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科學試題1.(2024九上·杭州月考)下列各說法中的“一定”,你認為正確的是( )A.需要加熱才能發生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B.物理變化中一定不生成新物質C.由固體變為氣體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D.化學變化中一定有放熱、發光現象2.(2024九上·杭州月考)已知生活用品中廁所清潔劑的pH=1,廚房清潔劑的pH=1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廁所清潔劑加水稀釋,溶液pH升高B.廚房清潔劑可能含有氫氧化鈉C.兩者混合使用能提高清潔效果D.廁所清潔劑可能使鐵制下水道腐蝕3.(2024九上·杭州月考)校項目化小組為夜跑者設計制的節能夜跑燈結構圖。晚上跑步時,隨著手臂的擺動,磁體在水管中運動,LED燈就會發光。夜跑燈使用的過程中沒有涉及到的能量形式是( )A.電能 B.內能 C.化學能 D.機械能4.(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所示,人體所做的四種動作中,相應杠桿模型屬于省力杠桿的是( )A.咬合 B.抬腰C.踮腳 D.屈臂5.(2024九上·杭州月考)堿溶液中都含有 OH-,因此不同的堿表現出一些共同的性質。下列關于 Ba(OH)2 性質的描述中不屬于堿的共同性質的是(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色B.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水C.能與 Na2SO4 溶液反應生成 BaSO4 沉淀D.能與 CO2 反應生成水6.(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所示,甲、乙和丙是三個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在離地同一高度處以大小相等的速度v,將三個球分別豎直向下、豎直向上和水平拋出。若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不計能量損失,則( )A.拋出時甲球的機械能大于其他兩個球B.拋出后乙球的機械能先增大后減小C.第一次落地時甲球的動能最大,丙球的動能最小D.落地后第一次反彈到最高點時甲、乙兩球的高度相同7.(2024九上·杭州月考)自來水廠常用氯氣消毒殺菌,氯氣通入水會形成氯水,其中有部分氯氣會和水反應生成次氯酸(),該物質具有強氧化性,其化學方程式為。下列關于氯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A.向其中加入金屬銅會產生氣泡B.向其中加入鐵銹會變黃C.向其中加入石蕊試液會變藍D.向其中加入碳酸鈉會產生白色沉淀8.(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所示,裝置氣密性良好,要使注射器的活塞明顯向右移動,使用的液體M和固體N可能是( )①水和氫氧化鈉固體②硝酸銀溶液和氯化鈉固體③水和生石灰④水和硝酸銨⑤稀鹽酸和氧化銅⑥稀鹽酸和純堿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9.(2024九上·杭州月考)從海水中得到的粗鹽中往往含有可溶性雜質(主要有、、)和不溶性雜質(泥沙等),必須進行分離和提純后才能使用。粗鹽提純的部分流程如圖所示,有關該流程說法錯誤的是( )A.過濾時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B.操作①②③依次加入的試劑可以為溶液、溶液、溶液C.加適量鹽酸的目的是除去過量的和D.蒸發時,當蒸發皿中出現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利用蒸發皿的余熱使濾液蒸干10.(2024九上·杭州月考)2024年9月19日,我國成功發射第60顆北斗導航衛星。如圖甲是衛星隨火箭加速上升,圖乙是衛星沿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時的情景。下列有關衛星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上升過程中重力勢能變小B.上升過程中機械能守恒C.繞地球運行時受到平衡力的作用D.從遠地點向近地點運行時動能變大11.(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甲所示,木塊放在水平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木塊使其做直線運動,兩次拉動木塊得到的s-t關系圖象如圖乙所示.兩次對應的彈簧測力計示數分別為F1、F2,兩次拉力的功率分別為P1、P2,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F1>F2、P1>P2 B.F1=F2、P1>P2C.F1>F2、P1=P2 D.F112.(2024九上·杭州月考)9月20日(八月十八),海寧鹽官觀潮勝地公園,1.7米高的“一線潮”自水天相接處奔涌而來,蔚為壯觀。如圖是月球運行軌跡圖,最接近當天的月球的位置是( )A.月球在c處 B.月球在b處 C.月球在a處 D.月球在d處13.(2024九上·杭州月考)下列關于科學實驗中“操作—現象—結論”的描述正確的是( )選項 操作 現象 結論A 在某固體物質中加入稀鹽酸 產生大量氣泡 該物質一定是碳酸鹽B 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鋇溶液和稀硝酸 產生白色沉淀 該溶液中一定含有銀離子C 將某溶液滴在pH試紙上 試紙呈藍色 該溶液一定是堿溶液D 在某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 不變色 該溶液一定不是堿性溶液A.A B.B C.C D.D14.(2024九上·杭州月考)小陳用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進行“酸堿中和”實驗,并用酚酞作為指示劑,實驗測得溶液的pH變化如圖所示,由此作出的判斷正確的是( )A.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稀鹽酸中B.點a所示溶液中含兩種陰離子C.實驗過程中溶液共呈現三種顏色D.若將點b所示溶液與碳酸鈉混合不會產生氣泡15.(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所示,足夠長的杠桿上放著質量不相等(m1>m2)的兩個球,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兩球以相同速度同時向遠離支點的方向運動相等的時間,則杠桿A.仍平衡 B.大球那端下沉C.小球那端下沉 D.無法確定16.(2024九上·杭州月考)酸在生產生活領域中有廣泛應用。請回答下列問題:(1)酸之所以有一些共同的化學性質是因為它們都有相同的 (填離子符號);(2)濃硫酸常用作某些氣體的干燥劑,主要是利用了濃硫酸的 性;濃硫酸稀釋時一定要把 沿玻璃棒慢慢注入 中,否者會造成危險。17.(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所示為將稀硫酸逐滴滴入加有酚酞試液的氫氧化鈉溶液直至過量的實驗操作和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回答問題:(1)圖中甲表示的微粒是 (填寫符號);(2)驗證反應后溶液中稀硫酸有剩余,可行的操作是 。A.取樣,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試液B.取樣,滴加少量CuSO4溶液C.取樣,加入少量CaCO3粉末D.取樣,滴加少量Ba(NO3)2溶液18.(2024九上·杭州月考)某未知溶液X,溶質可能是硫酸、碳酸鈉、硝酸鎂中的一種或兩種。為確定溶質成分,進行如圖操作:(1)寫出B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學式 ;(2)通過實驗現象分析得出溶液X的溶質一定沒有 ,請說明原因 。19.(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所示,是某工人用輕質木棒挑運貨物的示意圖,O點在該工人的肩膀上。其中木棒長0.6m,A端懸掛一重240N的重物,長0.2m,用手壓住B端保持杠桿水平平衡,則B端豎直向下的壓力為 N;O點肩膀對木棒的支持力為 N;若壓在B端的手向O點靠近,但仍然保持木棒水平平衡,則手豎直向下的壓力需要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20.(2024九上·杭州月考)2024年4月24日是第9個中國航天日。活動主題是:極目楚天,共襄星漢。(1)航天員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使用含氫氧化鋰()的過濾網吸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為保障航天員在軌長期駐留,空間站核心艙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天宮二號”太空艙利用將航天員呼出的轉化,已知中鎳()元素為價,則的化合價為 。21.(2024九上·杭州月考)第30屆杭州中學運動會在2024年10月11日舉辦:此時地球處于圖中 之間,當天杭州晝夜長短情況是 (選填“晝長夜短”“晝短夜長”或“晝夜等長”)。在此期間,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是 。(選填“向南”或“向北”)。22.(2024九上·杭州月考)蹦床是集藝術性和競技性于一身的運動,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蹦床公園應運而生,圖甲為蹦床運動的簡化示意圖,O點是小杭由靜止開始自由落下的起始位置,C點是小杭到達的最低點。從高處開始下落到彈回的整個過程中,他的運動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速度為負值,表示運動方向向上。整個過程忽略空氣阻力)。(1)從O點下落到A點的過程中,小杭的機械能 (填“增大”“減小”“不變”“先增大后減小”或“先減小后增大”,下同),從A點下落到C點的過程中,蹦床的彈性勢能 。(2)小杭下落過程中動能增大的時間段為 。(用圖乙中的0、表示)23.(2024九上·杭州月考)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以“氫氧化鈉的性質和用途”為主題開展項目式學習。【任務一】氫氧化鈉的性質甲同學用如圖實驗驗證氫氧化鈉的性質。(1)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有同學認為該實驗不能直接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需要再做一個補充實驗,請在虛線框中畫出補充實驗的設計圖 。【任務二】氫氧化鈉的用途氫氧化鈉溶液可以用于“捕捉”,乙同學通過下列反應流程,將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分離出來進行儲存利用。(2)物質Y的化學式為 。(3)不能直接將“煙氣”通入“顆粒反應室”的原因是 。24.(2024九上·杭州月考)桿秤(如圖甲)是我國古老的衡量工具,現今人們仍然在使用。某興趣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制作量程為20克的桿秤(如圖乙)。【制作步驟】①做秤桿:選取一根筷子,在筷子左端選擇兩點依次標上“A”、“B”;②掛秤盤:取一個小紙杯,剪去上部四分之三,系上細繩,固定在秤桿的“A”處;③系秤紐:在秤桿的“B”處系上繩子;④標零線:將5克的砝碼系上細繩制成秤砣,掛到秤紐的右邊,手提秤紐,移動秤砣,使秤桿在水平位置處于平衡狀態,在秤砣所掛的位置標上“0”;⑤定刻度:……【交流評價】(1)當在秤盤上放置物體稱量時,秤砣應從“0”刻度向 側移動;(2)不改變桿秤長度情況下,如何能夠增大量程 ;(3)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知,桿秤的刻度是均勻的。定刻度時,小科和小思采用不同的方法,你認為 的方法更合理。小科:先在秤盤上放1克物體,移動秤砣,使秤桿在水平位置處于平衡狀態,在秤砣所掛的位置標上1;然后在秤盤上放2克物體……;按上述方法直到標出所有刻度。小思:在秤盤上放20克物體,移動秤砣,使秤桿在水平位置處于平衡狀態,在秤砣所掛的位置標上20, 0和20之間分為20等份, 依次標上相應刻度。25.(2024九上·杭州月考)小柯在某菜市場看到賣魚的老板將一勺白色粉末加入水中,水中奄奄一息的魚很快張開嘴,活蹦亂跳起來。小金對這種“白色粉末”很感興趣,經查閱這種“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過碳酸鈉,化學式為,常溫下能與水反應生成氣體。于是進行了相關探究。(1)小金將過碳酸鈉與水反應,并收集產生的氣體,經檢驗該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該氣體是 。那么過碳酸鈉與水反應后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質是什么?根據過碳酸鈉與水的組成作出三種猜想:猜想①:;猜想②:;猜想③:和;(2)小金取上述溶液,滴加少量無色酚酞試液,觀察到溶液變紅,從而否定了猜想①。請說明此實驗方案不可行的理由 。(3)小金經過反思后重新設計實驗:另取上述溶液,向溶液中滴加 至不再產生沉淀,靜置后向上層清液加入酚酞試液,觀察到 ,說明猜想①正確。26.(2024九上·杭州月考)在同一粗糙水平面固定兩個不同斜面,小華同學研究相同的兩個小球A、B分別沿不同的斜面運動,用頻閃照相機每隔0.1s拍攝了小球滾動時的不同位置,圖上數字為閃光時刻編號,位置間距如圖所示。(1)甲圖中A球機械能 (選填“增加”、“減小”或“不變”)。(2)乙圖中小球B沿斜面運動過程中的動能 ,重力勢能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3)若兩個小球從斜面上運動到斜面底部時與相同的木塊碰撞,碰撞之后圖 (選填“甲”或“乙”)中木塊運動距離較大。27.(2024九上·杭州月考)某小組對酸堿中和反應進行如下探究。【實驗1】如圖1所示,利用不同酸堿進行反應,觀察現象。(1)能通過反應現象說明酸和堿發生中和反應的是試管 (填序號)。(2)為了判斷試管③中是否發生了中和反應,先在氫氧化鈉溶液滴入酚酞試液,再滴加稀鹽酸,若觀察到 的現象,說明試管③中發生了中和反應。【實驗2】如圖2所示,利用無水乙酸、氫氧化鈉、變色硅膠進一步探究中和反應。查閱資料:變色硅膠吸水后由藍色變為紅色。(3)能證明中和反應有水生成的現象是 。(4)裝置c中U形管內的液面左低右高,原因可能是 。28.(2024九上·杭州月考)化學興趣小組同學在實驗課上完成了下列兩組實驗,根據實驗現象他們認為B組實驗中一定發生了化學反應,但是對A組實驗中是否發生了化學反應不能確定。同學們聯想到老師課堂上講的某些酸、堿、鹽之間能夠發生復分解反應,于是他們欲通過以下實驗探究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提出問題】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什么?【做出猜想】小組同學根據B組實驗認為產生沉淀是證明物質間發生復分解反應的一種方式,A組實驗兩種物質混合后四種離子在溶液中可能仍以離子形式存在,所以未發生反應。【實驗探究】小婷同學取A組實驗后的溶液設計如下實驗進行探究,請你參與并回答問題。【實驗分析】(1)小婷觀察到試管①中產生 (填寫實驗現象),認為溶液中含有的離子為;試管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溶液中含有;加入過量氫氧化鈉溶液后,試管③中出現藍色和白色兩種沉淀,說明溶液中含有的兩種離子為 (填離子符號)。(2)小敏認為小婷所做實驗有一處不嚴謹,應把改為 (填字母)。A. B. C.【實驗結論】A組實驗中兩種物質所含的四種離子在溶液中均以離子形式存在,所以反應未發生。29.(2024九上·杭州月考)現有氯化鈣和氯化鈉的混合物11.40克,往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全部溶解得到155克混合溶液,向該溶液中滴加入一定溶質量分數的碳酸鈉溶液,生成沉淀。(1)產生沉淀的質量為 g。(2)求所加碳酸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多少 ?(寫出計算過程)(3)求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寫出計算過程)。30.(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所示,斜面長,高,建筑工人將質量、長度、寬度、高度的長方體模具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將物體從斜面底端勻速拉到頂端,用時15s,g取。求:(1)長方體模具的密度;(2)將物體從斜面底端拉到頂端過程中,需要克服物體重力所做的功;(3)拉動物體的過程中,拉力的功率。31.(2024九上·杭州月考)汽車超載是當前發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減少貨車超載現象,全國各地設置了許多超載監測站加強監管。(1)一重為2400千克的貨車,其車輪與地面的總接觸面積為,當其靜止在水平地面時,對地面的壓強為 帕。(2)一些高速出入口安裝了某種電子地磅秤,通過貨車前后輪分別觸壓地磅秤時所得數據,來判斷貨車是否超載。如圖1所示為某貨車前輪單獨開上電子地磅秤,其讀數為牛;前輪駛離電子地磅秤,再讓后輪單獨開上電子地磅秤(如圖2),其讀數為牛。國家規定該類貨車限載車貨總質量18000千克,請計算分析該貨車是否超載。32.(2024九上·杭州月考)某化學活動小組以“酸堿鹽的性質”為主題,進行探究學習,請你作為該小組成員來解決下列問題:(1)小剛同學從某農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樣品,請你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幫小麗測出該土壤樣品浸出液的酸堿性(只寫出所用試劑的名稱即可):① ;② 。如果檢測的結果呈酸性,那么要改良此土壤,應該向農田里施加 。(2)請你設計一個實驗,能通過清晰可見的現象,除去氯化鈣溶液中的少量稀鹽酸。你的實驗方案是(寫出實驗操作、現象和結論):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解析】【分析】ABC.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為化學變化,否則為物理變化;D.注意碳酸氫銨的分解過程變化即可。【解答】A.加熱水時,水由液態變為氣態發生蒸發現象,沒有新的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A錯誤;B.物理變化中一定不生成新物質,故B正確;C.干冰升華,只是狀態發生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C錯誤;D.碳酸氫銨受熱分解,屬于吸熱反應,沒有發光現象,故D錯誤。故選B。2.【答案】C【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酸性溶液被稀釋后,酸性減弱,pH增大;堿性溶液被稀釋后,堿性減弱,pH堿性;(2)氫氧化鈉是一種強堿,而廚房清潔劑也呈堿性;(3)酸和堿混合會發生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使二者的濃度下降,從而降低清潔效果;(4)鐵單質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氫氣。據此分析即可。【解答】A.廁所清潔劑加水稀釋,溶液pH升高,故A正確不合題意;B.廚房清潔劑和氫氧化鈉都呈堿性,因此清潔劑里可能含有氫氧化鈉,故B正確不合題意;C.兩者混合使用會發生中和反應,使它們的濃度下降,降低清潔效果,故C錯誤符合題意;D.廁所清潔劑可能使鐵制下水道腐蝕,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C。3.【答案】C【知識點】能的多種形式【解析】【分析】根據題目描述的場景分析其中包含的能量變化即可。【解答】根據題意可知,隨著手臂的擺動,磁體在管中運動,線圈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此時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LED在發光過程中會發熱,即部分電能轉化為內能,沒有涉及化學能,故選C。4.【答案】C【知識點】杠桿的平衡條件;杠桿的分類【解析】【分析】省力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點的杠桿。【解答】ABD、圖中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可知,動力大于阻力為費力杠桿,故ABD不符合題意;C、圖中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可知,動力小于阻力為省力杠桿,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5.【答案】C【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根據鋇離子和硫酸鈉能產生硫酸鋇分析;根據堿的通性分析。【解答】含有鋇離子的化合物能與 Na2SO4 溶液反應生成 BaSO4 沉淀,可能是氫氧化鋇也可能是硝酸鋇、氯化鋇等,故C不屬于堿的共同性質。6.【答案】D【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析】【分析】A.動能與質量和速度有關,重力勢能與質量和高度有關,而“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B.根據“整個運動過程中不計能量損失”分析機械能的變化;C.根據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判斷;D.比較第一次到達最高點時重力勢能大小即可。【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三個小球的質量相同,拋出時的高度相同,則重力勢能相等;速度相同,則它們的動能相同。根據“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可知,則它們的機械能是相同的,故A錯誤;B.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不計能量損失,則機械能保持不變,故B錯誤;C.第一次落地時,重力勢能全部轉化為動能,所以三個小球的動能相同,故C錯誤;D.落地后第一次反彈到最高點時,甲、乙的機械能是相同的,且動能都為0,所以甲、乙兩球的重力勢能相同,高度也相同,故D正確。故選D。7.【答案】B【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AB.根據酸的化學性質判斷;C.根據酸堿指示劑的性質判斷;D.根據碳酸鈉和酸的反應產物判斷。【解答】A.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銅排在H的后面,與次氯酸均不反應,故A錯誤;B.鐵銹與酸反應生成三價鐵鹽,溶液是黃色的,故B正確;C.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色,故C錯誤;D.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次氯酸與碳酸鈉不反應,不會生成白色沉淀,故D錯誤。故選B。8.【答案】C【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 使注射器的活塞明顯向右移動,則瓶中氣壓明顯增大。【解答】①氫氧化鈉溶于水放熱,溫度升高,會導致瓶中氣壓增大;②硝酸銀和氯化鈉反應生成溫度無明顯變化,不能導致瓶中氣壓增大;③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向外放熱,會導致瓶中氣壓增大;④硝酸銨溶于水吸熱,溫度降低,會導致瓶中氣壓減小;⑤稀鹽酸和氧化銅反應,溫度無明顯變化,不能導致瓶中氣壓增大;⑥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會導致瓶中氣壓增大。那么符合要求的是①③⑥。故選C。9.【答案】B【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解析】【分析】 根據鎂離子用氫氧根離子沉淀,硫酸根離子用鋇離子沉淀,鈣離子用碳酸根離子沉淀,過濾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鈉要放在加氯化鋇溶之后,可以將過量的鋇離子沉淀,最后再用鹽酸處理溶液中的碳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進行分析。【解答】A.過濾時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A正確不合題意;B.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可將鎂離子轉化為沉淀除去,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可將硫酸根離子轉化為沉淀除去,加入過量的碳酸鈉溶液可將鈣離子轉化為沉淀除去,后面加入的試劑要將前面加入的過量試劑除去,故碳酸鈉溶液應在氯化鋇溶液之后加入,這樣碳酸鈉才能除去過量的氯化鋇,因此操作①②③依次加入的試劑不可以為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故B錯誤符合題意;C.濾液二中含有過量的碳酸鈉和氫氧化鈉,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鹽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加適量鹽酸的目的是除去過量的和OH-,故C正確不合題意;D.蒸發時,當蒸發皿中出現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利用蒸發皿的余熱使濾液蒸干,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10.【答案】D【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勢能的影響因素;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析】【分析】AB.動能與質量和速度有關,重力勢能與質量和高度有關,而“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C.平衡狀態包括: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D.根據機械能守恒的知識分析。【解答】AB.在上升過程中,火箭的質量不變,高度增大,則它的重力勢能增大;速度增大,則動能增大,根據“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可知,火箭的機械能增大,故A、B錯誤;C.當衛星繞地球運行時,運動軌跡為曲線,沒有處于平衡狀態,不受平衡力,故C錯誤;D.當衛星從遠地點向近地點運動時,高度減小,則重力勢能減小。根據機械能守恒可知,此時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即動能增大,故D正確。故選D。11.【答案】B【知識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解析】【分析】首先根據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識比較兩次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然后根據平衡力的知識比較兩次木塊受到的拉力大小。根據圖乙,結合公式比較兩次木塊移動的速度大小。最后根據P=Fv比較拉力的功率大小即可。【解答】根據題意可知,木塊運動過程中,它對地面的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所以兩次情況下摩擦力不變。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即F= f,因此拉力F1=F2。根據乙圖可知,相同時間內第1次通過的距離大于第2次通過的距離,根據可知,木塊移動的距離v1>v2。根據P=Fv可知,所以P1>P2,故選B。12.【答案】A【知識點】月相;陰歷與月相的關系【解析】【分析】 球明暗兩部分不斷變化的狀況叫做月相的變化。月相的變化是周期性的。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滿月-虧凸-下弦月-殘月-新月。【解答】根據題意可知,9月20日為農歷八月十八接近滿月,滿月時太陽、地球和月亮位于同一條直線上, 且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 月球在c處,故選A。13.【答案】D【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A.根據酸能與活潑金屬、碳酸鹽等反應生成氣體分析;B.根據常見粒子的檢驗方法分析;C.有些鹽類的水溶液也能呈堿性;D.根據酸堿指示劑的知識判斷。【解答】A.活潑金屬與酸反應生成氫氣,也會產生大量氣泡,故A錯誤;B.硫酸鋇和氯化銀都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則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銀離子,也可能是硫酸、硫酸鈉等溶液,故B錯誤;C.將某溶液滴在pH試紙上,試紙呈藍色,說明溶液顯堿性,該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例如碳酸鈉,故C錯誤;D.在某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不變色,該溶液一定不是堿性溶液,故D正確。故選D。14.【答案】B【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A、根據圖像中pH的變化是從大于7逐漸減小到小于7,進行分析判斷。B、根據a點時溶液的pH大于7,進行分析判斷。C、無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變色,遇中性溶液不變色,遇堿性溶液變紅色。D、根據b點時溶液的pH小于7,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由圖像可知,圖像的起點位置是pH>7,溶液顯堿性,是將稀鹽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此選項錯誤;B、點a溶液的pH>7,溶液顯堿性,a溶液中含Cl-、OH-兩種陰離子,此選項正確;C、滴入稀鹽酸前溶液是紅色,滴入稀鹽酸恰好反應或過量后,溶液變為無色,所以實驗過程中溶液共呈現兩種顏色,此選項錯誤;D、b溶液的pH<7,溶液顯酸性,是稀鹽酸過量,若將點b所示溶液與碳酸鈉混合會產生氣泡,此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15.【答案】B【知識點】杠桿的動態平衡分析【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分析打球重力和力臂乘積的增大量大小,進而確定杠桿的平衡情況即可。【解答】根據題意可知,開始時杠桿平衡,那么球的重力與力臂的乘積相等。兩球速度相同,則在相同時間內向遠離支點的方向移動的距離相同,則大球重力和力臂乘積的增加量大于小球重力和力臂的乘積的增大量,因此杠桿向大球那端下沉.故選B。16.【答案】(1)H+(2)吸水;濃硫酸;水【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根據酸的化學性質解答;(2)①根據濃硫酸的吸水性解答;②根據濃硫酸稀釋的方法解答。【解答】(1)因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氫離子,所以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符號為H+;(2)① 濃硫酸常用作某些氣體的干燥劑,主要是利用了濃硫酸的吸水性;②在稀釋濃硫酸時,一定要把濃硫酸沿著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1)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是因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氫離子,符號為H+;(2)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它常用作某些氣體的干燥劑。在稀釋濃硫酸時,由于濃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密度大于水,一定要把濃硫酸沿著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使產生的熱量迅速地擴散。17.【答案】Na+;AC【知識點】構成物質的粒子模型;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氫氧化鈉與稀硫酸反應的方程式為。(2)反應生成的硫酸鈉和稀硫酸都含有硫酸根離子,所以驗證稀硫酸是否有剩余時,檢驗的是氫離子。【解答】(1)氫氧化鈉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其中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個數比為2:1,所以甲表示的是鈉離子,符號為Na+。(2)A、利用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可證明反應后硫酸有剩余,故A正確;B、硫酸銅不能與硫酸反應,無法證明硫酸有剩余,故B錯誤;C、碳酸鈣與硫酸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可證明硫酸有剩余,故C正確;D、硝酸鋇與硫酸鈉和硫酸都能反應產生硫酸鋇沉淀,不能證明硫酸有剩余,故D錯誤。故答案為:AC。18.【答案】(1)BaSO4(2)硝酸鎂、碳酸鈉;向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過濾,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無變化,說明沉淀是硫酸鋇;則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硫酸與碳酸鈉不能共存,則一定不含碳酸鈉,硝酸鎂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氫氧化鎂沉淀溶于酸,但是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后,沉淀質量不變,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鎂。【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解析】【分析】硫酸鋇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碳酸鎂是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據此分析判斷。【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B中白色沉淀是加入氫氧化鋇后生成的,且不溶于稀硝酸,那么應該是硫酸鋇,化學式為:BaSO4;(2)根據題意可知,向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生成硫酸鋇程度,那么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硫酸與碳酸鈉不能共存,則一定不含碳酸鈉。硝酸鎂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氫氧化鎂沉淀溶于酸,但是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后,沉淀質量不變,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鎂。(1)B中白色沉淀,是因為硫酸與氫氧化鋇溶液反應硫酸鋇沉淀和水,化學式為:BaSO4;(2)由分析可知,向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過濾,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無變化,說明沉淀是硫酸鋇;則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硫酸與碳酸鈉不能共存,則一定不含碳酸鈉,硝酸鎂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氫氧化鎂沉淀溶于酸,但是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后,沉淀質量不變,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鎂。19.【答案】120;360;增大【知識點】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列式計算即可。對肩膀進行受力分析,根據平衡力的知識計算肩膀的支持力。(2)若壓在B端的手向O點靠近,首先確定動力臂的大小變化,再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分析手向下的壓力變化。【解答】 (1)根據圖片可知,O為杠桿的支點,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得到:G×OA=F×OB;即240N×0.2m=F×(0.6m-0.2m);解得:F=120N;O點肩膀對木棒的支持力等于A點重力和B點壓力之和,即F支=F壓+G=120N+240N=360N(2)若壓在B端的手向O點靠近,則動力臂變小,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可知,手豎直向下的壓力會增大。20.【答案】(1)2LiOH+CO2=Li2CO3+H2O(2)+3【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據此分析解答。【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鋰吸收的過程,其實就是氫氧化鋰(LiOH)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鋰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LiOH+CO2=Li2CO3+H2O;(2)根據化學式NiFe2O3可知,其中中Fe元素的化合價為+3,氧元素顯 -2價,設的化合價為x,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可得:(+2)+2x+(-2)×4=0,解得:x=+3。(1)氫氧化鋰(LiOH)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鋰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LiOH+CO2=Li2CO3+H2O;(2)NiFe2O3中Fe元素的化合價為+3,氧元素顯 -2價,設的化合價為x,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可得:+2+2x+(-2)×4=0,解得:x=+3。21.【答案】乙丙;晝短夜長;南【知識點】地球公轉;晝夜長短變化【解析】【分析】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為:春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歸線;夏至,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后繼續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歸線;冬至,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如此周而復始回歸運動,周期為365日5時48分46秒,也約是365.2422天,稱為一個回歸年。【解答】根據圖片可知,甲為春分,乙為秋分,丙為冬至,丁為春分。秋分為每年9月22日左右,冬至為每年12月22日左右,所以2024年10月11日時地球位于乙丙之間。這一天太陽直射在南半球,當天杭州處于晝短夜長時期,在此期間,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是向南回歸線南移。22.【答案】(1)不變;增大(2)0~t2【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析】【分析】(1)①從O到A的過程中,根據“不計空氣阻力”分析機械能的變化。②彈性勢能與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程度大小有關。(2)動能與質量和速度大小有關,根據圖乙確定速度增大的時間段即可。【解答】(1)①根據題意可知,從O點下落到A點的過程中,由于不計空氣阻力,那么機械能沒有損失,所以小杭的機械能不變;②從A到C,蹦床的彈性形變程度逐漸變大,則彈性勢能逐漸增大。(2)由圖乙知,從0~t2的過程中,小杭的運動速度逐漸增大,因此它的動能最大。(1)[1][2]從O點下落到A點的過程中,小杭自由下落,其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由于不計空氣阻力,所以小杭的機械能不變;A點到B點的過程中,重力大于蹦床對運動員彈力,因此速度越來越大,動能越來越大;經過B點后,彈力大于重力,運動員做減速運動,動能減小,所以運動員的動能先增大后減小,從A到C,蹦床的彈性形變程度逐漸變大,彈性勢能逐漸增大。(2)小杭的質量一定,由圖乙知,小濱下落過程中,t2時刻小杭的運動速度最大,動能最大,小濱下落過程中動能增大的時間段為0~t2。23.【答案】(1)試管內液面上升;(2)CaCO3(3)氫氧化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能吸收的二氧化碳比較少【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①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吸收后,會造成試管內氣壓減小,據此分析試管內的水面高度變化;②試管內水面高度變化也可能是水吸收二氧化碳所致,因此應該增加一個只有水的實驗,比較試管內液面升高的多少判斷是否反應即可。(2)根據碳酸鈣高溫分解生成氧化鈣解答;(3)根據氫氧化鈣在水中溶解度非常小分析。【解答】(1)①根據題意可知,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試管內壓強減小,在外界大氣壓強的左右下,試管內液面上升;②二氧化碳本身可以溶解在水中,也會造成試管內壓強減小,使液面上升。需要作對比實驗,再取一個收集滿二氧化碳的試管倒扣在水中,如圖:;(2)根據圖片可知,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碳酸鈣高溫下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故Y為CaCO3;(3)不能直接將“煙氣”通入“顆粒反應室”的原因是: 氫氧化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能吸收的二氧化碳比較少 。(1)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試管內氣體減少,壓強減小,能觀察到試管內液面上升;該實驗不能直接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因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可能是二氧化碳溶解后,壓強減小,使液面上升,需要作對比實驗,再取一個收集滿二氧化碳的試管倒扣在水中,如圖:;(2)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碳酸鈣高溫下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故Y為CaCO3;(3)捕捉室是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若將“煙氣”通入“顆粒反應室”是用石灰乳吸收二氧化碳,氫氧化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能吸收的二氧化碳比較少,所以不能直接將“煙氣”通入“顆粒反應室”。24.【答案】右;見詳解;小思【知識點】杠桿的動態平衡分析;杠桿的應用【解析】【分析】(1)(2)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分析解答;(3)可從操作方法的難易程度的角度分析解答。【解答】(1)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秤砣的重力和阻力臂不變,當秤盤中物體的重力增大時,應增大動力臂BO,即秤砣應從“0”刻度向右側移動。(2) 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桿秤的量程增大,即增加物體的質量,為保持杠桿平衡,可以減小秤盤一側的力臂AB或增加秤砣的質量。(3)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知,桿秤的刻度是均勻的,只需要確定20g的位置,再平均分成20等份即,所以定刻度時,小科的方法比較麻煩,而小思的方法比較簡單,更合理。25.【答案】(1)氧氣(2)碳酸鈉溶液顯堿性,也能使酚酞變紅色(3)足量的氯化鈣溶液;溶液不變色【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根據氧氣的檢驗方法和現象解答;(2)根據碳酸鈉的水溶液呈堿性分析;(3)根據猜想可知,主要是判斷是否存在氫氧化鈉,因此先要排除碳酸鈉對測量的影響,再檢驗氫氧化鈉的存在。【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經檢驗該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該氣體是氧氣;(2)碳酸鈉溶液雖然是鹽,但是它的水溶液顯堿性,也能使酚酞變紅色,所以此實驗方案不可行;(3)小金經過反思后重新設計實驗,另取上述溶液,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鈣溶液至不再產生沉淀,靜置后向上層清液加入酚酞試液,觀察到溶液不變色,說明溶液中不含有氫氧化鈉,說明猜想①正確。(1)小金將過碳酸鈉與水的反應,收集產生的氣體,經檢驗該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該氣體是氧氣;(2)此實驗方案不可行的理由是碳酸鈉溶液顯堿性,也能使酚酞變紅色;(3)小金經過反思后重新設計實驗,另取上述溶液,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鈣溶液至不再產生沉淀,靜置后向上層清液加入酚酞試液,觀察到溶液不變色,說明溶液中不含有氫氧化鈉,說明猜想①正確。26.【答案】(1)減小(2)增大;減小(3)乙【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動能的影響因素;勢能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1)(2)根據分析小球從斜面上滾下時速度大小,進而確定動能大小。根據高度和質量變化確定重力勢能變化,最后根據機械能=動能+勢能”分析機械能的變化。(3)撞擊木塊時,將小球的動能轉化為木塊的動能,根據比較木塊移動距離大小。【解答】(1)根據甲圖可知,A球在0.1s內通過的路程都是5cm,根據可知,A球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不變,質量不變,則動能不變。高度減小,重力勢能變小。根據“機械能=動能+勢能”可知,A球的機械能減小。(2)由乙圖可知,B球在0.1內通過的路程越來越大,根據可知,B球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不斷變大,質量不變,則動能變大。同時,高度減小,重力勢能減小。(3)根據題意可知,兩個小球從斜面上運動到斜面底端時,B球的動能更大。兩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相同,B球對木塊做的功多,根據可知,乙中木塊運動距離較大。(1)由甲圖可知,A球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所以,A球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不變(即A球做勻速直線運動);A球在斜面上運動時,質量不變,速度不變,則動能不變,同時高度減小,重力勢能變小,而機械能等于動能與勢能之和,所以A球的機械能減小。(2)[1][2]由乙圖可知,B球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越來越大,所以B球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不斷變大,B球在運動過程中質量不變、速度變大,故動能變大。同時,高度減小,重力勢能減小。(3)因為兩個小球從斜面上運動到斜面底端時圖乙中的B球速度大,而兩木塊相同,水平面的粗糙程度相同,B球滑到底端時動能大,對木塊做的功多,所以,碰撞之后圖乙中木塊運動距離較大。27.【答案】①②;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a、b試管中硅膠不變色,c中無水硅膠變為紅色;無水乙酸與氫氧化鈉反應放熱,使裝置中的溫度升高,氣體體積膨脹(合理即可)【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注意分析哪個試管中出現明顯不同的現象變化即可;(2)滴有酚酞溶液的堿性溶液顯紅色,無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變色;(3)根據“ 變色硅膠吸水后由藍色變為紅色 ”分析解答;(4)U形管中液面降低,肯定是里面氣壓增大所致,可能是生成氣體,也可能是產生熱量導致溫度升高所致。【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稀硫酸與氫氧化銅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此時藍色固體逐漸消失,溶液由無色逐漸變為藍色。硫酸和氫氧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和水,可以看到產生白色沉淀;稀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無明顯現象,那么說明酸和堿發生中和反應的是試管①②;(2)根據題意可知,若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證明鹽酸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化學反應;(3)若a、b試管中硅膠不變色,同時c中無水硅膠變為紅色,即可說明中和反應有水生成;(4)裝置c中U形管內的液面左低右高可知,裝置中氣壓變大,原因可能是無水乙酸與氫氧化鈉反應放熱,使裝置中的溫度升高,氣體膨脹導致的。28.【答案】白色沉淀;Cu2+、Mg2+;A【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硫酸鎂與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和氯化鎂;氫氧化鈉和硫酸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白色沉淀和硫酸鈉,氫氧化鈉和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氯化鈉。(2)氯化銀和硫酸鋇都是白色沉淀,為了檢驗硫酸根離子的存在,需要先排除氯離子的影響。【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小婷觀察到試管①中產生白色沉淀,則認為溶液中含有的離子為;向A中加入過量氫氧化鈉溶液后,試管③中出現藍色和白色兩種沉淀,則說明溶液中含有的兩種離子為Cu2+、Mg2+;(2)氯化鋇溶液除去硫酸根離子同時,引入氯離子,在滴加硝酸銀溶液時檢驗A試管中氯離子造成干擾,所以應將BaCl2改為Ba(NO3)2,故選A。29.【答案】(1)5(2)設碳酸鈉質量為x,氯化鈣質量為y,生成氯化鈉質量為z, x=5.3g, y=5.55g, z=5.85g,所加碳酸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0%=10.6%,答:所加碳酸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6%。(3)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0%5.8,答: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確定產生沉淀的質量;(2)寫出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的方程式,利用沉淀碳酸鈣的質量分別計算出參加反應的氯化鈣、碳酸鈉和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用碳酸鈉的質量與溶液質量做比即可。(3)用混合物質量減去氯化鈣的質量得到氯化鈉的質量,再與反應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相加得到氯化鈉的總質量,將混合溶液質量和碳酸鈉榮質量相加得到溶液質量,最后做比即可。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其提供數據可以進行相關方面的計算。【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產生沉淀的質量為5g。(1)據圖可知,產生沉淀的質量為5g;(2)見答案;(3)見答案。30.【答案】(1)長方體模的的體積V=abc=0.5m×0.2m×0.1m=0.01m3;則長方體模具的密度。(2)需要克服物體重力所做得功;(3)拉動物體的過程中,拉力做的功W'=Fs=150N×2m=300J;拉力的功率。【知識點】密度公式的應用;功的計算公式的應用;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V=abc計算長方體模具的體積,根據計算它的密度。(2)根據W=Gh計算克服物體重力做功;(3)根據W'=Fs計算拉力做的功,再根據計算拉力的功率.(1)長方體模的質量m=40kg,長度a=50cm,寬度b=20cm,高度c=10cm,則長方體模具的密度(2)將物體從斜面底端拉到頂端過程中,需要克服物體重力所做得功(3)拉動物體的過程中,拉力的功率31.【答案】(1)2×105(2)以汽車前輪為支點,如圖甲,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到:F后L=GL1 ①以汽車后輪為支點,如圖乙,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到:F前L=GL2 ②解得:G=F前+F后=8×104N+9×104N=1.7×105N;限載重力G限=m限g=18×103kg×10N/kg=1.8×105N;因為G<G限,所以該貨車不超載。【知識點】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析】【分析】(1)首先根據F=G=mg計算貨車對地面的壓力,再根據計算貨車對地面的壓強。(2)分別以貨車對前輪和后輪為支點,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列出方程組聯立計算貨車的重力,最后與限重比較即可。【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貨車對地面的壓力F=G=mg=2400kg×10N/kg=2.4×104N;那么貨車對地面的壓強;(1)貨車靜止在水平地面時,對地面的壓力F=G=mg=2400kg×10N/kg=2.4×104N對地面的壓強(2)以汽車前輪為支點建立杠桿模型,示意圖如圖甲,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得F后L=GL1-------①以汽車后輪為支點建立杠桿模型,示意圖如圖乙,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得F前L=GL2-------②由①②兩式解得,貨車重力G=F前+F后=8×104N+9×104N=1.7×105N限載重力G限=m限g=18×103kg×10N/kg=1.8×105N因為G<G限,所以該貨車不超載。32.【答案】(1)紫色石蕊試液;pH試紙;熟石灰(2)向溶液中不斷加入CaCO3粉末,當看到固體不再溶解,氣泡不再產生,說明稀鹽酸恰好被除去(合理即可)【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①根據溶液酸堿性的測量方法解答;②熟石灰和酸反應生成鹽和水。(2)除雜的原則:①不與除雜試劑反應;②不引入新的雜質。【解答】(1)① 測出該土壤樣品浸出液的酸堿性的方法:①酸堿指示劑;②pH試紙。②改良酸性土壤, 應該向農田里施加熟石灰;(2)除去氯化鈣溶液中的少量稀鹽酸的實驗方案是:向溶液中不斷加入碳酸鈣粉末,當看到固體不再溶解,氣泡不再產生,說明稀鹽酸恰好被除去。(1)酸堿指示劑及pH試紙都可判斷土壤的酸堿性,改良酸性土壤一般加易得到、價廉的熟石灰;(2)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稀鹽酸,加入碳酸鈣粉末反應有氣體生成,現象明顯且不引入雜質,所以實驗方案是:向溶液中不斷加入碳酸鈣粉末,當看到固體不再溶解,氣泡不再產生,說明稀鹽酸恰好被除去。1 / 1浙江省杭州市杭州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科學試題1.(2024九上·杭州月考)下列各說法中的“一定”,你認為正確的是( )A.需要加熱才能發生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B.物理變化中一定不生成新物質C.由固體變為氣體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D.化學變化中一定有放熱、發光現象【答案】B【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解析】【分析】ABC.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為化學變化,否則為物理變化;D.注意碳酸氫銨的分解過程變化即可。【解答】A.加熱水時,水由液態變為氣態發生蒸發現象,沒有新的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A錯誤;B.物理變化中一定不生成新物質,故B正確;C.干冰升華,只是狀態發生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C錯誤;D.碳酸氫銨受熱分解,屬于吸熱反應,沒有發光現象,故D錯誤。故選B。2.(2024九上·杭州月考)已知生活用品中廁所清潔劑的pH=1,廚房清潔劑的pH=1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廁所清潔劑加水稀釋,溶液pH升高B.廚房清潔劑可能含有氫氧化鈉C.兩者混合使用能提高清潔效果D.廁所清潔劑可能使鐵制下水道腐蝕【答案】C【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酸性溶液被稀釋后,酸性減弱,pH增大;堿性溶液被稀釋后,堿性減弱,pH堿性;(2)氫氧化鈉是一種強堿,而廚房清潔劑也呈堿性;(3)酸和堿混合會發生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使二者的濃度下降,從而降低清潔效果;(4)鐵單質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氫氣。據此分析即可。【解答】A.廁所清潔劑加水稀釋,溶液pH升高,故A正確不合題意;B.廚房清潔劑和氫氧化鈉都呈堿性,因此清潔劑里可能含有氫氧化鈉,故B正確不合題意;C.兩者混合使用會發生中和反應,使它們的濃度下降,降低清潔效果,故C錯誤符合題意;D.廁所清潔劑可能使鐵制下水道腐蝕,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C。3.(2024九上·杭州月考)校項目化小組為夜跑者設計制的節能夜跑燈結構圖。晚上跑步時,隨著手臂的擺動,磁體在水管中運動,LED燈就會發光。夜跑燈使用的過程中沒有涉及到的能量形式是( )A.電能 B.內能 C.化學能 D.機械能【答案】C【知識點】能的多種形式【解析】【分析】根據題目描述的場景分析其中包含的能量變化即可。【解答】根據題意可知,隨著手臂的擺動,磁體在管中運動,線圈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此時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LED在發光過程中會發熱,即部分電能轉化為內能,沒有涉及化學能,故選C。4.(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所示,人體所做的四種動作中,相應杠桿模型屬于省力杠桿的是( )A.咬合 B.抬腰C.踮腳 D.屈臂【答案】C【知識點】杠桿的平衡條件;杠桿的分類【解析】【分析】省力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點的杠桿。【解答】ABD、圖中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可知,動力大于阻力為費力杠桿,故ABD不符合題意;C、圖中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可知,動力小于阻力為省力杠桿,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5.(2024九上·杭州月考)堿溶液中都含有 OH-,因此不同的堿表現出一些共同的性質。下列關于 Ba(OH)2 性質的描述中不屬于堿的共同性質的是(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色B.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水C.能與 Na2SO4 溶液反應生成 BaSO4 沉淀D.能與 CO2 反應生成水【答案】C【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根據鋇離子和硫酸鈉能產生硫酸鋇分析;根據堿的通性分析。【解答】含有鋇離子的化合物能與 Na2SO4 溶液反應生成 BaSO4 沉淀,可能是氫氧化鋇也可能是硝酸鋇、氯化鋇等,故C不屬于堿的共同性質。6.(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所示,甲、乙和丙是三個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在離地同一高度處以大小相等的速度v,將三個球分別豎直向下、豎直向上和水平拋出。若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不計能量損失,則( )A.拋出時甲球的機械能大于其他兩個球B.拋出后乙球的機械能先增大后減小C.第一次落地時甲球的動能最大,丙球的動能最小D.落地后第一次反彈到最高點時甲、乙兩球的高度相同【答案】D【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析】【分析】A.動能與質量和速度有關,重力勢能與質量和高度有關,而“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B.根據“整個運動過程中不計能量損失”分析機械能的變化;C.根據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判斷;D.比較第一次到達最高點時重力勢能大小即可。【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三個小球的質量相同,拋出時的高度相同,則重力勢能相等;速度相同,則它們的動能相同。根據“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可知,則它們的機械能是相同的,故A錯誤;B.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不計能量損失,則機械能保持不變,故B錯誤;C.第一次落地時,重力勢能全部轉化為動能,所以三個小球的動能相同,故C錯誤;D.落地后第一次反彈到最高點時,甲、乙的機械能是相同的,且動能都為0,所以甲、乙兩球的重力勢能相同,高度也相同,故D正確。故選D。7.(2024九上·杭州月考)自來水廠常用氯氣消毒殺菌,氯氣通入水會形成氯水,其中有部分氯氣會和水反應生成次氯酸(),該物質具有強氧化性,其化學方程式為。下列關于氯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A.向其中加入金屬銅會產生氣泡B.向其中加入鐵銹會變黃C.向其中加入石蕊試液會變藍D.向其中加入碳酸鈉會產生白色沉淀【答案】B【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AB.根據酸的化學性質判斷;C.根據酸堿指示劑的性質判斷;D.根據碳酸鈉和酸的反應產物判斷。【解答】A.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銅排在H的后面,與次氯酸均不反應,故A錯誤;B.鐵銹與酸反應生成三價鐵鹽,溶液是黃色的,故B正確;C.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色,故C錯誤;D.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次氯酸與碳酸鈉不反應,不會生成白色沉淀,故D錯誤。故選B。8.(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所示,裝置氣密性良好,要使注射器的活塞明顯向右移動,使用的液體M和固體N可能是( )①水和氫氧化鈉固體②硝酸銀溶液和氯化鈉固體③水和生石灰④水和硝酸銨⑤稀鹽酸和氧化銅⑥稀鹽酸和純堿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答案】C【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 使注射器的活塞明顯向右移動,則瓶中氣壓明顯增大。【解答】①氫氧化鈉溶于水放熱,溫度升高,會導致瓶中氣壓增大;②硝酸銀和氯化鈉反應生成溫度無明顯變化,不能導致瓶中氣壓增大;③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向外放熱,會導致瓶中氣壓增大;④硝酸銨溶于水吸熱,溫度降低,會導致瓶中氣壓減小;⑤稀鹽酸和氧化銅反應,溫度無明顯變化,不能導致瓶中氣壓增大;⑥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會導致瓶中氣壓增大。那么符合要求的是①③⑥。故選C。9.(2024九上·杭州月考)從海水中得到的粗鹽中往往含有可溶性雜質(主要有、、)和不溶性雜質(泥沙等),必須進行分離和提純后才能使用。粗鹽提純的部分流程如圖所示,有關該流程說法錯誤的是( )A.過濾時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B.操作①②③依次加入的試劑可以為溶液、溶液、溶液C.加適量鹽酸的目的是除去過量的和D.蒸發時,當蒸發皿中出現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利用蒸發皿的余熱使濾液蒸干【答案】B【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解析】【分析】 根據鎂離子用氫氧根離子沉淀,硫酸根離子用鋇離子沉淀,鈣離子用碳酸根離子沉淀,過濾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鈉要放在加氯化鋇溶之后,可以將過量的鋇離子沉淀,最后再用鹽酸處理溶液中的碳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進行分析。【解答】A.過濾時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A正確不合題意;B.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可將鎂離子轉化為沉淀除去,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可將硫酸根離子轉化為沉淀除去,加入過量的碳酸鈉溶液可將鈣離子轉化為沉淀除去,后面加入的試劑要將前面加入的過量試劑除去,故碳酸鈉溶液應在氯化鋇溶液之后加入,這樣碳酸鈉才能除去過量的氯化鋇,因此操作①②③依次加入的試劑不可以為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故B錯誤符合題意;C.濾液二中含有過量的碳酸鈉和氫氧化鈉,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鹽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加適量鹽酸的目的是除去過量的和OH-,故C正確不合題意;D.蒸發時,當蒸發皿中出現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利用蒸發皿的余熱使濾液蒸干,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10.(2024九上·杭州月考)2024年9月19日,我國成功發射第60顆北斗導航衛星。如圖甲是衛星隨火箭加速上升,圖乙是衛星沿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時的情景。下列有關衛星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上升過程中重力勢能變小B.上升過程中機械能守恒C.繞地球運行時受到平衡力的作用D.從遠地點向近地點運行時動能變大【答案】D【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勢能的影響因素;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析】【分析】AB.動能與質量和速度有關,重力勢能與質量和高度有關,而“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C.平衡狀態包括: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D.根據機械能守恒的知識分析。【解答】AB.在上升過程中,火箭的質量不變,高度增大,則它的重力勢能增大;速度增大,則動能增大,根據“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可知,火箭的機械能增大,故A、B錯誤;C.當衛星繞地球運行時,運動軌跡為曲線,沒有處于平衡狀態,不受平衡力,故C錯誤;D.當衛星從遠地點向近地點運動時,高度減小,則重力勢能減小。根據機械能守恒可知,此時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即動能增大,故D正確。故選D。11.(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甲所示,木塊放在水平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木塊使其做直線運動,兩次拉動木塊得到的s-t關系圖象如圖乙所示.兩次對應的彈簧測力計示數分別為F1、F2,兩次拉力的功率分別為P1、P2,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F1>F2、P1>P2 B.F1=F2、P1>P2C.F1>F2、P1=P2 D.F1【答案】B【知識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解析】【分析】首先根據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識比較兩次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然后根據平衡力的知識比較兩次木塊受到的拉力大小。根據圖乙,結合公式比較兩次木塊移動的速度大小。最后根據P=Fv比較拉力的功率大小即可。【解答】根據題意可知,木塊運動過程中,它對地面的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所以兩次情況下摩擦力不變。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即F= f,因此拉力F1=F2。根據乙圖可知,相同時間內第1次通過的距離大于第2次通過的距離,根據可知,木塊移動的距離v1>v2。根據P=Fv可知,所以P1>P2,故選B。12.(2024九上·杭州月考)9月20日(八月十八),海寧鹽官觀潮勝地公園,1.7米高的“一線潮”自水天相接處奔涌而來,蔚為壯觀。如圖是月球運行軌跡圖,最接近當天的月球的位置是( )A.月球在c處 B.月球在b處 C.月球在a處 D.月球在d處【答案】A【知識點】月相;陰歷與月相的關系【解析】【分析】 球明暗兩部分不斷變化的狀況叫做月相的變化。月相的變化是周期性的。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滿月-虧凸-下弦月-殘月-新月。【解答】根據題意可知,9月20日為農歷八月十八接近滿月,滿月時太陽、地球和月亮位于同一條直線上, 且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 月球在c處,故選A。13.(2024九上·杭州月考)下列關于科學實驗中“操作—現象—結論”的描述正確的是( )選項 操作 現象 結論A 在某固體物質中加入稀鹽酸 產生大量氣泡 該物質一定是碳酸鹽B 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鋇溶液和稀硝酸 產生白色沉淀 該溶液中一定含有銀離子C 將某溶液滴在pH試紙上 試紙呈藍色 該溶液一定是堿溶液D 在某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 不變色 該溶液一定不是堿性溶液A.A B.B C.C D.D【答案】D【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A.根據酸能與活潑金屬、碳酸鹽等反應生成氣體分析;B.根據常見粒子的檢驗方法分析;C.有些鹽類的水溶液也能呈堿性;D.根據酸堿指示劑的知識判斷。【解答】A.活潑金屬與酸反應生成氫氣,也會產生大量氣泡,故A錯誤;B.硫酸鋇和氯化銀都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則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銀離子,也可能是硫酸、硫酸鈉等溶液,故B錯誤;C.將某溶液滴在pH試紙上,試紙呈藍色,說明溶液顯堿性,該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例如碳酸鈉,故C錯誤;D.在某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不變色,該溶液一定不是堿性溶液,故D正確。故選D。14.(2024九上·杭州月考)小陳用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進行“酸堿中和”實驗,并用酚酞作為指示劑,實驗測得溶液的pH變化如圖所示,由此作出的判斷正確的是( )A.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稀鹽酸中B.點a所示溶液中含兩種陰離子C.實驗過程中溶液共呈現三種顏色D.若將點b所示溶液與碳酸鈉混合不會產生氣泡【答案】B【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A、根據圖像中pH的變化是從大于7逐漸減小到小于7,進行分析判斷。B、根據a點時溶液的pH大于7,進行分析判斷。C、無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變色,遇中性溶液不變色,遇堿性溶液變紅色。D、根據b點時溶液的pH小于7,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由圖像可知,圖像的起點位置是pH>7,溶液顯堿性,是將稀鹽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此選項錯誤;B、點a溶液的pH>7,溶液顯堿性,a溶液中含Cl-、OH-兩種陰離子,此選項正確;C、滴入稀鹽酸前溶液是紅色,滴入稀鹽酸恰好反應或過量后,溶液變為無色,所以實驗過程中溶液共呈現兩種顏色,此選項錯誤;D、b溶液的pH<7,溶液顯酸性,是稀鹽酸過量,若將點b所示溶液與碳酸鈉混合會產生氣泡,此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15.(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所示,足夠長的杠桿上放著質量不相等(m1>m2)的兩個球,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兩球以相同速度同時向遠離支點的方向運動相等的時間,則杠桿A.仍平衡 B.大球那端下沉C.小球那端下沉 D.無法確定【答案】B【知識點】杠桿的動態平衡分析【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分析打球重力和力臂乘積的增大量大小,進而確定杠桿的平衡情況即可。【解答】根據題意可知,開始時杠桿平衡,那么球的重力與力臂的乘積相等。兩球速度相同,則在相同時間內向遠離支點的方向移動的距離相同,則大球重力和力臂乘積的增加量大于小球重力和力臂的乘積的增大量,因此杠桿向大球那端下沉.故選B。16.(2024九上·杭州月考)酸在生產生活領域中有廣泛應用。請回答下列問題:(1)酸之所以有一些共同的化學性質是因為它們都有相同的 (填離子符號);(2)濃硫酸常用作某些氣體的干燥劑,主要是利用了濃硫酸的 性;濃硫酸稀釋時一定要把 沿玻璃棒慢慢注入 中,否者會造成危險。【答案】(1)H+(2)吸水;濃硫酸;水【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根據酸的化學性質解答;(2)①根據濃硫酸的吸水性解答;②根據濃硫酸稀釋的方法解答。【解答】(1)因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氫離子,所以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符號為H+;(2)① 濃硫酸常用作某些氣體的干燥劑,主要是利用了濃硫酸的吸水性;②在稀釋濃硫酸時,一定要把濃硫酸沿著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1)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是因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氫離子,符號為H+;(2)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它常用作某些氣體的干燥劑。在稀釋濃硫酸時,由于濃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密度大于水,一定要把濃硫酸沿著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使產生的熱量迅速地擴散。17.(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所示為將稀硫酸逐滴滴入加有酚酞試液的氫氧化鈉溶液直至過量的實驗操作和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回答問題:(1)圖中甲表示的微粒是 (填寫符號);(2)驗證反應后溶液中稀硫酸有剩余,可行的操作是 。A.取樣,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試液B.取樣,滴加少量CuSO4溶液C.取樣,加入少量CaCO3粉末D.取樣,滴加少量Ba(NO3)2溶液【答案】Na+;AC【知識點】構成物質的粒子模型;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氫氧化鈉與稀硫酸反應的方程式為。(2)反應生成的硫酸鈉和稀硫酸都含有硫酸根離子,所以驗證稀硫酸是否有剩余時,檢驗的是氫離子。【解答】(1)氫氧化鈉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其中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個數比為2:1,所以甲表示的是鈉離子,符號為Na+。(2)A、利用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可證明反應后硫酸有剩余,故A正確;B、硫酸銅不能與硫酸反應,無法證明硫酸有剩余,故B錯誤;C、碳酸鈣與硫酸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可證明硫酸有剩余,故C正確;D、硝酸鋇與硫酸鈉和硫酸都能反應產生硫酸鋇沉淀,不能證明硫酸有剩余,故D錯誤。故答案為:AC。18.(2024九上·杭州月考)某未知溶液X,溶質可能是硫酸、碳酸鈉、硝酸鎂中的一種或兩種。為確定溶質成分,進行如圖操作:(1)寫出B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學式 ;(2)通過實驗現象分析得出溶液X的溶質一定沒有 ,請說明原因 。【答案】(1)BaSO4(2)硝酸鎂、碳酸鈉;向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過濾,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無變化,說明沉淀是硫酸鋇;則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硫酸與碳酸鈉不能共存,則一定不含碳酸鈉,硝酸鎂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氫氧化鎂沉淀溶于酸,但是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后,沉淀質量不變,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鎂。【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解析】【分析】硫酸鋇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碳酸鎂是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據此分析判斷。【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B中白色沉淀是加入氫氧化鋇后生成的,且不溶于稀硝酸,那么應該是硫酸鋇,化學式為:BaSO4;(2)根據題意可知,向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生成硫酸鋇程度,那么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硫酸與碳酸鈉不能共存,則一定不含碳酸鈉。硝酸鎂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氫氧化鎂沉淀溶于酸,但是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后,沉淀質量不變,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鎂。(1)B中白色沉淀,是因為硫酸與氫氧化鋇溶液反應硫酸鋇沉淀和水,化學式為:BaSO4;(2)由分析可知,向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過濾,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無變化,說明沉淀是硫酸鋇;則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硫酸與碳酸鈉不能共存,則一定不含碳酸鈉,硝酸鎂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氫氧化鎂沉淀溶于酸,但是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后,沉淀質量不變,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鎂。19.(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所示,是某工人用輕質木棒挑運貨物的示意圖,O點在該工人的肩膀上。其中木棒長0.6m,A端懸掛一重240N的重物,長0.2m,用手壓住B端保持杠桿水平平衡,則B端豎直向下的壓力為 N;O點肩膀對木棒的支持力為 N;若壓在B端的手向O點靠近,但仍然保持木棒水平平衡,則手豎直向下的壓力需要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答案】120;360;增大【知識點】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列式計算即可。對肩膀進行受力分析,根據平衡力的知識計算肩膀的支持力。(2)若壓在B端的手向O點靠近,首先確定動力臂的大小變化,再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分析手向下的壓力變化。【解答】 (1)根據圖片可知,O為杠桿的支點,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得到:G×OA=F×OB;即240N×0.2m=F×(0.6m-0.2m);解得:F=120N;O點肩膀對木棒的支持力等于A點重力和B點壓力之和,即F支=F壓+G=120N+240N=360N(2)若壓在B端的手向O點靠近,則動力臂變小,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可知,手豎直向下的壓力會增大。20.(2024九上·杭州月考)2024年4月24日是第9個中國航天日。活動主題是:極目楚天,共襄星漢。(1)航天員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使用含氫氧化鋰()的過濾網吸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為保障航天員在軌長期駐留,空間站核心艙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天宮二號”太空艙利用將航天員呼出的轉化,已知中鎳()元素為價,則的化合價為 。【答案】(1)2LiOH+CO2=Li2CO3+H2O(2)+3【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據此分析解答。【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鋰吸收的過程,其實就是氫氧化鋰(LiOH)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鋰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LiOH+CO2=Li2CO3+H2O;(2)根據化學式NiFe2O3可知,其中中Fe元素的化合價為+3,氧元素顯 -2價,設的化合價為x,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可得:(+2)+2x+(-2)×4=0,解得:x=+3。(1)氫氧化鋰(LiOH)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鋰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LiOH+CO2=Li2CO3+H2O;(2)NiFe2O3中Fe元素的化合價為+3,氧元素顯 -2價,設的化合價為x,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可得:+2+2x+(-2)×4=0,解得:x=+3。21.(2024九上·杭州月考)第30屆杭州中學運動會在2024年10月11日舉辦:此時地球處于圖中 之間,當天杭州晝夜長短情況是 (選填“晝長夜短”“晝短夜長”或“晝夜等長”)。在此期間,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是 。(選填“向南”或“向北”)。【答案】乙丙;晝短夜長;南【知識點】地球公轉;晝夜長短變化【解析】【分析】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為:春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歸線;夏至,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后繼續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歸線;冬至,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如此周而復始回歸運動,周期為365日5時48分46秒,也約是365.2422天,稱為一個回歸年。【解答】根據圖片可知,甲為春分,乙為秋分,丙為冬至,丁為春分。秋分為每年9月22日左右,冬至為每年12月22日左右,所以2024年10月11日時地球位于乙丙之間。這一天太陽直射在南半球,當天杭州處于晝短夜長時期,在此期間,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是向南回歸線南移。22.(2024九上·杭州月考)蹦床是集藝術性和競技性于一身的運動,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蹦床公園應運而生,圖甲為蹦床運動的簡化示意圖,O點是小杭由靜止開始自由落下的起始位置,C點是小杭到達的最低點。從高處開始下落到彈回的整個過程中,他的運動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速度為負值,表示運動方向向上。整個過程忽略空氣阻力)。(1)從O點下落到A點的過程中,小杭的機械能 (填“增大”“減小”“不變”“先增大后減小”或“先減小后增大”,下同),從A點下落到C點的過程中,蹦床的彈性勢能 。(2)小杭下落過程中動能增大的時間段為 。(用圖乙中的0、表示)【答案】(1)不變;增大(2)0~t2【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析】【分析】(1)①從O到A的過程中,根據“不計空氣阻力”分析機械能的變化。②彈性勢能與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程度大小有關。(2)動能與質量和速度大小有關,根據圖乙確定速度增大的時間段即可。【解答】(1)①根據題意可知,從O點下落到A點的過程中,由于不計空氣阻力,那么機械能沒有損失,所以小杭的機械能不變;②從A到C,蹦床的彈性形變程度逐漸變大,則彈性勢能逐漸增大。(2)由圖乙知,從0~t2的過程中,小杭的運動速度逐漸增大,因此它的動能最大。(1)[1][2]從O點下落到A點的過程中,小杭自由下落,其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由于不計空氣阻力,所以小杭的機械能不變;A點到B點的過程中,重力大于蹦床對運動員彈力,因此速度越來越大,動能越來越大;經過B點后,彈力大于重力,運動員做減速運動,動能減小,所以運動員的動能先增大后減小,從A到C,蹦床的彈性形變程度逐漸變大,彈性勢能逐漸增大。(2)小杭的質量一定,由圖乙知,小濱下落過程中,t2時刻小杭的運動速度最大,動能最大,小濱下落過程中動能增大的時間段為0~t2。23.(2024九上·杭州月考)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以“氫氧化鈉的性質和用途”為主題開展項目式學習。【任務一】氫氧化鈉的性質甲同學用如圖實驗驗證氫氧化鈉的性質。(1)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有同學認為該實驗不能直接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需要再做一個補充實驗,請在虛線框中畫出補充實驗的設計圖 。【任務二】氫氧化鈉的用途氫氧化鈉溶液可以用于“捕捉”,乙同學通過下列反應流程,將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分離出來進行儲存利用。(2)物質Y的化學式為 。(3)不能直接將“煙氣”通入“顆粒反應室”的原因是 。【答案】(1)試管內液面上升;(2)CaCO3(3)氫氧化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能吸收的二氧化碳比較少【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①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吸收后,會造成試管內氣壓減小,據此分析試管內的水面高度變化;②試管內水面高度變化也可能是水吸收二氧化碳所致,因此應該增加一個只有水的實驗,比較試管內液面升高的多少判斷是否反應即可。(2)根據碳酸鈣高溫分解生成氧化鈣解答;(3)根據氫氧化鈣在水中溶解度非常小分析。【解答】(1)①根據題意可知,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試管內壓強減小,在外界大氣壓強的左右下,試管內液面上升;②二氧化碳本身可以溶解在水中,也會造成試管內壓強減小,使液面上升。需要作對比實驗,再取一個收集滿二氧化碳的試管倒扣在水中,如圖:;(2)根據圖片可知,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碳酸鈣高溫下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故Y為CaCO3;(3)不能直接將“煙氣”通入“顆粒反應室”的原因是: 氫氧化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能吸收的二氧化碳比較少 。(1)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試管內氣體減少,壓強減小,能觀察到試管內液面上升;該實驗不能直接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因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可能是二氧化碳溶解后,壓強減小,使液面上升,需要作對比實驗,再取一個收集滿二氧化碳的試管倒扣在水中,如圖:;(2)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碳酸鈣高溫下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故Y為CaCO3;(3)捕捉室是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若將“煙氣”通入“顆粒反應室”是用石灰乳吸收二氧化碳,氫氧化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能吸收的二氧化碳比較少,所以不能直接將“煙氣”通入“顆粒反應室”。24.(2024九上·杭州月考)桿秤(如圖甲)是我國古老的衡量工具,現今人們仍然在使用。某興趣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制作量程為20克的桿秤(如圖乙)。【制作步驟】①做秤桿:選取一根筷子,在筷子左端選擇兩點依次標上“A”、“B”;②掛秤盤:取一個小紙杯,剪去上部四分之三,系上細繩,固定在秤桿的“A”處;③系秤紐:在秤桿的“B”處系上繩子;④標零線:將5克的砝碼系上細繩制成秤砣,掛到秤紐的右邊,手提秤紐,移動秤砣,使秤桿在水平位置處于平衡狀態,在秤砣所掛的位置標上“0”;⑤定刻度:……【交流評價】(1)當在秤盤上放置物體稱量時,秤砣應從“0”刻度向 側移動;(2)不改變桿秤長度情況下,如何能夠增大量程 ;(3)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知,桿秤的刻度是均勻的。定刻度時,小科和小思采用不同的方法,你認為 的方法更合理。小科:先在秤盤上放1克物體,移動秤砣,使秤桿在水平位置處于平衡狀態,在秤砣所掛的位置標上1;然后在秤盤上放2克物體……;按上述方法直到標出所有刻度。小思:在秤盤上放20克物體,移動秤砣,使秤桿在水平位置處于平衡狀態,在秤砣所掛的位置標上20, 0和20之間分為20等份, 依次標上相應刻度。【答案】右;見詳解;小思【知識點】杠桿的動態平衡分析;杠桿的應用【解析】【分析】(1)(2)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分析解答;(3)可從操作方法的難易程度的角度分析解答。【解答】(1)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秤砣的重力和阻力臂不變,當秤盤中物體的重力增大時,應增大動力臂BO,即秤砣應從“0”刻度向右側移動。(2) 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桿秤的量程增大,即增加物體的質量,為保持杠桿平衡,可以減小秤盤一側的力臂AB或增加秤砣的質量。(3)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知,桿秤的刻度是均勻的,只需要確定20g的位置,再平均分成20等份即,所以定刻度時,小科的方法比較麻煩,而小思的方法比較簡單,更合理。25.(2024九上·杭州月考)小柯在某菜市場看到賣魚的老板將一勺白色粉末加入水中,水中奄奄一息的魚很快張開嘴,活蹦亂跳起來。小金對這種“白色粉末”很感興趣,經查閱這種“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過碳酸鈉,化學式為,常溫下能與水反應生成氣體。于是進行了相關探究。(1)小金將過碳酸鈉與水反應,并收集產生的氣體,經檢驗該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該氣體是 。那么過碳酸鈉與水反應后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質是什么?根據過碳酸鈉與水的組成作出三種猜想:猜想①:;猜想②:;猜想③:和;(2)小金取上述溶液,滴加少量無色酚酞試液,觀察到溶液變紅,從而否定了猜想①。請說明此實驗方案不可行的理由 。(3)小金經過反思后重新設計實驗:另取上述溶液,向溶液中滴加 至不再產生沉淀,靜置后向上層清液加入酚酞試液,觀察到 ,說明猜想①正確。【答案】(1)氧氣(2)碳酸鈉溶液顯堿性,也能使酚酞變紅色(3)足量的氯化鈣溶液;溶液不變色【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根據氧氣的檢驗方法和現象解答;(2)根據碳酸鈉的水溶液呈堿性分析;(3)根據猜想可知,主要是判斷是否存在氫氧化鈉,因此先要排除碳酸鈉對測量的影響,再檢驗氫氧化鈉的存在。【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經檢驗該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該氣體是氧氣;(2)碳酸鈉溶液雖然是鹽,但是它的水溶液顯堿性,也能使酚酞變紅色,所以此實驗方案不可行;(3)小金經過反思后重新設計實驗,另取上述溶液,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鈣溶液至不再產生沉淀,靜置后向上層清液加入酚酞試液,觀察到溶液不變色,說明溶液中不含有氫氧化鈉,說明猜想①正確。(1)小金將過碳酸鈉與水的反應,收集產生的氣體,經檢驗該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該氣體是氧氣;(2)此實驗方案不可行的理由是碳酸鈉溶液顯堿性,也能使酚酞變紅色;(3)小金經過反思后重新設計實驗,另取上述溶液,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鈣溶液至不再產生沉淀,靜置后向上層清液加入酚酞試液,觀察到溶液不變色,說明溶液中不含有氫氧化鈉,說明猜想①正確。26.(2024九上·杭州月考)在同一粗糙水平面固定兩個不同斜面,小華同學研究相同的兩個小球A、B分別沿不同的斜面運動,用頻閃照相機每隔0.1s拍攝了小球滾動時的不同位置,圖上數字為閃光時刻編號,位置間距如圖所示。(1)甲圖中A球機械能 (選填“增加”、“減小”或“不變”)。(2)乙圖中小球B沿斜面運動過程中的動能 ,重力勢能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3)若兩個小球從斜面上運動到斜面底部時與相同的木塊碰撞,碰撞之后圖 (選填“甲”或“乙”)中木塊運動距離較大。【答案】(1)減小(2)增大;減小(3)乙【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動能的影響因素;勢能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1)(2)根據分析小球從斜面上滾下時速度大小,進而確定動能大小。根據高度和質量變化確定重力勢能變化,最后根據機械能=動能+勢能”分析機械能的變化。(3)撞擊木塊時,將小球的動能轉化為木塊的動能,根據比較木塊移動距離大小。【解答】(1)根據甲圖可知,A球在0.1s內通過的路程都是5cm,根據可知,A球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不變,質量不變,則動能不變。高度減小,重力勢能變小。根據“機械能=動能+勢能”可知,A球的機械能減小。(2)由乙圖可知,B球在0.1內通過的路程越來越大,根據可知,B球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不斷變大,質量不變,則動能變大。同時,高度減小,重力勢能減小。(3)根據題意可知,兩個小球從斜面上運動到斜面底端時,B球的動能更大。兩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相同,B球對木塊做的功多,根據可知,乙中木塊運動距離較大。(1)由甲圖可知,A球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所以,A球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不變(即A球做勻速直線運動);A球在斜面上運動時,質量不變,速度不變,則動能不變,同時高度減小,重力勢能變小,而機械能等于動能與勢能之和,所以A球的機械能減小。(2)[1][2]由乙圖可知,B球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越來越大,所以B球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不斷變大,B球在運動過程中質量不變、速度變大,故動能變大。同時,高度減小,重力勢能減小。(3)因為兩個小球從斜面上運動到斜面底端時圖乙中的B球速度大,而兩木塊相同,水平面的粗糙程度相同,B球滑到底端時動能大,對木塊做的功多,所以,碰撞之后圖乙中木塊運動距離較大。27.(2024九上·杭州月考)某小組對酸堿中和反應進行如下探究。【實驗1】如圖1所示,利用不同酸堿進行反應,觀察現象。(1)能通過反應現象說明酸和堿發生中和反應的是試管 (填序號)。(2)為了判斷試管③中是否發生了中和反應,先在氫氧化鈉溶液滴入酚酞試液,再滴加稀鹽酸,若觀察到 的現象,說明試管③中發生了中和反應。【實驗2】如圖2所示,利用無水乙酸、氫氧化鈉、變色硅膠進一步探究中和反應。查閱資料:變色硅膠吸水后由藍色變為紅色。(3)能證明中和反應有水生成的現象是 。(4)裝置c中U形管內的液面左低右高,原因可能是 。【答案】①②;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a、b試管中硅膠不變色,c中無水硅膠變為紅色;無水乙酸與氫氧化鈉反應放熱,使裝置中的溫度升高,氣體體積膨脹(合理即可)【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注意分析哪個試管中出現明顯不同的現象變化即可;(2)滴有酚酞溶液的堿性溶液顯紅色,無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變色;(3)根據“ 變色硅膠吸水后由藍色變為紅色 ”分析解答;(4)U形管中液面降低,肯定是里面氣壓增大所致,可能是生成氣體,也可能是產生熱量導致溫度升高所致。【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稀硫酸與氫氧化銅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此時藍色固體逐漸消失,溶液由無色逐漸變為藍色。硫酸和氫氧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和水,可以看到產生白色沉淀;稀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無明顯現象,那么說明酸和堿發生中和反應的是試管①②;(2)根據題意可知,若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證明鹽酸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化學反應;(3)若a、b試管中硅膠不變色,同時c中無水硅膠變為紅色,即可說明中和反應有水生成;(4)裝置c中U形管內的液面左低右高可知,裝置中氣壓變大,原因可能是無水乙酸與氫氧化鈉反應放熱,使裝置中的溫度升高,氣體膨脹導致的。28.(2024九上·杭州月考)化學興趣小組同學在實驗課上完成了下列兩組實驗,根據實驗現象他們認為B組實驗中一定發生了化學反應,但是對A組實驗中是否發生了化學反應不能確定。同學們聯想到老師課堂上講的某些酸、堿、鹽之間能夠發生復分解反應,于是他們欲通過以下實驗探究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提出問題】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什么?【做出猜想】小組同學根據B組實驗認為產生沉淀是證明物質間發生復分解反應的一種方式,A組實驗兩種物質混合后四種離子在溶液中可能仍以離子形式存在,所以未發生反應。【實驗探究】小婷同學取A組實驗后的溶液設計如下實驗進行探究,請你參與并回答問題。【實驗分析】(1)小婷觀察到試管①中產生 (填寫實驗現象),認為溶液中含有的離子為;試管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溶液中含有;加入過量氫氧化鈉溶液后,試管③中出現藍色和白色兩種沉淀,說明溶液中含有的兩種離子為 (填離子符號)。(2)小敏認為小婷所做實驗有一處不嚴謹,應把改為 (填字母)。A. B. C.【實驗結論】A組實驗中兩種物質所含的四種離子在溶液中均以離子形式存在,所以反應未發生。【答案】白色沉淀;Cu2+、Mg2+;A【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硫酸鎂與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和氯化鎂;氫氧化鈉和硫酸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白色沉淀和硫酸鈉,氫氧化鈉和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氯化鈉。(2)氯化銀和硫酸鋇都是白色沉淀,為了檢驗硫酸根離子的存在,需要先排除氯離子的影響。【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小婷觀察到試管①中產生白色沉淀,則認為溶液中含有的離子為;向A中加入過量氫氧化鈉溶液后,試管③中出現藍色和白色兩種沉淀,則說明溶液中含有的兩種離子為Cu2+、Mg2+;(2)氯化鋇溶液除去硫酸根離子同時,引入氯離子,在滴加硝酸銀溶液時檢驗A試管中氯離子造成干擾,所以應將BaCl2改為Ba(NO3)2,故選A。29.(2024九上·杭州月考)現有氯化鈣和氯化鈉的混合物11.40克,往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全部溶解得到155克混合溶液,向該溶液中滴加入一定溶質量分數的碳酸鈉溶液,生成沉淀。(1)產生沉淀的質量為 g。(2)求所加碳酸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多少 ?(寫出計算過程)(3)求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寫出計算過程)。【答案】(1)5(2)設碳酸鈉質量為x,氯化鈣質量為y,生成氯化鈉質量為z, x=5.3g, y=5.55g, z=5.85g,所加碳酸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0%=10.6%,答:所加碳酸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6%。(3)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0%5.8,答: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確定產生沉淀的質量;(2)寫出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的方程式,利用沉淀碳酸鈣的質量分別計算出參加反應的氯化鈣、碳酸鈉和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用碳酸鈉的質量與溶液質量做比即可。(3)用混合物質量減去氯化鈣的質量得到氯化鈉的質量,再與反應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相加得到氯化鈉的總質量,將混合溶液質量和碳酸鈉榮質量相加得到溶液質量,最后做比即可。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其提供數據可以進行相關方面的計算。【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產生沉淀的質量為5g。(1)據圖可知,產生沉淀的質量為5g;(2)見答案;(3)見答案。30.(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圖所示,斜面長,高,建筑工人將質量、長度、寬度、高度的長方體模具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將物體從斜面底端勻速拉到頂端,用時15s,g取。求:(1)長方體模具的密度;(2)將物體從斜面底端拉到頂端過程中,需要克服物體重力所做的功;(3)拉動物體的過程中,拉力的功率。【答案】(1)長方體模的的體積V=abc=0.5m×0.2m×0.1m=0.01m3;則長方體模具的密度。(2)需要克服物體重力所做得功;(3)拉動物體的過程中,拉力做的功W'=Fs=150N×2m=300J;拉力的功率。【知識點】密度公式的應用;功的計算公式的應用;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V=abc計算長方體模具的體積,根據計算它的密度。(2)根據W=Gh計算克服物體重力做功;(3)根據W'=Fs計算拉力做的功,再根據計算拉力的功率.(1)長方體模的質量m=40kg,長度a=50cm,寬度b=20cm,高度c=10cm,則長方體模具的密度(2)將物體從斜面底端拉到頂端過程中,需要克服物體重力所做得功(3)拉動物體的過程中,拉力的功率31.(2024九上·杭州月考)汽車超載是當前發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減少貨車超載現象,全國各地設置了許多超載監測站加強監管。(1)一重為2400千克的貨車,其車輪與地面的總接觸面積為,當其靜止在水平地面時,對地面的壓強為 帕。(2)一些高速出入口安裝了某種電子地磅秤,通過貨車前后輪分別觸壓地磅秤時所得數據,來判斷貨車是否超載。如圖1所示為某貨車前輪單獨開上電子地磅秤,其讀數為牛;前輪駛離電子地磅秤,再讓后輪單獨開上電子地磅秤(如圖2),其讀數為牛。國家規定該類貨車限載車貨總質量18000千克,請計算分析該貨車是否超載。【答案】(1)2×105(2)以汽車前輪為支點,如圖甲,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到:F后L=GL1 ①以汽車后輪為支點,如圖乙,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到:F前L=GL2 ②解得:G=F前+F后=8×104N+9×104N=1.7×105N;限載重力G限=m限g=18×103kg×10N/kg=1.8×105N;因為G<G限,所以該貨車不超載。【知識點】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析】【分析】(1)首先根據F=G=mg計算貨車對地面的壓力,再根據計算貨車對地面的壓強。(2)分別以貨車對前輪和后輪為支點,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列出方程組聯立計算貨車的重力,最后與限重比較即可。【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貨車對地面的壓力F=G=mg=2400kg×10N/kg=2.4×104N;那么貨車對地面的壓強;(1)貨車靜止在水平地面時,對地面的壓力F=G=mg=2400kg×10N/kg=2.4×104N對地面的壓強(2)以汽車前輪為支點建立杠桿模型,示意圖如圖甲,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得F后L=GL1-------①以汽車后輪為支點建立杠桿模型,示意圖如圖乙,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得F前L=GL2-------②由①②兩式解得,貨車重力G=F前+F后=8×104N+9×104N=1.7×105N限載重力G限=m限g=18×103kg×10N/kg=1.8×105N因為G<G限,所以該貨車不超載。32.(2024九上·杭州月考)某化學活動小組以“酸堿鹽的性質”為主題,進行探究學習,請你作為該小組成員來解決下列問題:(1)小剛同學從某農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樣品,請你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幫小麗測出該土壤樣品浸出液的酸堿性(只寫出所用試劑的名稱即可):① ;② 。如果檢測的結果呈酸性,那么要改良此土壤,應該向農田里施加 。(2)請你設計一個實驗,能通過清晰可見的現象,除去氯化鈣溶液中的少量稀鹽酸。你的實驗方案是(寫出實驗操作、現象和結論): 。【答案】(1)紫色石蕊試液;pH試紙;熟石灰(2)向溶液中不斷加入CaCO3粉末,當看到固體不再溶解,氣泡不再產生,說明稀鹽酸恰好被除去(合理即可)【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①根據溶液酸堿性的測量方法解答;②熟石灰和酸反應生成鹽和水。(2)除雜的原則:①不與除雜試劑反應;②不引入新的雜質。【解答】(1)① 測出該土壤樣品浸出液的酸堿性的方法:①酸堿指示劑;②pH試紙。②改良酸性土壤, 應該向農田里施加熟石灰;(2)除去氯化鈣溶液中的少量稀鹽酸的實驗方案是:向溶液中不斷加入碳酸鈣粉末,當看到固體不再溶解,氣泡不再產生,說明稀鹽酸恰好被除去。(1)酸堿指示劑及pH試紙都可判斷土壤的酸堿性,改良酸性土壤一般加易得到、價廉的熟石灰;(2)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稀鹽酸,加入碳酸鈣粉末反應有氣體生成,現象明顯且不引入雜質,所以實驗方案是:向溶液中不斷加入碳酸鈣粉末,當看到固體不再溶解,氣泡不再產生,說明稀鹽酸恰好被除去。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科學試題(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科學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