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曲靖市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第二次教學質量監測歷史試題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有關信息,在規定的位置貼好條形碼。2.考生作答時,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答題無效;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將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作答非選擇題時,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 考古發現,距今5000年前后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中,大型中心性聚落內的核心建筑一般都選址于聚落中央或高地上,F105、F106等大房址門道和火塘位于同一條軸線上,室內四個頂梁柱和周圍的墻壁柱也大致以軸線對稱分布。這說明( )A. 中華文明早期特征初顯 B. 城市營造技術日趨成熟C. 社會貧富分化開始產生 D. 王權為中心的秩序建立2. 西漢初年,漢朝法律對王國事務的干預限于謀反等重罪,各王國另有自己的法律。王國官吏皆“從王治”,案件審理程序基本上脫離漢朝而自成系統,王國官吏多由本國士人充任,使王國政治普遍表現出從俗傾向。這( )A. 導致地方行政成本提高 B. 凸顯法律體系日益完備C. 強化中央對王國的控制 D. 適應漢初現實統治需要3. 下表是不同史籍關于“薛仁貴(614·683年)三箭定天山”的歷史敘述,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朝代 作者 來源 節選內容唐朝 苗神客 《薛仁貴碑》 (薛)仁貴降(鐵勒)九姓事,云軍中為之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后晉 劉昫等 《舊唐書》 時(鐵勒)九姓有眾十余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余一時下馬請降。北宋 王欽若等 《冊府元龜》 (鄭仁泰、薛仁貴)情冀勛庸,志希貨賄,不聞存慰,必置誅夷,乃肆兇殘……鐵勒逃散,猶未梟懸,漠北之亂未平。A. 史料越接近時空現場越客觀 B. 薛仁貴取得了對鐵勒的重大勝利C. 綜合多種敘述即可得出真相 D. 史料運用應遵行多元互證的原則4. 北宋時期,16戶四川富民因鐵錢沉重、幣值過低、不利于大額長程貿易,以“合伙”、“眾籌”的形式運營私營交子,但私營交子很快因難以按約定兌現退出流通,官府接手后以國家財政資源作為價值保障,官營交子成為四川當地的流通貨幣,又是國家跨區域調度財政資源的重要工具。這說明( )A. 紙幣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危機 B. 商品經濟推動貨幣的改革C. 政府對紙幣發行有效管理 D. 紙幣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5. 清朝中期,云南省的各府、州乃至到縣紛紛編纂方志。《廣南府志》由知府李熙齡統籌,大量本土鄉紳為主要編寫人員;《開化府志》主要內容為“疆域”“山川”“河流”和“橋梁”等,強調“今家置詩書,俗之禮儀,人文之盛,濟濟恂恂,媲美大邦矣”。據此可知,清代地方志的編修( )A. 規范了地方志編寫的范例 B. 旨在介紹地區的風土人情C. 強化邊疆地區的政治認同 D. 促進基層文教事業的發展6. 下表是中國近代部分鐵路修筑信息一覽表。表中投資主體的差異體現出( )鐵路 起始點 建設周期(年) 里程(千米) 投資國中東鐵路 滿洲里—綏芬河 1898—1902 1560 俄國安奉鐵路 丹東—沈陽 1904—1905 302 日本膠濟鐵路 青島—濟南 1899—1904 395 德國道清鐵路 道口—焦作 1902—1907 150 英國滇越鐵路 越南—河口—昆明 1901—1910 859 法國A. 近代中國鐵路修筑技術落后 B. 列強爭奪在華權益日益激烈C. 列強進行商品輸出的需求 D. 清朝政府重視外資的利用7. 1920年,陳獨秀面臨工人群體某些“缺陷”時,提出“應該從人格教育,革心革面上做起,”“革心”成為首選。1921年陳獨秀則認為“我們唯一的使命只有改革社會制度,否則什么個人的道德、新村運動,都必然是無效果的。”這一轉變反映( )A.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成熟 B. 工人階級找到正確的革命道路C.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初步實現 D. 革命統一戰線得到進一步鞏固8. 宣誓在中共黨政軍中是一種較為普遍的行為。1937年以前,中共的宣誓詞為“我們是工農的兒子,為著工農解放奮斗到底。”革命服務主體的表述主要是‘工農’。1937年以后,中共的入黨誓詞出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忠心為人民服務”的表述。這( )A. 體現新民主主義革命要求 B. 配合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C. 踐行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 D. 反映國共兩黨矛盾日益激化9. 1938年日本成立興亞院,興亞院對華北地區適宜種植棉花的地區展開詳細調查。1939年2月,興亞院對河北省棉產改進會加以擴充改組,成立華北棉產改進會,改良棉花品種和種植方法,增加畝產量,制定了“華北棉花改良增產八年計劃”。日本此舉( )A. 促進了中日技術交流 B. 推動了中國農業進步C. 滿足日本拓展市場的需要 D. 可佐證《論持久戰》的合理性10. 下圖是忻禮良創作于1957年的現實題材作品《勞動歸來》,描述了50年代農民在地里勞作以后回家的場景。該場景反映當時( )A. 土地改革調動人民生產積極性 B. 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風貌C. 國民經濟恢復取得初步成效 D. “雙百”方針促進文化的發展11. 波斯帝國建立后,大流士一世把使用相對廣泛的阿拉米語作為帝國通用語。但是,埃及出土很多波斯統治埃及時期的文獻,是用埃及祭司體和世俗體、阿拉米語、希臘語、拉丁語、科普特語,以及阿拉伯語7種形式書寫的。這說明波斯帝國( )A. 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薄弱 B. 對不同地區實行分而治之C. 各族群的文化地位平等 D. 對征服地區的統治較寬松12. 自13世紀以來,市長制在中世紀英格蘭特權城市中普遍確立。在常態下的市長選任中,地方社會主導市長選舉,王權則掌握最終的批準與任命權,國王不必支付市長薪俸,但保留了關鍵的任命權與規制權,而且通過授權地方自主選舉市長滿足了城市自治需求。這反映了,當時英國( )A. 王權呈現出加強的趨勢 B. 自治城市的獨立發展C. 近代民族國家基本形成 D. 封建割據狀態的結束13. 傳統農業社會較為重視兒童的經濟價值,往往將兒童視作“小的成人”,兒童勞動所得是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19世紀中期,法德等國規定所有適齡兒童必須入學,實行強制義務教育,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更加系統和徹底地區隔開來。這一變化反映( )A. 西方福利國家的建立 B. 經濟變遷影響社會生活 C. 歐洲初等教育的普及 D. 工業文明加劇兒童問題14. 1894年6月,朝鮮高宗設立學務衙門,“掌國文綴字、各國文翻譯及教課書編輯等事”。在1897年至1905年間,大韓帝國學部主導修撰并刊行了6部歷史教科書,出版了《東國歷代史略》《大韓歷代史略》,均以朝鮮半島歷代王朝紀年為正統,同時添加小字輔助紀年,包括中原王朝年號、日本年號以及公元紀年。這一做法( )A. 意在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 B. 培植廣大學子的民族認同C. 宣傳本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D. 積極融入清朝的宗藩體系15. 20世紀初,美國社會興起一場黑人爵士樂流行熱潮,白人文化精英發起了針對爵士樂的批判和抵制活動。20世紀上半期美國主流社會對爵士樂的態度從抵制轉變為吹捧,爵士樂從社會底層的“墮落音樂”轉變為專屬于整個美利堅民族的文化遺產。這一轉變反映( )A. 美國種族隔離政策的結束 B. 民權運動提高黑人的地位C. 藝術領域滲透了冷戰思維 D. 二戰影響美國的國家建構16. 1955至1962年間,多數拉美國家被視作單一原料或食品生產地。盡管拉丁美洲有大量的羊毛、棉花等天然纖維及傳統紡織工業,但是,在歐美紡織品采購總額里,拉美紡織品占比僅有0.6%。據此可推斷( )A. 拉美經濟對外國資本依賴程度低 B. 二戰后拉丁美洲的經濟衰退嚴重C. 歐美對拉丁美洲進行了經濟封鎖 D. 拉丁美洲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試圖通過培養君子,培養圣人來挽救社會危機,實現國家安定,孔子繼承西周的現實主義,表現出重人事、輕天命的現世情懷,強調德政和禮治。要通過以“禮”為標準的教化使人們向善并各安其位,調整人際關系。道德的引導、禮教的規范才是使人心悅誠服的治理措施,應是教育、感化的過程而不是剛性的制度和法令。孔子期望通過道德教化來維護政治統治,一切的禮治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實現國家安定,追求的是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統一。——摘編自善晶晶《孔子與蘇格拉底德育內容觀的比較及啟示》材料二 蘇格拉底希望通過倫理、道德的教育與實踐培養賢能的治國人才營造良好的倫理道德風尚。他的德育倫理關注的是人的內心。蘇格拉底非常重視理性知識在道德中的作用,提出“知識即美德”的重要命題,他是站在理性主義的立場來處理道德問題的。他把“認識你自己”作為根本使命不斷追求真理,不斷追求“善”,充滿了理性精神的啟蒙,也由此開啟了西方的理性主義。以“善”為標準和核心的內容,不僅是一種道德教化,而且也是挽救城邦危機的途徑。——摘編自尹紀美《孔子與蘇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比較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孔子與蘇格拉底提出德育思想的共同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德育思想。18.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19世紀60年代以后,清政府開始放松對東北、蒙古地區的“封禁”,逐步解除各種“邊禁”。同時,通過向東北、內外蒙古移民實邊,使移民墾殖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并直接介入邊疆的文化和教育事業,以期“開啟民智”。——摘編自馮建勇《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邊疆政治變遷研究》材料二 1952年,《國務院關于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提出“有計劃、有步驟地向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移民”。1954年8月,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下轄10個農業師,總人口17.5萬,其中職工有10.5萬人,他們成為新中國第一批由內地到邊疆的集體移民。1956年,從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上海移往黑龍江、甘肅、青海、內蒙古、新疆的移民有43萬余人。1960年,大慶石油會戰開始,包括工人、干部、技術科研人員及學生、轉業官兵在內的4萬余人從全國各地來到大慶。20世紀60年代,生產建設兵團在黑龍江、云南和海南等地普遍地建立起來。——摘編自趙入坤《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邊疆移民》(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較清政府和共和國時期兩次移民的差異。(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共和國時期的移民對中國產生的影響。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列漫畫為創作于1949年的《兩德民眾逐漸疏離》。第一張圖:1945年:“兄弟!”第二張圖:1955年:“我親愛的表兄弟!”第三張圖:1965年:“啊哈,是的——我們在外國有個很遠的親戚!”——摘編自孟鐘捷《德國簡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漫畫繪制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該漫畫家所作出的預測進行評述。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百年前,張之洞嘗勸學曰:“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是時,國勢頹危,列強環伺,傳統頻遭質疑,西學新知亟亟而入。一時間,中西學并立,文史哲分家,經濟、政治、社會等新學科勃興,令國人亂花迷眼。然而,淆亂之中,自有元氣淋漓之象。中華現代學術之轉型正是完成于這一混沌時期,于切磋琢磨、交鋒碰撞中不斷前行,涌現了一大批學術名家與經典之作。而學術與思想之新變,亦帶動了社會各領域的全面轉型,為中華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摘編自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取材料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信息,圍繞所提取的信息自擬論題,以闡述。(要求:觀點正確,闡釋清晰,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曲靖市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第二次教學質量監測歷史試題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有關信息,在規定的位置貼好條形碼。2.考生作答時,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答題無效;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將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作答非選擇題時,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題答案】【答案】A【2題答案】【答案】D【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A【8題答案】【答案】A【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D【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B【14題答案】【答案】B【15題答案】【答案】D【16題答案】【答案】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社會動蕩;道德滑坡;思想活躍;知識分子具有強烈的現世情懷,試圖重建人的道德價值。(2)孔子:通過塑造君主的德行達到德政;通過“禮”教化人們向善;重視教育、感化的過程;德育與政治教育相統一。蘇格拉底:德育與倫理和實踐相結合;關注人的內心;注重啟發人們的理性思維;與挽救城邦危機相結合。【18題答案】【答案】(1)清政府時期移民無嚴格計劃,共和國時期的移民有計劃、有步驟;清政府時期的 移民以民間自發為主,共和國時期的移民以政府主導為主;清政府時期的移民主要流向東北、西北地區,新中國的移民遷入區域范圍更廣;清政府時期的移民活動經濟屬性為主,新中國時期的移民具有經濟和軍事的雙重屬性。(2)有利于解決部分人口的就業問題;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的發展(或邊疆地區的開發);有利于國家工業化的建設;有利于加強國家的邊防;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加強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理;促進邊疆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19題答案】【答案】(1)背景:二戰結束后,美蘇英法分區占領德國和柏林;1947年冷戰爆發,德國局勢緊張;柏林爆發第一次柏林危機;1949年德國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2)評述:該漫畫家的預測部分符合歷史的走向。隨著冷戰的愈演愈烈,德國出現了分裂的局面,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隨后在德國爆發了第二次柏林危機,1961年東德在柏林建起了柏林墻,造成了德國局勢的緊張。但是,漫畫預測兩德民眾關系的逐漸疏遠忽視了個人主觀情感的作用,也并非兩德民眾最終的結局。1990年在德國民眾的支持下,民主德國并入了聯邦德國,德國完成統一。【20題答案】【答案】示例一:提取信息:其表在政、其里在學。論題:民主政治的實踐離不開學術思想的引領。闡述:西方民主政治的實踐離不開啟蒙思想家學術思想的引領。例如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法國和美國民主共和制的建立,都離不開早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等學術思想的引領,尤其是啟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鳩的分權學說和盧梭、伏爾泰等人的人民主權說和社會契約論,一方面開啟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智,另一方面直接指導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構建。中國早期民主政治的探索,在長期缺乏學術和思想引領且不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情況下,直接引進西方民主制度,紛紛走向失敗。如1898年的戊戌變法和1911年的辛亥革命,因為長期處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之下及長期八股取士這樣的考試方式帶來的思想束縛,缺乏了長期的近代學術思想的熏陶和洗禮,使得直接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制度最終走向失敗。總結:西方民主政治的建立離不開民主思想的引領,而如果缺乏了民主思想及學術的引領,就會如中國近代以來直接照搬西方民主制度一樣走向失敗。所以,民主政治的實踐離不開學術思想的引領。示例二:提取信息:學術與思想之新變、社會各領域的全面轉型。論題: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及運用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轉型。闡述:政治方面,馬克思主義為中國民主革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推動了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促使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指導思想和方向,并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締造了新中國,并得以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經濟方面,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逐漸認識到私有制是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社會根源,無產階級革命的主要任務在于消滅私有制。所以在建國后,首先建立起來的是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制度,再逐步通過1953到1956年的“三大改革”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思想方面,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相互促進,大大啟發了人們的思想覺悟,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開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并且推動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思想的產生和發展。總結: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及運動,推動了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和轉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