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平度市2025年高三年級部分學生調研檢測歷史試題 2025.04本試卷共8頁,19題。全卷滿分100分??荚囉脮r9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要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春秋時期,管仲建議齊桓公:“請以令為諸侯之商賈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養。”齊桓公采納并實施了這一建議。其實施的結果是A.“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悅)” B.“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C.“法重于民,威權貴于爵祿” D.“賦祿以粟,案田而稅”2.秦漢時期,投書(匿名信)不具備法律效力;但《史記》記載王溫舒為中尉時,仍將投書視為合理的告發形式,這與法律規定相悖。這一現象反映秦漢時期A.選官制度弊病明顯 B.法律制度靈活變通C.司法審判較為隨意 D.社會治理復雜多樣3.董仲舒和孔穎達分別是漢唐兩代官方正統儒學的代表人物。董仲舒強調“天”至高無上,是一切政治原則和制度原理的本源,“道”是“天”的派生物;孔穎達則以“道”取代“天”,認為“道”是至高無上的政治范疇。這一變化反映出A.君主專制趨于衰落 B.世俗文化日漸活躍C.三教合流基本完成 D.正統思想獲得發展4.明正統年間,馬謹巡按浙江等地,“所至克振風裁,貪猾屏跡”,大學士楊士奇“知其廉介,特贈之詩,至以“冰霜鐵石'比之,時以為確論”。馬謹此時任職的部門最有可能是A.鴻臚寺 B.宣政院 C.都察院 D.理藩院5.表1為19世紀40年代部分國人提出的觀點。這些觀點觀點 出處(美國)地既有所憑侍以自立,時又迫之不遑他計,而人人復安愚賤、泯爭端,三者相乘,夫是以創一開辟未有之局,而儼然無恙以迄于今也 梁廷柟《海國四說》像華盛頓這樣有陳勝、吳廣之勇,曹操、劉備之雄,得了天下而不僭位號、不傳子孫,真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徐繼畬《瀛寰志略》美國僅設統領、不設國王、事簡政速、令行禁止的民主制度,具有永恒的價值,可以“垂奕世而無弊”。 魏源《海國圖志》表1A.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政府的對外政策B.引導國人形成對西方社會的全面認識C.推進了知識界學習西方層面的提高D.有助激發先進人士對世界形勢的關注6.1899年以前,湖北棉花不敷本地之用,但從1902年開始,除自給外,已有相當數量的棉花出口。20世紀20年代初,湖北大量稻田改種棉花,植棉面積進一步擴大。到1924年前后,湖北成為第二大產棉省份。湖北棉花種植的發展,從本質上反映出當時農村A.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 B.經濟發展呈現近代化趨向C.傳統經濟形態的消失 D.生產基本被西方列強控制7.陜甘寧邊區在減租運動中地權轉移有多種方式,包括買賣、典當和典當土地的贖回等,地權移動方向主要是地主典賣土地、農民買進或典進土地。1940-1945年,大約有20-30%的土地從地主手中流轉到農民手中,有的地方高達50%到60%,甚至80%以上。這說明減租運動A.推動了農村社會結構變化 B.基本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C.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 D.為解放戰爭勝利莫定了基礎8.圖1是1949、1952年國營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占全部產量的比重(單位:%),據此可知這一時期1949、1952年國營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占全部產量的比重圖1A.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 B.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C.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 D.公有制經濟控制力增強9.圖2所示為我國2012-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數量統計。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我國圖2A.重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B.經濟發展速度實現飛躍C.科研資金依賴金融市場 D.躋身世界科技強國之列10.古埃及一位官吏的墓葬壁畫描繪了域外船只來到埃及尼羅河口做生意的場景。畫面中,幾艘有可能來自敘利亞的船只停泊在港口,一個敘利亞人試圖出售大罐里的商品,另一個敘利亞人則手拿一根金屬棒或貴重的木棍,兩個埃及生意人拿著桿秤。它可以用來實證當時A.埃及成為中東地區的經濟中心 B.跨區域貿易已具有相當規模C.西亞地區的航海造船技術發達 D.洲際間的文明交流已經出現11.圖3為1215年英國《大憲章》的開篇詞。其后,這類政治話語得以普遍使用并逐漸成為中世紀英格蘭的一種政治文化。這種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圖3A.在溝通的基礎上促進革新 B.在限制王權的基礎上保障民主C.在宗教的基礎上維護穩定 D.在神化王權的基礎上鞏固統治12.1790年代,法國科學院主張“向地球本身尋找長度基準”,以通過巴黎天文臺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為基準長度單位立“米”,逐漸改變了此前盛行的以國王等人的肢體長度作為長度單位的做法。這表明A.人文主義思想受到沖擊 B.法國最終確立共和制度C.科學進步引發了大革命 D.理性精神滲透社會生活13.表2為1470-1780年英國、荷蘭、德國、法國四國商船隊的運載量統計表(單位:噸)。其中代表德國的是1470年 1570年 1670年 1780年① 60000 232000 568000 450000② 60000 110000 104000 155000③ - 51000 260000 1000000④ - 80000 80000 700000表2A.① B.②C.③ D.④14.1945年,英國工黨上臺后改變了針對印度的政策,采取諸多措施承認印度的獨立。然而,甘地和其他國大黨領導人對英國在印度獨立問題上所采取的程序卻深感“恐懼”。其“恐懼”的是英國政府A.放棄殖民統治的速度過快 B.無意幫助印度組建新政府C.試圖以宗教信仰割裂印度 D.力圖繼續保持經濟影響力15.二戰后,建設福利國家成為廣泛共識。人們相信,政策領域不應因為功利主義的經濟目的而放棄自身的社會目的,福利計劃既能為個人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安全網,也符合社會團結和長遠發展的需要。這表明福利國家政策A.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B.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支出C.使國家職能發生轉型D.旨在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表3為宋代典籍中的某些記載記載內容 出處石斗文(1129-1189年)幼孤家貧,“處偏陋,無師友”,其母“獨奇其子,躬紡績,資遣游學”。 孫應時 《燭湖集·卷十一·編修石公行狀》李春母親今其從師問學,“方居貧寒,不可忍,聞其無錢市書,以衣易之”。 楊萬里 《誠齋集·卷一二七·李母曾氏墓志銘》明州商人邊友誠(1114-1194年)對兒子邊恢管教嚴格,童年時“未嘗令出入閭巷,延師家塾”。稍長之后,就學城南,行經熱鬧的街市,“日使以肩輿往來,奇麗紛華,不役耳目”。 袁燮 《絜齋集·卷十六·邊汝實行狀》隆興府十六歲少年汪膠由祖父陪同到建康府求學,其祖父“不復治他事“晝夜督課”。 張孝祥 《于湖居士文集·卷二九·汪文舉墓志銘》表3材料二蔡君(蔡瑞)念族人多貧,不盡能學,始買書置石庵。增其屋為便房,愿讀者處焉,買田百畝助之食。嗚呼!蔡君可謂能教矣!富者知損其贏,以益市書與田,而收恤其族人,則無富之過;貧者隨聰明之小大,以書自業,而不茍侍衣食,則無貧之患。教成義立,而族多材賢,則玉石之祥,其遂酬乎!一(南宋)葉適《水心先生文集·卷十二》(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現象有何明顯不同。(4分)(2)說明材料一、二反映的現象又有何本質的相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社會成因。(10分)17.(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勸學篇1898年,張之洞發表《勸學篇》。該書共4萬余言,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賞識,得以“挾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脛而遍于海內”。目錄(部分)內篇 篇名 主旨 外篇 篇名 主旨同心 明保國保種保教 游學 非游歷外國不為功也教忠 陳述本朝德澤深厚 學制 西國之強,強以學校明綱 三綱為禮政之原本 閱報 知外患而豫防也知類 憫神明之胄裔以保種 變科舉 所習所用,事必相因也宗經 周秦諸子取節則可 農工商學 教農工商,利乃可興也正權 斥民權之亂政 礦學 興地利也循序 講西學必先通中學 鐵路 通血氣也守約 欲存中學,宜治要約取也 會通 知西學之精意通于中學正文(摘編)二十四篇之義,括之以五知:一、知恥。恥不如日本,恥不如土耳其,恥不如暹羅,恥不如古巴。二、知懼。懼為印度,懼為越南、緬甸、朝鮮,懼為埃及,懼為波蘭。三、知變。不變其習,不能變法。不變其法,不能變器。四、知要。中學考古非要,致用為要。西學亦有別,西藝非要,西政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國,見異俗不忘親,多智巧不忘圣。--摘自張之洞《勸學篇》書評,即評論并介紹書籍的文章。請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為張之洞的《勸學篇》寫一篇書評。(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觀點明確,論述充分,邏輯清晰)18.(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圖4為1978-1990年中國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長情況示意圖。圖4-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信息網整理(1)指出與人均GDP指數相比,農村、城鎮居民家庭收入指數各自呈現的發展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10分)(2)某歷史研究小組據圖3撰寫的論文中提出了“改革開放十年劇變,農村生活水平超越城鎮”的結論。指出這一結論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4分)19.(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全球南方”材料2024年12月7日,“全球南方”一詞入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叭蚰戏健钡母拍睿狭说乩砜臻g、世界政治、歷史脈絡和發展水平等多維內涵,表現為包含多樣化的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發展水平、利益訴求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集合體。1977年,聯合國成立了以德國前總理勃蘭特為首的“南北委員會”。1980年,《勃蘭特報告》根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按照全球現代化發展程度劃出了一條“勃蘭特線”(如圖5所示)。界線以北,稱為“北方國家”,界線以南,稱為“南方國家”。圖5除了經濟含義,“全球南方”代表著20世紀反殖民浪潮中實現民族解放和獨立的國家,因此它帶有反帝、反殖、反霸的政治意涵。2012年,有學者認為,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土耳其這4個“全球搖擺國家”對國際秩序的重塑非常重要。2015年9月29日,習近平在出席聯大一般性辯論并發表演講時明確指出,中國“將繼續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堅定支持增加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在國際治理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中國在聯合國的一票永遠屬于發展中國家”。2022年以來,“全球南方”概念日益引發國際政壇和學術界關注。-摘編自吳志成《“全球南方”的興起與中國的立場擔當》、王健《“全球南方”崛起與國際秩序新變化》等(1)根據材料,概括“全球南方”的多維內涵。(8分)(2)綜合以上材料和相關知識,就“中國與“全球南方”這一主題,談談你的認識。(7分)平度市高考模擬檢測(二)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2025.04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題號 人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D D C D B A D A D A D B C 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4分)(1)材料一:從家庭注重子女讀書求學的角度作答;(2分)材料二:從興辦義學注重家族子弟接受教育的角度作答。(2分)(2)相同:從重視教育的角度作答。(2分)社會成因: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作答,如社會經濟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于知識特別是教育需求日益增加等;(2分)從政府引導的角度作答,如宋代以文立國,提高文人的社會地位,不斷擴大科舉取士的范圍,增加科舉錄取名額等;(2分)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作答,如印刷術的進步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等;(2分)從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社會責任意識增強的角度作答,如在理學的影響下,文人士大夫階層興辦義學等。(2分)(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得分)17.(12分)從作者及書籍創作的背景角度作答:該書作者張之洞出身科舉,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曾創辦漢陽鐵廠等企業;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洋務運動破產,頑固派與維新派相互駁難;為調和思想之爭以達成共識,進而挽救危局,張之洞撰寫《勸學篇》。(4分)從內容角度作答:《勸學篇》集中體現了張之洞“中體西用”的思想。一方面強調“中學為體”,肯定傳統政治秩序,論述三綱五常的合理性,反對民權;一方面強調“西學為用”,通過革新文化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學、構建近代軍事體系,來開啟民智,實現國富民強。(4分)從影響角度作答:該書一方面豐富了西學的內涵,超越了洋務派僅把科學技術作為西學的局限性認識,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一方面立意于維護君主專制,對抗革命輿論,未能滿足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具有保守性。(4分)18.(14分)(1)趨勢 成因農村 從總體上呈現快速增長的角度作答。(2分) 從農村改革適合農村實際的角度作答。(2分)城鎮 從總體增長,但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始終低于人均GDP增長指數的作答。(2分) 從農村改革促進城鎮經濟體制改革角度分析增長的原因;(2分) 從城鎮仍受計劃經濟體制較多束縛的角度分析低速的原因。(2分)(2)不正確。理由:從農村指數起點低,城鎮指數起點高的角度作答;(2分)從當前仍存在城鄉差別,廣大農村仍需國家加大投入和支持的角度作答。(2分)19.(15分)(1)內涵:從地理空間看,全球南方指代“勃蘭特線”以南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太平洋島嶼等大多位于南半球的廣大區域。從歷史脈絡看,全球南方是指長期遭受殖民掠奪與壓迫并于二戰后取得民族獨立的國家,即第三世界國家。從發展水平看,全球南方是指仍處于農業社會或正在走向現代化的后發現代化國家,即發展中國家。從利益訴求看,全球南方以改變現有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為目標,具有強烈的反帝、反殖、反霸的共同愿望。從活動平臺看,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金磚組織、G20、“一帶一路”倡議等成為全球南方國家團結合作互利共贏的重要國際平臺。(8分,每要點2分,任意4點滿分)(2)認識:“全球南方”,正成長為改變世界格局、重塑國際關系新秩序、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重要力量。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全球南方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也始終是全球南方增強國際影響力不可或缺的助推者。(2分)從歷史上看,中國長期支持并積極參與全球南方事業。新中國外交始終堅定站在反殖、反霸一邊,積極支持發展中國家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斗爭。50年代推動萬隆會議圓滿成功,力促亞非國家團結,求同存異、和平共處成為指導全球南方國家交往的重要原則。中國始終與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等保持密切交往,共同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同時,中國在自身財力緊張、物資匱乏的情況下,長期給予包括非洲在內的諸多發展中國家無私援助。(2分)從立場定位看,中國是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員。獨立前他們有相同的歷史遭遇與奮斗歷程,獨立后有共同的發展難題和目標任務,有共通的建立國際新秩序和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現實目標。新中國始終將加強與南方國家的合作作為外交的優先方向,堅持同南方國家做共商共建共享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做全球南方合作的倡導者、建設者和貢獻者,由此也贏得了全球南方國家的廣泛認可和贊譽。(2分)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中國必須堅定地繼續團結全球南方國家,堅持獨立自主的初心底色、發展振興的使命目標以及公道正義的共同追求,維護和擴大全球南方國家的根本利益和發展空間,共筑全球南方命運共同體。(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