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永康市初中聯盟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到第2章)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永康市初中聯盟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到第2章)

資源簡介

浙江省永康市初中聯盟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到第2章)
1.(2024九上·永康期中)金華八婺各地擁有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下列相關非遺產品制作過程中一定發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
A.古婺青瓷 B.浦江剪紙 C.東陽木雕 D.永康錫雕
2.(2024九上·永康期中)實驗室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稀硫酸并用其除鐵銹,部分操作如圖所示,其中正確的是(  )
A.量取濃硫酸
B.稀釋濃硫酸
C.裝生銹鐵釘
D.傾倒稀硫酸
3.(2024九上·永康期中)黑枸杞素有“花青素之王”的美譽。將黑枸杞浸泡在不同pH的溶液中,呈現的顏色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液體與黑枸杞浸泡會呈現藍綠色的液體的是(  )
A.蒸餾水 B.肥皂水 C.食鹽水 D.檸檬水
4.(2024九上·永康期中)小科外出游玩,發現路邊的農作物有葉片發黃、莖干倒伏現象。他認為該作物需要施加復合肥,下列滿足條件的是(  )
A.K2CO3 B. C.KNO3 D.
5.(2024九上·永康期中)如圖所示為某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示意圖,下列關于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丙均為有機物
B.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C.反應前后氧元素的化合價均不變
D.參加反應的甲、乙兩物質的分子個數比為1:3
6.(2024九上·永康期中)下列物質長期放置在空氣中,溶液質量因發生化學變化而減小的是(  )
A.氯化鈉溶液 B.氫氧化鈉溶液
C.濃硫酸 D.石灰水
7.(2024九上·永康期中)如圖所示,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將一定量的液體X滴入燒瓶中,小氣球鼓起 (液體X的體積忽略不計) ,則液體X 和固體Y 不可能是(  )
A.水,氫氧化鈉 B.稀硫酸,鋅粒
C.水, 硝酸銨 D.稀鹽酸,碳酸鈉
8.(2024九上·永康期中) 下列物質按氧化物、鹽、混合物順序排列的是 (  )
A.氧化銅 純堿 碘酒 B.二氧化碳 硫酸 食鹽水
C.氧氣 硫酸銅 石灰水 D.高錳酸鉀 燒堿 鐵合金
9.(2024九上·永康期中)如圖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圖,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A.裝置中試管口需略向下傾斜,主要是為了利于通入氫氣
B.在給試管內藥品加熱前,需先通氫氣排盡試管內的空氣
C.待藥品完全反應后,需同時撤去酒精燈和通氫氣的導管
D.該實驗裝置也可直接用于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
10.(2024九上·永康期中) 下列各組物質在水溶液中能夠共存,而且加入酚酞試液后顯紅色的是 (  )
A.KOH、 CuSO4、 H2SO4 B.
C.KCl、Ba(NO3)2、HCl D.NH4NO3、 KOH、 K2SO4
11.(2024九上·永康期中)為探究Fe、Cu、Ag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某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四組實驗方案,你認為不可行的是(  )
A. B.
C. D.
12.(2024九上·永康期中) 下列基本科學觀念所對應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能量觀: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溫度升高,說明是吸熱反應
B.微粒觀:一個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一個硫原子、兩個氧原子構成的
C.守恒觀:化學反應前后,分子數目、原子種類均保持不變
D.分類觀:純堿和燒堿都屬于堿
13.(2024九上·永康期中)某科學小組利用pH傳感器測量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過程中的pH變化,測得燒杯中溶液的pH隨滴加液體體積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實驗是稀鹽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
B.若向a點所示溶液中加入鐵粉,不會產生氣泡
C.b點表示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
D.c點所示溶液中,溶質只有NaCl
14.(2024九上·永康期中)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能使無色酚酞變紅的溶液一定是堿溶液
B.能與BaCl2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的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檢驗Cl-的方法是向被檢測的溶液中加入適量AgNO3溶液,出現白色沉淀證明有Cl-
D.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和 NaOH 溶液充分反應后,所得溶液pH>7
15.(2024九上·永康期中)下列曲線示意圖與相應選項表示不正確的是(  )
A.Ⅰ表示往鹽酸中滴加蒸餾水逐漸稀釋
B.Ⅱ表示等體積、等質量分數的過氧化氫溶液的分解
C.Ⅲ表示質量、顆粒大小都相同的金屬分別投入足量同濃度的稀鹽酸中
D.Ⅳ表示 HCl和 FeCl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 NaOH 溶液
16.(2024九上·永康期中)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了豐富的化學知識。
(1)戰國《韓非子·內儲說上》提到,早期采金技術均是“沙里淘金”。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   (填“化合態”或“游離態”) 形式存在。
(2)古典籍中有“銀針驗毒”的記載。請你對相關化學方程式配平:4Ag+2H2S+O2=2Ag2S+2    。
(3)我國是最早應用濕法冶銅的國家:用鐵與“膽水”(含CuSO4的溶液) 反應獲得銅,其原理為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17.(2024九上·永康期中)皮蛋瘦肉粥是龍泉人愛吃的美食,皮蛋瘦肉粥含有皮蛋。制作皮蛋的方法是將適量的純堿(碳酸鈉)、熟石灰、食鹽、草木灰(含碳酸鉀)等物質加水調成糊狀培養液,并涂裹在新鮮鴨蛋外面,密封存放一段時間即成。
(1)取少量培養液于試管中,滴入無色酚酞溶液后變紅,則培養液呈   性;
(2)制作皮蛋的培養液呈糊狀,是存在不溶性物質,這跟純堿與熟石灰反應有關。純堿與熟石灰反應產生的不溶性物質為   (化學式)。
18.(2024九上·永康期中) “工業用鹽”亞硝酸鈉 (化學式NaNO2) 被人誤當做食鹽放進食物,易造成嚴重的中毒事件。亞硝酸鈉易潮解,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堿性,能與硝酸銀反應產生白色沉淀,能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氣體。
(1) 亞硝酸鈉的化學性質有   (寫出1點) 。
(2) 亞硝酸鈉中有毒的離子是   。
(3) 亞硝酸鈉與食鹽外觀十分相似,下列試劑可以鑒別亞硝酸鈉 (NaNO2) 與食鹽的試劑是____。
A.NaOH B.AgNO3 C.HCl D.
(4) 醫院放射科檢查食道、胃等部位時,常會服用“鋇餐”(BaSO4) ,Ba2+有毒,而服用鋇餐卻不會中毒, 是因為   。
19.(2024九上·永康期中)思維模型是依據事物發展內在規律建立的解決問題的基本框架,能引導有序思維、增進深度理解,促進問題解決。小科建構了“物質除雜”的思維模型 (如圖) 。
(1)銅粉中混有少量鐵粉,用磁鐵吸引除去,該方法屬于上述模型中的   (填“分離轉移”或”反應轉化”);
(2)根據“性質差異”,銅粉中混有少量氧化銅用足量稀硫酸除去,用化學方程式表示這一過程   ;
(3)上述模型中“不增不減”是除雜原則,“不增”是指不增加新雜質,“不減”是指不減少目標物質質量。除去氯化鈉中的雜質氯化鋇,小科采用反應轉化的方法,原理是BaCl2+K2SO4=BaSO4↓+2KCl,這種方法不符合除雜中的   原則(填“不增”或“不減”)。
20.(2024九上·永康期中)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飛船逃逸燃料使用復合材料聯氨(N2H4) 和四氧化二氮 (N2O4) 。回答下列問題:
(1) 飛船構件及配件使用多種材料,其中船體大量使用國產第三代鋁鋰合金以減輕質量,主要利用了第三代鋁鋰合金   的物理性質。
(2) 宇航服的主體部分是特殊高強度滌綸,滌綸屬于   (填“天然”或“合成”) 材料,具有優異的耐磨、耐酸堿、耐高溫等性能。
(3) 聯氨 (N2H4) 和四氧化二氮(N2O4) 反應產物為氮氣和水,具有反應釋放能量多、動力強、易于儲存等優點,還具有的優點是   。 (答出一點即可)
21.(2024九上·永康期中)研習小組進行氫氧化鈉固體和濕潤的二氧化碳反應的探究,搭建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玻璃管中充滿濕潤的二氧化碳氣體,一端連接濕度傳感器,迅速從另一端加入過量氫氧化鈉固體,關閉橡皮塞,用濕度傳感器測出一段時間內濕度變化 (可表示水蒸氣含量) 如圖乙所示。
(1)圖乙中曲線AB下降說明氫氧化鈉固體易   。
(2)請解釋圖乙中C點濕度比A點濕度高的原因:   。
22.(2024九上·永康期中)有一包固體粉末A,可能含有碳酸鈉、氧化鐵、硫酸鈉、硫酸銅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確定其成分,小科進行了如下實驗,現象如圖所示(部分生成物未標出,假設每步反應都充分反應)
(1)寫出紅褐色沉淀B的化學式   。
(2)固體粉末A中存在的物質是   (寫化學式)。
(3)寫出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   。
23.(2024九上·永康期中)甲酸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有較強的腐蝕性。某同學想知道甲酸溶液是否具有酸性,做了如下探究:
(1)A、B、C三個實驗能檢測出甲酸具有酸性的是   。
(2)甲酸又叫蟻酸,螞蟻、蜜蜂的分泌物中含蟻酸,被螞蟻、蜜蜂叮咬后會出現紅腫,可以在傷口處涂抹   以減輕疼痛 (選填“肥皂液”“氫氧化鈉溶液”或“稀醋酸”) 。
(3)甲酸 (HCOOH) 是有機物,濃硫酸能將有機物中的氫元素和氧元素按照水分子中氫原子、氧原子個數比“脫出”生成水,這就是濃硫酸的   性。實驗室里將甲酸和濃硫酸混合加熱進行反應,該反應中甲酸脫水后會生成   氣體。
24.(2024九上·永康期中)為了探究鐵釘銹蝕的條件,某同學設計的實驗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前,必須將鐵釘打磨光亮的原因是   。
(2)圖中②實驗試管中的蒸餾水需要煮沸、迅速冷卻后再使用,目的是   。
(3)實驗①中乙處鐵釘銹蝕最明顯,說明鐵釘銹蝕的條件是   。
(4)對比試管①和④,發現試管④中鐵釘銹蝕更明顯,為更快速得出鐵生銹的條件,小科利用這一現象做了改進實驗:
a.檢查裝置氣密性后,在硬質玻璃管中放入鐵絲網并裝滿食鹽水;
b.一段時間后打開兩端的止水夾,排出玻璃管中的食鹽水,關閉上端的止水夾,將下端導管伸入燒杯紅墨水液面下,如圖所示。大約5分鐘可以看到紅墨水開始緩慢上升,40分鐘左右就能明顯觀察到鐵絲網表面有鐵銹生成,最終燒杯中的紅墨水約上升到硬質玻璃管刻度   處。
25.(2024九上·永康期中)小濱利用圖示裝置和藥品驗證可溶性堿的性質。裝置氣密性良好,實驗前彈簧夾處于關閉狀態。(資料:碳酸遇水會出現藍色沉淀物)。
(1)驗證可溶性堿能與酸反應。打開活塞a,向錐形瓶中逐滴滴入稀鹽酸。Ba(OH)2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的實驗現象是   。
(2)驗證可溶性堿能與CO2反應。完成(1)后,打開活塞b,向錐形瓶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立即關閉活塞b。然后   (填實驗操作)觀察到   現象可證明NaOH與CO2發生反應。
(3)驗證可溶性堿能與鹽溶液反應。完成(2)后,裝置乙中錐形瓶內的溶液呈紅色,取少量該溶液于試管中,滴入足量的CuSO溶液,觀察到有藍色沉淀生成。據上述實驗現象能否驗證NaOH溶液與CuSO4溶液反應,判斷并說明理由   。
26.(2024九上·永康期中)某校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稀鹽酸、碳酸鈉、氫氧化鈣溶液探究“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做了如圖①②③的實驗。請回答有關問題:
(1)試管①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
(2)實驗③借助指示劑判斷出兩種物質發生了反應,這一反應的實質是   。
(3)通過實驗,從生成物角度可以初步得出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   。
(4)反應結束后,向試管①中繼續加入適量 溶液,發現有白色沉淀產生。加入 溶液前,試管①中的溶質有   。
27.(2024九上·永康期中)科學興趣小組做了如下實驗:將一鎂條放入 CuCl2 溶液中,鎂條表面覆蓋了紅色物質, 但很快鎂條表面又冒出很多氣泡。他們覺得很奇怪。
(1)【提出問題】這些氣泡是怎樣產生的?是什么氣體呢?
【猜想】①是氧氣;②是氯化氫;③是氨氣(NH3);④是氫氣。他們馬上否定了猜想③,否定的依據是   ;
【實驗探究】他們開始著手收集所產生的氣體。
實驗一:他們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該氣體,木條不復燃。說明生成的氣體不是氧氣; 實驗二:為繼續探究反應后生成的氣體是否是氯化氫,他們用   檢驗該氣體, 試紙不變紅,說明生成的氣體不是氯化氫;
實驗三:為確定氣體是否是氫氣,他們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每個裝置的反應均完全)。
(2)【實驗結論】若該氣體是氫氣,則在乙裝置中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   ;
(3)甲、丙裝置中無水硫酸銅的作用是不同的,請指出它們的區別   ;
為確定該氣體產生的本質原因,他們用精密pH試紙測試實驗所用的CuCl2溶液,pH約為5.5。查閱資料發現:CuCl2為強酸弱堿鹽,其水溶液呈酸性,與實驗結果相符。
28.(2024九上·永康期中)丙酸鈣因其具有優良的防腐性能,被廣泛應用于飼料防腐劑、食品、糧食、水果的保鮮等領域。礦物碳酸鈣(石灰石) 資源在我國分布廣泛,價格低廉。以下是使用石灰石作為鈣源制備食品級丙酸鈣的方法。
(1)將固體A粉碎的目的是   。
(2)寫出向固體A 中加入蒸餾水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操作a有兩步,分別是   、趁熱過濾。
29.(2024九上·永康期中)硫酸鹽的結晶水合物通常稱為“礬”,我國多部古籍都有記載。
(1)明代《天工開物》記載,綠礬可用黃鐵礦為原料制得。綠礬的化學式為FeSO4 7H2O,綠礬受熱失去結晶水的過程屬于   (選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2)東漢《神農本草經》記載,膽礬能“化鐵為銅”。膽礬的化學式為CuSO4 5H2O,某同學為測定膽礬中結晶水質量分數,設計了如下實驗:
實驗中稱量得到如下數據:
加熱前坩堝的質量/g 加熱后坩堝的總質量/g
m1(坩堝) m2(坩堝+晶體) m3
膽礬中結晶水的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請用字母表示)。膽礬加熱完全后,不能將坩堝放在空氣中直接冷卻而是需要放到干燥器中冷卻的原因是   。
30.(2024九上·永康期中)黃銅(由銅和鋅形成的合金)有較強的耐磨性能,在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曉軍同學為 了測定黃銅屑樣品組成,分四組取樣品與稀硫酸反應,其實驗數據記錄如下表:
樣 品 第 1 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
取樣品質量(g) 25.0 25.0 25.0 25.0
取稀硫酸質量(g) 40.0 80.0 120.0 160.0
產生氣體質量(g) 0.2 0.4 0.5 m
試計算:
(1)上表中 m 的數值是________;
(2)通過分析上述數據可知,當黃銅樣品和稀硫酸的質量比為________時,兩者恰好完全 反應;
(3)求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分數?________
31.(2024九上·永康期中)在燒杯中加入氯化鈉和碳酸氫鈉的固體混合物10.0g后,再加入68.9g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反應過程用精密儀器測得燒杯連同藥品的總質量(m)與反應時間(t)的關系如圖所示。燒杯和藥品的初始總質量為165.0g。反應的方程式為。試回答:
(1)完全反應時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   g。
(2)原混合物中氯化鈉的質量   g。
(3)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32.(2024九上·永康期中)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綠》源于宋代名作《千里江山圖》 (如圖甲) 。
(1)《千里江山圖》色彩艷麗,璀璨奪目,這與所用礦石顏料赭石(主要成分為Fe2O3)有關。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就開始利用赭石煉鐵,主要反應原理是,其中屬于還原劑的是    (填化學式) 。
(2)實驗室可用如圖乙所示的裝置模擬赭石煉鐵,A裝置的作用為   。
(3)丙圖是玻璃管中氧化鐵的質量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圖,請畫出生成鐵的質量隨時間變化的圖像。 (寫出計算過程,并在答題卡的指定位置作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
【解析】【分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有無新物質生成。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燒制瓷器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而剪紙、木雕和錫雕雕刻過程中,只是材料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故A符合題意,而B、C、D不合題意。
故選A。
2.【答案】B
【知識點】體積的測量;常見實驗操作
【解析】【分析】根據常見實驗操作的規范分析判斷。
【解答】A.讀取量筒中濃硫酸的體積時,視線與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故A錯誤;
B.稀釋濃硫酸時,要把濃硫酸緩緩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故B正確;
C.向試管中裝鐵釘時,先將試管橫放,用鑷子把鐵釘放在試管口,再慢慢將試管豎立起來,故C錯誤;
D.向試管中傾倒液體藥品時,試管略微傾斜,且燒杯口與瓶口緊挨,故D錯誤。
故選B。
3.【答案】B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確定黑枸杞浸泡液的變色pH范圍,然后與各個選項對照即可。
【解答】根據圖片可知,與黑枸杞浸泡會呈現藍綠色的液體pH>7,顯堿性;
蒸餾水顯中性,肥皂水顯堿性,食鹽水顯中性,檸檬水顯酸性,
故B符合題意,而A、C、D不合題意。
故選B。
4.【答案】C
【知識點】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氮磷鉀為植物生長的營養素,同時含有兩種營養素的化肥為復合肥。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K2CO3 中含有鉀元素,屬于鉀肥;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
KNO3中含有鉀元素和氮元素,屬于復合肥;Ca (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屬于磷肥,
故C符合題意,而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5.【答案】D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區別
【解析】【分析】A.有機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鹽、碳酸氫鹽、金屬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總稱。
B.置換反應的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有單質和化合物組成;
C.單質中元素的化合價為0價;
D.根據圖片確定甲和乙的分子個數。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丙是二氧化碳,它是無機物,故A錯誤;
B.該反應生成的是兩種化合物,而不是單質和化合物,因此不是置換反應,故B錯誤;
C.乙是單質氧氣,其中氧元素的化合價為0價,反應后氧元素都在化合物中,故乙中的氧元素的化合價發生改變,故C錯誤;
D.參加反應的甲、乙兩物質的分子個數比為1:3,故D正確。
故選D。
6.【答案】D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水的蒸發、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反應及濃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解答】A、氯化鈉溶液長期放置在空氣中,會因水份蒸發而質量減小,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B、氯氧化鈉溶液長期放置在空氣中,會吸收二氧化碳使溶液質量增加,不符合題意;
C、濃硫酸長期放置在空氣中,會吸水使溶液質量增加,不符合題意;
D、石灰水長期放置在空氣中,會吸收二氧化碳產生碳酸鈣沉淀和水,使溶液發生化學變化質量減小,符合題意;
故選D。
7.【答案】C
【知識點】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象;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可知,小氣球鼓起,肯定是容器內氣壓增大所致,要么是生成氣體,要么是反應放出熱量,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A.氫氧化鈉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裝置內空氣受熱膨脹,故A正確不合題意;
B.稀硫酸和鋅粒反應產生氫氣,裝置中的氣體增加,壓強增大,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硝酸銨溶于水吸熱,裝置中的氣體遇冷收縮,壓強降低,故C錯誤符合題意;
D.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裝置中的氣體增加,壓強增大,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8.【答案】A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別;氧化物
【解析】【分析】根據已有的物質的類別進行分析解答。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鹽是由金屬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構成的化合物;混合物含有不同的物質。
【解答】A、氧化銅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屬于氧化物,純堿是碳酸鈉,屬于鹽,碘酒屬于溶液,屬于混合物,故A正確;
B、二氧化碳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屬于氧化物,硫酸屬于酸,食鹽水屬于混合物,故B錯誤;
C、氧氣屬于單質,硫酸銅屬于鹽,石灰水屬于混合物,故C錯誤;
D、高錳酸鉀含有三種元素,不屬于氧化物,燒堿屬于堿,鐵合金屬于混合物,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9.【答案】B
【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
【解析】【分析】A.根據反應生成水分析;
B.可燃氣體與空氣混合后受熱可能發生爆炸;
C.在高溫下,銅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
D.根據一氧化碳有毒分析。
【解答】A.在實驗中,氫氣和氧化銅反應生成水,裝置中試管口需略向下傾斜,主要是為了利于冷凝水的排出,防止試管炸裂,故A錯誤;
B.氫氣為可燃氣體,混入空氣受熱容易發生爆炸,則在給試管內藥品加熱前,需先通氫氣排盡試管內的空氣,以防爆炸,選項B正確;
C.待藥品完全反應后,需先撤去酒精燈,待溫度降低后再撤去通氫氣的導管,以防銅重新被氧化,故C錯誤;
D.一氧化碳有毒,則該實驗裝置不可直接用于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故D錯誤。
故選B。
10.【答案】B
【知識點】離子或物質的共存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可知,若物質之間相互交換成分不能生成水、氣體、沉淀,則能夠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無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變色,遇堿性溶液變紅;據此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 A、KOH和CuSO4在溶液中相互交換成分生成藍色沉淀氫氧化銅,不能共存,故選項錯誤。
B、三者之間不反應,在溶液中相互交換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氣體、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由于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加入酚酞顯紅色,故選項正確。
C、三者之間不反應,在溶液中相互交換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氣體、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但溶液顯酸性,加入酚酞不變色,故選項錯誤。
D、NH4NO3和NaOH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換成分生成硝酸鈉、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B。
11.【答案】A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金屬能夠將另一種金屬從鹽溶液中置換出來,說明前者的金屬活動性大于后者,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A.銅和銀都不能將硫酸亞鐵中的鐵置換出來,則無法比較出銅和銀的活動性強弱,故A錯誤符合題意;
B.銅和硫酸亞鐵不反應,說明鐵的活動性比銅的強;銅和硝酸銀反應,說明銅的活動性比銀的強,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順序是鐵、銅、銀,故B正確不合題意;
C.鐵和硫酸銅反應,說明鐵的活動性比銅的強;銀不和硫酸銅反應,說明銅的活動性比銀的強,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順序是鐵、銅、銀,故C正確不合題意;
D.銅與稀鹽酸不反應,說明銅位于氫的后面;鐵能與稀鹽酸反應,說明鐵位于氫的前面;銅能將硝酸銀中的銀置換出來,說明銅的活動性比銀的強,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順序是鐵、銅、銀,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A。
12.【答案】B
【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化學反應的實質
【解析】【分析】A、根據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溫度升高,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一個二氧化硫分子的構成,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堿是指在電離時產生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A、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溫度升高,說明是放熱反應,故選項說法錯誤。
B、一個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一個硫原子、兩個氧原子構成的,故選項說法正確。
C、化學反應前后,分子數目可能會發生改變,也可能不變,原子種類保持不變,故選項說法錯誤。
D、純堿,屬于鹽,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B。
13.【答案】C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根據反應開始前溶液的pH分析;
B.根據a點時溶液的pH判斷是否有稀鹽酸存在;
C.酸堿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的pH=7;
D.根據pH判斷反應進度,進而確定溶質種類。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反應前溶液的pH<7,則燒杯中為稀鹽酸,那么該實驗是往稀鹽酸中逐漸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故A錯誤;
B.a點時溶液的pH<7,則其中還有沒反應的鹽酸,鐵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氫氣,故B錯誤;
C.b點溶液的pH=7,表示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故C正確;
D.c點溶液的pH大于7,溶液顯堿性,此時溶質中含有反應產物NaCl和過剩的NaOH,故D錯誤。
故選C。
14.【答案】D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
【解析】【分析】A、根據碳酸鈉屬于鹽,溶液顯堿性,也能使無色酚酞變紅來分析;
B、根據氯離子和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來分析;
C、根據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改進了純堿的生產工藝來分析;
D、根據稀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其質量關系來分析。
【解答】 A、無色酚酞遇堿性溶液變紅,則能使酚酞變紅的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也可能是鹽溶液,比如碳酸鈉溶液顯緘性,也能使無色酚酞變紅,故選項說法錯誤;
B、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氯離子和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則能與BaCl2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的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離子,也可能是含有銀離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C、檢驗Cl-的方法是向被檢測的溶液中加入適量AgNO3溶液,再滴加稀硝酸,出現白色沉淀證明有Cl-,故選項說法錯誤;
D、由稀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H2SO4+2NaOH=Na2SO4+2H2O可知,每98份質量的硫酸和80份質量的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則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和NaOH溶液充分反應后,氫氧化鈉有剩余,溶液pH>7,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D。
15.【答案】C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將每個選項中描述的實驗過程分析,確定變化規律,再與圖像對照即可。
【解答】A. 往鹽酸中滴加蒸餾水逐漸稀釋時 ,酸性減弱,pH增大,最終接近7,故A正確不合題意;
B.等體積、等質量分數的過氧化氫溶液的分解時,利用催化劑時反應速率快一些,不利用催化劑時反應速率慢一些,但是最終生成氧氣質量相等,故B正確不合題意;
C.質量、顆粒大小都相同的金屬分別投入足量同濃度的稀鹽酸中,最終鋁和鹽酸反應生成氫氣質量最大,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氫氣質量最小,故C錯誤符合題意;
D.HCl 和 FeCl3 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 NaOH 溶液時,氫氧化鈉先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后和氯化鐵反應生成紅褐色沉淀氫氧化鐵和氯化鈉,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16.【答案】(1)游離態
(2)H2O
(3)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元素在化合物中為化合態,在單質中為游離態;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3)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答】(1)沙里淘金,即從自然界可以直接找到金的單質,說明金的化學性質穩定,因此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游離態形式存在;
(2)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Ag+2H2S+O2=2Ag2S+2X可知,反應前銀、氫、硫、氧原子個數分別為4、4、2、2,反應后的生成物中銀、氫、硫、氧原子個數分別為4、0、2、0,則2個分子中含有4個氫原子和2個氧原子,則每個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則該物質的化學式為H2O;
(3)所謂“濕法煉銅”,即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
(1)沙里淘金,說明金的化學性質穩定,金以單質的形式存在,因此,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游離態形式存在;
(2)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反應前銀、氫、硫、氧原子個數分別為4、4、2、2,反應后的生成物中銀、氫、硫、氧原子個數分別為4、0、2、0,根據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目不變,則2個分子中含有4個氫原子和2個氧原子,則每個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則該物質的化學式為H2O;
(3)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
17.【答案】堿;CaCO3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鹽的性質及用途;常見物質的俗稱
【解析】【分析】(1)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條件下無色,在堿性條件下變紅。
(2)反應的方程式為。【解答】(1)無色酚酞溶液遇到堿性物質變紅,取少量培養液于試管中,滴入無色酚酞溶液后變紅,則培養液呈堿性。
故答案為:堿。
(2)純堿為碳酸鈉,熟石灰是氫氧化鈣,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碳酸鈣的化學式為CaCO3。
故答案為:CaCO3。
18.【答案】(1)水溶液呈堿性/能與硝酸銀反應產生白色沉淀/能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氣體
(2)NO2-
(3)B
(4)硫酸鋇難溶于水,且不與胃酸反應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堿、鹽的鑒別
【解析】【分析】(1)根據亞硝酸鈉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
(2)根據亞硝酸鈉中有毒的離子是進行分析。
(3)根據氯化鈉能與AgNO3溶液反應產生氯化銀白色沉淀,而亞硝酸鈉不能,進行分析。
(4)根據硫酸鋇難溶于水,且不與胃酸反應進行分析。
【解答】 (1)亞硝酸鈉的化學性質有其水溶液呈堿性,能與硝酸銀反應產生白色沉淀;
(2)亞硝酸鈉中有毒的離子是;
(3)NaOH、HCl、Na2CO3均不能與亞硝酸鈉(NaNO2)與食鹽反應,氯化鈉能與AgNO3溶液反應產生氯化銀白色沉淀,而亞硝酸鈉不能,可以鑒別亞硝酸鈉(NaNO2)與食鹽;
故答案為:B。
(4)醫院放射科檢查食道、胃等部位時,常會服用“鋇餐”(BaSO4),Ba2+有毒,而服用鋇餐卻不會中毒,是因為硫酸鋇難溶于水,且不與胃酸反應。
19.【答案】(1)分離轉移
(2)
(3)不增
【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據操作過程確定屬于模型中的哪種方法;
(2)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根據反應物分析違反的原則。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用磁鐵出去銅粉中混有少量的鐵粉,從而實現銅粉和鐵粉的分離,則該方法屬于上述模型中的分離轉移;
(2)氧化銅能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根據方程式BaCl2+Na2SO4=BaSO4↓+2NaCl可知,在除去氯化鋇的榮盛生成了新的雜質氯化鈉,不符合除雜中的不增原則。
(1)銅粉中混有少量的鐵粉,用磁鐵吸引除去,沒有發生化學反應,該方法屬于上述模型中的分離轉移;
(2)氧化銅能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銅不能與稀鹽酸反應,再過濾,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除去氯化鉀中的雜質氯化鋇,小科采用反應轉化的方法,原理是BaCl2+Na2SO4=BaSO4↓+2NaCl。從反應的生成物有NaCl可知,這種方法是不正確的,原因是生成了新的雜質氯化鈉,不符合除雜中的不增原則。
20.【答案】(1)密度小
(2)合成
(3)生成物無污染、環保等
【知識點】塑料、橡膠、纖維等有機合成材料的特點;材料的利用與發展;新型金屬材料
【解析】【分析】 (1)根據物質的性質解答;
(2)根據材料的類別解答;
(3)根據化學反應的產物解答。
【解答】 (1)飛船船體大量使用國產第三代鋁鋰合金以減輕質量,主要利用了第三代鋁鋰合金的密度小的性質;
(2)橡膠屬于有機合成材料;
(3)聯氨(N2H4)和四氧化二氮(N2O4)反應產物為氮氣和水,具有清潔無污染的優點;
21.【答案】(1)潮解
(2)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水
【知識點】堿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乙圖確定玻璃管內濕度的變化,進而推測氫氧化鈉的性質;
(2)根據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的反應產物解答。
【解答】(1)根據圖乙可知,玻璃管內空氣的濕度下降,應該是氫氧化鈉固體吸收所致,即曲線AB下降的原因是氫氧化鈉固體易潮解。
(2)圖乙中C點濕度比A點濕度高的原因是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水。
(1)圖乙中曲線AB下降的原因是氫氧化鈉固體易潮解,能夠吸收氣體中的水蒸氣,故填潮解。
(2)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所以圖乙中C點濕度比A點濕度高的原因是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水,故填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水。
22.【答案】;、;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氧化鐵不溶于水;硫酸銅溶液呈藍色;氯化鐵溶液呈黃色;碳酸鋇和硫酸鋇都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前者溶于酸,后者不溶于酸;氫氧化鐵為紅褐色沉淀,據此對各種物質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固體粉末A加足量水,過濾得固體和無色液體,因氧化鐵不溶于水,所以固體為氧化鐵;
硫酸銅溶于水,溶液變為藍色,所以無色溶液中不含有硫酸銅,可能含有碳酸鈉和硫酸鈉中的一種或兩種;
固體加足量的稀鹽酸得黃色溶液,因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所以黃色溶液為氯化鐵;
無色溶液加足量的氫氧化鋇溶液得白色固體和無色溶液,氫氧化鋇與碳酸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碳酸鋇白色沉淀,氫氧化鋇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和氫氧化鈉,所以無色溶液為氫氧化鈉,白色沉淀是碳酸鋇和硫酸鋇中的一種或兩種;
黃色溶液與無色溶液反應生成紅褐色沉淀B,因氯化鐵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氫氧化鐵,氫氧化鐵為紅褐色沉淀,所以B為氫氧化鐵;
白色沉淀加足量的稀鹽酸白色沉淀無變化,因碳酸鋇溶于酸而硫酸鋇不溶于酸,所以白色沉淀為硫酸鋇,所以固體A中不含碳酸鈉。
(1)紅褐色沉淀B為氫氧化鐵,化學式為。
(2)固體粉末A中存在的物質是氧化鐵和硫酸鈉,化學式為、。
(3)反應②是氫氧化鋇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與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3.【答案】(1)C
(2)肥皂液
(3)脫水;一氧化碳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酸的化學性質分析判斷;
(2)根據酸堿中和生成鹽和水的知識分析;
(3)①根據濃硫酸的脫水性分析;
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甲酸中滴加石蕊試液后,溶液變成紅色,說明甲酸呈酸性,
故選C;
(2)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則人類皮膚接觸甲酸后可以在傷口處涂抹堿性溶液緩解癥狀。肥皂液和氫氧化鈉溶液都顯堿性,由于氫氧化鈉溶液具有強腐蝕性,因此選用肥皂液;
(3)①甲濃硫酸能將有機物中的氫元素和氧元素按照水分子中氫原子、氧原子個數比“脫出”生成水,這就是濃硫酸的脫水性;
②根據甲酸的化學式HCOOH和質量守恒定律得到:HCOOH=H2O+CO,因此甲酸脫水后生成的氣體是一氧化碳(或CO)。
(1)甲酸中滴加蒸餾水,或者滴加氯化鈉溶液后,沒有任何現象發生,而滴加石蕊試液后,溶液變成紅色,說明甲酸呈酸性,故選C;
(2)人類皮膚接觸甲酸或被螞蟻、蜜蜂叮咬后會起泡紅腫,可以在傷口處涂抹肥皂液,是因為肥皂液顯堿性,能和甲酸反應,氫氧化鈉溶液也顯堿性,由于氫氧化鈉溶液具有強腐蝕性,因此不能用氫氧化鈉溶液;
(3)甲酸 (HCOOH) 是有機物,濃硫酸能將有機物中的氫元素和氧元素按照水分子中氫原子、氧原子個數比“脫出”生成水,這就是濃硫酸的脫水性;根據甲酸的化學式HCOOH和質量守恒定律得到:HCOOH=H2O+CO,因此甲酸脫水后生成的氣體是一氧化碳(或CO)。
24.【答案】(1)除去鐵表面的鐵銹,保證實驗的準確性
(2)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氣
(3)水和空氣
(4)1
【知識點】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解析】【分析】(1)根據鐵釘表面有鐵銹分析;
(2)根據氧氣的溶解度在高溫下很小分析;
(3)根據乙處鐵釘同時滿足的條件分析;
(4)根據空氣中氧氣體積占總體積的分析。
【解答】(1)鐵釘表面常常附著一層鐵銹,則實驗前,必須將鐵釘打磨光亮的原因是除去鐵表面的鐵銹,保證實驗的準確性。
(2)氧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則煮沸后水中氧氣含量極低,那么試管②中的蒸餾水需要煮沸、迅速冷卻后再使用,目的是除盡水中的氧氣。
(3)實驗①中乙處鐵釘既能夠接觸空氣,還能夠接觸水分,且此處銹蝕最明顯,說明鐵釘銹蝕的條件是水和空氣或氧氣;
(4)鐵絲銹蝕耗盡了玻璃管內的氧氣,由于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因此最終燒杯中的紅墨水約進入硬質玻璃管刻度1處。
(1)實驗前,必須將鐵釘打磨光亮的原因是除去鐵表面的鐵銹,保證實驗的準確性,故填除去鐵表面的鐵銹,保證實驗的準確性。
(2)試管②中的蒸餾水需要煮沸、迅速冷卻后再使用,目的是除盡水中的氧氣,并控制變量,使對照組溫度一致,故填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氣。
(3)實驗①中乙處鐵釘既能夠接觸空氣,還能夠接觸水分,實驗①中乙處鐵釘銹蝕最明顯,說明鐵釘銹蝕的條件是水和空氣或氧氣,故填水和空氣或氧氣。
(4)鐵絲銹蝕耗盡了玻璃管內的氧氣,由于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因此最終燒杯中的紅墨水約進入硬質玻璃管刻度1處,故填1。
25.【答案】(1)甲中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
(2)打開彈簧夾;甲中溶液進入乙中,并生成白色沉淀
(3)不能,碳酸鈉與硫酸銅反應也能生成藍色沉淀
【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酸堿中和反應中,溶液酸堿性的變化進行分析;
(2)根據裝置內的壓強變化進行分析;
(3)根據物質間的反應規律以及生成物的顏色進行分析。
【解答】(1)氫氧化鋇溶液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滴加足量的稀鹽酸,氫氧化鋇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呈中性,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
(2)乙裝置內的二氧化碳與加入的足量氫氧化鈉溶液充分反應造成裝置內的壓強減小,打開彈簧夾,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裝置甲的液體進入裝置乙,甲裝置溶液中的氯化鋇與裝置乙溶液中的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
(3)完成(2)后,裝置乙中錐形瓶內的溶液呈紅色,水溶液顯堿性,因為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乙裝置內中的碳酸鈉也能與硫酸銅反應生成藍色的碳酸銅沉淀和硫酸鈉,所以上述實驗現象不能驗證NaOH溶液與CuSO4溶液反應。
(1)氫氧化鋇溶液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滴加足量的稀鹽酸,氫氧化鋇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呈中性,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
(2)乙裝置內的二氧化碳與加入的足量氫氧化鈉溶液充分反應造成裝置內的壓強減小,打開彈簧夾,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裝置甲的液體進入裝置乙,甲裝置溶液中的氯化鋇與裝置乙溶液中的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
(3)完成(2)后,裝置乙中錐形瓶內的溶液呈紅色,水溶液顯堿性,因為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乙裝置內中的碳酸鈉也能與硫酸銅反應生成藍色的碳酸銅沉淀和硫酸鈉,所以上述實驗現象不能驗證NaOH溶液與CuSO4溶液反應。
26.【答案】(1)有氣泡產生
(2)酸中的氫離子和堿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
(3)生成物中有水或沉淀或氣體產生
(4)碳酸鈉和氯化鈉
【知識點】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碳酸鈉和稀鹽酸的反應產物解答;
(2)根據酸堿反應的本質解答;
(3)根據三個實驗中的產物分析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4)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據此分析濾液中的溶質種類。
【解答】(1)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試管①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有氣泡產生;
(2)實驗③借助指示劑判斷出兩種物質發生了反應,即溶液的酸堿性發生改變,那么這一反應的實質是酸中的氫離子和堿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H++OH-=H2O);
(3)實驗①中有水和氣體生成,實驗②中有沉淀生成,實驗③中有水生成 ,則從生成物角度可以初步得出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生成物中有水或沉淀或氣體產生;
(4)興趣小組的同學將試管①反應后的物質過濾,取濾液少量置于試管中,加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則濾液中溶質的成分為碳酸鈉和氯化鈉的混合物。
(1)碳酸鈉溶液滴加到稀鹽酸中,反應生成氯化鈉和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試管①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有氣泡產生;
(2)實驗③借助指示劑判斷出兩種物質發生了反應,這一反應的實質是酸中的氫離子和堿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H++OH-=H2O);
(3)通過實驗,從生成物角度可以初步得出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生成物中有水或沉淀或氣體產生;
(4)碳酸鈉與氯化鈣反應得到碳酸鈣白色沉淀,而氯化鈉與氯化鈣不反應;興趣小組的同學將試管①反應后的物質過濾,取濾液少量置于試管中,加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則濾液中溶質的成分為碳酸鈉和氯化鈉的混合物。
27.【答案】反應物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生成氨氣;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黑色固體變紅色;甲裝置中的硫酸銅是吸收氣體中的水蒸氣,丙裝置中的硫酸銅是檢驗反應是否生成水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猜想]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會發生改變;
[實驗探究]石蕊試液遇到酸變紅色,遇到堿變藍色;
(2)氧化銅為黑色固體,銅單質為紅色固體;
(3)無水硫酸銅吸水后變藍,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1)[猜想]根據題意可知,反應物中不含有氮元素,則肯定不能生成氨氣,因此他們馬上否定了猜想③;[實驗探究]他們用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檢驗該氣體,試紙不變紅,說明生成的氣體不是氯化氫。
(2)[實驗結論]若該氣體是氫氣,則在乙裝置中氧化銅和氫氣反應生成銅和水,可以觀察到黑色固體變紅色。
(3)它們的區別:甲裝置中的硫酸銅是吸收氣體中的水蒸氣,丙裝置中的硫酸銅是檢驗反應是否生成水。
28.【答案】(1)增大接觸面積, 使反應更充分
(2)CaO+H2O=Ca(OH)2
(3)蒸發濃縮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反應物的顆粒越小,接觸面積越大,則反應越充分;
(2)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方程式;
(3)根據操作a前后的物質狀態分析解答。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將固體A粉碎的目的是增大物質間的接觸面積,使反應更充分;
(2)石灰石高溫煅燒的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則加入蒸餾水后生成氫氧化鈣,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aO+H2O=Ca(OH)2;
(3)從丙酸鈣母液中得到丙酸鈣晶體,操作a進行了兩步操作,分別是蒸發濃縮、趁熱過濾。
(1)將固體A粉碎的目的是增大物質間的接觸面積,使反應更充分;
(2)石灰石高溫煅燒得到氧化鈣,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向固體A中加入蒸餾水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aO+H2O=Ca(OH)2;
(3)從丙酸鈣母液中得到丙酸鈣晶體,操作a進行了兩步操作,分別是蒸發濃縮、趁熱過濾。
29.【答案】(1)化學
(2);無水硫酸銅粉末在冷卻過程中會吸收空氣中的水重新變成膽礬
【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化學變化的本質:有新物質生成;
(2)①根據圖片確定晶體的質量和生成水的質量,然后二者作比即可;
②無水硫酸銅極易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綠礬受熱失去結晶水后生成水和硫酸亞鐵,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2)①根據題意可知,反應前晶體的質量為:m2-m1,
而反應前后坩堝總質量的差就是生成水的質量,即m2-m3,
則膽礬中結晶水的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②膽礬加熱完全后,不能將坩堝放在空氣中直接冷卻而是需要放到干燥器中冷卻的原因是:無水硫酸銅在冷卻過程中會吸收空氣中的水重新變成膽礬晶體。
(1)綠礬的化學式為FeSO4 7H2O,綠礬受熱失去結晶水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膽礬中結晶水的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可表示為:;膽礬加熱完全后,不能將坩堝放在空氣中直接冷卻而是需要放到干燥器中冷卻的原因是:無水硫酸銅在冷卻過程中會吸收空氣中的水重新變成膽礬晶體。
30.【答案】(1)0.5;(2)1:4;(3)設與第1份反應掉的硫酸質量為x。
98∶2= x∶0.2g
x =9.8g
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分數=。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加入稀鹽酸的質量與生成氫氣的質量關系,據此判斷m的數值;
(2)根據第3次實驗生成0.5g氫氣計算出此時加入稀鹽酸的質量,再與樣品質量作比即可;
(3)寫出鋅和稀硫酸反應的方程式,根據氫氣的質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稀硫酸的溶質質量,最后計算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即可。
【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與第1、2兩份樣品反應時,所加硫酸均完全反應,第3份樣品中,樣品中的鋅完全反應,而所加硫酸過量,所以第4份樣品鋅完全反應,硫酸過量,生成氫氣的質量和第3份樣品一樣多。答案為0.5。
(2)根據第1份樣品可知,40g稀硫酸完全反應生成氫氣0.2g,則在第3份樣品中生成0.5g氫氣需要稀鹽酸的質量為:,此時樣品完全反應,則黃銅樣品和稀硫酸的質量比=25g:100g=1:4。
31.【答案】(1)4.4
(2)1.6
(3)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為:,
答:反應后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10%。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
(2)寫出反應的方程式,利用二氧化碳的質量分別計算出參加反應的碳酸氫鈉的質量,以及生成氯化鈉的質量,最后用混合物質量減去碳酸氫鈉質量得到其中氯化鈉的質量。
(3)將混合物中氯化鈉的質量與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相加,然后與溶液質量作比即可。
【解答】(1)根據圖像可知,反應前總質量為165g,反應結束后總質量為160.6g,那么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165.0g-160.6g=4.4 g;
(2)設原混合物中碳酸氫鈉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y,

解得:x=8.4g,

解得:y=5.85g,
所以原混合物中氯化鈉的質量為10.0g-8.4g=1.6g。
(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165.0g-160.6g=4.4 g;
(2)設原混合物中碳酸氫鈉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y,
x=8.4g,
y=5.85g,
所以原混合物中氯化鈉的質量為10.0g-8.4g=1.6g;
(3)見答案。
32.【答案】(1)CO
(2)吸收CO2和收集CO
(3)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還原反應與金屬的冶煉
【解析】【分析】(1)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到氧元素的被氧化,為還原劑;
(2)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而一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不反應,且一氧化碳不溶于水;
(3)寫出反應的方程式,根據氧化鐵的質量計算出生成鐵單質的質量,進而畫出對應的圖像即可。
【解答】(1)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中一氧化碳得到氧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則該反應的還原劑是CO;
(2)二 實驗室可用如圖乙所示的裝置模擬赭石煉鐵, 則A裝置的功能有:檢驗并吸收CO2和收集CO;
(3)設生成鐵的質量為x,
160 112
16g x

解得:x=11.2g,
即反應后生成鐵的質量為11.2g,生成鐵的質量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和坐標如圖所示:
(1)由赭石煉鐵的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中一氧化碳得到氧,是該反應的還原劑;
(2)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而一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不反應,且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所以A裝置的功能有:檢驗并吸收CO2、收集CO;
(3)設生成鐵的質量為x,
x=11.2g,
即反應后生成鐵的質量為11.2g,生成鐵的質量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和坐標如圖所示:
1 / 1浙江省永康市初中聯盟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到第2章)
1.(2024九上·永康期中)金華八婺各地擁有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下列相關非遺產品制作過程中一定發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
A.古婺青瓷 B.浦江剪紙 C.東陽木雕 D.永康錫雕
【答案】A
【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
【解析】【分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有無新物質生成。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燒制瓷器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而剪紙、木雕和錫雕雕刻過程中,只是材料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故A符合題意,而B、C、D不合題意。
故選A。
2.(2024九上·永康期中)實驗室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稀硫酸并用其除鐵銹,部分操作如圖所示,其中正確的是(  )
A.量取濃硫酸
B.稀釋濃硫酸
C.裝生銹鐵釘
D.傾倒稀硫酸
【答案】B
【知識點】體積的測量;常見實驗操作
【解析】【分析】根據常見實驗操作的規范分析判斷。
【解答】A.讀取量筒中濃硫酸的體積時,視線與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故A錯誤;
B.稀釋濃硫酸時,要把濃硫酸緩緩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故B正確;
C.向試管中裝鐵釘時,先將試管橫放,用鑷子把鐵釘放在試管口,再慢慢將試管豎立起來,故C錯誤;
D.向試管中傾倒液體藥品時,試管略微傾斜,且燒杯口與瓶口緊挨,故D錯誤。
故選B。
3.(2024九上·永康期中)黑枸杞素有“花青素之王”的美譽。將黑枸杞浸泡在不同pH的溶液中,呈現的顏色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液體與黑枸杞浸泡會呈現藍綠色的液體的是(  )
A.蒸餾水 B.肥皂水 C.食鹽水 D.檸檬水
【答案】B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確定黑枸杞浸泡液的變色pH范圍,然后與各個選項對照即可。
【解答】根據圖片可知,與黑枸杞浸泡會呈現藍綠色的液體pH>7,顯堿性;
蒸餾水顯中性,肥皂水顯堿性,食鹽水顯中性,檸檬水顯酸性,
故B符合題意,而A、C、D不合題意。
故選B。
4.(2024九上·永康期中)小科外出游玩,發現路邊的農作物有葉片發黃、莖干倒伏現象。他認為該作物需要施加復合肥,下列滿足條件的是(  )
A.K2CO3 B. C.KNO3 D.
【答案】C
【知識點】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氮磷鉀為植物生長的營養素,同時含有兩種營養素的化肥為復合肥。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K2CO3 中含有鉀元素,屬于鉀肥;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
KNO3中含有鉀元素和氮元素,屬于復合肥;Ca (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屬于磷肥,
故C符合題意,而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5.(2024九上·永康期中)如圖所示為某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示意圖,下列關于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丙均為有機物
B.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C.反應前后氧元素的化合價均不變
D.參加反應的甲、乙兩物質的分子個數比為1:3
【答案】D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區別
【解析】【分析】A.有機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鹽、碳酸氫鹽、金屬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總稱。
B.置換反應的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有單質和化合物組成;
C.單質中元素的化合價為0價;
D.根據圖片確定甲和乙的分子個數。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丙是二氧化碳,它是無機物,故A錯誤;
B.該反應生成的是兩種化合物,而不是單質和化合物,因此不是置換反應,故B錯誤;
C.乙是單質氧氣,其中氧元素的化合價為0價,反應后氧元素都在化合物中,故乙中的氧元素的化合價發生改變,故C錯誤;
D.參加反應的甲、乙兩物質的分子個數比為1:3,故D正確。
故選D。
6.(2024九上·永康期中)下列物質長期放置在空氣中,溶液質量因發生化學變化而減小的是(  )
A.氯化鈉溶液 B.氫氧化鈉溶液
C.濃硫酸 D.石灰水
【答案】D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水的蒸發、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反應及濃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解答】A、氯化鈉溶液長期放置在空氣中,會因水份蒸發而質量減小,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B、氯氧化鈉溶液長期放置在空氣中,會吸收二氧化碳使溶液質量增加,不符合題意;
C、濃硫酸長期放置在空氣中,會吸水使溶液質量增加,不符合題意;
D、石灰水長期放置在空氣中,會吸收二氧化碳產生碳酸鈣沉淀和水,使溶液發生化學變化質量減小,符合題意;
故選D。
7.(2024九上·永康期中)如圖所示,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將一定量的液體X滴入燒瓶中,小氣球鼓起 (液體X的體積忽略不計) ,則液體X 和固體Y 不可能是(  )
A.水,氫氧化鈉 B.稀硫酸,鋅粒
C.水, 硝酸銨 D.稀鹽酸,碳酸鈉
【答案】C
【知識點】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象;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可知,小氣球鼓起,肯定是容器內氣壓增大所致,要么是生成氣體,要么是反應放出熱量,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A.氫氧化鈉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裝置內空氣受熱膨脹,故A正確不合題意;
B.稀硫酸和鋅粒反應產生氫氣,裝置中的氣體增加,壓強增大,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硝酸銨溶于水吸熱,裝置中的氣體遇冷收縮,壓強降低,故C錯誤符合題意;
D.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裝置中的氣體增加,壓強增大,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8.(2024九上·永康期中) 下列物質按氧化物、鹽、混合物順序排列的是 (  )
A.氧化銅 純堿 碘酒 B.二氧化碳 硫酸 食鹽水
C.氧氣 硫酸銅 石灰水 D.高錳酸鉀 燒堿 鐵合金
【答案】A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別;氧化物
【解析】【分析】根據已有的物質的類別進行分析解答。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鹽是由金屬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構成的化合物;混合物含有不同的物質。
【解答】A、氧化銅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屬于氧化物,純堿是碳酸鈉,屬于鹽,碘酒屬于溶液,屬于混合物,故A正確;
B、二氧化碳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屬于氧化物,硫酸屬于酸,食鹽水屬于混合物,故B錯誤;
C、氧氣屬于單質,硫酸銅屬于鹽,石灰水屬于混合物,故C錯誤;
D、高錳酸鉀含有三種元素,不屬于氧化物,燒堿屬于堿,鐵合金屬于混合物,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9.(2024九上·永康期中)如圖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圖,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A.裝置中試管口需略向下傾斜,主要是為了利于通入氫氣
B.在給試管內藥品加熱前,需先通氫氣排盡試管內的空氣
C.待藥品完全反應后,需同時撤去酒精燈和通氫氣的導管
D.該實驗裝置也可直接用于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
【答案】B
【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
【解析】【分析】A.根據反應生成水分析;
B.可燃氣體與空氣混合后受熱可能發生爆炸;
C.在高溫下,銅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
D.根據一氧化碳有毒分析。
【解答】A.在實驗中,氫氣和氧化銅反應生成水,裝置中試管口需略向下傾斜,主要是為了利于冷凝水的排出,防止試管炸裂,故A錯誤;
B.氫氣為可燃氣體,混入空氣受熱容易發生爆炸,則在給試管內藥品加熱前,需先通氫氣排盡試管內的空氣,以防爆炸,選項B正確;
C.待藥品完全反應后,需先撤去酒精燈,待溫度降低后再撤去通氫氣的導管,以防銅重新被氧化,故C錯誤;
D.一氧化碳有毒,則該實驗裝置不可直接用于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故D錯誤。
故選B。
10.(2024九上·永康期中) 下列各組物質在水溶液中能夠共存,而且加入酚酞試液后顯紅色的是 (  )
A.KOH、 CuSO4、 H2SO4 B.
C.KCl、Ba(NO3)2、HCl D.NH4NO3、 KOH、 K2SO4
【答案】B
【知識點】離子或物質的共存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可知,若物質之間相互交換成分不能生成水、氣體、沉淀,則能夠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無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變色,遇堿性溶液變紅;據此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 A、KOH和CuSO4在溶液中相互交換成分生成藍色沉淀氫氧化銅,不能共存,故選項錯誤。
B、三者之間不反應,在溶液中相互交換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氣體、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由于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加入酚酞顯紅色,故選項正確。
C、三者之間不反應,在溶液中相互交換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氣體、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但溶液顯酸性,加入酚酞不變色,故選項錯誤。
D、NH4NO3和NaOH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換成分生成硝酸鈉、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B。
11.(2024九上·永康期中)為探究Fe、Cu、Ag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某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四組實驗方案,你認為不可行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金屬能夠將另一種金屬從鹽溶液中置換出來,說明前者的金屬活動性大于后者,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A.銅和銀都不能將硫酸亞鐵中的鐵置換出來,則無法比較出銅和銀的活動性強弱,故A錯誤符合題意;
B.銅和硫酸亞鐵不反應,說明鐵的活動性比銅的強;銅和硝酸銀反應,說明銅的活動性比銀的強,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順序是鐵、銅、銀,故B正確不合題意;
C.鐵和硫酸銅反應,說明鐵的活動性比銅的強;銀不和硫酸銅反應,說明銅的活動性比銀的強,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順序是鐵、銅、銀,故C正確不合題意;
D.銅與稀鹽酸不反應,說明銅位于氫的后面;鐵能與稀鹽酸反應,說明鐵位于氫的前面;銅能將硝酸銀中的銀置換出來,說明銅的活動性比銀的強,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順序是鐵、銅、銀,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A。
12.(2024九上·永康期中) 下列基本科學觀念所對應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能量觀: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溫度升高,說明是吸熱反應
B.微粒觀:一個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一個硫原子、兩個氧原子構成的
C.守恒觀:化學反應前后,分子數目、原子種類均保持不變
D.分類觀:純堿和燒堿都屬于堿
【答案】B
【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化學反應的實質
【解析】【分析】A、根據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溫度升高,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一個二氧化硫分子的構成,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堿是指在電離時產生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A、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溫度升高,說明是放熱反應,故選項說法錯誤。
B、一個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一個硫原子、兩個氧原子構成的,故選項說法正確。
C、化學反應前后,分子數目可能會發生改變,也可能不變,原子種類保持不變,故選項說法錯誤。
D、純堿,屬于鹽,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B。
13.(2024九上·永康期中)某科學小組利用pH傳感器測量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過程中的pH變化,測得燒杯中溶液的pH隨滴加液體體積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實驗是稀鹽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
B.若向a點所示溶液中加入鐵粉,不會產生氣泡
C.b點表示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
D.c點所示溶液中,溶質只有NaCl
【答案】C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根據反應開始前溶液的pH分析;
B.根據a點時溶液的pH判斷是否有稀鹽酸存在;
C.酸堿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的pH=7;
D.根據pH判斷反應進度,進而確定溶質種類。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反應前溶液的pH<7,則燒杯中為稀鹽酸,那么該實驗是往稀鹽酸中逐漸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故A錯誤;
B.a點時溶液的pH<7,則其中還有沒反應的鹽酸,鐵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氫氣,故B錯誤;
C.b點溶液的pH=7,表示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故C正確;
D.c點溶液的pH大于7,溶液顯堿性,此時溶質中含有反應產物NaCl和過剩的NaOH,故D錯誤。
故選C。
14.(2024九上·永康期中)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能使無色酚酞變紅的溶液一定是堿溶液
B.能與BaCl2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的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檢驗Cl-的方法是向被檢測的溶液中加入適量AgNO3溶液,出現白色沉淀證明有Cl-
D.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和 NaOH 溶液充分反應后,所得溶液pH>7
【答案】D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
【解析】【分析】A、根據碳酸鈉屬于鹽,溶液顯堿性,也能使無色酚酞變紅來分析;
B、根據氯離子和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來分析;
C、根據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改進了純堿的生產工藝來分析;
D、根據稀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其質量關系來分析。
【解答】 A、無色酚酞遇堿性溶液變紅,則能使酚酞變紅的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也可能是鹽溶液,比如碳酸鈉溶液顯緘性,也能使無色酚酞變紅,故選項說法錯誤;
B、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氯離子和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則能與BaCl2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的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離子,也可能是含有銀離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C、檢驗Cl-的方法是向被檢測的溶液中加入適量AgNO3溶液,再滴加稀硝酸,出現白色沉淀證明有Cl-,故選項說法錯誤;
D、由稀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H2SO4+2NaOH=Na2SO4+2H2O可知,每98份質量的硫酸和80份質量的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則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和NaOH溶液充分反應后,氫氧化鈉有剩余,溶液pH>7,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D。
15.(2024九上·永康期中)下列曲線示意圖與相應選項表示不正確的是(  )
A.Ⅰ表示往鹽酸中滴加蒸餾水逐漸稀釋
B.Ⅱ表示等體積、等質量分數的過氧化氫溶液的分解
C.Ⅲ表示質量、顆粒大小都相同的金屬分別投入足量同濃度的稀鹽酸中
D.Ⅳ表示 HCl和 FeCl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 NaOH 溶液
【答案】C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將每個選項中描述的實驗過程分析,確定變化規律,再與圖像對照即可。
【解答】A. 往鹽酸中滴加蒸餾水逐漸稀釋時 ,酸性減弱,pH增大,最終接近7,故A正確不合題意;
B.等體積、等質量分數的過氧化氫溶液的分解時,利用催化劑時反應速率快一些,不利用催化劑時反應速率慢一些,但是最終生成氧氣質量相等,故B正確不合題意;
C.質量、顆粒大小都相同的金屬分別投入足量同濃度的稀鹽酸中,最終鋁和鹽酸反應生成氫氣質量最大,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氫氣質量最小,故C錯誤符合題意;
D.HCl 和 FeCl3 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 NaOH 溶液時,氫氧化鈉先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后和氯化鐵反應生成紅褐色沉淀氫氧化鐵和氯化鈉,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16.(2024九上·永康期中)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了豐富的化學知識。
(1)戰國《韓非子·內儲說上》提到,早期采金技術均是“沙里淘金”。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   (填“化合態”或“游離態”) 形式存在。
(2)古典籍中有“銀針驗毒”的記載。請你對相關化學方程式配平:4Ag+2H2S+O2=2Ag2S+2    。
(3)我國是最早應用濕法冶銅的國家:用鐵與“膽水”(含CuSO4的溶液) 反應獲得銅,其原理為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答案】(1)游離態
(2)H2O
(3)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元素在化合物中為化合態,在單質中為游離態;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3)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答】(1)沙里淘金,即從自然界可以直接找到金的單質,說明金的化學性質穩定,因此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游離態形式存在;
(2)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Ag+2H2S+O2=2Ag2S+2X可知,反應前銀、氫、硫、氧原子個數分別為4、4、2、2,反應后的生成物中銀、氫、硫、氧原子個數分別為4、0、2、0,則2個分子中含有4個氫原子和2個氧原子,則每個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則該物質的化學式為H2O;
(3)所謂“濕法煉銅”,即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
(1)沙里淘金,說明金的化學性質穩定,金以單質的形式存在,因此,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游離態形式存在;
(2)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反應前銀、氫、硫、氧原子個數分別為4、4、2、2,反應后的生成物中銀、氫、硫、氧原子個數分別為4、0、2、0,根據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目不變,則2個分子中含有4個氫原子和2個氧原子,則每個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則該物質的化學式為H2O;
(3)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
17.(2024九上·永康期中)皮蛋瘦肉粥是龍泉人愛吃的美食,皮蛋瘦肉粥含有皮蛋。制作皮蛋的方法是將適量的純堿(碳酸鈉)、熟石灰、食鹽、草木灰(含碳酸鉀)等物質加水調成糊狀培養液,并涂裹在新鮮鴨蛋外面,密封存放一段時間即成。
(1)取少量培養液于試管中,滴入無色酚酞溶液后變紅,則培養液呈   性;
(2)制作皮蛋的培養液呈糊狀,是存在不溶性物質,這跟純堿與熟石灰反應有關。純堿與熟石灰反應產生的不溶性物質為   (化學式)。
【答案】堿;CaCO3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鹽的性質及用途;常見物質的俗稱
【解析】【分析】(1)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條件下無色,在堿性條件下變紅。
(2)反應的方程式為。【解答】(1)無色酚酞溶液遇到堿性物質變紅,取少量培養液于試管中,滴入無色酚酞溶液后變紅,則培養液呈堿性。
故答案為:堿。
(2)純堿為碳酸鈉,熟石灰是氫氧化鈣,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碳酸鈣的化學式為CaCO3。
故答案為:CaCO3。
18.(2024九上·永康期中) “工業用鹽”亞硝酸鈉 (化學式NaNO2) 被人誤當做食鹽放進食物,易造成嚴重的中毒事件。亞硝酸鈉易潮解,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堿性,能與硝酸銀反應產生白色沉淀,能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氣體。
(1) 亞硝酸鈉的化學性質有   (寫出1點) 。
(2) 亞硝酸鈉中有毒的離子是   。
(3) 亞硝酸鈉與食鹽外觀十分相似,下列試劑可以鑒別亞硝酸鈉 (NaNO2) 與食鹽的試劑是____。
A.NaOH B.AgNO3 C.HCl D.
(4) 醫院放射科檢查食道、胃等部位時,常會服用“鋇餐”(BaSO4) ,Ba2+有毒,而服用鋇餐卻不會中毒, 是因為   。
【答案】(1)水溶液呈堿性/能與硝酸銀反應產生白色沉淀/能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氣體
(2)NO2-
(3)B
(4)硫酸鋇難溶于水,且不與胃酸反應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堿、鹽的鑒別
【解析】【分析】(1)根據亞硝酸鈉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
(2)根據亞硝酸鈉中有毒的離子是進行分析。
(3)根據氯化鈉能與AgNO3溶液反應產生氯化銀白色沉淀,而亞硝酸鈉不能,進行分析。
(4)根據硫酸鋇難溶于水,且不與胃酸反應進行分析。
【解答】 (1)亞硝酸鈉的化學性質有其水溶液呈堿性,能與硝酸銀反應產生白色沉淀;
(2)亞硝酸鈉中有毒的離子是;
(3)NaOH、HCl、Na2CO3均不能與亞硝酸鈉(NaNO2)與食鹽反應,氯化鈉能與AgNO3溶液反應產生氯化銀白色沉淀,而亞硝酸鈉不能,可以鑒別亞硝酸鈉(NaNO2)與食鹽;
故答案為:B。
(4)醫院放射科檢查食道、胃等部位時,常會服用“鋇餐”(BaSO4),Ba2+有毒,而服用鋇餐卻不會中毒,是因為硫酸鋇難溶于水,且不與胃酸反應。
19.(2024九上·永康期中)思維模型是依據事物發展內在規律建立的解決問題的基本框架,能引導有序思維、增進深度理解,促進問題解決。小科建構了“物質除雜”的思維模型 (如圖) 。
(1)銅粉中混有少量鐵粉,用磁鐵吸引除去,該方法屬于上述模型中的   (填“分離轉移”或”反應轉化”);
(2)根據“性質差異”,銅粉中混有少量氧化銅用足量稀硫酸除去,用化學方程式表示這一過程   ;
(3)上述模型中“不增不減”是除雜原則,“不增”是指不增加新雜質,“不減”是指不減少目標物質質量。除去氯化鈉中的雜質氯化鋇,小科采用反應轉化的方法,原理是BaCl2+K2SO4=BaSO4↓+2KCl,這種方法不符合除雜中的   原則(填“不增”或“不減”)。
【答案】(1)分離轉移
(2)
(3)不增
【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據操作過程確定屬于模型中的哪種方法;
(2)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根據反應物分析違反的原則。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用磁鐵出去銅粉中混有少量的鐵粉,從而實現銅粉和鐵粉的分離,則該方法屬于上述模型中的分離轉移;
(2)氧化銅能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根據方程式BaCl2+Na2SO4=BaSO4↓+2NaCl可知,在除去氯化鋇的榮盛生成了新的雜質氯化鈉,不符合除雜中的不增原則。
(1)銅粉中混有少量的鐵粉,用磁鐵吸引除去,沒有發生化學反應,該方法屬于上述模型中的分離轉移;
(2)氧化銅能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銅不能與稀鹽酸反應,再過濾,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除去氯化鉀中的雜質氯化鋇,小科采用反應轉化的方法,原理是BaCl2+Na2SO4=BaSO4↓+2NaCl。從反應的生成物有NaCl可知,這種方法是不正確的,原因是生成了新的雜質氯化鈉,不符合除雜中的不增原則。
20.(2024九上·永康期中)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飛船逃逸燃料使用復合材料聯氨(N2H4) 和四氧化二氮 (N2O4) 。回答下列問題:
(1) 飛船構件及配件使用多種材料,其中船體大量使用國產第三代鋁鋰合金以減輕質量,主要利用了第三代鋁鋰合金   的物理性質。
(2) 宇航服的主體部分是特殊高強度滌綸,滌綸屬于   (填“天然”或“合成”) 材料,具有優異的耐磨、耐酸堿、耐高溫等性能。
(3) 聯氨 (N2H4) 和四氧化二氮(N2O4) 反應產物為氮氣和水,具有反應釋放能量多、動力強、易于儲存等優點,還具有的優點是   。 (答出一點即可)
【答案】(1)密度小
(2)合成
(3)生成物無污染、環保等
【知識點】塑料、橡膠、纖維等有機合成材料的特點;材料的利用與發展;新型金屬材料
【解析】【分析】 (1)根據物質的性質解答;
(2)根據材料的類別解答;
(3)根據化學反應的產物解答。
【解答】 (1)飛船船體大量使用國產第三代鋁鋰合金以減輕質量,主要利用了第三代鋁鋰合金的密度小的性質;
(2)橡膠屬于有機合成材料;
(3)聯氨(N2H4)和四氧化二氮(N2O4)反應產物為氮氣和水,具有清潔無污染的優點;
21.(2024九上·永康期中)研習小組進行氫氧化鈉固體和濕潤的二氧化碳反應的探究,搭建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玻璃管中充滿濕潤的二氧化碳氣體,一端連接濕度傳感器,迅速從另一端加入過量氫氧化鈉固體,關閉橡皮塞,用濕度傳感器測出一段時間內濕度變化 (可表示水蒸氣含量) 如圖乙所示。
(1)圖乙中曲線AB下降說明氫氧化鈉固體易   。
(2)請解釋圖乙中C點濕度比A點濕度高的原因:   。
【答案】(1)潮解
(2)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水
【知識點】堿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乙圖確定玻璃管內濕度的變化,進而推測氫氧化鈉的性質;
(2)根據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的反應產物解答。
【解答】(1)根據圖乙可知,玻璃管內空氣的濕度下降,應該是氫氧化鈉固體吸收所致,即曲線AB下降的原因是氫氧化鈉固體易潮解。
(2)圖乙中C點濕度比A點濕度高的原因是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水。
(1)圖乙中曲線AB下降的原因是氫氧化鈉固體易潮解,能夠吸收氣體中的水蒸氣,故填潮解。
(2)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所以圖乙中C點濕度比A點濕度高的原因是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水,故填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水。
22.(2024九上·永康期中)有一包固體粉末A,可能含有碳酸鈉、氧化鐵、硫酸鈉、硫酸銅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確定其成分,小科進行了如下實驗,現象如圖所示(部分生成物未標出,假設每步反應都充分反應)
(1)寫出紅褐色沉淀B的化學式   。
(2)固體粉末A中存在的物質是   (寫化學式)。
(3)寫出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   。
【答案】;、;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氧化鐵不溶于水;硫酸銅溶液呈藍色;氯化鐵溶液呈黃色;碳酸鋇和硫酸鋇都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前者溶于酸,后者不溶于酸;氫氧化鐵為紅褐色沉淀,據此對各種物質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固體粉末A加足量水,過濾得固體和無色液體,因氧化鐵不溶于水,所以固體為氧化鐵;
硫酸銅溶于水,溶液變為藍色,所以無色溶液中不含有硫酸銅,可能含有碳酸鈉和硫酸鈉中的一種或兩種;
固體加足量的稀鹽酸得黃色溶液,因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所以黃色溶液為氯化鐵;
無色溶液加足量的氫氧化鋇溶液得白色固體和無色溶液,氫氧化鋇與碳酸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碳酸鋇白色沉淀,氫氧化鋇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和氫氧化鈉,所以無色溶液為氫氧化鈉,白色沉淀是碳酸鋇和硫酸鋇中的一種或兩種;
黃色溶液與無色溶液反應生成紅褐色沉淀B,因氯化鐵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氫氧化鐵,氫氧化鐵為紅褐色沉淀,所以B為氫氧化鐵;
白色沉淀加足量的稀鹽酸白色沉淀無變化,因碳酸鋇溶于酸而硫酸鋇不溶于酸,所以白色沉淀為硫酸鋇,所以固體A中不含碳酸鈉。
(1)紅褐色沉淀B為氫氧化鐵,化學式為。
(2)固體粉末A中存在的物質是氧化鐵和硫酸鈉,化學式為、。
(3)反應②是氫氧化鋇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與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3.(2024九上·永康期中)甲酸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有較強的腐蝕性。某同學想知道甲酸溶液是否具有酸性,做了如下探究:
(1)A、B、C三個實驗能檢測出甲酸具有酸性的是   。
(2)甲酸又叫蟻酸,螞蟻、蜜蜂的分泌物中含蟻酸,被螞蟻、蜜蜂叮咬后會出現紅腫,可以在傷口處涂抹   以減輕疼痛 (選填“肥皂液”“氫氧化鈉溶液”或“稀醋酸”) 。
(3)甲酸 (HCOOH) 是有機物,濃硫酸能將有機物中的氫元素和氧元素按照水分子中氫原子、氧原子個數比“脫出”生成水,這就是濃硫酸的   性。實驗室里將甲酸和濃硫酸混合加熱進行反應,該反應中甲酸脫水后會生成   氣體。
【答案】(1)C
(2)肥皂液
(3)脫水;一氧化碳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酸的化學性質分析判斷;
(2)根據酸堿中和生成鹽和水的知識分析;
(3)①根據濃硫酸的脫水性分析;
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甲酸中滴加石蕊試液后,溶液變成紅色,說明甲酸呈酸性,
故選C;
(2)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則人類皮膚接觸甲酸后可以在傷口處涂抹堿性溶液緩解癥狀。肥皂液和氫氧化鈉溶液都顯堿性,由于氫氧化鈉溶液具有強腐蝕性,因此選用肥皂液;
(3)①甲濃硫酸能將有機物中的氫元素和氧元素按照水分子中氫原子、氧原子個數比“脫出”生成水,這就是濃硫酸的脫水性;
②根據甲酸的化學式HCOOH和質量守恒定律得到:HCOOH=H2O+CO,因此甲酸脫水后生成的氣體是一氧化碳(或CO)。
(1)甲酸中滴加蒸餾水,或者滴加氯化鈉溶液后,沒有任何現象發生,而滴加石蕊試液后,溶液變成紅色,說明甲酸呈酸性,故選C;
(2)人類皮膚接觸甲酸或被螞蟻、蜜蜂叮咬后會起泡紅腫,可以在傷口處涂抹肥皂液,是因為肥皂液顯堿性,能和甲酸反應,氫氧化鈉溶液也顯堿性,由于氫氧化鈉溶液具有強腐蝕性,因此不能用氫氧化鈉溶液;
(3)甲酸 (HCOOH) 是有機物,濃硫酸能將有機物中的氫元素和氧元素按照水分子中氫原子、氧原子個數比“脫出”生成水,這就是濃硫酸的脫水性;根據甲酸的化學式HCOOH和質量守恒定律得到:HCOOH=H2O+CO,因此甲酸脫水后生成的氣體是一氧化碳(或CO)。
24.(2024九上·永康期中)為了探究鐵釘銹蝕的條件,某同學設計的實驗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前,必須將鐵釘打磨光亮的原因是   。
(2)圖中②實驗試管中的蒸餾水需要煮沸、迅速冷卻后再使用,目的是   。
(3)實驗①中乙處鐵釘銹蝕最明顯,說明鐵釘銹蝕的條件是   。
(4)對比試管①和④,發現試管④中鐵釘銹蝕更明顯,為更快速得出鐵生銹的條件,小科利用這一現象做了改進實驗:
a.檢查裝置氣密性后,在硬質玻璃管中放入鐵絲網并裝滿食鹽水;
b.一段時間后打開兩端的止水夾,排出玻璃管中的食鹽水,關閉上端的止水夾,將下端導管伸入燒杯紅墨水液面下,如圖所示。大約5分鐘可以看到紅墨水開始緩慢上升,40分鐘左右就能明顯觀察到鐵絲網表面有鐵銹生成,最終燒杯中的紅墨水約上升到硬質玻璃管刻度   處。
【答案】(1)除去鐵表面的鐵銹,保證實驗的準確性
(2)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氣
(3)水和空氣
(4)1
【知識點】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解析】【分析】(1)根據鐵釘表面有鐵銹分析;
(2)根據氧氣的溶解度在高溫下很小分析;
(3)根據乙處鐵釘同時滿足的條件分析;
(4)根據空氣中氧氣體積占總體積的分析。
【解答】(1)鐵釘表面常常附著一層鐵銹,則實驗前,必須將鐵釘打磨光亮的原因是除去鐵表面的鐵銹,保證實驗的準確性。
(2)氧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則煮沸后水中氧氣含量極低,那么試管②中的蒸餾水需要煮沸、迅速冷卻后再使用,目的是除盡水中的氧氣。
(3)實驗①中乙處鐵釘既能夠接觸空氣,還能夠接觸水分,且此處銹蝕最明顯,說明鐵釘銹蝕的條件是水和空氣或氧氣;
(4)鐵絲銹蝕耗盡了玻璃管內的氧氣,由于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因此最終燒杯中的紅墨水約進入硬質玻璃管刻度1處。
(1)實驗前,必須將鐵釘打磨光亮的原因是除去鐵表面的鐵銹,保證實驗的準確性,故填除去鐵表面的鐵銹,保證實驗的準確性。
(2)試管②中的蒸餾水需要煮沸、迅速冷卻后再使用,目的是除盡水中的氧氣,并控制變量,使對照組溫度一致,故填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氣。
(3)實驗①中乙處鐵釘既能夠接觸空氣,還能夠接觸水分,實驗①中乙處鐵釘銹蝕最明顯,說明鐵釘銹蝕的條件是水和空氣或氧氣,故填水和空氣或氧氣。
(4)鐵絲銹蝕耗盡了玻璃管內的氧氣,由于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因此最終燒杯中的紅墨水約進入硬質玻璃管刻度1處,故填1。
25.(2024九上·永康期中)小濱利用圖示裝置和藥品驗證可溶性堿的性質。裝置氣密性良好,實驗前彈簧夾處于關閉狀態。(資料:碳酸遇水會出現藍色沉淀物)。
(1)驗證可溶性堿能與酸反應。打開活塞a,向錐形瓶中逐滴滴入稀鹽酸。Ba(OH)2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的實驗現象是   。
(2)驗證可溶性堿能與CO2反應。完成(1)后,打開活塞b,向錐形瓶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立即關閉活塞b。然后   (填實驗操作)觀察到   現象可證明NaOH與CO2發生反應。
(3)驗證可溶性堿能與鹽溶液反應。完成(2)后,裝置乙中錐形瓶內的溶液呈紅色,取少量該溶液于試管中,滴入足量的CuSO溶液,觀察到有藍色沉淀生成。據上述實驗現象能否驗證NaOH溶液與CuSO4溶液反應,判斷并說明理由   。
【答案】(1)甲中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
(2)打開彈簧夾;甲中溶液進入乙中,并生成白色沉淀
(3)不能,碳酸鈉與硫酸銅反應也能生成藍色沉淀
【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酸堿中和反應中,溶液酸堿性的變化進行分析;
(2)根據裝置內的壓強變化進行分析;
(3)根據物質間的反應規律以及生成物的顏色進行分析。
【解答】(1)氫氧化鋇溶液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滴加足量的稀鹽酸,氫氧化鋇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呈中性,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
(2)乙裝置內的二氧化碳與加入的足量氫氧化鈉溶液充分反應造成裝置內的壓強減小,打開彈簧夾,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裝置甲的液體進入裝置乙,甲裝置溶液中的氯化鋇與裝置乙溶液中的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
(3)完成(2)后,裝置乙中錐形瓶內的溶液呈紅色,水溶液顯堿性,因為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乙裝置內中的碳酸鈉也能與硫酸銅反應生成藍色的碳酸銅沉淀和硫酸鈉,所以上述實驗現象不能驗證NaOH溶液與CuSO4溶液反應。
(1)氫氧化鋇溶液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滴加足量的稀鹽酸,氫氧化鋇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呈中性,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
(2)乙裝置內的二氧化碳與加入的足量氫氧化鈉溶液充分反應造成裝置內的壓強減小,打開彈簧夾,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裝置甲的液體進入裝置乙,甲裝置溶液中的氯化鋇與裝置乙溶液中的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
(3)完成(2)后,裝置乙中錐形瓶內的溶液呈紅色,水溶液顯堿性,因為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乙裝置內中的碳酸鈉也能與硫酸銅反應生成藍色的碳酸銅沉淀和硫酸鈉,所以上述實驗現象不能驗證NaOH溶液與CuSO4溶液反應。
26.(2024九上·永康期中)某校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稀鹽酸、碳酸鈉、氫氧化鈣溶液探究“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做了如圖①②③的實驗。請回答有關問題:
(1)試管①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
(2)實驗③借助指示劑判斷出兩種物質發生了反應,這一反應的實質是   。
(3)通過實驗,從生成物角度可以初步得出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   。
(4)反應結束后,向試管①中繼續加入適量 溶液,發現有白色沉淀產生。加入 溶液前,試管①中的溶質有   。
【答案】(1)有氣泡產生
(2)酸中的氫離子和堿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
(3)生成物中有水或沉淀或氣體產生
(4)碳酸鈉和氯化鈉
【知識點】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碳酸鈉和稀鹽酸的反應產物解答;
(2)根據酸堿反應的本質解答;
(3)根據三個實驗中的產物分析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4)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據此分析濾液中的溶質種類。
【解答】(1)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試管①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有氣泡產生;
(2)實驗③借助指示劑判斷出兩種物質發生了反應,即溶液的酸堿性發生改變,那么這一反應的實質是酸中的氫離子和堿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H++OH-=H2O);
(3)實驗①中有水和氣體生成,實驗②中有沉淀生成,實驗③中有水生成 ,則從生成物角度可以初步得出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生成物中有水或沉淀或氣體產生;
(4)興趣小組的同學將試管①反應后的物質過濾,取濾液少量置于試管中,加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則濾液中溶質的成分為碳酸鈉和氯化鈉的混合物。
(1)碳酸鈉溶液滴加到稀鹽酸中,反應生成氯化鈉和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試管①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有氣泡產生;
(2)實驗③借助指示劑判斷出兩種物質發生了反應,這一反應的實質是酸中的氫離子和堿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H++OH-=H2O);
(3)通過實驗,從生成物角度可以初步得出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生成物中有水或沉淀或氣體產生;
(4)碳酸鈉與氯化鈣反應得到碳酸鈣白色沉淀,而氯化鈉與氯化鈣不反應;興趣小組的同學將試管①反應后的物質過濾,取濾液少量置于試管中,加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則濾液中溶質的成分為碳酸鈉和氯化鈉的混合物。
27.(2024九上·永康期中)科學興趣小組做了如下實驗:將一鎂條放入 CuCl2 溶液中,鎂條表面覆蓋了紅色物質, 但很快鎂條表面又冒出很多氣泡。他們覺得很奇怪。
(1)【提出問題】這些氣泡是怎樣產生的?是什么氣體呢?
【猜想】①是氧氣;②是氯化氫;③是氨氣(NH3);④是氫氣。他們馬上否定了猜想③,否定的依據是   ;
【實驗探究】他們開始著手收集所產生的氣體。
實驗一:他們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該氣體,木條不復燃。說明生成的氣體不是氧氣; 實驗二:為繼續探究反應后生成的氣體是否是氯化氫,他們用   檢驗該氣體, 試紙不變紅,說明生成的氣體不是氯化氫;
實驗三:為確定氣體是否是氫氣,他們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每個裝置的反應均完全)。
(2)【實驗結論】若該氣體是氫氣,則在乙裝置中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   ;
(3)甲、丙裝置中無水硫酸銅的作用是不同的,請指出它們的區別   ;
為確定該氣體產生的本質原因,他們用精密pH試紙測試實驗所用的CuCl2溶液,pH約為5.5。查閱資料發現:CuCl2為強酸弱堿鹽,其水溶液呈酸性,與實驗結果相符。
【答案】反應物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生成氨氣;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黑色固體變紅色;甲裝置中的硫酸銅是吸收氣體中的水蒸氣,丙裝置中的硫酸銅是檢驗反應是否生成水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猜想]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會發生改變;
[實驗探究]石蕊試液遇到酸變紅色,遇到堿變藍色;
(2)氧化銅為黑色固體,銅單質為紅色固體;
(3)無水硫酸銅吸水后變藍,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1)[猜想]根據題意可知,反應物中不含有氮元素,則肯定不能生成氨氣,因此他們馬上否定了猜想③;[實驗探究]他們用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檢驗該氣體,試紙不變紅,說明生成的氣體不是氯化氫。
(2)[實驗結論]若該氣體是氫氣,則在乙裝置中氧化銅和氫氣反應生成銅和水,可以觀察到黑色固體變紅色。
(3)它們的區別:甲裝置中的硫酸銅是吸收氣體中的水蒸氣,丙裝置中的硫酸銅是檢驗反應是否生成水。
28.(2024九上·永康期中)丙酸鈣因其具有優良的防腐性能,被廣泛應用于飼料防腐劑、食品、糧食、水果的保鮮等領域。礦物碳酸鈣(石灰石) 資源在我國分布廣泛,價格低廉。以下是使用石灰石作為鈣源制備食品級丙酸鈣的方法。
(1)將固體A粉碎的目的是   。
(2)寫出向固體A 中加入蒸餾水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操作a有兩步,分別是   、趁熱過濾。
【答案】(1)增大接觸面積, 使反應更充分
(2)CaO+H2O=Ca(OH)2
(3)蒸發濃縮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反應物的顆粒越小,接觸面積越大,則反應越充分;
(2)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方程式;
(3)根據操作a前后的物質狀態分析解答。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將固體A粉碎的目的是增大物質間的接觸面積,使反應更充分;
(2)石灰石高溫煅燒的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則加入蒸餾水后生成氫氧化鈣,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aO+H2O=Ca(OH)2;
(3)從丙酸鈣母液中得到丙酸鈣晶體,操作a進行了兩步操作,分別是蒸發濃縮、趁熱過濾。
(1)將固體A粉碎的目的是增大物質間的接觸面積,使反應更充分;
(2)石灰石高溫煅燒得到氧化鈣,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向固體A中加入蒸餾水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aO+H2O=Ca(OH)2;
(3)從丙酸鈣母液中得到丙酸鈣晶體,操作a進行了兩步操作,分別是蒸發濃縮、趁熱過濾。
29.(2024九上·永康期中)硫酸鹽的結晶水合物通常稱為“礬”,我國多部古籍都有記載。
(1)明代《天工開物》記載,綠礬可用黃鐵礦為原料制得。綠礬的化學式為FeSO4 7H2O,綠礬受熱失去結晶水的過程屬于   (選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2)東漢《神農本草經》記載,膽礬能“化鐵為銅”。膽礬的化學式為CuSO4 5H2O,某同學為測定膽礬中結晶水質量分數,設計了如下實驗:
實驗中稱量得到如下數據:
加熱前坩堝的質量/g 加熱后坩堝的總質量/g
m1(坩堝) m2(坩堝+晶體) m3
膽礬中結晶水的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請用字母表示)。膽礬加熱完全后,不能將坩堝放在空氣中直接冷卻而是需要放到干燥器中冷卻的原因是   。
【答案】(1)化學
(2);無水硫酸銅粉末在冷卻過程中會吸收空氣中的水重新變成膽礬
【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化學變化的本質:有新物質生成;
(2)①根據圖片確定晶體的質量和生成水的質量,然后二者作比即可;
②無水硫酸銅極易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綠礬受熱失去結晶水后生成水和硫酸亞鐵,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2)①根據題意可知,反應前晶體的質量為:m2-m1,
而反應前后坩堝總質量的差就是生成水的質量,即m2-m3,
則膽礬中結晶水的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②膽礬加熱完全后,不能將坩堝放在空氣中直接冷卻而是需要放到干燥器中冷卻的原因是:無水硫酸銅在冷卻過程中會吸收空氣中的水重新變成膽礬晶體。
(1)綠礬的化學式為FeSO4 7H2O,綠礬受熱失去結晶水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膽礬中結晶水的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可表示為:;膽礬加熱完全后,不能將坩堝放在空氣中直接冷卻而是需要放到干燥器中冷卻的原因是:無水硫酸銅在冷卻過程中會吸收空氣中的水重新變成膽礬晶體。
30.(2024九上·永康期中)黃銅(由銅和鋅形成的合金)有較強的耐磨性能,在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曉軍同學為 了測定黃銅屑樣品組成,分四組取樣品與稀硫酸反應,其實驗數據記錄如下表:
樣 品 第 1 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
取樣品質量(g) 25.0 25.0 25.0 25.0
取稀硫酸質量(g) 40.0 80.0 120.0 160.0
產生氣體質量(g) 0.2 0.4 0.5 m
試計算:
(1)上表中 m 的數值是________;
(2)通過分析上述數據可知,當黃銅樣品和稀硫酸的質量比為________時,兩者恰好完全 反應;
(3)求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分數?________
【答案】(1)0.5;(2)1:4;(3)設與第1份反應掉的硫酸質量為x。
98∶2= x∶0.2g
x =9.8g
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分數=。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加入稀鹽酸的質量與生成氫氣的質量關系,據此判斷m的數值;
(2)根據第3次實驗生成0.5g氫氣計算出此時加入稀鹽酸的質量,再與樣品質量作比即可;
(3)寫出鋅和稀硫酸反應的方程式,根據氫氣的質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稀硫酸的溶質質量,最后計算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即可。
【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與第1、2兩份樣品反應時,所加硫酸均完全反應,第3份樣品中,樣品中的鋅完全反應,而所加硫酸過量,所以第4份樣品鋅完全反應,硫酸過量,生成氫氣的質量和第3份樣品一樣多。答案為0.5。
(2)根據第1份樣品可知,40g稀硫酸完全反應生成氫氣0.2g,則在第3份樣品中生成0.5g氫氣需要稀鹽酸的質量為:,此時樣品完全反應,則黃銅樣品和稀硫酸的質量比=25g:100g=1:4。
31.(2024九上·永康期中)在燒杯中加入氯化鈉和碳酸氫鈉的固體混合物10.0g后,再加入68.9g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反應過程用精密儀器測得燒杯連同藥品的總質量(m)與反應時間(t)的關系如圖所示。燒杯和藥品的初始總質量為165.0g。反應的方程式為。試回答:
(1)完全反應時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   g。
(2)原混合物中氯化鈉的質量   g。
(3)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答案】(1)4.4
(2)1.6
(3)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為:,
答:反應后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10%。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
(2)寫出反應的方程式,利用二氧化碳的質量分別計算出參加反應的碳酸氫鈉的質量,以及生成氯化鈉的質量,最后用混合物質量減去碳酸氫鈉質量得到其中氯化鈉的質量。
(3)將混合物中氯化鈉的質量與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相加,然后與溶液質量作比即可。
【解答】(1)根據圖像可知,反應前總質量為165g,反應結束后總質量為160.6g,那么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165.0g-160.6g=4.4 g;
(2)設原混合物中碳酸氫鈉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y,

解得:x=8.4g,

解得:y=5.85g,
所以原混合物中氯化鈉的質量為10.0g-8.4g=1.6g。
(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165.0g-160.6g=4.4 g;
(2)設原混合物中碳酸氫鈉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y,
x=8.4g,
y=5.85g,
所以原混合物中氯化鈉的質量為10.0g-8.4g=1.6g;
(3)見答案。
32.(2024九上·永康期中)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綠》源于宋代名作《千里江山圖》 (如圖甲) 。
(1)《千里江山圖》色彩艷麗,璀璨奪目,這與所用礦石顏料赭石(主要成分為Fe2O3)有關。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就開始利用赭石煉鐵,主要反應原理是,其中屬于還原劑的是    (填化學式) 。
(2)實驗室可用如圖乙所示的裝置模擬赭石煉鐵,A裝置的作用為   。
(3)丙圖是玻璃管中氧化鐵的質量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圖,請畫出生成鐵的質量隨時間變化的圖像。 (寫出計算過程,并在答題卡的指定位置作圖)
【答案】(1)CO
(2)吸收CO2和收集CO
(3)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還原反應與金屬的冶煉
【解析】【分析】(1)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到氧元素的被氧化,為還原劑;
(2)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而一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不反應,且一氧化碳不溶于水;
(3)寫出反應的方程式,根據氧化鐵的質量計算出生成鐵單質的質量,進而畫出對應的圖像即可。
【解答】(1)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中一氧化碳得到氧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則該反應的還原劑是CO;
(2)二 實驗室可用如圖乙所示的裝置模擬赭石煉鐵, 則A裝置的功能有:檢驗并吸收CO2和收集CO;
(3)設生成鐵的質量為x,
160 112
16g x

解得:x=11.2g,
即反應后生成鐵的質量為11.2g,生成鐵的質量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和坐標如圖所示:
(1)由赭石煉鐵的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中一氧化碳得到氧,是該反應的還原劑;
(2)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而一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不反應,且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所以A裝置的功能有:檢驗并吸收CO2、收集CO;
(3)設生成鐵的質量為x,
x=11.2g,
即反應后生成鐵的質量為11.2g,生成鐵的質量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和坐標如圖所示: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都市| 隆尧县| 通化市| 原阳县| 措勤县| 定日县| 张掖市| 红河县| 东兰县| 若羌县| 蓝山县| 吉首市| 和顺县| 陆河县| 容城县| 永修县| 云浮市| 柳江县| 南郑县| 玛曲县| 凤翔县| 茂名市| 环江| 乌鲁木齐市| 德清县| 星子县| 孙吴县| 徐水县| 道孚县| 封开县| 中西区| 龙江县| 自治县| 社旗县| 库尔勒市| 青冈县| 长海县| 客服| 阳城县| 皋兰县| 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