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D2.B3.D4.C5.A6.C7.A8.B9.C10.B11,A12.C13.A14.D15.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5分。16.(14分)特點:從宮廷到民間,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體育娛樂活動繁榮,形式豐富,在城市尤其突出;體育運動蘊含道德教化色彩;體育的專業化和娛樂化、世俗化相結合。(4分)闡釋:從原因角度作答:宋代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繁榮的商品經濟為體育運動提供保障:上流社會的喜愛和市民階層的擴大是體育發展的基礎:坊市界限完全被打破以及新娛樂形式的出現為體有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當時寬松包容的文化氛圍、社會上層的倡導和示范等都推動了體育的發展。(6分)從影響角度作答:有利于增強國民的身體素質,豐富人們的娛樂生活,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某些體有項目也反映出統治階層安于享樂不思進取的精神狀態。(4分)17.(12分】(1)訴求:認可保存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新文化:帝國主義侵略是中國落后的根源:否定資本主義制度(否定西方文明):關注中國在世界大勢中的地位,中國革命運動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尋求中國發展的新出路(認可社會主義)。(6分)(2)民族危機加深:一戰引起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知識分子重新審視中國社會發展道路并趨向于社會主義:民族意識不斷發展,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發展到了新階段;國共兩黨合作和國民革命興起。(6分)》18.(14分)一、信息提取和歷史闡釋(12分)(一)內容與特點(4分》從政策制定角度:如國家重視,國家出臺的關于職業培訓政策數量整體上升,21世紀增加較多。從政策內容角度:學校和企業并重,階段特征明顯,重點從勞動技工培訓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發展,規范化和法制化。從職業教育發展角度:如全面性,規模不斷擴大,體系化發展。(二)歷史闡釋8分》從職業教育發展的背景角度:如改革開放,科教興國戰略,對技術人才的需求大:21世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綜合國力競爭的需要等。(4分)》從職業教育的成就角度:如規模最大:培養了大量高層次技能型人才,促進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提升民眾的整體文化素養:建立了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等。(4分)二、表述成文(2分》層次1: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詞不達意:層次2: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夠清晰,語言不夠流暢:層次3:能表述成文,邏輯清晰,敘述完整、連貫、條理,語言流暢。19.(15分)(1)主要變化:優先移民群體傾向于專業、技術人才:有較強的意識形態色彩。(3分)原因: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影響:美國高技術勞動力的缺乏:冷戰的影響。(4分)》(2)對策: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精神,吸收西方文化精華,努力創造一種現代東方文化: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多元文化和諧相處。(4分)影響:有利于消除殖民主義的歷史影響:推動了新加坡的經濟增長,促進了工業化發展:有助于政權認同和社會穩定:增強了國家凝聚力:有助于文化的傳承發展。(4分)試卷類型:AA.工商業的發展吸引大量流動人口遷入B.戰亂和饑荒造成中原人口的大量減少高二歷史試題C.人口刷密的省份向人口稀少地區遷移D.“編戶齊民”帶來人口增多和管理強化5.1861年京師問文館成立以來,首次將經濟學、語言學、化學、醫藥等領城的“利潤”“貨2025.4注意事項:款”“輸音”“單數”等新的術語注入到現代漢語語言表達體系中。此外,還翻譯《萬因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公法》《星軺指鑒》《公法便覽》等有關國際法方面的書籍并向學生傳授。這些做法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A。發揚了經世致用的思想B.踐行了實業教國的理念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C.適應了科舉選官的需要D.突破了中體西用的羈絆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6。圖2為晚清時期《新銘西報》上刊登的一則名為《姑娘御車》的插圖及文字評論,據此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可知,當時一、進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先秦時期,儒家把查樂分為“德音”和“溺音”,認為“德音”可以“正紀綱,定天下”,困中文字:前門大街,昨有一姑堆自“溺音”則消磨人的意志,損害德行。曼家提出“樂逾繁者,其治逾寡”的觀點,批判己攬轡的一輛大馬車。觀此姑娘,貴族統治者沉迷聲樂的行為,這說明儒墨兩家約在二十上下歲。細一打聽,敢情A,關于音樂的認知截然不同一B。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是某學堂的學生。那種得意的樣C.探尋禮州樂環問題的根源D.關注音樂對政治的影響”子2.晚唐以后,海上貿易逐漸成為中國與域外商業往來的主要方式,即使在中國、阿拉伯與子,就不必提了。咳,這就是自由歐洲進行陸路三相交流變得安全的時期,陸上“絲綢之路”也沒有恢復普日的繁榮。適嗎?(有點過火尼)成這一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中國A,航海造船技術取得突破B.經濟重心逐漸向南轉移圖2C.出現民族政權并立局面D.中央政府組織能力下降A.社會風氣十分開放B.新式教育已經普及3.明朝思想家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認為良知就在我們生活的當下世界中,無須到C.新舊思想觀念交織D.男女地位實現平等超越的世界去尋找,也無須繁瑣地讀書窮理或端坐靜默,只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做,良7.1921年2月獲和森在《馬克思學說與中國無產階級》一文中寫道:馬克思主義的骨隨在知就會自動顯現出來。與此主張最契合的思想觀念是:A。“存天理,滅人欲”一B.“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綜合“革命說”與“進化說”,專恃革命說則必流為感情的革命主義,專恃進化論則必C.“道可道,非常道”D.“穿農吃飯,即是人倫物理”流為經濟的或地域的投機派主義。該觀點4.17一18世紀,中國人口曾有多次大規模移動,其遷徙范圍和方向如圖1所示,下列推斷A體現了先進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探索B.有力推動了國民大革命進程正確的是C.體現了中共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認知D.促進了工人運動高潮的到來8.表1為1959一1960年我國人口流動的相關信息。這一時期的移民有助于表1遷入地人數(萬)目的東北38.8支邊甘肅18.7顯荒云費云南2.3屯墾戍邊主要移民方向2A.改善國家工業布局B.開發邊疆鞏固國防圖117一18世紀中國人口遷徙示意圖C.促進國民經濟調整D.支援三線建設開展高二歷史試題第1頁共8頁高二歷史試題第2頁共8頁CS掃描全能王3億人都在用的掃描Ap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pdf 高二歷史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