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科學試題1.(2025七上·上虞期末)科學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家的探索,以下科學家與其貢獻相對應的是A.魏爾肖——地心說 B.托勒密——大陸漂移學說C.魏格納——細胞學說 D.屠呦呦——青蒿素2.(2025七上·上虞期末)下列數值中,單位應該是厘米的是( )A.課桌的高度約為0.8 B.中學生小明身高約為1.68C.一張試卷的厚度為7 D.一支鉛筆的長度約為183.(2025七上·上虞期末)2024年10月,科研人員在臥龍保護區內發現一種蘭科植物新物種——巴朗山盆距蘭,多年生草本植物,附生于海拔2100—23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內樹木的樹干上,花期4—5月、果期8—9月。科研人員應將巴朗山盆距蘭錄入到《植物志》中的A.“苔蘚植物”篇 B.“蕨類植物”篇C.“裸子植物”篇 D.“被子植物”篇4.(2025七上·上虞期末)截至12月12日,2024年太陽已經發生50余次X級大耀斑,這預示著太陽活動又一次進入高峰期。下列關于太陽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耀斑一般發生在光球層B.太陽耀斑增強時地球上的短波通信會受到影響C.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D.太陽大氣層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5.(2025七上·上虞期末)物體的運動有多種多樣的形式,跟物體的運動一樣,能量也有多種形式。下列能量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奔跑的獵豹具有機械能B.人的食物中儲存有化學能C.雷達天線發射的信號具有電能D.雷電爆發時具有電能、聲能、電磁能等6.(2025七上·上虞期末)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A.山脈的形成 B.火山的噴發C.洪水的爆發 D.大西洋的形成7.(2025七上·上虞期末)規范的實驗操作是實驗成功和安全的保證。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點燃酒精燈B.測量液體溫度C.測量長度D.量筒讀數8.(2025七上·上虞期末)自然界里許多動物的名稱中帶“魚”字,有些卻不是魚類。下列名字含“魚”的生物中,有一種與其他三種親緣關系最遠的是( )A.鱸魚 B.鯨魚C.草魚 D.鯊魚9.(2025七上·上虞期末)小虞同學學習了科學測量后,想對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進行測量。下述選項的尺子中不能用來測量科學教科書長和寬的是( )A.刻度不均勻的尺 B.比被測長度短的尺C.最小分度為毫米的尺 D.零刻線一端已磨損的尺10.(2025七上·上虞期末)如圖是一幅經緯網地圖,請據圖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①位于②的西北方向B.②位于西半球、北半球C.本圖中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方向D.在地球儀上①和②點所在的緯線長度相等11.(2025七上·上虞期末)如圖所示,小虞靜止站在商場的電動扶梯上,隨電動扶梯一起勻速上升;保潔員站在地面上擦電梯扶手,將抹布放在扶手的A端,手和抹布都保持不動,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以電動扶梯為參照物,小虞是運動的B.以保潔員為參照物,小虞是運動的C.以小虞為參照物,抹布是靜止的D.以地面為參照物,保潔員是運動的12.(2025七上·上虞期末)“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與二十四節氣的對應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春分這天上虞晝夜等長B.夏至之后的節氣是芒種C.上虞秋分正午桿影長度比冬至要長D.從冬至到夏至的時間間隔為一年13.(2025七上·上虞期末)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如圖是小虞同學進行“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的部分圖示。分析甲﹑乙兩圖,下列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A.甲圖更換物鏡頭通過轉動物鏡轉換器來實現B.甲圖顯微鏡鏡頭由M轉換成N后再次觀察,需要調節粗準焦螺旋C.乙圖是小虞同學觀察并繪制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模型D.乙圖中結構①和②的功能相同,都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14.(2025七上·上虞期末)在科學研究中,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替代物,利用替代物進行實驗,或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叫模擬實驗。下列課本中的實驗不屬于模擬實驗的是( )A.如圖甲,對表面貼有小圓紙片的氣球充氣,研究星系的運動B.如圖乙,將手電筒在半球圓蓋上移動,研究一天內竿影的變化C.如圖丙,將激光筆照射到裝有濃糖水的玻璃容器中,研究光的傳播路徑D.如圖丁,將小球從A向B移動,研究月食的成因15.(2025七上·上虞期末)某項目化學習小組利用可樂瓶等材料制作水火箭(如圖甲),并進行飛行高度測試實驗。將水火箭豎立于地面,用打氣筒向瓶內打氣,當瓶內氣壓足夠大時,瓶塞脫落,瓶內的水向下噴出,水火箭就豎直地向上飛。某次發射中水火箭的飛行速度與飛行時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下列關于水火箭飛行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第5秒時速度達到最大 B.第8秒時高度達到最高C.0~5秒時速度不斷增大 D.5~8秒時高度不斷降低16.(2025七上·上虞期末)A-E是實驗室常見的各種儀器,請按要求完成填空。(1)寫出C儀器的名稱 ;(2)取用粉末狀固體藥品的是 (選填字母,下同);實驗室中常作為熱源的是 。17.(2025七上·上虞期末)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溫度計所示的溫度為 。(2)按圖乙a→b→c方式操作,測得蠟塊的體積為 ;若操作b與c順序對調,則測得蠟塊的體積將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18.(2025七上·上虞期末)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的部分生物關系。根據示意圖回答問題:(1)如圖表示的食物網中,蜘蛛與蝗蟲的種間關系是 。(2)寫出圖中的一條最長的食物鏈 。(3)從生態因素的角度看,圖中還缺少的空氣、水分、陽光等成分屬于 (選填“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19.(2025七上·上虞期末)“數九”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計算寒天的方法,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民間有描畫九九消寒的習俗,每過一天,就用墨筆暈染一瓣梅花,如圖甲是九九消寒圖,圖中每朵梅花各有九瓣花瓣。圖乙是太陽直射點移動路線圖。(1)當九九消寒圖暈染第一瓣梅花時,陽光直射在 。(填“北半球”或“南半球”)(2)當九九消寒圖暈染最后一瓣梅花時,太陽直射點位置在 之間。(填圖乙中的字母)20.(2025七上·上虞期末)地震時,震源產生的“地震波”會在地球內部傳播。地震波有兩種:波A和波B,它們在地殼不同深度的傳播速度如圖乙。(1)圖甲是世界地震分布圖,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 。(2)分析圖乙,兩種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與深度關系為 。(3)若你手機收到圖丙所示預警信息后,應立即采取避險的措施有 。(寫出1條)21.(2025七上·上虞期末)小虞在爸爸的帶領下,來到風景秀麗的長塘鎮,在康家湖畔體驗了“捕湖鮮”、“鑒植物”、“挖冬筍”等娛樂活動。(1)在“捕湖鮮”的活動中,他們捕獲了很多“珍寶”,有鯽魚、螃蟹、黃鱔,其中有脊椎骨的是 。(2)在“鑒植物”的活動中,小虞將葫蘆蘚、蕨、柿子、銀杏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制成了檢索表。其中柿子應置于檢索表中 (填字母)位置。(3)在“挖冬筍”的活動中,小虞想知道挖得冬筍的直徑,于是他用刻度尺進行如圖測量。則該冬筍的直徑為 cm。22.(2025七上·上虞期末)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一個充滿挑戰和不斷進步的過程。從最初的肉眼觀測到現代的高科技探測器,人類的探索工具和技術不斷發展,對宇宙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請完成下列問題:(1)地球曾被認為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天體,是宇宙的中心。下列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的有 。(填序號)①日食 ②登高望遠 ③麥哲倫環球航行(2)16世紀,圖1為哥白尼“日心說”模型示意圖。在該示意圖中有著壯觀光環的行星為 。(填圖中字母)(3)后來,人們認識到宇宙由銀河系等星系組成,而銀河系由幾千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恒星組成。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從側面看,銀河系呈 狀。(4)大爆炸理論是目前最準確地描述宇宙從誕生到當前狀態的模型。宇宙起源于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除開始瞬間外,在演化至今的大部分時間內,宇宙都是膨脹的。若標志宇宙大小的宇宙半徑R和宇宙年齡t的關系如圖2所示,圖中AB為直線,BC為向上彎曲的曲線。BC說明宇宙在 膨脹。(選填“減速”“勻速”或“加速”)23.(2025七上·上虞期末)正午太陽高度會隨季節而變化,為了取得良好的吸熱效果,太陽能熱水器吸熱面要始終與正午太陽光保持垂直,如圖甲所示。(1)當上虞所在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時,北極圈及以北地區會出現 現象。(2)圖乙為小虞同學制作的太陽高度測量儀,通過觀察屏幕是否出現亮斑就能確定太陽高度,他的依據是 (填光學現象)。(3)圖丙為上虞某地太陽能熱水器的安裝情況,為了取得最好的吸熱效果,冬至日之后應將太陽能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 (選填“調大”、“調小”或“不變”)。24.(2025七上·上虞期末)圖甲是某動物園平面圖,讀圖并完成下列問題。(1)圖甲與圖乙比較,比例尺較大的是圖 。(2)圖丙是用圖甲復制的,但明顯缺了一個指向標,請在圖丙中畫上指向標。 25.(2025七上·上虞期末)為探究環境因素對蚯蚓生活的影響,小金設計了以下實驗,請你幫助他完成探究。探究問題: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有影響嗎?實驗步驟:①如圖所示準備一個盒子,以盒子中線為界用隔板分隔開,A側底部鋪上一層濕土,B側底部鋪上一層 ? ;②在A和B的中央各放入10條大小相似、品種相同的正常的蚯蚓,蓋上盒蓋;③實驗過程中,盒子兩側蚯蚓所需的其他條件均相同;④一段時間后觀察發現:A側的蚯蚓呼吸、運動均正常,B側的蚯蚓呼吸減弱,幾乎不運動。請回答:(1)請將實驗步驟①中的 ? 補充完整: 。(2)根據以上實驗結果,可得出結論: 。(3)若要探究光照對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響,可將上述盒子去除隔板, A、B側均放入等量濕土,在兩側的中央各放入10條大小相似、品種相同的正常的蚯蚓, 。(寫出簡要的實驗思路)26.(2025七上·上虞期末)圖甲是小虞同學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的部分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桌上擺放有以下三瓶試劑:a。清水;b。0.9%生理鹽水;c。碘液。圖甲步驟①中,小虞需要用到的試劑是 。(填字母)(2)圖甲步驟④應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體,然后緩緩放下,這樣操作的目的是 。(3)小虞按照正確的方法完成臨時裝片的制作后,接下來他想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圖乙是使用顯微鏡的幾個操作步驟,正確操作順序是 。(填序號)(4)小虞在觀察過程中,無論怎么調節顯微鏡,都發現細胞結構不清楚,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 。27.(2025七上·上虞期末)圖甲為小虞自制的“針孔照相機”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點,用一個不透明的紙盒在A端開一小孔,作為鏡頭;在B端蒙一張半透明紙,作為光屏。小孔的大小和形狀都能改變,半透明紙到小孔的距離也能改變。(1)將鏡頭對著點燃的蠟燭,小虞在光屏上會看到一個 (選填“倒立”或“正立”)的實像。固定燭焰和紙盒的位置,讓光屏從圖示位置慢慢遠離小孔,在此過程中光屏上蠟燭像的大小會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2)固定燭焰、小孔和光屏位置,依次插入小孔、中孔、大孔的鏡頭,在表中記錄蠟燭呈現在半透明紙上像的特征。鏡頭孔徑 小孔 中孔 大孔清晰度 清晰 較模糊 模糊明亮度 逐漸變亮根據表格中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3)進一步探究像的亮度與小孔形狀的關系時,小虞使用如圖乙所示的三種形狀的小孔進行實驗。小虞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是 。28.(2025七上·上虞期末)小虞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溫性能好壞,用這兩種材料分別包著裝有熱水的密閉燒瓶,讓它們自然冷卻,利用溫度計和計時器定時測量兩燒瓶中的水溫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時間/min 0 10 20 30 40 … 150 180泡沫塑料組水溫/℃ 80 64 55 50 47 … 21 20棉絮組水溫/℃ 80 56 43 ? 28 … 20 20(1)為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實驗前除等量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不僅要保持燒瓶相同、環境因素相同,還需要控制水的 和初始溫度相同。按照計劃操作,小虞把實驗測得的時間和溫度數據記錄在上表中。(2)分析表中數據,可以發現水在降溫時是有規律的,根據水在降溫時的規律,時間為30min時,棉絮組的水溫可能是下列選項中的哪一個?____。A.46℃ B.39℃ C.34℃ D.26℃(3)小虞是采用“在相同時間內比較水溫下降了多少”的方法比較兩種材料的保溫性能,你還可以采用 方法比較兩種材料的保溫性能。(4)分析兩組水溫的變化數據可以看出,在這兩種材料中,保溫效果比較好的是 。29.(2025七上·上虞期末)某班級工程實踐小組的同學制作日地月三球運動演示模型。(1)確定標準。下列因素中,確定標準時不需要考慮的有 。A.天體運動周期的比例 B.天體間距離的比例C.模型材料的顏色 D.模型的大小(2)設計方案。圖甲是常見的摩擦型帶傳動方式,若在傳動輪定位軸上安裝大小不同的球代表太陽、地球及月球,模擬日地月的相對運動。①大輪和小輪的周長之比應為 。②圖甲大輪定位軸上安裝的球模擬太陽,小輪定位軸上安裝的球模擬地球。(3)實施方案。(4)檢驗作品。①演示繞日公轉:如圖乙所示,轉動手柄,自上往下觀察時,使球B繞球A以 (選填“順時針”“逆時針”)方向轉動。②演示日食:小球C運動至 (選填“a”“b”“c”或“d”)位置來模擬日食。(5)改進完善。(6)發布成果。30.(2025七上·上虞期末)20飛機是由我國自主設計和制造的第五代隱身重型殲擊機,其部分技術參數如下表所示:空載質量 最大飛行速度 最大作戰半徑 最大飛行高度17噸 2.8馬赫(952米/秒) 2200千米 18500米(1)計算殲20以最大飛行速度飛行5分鐘運動的路程。(2)“作戰半徑”是指戰機攜帶正常作戰載荷,在不進行空中加油,自機場起飛,沿指定航線飛行,執行完任務后,返回原機場所能達到的最遠距離。殲20以500米/秒的速度完成一次目標恰好在最大作戰半徑處的任務,至少需要多少時間(忽略起飛、降落及轉向所需的時間)?(3)激光雷達系統可以測定飛機的距離、速度和方位等。激光雷達在發射和接收反射回來的激光束時,在監視屏上會分別出現一個尖形波(屏上相鄰度刻線間時間間隔相同)。某激光雷達跟蹤一個勻速飛行的飛機時,某時刻在監視屏上顯示的雷達波形如圖甲所示,幾秒后同一目標在監視屏上顯示的雷達波形如圖乙所示。根據圖形可知目標飛機的運動情況是 (選填“靠近雷達”、“遠離雷達”或“距離不變”)。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科學史人物與成就魏爾肖:德國病理學家,他的 “所有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 這一觀點,強調了細胞的連續性,是對細胞學說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推動了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托勒密:古希臘著名學者,在天文學上,他的地心說體系在當時被廣泛接受,統治了西方天文學界長達千年之久,雖然如今被證明是錯誤的,但在科學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代表了當時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知水平。魏格納: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他通過對世界地圖的觀察和對不同地區地質、生物等特征的研究,提出大陸漂移學說,打破了當時人們對大陸固定不變的傳統認知,為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屠呦呦:中國藥學家,她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歷經多次實驗,發現青蒿素,為瘧疾防治提供了有效藥物,拯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生命,是中醫藥創新的重大成果,也讓她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等諸多榮譽。【解答】A 、地心說最初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后經亞里士多德、托勒密進一步發展完善。魏爾肖的主要貢獻是提出 “所有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完善了細胞學說,該選項錯誤。B 、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他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并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托勒密是古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光學家,主要貢獻在天文學領域,完善了地心說,該選項錯誤。C 、細胞學說最初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 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指出細胞是動植物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魏格納的主要貢獻是大陸漂移學說,該選項錯誤。D 、屠呦呦多年致力于中醫藥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該藥物有效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為全球抗瘧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該選項正確。故答案為:D。2.【答案】D【知識點】估測;長度的測量【解析】【分析】課桌的高度約為學生身高的一半,約為80cm。【解答】A、一張課桌的高度約80cm=0.8m,故A不符合題意;B、中學生身高在1.68m左右,故B不符合題意;C、試卷紙的厚度約是70μm=0.007cm,故C不符合題意;D、一支鉛筆長度在18cm左右,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3.【答案】D【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苔蘚植物:植株一般矮小,具有莖和葉,但沒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起固定作用。莖中沒有導管,葉中沒有葉脈。通過孢子進行繁殖,屬于孢子植物。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且根、莖、葉中有專門的輸導組織,所以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同樣依靠孢子繁殖,在葉的背面有孢子囊,里面含有大量的孢子。裸子植物:種子裸露,沒有果皮包被,多為木本植物,根、莖、葉都很發達,適合生活在干旱、貧瘠的陸地上。主要依靠種子繁殖,種子產生在球果或孢子葉球中,花粉可借助風力傳播。被子植物: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實,這是與裸子植物最主要的區別。通過種子繁殖后代,在繁殖過程中,經過開花、傳粉、受精等過程,形成果實和種子。【解答】A 、苔蘚植物沒有真正的根、莖、葉分化,主要以孢子進行繁殖,沒有花、果實和種子等器官,而巴朗山盆距蘭有根、莖、葉,還會開花結果,所以不屬于苔蘚植物,不應錄入 “苔蘚植物” 篇。B 、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但也是通過孢子繁殖,沒有花和果實,巴朗山盆距蘭的繁殖方式和器官特征與蕨類植物不同,不應錄入 “蕨類植物” 篇。C 、裸子植物的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實包被,通常依靠球果或孢子葉球進行繁殖,而巴朗山盆距蘭作為蘭科植物,有花和果實,種子被包裹在果實中,不屬于裸子植物,不應錄入 “裸子植物” 篇。D 、被子植物是具有真正的花、果實和種子的植物類群,種子被包裹在果實中。蘭科植物屬于被子植物,巴朗山盆距蘭具有被子植物的典型特征,所以科研人員應將其錄入到《植物志》的 “被子植物” 篇。故答案為:D。4.【答案】A【知識點】太陽的結構與概況;太陽系的組成【解析】【分析】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一般以11年為一個周期,對地球的氣候和地磁環境造成影響。【解答】A、耀斑一般發生在色球層,而不是光球層,故A錯誤,符合題意;B、太陽耀斑增強時,會釋放大量高能帶電粒子和電磁輻射,使電離層擾動,導致地球上的短波通信受到影響,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黑子越多、越大,太陽活動越強烈,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太陽大氣層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5.【答案】C【知識點】能的多種形式【解析】【分析】電磁波的傳播不需要介質且傳播速度快,因此通常使用電磁波傳遞信號。【解答】A、奔跑的獵豹具有機械能,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人的食物中儲存有化學能,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雷達天線發射的信號具有電磁能,故C錯誤,不符合題意;D、雷電爆發時具有電能、聲能、電磁能等,故D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6.【答案】C【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叫做板塊。全球巖石圈主要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在軟流層上 “漂浮”,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解答】A、山脈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板塊碰撞擠壓。如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地殼隆起抬升形成的,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B 、火山的噴發與板塊運動有關。在板塊交界處,尤其是消亡邊界,板塊俯沖使得巖石融化形成巖漿,巖漿上升噴出地表就形成火山,比如環太平洋火山帶,處于多個板塊交界處,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C、洪水的爆發主要是由氣候因素(如暴雨、長時間降雨等)、地形因素(如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等)、河流因素(如河道彎曲、河床淤積等)以及人類活動(如圍湖造田、破壞植被等)導致的,與板塊構造無關,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D 、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板塊張裂。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不斷張裂,使得地殼下陷,形成了大西洋,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故答案為:C。7.【答案】C【知識點】長度的測量;體積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讀數時,視線要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不能仰視或俯視讀數。【解答】A、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兩查、兩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燈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燈,故A錯誤;B、用溫度計測量液體溫度時,溫度計的液泡不能接觸燒杯壁和燒杯底,故B錯誤;C、用直尺量物體長度時,注意從零刻度線開始與物體對齊,視線與刻度尺垂直,故C正確;D、量取液體讀數時,視線與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圖中視線沒有與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故D錯誤。故答案為:C。8.【答案】B【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解析】【分析】魚類的特征有:終生生活在水中,身體可分為頭部、軀干部、尾部三個部分;魚體表大都覆蓋有鱗片,減少水的阻力,用鰓呼吸,用鰭游泳,靠尾部和軀干部的左右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來不斷向前游動。鯨魚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屬于哺乳類動物。【解答】從分類學角度來看,鱸魚、草魚和鯊魚都屬于魚類,而鯨魚屬于哺乳動物。因此,鯨魚與其他三種生物的親緣關系最遠。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9.【答案】A【知識點】長度的測量【解析】【分析】刻度不均勻的刻度尺用不同部位測量長度時,測量結果不同,可知不能用于測量物體的長度。【解答】A、如果刻度不均勻,則測出物體的長度不準確,故A符合題意;B、若刻度尺的長度比物體短,可以進行分段測量,也可以測出物體的長度,故B不符合題意;C、測量物體的時候要選擇適合的刻度尺,最小分度為毫米的尺可以測出教科書的長度,故C不符合題意;D、如果刻度尺的零刻線磨損時,可以從其它整數刻度開始,也可以測出物體的長度,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0.【答案】D【知識點】經緯網;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解析】【分析】赤道是南北半球和南北緯的分界線,0°經線是東西經的分界線,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西經20°和東經160°經線。【解答】C、圖中有經緯網,用經緯網判斷方向,故C錯誤;A、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①位于②的東北方向,故A錯誤;B、②的位置是170°E,10°S,故②位于160°E~180°~20°W之間的西半球,位于赤道以南的南半球,故B錯誤;D、在地球儀上,緯線長度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①②兩地的南北緯的度數相同,即距離赤道(0°緯線)相同,即在地球儀上①和②點所在的緯線長度相等,故D正確。故答案為:D。11.【答案】B【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解析】【分析】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空間位置沒有發生改變,則物體是靜止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空間位置發生改變,則物體是運動的。【解答】A、小虞靜止站在商場的電動扶梯上,隨電動扶梯一起勻速上升,以電動扶梯為參照物,小虞的位置沒有改變,小虞是靜止的,故A錯誤;B、以保潔員為參照物,小虞的位置在改變,是運動的,故B正確;C、以小虞為參照物,抹布與小虞之間的位置在改變,因而是運動的,故C錯誤;D、以地面為參照物,保潔員位置沒有改變,因而保潔員是靜止的,故D錯誤。故答案為:B。12.【答案】A【知識點】地球公轉;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解析】【分析】春分(3月21日左右)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夏至(6月22日左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秋分(9月21日左右)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冬至(12月21日左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黑夜最長。【解答】A、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上虞晝夜平分,故A正確;B、讀圖可得,夏至之后是小暑,故B錯誤;C、冬至北半球桿影最長,故上虞秋分正午桿影長度比冬至短,故C錯誤;D、從冬至到夏至的時間間隔為半年,故D錯誤。故答案為:A。13.【答案】A【知識點】細胞的結構;顯微鏡的使用;觀察細胞;細胞模型【解析】【分析】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清潔收鏡。將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通過轉動物鏡轉換器進行更換,此過程不能調節粗準焦螺旋。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液泡等結構,綠色部位的植物細胞還具有葉綠體,可知洋蔥表皮細胞沒有葉綠體。【解答】A、在顯微鏡中,物鏡轉換器是用于更換不同倍數的物鏡的。通過旋轉轉換器,可以選擇不同的物鏡來觀察樣本,故A正確;B、更換物鏡后,通常需要調節細準焦螺旋來重新聚焦,而不是粗準焦螺旋,故B錯誤;C、乙圖具有葉綠體,而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沒有葉綠體;因此,乙圖不是小虞同學觀察并繪制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模型,故C錯誤;D、①細胞壁在植物細胞的最外層,具有保護和支持作用。②細胞膜具有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故D錯誤。故答案為:A。14.【答案】C【知識點】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解析】【分析】模擬實驗可用于展現不易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但不能退出對應的結論,例如小圓片之間的距離變遠,不能說明星系之間的距離也在變遠。【解答】A、用氣球做關于星系運動特點的模擬實驗,用小圓紙片模擬宇宙中的星系,屬于模擬實驗,故A不符合題意;B、將手電筒在半球圓蓋上移動,研究一天內竿影的變化,用半球圓蓋模擬地球,手電筒模擬太陽,屬于模擬實驗,故B不符合題意;C、將激光筆照射到裝有濃糖水的玻璃容器中,研究光的傳播路徑,不屬于模擬實驗,故C符合題意;D、模擬月食的過程,小球模擬月球的運動,大球模擬太陽,屬于模擬實驗,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5.【答案】D【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水火箭模型【解析】【分析】速度減小不代表運動方向相反,5s后速度減小,說明火箭上升速度變慢,但仍在上升 可知高度繼續增加,直至速度減為零時到達最高點。【解答】A、根據圖乙可知,水火箭第5秒時速度達到最大,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根據圖乙可知,水火箭第8秒時速度減小到零,此時達到最大高度,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根據圖乙可知,水火箭0~5秒時速度不斷增大,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根據圖乙可知,5~8秒時水火箭的速度不斷變小,但是還是在向上飛行,故飛行高度是不斷增加的,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16.【答案】(1)膠頭滴管(2)E;A【知識點】常用儀器的名稱;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1)膠頭滴管用于添加少量液體。(2)取粉末狀藥品可使用藥匙,顆粒較大的固體使用的是鑷子。酒精燈點燃時發出熱量,可用于加熱藥品。【解答】(1)據圖可知,儀器C的名稱是膠頭滴管。(2)藥匙可取用粉末狀固體藥品,故填E;常用做熱源的儀器是酒精燈,故填A。(1)據圖可知,儀器C的名稱是膠頭滴管;(2)藥匙可取用粉末狀固體藥品,故填E;常用做熱源的儀器是酒精燈,故填A。17.【答案】(1)-23℃(2)20cm3;偏大【知識點】體積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解析】【分析】(1)溫度計讀數時應先觀察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上還是以下,再結合分度值進行讀數。(2)蠟塊的體積=c中物體的總體積-b中物體的總體積。【解答】(1)圖甲中溫度計示數往上刻度越低,溫度為零攝氏度以下。該溫度計分度值為1℃,讀數為-23℃。(2)b中體積為30mL,c中體積為50mL,所以蠟塊的體積為V=50mL-30mL=20 mL=20cm3若操作b與c順序對調,將蠟塊上方物體提出水面時,會帶出部分水,所以會導致測量蠟塊的體積將偏大。(1)圖甲中溫度計示數往上刻度越低,溫度為零攝氏度以下。該溫度計分度值為1℃,讀數為-23℃。(2)[1]b中體積為30mL,c中體積為50mL,所以蠟塊的體積為V=50mL-30mL=20 mL=20cm3[2]若操作b與c順序對調,將蠟塊上方物體提出水面時,會帶出部分水,所以會導致測量蠟塊的體積將偏大。18.【答案】(1)捕食(2)草本植物→ 蝗蟲→ 蜘蛛→ 雜食性鳥(3)非生物因素【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解析】【分析】(1)食物網中A捕食B,則AB之間存在捕食關系;AB以同種生物為食,則AB間存在競爭關系。(2)食物鏈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3)生態系統的四大成分: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真菌)、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水、空氣、溫度等)。【解答】(1)蜘蛛捕食蝗蟲,屬于捕食關系。(2)圖中的食物鏈有:草本植物→蝗蟲→蜘蛛→雜食性鳥;草本植物→蝗蟲→雜食性鳥;草本植物→雜食性鳥;喬木→雜食性鳥。營養級越多食物鏈越長,圖中一條最長的食物鏈:草本植物→蝗蟲→雜食性鳥。(3)生態系統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他們為生物提供能量、營養和生存空間。(1)蜘蛛捕食蝗蟲,屬于捕食關系。(2)圖中的食物鏈有:草本植物→蝗蟲→蜘蛛→雜食性鳥;草本植物→蝗蟲→雜食性鳥;草本植物→雜食性鳥;喬木→雜食性鳥。營養級越多食物鏈越長,圖中一條最長的食物鏈:草本植物→蝗蟲→雜食性鳥。(3)生態系統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他們為生物提供能量、營養和生存空間。19.【答案】(1)南半球(2)a與b【知識點】地球公轉;陽歷和地球公轉的關系【解析】【分析】(1)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即直射點在南半球。(2)根據數九的規則,計算時間,約為3月13日,在春分前幾天,由圖乙可知,太陽直射點在ab之間,屬于南半球。【解答】(1)由材料分析,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當九九消寒圖暈染第一瓣梅花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附近,即直射在南半球。(2)數九是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九九八十一天后,梅花點遍,春回大地,日期大致是3月13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到赤道之間;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位于右圖中的a處;b處的日期是3月21日前后。可知,“數九”期間,太陽直射點位于右圖中的a一b。(1)由材料分析,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當九九消寒圖暈染第一瓣梅花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附近,即直射在南半球。(2)數九是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九九八十一天后,梅花點遍,春回大地,日期大致是3月13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到赤道之間;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位于右圖中的a處;b處的日期是3月21日前后。可知,“數九”期間,太陽直射點位于右圖中的a一b。20.【答案】(1)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2)波A和波B的傳播速度隨深度增大而增大(3)馬上跑到室外空曠處(就近選擇墻角蹲下等合理即可)【知識點】地震;地震的預報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1)地震帶分布在板塊交界處,主要為: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2)由圖乙可知,兩種波傳播的速度均隨深度的加深而加快。(3)若條件允許,應立馬跑到空曠處,防止建筑物等倒塌造成傷害,若條件不允許,則應躲在房子小空間中并用枕頭等護住頭部,注意不能乘坐電梯。【解答】(1)由圖和所學知識知,世界地震有兩大分布地帶,即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2)由圖及所學知識知,圖象中波A和波B的變化趨勢是上升的,即波A和波B的傳播速度隨深度增大而增大。(3)當地震預警信息通過手機、電視等途徑發出時,意味著地震可能即將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迅速采取行動,采取一些有效的避險措施來保護自己。例如,如果我們在室內,可以迅速躲到內墻墻根、墻角或堅固的家具旁,如床、桌下,同時用隨手物件護頭和捂住口鼻,以免被砸傷或因吸入灰塵而窒息。如果在樓外,則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帶;或就近選擇墻角蹲下等。(1)由圖和所學知識知,世界地震有兩大分布地帶,即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2)由圖及所學知識知,圖象中波A和波B的變化趨勢是上升的,即波A和波B的傳播速度隨深度增大而增大。(3)當地震預警信息通過手機、電視等途徑發出時,意味著地震可能即將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迅速采取行動,采取一些有效的避險措施來保護自己。例如,如果我們在室內,可以迅速躲到內墻墻根、墻角或堅固的家具旁,如床、桌下,同時用隨手物件護頭和捂住口鼻,以免被砸傷或因吸入灰塵而窒息。如果在樓外,則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帶;或就近選擇墻角蹲下等。21.【答案】(1)鯽魚、黃鱔(2)A(3)15.5cm(左右)【知識點】長度的測量;常見的脊椎動物;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種子植物【解析】【分析】(1)根據體內有無脊柱可以把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體內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屬于脊椎動物,沒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屬于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有: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2)植物根據生殖細胞的不同可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用種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種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器官有:花、果實、種子、根、莖、葉。(3)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在讀數時要在精確值后估讀一位。【解答】(1)動物按照是否有脊柱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題干中的螃蟹體內沒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而鯽魚、黃鱔體內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于脊椎動物。(2)柿子用種子繁殖,種子外有果皮包被,屬于被子植物。所以柿子應置于檢索表中A位置。(3)該冬筍的直徑為:25.5cm-10.0cm=10.5cm。(1)動物按照是否有脊柱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題干中的螃蟹體內沒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而鯽魚、黃鱔體內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于脊椎動物。(2)柿子用種子繁殖,種子外有果皮包被,屬于被子植物。所以柿子應置于檢索表中A位置。(3)該冬筍的直徑為:25.5-10=10.5cm。22.【答案】(1)②③(2)A(3)扁圓盤(4)加速【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太陽系的組成;銀河系和宇宙;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解析】【分析】(1)日食的形成是因為月球擋住了太陽光,說明月球是個球體;月食的形成是因為地球擋住了太陽光,說明地球是個球體。(2)土星有光環,結合八大行星的位置關系可以判斷A為土星。(3)銀河系呈圓盤狀,銀河系和核外星系構成了宇宙。(4)由圖可知,經過相同的時間,在BC段宇宙半徑增大的較快,說明宇宙處于加速膨脹之中。【解答】(1)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的有②登高望遠和③麥哲倫環球航行。(2)由圖1可知,E為水星、D為金星、B為火星,C為木星,A為土星;在哥白尼“日心說”模型示意圖中,有著壯觀光環的行星為土星,通常用字母A表示。(3)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從側面看,銀河系呈扁圓盤狀。(4)若標志宇宙大小的宇宙半徑R和宇宙年齡t的關系如圖2所示,圖中AB為直線,BC為向上彎曲的曲線。BC說明宇宙在加速膨脹。(1)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的有②登高望遠和③麥哲倫環球航行。(2)由圖1可知,E為水星、D為金星、B為火星,C為木星,A為土星;在哥白尼“日心說”模型示意圖中,有著壯觀光環的行星為土星,通常用字母A表示。(3)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從側面看,銀河系呈扁圓盤狀。(4)若標志宇宙大小的宇宙半徑R和宇宙年齡t的關系如圖2所示,圖中AB為直線,BC為向上彎曲的曲線。BC說明宇宙在加速膨脹。23.【答案】(1)極晝(2)光的直線傳播(3)調小【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地球公轉;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陽歷和地球公轉的關系【解析】【分析】(1)太陽高度最大時為夏至,這天太陽直射點最北,北極圈及以北地區將出極晝現象。(2)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屏幕上出現亮光,即可確定太陽光的位置,從而測定太陽高度。(3)冬天太陽高度減小,為增大集熱板與太陽光的接觸面積,應減小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解答】(1)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時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因此,當處于北半球的上虞所在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時,北極圈及以北地區會出現極晝現象。(2)光在中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小虞同學制作的太陽高度測量儀中通過觀察屏幕是否出現亮斑就能確定太陽高度,他的依據是光的直線傳播。(3)上虞地區進入冬至日之后,太陽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太陽光與地平線之間的夾角變大,集熱板要盡量與太陽光垂直,所以應使太陽能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調小。(1)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時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因此,當處于北半球的上虞所在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時,北極圈及以北地區會出現極晝現象。(2)光在中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小虞同學制作的太陽高度測量儀中通過觀察屏幕是否出現亮斑就能確定太陽高度,他的依據是光的直線傳播。(3)上虞地區進入冬至日之后,太陽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太陽光與地平線之間的夾角變大,集熱板要盡量與太陽光垂直,所以應使太陽能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調小。24.【答案】(1)甲(2)【知識點】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地圖的比例尺【解析】【分析】(1)比例尺等于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的比值,比例尺越大,說明相同的圖上距離,表示的實地距離越短,圖甲中每1cm表示的實地距離更短,所以圖甲的比例尺更大。(2)由圖甲可知,小Q在小P的東北方向,結合圖丙可知,指向標向左為北方,即N方向。【解答】(1)圖甲與圖乙比較,比例尺較大的是圖甲,同一個距離,比例尺小的圖上距離短,所以圖甲的比例尺大。(2)圖丙是用圖甲復制的,由圖甲沒有指向標,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方向,可找其中的部分事物判斷方向,如小Q及猴山在獅山的北方,可知圖丙指向標箭頭朝左,如圖所示:(1)圖甲與圖乙比較,比例尺較大的是圖甲,同一個距離,比例尺小的圖上距離短,所以圖甲的比例尺大。(2)圖丙是用圖甲復制的,由圖甲沒有指向標,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方向,可找其中的部分事物判斷方向,如小Q及猴山在獅山的北方,可知圖丙指向標箭頭朝左,如圖所示:25.【答案】(1)等量干土(2)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有影響(或蚯蚓更喜歡生活在濕潤的土壤環境中)(3)A側用燈光照射,B側用紙板遮住燈光,30分鐘后撥開土壤看兩側蚯蚓的數量,根據蚯蚓的數量得出結論【知識點】控制變量法;常見的無脊椎動物【解析】【分析】(1)由控制變量法可知,實驗變量為環境的潮濕程度,所以B鋪上的是與AA等量的干燥的土。(2)A組蚯蚓呼吸、運動都正常,說明蚯蚓更適宜在潮濕的環境中生存。(3)探究光照對蚯蚓的影響,則變量為有無光照,可將裝置一半擋光、一半接收光照,一段時間后觀察蚯蚓的數量。【解答】(1)該實驗探究的是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的影響,根據對照實驗原則,其變量是土壤的濕度,A側底部鋪上一層濕土,B側底部應該鋪上一層等量干土。(2)根據“A側的蚯蚓呼吸、運動均正常,B側的蚯蚓呼吸減弱,幾乎不運動”的實驗結果,可得出結論: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有影響(或蚯蚓更喜歡生活在濕潤的土壤環境中)。(3)若要探究光照對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響,可將上述盒子中A、B側均放入濕潤肥沃的土壤,去除隔板,A側用燈光照射,B側用紙板遮住燈光,30分鐘后撥開土壤看兩側土壤的數量,根據蚯蚓的數量得出結論。(1)該實驗探究的是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的影響,根據對照實驗原則,其變量是土壤的濕度,A側底部鋪上一層濕土,B側底部應該鋪上一層等量干土。(2)根據“A側的蚯蚓呼吸、運動均正常,B側的蚯蚓呼吸減弱,幾乎不運動”的實驗結果,可得出結論: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有影響(或蚯蚓更喜歡生活在濕潤的土壤環境中)。(3)若要探究光照對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響,可將上述盒子中A、B側均放入濕潤肥沃的土壤,去除隔板,A側用燈光照射,B側用紙板遮住燈光,30分鐘后撥開土壤看兩側土壤的數量,根據蚯蚓的數量得出結論。26.【答案】(1)b(2)防止產生氣泡(3)④①③②(4)裝片未涂均勻(染色問題、鏡頭臟污或損壞、光源亮度不合適等)【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觀察細胞【解析】【分析】(1)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滴的是生理鹽水,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裝片時,滴的是清水,作用都是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2)制作口腔上皮細胞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單的總結為:擦、滴、刮、涂、蓋、染。圖甲中:①是滴,②是刮,③是涂,④是蓋,⑤是染和吸。若該蓋玻片時沒有按要求操作,很可能會有氣泡產生,視野中周圍黑色、中間透明、按動會跑的就是氣泡。(3)調焦時,鏡筒先下降至物鏡距離玻片約1至2cm,此過程中眼睛應注視物鏡,防止壓壞玻片,鏡筒上升時,眼睛注視目鏡,尋找清晰的像。(4)細胞結構不完整,可能是因為細胞染色不均勻等原因導致的。【解答】(1)圖甲步驟①滴加的是0.9%生理鹽水,生理鹽水的滲透壓與人體血漿的滲透壓相等,人體細胞處在這樣的液體環境中,細胞的形態、功能可以保持正常,如果處在清水中,人體細胞會吸水漲破。故小虞需要用到的試劑是b。(2)制作臨時玻片標本時,需用鑷子夾起蓋玻片,讓蓋玻片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水滴的邊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產生氣泡。(3)圖乙中①是放片、②是上升鏡筒是找到物像、③是鏡筒下降、④是對光。使用顯微鏡的正確順序:對光→放玻片標本→向下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用眼觀察目鏡使鏡筒上升找到物像。所以正確操作順序是④①③②。(4)小虞在觀察過程中,無論怎么調節顯微鏡,都發現細胞結構不清楚,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有多種:①裝片未涂均勻、②染色問題、③鏡頭臟污或損壞、④光源亮度不合適等。(1)圖甲步驟①滴加的是0.9%生理鹽水,生理鹽水的滲透壓與人體血漿的滲透壓相等,人體細胞處在這樣的液體環境中,細胞的形態、功能可以保持正常,如果處在清水中,人體細胞會吸水漲破。故小虞需要用到的試劑是b。(2)制作臨時玻片標本時,需用鑷子夾起蓋玻片,讓蓋玻片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水滴的邊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產生氣泡。(3)圖乙中①是放片、②是上升鏡筒是找到物像、③是鏡筒下降、④是對光。使用顯微鏡的正確順序:對光→放玻片標本→向下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用眼觀察目鏡使鏡筒上升找到物像。所以正確操作順序是④①③②。(4)小虞在觀察過程中,無論怎么調節顯微鏡,都發現細胞結構不清楚,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有多種:①裝片未涂均勻、②染色問題、③鏡頭臟污或損壞、④光源亮度不合適等。27.【答案】(1)倒立;變大(2)小孔到像的距離及小孔的形狀相同時,小孔越大成像越亮,但像變模糊。(3)沒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同【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實像,像的大小與物距和像距有關,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無關。(2)小孔越大,經過小孔的光線越多,像越亮。(3)圖中孔的形狀和大小均不相同,存在多個變量。【解答】(1)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成倒立的實像。固定燭焰和紙盒的位置,讓光屏從圖示位置慢慢遠離小孔,像距會變大,在此過程中光屏上蠟燭像也會變大。(2)根據表格中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小孔到像的距離及小孔的形狀相同時,小孔越大成像越亮,但像變模糊。(3)要探究像的亮度與小孔的形狀的關系,則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變,只改變形狀,而圖乙中改變了孔的形狀,沒有控制三個小孔的大小相同。(1)[1]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成倒立的實像。[2]固定燭焰和紙盒的位置,讓光屏從圖示位置慢慢遠離小孔,像距會變大,在此過程中光屏上蠟燭像也會變大。(2)根據表格中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小孔到像的距離及小孔的形狀相同時,小孔越大成像越亮,但像變模糊。(3)要探究像的亮度與小孔的形狀的關系,則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變,只改變形狀,而圖乙中改變了孔的形狀,沒有控制三個小孔的大小相同。28.【答案】(1)質量(2)C(3)下降相同水溫比較所用時間(4)泡沫塑料【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解析】【分析】(1)控制變量法知識點: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影響事物變化規律的因素或條件加以人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條件按照特定的要求發生變化或不發生變化,最終解決所研究的問題。(2)物體降溫規律知識點:一般情況下,物體與周圍環境的溫差越大,降溫速度越快;隨著溫度不斷降低,與周圍環境溫差逐漸減小,降溫速度也會逐漸變慢。(3)相同時間比較溫度變化: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比較被保溫物體的溫度下降情況,溫度下降越少,說明保溫材料的保溫性能越好。如本實驗中小虞采用的 “在相同時間內比較水溫下降了多少” 的方法。相同溫度變化比較時間:讓被保溫物體下降相同的溫度,比較所需的時間,所需時間越長,表明保溫材料的保溫性能越好 。【解答】(1) 在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保溫性能的實驗中,要保證單一變量原則,除了燒瓶相同、環境因素相同、泡沫塑料和棉絮等量外,水的質量和初始溫度也會影響水溫下降的情況,所以需要控制水的質量和初始溫度相同,這樣才能準確比較兩種材料的保溫性能。(2) 從棉絮組已有的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時間推移,水溫下降速度逐漸變慢。10 - 20min 水溫下降了56 - 43 = 13℃,那么在 20 - 30min 水溫下降的度數應小于 13℃ 且大于 0℃ 。A 、46℃ 相比 20min 時只下降了43 - 46 = -3℃,不符合水溫下降的規律;B 、 39℃ 下降了43 - 39 = 4℃,下降幅度太小,結合前面的下降趨勢不太合理;D、26℃ 下降了43 - 26 = 17℃,大于 13℃ ,不符合下降速度逐漸變慢的規律;C 、 34℃ 下降了43 - 34 = 9℃,比較符合水溫下降的規律。故答案為:C。(3) 比較兩種材料保溫性能,除了 “在相同時間內比較水溫下降了多少”,還可以采用 “下降相同水溫比較所用時間” 的方法。如果下降相同水溫,某種材料包裹的水所用時間越長,說明該材料保溫性能越好。(4) 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時間內,泡沫塑料組水溫下降的幅度比棉絮組小。例如 30min 時,泡沫塑料組水溫從 80℃ 下降到 50℃ ,下降了80 - 50 = 30℃;棉絮組水溫從 80℃ 下降到 34℃ (第 2 問得出),下降了80 - 34 = 46℃ 。所以泡沫塑料的保溫效果比較好。29.【答案】(1)C;(2)12:1;(4)逆時針;b【知識點】地球公轉;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解析】【分析】(1)模型之間的距離和大小以及天體運動周期的比例對于實驗探究有影響,所以在確定標準時需要考慮,模型材質的顏色對研究沒有需要,所以不需要考慮。(2)月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為一個月,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為十二個月,可知大輪與小輪的周長之比為12:1。(4)地球自西向東公轉,即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日食的成因是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球擋住了太陽。【解答】(1)在確定“日‐地‐月”演示模型的標準時,需要考慮天體間的周期與距離比例以及模型的大小,而模型材料的“顏色”并不影響運動規律的演示,因此在確定標準時不需要考慮,故選C。(2)①為了準確模擬日地月三球的相對運動,大輪和小輪的周長之比應與地球公轉周期和月球公轉周期的比值一致。常見簡化演示中,為模擬“地球繞日一周、月球繞地球約12周”,大輪與小輪的周長之比通常取12∶1。(4)①俯視太陽系時,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方向是逆時針的,因此,如圖乙所示,轉動手柄,自上往下觀察時,使球B繞球A以逆時針方向轉動。②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會形成日食,因此小球C應運動到b位置來模擬日食。30.【答案】(1)殲20以最大飛行速度飛行5分鐘運動的路程(2)“殲20”一個作戰半徑的飛行路程s'=2×2200km=4400km飛行一個作戰半徑的來回需要的時間(3)靠近雷達【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s=vt計算路程,注意時間的單位為米每秒。(2)完全一次作戰任務,經過的距離是最大作戰距離的兩倍,根據速度公式的變式求解時間。(3)由圖可知,發射和接收反射回來的激光束的時間間隔正在變短,說明飛機與雷達之間點的距離在變短。【解答】(3)根據圖甲和圖乙可知,激光雷達在發射和接收反射回來的激光束的時間變短,可知目標飛機靠近雷達。(1)殲20以最大飛行速度飛行5分鐘運動的路程(2)“殲20”一個作戰半徑的飛行路程s'=2×2200km=4400km飛行一個作戰半徑的來回需要的時間(3)根據圖甲和圖乙可知,激光雷達在發射和接收反射回來的激光束的時間變短,可知目標飛機靠近雷達。1 / 1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科學試題1.(2025七上·上虞期末)科學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家的探索,以下科學家與其貢獻相對應的是A.魏爾肖——地心說 B.托勒密——大陸漂移學說C.魏格納——細胞學說 D.屠呦呦——青蒿素【答案】D【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科學史人物與成就魏爾肖:德國病理學家,他的 “所有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 這一觀點,強調了細胞的連續性,是對細胞學說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推動了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托勒密:古希臘著名學者,在天文學上,他的地心說體系在當時被廣泛接受,統治了西方天文學界長達千年之久,雖然如今被證明是錯誤的,但在科學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代表了當時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知水平。魏格納: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他通過對世界地圖的觀察和對不同地區地質、生物等特征的研究,提出大陸漂移學說,打破了當時人們對大陸固定不變的傳統認知,為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屠呦呦:中國藥學家,她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歷經多次實驗,發現青蒿素,為瘧疾防治提供了有效藥物,拯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生命,是中醫藥創新的重大成果,也讓她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等諸多榮譽。【解答】A 、地心說最初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后經亞里士多德、托勒密進一步發展完善。魏爾肖的主要貢獻是提出 “所有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完善了細胞學說,該選項錯誤。B 、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他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并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托勒密是古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光學家,主要貢獻在天文學領域,完善了地心說,該選項錯誤。C 、細胞學說最初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 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指出細胞是動植物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魏格納的主要貢獻是大陸漂移學說,該選項錯誤。D 、屠呦呦多年致力于中醫藥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該藥物有效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為全球抗瘧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該選項正確。故答案為:D。2.(2025七上·上虞期末)下列數值中,單位應該是厘米的是( )A.課桌的高度約為0.8 B.中學生小明身高約為1.68C.一張試卷的厚度為7 D.一支鉛筆的長度約為18【答案】D【知識點】估測;長度的測量【解析】【分析】課桌的高度約為學生身高的一半,約為80cm。【解答】A、一張課桌的高度約80cm=0.8m,故A不符合題意;B、中學生身高在1.68m左右,故B不符合題意;C、試卷紙的厚度約是70μm=0.007cm,故C不符合題意;D、一支鉛筆長度在18cm左右,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3.(2025七上·上虞期末)2024年10月,科研人員在臥龍保護區內發現一種蘭科植物新物種——巴朗山盆距蘭,多年生草本植物,附生于海拔2100—23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內樹木的樹干上,花期4—5月、果期8—9月。科研人員應將巴朗山盆距蘭錄入到《植物志》中的A.“苔蘚植物”篇 B.“蕨類植物”篇C.“裸子植物”篇 D.“被子植物”篇【答案】D【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苔蘚植物:植株一般矮小,具有莖和葉,但沒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起固定作用。莖中沒有導管,葉中沒有葉脈。通過孢子進行繁殖,屬于孢子植物。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且根、莖、葉中有專門的輸導組織,所以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同樣依靠孢子繁殖,在葉的背面有孢子囊,里面含有大量的孢子。裸子植物:種子裸露,沒有果皮包被,多為木本植物,根、莖、葉都很發達,適合生活在干旱、貧瘠的陸地上。主要依靠種子繁殖,種子產生在球果或孢子葉球中,花粉可借助風力傳播。被子植物: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實,這是與裸子植物最主要的區別。通過種子繁殖后代,在繁殖過程中,經過開花、傳粉、受精等過程,形成果實和種子。【解答】A 、苔蘚植物沒有真正的根、莖、葉分化,主要以孢子進行繁殖,沒有花、果實和種子等器官,而巴朗山盆距蘭有根、莖、葉,還會開花結果,所以不屬于苔蘚植物,不應錄入 “苔蘚植物” 篇。B 、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但也是通過孢子繁殖,沒有花和果實,巴朗山盆距蘭的繁殖方式和器官特征與蕨類植物不同,不應錄入 “蕨類植物” 篇。C 、裸子植物的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實包被,通常依靠球果或孢子葉球進行繁殖,而巴朗山盆距蘭作為蘭科植物,有花和果實,種子被包裹在果實中,不屬于裸子植物,不應錄入 “裸子植物” 篇。D 、被子植物是具有真正的花、果實和種子的植物類群,種子被包裹在果實中。蘭科植物屬于被子植物,巴朗山盆距蘭具有被子植物的典型特征,所以科研人員應將其錄入到《植物志》的 “被子植物” 篇。故答案為:D。4.(2025七上·上虞期末)截至12月12日,2024年太陽已經發生50余次X級大耀斑,這預示著太陽活動又一次進入高峰期。下列關于太陽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耀斑一般發生在光球層B.太陽耀斑增強時地球上的短波通信會受到影響C.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D.太陽大氣層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答案】A【知識點】太陽的結構與概況;太陽系的組成【解析】【分析】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一般以11年為一個周期,對地球的氣候和地磁環境造成影響。【解答】A、耀斑一般發生在色球層,而不是光球層,故A錯誤,符合題意;B、太陽耀斑增強時,會釋放大量高能帶電粒子和電磁輻射,使電離層擾動,導致地球上的短波通信受到影響,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黑子越多、越大,太陽活動越強烈,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太陽大氣層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5.(2025七上·上虞期末)物體的運動有多種多樣的形式,跟物體的運動一樣,能量也有多種形式。下列能量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奔跑的獵豹具有機械能B.人的食物中儲存有化學能C.雷達天線發射的信號具有電能D.雷電爆發時具有電能、聲能、電磁能等【答案】C【知識點】能的多種形式【解析】【分析】電磁波的傳播不需要介質且傳播速度快,因此通常使用電磁波傳遞信號。【解答】A、奔跑的獵豹具有機械能,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人的食物中儲存有化學能,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雷達天線發射的信號具有電磁能,故C錯誤,不符合題意;D、雷電爆發時具有電能、聲能、電磁能等,故D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6.(2025七上·上虞期末)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A.山脈的形成 B.火山的噴發C.洪水的爆發 D.大西洋的形成【答案】C【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叫做板塊。全球巖石圈主要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在軟流層上 “漂浮”,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解答】A、山脈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板塊碰撞擠壓。如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地殼隆起抬升形成的,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B 、火山的噴發與板塊運動有關。在板塊交界處,尤其是消亡邊界,板塊俯沖使得巖石融化形成巖漿,巖漿上升噴出地表就形成火山,比如環太平洋火山帶,處于多個板塊交界處,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C、洪水的爆發主要是由氣候因素(如暴雨、長時間降雨等)、地形因素(如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等)、河流因素(如河道彎曲、河床淤積等)以及人類活動(如圍湖造田、破壞植被等)導致的,與板塊構造無關,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D 、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板塊張裂。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不斷張裂,使得地殼下陷,形成了大西洋,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故答案為:C。7.(2025七上·上虞期末)規范的實驗操作是實驗成功和安全的保證。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點燃酒精燈B.測量液體溫度C.測量長度D.量筒讀數【答案】C【知識點】長度的測量;體積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讀數時,視線要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不能仰視或俯視讀數。【解答】A、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兩查、兩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燈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燈,故A錯誤;B、用溫度計測量液體溫度時,溫度計的液泡不能接觸燒杯壁和燒杯底,故B錯誤;C、用直尺量物體長度時,注意從零刻度線開始與物體對齊,視線與刻度尺垂直,故C正確;D、量取液體讀數時,視線與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圖中視線沒有與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故D錯誤。故答案為:C。8.(2025七上·上虞期末)自然界里許多動物的名稱中帶“魚”字,有些卻不是魚類。下列名字含“魚”的生物中,有一種與其他三種親緣關系最遠的是( )A.鱸魚 B.鯨魚C.草魚 D.鯊魚【答案】B【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解析】【分析】魚類的特征有:終生生活在水中,身體可分為頭部、軀干部、尾部三個部分;魚體表大都覆蓋有鱗片,減少水的阻力,用鰓呼吸,用鰭游泳,靠尾部和軀干部的左右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來不斷向前游動。鯨魚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屬于哺乳類動物。【解答】從分類學角度來看,鱸魚、草魚和鯊魚都屬于魚類,而鯨魚屬于哺乳動物。因此,鯨魚與其他三種生物的親緣關系最遠。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9.(2025七上·上虞期末)小虞同學學習了科學測量后,想對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進行測量。下述選項的尺子中不能用來測量科學教科書長和寬的是( )A.刻度不均勻的尺 B.比被測長度短的尺C.最小分度為毫米的尺 D.零刻線一端已磨損的尺【答案】A【知識點】長度的測量【解析】【分析】刻度不均勻的刻度尺用不同部位測量長度時,測量結果不同,可知不能用于測量物體的長度。【解答】A、如果刻度不均勻,則測出物體的長度不準確,故A符合題意;B、若刻度尺的長度比物體短,可以進行分段測量,也可以測出物體的長度,故B不符合題意;C、測量物體的時候要選擇適合的刻度尺,最小分度為毫米的尺可以測出教科書的長度,故C不符合題意;D、如果刻度尺的零刻線磨損時,可以從其它整數刻度開始,也可以測出物體的長度,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0.(2025七上·上虞期末)如圖是一幅經緯網地圖,請據圖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①位于②的西北方向B.②位于西半球、北半球C.本圖中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方向D.在地球儀上①和②點所在的緯線長度相等【答案】D【知識點】經緯網;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解析】【分析】赤道是南北半球和南北緯的分界線,0°經線是東西經的分界線,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西經20°和東經160°經線。【解答】C、圖中有經緯網,用經緯網判斷方向,故C錯誤;A、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①位于②的東北方向,故A錯誤;B、②的位置是170°E,10°S,故②位于160°E~180°~20°W之間的西半球,位于赤道以南的南半球,故B錯誤;D、在地球儀上,緯線長度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①②兩地的南北緯的度數相同,即距離赤道(0°緯線)相同,即在地球儀上①和②點所在的緯線長度相等,故D正確。故答案為:D。11.(2025七上·上虞期末)如圖所示,小虞靜止站在商場的電動扶梯上,隨電動扶梯一起勻速上升;保潔員站在地面上擦電梯扶手,將抹布放在扶手的A端,手和抹布都保持不動,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以電動扶梯為參照物,小虞是運動的B.以保潔員為參照物,小虞是運動的C.以小虞為參照物,抹布是靜止的D.以地面為參照物,保潔員是運動的【答案】B【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解析】【分析】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空間位置沒有發生改變,則物體是靜止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空間位置發生改變,則物體是運動的。【解答】A、小虞靜止站在商場的電動扶梯上,隨電動扶梯一起勻速上升,以電動扶梯為參照物,小虞的位置沒有改變,小虞是靜止的,故A錯誤;B、以保潔員為參照物,小虞的位置在改變,是運動的,故B正確;C、以小虞為參照物,抹布與小虞之間的位置在改變,因而是運動的,故C錯誤;D、以地面為參照物,保潔員位置沒有改變,因而保潔員是靜止的,故D錯誤。故答案為:B。12.(2025七上·上虞期末)“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與二十四節氣的對應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春分這天上虞晝夜等長B.夏至之后的節氣是芒種C.上虞秋分正午桿影長度比冬至要長D.從冬至到夏至的時間間隔為一年【答案】A【知識點】地球公轉;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解析】【分析】春分(3月21日左右)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夏至(6月22日左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秋分(9月21日左右)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冬至(12月21日左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黑夜最長。【解答】A、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上虞晝夜平分,故A正確;B、讀圖可得,夏至之后是小暑,故B錯誤;C、冬至北半球桿影最長,故上虞秋分正午桿影長度比冬至短,故C錯誤;D、從冬至到夏至的時間間隔為半年,故D錯誤。故答案為:A。13.(2025七上·上虞期末)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如圖是小虞同學進行“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的部分圖示。分析甲﹑乙兩圖,下列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A.甲圖更換物鏡頭通過轉動物鏡轉換器來實現B.甲圖顯微鏡鏡頭由M轉換成N后再次觀察,需要調節粗準焦螺旋C.乙圖是小虞同學觀察并繪制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模型D.乙圖中結構①和②的功能相同,都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答案】A【知識點】細胞的結構;顯微鏡的使用;觀察細胞;細胞模型【解析】【分析】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清潔收鏡。將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通過轉動物鏡轉換器進行更換,此過程不能調節粗準焦螺旋。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液泡等結構,綠色部位的植物細胞還具有葉綠體,可知洋蔥表皮細胞沒有葉綠體。【解答】A、在顯微鏡中,物鏡轉換器是用于更換不同倍數的物鏡的。通過旋轉轉換器,可以選擇不同的物鏡來觀察樣本,故A正確;B、更換物鏡后,通常需要調節細準焦螺旋來重新聚焦,而不是粗準焦螺旋,故B錯誤;C、乙圖具有葉綠體,而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沒有葉綠體;因此,乙圖不是小虞同學觀察并繪制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模型,故C錯誤;D、①細胞壁在植物細胞的最外層,具有保護和支持作用。②細胞膜具有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故D錯誤。故答案為:A。14.(2025七上·上虞期末)在科學研究中,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替代物,利用替代物進行實驗,或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叫模擬實驗。下列課本中的實驗不屬于模擬實驗的是( )A.如圖甲,對表面貼有小圓紙片的氣球充氣,研究星系的運動B.如圖乙,將手電筒在半球圓蓋上移動,研究一天內竿影的變化C.如圖丙,將激光筆照射到裝有濃糖水的玻璃容器中,研究光的傳播路徑D.如圖丁,將小球從A向B移動,研究月食的成因【答案】C【知識點】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解析】【分析】模擬實驗可用于展現不易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但不能退出對應的結論,例如小圓片之間的距離變遠,不能說明星系之間的距離也在變遠。【解答】A、用氣球做關于星系運動特點的模擬實驗,用小圓紙片模擬宇宙中的星系,屬于模擬實驗,故A不符合題意;B、將手電筒在半球圓蓋上移動,研究一天內竿影的變化,用半球圓蓋模擬地球,手電筒模擬太陽,屬于模擬實驗,故B不符合題意;C、將激光筆照射到裝有濃糖水的玻璃容器中,研究光的傳播路徑,不屬于模擬實驗,故C符合題意;D、模擬月食的過程,小球模擬月球的運動,大球模擬太陽,屬于模擬實驗,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5.(2025七上·上虞期末)某項目化學習小組利用可樂瓶等材料制作水火箭(如圖甲),并進行飛行高度測試實驗。將水火箭豎立于地面,用打氣筒向瓶內打氣,當瓶內氣壓足夠大時,瓶塞脫落,瓶內的水向下噴出,水火箭就豎直地向上飛。某次發射中水火箭的飛行速度與飛行時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下列關于水火箭飛行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第5秒時速度達到最大 B.第8秒時高度達到最高C.0~5秒時速度不斷增大 D.5~8秒時高度不斷降低【答案】D【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水火箭模型【解析】【分析】速度減小不代表運動方向相反,5s后速度減小,說明火箭上升速度變慢,但仍在上升 可知高度繼續增加,直至速度減為零時到達最高點。【解答】A、根據圖乙可知,水火箭第5秒時速度達到最大,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根據圖乙可知,水火箭第8秒時速度減小到零,此時達到最大高度,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根據圖乙可知,水火箭0~5秒時速度不斷增大,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根據圖乙可知,5~8秒時水火箭的速度不斷變小,但是還是在向上飛行,故飛行高度是不斷增加的,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16.(2025七上·上虞期末)A-E是實驗室常見的各種儀器,請按要求完成填空。(1)寫出C儀器的名稱 ;(2)取用粉末狀固體藥品的是 (選填字母,下同);實驗室中常作為熱源的是 。【答案】(1)膠頭滴管(2)E;A【知識點】常用儀器的名稱;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1)膠頭滴管用于添加少量液體。(2)取粉末狀藥品可使用藥匙,顆粒較大的固體使用的是鑷子。酒精燈點燃時發出熱量,可用于加熱藥品。【解答】(1)據圖可知,儀器C的名稱是膠頭滴管。(2)藥匙可取用粉末狀固體藥品,故填E;常用做熱源的儀器是酒精燈,故填A。(1)據圖可知,儀器C的名稱是膠頭滴管;(2)藥匙可取用粉末狀固體藥品,故填E;常用做熱源的儀器是酒精燈,故填A。17.(2025七上·上虞期末)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溫度計所示的溫度為 。(2)按圖乙a→b→c方式操作,測得蠟塊的體積為 ;若操作b與c順序對調,則測得蠟塊的體積將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答案】(1)-23℃(2)20cm3;偏大【知識點】體積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解析】【分析】(1)溫度計讀數時應先觀察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上還是以下,再結合分度值進行讀數。(2)蠟塊的體積=c中物體的總體積-b中物體的總體積。【解答】(1)圖甲中溫度計示數往上刻度越低,溫度為零攝氏度以下。該溫度計分度值為1℃,讀數為-23℃。(2)b中體積為30mL,c中體積為50mL,所以蠟塊的體積為V=50mL-30mL=20 mL=20cm3若操作b與c順序對調,將蠟塊上方物體提出水面時,會帶出部分水,所以會導致測量蠟塊的體積將偏大。(1)圖甲中溫度計示數往上刻度越低,溫度為零攝氏度以下。該溫度計分度值為1℃,讀數為-23℃。(2)[1]b中體積為30mL,c中體積為50mL,所以蠟塊的體積為V=50mL-30mL=20 mL=20cm3[2]若操作b與c順序對調,將蠟塊上方物體提出水面時,會帶出部分水,所以會導致測量蠟塊的體積將偏大。18.(2025七上·上虞期末)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的部分生物關系。根據示意圖回答問題:(1)如圖表示的食物網中,蜘蛛與蝗蟲的種間關系是 。(2)寫出圖中的一條最長的食物鏈 。(3)從生態因素的角度看,圖中還缺少的空氣、水分、陽光等成分屬于 (選填“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答案】(1)捕食(2)草本植物→ 蝗蟲→ 蜘蛛→ 雜食性鳥(3)非生物因素【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解析】【分析】(1)食物網中A捕食B,則AB之間存在捕食關系;AB以同種生物為食,則AB間存在競爭關系。(2)食物鏈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3)生態系統的四大成分: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真菌)、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水、空氣、溫度等)。【解答】(1)蜘蛛捕食蝗蟲,屬于捕食關系。(2)圖中的食物鏈有:草本植物→蝗蟲→蜘蛛→雜食性鳥;草本植物→蝗蟲→雜食性鳥;草本植物→雜食性鳥;喬木→雜食性鳥。營養級越多食物鏈越長,圖中一條最長的食物鏈:草本植物→蝗蟲→雜食性鳥。(3)生態系統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他們為生物提供能量、營養和生存空間。(1)蜘蛛捕食蝗蟲,屬于捕食關系。(2)圖中的食物鏈有:草本植物→蝗蟲→蜘蛛→雜食性鳥;草本植物→蝗蟲→雜食性鳥;草本植物→雜食性鳥;喬木→雜食性鳥。營養級越多食物鏈越長,圖中一條最長的食物鏈:草本植物→蝗蟲→雜食性鳥。(3)生態系統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他們為生物提供能量、營養和生存空間。19.(2025七上·上虞期末)“數九”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計算寒天的方法,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民間有描畫九九消寒的習俗,每過一天,就用墨筆暈染一瓣梅花,如圖甲是九九消寒圖,圖中每朵梅花各有九瓣花瓣。圖乙是太陽直射點移動路線圖。(1)當九九消寒圖暈染第一瓣梅花時,陽光直射在 。(填“北半球”或“南半球”)(2)當九九消寒圖暈染最后一瓣梅花時,太陽直射點位置在 之間。(填圖乙中的字母)【答案】(1)南半球(2)a與b【知識點】地球公轉;陽歷和地球公轉的關系【解析】【分析】(1)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即直射點在南半球。(2)根據數九的規則,計算時間,約為3月13日,在春分前幾天,由圖乙可知,太陽直射點在ab之間,屬于南半球。【解答】(1)由材料分析,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當九九消寒圖暈染第一瓣梅花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附近,即直射在南半球。(2)數九是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九九八十一天后,梅花點遍,春回大地,日期大致是3月13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到赤道之間;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位于右圖中的a處;b處的日期是3月21日前后。可知,“數九”期間,太陽直射點位于右圖中的a一b。(1)由材料分析,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當九九消寒圖暈染第一瓣梅花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附近,即直射在南半球。(2)數九是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九九八十一天后,梅花點遍,春回大地,日期大致是3月13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到赤道之間;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位于右圖中的a處;b處的日期是3月21日前后。可知,“數九”期間,太陽直射點位于右圖中的a一b。20.(2025七上·上虞期末)地震時,震源產生的“地震波”會在地球內部傳播。地震波有兩種:波A和波B,它們在地殼不同深度的傳播速度如圖乙。(1)圖甲是世界地震分布圖,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 。(2)分析圖乙,兩種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與深度關系為 。(3)若你手機收到圖丙所示預警信息后,應立即采取避險的措施有 。(寫出1條)【答案】(1)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2)波A和波B的傳播速度隨深度增大而增大(3)馬上跑到室外空曠處(就近選擇墻角蹲下等合理即可)【知識點】地震;地震的預報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1)地震帶分布在板塊交界處,主要為: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2)由圖乙可知,兩種波傳播的速度均隨深度的加深而加快。(3)若條件允許,應立馬跑到空曠處,防止建筑物等倒塌造成傷害,若條件不允許,則應躲在房子小空間中并用枕頭等護住頭部,注意不能乘坐電梯。【解答】(1)由圖和所學知識知,世界地震有兩大分布地帶,即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2)由圖及所學知識知,圖象中波A和波B的變化趨勢是上升的,即波A和波B的傳播速度隨深度增大而增大。(3)當地震預警信息通過手機、電視等途徑發出時,意味著地震可能即將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迅速采取行動,采取一些有效的避險措施來保護自己。例如,如果我們在室內,可以迅速躲到內墻墻根、墻角或堅固的家具旁,如床、桌下,同時用隨手物件護頭和捂住口鼻,以免被砸傷或因吸入灰塵而窒息。如果在樓外,則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帶;或就近選擇墻角蹲下等。(1)由圖和所學知識知,世界地震有兩大分布地帶,即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2)由圖及所學知識知,圖象中波A和波B的變化趨勢是上升的,即波A和波B的傳播速度隨深度增大而增大。(3)當地震預警信息通過手機、電視等途徑發出時,意味著地震可能即將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迅速采取行動,采取一些有效的避險措施來保護自己。例如,如果我們在室內,可以迅速躲到內墻墻根、墻角或堅固的家具旁,如床、桌下,同時用隨手物件護頭和捂住口鼻,以免被砸傷或因吸入灰塵而窒息。如果在樓外,則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帶;或就近選擇墻角蹲下等。21.(2025七上·上虞期末)小虞在爸爸的帶領下,來到風景秀麗的長塘鎮,在康家湖畔體驗了“捕湖鮮”、“鑒植物”、“挖冬筍”等娛樂活動。(1)在“捕湖鮮”的活動中,他們捕獲了很多“珍寶”,有鯽魚、螃蟹、黃鱔,其中有脊椎骨的是 。(2)在“鑒植物”的活動中,小虞將葫蘆蘚、蕨、柿子、銀杏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制成了檢索表。其中柿子應置于檢索表中 (填字母)位置。(3)在“挖冬筍”的活動中,小虞想知道挖得冬筍的直徑,于是他用刻度尺進行如圖測量。則該冬筍的直徑為 cm。【答案】(1)鯽魚、黃鱔(2)A(3)15.5cm(左右)【知識點】長度的測量;常見的脊椎動物;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種子植物【解析】【分析】(1)根據體內有無脊柱可以把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體內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屬于脊椎動物,沒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屬于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有: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2)植物根據生殖細胞的不同可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用種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種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器官有:花、果實、種子、根、莖、葉。(3)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在讀數時要在精確值后估讀一位。【解答】(1)動物按照是否有脊柱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題干中的螃蟹體內沒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而鯽魚、黃鱔體內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于脊椎動物。(2)柿子用種子繁殖,種子外有果皮包被,屬于被子植物。所以柿子應置于檢索表中A位置。(3)該冬筍的直徑為:25.5cm-10.0cm=10.5cm。(1)動物按照是否有脊柱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題干中的螃蟹體內沒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而鯽魚、黃鱔體內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于脊椎動物。(2)柿子用種子繁殖,種子外有果皮包被,屬于被子植物。所以柿子應置于檢索表中A位置。(3)該冬筍的直徑為:25.5-10=10.5cm。22.(2025七上·上虞期末)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一個充滿挑戰和不斷進步的過程。從最初的肉眼觀測到現代的高科技探測器,人類的探索工具和技術不斷發展,對宇宙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請完成下列問題:(1)地球曾被認為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天體,是宇宙的中心。下列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的有 。(填序號)①日食 ②登高望遠 ③麥哲倫環球航行(2)16世紀,圖1為哥白尼“日心說”模型示意圖。在該示意圖中有著壯觀光環的行星為 。(填圖中字母)(3)后來,人們認識到宇宙由銀河系等星系組成,而銀河系由幾千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恒星組成。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從側面看,銀河系呈 狀。(4)大爆炸理論是目前最準確地描述宇宙從誕生到當前狀態的模型。宇宙起源于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除開始瞬間外,在演化至今的大部分時間內,宇宙都是膨脹的。若標志宇宙大小的宇宙半徑R和宇宙年齡t的關系如圖2所示,圖中AB為直線,BC為向上彎曲的曲線。BC說明宇宙在 膨脹。(選填“減速”“勻速”或“加速”)【答案】(1)②③(2)A(3)扁圓盤(4)加速【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太陽系的組成;銀河系和宇宙;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解析】【分析】(1)日食的形成是因為月球擋住了太陽光,說明月球是個球體;月食的形成是因為地球擋住了太陽光,說明地球是個球體。(2)土星有光環,結合八大行星的位置關系可以判斷A為土星。(3)銀河系呈圓盤狀,銀河系和核外星系構成了宇宙。(4)由圖可知,經過相同的時間,在BC段宇宙半徑增大的較快,說明宇宙處于加速膨脹之中。【解答】(1)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的有②登高望遠和③麥哲倫環球航行。(2)由圖1可知,E為水星、D為金星、B為火星,C為木星,A為土星;在哥白尼“日心說”模型示意圖中,有著壯觀光環的行星為土星,通常用字母A表示。(3)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從側面看,銀河系呈扁圓盤狀。(4)若標志宇宙大小的宇宙半徑R和宇宙年齡t的關系如圖2所示,圖中AB為直線,BC為向上彎曲的曲線。BC說明宇宙在加速膨脹。(1)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的有②登高望遠和③麥哲倫環球航行。(2)由圖1可知,E為水星、D為金星、B為火星,C為木星,A為土星;在哥白尼“日心說”模型示意圖中,有著壯觀光環的行星為土星,通常用字母A表示。(3)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從側面看,銀河系呈扁圓盤狀。(4)若標志宇宙大小的宇宙半徑R和宇宙年齡t的關系如圖2所示,圖中AB為直線,BC為向上彎曲的曲線。BC說明宇宙在加速膨脹。23.(2025七上·上虞期末)正午太陽高度會隨季節而變化,為了取得良好的吸熱效果,太陽能熱水器吸熱面要始終與正午太陽光保持垂直,如圖甲所示。(1)當上虞所在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時,北極圈及以北地區會出現 現象。(2)圖乙為小虞同學制作的太陽高度測量儀,通過觀察屏幕是否出現亮斑就能確定太陽高度,他的依據是 (填光學現象)。(3)圖丙為上虞某地太陽能熱水器的安裝情況,為了取得最好的吸熱效果,冬至日之后應將太陽能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 (選填“調大”、“調小”或“不變”)。【答案】(1)極晝(2)光的直線傳播(3)調小【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地球公轉;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陽歷和地球公轉的關系【解析】【分析】(1)太陽高度最大時為夏至,這天太陽直射點最北,北極圈及以北地區將出極晝現象。(2)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屏幕上出現亮光,即可確定太陽光的位置,從而測定太陽高度。(3)冬天太陽高度減小,為增大集熱板與太陽光的接觸面積,應減小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解答】(1)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時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因此,當處于北半球的上虞所在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時,北極圈及以北地區會出現極晝現象。(2)光在中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小虞同學制作的太陽高度測量儀中通過觀察屏幕是否出現亮斑就能確定太陽高度,他的依據是光的直線傳播。(3)上虞地區進入冬至日之后,太陽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太陽光與地平線之間的夾角變大,集熱板要盡量與太陽光垂直,所以應使太陽能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調小。(1)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時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因此,當處于北半球的上虞所在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時,北極圈及以北地區會出現極晝現象。(2)光在中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小虞同學制作的太陽高度測量儀中通過觀察屏幕是否出現亮斑就能確定太陽高度,他的依據是光的直線傳播。(3)上虞地區進入冬至日之后,太陽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太陽光與地平線之間的夾角變大,集熱板要盡量與太陽光垂直,所以應使太陽能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調小。24.(2025七上·上虞期末)圖甲是某動物園平面圖,讀圖并完成下列問題。(1)圖甲與圖乙比較,比例尺較大的是圖 。(2)圖丙是用圖甲復制的,但明顯缺了一個指向標,請在圖丙中畫上指向標。 【答案】(1)甲(2)【知識點】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地圖的比例尺【解析】【分析】(1)比例尺等于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的比值,比例尺越大,說明相同的圖上距離,表示的實地距離越短,圖甲中每1cm表示的實地距離更短,所以圖甲的比例尺更大。(2)由圖甲可知,小Q在小P的東北方向,結合圖丙可知,指向標向左為北方,即N方向。【解答】(1)圖甲與圖乙比較,比例尺較大的是圖甲,同一個距離,比例尺小的圖上距離短,所以圖甲的比例尺大。(2)圖丙是用圖甲復制的,由圖甲沒有指向標,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方向,可找其中的部分事物判斷方向,如小Q及猴山在獅山的北方,可知圖丙指向標箭頭朝左,如圖所示:(1)圖甲與圖乙比較,比例尺較大的是圖甲,同一個距離,比例尺小的圖上距離短,所以圖甲的比例尺大。(2)圖丙是用圖甲復制的,由圖甲沒有指向標,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方向,可找其中的部分事物判斷方向,如小Q及猴山在獅山的北方,可知圖丙指向標箭頭朝左,如圖所示:25.(2025七上·上虞期末)為探究環境因素對蚯蚓生活的影響,小金設計了以下實驗,請你幫助他完成探究。探究問題: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有影響嗎?實驗步驟:①如圖所示準備一個盒子,以盒子中線為界用隔板分隔開,A側底部鋪上一層濕土,B側底部鋪上一層 ? ;②在A和B的中央各放入10條大小相似、品種相同的正常的蚯蚓,蓋上盒蓋;③實驗過程中,盒子兩側蚯蚓所需的其他條件均相同;④一段時間后觀察發現:A側的蚯蚓呼吸、運動均正常,B側的蚯蚓呼吸減弱,幾乎不運動。請回答:(1)請將實驗步驟①中的 ? 補充完整: 。(2)根據以上實驗結果,可得出結論: 。(3)若要探究光照對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響,可將上述盒子去除隔板, A、B側均放入等量濕土,在兩側的中央各放入10條大小相似、品種相同的正常的蚯蚓, 。(寫出簡要的實驗思路)【答案】(1)等量干土(2)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有影響(或蚯蚓更喜歡生活在濕潤的土壤環境中)(3)A側用燈光照射,B側用紙板遮住燈光,30分鐘后撥開土壤看兩側蚯蚓的數量,根據蚯蚓的數量得出結論【知識點】控制變量法;常見的無脊椎動物【解析】【分析】(1)由控制變量法可知,實驗變量為環境的潮濕程度,所以B鋪上的是與AA等量的干燥的土。(2)A組蚯蚓呼吸、運動都正常,說明蚯蚓更適宜在潮濕的環境中生存。(3)探究光照對蚯蚓的影響,則變量為有無光照,可將裝置一半擋光、一半接收光照,一段時間后觀察蚯蚓的數量。【解答】(1)該實驗探究的是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的影響,根據對照實驗原則,其變量是土壤的濕度,A側底部鋪上一層濕土,B側底部應該鋪上一層等量干土。(2)根據“A側的蚯蚓呼吸、運動均正常,B側的蚯蚓呼吸減弱,幾乎不運動”的實驗結果,可得出結論: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有影響(或蚯蚓更喜歡生活在濕潤的土壤環境中)。(3)若要探究光照對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響,可將上述盒子中A、B側均放入濕潤肥沃的土壤,去除隔板,A側用燈光照射,B側用紙板遮住燈光,30分鐘后撥開土壤看兩側土壤的數量,根據蚯蚓的數量得出結論。(1)該實驗探究的是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的影響,根據對照實驗原則,其變量是土壤的濕度,A側底部鋪上一層濕土,B側底部應該鋪上一層等量干土。(2)根據“A側的蚯蚓呼吸、運動均正常,B側的蚯蚓呼吸減弱,幾乎不運動”的實驗結果,可得出結論: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有影響(或蚯蚓更喜歡生活在濕潤的土壤環境中)。(3)若要探究光照對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響,可將上述盒子中A、B側均放入濕潤肥沃的土壤,去除隔板,A側用燈光照射,B側用紙板遮住燈光,30分鐘后撥開土壤看兩側土壤的數量,根據蚯蚓的數量得出結論。26.(2025七上·上虞期末)圖甲是小虞同學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的部分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桌上擺放有以下三瓶試劑:a。清水;b。0.9%生理鹽水;c。碘液。圖甲步驟①中,小虞需要用到的試劑是 。(填字母)(2)圖甲步驟④應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體,然后緩緩放下,這樣操作的目的是 。(3)小虞按照正確的方法完成臨時裝片的制作后,接下來他想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圖乙是使用顯微鏡的幾個操作步驟,正確操作順序是 。(填序號)(4)小虞在觀察過程中,無論怎么調節顯微鏡,都發現細胞結構不清楚,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1)b(2)防止產生氣泡(3)④①③②(4)裝片未涂均勻(染色問題、鏡頭臟污或損壞、光源亮度不合適等)【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觀察細胞【解析】【分析】(1)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滴的是生理鹽水,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裝片時,滴的是清水,作用都是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2)制作口腔上皮細胞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單的總結為:擦、滴、刮、涂、蓋、染。圖甲中:①是滴,②是刮,③是涂,④是蓋,⑤是染和吸。若該蓋玻片時沒有按要求操作,很可能會有氣泡產生,視野中周圍黑色、中間透明、按動會跑的就是氣泡。(3)調焦時,鏡筒先下降至物鏡距離玻片約1至2cm,此過程中眼睛應注視物鏡,防止壓壞玻片,鏡筒上升時,眼睛注視目鏡,尋找清晰的像。(4)細胞結構不完整,可能是因為細胞染色不均勻等原因導致的。【解答】(1)圖甲步驟①滴加的是0.9%生理鹽水,生理鹽水的滲透壓與人體血漿的滲透壓相等,人體細胞處在這樣的液體環境中,細胞的形態、功能可以保持正常,如果處在清水中,人體細胞會吸水漲破。故小虞需要用到的試劑是b。(2)制作臨時玻片標本時,需用鑷子夾起蓋玻片,讓蓋玻片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水滴的邊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產生氣泡。(3)圖乙中①是放片、②是上升鏡筒是找到物像、③是鏡筒下降、④是對光。使用顯微鏡的正確順序:對光→放玻片標本→向下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用眼觀察目鏡使鏡筒上升找到物像。所以正確操作順序是④①③②。(4)小虞在觀察過程中,無論怎么調節顯微鏡,都發現細胞結構不清楚,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有多種:①裝片未涂均勻、②染色問題、③鏡頭臟污或損壞、④光源亮度不合適等。(1)圖甲步驟①滴加的是0.9%生理鹽水,生理鹽水的滲透壓與人體血漿的滲透壓相等,人體細胞處在這樣的液體環境中,細胞的形態、功能可以保持正常,如果處在清水中,人體細胞會吸水漲破。故小虞需要用到的試劑是b。(2)制作臨時玻片標本時,需用鑷子夾起蓋玻片,讓蓋玻片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水滴的邊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產生氣泡。(3)圖乙中①是放片、②是上升鏡筒是找到物像、③是鏡筒下降、④是對光。使用顯微鏡的正確順序:對光→放玻片標本→向下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用眼觀察目鏡使鏡筒上升找到物像。所以正確操作順序是④①③②。(4)小虞在觀察過程中,無論怎么調節顯微鏡,都發現細胞結構不清楚,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有多種:①裝片未涂均勻、②染色問題、③鏡頭臟污或損壞、④光源亮度不合適等。27.(2025七上·上虞期末)圖甲為小虞自制的“針孔照相機”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點,用一個不透明的紙盒在A端開一小孔,作為鏡頭;在B端蒙一張半透明紙,作為光屏。小孔的大小和形狀都能改變,半透明紙到小孔的距離也能改變。(1)將鏡頭對著點燃的蠟燭,小虞在光屏上會看到一個 (選填“倒立”或“正立”)的實像。固定燭焰和紙盒的位置,讓光屏從圖示位置慢慢遠離小孔,在此過程中光屏上蠟燭像的大小會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2)固定燭焰、小孔和光屏位置,依次插入小孔、中孔、大孔的鏡頭,在表中記錄蠟燭呈現在半透明紙上像的特征。鏡頭孔徑 小孔 中孔 大孔清晰度 清晰 較模糊 模糊明亮度 逐漸變亮根據表格中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3)進一步探究像的亮度與小孔形狀的關系時,小虞使用如圖乙所示的三種形狀的小孔進行實驗。小虞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是 。【答案】(1)倒立;變大(2)小孔到像的距離及小孔的形狀相同時,小孔越大成像越亮,但像變模糊。(3)沒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同【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實像,像的大小與物距和像距有關,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無關。(2)小孔越大,經過小孔的光線越多,像越亮。(3)圖中孔的形狀和大小均不相同,存在多個變量。【解答】(1)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成倒立的實像。固定燭焰和紙盒的位置,讓光屏從圖示位置慢慢遠離小孔,像距會變大,在此過程中光屏上蠟燭像也會變大。(2)根據表格中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小孔到像的距離及小孔的形狀相同時,小孔越大成像越亮,但像變模糊。(3)要探究像的亮度與小孔的形狀的關系,則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變,只改變形狀,而圖乙中改變了孔的形狀,沒有控制三個小孔的大小相同。(1)[1]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成倒立的實像。[2]固定燭焰和紙盒的位置,讓光屏從圖示位置慢慢遠離小孔,像距會變大,在此過程中光屏上蠟燭像也會變大。(2)根據表格中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小孔到像的距離及小孔的形狀相同時,小孔越大成像越亮,但像變模糊。(3)要探究像的亮度與小孔的形狀的關系,則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變,只改變形狀,而圖乙中改變了孔的形狀,沒有控制三個小孔的大小相同。28.(2025七上·上虞期末)小虞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溫性能好壞,用這兩種材料分別包著裝有熱水的密閉燒瓶,讓它們自然冷卻,利用溫度計和計時器定時測量兩燒瓶中的水溫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時間/min 0 10 20 30 40 … 150 180泡沫塑料組水溫/℃ 80 64 55 50 47 … 21 20棉絮組水溫/℃ 80 56 43 ? 28 … 20 20(1)為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實驗前除等量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不僅要保持燒瓶相同、環境因素相同,還需要控制水的 和初始溫度相同。按照計劃操作,小虞把實驗測得的時間和溫度數據記錄在上表中。(2)分析表中數據,可以發現水在降溫時是有規律的,根據水在降溫時的規律,時間為30min時,棉絮組的水溫可能是下列選項中的哪一個?____。A.46℃ B.39℃ C.34℃ D.26℃(3)小虞是采用“在相同時間內比較水溫下降了多少”的方法比較兩種材料的保溫性能,你還可以采用 方法比較兩種材料的保溫性能。(4)分析兩組水溫的變化數據可以看出,在這兩種材料中,保溫效果比較好的是 。【答案】(1)質量(2)C(3)下降相同水溫比較所用時間(4)泡沫塑料【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解析】【分析】(1)控制變量法知識點: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影響事物變化規律的因素或條件加以人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條件按照特定的要求發生變化或不發生變化,最終解決所研究的問題。(2)物體降溫規律知識點:一般情況下,物體與周圍環境的溫差越大,降溫速度越快;隨著溫度不斷降低,與周圍環境溫差逐漸減小,降溫速度也會逐漸變慢。(3)相同時間比較溫度變化: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比較被保溫物體的溫度下降情況,溫度下降越少,說明保溫材料的保溫性能越好。如本實驗中小虞采用的 “在相同時間內比較水溫下降了多少” 的方法。相同溫度變化比較時間:讓被保溫物體下降相同的溫度,比較所需的時間,所需時間越長,表明保溫材料的保溫性能越好 。【解答】(1) 在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保溫性能的實驗中,要保證單一變量原則,除了燒瓶相同、環境因素相同、泡沫塑料和棉絮等量外,水的質量和初始溫度也會影響水溫下降的情況,所以需要控制水的質量和初始溫度相同,這樣才能準確比較兩種材料的保溫性能。(2) 從棉絮組已有的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時間推移,水溫下降速度逐漸變慢。10 - 20min 水溫下降了56 - 43 = 13℃,那么在 20 - 30min 水溫下降的度數應小于 13℃ 且大于 0℃ 。A 、46℃ 相比 20min 時只下降了43 - 46 = -3℃,不符合水溫下降的規律;B 、 39℃ 下降了43 - 39 = 4℃,下降幅度太小,結合前面的下降趨勢不太合理;D、26℃ 下降了43 - 26 = 17℃,大于 13℃ ,不符合下降速度逐漸變慢的規律;C 、 34℃ 下降了43 - 34 = 9℃,比較符合水溫下降的規律。故答案為:C。(3) 比較兩種材料保溫性能,除了 “在相同時間內比較水溫下降了多少”,還可以采用 “下降相同水溫比較所用時間” 的方法。如果下降相同水溫,某種材料包裹的水所用時間越長,說明該材料保溫性能越好。(4) 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時間內,泡沫塑料組水溫下降的幅度比棉絮組小。例如 30min 時,泡沫塑料組水溫從 80℃ 下降到 50℃ ,下降了80 - 50 = 30℃;棉絮組水溫從 80℃ 下降到 34℃ (第 2 問得出),下降了80 - 34 = 46℃ 。所以泡沫塑料的保溫效果比較好。29.(2025七上·上虞期末)某班級工程實踐小組的同學制作日地月三球運動演示模型。(1)確定標準。下列因素中,確定標準時不需要考慮的有 。A.天體運動周期的比例 B.天體間距離的比例C.模型材料的顏色 D.模型的大小(2)設計方案。圖甲是常見的摩擦型帶傳動方式,若在傳動輪定位軸上安裝大小不同的球代表太陽、地球及月球,模擬日地月的相對運動。①大輪和小輪的周長之比應為 。②圖甲大輪定位軸上安裝的球模擬太陽,小輪定位軸上安裝的球模擬地球。(3)實施方案。(4)檢驗作品。①演示繞日公轉:如圖乙所示,轉動手柄,自上往下觀察時,使球B繞球A以 (選填“順時針”“逆時針”)方向轉動。②演示日食:小球C運動至 (選填“a”“b”“c”或“d”)位置來模擬日食。(5)改進完善。(6)發布成果。【答案】(1)C;(2)12:1;(4)逆時針;b【知識點】地球公轉;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解析】【分析】(1)模型之間的距離和大小以及天體運動周期的比例對于實驗探究有影響,所以在確定標準時需要考慮,模型材質的顏色對研究沒有需要,所以不需要考慮。(2)月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為一個月,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為十二個月,可知大輪與小輪的周長之比為12:1。(4)地球自西向東公轉,即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日食的成因是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球擋住了太陽。【解答】(1)在確定“日‐地‐月”演示模型的標準時,需要考慮天體間的周期與距離比例以及模型的大小,而模型材料的“顏色”并不影響運動規律的演示,因此在確定標準時不需要考慮,故選C。(2)①為了準確模擬日地月三球的相對運動,大輪和小輪的周長之比應與地球公轉周期和月球公轉周期的比值一致。常見簡化演示中,為模擬“地球繞日一周、月球繞地球約12周”,大輪與小輪的周長之比通常取12∶1。(4)①俯視太陽系時,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方向是逆時針的,因此,如圖乙所示,轉動手柄,自上往下觀察時,使球B繞球A以逆時針方向轉動。②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會形成日食,因此小球C應運動到b位置來模擬日食。30.(2025七上·上虞期末)20飛機是由我國自主設計和制造的第五代隱身重型殲擊機,其部分技術參數如下表所示:空載質量 最大飛行速度 最大作戰半徑 最大飛行高度17噸 2.8馬赫(952米/秒) 2200千米 18500米(1)計算殲20以最大飛行速度飛行5分鐘運動的路程。(2)“作戰半徑”是指戰機攜帶正常作戰載荷,在不進行空中加油,自機場起飛,沿指定航線飛行,執行完任務后,返回原機場所能達到的最遠距離。殲20以500米/秒的速度完成一次目標恰好在最大作戰半徑處的任務,至少需要多少時間(忽略起飛、降落及轉向所需的時間)?(3)激光雷達系統可以測定飛機的距離、速度和方位等。激光雷達在發射和接收反射回來的激光束時,在監視屏上會分別出現一個尖形波(屏上相鄰度刻線間時間間隔相同)。某激光雷達跟蹤一個勻速飛行的飛機時,某時刻在監視屏上顯示的雷達波形如圖甲所示,幾秒后同一目標在監視屏上顯示的雷達波形如圖乙所示。根據圖形可知目標飛機的運動情況是 (選填“靠近雷達”、“遠離雷達”或“距離不變”)。【答案】(1)殲20以最大飛行速度飛行5分鐘運動的路程(2)“殲20”一個作戰半徑的飛行路程s'=2×2200km=4400km飛行一個作戰半徑的來回需要的時間(3)靠近雷達【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s=vt計算路程,注意時間的單位為米每秒。(2)完全一次作戰任務,經過的距離是最大作戰距離的兩倍,根據速度公式的變式求解時間。(3)由圖可知,發射和接收反射回來的激光束的時間間隔正在變短,說明飛機與雷達之間點的距離在變短。【解答】(3)根據圖甲和圖乙可知,激光雷達在發射和接收反射回來的激光束的時間變短,可知目標飛機靠近雷達。(1)殲20以最大飛行速度飛行5分鐘運動的路程(2)“殲20”一個作戰半徑的飛行路程s'=2×2200km=4400km飛行一個作戰半徑的來回需要的時間(3)根據圖甲和圖乙可知,激光雷達在發射和接收反射回來的激光束的時間變短,可知目標飛機靠近雷達。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科學試題(學生版).docx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科學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