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浙北六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浙北六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浙北六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1.(2024九上·浙江期中)下列物質的使用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濃硫酸用作脫水劑 B.液氮用作制冷劑
C.燒堿制作肥皂 D.生石灰作干燥劑
【答案】B
【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是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而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解答】A、濃硫酸用作脫水劑時,使其它物質發生碳化,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A錯誤;
B、液氮用作制冷劑時,只是液氮的狀態發生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故B正確;
C、燒堿制作肥皂后生成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故C錯誤;
D、生石灰作干燥劑時,生石灰與水反應生成熟石灰,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2.(2024九上·浙江期中)某興趣小組準備為同學們表演節目,經過討論方案如下:在白紙上用干凈的毛筆蘸取鹽酸畫花朵,再用另一支毛筆蘸取氫氧化鈉溶液畫葉子,然后將這幅畫掛在墻上,待晾干后,向畫面噴灑石蕊試液,結果將出現(  )
A.紫花紅葉 B.紅花繁葉 C.紅花藍葉 D.藍花紅葉
【答案】C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酸堿指示劑的性質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石蕊試液遇到呈酸性的花朵部分會顯示紅色,遇到呈堿性的葉子部分則會顯示藍色,故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3.(2024九上·浙江期中)操作的規范性、安全性是實驗成敗的關鍵。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氫氣還原氧化銅 B.加入鋅粒
C.測定溶液的pH D.稀釋濃硫酸
【答案】D
【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pH值的測量及方法;濃硫酸的稀釋;金屬的冶煉
【解析】【分析】傾倒濃硫酸時,標簽要向手心,瓶塞要倒放,將濃硫酸倒入水中稀釋。【解答】A、氫氣還原氧化銅,導管應伸入集氣瓶的底部、氧化銅的上方,為防止冷凝水倒流至熱的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且試管口不能塞塞子,否則空氣無法排出,故A錯誤;
B、向試管中裝鋅粒時,先將試管橫放,用鑷子把鋅粒放在試管口,再慢慢將試管豎立起來,故B錯誤;
C、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時,正確的操作方法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試紙,用潔凈、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測液滴到pH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讀出pH。不能將pH試紙伸入待測液中,以免污染待測液,故C錯誤;
D、稀釋濃硫酸時,要把濃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使熱量及時的擴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濃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飛濺,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4.(2024九上·浙江期中)合理使用化肥,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和減少環境污染。下列有關化肥的說法正確的(  )
A.可以使用磷肥來解決植物的倒伏問題
B.硝酸鉀屬于鹽,是復合肥料
C.氯化銨與熟石灰混合施用,既施了氮肥又改良了酸性土壤
D.氮肥能促使農作物根系發達,提高抗寒能力
【答案】B
【知識點】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常見的肥料有鉀肥、磷肥、氮肥和復合肥,要熟記不同種類肥料的作用。【解答】A、植物出現倒伏的狀況,說明土壤缺乏鉀元素,應適量施用鉀肥,故A錯誤;
B、硝酸鉀屬于鹽,其中含有鉀元素和氮元素是復合肥料,故B正確;
C、氯化銨與熟石灰不能混合施用,否則產生氨氣降低肥效,故C錯誤;
D、磷肥能促進農作物根系發達,增強吸收養分和抗寒抗旱能力,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5.(2024九上·浙江期中)下列除去雜質的方法中,正確的是(  )
選項 物質(括號內為雜質) 去除雜質的方法
A 加過量溶液、過濾
B 加水、過濾
C 加入適量的溶液、過濾
D 加溶液、過濾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
【解析】【分析】除雜的基本原則:①不與除雜試劑反應;②沒引入新的雜質。
【解答】A .根據題意可知,鋅能與過量的硫酸亞鐵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鋅溶液和鐵,混合物加過量溶液、過濾,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A正確;
B.被除雜的氧化鈣能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不符合除雜原則,故B錯誤;
C .碳混合物加入適量的溶液、過濾,會引入了新的雜質氫氧化鈉,故C錯誤;
D.硫酸與硝酸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硝酸,會把原物質除去,故D錯誤。
故選A。
6.(2024九上·浙江期中)繪制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復習方法。某同學在復習酸的通性時,繪制了名為“五彩的酸”思維導圖。下列選項中不正確的是(  )
A.①表示紫色石蕊試液
B.若用實現②,會得到黃色溶液
C.為得到藍色溶液,可用實現③
D.不能用為例,體現酸的通性
【答案】B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酸的通性的知識分析判斷。
【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紅,則①表示紫色石蕊試液,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鐵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硫酸亞鐵溶液呈淺綠色,故B錯誤符合題意;
C.氧化銅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硫酸銅溶液呈藍色,所以為得到藍色溶液,故C正確不合題意;
D.氯化鋇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鹽酸,該反應中氫離子沒有參與反應,所以不能用BaCl2為例,體現酸的通性,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B。
7.(2024九上·浙江期中)下列各組物質,只用組內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鑒別的是(  )
A.K2SO4、BaCl2、NaNO3、NaCl B.K2CO3、BaCl2、NaNO3、HCl
C.KOH、Na2SO4、K2SO4、MgCl2 D.KCl、AgNO3、KNO3、HCl
【答案】B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根據各選項中所給物質的性質及復分解反應條件分析,由物質間是否反應及反應現象是否完全相同確定各物質能否鑒別。
【解答】A、所給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只有硫酸鉀和氯化鋇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其它都無現象,不能鑒別,不符合題意;
B、所給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若一個沉淀、一個氣體、一個無現象的為碳酸鉀,只一個沉淀的為氯化鋇,只一個氣體的為鹽酸,都無明顯現象的為硝酸鈉,利用組內物質兩兩反應即可鑒別,符合題意;
C、所給各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只氫氧化鉀和氯化鎂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其它都無明顯現象,不能鑒別,不符合題意;
D、所給各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硝酸銀和氯化鉀、鹽酸都會產生白色沉淀,不能鑒別,不符合題意;
故選B。
8.(2024九上·浙江期中)向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過量。水的質量、氫氧 化鈉質量、硫酸鈉質量隨稀硫酸質 量變化關系如圖所示。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甲代表氫氧化鈉
B.加入m 克稀硫酸時,兩者恰好完全反應
C.a 點對應的溶液中溶質種類為三種
D.b 點對應的溶液中加入鋅粒,有氣泡產生
【答案】C
【知識點】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反應的方程式為,隨著硫酸的加入,氫氧化鈉逐漸減少,直至完全反應,硫酸鈉的質量由零開始逐漸增大,直至反應結束,不再增多。【解答】A、根據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由圖像可知甲的質量隨加入硫酸的質量增多而減少最終變為0,故判斷甲表示氫氧化鈉,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根據分析,甲表示氫氧化鈉,如圖加入m克稀硫酸時,氫氧化鈉的質量剛好變為0,說明此時恰好完全反應,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如圖a點時表示氫氧化鈉未完全反應,此時溶液中含有生成的硫酸鈉以及剩余的氫氧化鈉兩種溶質,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如圖b點為加入硫酸過量的時候,此時溶液中含有硫酸顯酸性,硫酸與鋅粒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所以b點對應的溶液中加入鋅粒,有氣泡產生,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9.(2024九上·浙江期中)下列是分析放置在空氣中的NaOH 固體的相關實驗,其中最合理的是(  )
序號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
A 除去雜質 取固體, 加水溶解, 滴加澄清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應, 過濾
B 證明變質 取少量固體, 加水溶解, 滴加少量稀鹽酸, 觀察是否有氣泡產生
C 確定成分 取少量固體, 加入石灰水, 過濾, 向濾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D 測定含量 取少量固體, 加入足量稀鹽酸, 直接用排水法收集 VmL 氣體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酸堿優先反應,若氫氧化鈉因吸收二氧化碳部分變質為碳酸鈉,則溶液為氫氧化鈉和碳酸鈉的混合物,稀鹽酸先與氫氧化鈉反應,所以要驗證是否存在碳酸鈉,應加入過量的稀鹽酸。【解答】A、除去雜質即除去混合溶液中的碳酸鈉,采取滴加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應,碳酸鈉與氫氧化鈣恰好完全反應全部轉變為氫氧化鈉和碳酸鈣,過濾去碳酸鈣沉淀即可得到氫氧化鈉溶液,故A正確;
B、證明變質即證明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碳酸鈉,應取少量固體,加水溶解,滴加足量稀鹽酸,若有氣泡產生,則證明已變質;若滴加少量稀鹽酸,即使部分變質,稀鹽酸先和氫氧化鈉反應,也不會產生氣泡,故B錯誤;
C、確定成分即檢驗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存在,采取加入石灰水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過濾后的溶液中含有反應生成的氫氧化鈉,此時滴加酚酞變紅不能證明原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鈉,故C錯誤;
D、測定氫氧化鈉或碳酸鈉的含量,采取加入鹽酸與碳酸鈉反應放出二氧化碳,用排水法收集VmL氣體;但由于二氧化碳還可以溶于水,因此所測得體積并非二氧化碳的體積,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0.(2024九上·浙江期中)如圖所示,將滴管甲中的液體擠出,氣球明顯鼓起,一段時間后恢復原狀,再將滴管乙中的液體擠出,氣球又明顯鼓起且不恢復原狀。則滴管甲、乙和燒杯①②中的物質可能是(  )
A.甲-水,①-食鹽;乙-稀硫酸,②-銅
B.甲-水,①-硝酸銨;乙-稀鹽酸,②-鐵
C.甲-水,①-苛性鈉;乙-稀硫酸,②-鋅
D.甲-水,①熟石灰;乙-稀鹽酸,②-氧化鐵
【答案】C
【知識點】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象;金屬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氣球鼓起,說明裝置內壓強增大,可能是有氣體產生或溫度升高,氣球恢復,說明壓強增大大原因是溫度升高,氣球不恢復,說明壓強增大是因為有氣體產生。【解答】A、食鹽溶于水沒有能量的變化,溶液的溫度不變,即將滴管甲中的液體擠出,氣球無變化,銅不與稀硫酸反應,沒有氣體生成,即將滴管乙中的液體擠出,氣球也無變化,故A錯誤;
B、硝酸銨溶于水吸收熱量,溶液的溫度降低,則將滴管甲中的液體擠出,氣球明顯縮小,一段時間后恢復原狀,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則將滴管乙中的液體擠出,氣球又明顯鼓起且不恢復原狀,故B錯誤;
C、苛性鈉,即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出熱量,溶液的溫度升高,則將滴管甲中的液體擠出,氣球明顯鼓起,一段時間后恢復原狀,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裝置中的壓強增大,則將滴管乙中的液體擠出,氣球又明顯鼓起且不恢復原狀,故C正確;
D、熟石灰微溶于水,沒有熱量變化,即即將滴管甲中的液體擠出,氣球無變化,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沒有熱量變化,且不生成氣體,即將滴管乙中的液體擠出,氣球也無變化,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11.(2024九上·浙江期中)用三段粗細均勻、質量相等的鐵絲與不同溶液反應研究金屬的性質。將三段鐵絲拼接再同一平面內,懸掛后靜止時如圖甲。現將oc段鐵絲浸入某一無色溶液中,一段時間后取出晾干,懸掛后出現如圖乙所示現象,則該溶液可能是(  )
A.稀硫酸 B.硫酸鋅溶液 C.硝酸銀溶液 D.硫酸銅溶液
【答案】C,D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由圖乙可知,左側鐵絲的質量變大,鐵是活潑金屬,能與酸反應而被溶解,所以遇酸后鐵絲的質量將變小;金屬能將活動性比它弱的金屬從其可溶性鹽中置換出來,結合方程式可判斷溶解的鐵和置換出來的金屬的質量大小關系,要使鐵絲的總質量變大,則析出的金屬的質量應大于溶解的鐵的質量。【解答】A、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反應后固體的質量減少,oc段鐵絲上升,故A錯誤;
B、鋅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強,鐵不能與硫酸鋅反應,oc段鐵絲的質量不變,不出現圖乙所示現象,故B錯誤;
C、鐵與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2AgNO3=Fe(NO3)2+2Ag,參加反應的鐵與生成的銀的質量比為56:216,反應后固體的質量增加,出現如圖乙所示現象,故C正確;
D、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參加反應的鐵與生成的銅的質量比為56:64,反應后固體的質量增加,出現如圖乙所示現象,故D正確。
故答案為:CD。
12.(2024九上·浙江期中)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是科學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對下列微觀圖示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反應前后分子和原子的數目均發生改變
B.反應物甲屬于化合物,乙屬于單質
C.生成物丙是由原子構成的
D.在該反應中,有元素化合價發生改變
【答案】D
【知識點】構成物質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常見物質的分類;化學反應的實質
【解析】【分析】化學反應的本質是原子的重新組合,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均不發生改變。【解答】A、該反應為化學反應,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數目保持不變,故A錯誤;
B、由圖可知,乙為水,屬于化合物,故B錯誤;
C、由圖可知,丙為氫氣,由氫分子構成,故C錯誤;
D、由圖可知,該反應是甲烷和水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氫氣和一氧化碳,反應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由-4價轉化為+2價,氫元素的化合價由0轉化為+1價,即在該反應中,有元素化合價發生改變,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13.(2024九上·浙江期中)老師在黑板上設計了一個以水為主題的“化學反應接龍”游戲(如圖所示)。要求同學們用前一個反應的一種生成物作為下一個反應的反應物,并按序號寫出反應方程式和所屬的基本反應類型。小新同學被老師邀請進行了如下書寫:
①分解反應:
②置換反應:
③化合反應:
④復分解反應:
你認為錯誤的是(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置換反應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分解反應的特點:反應物只有一種,生成物有多種;
化合反應的特點:反應物有多種,生成物只有一種;
置換反應的特點:單質+化合物=單質+化合物;
復分解反應的特點:化合物與化合物交換陰離子。【解答】①電解水的化學方程式為:,該選項不正確;
②氧化銅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該選項不正確;
③氧化鈣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O═Ca(OH)2,該選項正確;
④,此反應是兩種化合物沒有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不屬于復分解反應,該選項不正確。
故答案為:A。
14.(2024九上·浙江期中)常溫下,相同質量的鎂和鐵分別與足量的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稀硫酸反應,以下圖像中縱坐標表示生成氫氣的質量,橫坐標表示相關的量。其中圖像表示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橫坐標是反應時間時,活潑金屬反應快,圖像先出現拐點;生成物中金屬化合價相同時,等質量的金屬參與反應,相對原子質量小的金屬產生的氫氣多。【解答】A、鎂的活潑性強于鐵,所以等量金屬足量酸的情況下,鎂放氣泡的速度大于鐵,即鎂的曲線斜率大于鐵,故A錯誤;
B、等量金屬足量酸的情況下,產生氫氣質量,鎂、鐵二者質量、反應后的化合價相等,鎂的相對原子質量小于鐵,所以生成氫氣的質量鎂大于鐵,故B錯誤;
C、在該反應過程中,生成氫氣中的氫原子來自于酸,而反應開始時,消耗相同質量的酸產生的氫氣質量相等,圖像重合;而后鎂的相對原子質量小于鐵的相對原子質量,最終鎂生成的氫氣質量大于鐵產生的氫氣質量,故C正確;
D、等量金屬足量酸的情況下,鎂產生的氫氣質量大于鐵產生的氫氣質量,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15.(2024九上·浙江期中)某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離子中的若干種:。現取二份100mL溶液進行如下實驗:(1)第一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熱后,產生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2)第二份加足量溶液后,得到干燥沉淀,加入足量稀鹽酸,沉淀部分消失。根據上述實驗,以下推測正確的是(  )
A.一定不存在可能存在
B.一定存在,可能存在
C.可能存在,一定不存在
D.一定存在,可能存在
【答案】B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離子或物質的共存問題;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硫酸鋇和氯化銀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可知加入氯化鋇,沉淀部分溶解,則沉淀的種類只少有兩種,硫酸鋇和碳酸鋇,則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不含鋇離子。
【解答】第一份加足量溶液加熱后,產生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銨根離子與NaOH溶液在加熱條件下反應會生成氨氣,氨氣是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可以推斷溶液中一定含有;
Ba2+、可以形成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稀鹽酸的碳酸鋇白色沉淀;與 Ba2+可以形成不溶于水也不能溶于稀鹽酸的硫酸鋇白色沉淀,第二份加足量溶液后,得到干燥沉淀,加入足量稀鹽酸,沉淀部分消失,說明溶液中存在、,溶液中不存在Ba2+;鉀離子、氯離子不影響實驗現象,它們可能存在。
A、由上述可知,一定不存在一定存在,故A錯誤;
B、由上述可知,一定存在,可能存在,故B正確;
C、由上述可知,一定不存在,一定存在,故C錯誤;
D、由上述可知,一定存在,可能存在K+、Cl-,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16.(2024九上·浙江期中)2024年9月25日8時44分,中國試射了一枚洲際導彈,成功落入太平洋預定海域;此導彈使用了燃料偏二甲肼和助燃劑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屬于   (填“有機物”或“無機物”);燃料完全燃燒以后會生成   、水和氮的氧化物。(填寫物質名稱)
【答案】有機物;二氧化碳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區別
【解析】【分析】有機物:含碳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鹽。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判斷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元素。【解答】由偏二甲肼的化學式C2H8N2可知,偏二甲肼含有碳元素,屬于有機物;偏二甲肼中含有碳、氫、氮三種元素,根據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則生成物中不僅含有二氧化碳和水,還應該有含氮元素的物質。
17.(2024九上·浙江期中)小金學習了金屬的性質后,以鐵片為原料進行實驗。
(1)他注意到鐵片表面有明顯銹蝕,請你寫出一條金屬防銹的方法并說明理由   。
(2)小金除銹后將足量鐵片加入稀硫酸溶液,反應前后溶液的離子種類如圖所示,“”表示   微粒(填寫符號)。
(3)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則反應結束后溶液的質量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
【答案】在金屬表面涂油、涂漆,隔絕氧氣和水;;增大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解析】【分析】(1)根據鐵生銹的條件進行分析,不同時接觸水和空氣即可。
(2)鐵和稀硫酸反應的方程式為,根據方程式可知,反應前后溶液中的硫酸根離子沒有發生改變,可知該微粒為硫酸根離子。
(3)鋅的活動性比鐵強,能將鐵從溶液中置換出來,鋅的相對原子質量大于鐵,可知溶液的質量增重,也可以通過比較硫酸亞鐵和硫酸鋅的質量大小判斷溶液質量變化情況。【解答】(1)鐵生銹的條件是鐵與空氣中的水分和氧氣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鐵制品防銹的方法有涂保護層(在金屬表面涂油、涂漆,隔絕氧氣和水),保持表面潔凈干燥(存放于干燥環境,隔絕水分),制成合金(制成合金,改變金屬的內部結構)。
(2)由反應微觀示意圖可知,鐵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水,反應前溶液中含有氫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反應后增加的離子是亞鐵離子,消失的是氫離子,所以“”表示的是硫酸根離子,符號為:。
(3)鋅和硫酸亞鐵反應生成鐵和硫酸鋅,由反應關系可知,反應結束后溶液的質量增大。
18.(2024九上·浙江期中)興趣小組研究酸堿反應時利用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紫色石蕊指示劑進行實驗,實驗操作和溶液顏色變化如下圖所示。
(1)從微觀角度分析,最初使燒杯中溶液變藍是   。(填離子符號)
(2)根據乙圖顏色的變化,判斷圖甲中B溶液是   。(填寫溶液名稱)
(3)圖乙中M點時,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   。(填化學式)
【答案】(1)OH-
(2)稀鹽酸
(3)NaCl、HCl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
【解析】【分析】(1)紫色石蕊與堿性物質變藍,可知是溶液變藍的離子是氫氧根離子。
(2)甲入B后,溶液變紅,可知B呈酸性,可B為稀鹽酸。
(3)反應方程式為,M點溶液呈酸性,可知稀鹽酸過量,則含有氯化氫和氯化鈉。【解答】(1)氫氧化鈉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是因為溶液中含有氫氧根離子,符號為:OH-。
(2)由乙圖中變化可知,滴加B溶液前,溶液顏色為藍色,說明圖甲中A溶液為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溶液先變紫色再變紅色,說明B溶液為稀鹽酸。
(3)圖乙中M點對應溶液呈紅色,說明稀鹽酸過量,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NaCl、HCl。
(1)氫氧化鈉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是因為溶液中含有氫氧根離子,符號為:OH-;
(2)由乙圖中變化可知,滴加B溶液前,溶液顏色為藍色,說明圖甲中A溶液為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溶液先變紫色再變紅色,說明B溶液為稀鹽酸;
(3)圖乙中M點對應溶液呈紅色,說明稀鹽酸過量,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NaCl、HCl。
19.(2024九上·浙江期中)2024年9月10日,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航。中鋁西南鋁業已為C919提供了30個規格、600余件鋁合金材料,是飛機的關鍵結構件。
(1)鋁制品密度小、硬度大、耐銹蝕。鋁制品耐銹蝕的原因是   。
(2)鋁合金中主要含有鋁、銅、鎂三種金屬,科學實驗小組同學為驗證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某同學設計了如圖3個實驗。具有明顯實驗現象的是   實驗;經仔細分析,同學們一致認為三個實驗中只需選做其中2個實驗即可驗證鋁、銅、鎂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其中可舍去的實驗是   。(以上都填寫實驗序號)
【答案】(1)鋁在常溫下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隔絕內層鋁與氧氣接觸,阻止反應繼續進行
(2)甲;丙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解析】【分析】(1)鋁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能隔絕氧氣和水,防止鋁進一步被氧化。
(2)金屬可以將比它不活潑的金屬從其可溶性鹽中置換出來。【解答】(1)鋁制品耐銹蝕的原因是鋁在常溫下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隔絕內層鋁與氧氣接觸,阻止反應繼續進行,對內層的鋁起保護作用,故填鋁在常溫下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隔絕內層鋁與氧氣接觸,阻止反應繼續進行。
(2)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實驗甲中,鋁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氯化鋁和銅,觀察到鋁表面出現紅色物質,藍色溶液逐漸變為無色,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鎂弱,則實驗乙中鋁與氯化鎂不反應,無明顯變化,銅的金屬活動性比鋁弱,則實驗丙中通與氯化鋁不反應,無明顯變化,即三個實驗中,具有明顯實驗現象的是甲。
故答案為:甲。
由上述可知,實驗甲能夠證明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實驗乙能夠證明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鎂弱,所以實驗甲、乙就能夠驗證三種金屬的活動性的關系,其中可舍去的實驗是丙。
故答案為:丙。
(1)鋁制品耐銹蝕的原因是鋁在常溫下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隔絕內層鋁與氧氣接觸,阻止反應繼續進行,對內層的鋁起保護作用,故填鋁在常溫下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隔絕內層鋁與氧氣接觸,阻止反應繼續進行。
(2)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實驗甲中,鋁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氯化鋁和銅,觀察到鋁表面出現紅色物質,藍色溶液逐漸變為無色,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鎂弱,則實驗乙中鋁與氯化鎂不反應,無明顯變化,銅的金屬活動性比鋁弱,則實驗丙中通與氯化鋁不反應,無明顯變化,即三個實驗中,具有明顯實驗現象的是甲,故填甲;
由上述可知,實驗甲能夠證明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實驗乙能夠證明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鎂弱,所以實驗甲、乙就能夠驗證三種金屬的活動性的關系,其中可舍去的實驗是丙,故填丙。
20.(2024九上·浙江期中)學習了堿的化學性質之后,小新構建了如圖所示的氫氧化鈣部分知識網絡,其中“—表示相連物質能發生化學反應,X圖中所給物質的類別不同,請回答:
(1)請寫出氫氧化鈣與稀鹽酸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2)列舉熟石灰的一種用途   ;
(3)X溶液能與,溶液反應產生藍色絮狀沉淀,寫出X的化學式   。
【答案】(1)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2)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即可)
(3)CuSO4(合理即可)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堿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氫氧化鈣與稀鹽酸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書寫方程式時交換陰離子,原理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
(2)熟石灰、消石灰是氫氧化鈣的俗稱,可用中和酸性土壤,用于建筑材料等。
(3)藍色絮狀沉淀是氫氧化銅,由質量守恒定律、復分解反應的特點可知,X為可溶性銅鹽,例如硫酸銅、硝酸銅均可。【解答】(1)氫氧化鈣Ca(OH)2與稀鹽酸HCl發生中和反應,生成氯化鈣CaCl2和水H2O,化學方程式為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2)熟石灰具有堿性,能與土壤中酸性物質反應,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3)X溶液能與Ca(OH)2溶液反應并產生藍色絮狀沉淀,發生的反應可以是氫氧化鈣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鈣,X的化學式可以是CuSO4。
(1)氫氧化鈣Ca(OH)2與稀鹽酸HCl發生中和反應,生成氯化鈣CaCl2和水H2O,化學方程式為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2)熟石灰具有堿性,能與土壤中酸性物質反應,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3)X溶液能與Ca(OH)2溶液反應并產生藍色絮狀沉淀,發生的反應可以是氫氧化鈣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鈣,X的化學式可以是CuSO4。
21.(2024九上·浙江期中)物質的類別和核心元素的化合價是研究物質性質的兩個基本視角。如圖甲表示鐵元素的常見化合價與含鐵物質類別的關系。
(1)c物質水溶液的顏色是   。
(2)X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的含鐵化合物屬于如圖甲中的   (填序號)。
(3)某同學想用物質a制取物質b,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方案。如果向盛有溶液Ⅰ的燒杯中滴加NaOH溶液至過量,請寫出生成b物質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答案】(1)黃色
(2)f
(3)FeCl3+3NaOH=Fe(OH)3↓+3NaCl
【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的化學性質;氧化物
【解析】【分析】(1)三價鐵離子是黃色的,二價的亞鐵離子是淺綠色的。
(2)單質的化合價為0,可知X是鐵,鐵比銅活潑,可以銅從硫酸銅中置換出來,生成物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
(3)氧化物,指的是含有兩種元素,其中一種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鐵的氧化物與酸反應時,前后化合價保持一致。【解答】(1)由圖可知,c物質屬于鹽,且其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3價,則c物質水溶液的顏色是黃色,故填黃色。
(2)由圖可知,物質X中的鐵元素的化合價為0,則物質X為鐵單質,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后的含鐵化合物為硫酸亞鐵,硫酸亞鐵中的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且硫酸亞鐵由亞鐵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構成,屬于鹽,即該含鐵化合物是含+2價碳元素的鹽,如圖甲中的f,故填f。
(3)由圖可知,b物質為氫氧化鐵,物質a為氧化鐵,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生成b物質的反應是氯化鐵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鐵和氯化鈉,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FeCl3+3NaOH=Fe(OH)3↓+3NaCl。
(1)由圖可知,c物質屬于鹽,且其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3價,則c物質水溶液的顏色是黃色,故填黃色。
(2)由圖可知,物質X中的鐵元素的化合價為0,則物質X為鐵單質,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后的含鐵化合物為硫酸亞鐵,硫酸亞鐵中的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且硫酸亞鐵由亞鐵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構成,屬于鹽,即該含鐵化合物是含+2價碳元素的鹽,如圖甲中的f,故填f。
(3)由圖可知,b物質為氫氧化鐵,物質a為氧化鐵,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生成b物質的反應是氯化鐵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鐵和氯化鈉,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FeCl3+3NaOH=Fe(OH)3↓+3NaCl。
22.(2024九上·浙江期中)有一包白色固體可能含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鋇、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某科學興趣小組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實驗:
①取少量固體于燒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燒杯內有固體殘留并得到無色溶液甲;
②取少量無色溶液甲于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變色;
③過濾得到步驟①中燒杯內的固體,洗滌干燥后放在干凈燒杯內,在固體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斷攪拌,燒杯內固體的質量入稀硝酸質量的變化如圖所示。
(1)根據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原白色固體中一定有   。
(2)無色溶液甲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質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碳酸鈉 B.硫酸鈉 C.硝酸鋇 D.氫氧化鈉
(3)圖中C點時溶液所含溶質   (寫化學式)。
【答案】(1)硝酸鋇、碳酸鈉和硫酸鈉[或Ba(NO3)2、Na2CO3和Na2SO4]
(2)A;D
(3)Ba(NO3)2、HNO3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1)硫酸鋇不溶于稀硝酸,碳酸鋇能溶于稀硝酸由圖可知,兩種沉淀都存在,可知一定含有碳酸鈉、硫酸鈉和硝酸鋇。
(2)酚酞遇堿變紅,溶液無色,說明不含堿性物質,氫氧化鈉是堿,呈堿性;碳酸鈉是鹽,但水溶液也呈堿性。
(3)圖像拐點說明反應結束,可知C點硝酸過量。【解答】(1)碳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氫氧化鈉、碳酸鈉溶液顯堿性,能使酚酞變紅色。
①取少量固體于燒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燒杯內有固體殘留并得到無色溶液甲,固體中一定含有硝酸鋇,可能含有碳酸鈉、硫酸鈉中的一種或兩種;
②取少量無色溶液甲于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變色,所以白色固體中一定不含氫氧化鈉,甲中一定不含碳酸鈉;
③過濾得到步驟①中燒杯內的固體,洗滌干燥后放在干凈燒杯內,在固體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斷攪拌,燒杯內固體的質量逐漸減小,然后不變,則燒杯內的固體是硫酸鋇和碳酸鋇的混合物,所以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碳酸鈉和硫酸鈉。
由上述可知,原白色固體中一定有硝酸鋇、碳酸鈉和硫酸鈉。
(2)無色溶液甲不顯堿性,其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質是:碳酸鈉、氫氧化鈉。
故答案為:AD。
(3)碳酸鋇與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鋇、水和二氧化碳,中C點時,稀硝酸過量,溶液所含溶質硝酸鋇和硝酸,化學式分別為:Ba(NO3)2、HNO3。
(1)根據分析可知,原白色固體中一定有硝酸鋇、碳酸鈉和硫酸鈉;
(2)無色溶液甲不顯堿性,其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質是:碳酸鈉、氫氧化鈉。
故選AD;
(3)碳酸鋇與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鋇、水和二氧化碳,中C點時,稀硝酸過量,溶液所含溶質硝酸鋇和硝酸,化學式分別為:Ba(NO3)2、HNO3。
23.(2024九上·浙江期中)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方法獲取證據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環節
(1)向少量沉淀中加入稀鹽酸,觀察到   ,可判斷發生了反應。
(2)如圖a所示,向NaOH稀溶液中緩緩通入HCl氣體,測定該過程中溶液導電能力的變化,實驗結果如圖b、(溶液體積、溫度的變化可忽略)分析A→B段變化,其他條件相同,導電能力:   (填“>”、“<”或“=”)。
【答案】(1)固體溶解或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
(2)>
【知識點】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鐵離子的溶液為黃色溶液,有新物質生成是,說明發生了化學變化。
(2)酸堿反應的本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生成水,導電能力減弱,說明氯離子的導電能力弱于氫氧根離子。【解答】(1)化學反應發生的依據主要有: 有新物質生成,反應物被消耗;氫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固體溶解說明反應物氫氧化鐵減少,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說明有新物質生成,都能說明發生了反應。
(2)①氯化氫溶于水形成鹽酸,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 HCl+NaOH=NaCl+H2O;溶液體積、溫度的變化忽略,則相當于相同數目的氫氧根離子替換為氯離子,導電能力下降了,則導電能力:OH >Cl 。
(1)化學反應發生的依據主要有: 有新物質生成,反應物被消耗;氫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固體溶解說明反應物氫氧化鐵減少,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說明有新物質生成,都能說明發生了反應;
(2)①氯化氫溶于水形成鹽酸,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 HCl+NaOH=NaCl+H2O;溶液體積、溫度的變化忽略,則相當于相同數目的氫氧根離子替換為氯離子,導電能力下降了,則導電能力:OH >Cl 。
24.(2024九上·浙江期中)某科學實驗小組向稀鹽酸中放入一定量的銅鋅混合物,充分反應過濾,得到濾渣A和濾液B。
同學們開始對濾渣和濾液的成分展開探究。
濾液B中含有的溶質是什么?小紅同學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猜想二:和;猜想三:和;
①小明同學認為猜想二不合理,理由是   ;
②同學們通過實驗證明猜想三是正確的,請完成表格中的內容: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有氣泡產生 猜想三成立
【答案】銅與稀鹽酸不反應;取濾液少許于試管中,加入金屬鋅觀察(合理即可)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①活動性比氫強的金屬能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氫氣,銅是不活潑金屬,不能反應。
②三正確,有氣泡產生,只需向溶液中加入活潑金屬即可。【解答】①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鋅>氫>銅,稀鹽酸與鋅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與銅不反應,則過濾后濾液中一定存在氯化鋅,一定不存在氯化銅,故小科同學認為猜想二不合理,理由是銅與鹽酸不反應;
②證明猜想三正確,檢驗是否有稀鹽酸即可,故實驗為取濾液少許于試管中,加入金屬鋅觀察,若出現氣泡,猜想三成立。
25.(2024九上·浙江期中)“侯氏制堿法”制得的純堿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鈉。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擬測定某純堿樣品中)Na2CO3的質量分數。
【方案一】沉淀分析法(如圖1):
(1)確定 CaCl2溶液是否過量的方法是   。
A.靜置混合物,向上層清液中再滴加 CaCl2溶液,如果無沉淀, 則符合要求
B.向溶液M 中滴加CaCl2溶液,如果有沉淀,則符合要求
(2)若沉淀 A沒有洗滌烘干,導致Na2CO3的質量分數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3)樣品中Na2CO3的質量分數為   (用字母 m、n的代數式表示)
【方案二】氣體分析法(如圖2)
(4)還有同學用設計的如圖裝置進行測定 CO2質量(堿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鈣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同學們指出該裝置會導致實驗結果偏大,請分析導致結果偏大的可能原因是   (選填序號)。
A. 發生裝置內殘留的二氧化碳氣體不能全部排到球形干燥管內
B. 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中混有氯化氫氣體,同時被堿石灰吸收
C. 干燥管與空氣相通,堿石灰即吸收發生裝置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中混有的水蒸氣,又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
D. 發生裝置漏氣,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從膠塞處逸出
【答案】A;偏大;;BC
【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1)檢驗溶液中所加試劑是否過量,只需取少量上層清液于試管中,繼續添加要檢測的試劑觀察現象即可。
(2)沒有烘干,沉淀的質量偏大,則測得的碳酸鈉的質量分數偏大。
(3)沉淀的質量為碳酸鈣的質量,結合方程式計算碳酸鈉的質量,為溶質的質量,再由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計算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4)測得的結果偏大,可能是二氧化碳的質量偏大,據此分析。【解答】(1)確定CaCl2溶液是否過量的方法是靜置混合物,向上層清液中再滴加CaCl2溶液,如果無沉淀,則符合要求。
故答案為:A。
(2)若沉淀A沒有洗滌烘干,導致碳酸鈣含有水,質量偏大,最終導致Na2CO3的質量分數偏大。
(3)設碳酸鈉質量是x,
x=
樣品中Na2CO3的質量分數為。
(4)A、發生裝置內殘留的二氧化碳氣體不能全部排到球形干燥管內,導致實驗結果偏小,故A錯誤;
B、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中混有氯化氫氣體,同時被堿石灰吸收,導致實驗結果偏大,故B正確;
C、干燥管與空氣相通,堿石灰即吸收發生裝置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中混有的水蒸氣,又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導致實驗結果偏大,故C正確;
D、發生裝置漏氣,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從膠塞處逸出,導致實驗結果偏小,故D錯誤。
故答案為:BC。
26.(2024九上·浙江期中)小樂用如圖所示裝置和藥品進行實驗。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將NaOH濃溶液注入錐形瓶中,關閉活塞,打開止水夾,觀察到錐形瓶中產生白色沉淀,燒杯中液面下降。
(1)若X是一種堿,其化學式可能是   (寫出1種)。
(2)若X是CaCl2(CaCl2溶液呈中性),實驗結束后,小樂將錐形瓶中混合物進行過濾得到Y溶液,并進行了如下三組實驗:
①取少量Y溶液于試管中,測其pH,pH>7
②取少量Y溶液于試管中,加入CaCl2溶液,無明顯現象,再測試管內溶液的pH,pH>7
③取少量Y溶液于試管中,測其pH,pH>7,再向試管內加入K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
以上三組實驗現象,能說明Y溶液一定含有NaOH的是   (選填序號)。
(3)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可知,Y溶液的溶質為   (填寫化學式)。
【答案】Ca(OH)2;②③;CaCl2、NaOH、NaCl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X為可溶性堿且能與碳酸根離子沉淀,X可能是氫氧化鈣或氫氧化鋇。
(2)碳酸鈉和氫氧化鈉都呈堿性,所以碳酸鈉的存在會干擾氫氧化鈉的檢驗,應將碳酸鈉除去再檢驗氫氧化鈉。
(3)碳酸鈉與氯化鈣反應的方程式為。
【詳解】(1)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將NaOH濃溶液加入錐形瓶A,關閉活塞,打開彈簧夾,觀察到A中產生白色沉淀,燒杯B中液面降低,這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生成了碳酸鈉和水,錐形瓶中壓強減小,X溶液被壓入錐形瓶中,X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了白色沉淀,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如果X是一種堿,可能是氫氧化鈣或氫氧化鋇,化學式分別為:Ca(OH)2(或Ba(OH)2)。
(2)①取少量Y溶液測其pH,pH>7,溶液顯堿性,可能含氫氧化鈉,也可能含碳酸鈉,不能說明一定含氫氧化鈉;
②取少量Y溶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無明顯現象,說明不含碳酸鈉,因為氯化鈣能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再測其pH,pH>7,說明溶液顯堿性,含氫氧化鈉;
③取少量Y溶液,測其 pH,pH>7,說明溶液顯堿性,再向其中加入K2C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含氯化鈣,氯化鈣能與碳酸鉀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鉀,氯化鈣與碳酸鈉能發生反應,不能共存,說明A中不含碳酸鈉,故pH>7,說明含氫氧化鈉;
故以上三組實驗現象,能說明Y溶液一定含有NaOH的是②③。
(3)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生成了碳酸鈉和水,X是CaCl2,則氯化鈣能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實驗結束后,小樂將錐形瓶中混合物進行過濾得到Y溶液,則Y溶液含有生成的NaCl,由③分析可知,Y溶液的溶質有NaOH、CaCl2,則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可知,Y溶液的溶質為NaCl、NaOH、CaCl2。
27.(2024九上·浙江期中)黃鐵礦的主要成分為二硫化亞鐵可用于工業上冶煉鐵和生產濃硫酸,如圖所示。
(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___________。
A.反應前將黃鐵礦粉碎,能提高反應速率
B.反應①②③④中都有元素化合價的變化
C.反應②一定不屬于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一
D.該過程回收利用了能減少酸雨的發生
(2)若工廠用1000噸含的質量分數為80%的礦渣煉鐵,可提煉出含鐵的質量分數為96%的生鐵多少噸?(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答案】(1)B
(2)解:氧化鐵的質量=1000噸×80%=800噸
設反應生成鐵的質量為x
=
x=560噸
提煉出含鐵的質量分數為96%的生鐵的質量=560噸÷96%≈583.3噸
答:提煉出含鐵的質量分數為96%的生鐵的質量為583.3噸。
【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冶煉
【解析】【分析】(1)二硫化亞鐵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氧化鐵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3價,鐵單質的化合價為0價,二硫化亞鐵中硫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三氧化硫中硫元素點的化合價為+6價,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價為+6價。
(2)根據方程式計算鐵單質的質量,再由質量分數公式計算生鐵的質量。【解答】(1)A、反應前將黃鐵礦粉碎,能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提高反應速率,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由圖可知,反應④是三氧化硫與水反應生成硫酸,反應中各元素的化合價都不變,故B錯誤,符合題意;
C、反應②是氧化鐵與一氧化碳在高溫的條件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是兩種化合物生成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的反應,不屬于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一,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該過程回收利用了SO2能減少酸雨的發生,選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A 反應前將黃鐵礦粉碎,能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提高反應速率,選項正確;
B 由圖可知,反應④是三氧化硫與水反應生成硫酸,反應中各元素的化合價都不變,選項錯誤;
C 反應②是氧化鐵與一氧化碳在高溫的條件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是兩種化合物生成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的反應,不屬于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一,選項正確;
D 該過程回收利用了SO2能減少酸雨的發生,選項正確;
故填B。
(2)見答案。
28.(2024九上·浙江期中)Cu與Zn的合金稱為黃銅,有優良的導熱性和耐腐蝕性,可用作各種儀器零件。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了測定某黃銅的組成,取20g該黃銅樣品于燒杯中,向其中分4次加入相同溶質質量分數的稀硫酸,使之充分反應。每次所用稀硫酸的質量及剩余固體的質量記錄于下表:
  加入稀硫酸的質量(g) 充分反應后剩余固體的質量(g)
第1次 10 m
第2次 10 17.4
第3次 10 16.1
第4次 10 15.6
試回答下列問題:
(1)從以上數據可知,表格中,   
(2)黃銅樣品中鋅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3)計算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答案】(1)18.7
(2)10g稀硫酸能和1.3g鋅反應,由表中數據可知,第4次實驗完全反應后剩余固體質量是15.6g,固體減少的質量=16.1g-15.6g=0.5g小于1.3g,說明第4次加入的硫酸過量,剩余的固體是銅,銅的質量為15.6g,則黃銅樣品中鋅的質量分數為:,
答:黃銅樣品中鋅的質量分數為24%。
(3)設10g稀硫酸中硫酸質量為x
x=1.96g
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分數是:
答: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分數是19.6%。
【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每次加入的稀硫酸的質量相同,則消耗的鋅的質量相同,根據表中數據可知,每10g稀硫酸消耗鋅的質量為1.3g,據此計算m的值。
(2)銅是不活潑金屬,不能與稀硫酸反應,所以最終剩余的固體是銅,溶解的是鋅。
(3)第一次所用的稀硫酸一定完全反應,所以用第一組數據,通過方程式進行計算。【解答】(1)由表中的數據可知,第二次完全反應后剩余固體質量是17.4g,反應的鋅質量是20g-17.4g=2.6g,即10g稀硫酸能和1.3g鋅反應,表格中m=20-1.3=18.7。
(1)由表中的數據可知,第二次完全反應后剩余固體質量是17.4g,反應的鋅質量是20g-17.4g=2.6g,即10g稀硫酸能和1.3g鋅反應,表格中m=20-1.3=18.7;
(2)見答案;
(3)見答案。
29.(2024九上·浙江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常用菱鎂礦制備。研究人員向一定質量的菱鎂礦粉中入過量的稀硫酸,充分溶解后除雜,過濾,得到只含和的混合溶液。為確定混合溶液中硫酸鎂的含量,現取混合溶液100g,再逐漸加入一定質量分數的NaOH溶液30g,產生沉淀質量如圖所示。
(1)計算100g混合溶液中含的質量。
(2)加入22gNaOH溶液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多少?(保留到0.1%)
【答案】(1)設100g混合溶液中含MgSO4的質量為x,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的質量為y,
x=1.2g,
y=0.8g,
答:100g混合溶液中含MgSO4的質量為1.2g。
(2)加入22gNaOH溶液后,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的質量=,設生成硫酸鈉的質量為z,由
、可得:
z=1.562g,
加入22gNaOH溶液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答:加入22gNaOH溶液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3%。
【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據酸堿優先反應可知,Mg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的燒杯中滴加NaOH溶液時,氫氧化鈉先與硫酸反應,后與硫酸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硫酸鈉。沉淀的質量為0.58g,即氫氧化鎂的質量為0.58g,通過方程式計算硫酸鎂的質量。
(2)反應后溶質來自于兩步反應,需結合圖像通過方程式計算每步反應生成的溶質的質量,反應后溶液的質量等于所有藥品的總質量減去沉淀的質量。
(1)見答案;
(2)見答案。
1 / 1浙江省浙北六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1.(2024九上·浙江期中)下列物質的使用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濃硫酸用作脫水劑 B.液氮用作制冷劑
C.燒堿制作肥皂 D.生石灰作干燥劑
2.(2024九上·浙江期中)某興趣小組準備為同學們表演節目,經過討論方案如下:在白紙上用干凈的毛筆蘸取鹽酸畫花朵,再用另一支毛筆蘸取氫氧化鈉溶液畫葉子,然后將這幅畫掛在墻上,待晾干后,向畫面噴灑石蕊試液,結果將出現(  )
A.紫花紅葉 B.紅花繁葉 C.紅花藍葉 D.藍花紅葉
3.(2024九上·浙江期中)操作的規范性、安全性是實驗成敗的關鍵。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氫氣還原氧化銅 B.加入鋅粒
C.測定溶液的pH D.稀釋濃硫酸
4.(2024九上·浙江期中)合理使用化肥,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和減少環境污染。下列有關化肥的說法正確的(  )
A.可以使用磷肥來解決植物的倒伏問題
B.硝酸鉀屬于鹽,是復合肥料
C.氯化銨與熟石灰混合施用,既施了氮肥又改良了酸性土壤
D.氮肥能促使農作物根系發達,提高抗寒能力
5.(2024九上·浙江期中)下列除去雜質的方法中,正確的是(  )
選項 物質(括號內為雜質) 去除雜質的方法
A 加過量溶液、過濾
B 加水、過濾
C 加入適量的溶液、過濾
D 加溶液、過濾
A.A B.B C.C D.D
6.(2024九上·浙江期中)繪制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復習方法。某同學在復習酸的通性時,繪制了名為“五彩的酸”思維導圖。下列選項中不正確的是(  )
A.①表示紫色石蕊試液
B.若用實現②,會得到黃色溶液
C.為得到藍色溶液,可用實現③
D.不能用為例,體現酸的通性
7.(2024九上·浙江期中)下列各組物質,只用組內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鑒別的是(  )
A.K2SO4、BaCl2、NaNO3、NaCl B.K2CO3、BaCl2、NaNO3、HCl
C.KOH、Na2SO4、K2SO4、MgCl2 D.KCl、AgNO3、KNO3、HCl
8.(2024九上·浙江期中)向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過量。水的質量、氫氧 化鈉質量、硫酸鈉質量隨稀硫酸質 量變化關系如圖所示。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甲代表氫氧化鈉
B.加入m 克稀硫酸時,兩者恰好完全反應
C.a 點對應的溶液中溶質種類為三種
D.b 點對應的溶液中加入鋅粒,有氣泡產生
9.(2024九上·浙江期中)下列是分析放置在空氣中的NaOH 固體的相關實驗,其中最合理的是(  )
序號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
A 除去雜質 取固體, 加水溶解, 滴加澄清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應, 過濾
B 證明變質 取少量固體, 加水溶解, 滴加少量稀鹽酸, 觀察是否有氣泡產生
C 確定成分 取少量固體, 加入石灰水, 過濾, 向濾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D 測定含量 取少量固體, 加入足量稀鹽酸, 直接用排水法收集 VmL 氣體
A.A B.B C.C D.D
10.(2024九上·浙江期中)如圖所示,將滴管甲中的液體擠出,氣球明顯鼓起,一段時間后恢復原狀,再將滴管乙中的液體擠出,氣球又明顯鼓起且不恢復原狀。則滴管甲、乙和燒杯①②中的物質可能是(  )
A.甲-水,①-食鹽;乙-稀硫酸,②-銅
B.甲-水,①-硝酸銨;乙-稀鹽酸,②-鐵
C.甲-水,①-苛性鈉;乙-稀硫酸,②-鋅
D.甲-水,①熟石灰;乙-稀鹽酸,②-氧化鐵
11.(2024九上·浙江期中)用三段粗細均勻、質量相等的鐵絲與不同溶液反應研究金屬的性質。將三段鐵絲拼接再同一平面內,懸掛后靜止時如圖甲。現將oc段鐵絲浸入某一無色溶液中,一段時間后取出晾干,懸掛后出現如圖乙所示現象,則該溶液可能是(  )
A.稀硫酸 B.硫酸鋅溶液 C.硝酸銀溶液 D.硫酸銅溶液
12.(2024九上·浙江期中)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是科學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對下列微觀圖示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反應前后分子和原子的數目均發生改變
B.反應物甲屬于化合物,乙屬于單質
C.生成物丙是由原子構成的
D.在該反應中,有元素化合價發生改變
13.(2024九上·浙江期中)老師在黑板上設計了一個以水為主題的“化學反應接龍”游戲(如圖所示)。要求同學們用前一個反應的一種生成物作為下一個反應的反應物,并按序號寫出反應方程式和所屬的基本反應類型。小新同學被老師邀請進行了如下書寫:
①分解反應:
②置換反應:
③化合反應:
④復分解反應:
你認為錯誤的是(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4.(2024九上·浙江期中)常溫下,相同質量的鎂和鐵分別與足量的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稀硫酸反應,以下圖像中縱坐標表示生成氫氣的質量,橫坐標表示相關的量。其中圖像表示正確的是(  )
A. B.
C. D.
15.(2024九上·浙江期中)某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離子中的若干種:。現取二份100mL溶液進行如下實驗:(1)第一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熱后,產生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2)第二份加足量溶液后,得到干燥沉淀,加入足量稀鹽酸,沉淀部分消失。根據上述實驗,以下推測正確的是(  )
A.一定不存在可能存在
B.一定存在,可能存在
C.可能存在,一定不存在
D.一定存在,可能存在
16.(2024九上·浙江期中)2024年9月25日8時44分,中國試射了一枚洲際導彈,成功落入太平洋預定海域;此導彈使用了燃料偏二甲肼和助燃劑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屬于   (填“有機物”或“無機物”);燃料完全燃燒以后會生成   、水和氮的氧化物。(填寫物質名稱)
17.(2024九上·浙江期中)小金學習了金屬的性質后,以鐵片為原料進行實驗。
(1)他注意到鐵片表面有明顯銹蝕,請你寫出一條金屬防銹的方法并說明理由   。
(2)小金除銹后將足量鐵片加入稀硫酸溶液,反應前后溶液的離子種類如圖所示,“”表示   微粒(填寫符號)。
(3)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則反應結束后溶液的質量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
18.(2024九上·浙江期中)興趣小組研究酸堿反應時利用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紫色石蕊指示劑進行實驗,實驗操作和溶液顏色變化如下圖所示。
(1)從微觀角度分析,最初使燒杯中溶液變藍是   。(填離子符號)
(2)根據乙圖顏色的變化,判斷圖甲中B溶液是   。(填寫溶液名稱)
(3)圖乙中M點時,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   。(填化學式)
19.(2024九上·浙江期中)2024年9月10日,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航。中鋁西南鋁業已為C919提供了30個規格、600余件鋁合金材料,是飛機的關鍵結構件。
(1)鋁制品密度小、硬度大、耐銹蝕。鋁制品耐銹蝕的原因是   。
(2)鋁合金中主要含有鋁、銅、鎂三種金屬,科學實驗小組同學為驗證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某同學設計了如圖3個實驗。具有明顯實驗現象的是   實驗;經仔細分析,同學們一致認為三個實驗中只需選做其中2個實驗即可驗證鋁、銅、鎂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其中可舍去的實驗是   。(以上都填寫實驗序號)
20.(2024九上·浙江期中)學習了堿的化學性質之后,小新構建了如圖所示的氫氧化鈣部分知識網絡,其中“—表示相連物質能發生化學反應,X圖中所給物質的類別不同,請回答:
(1)請寫出氫氧化鈣與稀鹽酸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2)列舉熟石灰的一種用途   ;
(3)X溶液能與,溶液反應產生藍色絮狀沉淀,寫出X的化學式   。
21.(2024九上·浙江期中)物質的類別和核心元素的化合價是研究物質性質的兩個基本視角。如圖甲表示鐵元素的常見化合價與含鐵物質類別的關系。
(1)c物質水溶液的顏色是   。
(2)X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的含鐵化合物屬于如圖甲中的   (填序號)。
(3)某同學想用物質a制取物質b,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方案。如果向盛有溶液Ⅰ的燒杯中滴加NaOH溶液至過量,請寫出生成b物質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22.(2024九上·浙江期中)有一包白色固體可能含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鋇、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某科學興趣小組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實驗:
①取少量固體于燒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燒杯內有固體殘留并得到無色溶液甲;
②取少量無色溶液甲于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變色;
③過濾得到步驟①中燒杯內的固體,洗滌干燥后放在干凈燒杯內,在固體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斷攪拌,燒杯內固體的質量入稀硝酸質量的變化如圖所示。
(1)根據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原白色固體中一定有   。
(2)無色溶液甲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質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碳酸鈉 B.硫酸鈉 C.硝酸鋇 D.氫氧化鈉
(3)圖中C點時溶液所含溶質   (寫化學式)。
23.(2024九上·浙江期中)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方法獲取證據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環節
(1)向少量沉淀中加入稀鹽酸,觀察到   ,可判斷發生了反應。
(2)如圖a所示,向NaOH稀溶液中緩緩通入HCl氣體,測定該過程中溶液導電能力的變化,實驗結果如圖b、(溶液體積、溫度的變化可忽略)分析A→B段變化,其他條件相同,導電能力:   (填“>”、“<”或“=”)。
24.(2024九上·浙江期中)某科學實驗小組向稀鹽酸中放入一定量的銅鋅混合物,充分反應過濾,得到濾渣A和濾液B。
同學們開始對濾渣和濾液的成分展開探究。
濾液B中含有的溶質是什么?小紅同學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猜想二:和;猜想三:和;
①小明同學認為猜想二不合理,理由是   ;
②同學們通過實驗證明猜想三是正確的,請完成表格中的內容: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有氣泡產生 猜想三成立
25.(2024九上·浙江期中)“侯氏制堿法”制得的純堿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鈉。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擬測定某純堿樣品中)Na2CO3的質量分數。
【方案一】沉淀分析法(如圖1):
(1)確定 CaCl2溶液是否過量的方法是   。
A.靜置混合物,向上層清液中再滴加 CaCl2溶液,如果無沉淀, 則符合要求
B.向溶液M 中滴加CaCl2溶液,如果有沉淀,則符合要求
(2)若沉淀 A沒有洗滌烘干,導致Na2CO3的質量分數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3)樣品中Na2CO3的質量分數為   (用字母 m、n的代數式表示)
【方案二】氣體分析法(如圖2)
(4)還有同學用設計的如圖裝置進行測定 CO2質量(堿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鈣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同學們指出該裝置會導致實驗結果偏大,請分析導致結果偏大的可能原因是   (選填序號)。
A. 發生裝置內殘留的二氧化碳氣體不能全部排到球形干燥管內
B. 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中混有氯化氫氣體,同時被堿石灰吸收
C. 干燥管與空氣相通,堿石灰即吸收發生裝置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中混有的水蒸氣,又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
D. 發生裝置漏氣,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從膠塞處逸出
26.(2024九上·浙江期中)小樂用如圖所示裝置和藥品進行實驗。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將NaOH濃溶液注入錐形瓶中,關閉活塞,打開止水夾,觀察到錐形瓶中產生白色沉淀,燒杯中液面下降。
(1)若X是一種堿,其化學式可能是   (寫出1種)。
(2)若X是CaCl2(CaCl2溶液呈中性),實驗結束后,小樂將錐形瓶中混合物進行過濾得到Y溶液,并進行了如下三組實驗:
①取少量Y溶液于試管中,測其pH,pH>7
②取少量Y溶液于試管中,加入CaCl2溶液,無明顯現象,再測試管內溶液的pH,pH>7
③取少量Y溶液于試管中,測其pH,pH>7,再向試管內加入K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
以上三組實驗現象,能說明Y溶液一定含有NaOH的是   (選填序號)。
(3)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可知,Y溶液的溶質為   (填寫化學式)。
27.(2024九上·浙江期中)黃鐵礦的主要成分為二硫化亞鐵可用于工業上冶煉鐵和生產濃硫酸,如圖所示。
(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___________。
A.反應前將黃鐵礦粉碎,能提高反應速率
B.反應①②③④中都有元素化合價的變化
C.反應②一定不屬于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一
D.該過程回收利用了能減少酸雨的發生
(2)若工廠用1000噸含的質量分數為80%的礦渣煉鐵,可提煉出含鐵的質量分數為96%的生鐵多少噸?(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28.(2024九上·浙江期中)Cu與Zn的合金稱為黃銅,有優良的導熱性和耐腐蝕性,可用作各種儀器零件。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了測定某黃銅的組成,取20g該黃銅樣品于燒杯中,向其中分4次加入相同溶質質量分數的稀硫酸,使之充分反應。每次所用稀硫酸的質量及剩余固體的質量記錄于下表:
  加入稀硫酸的質量(g) 充分反應后剩余固體的質量(g)
第1次 10 m
第2次 10 17.4
第3次 10 16.1
第4次 10 15.6
試回答下列問題:
(1)從以上數據可知,表格中,   
(2)黃銅樣品中鋅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3)計算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29.(2024九上·浙江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常用菱鎂礦制備。研究人員向一定質量的菱鎂礦粉中入過量的稀硫酸,充分溶解后除雜,過濾,得到只含和的混合溶液。為確定混合溶液中硫酸鎂的含量,現取混合溶液100g,再逐漸加入一定質量分數的NaOH溶液30g,產生沉淀質量如圖所示。
(1)計算100g混合溶液中含的質量。
(2)加入22gNaOH溶液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多少?(保留到0.1%)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是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而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解答】A、濃硫酸用作脫水劑時,使其它物質發生碳化,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A錯誤;
B、液氮用作制冷劑時,只是液氮的狀態發生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故B正確;
C、燒堿制作肥皂后生成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故C錯誤;
D、生石灰作干燥劑時,生石灰與水反應生成熟石灰,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2.【答案】C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酸堿指示劑的性質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石蕊試液遇到呈酸性的花朵部分會顯示紅色,遇到呈堿性的葉子部分則會顯示藍色,故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3.【答案】D
【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pH值的測量及方法;濃硫酸的稀釋;金屬的冶煉
【解析】【分析】傾倒濃硫酸時,標簽要向手心,瓶塞要倒放,將濃硫酸倒入水中稀釋。【解答】A、氫氣還原氧化銅,導管應伸入集氣瓶的底部、氧化銅的上方,為防止冷凝水倒流至熱的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且試管口不能塞塞子,否則空氣無法排出,故A錯誤;
B、向試管中裝鋅粒時,先將試管橫放,用鑷子把鋅粒放在試管口,再慢慢將試管豎立起來,故B錯誤;
C、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時,正確的操作方法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試紙,用潔凈、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測液滴到pH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讀出pH。不能將pH試紙伸入待測液中,以免污染待測液,故C錯誤;
D、稀釋濃硫酸時,要把濃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使熱量及時的擴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濃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飛濺,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4.【答案】B
【知識點】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常見的肥料有鉀肥、磷肥、氮肥和復合肥,要熟記不同種類肥料的作用。【解答】A、植物出現倒伏的狀況,說明土壤缺乏鉀元素,應適量施用鉀肥,故A錯誤;
B、硝酸鉀屬于鹽,其中含有鉀元素和氮元素是復合肥料,故B正確;
C、氯化銨與熟石灰不能混合施用,否則產生氨氣降低肥效,故C錯誤;
D、磷肥能促進農作物根系發達,增強吸收養分和抗寒抗旱能力,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5.【答案】A
【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
【解析】【分析】除雜的基本原則:①不與除雜試劑反應;②沒引入新的雜質。
【解答】A .根據題意可知,鋅能與過量的硫酸亞鐵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鋅溶液和鐵,混合物加過量溶液、過濾,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A正確;
B.被除雜的氧化鈣能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不符合除雜原則,故B錯誤;
C .碳混合物加入適量的溶液、過濾,會引入了新的雜質氫氧化鈉,故C錯誤;
D.硫酸與硝酸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硝酸,會把原物質除去,故D錯誤。
故選A。
6.【答案】B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酸的通性的知識分析判斷。
【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紅,則①表示紫色石蕊試液,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鐵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硫酸亞鐵溶液呈淺綠色,故B錯誤符合題意;
C.氧化銅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硫酸銅溶液呈藍色,所以為得到藍色溶液,故C正確不合題意;
D.氯化鋇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鹽酸,該反應中氫離子沒有參與反應,所以不能用BaCl2為例,體現酸的通性,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B。
7.【答案】B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根據各選項中所給物質的性質及復分解反應條件分析,由物質間是否反應及反應現象是否完全相同確定各物質能否鑒別。
【解答】A、所給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只有硫酸鉀和氯化鋇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其它都無現象,不能鑒別,不符合題意;
B、所給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若一個沉淀、一個氣體、一個無現象的為碳酸鉀,只一個沉淀的為氯化鋇,只一個氣體的為鹽酸,都無明顯現象的為硝酸鈉,利用組內物質兩兩反應即可鑒別,符合題意;
C、所給各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只氫氧化鉀和氯化鎂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其它都無明顯現象,不能鑒別,不符合題意;
D、所給各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硝酸銀和氯化鉀、鹽酸都會產生白色沉淀,不能鑒別,不符合題意;
故選B。
8.【答案】C
【知識點】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反應的方程式為,隨著硫酸的加入,氫氧化鈉逐漸減少,直至完全反應,硫酸鈉的質量由零開始逐漸增大,直至反應結束,不再增多。【解答】A、根據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由圖像可知甲的質量隨加入硫酸的質量增多而減少最終變為0,故判斷甲表示氫氧化鈉,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根據分析,甲表示氫氧化鈉,如圖加入m克稀硫酸時,氫氧化鈉的質量剛好變為0,說明此時恰好完全反應,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如圖a點時表示氫氧化鈉未完全反應,此時溶液中含有生成的硫酸鈉以及剩余的氫氧化鈉兩種溶質,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如圖b點為加入硫酸過量的時候,此時溶液中含有硫酸顯酸性,硫酸與鋅粒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所以b點對應的溶液中加入鋅粒,有氣泡產生,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9.【答案】A
【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酸堿優先反應,若氫氧化鈉因吸收二氧化碳部分變質為碳酸鈉,則溶液為氫氧化鈉和碳酸鈉的混合物,稀鹽酸先與氫氧化鈉反應,所以要驗證是否存在碳酸鈉,應加入過量的稀鹽酸。【解答】A、除去雜質即除去混合溶液中的碳酸鈉,采取滴加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應,碳酸鈉與氫氧化鈣恰好完全反應全部轉變為氫氧化鈉和碳酸鈣,過濾去碳酸鈣沉淀即可得到氫氧化鈉溶液,故A正確;
B、證明變質即證明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碳酸鈉,應取少量固體,加水溶解,滴加足量稀鹽酸,若有氣泡產生,則證明已變質;若滴加少量稀鹽酸,即使部分變質,稀鹽酸先和氫氧化鈉反應,也不會產生氣泡,故B錯誤;
C、確定成分即檢驗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存在,采取加入石灰水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過濾后的溶液中含有反應生成的氫氧化鈉,此時滴加酚酞變紅不能證明原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鈉,故C錯誤;
D、測定氫氧化鈉或碳酸鈉的含量,采取加入鹽酸與碳酸鈉反應放出二氧化碳,用排水法收集VmL氣體;但由于二氧化碳還可以溶于水,因此所測得體積并非二氧化碳的體積,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0.【答案】C
【知識點】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象;金屬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氣球鼓起,說明裝置內壓強增大,可能是有氣體產生或溫度升高,氣球恢復,說明壓強增大大原因是溫度升高,氣球不恢復,說明壓強增大是因為有氣體產生。【解答】A、食鹽溶于水沒有能量的變化,溶液的溫度不變,即將滴管甲中的液體擠出,氣球無變化,銅不與稀硫酸反應,沒有氣體生成,即將滴管乙中的液體擠出,氣球也無變化,故A錯誤;
B、硝酸銨溶于水吸收熱量,溶液的溫度降低,則將滴管甲中的液體擠出,氣球明顯縮小,一段時間后恢復原狀,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則將滴管乙中的液體擠出,氣球又明顯鼓起且不恢復原狀,故B錯誤;
C、苛性鈉,即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出熱量,溶液的溫度升高,則將滴管甲中的液體擠出,氣球明顯鼓起,一段時間后恢復原狀,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裝置中的壓強增大,則將滴管乙中的液體擠出,氣球又明顯鼓起且不恢復原狀,故C正確;
D、熟石灰微溶于水,沒有熱量變化,即即將滴管甲中的液體擠出,氣球無變化,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沒有熱量變化,且不生成氣體,即將滴管乙中的液體擠出,氣球也無變化,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11.【答案】C,D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由圖乙可知,左側鐵絲的質量變大,鐵是活潑金屬,能與酸反應而被溶解,所以遇酸后鐵絲的質量將變小;金屬能將活動性比它弱的金屬從其可溶性鹽中置換出來,結合方程式可判斷溶解的鐵和置換出來的金屬的質量大小關系,要使鐵絲的總質量變大,則析出的金屬的質量應大于溶解的鐵的質量。【解答】A、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反應后固體的質量減少,oc段鐵絲上升,故A錯誤;
B、鋅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強,鐵不能與硫酸鋅反應,oc段鐵絲的質量不變,不出現圖乙所示現象,故B錯誤;
C、鐵與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2AgNO3=Fe(NO3)2+2Ag,參加反應的鐵與生成的銀的質量比為56:216,反應后固體的質量增加,出現如圖乙所示現象,故C正確;
D、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參加反應的鐵與生成的銅的質量比為56:64,反應后固體的質量增加,出現如圖乙所示現象,故D正確。
故答案為:CD。
12.【答案】D
【知識點】構成物質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常見物質的分類;化學反應的實質
【解析】【分析】化學反應的本質是原子的重新組合,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均不發生改變。【解答】A、該反應為化學反應,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數目保持不變,故A錯誤;
B、由圖可知,乙為水,屬于化合物,故B錯誤;
C、由圖可知,丙為氫氣,由氫分子構成,故C錯誤;
D、由圖可知,該反應是甲烷和水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氫氣和一氧化碳,反應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由-4價轉化為+2價,氫元素的化合價由0轉化為+1價,即在該反應中,有元素化合價發生改變,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13.【答案】A
【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置換反應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分解反應的特點:反應物只有一種,生成物有多種;
化合反應的特點:反應物有多種,生成物只有一種;
置換反應的特點:單質+化合物=單質+化合物;
復分解反應的特點:化合物與化合物交換陰離子。【解答】①電解水的化學方程式為:,該選項不正確;
②氧化銅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該選項不正確;
③氧化鈣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O═Ca(OH)2,該選項正確;
④,此反應是兩種化合物沒有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不屬于復分解反應,該選項不正確。
故答案為:A。
14.【答案】C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橫坐標是反應時間時,活潑金屬反應快,圖像先出現拐點;生成物中金屬化合價相同時,等質量的金屬參與反應,相對原子質量小的金屬產生的氫氣多。【解答】A、鎂的活潑性強于鐵,所以等量金屬足量酸的情況下,鎂放氣泡的速度大于鐵,即鎂的曲線斜率大于鐵,故A錯誤;
B、等量金屬足量酸的情況下,產生氫氣質量,鎂、鐵二者質量、反應后的化合價相等,鎂的相對原子質量小于鐵,所以生成氫氣的質量鎂大于鐵,故B錯誤;
C、在該反應過程中,生成氫氣中的氫原子來自于酸,而反應開始時,消耗相同質量的酸產生的氫氣質量相等,圖像重合;而后鎂的相對原子質量小于鐵的相對原子質量,最終鎂生成的氫氣質量大于鐵產生的氫氣質量,故C正確;
D、等量金屬足量酸的情況下,鎂產生的氫氣質量大于鐵產生的氫氣質量,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15.【答案】B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離子或物質的共存問題;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硫酸鋇和氯化銀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可知加入氯化鋇,沉淀部分溶解,則沉淀的種類只少有兩種,硫酸鋇和碳酸鋇,則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不含鋇離子。
【解答】第一份加足量溶液加熱后,產生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銨根離子與NaOH溶液在加熱條件下反應會生成氨氣,氨氣是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可以推斷溶液中一定含有;
Ba2+、可以形成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稀鹽酸的碳酸鋇白色沉淀;與 Ba2+可以形成不溶于水也不能溶于稀鹽酸的硫酸鋇白色沉淀,第二份加足量溶液后,得到干燥沉淀,加入足量稀鹽酸,沉淀部分消失,說明溶液中存在、,溶液中不存在Ba2+;鉀離子、氯離子不影響實驗現象,它們可能存在。
A、由上述可知,一定不存在一定存在,故A錯誤;
B、由上述可知,一定存在,可能存在,故B正確;
C、由上述可知,一定不存在,一定存在,故C錯誤;
D、由上述可知,一定存在,可能存在K+、Cl-,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16.【答案】有機物;二氧化碳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區別
【解析】【分析】有機物:含碳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鹽。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判斷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元素。【解答】由偏二甲肼的化學式C2H8N2可知,偏二甲肼含有碳元素,屬于有機物;偏二甲肼中含有碳、氫、氮三種元素,根據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則生成物中不僅含有二氧化碳和水,還應該有含氮元素的物質。
17.【答案】在金屬表面涂油、涂漆,隔絕氧氣和水;;增大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解析】【分析】(1)根據鐵生銹的條件進行分析,不同時接觸水和空氣即可。
(2)鐵和稀硫酸反應的方程式為,根據方程式可知,反應前后溶液中的硫酸根離子沒有發生改變,可知該微粒為硫酸根離子。
(3)鋅的活動性比鐵強,能將鐵從溶液中置換出來,鋅的相對原子質量大于鐵,可知溶液的質量增重,也可以通過比較硫酸亞鐵和硫酸鋅的質量大小判斷溶液質量變化情況。【解答】(1)鐵生銹的條件是鐵與空氣中的水分和氧氣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鐵制品防銹的方法有涂保護層(在金屬表面涂油、涂漆,隔絕氧氣和水),保持表面潔凈干燥(存放于干燥環境,隔絕水分),制成合金(制成合金,改變金屬的內部結構)。
(2)由反應微觀示意圖可知,鐵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水,反應前溶液中含有氫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反應后增加的離子是亞鐵離子,消失的是氫離子,所以“”表示的是硫酸根離子,符號為:。
(3)鋅和硫酸亞鐵反應生成鐵和硫酸鋅,由反應關系可知,反應結束后溶液的質量增大。
18.【答案】(1)OH-
(2)稀鹽酸
(3)NaCl、HCl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
【解析】【分析】(1)紫色石蕊與堿性物質變藍,可知是溶液變藍的離子是氫氧根離子。
(2)甲入B后,溶液變紅,可知B呈酸性,可B為稀鹽酸。
(3)反應方程式為,M點溶液呈酸性,可知稀鹽酸過量,則含有氯化氫和氯化鈉。【解答】(1)氫氧化鈉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是因為溶液中含有氫氧根離子,符號為:OH-。
(2)由乙圖中變化可知,滴加B溶液前,溶液顏色為藍色,說明圖甲中A溶液為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溶液先變紫色再變紅色,說明B溶液為稀鹽酸。
(3)圖乙中M點對應溶液呈紅色,說明稀鹽酸過量,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NaCl、HCl。
(1)氫氧化鈉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是因為溶液中含有氫氧根離子,符號為:OH-;
(2)由乙圖中變化可知,滴加B溶液前,溶液顏色為藍色,說明圖甲中A溶液為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溶液先變紫色再變紅色,說明B溶液為稀鹽酸;
(3)圖乙中M點對應溶液呈紅色,說明稀鹽酸過量,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NaCl、HCl。
19.【答案】(1)鋁在常溫下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隔絕內層鋁與氧氣接觸,阻止反應繼續進行
(2)甲;丙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解析】【分析】(1)鋁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能隔絕氧氣和水,防止鋁進一步被氧化。
(2)金屬可以將比它不活潑的金屬從其可溶性鹽中置換出來。【解答】(1)鋁制品耐銹蝕的原因是鋁在常溫下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隔絕內層鋁與氧氣接觸,阻止反應繼續進行,對內層的鋁起保護作用,故填鋁在常溫下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隔絕內層鋁與氧氣接觸,阻止反應繼續進行。
(2)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實驗甲中,鋁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氯化鋁和銅,觀察到鋁表面出現紅色物質,藍色溶液逐漸變為無色,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鎂弱,則實驗乙中鋁與氯化鎂不反應,無明顯變化,銅的金屬活動性比鋁弱,則實驗丙中通與氯化鋁不反應,無明顯變化,即三個實驗中,具有明顯實驗現象的是甲。
故答案為:甲。
由上述可知,實驗甲能夠證明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實驗乙能夠證明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鎂弱,所以實驗甲、乙就能夠驗證三種金屬的活動性的關系,其中可舍去的實驗是丙。
故答案為:丙。
(1)鋁制品耐銹蝕的原因是鋁在常溫下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隔絕內層鋁與氧氣接觸,阻止反應繼續進行,對內層的鋁起保護作用,故填鋁在常溫下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隔絕內層鋁與氧氣接觸,阻止反應繼續進行。
(2)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實驗甲中,鋁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氯化鋁和銅,觀察到鋁表面出現紅色物質,藍色溶液逐漸變為無色,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鎂弱,則實驗乙中鋁與氯化鎂不反應,無明顯變化,銅的金屬活動性比鋁弱,則實驗丙中通與氯化鋁不反應,無明顯變化,即三個實驗中,具有明顯實驗現象的是甲,故填甲;
由上述可知,實驗甲能夠證明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實驗乙能夠證明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鎂弱,所以實驗甲、乙就能夠驗證三種金屬的活動性的關系,其中可舍去的實驗是丙,故填丙。
20.【答案】(1)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2)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即可)
(3)CuSO4(合理即可)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堿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氫氧化鈣與稀鹽酸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書寫方程式時交換陰離子,原理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
(2)熟石灰、消石灰是氫氧化鈣的俗稱,可用中和酸性土壤,用于建筑材料等。
(3)藍色絮狀沉淀是氫氧化銅,由質量守恒定律、復分解反應的特點可知,X為可溶性銅鹽,例如硫酸銅、硝酸銅均可。【解答】(1)氫氧化鈣Ca(OH)2與稀鹽酸HCl發生中和反應,生成氯化鈣CaCl2和水H2O,化學方程式為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2)熟石灰具有堿性,能與土壤中酸性物質反應,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3)X溶液能與Ca(OH)2溶液反應并產生藍色絮狀沉淀,發生的反應可以是氫氧化鈣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鈣,X的化學式可以是CuSO4。
(1)氫氧化鈣Ca(OH)2與稀鹽酸HCl發生中和反應,生成氯化鈣CaCl2和水H2O,化學方程式為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2)熟石灰具有堿性,能與土壤中酸性物質反應,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3)X溶液能與Ca(OH)2溶液反應并產生藍色絮狀沉淀,發生的反應可以是氫氧化鈣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鈣,X的化學式可以是CuSO4。
21.【答案】(1)黃色
(2)f
(3)FeCl3+3NaOH=Fe(OH)3↓+3NaCl
【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的化學性質;氧化物
【解析】【分析】(1)三價鐵離子是黃色的,二價的亞鐵離子是淺綠色的。
(2)單質的化合價為0,可知X是鐵,鐵比銅活潑,可以銅從硫酸銅中置換出來,生成物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
(3)氧化物,指的是含有兩種元素,其中一種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鐵的氧化物與酸反應時,前后化合價保持一致。【解答】(1)由圖可知,c物質屬于鹽,且其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3價,則c物質水溶液的顏色是黃色,故填黃色。
(2)由圖可知,物質X中的鐵元素的化合價為0,則物質X為鐵單質,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后的含鐵化合物為硫酸亞鐵,硫酸亞鐵中的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且硫酸亞鐵由亞鐵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構成,屬于鹽,即該含鐵化合物是含+2價碳元素的鹽,如圖甲中的f,故填f。
(3)由圖可知,b物質為氫氧化鐵,物質a為氧化鐵,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生成b物質的反應是氯化鐵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鐵和氯化鈉,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FeCl3+3NaOH=Fe(OH)3↓+3NaCl。
(1)由圖可知,c物質屬于鹽,且其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3價,則c物質水溶液的顏色是黃色,故填黃色。
(2)由圖可知,物質X中的鐵元素的化合價為0,則物質X為鐵單質,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后的含鐵化合物為硫酸亞鐵,硫酸亞鐵中的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且硫酸亞鐵由亞鐵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構成,屬于鹽,即該含鐵化合物是含+2價碳元素的鹽,如圖甲中的f,故填f。
(3)由圖可知,b物質為氫氧化鐵,物質a為氧化鐵,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生成b物質的反應是氯化鐵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鐵和氯化鈉,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FeCl3+3NaOH=Fe(OH)3↓+3NaCl。
22.【答案】(1)硝酸鋇、碳酸鈉和硫酸鈉[或Ba(NO3)2、Na2CO3和Na2SO4]
(2)A;D
(3)Ba(NO3)2、HNO3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1)硫酸鋇不溶于稀硝酸,碳酸鋇能溶于稀硝酸由圖可知,兩種沉淀都存在,可知一定含有碳酸鈉、硫酸鈉和硝酸鋇。
(2)酚酞遇堿變紅,溶液無色,說明不含堿性物質,氫氧化鈉是堿,呈堿性;碳酸鈉是鹽,但水溶液也呈堿性。
(3)圖像拐點說明反應結束,可知C點硝酸過量。【解答】(1)碳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氫氧化鈉、碳酸鈉溶液顯堿性,能使酚酞變紅色。
①取少量固體于燒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燒杯內有固體殘留并得到無色溶液甲,固體中一定含有硝酸鋇,可能含有碳酸鈉、硫酸鈉中的一種或兩種;
②取少量無色溶液甲于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變色,所以白色固體中一定不含氫氧化鈉,甲中一定不含碳酸鈉;
③過濾得到步驟①中燒杯內的固體,洗滌干燥后放在干凈燒杯內,在固體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斷攪拌,燒杯內固體的質量逐漸減小,然后不變,則燒杯內的固體是硫酸鋇和碳酸鋇的混合物,所以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碳酸鈉和硫酸鈉。
由上述可知,原白色固體中一定有硝酸鋇、碳酸鈉和硫酸鈉。
(2)無色溶液甲不顯堿性,其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質是:碳酸鈉、氫氧化鈉。
故答案為:AD。
(3)碳酸鋇與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鋇、水和二氧化碳,中C點時,稀硝酸過量,溶液所含溶質硝酸鋇和硝酸,化學式分別為:Ba(NO3)2、HNO3。
(1)根據分析可知,原白色固體中一定有硝酸鋇、碳酸鈉和硫酸鈉;
(2)無色溶液甲不顯堿性,其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質是:碳酸鈉、氫氧化鈉。
故選AD;
(3)碳酸鋇與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鋇、水和二氧化碳,中C點時,稀硝酸過量,溶液所含溶質硝酸鋇和硝酸,化學式分別為:Ba(NO3)2、HNO3。
23.【答案】(1)固體溶解或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
(2)>
【知識點】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鐵離子的溶液為黃色溶液,有新物質生成是,說明發生了化學變化。
(2)酸堿反應的本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生成水,導電能力減弱,說明氯離子的導電能力弱于氫氧根離子。【解答】(1)化學反應發生的依據主要有: 有新物質生成,反應物被消耗;氫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固體溶解說明反應物氫氧化鐵減少,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說明有新物質生成,都能說明發生了反應。
(2)①氯化氫溶于水形成鹽酸,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 HCl+NaOH=NaCl+H2O;溶液體積、溫度的變化忽略,則相當于相同數目的氫氧根離子替換為氯離子,導電能力下降了,則導電能力:OH >Cl 。
(1)化學反應發生的依據主要有: 有新物質生成,反應物被消耗;氫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固體溶解說明反應物氫氧化鐵減少,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說明有新物質生成,都能說明發生了反應;
(2)①氯化氫溶于水形成鹽酸,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 HCl+NaOH=NaCl+H2O;溶液體積、溫度的變化忽略,則相當于相同數目的氫氧根離子替換為氯離子,導電能力下降了,則導電能力:OH >Cl 。
24.【答案】銅與稀鹽酸不反應;取濾液少許于試管中,加入金屬鋅觀察(合理即可)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①活動性比氫強的金屬能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氫氣,銅是不活潑金屬,不能反應。
②三正確,有氣泡產生,只需向溶液中加入活潑金屬即可。【解答】①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鋅>氫>銅,稀鹽酸與鋅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與銅不反應,則過濾后濾液中一定存在氯化鋅,一定不存在氯化銅,故小科同學認為猜想二不合理,理由是銅與鹽酸不反應;
②證明猜想三正確,檢驗是否有稀鹽酸即可,故實驗為取濾液少許于試管中,加入金屬鋅觀察,若出現氣泡,猜想三成立。
25.【答案】A;偏大;;BC
【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1)檢驗溶液中所加試劑是否過量,只需取少量上層清液于試管中,繼續添加要檢測的試劑觀察現象即可。
(2)沒有烘干,沉淀的質量偏大,則測得的碳酸鈉的質量分數偏大。
(3)沉淀的質量為碳酸鈣的質量,結合方程式計算碳酸鈉的質量,為溶質的質量,再由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計算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4)測得的結果偏大,可能是二氧化碳的質量偏大,據此分析。【解答】(1)確定CaCl2溶液是否過量的方法是靜置混合物,向上層清液中再滴加CaCl2溶液,如果無沉淀,則符合要求。
故答案為:A。
(2)若沉淀A沒有洗滌烘干,導致碳酸鈣含有水,質量偏大,最終導致Na2CO3的質量分數偏大。
(3)設碳酸鈉質量是x,
x=
樣品中Na2CO3的質量分數為。
(4)A、發生裝置內殘留的二氧化碳氣體不能全部排到球形干燥管內,導致實驗結果偏小,故A錯誤;
B、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中混有氯化氫氣體,同時被堿石灰吸收,導致實驗結果偏大,故B正確;
C、干燥管與空氣相通,堿石灰即吸收發生裝置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中混有的水蒸氣,又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導致實驗結果偏大,故C正確;
D、發生裝置漏氣,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從膠塞處逸出,導致實驗結果偏小,故D錯誤。
故答案為:BC。
26.【答案】Ca(OH)2;②③;CaCl2、NaOH、NaCl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X為可溶性堿且能與碳酸根離子沉淀,X可能是氫氧化鈣或氫氧化鋇。
(2)碳酸鈉和氫氧化鈉都呈堿性,所以碳酸鈉的存在會干擾氫氧化鈉的檢驗,應將碳酸鈉除去再檢驗氫氧化鈉。
(3)碳酸鈉與氯化鈣反應的方程式為。
【詳解】(1)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將NaOH濃溶液加入錐形瓶A,關閉活塞,打開彈簧夾,觀察到A中產生白色沉淀,燒杯B中液面降低,這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生成了碳酸鈉和水,錐形瓶中壓強減小,X溶液被壓入錐形瓶中,X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了白色沉淀,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如果X是一種堿,可能是氫氧化鈣或氫氧化鋇,化學式分別為:Ca(OH)2(或Ba(OH)2)。
(2)①取少量Y溶液測其pH,pH>7,溶液顯堿性,可能含氫氧化鈉,也可能含碳酸鈉,不能說明一定含氫氧化鈉;
②取少量Y溶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無明顯現象,說明不含碳酸鈉,因為氯化鈣能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再測其pH,pH>7,說明溶液顯堿性,含氫氧化鈉;
③取少量Y溶液,測其 pH,pH>7,說明溶液顯堿性,再向其中加入K2C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含氯化鈣,氯化鈣能與碳酸鉀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鉀,氯化鈣與碳酸鈉能發生反應,不能共存,說明A中不含碳酸鈉,故pH>7,說明含氫氧化鈉;
故以上三組實驗現象,能說明Y溶液一定含有NaOH的是②③。
(3)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生成了碳酸鈉和水,X是CaCl2,則氯化鈣能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實驗結束后,小樂將錐形瓶中混合物進行過濾得到Y溶液,則Y溶液含有生成的NaCl,由③分析可知,Y溶液的溶質有NaOH、CaCl2,則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可知,Y溶液的溶質為NaCl、NaOH、CaCl2。
27.【答案】(1)B
(2)解:氧化鐵的質量=1000噸×80%=800噸
設反應生成鐵的質量為x
=
x=560噸
提煉出含鐵的質量分數為96%的生鐵的質量=560噸÷96%≈583.3噸
答:提煉出含鐵的質量分數為96%的生鐵的質量為583.3噸。
【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冶煉
【解析】【分析】(1)二硫化亞鐵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氧化鐵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3價,鐵單質的化合價為0價,二硫化亞鐵中硫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三氧化硫中硫元素點的化合價為+6價,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價為+6價。
(2)根據方程式計算鐵單質的質量,再由質量分數公式計算生鐵的質量。【解答】(1)A、反應前將黃鐵礦粉碎,能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提高反應速率,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由圖可知,反應④是三氧化硫與水反應生成硫酸,反應中各元素的化合價都不變,故B錯誤,符合題意;
C、反應②是氧化鐵與一氧化碳在高溫的條件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是兩種化合物生成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的反應,不屬于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一,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該過程回收利用了SO2能減少酸雨的發生,選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A 反應前將黃鐵礦粉碎,能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提高反應速率,選項正確;
B 由圖可知,反應④是三氧化硫與水反應生成硫酸,反應中各元素的化合價都不變,選項錯誤;
C 反應②是氧化鐵與一氧化碳在高溫的條件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是兩種化合物生成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的反應,不屬于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一,選項正確;
D 該過程回收利用了SO2能減少酸雨的發生,選項正確;
故填B。
(2)見答案。
28.【答案】(1)18.7
(2)10g稀硫酸能和1.3g鋅反應,由表中數據可知,第4次實驗完全反應后剩余固體質量是15.6g,固體減少的質量=16.1g-15.6g=0.5g小于1.3g,說明第4次加入的硫酸過量,剩余的固體是銅,銅的質量為15.6g,則黃銅樣品中鋅的質量分數為:,
答:黃銅樣品中鋅的質量分數為24%。
(3)設10g稀硫酸中硫酸質量為x
x=1.96g
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分數是:
答: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分數是19.6%。
【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每次加入的稀硫酸的質量相同,則消耗的鋅的質量相同,根據表中數據可知,每10g稀硫酸消耗鋅的質量為1.3g,據此計算m的值。
(2)銅是不活潑金屬,不能與稀硫酸反應,所以最終剩余的固體是銅,溶解的是鋅。
(3)第一次所用的稀硫酸一定完全反應,所以用第一組數據,通過方程式進行計算。【解答】(1)由表中的數據可知,第二次完全反應后剩余固體質量是17.4g,反應的鋅質量是20g-17.4g=2.6g,即10g稀硫酸能和1.3g鋅反應,表格中m=20-1.3=18.7。
(1)由表中的數據可知,第二次完全反應后剩余固體質量是17.4g,反應的鋅質量是20g-17.4g=2.6g,即10g稀硫酸能和1.3g鋅反應,表格中m=20-1.3=18.7;
(2)見答案;
(3)見答案。
29.【答案】(1)設100g混合溶液中含MgSO4的質量為x,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的質量為y,
x=1.2g,
y=0.8g,
答:100g混合溶液中含MgSO4的質量為1.2g。
(2)加入22gNaOH溶液后,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的質量=,設生成硫酸鈉的質量為z,由
、可得:
z=1.562g,
加入22gNaOH溶液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答:加入22gNaOH溶液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3%。
【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據酸堿優先反應可知,Mg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的燒杯中滴加NaOH溶液時,氫氧化鈉先與硫酸反應,后與硫酸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硫酸鈉。沉淀的質量為0.58g,即氫氧化鎂的質量為0.58g,通過方程式計算硫酸鎂的質量。
(2)反應后溶質來自于兩步反應,需結合圖像通過方程式計算每步反應生成的溶質的質量,反應后溶液的質量等于所有藥品的總質量減去沉淀的質量。
(1)見答案;
(2)見答案。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尖扎县| 乐亭县| 平湖市| 那曲县| 万载县| 漳浦县| 桓台县| 罗田县| 六盘水市| 昌都县| 绥宁县| 吉林省| 澎湖县| 黄浦区| 乌兰浩特市| 平江县| 惠水县| 荃湾区| 大安市| 富锦市| 高密市| 凤台县| 永嘉县| 太湖县| 营口市| 嘉祥县| 延寿县| 通化县| 本溪| 巫山县| 新余市| 宁晋县| 麻城市| 屏东县| 九龙坡区| 上蔡县| 甘谷县| 梅河口市| 舞钢市| 聊城市| 新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