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廣東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沖刺卷(一)歷史本試卷共8頁,33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8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河姆渡房屋的木質構件大多采用榫(sǔn)卯(mǎo)技術進行連接,這種技術使得構件之間緊密結合,確保了建筑的穩固性和耐用性。這體現了A.先民高超建筑技藝B.因地制宜使用材料C.有樸素的審美觀念D.有初步的裝修意識2.下圖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時的青銅器,銘文中有“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義民。”的記載。青銅銘文記載佐證了何尊及銘文拓片A.“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B.分封制強化了周初統治C.周初統治區域僅限于“中國”D.周王朝的建立順應民心3.李冰父子采用火燒石的方法來開鑿玉壘山,通過火燒使巖石爆裂,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此外,他們還使用竹籠裝滿卵石沉入江中,形成魚嘴分水堤。這體現的古代人民的智慧是A.尊重自然的理念B.綜合功能的設計C.無壩引水的設計D.技術手段的創新4.秦簡《為吏之道》開篇即明確指出:“凡為吏之道,必精潔正直,慎謹堅固,審悉無私,微密纖察,安靜毋苛,審當賞罰。”這段話體現了秦朝A.注重官員德才兼備B.法律制度嚴格苛刻C.官吏選拔注重才能D.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第1頁(共8頁)5.西漢元始二年(公元前2年),全國共有103個郡,其中嶺南地區被劃分為九個郡;東漢時期,又新增了六個郡;從秦朝到隋朝的八百年間,全國共增設了五十七個郡。這反映了A,經濟重心已經南移B.北方人口大量南遷C.江南地區得到開發D.中央集權日益強化6.比較表中這兩位詩人的情感,造成二者情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將春色入關來。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一[唐]杜牧《及第后寄長安故人》—[唐]孟浩然《歲暮歸南山》A.大運河開通帶來影響B.科舉考試的成敗經歷C.安史之亂的社會動蕩D.民族交流的頻繁程度7.根據《文獻通考》的記載,熙寧十年(1077年)國家稅收達到了5210萬石,相比治平年間(1064一1067年)增長了四倍。同時,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可以作為戶部經費使用二十年之久。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范仲淹改革B.張居正改革C.王安石變法D.孝文帝改革8.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后,為了防止地方割據,采取了打破山川形便的傳統行政區劃方式,將四川北面的重要屏障漢中劃歸陜西行省。據此可知,行省制A.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B.弱化了地方政治的獨立性C.增加了中央對邊疆的干預D.推動了不同民族間的交融9.某歷史興趣小組開展“弘揚民族氣節,致敬英雄豪情”的主題演講。下圖中兩位英雄人物都戚繼光(1528一1588)鄭成功(1624一1662)A.加強了邊疆管轄B.推進了國家統一C.促進了民族交融D.捍衛了國家主權10.明清時期文書避諱制度進一步加強,朱元璋特別避諱“天下有道,望拜青門”等詞句,認為影射自己曾經當過和尚;康熙帝名玄燁,在文書中必須避諱,因而將玄武門改為了神武門。此現象的實質是A.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B.社會矛盾逐漸激化C.限制民間文學的創作D.君主專制持續加強11.第一手史料是指直接真實反應歷史面貌的信息,是事件(或活動)的當時記錄,是事件的實際目擊者或參與者所經歷的。下列可以作為研究鴉片戰爭的第一手史料的是A.小說《鴉片戰爭》B.電影《鴉片戰爭》C.史書《天朝的崩潰》D.《南京條約》原件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