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義烏市稠州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科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義烏市稠州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科學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義烏市稠州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科學試題
1.(2024九上·義烏月考)2024年1月11日,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亮相央視《非遺里的中國》年度盛典。如圖是浙江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它們在制作過程中主要利用化學變化的是(  )
A.衢州白瓷 B.溫州剪紙
C.東陽木雕 D.杭州刺繡
【答案】A
【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
【解析】【分析】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別是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而物理變化沒有。【解答】A、白瓷燒制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A正確;
B、剪紙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B錯誤;
C、木雕雕刻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C錯誤;
D、刺繡刻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2.(2024九上·義烏月考)實驗室許多藥品需要密封保存,下列關于密封保存的原因,解釋正確的是(  )
A.濃硫酸——防止與空氣中CO2反應
B.生石灰──防止氧化
C.濃鹽酸——防止HCl氣體揮發
D.Na2CO3·10H2O固體——防止吸水潮解
【答案】C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物質的性質進行分析,濃鹽酸具有揮發性,生石灰易與水反應,濃硫酸具有吸水性,碳酸鈉晶體易失去結晶水。
【解答】A、濃硫酸具有吸水性,需要密封保存,故錯誤;
B、生石灰易與水反應,不和氧氣反應,故錯誤;
C、濃鹽酸具有揮發性,需要密封保存,故正確;
D、碳酸鈉晶體易失去結晶水,需要密封保存,故錯誤。
故答案為:C。
3.(2024九上·義烏月考)實驗操作的規范是實驗的基本要求。如圖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稀釋濃硫酸
B.鎂條與稀鹽酸反應
C.液體倒至試管內
D.用pH試紙測溶液的pH
【答案】C
【知識點】實驗操作注意事項的探究;pH值的測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量筒只能用于量取體積,不能進行稀釋或用作反應容器。【解答】A、稀釋濃硫酸時,不能在量筒中進行,要在燒杯中進行,要把濃硫酸緩緩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使熱量及時地擴散,故A錯誤;
B、使用膠頭滴管滴加液體時,膠頭滴管要垂懸于試管正上方滴加,避免污染膠頭滴管,故B錯誤;
C、傾倒藥品時,試管應該傾斜且試管口緊靠試劑瓶口,否則易濺出藥品,試劑瓶塞應該倒扣在桌面上,否則易腐蝕桌面,瓶塞上易沾上污染物,標簽要朝手心,否則標簽容易被腐蝕,故C正確;
D、用pH試紙測定未知溶液的pH時,正確的操作方法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測液滴在干燥的pH試紙上,與標準比色卡對比來確定pH.不能將pH試紙伸入待測液中,以免污染待測液,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4.(2024九上·義烏月考)小科給校園里植株矮小、葉色發黃的植物施用尿素,尿素是一種(  )
A.復合肥料 B.氮肥 C.磷肥 D.鉀肥
【答案】B
【知識點】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稱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稱為磷肥。含有鉀元素的肥料稱為鉀肥。同時含有氮、磷、鉀三種元素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肥料稱為復合肥。氮是合成葉綠素的原料,所以缺少氮肥的植株將出現矮小、葉片發黃等現象。【解答】尿素中含有N、P、K中的N元素,屬于氮肥。
故答案為:B。
5.(2024九上·義烏月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濃鹽酸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后,溶液的質量增加
B.濃鹽酸敞口放置,瓶口會冒白煙
C.濃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后,溶液的溶質質量會減少
D.濃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后,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會減少
【答案】D
【知識點】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濃鹽酸和濃硫酸的性質分析。
【解答】濃鹽酸會揮發出HCl氣體,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后,溶液的質量減小,故A錯誤;
濃鹽酸敞口放置,揮發出的HCl氣體和水蒸氣結合成鹽酸小液滴,因此瓶口會冒白霧,故B錯誤;
濃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后,溶質質量不變,但是吸水后會使溶液質量增大,因此溶質質量分數減小,故C錯誤,D正確。
故選D。
6.(2024九上·義烏月考)構建化學基本觀念是學好化學的基礎。下列對化學基本觀念的認識正確的是(  )
A.變化觀:在一定條件下,CO2和O2可以相互轉化
B.分類觀: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都是混合物
C.結構觀:CO和CO2的化學性質不同,因為它們的組成元素不同
D.微粒觀: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答案】A
【知識點】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常見物質的分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根據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構成不同,化學性質不同來分析;
B、根據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也可能是純凈物來分析;
C、根據氧氣通過呼吸作用轉化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轉化為氧氣來分析;
D、根據保持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來分析。
【解答】A.在一定條件下,CO2和O2可以相互轉化,氧氣通過呼吸作用轉化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轉化為氧氣,故A正確;
B.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混合物,比如水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故B錯誤;
C.CO和CO2的化學性質不同,是因為它們的分子構成不同,故C錯誤;
D.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故D錯誤。
故選A。
7.(2024九上·義烏月考)下表是小柯同學用來鑒別相關物質的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選項 需鑒別物質 所加試劑
A 稀鹽酸和稀硫酸 分別滴加大量硝酸銀溶液
B 小蘇打和純堿 分別加入到足量稀鹽酸中
C 固體火堿和熟石灰 分別在空氣中靜置一段時間
D 氯化銨和硝酸鉀 分別滴加氯化鋇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 根據兩種物質與同種試劑反應產生的不同現象來鑒別它們,若兩種物質與同種物質反應的現象相同,則無法鑒別它們。
【解答】 A.稀鹽酸和稀硫酸均能與大量硝酸銀溶液反應,分別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淀、硫酸銀白色沉淀,不能鑒別,故A錯誤;
B.小蘇打和純堿均能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不能鑒別,故B錯誤;
C.分別在空氣中靜置一段時間,表面潮濕并逐漸溶解的是固體火堿,無明顯現象的是熟石灰,可以鑒別,故C正確;
D.氯化銨和硝酸鉀均不能與氯化鋇溶液反應,均無明顯現象,不能鑒別,故D錯誤。
故選C。
8.(2024九上·義烏月考)下列反應能發生且化學方程式正確的是(  )
A.Fe(OH)3+3HCl=FeCl3+3H2O
B.2Fe+3H2SO4=Fe2(SO4)3+3H2↑
C.CaCO3+Cu(OH)2=Ca(OH)2+CuCO3↓
D.NaOH+KNO3=KOH+NaNO3
【答案】A
【知識點】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化學方程式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①反應原理;②化學式;③是否配平;④是否有氣體或沉淀符號。
【解答】A.氫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OH)3+3HCl═FeCl3+3H2O,故A正確;
B.鐵和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H2SO4═FeSO4+H2↑,反應物不正確,故B錯誤;
C.碳酸鈣和氫氧化銅不能反應,即反應原理錯誤,故C錯誤;
D.氫氧化鈉和硝酸鉀反應時,沒有沉淀、氣體和水生成,即二者不反應,故D錯誤。
故選A。
9.(2024九上·義烏月考)邏輯推理是一種重要的化學思維方法。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
A.氧化物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一定是氧化物
B.離子是帶電的粒子,但帶電的粒子一定是離子
C.酸堿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則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一定是酸堿中和反應
D.堿性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能使酚酞變紅的物質一定顯堿性
【答案】D
【知識點】離子的書寫與意義;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氧化物
【解析】【分析】 A.根據氧化物的定義進行分析;
B.根據質子、電子帶電進行分析;
C.根據中和反應的定義進行分析;
D.根據酚酞遇堿性溶液變紅進行分析。
【解答】 A.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為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含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不一定是氧化物,比如高錳酸鉀,故A錯誤;
B.離子是帶電的粒子,但帶電的粒子不一定是離子,比如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故B錯誤;
C.酸堿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但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不一定是酸堿中和反應,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不屬于中和反應,故C錯誤;
D.堿性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能使酚酞變紅的物質一定顯堿性,故D正確。
故選D。
10.(2024九上·義烏月考)下列圖像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甲:分別向等質量的鎂與氧化鎂中加入足量同種稀鹽酸
B.乙:向一定量的氫氧化鐵固體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丙:恒溫蒸發一定量的硝酸鉀飽和溶液
D.丁:分別向等質量的鋅與鐵中分別加入足量的同種稀鹽酸
【答案】B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溶解度與溫度有關,溫度不變,溶解度不變,飽和溶液的質量分數不變。【解答】A、等質量的鎂與氧化鎂中鎂中鎂元素的質量大,反應前后鎂元素的質量不變,則鎂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的質量多,故A錯誤;
B、向一定量的氫氧化鐵固體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氫氧化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鐵和水,溶液中鐵元素質量逐漸增加,至完全反應,不再發生改變,故B正確;
C、恒溫蒸發一定量的硝酸鉀飽和溶液,所得溶液仍為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不變,故C錯誤;
D、鋅的活動性比鐵強,反應速率快,根據化學方程式Zn + 2HCl = ZnCl2+ H2↑、Fe + 2HCl = FeCl2+ H2↑可知,每65份質量鋅能生成2份質量氫氣,每56份質量鐵能生成2份質量氫氣,等質量的鋅和鐵與足量鹽酸反應,鐵生成的氫氣質量更多,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11.(2024九上·義烏月考)下列有關稀硫酸的實驗中,不能體現酸的通性的是(  )
A.NaOH B.Ba(NO3)2 C.Fe粉 D.CuO粉末
【答案】B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不同體現酸的通性,即表現的是酸的個性,則反應的原理是酸根離子在反應。【解答】A、酸能與堿發生反應,NaOH屬于堿,能體現酸的通性,故A不符合題意;
B、鹽酸不能與Ba(NO3)2發生反應,不能體現酸的通性,故B符合題意;
C、Fe粉屬于金屬單質,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氫前的金屬能與稀硫酸、鹽酸發生反應,能體現酸的通性,故C不符合題意;
D、CuO粉末屬于金屬氧化物,稀硫酸、鹽酸能與金屬氧化物發生反應,能體現酸的通性,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2.(2024九上·義烏月考)下列四個圖象分別對應四種操作過程,其中不正確的是(  )
A.向NaOH溶液中滴加HCl至過量
B.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氣體
C.向Cu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過量NaOH溶液
D.向兩份同體積和同質量分數的HCl溶液中分別加入足量的鐵粉和鎂粉
【答案】B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酸堿鹽混合體系中,遵循酸堿優先反應的原則,所以氫氧化鈉應先與稀鹽酸反應,再與氯化銅反應。【解答】A、發生的反應為NaOH+HCl=NaCl+H2O,起點是溶液pH大于7,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pH為7,鹽酸過量是pH小于7,故A正確;
B、CaCl2溶液和CO2不會發生反應,不能生成沉淀,故B不正確;
C、加入NaOH溶液首先發生反應NaOH+HCl=NaCl+H2O,沒有沉淀產生,繼續加NaOH溶液發生反應CuCl2+2NaOH=Cu(OH)2↓+2NaCl,生成Cu(OH)2沉淀,當NaOH過量時不溶解,故C正確;
D、發生的反應為Fe+2HCl=FeCl2+H2↑,Mg+2HCl=MgCl2+H2↑,因為加入同體積和同質量分數的HCl溶液,即鹽酸溶質質量相等,Mg和Fe足量,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生成的H2質量相等,但由于Mg比Fe活潑,所有Mg和鹽酸首先反應完,所用時間少,故D正確。
故答案為:B。
13.(2024九上·義烏月考)有機物有許多特性,這些特性常被人們應用到日常生活生產中去,以下關于有機物的說法,錯誤的是(  )
A.乙炔氣體在氧氣中燃燒可產生3000攝氏度的高溫,可用于金屬的焊接
B.很多的有機物都是良好的溶劑,如可以用汽油來清洗油漬
C.家用液化氣的主要成分是丁烷,氣態的丁烷通過降溫液化來保存
D.羊毛、指甲或頭發在燃燒的時候,都可以聞到一股臭味,因為它們都含蛋白質
【答案】C
【知識點】簡單的有機物;生物體中的有機物
【解析】【分析】液化的方式有兩種,降溫和壓縮體積。液化石油氣是通過壓縮體積的方式將丁烷液化的。【解答】A、乙炔氣體在氧氣中燃燒可產生3000攝氏度的高溫,可用于金屬的焊接,故A不符合題意;
B、很多的有機物都是良好的溶劑,如可以用汽油來清洗油漬,故B不符合題意;
C、家用液化氣的主要成分是丁烷,主要是通過加壓液化而不是通過簡單的降溫來保存的,故C符合題意;
D、羊毛、指甲或頭發在燃燒的時候,都可以聞到一股臭味,因為它們都含蛋白質,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4.(2024九上·義烏月考)制取與儲存氫氣是氫能源利用領域的研究熱點。如圖是制取與儲存氫氣的一種方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已知MgH2+2HC1=MgC12+2H2↑)(  )
A.理論上,制氫過程中無需再補充ZnFe2O4
B.反應III中氬氣用作保護氣
C.該循環制氫過程中,不斷被消耗的物質是H2O
D.反應II產生的H2和反應Ⅲ所得MgH2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的H2質量相等
【答案】D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由圖可知,ZnFe2O4在反應I中被消耗,又在反應II中產生,可循環利用,不需要補充。應選擇化學性質穩定的氣體作保護氣,氬氣是惰性氣體,可用作保護氣。【解答】A、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過程中ZnFe2O4可循環使用,不需再補充,故A不符合題意;
B、氫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與氧氣混合加熱極易發生爆炸,所以反應Ⅲ中氬氣用作保護氣,故B不符合題意;
C、制氫體系中的反應是水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氫氣和氧氣,所以該循環制氫過程中,不斷被消耗的物質是H2O,故C不符合題意;
D、由于MgH2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的H2中的氫元素的質量等于氫化鎂和HCl中氫元素的質量之和,而反應Ⅱ產生的H2中的氫元素質量與反應Ⅲ所得MgH2中氫元素的質量相同,則反應Ⅱ產生的H2和反應Ⅲ所得MgH2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的H2質量不相等,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5.(2024九上·義烏月考)向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過量。水的質量、氫氧 化鈉質量、硫酸鈉質量隨稀硫酸質 量變化關系如圖所示。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甲代表氫氧化鈉
B.加入m 克稀硫酸時,兩者恰好完全反應
C.a 點對應的溶液中溶質種類為三種
D.b 點對應的溶液中加入鋅粒,有氣泡產生
【答案】C
【知識點】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反應的方程式為,隨著硫酸的加入,氫氧化鈉逐漸減少,直至完全反應,硫酸鈉的質量由零開始逐漸增大,直至反應結束,不再增多。【解答】A、根據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由圖像可知甲的質量隨加入硫酸的質量增多而減少最終變為0,故判斷甲表示氫氧化鈉,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根據分析,甲表示氫氧化鈉,如圖加入m克稀硫酸時,氫氧化鈉的質量剛好變為0,說明此時恰好完全反應,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如圖a點時表示氫氧化鈉未完全反應,此時溶液中含有生成的硫酸鈉以及剩余的氫氧化鈉兩種溶質,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如圖b點為加入硫酸過量的時候,此時溶液中含有硫酸顯酸性,硫酸與鋅粒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所以b點對應的溶液中加入鋅粒,有氣泡產生,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6.(2024九上·義烏月考)某植物的花瓣汁液(以下簡稱:X汁液)呈紫色,X汁液分別滴加到盛有下列溶液的試管中有如下現象:
溶液名稱 白醋 稀鹽酸 氯化鈉溶液 蒸餾水 石灰水 氫氧化鉀溶液
X汁液 紅色 紅色 紫色 紫色 綠色 綠色
(1)據上表推測,X汁液   (填“能”或“不能”)做酸堿指示劑。
(2)將X汁液滴入肥皂水中,溶液呈綠色,則肥皂水顯   (填“酸”“堿”或“中”)性。
(3)粗略測定雨水的酸堿度可使用   。
【答案】(1)能
(2)堿
(3)pH試紙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
【解析】【分析】 (1)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根據X汁液在不同溶液中顏色變化記錄表,判斷可用作酸堿指示劑的物質;
(2)根據X汁液滴入肥皂水中溶液呈綠色,判斷肥皂水的酸堿性;
(3)根據測定雨水的酸堿度可使用pH試紙解答。
【解答】 (1)根據表格可以看出,X汁液在酸堿溶液中顏色不一樣,能作指示劑;
(2)將X汁液滴入肥皂水中溶液呈綠色,則肥皂水顯堿性;
(3)粗略測定雨水的酸堿度可使用pH試紙。
17.(2024九上·義烏月考)分類是學習和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一種常用方法,分類有一定的標準。下列容器中所盛物質屬于屬于氧化物的是   ,屬于混合物的是   (填字母)。
【答案】D;BCE
【知識點】常見物質的分類
【解析】【分析】由一種物質形成的是純凈物,純凈物中由一種元素組成的是單質,多種元素組成的是化合物。多種物質組成的是混合物。【解答】A液氧是氧氣的液態,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
B氧氣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組成的不同種純凈物,所以氧氣和臭氧混合后,屬于混合物;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碳、氧兩種元素組成的不同種純凈物,所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后,屬于混合物;
D冰是水的固態,水是由氫、氧元素兩種組成的純凈物,屬于氧化物;
E過氧化氫和水都是由氫、氧元素兩種組成的不同種純凈物,過氧化氫和水混合后,屬于混合物。
綜上,屬于屬于氧化物的是D;屬于混合物的是BCE。
故答案為:D;BCE。
18.(2024九上·義烏月考)請根據下表回答有關問題:
序號 ① ② ③ ④
物質 醋酸 水 熟石灰 純堿
化學式
(1)屬于鹽的是   。(填序號)
(2)利用表中的物質作為反應物,寫出制取氫氧化鈉的化學方程式:   。
(3)檳榔芋皮上含有一種堿性的物質——皂角素,皮膚沾上它會奇癢難忍。你認為可選用下列_________來涂抹止癢。
A.食醋(含醋酸) B.熟石灰 C.純堿
【答案】(1)④
(2)
(3)A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鹽屬于化合物,由金屬陽離子或銨根離子與酸根離子結合而成。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要制取氫氧化鈉,反應物中應含有氫氧根離子和鈉離子。
(3)酸性物質可與堿性物質結合,達到止癢的效果。【解答】(1)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且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酸是電離時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堿是電離時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鹽是由金屬陽離子(銨根離子)和酸根陰離子構成的化合物;故表中屬于氧化物的是②;屬于堿的是③;屬于酸的是①;屬于鹽的是④。
故答案為:④。
(2)利用表中的物質作為反應物,能制取氫氧化鈉的物質是 Na2CO3和Ca(OH)2,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化學方程式為。
(3)皂角素顯堿性,可選擇顯酸性的物質來涂抹止癢;
A、食醋(含醋酸)顯酸性,可與顯堿性的皂角素反應,故A符合題意;
B、熟石灰顯堿性,故B不符合題意;
C、純堿顯堿性,故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1)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且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酸是電離時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堿是電離時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鹽是由金屬陽離子(銨根離子)和酸根陰離子構成的化合物;故表中屬于氧化物的是②;屬于堿的是③;屬于酸的是①;屬于鹽的是④;
(2)利用表中的物質作為反應物,能制取氫氧化鈉的物質是 Na2CO3和Ca(OH)2,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化學方程式為;
(3)皂角素顯堿性,可選擇顯酸性的物質來涂抹止癢;
A、食醋(含醋酸)顯酸性,可與顯堿性的皂角素反應,符合題意;
B、熟石灰顯堿性,不符合題意;
C、純堿顯堿性,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9.(2024九上·義烏月考)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現象反映本質。如圖是小科構建的硫酸部分知識網絡,其中“一”表示相連物質能發生化學反應。
(1)石蕊試液在H2SO4溶液中顯紅色,該溶液中能使石蕊試液變紅的離子是   。
(2)在實驗室中常用濃硫酸做干燥劑,這是利用它的   。
【答案】氫離子或;吸水性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石蕊在酸性溶液中顯紅色,可知是氫離子使石蕊變紅。
(2)濃硫酸的吸水性是物理性質,可用作干燥劑,但不能干燥氨氣,因為硫酸能與氨氣發生反應。【解答】(1)酸具有通性是因為酸溶液中都含有氫離子,所以石蕊試液在H2SO4溶液中顯紅色,則該溶液中能使石蕊試液變紅的離子是氫離子。
故答案為:氫離子。
(2)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夠吸收氣體中的水分,所以實驗室中常用濃硫酸做干燥劑。
故答案為:吸水性。
20.(2024九上·義烏月考)向一定質量的和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并振蕩。如圖表示反應過程中溶液質量隨加入溶液質量的變化情況。圖線段對應的實驗現象是   ,在C點時溶液中的溶質是   。
【答案】產生氣泡;氯化鈉和氯化鈣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酸堿鹽的混合體系中,酸堿優先反應,曲線中拐點說明一個反應的結束以及另一個反應的開始,即加入的碳酸鈉先與鹽酸反應,把鹽酸消耗完了,才開始與氯化鈣反應,開始生成沉淀,最后到達最高點說明已經反應完了,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向一定質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蕩。如圖表示反應過程中溶液質量隨加入Na2CO3溶液,稀鹽酸會先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隨著碳酸鈉的加入,AB段溶液質量增加較慢,說明此時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C點溶液質量緩慢上生,說明反應正在進行,B點后,質量穩步上升,說明B點處時鹽酸恰好反應完全,則C點溶液中的溶質有反應生成的氯化鈉和未參加反應的氯化鈣。
21.(2024九上·義烏月考)2018年,我國首艘001A型國產航母開始海試,標志著我國在航海及軍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根據所學知識填空。
(1)金屬和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請回答下列問題: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試飛成功,標志著我國飛機制造技術又有了新的突破。飛機外殼的主要材料是鋁合金,“鋁合金”屬于   (填“金屬材料”或“合成材料”)。
(2)為了探究航母材料中鋅、鐵、銅三種金屬活動性強弱,某同學設計了下列實驗(每步均充分反應),其中能達到目的的是   (填序號)。
A.稀鹽酸中加入足量鐵粉后,再加銅粉,最后加入鋅粉
B.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鐵粉后,再加入CuCl2溶液
C.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銅粉后,再加入鐵粉
(3)根據上述實驗結論,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防止金屬銹蝕的是   。
①金屬表面涂抹油漆  ②改變金屬的內部結構  ③用濕布擦拭,保持金屬表面清潔④在金屬表面進行電鍍  ⑤使金屬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答案】金屬材料;AB;①②④⑤
【知識點】合金與合金的性質;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形成合金的過程是物理變化的過程,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屬,屬于金屬材料。
(2)金屬活動性更強的金屬可以將活動性較弱的金屬從其可溶性鹽中置換出來。
(3)金屬腐蝕的條件為同時接觸水和空氣,下列操作中能將水和空氣與金屬隔開,即可防止金屬銹蝕;同時金屬自身性質也會影響銹蝕速度,所以通過改變金屬內部結構也能減緩銹蝕。【解答】(1)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以及它們的合金,鋁合金屬于金屬材料。
(2)A、稀鹽酸中加入足量鐵粉后,生成了氯化亞鐵和氫氣,再加銅粉,不反應,說明了鐵的金屬活動性大于銅,最后加入鋅粉,能將鐵置換出來,說明了鋅的活動性大于鐵,可以比較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故A正確;
B、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鐵粉后,不能反應,說明了鋅的活動性大于鐵,再加入CuCl2溶液,能反應,說明了鐵的活動性大于銅,可以比較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故B正確;
C、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銅粉后,再加入鐵粉,都不反應,說明了鋅的活動性大于銅、鐵,但不能比較銅和鐵的活動性強弱,不可以比較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故C錯誤。
故答案為:AB。
(3)①金屬表面涂抹油漆使鐵制品與氧氣和水隔絕,可以防止生銹,正確;
②改變金屬的內部結構可以使金屬抗腐蝕性增強,不容易生銹,正確;
③用濕布擦拭會加快金屬生銹,錯誤;
④在金屬表面進行電鍍,使鐵制品與氧氣和水隔絕,可以防止生銹,正確;
⑤使金屬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可將內部金屬與氧氣隔開,不再繼續腐蝕,正確。
故答案為:①②④⑤。
22.(2024九上·義烏月考)有一包固體,可能含有NaCl、NaOH、Na2CO3、Na2SO4、MgCl2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組成,小明取少量固體加足量水溶解得到無色溶液M,進行如圖所示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白色沉淀A是   (填化學式)。
(2)無色濾液2中一定含有的陽離子是   (填離子符號)。
【答案】(1)BaSO4
(2)Na+、H+、Ba2+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離子或物質的共存問題;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與鋇離子能產生沉淀的是碳酸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加了過量的稀鹽酸,沒有氣泡,說明溶液中不可能存在碳酸根離子,所以沉淀為硫酸鋇。
(2)加酚酞得到紅色溶液,可知原固體中含有氫氧化鈉,所以2中一定含有鈉離子;稀鹽酸和硝酸鋇均過量,可知2中含有氫離子和鋇離子。【解答】(1)NaOH、Na2CO3在溶液中顯堿性,能使酚酞變紅,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氫氧化鈉與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硫酸根離子與鋇離子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氯離子與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所以,M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變紅,則M中可能含有氫氧化鈉、碳酸鈉;加入過量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M中不含碳酸鈉,只含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和氯化鎂不能共存,所以M中不含氯化鎂;無色溶液中滴加硝酸鋇會生成白色沉淀A,所以M中含有硫酸鈉,則白色沉淀A是硫酸鋇。硫酸鋇的化學式為BaSO4。
故答案為:BaSO4。
(2)由于加入的稀鹽酸、硝酸鋇溶液是過量的,所以無色濾液2中一定含有的陽離子是鈉離子、氫離子、鋇離子,符號分別為:Na+、H+、Ba2+。
故答案為:Na+、H+、Ba2+。
(1)NaOH、Na2CO3在溶液中顯堿性,能使酚酞變紅,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氫氧化鈉與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硫酸根離子與鋇離子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氯離子與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所以,M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變紅,則M中可能含有氫氧化鈉、碳酸鈉;加入過量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M中不含碳酸鈉,只含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和氯化鎂不能共存,所以M中不含氯化鎂;無色溶液中滴加硝酸鋇會生成白色沉淀A,所以M中含有硫酸鈉,則白色沉淀A是硫酸鋇。硫酸鋇的化學式為BaSO4。故填:BaSO4。
(2)由于加入的稀鹽酸、硝酸鋇溶液是過量的,所以無色濾液2中一定含有的陽離子是鈉離子、氫離子、鋇離子,符號分別為:Na+、H+、Ba2+。故填:Na+、H+、Ba2+。
23.(2024九上·義烏月考)某興趣小組用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H2SO4三種試劑,將含有Cu2+、Ba2+、Ag+和NO3﹣混合液中的三種陽離子逐一除去。步驟如下(所加試劑均過量):
步驟一:混合液中加入試劑A,過濾得到沉淀1和濾液1;
步驟:濾液1中加入試劑B,過濾得到沉淀2和濾液2;
步驟三:濾液2中加入試劑C,過濾得到沉淀3和濾液3。
(1)同學們確認試劑A是NaCl溶液,寫出步驟一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三種沉淀中,能溶于稀鹽酸的是   (填物質名稱或化學式)。
(3)濾液3中含有的鹽是   。
【答案】(1)NaCl+AgNO3=NaNO3+AgCl↓
(2)氫氧化銅或Cu(OH)2
(3)NaNO3、NaCl、Na2SO4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 將三種離子逐一沉淀并分離,即加入一種試劑只能生成一種沉淀,需要考慮每次所加入的試劑只能與溶液中的一種離子反應形成沉淀。
【解答】 用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H2SO4三種試劑,將含有Cu2+、Ba2+、Ag+和NO3-混合液中的三種陽離子逐一除去,氯化鈉只能與溶液中Ag+形成氯化銀沉淀,然后加入的氫氧化鈉只與溶液中Cu2+形成氫氧化銅沉淀,最后加入的硫酸沉淀溶液中的Ba2+形成硫酸鋇沉淀,滿足將三種離子逐一沉淀。
(1)同學們確認試劑A是NaCl溶液,氯化鈉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Cl+AgNO3=NaNO3+AgCl↓。
(2)步驟一、二、三得到的沉淀分別是氯化銀、氫氧化銅、硫酸鋇,能溶于稀鹽酸的是氫氧化銅。
(3)步驟三:濾液2中加入試劑C,Cu2+、Ba2+、Ag+已分別生成了沉淀,此時濾液中含有的離子有H+、Na+、Cl-、NO3-、SO42-,則濾液3中還含有的鹽是NaNO3、NaCl、Na2SO4。
24.(2024九上·義烏月考)某班的同學在勞動課上蒸饅頭,老師給大家提供了純堿和小蘇打兩種膨松劑,最終同學們蒸的饅頭形狀、大小、蓬松度等均有差異,對此課后大家進行了項目式探究。
項目一:梳理蒸饅頭過程中的知識
同學們梳理出蒸饅頭的大致步驟如下:和面→醒發→揉搓排氣→醒面→蒸制
(1)加水和面的過程中發生的是   (選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2)蒸制好的饅頭溫度較高,此時先將手沾上涼水,再去拿取饅頭。這樣做是利用了   的原理,從而使手不易被燙傷。
項目二:分析不同配方對饅頭效果的影響
【實驗分析】同學們仔細分析了饅頭的制作流程后,發現大家在饅頭醒發過程中總共用了以下5種配方,這5種配方制作出的饅頭效果記錄如下表。
【查閱資料】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醋酸與稀鹽酸的化學性質相似。
配方 原料 效果
配方1 面粉 饅頭是實心的
配方2 面粉+食用級純堿 饅頭是實心的,有堿味
配方3 面粉+食用級小蘇打 饅頭較蓬松,有氣孔,有堿味
配方4 面粉+食用級純堿+食醋 饅頭較蓬松,有氣孔,幾乎沒有堿味
配方5 面粉+食用級小蘇打+食醋 饅頭蓬松,氣孔多,幾乎沒有堿味
對比配方1、2、4的效果,猜測饅頭中的堿味可能與加入的哪種原料有關,并解釋配方4中幾乎沒有堿味的原因:   。
項目三:探究配方5制作的饅頭效果更好的原因
【設計實驗】同學們發現4、5兩個配方中只有加入的膨松劑種類不同,為什么配方5蒸出的饅頭氣孔更多、蓬松度更高?查閱資料后發現碳酸氫鈉受熱易分解,在50℃以上迅速分解。于是設計如下實驗進行驗證。
實驗裝置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取少量碳酸氫鈉固體于裝置A中,連接A和B裝置,點燃酒精燈     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產生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鈉
②取①中完全反應后的固體粉末于另一支試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加入稀鹽酸 有氣泡產生
【交流討論】(1)操作②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結合上述實驗,分析配方5制作出的饅頭比配方3、4更蓬松、氣孔更多的原因:   。
【答案】物理;水蒸發吸熱;可能與加入的食用級純堿(Na2CO3)有關;配方4中幾乎沒有堿味的原因:食醋(主要成分醋酸)與純堿(Na2CO3)反應生成了醋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從而消耗了純堿,所以堿味幾乎消失;裝置 B 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碳酸氫鈉受熱易分解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使得饅頭中氣孔更多、蓬松度更高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項目一:(1)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是化學 變化有新物質生成而物理變化沒有。
(2)水蒸發時吸熱,可以降低周圍溫度,防止手被燙傷。
項目二:食醋中的醋酸可以結合純堿,所以沒有堿味。
項目三:(1)【解答】項目一:
(1)加水和面的過程中只是面粉與水混合,沒有新物質生成,發生的是物理變化。
(2)蒸制好的饅頭溫度較高,先將手沾上涼水,再去拿取饅頭,是利用了水蒸發吸熱,從而使手不易被燙傷。
項目二:
配方1、2、4中存在碳酸鈉,饅頭中的堿味可能與加入的食用級純堿(Na2CO3)有關;配方 4 中幾乎沒有堿味是因為食醋(主要成分醋酸)與純堿(Na2CO3)反應生成了醋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從而消耗了純堿,所以堿味幾乎消失。
項目三:(1)結合碳酸鈉分解產物及復分解反應原理可知,碳酸氫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
(2)碳酸氫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使饅頭中存在較多的氣孔,所以饅頭的蓬松度更高。
設計實驗:
該實驗的實驗結論是:碳酸氫鈉受熱分解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因此觀察到實驗現象是裝置 B 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交流討論:
(1)操作②中發生的反應是碳酸氫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2)結合上述實驗,分析配方5制作出的饅頭比配方3、4更蓬松、氣孔更多的原因:配方 5 中使用的膨松劑碳酸氫鈉受熱易分解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使得饅頭中氣孔更多、蓬松度更高。
25.(2024九上·義烏月考)為比較A、B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和測量相對原子質量大小(兩種金屬在化合物中的化合價均為+2價)。確定兩種金屬相對原子質量大小的原理:測出氫氣體積,再乘以氫氣密度確定氫氣質量,然后采用化學方程式計算相對原子質量。據此,實驗小組設計了一套實驗裝置(如圖)。裝置內分別放入大小、厚度相同、質量不同的A、B金屬片,分別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相同質量和質量分數)進行反應。在相同條件下測定不同時間內收集到的氣體體積,實驗記錄如下表:
反應時間/秒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進入量筒中的氣體體積/毫升 A金屬 25 60 95 130 160 170 170
B金屬 30 75 120 150 150 150 150
(1)本實驗中A、B金屬片質量不相同的原因是   :
(2)本實驗是通過   判斷金屬活動性強弱:
(3)為使實驗得到的數據能準確計算出兩種金屬相對原子質量大小,關于開始收集氣體的時間點,組內同學展開了以下討論:
小明認為:根據制取和研究氧氣的性質實驗,有連續氣泡產生時收集,本實驗也如此:
小嘉認為:瓶內生成的H2有殘留,為獲得這部分H體積數據,一有氣泡產生就收集:
小組同學經過討論,最后認為   的觀點是正確的。(填“小明”或“小嘉”)
【答案】為了控制金屬鈉與稀硫酸接觸面相同;相同時間內進入量筒中氣體的體積;小嘉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反應速度與固體的表面積有關所以應控制金屬片的體積相同,由于不同金屬的密度不同,所以金屬片的質量不同。
(2)實驗采用轉換法,用相同時間內產生氫氣的體積大小判斷金屬活動性強弱。
(3)剛開始收集的空氣的體積等于實驗后殘留在裝置內氫氣的體積,所以小嘉的觀點正確。【解答】(1)由于A、B金屬片的密度不同,為保證A、B金屬片大小、厚度相同,所以質量不同。
(2)活潑金屬是酸反應能生成氫氣,但金屬活動性不同,反應的速率不同,本實驗是通過在相同條件下測定不同時間內收集到的氣體體積判斷金屬活動性強弱。
(3)本實驗需收集產生的全部氫氣,也包括瓶內殘留的氫氣,所以一有氣泡產生就收集,可以通過排出裝置內的空氣來代替瓶內殘留的氫氣,從而實現等效替代,所以小嘉觀點正確。
26.(2024九上·義烏月考)某實驗小組的同學為驗證氫氧化鈉的溶液是否與二氧化碳反應,分別設計了兩種方法。
(1)方法一:如圖甲示意,兩個裝滿二氧化碳的同樣規格的瓶中分別注入等量的氫氧化鈉的溶液和蒸餾水,振蕩后若觀察到U形管左側的液面   于右側的液面,則證明溶液中的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此時右瓶內的壓強   (填”大于”或“小于)大氣壓。
(2)方法二:如圖乙示意,在室溫為15℃時,將10g氫氧化鈉固體完全溶于80g水中,而后勻速地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同時用傳感器測定溶液的pH變化,用數據采集器記錄并繪制圖像如圖丙示意(相同溫度下碳酸氫鈉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鈉)。
①為了確定M點的溶液成分,先滴加酚酞試液,溶液變紅,再滴加過量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紅色不消失,則可判斷M點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   (填化學式)。
②實驗中發現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變化,則此時燒杯中就可能觀察到   現象。
【答案】(1)高;小于
(2)NaOH、Na2CO3;有固體析出(或溶液變渾濁或出現白色沉淀均可)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與水反應,對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是否反應的檢驗造成干擾,所以需設置對照實驗,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的二氧化碳更多,壓強減小更多,所以左側液面更高。
(2)氯化鋇能與碳酸鈉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可知溶質有碳酸鈉;碳酸鈉沉淀完全后,溶液仍為堿性,說明還有氫氧化鈉。【解答】(1)二氧化碳能和水反應生成碳酸,氫氧化鈉能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且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比水的吸收效果好,則CO2與NaOH的反應,氣體減少,壓強減少,比水吸收二氧化碳氣壓減小的程度大,所以U型管左端的氣壓減小,從而導致U型管左端液面升高;二氧化碳也會與水反應,所以此時右瓶內的壓強小于大氣壓。
(2)①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但此時溶液仍顯紅色,則說明溶液中還含有氫氧化鈉,即M點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NaOH、Na2CO3。
②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水、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氫鈉,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變化,說明燒杯中的物質轉化為碳酸氫鈉,又由于相同溫度下碳酸氫鈉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鈉,則此時反應生成的碳酸氫鈉達到飽和狀態,燒杯中可觀察到析出固體。
(1)二氧化碳能和水反應生成碳酸,氫氧化鈉能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且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比水的吸收效果好,則CO2與NaOH的反應,氣體減少,壓強減少,比水吸收二氧化碳氣壓減小的程度大,所以U型管左端的氣壓減小,從而導致U型管左端液面升高;
二氧化碳也會與水反應,所以此時右瓶內的壓強小于大氣壓。
(2)①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但此時溶液仍顯紅色,則說明溶液中還含有氫氧化鈉,即M點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NaOH、Na2CO3。
②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水、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氫鈉,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變化,說明燒杯中的物質轉化為碳酸氫鈉,又由于相同溫度下碳酸氫鈉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鈉,則此時反應生成的碳酸氫鈉達到飽和狀態,燒杯中可觀察到析出固體。
27.(2024九上·義烏月考)日前,某知名品牌鈣片鈣含量不足的新聞引發熱議。為研究鈣片中碳酸鈣的含量,小科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
【實驗設計】小科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部分夾持裝置未畫出)。
【實驗步驟】①按圖連接好儀器,并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在U形管B中放入若干鈣片樣品,樣品總質量m0,通過A往裝置中通入氮氣;
③一段時間后,測得C裝置質量為m1;
④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稀鹽酸,至B裝置不再產生氣泡;
⑤再次通入氮氣,一段時間后,測得C裝置質量m2。
【實驗分析】
(1)寫出裝置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實驗步驟⑤中再次通入氮氣的目的是   。
(3)該實驗裝置的設計存在明顯缺陷,請指出問題并完善   。(不考慮稀鹽酸的揮發)
(4)若上述數據是在裝置完善后稱得,則該鈣片中碳酸鈣含量為   (結果用含m0、m1、m2的式子表示)。
【答案】CaCO3+2HCl=CaCl2+H2O+CO2↑;將B中產生的CO2全部排入C;B中出來的混合氣體中有水蒸氣,在BC之間插入一個裝有濃硫酸的干燥裝置;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的碳酸熱穩定性差,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氣體。
(2)反應產生的部分二氧化碳殘留在發生裝置中,會導致測得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偏小,通入氮氣能將殘留的二氧化碳全部桿入氫氧化鈉中,減小誤差。
(3)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中混有水蒸氣,應在BC間加裝一個裝有濃硫酸的干燥裝置,注意導管要長進短出。
(4)C裝置增重的質量為二氧化碳的質量,利用二氧化碳的質量通過化學方程式計算碳酸鈣的質量,除以鈣片的質量即為鈣片中碳酸鈣的含量。【解答】(1)裝置B中是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
(2)步驟⑤中再次通入氮氣的目的是:將B裝置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C裝置中。
(3)裝置B中是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B中出來的混合氣體中有水蒸氣,所以在BC之間插入一個裝有濃硫酸的干燥裝置,否則測定結果會偏大。
(4)根據C裝置增重的質量就是二氧化碳的質量,則二氧化碳的質量為(m2-m1);設碳酸鈣的質量為x,
x=
實驗中測得的碳酸鈣含量是:。
28.(2024九上·義烏月考)小科在學習金屬活動性順序后,知道鉀、鈣、鈉金屬活動性特別強,能與水反應生成堿和氫氣。他想鎂緊排在鈉后面,它是否也能與水反應呢?他進行了如下探究。
在兩個燒杯中,分別加入等量的冷水和鎂條,分別如圖甲和圖乙進行操作。實驗過程和現象如圖:
(1)小科得出的實驗結論是   。
(2)一段時間后,小科觀察到鎂條在熱水中無現象,但當他想到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應時,便有了解釋。他的解釋是   。
(3)小科發現B試管放置空氣中一會兒溶液的紅色會褪色,這說明溶液的堿性減弱了。于是他大膽作出了一個猜想并設計了驗證方案:
猜想 驗證方案
可能是氫氧化鎂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溫度降低,溶解度變小,從而導致溶液堿性的減弱。 實驗器材:    實驗方案:   
小科通過實驗驗證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
【答案】(1)鎂條不能與冷水反應,能與熱水反應
(2)鎂條表面覆蓋了難溶于水的氫氧化鎂,導致反應終止
(3)試管、試管夾、酒精燈;將褪色后的溶液加熱,如果溶液變紅,說明猜想成立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酚酞在堿性條件下為紅色,酚酞不變色是,說明溶液不顯堿性,可知鎂與冷水不反應。加后酚酞變紅,說明鎂能與熱水反應。
(2)實驗室不用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是因為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會附著在碳酸鈣表面,導致反應停止;鎂與水反應生成的氫氧化鎂不溶于水,也會附著在鎂表面,導致反應停止。
(3)溫度降低,溶解度變小,堿性減弱,則將溶液加熱,溫度升高,溶解度變大,堿性變強,溶液又將恢復紅色。【解答】(1)根據A圖可知,鎂條放入冷水中,鎂條表面沒有氣泡產生,且加入酚酞試液也沒有出現紅色;而鎂條加入熱水中,鎂條表面產生氣泡,且加入酚酞試液變成了紅色,由此可知,鎂不能與冷水反應,能與熱水反應。
(2)鎂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鎂白色沉淀和氫氣,生成的氫氧化鎂會覆蓋在鎂條的表面阻止反應的進一步發生。
(3)因為猜想中提出了可能是氫氧化鎂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溫度降低,溶解度變小,從而導致溶液堿性的減弱,則所需實驗器材為:試管、試管夾、酒精燈,實驗方案為:將褪色后的溶液加熱,如果溶液變紅,說明猜想成立。
(1)根據A圖可知,鎂條放入冷水中,鎂條表面沒有氣泡產生,且加入酚酞試液也沒有出現紅色;而鎂條加入熱水中,鎂條表面產生氣泡,且加入酚酞試液變成了紅色,由此可知,鎂不能與冷水反應,能與熱水反應;
(2)鎂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鎂白色沉淀和氫氣,生成的氫氧化鎂會覆蓋在鎂條的表面阻止反應的進一步發生;
(3)因為猜想中提出了可能是氫氧化鎂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溫度降低,溶解度變小,從而導致溶液堿性的減弱,則所需實驗器材為:試管、試管夾、酒精燈,實驗方案為:將褪色后的溶液加熱,如果溶液變紅,說明猜想成立。
29.(2024九上·義烏月考)有鹽酸和氯化銅的混合溶液共100g,向該溶液中逐滴加入質量分數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生成的沉淀與加入的10%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若氯化銅在原混合溶液中的質量分數為13.5%,求:
(1)A點溶液中的溶質是   (填化學式)。
(2)C點的坐標(,)為多少   
(3)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答案】CuCl2、NaCl;(120,9.8);設:NaOH與CuCl2反應產生的NaCl的質量為m。NaOH與HCl反應產生的NaCl的質量為n。 解得m=11.7g與HCl反成的NaOH質量=40g×10%=4g。解得n=5.85g。NaCl的質量分數答:NaCl的質量分數為8.3%。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酸堿鹽混合體系中,遵循酸堿優先反應的原則,所以OA段是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AC段是氫氧化鈉和氯化銅反應,A點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
(2)C點氯化銅恰好完全反應,先由氯化銅的質量通過化學方程式計算出生成沉淀的質量,即為的值;計算出與氯化銅反應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再加上與稀鹽酸反應的40g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即為的值。
(3)恰好完全反應時的溶質為氯化鈉,分別根據氫氧化鈉的質量計算兩步反應中產生的氯化鈉的質量即為溶質的質量;反應后溶液的質量等于混合液的質量加上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再減去生成的氫氧化銅沉淀的質量。【解答】(1)A點為酸堿恰好中和時間點,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產生氯化鈉和水,HCl被消耗完,故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質是CuCl2、NaCl。
(2)解:溶液中CuCl2的質量=13.5%×100g=13.5g
設:參加反應的NaOH的質量為x,反應生成的Cu(OH)2質量為y。
x=8g y=9.8g
與CuCl2反應的NaOH溶液的質量==80g。
=80g+40g=120g;C點坐標為(120,9.8)。
30.(2024九上·義烏月考)實驗室有一瓶碳酸鈣和氯化鈣粉末組成的均勻混合物,小科用相同溶質量的稀鹽酸和不同質量的該混合物反應(所得溶液均為不飽和溶液),四組實驗數據記錄如下表
實驗組別 一 二 三 四
稀鹽酸質量/克 100.0 100.0 100.0 100.0
混合物質/克 3.0 6.0 9.0 12.0
所得溶液質量/克 101.9 103.8 105.0 a
剩余固體質量/克 0 0 >0 >0
已知氯化鈣溶液為中性,請回答:
(1)向第一組反應后所得溶液中加3克氯化鈣粉末,溶液的質量會   。(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2)判斷第三組別中稀鹽酸是否有剩余,請說明理由   。
(3)求混合物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   
(4)表中a的值為   。
【答案】變大;根據圖表中數據分析,每消耗3.0g混合物,溶液增加1.9g,第三次加入混合物9.0g,溶液增加質量為5.0g小于1.9g×3,說明混合物剩余,稀鹽酸完全反應;;由第一組數據可知,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00.0+3.0g-101.9g=1.1g,設3.0g混合物中碳酸鈣的質量為x, x=2.5g,混合物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105.5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根據表中數據可知,第二組加入6.0g混合物沒有固體剩余,說明第一組中鹽酸過量;
(2)根據反應后固體有剩余進行分析;
(3)根據每加入3g混合物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碳酸鈣的質量,進而計算質量分數;
(4)根據第三組的反應狀態進行分析。
【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向第一組反應后所得溶液中加3克氯化鈣粉末,氯化鈣還能繼續溶解,故溶液的質量會變大;
(2)根據第一組和第二組數據可知,每消耗3.0g混合物,溶液增加1.9g,那么第三次加入混合物9.0g,溶液增加質量應該為1.9g×3=5.7g,但是實際只增大5g,說明混合物剩余,稀鹽酸完全反應;
(4)由于第三組混合物剩余,稀鹽酸完全反應;所以第四組比第三組多溶解了12.0g-9.0g=3.0g,混合物中的氯化鈣,3.0g混合物中的氯化鈣質量為3.0g× =0.5g,所以a=105.0+0.5=105.5。
31.(2024九上·義烏月考)將鐵粉和稀硫酸先后加入到一定量的硫酸銅溶液中,攪拌使之充分反應。實驗過程中,加入物質的質量與燒杯中剩余固體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
(1)a點時剩余的固體物質是   (填化學式)。
(2)n點對應的橫坐標數值是   。
(3)實驗過程中共產生FeSO4多少克   ?
(4)模型能夠直觀反映化學變化的結果。將一定質量的鎂條放入某一溶液(如圖),其溶質硫酸銅和硫酸亞鐵的質量相同,充分反應后燒杯內固體的組成和質量大小關系不可能的是   。
【答案】Cu和Fe;11.2;30.4g;C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鐵與硫酸銅反應將銅單質從溶液中置換出來,所以a點的固體為生成的銅和未完全反應的鐵。
(2)根化學方程式計算出5.6g鐵與硫酸銅反應置換出的銅的質量,用剩余固體的總質量減去銅的質量即為剩余固體中鐵的質量,剩余的鐵的質量加上5.6g,即為n點的橫坐標。
(3)根據(2)中的方程式進行計算,可求得與硫酸銅反應時生成的硫酸亞鐵的質量;剩余的鐵與稀硫酸反應,再根據方程式計算出生成的硫酸亞鐵的質量,將兩部分硫酸亞鐵加在一起。
(4)鎂的活動性強于鐵和銅,所以鎂能將鐵和銅從可溶性鹽中置換出來,鎂先置換出銅,再置換鐵。【解答】(1)由上述分析可知,a點時,鐵與硫酸銅未反應完,固體物質是鐵和銅。
(2)設5.6g鐵粉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的質量為x,硫酸亞鐵的質量為y,
x=6.4g
y=15.2g
剩余的鐵的質量為:12g-6.4g=5.6g,所以n點對應的橫坐標數值是:5.6+5.6=11.2。
(3)設5.6g鐵粉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的質量為z,
z=15.2g 實驗過程中共產生FeSO4的質量為:15.2g+15.2g=30.4g。
(4)根據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鎂>鐵>銅,將鎂條加入溶質為硫酸鋅和硫酸銅的溶液中,鎂先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鎂和銅,該反應方程式為Mg+CuSO4=MgSO4+Cu,即每24份質量的鎂能置換出64份質量的銅,硫酸銅反應完全之后,若鎂還有剩余,鎂會與硫酸亞鐵反應生成硫酸鎂和鐵,該反應方程式為Mg+FeSO4=MgSO4+Fe,即每24份質量的鎂能置換出56份質量的鐵。
A、經上述分析,若鎂無剩余,且只與硫酸銅反應置換了銅,故A不符合題意;
B、經上述分析,若鎂無剩余,可能硫酸銅完全反應完,且硫酸亞鐵反應了一部分,則生成的銅的質量可能大于生成的鐵的質量,故B不符合題意;
C、經上述分析,若鎂有剩余,說明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均反應完全,根據硫酸銅和硫酸亞鐵的質量相同,則生成鐵的質量一定小于生成銅的質量,而圖示中生成鐵和鋅的質量相等是不合理的,故C符合題意;
D、經上述分析,若鎂有剩余,說明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均反應完全,根據硫酸銅和硫酸亞鐵的質量相同,則生成鐵的質量一定小于生成銅的質量,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32.(2024九上·義烏月考)某品牌“氧泡泡”洗滌劑能有效去除陳舊污漬,主要成分為過碳酸鈉()。過碳酸鈉具有Na2CO3和H2O2的雙重性質,Na2CO3呈堿性可以溶解衣服表面的許多污漬,H2O2分解時產生大量氧氣,氧氣會進入衣物縫隙使污漬脫離衣物表面,達到清洗的目的。
(1)“氧泡泡”顆粒溶于水時生成碳酸鈉并釋放氧氣。興趣小組取部分樣品,進行了如圖甲的探索實驗,其中a、b、c三支試管中盛有等量的“氧泡泡”顆粒和一定溫度的水。根據實驗結果,寫出一條“氧泡泡”的使用建議   。
(2)興趣小組查閱資料后,發現“氧泡泡”中Na2CO3含量大于50%為良好等級,于是小組同學用如圖乙裝置測定“氧泡泡”中Na2CO3含量:準確稱取20g“氧泡泡”顆粒樣品于錐形瓶中,先加入一定量水溶解,再向其中加入適量二氧化錳粉末(催化劑),充分反應后,測得反應過程中裝置總質量隨時間的變化數據如下表。(樣品中的雜質遇水不反應,過碳酸鈉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
反應時間/s 0 5 10 15 19 20 25 30
裝置總質量/g 120.0 119.0 118.3 117.8 a 117.6 117.6 117.6
求:
①結合表中數據,比較兩者大小關系:a   117.6。
②通過計算判定該樣品是否為良好等級   。
【答案】用熱水浸泡;≥;由表格可知,20g氧泡泡樣品生成氧氣的質量=120g-117.6g=2.4g,設20g氧泡泡樣品中生成碳酸鈉的質量為x,x=10.6g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為: =53%>50%;答:該樣品屬于良好等級。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c中水溫最高,“氧泡泡”產生的氧氣最多,所以為了達到較好的效果,在使用時,應用熱水浸泡。
(2)無法確定19s時是否已完全反應,所以a大于等于117.6。
減少的質量為氧氣的質量,可知氧氣的質量為2.4g,根據方程式計算碳酸鈉的質量,再除以樣品的質量即可求得碳酸鈉的質量分數,大于50%即為良好等級。【解答】(1)“氧泡泡”顆粒溶于水時生成碳酸鈉并釋放氧氣。根據圖甲的探索實驗可知,在生活中使用“氧泡泡”時用熱水浸泡清洗效果更好,應放在低溫干燥處,防止遇水失效。
(2)①根據表中數據可知,反應到5秒時,生成氧氣的質量=120.0g-119.0g=1.0g;反應到10秒時,又生成氧氣的質量=119.0g-118.3g=0.7g;反應到15秒時,生成氧氣的質量=118.3g-117.8.0g=0.5g;反應到20秒時,生成氧氣的質量=117.8.0g-117.6.0g=0.2g;由此可知,反應到19秒時,生成氧氣的質量可能小于等于0.2g,所以a≥117.6.0。
33.(2024九上·義烏月考)現有一份質量為20g的金屬混合物,已知該金屬混合物由鎂.鐵和銅三種金屬粉末混合而成。某課外興趣小組為探究該金屬混合物的組成,將250g稀硫酸分五次加到盛有該金屬混合物的燒杯中,經測定得到如下數據:
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硫酸質量/g 50 50 50 50 50
剩余固體質量/g 17.6 15.2 11.2 a 2.8
(1)表格中a的值為   ;銅的質量   克。
(2)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是   ;
(3)該金屬混合物中鐵的質量是多少   ?
【答案】(1)5.6;2.8
(2)19.6%
(3)11.2g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銅是不活潑金屬,所以加入足量的酸,最終剩余的固體為銅,可知銅的質量為2.8g。
(2)第一次加入稀硫酸時,稀硫酸一定完全反應,且只有鎂反應,結合方程式計算出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再除以稀硫酸的質量即可求得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
(3)前2次實驗中,加入的稀硫酸質量相同,金屬減少的質量也相同,可知只有鎂與稀硫酸反應,第3次實驗減少的金屬質量變多,說明鐵參與反應。【解答】(1)由于鎂、鐵的活動性是鎂比鐵活潑,根據金屬反應的優先原則,鎂先和硫酸反應,等到鎂完全后鐵才能和硫酸反應;消耗等質量的硫酸消耗的鎂和鐵的質量為24:56,也就是當加入等質量的酸,如果是同種金屬,則引起的固體質量變化相等,而現在加入第一、二次硫酸,引起的質量變化均為2.4g,而第三次是4g,一共減少8.8g,說明第一、二次加入酸,只有鎂參加了反應,第三次是鎂和鐵參加的反應。由(3)計算可知,第3次最終消耗鎂的質量為1.2g,鐵的質量為2.8g;當加入第四次硫酸的時候只有鐵和硫酸反應,加入50g硫酸,鐵反應了5.6g,a=11.2g-5.6g=5.6g,第5次加入50g稀硫酸減少5.6g-2.8g=2.8g,說明硫酸有剩余,則剩余2.8g是銅。
(2)第一次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為20g-17.6g=2.4g,設50克稀硫酸中的硫酸的質量為x,
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3)設第3次反應中消耗的Mg的質量為x,消耗的Fe的質量為(4-x),與Mg反應的硫酸的質量為y1,與Fe反應的硫酸的質量為y2,
x=1.2g
第三次參加反應的鐵質量為4g-1.2g=2.8g,Mg的總質量=2.4g+2.4g+1.2g=6g,故Fe的質量=20g-6g-2.8g=11.2g。
(1)由于鎂、鐵的活動性是鎂比鐵活潑,根據金屬反應的優先原則,鎂先和硫酸反應,等到鎂完全后鐵才能和硫酸反應;消耗等質量的硫酸消耗的鎂和鐵的質量為24:56,也就是當加入等質量的酸,如果是同種金屬,則引起的固體質量變化相等,而現在加入第一、二次硫酸,引起的質量變化均為2.4g,而第三次是4g,一共減少8.8g,說明第一、二次加入酸,只有鎂參加了反應,第三次是鎂和鐵參加的反應。由(3)計算可知,第3次最終消耗鎂的質量為1.2g,鐵的質量為2.8g;當加入第四次硫酸的時候只有鐵和硫酸反應,加入50g硫酸,鐵反應了5.6g,a=11.2g-5.6g=5.6g,第5次加入50g稀硫酸減少5.6g-2.8g=2.8g,說明硫酸有剩余,則剩余2.8g是銅;
(2)第一次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為20g-17.6g=2.4g,設50克稀硫酸中的硫酸的質量為x,
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3)設第3次反應中消耗的Mg的質量為x,消耗的Fe的質量為(4-x),與Mg反應的硫酸的質量為y1,與Fe反應的硫酸的質量為y2,
x=1.2g
第三次參加反應的鐵質量為4g-1.2g=2.8g,
Mg的總質量=2.4g+2.4g+1.2g=6g,
故Fe的質量=20g-6g-2.8g=11.2g。
1 / 1浙江省義烏市稠州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科學試題
1.(2024九上·義烏月考)2024年1月11日,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亮相央視《非遺里的中國》年度盛典。如圖是浙江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它們在制作過程中主要利用化學變化的是(  )
A.衢州白瓷 B.溫州剪紙
C.東陽木雕 D.杭州刺繡
2.(2024九上·義烏月考)實驗室許多藥品需要密封保存,下列關于密封保存的原因,解釋正確的是(  )
A.濃硫酸——防止與空氣中CO2反應
B.生石灰──防止氧化
C.濃鹽酸——防止HCl氣體揮發
D.Na2CO3·10H2O固體——防止吸水潮解
3.(2024九上·義烏月考)實驗操作的規范是實驗的基本要求。如圖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稀釋濃硫酸
B.鎂條與稀鹽酸反應
C.液體倒至試管內
D.用pH試紙測溶液的pH
4.(2024九上·義烏月考)小科給校園里植株矮小、葉色發黃的植物施用尿素,尿素是一種(  )
A.復合肥料 B.氮肥 C.磷肥 D.鉀肥
5.(2024九上·義烏月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濃鹽酸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后,溶液的質量增加
B.濃鹽酸敞口放置,瓶口會冒白煙
C.濃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后,溶液的溶質質量會減少
D.濃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后,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會減少
6.(2024九上·義烏月考)構建化學基本觀念是學好化學的基礎。下列對化學基本觀念的認識正確的是(  )
A.變化觀:在一定條件下,CO2和O2可以相互轉化
B.分類觀: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都是混合物
C.結構觀:CO和CO2的化學性質不同,因為它們的組成元素不同
D.微粒觀: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7.(2024九上·義烏月考)下表是小柯同學用來鑒別相關物質的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選項 需鑒別物質 所加試劑
A 稀鹽酸和稀硫酸 分別滴加大量硝酸銀溶液
B 小蘇打和純堿 分別加入到足量稀鹽酸中
C 固體火堿和熟石灰 分別在空氣中靜置一段時間
D 氯化銨和硝酸鉀 分別滴加氯化鋇溶液
A.A B.B C.C D.D
8.(2024九上·義烏月考)下列反應能發生且化學方程式正確的是(  )
A.Fe(OH)3+3HCl=FeCl3+3H2O
B.2Fe+3H2SO4=Fe2(SO4)3+3H2↑
C.CaCO3+Cu(OH)2=Ca(OH)2+CuCO3↓
D.NaOH+KNO3=KOH+NaNO3
9.(2024九上·義烏月考)邏輯推理是一種重要的化學思維方法。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
A.氧化物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一定是氧化物
B.離子是帶電的粒子,但帶電的粒子一定是離子
C.酸堿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則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一定是酸堿中和反應
D.堿性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能使酚酞變紅的物質一定顯堿性
10.(2024九上·義烏月考)下列圖像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甲:分別向等質量的鎂與氧化鎂中加入足量同種稀鹽酸
B.乙:向一定量的氫氧化鐵固體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丙:恒溫蒸發一定量的硝酸鉀飽和溶液
D.丁:分別向等質量的鋅與鐵中分別加入足量的同種稀鹽酸
11.(2024九上·義烏月考)下列有關稀硫酸的實驗中,不能體現酸的通性的是(  )
A.NaOH B.Ba(NO3)2 C.Fe粉 D.CuO粉末
12.(2024九上·義烏月考)下列四個圖象分別對應四種操作過程,其中不正確的是(  )
A.向NaOH溶液中滴加HCl至過量
B.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氣體
C.向Cu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過量NaOH溶液
D.向兩份同體積和同質量分數的HCl溶液中分別加入足量的鐵粉和鎂粉
13.(2024九上·義烏月考)有機物有許多特性,這些特性常被人們應用到日常生活生產中去,以下關于有機物的說法,錯誤的是(  )
A.乙炔氣體在氧氣中燃燒可產生3000攝氏度的高溫,可用于金屬的焊接
B.很多的有機物都是良好的溶劑,如可以用汽油來清洗油漬
C.家用液化氣的主要成分是丁烷,氣態的丁烷通過降溫液化來保存
D.羊毛、指甲或頭發在燃燒的時候,都可以聞到一股臭味,因為它們都含蛋白質
14.(2024九上·義烏月考)制取與儲存氫氣是氫能源利用領域的研究熱點。如圖是制取與儲存氫氣的一種方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已知MgH2+2HC1=MgC12+2H2↑)(  )
A.理論上,制氫過程中無需再補充ZnFe2O4
B.反應III中氬氣用作保護氣
C.該循環制氫過程中,不斷被消耗的物質是H2O
D.反應II產生的H2和反應Ⅲ所得MgH2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的H2質量相等
15.(2024九上·義烏月考)向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過量。水的質量、氫氧 化鈉質量、硫酸鈉質量隨稀硫酸質 量變化關系如圖所示。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甲代表氫氧化鈉
B.加入m 克稀硫酸時,兩者恰好完全反應
C.a 點對應的溶液中溶質種類為三種
D.b 點對應的溶液中加入鋅粒,有氣泡產生
16.(2024九上·義烏月考)某植物的花瓣汁液(以下簡稱:X汁液)呈紫色,X汁液分別滴加到盛有下列溶液的試管中有如下現象:
溶液名稱 白醋 稀鹽酸 氯化鈉溶液 蒸餾水 石灰水 氫氧化鉀溶液
X汁液 紅色 紅色 紫色 紫色 綠色 綠色
(1)據上表推測,X汁液   (填“能”或“不能”)做酸堿指示劑。
(2)將X汁液滴入肥皂水中,溶液呈綠色,則肥皂水顯   (填“酸”“堿”或“中”)性。
(3)粗略測定雨水的酸堿度可使用   。
17.(2024九上·義烏月考)分類是學習和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一種常用方法,分類有一定的標準。下列容器中所盛物質屬于屬于氧化物的是   ,屬于混合物的是   (填字母)。
18.(2024九上·義烏月考)請根據下表回答有關問題:
序號 ① ② ③ ④
物質 醋酸 水 熟石灰 純堿
化學式
(1)屬于鹽的是   。(填序號)
(2)利用表中的物質作為反應物,寫出制取氫氧化鈉的化學方程式:   。
(3)檳榔芋皮上含有一種堿性的物質——皂角素,皮膚沾上它會奇癢難忍。你認為可選用下列_________來涂抹止癢。
A.食醋(含醋酸) B.熟石灰 C.純堿
19.(2024九上·義烏月考)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現象反映本質。如圖是小科構建的硫酸部分知識網絡,其中“一”表示相連物質能發生化學反應。
(1)石蕊試液在H2SO4溶液中顯紅色,該溶液中能使石蕊試液變紅的離子是   。
(2)在實驗室中常用濃硫酸做干燥劑,這是利用它的   。
20.(2024九上·義烏月考)向一定質量的和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并振蕩。如圖表示反應過程中溶液質量隨加入溶液質量的變化情況。圖線段對應的實驗現象是   ,在C點時溶液中的溶質是   。
21.(2024九上·義烏月考)2018年,我國首艘001A型國產航母開始海試,標志著我國在航海及軍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根據所學知識填空。
(1)金屬和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請回答下列問題: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試飛成功,標志著我國飛機制造技術又有了新的突破。飛機外殼的主要材料是鋁合金,“鋁合金”屬于   (填“金屬材料”或“合成材料”)。
(2)為了探究航母材料中鋅、鐵、銅三種金屬活動性強弱,某同學設計了下列實驗(每步均充分反應),其中能達到目的的是   (填序號)。
A.稀鹽酸中加入足量鐵粉后,再加銅粉,最后加入鋅粉
B.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鐵粉后,再加入CuCl2溶液
C.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銅粉后,再加入鐵粉
(3)根據上述實驗結論,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防止金屬銹蝕的是   。
①金屬表面涂抹油漆  ②改變金屬的內部結構  ③用濕布擦拭,保持金屬表面清潔④在金屬表面進行電鍍  ⑤使金屬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22.(2024九上·義烏月考)有一包固體,可能含有NaCl、NaOH、Na2CO3、Na2SO4、MgCl2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組成,小明取少量固體加足量水溶解得到無色溶液M,進行如圖所示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白色沉淀A是   (填化學式)。
(2)無色濾液2中一定含有的陽離子是   (填離子符號)。
23.(2024九上·義烏月考)某興趣小組用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H2SO4三種試劑,將含有Cu2+、Ba2+、Ag+和NO3﹣混合液中的三種陽離子逐一除去。步驟如下(所加試劑均過量):
步驟一:混合液中加入試劑A,過濾得到沉淀1和濾液1;
步驟:濾液1中加入試劑B,過濾得到沉淀2和濾液2;
步驟三:濾液2中加入試劑C,過濾得到沉淀3和濾液3。
(1)同學們確認試劑A是NaCl溶液,寫出步驟一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三種沉淀中,能溶于稀鹽酸的是   (填物質名稱或化學式)。
(3)濾液3中含有的鹽是   。
24.(2024九上·義烏月考)某班的同學在勞動課上蒸饅頭,老師給大家提供了純堿和小蘇打兩種膨松劑,最終同學們蒸的饅頭形狀、大小、蓬松度等均有差異,對此課后大家進行了項目式探究。
項目一:梳理蒸饅頭過程中的知識
同學們梳理出蒸饅頭的大致步驟如下:和面→醒發→揉搓排氣→醒面→蒸制
(1)加水和面的過程中發生的是   (選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2)蒸制好的饅頭溫度較高,此時先將手沾上涼水,再去拿取饅頭。這樣做是利用了   的原理,從而使手不易被燙傷。
項目二:分析不同配方對饅頭效果的影響
【實驗分析】同學們仔細分析了饅頭的制作流程后,發現大家在饅頭醒發過程中總共用了以下5種配方,這5種配方制作出的饅頭效果記錄如下表。
【查閱資料】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醋酸與稀鹽酸的化學性質相似。
配方 原料 效果
配方1 面粉 饅頭是實心的
配方2 面粉+食用級純堿 饅頭是實心的,有堿味
配方3 面粉+食用級小蘇打 饅頭較蓬松,有氣孔,有堿味
配方4 面粉+食用級純堿+食醋 饅頭較蓬松,有氣孔,幾乎沒有堿味
配方5 面粉+食用級小蘇打+食醋 饅頭蓬松,氣孔多,幾乎沒有堿味
對比配方1、2、4的效果,猜測饅頭中的堿味可能與加入的哪種原料有關,并解釋配方4中幾乎沒有堿味的原因:   。
項目三:探究配方5制作的饅頭效果更好的原因
【設計實驗】同學們發現4、5兩個配方中只有加入的膨松劑種類不同,為什么配方5蒸出的饅頭氣孔更多、蓬松度更高?查閱資料后發現碳酸氫鈉受熱易分解,在50℃以上迅速分解。于是設計如下實驗進行驗證。
實驗裝置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取少量碳酸氫鈉固體于裝置A中,連接A和B裝置,點燃酒精燈     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產生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鈉
②取①中完全反應后的固體粉末于另一支試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加入稀鹽酸 有氣泡產生
【交流討論】(1)操作②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結合上述實驗,分析配方5制作出的饅頭比配方3、4更蓬松、氣孔更多的原因:   。
25.(2024九上·義烏月考)為比較A、B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和測量相對原子質量大小(兩種金屬在化合物中的化合價均為+2價)。確定兩種金屬相對原子質量大小的原理:測出氫氣體積,再乘以氫氣密度確定氫氣質量,然后采用化學方程式計算相對原子質量。據此,實驗小組設計了一套實驗裝置(如圖)。裝置內分別放入大小、厚度相同、質量不同的A、B金屬片,分別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相同質量和質量分數)進行反應。在相同條件下測定不同時間內收集到的氣體體積,實驗記錄如下表:
反應時間/秒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進入量筒中的氣體體積/毫升 A金屬 25 60 95 130 160 170 170
B金屬 30 75 120 150 150 150 150
(1)本實驗中A、B金屬片質量不相同的原因是   :
(2)本實驗是通過   判斷金屬活動性強弱:
(3)為使實驗得到的數據能準確計算出兩種金屬相對原子質量大小,關于開始收集氣體的時間點,組內同學展開了以下討論:
小明認為:根據制取和研究氧氣的性質實驗,有連續氣泡產生時收集,本實驗也如此:
小嘉認為:瓶內生成的H2有殘留,為獲得這部分H體積數據,一有氣泡產生就收集:
小組同學經過討論,最后認為   的觀點是正確的。(填“小明”或“小嘉”)
26.(2024九上·義烏月考)某實驗小組的同學為驗證氫氧化鈉的溶液是否與二氧化碳反應,分別設計了兩種方法。
(1)方法一:如圖甲示意,兩個裝滿二氧化碳的同樣規格的瓶中分別注入等量的氫氧化鈉的溶液和蒸餾水,振蕩后若觀察到U形管左側的液面   于右側的液面,則證明溶液中的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此時右瓶內的壓強   (填”大于”或“小于)大氣壓。
(2)方法二:如圖乙示意,在室溫為15℃時,將10g氫氧化鈉固體完全溶于80g水中,而后勻速地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同時用傳感器測定溶液的pH變化,用數據采集器記錄并繪制圖像如圖丙示意(相同溫度下碳酸氫鈉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鈉)。
①為了確定M點的溶液成分,先滴加酚酞試液,溶液變紅,再滴加過量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紅色不消失,則可判斷M點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   (填化學式)。
②實驗中發現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變化,則此時燒杯中就可能觀察到   現象。
27.(2024九上·義烏月考)日前,某知名品牌鈣片鈣含量不足的新聞引發熱議。為研究鈣片中碳酸鈣的含量,小科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
【實驗設計】小科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部分夾持裝置未畫出)。
【實驗步驟】①按圖連接好儀器,并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在U形管B中放入若干鈣片樣品,樣品總質量m0,通過A往裝置中通入氮氣;
③一段時間后,測得C裝置質量為m1;
④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稀鹽酸,至B裝置不再產生氣泡;
⑤再次通入氮氣,一段時間后,測得C裝置質量m2。
【實驗分析】
(1)寫出裝置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實驗步驟⑤中再次通入氮氣的目的是   。
(3)該實驗裝置的設計存在明顯缺陷,請指出問題并完善   。(不考慮稀鹽酸的揮發)
(4)若上述數據是在裝置完善后稱得,則該鈣片中碳酸鈣含量為   (結果用含m0、m1、m2的式子表示)。
28.(2024九上·義烏月考)小科在學習金屬活動性順序后,知道鉀、鈣、鈉金屬活動性特別強,能與水反應生成堿和氫氣。他想鎂緊排在鈉后面,它是否也能與水反應呢?他進行了如下探究。
在兩個燒杯中,分別加入等量的冷水和鎂條,分別如圖甲和圖乙進行操作。實驗過程和現象如圖:
(1)小科得出的實驗結論是   。
(2)一段時間后,小科觀察到鎂條在熱水中無現象,但當他想到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應時,便有了解釋。他的解釋是   。
(3)小科發現B試管放置空氣中一會兒溶液的紅色會褪色,這說明溶液的堿性減弱了。于是他大膽作出了一個猜想并設計了驗證方案:
猜想 驗證方案
可能是氫氧化鎂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溫度降低,溶解度變小,從而導致溶液堿性的減弱。 實驗器材:    實驗方案:   
小科通過實驗驗證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
29.(2024九上·義烏月考)有鹽酸和氯化銅的混合溶液共100g,向該溶液中逐滴加入質量分數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生成的沉淀與加入的10%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若氯化銅在原混合溶液中的質量分數為13.5%,求:
(1)A點溶液中的溶質是   (填化學式)。
(2)C點的坐標(,)為多少   
(3)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30.(2024九上·義烏月考)實驗室有一瓶碳酸鈣和氯化鈣粉末組成的均勻混合物,小科用相同溶質量的稀鹽酸和不同質量的該混合物反應(所得溶液均為不飽和溶液),四組實驗數據記錄如下表
實驗組別 一 二 三 四
稀鹽酸質量/克 100.0 100.0 100.0 100.0
混合物質/克 3.0 6.0 9.0 12.0
所得溶液質量/克 101.9 103.8 105.0 a
剩余固體質量/克 0 0 >0 >0
已知氯化鈣溶液為中性,請回答:
(1)向第一組反應后所得溶液中加3克氯化鈣粉末,溶液的質量會   。(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2)判斷第三組別中稀鹽酸是否有剩余,請說明理由   。
(3)求混合物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   
(4)表中a的值為   。
31.(2024九上·義烏月考)將鐵粉和稀硫酸先后加入到一定量的硫酸銅溶液中,攪拌使之充分反應。實驗過程中,加入物質的質量與燒杯中剩余固體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
(1)a點時剩余的固體物質是   (填化學式)。
(2)n點對應的橫坐標數值是   。
(3)實驗過程中共產生FeSO4多少克   ?
(4)模型能夠直觀反映化學變化的結果。將一定質量的鎂條放入某一溶液(如圖),其溶質硫酸銅和硫酸亞鐵的質量相同,充分反應后燒杯內固體的組成和質量大小關系不可能的是   。
32.(2024九上·義烏月考)某品牌“氧泡泡”洗滌劑能有效去除陳舊污漬,主要成分為過碳酸鈉()。過碳酸鈉具有Na2CO3和H2O2的雙重性質,Na2CO3呈堿性可以溶解衣服表面的許多污漬,H2O2分解時產生大量氧氣,氧氣會進入衣物縫隙使污漬脫離衣物表面,達到清洗的目的。
(1)“氧泡泡”顆粒溶于水時生成碳酸鈉并釋放氧氣。興趣小組取部分樣品,進行了如圖甲的探索實驗,其中a、b、c三支試管中盛有等量的“氧泡泡”顆粒和一定溫度的水。根據實驗結果,寫出一條“氧泡泡”的使用建議   。
(2)興趣小組查閱資料后,發現“氧泡泡”中Na2CO3含量大于50%為良好等級,于是小組同學用如圖乙裝置測定“氧泡泡”中Na2CO3含量:準確稱取20g“氧泡泡”顆粒樣品于錐形瓶中,先加入一定量水溶解,再向其中加入適量二氧化錳粉末(催化劑),充分反應后,測得反應過程中裝置總質量隨時間的變化數據如下表。(樣品中的雜質遇水不反應,過碳酸鈉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
反應時間/s 0 5 10 15 19 20 25 30
裝置總質量/g 120.0 119.0 118.3 117.8 a 117.6 117.6 117.6
求:
①結合表中數據,比較兩者大小關系:a   117.6。
②通過計算判定該樣品是否為良好等級   。
33.(2024九上·義烏月考)現有一份質量為20g的金屬混合物,已知該金屬混合物由鎂.鐵和銅三種金屬粉末混合而成。某課外興趣小組為探究該金屬混合物的組成,將250g稀硫酸分五次加到盛有該金屬混合物的燒杯中,經測定得到如下數據:
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硫酸質量/g 50 50 50 50 50
剩余固體質量/g 17.6 15.2 11.2 a 2.8
(1)表格中a的值為   ;銅的質量   克。
(2)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是   ;
(3)該金屬混合物中鐵的質量是多少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
【解析】【分析】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別是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而物理變化沒有。【解答】A、白瓷燒制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A正確;
B、剪紙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B錯誤;
C、木雕雕刻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C錯誤;
D、刺繡刻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2.【答案】C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物質的性質進行分析,濃鹽酸具有揮發性,生石灰易與水反應,濃硫酸具有吸水性,碳酸鈉晶體易失去結晶水。
【解答】A、濃硫酸具有吸水性,需要密封保存,故錯誤;
B、生石灰易與水反應,不和氧氣反應,故錯誤;
C、濃鹽酸具有揮發性,需要密封保存,故正確;
D、碳酸鈉晶體易失去結晶水,需要密封保存,故錯誤。
故答案為:C。
3.【答案】C
【知識點】實驗操作注意事項的探究;pH值的測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量筒只能用于量取體積,不能進行稀釋或用作反應容器。【解答】A、稀釋濃硫酸時,不能在量筒中進行,要在燒杯中進行,要把濃硫酸緩緩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使熱量及時地擴散,故A錯誤;
B、使用膠頭滴管滴加液體時,膠頭滴管要垂懸于試管正上方滴加,避免污染膠頭滴管,故B錯誤;
C、傾倒藥品時,試管應該傾斜且試管口緊靠試劑瓶口,否則易濺出藥品,試劑瓶塞應該倒扣在桌面上,否則易腐蝕桌面,瓶塞上易沾上污染物,標簽要朝手心,否則標簽容易被腐蝕,故C正確;
D、用pH試紙測定未知溶液的pH時,正確的操作方法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測液滴在干燥的pH試紙上,與標準比色卡對比來確定pH.不能將pH試紙伸入待測液中,以免污染待測液,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4.【答案】B
【知識點】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稱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稱為磷肥。含有鉀元素的肥料稱為鉀肥。同時含有氮、磷、鉀三種元素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肥料稱為復合肥。氮是合成葉綠素的原料,所以缺少氮肥的植株將出現矮小、葉片發黃等現象。【解答】尿素中含有N、P、K中的N元素,屬于氮肥。
故答案為:B。
5.【答案】D
【知識點】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濃鹽酸和濃硫酸的性質分析。
【解答】濃鹽酸會揮發出HCl氣體,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后,溶液的質量減小,故A錯誤;
濃鹽酸敞口放置,揮發出的HCl氣體和水蒸氣結合成鹽酸小液滴,因此瓶口會冒白霧,故B錯誤;
濃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后,溶質質量不變,但是吸水后會使溶液質量增大,因此溶質質量分數減小,故C錯誤,D正確。
故選D。
6.【答案】A
【知識點】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常見物質的分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根據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構成不同,化學性質不同來分析;
B、根據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也可能是純凈物來分析;
C、根據氧氣通過呼吸作用轉化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轉化為氧氣來分析;
D、根據保持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來分析。
【解答】A.在一定條件下,CO2和O2可以相互轉化,氧氣通過呼吸作用轉化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轉化為氧氣,故A正確;
B.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混合物,比如水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故B錯誤;
C.CO和CO2的化學性質不同,是因為它們的分子構成不同,故C錯誤;
D.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故D錯誤。
故選A。
7.【答案】C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 根據兩種物質與同種試劑反應產生的不同現象來鑒別它們,若兩種物質與同種物質反應的現象相同,則無法鑒別它們。
【解答】 A.稀鹽酸和稀硫酸均能與大量硝酸銀溶液反應,分別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淀、硫酸銀白色沉淀,不能鑒別,故A錯誤;
B.小蘇打和純堿均能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不能鑒別,故B錯誤;
C.分別在空氣中靜置一段時間,表面潮濕并逐漸溶解的是固體火堿,無明顯現象的是熟石灰,可以鑒別,故C正確;
D.氯化銨和硝酸鉀均不能與氯化鋇溶液反應,均無明顯現象,不能鑒別,故D錯誤。
故選C。
8.【答案】A
【知識點】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化學方程式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①反應原理;②化學式;③是否配平;④是否有氣體或沉淀符號。
【解答】A.氫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OH)3+3HCl═FeCl3+3H2O,故A正確;
B.鐵和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H2SO4═FeSO4+H2↑,反應物不正確,故B錯誤;
C.碳酸鈣和氫氧化銅不能反應,即反應原理錯誤,故C錯誤;
D.氫氧化鈉和硝酸鉀反應時,沒有沉淀、氣體和水生成,即二者不反應,故D錯誤。
故選A。
9.【答案】D
【知識點】離子的書寫與意義;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氧化物
【解析】【分析】 A.根據氧化物的定義進行分析;
B.根據質子、電子帶電進行分析;
C.根據中和反應的定義進行分析;
D.根據酚酞遇堿性溶液變紅進行分析。
【解答】 A.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為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含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不一定是氧化物,比如高錳酸鉀,故A錯誤;
B.離子是帶電的粒子,但帶電的粒子不一定是離子,比如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故B錯誤;
C.酸堿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但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不一定是酸堿中和反應,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不屬于中和反應,故C錯誤;
D.堿性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能使酚酞變紅的物質一定顯堿性,故D正確。
故選D。
10.【答案】B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溶解度與溫度有關,溫度不變,溶解度不變,飽和溶液的質量分數不變。【解答】A、等質量的鎂與氧化鎂中鎂中鎂元素的質量大,反應前后鎂元素的質量不變,則鎂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的質量多,故A錯誤;
B、向一定量的氫氧化鐵固體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氫氧化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鐵和水,溶液中鐵元素質量逐漸增加,至完全反應,不再發生改變,故B正確;
C、恒溫蒸發一定量的硝酸鉀飽和溶液,所得溶液仍為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不變,故C錯誤;
D、鋅的活動性比鐵強,反應速率快,根據化學方程式Zn + 2HCl = ZnCl2+ H2↑、Fe + 2HCl = FeCl2+ H2↑可知,每65份質量鋅能生成2份質量氫氣,每56份質量鐵能生成2份質量氫氣,等質量的鋅和鐵與足量鹽酸反應,鐵生成的氫氣質量更多,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11.【答案】B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不同體現酸的通性,即表現的是酸的個性,則反應的原理是酸根離子在反應。【解答】A、酸能與堿發生反應,NaOH屬于堿,能體現酸的通性,故A不符合題意;
B、鹽酸不能與Ba(NO3)2發生反應,不能體現酸的通性,故B符合題意;
C、Fe粉屬于金屬單質,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氫前的金屬能與稀硫酸、鹽酸發生反應,能體現酸的通性,故C不符合題意;
D、CuO粉末屬于金屬氧化物,稀硫酸、鹽酸能與金屬氧化物發生反應,能體現酸的通性,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2.【答案】B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酸堿鹽混合體系中,遵循酸堿優先反應的原則,所以氫氧化鈉應先與稀鹽酸反應,再與氯化銅反應。【解答】A、發生的反應為NaOH+HCl=NaCl+H2O,起點是溶液pH大于7,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pH為7,鹽酸過量是pH小于7,故A正確;
B、CaCl2溶液和CO2不會發生反應,不能生成沉淀,故B不正確;
C、加入NaOH溶液首先發生反應NaOH+HCl=NaCl+H2O,沒有沉淀產生,繼續加NaOH溶液發生反應CuCl2+2NaOH=Cu(OH)2↓+2NaCl,生成Cu(OH)2沉淀,當NaOH過量時不溶解,故C正確;
D、發生的反應為Fe+2HCl=FeCl2+H2↑,Mg+2HCl=MgCl2+H2↑,因為加入同體積和同質量分數的HCl溶液,即鹽酸溶質質量相等,Mg和Fe足量,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生成的H2質量相等,但由于Mg比Fe活潑,所有Mg和鹽酸首先反應完,所用時間少,故D正確。
故答案為:B。
13.【答案】C
【知識點】簡單的有機物;生物體中的有機物
【解析】【分析】液化的方式有兩種,降溫和壓縮體積。液化石油氣是通過壓縮體積的方式將丁烷液化的。【解答】A、乙炔氣體在氧氣中燃燒可產生3000攝氏度的高溫,可用于金屬的焊接,故A不符合題意;
B、很多的有機物都是良好的溶劑,如可以用汽油來清洗油漬,故B不符合題意;
C、家用液化氣的主要成分是丁烷,主要是通過加壓液化而不是通過簡單的降溫來保存的,故C符合題意;
D、羊毛、指甲或頭發在燃燒的時候,都可以聞到一股臭味,因為它們都含蛋白質,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4.【答案】D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由圖可知,ZnFe2O4在反應I中被消耗,又在反應II中產生,可循環利用,不需要補充。應選擇化學性質穩定的氣體作保護氣,氬氣是惰性氣體,可用作保護氣。【解答】A、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過程中ZnFe2O4可循環使用,不需再補充,故A不符合題意;
B、氫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與氧氣混合加熱極易發生爆炸,所以反應Ⅲ中氬氣用作保護氣,故B不符合題意;
C、制氫體系中的反應是水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氫氣和氧氣,所以該循環制氫過程中,不斷被消耗的物質是H2O,故C不符合題意;
D、由于MgH2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的H2中的氫元素的質量等于氫化鎂和HCl中氫元素的質量之和,而反應Ⅱ產生的H2中的氫元素質量與反應Ⅲ所得MgH2中氫元素的質量相同,則反應Ⅱ產生的H2和反應Ⅲ所得MgH2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的H2質量不相等,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5.【答案】C
【知識點】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反應的方程式為,隨著硫酸的加入,氫氧化鈉逐漸減少,直至完全反應,硫酸鈉的質量由零開始逐漸增大,直至反應結束,不再增多。【解答】A、根據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由圖像可知甲的質量隨加入硫酸的質量增多而減少最終變為0,故判斷甲表示氫氧化鈉,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根據分析,甲表示氫氧化鈉,如圖加入m克稀硫酸時,氫氧化鈉的質量剛好變為0,說明此時恰好完全反應,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如圖a點時表示氫氧化鈉未完全反應,此時溶液中含有生成的硫酸鈉以及剩余的氫氧化鈉兩種溶質,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如圖b點為加入硫酸過量的時候,此時溶液中含有硫酸顯酸性,硫酸與鋅粒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所以b點對應的溶液中加入鋅粒,有氣泡產生,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6.【答案】(1)能
(2)堿
(3)pH試紙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
【解析】【分析】 (1)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根據X汁液在不同溶液中顏色變化記錄表,判斷可用作酸堿指示劑的物質;
(2)根據X汁液滴入肥皂水中溶液呈綠色,判斷肥皂水的酸堿性;
(3)根據測定雨水的酸堿度可使用pH試紙解答。
【解答】 (1)根據表格可以看出,X汁液在酸堿溶液中顏色不一樣,能作指示劑;
(2)將X汁液滴入肥皂水中溶液呈綠色,則肥皂水顯堿性;
(3)粗略測定雨水的酸堿度可使用pH試紙。
17.【答案】D;BCE
【知識點】常見物質的分類
【解析】【分析】由一種物質形成的是純凈物,純凈物中由一種元素組成的是單質,多種元素組成的是化合物。多種物質組成的是混合物。【解答】A液氧是氧氣的液態,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
B氧氣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組成的不同種純凈物,所以氧氣和臭氧混合后,屬于混合物;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碳、氧兩種元素組成的不同種純凈物,所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后,屬于混合物;
D冰是水的固態,水是由氫、氧元素兩種組成的純凈物,屬于氧化物;
E過氧化氫和水都是由氫、氧元素兩種組成的不同種純凈物,過氧化氫和水混合后,屬于混合物。
綜上,屬于屬于氧化物的是D;屬于混合物的是BCE。
故答案為:D;BCE。
18.【答案】(1)④
(2)
(3)A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鹽屬于化合物,由金屬陽離子或銨根離子與酸根離子結合而成。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要制取氫氧化鈉,反應物中應含有氫氧根離子和鈉離子。
(3)酸性物質可與堿性物質結合,達到止癢的效果。【解答】(1)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且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酸是電離時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堿是電離時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鹽是由金屬陽離子(銨根離子)和酸根陰離子構成的化合物;故表中屬于氧化物的是②;屬于堿的是③;屬于酸的是①;屬于鹽的是④。
故答案為:④。
(2)利用表中的物質作為反應物,能制取氫氧化鈉的物質是 Na2CO3和Ca(OH)2,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化學方程式為。
(3)皂角素顯堿性,可選擇顯酸性的物質來涂抹止癢;
A、食醋(含醋酸)顯酸性,可與顯堿性的皂角素反應,故A符合題意;
B、熟石灰顯堿性,故B不符合題意;
C、純堿顯堿性,故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1)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且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酸是電離時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堿是電離時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鹽是由金屬陽離子(銨根離子)和酸根陰離子構成的化合物;故表中屬于氧化物的是②;屬于堿的是③;屬于酸的是①;屬于鹽的是④;
(2)利用表中的物質作為反應物,能制取氫氧化鈉的物質是 Na2CO3和Ca(OH)2,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化學方程式為;
(3)皂角素顯堿性,可選擇顯酸性的物質來涂抹止癢;
A、食醋(含醋酸)顯酸性,可與顯堿性的皂角素反應,符合題意;
B、熟石灰顯堿性,不符合題意;
C、純堿顯堿性,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9.【答案】氫離子或;吸水性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石蕊在酸性溶液中顯紅色,可知是氫離子使石蕊變紅。
(2)濃硫酸的吸水性是物理性質,可用作干燥劑,但不能干燥氨氣,因為硫酸能與氨氣發生反應。【解答】(1)酸具有通性是因為酸溶液中都含有氫離子,所以石蕊試液在H2SO4溶液中顯紅色,則該溶液中能使石蕊試液變紅的離子是氫離子。
故答案為:氫離子。
(2)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夠吸收氣體中的水分,所以實驗室中常用濃硫酸做干燥劑。
故答案為:吸水性。
20.【答案】產生氣泡;氯化鈉和氯化鈣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酸堿鹽的混合體系中,酸堿優先反應,曲線中拐點說明一個反應的結束以及另一個反應的開始,即加入的碳酸鈉先與鹽酸反應,把鹽酸消耗完了,才開始與氯化鈣反應,開始生成沉淀,最后到達最高點說明已經反應完了,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向一定質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蕩。如圖表示反應過程中溶液質量隨加入Na2CO3溶液,稀鹽酸會先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隨著碳酸鈉的加入,AB段溶液質量增加較慢,說明此時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C點溶液質量緩慢上生,說明反應正在進行,B點后,質量穩步上升,說明B點處時鹽酸恰好反應完全,則C點溶液中的溶質有反應生成的氯化鈉和未參加反應的氯化鈣。
21.【答案】金屬材料;AB;①②④⑤
【知識點】合金與合金的性質;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形成合金的過程是物理變化的過程,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屬,屬于金屬材料。
(2)金屬活動性更強的金屬可以將活動性較弱的金屬從其可溶性鹽中置換出來。
(3)金屬腐蝕的條件為同時接觸水和空氣,下列操作中能將水和空氣與金屬隔開,即可防止金屬銹蝕;同時金屬自身性質也會影響銹蝕速度,所以通過改變金屬內部結構也能減緩銹蝕。【解答】(1)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以及它們的合金,鋁合金屬于金屬材料。
(2)A、稀鹽酸中加入足量鐵粉后,生成了氯化亞鐵和氫氣,再加銅粉,不反應,說明了鐵的金屬活動性大于銅,最后加入鋅粉,能將鐵置換出來,說明了鋅的活動性大于鐵,可以比較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故A正確;
B、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鐵粉后,不能反應,說明了鋅的活動性大于鐵,再加入CuCl2溶液,能反應,說明了鐵的活動性大于銅,可以比較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故B正確;
C、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銅粉后,再加入鐵粉,都不反應,說明了鋅的活動性大于銅、鐵,但不能比較銅和鐵的活動性強弱,不可以比較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故C錯誤。
故答案為:AB。
(3)①金屬表面涂抹油漆使鐵制品與氧氣和水隔絕,可以防止生銹,正確;
②改變金屬的內部結構可以使金屬抗腐蝕性增強,不容易生銹,正確;
③用濕布擦拭會加快金屬生銹,錯誤;
④在金屬表面進行電鍍,使鐵制品與氧氣和水隔絕,可以防止生銹,正確;
⑤使金屬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可將內部金屬與氧氣隔開,不再繼續腐蝕,正確。
故答案為:①②④⑤。
22.【答案】(1)BaSO4
(2)Na+、H+、Ba2+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離子或物質的共存問題;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與鋇離子能產生沉淀的是碳酸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加了過量的稀鹽酸,沒有氣泡,說明溶液中不可能存在碳酸根離子,所以沉淀為硫酸鋇。
(2)加酚酞得到紅色溶液,可知原固體中含有氫氧化鈉,所以2中一定含有鈉離子;稀鹽酸和硝酸鋇均過量,可知2中含有氫離子和鋇離子。【解答】(1)NaOH、Na2CO3在溶液中顯堿性,能使酚酞變紅,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氫氧化鈉與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硫酸根離子與鋇離子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氯離子與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所以,M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變紅,則M中可能含有氫氧化鈉、碳酸鈉;加入過量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M中不含碳酸鈉,只含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和氯化鎂不能共存,所以M中不含氯化鎂;無色溶液中滴加硝酸鋇會生成白色沉淀A,所以M中含有硫酸鈉,則白色沉淀A是硫酸鋇。硫酸鋇的化學式為BaSO4。
故答案為:BaSO4。
(2)由于加入的稀鹽酸、硝酸鋇溶液是過量的,所以無色濾液2中一定含有的陽離子是鈉離子、氫離子、鋇離子,符號分別為:Na+、H+、Ba2+。
故答案為:Na+、H+、Ba2+。
(1)NaOH、Na2CO3在溶液中顯堿性,能使酚酞變紅,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氫氧化鈉與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硫酸根離子與鋇離子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氯離子與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所以,M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變紅,則M中可能含有氫氧化鈉、碳酸鈉;加入過量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M中不含碳酸鈉,只含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和氯化鎂不能共存,所以M中不含氯化鎂;無色溶液中滴加硝酸鋇會生成白色沉淀A,所以M中含有硫酸鈉,則白色沉淀A是硫酸鋇。硫酸鋇的化學式為BaSO4。故填:BaSO4。
(2)由于加入的稀鹽酸、硝酸鋇溶液是過量的,所以無色濾液2中一定含有的陽離子是鈉離子、氫離子、鋇離子,符號分別為:Na+、H+、Ba2+。故填:Na+、H+、Ba2+。
23.【答案】(1)NaCl+AgNO3=NaNO3+AgCl↓
(2)氫氧化銅或Cu(OH)2
(3)NaNO3、NaCl、Na2SO4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 將三種離子逐一沉淀并分離,即加入一種試劑只能生成一種沉淀,需要考慮每次所加入的試劑只能與溶液中的一種離子反應形成沉淀。
【解答】 用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H2SO4三種試劑,將含有Cu2+、Ba2+、Ag+和NO3-混合液中的三種陽離子逐一除去,氯化鈉只能與溶液中Ag+形成氯化銀沉淀,然后加入的氫氧化鈉只與溶液中Cu2+形成氫氧化銅沉淀,最后加入的硫酸沉淀溶液中的Ba2+形成硫酸鋇沉淀,滿足將三種離子逐一沉淀。
(1)同學們確認試劑A是NaCl溶液,氯化鈉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Cl+AgNO3=NaNO3+AgCl↓。
(2)步驟一、二、三得到的沉淀分別是氯化銀、氫氧化銅、硫酸鋇,能溶于稀鹽酸的是氫氧化銅。
(3)步驟三:濾液2中加入試劑C,Cu2+、Ba2+、Ag+已分別生成了沉淀,此時濾液中含有的離子有H+、Na+、Cl-、NO3-、SO42-,則濾液3中還含有的鹽是NaNO3、NaCl、Na2SO4。
24.【答案】物理;水蒸發吸熱;可能與加入的食用級純堿(Na2CO3)有關;配方4中幾乎沒有堿味的原因:食醋(主要成分醋酸)與純堿(Na2CO3)反應生成了醋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從而消耗了純堿,所以堿味幾乎消失;裝置 B 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碳酸氫鈉受熱易分解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使得饅頭中氣孔更多、蓬松度更高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項目一:(1)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是化學 變化有新物質生成而物理變化沒有。
(2)水蒸發時吸熱,可以降低周圍溫度,防止手被燙傷。
項目二:食醋中的醋酸可以結合純堿,所以沒有堿味。
項目三:(1)【解答】項目一:
(1)加水和面的過程中只是面粉與水混合,沒有新物質生成,發生的是物理變化。
(2)蒸制好的饅頭溫度較高,先將手沾上涼水,再去拿取饅頭,是利用了水蒸發吸熱,從而使手不易被燙傷。
項目二:
配方1、2、4中存在碳酸鈉,饅頭中的堿味可能與加入的食用級純堿(Na2CO3)有關;配方 4 中幾乎沒有堿味是因為食醋(主要成分醋酸)與純堿(Na2CO3)反應生成了醋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從而消耗了純堿,所以堿味幾乎消失。
項目三:(1)結合碳酸鈉分解產物及復分解反應原理可知,碳酸氫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
(2)碳酸氫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使饅頭中存在較多的氣孔,所以饅頭的蓬松度更高。
設計實驗:
該實驗的實驗結論是:碳酸氫鈉受熱分解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因此觀察到實驗現象是裝置 B 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交流討論:
(1)操作②中發生的反應是碳酸氫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2)結合上述實驗,分析配方5制作出的饅頭比配方3、4更蓬松、氣孔更多的原因:配方 5 中使用的膨松劑碳酸氫鈉受熱易分解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使得饅頭中氣孔更多、蓬松度更高。
25.【答案】為了控制金屬鈉與稀硫酸接觸面相同;相同時間內進入量筒中氣體的體積;小嘉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反應速度與固體的表面積有關所以應控制金屬片的體積相同,由于不同金屬的密度不同,所以金屬片的質量不同。
(2)實驗采用轉換法,用相同時間內產生氫氣的體積大小判斷金屬活動性強弱。
(3)剛開始收集的空氣的體積等于實驗后殘留在裝置內氫氣的體積,所以小嘉的觀點正確。【解答】(1)由于A、B金屬片的密度不同,為保證A、B金屬片大小、厚度相同,所以質量不同。
(2)活潑金屬是酸反應能生成氫氣,但金屬活動性不同,反應的速率不同,本實驗是通過在相同條件下測定不同時間內收集到的氣體體積判斷金屬活動性強弱。
(3)本實驗需收集產生的全部氫氣,也包括瓶內殘留的氫氣,所以一有氣泡產生就收集,可以通過排出裝置內的空氣來代替瓶內殘留的氫氣,從而實現等效替代,所以小嘉觀點正確。
26.【答案】(1)高;小于
(2)NaOH、Na2CO3;有固體析出(或溶液變渾濁或出現白色沉淀均可)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與水反應,對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是否反應的檢驗造成干擾,所以需設置對照實驗,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的二氧化碳更多,壓強減小更多,所以左側液面更高。
(2)氯化鋇能與碳酸鈉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可知溶質有碳酸鈉;碳酸鈉沉淀完全后,溶液仍為堿性,說明還有氫氧化鈉。【解答】(1)二氧化碳能和水反應生成碳酸,氫氧化鈉能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且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比水的吸收效果好,則CO2與NaOH的反應,氣體減少,壓強減少,比水吸收二氧化碳氣壓減小的程度大,所以U型管左端的氣壓減小,從而導致U型管左端液面升高;二氧化碳也會與水反應,所以此時右瓶內的壓強小于大氣壓。
(2)①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但此時溶液仍顯紅色,則說明溶液中還含有氫氧化鈉,即M點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NaOH、Na2CO3。
②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水、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氫鈉,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變化,說明燒杯中的物質轉化為碳酸氫鈉,又由于相同溫度下碳酸氫鈉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鈉,則此時反應生成的碳酸氫鈉達到飽和狀態,燒杯中可觀察到析出固體。
(1)二氧化碳能和水反應生成碳酸,氫氧化鈉能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且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比水的吸收效果好,則CO2與NaOH的反應,氣體減少,壓強減少,比水吸收二氧化碳氣壓減小的程度大,所以U型管左端的氣壓減小,從而導致U型管左端液面升高;
二氧化碳也會與水反應,所以此時右瓶內的壓強小于大氣壓。
(2)①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但此時溶液仍顯紅色,則說明溶液中還含有氫氧化鈉,即M點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NaOH、Na2CO3。
②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水、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氫鈉,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變化,說明燒杯中的物質轉化為碳酸氫鈉,又由于相同溫度下碳酸氫鈉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鈉,則此時反應生成的碳酸氫鈉達到飽和狀態,燒杯中可觀察到析出固體。
27.【答案】CaCO3+2HCl=CaCl2+H2O+CO2↑;將B中產生的CO2全部排入C;B中出來的混合氣體中有水蒸氣,在BC之間插入一個裝有濃硫酸的干燥裝置;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的碳酸熱穩定性差,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氣體。
(2)反應產生的部分二氧化碳殘留在發生裝置中,會導致測得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偏小,通入氮氣能將殘留的二氧化碳全部桿入氫氧化鈉中,減小誤差。
(3)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中混有水蒸氣,應在BC間加裝一個裝有濃硫酸的干燥裝置,注意導管要長進短出。
(4)C裝置增重的質量為二氧化碳的質量,利用二氧化碳的質量通過化學方程式計算碳酸鈣的質量,除以鈣片的質量即為鈣片中碳酸鈣的含量。【解答】(1)裝置B中是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
(2)步驟⑤中再次通入氮氣的目的是:將B裝置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C裝置中。
(3)裝置B中是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B中出來的混合氣體中有水蒸氣,所以在BC之間插入一個裝有濃硫酸的干燥裝置,否則測定結果會偏大。
(4)根據C裝置增重的質量就是二氧化碳的質量,則二氧化碳的質量為(m2-m1);設碳酸鈣的質量為x,
x=
實驗中測得的碳酸鈣含量是:。
28.【答案】(1)鎂條不能與冷水反應,能與熱水反應
(2)鎂條表面覆蓋了難溶于水的氫氧化鎂,導致反應終止
(3)試管、試管夾、酒精燈;將褪色后的溶液加熱,如果溶液變紅,說明猜想成立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酚酞在堿性條件下為紅色,酚酞不變色是,說明溶液不顯堿性,可知鎂與冷水不反應。加后酚酞變紅,說明鎂能與熱水反應。
(2)實驗室不用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是因為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會附著在碳酸鈣表面,導致反應停止;鎂與水反應生成的氫氧化鎂不溶于水,也會附著在鎂表面,導致反應停止。
(3)溫度降低,溶解度變小,堿性減弱,則將溶液加熱,溫度升高,溶解度變大,堿性變強,溶液又將恢復紅色。【解答】(1)根據A圖可知,鎂條放入冷水中,鎂條表面沒有氣泡產生,且加入酚酞試液也沒有出現紅色;而鎂條加入熱水中,鎂條表面產生氣泡,且加入酚酞試液變成了紅色,由此可知,鎂不能與冷水反應,能與熱水反應。
(2)鎂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鎂白色沉淀和氫氣,生成的氫氧化鎂會覆蓋在鎂條的表面阻止反應的進一步發生。
(3)因為猜想中提出了可能是氫氧化鎂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溫度降低,溶解度變小,從而導致溶液堿性的減弱,則所需實驗器材為:試管、試管夾、酒精燈,實驗方案為:將褪色后的溶液加熱,如果溶液變紅,說明猜想成立。
(1)根據A圖可知,鎂條放入冷水中,鎂條表面沒有氣泡產生,且加入酚酞試液也沒有出現紅色;而鎂條加入熱水中,鎂條表面產生氣泡,且加入酚酞試液變成了紅色,由此可知,鎂不能與冷水反應,能與熱水反應;
(2)鎂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鎂白色沉淀和氫氣,生成的氫氧化鎂會覆蓋在鎂條的表面阻止反應的進一步發生;
(3)因為猜想中提出了可能是氫氧化鎂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溫度降低,溶解度變小,從而導致溶液堿性的減弱,則所需實驗器材為:試管、試管夾、酒精燈,實驗方案為:將褪色后的溶液加熱,如果溶液變紅,說明猜想成立。
29.【答案】CuCl2、NaCl;(120,9.8);設:NaOH與CuCl2反應產生的NaCl的質量為m。NaOH與HCl反應產生的NaCl的質量為n。 解得m=11.7g與HCl反成的NaOH質量=40g×10%=4g。解得n=5.85g。NaCl的質量分數答:NaCl的質量分數為8.3%。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酸堿鹽混合體系中,遵循酸堿優先反應的原則,所以OA段是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AC段是氫氧化鈉和氯化銅反應,A點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
(2)C點氯化銅恰好完全反應,先由氯化銅的質量通過化學方程式計算出生成沉淀的質量,即為的值;計算出與氯化銅反應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再加上與稀鹽酸反應的40g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即為的值。
(3)恰好完全反應時的溶質為氯化鈉,分別根據氫氧化鈉的質量計算兩步反應中產生的氯化鈉的質量即為溶質的質量;反應后溶液的質量等于混合液的質量加上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再減去生成的氫氧化銅沉淀的質量。【解答】(1)A點為酸堿恰好中和時間點,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產生氯化鈉和水,HCl被消耗完,故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質是CuCl2、NaCl。
(2)解:溶液中CuCl2的質量=13.5%×100g=13.5g
設:參加反應的NaOH的質量為x,反應生成的Cu(OH)2質量為y。
x=8g y=9.8g
與CuCl2反應的NaOH溶液的質量==80g。
=80g+40g=120g;C點坐標為(120,9.8)。
30.【答案】變大;根據圖表中數據分析,每消耗3.0g混合物,溶液增加1.9g,第三次加入混合物9.0g,溶液增加質量為5.0g小于1.9g×3,說明混合物剩余,稀鹽酸完全反應;;由第一組數據可知,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00.0+3.0g-101.9g=1.1g,設3.0g混合物中碳酸鈣的質量為x, x=2.5g,混合物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105.5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根據表中數據可知,第二組加入6.0g混合物沒有固體剩余,說明第一組中鹽酸過量;
(2)根據反應后固體有剩余進行分析;
(3)根據每加入3g混合物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碳酸鈣的質量,進而計算質量分數;
(4)根據第三組的反應狀態進行分析。
【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向第一組反應后所得溶液中加3克氯化鈣粉末,氯化鈣還能繼續溶解,故溶液的質量會變大;
(2)根據第一組和第二組數據可知,每消耗3.0g混合物,溶液增加1.9g,那么第三次加入混合物9.0g,溶液增加質量應該為1.9g×3=5.7g,但是實際只增大5g,說明混合物剩余,稀鹽酸完全反應;
(4)由于第三組混合物剩余,稀鹽酸完全反應;所以第四組比第三組多溶解了12.0g-9.0g=3.0g,混合物中的氯化鈣,3.0g混合物中的氯化鈣質量為3.0g× =0.5g,所以a=105.0+0.5=105.5。
31.【答案】Cu和Fe;11.2;30.4g;C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鐵與硫酸銅反應將銅單質從溶液中置換出來,所以a點的固體為生成的銅和未完全反應的鐵。
(2)根化學方程式計算出5.6g鐵與硫酸銅反應置換出的銅的質量,用剩余固體的總質量減去銅的質量即為剩余固體中鐵的質量,剩余的鐵的質量加上5.6g,即為n點的橫坐標。
(3)根據(2)中的方程式進行計算,可求得與硫酸銅反應時生成的硫酸亞鐵的質量;剩余的鐵與稀硫酸反應,再根據方程式計算出生成的硫酸亞鐵的質量,將兩部分硫酸亞鐵加在一起。
(4)鎂的活動性強于鐵和銅,所以鎂能將鐵和銅從可溶性鹽中置換出來,鎂先置換出銅,再置換鐵。【解答】(1)由上述分析可知,a點時,鐵與硫酸銅未反應完,固體物質是鐵和銅。
(2)設5.6g鐵粉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的質量為x,硫酸亞鐵的質量為y,
x=6.4g
y=15.2g
剩余的鐵的質量為:12g-6.4g=5.6g,所以n點對應的橫坐標數值是:5.6+5.6=11.2。
(3)設5.6g鐵粉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的質量為z,
z=15.2g 實驗過程中共產生FeSO4的質量為:15.2g+15.2g=30.4g。
(4)根據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鎂>鐵>銅,將鎂條加入溶質為硫酸鋅和硫酸銅的溶液中,鎂先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鎂和銅,該反應方程式為Mg+CuSO4=MgSO4+Cu,即每24份質量的鎂能置換出64份質量的銅,硫酸銅反應完全之后,若鎂還有剩余,鎂會與硫酸亞鐵反應生成硫酸鎂和鐵,該反應方程式為Mg+FeSO4=MgSO4+Fe,即每24份質量的鎂能置換出56份質量的鐵。
A、經上述分析,若鎂無剩余,且只與硫酸銅反應置換了銅,故A不符合題意;
B、經上述分析,若鎂無剩余,可能硫酸銅完全反應完,且硫酸亞鐵反應了一部分,則生成的銅的質量可能大于生成的鐵的質量,故B不符合題意;
C、經上述分析,若鎂有剩余,說明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均反應完全,根據硫酸銅和硫酸亞鐵的質量相同,則生成鐵的質量一定小于生成銅的質量,而圖示中生成鐵和鋅的質量相等是不合理的,故C符合題意;
D、經上述分析,若鎂有剩余,說明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均反應完全,根據硫酸銅和硫酸亞鐵的質量相同,則生成鐵的質量一定小于生成銅的質量,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32.【答案】用熱水浸泡;≥;由表格可知,20g氧泡泡樣品生成氧氣的質量=120g-117.6g=2.4g,設20g氧泡泡樣品中生成碳酸鈉的質量為x,x=10.6g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為: =53%>50%;答:該樣品屬于良好等級。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c中水溫最高,“氧泡泡”產生的氧氣最多,所以為了達到較好的效果,在使用時,應用熱水浸泡。
(2)無法確定19s時是否已完全反應,所以a大于等于117.6。
減少的質量為氧氣的質量,可知氧氣的質量為2.4g,根據方程式計算碳酸鈉的質量,再除以樣品的質量即可求得碳酸鈉的質量分數,大于50%即為良好等級。【解答】(1)“氧泡泡”顆粒溶于水時生成碳酸鈉并釋放氧氣。根據圖甲的探索實驗可知,在生活中使用“氧泡泡”時用熱水浸泡清洗效果更好,應放在低溫干燥處,防止遇水失效。
(2)①根據表中數據可知,反應到5秒時,生成氧氣的質量=120.0g-119.0g=1.0g;反應到10秒時,又生成氧氣的質量=119.0g-118.3g=0.7g;反應到15秒時,生成氧氣的質量=118.3g-117.8.0g=0.5g;反應到20秒時,生成氧氣的質量=117.8.0g-117.6.0g=0.2g;由此可知,反應到19秒時,生成氧氣的質量可能小于等于0.2g,所以a≥117.6.0。
33.【答案】(1)5.6;2.8
(2)19.6%
(3)11.2g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銅是不活潑金屬,所以加入足量的酸,最終剩余的固體為銅,可知銅的質量為2.8g。
(2)第一次加入稀硫酸時,稀硫酸一定完全反應,且只有鎂反應,結合方程式計算出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再除以稀硫酸的質量即可求得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
(3)前2次實驗中,加入的稀硫酸質量相同,金屬減少的質量也相同,可知只有鎂與稀硫酸反應,第3次實驗減少的金屬質量變多,說明鐵參與反應。【解答】(1)由于鎂、鐵的活動性是鎂比鐵活潑,根據金屬反應的優先原則,鎂先和硫酸反應,等到鎂完全后鐵才能和硫酸反應;消耗等質量的硫酸消耗的鎂和鐵的質量為24:56,也就是當加入等質量的酸,如果是同種金屬,則引起的固體質量變化相等,而現在加入第一、二次硫酸,引起的質量變化均為2.4g,而第三次是4g,一共減少8.8g,說明第一、二次加入酸,只有鎂參加了反應,第三次是鎂和鐵參加的反應。由(3)計算可知,第3次最終消耗鎂的質量為1.2g,鐵的質量為2.8g;當加入第四次硫酸的時候只有鐵和硫酸反應,加入50g硫酸,鐵反應了5.6g,a=11.2g-5.6g=5.6g,第5次加入50g稀硫酸減少5.6g-2.8g=2.8g,說明硫酸有剩余,則剩余2.8g是銅。
(2)第一次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為20g-17.6g=2.4g,設50克稀硫酸中的硫酸的質量為x,
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3)設第3次反應中消耗的Mg的質量為x,消耗的Fe的質量為(4-x),與Mg反應的硫酸的質量為y1,與Fe反應的硫酸的質量為y2,
x=1.2g
第三次參加反應的鐵質量為4g-1.2g=2.8g,Mg的總質量=2.4g+2.4g+1.2g=6g,故Fe的質量=20g-6g-2.8g=11.2g。
(1)由于鎂、鐵的活動性是鎂比鐵活潑,根據金屬反應的優先原則,鎂先和硫酸反應,等到鎂完全后鐵才能和硫酸反應;消耗等質量的硫酸消耗的鎂和鐵的質量為24:56,也就是當加入等質量的酸,如果是同種金屬,則引起的固體質量變化相等,而現在加入第一、二次硫酸,引起的質量變化均為2.4g,而第三次是4g,一共減少8.8g,說明第一、二次加入酸,只有鎂參加了反應,第三次是鎂和鐵參加的反應。由(3)計算可知,第3次最終消耗鎂的質量為1.2g,鐵的質量為2.8g;當加入第四次硫酸的時候只有鐵和硫酸反應,加入50g硫酸,鐵反應了5.6g,a=11.2g-5.6g=5.6g,第5次加入50g稀硫酸減少5.6g-2.8g=2.8g,說明硫酸有剩余,則剩余2.8g是銅;
(2)第一次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為20g-17.6g=2.4g,設50克稀硫酸中的硫酸的質量為x,
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3)設第3次反應中消耗的Mg的質量為x,消耗的Fe的質量為(4-x),與Mg反應的硫酸的質量為y1,與Fe反應的硫酸的質量為y2,
x=1.2g
第三次參加反應的鐵質量為4g-1.2g=2.8g,
Mg的總質量=2.4g+2.4g+1.2g=6g,
故Fe的質量=20g-6g-2.8g=11.2g。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华市| 陈巴尔虎旗| 夹江县| 宽甸| 漳州市| 原平市| 普安县| 澎湖县| 台州市| 高安市| 揭东县| 玛多县| 洛浦县| 鸡西市| 宜君县| 东海县| 鸡东县| 博爱县| 富蕴县| 东明县| 芜湖市| 腾冲县| 宜兰市| 杨浦区| 通城县| 宜丰县| 嘉兴市| 延津县| 东平县| 巴东县| 尚志市| 巢湖市| 石景山区| 东台市| 松潘县| 驻马店市| 左贡县| 保定市| 白山市| 蒙城县| 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