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統考科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統考科學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統考科學試題
1.(2025七上·黃巖期末)為了解濱江區“美好教育”近視防控措施的開展和實施效果,學校每學期都會對學生進行視力檢查。“檢查視力”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環節中的(  )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設
C.設計實驗方案 D.收集事實與證據
2.(2025七上·黃巖期末)杭州亞運會田徑項目賽場上的“顯眼包”——機器狗,承擔了搬運器材的工作。下列關于機器狗的敘述,正確的是
A.它不是生物,因為它不具備生物的基本特征
B.它不是生物,因為它不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C.它是生物,因為它會運動,幫助搬運鐵餅
D.它是生物,因為它能夠根據指令作出反應
3.(2025七上·黃巖期末)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
A.測液體溫度
B.滴加液體
C.讀取液體體積
D.測硬幣直徑
4.(2025七上·黃巖期末)我國是全世界首個實現人工把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國家,植物細胞中也可以實現這個轉化的結構是(  )
A.細胞核 B.葉綠體 C.液泡 D.細胞壁
5.(2025七上·黃巖期末)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最容易發生從椅子上要站起來的瞬間猛地一頭栽倒的事故,為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對圖椅子的扶手前端和底腿前端進行改進,以下改進方案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6.(2025七上·黃巖期末)如圖是一款發熱眼貼,使用時眼貼會發出熱量。請你估測“眼貼”在使用時溫度最接近(  )
A.10℃ B.20℃ C.45℃ D.80℃
7.(2025七上·黃巖期末)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將3名航天員順利送入中國空間站。當宇航員在太空回望地球時,能看到的是
A.能辨方位的經緯網 B.傾斜的地軸
C.繞月球公轉 D.巨大的球體
8.(2025七上·黃巖期末)比值定義法是用兩個基本物理量的比值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下列概念采用比值定義法的是
A.體積是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
B.物體的運動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叫作速度
C.身體上沒有脊椎骨的動物稱為無脊椎動物
D.地球儀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狀況的模型
9.(2025七上·黃巖期末)在制作三球運動演示模型時,需要根據工程實踐的一般流程進行,下列關于工程實踐流程補充正確的是(  )
A.①設計方案②實施計劃③改進完善④檢驗作品
B.①實施計劃②設計方案③檢驗作品④改進完善
C.①設計方案②實施計劃③檢驗作品④改進完善
D.①設計方案②檢驗作品③實施計劃④改進完善
10.(2025七上·黃巖期末)如圖是臺州沿海灘涂上一種有趣的生物——彈涂魚,因其能在灘涂上跳躍,所以又叫“跳跳魚”。大部分魚類如果離開了水很快就會缺氧窒息而死,而彈涂魚卻能較長時間在灘涂上生活,彈涂魚的下列特征不能支持其在灘涂上生活的是(  )
A.胸鰭發達,能支撐起身體,幫助爬行和跳躍
B.鰓所在的鰓腔空間很大,能夠儲存水分和空氣
C.皮膚極薄且布滿血管,能直接與空氣進行氣體交換
D.體型呈流線型,有利減少在水中的阻力
11.(2025七上·黃巖期末)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下列是小黃同學整理的“錯誤操作”與對應測量結果,結果與操作相符的是
選項 操作 結果
A 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時,俯視讀數 偏小
B 用皮卷尺測量長度時,用力拉緊皮尺 偏大
C 用溫度計測沸水溫度時,將溫度計移出沸水讀數 偏大
D 在測量頭發的直徑時,把頭發繞在鉛筆上時沒有排列緊密 偏大
A.A B.B C.C D.D
12.(2025七上·黃巖期末)人們可以通過身邊的某些現象找到地球是球體的證據,下列現象能作為證據的是(  )
A.太陽東升西落
B.日全食時陰影部分呈圓弧形
C.鉛筆在籃球和木板上移動的位置變化
D.海上遠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桿先消失
13.(2025七上·黃巖期末)如圖Ⅰ、Ⅱ、Ⅲ表示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表格中符合如圖邏輯關系的是(  )
選項 Ⅰ Ⅱ Ⅲ
A 界 門 綱
B 脊椎動物 爬行類 哺乳類
C 種子植物 藻類 苔蘚類
D 恒溫動物 魚類 兩棲類
A.A B.B C.C D.D
14.(2025七上·黃巖期末)截至5月底,2024年太陽已經發生多次大耀斑,這預示著第25個太陽周將進入高峰期。下列關于太陽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耀斑一般發生在光球層
B.太陽活動強時地球上可能會出現極光
C.太陽黑子的多少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D.太陽大氣從里到外依次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
15.(2025七上·黃巖期末)漁民在南海某地(10°N,117°E)附近海域作業,突遇漁船機械故障,某漁船立即從海南某地(20°N,110E)前往事發地營救。漁政船應該選擇的方向大致是(  )
A.東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正南方向 D.東南方向
16.(2025七上·黃巖期末)卷柏是一種奇特的蕨類植物。在水分不足時,它的根會從土壤里“拔”出來, 身體縮卷成一個圓球, 隨風而動。一旦滾到水分充足的地方, 圓球就會迅速打開, 根重新鉆到土壤里, 繼續生長。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卷柏雖結構簡單, 但也是一種綠色開花植物
B.卷柏的根只有吸收功能, 沒有固定功能
C.卷柏的這種生存方式體現了它對環境的適應
D.蕨類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不敏感, 可當做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17.(2025七上·黃巖期末)官河古道綠道是黃巖老城復興的民生工程,范圍涵蓋永寧江、西江河、南官河和東官河“一江三河”組成的黃巖老護城河沿岸區域,該區域長約為1.8公里,寬約為1.5公里。小黃想要用A4紙(規格為21cm×29.7cm)制作官河古道的手繪地圖,選用下列比例尺最合適的是(  )
A.1:100 B.1:1000 C.1:10000 D.1:100000
18.(2025七上·黃巖期末)2024年年初,日本及周邊海域連續發生了多次地震,其中石川縣能登地區更是發生了7.6級大地震,給當地造成較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地正好處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B.地震發生前通常沒有任何預兆
C.地震發生時,應迅速逃離到空曠地帶
D.地震發生時,可以乘坐電梯快速逃生
19.(2025七上·黃巖期末)小安把同一金屬塊分別放入裝有一定量水的甲量筒和乙量筒中(如圖),量筒示數和液面高度變化量隨金屬塊浸入體積的變化正確的是(  )
A. B.
C. D.
20.(2025七上·黃巖期末)如圖所示為甲乙兩物體做直線運動的圖像,有關兩物體的運動情況描述,錯誤的是(  )
A.甲物體在0~2秒內,做勻速直線運動
B.甲物體在2~4秒內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20米/秒
C.乙物體在0~2秒內,做加速直線運動
D.乙物體在2~4秒內通過的距離是80米
21.(2025七上·黃巖期末)如圖甲所示,被測物體的長度是   厘米;由圖乙中的四次測量數據可知,該塑料盒的體積為   厘米3。
22.(2025七上·黃巖期末)用手電筒模擬“太陽”,撥動地球儀(如圖)演示地球自轉:
(1)在演示過程中,撥動地球儀,使其運動的方向是   。
(2)這一實驗演示的是地球自轉產生的   現象。
(3)A地正處于   (選“清晨”、“中午”、“黃昏”、“深夜”)。
23.(2025七上·黃巖期末)如圖為某稻田生態系統示意圖,與傳統稻田管理相比,引鴨入田,實現了稻鴨共育,增加了農業生態經濟效益。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圖中可知,青蛙與鴨的關系是競爭關系,青蛙與昆蟲間的關系是   。
(2)寫出2個影響水稻產量的非生物因素   。
(3)請寫出該稻田生態系統有鴨的一條食物鏈   。
(4)青蛙的體色與它生活的環境顏色非常接近,是青蛙對環境的適應,屬于   (選填“警戒色”、“保護色”或“擬態”)。
24.(2025七上·黃巖期末)路面電網檢修的時候,太陽能交通信號燈經常會來“指揮”交通。細心的同學們發現太陽能電池板可以改變朝向和傾斜角度。
(1)太陽能收集板將太陽能轉化為   能。
(2)為最大限度地接受陽光,根據黃巖的地理位置,應將太陽能電池板的正面朝   (選填“東”、“南”、“西”或“北”)。
(3)查閱資料可知,當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α與正午太陽高度H之和等于90°時(如圖),太陽能的利用率最高。為了獲得更大的太陽能利用率,冬天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夏天。
25.(2025七上·黃巖期末)2024年3月8日傍晚,號稱“水中仙子”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類白鷴現身黃巖大寺基林場。大寺基林場生物資源豐富,小黃對林場中的蝸牛、馬褂木、鯉魚、白鷴、野兔等生物進行分類,編制了一張二歧分類檢索表,請結合檢索表完成下列問題:
1a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A 1b無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2 2a無脊椎骨………………………………B 2b_____▲____…………………………3 3a胎生………………………………C 3b卵生………………………………4 4a用鰓呼吸…………………………D 4b用肺呼吸…………………………E
(1)請填寫檢索表中的2b這一欄   。
(2)根據特征進行判斷,檢索表中的   是白鷴(填字母)。
(3)根據以上信息,上述生物中和白鷴共同特征最少的生物是   。
26.(2025七上·黃巖期末)如圖所示,觀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點: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則半透明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填字母)。
A.三角形光斑 B.圓形光斑
C.蠟焰的正立像 D.蠟焰的倒立像
(3)當u不變,v減小,半透明膜上所成像大小的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4)要使半透明膜上所成的像更加清晰,該實驗要在   的環境中進行(選填“明亮”或“較暗”)。
27.(2025七上·黃巖期末)在“觀察細胞質在細胞中的流動”活動中,小黃觀察到細胞質中葉綠體沿著液泡外緣緩慢流動。他猜想:葉細胞中細胞質流動的快慢可能與溫度有關。于是小黃開展了探究。
①取4支裝滿水的大試管,編號1—4,各放入一株生長健壯、長勢相近的新鮮黑藻。
②將4支大試管分別放入水溫恒為15℃、20℃、25℃和30℃的水浴中,給予強度相同的均勻光照,持續0.5h。
③取各組植株相同部位的幼葉制作臨時裝片,選擇大小、形狀基本一致的細胞進行觀察。
④記錄葉綠體繞液泡外緣運動一周的時間,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分別記錄結果。
編號 1 2 3 4
溫度/℃ 15 20 25 30
平均時間/秒 182 133 116 125
【實驗分析】
(1)本實驗需要在高倍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如上圖,小黃從低倍鏡轉高倍鏡過程中,一定不需要調整的結構是   (填圖中序號)。
(2)細胞質的流動通常不易直接觀察,本實驗通過觀察葉綠體繞液泡外緣運動一周的時間來實現,所運用的科學方法是   。
(3)根據上表實驗數據,初步可得出的實驗結論是:   。
28.(2025七上·黃巖期末)以下為某校學生進行“溫度計發展史”的項目化學習的部分片段,通過查閱資料整理了溫度計發展史。請完成下列問題:
(1)上述三種溫度計都是利用了物質的   制成的。如上圖的氣體溫度計,當環境溫度降低時,管中水柱液面將   (選填“上升”、“下降”或“不變”)。
(2)在相同的受熱條件下,將兩個形狀、厚度相同的銅片和鐵片焊在一起就可制成上圖中的固體溫度計。已知銅的膨脹程度比鐵大,當溫度升高時,指針會偏向   側(選填“A”或“B”)。
(3)如圖甲是小黃制作的一個簡易液體溫度計。使用時發現該溫度計管中液柱移動不明顯,導致示數不夠精確,對此請你提出一條改進建議   。
29.(2025七上·黃巖期末)在“測量紙錐的下落速度”的活動中,小黃進行以下實驗:
①取一張圓形紙,剪去一部分做成紙錐,如圖甲。
②實驗前測量出2米高度,作為紙錐下落的高度。
③在2米高處自由釋放紙錐(如圖乙),同時開始計時,紙錐落到地面時,結束計時。
④計算出紙錐在這段時間內的運動速度。
⑤……
位置 時間/秒 刻度尺示數/厘米
A 0 0
B 0.1 20
C 0.2 45
D 0.3 80
E 0.4 125
(1)為使實驗結果更準確,請完成第⑤步驟:   ;
(2)小黃用頻閃照相機通過每隔0.1s曝光一次的方法拍攝記錄下紙錐的運動過程,測量各階段距離并記錄在表中。請根據上表數據,在坐標圖中畫出紙錐運動的路程與時間關系圖像。
(3)小黃開展進一步探究,為探究錐角大小對紙錐下落速度的影響,準備另一張等大的圓形紙,裁去更大的扇形圓心角進行重復實驗。在改變錐角大小時,如何控制紙錐質量相同,請簡要說出操作方法:   。
30.(2025七上·黃巖期末)2024年臺州馬拉松于12月1日早上8:00在黃巖區人民政府鳴槍開跑。
(1)12月1日開跑當天地球最接近圖中   位置,當天黃巖晝夜長短情況是   (選填“晝長夜短”、“晝短夜長”或“晝夜等長”)。
(2)如圖是參賽選手小黃參加甜蜜跑比賽的部分配速信息,圖中的“配速”是指選手每跑1千米所用的時間。
①在比賽過程中,以小黃為參照物,路邊的樹木是   的。
②根據圖中信息判斷小黃跑得最快的路段是CD,請說明判斷依據:   。
31.(2025七上·黃巖期末)某班同學為當地科普館制作細胞模型,以進行科普知識的宣傳。同學們在科學老師的帶領下,分小組進行項目規劃,并開啟了項目學習的探究實踐之旅。請你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第一組同學在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先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   ,這樣做的目的是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
(2)制作好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看到如圖一所示圖像,若想讓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應向   移動裝片。
(3)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了植物細胞模型,同時針對該模型的科學性設計了如下評價量規。
植物細胞模型評價量規(節選)
評價指標 優秀 良好 待改進
指標a 結構完整,無缺失 結構不夠完整,有1-2處缺失 結構不夠完整,缺失3處及以上
指標b 模型的設計與材料的選擇,至少能展示細胞中2個結構的功能 模型的設計與材料的選擇,能展示細胞中1個結構的功能 模型的設計與材料的選擇,未能展示細胞結構的功能
①制作細胞膜時,有兩種材料可供選擇,一種是透明塑料薄膜,另一種是網眼很小的細紗網。為了更好地模擬細胞膜的功能,你會選擇哪種材料?并簡要說明理由   。
②第二組同學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植物細胞模型,如圖二所示。根據評價指標a,你認為該組同學的作品應被評定為哪個指標?并簡要說明理由   。
32.(2025七上·黃巖期末)高速公路利用“區間測速”進行道路限速管控。“區間測速”就是測算出汽車在某一區間行駛的平均速度,如果超過了該路段的最高限速即判為超速。如圖是某“區間測速”標志牌。
(1)此標記表示限速100千米/時,合   米/秒(保留一位小數)。
(2)若前半段路程用時0.015時,為了不超速,請你計算后半程行駛速度不應超過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
【解析】【分析】 實驗探究的一般步驟5個,分別為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
【解答】“檢查視力”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環節中的收集事實與證據 ;
故答案為:D.
2.【答案】A
【知識點】識別生物與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②生物能夠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⑦生物都能遺傳和變異。
【解答】BCD、會運動、根據指令作出反應、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等都不屬于生物的共同特征,因此不能作為機器狗是否屬于生物的判斷標準,BCD錯誤。
A、機器狗不能進行新陳代謝、不能夠生長和繁殖、不能遺傳和變異等,即不具備生物的基本特征,因此不屬于生物,D正確。
故答案為:A。
3.【答案】D
【知識點】長度的測量;體積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常見實驗操作
【解析】【分析】使用膠頭滴管滴加液體時為防止污染膠頭滴管,應垂直懸空滴加藥品。【解答】A、溫度計的使用方法,將溫度計不能接觸燒杯壁底部,故A錯誤;
B、滴加液體時,膠頭滴管不能伸入試管中,故B錯誤;
C、量筒的讀數方法,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故C錯誤;
D、圖中借助兩個三角板加一把刻度尺,可以準確測量硬幣的直徑,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4.【答案】B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包括藻類)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
【解答】 A、細胞核是貯存和復制遺傳物質的場所,是遺傳信息合成蛋白質庫、在細胞的遺傳、代謝、分化等各項生命活動中,起控制作用.是細胞的控制中心,A不合符題意;
B、葉綠體是綠色植物細胞中含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結構,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且能產生淀粉,釋放出氧氣,B符合題意;
C、液泡有儲存各種物質的功能,但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更不能合成淀粉,C不符合題意;
D、細胞壁的功能是保護和支持細胞,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5.【答案】A
【知識點】工程的測試與改進
【解析】【分析】老年人從椅子上站起來時容易栽倒,主要是因為重心前移且身體較虛弱;如果扶手前端和底腿前端沒有適當的支撐點,會容易失去平衡,所以改進的關鍵是增加底盤的穩定性和支撐點,所以圖A中添加了一條支撐腳的設計會更安全。
【解答】首先,考慮扶手前端的改進。老年人站起來時,如果扶手的高度適中,他們可以更容易地抓住扶手以保持平衡。因此,增加扶手前端的高度,使其更接近老年人的手臂長度,是一個合理的改進方案。據此可以排除B和D,因為B、D的扶手前端比以前更低了。
其次,關于底腿前端的改進,穩定性是關鍵。增加底腿前端的支撐點可以增強椅子的穩固性,減少老年人站起來時因椅子搖晃而摔倒的風險。據此可以排除C,C增加了底腿間的橫檔,增加了椅子的牢固性,但沒有考慮穩定性。
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6.【答案】C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眼貼的溫度應稍高于人體的體溫。
【解答】發熱眼貼,使用時眼貼會發出熱量,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故眼貼的溫度最接近45℃,ABD錯誤。
故答案為:C。
7.【答案】D
【知識點】地球自轉;地球公轉
【解析】【分析】現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解答】宇航員在太空中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地球的地軸、經緯線都是人為定義的,實際并不存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綜上所述,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8.【答案】B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比值定義法,就是在定義一個物理量的時候采取比值的形式定義;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比如速度、密度、壓強、功率、比熱容、熱值等等。
【解答】A、體積是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不是比值定義法,故A不符合題意;
B 、“物體的運動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叫作速度”,速度,是用路程和時間這兩個基本物理量的比值來定義速度這個新的物理量,屬于比值定義法。
C、身體上沒有脊椎骨的動物稱為無脊椎動物,不是比值定義法,故B不符合題意;
D、地球儀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積況的模型,不是比值定義法,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9.【答案】C
【知識點】工程問題的定義和界定;工程方案設計;工程的實施;工程的測試與改進;工程成果發布與交流
【解析】【分析】在明確問題后應先提出設計方案,選擇合適的方案后實施方案在、制作模型,再對模型進行檢測,有不足之處再進行改進,最后發布成果。【解答】設計的一般過程:發現與明確問題、制定設計方案、制作模型或模型、產品測試與評價、編寫產品說明書。在制作三球運動演示模型時,需要根據工程實踐的一般流程進行,具體如下:明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計劃、檢驗作品、改進完善、發布成果,故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10.【答案】D
【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
【解析】【分析】魚終生生活在水中,身體可分為頭部、軀干部、尾部三個部分;魚體表大都覆蓋有鱗片,減少水的阻力,用鰓呼吸,用鰭游泳,靠尾部和軀干部的左右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來不斷向前游動。因魚類用鰓呼吸,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所以魚類離開水后很容易死亡。
【解答】A、胸鰭發達,能支撐起身體,這一特征使得彈涂魚能夠在灘涂上自由移動,尋找食物和逃避天敵,因此是支持其在灘涂上生活的重要特征,故A不符合題意;
B、鰓腔空間大,可以儲存足夠的水分和空氣,保證彈涂魚在灘涂上時也能進行正常的呼吸作用。因此,這也是支持其在灘涂上生活的特征,故B不符合題意;
C、皮膚極薄且布滿血管,能直接與空氣進行氣體交換,這一特征使得彈涂魚在灘涂上時,即使身體部分露出水面,也能通過皮膚進行呼吸,進一步增強了其對灘涂環境的適應性,故C不符合題意;
D、體型呈流線型,能夠減少在水中的阻力,這一特征主要是為了減少魚類在水中游動時的阻力,提高其游泳速度。然而,在灘涂環境中,彈涂魚更多的是進行爬行和跳躍,而不是游泳,因此,這一特征對于彈涂魚在灘涂上的生活并沒有直接的幫助,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1.【答案】A
【知識點】長度的測量;體積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1 )在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面的最高點或最低點相平。俯視會導致讀數偏大,仰視會導致讀數偏小;
(2)對物體微小變化量的比較判斷,以物體的真實長度為準,塑料刻度尺被拉伸后,盡管拉伸后尺變長了,但上面的數字并沒變,被測物體長度沒變,所以讀數就變小了;
(3)空氣溫度低于沸水的溫度;
(4 )在用積累法測量頭發直徑時,要緊密纏繞在鉛筆上,否則測出的頭發總直徑偏大。
【解答】A、在讀取量筒中液體的體積時,視線要與液面的最低點或最高點相平。若俯視讀數,則視線將于高于液面最低點或最高點的刻度相交,即讀數會偏大,故A正確;
B、用被拉長了的塑料卷尺測量物體長度,物體的實際長度不變,被拉長的塑料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實長度變大,但分度值的示數沒有變化,因此其測得的結果比實際長度偏小。故B錯誤;
C、空氣溫度低于沸水的溫度,所以在移出沸水中后,溫度計的示數會降低,即示數偏小,故C錯誤;
D、在用積累法測量頭發直徑時,若沒有緊密纏繞在鉛筆上,則測出的頭發總直徑偏大,導致求得的頭發直徑偏大,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2.【答案】D
【知識點】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能證明地球形狀是球體的例子很多,如乘船出海時,港口的燈塔會從下到上依次從視野中消失,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世界不同地區,看北極星的仰角不同、月食時,陰影始終是弧形的、麥哲倫環球航行、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人越往山上爬,看到的地平圈就越大(或站在大地上,無論向那個方向走,永遠也走不到地平線)等。
【解答】能證明地球形狀是球體的例子很多,如:麥哲倫環球航行、海上遠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桿先消失、發生月食時陰影部分的輪廓是圓弧形的、人造衛星在不同角度拍攝的地球照片。選項ABC中的現象不可以作為地球是球體的證據。
故答案為:D。
13.【答案】B
【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常見的脊椎動物;種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題圖包含的邏輯關系是Ⅰ包含Ⅱ和Ⅲ,Ⅱ和Ⅲ之間是并列關系,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包含門和綱,門大于綱,可知門包括綱。
【解答】A、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門與綱之間是包含關系,不符合題圖的邏輯關系,故A不符合題意;
B、根據動物的體內有無脊椎骨構成的脊柱,可以把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脊椎動物是身體內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符合題圖的邏輯關系,故B符合題意;
C、綠色植物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兩大類,其中孢子植物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種子繁殖后代。藻類與苔蘚植物不是種子植物,不符合題圖的邏輯關系,故C不符合題意;
D、體溫不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動物是恒溫動物。恒溫動物只有鳥類和哺乳動物;魚類與兩棲動物是變溫動物,不符合題圖的邏輯關系,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4.【答案】A
【知識點】太陽的結構與概況
【解析】【分析】太陽黑子的多少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約為11年,對地球的氣候和電磁環境造成影響。【解答】A、太陽耀斑發生在太陽的色球層,而不是光球層,A錯誤,符合題意;
BCD、太陽活動強時地球上可能會出現極光;太陽黑子的多少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太陽大氣從里到外依次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符合題意,故BC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15.【答案】D
【知識點】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
【解析】【分析】地圖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用經緯網定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圖片可知,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漁民在漁政船的右下角,即東偏南的方向,那么前進方向大致是東南方向。
故選D。
16.【答案】C
【知識點】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根據卷柏的植物特征,對各個選項分析判斷。
【解答】A.卷柏靠孢子繁殖,屬于孢子植物,不屬于綠色開花植物,故A錯誤;
B.卷柏的根有吸收功能,有固定功能,故B錯誤;
C.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卷柏的這種生存方式體現了它對環境的適應,故C正確;
D.苔蘚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敏感,可當做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故D錯誤。
故選C。
17.【答案】C
【知識點】地圖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地圖的比例尺等于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的比值,屬于地圖的三要素之一。【解答】C、地圖上的比例尺,是指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用公式可表示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該區域長約為1.8公里,寬約為1.5公里。小黃想要用A4紙(規格為21cm×29.7cm),比例尺最合適的是1:10000,圖上1厘米表示實地距離100米,故C正確;
AB、1:100、1:1000比例尺過大,在規格為21cm×29.7cm的A4紙不能完整畫出來,故AB錯誤;
D、1:100000比例尺過小,只適合繪制大范圍的地圖,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18.【答案】C
【知識點】地震;地震的預報和防范
【解析】【分析】日本處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碰撞擠壓處,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運動活躍。
【解答】石川縣正好處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震發生前通常有預兆;地震發生時,應迅速逃離到空曠地帶;地震發生時,不可以乘坐電梯快速逃生。
故答案為:C。
19.【答案】C
【知識點】體積的測量
【解析】【分析】用水間接測量固體體積的方法,就是排水法。即用體積相等的液體去代替固體,從而測量出該固體的體積。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量筒甲的橫截面積小于乙的橫截面積。根據可知,當金屬塊進入水中的體積相同時,甲水面的升高量大于乙水面的升高量,當金屬塊完全浸沒后,水面的高度保持不變,故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20.【答案】B
【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速度時間圖像中,傾斜的直線說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與橫坐標平行的直線說明物體處于靜止狀態;速度時間圖像中,與橫坐標平行的直線說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傾斜的直線說明物體做變速運動。【解答】A、根據圖甲可知,在0~2秒內,甲的路程與時間為正比例關系,所以甲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根據圖甲可知,甲通過的路程不變,處于靜止狀態,故B錯誤,符合題意;
C、根據圖乙可知,乙物體在0~2秒內,速度不斷變大,做加速運動,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根據圖乙可知,乙物體在2~4秒內速度為40m/s不變,通過的路程為
s=vt=40m/s×2s=80m
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21.【答案】;6
【知識點】長度的測量;體積的測量
【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讀數時要在精確值后估讀一位。
塑料盒的體積等于金屬環、水和塑料盒的總體積減去金屬環和水的體積。【解答】由圖甲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物體在刻度尺的起始刻度為0.00cm,終了刻度為9.60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
由圖乙知,金屬環和水的總體積為54mL,由圖乙④知,金屬環、塑料盒及水的總體積為60mL,所以塑料盒的體積為
22.【答案】(1)自西向東
(2)晝夜交替
(3)黃昏
【知識點】地球自轉;晝夜交替;地球儀模型
【解析】【分析】(1)地球不斷的自西向東自轉,周期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現象,地球不發光、不透明產生晝夜現象,地球公轉產生晝夜長短變化現象。
(3)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可知A即將進入沒有太陽光直射的黑夜部分。
【解答(1)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故在演示過程中,撥動地球儀,使其運動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2)這一實驗演示的是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
(3)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結合圖例分析,A地即將進入黑夜,故A處于黃昏。
(1)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故在演示過程中,撥動地球儀,使其運動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2)這一實驗演示的是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
(3)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結合圖例分析,A地即將進入黑夜,故A處于黃昏。
23.【答案】(1)捕食
(2)溫度、水
(3)雜草→鴨
(4)保護色
【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1)青蛙吃昆蟲,屬于捕食關系。
(2)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包括水、空氣、光照、溫度等。
(3)食物鏈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由生產者開始,指向消費者。
(4)警戒色一般較鮮艷,鮮艷的體色能對敵人起到一種威懾和警告的作用;擬態是指一種生物在形態、行為等特征上模擬另一種生物或環境中的其他物體,從而獲得生存優勢的生態現象。
【解答】(1)在該生態系統中,青蛙以昆蟲為食,因此青蛙與昆蟲之間是捕食關系。青蛙作為捕食者,昆蟲作為被捕食者。
(2)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溫度、水、空氣等。水稻的生長需要適宜的光照、溫度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這些因素直接影響水稻產量。
(3)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題圖中的食物鏈有:雜草→鴨、水稻→昆蟲→鴨、水稻→昆蟲→青蛙;與鴨有關的食物鏈有:雜草→鴨、水稻→昆蟲→鴨。
(4)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的顏色相似,從而不易被敵害發現,利于其避敵和捕食,這種體色叫做保護色。 因此,青蛙的體色與環境顏色相似,是為了隱藏自己以躲避捕食者,屬于保護色。
(1)在該生態系統中,青蛙以昆蟲為食,因此青蛙與昆蟲之間是捕食關系。青蛙作為捕食者,昆蟲作為被捕食者。
(2)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溫度、水、空氣等。水稻的生長需要適宜的光照、溫度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這些因素直接影響水稻產量。
(3)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題圖中的食物鏈有:雜草→鴨、水稻→昆蟲→鴨、水稻→昆蟲→青蛙;與鴨有關的食物鏈有:雜草→鴨、水稻→昆蟲→鴨。
(4)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的顏色相似,從而不易被敵害發現,利于其避敵和捕食,這種體色叫做保護色。 因此,青蛙的體色與環境顏色相似,是為了隱藏自己以躲避捕食者,屬于保護色。
24.【答案】(1)電
(2)南
(3)大于
【知識點】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解析】【分析】(1)太陽能收集板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供給路燈照明時使用。
(2)為了產生更多的電能,應盡可能多的吸收太陽光,即收集板應面對陽光,即朝南。
(3)根據冬天太陽高度角更小的特點可知,在冬天應將傾斜角度加大。
【解答】(1)太陽能電池板是太陽能收集板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就是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電能 。
(2)黃巖位于北半球,為了最大限度地接受陽光,太陽能電池板的正面應該朝向陽光最充足的方向。在北半球,太陽主要在南方天空運行,因此太陽能電池板的正面應該朝南。
(3)在冬天,太陽高度角相對較小,即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較低。為了使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與正午太陽高度之和達到90°,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需要相對較大。相反,在夏天,太陽高度角相對較大,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較高,因此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需要相對較小。冬天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大于夏天。
(1)太陽能電池板是太陽能收集板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就是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電能 。
(2)黃巖位于北半球,為了最大限度地接受陽光,太陽能電池板的正面應該朝向陽光最充足的方向。在北半球,太陽主要在南方天空運行,因此太陽能電池板的正面應該朝南。
(3)在冬天,太陽高度角相對較小,即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較低。為了使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與正午太陽高度之和達到90°,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需要相對較大。相反,在夏天,太陽高度角相對較大,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較高,因此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需要相對較小。冬天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大于夏天。
25.【答案】(1)有脊椎骨
(2)E
(3)馬褂木
【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鳥的生殖方式
【解析】【分析】(1)數字相同的一組性狀不同,2a為無脊柱骨,則2b應為:有脊椎骨。
(2)白鷴屬于鳥類,屬于脊椎動物,具有用肺呼吸,卵生、體溫恒定等特點。
(3)由圖可知,除了馬褂木外其它生物均為動物,可知與白鷴共同點最少的是馬褂木。
【解答】(1)根據二歧分類檢索表的編寫規則,2a描述為“無脊椎骨”,與之對應的2b應描述“有脊椎骨”,然后進入下一步分類,即第3步。
(2)白鷴屬于鳥類,具有以下特征: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排除1a;它是脊椎動物,所以選2b;它不是胎生動物,所以排除3a;它是用肺呼吸的,因此選擇4b,對應字母為E。
(3)在給出的生物“蝸牛、馬褂木、鯉魚、白鷴、野兔”中,馬褂木是植物(有葉綠體能光合作用),蝸牛是無脊椎動物,鯉魚、白鷴、野兔是節肢動物;因此,和白鷴共同特征最少的生物是馬褂木。
(1)根據二歧分類檢索表的編寫規則,2a描述為“無脊椎骨”,與之對應的2b應描述“有脊椎骨”,然后進入下一步分類,即第3步。
(2)白鷴屬于鳥類,具有以下特征: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排除1a;它是脊椎動物,所以選2b;它不是胎生動物,所以排除3a;它是用肺呼吸的,因此選擇4b,對應字母為E。
(3)在給出的生物“蝸牛、馬褂木、鯉魚、白鷴、野兔”中,馬褂木是植物(有葉綠體能光合作用),蝸牛是無脊椎動物,鯉魚、白鷴、野兔是節肢動物;因此,和白鷴共同特征最少的生物是馬褂木。
26.【答案】(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D
(3)變小
(4)較暗
【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1)(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成的是光源的實像,像的性質與孔的形狀無關。
(3)小孔成像中,物距變大、像距變小像將減小。
(4)像更清晰,需要像和周圍環境間的差異變大,可以在較暗的環境中進行實驗。
【解答】(1)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實像,成像原理是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蠟燭的火焰經小孔成倒立的實像,像的形狀與蠟焰形狀相同,像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即蠟燭在半透明紙上成的像是蠟焰的倒立像,故選D。
(3)小孔成像時像的大小與物距、像距有關,將小孔靠近半透明膜,像距減小了,像也會變小。
(4)為了讓像更清晰,物體應當選用亮些的物體,周圍的環境要暗些,所以該實驗最好放在較暗的環境中進行觀察。
(1)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實像,成像原理是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蠟燭的火焰經小孔成倒立的實像,像的形狀與蠟焰形狀相同,像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即蠟燭在半透明紙上成的像是蠟焰的倒立像,故選D。
(3)小孔成像時像的大小與物距、像距有關,將小孔靠近半透明膜,像距減小了,像也會變小。
(4)為了讓像更清晰,物體應當選用亮些的物體,周圍的環境要暗些,所以該實驗最好放在較暗的環境中進行觀察。
27.【答案】(1)③
(2)轉換法
(3)溫度影響細胞質的流動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
【解析】【分析】(1)圖中,①是轉換器、②是反光鏡、③是粗準焦螺旋、④是細準焦螺旋。在將低倍鏡換成高倍鏡時,不需要調整的是粗準焦螺旋。
(2)用更易觀察的現象來反映不易觀察的現象的研究方法稱為轉換法。
(3)由表中數據可知,溫度變化,葉綠體繞液泡外緣運動一周的時間發生變化,說明溫度對葉綠體繞液泡外緣運動一周的時間由影響。
【解答】(1)低倍物鏡更換高倍物鏡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鏡下觀察清楚,找到物像→移動裝片,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觀察→調節反光鏡或光圈,使視野變亮;同時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變清晰。因此,從低倍鏡轉高倍鏡時只需調整轉換器更換物鏡,以及根據需要調節反光鏡和細準焦螺旋,而③粗準焦螺旋不需要調整。
(2)轉換法是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難以測量或不易直接觀察的現象轉換為直觀的現象或易測量的物理量。本實驗中,由于細胞質流動較難直接觀察,所以通過觀察葉綠體繞液泡外緣運動一周的時間間接得知細胞質流動情況,因此運用了轉換法。
(3)根據實驗數據,隨著溫度從15℃上升到25℃,葉綠體運動一圈所需時間減少,說明流動速度變快。可推測細胞質流動速度與溫度有關,在一定范圍內溫度升高,流動速度加快。30℃時的時間有所增加,可能由于超過某一溫度后,升溫導致細胞質流動速度減慢。綜合分析得出結論為細胞質流動速度與溫度有關,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升高手肌質流動速度加快。
(1)低倍物鏡更換高倍物鏡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鏡下觀察清楚,找到物像→移動裝片,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觀察→調節反光鏡或光圈,使視野變亮;同時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變清晰。因此,從低倍鏡轉高倍鏡時只需調整轉換器更換物鏡,以及根據需要調節反光鏡和細準焦螺旋,而③粗準焦螺旋不需要調整。
(2)轉換法是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難以測量或不易直接觀察的現象轉換為直觀的現象或易測量的物理量。本實驗中,由于細胞質流動較難直接觀察,所以通過觀察葉綠體繞液泡外緣運動一周的時間間接得知細胞質流動情況,因此運用了轉換法。
(3)根據實驗數據,隨著溫度從15℃上升到25℃,葉綠體運動一圈所需時間減少,說明流動速度變快。可推測細胞質流動速度與溫度有關,在一定范圍內溫度升高,流動速度加快。30℃時的時間有所增加,可能由于超過某一溫度后,升溫導致細胞質流動速度減慢。綜合分析得出結論為細胞質流動速度與溫度有關,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升高手肌質流動速度加快。
28.【答案】(1)熱脹冷縮;上升
(2)B
(3)換用更細的玻璃管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1)溫度計均是利用玻璃泡內物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
(2)溫度升高,銅的膨脹系數增大,形變量增大,將向鐵塊一側彎曲,帶動指針向右偏。
(3)要提高精確度,即在溫度變化量一定時,液柱高度變化量更明顯,可以換用更細的玻璃管、換用更大的瓶子或換用熱脹冷縮更明顯的液體等。
【解答】(1)上述三種溫度計都是利用了物質的熱脹冷縮制成的。
上圖的氣體溫度計,當環境溫度降低時,裝置上方玻璃泡中的空氣遇冷收縮,所以管中水柱液面將上升。
(2)已知銅的膨脹程度比鐵大,當溫度升高時,銅片會向鐵片部分彎曲,所以指針偏向中央刻度線的B側。
(3)小黃設計的液體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要使液柱移動明顯,可以換用更細的玻璃管,當溫度變化比較小時,液面也會有明顯的變化。
(1)[1]上述三種溫度計都是利用了物質的熱脹冷縮制成的;
[2]上圖的氣體溫度計,當環境溫度降低時,裝置上方玻璃泡中的空氣遇冷收縮,所以管中水柱液面將上升。
(2)已知銅的膨脹程度比鐵大,當溫度升高時,銅片會向鐵片部分彎曲,所以指針偏向中央刻度線的B側。
(3)小黃設計的液體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要使液柱移動明顯,可以換用更細的玻璃管,當溫度變化比較小時,液面也會有明顯的變化。
29.【答案】(1)再剪出一個大小不等的扇形,再將它們做成錐角不等的紙錐,重復步驟③
(2)
(3)先把圓形紙剪去相同大小的扇形,再把其中一個圓形紙再剪去一小部分扇形并用膠水沾在紙錐的內側,便可保證紙錐的輕重是相同的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速度與物體運動
【解析】【分析】(1)由圖甲可知,應改變減去扇形的大小,制成紙錐,進行重復實驗。
(2)將表中數據描在圖中對應位置,并用光滑的線將各點連接起來。
(3)要探究角度的影響,由控制變量法可知,應控制紙錐的質量相同,可將扇形剪下后用膠水沾在紙錐上。
【解答】(1)根據題意知道,應再剪出一個大小不等的扇形,再將它們做成錐角不等的紙錐,重復步驟③。(2)根據表格數據,做出圖像如下圖
(3)根據紙錐一開始的制作方法,先把圓形紙剪去相同大小的扇形,再把其中一個圓形紙再剪去一小部分扇形并用膠水沾在紙錐的內側,便可保證紙錐的輕重是相同的,這樣也就符合了控制變量法研究的要求。
(1)根據題意知道,應再剪出一個大小不等的扇形,再將它們做成錐角不等的紙錐,重復步驟③。
(2)根據表格數據,做出圖像如下圖
(3)根據紙錐一開始的制作方法,先把圓形紙剪去相同大小的扇形,再把其中一個圓形紙再剪去一小部分扇形并用膠水沾在紙錐的內側,便可保證紙錐的輕重是相同的,這樣也就符合了控制變量法研究的要求。
30.【答案】(1)④;晝短夜長
(2)運動;相同的路程,時間最短,運動得越快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速度與物體運動;地球公轉
【解析】【分析】(1)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黑夜最長。
(2)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空間位置沒有發生改變,則物體是靜止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空間位置發生改變,則物體是運動的。
【解答】(1)讀圖甲,①是春分(3月21日前后),②是夏至(6月22日前后),③是秋分(9月23日前后),④是冬至(12月22日前后)。12月1日開跑當天地球最接近圖中④冬至日。當天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北半球的黃巖晝短夜長。
(2)在比賽過程中,以小黃為參照物,路邊的樹木和小黃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所以樹木是運動的;
在圖中的三段路程中,每段的距離相同,時間越短,說明運動得越快。所以小黃跑得最快的路段是CD。
(1)[1][2]讀圖甲,①是春分(3月21日前后),②是夏至(6月22日前后),③是秋分(9月23日前后),④是冬至(12月22日前后)。12月1日開跑當天地球最接近圖中④冬至日。當天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北半球的黃巖晝短夜長。
(2)[1]在比賽過程中,以小黃為參照物,路邊的樹木和小黃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所以樹木是運動的;
[2]在圖中的三段路程中,每段的距離相同,時間越短,說明運動得越快。所以小黃跑得最快的路段是CD。
31.【答案】(1)生理鹽水
(2)左下方
(3)網眼很小的細紗網;能夠更好的模擬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良好;結構不夠完整,缺失細胞壁和線粒體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顯微鏡的使用;觀察細胞;細胞模型
【解析】【分析】(1)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滴的是生理鹽水,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裝片時,滴的是清水,作用都是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
(2)物像在哪個方位,就向哪個方位移動裝片。
(3)細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物質進出,所以材料應選擇細紗網。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液泡等結構,綠色部位的植物細胞還具有葉綠體,圖中缺少部分結構。
【解答】(1)在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滴生理鹽水能夠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避免細胞因失水而發生皺縮或膨脹。生理鹽水的滲透壓與體液近似,能更好地維持細胞的自然狀態。
(2)顯微鏡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動方向與物體的移動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裝片就應向哪一方移動,物象可移動到視野中央。圖一中,視野中的物像位于左下方,若想讓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應向左下方移動裝片。
(3)①在模擬細胞膜功能時,為了更好地反映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更應該選擇網眼很小的細紗網,因為它能夠更好地模擬細胞膜控制物質通過的功能。而透明塑料薄膜則無法模擬這種選擇性透過的功能。
②根據圖二所示的植物細胞模型,缺失了應有的細胞壁和線粒體,這使得模型的結構不夠完整,具有兩處缺失,所以評定為“良好”。
(1)在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滴生理鹽水能夠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避免細胞因失水而發生皺縮或膨脹。生理鹽水的滲透壓與體液近似,能更好地維持細胞的自然狀態。
(2)顯微鏡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動方向與物體的移動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裝片就應向哪一方移動,物象可移動到視野中央。圖一中,視野中的物像位于左下方,若想讓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應向左下方移動裝片。
(3)①在模擬細胞膜功能時,為了更好地反映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更應該選擇網眼很小的細紗網,因為它能夠更好地模擬細胞膜控制物質通過的功能。而透明塑料薄膜則無法模擬這種選擇性透過的功能。
②根據圖二所示的植物細胞模型,缺失了應有的細胞壁和線粒體,這使得模型的結構不夠完整,具有兩處缺失,所以評定為“良好”。
32.【答案】(1)27.8
(2)為了不超速,全程所用最多時間為
后半段路程所用時間為
前、后半段路程
后半段路的速度最大為
所以后半程行駛速度不應超過。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進行換算。
(2)不超速,即最快速度為100千米/時,先利用速度公式求得最短時間,減去前半段的時間,即可求得后半段的時間,再由速度公式計算速度。
【解答】(1)速度為。
(1)速度為
(2)為了不超速,全程所用最多時間為
后半段路程所用時間為
前、后半段路程
后半段路的速度最大為
所以后半程行駛速度不應超過。
1 / 1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統考科學試題
1.(2025七上·黃巖期末)為了解濱江區“美好教育”近視防控措施的開展和實施效果,學校每學期都會對學生進行視力檢查。“檢查視力”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環節中的(  )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設
C.設計實驗方案 D.收集事實與證據
【答案】D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
【解析】【分析】 實驗探究的一般步驟5個,分別為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
【解答】“檢查視力”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環節中的收集事實與證據 ;
故答案為:D.
2.(2025七上·黃巖期末)杭州亞運會田徑項目賽場上的“顯眼包”——機器狗,承擔了搬運器材的工作。下列關于機器狗的敘述,正確的是
A.它不是生物,因為它不具備生物的基本特征
B.它不是生物,因為它不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C.它是生物,因為它會運動,幫助搬運鐵餅
D.它是生物,因為它能夠根據指令作出反應
【答案】A
【知識點】識別生物與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②生物能夠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⑦生物都能遺傳和變異。
【解答】BCD、會運動、根據指令作出反應、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等都不屬于生物的共同特征,因此不能作為機器狗是否屬于生物的判斷標準,BCD錯誤。
A、機器狗不能進行新陳代謝、不能夠生長和繁殖、不能遺傳和變異等,即不具備生物的基本特征,因此不屬于生物,D正確。
故答案為:A。
3.(2025七上·黃巖期末)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
A.測液體溫度
B.滴加液體
C.讀取液體體積
D.測硬幣直徑
【答案】D
【知識點】長度的測量;體積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常見實驗操作
【解析】【分析】使用膠頭滴管滴加液體時為防止污染膠頭滴管,應垂直懸空滴加藥品。【解答】A、溫度計的使用方法,將溫度計不能接觸燒杯壁底部,故A錯誤;
B、滴加液體時,膠頭滴管不能伸入試管中,故B錯誤;
C、量筒的讀數方法,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故C錯誤;
D、圖中借助兩個三角板加一把刻度尺,可以準確測量硬幣的直徑,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4.(2025七上·黃巖期末)我國是全世界首個實現人工把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國家,植物細胞中也可以實現這個轉化的結構是(  )
A.細胞核 B.葉綠體 C.液泡 D.細胞壁
【答案】B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包括藻類)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
【解答】 A、細胞核是貯存和復制遺傳物質的場所,是遺傳信息合成蛋白質庫、在細胞的遺傳、代謝、分化等各項生命活動中,起控制作用.是細胞的控制中心,A不合符題意;
B、葉綠體是綠色植物細胞中含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結構,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且能產生淀粉,釋放出氧氣,B符合題意;
C、液泡有儲存各種物質的功能,但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更不能合成淀粉,C不符合題意;
D、細胞壁的功能是保護和支持細胞,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5.(2025七上·黃巖期末)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最容易發生從椅子上要站起來的瞬間猛地一頭栽倒的事故,為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對圖椅子的扶手前端和底腿前端進行改進,以下改進方案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識點】工程的測試與改進
【解析】【分析】老年人從椅子上站起來時容易栽倒,主要是因為重心前移且身體較虛弱;如果扶手前端和底腿前端沒有適當的支撐點,會容易失去平衡,所以改進的關鍵是增加底盤的穩定性和支撐點,所以圖A中添加了一條支撐腳的設計會更安全。
【解答】首先,考慮扶手前端的改進。老年人站起來時,如果扶手的高度適中,他們可以更容易地抓住扶手以保持平衡。因此,增加扶手前端的高度,使其更接近老年人的手臂長度,是一個合理的改進方案。據此可以排除B和D,因為B、D的扶手前端比以前更低了。
其次,關于底腿前端的改進,穩定性是關鍵。增加底腿前端的支撐點可以增強椅子的穩固性,減少老年人站起來時因椅子搖晃而摔倒的風險。據此可以排除C,C增加了底腿間的橫檔,增加了椅子的牢固性,但沒有考慮穩定性。
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6.(2025七上·黃巖期末)如圖是一款發熱眼貼,使用時眼貼會發出熱量。請你估測“眼貼”在使用時溫度最接近(  )
A.10℃ B.20℃ C.45℃ D.80℃
【答案】C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眼貼的溫度應稍高于人體的體溫。
【解答】發熱眼貼,使用時眼貼會發出熱量,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故眼貼的溫度最接近45℃,ABD錯誤。
故答案為:C。
7.(2025七上·黃巖期末)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將3名航天員順利送入中國空間站。當宇航員在太空回望地球時,能看到的是
A.能辨方位的經緯網 B.傾斜的地軸
C.繞月球公轉 D.巨大的球體
【答案】D
【知識點】地球自轉;地球公轉
【解析】【分析】現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解答】宇航員在太空中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地球的地軸、經緯線都是人為定義的,實際并不存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綜上所述,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8.(2025七上·黃巖期末)比值定義法是用兩個基本物理量的比值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下列概念采用比值定義法的是
A.體積是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
B.物體的運動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叫作速度
C.身體上沒有脊椎骨的動物稱為無脊椎動物
D.地球儀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狀況的模型
【答案】B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比值定義法,就是在定義一個物理量的時候采取比值的形式定義;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比如速度、密度、壓強、功率、比熱容、熱值等等。
【解答】A、體積是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不是比值定義法,故A不符合題意;
B 、“物體的運動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叫作速度”,速度,是用路程和時間這兩個基本物理量的比值來定義速度這個新的物理量,屬于比值定義法。
C、身體上沒有脊椎骨的動物稱為無脊椎動物,不是比值定義法,故B不符合題意;
D、地球儀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積況的模型,不是比值定義法,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9.(2025七上·黃巖期末)在制作三球運動演示模型時,需要根據工程實踐的一般流程進行,下列關于工程實踐流程補充正確的是(  )
A.①設計方案②實施計劃③改進完善④檢驗作品
B.①實施計劃②設計方案③檢驗作品④改進完善
C.①設計方案②實施計劃③檢驗作品④改進完善
D.①設計方案②檢驗作品③實施計劃④改進完善
【答案】C
【知識點】工程問題的定義和界定;工程方案設計;工程的實施;工程的測試與改進;工程成果發布與交流
【解析】【分析】在明確問題后應先提出設計方案,選擇合適的方案后實施方案在、制作模型,再對模型進行檢測,有不足之處再進行改進,最后發布成果。【解答】設計的一般過程:發現與明確問題、制定設計方案、制作模型或模型、產品測試與評價、編寫產品說明書。在制作三球運動演示模型時,需要根據工程實踐的一般流程進行,具體如下:明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計劃、檢驗作品、改進完善、發布成果,故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10.(2025七上·黃巖期末)如圖是臺州沿海灘涂上一種有趣的生物——彈涂魚,因其能在灘涂上跳躍,所以又叫“跳跳魚”。大部分魚類如果離開了水很快就會缺氧窒息而死,而彈涂魚卻能較長時間在灘涂上生活,彈涂魚的下列特征不能支持其在灘涂上生活的是(  )
A.胸鰭發達,能支撐起身體,幫助爬行和跳躍
B.鰓所在的鰓腔空間很大,能夠儲存水分和空氣
C.皮膚極薄且布滿血管,能直接與空氣進行氣體交換
D.體型呈流線型,有利減少在水中的阻力
【答案】D
【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
【解析】【分析】魚終生生活在水中,身體可分為頭部、軀干部、尾部三個部分;魚體表大都覆蓋有鱗片,減少水的阻力,用鰓呼吸,用鰭游泳,靠尾部和軀干部的左右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來不斷向前游動。因魚類用鰓呼吸,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所以魚類離開水后很容易死亡。
【解答】A、胸鰭發達,能支撐起身體,這一特征使得彈涂魚能夠在灘涂上自由移動,尋找食物和逃避天敵,因此是支持其在灘涂上生活的重要特征,故A不符合題意;
B、鰓腔空間大,可以儲存足夠的水分和空氣,保證彈涂魚在灘涂上時也能進行正常的呼吸作用。因此,這也是支持其在灘涂上生活的特征,故B不符合題意;
C、皮膚極薄且布滿血管,能直接與空氣進行氣體交換,這一特征使得彈涂魚在灘涂上時,即使身體部分露出水面,也能通過皮膚進行呼吸,進一步增強了其對灘涂環境的適應性,故C不符合題意;
D、體型呈流線型,能夠減少在水中的阻力,這一特征主要是為了減少魚類在水中游動時的阻力,提高其游泳速度。然而,在灘涂環境中,彈涂魚更多的是進行爬行和跳躍,而不是游泳,因此,這一特征對于彈涂魚在灘涂上的生活并沒有直接的幫助,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1.(2025七上·黃巖期末)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下列是小黃同學整理的“錯誤操作”與對應測量結果,結果與操作相符的是
選項 操作 結果
A 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時,俯視讀數 偏小
B 用皮卷尺測量長度時,用力拉緊皮尺 偏大
C 用溫度計測沸水溫度時,將溫度計移出沸水讀數 偏大
D 在測量頭發的直徑時,把頭發繞在鉛筆上時沒有排列緊密 偏大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長度的測量;體積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1 )在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面的最高點或最低點相平。俯視會導致讀數偏大,仰視會導致讀數偏小;
(2)對物體微小變化量的比較判斷,以物體的真實長度為準,塑料刻度尺被拉伸后,盡管拉伸后尺變長了,但上面的數字并沒變,被測物體長度沒變,所以讀數就變小了;
(3)空氣溫度低于沸水的溫度;
(4 )在用積累法測量頭發直徑時,要緊密纏繞在鉛筆上,否則測出的頭發總直徑偏大。
【解答】A、在讀取量筒中液體的體積時,視線要與液面的最低點或最高點相平。若俯視讀數,則視線將于高于液面最低點或最高點的刻度相交,即讀數會偏大,故A正確;
B、用被拉長了的塑料卷尺測量物體長度,物體的實際長度不變,被拉長的塑料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實長度變大,但分度值的示數沒有變化,因此其測得的結果比實際長度偏小。故B錯誤;
C、空氣溫度低于沸水的溫度,所以在移出沸水中后,溫度計的示數會降低,即示數偏小,故C錯誤;
D、在用積累法測量頭發直徑時,若沒有緊密纏繞在鉛筆上,則測出的頭發總直徑偏大,導致求得的頭發直徑偏大,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2.(2025七上·黃巖期末)人們可以通過身邊的某些現象找到地球是球體的證據,下列現象能作為證據的是(  )
A.太陽東升西落
B.日全食時陰影部分呈圓弧形
C.鉛筆在籃球和木板上移動的位置變化
D.海上遠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桿先消失
【答案】D
【知識點】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能證明地球形狀是球體的例子很多,如乘船出海時,港口的燈塔會從下到上依次從視野中消失,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世界不同地區,看北極星的仰角不同、月食時,陰影始終是弧形的、麥哲倫環球航行、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人越往山上爬,看到的地平圈就越大(或站在大地上,無論向那個方向走,永遠也走不到地平線)等。
【解答】能證明地球形狀是球體的例子很多,如:麥哲倫環球航行、海上遠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桿先消失、發生月食時陰影部分的輪廓是圓弧形的、人造衛星在不同角度拍攝的地球照片。選項ABC中的現象不可以作為地球是球體的證據。
故答案為:D。
13.(2025七上·黃巖期末)如圖Ⅰ、Ⅱ、Ⅲ表示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表格中符合如圖邏輯關系的是(  )
選項 Ⅰ Ⅱ Ⅲ
A 界 門 綱
B 脊椎動物 爬行類 哺乳類
C 種子植物 藻類 苔蘚類
D 恒溫動物 魚類 兩棲類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常見的脊椎動物;種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題圖包含的邏輯關系是Ⅰ包含Ⅱ和Ⅲ,Ⅱ和Ⅲ之間是并列關系,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包含門和綱,門大于綱,可知門包括綱。
【解答】A、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門與綱之間是包含關系,不符合題圖的邏輯關系,故A不符合題意;
B、根據動物的體內有無脊椎骨構成的脊柱,可以把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脊椎動物是身體內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符合題圖的邏輯關系,故B符合題意;
C、綠色植物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兩大類,其中孢子植物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種子繁殖后代。藻類與苔蘚植物不是種子植物,不符合題圖的邏輯關系,故C不符合題意;
D、體溫不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動物是恒溫動物。恒溫動物只有鳥類和哺乳動物;魚類與兩棲動物是變溫動物,不符合題圖的邏輯關系,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4.(2025七上·黃巖期末)截至5月底,2024年太陽已經發生多次大耀斑,這預示著第25個太陽周將進入高峰期。下列關于太陽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耀斑一般發生在光球層
B.太陽活動強時地球上可能會出現極光
C.太陽黑子的多少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D.太陽大氣從里到外依次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
【答案】A
【知識點】太陽的結構與概況
【解析】【分析】太陽黑子的多少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約為11年,對地球的氣候和電磁環境造成影響。【解答】A、太陽耀斑發生在太陽的色球層,而不是光球層,A錯誤,符合題意;
BCD、太陽活動強時地球上可能會出現極光;太陽黑子的多少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太陽大氣從里到外依次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符合題意,故BC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15.(2025七上·黃巖期末)漁民在南海某地(10°N,117°E)附近海域作業,突遇漁船機械故障,某漁船立即從海南某地(20°N,110E)前往事發地營救。漁政船應該選擇的方向大致是(  )
A.東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正南方向 D.東南方向
【答案】D
【知識點】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
【解析】【分析】地圖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用經緯網定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圖片可知,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漁民在漁政船的右下角,即東偏南的方向,那么前進方向大致是東南方向。
故選D。
16.(2025七上·黃巖期末)卷柏是一種奇特的蕨類植物。在水分不足時,它的根會從土壤里“拔”出來, 身體縮卷成一個圓球, 隨風而動。一旦滾到水分充足的地方, 圓球就會迅速打開, 根重新鉆到土壤里, 繼續生長。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卷柏雖結構簡單, 但也是一種綠色開花植物
B.卷柏的根只有吸收功能, 沒有固定功能
C.卷柏的這種生存方式體現了它對環境的適應
D.蕨類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不敏感, 可當做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答案】C
【知識點】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根據卷柏的植物特征,對各個選項分析判斷。
【解答】A.卷柏靠孢子繁殖,屬于孢子植物,不屬于綠色開花植物,故A錯誤;
B.卷柏的根有吸收功能,有固定功能,故B錯誤;
C.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卷柏的這種生存方式體現了它對環境的適應,故C正確;
D.苔蘚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敏感,可當做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故D錯誤。
故選C。
17.(2025七上·黃巖期末)官河古道綠道是黃巖老城復興的民生工程,范圍涵蓋永寧江、西江河、南官河和東官河“一江三河”組成的黃巖老護城河沿岸區域,該區域長約為1.8公里,寬約為1.5公里。小黃想要用A4紙(規格為21cm×29.7cm)制作官河古道的手繪地圖,選用下列比例尺最合適的是(  )
A.1:100 B.1:1000 C.1:10000 D.1:100000
【答案】C
【知識點】地圖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地圖的比例尺等于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的比值,屬于地圖的三要素之一。【解答】C、地圖上的比例尺,是指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用公式可表示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該區域長約為1.8公里,寬約為1.5公里。小黃想要用A4紙(規格為21cm×29.7cm),比例尺最合適的是1:10000,圖上1厘米表示實地距離100米,故C正確;
AB、1:100、1:1000比例尺過大,在規格為21cm×29.7cm的A4紙不能完整畫出來,故AB錯誤;
D、1:100000比例尺過小,只適合繪制大范圍的地圖,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18.(2025七上·黃巖期末)2024年年初,日本及周邊海域連續發生了多次地震,其中石川縣能登地區更是發生了7.6級大地震,給當地造成較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地正好處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B.地震發生前通常沒有任何預兆
C.地震發生時,應迅速逃離到空曠地帶
D.地震發生時,可以乘坐電梯快速逃生
【答案】C
【知識點】地震;地震的預報和防范
【解析】【分析】日本處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碰撞擠壓處,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運動活躍。
【解答】石川縣正好處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震發生前通常有預兆;地震發生時,應迅速逃離到空曠地帶;地震發生時,不可以乘坐電梯快速逃生。
故答案為:C。
19.(2025七上·黃巖期末)小安把同一金屬塊分別放入裝有一定量水的甲量筒和乙量筒中(如圖),量筒示數和液面高度變化量隨金屬塊浸入體積的變化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體積的測量
【解析】【分析】用水間接測量固體體積的方法,就是排水法。即用體積相等的液體去代替固體,從而測量出該固體的體積。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量筒甲的橫截面積小于乙的橫截面積。根據可知,當金屬塊進入水中的體積相同時,甲水面的升高量大于乙水面的升高量,當金屬塊完全浸沒后,水面的高度保持不變,故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20.(2025七上·黃巖期末)如圖所示為甲乙兩物體做直線運動的圖像,有關兩物體的運動情況描述,錯誤的是(  )
A.甲物體在0~2秒內,做勻速直線運動
B.甲物體在2~4秒內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20米/秒
C.乙物體在0~2秒內,做加速直線運動
D.乙物體在2~4秒內通過的距離是80米
【答案】B
【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速度時間圖像中,傾斜的直線說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與橫坐標平行的直線說明物體處于靜止狀態;速度時間圖像中,與橫坐標平行的直線說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傾斜的直線說明物體做變速運動。【解答】A、根據圖甲可知,在0~2秒內,甲的路程與時間為正比例關系,所以甲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根據圖甲可知,甲通過的路程不變,處于靜止狀態,故B錯誤,符合題意;
C、根據圖乙可知,乙物體在0~2秒內,速度不斷變大,做加速運動,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根據圖乙可知,乙物體在2~4秒內速度為40m/s不變,通過的路程為
s=vt=40m/s×2s=80m
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21.(2025七上·黃巖期末)如圖甲所示,被測物體的長度是   厘米;由圖乙中的四次測量數據可知,該塑料盒的體積為   厘米3。
【答案】;6
【知識點】長度的測量;體積的測量
【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讀數時要在精確值后估讀一位。
塑料盒的體積等于金屬環、水和塑料盒的總體積減去金屬環和水的體積。【解答】由圖甲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物體在刻度尺的起始刻度為0.00cm,終了刻度為9.60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
由圖乙知,金屬環和水的總體積為54mL,由圖乙④知,金屬環、塑料盒及水的總體積為60mL,所以塑料盒的體積為
22.(2025七上·黃巖期末)用手電筒模擬“太陽”,撥動地球儀(如圖)演示地球自轉:
(1)在演示過程中,撥動地球儀,使其運動的方向是   。
(2)這一實驗演示的是地球自轉產生的   現象。
(3)A地正處于   (選“清晨”、“中午”、“黃昏”、“深夜”)。
【答案】(1)自西向東
(2)晝夜交替
(3)黃昏
【知識點】地球自轉;晝夜交替;地球儀模型
【解析】【分析】(1)地球不斷的自西向東自轉,周期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現象,地球不發光、不透明產生晝夜現象,地球公轉產生晝夜長短變化現象。
(3)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可知A即將進入沒有太陽光直射的黑夜部分。
【解答(1)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故在演示過程中,撥動地球儀,使其運動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2)這一實驗演示的是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
(3)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結合圖例分析,A地即將進入黑夜,故A處于黃昏。
(1)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故在演示過程中,撥動地球儀,使其運動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2)這一實驗演示的是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
(3)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結合圖例分析,A地即將進入黑夜,故A處于黃昏。
23.(2025七上·黃巖期末)如圖為某稻田生態系統示意圖,與傳統稻田管理相比,引鴨入田,實現了稻鴨共育,增加了農業生態經濟效益。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圖中可知,青蛙與鴨的關系是競爭關系,青蛙與昆蟲間的關系是   。
(2)寫出2個影響水稻產量的非生物因素   。
(3)請寫出該稻田生態系統有鴨的一條食物鏈   。
(4)青蛙的體色與它生活的環境顏色非常接近,是青蛙對環境的適應,屬于   (選填“警戒色”、“保護色”或“擬態”)。
【答案】(1)捕食
(2)溫度、水
(3)雜草→鴨
(4)保護色
【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1)青蛙吃昆蟲,屬于捕食關系。
(2)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包括水、空氣、光照、溫度等。
(3)食物鏈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由生產者開始,指向消費者。
(4)警戒色一般較鮮艷,鮮艷的體色能對敵人起到一種威懾和警告的作用;擬態是指一種生物在形態、行為等特征上模擬另一種生物或環境中的其他物體,從而獲得生存優勢的生態現象。
【解答】(1)在該生態系統中,青蛙以昆蟲為食,因此青蛙與昆蟲之間是捕食關系。青蛙作為捕食者,昆蟲作為被捕食者。
(2)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溫度、水、空氣等。水稻的生長需要適宜的光照、溫度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這些因素直接影響水稻產量。
(3)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題圖中的食物鏈有:雜草→鴨、水稻→昆蟲→鴨、水稻→昆蟲→青蛙;與鴨有關的食物鏈有:雜草→鴨、水稻→昆蟲→鴨。
(4)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的顏色相似,從而不易被敵害發現,利于其避敵和捕食,這種體色叫做保護色。 因此,青蛙的體色與環境顏色相似,是為了隱藏自己以躲避捕食者,屬于保護色。
(1)在該生態系統中,青蛙以昆蟲為食,因此青蛙與昆蟲之間是捕食關系。青蛙作為捕食者,昆蟲作為被捕食者。
(2)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溫度、水、空氣等。水稻的生長需要適宜的光照、溫度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這些因素直接影響水稻產量。
(3)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題圖中的食物鏈有:雜草→鴨、水稻→昆蟲→鴨、水稻→昆蟲→青蛙;與鴨有關的食物鏈有:雜草→鴨、水稻→昆蟲→鴨。
(4)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的顏色相似,從而不易被敵害發現,利于其避敵和捕食,這種體色叫做保護色。 因此,青蛙的體色與環境顏色相似,是為了隱藏自己以躲避捕食者,屬于保護色。
24.(2025七上·黃巖期末)路面電網檢修的時候,太陽能交通信號燈經常會來“指揮”交通。細心的同學們發現太陽能電池板可以改變朝向和傾斜角度。
(1)太陽能收集板將太陽能轉化為   能。
(2)為最大限度地接受陽光,根據黃巖的地理位置,應將太陽能電池板的正面朝   (選填“東”、“南”、“西”或“北”)。
(3)查閱資料可知,當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α與正午太陽高度H之和等于90°時(如圖),太陽能的利用率最高。為了獲得更大的太陽能利用率,冬天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夏天。
【答案】(1)電
(2)南
(3)大于
【知識點】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解析】【分析】(1)太陽能收集板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供給路燈照明時使用。
(2)為了產生更多的電能,應盡可能多的吸收太陽光,即收集板應面對陽光,即朝南。
(3)根據冬天太陽高度角更小的特點可知,在冬天應將傾斜角度加大。
【解答】(1)太陽能電池板是太陽能收集板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就是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電能 。
(2)黃巖位于北半球,為了最大限度地接受陽光,太陽能電池板的正面應該朝向陽光最充足的方向。在北半球,太陽主要在南方天空運行,因此太陽能電池板的正面應該朝南。
(3)在冬天,太陽高度角相對較小,即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較低。為了使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與正午太陽高度之和達到90°,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需要相對較大。相反,在夏天,太陽高度角相對較大,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較高,因此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需要相對較小。冬天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大于夏天。
(1)太陽能電池板是太陽能收集板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就是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電能 。
(2)黃巖位于北半球,為了最大限度地接受陽光,太陽能電池板的正面應該朝向陽光最充足的方向。在北半球,太陽主要在南方天空運行,因此太陽能電池板的正面應該朝南。
(3)在冬天,太陽高度角相對較小,即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較低。為了使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與正午太陽高度之和達到90°,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需要相對較大。相反,在夏天,太陽高度角相對較大,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較高,因此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需要相對較小。冬天太陽能電池板的傾斜角度大于夏天。
25.(2025七上·黃巖期末)2024年3月8日傍晚,號稱“水中仙子”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類白鷴現身黃巖大寺基林場。大寺基林場生物資源豐富,小黃對林場中的蝸牛、馬褂木、鯉魚、白鷴、野兔等生物進行分類,編制了一張二歧分類檢索表,請結合檢索表完成下列問題:
1a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A 1b無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2 2a無脊椎骨………………………………B 2b_____▲____…………………………3 3a胎生………………………………C 3b卵生………………………………4 4a用鰓呼吸…………………………D 4b用肺呼吸…………………………E
(1)請填寫檢索表中的2b這一欄   。
(2)根據特征進行判斷,檢索表中的   是白鷴(填字母)。
(3)根據以上信息,上述生物中和白鷴共同特征最少的生物是   。
【答案】(1)有脊椎骨
(2)E
(3)馬褂木
【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鳥的生殖方式
【解析】【分析】(1)數字相同的一組性狀不同,2a為無脊柱骨,則2b應為:有脊椎骨。
(2)白鷴屬于鳥類,屬于脊椎動物,具有用肺呼吸,卵生、體溫恒定等特點。
(3)由圖可知,除了馬褂木外其它生物均為動物,可知與白鷴共同點最少的是馬褂木。
【解答】(1)根據二歧分類檢索表的編寫規則,2a描述為“無脊椎骨”,與之對應的2b應描述“有脊椎骨”,然后進入下一步分類,即第3步。
(2)白鷴屬于鳥類,具有以下特征: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排除1a;它是脊椎動物,所以選2b;它不是胎生動物,所以排除3a;它是用肺呼吸的,因此選擇4b,對應字母為E。
(3)在給出的生物“蝸牛、馬褂木、鯉魚、白鷴、野兔”中,馬褂木是植物(有葉綠體能光合作用),蝸牛是無脊椎動物,鯉魚、白鷴、野兔是節肢動物;因此,和白鷴共同特征最少的生物是馬褂木。
(1)根據二歧分類檢索表的編寫規則,2a描述為“無脊椎骨”,與之對應的2b應描述“有脊椎骨”,然后進入下一步分類,即第3步。
(2)白鷴屬于鳥類,具有以下特征: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排除1a;它是脊椎動物,所以選2b;它不是胎生動物,所以排除3a;它是用肺呼吸的,因此選擇4b,對應字母為E。
(3)在給出的生物“蝸牛、馬褂木、鯉魚、白鷴、野兔”中,馬褂木是植物(有葉綠體能光合作用),蝸牛是無脊椎動物,鯉魚、白鷴、野兔是節肢動物;因此,和白鷴共同特征最少的生物是馬褂木。
26.(2025七上·黃巖期末)如圖所示,觀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點: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則半透明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填字母)。
A.三角形光斑 B.圓形光斑
C.蠟焰的正立像 D.蠟焰的倒立像
(3)當u不變,v減小,半透明膜上所成像大小的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4)要使半透明膜上所成的像更加清晰,該實驗要在   的環境中進行(選填“明亮”或“較暗”)。
【答案】(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D
(3)變小
(4)較暗
【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1)(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成的是光源的實像,像的性質與孔的形狀無關。
(3)小孔成像中,物距變大、像距變小像將減小。
(4)像更清晰,需要像和周圍環境間的差異變大,可以在較暗的環境中進行實驗。
【解答】(1)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實像,成像原理是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蠟燭的火焰經小孔成倒立的實像,像的形狀與蠟焰形狀相同,像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即蠟燭在半透明紙上成的像是蠟焰的倒立像,故選D。
(3)小孔成像時像的大小與物距、像距有關,將小孔靠近半透明膜,像距減小了,像也會變小。
(4)為了讓像更清晰,物體應當選用亮些的物體,周圍的環境要暗些,所以該實驗最好放在較暗的環境中進行觀察。
(1)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實像,成像原理是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蠟燭的火焰經小孔成倒立的實像,像的形狀與蠟焰形狀相同,像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即蠟燭在半透明紙上成的像是蠟焰的倒立像,故選D。
(3)小孔成像時像的大小與物距、像距有關,將小孔靠近半透明膜,像距減小了,像也會變小。
(4)為了讓像更清晰,物體應當選用亮些的物體,周圍的環境要暗些,所以該實驗最好放在較暗的環境中進行觀察。
27.(2025七上·黃巖期末)在“觀察細胞質在細胞中的流動”活動中,小黃觀察到細胞質中葉綠體沿著液泡外緣緩慢流動。他猜想:葉細胞中細胞質流動的快慢可能與溫度有關。于是小黃開展了探究。
①取4支裝滿水的大試管,編號1—4,各放入一株生長健壯、長勢相近的新鮮黑藻。
②將4支大試管分別放入水溫恒為15℃、20℃、25℃和30℃的水浴中,給予強度相同的均勻光照,持續0.5h。
③取各組植株相同部位的幼葉制作臨時裝片,選擇大小、形狀基本一致的細胞進行觀察。
④記錄葉綠體繞液泡外緣運動一周的時間,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分別記錄結果。
編號 1 2 3 4
溫度/℃ 15 20 25 30
平均時間/秒 182 133 116 125
【實驗分析】
(1)本實驗需要在高倍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如上圖,小黃從低倍鏡轉高倍鏡過程中,一定不需要調整的結構是   (填圖中序號)。
(2)細胞質的流動通常不易直接觀察,本實驗通過觀察葉綠體繞液泡外緣運動一周的時間來實現,所運用的科學方法是   。
(3)根據上表實驗數據,初步可得出的實驗結論是:   。
【答案】(1)③
(2)轉換法
(3)溫度影響細胞質的流動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
【解析】【分析】(1)圖中,①是轉換器、②是反光鏡、③是粗準焦螺旋、④是細準焦螺旋。在將低倍鏡換成高倍鏡時,不需要調整的是粗準焦螺旋。
(2)用更易觀察的現象來反映不易觀察的現象的研究方法稱為轉換法。
(3)由表中數據可知,溫度變化,葉綠體繞液泡外緣運動一周的時間發生變化,說明溫度對葉綠體繞液泡外緣運動一周的時間由影響。
【解答】(1)低倍物鏡更換高倍物鏡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鏡下觀察清楚,找到物像→移動裝片,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觀察→調節反光鏡或光圈,使視野變亮;同時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變清晰。因此,從低倍鏡轉高倍鏡時只需調整轉換器更換物鏡,以及根據需要調節反光鏡和細準焦螺旋,而③粗準焦螺旋不需要調整。
(2)轉換法是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難以測量或不易直接觀察的現象轉換為直觀的現象或易測量的物理量。本實驗中,由于細胞質流動較難直接觀察,所以通過觀察葉綠體繞液泡外緣運動一周的時間間接得知細胞質流動情況,因此運用了轉換法。
(3)根據實驗數據,隨著溫度從15℃上升到25℃,葉綠體運動一圈所需時間減少,說明流動速度變快。可推測細胞質流動速度與溫度有關,在一定范圍內溫度升高,流動速度加快。30℃時的時間有所增加,可能由于超過某一溫度后,升溫導致細胞質流動速度減慢。綜合分析得出結論為細胞質流動速度與溫度有關,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升高手肌質流動速度加快。
(1)低倍物鏡更換高倍物鏡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鏡下觀察清楚,找到物像→移動裝片,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觀察→調節反光鏡或光圈,使視野變亮;同時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變清晰。因此,從低倍鏡轉高倍鏡時只需調整轉換器更換物鏡,以及根據需要調節反光鏡和細準焦螺旋,而③粗準焦螺旋不需要調整。
(2)轉換法是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難以測量或不易直接觀察的現象轉換為直觀的現象或易測量的物理量。本實驗中,由于細胞質流動較難直接觀察,所以通過觀察葉綠體繞液泡外緣運動一周的時間間接得知細胞質流動情況,因此運用了轉換法。
(3)根據實驗數據,隨著溫度從15℃上升到25℃,葉綠體運動一圈所需時間減少,說明流動速度變快。可推測細胞質流動速度與溫度有關,在一定范圍內溫度升高,流動速度加快。30℃時的時間有所增加,可能由于超過某一溫度后,升溫導致細胞質流動速度減慢。綜合分析得出結論為細胞質流動速度與溫度有關,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升高手肌質流動速度加快。
28.(2025七上·黃巖期末)以下為某校學生進行“溫度計發展史”的項目化學習的部分片段,通過查閱資料整理了溫度計發展史。請完成下列問題:
(1)上述三種溫度計都是利用了物質的   制成的。如上圖的氣體溫度計,當環境溫度降低時,管中水柱液面將   (選填“上升”、“下降”或“不變”)。
(2)在相同的受熱條件下,將兩個形狀、厚度相同的銅片和鐵片焊在一起就可制成上圖中的固體溫度計。已知銅的膨脹程度比鐵大,當溫度升高時,指針會偏向   側(選填“A”或“B”)。
(3)如圖甲是小黃制作的一個簡易液體溫度計。使用時發現該溫度計管中液柱移動不明顯,導致示數不夠精確,對此請你提出一條改進建議   。
【答案】(1)熱脹冷縮;上升
(2)B
(3)換用更細的玻璃管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1)溫度計均是利用玻璃泡內物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
(2)溫度升高,銅的膨脹系數增大,形變量增大,將向鐵塊一側彎曲,帶動指針向右偏。
(3)要提高精確度,即在溫度變化量一定時,液柱高度變化量更明顯,可以換用更細的玻璃管、換用更大的瓶子或換用熱脹冷縮更明顯的液體等。
【解答】(1)上述三種溫度計都是利用了物質的熱脹冷縮制成的。
上圖的氣體溫度計,當環境溫度降低時,裝置上方玻璃泡中的空氣遇冷收縮,所以管中水柱液面將上升。
(2)已知銅的膨脹程度比鐵大,當溫度升高時,銅片會向鐵片部分彎曲,所以指針偏向中央刻度線的B側。
(3)小黃設計的液體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要使液柱移動明顯,可以換用更細的玻璃管,當溫度變化比較小時,液面也會有明顯的變化。
(1)[1]上述三種溫度計都是利用了物質的熱脹冷縮制成的;
[2]上圖的氣體溫度計,當環境溫度降低時,裝置上方玻璃泡中的空氣遇冷收縮,所以管中水柱液面將上升。
(2)已知銅的膨脹程度比鐵大,當溫度升高時,銅片會向鐵片部分彎曲,所以指針偏向中央刻度線的B側。
(3)小黃設計的液體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要使液柱移動明顯,可以換用更細的玻璃管,當溫度變化比較小時,液面也會有明顯的變化。
29.(2025七上·黃巖期末)在“測量紙錐的下落速度”的活動中,小黃進行以下實驗:
①取一張圓形紙,剪去一部分做成紙錐,如圖甲。
②實驗前測量出2米高度,作為紙錐下落的高度。
③在2米高處自由釋放紙錐(如圖乙),同時開始計時,紙錐落到地面時,結束計時。
④計算出紙錐在這段時間內的運動速度。
⑤……
位置 時間/秒 刻度尺示數/厘米
A 0 0
B 0.1 20
C 0.2 45
D 0.3 80
E 0.4 125
(1)為使實驗結果更準確,請完成第⑤步驟:   ;
(2)小黃用頻閃照相機通過每隔0.1s曝光一次的方法拍攝記錄下紙錐的運動過程,測量各階段距離并記錄在表中。請根據上表數據,在坐標圖中畫出紙錐運動的路程與時間關系圖像。
(3)小黃開展進一步探究,為探究錐角大小對紙錐下落速度的影響,準備另一張等大的圓形紙,裁去更大的扇形圓心角進行重復實驗。在改變錐角大小時,如何控制紙錐質量相同,請簡要說出操作方法:   。
【答案】(1)再剪出一個大小不等的扇形,再將它們做成錐角不等的紙錐,重復步驟③
(2)
(3)先把圓形紙剪去相同大小的扇形,再把其中一個圓形紙再剪去一小部分扇形并用膠水沾在紙錐的內側,便可保證紙錐的輕重是相同的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速度與物體運動
【解析】【分析】(1)由圖甲可知,應改變減去扇形的大小,制成紙錐,進行重復實驗。
(2)將表中數據描在圖中對應位置,并用光滑的線將各點連接起來。
(3)要探究角度的影響,由控制變量法可知,應控制紙錐的質量相同,可將扇形剪下后用膠水沾在紙錐上。
【解答】(1)根據題意知道,應再剪出一個大小不等的扇形,再將它們做成錐角不等的紙錐,重復步驟③。(2)根據表格數據,做出圖像如下圖
(3)根據紙錐一開始的制作方法,先把圓形紙剪去相同大小的扇形,再把其中一個圓形紙再剪去一小部分扇形并用膠水沾在紙錐的內側,便可保證紙錐的輕重是相同的,這樣也就符合了控制變量法研究的要求。
(1)根據題意知道,應再剪出一個大小不等的扇形,再將它們做成錐角不等的紙錐,重復步驟③。
(2)根據表格數據,做出圖像如下圖
(3)根據紙錐一開始的制作方法,先把圓形紙剪去相同大小的扇形,再把其中一個圓形紙再剪去一小部分扇形并用膠水沾在紙錐的內側,便可保證紙錐的輕重是相同的,這樣也就符合了控制變量法研究的要求。
30.(2025七上·黃巖期末)2024年臺州馬拉松于12月1日早上8:00在黃巖區人民政府鳴槍開跑。
(1)12月1日開跑當天地球最接近圖中   位置,當天黃巖晝夜長短情況是   (選填“晝長夜短”、“晝短夜長”或“晝夜等長”)。
(2)如圖是參賽選手小黃參加甜蜜跑比賽的部分配速信息,圖中的“配速”是指選手每跑1千米所用的時間。
①在比賽過程中,以小黃為參照物,路邊的樹木是   的。
②根據圖中信息判斷小黃跑得最快的路段是CD,請說明判斷依據:   。
【答案】(1)④;晝短夜長
(2)運動;相同的路程,時間最短,運動得越快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速度與物體運動;地球公轉
【解析】【分析】(1)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黑夜最長。
(2)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空間位置沒有發生改變,則物體是靜止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空間位置發生改變,則物體是運動的。
【解答】(1)讀圖甲,①是春分(3月21日前后),②是夏至(6月22日前后),③是秋分(9月23日前后),④是冬至(12月22日前后)。12月1日開跑當天地球最接近圖中④冬至日。當天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北半球的黃巖晝短夜長。
(2)在比賽過程中,以小黃為參照物,路邊的樹木和小黃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所以樹木是運動的;
在圖中的三段路程中,每段的距離相同,時間越短,說明運動得越快。所以小黃跑得最快的路段是CD。
(1)[1][2]讀圖甲,①是春分(3月21日前后),②是夏至(6月22日前后),③是秋分(9月23日前后),④是冬至(12月22日前后)。12月1日開跑當天地球最接近圖中④冬至日。當天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北半球的黃巖晝短夜長。
(2)[1]在比賽過程中,以小黃為參照物,路邊的樹木和小黃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所以樹木是運動的;
[2]在圖中的三段路程中,每段的距離相同,時間越短,說明運動得越快。所以小黃跑得最快的路段是CD。
31.(2025七上·黃巖期末)某班同學為當地科普館制作細胞模型,以進行科普知識的宣傳。同學們在科學老師的帶領下,分小組進行項目規劃,并開啟了項目學習的探究實踐之旅。請你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第一組同學在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先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   ,這樣做的目的是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
(2)制作好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看到如圖一所示圖像,若想讓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應向   移動裝片。
(3)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了植物細胞模型,同時針對該模型的科學性設計了如下評價量規。
植物細胞模型評價量規(節選)
評價指標 優秀 良好 待改進
指標a 結構完整,無缺失 結構不夠完整,有1-2處缺失 結構不夠完整,缺失3處及以上
指標b 模型的設計與材料的選擇,至少能展示細胞中2個結構的功能 模型的設計與材料的選擇,能展示細胞中1個結構的功能 模型的設計與材料的選擇,未能展示細胞結構的功能
①制作細胞膜時,有兩種材料可供選擇,一種是透明塑料薄膜,另一種是網眼很小的細紗網。為了更好地模擬細胞膜的功能,你會選擇哪種材料?并簡要說明理由   。
②第二組同學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植物細胞模型,如圖二所示。根據評價指標a,你認為該組同學的作品應被評定為哪個指標?并簡要說明理由   。
【答案】(1)生理鹽水
(2)左下方
(3)網眼很小的細紗網;能夠更好的模擬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良好;結構不夠完整,缺失細胞壁和線粒體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顯微鏡的使用;觀察細胞;細胞模型
【解析】【分析】(1)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滴的是生理鹽水,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裝片時,滴的是清水,作用都是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
(2)物像在哪個方位,就向哪個方位移動裝片。
(3)細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物質進出,所以材料應選擇細紗網。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液泡等結構,綠色部位的植物細胞還具有葉綠體,圖中缺少部分結構。
【解答】(1)在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滴生理鹽水能夠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避免細胞因失水而發生皺縮或膨脹。生理鹽水的滲透壓與體液近似,能更好地維持細胞的自然狀態。
(2)顯微鏡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動方向與物體的移動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裝片就應向哪一方移動,物象可移動到視野中央。圖一中,視野中的物像位于左下方,若想讓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應向左下方移動裝片。
(3)①在模擬細胞膜功能時,為了更好地反映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更應該選擇網眼很小的細紗網,因為它能夠更好地模擬細胞膜控制物質通過的功能。而透明塑料薄膜則無法模擬這種選擇性透過的功能。
②根據圖二所示的植物細胞模型,缺失了應有的細胞壁和線粒體,這使得模型的結構不夠完整,具有兩處缺失,所以評定為“良好”。
(1)在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滴生理鹽水能夠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避免細胞因失水而發生皺縮或膨脹。生理鹽水的滲透壓與體液近似,能更好地維持細胞的自然狀態。
(2)顯微鏡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動方向與物體的移動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裝片就應向哪一方移動,物象可移動到視野中央。圖一中,視野中的物像位于左下方,若想讓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應向左下方移動裝片。
(3)①在模擬細胞膜功能時,為了更好地反映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更應該選擇網眼很小的細紗網,因為它能夠更好地模擬細胞膜控制物質通過的功能。而透明塑料薄膜則無法模擬這種選擇性透過的功能。
②根據圖二所示的植物細胞模型,缺失了應有的細胞壁和線粒體,這使得模型的結構不夠完整,具有兩處缺失,所以評定為“良好”。
32.(2025七上·黃巖期末)高速公路利用“區間測速”進行道路限速管控。“區間測速”就是測算出汽車在某一區間行駛的平均速度,如果超過了該路段的最高限速即判為超速。如圖是某“區間測速”標志牌。
(1)此標記表示限速100千米/時,合   米/秒(保留一位小數)。
(2)若前半段路程用時0.015時,為了不超速,請你計算后半程行駛速度不應超過多少?
【答案】(1)27.8
(2)為了不超速,全程所用最多時間為
后半段路程所用時間為
前、后半段路程
后半段路的速度最大為
所以后半程行駛速度不應超過。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進行換算。
(2)不超速,即最快速度為100千米/時,先利用速度公式求得最短時間,減去前半段的時間,即可求得后半段的時間,再由速度公式計算速度。
【解答】(1)速度為。
(1)速度為
(2)為了不超速,全程所用最多時間為
后半段路程所用時間為
前、后半段路程
后半段路的速度最大為
所以后半程行駛速度不應超過。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塞县| 哈巴河县| 高邮市| 岳阳县| 吉木乃县| 东明县| 卢氏县| 虎林市| 特克斯县| 来宾市| 固镇县| 稷山县| 揭东县| 米林县| 永和县| 郎溪县| 阳信县| 英山县| 阿坝县| 三原县| 丘北县| 贞丰县| 犍为县| 泾阳县| 唐河县| 保定市| 万盛区| 松江区| 马公市| 临泽县| 辽中县| 东安县| 久治县| 平遥县| 商河县| 修水县| 厦门市| 宜兴市| 赤城县| 宝鸡市| 清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