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聯考協作體期中考試 高一歷史試卷考試時間 :2025年 4月 22 日 10 :30-11 :45 試卷滿分: 100分* 祝考試順利* 注意事項:1 .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考號、班級、姓名等填寫在答題卡上。2 .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 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 .填空題和解答題的作答:用 0. 5毫米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在試卷、 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 .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 I卷 選擇題(共 45分)一、選擇題。(本題共 15小題,每小題 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 合題目要求的。)1 .國家的出現,統治者的出現,職業的分工,村落和城市,也許還有文字 · · · · · · 所有這些加在一起,就叫 “ 文明 ” 。農業本身不是文明,但農業一定引發文明。由此可知,文明誕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國家的出現 B. 生產力的發展C. 階級的產生 D. 文字的誕生2 .《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原文刻在黑色玄武巖石柱上,下圖為石柱頂端的浮雕,此浮雕意在強調 ( )漢謨拉比王站在太陽和正義之神沙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權的權杖A. 法律至上 B. 契約精神C. 君權神授 D. 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3.在中世紀晚期的西歐,國 王通過慷慨頒授城市特許狀甚至以各種手段吸引手工業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領地建立城市,這 些城市和商人成為國王的長期盟友。對此行為解釋正確的是( )A. 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 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C. 形成了拜金的社會風氣 D. 加強了王權,為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4.秦政府為了加強統治,修建了通往全國的馳道,并實行皇帝制、郡縣制,對全國人口進行戶籍登記;在遙遠的美洲,印加帝國也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編制了詳細的人口調查表,國 王擁有最高的統治權。據此可知 ( )A. 各地區的文明交流頻繁 B. 集權政治是普遍選擇C. 文明進程具有相似性 D. 兩者都維護了長久的統治5.下圖是 16-19世紀初白銀流向圖,下列選項中對此圖解釋最準確的是 ( )A. 全球經濟聯系加強 B. 當時的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C. 白銀流入中國助力社會的轉型 D. 新航路開辟前已有此現象6.哥倫布發現美洲后,新舊大陸的物產得以交換和傳播。下列關于 “ 哥倫布大交換” 的說法正 確的是 ( )①美洲在交換中未受益 ②交換中西歐占主導地位③天花、麻疹等病毒的傳播助力殖民活動 ④哥倫布大交換發生在美洲與歐洲之間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7.歐洲近代早期的商人和企業家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改造了社會。銀行、保險公司、股票交易所 等新的經營方式陸續出現,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 歐洲黃金白銀貶值,物價上漲 B. 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C. 商人、企業家的努力 D. 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8.有學者認為文藝復興的影響側重于知識分子,而宗教改革 · · · · · · 享受到了 “ 文藝復興”所開拓出來的人文主義的影響 · · · · · · 把歐洲人民的覺悟,提高了一步。該學者意在強 調 ( )A. 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B. 宗教改革的影響長遠C. 否定了教皇教會的地位 D. 側重的群體有別9 .據圖回答,15世紀前后中西方科技不同走向的根本原因是 ( )A. 政治制度不同 B.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程度不同C. 思想解放程度不同 D. 外交政策不同10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有許多來自法國的志愿者參加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這些志愿 者幫助美國獲得了獨立和自由后,回到依然處于封建專制統治下的祖國 · · · · · · 當凱旋 的志愿者們無比興奮地宣傳美國時,也預示著法國將有一場巨變發生。據此可知法國大革命 的爆發( )A. 受到美國獨立戰爭的鼓舞 B. 在美國的幫助下發生的C. 推動了法國社會轉型 D. 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產物11. 1884年, 25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達成協議,統一采用格林尼治時間為世界時或稱 “ 標準 時” 。在電報傳送電子脈沖信號技術發明后,校準時間的難題最終得以解決。由此,世界時 制度開始在全球確立。世界時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交通通訊工具的改進 B. 世界聯系加強C. 鐘表業的發展 D. 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12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度代替了過去的工場手工業。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一些新興的工業部門,由于生產技術和產品結構的復雜,因此企業的規模日益擴大,壟斷組織隨之出現。 此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 ( )A. 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 B. 生產力的進步C. 世界市場的形成 D. 新興工業部門中出現了壟斷組織13. 160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發特許狀,允許商人集股組建東印度公司,壟斷與東印度 的貿易。后來,為適應新興工商業資本的發展要求,英國政府先后取消該公司對印度 (1813年)和中國(1833年)的貿易壟斷權。 1858年該公司被撤銷。對此材料理解正確的 是()A. 東印度公司的建立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的保障B. 東印度公司是政府企業C. 東印度公司的衰敗主要是失去了統治者的支持D. 東印度公司的興衰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14 .從 1763至 1914年的一個半世紀,是歐洲獲得對世界大部分地區霸權的時期。它們之所以能 進行這種前所未有的擴張,是因為三大革命: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對此理解最 準2025年春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聯考協作體期中考試高一歷史試卷(共 6頁)第 3頁 A. 自然科學 的發展為歐洲的擴張提供了技術支持B.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歐洲擴張的根本原因C. 工業革命推動了歐洲擴張D. 歐洲擴張是多重因素的產物15. 1884年,英法德等國在柏林召開會議,確立了臭名昭著的 “ 有效占領 ” 原則,還決定各國可以 先在地圖上劃定彼此的勢力范圍,然后再去占領。對此會議說法正確的是 ( )A. 對非洲遺患無窮 B. 消除了西方各國的矛盾C. 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 D. 延緩了瓜分非洲的速度第 II卷 非選擇題(共 55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 4小題,滿分 55分。)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 半島山多平原少,夏季雨少,土壤不甚肥沃,不利于農業的發展,糧食自給常有困難, 地少人多被迫導致海外移民 · · · · · · 殖民活動大大促進了希臘世界的商品經濟和外貿市場。· · · · · · 據估計,當時希臘共有 300多個城邦,其中 90%左右的小邦都是彈丸之地,人口不過幾千,面積不過幾十平方千米或更小。這些 “ 袖珍 ” 國家的規模還不如今日中國一個中等鄉 鎮。所以,在如此特殊的國情下產生的政治制度具有某些空前絕后的特殊性就是情理中之事。-摘編自米辰峰《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對每年洪水泛濫的恐懼,加之永遠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脅,使蘇美爾人深深地感到,仿 佛自己正無依無靠地面對著許多無法控制的力量。有一首蘇美爾詩寫道: “ 只有人,他的壽命 不會很長,無論他做什么,只是一場虛無。 ” 美索不達米亞人的人生觀帶有恐懼和悲觀色彩, 這反映了自然環境的不安全 · · · · · ·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充滿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達 米亞人試圖通過編制完備的法典來消除各種潛在的沖突。-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 “ 特殊的國情” 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 空前絕后的政治制度” 有 什么局限性?(9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美索不達米亞人的人生觀帶有恐懼和悲觀色彩的原因。綜合兩則材料,指出影 響希臘文明和埃及文明的共同因素。(6分)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在西歐,經過層層分封形成的莊園,不同封建主各自享有不同權利,為減少糾紛,就要盡量避免交易與分割。莊園以農牧結合的生產方式為主,佃農及其家庭一旦脫離莊園就難以獨 立從事農業生產。-摘編自龍登高《十四至十九世紀家產繼承制度的中西比較》材料二 進入中世紀后期,王權在與教權的合作與斗爭的制度化進程中走向強大,而教權則日漸沒落。 從 12世紀起,西歐城市發展迅速,商品經濟繁榮。王權最終能取得勝利要歸因于在王權與教皇的斗 爭中,西歐各國的民族意識開始了最初的萌動。 12、 13世紀開始的西歐王權的加強,以及民族和民 族國家的形成運動,到 15、 16世紀大體完成。這一漫長過程的結束,終結了教會在中古盛期所確立 的 “ 萬流歸宗” 的地位,王權的加強、民族國家的勝利必然意味著教皇勢力的衰落。-摘編自蔣承勇《歐洲中世紀的雙劍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中世紀西歐的基本特征。(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2世紀城市發展對西歐社會轉型的作用。(8分)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恰逢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聯邦政府決定在2020年人 口普查中增加普查對象是否是美國公民的問題。許多州政府以及代表少數族裔的非政府組織反 駁說增加公民問題會導致部分家庭拒絕參與普查,使統計數字失真,于是向聯邦法院起訴。法 院認為聯邦政府違反了行政部門在制定規章時應遵循的法定標準,判決特朗普政府在人口普查 中不得增加公民問題。對此,民主黨人表示歡迎,特朗普威脅要推遲人口普查。--摘編自張毅《該不該問-從美國人口普查看美國政治的實際運作》材料二 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擴大了政治代表的基礎,國會議席得到重新分配,在市鎮中凡握有 土地或屋宇、每年收益達十磅者即握有選舉權,但工人階級卻不得參與政權。當時英國的人口 約兩千五百萬,有選舉權者還不到百萬。英國憲章運動的爆發系由于人民對 1832年議會改革的 不滿,要求重新調整選區,使國會更具有代表全民的性質,使更多的無產階級人士得以參加下 院。 1867年英國通過第二次革新方案后,民主政治才獲得重大的進展。這一次的改革幾乎使選 民的人數增加了一倍,城市的產業工人得到最大部分的政治權利。城市中選舉的資格雖已放寬, 但是各州鄉村中農人所受的限制依然照舊,結果 1884年又通過第三次革新方案,取消此種不合 理的現狀。這兩次革新方案都是在重新分配議席,結果則近乎建立了平等的選舉區制。以上重 大的改革逐漸使英國走上真正的民主的途徑。-摘編自余英時《民主制度與近代文明》(1)根據材料一 ,指出美國政治制度的特征。(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 “ 英國走上真正的民主” 的原因。(8分)19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從歷史的角度看,任何一種文明出現之后,它既要向外傳播,也要輸入借鑒,不可能拒絕、 排斥其他文明而獨立存在、獨自發展。它要么吸收外來文明使自己得以演化,要么融入其他文 明使自己得以延續。實際上,一種文明都是在不斷向外傳播和吸收外來文明基礎上新生的文明。-摘編自聶珍釗《論不同文明的交流與建構和諧世界》根據材料,圍繞 “ 文明與交流” 主題,自擬論題,結合世界古代史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高一歷史試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3分*15題=45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C D C A C B D B A D B D D A二、非選擇題(55分)16 .答案:( 1)特殊的國情:特殊的地理環境;殖民活動活躍;商品和海外貿易的發展;擁有眾多小國寡民的城邦; (任答 3點即可,每點 2分,共 6分。) 局限性:是少數人的民主,維護奴隸主的利益;直接民主容易導致權利濫用; (答對一點得 2分,兩點得 3分)(2)原因:兩河流域的洪水泛濫造成自然災害;外族入侵;(每點 2分,共 4分) 共同因素:自然環境( 2分)17 .答案 :( 1)特征:政治:實行封君封臣制度,形成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經濟:實行莊園與農奴制度;思想:教會控 制人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每點 2分,共 6分。)(2)作用:政治:城市與王權合作,削弱了封建領主的勢力,加強了王權,推動民族國家的形成;城市通過談判、暴 動等形式獲得一定的自治權,對西歐城市自治制度、議會民主產生影響;經濟:城市工商業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經濟的 產生奠定了基礎;文化:城市興辦大學,推動了教育、科技、文學等的發展,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每點 2分,共 8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得分,總分不超過 8分。)18 .答案 :( 1)聯邦政府與各州分權制衡(聯邦制) ;最高法院擁有制約聯邦政府的權利(三權分立) ;政黨政治;(每點 2 分,共 6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2)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無產階級力量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啟蒙思想的傳播;英國政府的自我調整;(每點 2 分,共 8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19 .示例 :文明在交流中發展論述: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系和影響。古代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 歐洲的一些地區,冶鐵技術起源于西亞,從那里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 內容。希臘最初的雕塑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起源于西亞的腓尼基字母傳到東方,發展出 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向西傳播演化出拉丁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推動 人類文化發展與交流。綜上所述,世界上的文明都是在不斷向外傳播和吸收外來文明基礎上新生的文明。在多元發展的背景下,不同地域的文明因交流而發展繁榮。( 示例 ” 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