷獲得更新,才能被人類長期利用。保護水資源,從我做起!水循環的地理意義2: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假如我是太平洋的一滴水,可以穿梭在天際云間,化為唐古拉山頂的彩虹,降至滾滾長江水,匯成浪花一朵;也可以駕著西北風,變為北國大地的積雪,融化后深入地下,被松樹的根吸收……第四章地球上的水一滴水通過相態的變化,聯系了地球的哪些圈層?體現水循環的何種意義?大 氣 圈水 圈生物 圈巖石 圈在一定時期內, 全球的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水循環的地理意義3:影響著全球氣候的變化觀察我國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景觀圖 , 分析兩地的水循環在哪些環節存在差別 ? 在這兩地中 ,水循環主要影響了自然環境的哪些方面?水循環的地理意義4:不斷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通過水汽輸送,海洋不斷向陸地補充淡水。從水循環的意義角度分析,為什么會在長江入海口附近的舟山群島形成我國最大的漁場?這說明水循環有什么 影響 ?長江水把陸地的泥沙、有機物和無機鹽類輸送到海洋,為魚群帶來豐富的營養餌料。水循環的地理意義4:不斷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水循環的地理意義4:不斷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 Sustain the movement of matter and energy on earth物質遷移水循環是海陸間聯系的主要紐帶,通過水汽輸送,海洋不斷向陸地補充淡水,地表徑流源源不斷地向海洋輸送大量的泥沙、有機物和無機鹽類。第四章地球上的水能量通過傳輸、儲存和轉化,對太陽輻射進行重新分配,緩解高低緯度間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水循環的地理意義5:塑造地表形態 Case study思考: 1979 年與 2012 年黃河三角洲的面積如何變化?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黃河中游千溝萬壑黃土高原黃河入河口的黃河三角洲材料一:據古籍記載黃土高原曾經是植被豐茂,環境宜人,但是如今已變得千溝萬壑。材料二:河口處,由于黃河攜帶了大量的泥沙,每年有近16億噸泥沙進入黃海,使得黃河三角洲面積不斷增大。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進, 形成大片的新增陸地。材料三:黃河上游特別是龍羊峽至青銅峽河段,地形險峻,山勢陡峭,峽谷綿延,水流湍急,總落差1300多米,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是全國著名的水電“富礦”,被國家《能源“十一五”規劃》列為重點開發的水電基地之一。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分析不斷擴大的黃河三角洲和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景觀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體現水循環怎樣的地理意義?探究思考 Inquiry and thinking流水侵蝕使得黃土高原地表形態千溝萬壑,沖刷下來的泥沙隨河流到下游和入海口處,堆積形成三角洲。體現水循環地理意義:重塑地表形態;進行物質遷移。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促進水體更新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不斷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塑造地表形態課時作業課時作業下圖為某地理考察小組利用“日光蒸餾法”取水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3.該實驗所揭示的水循環的主要動力為( )①風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陽能 ④溫室效應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4.該實驗可以明顯模擬出的水循環環節主要有( )①水汽蒸發 ②水汽輸送 ③大氣降水 ④地表徑流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1.1水循環第一課時 2024-2025學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pptx 4.1.2水循環第二課時 2024-2025學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