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友好學校第七十九屆期中聯考A.其遺留的實物史料高度可信B.有助于全面真實了解北宋歷史C.史學價值需與其它史料相佐證D.借助印刷術技術成果,真實可信高三歷史5、清初,為了防止蒙古王公南侵,同時阻止內地漢民越界進入草原地區,政府實行“蒙禁政策”,在晉、陜與鄂爾多斯交界的長城之外,設置了一條隔離帶,既不準蒙古人放牧,也不許漢人耕種。本試卷共20題,滿分100分,共6頁。考試用時75分鐘。但清朝中期,蒙漢地方官員奏請開墾這片土地,得到朝廷獲準,邊地開放,陜、晉西北附近的農民注意事項:紛紛涌入,春種秋回,故謂之“雁行客”。這反映了清朝時期()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粘貼到條形碼區域內。A.大規模開發邊疆地區B.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2.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用0.5m黑色中性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C.全國的人口流動非常頻繁D.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紙、試6、元代文獻中常見的“宣撫司”,是從金朝官制中繼承發展而來的。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題卷上答題無效。為與阿里不哥爭汗,統籌漢地資源,防止漢人世侯背刺而設立十道宣撫司,以藩府親信充任正、副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使。這成為后來中統三年十路宣慰司的前身,“監司”性質明顯。元朝宣撫司設置()一、選擇題(共16小題,48分)A.契合了民族征服戰爭的需要B.踐行了因俗而治的統治策略1、良渚古城遺址中(約4500年前)包含的5片墓地,可從喪葬制度與隨葬品的數量、器物與材質C.體現了管理機構的發展沿革D.激化了漢蒙之間的民族矛盾等方面劃分出至少4種以上的等級:高級、較高級、中級、低級。基于不同社會身份的人物在喪葬7、1924年10月,印度詩人泰戈爾在北京和南京大學演講,但很少談詩。他大談印度文化中的重精時的用玉制度或玉器配制待遇的不同,由此形成了分等級墓地的現象。此現象揭示了()神反科學的宗教理性,并宣揚用非暴力的和平手段去對待暴力的殖民統治。結果招引“許多青年的A.長江流域農業經濟的發達B.已出現明顯的階級分化誤解,以及如雪片般的反對傳單”,他們鞭撻泰戈爾為“玄學鬼”。這說明()C.玉制器皿已得到普遍使用D.開始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A.印度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是沖突對立的B.中印兩國民族解放運動存在著本質差異2、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建魏后不久,便決定重建太學,即在原洛陽東漢太學的舊址上重C,進步思想的傳播推動先進青年逐漸覺醒D.北伐戰爭大大促進青年的愛國精神迸發建學校。黃初五年(224年),曹魏政府又頒布五經課試之法,規定太學仍以儒家五經為基本教材,8、1895年4月23日,俄主動聯合德、法向日本政府發出通知:“今日本國割占遼東,既有危害中培養選拔各級人才,并界定了五經的考核及根據考核結果而定的用人標準。曹魏政府旨在()國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讓朝鮮國之獨立有名無實,有礙維持遠東之和平,故今勸諭貴國確認放A.確立以儒學為標準的選官制度B.建立以太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棄占領遼東半島。”其出發點()C.重新樹立儒家經學的獨尊地位D.借助儒家思想來鞏固新生政權A.力圖維護國際公平與正義B.加強俄德法的聯合3、《史記·西南夷列傳》(漢武帝)建元六年,(唐蒙出使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醬,蒙問所從來,曰:C.示好清政府以獲取更多特權D.獲取更多的在華權益“道西北牂柯江,牂柯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蒙歸至長安,問蜀賈人,賈人曰:“獨蜀出枸醬,9、1961年8月,中央決定通過法國轉口購買美國糧食。經過各方面艱苦努力,1961年至1965年多持竊出市夜郎。夜郎者,臨群柯江,江廣百余步,足以行船。”這表明()每年迸口糧食500萬噸左右。還規定進口次序第一是糧食,第二是化肥、農藥、藥品、油脂,最后A.絲綢之路上與外國的貿易B.利用水路條件銷售奢侈品才是尖端技術和國防所需器材、工業設備。這說明當時()C.蜀賈為追逐利益甘冒風險D.政府主導下商業貿易興盛A,中央致力于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B.我國的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4、歷代帝王、達官貴人和民間收藏家十分重視收藏各種器物、字畫、書籍等,針對古代器物進行C.經濟建設中實施農業優先的原則D.國民經濟結構的比例越來越均衡分類、著錄。由于北宋統治者獎勵經學,提侶恢復禮制,出現了對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的熱潮:10、新中國成立后,黨內一部分千部中存在要擠垮私營工商業的錯誤傾向,致使私營工商業出現商墨拓術及印刷術的發展,為金石文字流傳提供了條件。金石學逐漸產生,其產生對史學研究()品滯銷、資金周轉不靈、營業虧損等困難,關店歌業逐漸增多。毛澤東同志針對錯誤的思想觀念,高三歷史試題第1頁(共6頁)高三歷史試題第2頁(共6頁)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BD CCD CC DA CDCB CBB1.B【解析】材料描述墓地隨葬品的不同,形成分等級墓地的現象,即高級、較高級、中級、低級,可見社會已出現明顯的階級分化,故選B項;原始社會農業經濟雖已出現,但是還比較落后,排除A項;C項中的“普遍”表述過于絕對,且沒有揭示材料主臺,排除C項:D項說的是分封制,故排除。2.【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旨在”問的是目的,曹魏政府建立之初采取的重建太學和五經課試之法等措施,其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和鞏固政權,所以D項正確。題干中并未涉及選官制度,A項不選。題干中只是提及了重建太學,而并未提及地方學校的建立情況,所以說建立教育體系的說法不準確,B項不選。樹立儒家經學的獨尊地位是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C項不選。3.C唐蒙出使南越番禺(今廣州),吃到了蜀地出產的枸醬,經詢問得知商人偷偷把四川制作的果醬運到夜郎(今貴州境內),夜郎靠近罪河江,經過珠江水系一直運到南越的都城番禺,作為食品來銷售。蜀地的商人是偷運果醬賣到夜郎的,可見宮方禁止這種貿易,商人因追逐利益而甘冒這種風險。故C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國內貿易,故排除A項。商人利用當時的水路條件銷售果醬,但并不是著侈品,故排除B項。枸醬貿易屬于民間商人自發行為,非政府主導,故排除D。4.C【解析】宋代金石學產生保留一些史料,其真偽性也有待評估,需借助其它史料佐證,故選C項,排除A項;資料對北宋歷史的了解有一定作用,“全面真實”過于絕對。排除B項:借助印刷術技術成果,不一定真實可信,排除D項。5.【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雁行客”的出現有利于邊噩地區的開發,但要說“大規模”不準確,A項不選。中央集權的加強涉及到中央對地方加強行政管理,題干中并未涉及,B項不選。C項說法過于絕對,這里有人口流動,但要說是全國性的則無法判斷。從清朝初期設置隔離帶到清朝中期的邊地開放,反映了清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D項正確。6.C元朝“宜撫司”是從金朝官制中繼承發展而來,并且成為十路宜慰司的前身,體現制度的漲承發展,故選C。材料體現“宜撫司”,設置目的是忽必烈為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不是服務于民族戰爭,故排除A項。“宜撫可”的設置與因俗而治無關,故排除B項。“統籌漢地資源,防止漢人世侯背刺”但并未體現漢蒙民族矛盾大大激化,故排除D項。7.【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A項說法不準確,歷史上的任何兩種文化都不可能是完全沖突對立的。B項說法也不準確,中印兩國民族解放運動沒有本質上的差異,都屬于近代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1924年10月時雖然國民革命運動己經開始,但北伐戰爭是1926年開始的,所以D項不選。1924年的中國青年鞭撻泰戈爾是因為此前己經歷了進步思想的精神洗禮,如新文化運動中的民主和科學及五四運動后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所以C項符合題意。8.D【解析】沙俄不滿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占有大量領土,夢想擴大領土擴張,占據整個東北,而日本割占遼東半島,阻礙對東北擴張計劃,故聯合法、德施壓,故選D項:沙俄窺視中國領土,無法體現公平、正義,排除A:B項是材料中的現象,故排除B:“示好”不符合侵略者的本性,排除C項。9.【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1961年正是我國三年經濟困難后的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由題干中的信息可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友好學校第七十九屆期末聯考高三歷史試題及答案 友好學校第七十九屆期中聯考高三歷史答案.pdf 友好學校第七十九屆期末聯考高三歷史試題及答案 友好學校第七十九屆期中聯考高三歷史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