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聚仁中學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測試 七年級科學試題卷(1.1-4.1)1.(2024七上·蘭溪期中) 機械運動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種運動。如圖所示運動中,不屬于機械運動的是( )A.彗星運動 B.植物生長C.獵豹飛奔 D.蝸牛爬行【答案】B【知識點】機械運動的分類【解析】【分析】運動是大家所熟悉的現象之一,我們在生活中已積累了大量與運動有關的感性認識。但物體的運動有多種形式,而機械運動就是宇宙間最普遍的運動形式之一,在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解答】A、彗星與地球及其它天體之間位置發生變化,屬于機械運動,故A不符合題意;B、植物生長是生物現象,不屬于機械運動,故B符合題意;C、獵豹與地面之間位置發生變化,屬于機械運動,故C不符合題意;D、蝸牛與地面之間位置發生變化,屬于機械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2024七上·蘭溪期中)下列圖示中的“錯誤實驗操作”與對應的“可能產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酒精濺出 B.液體噴出C.污染試劑 D.液體濺出【答案】A【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不能向點燃的酒精燈中添加酒精,若需要添加酒精,應先將酒精燈熄滅。【解答】A、如果向正在燃燒的酒精燈添加酒精,那么可能引燃酒精,發生火災,“錯誤實驗操作”與對應的“可能產生的后果”不一致,故A符合題意;B、如果試管里的液體太多,在用酒精燈加熱時,很可能會從試管口噴出,“錯誤實驗操作”與對應的“可能產生的后果”一致,故B不符合題意;C、用自來水沖洗過的滴管會帶有雜質,如果放入試劑瓶中吸取藥品,就會造成污染,“錯誤實驗操作”與對應的“可能產生的后果”一致,故C不符合題意;D、量筒量液體直接倒入燒杯中,液體會濺出,“錯誤實驗操作”與對應的“可能產生的后果”一致,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3.(2024七上·蘭溪期中) 下列估測值中,最接近實際的是( )A.某初中生百米賽跑用了7sB.上課的教室內空氣的體積約為20m3C.洗澡水的溫度約為 43℃D.學生使用的課桌高度約為 150cm【答案】C【知識點】估測【解析】【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憑借生活經驗,有的需要簡單的計算,有的要進行單位的換算,最后判斷最符合實際的是哪一個。【解答】A、男子百米世界紀錄略小于10s,中學生百米時間在15s左右,故A不符合實際;B、我們教室內空氣的體積約為200 立方米,故B不符合實際;C、人的體溫在37℃左右,洗澡水的溫度比人體溫度略高,在43℃左右,故C符合實際。D、中學生的身高約160cm,課桌高度約為中學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D不符合實際;故答案為:C。4.(2024七上·蘭溪期中)以下自然現象不屬于生物的適應性的是( )A.落葉闊葉樹秋天落葉 B.青蛙在8℃以下進入冬眠狀態C.家養寵物改吃人工飼料 D.四季鮮花都能在溫室內開放【答案】C【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解析】【分析】根據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知識解題,生物的適應性指生物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而進化出有利生存的形態,如狗有鋒利的牙齒、悠長的耐力;貓有敏捷的動作。【解答】解:A、落葉闊葉樹秋天落葉,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B、青蛙在8℃以下進入冬眠狀態,屬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C、家養寵物改吃人工飼料,只會退化,不會進化,不屬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D、四季鮮花都能在溫室內開放,屬于生物對環境是適應;故答案為:C。5.(2024七上·蘭溪期中) 小科四次測量科學課本的寬度,結果分別為18.47cm、18.46cm、18.10cm、18.49cm,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小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B.18.10cm中最后一位“0”無意義,可以去掉C.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是為了讓結果更具普遍性D.最后結果應記作18.47cm【答案】D【知識點】長度的測量【解析】【分析】長度測量時要求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為了減小誤差通常進行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在數據處理時通常是先將錯誤數據刪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A、由記錄數據可知,小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A錯誤;B、18.10cm中最后一位“0“是有意義的,它表示的是估讀值,不可以去掉,故B錯誤;C、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是為了減小誤差,故C錯誤;D、最后結果應記作,故D正確;故答案為:D。6.(2024七上·蘭溪期中)魚類家族要舉行趣味運動會。一大早,鯨魚、鯽魚、鱷魚、章魚、娃娃魚、小黃魚、鯊魚、鯉魚、甲魚、鱸魚紛紛趕來。運動會組委會在賽前對報名選手進行了嚴格的資格審查。其中不具備參賽資格的是( )A.鯨魚、鱷魚、章魚、娃娃魚、甲魚B.鯨魚、鱷魚、娃娃魚、鯊魚C.鯨魚、鱷魚、章魚、小黃魚、甲魚D.鱷魚、鯽魚、章魚、甲魚【答案】A【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解析】【分析】魚類的特征:生活在水中,魚體表大都覆蓋有鱗片,用鰓呼吸,用鰭游泳,靠尾部和軀干部的左右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來不斷向前游動。【解答】鯽魚、小丑魚、鯊魚、鯉魚、鱸魚都生活在水中,體表覆蓋有鱗片,用鰓呼吸,用鰭游泳,都屬于魚類。鯨魚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屬于哺乳動物。鱷魚、甲魚屬于爬行動物。章魚屬于軟體動物。娃娃魚屬于兩棲動物。可見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7.(2024七上·蘭溪期中)下列各經緯網示意圖中的M點所代表的地點中,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東半球的是( )。A. B.C. D.【答案】A【知識點】地形圖【解析】【分析】東西經度的判定方法為:經度度數向東變大為東經,經度度數向西變大為西經;南北緯度的判定:緯度度數向北變大為北緯,緯度度數向南變大為南緯。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20°W經線以東是東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經線以東是西半球,以西是東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解答】據圖中經緯度的變化規律可得,A選項中M點的經緯度是20°N,10°W,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B選項中M點的經緯度是40°N,100°W,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C選項中M點的經緯度是30°S,40°E,位于南半球和東半球;D選項中M點的經緯度是10°S,100°E,位于南半球和東半球。故選:A。8.(2024七上·蘭溪期中) 下列實驗設計中,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宇宙膨脹的是 ( )①將摻有一些葡萄干的面包坯在烤箱中烘烤 ②將一只表面畫著一些小圓點的氣球吹起 ③將一滴紅墨水滴入水中 ④放飛氫氣球的情景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C【知識點】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解析】【分析】(1)(2)面包在烤箱中烘烤后,葡萄干之間的距離因為面包的膨脹而增大;吹起畫著一些黑點的氣球,小黑點之間的距離也因為氣球的膨脹而增大,這兩個實驗設計可以幫我們直觀的理解宇宙膨脹;(3)紅墨水滴入一杯水中說明了分子的擴散現象;(4)放飛氫氣球說明浮力大于重力。【解答】①摻有葡萄干的面包在烤箱中烘烤后,葡萄干之間的距離因為面包的膨脹而增大,故①符合題意;②吹起畫著一些黑點的氣球,小黑點之間的距離也因為氣球的膨脹而增大,故②符合題意;③將一滴紅墨水滴入一杯水中說明了分子的擴散現象,故③不符合題意;④放飛氫氣球的情景只能說明浮力大于重力的事實,故④不符合題意;故①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9.(2024七上·蘭溪期中)小明和小紅在家自制量筒。如圖所示,他們分別選擇了玻璃杯和塑料瓶作為材料,經過測量發現,玻璃杯最多可以裝200mL水,塑料瓶最多可以裝450mL水。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玻璃杯量程大,刻度不均勻 B.玻璃杯量程小,刻度均勻C.塑料瓶量程大,刻度均勻 D.塑料瓶量程小,刻度不均勻【答案】B【知識點】體積的測量【解析】【分析】由圖可知,玻璃杯上下同寬,與量筒類似,刻度均勻;塑料瓶上下不一樣寬,類似于量杯,刻度不均勻。【解答】玻璃杯容積小,所以量程小,塑料瓶量程大,玻璃杯是柱體,刻度均勻,塑料瓶刻度不均勻。A、玻璃杯量程小,刻度均勻,故A錯誤;B、玻璃杯量程小,刻度均勻,故B正確;C、塑料瓶量程大,刻度不均勻,故C錯誤;D、塑料瓶量程大,刻度不均勻,故D錯誤。故答案為:B。10.(2024七上·蘭溪期中) 科研人員為了研究食物對蟑螂生長的影響,將剛剛孵出的蟑螂分甲、乙、丙、丁四組,分別喂含不同營養的食物,如右表。表中的數字代表所含不同成分的多少,“—”表示沒有此成分。哪一組是這個實驗的對照組( )甲 乙 丙 丁抗生素 — 0.1 0.1 0.1維生素 0.5 — 0.5 0.5蛋白質 44 44 44 —脂 質 55 55 55 55淀 粉 66 66 66 66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C【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解析】【分析】設置對照實驗目的在于消除無關變量對實驗對象的影響。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探究實驗一定要設置對照組。【解答】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處于正常情況狀態)就是對照組。該實驗可設置A與C、B與C、D與C三組對照實驗,實驗變量分別是抗生素、維生素、蛋白質,對照組是C.可見選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1.(2024七上·蘭溪期中) 某同學在觀察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發現視野中的細胞有重疊現象,不易觀察。此時,他可采取的方法是( )。A.換用高倍目鏡或物鏡重新觀察B.移動裝片,尋找合適的觀察視野C.選用較小的光圈和平面反光鏡D.換凹面鏡并稍微調節細準焦螺旋【答案】B【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解析】【分析】(1)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是:擦→滴→撕→展→蓋→染→吸。(2)觀乙圖可知:①粗準焦螺旋、②細準焦螺旋、③物鏡、④載物臺。【解答】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如果沒有將樣本涂抹均勻容易出現細胞重疊的現象,影響觀察。此時可采取的措施是移動裝片,尋找合適的觀察視野,找到沒有重疊的細胞進行觀察,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2.(2024七上·蘭溪期中)如圖所示是一種利用健身球設計的充電器,在轉動球的時候就可以給電池充電,這時健身球里面的裝置相當于一個微型發電機。轉動球的過程中沒有涉及到的能量形式是( )A.電能 B.光能 C.化學能 D.機械能【答案】B【知識點】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球轉動時充電,涉及到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化學能分析。【解答】 在轉動球的時候可以給電池充電, 轉動球的過程中涉及到化學能、電能、機械能的轉化,但沒有涉及到光能。故選B。13.(2024七上·蘭溪期中) 根據下列脊椎動物二歧分類檢索表,可以確定共同特征最少的兩種生物是( )。la體外長有毛皮,胎生………………………………………………………………甲1b體外沒有毛皮,卵生………………………………………………………………22a體外長有羽毛,體溫恒定…………………………………………………………乙2b體外無羽毛,體溫不恒定…………………………………………………………33a表皮干燥,在陸地上產卵…………………………………………………………丙3b皮膚濕潤,在水中產卵……………………………………………………………44a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在水中或陸上生活,用肺呼吸,有四肢…丁4b幼體、成體都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無四肢,用鰭劃水……………………戊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戊和甲【答案】D【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1)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原始鳥類和哺乳類。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2)分類單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親緣關系越遠;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親緣關系越近。解答即可。【解答】根據脊椎動物二歧分類檢索表可知,1a體外長有毛皮,胎生,甲是哺乳動物;2a體外長有羽毛,體溫恒定,乙是鳥類;3a表皮干燥,在陸地上產卵,丙是爬行動物,4a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在水中或上陸生活,用肺呼吸,有四肢,丁是兩棲動物,4b幼體、成體都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無四肢,用鰭劃水,戊是魚類: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原始鳥類和哺乳類,原始魚類和原始哺乳動物的親緣關系最遠,所以確定共同特征最少的兩種生物是甲和戊。故答案為:D。14.(2024七上·蘭溪期中) 如果你乘船出海會看到港口的燈塔( )A.從下到上依次從視野中消失 B.從上到下依次從視野中消失C.整個突然從視野中消失 D.塔頂和塔基同時從視野中消失【答案】A【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解析】【分析】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地球本身是一個球體。【解答】我們在船上能夠看到港口的燈塔,是光的直線傳播現象。由于地球是一個球體,隨著船舶離開陸地開往海洋,燈塔會逐漸沒入地平線,所以給人的效果是從下而上從視野中消失。故答案為:C。15.(2024七上·蘭溪期中) 物體A、B沿同一條直線向東運動,其運動相對同一參考點O的距離s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①兩物體由同一位置O點開始運動,但物體A比B遲3s才開始運動;②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③從第3s開始,vA>vB,5s末A、B相遇;④5s內,A、B的平均速度相等。A.只有①④正確 B.只有③④正確C.只有②③正確 D.只有①③正確【答案】C【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由s-t圖像直接讀出兩物體開始運動的時刻和位置,根據斜率大小分析速度大小。結合位移等于縱坐標變化量、平均速度等于位移與時間之比來分析。【解答】①②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兩物體由不同位置開始運動,而且物體A比B遲3s才開始運動,故①錯誤,②正確;③根據s-t圖像的斜率表示速度,斜率越大,速度越大,知從第3s開始,vA>vB,5s末A、B相遇,故③正確;④5s內,A的位移為10m,B的位移為5m,位移不等,則A、B的平均速度不等,故④錯誤。故答案為:C。16.(2024七上·蘭溪期中) 水在科學實驗中應用很廣。下列關于水應用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不慎將堿液濺到皮膚上,可以先用較多水沖洗B.連接橡皮塞和玻璃導管時,可用水先濕潤導管C.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D.實驗桌上酒精燈因打翻而著火時,馬上用水澆滅【答案】D【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解析】【分析】A、根據不慎將堿液濺到皮膚上的處理方法,進行分析判斷。B、根據連接橡皮塞和玻璃導管時的方法,進行分析判斷。C、根據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時的方法,進行分析判斷。D、根據酒精燈因打翻而著火時的處理方法,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不慎將堿液濺到皮膚上,可以先用較多水沖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故選項說法正確。B、連接橡皮塞和玻璃導管時,可用水先濕潤導管,然后稍用力轉動使之插入橡皮塞內,故選項說法正確。C、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以保持細胞的正常的形態,故選項說法正確。D、酒精易溶于水,實驗桌上酒精燈因打翻而著火時,不能用水澆滅,應用濕抹布鋪蓋,故選項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17.(2024七上·蘭溪期中)有甲、乙兩列火車,甲車上的乘客從一側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樹木向北運動。從另一側窗口看到乙車也向北運動,但比樹木運動得慢,則( )A.甲車向南運動,乙車停在站臺B.甲車向南運動,乙車向北運動C.甲、乙兩車同時向北運動,且乙車比甲車快D.甲、乙兩車同時向南運動,且乙車比甲車慢【答案】D【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解析】【分析】如果物體相對參照物的位置發生改變,那么它是運動的;否則,它是靜止的。【解答】甲車上的乘客看到樹木向北運動,說明甲車向南運動,同時看到乙車向北運動,但比樹木運動得慢,說明乙車也向南運動,但乙車比甲車慢,故D符合題意。故選D。18.(2024七上·蘭溪期中)某興趣小組對蠟燭火焰產生了興趣,以下是他們四人的對話。其中屬于提出科學問題的是( )A.蠟燭火焰的各部分溫度是否相同B.可能蠟燭火焰的外焰溫度比內焰溫度高C.可以用一張紙在火焰中心一掠,觀察紙上留下的火痕特點D.可以將一根木條放在火焰焰心約3秒鐘,觀察木條的顏色變化【答案】A【知識點】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關系【解析】【分析】科學探究的形式是多樣的,科學探究七要素為科學探究常見要素的歸納。一般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與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表達與交流。【解答】A.蠟燭火焰的各部分溫度是否相同,屬于提出問題;B.可能蠟燭火焰的外焰溫度比內焰溫度高 ,屬于建立猜想和假設;C.可以用一張紙在火焰中心一掠,觀察紙上留下的火痕特點 ,屬于設計實驗方案;D.可以將一根木條放在火焰焰心約3秒鐘,觀察木條的顏色變化 ,屬于進行實驗;故答案為:A19.(2024七上·蘭溪期中)進行實驗探究時,若要使已獲得的探究結論更具有說服力,下列做法通常無效的是( )A.增加自變量的數量 B.同一實驗者重復實驗C.增加實驗樣本的數量 D.不同實驗者重復實驗【答案】A【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解析】【分析】根據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分析判斷。【解答】同一實驗重復多次、增加實驗樣本的數量和不同實驗者重復實驗,都是通過增加實驗次數的方式收集更對的實驗數據,能夠使得到的結論避免偶然性,增大客觀性。而與探究目的無關的自變量增加的再多,對實驗結論的得出都沒有影響,因此是無效的,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0.(2024七上·蘭溪期中) 一位同學先后用兩支均未甩過的體溫計測自己的體溫,兩支體溫計示數分別是39.5℃和37.5℃,那么( )A.他的體溫更接近39.5℃ B.他的體溫低于或等于37.5℃C.他的體溫在37.5至39.5℃ D.他的體溫一定是37.5℃【答案】B【知識點】體溫的控制【解析】【分析】使用體溫計前,要先甩幾下,使水銀液柱回到玻璃泡中,如果不甩幾下,就用來測量體溫,如果該病人的體溫低于體溫計中的數據,則讀出的數據就是前一個病人的體溫數據;如果該病人的體溫等于或高于體溫計中的數據,則讀出的數據為該病人的體溫。【解答】根據體溫計的特點,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銀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沒有甩的體溫計直接用來測量自己的體溫,若自己的體溫高于體溫計的示數,體溫計中的水銀會上升,測量是比較準確的;若自己的體溫不高于體溫計的示數,體溫計中的水銀不會下降,依然顯示原來的示數,所以該同學的體溫應該低于或等于37.8℃。故答案為:B。21.(2024七上·蘭溪期中)請補上數值或測量中的單位。(1)一元硬幣的厚度約為2 。(2)家用熱水瓶的容積是2.5 。(3)54米2= 厘米2。(4)5.6微米= 千米。【答案】(1)mm(2)L(3)540000(4)【知識點】物理量的單位【解析】【分析】 (1)長度的單位換算關系: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體積的單位換算關系:1m3=103dm3=103L=106cm3=106mL;(2)結合對生活的了解和對物理單位的認識,填上符合實際的單位。【解答】(1)、一元硬幣的厚度約為2mm。(2)、家用熱水瓶的容積是2.5L。(3)、54米2=540000厘米2。(4)、5.6微米= 千米。22.(2024七上·蘭溪期中) 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A B C D E F G H(1)我能寫出化學儀器名稱:D ;H 。(2)我能寫出實驗操作注意事項:①實驗室里應該用 蓋滅F的火焰;②實驗室里取用塊狀固體藥品的是 。(填字母)【答案】(1)試管;燒杯(2)燈帽;G【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1)由各種常用的儀器的名稱進行分析解答即可;(2)根據常見儀器的使用分析。【解答】(1)D是試管,H是燒杯。(2)①實驗室里應該用1蓋滅燈帽的火焰;②實驗室里取用塊狀固體藥品的是G。23.(2024七上·蘭溪期中) 讀某村平面圖,完成下列問題。(1)該圖如果用數字式比例尺可表示為 。(2)村莊甲在村莊乙的 方向。如果甲、乙兩村之間的圖上距離為3厘米,則兩村的實地距離為 千米。【答案】(1)1:30000(2)東北;0.9【知識點】地圖的比例尺【解析】【分析】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人們從地圖上可以直接獲得大量有用的地理信息。我們要掌握使用地圖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經常讀圖、用圖和收集地圖的好習慣。【解答】(1)從圖中看出,圖示比例尺為線段式比例尺,表示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300米,化為數字式比例尺為1:30000。(2)根據指向標箭頭指向北確定方向,村莊甲在乙的東北方向;根據線段式比例尺得知,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300米,如果甲、乙兩村之間的圖上距離為3厘米,則兩村的實地距離為900米。24.(2024七上·蘭溪期中) 科學研究過程中經常要進行各種測量,請根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小科需要量取45mL的水,由于讀數時仰視,則實際量取水的體積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5mL。(2)石蠟不能沉入水中,為了測量石蠟的體積,某同學采用如上圖所示的方法,圖中沒必要的實驗步驟是 (填字母),石蠟的體積是 。(3)老師用容量規格為x毫升的量筒量取液體,如右圖所示為量取時的實際情景(只畫出有關片段),則小科認為所量取的液體體積讀數正確的是____毫升。A.b+0.1 B.b+2(a-b)/5 C.b+(a-b)/5 D.b+0.2【答案】(1)大于(2)A、C;(3)C【知識點】體積的測量【解析】【分析】(1)量筒的仰視讀數偏小,實際量取的液體體積較大;(2)因為石蠟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可用懸重法測出石蠟的體積,即在石蠟下方系一鐵塊將石蠟墜入水中;(3)量筒讀數時。視線應與凹液面相齊平。【解答】 (1)量筒中倒入水,讀數時視線應與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仰視讀數偏小,所以實際量取的水體積偏多,要大于70毫升;(2)懸重法測石蠟的體積,具體做法是:在量筒中倒入適量水,并將鐵塊浸沒在水中,讀出水面的刻度V1,再用鐵塊將石蠟墜入水中,讀出水面的刻度V2,則石蠟的體積V=V2-V1=55cm3-49cm3=6cm3;據此分析,測量石蠟的體積只需要B和D兩次測量,A和C可以省去;(3)該量筒的分度值為,量筒讀數時。視線應與凹液面相齊平,所以小科認為所量取的液體體積讀數正確的是b+,故選:C。25.(2024七上·蘭溪期中) 桌面上有一個量筒和一個量杯,量程都是100mL,設杯底到最大量程的高度都是h,如果倒入25mL的液體,對量杯而言,液面的高度將 h/4(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但是小科在用量筒量取液體的過程中俯視凹液面最低處,則實際量取的液體體積 25mL 。【答案】大于;小于【知識點】體積的測量【解析】【分析】(1)量筒與量杯都是測量液體體積的儀器,它們的最大不同在于:量筒是圓柱形,而量杯是下細上粗的敞口形狀,表現在刻度上,量筒的刻度是均勻的,而量杯的刻度則是“下疏上密”的。據此來對題目中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即可。(2)用量筒量取液體時,量筒要放平,讀數時視線應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如果仰視液面,讀數比實際偏低;若俯視液面,讀數比實際偏大。【解答】解:(1)由圖可知,量筒是圓柱形,而量杯是敞口的,所以當在量程為100mL的量筒和量杯中分別倒入25mL的液體時,量筒中所裝液體的液面將等于,量杯中所裝液體的液面高度將大于;(2)量筒量取液體時,若俯視凹液面最低處,讀數比實際偏大,說明實際量取的液體體積小于25mL。26.(2024七上·蘭溪期中) 如圖為普通光學顯微鏡的結構圖,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圖甲中A對應結構的名稱: 。(2)小科按照圖甲中所示方向調節A結構,則鏡筒移動的方向為 (填“下降”或“上升”)。(3)小科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的葉綠體繞液泡按圖乙方向移動,則實際上裝片中葉綠體移動的方向是 (填“逆時針”或“順時針”)。【答案】(1)粗準焦螺旋(2)下降(3)逆時針【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的結構由光學部分、支持部分及調節部分三部分組成。光學部分由鏡頭(目鏡和物鏡)和反光鏡組成。支持部分包括鏡筒、鏡臂、載物臺、鏡柱及鏡座等。調節部分由轉換器、遮光器和準焦螺旋(A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解答】(1)觀圖可知:A是粗準焦螺旋。(2)按箭頭方向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鏡筒會向下移動。(3)顯微鏡成倒立的圖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轉180度后得到的像即圖像上下顛倒,左右顛倒。小科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的葉綠體繞液泡按圖乙方向移動,則實際上裝片中葉綠體移動的方向是逆時針。27.(2024七上·蘭溪期中)一輛電動玩具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它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甲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小車在4~8s運動的路程為 。(2)請在圖乙中畫出它的路程-時間圖像。(3)小車0~12s的平均速度為 。(保留兩位小數)【答案】(1)4m(2)(3)1.33m/s【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 (1)先由圖甲得出電動玩具車在4~8s的速度是1m/s,然后算出電動玩具車4s內通過的路程;(2)計算出0~4s和4s~12s運動的路程,在圖乙上作出這兩個點,最后將原點和這兩個點依次連起來,即得出它的路程-時間圖象;(3)計算出總路程和總時間,根據求出平均速度。【解答】 (1)由圖知,0~4s的速度為1m/s,由可知,0-4s運動的路程:s=vt=1m/s×4s=4m;(2)4s~12s的速度為:v2=1m/s,運動時間為:t2=12s-4s=8s;由得,小車運動的路程為:s2=v2t2=1m/s×8s=8m;路程一時間圖像如圖所示:(3)小車行駛的總路程為:s=8m+8m=16m;整個路程的平均速度為:。28.(2024七上·蘭溪期中)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洋蔥表皮細胞模型,針對該模型的科學性設計了如下評價量規。植物細胞模型評價量規(節選)評價指標 優秀 良好 待改進指標a 結構完整,無缺失,且能選擇與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結構不完整,有1-2處缺失或錯誤,且選擇的材料與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結構不完整,缺失3處及以上,且選擇的材料與其功能不匹配指標b 模型的設計與材料的選擇,能展示細胞中2個結構的功能 模型的設計與材料的選擇,至少能展示細胞中1個結構的功能 模型的設計與材料的選擇,未能展示細胞結構的功能(1)根據評價指標a,該組同學的作品被評定良好,為使該模型“指標a”達到優秀水平,請你對該模型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 ;(2)制作細胞膜時,有兩種材料可供選擇:①透明塑料薄膜,②網眼很小的細紗網。你選擇材料 (填“①”或“②”),并說明理由 。【答案】(1)模型的最外層添加上缺少的細胞壁,并且去掉葉綠體(2)②;展示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知識點】細胞模型【解析】【分析】植物細胞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線粒體、液泡、葉綠體(綠色部分)。【解答】(1)由于該組同學設計的模型中有液泡,可以判定制作的是植物細胞模型,而植物細胞還具有細胞壁,因此該模型缺少的細胞結構是1處細胞壁,故在模型的最外層添加上缺少的細胞壁。而洋蔥表皮細胞無葉綠體,故還需去掉葉綠體結構,(2)細胞膜是一層透明且極薄的膜,具有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作用,能使有用的物質不能任意的滲出細胞,有害的物質不能輕易地進入細胞。用網眼很小細紗網代表細胞膜可以更好的展示出細胞膜能夠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29.(2024七上·蘭溪期中)科學課上同學們利用下列器材開展“制作簡易溫度計”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設計、制作、調試、改進四個環節。器材:玻璃瓶(帶塞)、玻璃管、硬紙、刻度尺、酒精、冰水混合物、40℃溫水等。【設計】同學們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簡易溫度計;【制作】小明根據圖甲制作溫度計,并在硬紙上標定刻度值。查閱資料可知: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每升高1℃,酒精的體積變化量也相同,故溫度計的刻度均勻;(1)①標定“0”刻度: ;(填寫具體操作)②標記“40”刻度:將溫度計玻璃瓶放入40℃溫水中,待液柱高度穩定后,標記刻度為40。③利用刻度尺對刻度進行細分。(2)【調試】小明將標好刻度的溫度計放入24℃的某液體中,示數如圖乙所示,則A刻度線的溫度為 ℃;(3)【改進】為提高簡易溫度計的精確度,小紅提出了下列三個方案:①用更長的玻璃管;②用更細的玻璃管;③用更大的玻璃瓶。請你選擇其中一項可行的方案,并說明理由 。【答案】(1)將溫度計玻璃瓶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待水柱高度穩定后,標記刻度為0(2)48(3)選用②方案可行,玻璃管越細,改變相同溫度膨脹相同體積時長度越長;或選用③方案可行,玻璃瓶越大,改變相同溫度膨脹的體積越大【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解析】【分析】根據溫度計的原理,巧妙利用身邊材料制作溫度計。【解答】(2)①標定“0”刻度:將溫度計玻璃瓶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待水柱高度穩定后,標記刻度為“0”;(3)溫度計的分度值2℃,如圖乙所示,則A刻度線的溫度為48℃;(4)選用②方案可行,玻璃管越細,改變相同溫度膨脹相同體積的長度就越長;選用③方案可行,玻璃瓶越大,改變相同溫度膨脹的體積就越大。30.(2024七上·蘭溪期中) 計數板是一個特制的可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玻片,如圖所示,利用它可對單細胞微生物進行計數。樣品滴在計數板上的計數室內,計數室由25×20=500個小室組成,容納液體的總體積為0.1mL,現將1mL酵母菌樣品加99mL無菌水稀釋,用無菌吸管吸取少許使其自行滲入計數室,蓋上蓋玻片并用濾紙吸去多余菌液。(1)現觀察到如圖所示a、b、c、d、e 這5個大格共90個小室內有酵母菌總數為45個,則上述1mL酵母菌樣品中約有細菌 個。為減少誤差,獲得較準確數值,則可以 ;(2)如果在蓋蓋玻片的過程中產生氣泡,則計數值比實際值要 (選填“偏大”或“偏小”)。如果不稀釋酵母菌液,而用如上方法直接計數,所測的結果將小于實際值,其原因是 。【答案】(1);多次測量,求平均值(2)偏小;會造成細菌細胞體的重疊,從而造成計數偏小【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解析】【分析】 在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驗中,酵母菌數量的計算公式為:1升樣品中,每個小方格中酵母菌數量×500÷(0.1mm3×10-3)×稀釋的倍數。并且實驗過程中需注意相關注意點,如:取樣時要先振蕩搖勻、酵母菌濃度過高時要加水稀釋、計數時只數上邊線和左邊線的菌體數等。【解答】 (1)根據題意可知,90個小室內共有酵母菌45個,則整個計數室酵母菌數量=45÷90×500=250個,并且酵母菌樣品稀釋了100,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樣品中約有菌體=250×100mL÷0.1mL=2.5×105個。為獲得較為準確的數值,可以采用多次取樣計數,取平均值的方式減少誤差。(2)在蓋蓋玻片的過程中,空氣會趕走溶液,使部分細菌重疊,所以應該是數值會偏小,不稀釋會使酵母菌會發生重疊而使計數不準確;31.(2024七上·蘭溪期中) 教室的窗玻璃是雙層的。課間,同學在窗外敲玻璃時,小明感覺雙層玻璃與單層玻璃的振動情況不一樣。于是他想探究“受敲擊時,雙層玻璃和單層玻璃的振動強弱情況”。為此,小明進行了以下實驗:①將單層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側,把橡膠球懸掛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側(如右圖)。②隨意拉開橡膠球,放手后讓其敲擊玻璃板,玻璃球被彈開,記下玻璃球被彈出的距離。共做10次。③換成雙層玻璃板重復上述實驗。(1)實驗后,發現玻璃球被彈開距離的數據比較雜亂,這與實驗中的哪一操作不當有關? 。(2)小明改進后,重做了實驗,獲得了如下數據:實驗次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玻璃球被彈開 的距離(cm) 單層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雙層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受到橡膠球的敲擊時,玻璃板振動的強弱是通過 來反映的。(3)根據上表中的實驗數據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答案】(1)隨意拉開橡膠球,放手后讓其敲擊玻璃板(2)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3)受敲擊時,雙層玻璃比單層玻璃震動的要弱。【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解析】【分析】此實驗是把玻璃板振動的強弱轉換成了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利用了轉換的思想方法,這樣通過觀察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就可以比較單層和雙層玻璃板的振動強弱。實驗中利用控制變量法得出結論。【解答】(1)隨意拉開橡膠球,放手后讓其敲擊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彈開距離的數據比較雜亂的主要原因;(2)當玻璃板受到橡膠球的敲擊時,玻璃板振動的強弱是通過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來反映的,這是轉換的研究方法;(3)同樣的撞擊下,單層玻璃后的玻璃球比雙層玻璃后的玻璃球運動的距離遠;所以結論是:受敲擊時,單層玻璃比雙層玻璃的振動強;32.(2024七上·蘭溪期中) 為探究影響蠟燭燃燒時間長短的因素,小明進行如圖實驗,步驟如下:①測量A、B、C三個燒杯的容積。②將A燒杯倒扣在點燃的蠟燭上方,立即用橡皮泥密封住燒杯尖嘴口。③記錄蠟燭燃燒的時間。④換用B、C燒杯重復步驟②和③,實驗結果如下表。組別 燒杯容積/毫升 蠟燭燃燒的時間/秒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時間A 240 16 18 14 16B 460 27 28 40 C 1020 68 73 69 70(1)本實驗研究的問題是蠟燭燃燒時間長短是否受 影響。(2)除秒表、燒杯外,本實驗還需要用到的工具有 。(3)小明發現B組第三次實驗時,橡皮泥未完全封住燒杯尖嘴口。為此,增做了第四次實驗,測得蠟燭燃燒的時間為29秒。則B組蠟燭燃燒的平均時間為 秒。【答案】(1)氧氣(或空氣)的多少(2)量筒、膠頭滴管(3)28【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1)燒杯體積越大,含有的氧氣越多。(2)利用量筒、膠頭滴管可以測量燒杯體積,利用計時器可以測量時間。(3)根據提供數據可以進行相關方面的計算。【解答】(1)本實驗研究的問題是蠟燭燃燒時間長短是否受氧氣多少影響。(2)本實驗需要用到的測量工具有量筒、膠頭滴管(測量燒杯體積)、計時器(測量時間)等。(3)小明發現B組第三次實驗時,橡皮泥未完全封住燒杯尖嘴口。為此,增做了第四次實驗,測得蠟燭燃燒的時間為29秒。則B組蠟燭燃燒的平均時間為(27秒+28秒+29秒)÷3=28秒。33.(2024七上·蘭溪期中)在做“研究氣泡的運動規律”實驗時,小明取長50cm的細玻璃管注滿水,管中留5mm高的氣泡,將玻璃管翻轉后,觀察氣泡的運動情況,如圖所示。(1)小明將實驗所測得的數據記錄在下表中,請你選擇合適的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通過分析,你認為氣泡近似做 運動,你判斷的依據 ;氣泡從0運動到40cm處,平均速度大小為 m/s(計算結果保留兩位小數)。從0點開始的距離s/cm 0 10 20 30 405mm高的氣泡從0點開始的時間t/s 0 4.9 9.8 14.8 19.6(2)小明換用粗玻璃管又做了2組實驗,數據記錄如下表所示。觀察數據可知, (選填“長”或“短”)氣泡運動得較快。從0點開始的距離s/cm 0 20 40 60 801cm高的氣泡從0點開始的時間t/s 0 3.6 7.1 10.8 14.42cm高的氣泡從0點開始的時間t/s 0 3.4 6.8 10.2 13.6(3)小明還改變玻璃管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進行實驗,測量并計算出玻璃管在不同傾斜角下氣泡運動的平均速度,數據記錄如下表所示。觀察數據可得出結論 。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度 85 75 65 55 45 35 25 15 5 0平均速度v/(cm/s) 0.93 1.50 1.96 2.40 2.59 2.54 2.40 2.07 1.54 1.20【答案】(1)勻速直線;氣泡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0.02m/s(2)長(3)在氣泡長度等其他條件相同時,隨著玻璃管與豎直方向夾角的減小,氣泡的運動速度先增大后減小【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當距離每增大10cm時,氣泡通過這段距離的時間分別為:4.9s、4.9s、5s和4.8s。比較可知,運動時間幾乎是相同的,據此判斷氣泡的運動狀態。(2)比較兩種氣泡的運動時間,運動時間越短的,運動的越快;(3)根據表格數據,分析氣泡運動速度與玻璃管傾斜角度的關系。【解答】(1)小明小組將實驗所測得的數據記錄在上表中,通過分析你認為氣泡近似做勻速直線運動,判斷的依據:氣泡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2)根據表格可知,2cm高的氣泡通過相同距離用的時間更短,即:長氣泡運動的較快。(3)根據表格數據得到:在氣泡長度等其他條件相同時,隨θ角的減小氣泡運動速度先變快后變慢。34.(2024七上·蘭溪期中) 如圖所示,一個飲料瓶裝有大半瓶水,用刻度尺測量出水的深度為h1,然后將該瓶倒置,水面到瓶底的高度為h2,若再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配合,測量底部的直徑為D,那么該瓶的容積大約為?(請寫出推導過程)【答案】瓶內水的體積為:;瓶內空白部分的體積為:;瓶的容積為:【知識點】特殊測量方法【解析】【分析】由瓶的直徑根據面積公式得到瓶子的底面積;由水的深度h1,利用V=Sh求出水的體積;由水面到瓶底的距離h2,利用V=Sh求出瓶中水面上方空出部分的體積;瓶的容積等于水的容積和瓶中空出部分的體積之和。35.(2024七上·蘭溪期中) 一列長150米的火車以72km/h的速度向東運動通過一條平直的隧道,已知整個車身在隧道的時間為50s。請問:(1)相對于火車,隧道是向 做 運動。(2)隧道的長度為多少?(3)列車全部通過隧道需要多長時間?【答案】(1)西;勻速直線(2);(3)【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速度公式及其應用;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解析】【分析】(1)以在行駛的列車為參照物,隧道與列車之間發生了位置變化,隧道是運動的;(2)因為已知整個列車車身在隧道的時間為50s,列車在這段時間里通過的路程加上車身長即為隧道長度;(3)列車穿越隧道時,行駛的路程為車長加隧道長,則時間等于路程除以速度可得。【解答】(1)以在勻速向前行駛的列車為參照物,隧道與列車之間發生了位置變化,隧道是向后做勻速運動;1 / 1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聚仁中學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測試 七年級科學試題卷(1.1-4.1)1.(2024七上·蘭溪期中) 機械運動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種運動。如圖所示運動中,不屬于機械運動的是( )A.彗星運動 B.植物生長C.獵豹飛奔 D.蝸牛爬行2.(2024七上·蘭溪期中)下列圖示中的“錯誤實驗操作”與對應的“可能產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酒精濺出 B.液體噴出C.污染試劑 D.液體濺出3.(2024七上·蘭溪期中) 下列估測值中,最接近實際的是( )A.某初中生百米賽跑用了7sB.上課的教室內空氣的體積約為20m3C.洗澡水的溫度約為 43℃D.學生使用的課桌高度約為 150cm4.(2024七上·蘭溪期中)以下自然現象不屬于生物的適應性的是( )A.落葉闊葉樹秋天落葉 B.青蛙在8℃以下進入冬眠狀態C.家養寵物改吃人工飼料 D.四季鮮花都能在溫室內開放5.(2024七上·蘭溪期中) 小科四次測量科學課本的寬度,結果分別為18.47cm、18.46cm、18.10cm、18.49cm,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小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B.18.10cm中最后一位“0”無意義,可以去掉C.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是為了讓結果更具普遍性D.最后結果應記作18.47cm6.(2024七上·蘭溪期中)魚類家族要舉行趣味運動會。一大早,鯨魚、鯽魚、鱷魚、章魚、娃娃魚、小黃魚、鯊魚、鯉魚、甲魚、鱸魚紛紛趕來。運動會組委會在賽前對報名選手進行了嚴格的資格審查。其中不具備參賽資格的是( )A.鯨魚、鱷魚、章魚、娃娃魚、甲魚B.鯨魚、鱷魚、娃娃魚、鯊魚C.鯨魚、鱷魚、章魚、小黃魚、甲魚D.鱷魚、鯽魚、章魚、甲魚7.(2024七上·蘭溪期中)下列各經緯網示意圖中的M點所代表的地點中,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東半球的是( )。A. B.C. D.8.(2024七上·蘭溪期中) 下列實驗設計中,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宇宙膨脹的是 ( )①將摻有一些葡萄干的面包坯在烤箱中烘烤 ②將一只表面畫著一些小圓點的氣球吹起 ③將一滴紅墨水滴入水中 ④放飛氫氣球的情景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9.(2024七上·蘭溪期中)小明和小紅在家自制量筒。如圖所示,他們分別選擇了玻璃杯和塑料瓶作為材料,經過測量發現,玻璃杯最多可以裝200mL水,塑料瓶最多可以裝450mL水。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玻璃杯量程大,刻度不均勻 B.玻璃杯量程小,刻度均勻C.塑料瓶量程大,刻度均勻 D.塑料瓶量程小,刻度不均勻10.(2024七上·蘭溪期中) 科研人員為了研究食物對蟑螂生長的影響,將剛剛孵出的蟑螂分甲、乙、丙、丁四組,分別喂含不同營養的食物,如右表。表中的數字代表所含不同成分的多少,“—”表示沒有此成分。哪一組是這個實驗的對照組( )甲 乙 丙 丁抗生素 — 0.1 0.1 0.1維生素 0.5 — 0.5 0.5蛋白質 44 44 44 —脂 質 55 55 55 55淀 粉 66 66 66 66A.甲 B.乙 C.丙 D.丁11.(2024七上·蘭溪期中) 某同學在觀察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發現視野中的細胞有重疊現象,不易觀察。此時,他可采取的方法是( )。A.換用高倍目鏡或物鏡重新觀察B.移動裝片,尋找合適的觀察視野C.選用較小的光圈和平面反光鏡D.換凹面鏡并稍微調節細準焦螺旋12.(2024七上·蘭溪期中)如圖所示是一種利用健身球設計的充電器,在轉動球的時候就可以給電池充電,這時健身球里面的裝置相當于一個微型發電機。轉動球的過程中沒有涉及到的能量形式是( )A.電能 B.光能 C.化學能 D.機械能13.(2024七上·蘭溪期中) 根據下列脊椎動物二歧分類檢索表,可以確定共同特征最少的兩種生物是( )。la體外長有毛皮,胎生………………………………………………………………甲1b體外沒有毛皮,卵生………………………………………………………………22a體外長有羽毛,體溫恒定…………………………………………………………乙2b體外無羽毛,體溫不恒定…………………………………………………………33a表皮干燥,在陸地上產卵…………………………………………………………丙3b皮膚濕潤,在水中產卵……………………………………………………………44a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在水中或陸上生活,用肺呼吸,有四肢…丁4b幼體、成體都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無四肢,用鰭劃水……………………戊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戊和甲14.(2024七上·蘭溪期中) 如果你乘船出海會看到港口的燈塔( )A.從下到上依次從視野中消失 B.從上到下依次從視野中消失C.整個突然從視野中消失 D.塔頂和塔基同時從視野中消失15.(2024七上·蘭溪期中) 物體A、B沿同一條直線向東運動,其運動相對同一參考點O的距離s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①兩物體由同一位置O點開始運動,但物體A比B遲3s才開始運動;②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③從第3s開始,vA>vB,5s末A、B相遇;④5s內,A、B的平均速度相等。A.只有①④正確 B.只有③④正確C.只有②③正確 D.只有①③正確16.(2024七上·蘭溪期中) 水在科學實驗中應用很廣。下列關于水應用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不慎將堿液濺到皮膚上,可以先用較多水沖洗B.連接橡皮塞和玻璃導管時,可用水先濕潤導管C.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D.實驗桌上酒精燈因打翻而著火時,馬上用水澆滅17.(2024七上·蘭溪期中)有甲、乙兩列火車,甲車上的乘客從一側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樹木向北運動。從另一側窗口看到乙車也向北運動,但比樹木運動得慢,則( )A.甲車向南運動,乙車停在站臺B.甲車向南運動,乙車向北運動C.甲、乙兩車同時向北運動,且乙車比甲車快D.甲、乙兩車同時向南運動,且乙車比甲車慢18.(2024七上·蘭溪期中)某興趣小組對蠟燭火焰產生了興趣,以下是他們四人的對話。其中屬于提出科學問題的是( )A.蠟燭火焰的各部分溫度是否相同B.可能蠟燭火焰的外焰溫度比內焰溫度高C.可以用一張紙在火焰中心一掠,觀察紙上留下的火痕特點D.可以將一根木條放在火焰焰心約3秒鐘,觀察木條的顏色變化19.(2024七上·蘭溪期中)進行實驗探究時,若要使已獲得的探究結論更具有說服力,下列做法通常無效的是( )A.增加自變量的數量 B.同一實驗者重復實驗C.增加實驗樣本的數量 D.不同實驗者重復實驗20.(2024七上·蘭溪期中) 一位同學先后用兩支均未甩過的體溫計測自己的體溫,兩支體溫計示數分別是39.5℃和37.5℃,那么( )A.他的體溫更接近39.5℃ B.他的體溫低于或等于37.5℃C.他的體溫在37.5至39.5℃ D.他的體溫一定是37.5℃21.(2024七上·蘭溪期中)請補上數值或測量中的單位。(1)一元硬幣的厚度約為2 。(2)家用熱水瓶的容積是2.5 。(3)54米2= 厘米2。(4)5.6微米= 千米。22.(2024七上·蘭溪期中) 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A B C D E F G H(1)我能寫出化學儀器名稱:D ;H 。(2)我能寫出實驗操作注意事項:①實驗室里應該用 蓋滅F的火焰;②實驗室里取用塊狀固體藥品的是 。(填字母)23.(2024七上·蘭溪期中) 讀某村平面圖,完成下列問題。(1)該圖如果用數字式比例尺可表示為 。(2)村莊甲在村莊乙的 方向。如果甲、乙兩村之間的圖上距離為3厘米,則兩村的實地距離為 千米。24.(2024七上·蘭溪期中) 科學研究過程中經常要進行各種測量,請根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小科需要量取45mL的水,由于讀數時仰視,則實際量取水的體積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5mL。(2)石蠟不能沉入水中,為了測量石蠟的體積,某同學采用如上圖所示的方法,圖中沒必要的實驗步驟是 (填字母),石蠟的體積是 。(3)老師用容量規格為x毫升的量筒量取液體,如右圖所示為量取時的實際情景(只畫出有關片段),則小科認為所量取的液體體積讀數正確的是____毫升。A.b+0.1 B.b+2(a-b)/5 C.b+(a-b)/5 D.b+0.225.(2024七上·蘭溪期中) 桌面上有一個量筒和一個量杯,量程都是100mL,設杯底到最大量程的高度都是h,如果倒入25mL的液體,對量杯而言,液面的高度將 h/4(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但是小科在用量筒量取液體的過程中俯視凹液面最低處,則實際量取的液體體積 25mL 。26.(2024七上·蘭溪期中) 如圖為普通光學顯微鏡的結構圖,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圖甲中A對應結構的名稱: 。(2)小科按照圖甲中所示方向調節A結構,則鏡筒移動的方向為 (填“下降”或“上升”)。(3)小科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的葉綠體繞液泡按圖乙方向移動,則實際上裝片中葉綠體移動的方向是 (填“逆時針”或“順時針”)。27.(2024七上·蘭溪期中)一輛電動玩具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它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甲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小車在4~8s運動的路程為 。(2)請在圖乙中畫出它的路程-時間圖像。(3)小車0~12s的平均速度為 。(保留兩位小數)28.(2024七上·蘭溪期中)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洋蔥表皮細胞模型,針對該模型的科學性設計了如下評價量規。植物細胞模型評價量規(節選)評價指標 優秀 良好 待改進指標a 結構完整,無缺失,且能選擇與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結構不完整,有1-2處缺失或錯誤,且選擇的材料與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結構不完整,缺失3處及以上,且選擇的材料與其功能不匹配指標b 模型的設計與材料的選擇,能展示細胞中2個結構的功能 模型的設計與材料的選擇,至少能展示細胞中1個結構的功能 模型的設計與材料的選擇,未能展示細胞結構的功能(1)根據評價指標a,該組同學的作品被評定良好,為使該模型“指標a”達到優秀水平,請你對該模型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 ;(2)制作細胞膜時,有兩種材料可供選擇:①透明塑料薄膜,②網眼很小的細紗網。你選擇材料 (填“①”或“②”),并說明理由 。29.(2024七上·蘭溪期中)科學課上同學們利用下列器材開展“制作簡易溫度計”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設計、制作、調試、改進四個環節。器材:玻璃瓶(帶塞)、玻璃管、硬紙、刻度尺、酒精、冰水混合物、40℃溫水等。【設計】同學們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簡易溫度計;【制作】小明根據圖甲制作溫度計,并在硬紙上標定刻度值。查閱資料可知: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每升高1℃,酒精的體積變化量也相同,故溫度計的刻度均勻;(1)①標定“0”刻度: ;(填寫具體操作)②標記“40”刻度:將溫度計玻璃瓶放入40℃溫水中,待液柱高度穩定后,標記刻度為40。③利用刻度尺對刻度進行細分。(2)【調試】小明將標好刻度的溫度計放入24℃的某液體中,示數如圖乙所示,則A刻度線的溫度為 ℃;(3)【改進】為提高簡易溫度計的精確度,小紅提出了下列三個方案:①用更長的玻璃管;②用更細的玻璃管;③用更大的玻璃瓶。請你選擇其中一項可行的方案,并說明理由 。30.(2024七上·蘭溪期中) 計數板是一個特制的可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玻片,如圖所示,利用它可對單細胞微生物進行計數。樣品滴在計數板上的計數室內,計數室由25×20=500個小室組成,容納液體的總體積為0.1mL,現將1mL酵母菌樣品加99mL無菌水稀釋,用無菌吸管吸取少許使其自行滲入計數室,蓋上蓋玻片并用濾紙吸去多余菌液。(1)現觀察到如圖所示a、b、c、d、e 這5個大格共90個小室內有酵母菌總數為45個,則上述1mL酵母菌樣品中約有細菌 個。為減少誤差,獲得較準確數值,則可以 ;(2)如果在蓋蓋玻片的過程中產生氣泡,則計數值比實際值要 (選填“偏大”或“偏小”)。如果不稀釋酵母菌液,而用如上方法直接計數,所測的結果將小于實際值,其原因是 。31.(2024七上·蘭溪期中) 教室的窗玻璃是雙層的。課間,同學在窗外敲玻璃時,小明感覺雙層玻璃與單層玻璃的振動情況不一樣。于是他想探究“受敲擊時,雙層玻璃和單層玻璃的振動強弱情況”。為此,小明進行了以下實驗:①將單層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側,把橡膠球懸掛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側(如右圖)。②隨意拉開橡膠球,放手后讓其敲擊玻璃板,玻璃球被彈開,記下玻璃球被彈出的距離。共做10次。③換成雙層玻璃板重復上述實驗。(1)實驗后,發現玻璃球被彈開距離的數據比較雜亂,這與實驗中的哪一操作不當有關? 。(2)小明改進后,重做了實驗,獲得了如下數據:實驗次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玻璃球被彈開 的距離(cm) 單層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雙層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受到橡膠球的敲擊時,玻璃板振動的強弱是通過 來反映的。(3)根據上表中的實驗數據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32.(2024七上·蘭溪期中) 為探究影響蠟燭燃燒時間長短的因素,小明進行如圖實驗,步驟如下:①測量A、B、C三個燒杯的容積。②將A燒杯倒扣在點燃的蠟燭上方,立即用橡皮泥密封住燒杯尖嘴口。③記錄蠟燭燃燒的時間。④換用B、C燒杯重復步驟②和③,實驗結果如下表。組別 燒杯容積/毫升 蠟燭燃燒的時間/秒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時間A 240 16 18 14 16B 460 27 28 40 C 1020 68 73 69 70(1)本實驗研究的問題是蠟燭燃燒時間長短是否受 影響。(2)除秒表、燒杯外,本實驗還需要用到的工具有 。(3)小明發現B組第三次實驗時,橡皮泥未完全封住燒杯尖嘴口。為此,增做了第四次實驗,測得蠟燭燃燒的時間為29秒。則B組蠟燭燃燒的平均時間為 秒。33.(2024七上·蘭溪期中)在做“研究氣泡的運動規律”實驗時,小明取長50cm的細玻璃管注滿水,管中留5mm高的氣泡,將玻璃管翻轉后,觀察氣泡的運動情況,如圖所示。(1)小明將實驗所測得的數據記錄在下表中,請你選擇合適的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通過分析,你認為氣泡近似做 運動,你判斷的依據 ;氣泡從0運動到40cm處,平均速度大小為 m/s(計算結果保留兩位小數)。從0點開始的距離s/cm 0 10 20 30 405mm高的氣泡從0點開始的時間t/s 0 4.9 9.8 14.8 19.6(2)小明換用粗玻璃管又做了2組實驗,數據記錄如下表所示。觀察數據可知, (選填“長”或“短”)氣泡運動得較快。從0點開始的距離s/cm 0 20 40 60 801cm高的氣泡從0點開始的時間t/s 0 3.6 7.1 10.8 14.42cm高的氣泡從0點開始的時間t/s 0 3.4 6.8 10.2 13.6(3)小明還改變玻璃管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進行實驗,測量并計算出玻璃管在不同傾斜角下氣泡運動的平均速度,數據記錄如下表所示。觀察數據可得出結論 。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度 85 75 65 55 45 35 25 15 5 0平均速度v/(cm/s) 0.93 1.50 1.96 2.40 2.59 2.54 2.40 2.07 1.54 1.2034.(2024七上·蘭溪期中) 如圖所示,一個飲料瓶裝有大半瓶水,用刻度尺測量出水的深度為h1,然后將該瓶倒置,水面到瓶底的高度為h2,若再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配合,測量底部的直徑為D,那么該瓶的容積大約為?(請寫出推導過程)35.(2024七上·蘭溪期中) 一列長150米的火車以72km/h的速度向東運動通過一條平直的隧道,已知整個車身在隧道的時間為50s。請問:(1)相對于火車,隧道是向 做 運動。(2)隧道的長度為多少?(3)列車全部通過隧道需要多長時間?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機械運動的分類【解析】【分析】運動是大家所熟悉的現象之一,我們在生活中已積累了大量與運動有關的感性認識。但物體的運動有多種形式,而機械運動就是宇宙間最普遍的運動形式之一,在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解答】A、彗星與地球及其它天體之間位置發生變化,屬于機械運動,故A不符合題意;B、植物生長是生物現象,不屬于機械運動,故B符合題意;C、獵豹與地面之間位置發生變化,屬于機械運動,故C不符合題意;D、蝸牛與地面之間位置發生變化,屬于機械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答案】A【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不能向點燃的酒精燈中添加酒精,若需要添加酒精,應先將酒精燈熄滅。【解答】A、如果向正在燃燒的酒精燈添加酒精,那么可能引燃酒精,發生火災,“錯誤實驗操作”與對應的“可能產生的后果”不一致,故A符合題意;B、如果試管里的液體太多,在用酒精燈加熱時,很可能會從試管口噴出,“錯誤實驗操作”與對應的“可能產生的后果”一致,故B不符合題意;C、用自來水沖洗過的滴管會帶有雜質,如果放入試劑瓶中吸取藥品,就會造成污染,“錯誤實驗操作”與對應的“可能產生的后果”一致,故C不符合題意;D、量筒量液體直接倒入燒杯中,液體會濺出,“錯誤實驗操作”與對應的“可能產生的后果”一致,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3.【答案】C【知識點】估測【解析】【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憑借生活經驗,有的需要簡單的計算,有的要進行單位的換算,最后判斷最符合實際的是哪一個。【解答】A、男子百米世界紀錄略小于10s,中學生百米時間在15s左右,故A不符合實際;B、我們教室內空氣的體積約為200 立方米,故B不符合實際;C、人的體溫在37℃左右,洗澡水的溫度比人體溫度略高,在43℃左右,故C符合實際。D、中學生的身高約160cm,課桌高度約為中學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D不符合實際;故答案為:C。4.【答案】C【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解析】【分析】根據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知識解題,生物的適應性指生物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而進化出有利生存的形態,如狗有鋒利的牙齒、悠長的耐力;貓有敏捷的動作。【解答】解:A、落葉闊葉樹秋天落葉,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B、青蛙在8℃以下進入冬眠狀態,屬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C、家養寵物改吃人工飼料,只會退化,不會進化,不屬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D、四季鮮花都能在溫室內開放,屬于生物對環境是適應;故答案為:C。5.【答案】D【知識點】長度的測量【解析】【分析】長度測量時要求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為了減小誤差通常進行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在數據處理時通常是先將錯誤數據刪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A、由記錄數據可知,小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A錯誤;B、18.10cm中最后一位“0“是有意義的,它表示的是估讀值,不可以去掉,故B錯誤;C、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是為了減小誤差,故C錯誤;D、最后結果應記作,故D正確;故答案為:D。6.【答案】A【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解析】【分析】魚類的特征:生活在水中,魚體表大都覆蓋有鱗片,用鰓呼吸,用鰭游泳,靠尾部和軀干部的左右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來不斷向前游動。【解答】鯽魚、小丑魚、鯊魚、鯉魚、鱸魚都生活在水中,體表覆蓋有鱗片,用鰓呼吸,用鰭游泳,都屬于魚類。鯨魚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屬于哺乳動物。鱷魚、甲魚屬于爬行動物。章魚屬于軟體動物。娃娃魚屬于兩棲動物。可見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7.【答案】A【知識點】地形圖【解析】【分析】東西經度的判定方法為:經度度數向東變大為東經,經度度數向西變大為西經;南北緯度的判定:緯度度數向北變大為北緯,緯度度數向南變大為南緯。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20°W經線以東是東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經線以東是西半球,以西是東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解答】據圖中經緯度的變化規律可得,A選項中M點的經緯度是20°N,10°W,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B選項中M點的經緯度是40°N,100°W,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C選項中M點的經緯度是30°S,40°E,位于南半球和東半球;D選項中M點的經緯度是10°S,100°E,位于南半球和東半球。故選:A。8.【答案】C【知識點】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解析】【分析】(1)(2)面包在烤箱中烘烤后,葡萄干之間的距離因為面包的膨脹而增大;吹起畫著一些黑點的氣球,小黑點之間的距離也因為氣球的膨脹而增大,這兩個實驗設計可以幫我們直觀的理解宇宙膨脹;(3)紅墨水滴入一杯水中說明了分子的擴散現象;(4)放飛氫氣球說明浮力大于重力。【解答】①摻有葡萄干的面包在烤箱中烘烤后,葡萄干之間的距離因為面包的膨脹而增大,故①符合題意;②吹起畫著一些黑點的氣球,小黑點之間的距離也因為氣球的膨脹而增大,故②符合題意;③將一滴紅墨水滴入一杯水中說明了分子的擴散現象,故③不符合題意;④放飛氫氣球的情景只能說明浮力大于重力的事實,故④不符合題意;故①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9.【答案】B【知識點】體積的測量【解析】【分析】由圖可知,玻璃杯上下同寬,與量筒類似,刻度均勻;塑料瓶上下不一樣寬,類似于量杯,刻度不均勻。【解答】玻璃杯容積小,所以量程小,塑料瓶量程大,玻璃杯是柱體,刻度均勻,塑料瓶刻度不均勻。A、玻璃杯量程小,刻度均勻,故A錯誤;B、玻璃杯量程小,刻度均勻,故B正確;C、塑料瓶量程大,刻度不均勻,故C錯誤;D、塑料瓶量程大,刻度不均勻,故D錯誤。故答案為:B。10.【答案】C【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解析】【分析】設置對照實驗目的在于消除無關變量對實驗對象的影響。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探究實驗一定要設置對照組。【解答】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處于正常情況狀態)就是對照組。該實驗可設置A與C、B與C、D與C三組對照實驗,實驗變量分別是抗生素、維生素、蛋白質,對照組是C.可見選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1.【答案】B【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解析】【分析】(1)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是:擦→滴→撕→展→蓋→染→吸。(2)觀乙圖可知:①粗準焦螺旋、②細準焦螺旋、③物鏡、④載物臺。【解答】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如果沒有將樣本涂抹均勻容易出現細胞重疊的現象,影響觀察。此時可采取的措施是移動裝片,尋找合適的觀察視野,找到沒有重疊的細胞進行觀察,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2.【答案】B【知識點】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球轉動時充電,涉及到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化學能分析。【解答】 在轉動球的時候可以給電池充電, 轉動球的過程中涉及到化學能、電能、機械能的轉化,但沒有涉及到光能。故選B。13.【答案】D【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1)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原始鳥類和哺乳類。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2)分類單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親緣關系越遠;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親緣關系越近。解答即可。【解答】根據脊椎動物二歧分類檢索表可知,1a體外長有毛皮,胎生,甲是哺乳動物;2a體外長有羽毛,體溫恒定,乙是鳥類;3a表皮干燥,在陸地上產卵,丙是爬行動物,4a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在水中或上陸生活,用肺呼吸,有四肢,丁是兩棲動物,4b幼體、成體都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無四肢,用鰭劃水,戊是魚類: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原始鳥類和哺乳類,原始魚類和原始哺乳動物的親緣關系最遠,所以確定共同特征最少的兩種生物是甲和戊。故答案為:D。14.【答案】A【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解析】【分析】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地球本身是一個球體。【解答】我們在船上能夠看到港口的燈塔,是光的直線傳播現象。由于地球是一個球體,隨著船舶離開陸地開往海洋,燈塔會逐漸沒入地平線,所以給人的效果是從下而上從視野中消失。故答案為:C。15.【答案】C【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由s-t圖像直接讀出兩物體開始運動的時刻和位置,根據斜率大小分析速度大小。結合位移等于縱坐標變化量、平均速度等于位移與時間之比來分析。【解答】①②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兩物體由不同位置開始運動,而且物體A比B遲3s才開始運動,故①錯誤,②正確;③根據s-t圖像的斜率表示速度,斜率越大,速度越大,知從第3s開始,vA>vB,5s末A、B相遇,故③正確;④5s內,A的位移為10m,B的位移為5m,位移不等,則A、B的平均速度不等,故④錯誤。故答案為:C。16.【答案】D【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解析】【分析】A、根據不慎將堿液濺到皮膚上的處理方法,進行分析判斷。B、根據連接橡皮塞和玻璃導管時的方法,進行分析判斷。C、根據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時的方法,進行分析判斷。D、根據酒精燈因打翻而著火時的處理方法,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不慎將堿液濺到皮膚上,可以先用較多水沖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故選項說法正確。B、連接橡皮塞和玻璃導管時,可用水先濕潤導管,然后稍用力轉動使之插入橡皮塞內,故選項說法正確。C、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以保持細胞的正常的形態,故選項說法正確。D、酒精易溶于水,實驗桌上酒精燈因打翻而著火時,不能用水澆滅,應用濕抹布鋪蓋,故選項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17.【答案】D【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解析】【分析】如果物體相對參照物的位置發生改變,那么它是運動的;否則,它是靜止的。【解答】甲車上的乘客看到樹木向北運動,說明甲車向南運動,同時看到乙車向北運動,但比樹木運動得慢,說明乙車也向南運動,但乙車比甲車慢,故D符合題意。故選D。18.【答案】A【知識點】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關系【解析】【分析】科學探究的形式是多樣的,科學探究七要素為科學探究常見要素的歸納。一般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與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表達與交流。【解答】A.蠟燭火焰的各部分溫度是否相同,屬于提出問題;B.可能蠟燭火焰的外焰溫度比內焰溫度高 ,屬于建立猜想和假設;C.可以用一張紙在火焰中心一掠,觀察紙上留下的火痕特點 ,屬于設計實驗方案;D.可以將一根木條放在火焰焰心約3秒鐘,觀察木條的顏色變化 ,屬于進行實驗;故答案為:A19.【答案】A【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解析】【分析】根據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分析判斷。【解答】同一實驗重復多次、增加實驗樣本的數量和不同實驗者重復實驗,都是通過增加實驗次數的方式收集更對的實驗數據,能夠使得到的結論避免偶然性,增大客觀性。而與探究目的無關的自變量增加的再多,對實驗結論的得出都沒有影響,因此是無效的,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0.【答案】B【知識點】體溫的控制【解析】【分析】使用體溫計前,要先甩幾下,使水銀液柱回到玻璃泡中,如果不甩幾下,就用來測量體溫,如果該病人的體溫低于體溫計中的數據,則讀出的數據就是前一個病人的體溫數據;如果該病人的體溫等于或高于體溫計中的數據,則讀出的數據為該病人的體溫。【解答】根據體溫計的特點,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銀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沒有甩的體溫計直接用來測量自己的體溫,若自己的體溫高于體溫計的示數,體溫計中的水銀會上升,測量是比較準確的;若自己的體溫不高于體溫計的示數,體溫計中的水銀不會下降,依然顯示原來的示數,所以該同學的體溫應該低于或等于37.8℃。故答案為:B。21.【答案】(1)mm(2)L(3)540000(4)【知識點】物理量的單位【解析】【分析】 (1)長度的單位換算關系: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體積的單位換算關系:1m3=103dm3=103L=106cm3=106mL;(2)結合對生活的了解和對物理單位的認識,填上符合實際的單位。【解答】(1)、一元硬幣的厚度約為2mm。(2)、家用熱水瓶的容積是2.5L。(3)、54米2=540000厘米2。(4)、5.6微米= 千米。22.【答案】(1)試管;燒杯(2)燈帽;G【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1)由各種常用的儀器的名稱進行分析解答即可;(2)根據常見儀器的使用分析。【解答】(1)D是試管,H是燒杯。(2)①實驗室里應該用1蓋滅燈帽的火焰;②實驗室里取用塊狀固體藥品的是G。23.【答案】(1)1:30000(2)東北;0.9【知識點】地圖的比例尺【解析】【分析】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人們從地圖上可以直接獲得大量有用的地理信息。我們要掌握使用地圖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經常讀圖、用圖和收集地圖的好習慣。【解答】(1)從圖中看出,圖示比例尺為線段式比例尺,表示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300米,化為數字式比例尺為1:30000。(2)根據指向標箭頭指向北確定方向,村莊甲在乙的東北方向;根據線段式比例尺得知,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300米,如果甲、乙兩村之間的圖上距離為3厘米,則兩村的實地距離為900米。24.【答案】(1)大于(2)A、C;(3)C【知識點】體積的測量【解析】【分析】(1)量筒的仰視讀數偏小,實際量取的液體體積較大;(2)因為石蠟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可用懸重法測出石蠟的體積,即在石蠟下方系一鐵塊將石蠟墜入水中;(3)量筒讀數時。視線應與凹液面相齊平。【解答】 (1)量筒中倒入水,讀數時視線應與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仰視讀數偏小,所以實際量取的水體積偏多,要大于70毫升;(2)懸重法測石蠟的體積,具體做法是:在量筒中倒入適量水,并將鐵塊浸沒在水中,讀出水面的刻度V1,再用鐵塊將石蠟墜入水中,讀出水面的刻度V2,則石蠟的體積V=V2-V1=55cm3-49cm3=6cm3;據此分析,測量石蠟的體積只需要B和D兩次測量,A和C可以省去;(3)該量筒的分度值為,量筒讀數時。視線應與凹液面相齊平,所以小科認為所量取的液體體積讀數正確的是b+,故選:C。25.【答案】大于;小于【知識點】體積的測量【解析】【分析】(1)量筒與量杯都是測量液體體積的儀器,它們的最大不同在于:量筒是圓柱形,而量杯是下細上粗的敞口形狀,表現在刻度上,量筒的刻度是均勻的,而量杯的刻度則是“下疏上密”的。據此來對題目中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即可。(2)用量筒量取液體時,量筒要放平,讀數時視線應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如果仰視液面,讀數比實際偏低;若俯視液面,讀數比實際偏大。【解答】解:(1)由圖可知,量筒是圓柱形,而量杯是敞口的,所以當在量程為100mL的量筒和量杯中分別倒入25mL的液體時,量筒中所裝液體的液面將等于,量杯中所裝液體的液面高度將大于;(2)量筒量取液體時,若俯視凹液面最低處,讀數比實際偏大,說明實際量取的液體體積小于25mL。26.【答案】(1)粗準焦螺旋(2)下降(3)逆時針【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的結構由光學部分、支持部分及調節部分三部分組成。光學部分由鏡頭(目鏡和物鏡)和反光鏡組成。支持部分包括鏡筒、鏡臂、載物臺、鏡柱及鏡座等。調節部分由轉換器、遮光器和準焦螺旋(A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解答】(1)觀圖可知:A是粗準焦螺旋。(2)按箭頭方向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鏡筒會向下移動。(3)顯微鏡成倒立的圖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轉180度后得到的像即圖像上下顛倒,左右顛倒。小科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的葉綠體繞液泡按圖乙方向移動,則實際上裝片中葉綠體移動的方向是逆時針。27.【答案】(1)4m(2)(3)1.33m/s【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 (1)先由圖甲得出電動玩具車在4~8s的速度是1m/s,然后算出電動玩具車4s內通過的路程;(2)計算出0~4s和4s~12s運動的路程,在圖乙上作出這兩個點,最后將原點和這兩個點依次連起來,即得出它的路程-時間圖象;(3)計算出總路程和總時間,根據求出平均速度。【解答】 (1)由圖知,0~4s的速度為1m/s,由可知,0-4s運動的路程:s=vt=1m/s×4s=4m;(2)4s~12s的速度為:v2=1m/s,運動時間為:t2=12s-4s=8s;由得,小車運動的路程為:s2=v2t2=1m/s×8s=8m;路程一時間圖像如圖所示:(3)小車行駛的總路程為:s=8m+8m=16m;整個路程的平均速度為:。28.【答案】(1)模型的最外層添加上缺少的細胞壁,并且去掉葉綠體(2)②;展示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知識點】細胞模型【解析】【分析】植物細胞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線粒體、液泡、葉綠體(綠色部分)。【解答】(1)由于該組同學設計的模型中有液泡,可以判定制作的是植物細胞模型,而植物細胞還具有細胞壁,因此該模型缺少的細胞結構是1處細胞壁,故在模型的最外層添加上缺少的細胞壁。而洋蔥表皮細胞無葉綠體,故還需去掉葉綠體結構,(2)細胞膜是一層透明且極薄的膜,具有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作用,能使有用的物質不能任意的滲出細胞,有害的物質不能輕易地進入細胞。用網眼很小細紗網代表細胞膜可以更好的展示出細胞膜能夠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29.【答案】(1)將溫度計玻璃瓶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待水柱高度穩定后,標記刻度為0(2)48(3)選用②方案可行,玻璃管越細,改變相同溫度膨脹相同體積時長度越長;或選用③方案可行,玻璃瓶越大,改變相同溫度膨脹的體積越大【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解析】【分析】根據溫度計的原理,巧妙利用身邊材料制作溫度計。【解答】(2)①標定“0”刻度:將溫度計玻璃瓶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待水柱高度穩定后,標記刻度為“0”;(3)溫度計的分度值2℃,如圖乙所示,則A刻度線的溫度為48℃;(4)選用②方案可行,玻璃管越細,改變相同溫度膨脹相同體積的長度就越長;選用③方案可行,玻璃瓶越大,改變相同溫度膨脹的體積就越大。30.【答案】(1);多次測量,求平均值(2)偏小;會造成細菌細胞體的重疊,從而造成計數偏小【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解析】【分析】 在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驗中,酵母菌數量的計算公式為:1升樣品中,每個小方格中酵母菌數量×500÷(0.1mm3×10-3)×稀釋的倍數。并且實驗過程中需注意相關注意點,如:取樣時要先振蕩搖勻、酵母菌濃度過高時要加水稀釋、計數時只數上邊線和左邊線的菌體數等。【解答】 (1)根據題意可知,90個小室內共有酵母菌45個,則整個計數室酵母菌數量=45÷90×500=250個,并且酵母菌樣品稀釋了100,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樣品中約有菌體=250×100mL÷0.1mL=2.5×105個。為獲得較為準確的數值,可以采用多次取樣計數,取平均值的方式減少誤差。(2)在蓋蓋玻片的過程中,空氣會趕走溶液,使部分細菌重疊,所以應該是數值會偏小,不稀釋會使酵母菌會發生重疊而使計數不準確;31.【答案】(1)隨意拉開橡膠球,放手后讓其敲擊玻璃板(2)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3)受敲擊時,雙層玻璃比單層玻璃震動的要弱。【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解析】【分析】此實驗是把玻璃板振動的強弱轉換成了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利用了轉換的思想方法,這樣通過觀察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就可以比較單層和雙層玻璃板的振動強弱。實驗中利用控制變量法得出結論。【解答】(1)隨意拉開橡膠球,放手后讓其敲擊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彈開距離的數據比較雜亂的主要原因;(2)當玻璃板受到橡膠球的敲擊時,玻璃板振動的強弱是通過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來反映的,這是轉換的研究方法;(3)同樣的撞擊下,單層玻璃后的玻璃球比雙層玻璃后的玻璃球運動的距離遠;所以結論是:受敲擊時,單層玻璃比雙層玻璃的振動強;32.【答案】(1)氧氣(或空氣)的多少(2)量筒、膠頭滴管(3)28【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1)燒杯體積越大,含有的氧氣越多。(2)利用量筒、膠頭滴管可以測量燒杯體積,利用計時器可以測量時間。(3)根據提供數據可以進行相關方面的計算。【解答】(1)本實驗研究的問題是蠟燭燃燒時間長短是否受氧氣多少影響。(2)本實驗需要用到的測量工具有量筒、膠頭滴管(測量燒杯體積)、計時器(測量時間)等。(3)小明發現B組第三次實驗時,橡皮泥未完全封住燒杯尖嘴口。為此,增做了第四次實驗,測得蠟燭燃燒的時間為29秒。則B組蠟燭燃燒的平均時間為(27秒+28秒+29秒)÷3=28秒。33.【答案】(1)勻速直線;氣泡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0.02m/s(2)長(3)在氣泡長度等其他條件相同時,隨著玻璃管與豎直方向夾角的減小,氣泡的運動速度先增大后減小【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當距離每增大10cm時,氣泡通過這段距離的時間分別為:4.9s、4.9s、5s和4.8s。比較可知,運動時間幾乎是相同的,據此判斷氣泡的運動狀態。(2)比較兩種氣泡的運動時間,運動時間越短的,運動的越快;(3)根據表格數據,分析氣泡運動速度與玻璃管傾斜角度的關系。【解答】(1)小明小組將實驗所測得的數據記錄在上表中,通過分析你認為氣泡近似做勻速直線運動,判斷的依據:氣泡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2)根據表格可知,2cm高的氣泡通過相同距離用的時間更短,即:長氣泡運動的較快。(3)根據表格數據得到:在氣泡長度等其他條件相同時,隨θ角的減小氣泡運動速度先變快后變慢。34.【答案】瓶內水的體積為:;瓶內空白部分的體積為:;瓶的容積為:【知識點】特殊測量方法【解析】【分析】由瓶的直徑根據面積公式得到瓶子的底面積;由水的深度h1,利用V=Sh求出水的體積;由水面到瓶底的距離h2,利用V=Sh求出瓶中水面上方空出部分的體積;瓶的容積等于水的容積和瓶中空出部分的體積之和。35.【答案】(1)西;勻速直線(2);(3)【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速度公式及其應用;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解析】【分析】(1)以在行駛的列車為參照物,隧道與列車之間發生了位置變化,隧道是運動的;(2)因為已知整個列車車身在隧道的時間為50s,列車在這段時間里通過的路程加上車身長即為隧道長度;(3)列車穿越隧道時,行駛的路程為車長加隧道長,則時間等于路程除以速度可得。【解答】(1)以在勻速向前行駛的列車為參照物,隧道與列車之間發生了位置變化,隧道是向后做勻速運動;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聚仁中學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測試 七年級科學試題卷(1.1-4.1)(學生版).docx 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聚仁中學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測試 七年級科學試題卷(1.1-4.1)(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