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準考證號3,歷史典故“房謀杜斷”,是指唐朝時期,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優勢互補,山西省2024一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監測協力輔佐唐太宗,成為美談。這說明唐太宗A.以民為本七年級歷史B.虛心納諫注意事項:C.戒奢從簡1.文科綜合由歷史和道德與法治兩部分組成,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其D.知人善任中歷史部分分第1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頁,滿分75分,考誠時間70分鐘。4.如圖所示,筒車車形似紡車,車輪為竹制,上端縛竹簡,車輪旋轉時可實現汲水灌田。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客相應的位置。3.答案全部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誠卷上無效。由此可知,筒車的好處是4.考試站來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省謂1的鳳表京北令.1A.材質堅硬,利于深耕間烈的了以西位)B.溝通河道,便于水運第I卷·選擇題(共30分)亞的來,導C.節省人力,提高效率本部分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D.滑行自如,利于拔秧筒車示意圖合題意,請選出并在答題卡上將該項涂黑。5.唐由盛世步人衰運,關鍵在于一場叛亂。雖然被討平,但它給子唐帝國的創痛,真是1.如圖所示,隋朝運河開鑿成功后,南方人可以至深且巨,在某些方面甚至影響唐以后數百年的政局。這場叛亂是從余杭邵乘船北行直達涿郡,西行可直達洛陽A七國之亂B.八王之亂C.安史之亂D.黃巢起義和大興,運河所貫穿的地帶,又皆是經濟文化6.如下是某同學在歷史課堂上做的筆記,這些筆記反映了唐朝發達的地區。由此可知,隋朝運河●唐太宗被周邊各族尊奉為“天可汗A.結束國家長期分裂局面●唐中宗時,唐朝的宮廷球隊與吐蕃瓊隊展開馬球比賽B.加強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唐玄宗冊對聚術淋褐首領為物海鄭王,渤海國派遣留學生刮店朝求學C,加重運河沿岸人民負擔·唐玄宗冊封詢詔首領皮泛間為云南王,皮邏閣派補子赴長安朝見唐玄宗D.加速隋朝統治走向崩潰A.中外交往頻繁B.政治制度完善2.據史書記載,隋末農民起義時,太原留守李淵趁機在晉陽起兵,逐步控制了關中。進C.民族關系和睦D.江南經濟開發人長安后,廢除苛法、安撫百姓,617年立楊侑為傀儡皇帝,次年通其禪位。材料主7.他歷經磨難,于貞觀十九年自天竺返國,攜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五千二百卷。同要描述的是年,太宗在長安弘福寺設立譯場,命他主持譯經工作。與材料相關的史事是A.隋朝的隕落B.唐朝的建立A.玄奘西行B.鑒真東渡C.唐朝的盛世D.唐朝的衰亡C.遣唐使訪華D.大食人來華山西省2024一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34518910123女15ADD二、非選擇題(16題8分,17題10分,18題12分,19題15分,共45分)16.(1)布局特點:唐朝都城長安,規模宏偉,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規劃井然有序,城市布局呈中軸對稱;外郭城實行坊市制度,坊為居民居往區,市為商品交易區,兩者有嚴格的區分;長安城街道縱橫交錯。(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3分)地位:長安城既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也是聞名中外的國際大都市。(1分)(2)圖一:②(1分)圖二:④(1分)圖三:①(1分)圖四:③(1分)17.(1)現象:盛行飲茶之風,茶葉在唐潮已成為生活必需品。(1分》原因:唐朝政治穩定,民眾生活安定:唐朝前期,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唐朝經濟作物尤其是茶葉種植有長足的發展;唐朝茶葉的產量、品種都遠超前朝:等等。(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3分)》(2)作者:陸羽(1分)特點:《茶經》系統總結茶的種植、產地、烹飲、品鑒等;集唐中期以前茶文化之大成;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介紹茶的專著。(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3)特點:民族文化交融。(1分)原因:宋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并立,時戰時和交往頻繁:宋與遼互市,邊境貿易往來頻繁,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宋遼“渡淵之盟”后很長時間,雙方保持著和平局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融:漢族先進文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等等。(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18.(1)措施:設立羈摩府州;設置都護府。(2分)影響:有助于唐王朝加強對邊器地區的管轄:有助于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和多民族國家進一步團結壯大;增進了各民族的交融與相互了解。(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2)特點: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嚴格了考試程序:殿試成為定制:錄取的規模和人數不斷擴大:等等。(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意義:科舉制度的發展,為讀書人進人仕途開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3)措施:杯酒釋兵權;任用文臣管理軍務: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等等(答出符合題意的任意一點即可,1分》弊端:使地方軍事戰斗力減弱,難以抵御外敵,最終導致“靖康之變”。(1分)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答案.pdf 山西省大同市多校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考試七年級歷史試卷(PDF版,含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