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級高二下學期歷史(選考)期中考試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4頁,20題,滿分103分(選擇題48分,主觀題52分,卷面分3分)。考試用時75分鐘。第一部分選擇題(共 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考古發掘,距今約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賈湖等遺址,出土了中國特有的制作榫卯結構工具石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橋、河姆渡等遺址,發現了榫卯木結構建筑。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這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樣性和連續性C.本土性和連續性 D.多樣性和包容性2.商代甲骨文中的“藉”字像人手持耒柄而用足踏耒端之形;在卜辭中,關于改換耕作地點的記載隨處可見:“甲辰卜,商受年。”“庚子卜,雀受年。”“口寅卜,萬受年。”(受年:詢問某地區是否會有好的收成)這說明商代A.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B.農業生產受到重視C.祭祀影響農業收成 D.有成熟的文字系統3.考古學家在對河套地區漢墓進行研究時,發現了大量農耕題材的壁畫,下圖是陜西靖邊老墳梁 MI農耕圖。農耕圖由左右兩幅壁畫組成,左側鋤地圖中有二人著白衣、彎腰鋤地,右側牛耕圖中有黑、黃(白)二牛抬杠,后面有一著白衣者持鞭揮趕。這些發現可用于印證當時A.農業生產注重精耕細作 B.出現農牧結合的生產方式C.鐵犁牛耕技術普遍使用 D.陜西藝術創作的逐漸成熟4.陳寅恪指出“士族者,其初并不專用其先代之高官厚祿為唯一表征,而實以家學及禮法等標異于其它諸姓。”泰山羊氏是儒家公羊學的傳人,西晉躍上權力中樞,族中男性奉道、女性信佛,以門風“男清女貞”自矜。這說明該時期A.儒家思想退出主流社會 B.統治階級提倡三教并行C.士族強化禮法維系統治 D.社會動蕩引發思想變革5.長江流域茶園遍布,常州所產的紫筍茶被列為貢品。四方茶商云集于此,將茶葉販運至北方。晚唐時的開封城才會有“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的熱鬧景象。據此可知,這些現象得益于A.交通運輸條件得到改善B.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C.城市逐步突破時空限制D.地域性商人群體的興盛6.下表為部分宋人對當時農田經營狀態的記載。這表明宋代陶谷《清異錄》 汴老圃(菜農)紀生,一鋤芘三十口。病篤,呼子孫誡曰:“此二十畝地,便是青銅海也”楊萬里《衢州近城果園 未到衢州五里時,果林一望蔽江湄。黃柑綠橘深紅柿,樹樹無風縋》脫枝潛說友《咸淳臨安志》 東西馬塍,在余杭門外,土細宜花卉,園人工于種接,都城之花皆取焉A.集鎮發展且出現專業分工B.傳統的經濟結構有所突破C.民間對外貿易較為活躍D.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弛7.法國著名漢學家艾田蒲認為,人類文明是一個互相依賴、互為補充的有機體。他將 18世紀歐洲出現長達百年的“中國熱”稱作“中國之歐洲”。下列與“中國熱”現象相關的是A.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等開始傳入歐洲B.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后相繼傳入了東亞與歐洲C.四大發明等技術推動了歐洲的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D.儒家經典引起歐洲上層社會和知識分子的熱烈反響8.漢到明清,中國城市基本上是中央集權式的行政體系的載體,主要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舉與官學等教化機構所在,推行農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負責地區文化和社會建設,如教育、救災、福利和醫療等服務的提供。這說明中國古代城市A.主要發揮的是經濟性功能B.發展深受商品經濟的影響C.自然經濟是其發展的基礎D.不同時期發展具有一致性9.某網站歷史專欄出現了以下兩幅圖片。圖1為外灘6號,1897年5月27日,近代國人自辦的首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在此翻開中國金融史的全新篇章。圖 2為外灘公園,由工部局(侵略者在租界設立的行政管理機構)建于1868年,是中國第一座公共公園,公園門口曾豎有“華人禁入”的告示。該專欄的主題最有可能是A.晚清商業經營方式的近代化 B.近代中國沿海地區城市化的主要特征C.西學東漸與東西文化的融合 D.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的成功實踐10.1952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上海《文匯報》連載了42篇關于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反對美帝國主義細菌戰的主題漫畫,同年7月又開辟了愛國衛生運動的科普專欄。這表明當時A.國家重視社會輿論的作用 B.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C.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效顯著 D.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建立11.C919是我國首款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噴氣式干線客機。從項目正式立項到完成首次商業飛行歷經16年,國內有22個省份、200多家企業、36所高校、數十萬產業人員參與研制,供應商包括寶鋼在內16家材料制造商和54家標準件制造商。這反映出A.科技發展主要依靠政府規劃和投資 B.科學技術發展呈現社會化特征C.科學發展與技術進步結合日益緊密 D.社會需求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12.有學者認為:不同地區各自“發明”了農業;考古證據也顯示,東非的大湖區和乍得湖之間的地區,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間存在過早期的煉鐵活動,這時西亞技術尚未傳播到埃及。該學者意在說明A.非洲湖區孕育了最初文明 B.世界文明呈現多樣性的特征C.人類早期文明具有獨立性 D.早期技術傳播存在地理障礙13.以下三圖蘊含相似的歷史符號:三只循環追逐的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彼此朝著同一個方向跳躍、奔跑直挺的耳朵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卓詭變幻如萬花筒一般。這個視覺符號最早從敦煌出發,跨越萬里延續千年,出現在歐洲教堂的屋頂浮雕中,寺院的石雕與金屬圣器上,甚至還在埃及、敘利亞的彩陶上......以下能推動“三兔共耳”視覺符號傳播的是①印歐人遷徙②匈奴人遷徙③隋唐陸上絲綢之路④阿拉伯帝國⑤蒙古西征A.①③④ B.②③④C.②③⑤ D.③④⑤14.英國“光榮革命”后,議會圈地造成土地產權的大轉變,使土地高度集中于貴族等大土地所有者手中。大土地所有者為了提高土地收益、增加他們的財富,推行了一系列農業改良措施。18世紀中葉,農場制興起,由于土地的使用相對固定,一些農場主開始推廣與使用新農具,農業機械化也因工業化的興起而緩緩拉開帷幕。據此,下列解釋最合理的是A.圈地運動催生了土地公有制普遍建立B.工業革命引發了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C.現代大工業推動資本主義農場的興起D.規模化經營有利于當時農業經濟發展15.有人這樣描繪19世紀末歐洲出現的“一日游者”:許多市民利用鐵路來到海邊瀏覽勝地-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四處喧嚷著,就是為了吸上一口新鮮空氣。他們三兩成群,男人總是穿著黑外套,抱著孩子,毫無生氣;他的妻子瘦弱蒼白,看得出來還盡量打扮了一番,手里提著一籃子吃的,旁邊總還跟著一個小孩子。以上材料表明工業革命后A.階級矛盾進一步加劇 B.工人雖生活改善但仍被歧視C.鐵路是主要出行方式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6.20世紀20年代中期,蘇聯領導人認為此時的國際社會“產生著最深刻、最尖銳的世界資本主義危機,這種危機孕育著新戰爭”。到了20世紀20年代后期,資本主義國家與蘇聯的矛盾時有出現,甚至有聯合對蘇聯進行經濟封鎖的行動。由此推斷,蘇聯將A.把維護國家安全逐漸提上議事日程B.調整戰略快速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C.支持歐洲工人運動以緩和國際矛盾D.利用市場機制發展生產來應對危機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 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我國對月亮的崇拜在原始社會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祭月之禮,后歷朝歷代因之。人們通過觀測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逐漸形成了日、月等時間觀念,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歷法,稱為陰歷或太陰歷。人們對月亮還充滿各種想象,建構了月宮、嫦娥、玉兔、桂樹等神話形象,用以寄托長壽、團圓等美好的期盼。-摘編自王玉哲《中華遠古史》等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啟等編撰的《崇禎歷書》和康熙皇帝召集學者編訂的《歷象考成》均吸納了西方有關月亮的科學知識。民國時期,天文學家陳遵媯撰寫的《天文學概論》詳述了月地距離、月球大小、質量等內容。這一時期,教科書、大眾期刊、學生叢書等也紛紛介紹月亮知識。2004年,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啟動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登上月球,國人真切地見到了月亮的“廬山真面目”。20 20年,“嫦娥五號”返回器帶回了月球樣品,科學家對此進行研究,深化了人們對月亮的認知。-摘編自譚丹《西學與近代國人的月亮新知》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人們對月亮的認知。(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以來國人對月亮認知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時間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 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歐洲移出 4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 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據鄔滄萍《世界人口》等編制材料二 中國的海外移民歷史悠久,大致從1567~1840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移民數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數達32萬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為1500萬人左右,其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保持著密切聯系,1862-1949年,華僑投資國內企業有25510家,投資總額約63271萬元。新中國成立后,大陸地區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現了一個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數達1000萬以上,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摘編自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及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在19世紀初,圍繞“如何解釋中國,英國人該如何和中國人做生意”這一問題,英國“自由貿易派”認為:十三行不怎么熱衷進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國市場對西方商品完全不感興趣,因為在正式貿易以外,還存在大量的走私貿易;中國人實際上是和英國人一樣喜歡經商;清朝政府恐懼漢族人與外國交流,妨礙清朝人進一步接受西方產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從歷史上來看,沙皇俄國打通與清朝之間的貿易大門,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談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變貿易政策,最好的辦法是強硬手段。-摘編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材料二 20世紀上半期,經歷了來自國內和國外的壓力與調整后,美國通過簽署法案或協定的方式,完成了自身從貿易實力的積累到貿易權力的生成、再到貿易霸權的轉變。階段 法案 措施 簡介第一階段 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關稅法案》 大幅下調關稅 當時歐洲各國對那些既非自己殖民地范圍內,又未與自己簽署貿易協定的國家,普遍施行高貿易壁壘的政策。美國在1913年仍只滿足于對西半球的統治權,常因此原因遭受貿易歧視,主動給予他國貿易優惠,借以換取他國對自己的平等待遇。第二階段 1930年《霍利-斯穆特關稅法案》 大幅調高關稅 該法案影響了世界上其他主要經濟體貿易政策中關于市場開放程度的傾向性,這種影響力產生作用的基礎在于戰前貿易秩序的破壞。1934年《互惠貿易協定法案》 下調進口關稅 美國貿易從此擺脫了濃重的國內政治色彩,成為在國際上維護國家利益的工具。第三階段 1947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削減關稅和其它貿易壁壘 以美國為主的戰后經濟秩序重建者支撐起一個由更多國家組成的更低貿易壁壘的多邊協定。-摘編自張馨《美國對外貿易背后的霸權邏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這一時期英國“自由貿易派”觀點的理解。(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就“美國貿易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圍繞“美國完成了自身從貿易實力的積累到貿易權力的生成、再到貿易霸權的轉變”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我們這里所說的“文化”是一個大文化概念。“文化”這個詞至少有三種理解,最基礎的理解是“讀書寫字”;第二種理解是指文學、藝術、小說、戲劇,還有唱歌、跳舞等,粗略等同于“文學藝術活動”;第三種理解是指社會的整體存在方式,它包括社會的制度設計、生活狀態、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物質創造、精神導向等。顯然,前兩種理解包含在第三種理解中,第三種理解是一個更寬、更高層次上的理解,大致可以與文明相等同。-摘編自錢乘旦《西方那一塊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某一世界古代文明為例,就文化是“社會的整體存在方式”這一觀點進行闡述。(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2023級高二下學期歷史(選考)期中考試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B A D A B D C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B C D D B B17.(1)認知:形成了日、月等時間觀念,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歷法;對月亮還充滿各種想象,建構了月宮、嫦娥、玉兔、桂樹等神話形象。(1點2分,4分)(2)變化:由對月亮充滿各種想象到形成對月亮的科學認識。(2分)原因:明清以來西學東漸的影響;天文學家撰寫有關月亮知識的科技專著,促進人們對月亮的科學認識;科技革命的助推。(1點2分,6分)18.(1)趨勢: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自愿移民從主要由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遷移,逐漸轉變為主要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被強迫進行的移民基本停止。(1點2分,6分)(2)特點:中國大規模海外移民出現于鴉片戰爭之后,晚于世界國際移民;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內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1點2分,4分)原因:卷入世界市場較晚;冷戰期間西方的封鎖;中國的改革開放。(1點2分,4分)19.(1)理解:英國“自由貿易派”觀點是在工業革命背景下提出的,受“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影響,英國工業資產階級不滿足于獨占中國進口貿易市場,更希望對華傾銷商品。(2分)他們認為中國市場是有潛力接收這些商品的,但需要像俄國通過戰爭逼迫中國打開貿易大門。(2分)受“自由貿易派”觀點影響,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自由貿易派”觀點從英國國家利益出發,主張對華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實質上是主張對華的經濟侵略。(2分)(2)觀點:美國貿易霸權之路與國內外形勢演變密切關聯。(1分)闡述: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世界殖民體系確立,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之間擴張與爭奪加劇,歐洲殖民國家推行高貿易壁壘。該時期美國國內奉行孤立主義,處于大國體系的邊緣。美國遭受貿易歧視,大幅下調關稅,換取平等待遇,積累貿易實力。一戰后帝國主義實力對比發生變化,20年代末美國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大幅調高關稅稅率,推行貿易保護主義。1934年以“互惠”的名義下調關稅,憑借其經濟實力,在國際貿易中獲取優勢,貿易權力生成。二戰后,各國吸取經濟危機的教訓,強化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美國成為資本主義強國,主導建立關稅與貿易協調機制,在該體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確立了貿易霸權。(三個階段,背景+內容+邏輯分(關聯材料),總分不超過6分)綜上,在不同時期,美國基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調整對外貿易政策,維護國家利益,逐步確立了貿易霸權地位。(1分)20.以古希臘文明為例,文化確實可以被視作“社會的整體存在方式”。(2分)首先,從政治制度上來看,古希臘創建了城邦制民主政體,這是一種公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為古希臘文化中的民主精神奠定了基礎。在雅典,公民大會成為了最高權力機關,每個公民都有權參與決策,這種制度設計直接影響了古希臘人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其次,在經濟生活方面,古希臘商業貿易繁榮,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促進了商品生產和交換。這種經濟活動催生了古希臘人對于自由、平等、競爭等價值觀念的追求,也在物質創造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如獨特的建筑藝術和雕塑藝術。再者,從思想文化角度來看,古希臘哲學家們對于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的思考,形成了豐富的哲學思想體系。他們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態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古希臘的文學、戲劇、藝術等也取得了輝煌成就,體現了古希臘人對美的追求和創造力。(至少寫2組事例:史實+邏輯分(關聯材料),每組4分,共8分,如寫了3組或3組以上事例,則按寫得最好的兩組給分,最高分不超過8分)綜上,古希臘文明在政治制度、經濟生活、思想文化等多個方面都展現出了其獨特的文化特質。這些特質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古希臘社會的整體存在方式。因此,我們可以說文化是“社會的整體存在方式”,這一觀點在古希臘文明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