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三年(2022-2024)中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 含答案解析:專題17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三年(2022-2024)中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 含答案解析:專題17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資源簡介

三年(2022-2024)中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
專題17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1.(2024·甘肅·中考真題)“一五”計劃時,國家在甘肅布局了一批大型工業項目和國防建設項目。1953 年到195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19.4%,至1957年底,工業總產值達6.35 億元,比1952年增長了143%。這表明“一五”計劃
A.解放了甘肅農村的生產力 B.實現了東西部地區均衡發展
C.改善了甘肅工業落后面貌 D.促進了甘肅市場經濟的發展
2.(2024·湖北武漢·中考真題)“當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試車成功,當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 當新中國工業無數個‘第一’層出不窮的時候,中國人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 B.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C.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2024·安徽·中考真題)下圖是1956年的一幅宣傳畫,描繪了紡織工人生產的場景。該作品( )
《提高技術,爭取更大的節約》
A.宣傳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表達了人民工業建設的熱情
C.展現了農業合作化的成就 D.揭示了科教興國戰略的意義
4.(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1957年全國工業總產值達到783.9億元,比1952年增長128.3%……重工業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重工業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實施 B.“大躍進”的開展
C.三大改造的實行 D.“一五”計劃的完成
5.(2024·山東煙臺·中考真題)一首歌一座城。與下面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直接相關的是( )
歌曲《老司機》 轉一轉這黑黝黝的方啊方向盤那…… 看一看儀表上的中國字啊, 按一按小喇叭也清澈的又嘹亮啊, 這聲音啊叫的我眼發溫啊心發慌啊。 ……也不知國產汽車有股啥力量。 這首歡快的歌曲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第一輛國產汽車作為創作背景,既表達了司機馬國范即將開上國產車的激動之情,又展現了長春人的驕傲和幸福。
A.“一五”計劃的實施 B.中共八大成功召開
C.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6.(2024·內蒙古包頭·中考真題)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難忘的一天》中寫道:“六億的人民,加上無限大的權力,這一切……都是為了社會主義的實現。”這反映出當時( )
A.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起步 B.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D.封建剝削制度已消滅
7.(2024·甘肅蘭州·中考真題)湖南雷鋒紀念館介紹:“1955年的春天……雷鋒工工整整地寫了一張入社申請書……雷鋒堅定地回答:“這些田都是黨分給我的,我堅決聽黨的話,走合作化的道路。”材料反映出雷鋒參加了( )
A.土地改革 B.“一五”計劃 C.農業合作化運動 D.包產到戶
8.(2024·河南·中考真題)20世紀50年代,河南省魯山縣某劇團排演了《蘇殿選和互助組》一劇后,許多農民提高了思想認識,紛紛轉入常年互助組。下列史事與該劇內容密切相關的是( )
A.籌建新中國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
9.(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下圖是1956年發行的宣傳畫,其標語為“農村婦女們,積極參加農業勞動,爭取合作社的農產豐收”。據此推斷,當時( )
A.土地改革順利地起步 B.抗美援朝得到了保障
C.農業集體化火熱開展 D.“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10.(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
A.中共一大的召開 B.中共八大的召開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經濟特區的建立
11.(2024·重慶·中考真題)以下是某同學制作的歷史學習思維導圖。該思維導圖反映了
A.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B.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
C.國家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D.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
12.(2024·吉林·中考真題)1956年底基本完成,改變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是( )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三大改造
13.(2024·甘肅蘭州·中考真題)從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一大批英雄模范。正是他們的艱苦奮斗和激情創業,成就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偉業。這其中就有被稱為“鐵人”的大慶石油工人( )
A.鄧稼先 B.王進喜 C.焦裕祿 D.袁隆平
14.(2024·天津·中考真題)蘭考人把焦裕祿帶領大家種植的防治風沙的泡桐稱為“焦桐”。焦裕祿被人民稱頌為( )
A.“最可愛的人” B.解放軍好戰士 C.黨的好干部 D.“鐵人”
15.(2019·山東濰坊·中考真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出了一批“感動中國”的英雄模范人物。王進喜、焦裕祿、雷鋒、鄧稼先成為這個時代的典型和象征。他們身上共同體現了( )
A.開天辟地、立黨為公精神 B.不怕犧牲、樂觀主義精神
C.保家衛國、英雄主義精神 D.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精神
16.(2024·黑龍江·中考真題)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哈爾濱火了,帶火了整個東北的旅游業。某同學來東北參加研學活動,他收集到以下資料,請你為他答疑解惑。
材料一:“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每當人們唱起這首如泣如訴、悲憤激越的歌曲《松花江上》時,仿佛看到當年在日軍鐵蹄蹂躪下的東北父老鄉親,看到遙望白山黑水,背井離鄉、有家難歸的東北婦孺學子。
——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二: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首先攻占遼寧錦州,一舉切斷了敵人向關內的退路。隨后,攻占沈陽等城市,解放東北全境。
——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三:中國人渴望有自己的汽車制造廠,生產出自己的汽車。1956年,一座宏偉的汽車城建立起來了。
——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材料四: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全國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1)材料一中“東北父老鄉親背井離鄉、有家難歸”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該事件的影響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了哪一場戰役?
(3)材料三中所說的“汽車城”建立在哪座城市?誕生于哪一時期?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被稱為“鐵人”的大慶石油工人是誰?在他身上體現了什么時代精神?
(5)該同學在研學活動中聽到很多英雄人物故事,請你寫出一位東北抗日英雄。
17.(2024·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東北,我熱愛的家鄉!曾經的你備受屈辱苦難,后來成長為無私奉獻的“共和國長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東北近代史大事記(部分)
1858年 俄國通過《瑗琿條約》割占東北6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1894年 甲午中日戰爭,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
19世紀末 俄國強租旅順和大連,其“勢力范圍”包括東北等地
1931年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2年 日本扶植溥儀建立偽滿洲國
1945年 日本投降
1947年 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解放區推行土地改革
1948年 遼沈戰役,人民解放軍解放東北全境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
(1)根據材料一,指出與“日本扶植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存在因果關系的事件。除上述兩個事件外,再從材料中任選一例列強的侵略罪行,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它給東北帶來怎樣的危害?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47年與1948年的兩個事件之間的聯系。
材料二:
(一)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東北創造了許多歷史上的第一
1953年,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建成投產。
1956年,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來。
1956年,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在沈陽試制成功。
1956年,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
(二)
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特產豐富。到20世紀40年代末,大約有人口3000余萬,東、北、西三面與朝鮮、蘇聯、蒙古相鄰,交通便利,重工業較為發達,鋼鐵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
——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3)根據材料二(一),推斷當時我國工業發展的基本任務是什么?根據材料二(二),歸納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東北地區成為重點建設地區的原因。
材料三:
圖一 八女投江雕像
1938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戰士陷入敵人包圍后,舍身投入冰冷的烏斯渾河,英勇殉國。
——摘編自李穎著《文獻中的百年黨史》
圖二 王進喜
當井噴的險情發生時,他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
——摘自《義務教育教科書》
(4)根據材料三中的兩幅圖片及文字信息,分別概括東北地區在“重振雄風,再創佳績”的路上,哪些“精神密碼”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力量?
1.(2023·江蘇常州·中考真題)新中國在1953年進入了計劃經濟建設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的新階段。此階段的建設和改造是為了( )
A.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
C.保障抗美援朝的勝利 D.適應工業化建設需要
2.(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1953年《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這樣寫道:“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吹響了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號角的歷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第一個五年計劃
C.公私合營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3.(2023·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里的“一橋”位于( )
A.南京 B.沈陽
C.武漢 D.長春
4.(2023·山東青島·中考真題)1957年,我國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第一個五年計劃有序開展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正式確立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5.(2023·遼寧阜新·中考真題)1953年,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來。這兩項成就的取得是在( )
A.國共十年內戰時期 B.“一五”計劃時期
C.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
6.(2023·山東聊城·中考真題)據不完全統計,1952年至1954年,全國抽調16萬多名優秀干部充實到工業部門。全國高校1952、1953兩屆理工科大學生全部提前一年畢業奔赴建設崗位。一批在海外的科學家,先后回到祖國參加建設。與上述現象的出現關系最為密切的史實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
C.“雙百”方針的提出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7.(2023·山東濟南·中考真題)下圖是毛澤東同志為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的題詞。該廠建成于( )
A.一五計劃期間 B.“大躍進”運動中
C.“文化大革命”期間 D.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8.(2023·四川巴中·中考真題)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圖是哪一時期工業交通建設成就示意圖( )
A.一五計劃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
C.解放戰爭時期 D.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9.(2023·四川內江·中考真題)下表是1953-1957年我國部分工業門類的產值增長情況。這些成就得益于( )
輕工業 重工業
糖 棉布 鋼 機床
92% 32% 300% 1770%
A.土地改革 B.對外開放 C.一五計劃 D.城市改革
10.(2023·廣東深圳·中考真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建立了工業基礎,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材料意在說明(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一五”計劃 D.三大改造
11.(2023·甘肅蘭州·中考真題)王樹恩《新中國“一五計劃”出臺的臺前幕后》中談到:“1952年,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這表明建國初我國( )
A.工業水平很高 B.工業水平很低
C.工業門類齊全 D.農業水平高
12.(2023·新疆·中考真題)1953年,《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號召全國人民同心同德,為實現國家工業化而積極奮斗。由此,全國人民以極高的政治覺悟和生產熱情投身于( )
A.一五計劃建設 B.社會主義改造 C.民主政治建設 D.社會主義改革
13.(2023·甘肅金昌·中考真題)1957年,我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平均每年增長18.4%;農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24.8%,平均每年增長4.5%,出現了新中國的第一個發展黃金期。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 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
C.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D.改革開放持續深入推進
14.(2023·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下列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取得的成就是( )
A.建成武漢長江大橋 B.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C.建設大慶油田 D.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5.(2023·湖北武漢·中考真題)“一五計劃”期間,新的工業部門紛紛建立,主要有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這主要說明“一五計劃”( )
A.加速推進航空業,注重自主研發 B.優先發展重工業,兼顧區域均衡
C.突出建設交通業,關注協調發展 D.大力投資制造業,完成三大改造
16.(2023·湖北隨州·中考真題)下圖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它表明( )
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B.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C.我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D.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7.(2023·山西·中考真題)數據統計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圖是我國《“一五計劃”的基建投資比重分配表》,該數據反映了“一五計劃”期間( )
A.農、輕、重工業協調發展 B.各行業均取得顯著的增長
C.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 D.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18.(2023·河北·中考真題)據下圖中的信息,判斷該圖名稱應為( )
A.中國農民與地主階級占有土地數量統計圖B.中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統計圖
C.中國農業生產總值與工業生產總值統計圖D.中國外資企業產值與內資企業產值統計圖
19.(2023·湖南衡陽·中考真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下列能反映我國在一五計劃中取得的建設成就的語句是( )
A.“萬里河山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B.“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C.“包干到戶生產忙,喜看稻菽千重浪” D.“南方談話指方向,祖國建設譜新章”
20.(2023·湖南岳陽·中考真題)1953年《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寫道:“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是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為了實現“最高利益”,新中國當時采取的措施是( )
A.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B.進行三大改造
C.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召開中共“八大”
21.(2023·安徽·中考真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對經濟、文教衛生的基本建設投資達493億元,超過計劃15.3%。棉布的銷售量在1950年是5647萬匹,到1956年達到了17700萬匹,同時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經濟恢復時期增加了163%。這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 )
A.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C.貫徹優先發展輕工業戰略 D.實現了文教衛生現代化
22.(2023·重慶·中考真題)下圖反映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的主要成就,其中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開通的突出作用是( )
A.保障了東北重工業基地的建設 B.帶動了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C.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 D.加速了長江南北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23.(2023·四川自貢·中考真題)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一汽嶄新的總裝線上,裝配出了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之后,新中國汽車制造業取得巨大成就(見下表)。這主要得益于( )
項目 年份 汽車總數 解放牌汽車(整車) 吉斯150型汽車(仿蘇)
1955 61 61
1956 1654 1225 429
1957 7904 6227 1
A.第一個五年計劃 B.改革開放
C.“三步走”戰略 D.西部大開發
24.(2023·四川成都·中考真題)1953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經濟領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此,我國政府( )
A.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B.推動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協調發展
C.提倡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D.鼓勵沿海地區積極參與國際貿易
25.(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  )
A.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26.(2023·四川遂寧·中考真題)民主進步與法制完善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體現。為推進民主與法制建設進程,各國在法律文獻的制定上作出了不同的努力。對各國的“努力”,解讀對應正確的是( )
A.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王權至上”的原則
B.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制定憲法——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C.1912年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戊戌變法的重要成果
D.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27.(2023·天津·中考真題)如圖描繪了某憲法草案公布后人們在田間地頭熱議的畫面。隨后出臺的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是( )
憲法草案公布了(版畫)
A.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1914年《中華民國約法》
C.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D.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8.(2023·江蘇揚州·中考真題)截止1953年12月,新中國舉行了涉及5.7億人口的基層選舉,全國各地共選出500多萬名基層人大代表。這一選舉主要是為了召開(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29.(2023·江蘇南通·中考真題)下圖是畫家王信創作于 1954 年的宣傳畫。該作品體現出( )
A.土地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B.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人民參與社會主義改造的熱情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
30.(2023·江蘇宿遷·中考真題)隨著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中農已成為農村人口中的大多數。但農業生產效率還是很低,使用最傳統的手工工具,靠人畜耕種,解決不了翻身農戶缺乏口糧的困難。為此,中共中央決定逐步推開( )
A.第一個五年計劃 B.農業合作化運動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分田包產到戶
31.(2023·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D.經濟特區的建立
32.(2023·四川樂山·中考真題)下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北京市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總社發給北京第一食品生產合作社的入社批準書”。這件文物可以作為研究三大改造的( )
A.口述史料 B.間接史料 C.音像史料 D.實物史料
33.(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真題)1956年,毛澤東在一次國務會議上說:“在我國的條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變個體的所有制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而且可以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為社會主義所有制。”這一講話聚焦的是( )
A.新中國成立 B.土地改革 C.第一個五年計劃 D.三大改造
34.(2023·湖南邵陽·中考真題)下邊是張燕同學制作的“中國現代史大事年表”學習卡片中的1953年部分,其中錯誤的一項是( )
時間 事件
1953年 A.開始實施“一五計劃”
B.抗美援朝戰爭結來
C.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A.A B.B C.C D.D
35.(2023·陜西·中考真題)下圖是1955年創作的年畫《拖拉機到咱社來代耕了》。該作品反映了( )
A.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 B.農業合作化的現實成果
C.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D.《中國土地法大綱》的頒布
36.(2023·云南·中考真題)在三大改造中,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A.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B.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
C.推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D.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的建立
37.(2023·四川瀘州·中考真題)數據分析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圖所示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中共八大的召開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八字方針”的提出
38.(2023·四川南充·中考真題)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指出:“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最能反映材料的歷史事件是( )
A.第一個五年計劃 B.土地改革
C.農業合作化運動 D.三大改造
39.(2022·甘肅金昌·中考真題)下表為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經濟成分變化表。該表說明( )
年份 國營經濟 合作社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個體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
1952年 19.1% 1.59%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D.改革開放全面推進
40.(2023·江蘇無錫·中考真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國家創造了一系列適合中國特點的過渡形式其中在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方面的創舉是( )
A.贖買政策 B.自負盈虧 C.互助合作 D.按勞分配
41.(2023·江蘇鎮江·中考真題)上海水泥廠創辦于20世紀20年代,在當時資本主義的經營管理和剝削制度下,工人的積極性不高,最高的產量還達不到設計能力的90%。1956年后,工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產量超過設計能力的40%。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生產合作社 B.實行公私合營
C.開展大躍進運動 D.推行一五計劃
42.(2023·山東濱州·中考真題)下表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1956-1965年國內生產總值,從表中可以看出( )
時間(年)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1030.7 1071.4 1312.3 1447.5 1470.1 1232.3 1162.2 1248.3 1469.9 1734
A.社會主義建設曲折前進 B.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
C.國民經濟體系初步形成 D.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43.(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題)“1962年,他是河南蘭考縣委書記。……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癥后,仍頑強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他”是( )
A.焦裕祿 B.雷鋒 C.王進喜 D.鄧稼先
44.(2023·湖南長沙·中考真題)他是解放軍好戰士,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樂于助人的社會風尚和孜孜以求的“釘子精神”在社會上廣泛弘揚。他是( )
A.羅盛教 B.歐陽海 C.雷鋒 D.袁隆平
45.(2023·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被譽為“鐵人”的大慶石油工人是( )
A.焦裕祿 B.王進喜 C.錢學森 D.鄧稼先
46.(2023·湖南邵陽·中考真題)2023年3月4日,邵陽市學雷鋒志愿服務暨“周末志愿行”年度主題活動啟動儀式在城南公園舉行。最適合出現在該主題活動中的宣傳語是( )
A.大慶油田“鐵人”精神 B.蘭考巨變“黨的好干部”
C.助人為樂“解放軍好戰士” D.自力更生“兩彈元勛”
47.(2023·湖南岳陽·中考真題)2023年是毛澤東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60周年,60年來,雷鋒精神影響了幾代中國人。雷鋒精神的核心是( )
A.實事求是 B.憂國憂民 C.無私奉獻 D.執政為民
48.(2023·湖北鄂州·中考真題)時間軸(下圖)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歷史。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時期是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9.(2023·山東濰坊·中考真題)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五四運動中部分愛國青年的主要活動
姓名 年齡 城市 主要活動
鄧中夏 25 北京 任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千事,參與火燒趙家樓等行動。
王盡美 21 濟南 帶領山東學生聯合會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勵新學會,主編《勵新》刊物。
毛澤東 26 長沙 改組湖南學生聯合會,創辦《湘江評論》,發表《民眾的大聯合》等文章。
周恩來 21 天津 創辦《天津學生聯合公報》,成立覺悟社等。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黨史》
(1)據材料一,概括五四運動中愛國青年的主要表現。
材料二 詩人何其芳描述:“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它猶如一座燈塔,指引著千千萬萬追求進步的愛國青年前來尋找光明。
——摘編自《為什么數萬青年奔赴延安》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
材料三 1956年,胡耀邦在總結全國青年工作時說:“去冬今春,全國就有7000萬農村青年參加了積肥運動,積肥8000多億斤。在同一時期,全國還有十幾萬名男女青年到邊疆去參加建設工作。在工廠礦山企業和交通運輸部門有了9500個青年先進班組,在基本建設里有了7500個青年突擊隊,他們常常超過一般任務定額,有的甚至達到五六倍。”
——摘編自《百年黨史大事記》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當時“青年工作”的認識。
50.(2023·吉林·中考真題)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直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作為我黨早期“農民運動之王”的毛澤東,心中十分清楚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因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
——熊華源《毛澤東、朱德共同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貢獻》
材料二:
農業實現合作化后 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后
農民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 工商界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
材料三:這奇跡、是我國人民完全依靠自己的設計、自己的設備,自己的技術力量創造出來的。……大慶人……用了短短三年時間,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石油企業。
——摘編自《人民日報》1964年10月1日
(1)材料一中,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什么?為解決該問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請寫出兩例。
(2)材料二中“報喜”的場面與哪次重大社會變革有關?
(3)材料三中的“奇跡”體現了“大慶人”的什么精神?“大慶人”中被譽為“鐵人”的是誰?
(4)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中不斷取得成就的原因,請寫出一點。
51.(2023·江西·中考真題)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勞動傳承智慧】
材料一 長城并不是完全封閉的,明代官方史料有“夫祖制,邊墻下多留暗門”的明確記載。政府允許游牧部落通過暗門往返于青海和河套地區放牧,一些較大的可容兩匹馬雙向對過的暗門證明了這一點。此外,部分暗門還用于通商往來。
——摘編自人民日報官方公眾號等
黃崖關長城的一處暗門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長城所起的歷史作用。
【勞動凝聚力量】
材料二 聶耳創作的《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名曲,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他在音樂創作中,既吸取了外國音樂的因素,又充分運用中國民間勞動歌曲、山歌小調等形式、結構。他既向已有的音樂文化學習,又直接向生活汲取。如到碼頭、工廠觀察了解群眾的生活,親身體驗他們沉重的生活節奏,傾聽他們痛苦的呻吟、憤怒的吶喊和不平的申訴。
——摘編自《中國音樂通史簡編》
(2)根據材料二,分析聶耳音樂創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勞動創造偉業】
材料三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等
(3)從材料三中任選一項史實,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
【勞動成就夢想】
材料四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人民的幸福生活是靠一點一滴創造得來的;只要踏實勞動、勤勉勞動,在平凡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業績。前進道路上,無論時代條件如何變化,我們始終都要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都要發揚光大勞動精神。
——摘自人民網
(4)請結合中國現代史一位歷史人物的事跡,說明“只要踏實勞動、勤勉勞動,在平凡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業績”。
52.(2023·河北·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各級人民政府。
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并付之以行使國家權力的職權。
——摘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材料二 根據的一個方面,是《共同綱領》的規定。三年來,大陸上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了,土地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辦全國選舉工作的條件已經成熟。
為了發揚民主,對政權組織,特別是縣、鄉兩級,來一次全國普選,很有必要。這對促進經濟建設,加強經濟建設的領導有積極作用。就是對于抗美援朝也有好處。
——摘自毛澤東《關于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幾點說明》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計算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始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這一過程經歷了幾年時間?
(2)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在上述過程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以確立的有利因素。
(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新中國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主要目的。
53.(2023·甘肅金昌·中考真題)從專制到民主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嬴政建立統一國家后,把戰國時期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加以系統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國。這一制度主要由三個環節構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機構即三公九卿制;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兩,千多年歷代王朝統治的基本模式。
——摘編自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
材料二 民國誕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因為它結束了長達二千余年的王朝時代。中國不再隸屬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歸屬于全體民眾。革命的勝利將政權從滿族那里解放出來,將它擴大到所有中國人。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材料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三個主要環節及其歷史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民國誕生”的劃時代意義。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4年憲法規定的我國實行的政治制度及其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意義。
54.(2023·江蘇南通·中考真題)制度建設在國家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請回答:
(1)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超越了漢唐。為此,元朝在地方治理上創新了怎樣的制度,并簡析該制度實行的意義。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堅持對日作戰的同時,中國共產黨加強了黨的統一領導,精簡機關,加強基層,節約人力物力……在政權機構中實行“三三制”,也就是共產黨員、黨外進步人士和中間派在抗日民主政權中各占三分之一。
——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二:鞏固即將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需要更廣泛的群眾基礎,需要建立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權力機關,以體現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中共中央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借鑒蘇聯制定憲法的模式和 1936 年憲法的內容,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的最高權力機關地位。
——摘編自秦前紅、周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歷史回顧與憲政思考》
(2)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建設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分析材料二中我國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原因。
(3)綜合上述內容,請圍繞制度建設談談你所得到的認識。
1.(2022·遼寧阜新·中考真題)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由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下列屬于“一五計劃”期間取得的成就有( )
①青藏鐵路全線通車②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
③建成武漢長江大橋④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2·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事件是( )
A.抗美援朝戰爭 B.西藏和平解放
C.“一五”計劃的完成 D.公私合營
3.(2022·貴州銅仁·中考真題)某班同學正在編排歷史情景劇:“1951年,青年楊某某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踴躍參軍,赴朝作戰。戰爭勝利后,他回國并被部隊安排到西藏,積極投入到川藏公路的建設,因表現優異,榮獲部隊表彰。”該劇中楊某某經歷的歷史事件有( )
A.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個五計劃、三大改造 D.抗美援朝、第一個五計劃
4.(2022·山東威海·中考真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勝利完成,使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和國民經濟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對此“變化”表述正確的是( )
A.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B.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
C.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 D.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
5.(2022·貴州畢節·中考真題)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比1952年提高34.2%;文教、衛生、科學、藝術事業也同步發展。材料主要說明“一五”計劃的完成(  )
A.改善了人民生活 B.完善了工業布局
C.消滅了地主階級 D.忽視了經濟規律
6.(2022·四川雅安·中考真題)表為1957年我國部分行業產量情況。表中信息說明我國( )
項目 產量 比1952年增長
鋼產量 535萬噸 296%
原煤產量 1.31億噸 98.5%
發電量 193億千瓦時 164%
糧食產量 1.95億噸 19%
棉花產量 164萬噸 26%
A.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 B.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
C.農輕重的比例協調發展 D.農業生產實現了專業化
7.(2022·遼寧沈陽·中考真題)遼寧為新中國的工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56年7月19日,我國第一架新型噴氣式飛機在沈陽試制成功,7月20日,我國最大的一座煉爐——鞍鋼九號高爐,練出第一爐鋼水。與上述成就相關的是( )
A.土地改革 B.第一個五年計劃 C.三大改造 D.建立經濟特區
8.(2022·山東臨沂·中考真題)下圖所反映的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主持制定的。該計劃實施的歷史意義是( )
A.集中主要的力量發展重工業 B.大多數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
C.中國工業落后面貌開始改變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建立
9.(2022·遼寧盤錦·中考真題)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標志是( )
A.新中國的成立 B.“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
C.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0.(2022·浙江溫州·中考真題)據圖可知,“一五”計劃的主要目標是
A.發展中國外交事業 B.完成土地改革
C.改變工業落后面貌 D.推進改革開放
11.(2022·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再到“中國智造”,反映了我國工業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標志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D.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
12.(2022·山東東營·中考真題)下列哪一語句反映的是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取得的建設成就?
A.“萬里河山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B.“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C.“包干到戶生產忙,喜看稻菽千重浪” D.“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棟房”
13.(2022·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我國取得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武漢長江大橋建成等巨大建設成就,得益于( )
A.土地改革 B.第一個五年計劃 C.西部大開發 D.自貿區的成立
14.(2022·廣西·中考真題)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曾說:“(我們)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為改變這種局面,我國實行了
A.土地改革 B.第一個五年計劃 C.三大改造 D.改革開放
15.(2022·江蘇泰州·中考真題)下圖為1953年創作的宣傳畫《把更多的鋼鐵送到祖國建設的最前線》。該宣傳畫體現了我國
A.人民打敗美帝國主義的堅定信念 B.土地改革后農民支持工業的決心
C.一五計劃時期工人建設祖國的熱情 D.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工人的愿望
16.(2022·四川德陽·中考真題)1956年我國的工業產量出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超過了前一年的25%,同時資本投入也增加了60%。這得益于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一五計劃的實施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改革開放的深化
17.(2022·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下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主要工業品和糧食產量變化柱狀圖。其中數據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中國的成立 B.“一五計劃”的實施
C.社會主義建設的推動 D.“文化大革命”的開展
18.(2022·山東濟寧·中考真題)下圖所示人民代表肩負的主要歷史使命是( )
A.商討《共同綱領》 B.修改土地改革法案
C.編制“一五”計劃 D.制定社會主義憲法
19.(2022·山東青島·中考真題)徐特立是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被尊為“延安五老”之一。下圖是他1954年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證。通過此次會議,他可以見證( )
A.《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代國歌 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
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 D.《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頒布
20.(2022·廣西貴港·中考真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布前,曾有1.5億人民參加討論,提出118萬條修改和補充意見。這說明( )
A.它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B.它是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憲法
C.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D.它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保證
21.(2022·山東濟南·中考真題)1953年12月,新中國進行了全國規模的基層選舉。許多工業、農業和其他各方面的優秀人才被選為人民代表,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體人民參加的空前規模的普選。由此可知,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基礎的是(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化運動
22.(2022·江蘇鎮江·中考真題)《六億人們心花開》寫道:“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坐上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項權利,這是中國開天辟地的第一次。”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成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B.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
C.“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基本方針形成
D.提高基層治理成效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立
23.(2022·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人民日報》1954年1月25日文:“中央、華北和北京各機關選民投票的隊伍中,充溢著格外熱烈的氣氛。好多單位的首長們和住地選區的選民們一起參加投票。”這則材料說明( )
A.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效顯著 B.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體系完備
C.制定憲法是建國初期的首要任務 D.人民當家作主行使國家權力
24.(2022·湖北荊州·中考真題)1953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頒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選舉法》。該《選舉法》的頒布實施(  )
A.宣告了三大改造的完成 B.激發了人民的民主意識
C.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 D.標志著工業化建設開始
25.(2022·浙江麗水·中考真題)小王同學對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會議進行了梳理。以下會議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遵義會議 ②八七會議 ③中共七屆一中全會
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⑤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③④ C.②①③⑤④ D.②①⑤③④
26.(2022·福建·中考真題)以下解讀正確的是(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確立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國民經濟的恢復
C.“一五計劃”的實施 D.政治制度的創新
27.(2022·四川涼山·中考真題)1954年9月,張爺爺作為農業戰線的代表參加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會上,他為我 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一部憲法的誕生投上了莊嚴的一票。這部憲法是(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D.《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8.(2022·湖南邵陽·中考真題)2021年12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白皮書指出“中國的民主是人民的民主,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民主的本質和核心”。保障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協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君主專制制度
29.(2022·云南昆明·中考真題)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開始起步,并取得巨大成就,民主政治建設也順利進行。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大會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它是
A.《中國土地法大綱》 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30.(2022·四川遂寧·中考真題)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在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誕生同時,奠定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基礎的根本政治制度也確立了,它是(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協商會議制度 D.基層民主自治制度
31.(2022·廣東廣州·中考真題)1954年春,廣州郊區農村以22個常年互助組、5個臨時互助組為基礎,并吸收了一批單干農民,建成了11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這反映了( )
A.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 B.企業公私合營的開展
C.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 D.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32.(2022·江蘇鎮江·中考真題)下列四幅圖片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幾次調整。其中確立土地公有制的是( )
A. B.
C. D.
33.(2022·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選項是( )
選項 史實 結論
A 1950年土地改革 土地公有制建立
B 1953年一五計劃 優先發展農業
C 1953年三大改造 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公有制
D 1956年中共八大 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34.(2022·廣西賀州·中考真題)圖表是中國1953年到1956年糧食產量的變化圖。這表明當時我國( )
A.全行業公私合營開始實施 B.全面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成就顯著
C.農業合作化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D.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35.(2022·江蘇揚州·中考真題)1956年,全國手工業工人代表、雕刻家楊士惠在獻給毛主席的喜報信中寫道:“毛主席、共產黨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給我們開辟了光明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這突出表現了
A.獲得民族獨立的自豪 B.對人民當家作主的驕傲
C.實現公私合營的喜悅 D.對中國發展道路的認同
36.(2022·黑龍江·中考真題)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來,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
A.新中國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7.(2022·四川阿壩·中考真題)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表明( )
A.封建土地制度被徹底摧毀 B.社會主義公有制基本建成
C.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 D.改革開放獲得了巨大成功
38.(2022·青海·中考真題)1953年,我國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實質是( )
A.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
B.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
C.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D.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39.(2022·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1956年底,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通過哪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的( )
A.土地改革 B.一五計劃 C.三大改造 D.改革開放
40.(2022·貴州黔西·中考真題)根據下列餅狀圖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新中國( )
A.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 B.土地改革運動勝利完成
C.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D.進入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41.(2022·甘肅金昌·中考真題)下表為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經濟成分變化表。該表說明( )
年份 國營經濟 合作社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個體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
1952年 19.1% 1.59%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D.改革開放全面推進
42.(2022·山東聊城·中考真題)1953年,毛澤東指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旨在于“解決所有制的問題”。為此,黨和政府( )
A.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 B.開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C.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 D.發出了“大躍進”的號召
43.(2022·北京·中考真題)下側照片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經濟領域重大變革的一個場景。這一變革的作用是( )
1954年,商戶鴻茂興公私合營改造后,舉行掛牌儀式
A.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 B.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C.保衛了廣大中國人民和平生活 D.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4.(2022·湖南衡陽·中考真題)下圖反映了我國1956年公私經濟成分的比例。圖中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大躍進運動開展 D.國民經濟調整到位
45.(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題)重大歷史事件影響歷史發展進程。下列歷史事件與歷史影響搭配正確的有
序號 歷史事件 歷史影響
① 大化改新 日本確立君主立憲政治體制
② 公車上書 拉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③ 雅爾塔會議召開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④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6.(2022·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北京同仁堂是我國中藥名牌老店。1954年,為了貫徹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政策,同仁堂率先實現公私合營。我國在公私合營過程中采取的創造性舉措是
A.無償沒收 B.贖買政策 C.平均分配 D.成立鄉鎮企業
47.(2022·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標志是
A.新中國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48.(2022·湖南郴州·中考真題)鄧小平在《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中指出“我們黨的十三大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材料中的“初級階段”開始于( )
A.新中國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49.(2022·山西晉中·中考真題)1956年,我國一億二千萬農戶和五百多萬個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已經變為集體經濟。七萬戶的私營工業企業已經變為公私合營企業,將近二百萬戶的私營大中小商店,已經變為公私合營商店或者直接變為國營商店。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
A.“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確立 D.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50.(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題)新中國建立初期,一名資本家這樣說:“對于我,失去的是我個人的一些剝削所得,它比起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投資總額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卻是一個人人富裕、繁榮強盛的社會主義國家。”與該言論相關的史事是(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運動 C.三大改造 D.“大躍進”運動
(2022·天津·中考真題)了解天津,鑒往知來。回答下題
51.下圖為天津市人民政府第一號布告。它頒布于( )
A.1947 年 B.1948 年 C.1949 年 D.1950 年
52.1956 年,完成公私合營的天津勸業場變成了統一管理的大型綜合商場。該事件反映的是( )
A.實業救國 B.三大改造
C.“大躍進” D.改革開放
53.(2022·廣西梧州·中考真題)1956年,中國共產黨的某次重要會議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次會議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54.(2022·四川綿陽·中考真題)20世紀60——70年代,為了加強國防安全,中國開展了大規模的三線建設運動。同學們熟知的九院等軍工企業紛紛遷入綿陽。據此可推知當時綿陽成為( )
A.中國的工業中心 B.國防建設的基地
C.改革開放的前沿 D.教育發展的先鋒
55.(2022·山東聊城·中考真題)1961年1月,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發表講話,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使1961年成為“實事求是年”。毛澤東發出這一號召主要是因為,當時( )
A.北約華約對峙局面出現 B.國防工業與尖端科技落后
C.西方國家孤立封鎖中國 D.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
56.(2022·吉林長春·中考真題)“嚴寒凍裂金屬、風暴卷走帳篷、泥濘陷住車輪……卻征服不了石油工人的革命意志。”他們中的典型代表是( )
A.雷鋒 B.王進喜 C.焦裕祿 D.鄧稼先
57.(2022·四川綿陽·中考真題)閱讀下列表格,你認為最適合的主題是( )
姓名 年齡(歲) 成就
孫中山 28 創立興中會
鄒容 20 出版《革命軍》
周恩來 26 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雷鋒 22 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
A.年輕有為民族精英 B.革命領袖國家棟梁.
C.民主共和時代先鋒: D.公而忘私助人為樂
58.(2022·廣東廣州·中考真題)下圖是某解放軍戰士的日記(部分)。該戰士默默無聞地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毛主席曾為他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學習,其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精神教育和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這名解放軍戰士是( )
A.黃繼光 B.邱少云 C.焦裕祿 D.雷鋒
59.(2022·山東日照·中考真題)下圖文字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位英雄模范人物的日記。這位模范人物是( )
A.王進喜 B.焦裕祿 C.雷鋒 D.鄧稼先
60.(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題)學校組織學生到某紀念館進行研學旅行,解說員深情地說:“他被譽為解放軍好戰士;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毛澤東曾題詞向他學習。”“他”是( )
A.焦裕祿 B.雷鋒 C.王進喜 D.孔繁森
61.(2022·內蒙古通遼·中考真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時代精神,“鐵人”王進喜身上體現的時代精神是( )
A.無私奉獻、艱苦創業的精神 B.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精神
C.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斷進取的精神
62.(2022·江蘇宿遷·中考真題)在地凍天寒的白山黑水間,面對著日寇的瘋狂“圍剿”,楊靖宇孤身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為甩掉中國“貧油國”的帽子,“鐵人”王進喜“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兩彈一星”功臣錢學森放棄在美國的體面生活,克服重重阻撓回到祖國懷抱。這些事跡共同體現了( )
A.艱苦創業精神 B.自力更生精神
C.團結協作精神 D.愛國主義精神
63.(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涌現出許多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如下圖中三位人物共同體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是( )
“鐵人”王進喜 黨的好干部焦裕祿 解放軍好戰士雷鋒
A.艱苦創業、無私奉獻 B.同仇敵愾、國際主義
C.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D.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64.(2022·廣西桂林·中考真題)1960年石油大會戰開始。在內外交困的艱苦條件下,大慶油田廣大干部職工發揚“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精神,為實現中國石油自給做出重大貢獻。大會戰中涌現出的典型代表是( )
A.王進喜 B.雷鋒 C.焦裕祿 D.屠呦呦
65.(2022·廣西百色·中考真題)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全國各條戰線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被譽為“黨的好干部”的是( )
A.王進喜 B.雷鋒 C.鄧稼先 D.焦裕祿
66.(2022·海南·中考真題)他將“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在蘭考的470天中靠著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深入到120多個生產大隊走訪、調研,研究出治理蘭考“三害”的新路子。他就是
A.雷鋒 B.焦裕祿 C.王進喜 D.鄧稼先
67.(2022·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勞動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被譽為“鐵人”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A.王進喜 B.焦裕祿 C.雷鋒 D.鄧稼先
68.(2022·河北·中考真題)《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記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爭取在‘四五’計劃期間,在農村普及小學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計劃完成時,全國中小學生在校數量出現了一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高峰。與1965年相比,1976年小學生人數增加了29.1%,初中生人數增加了4.4倍,高中生人數增加了10.3倍。”該“記述”應納入的學習主題是( )
A.新中國政權的鞏固 B.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C.改革開放初見成效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
69.(2022·四川資陽·中考真題)工業化是實現國家富強的必要途徑,中國工業化歷程曲折復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如圖為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企業
(1)分別指出材料一中的軍事和民用工業。
材料二:學者王曙光認為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工業化的先聲,是中國工業化進程的起點。
——引自《從洋務運動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工業化實踐與工業化思想》
(2)你是否贊同該學者的觀點,請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理由。
材料三:新中國頭三年,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取得了國民經濟的恢復,為實現國家工業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但選擇一條什么樣的國家工業化道路,對黨和政府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以蘇聯的經驗和作法為藍本……以求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摘編自高軍峰《“一五”期間新中國國家工業化道路的內涵》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一五計劃”期間,我國選擇了怎樣的工業化道路,并分析選擇該道路的背景。
70.(2022·寧夏銀川·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949年9月—1958年10月寧夏大事年表
1949年9月 23日,銀川解放;月底,寧夏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 18日,中共寧夏省委宣告成立;23日,寧夏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52年4月 全省12個市、縣共53個區、328個鄉全面完成土地改革
1954年7月 23日,寧夏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
1956年12月 92.23%的農戶參加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92.62%的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銀川市90.95%的私營工商業實現公私合營
1957年12月 超額完成“一五”計劃工農業生產主要產品預計指標
1958年10月 24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 25目,寧夏回族自治區宣告成立
——根據《當代寧夏日史(第一卷:1949.7—1958.12)》整理
(1)依據材料,結合當時國內形勢,說明寧夏上述變化發生的背景。
(2)請你用一句話概括這一時期寧夏的發展變化。
71.(2022·浙江紹興·中考真題)某校學生以“紹興交通”為主題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閱讀各小組收集的材料,回答問題。
第一組:交通地理浙東唐詩之路是紹興交通史上的華彩篇章。學者一般認為,西興是浙東唐詩之路的起點,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詩句反映了浙東唐詩之路紹興段的主線路。
《夢游天姥吟留別》(節選)【唐】李白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①。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②。 【注釋】①鏡湖:古代對鑒湖的別稱。②青云梯:指天姥山高峻的山路。
第二組:交通歷史蕭甬線(蕭山至寧波)是通過紹興境內的第一條鐵路,1937年初步建成,同年12月,為堵阻日軍南侵,蕭甬線鋼軌全部拆除。1953年7月,鐵道部開始重建蕭甬線,1957年蕭甬線全線貫通。
——摘編自《紹興市志》
第三組:交通發展
2022年4月,紹興喜迎交通新時代。紹興地鐵1號線主線通車,將紹興、杭州兩地的商圈、景區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兩地人們跨市地鐵換乘,可享受“一次購票、一輪安檢、一站換乘、一票通行”的便利,西湖邊瞻仰岳飛,鑒湖畔懷念陸游……共享文化之旅。
(1)根據如圖描述紹興地區的地勢特點并簡要說明判斷依據。結合圖文信息,在對應的圖中畫出浙東唐詩之路的主線路。
(2)運用所學知識,分別指出蕭甬線“拆除”和“重建”的歷史背景,并用一句話寫出你從中得到的感悟。
(3)根據材料,分析紹興地鐵1號線主線的開通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72.(2022·江西·中考真題)利用多種課程資源,有助于我們學習和感悟歷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歷史報刊】
材料一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江西學生運動聲援的歷史事件,并談談你對江西學生運動的認識。
【歷史文獻】
材料二 這次北伐入湘、入贛,得民眾之援助極大,尤其是江西方面,農民參戰更為踴躍。如攻新喻(令新余)時,北伐軍已不支,農民(約二百人)用土炮逐走敵人,北伐軍遂得沖上……攻入南昌,退出南昌,皆得農民之助力不小,不然,北伐軍之損失更大。此外,如一路之送茶送飯,覓渡肩挑,或代覓米糧等,則到處如是,給北伐軍以種種便利。
——摘自《中央局報告》(1926年12月5日)
(2)根據材料二,概述江西農民在北伐戰爭中所起的作用。
【歷史繪畫】
材料三
何孔德《井岡山會師》(油畫)
(3)請結合史實,簡述圖中反映的歷史故事。(要求:語言簡潔,觀點正確,思想健康)
【歷史年表】
材料四
時間 事件
1954年7月 國營320廠制造的第一架“雅克-18型”飛機升空飛行
1954年12月 南昌柴油機廠試制成功我國第一分(30匹馬力)移動式空氣壓縮機
1955年7月 江西省內第一個重點火電工程——南昌發電廠開工建設
1955年11月 江西省重點工程——樂平鐘家山煤礦新建的豎井正式投入生產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取得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5)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歷史感悟。
73.(2022·山東濟寧·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所示西漢與清朝農業耕作方式的相同之處。
材料二:
左圖為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紡織工廠。與傳統的手工工場相比,它在生產工具和生產組織形式上都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所示英國生產領域出現的革命性變化,簡要說明這些變化對英國發展造成的影響。
材料三:從香港和五口輸入的外國商品,開始沖擊中國的自然經濟,幾千年來的社會經濟結構被侵蝕而逐步改組……這一過程,終近代百年尚未完結。雖然如此,自然經濟終究因此而逐步走向分解,為資本主義因素的發生和發展讓出了地盤。
一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3)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所述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做出合理的解釋。
材料四:黨在農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務,就是逐步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農業能夠由落后的小規模生產的個體經濟變為先進的大規模生產的合作經濟。
——《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1953年12月)
(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黨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目的。
74.(2022·湖南懷化·中考真題)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加緊侵略中國,誕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民族工業在惡劣的環境中艱難生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統計結果表明,我們的航運公司今年虧損額達到了400萬兩白銀,當然法國的輪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這樣下去,我們將很快退出上海航運市場了一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是李鴻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輪船招商局。
——1882年英國商人比爾慈利的年度財務報表
材料二 “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毛澤東
材料三
材料四 建國后我國工業產值中部分經濟成分所占比重圖
請回答:
(1)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面對外國資本的入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毛澤東說這句話的理由。
(3)根據材料三圖示顯示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敘述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后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趨勢,并說明出現這種趨勢的原因。
75.(2022·貴州遵義·中考真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缺一不可。根據材料,回答問題。
【品讀名言——沐浴智慧之光】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這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張。
【梳理線索——展現體育之力】
材料二 1971年,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正式訪問中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美國代表團訪問中國。“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轟動了世界。
——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梳理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改善的主要線索。(至少兩點)
【唱響歌曲——體悟音樂之魂】
材料三 以下是部分歌曲節選。
《國民革命歌》(示例)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 《英雄交響曲》曲譜 《黃河大合唱》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3)結合所學知識,仿照示例,從材料三中任選一首歌曲加以說明。(示例除外)
示例:《國民革命歌》反映了國民革命時期的歷史,體現了北伐將士們英勇斗爭的精神。
【閱讀報刊——感受勞動之美】
材料四 《人民日報》(1964年11月20日)報道:一九六二年年底,焦裕祿來到蘭考縣工作時,正是這個地區遭受連續三年自然災害較嚴重的一年……但是他并沒有被困難嚇倒……他說:“不改變蘭考面貌,我絕不離開蘭考!”
材料五 《人民日報》(1972年1月27日)報道:王進喜和他的戰友們,就是帶著這種要為國家承擔壓力的高度責任感,來到了大慶……對戰友說:“……同志們,擺開戰場,甩開鉆機干吧!這一下子可要把石油落后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了!”
(4)根據材料四、材料五及所學知識,從兩位人物身上體現了怎樣的時代精神?
76.(2022·遼寧盤錦·中考真題)賡續紅色血脈,繼承使命擔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問題
楊靖宇,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至東北工作。1932年,中共開始組建自己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對日作戰。到1933年,已組成10余支抗日游擊隊,楊靖宇是主要領導人之一。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 (1)材料中楊靖宇等人領導的“抗日游擊隊”的組建與日軍發動的哪次事變有關?
1940年下半年,為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對日軍發動大規模|進攻。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摘自彭德懷《關于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 (2)材料中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對日軍發動大規模進攻”,指的是哪場戰役?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
1946年9月,國民黨軍隊占領山西省文水縣。在文水縣領導土地改革的中共候補黨員劉胡蘭堅持留在當地進行斗爭,不幸被捕,從容就義。毛澤東得知劉胡蘭的英雄事跡后,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 (3)材料中劉胡蘭所參與的土地改革,為哪場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章?
他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1962年,他|任河南蘭考縣委書記,為了摸清災情,親自帶隊到災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癥后,仍頑強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 (4)材料中“黨的好干部”指哪位模范人物?
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但我們深知,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面對各種風險挑戰,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懼艱險、奮勇前進,堅忍不拔、一往無前,不斷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摘自《光明日報》(2021年8月5日) (5)綜合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能夠不斷推向前進的原因。
(
1
)三年(2022-2024)中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
專題17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1.(2024·甘肅·中考真題)“一五”計劃時,國家在甘肅布局了一批大型工業項目和國防建設項目。1953 年到195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19.4%,至1957年底,工業總產值達6.35 億元,比1952年增長了143%。這表明“一五”計劃
A.解放了甘肅農村的生產力 B.實現了東西部地區均衡發展
C.改善了甘肅工業落后面貌 D.促進了甘肅市場經濟的發展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一五’計劃時,國家在甘肅布局了一批大型工業項目和國防建設項目。1953 年到195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19.4%,至1957年底,工業總產值達6.35 億元,比1952年增長了143%。”可知,一五計劃促進了甘肅地區工業的發展,改變了甘肅工業落后的面貌,C項正確;土地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排除A項;實現了東西部地區均衡發展,說法錯誤,我國發展東西部不平衡,排除B項;1992年,我國才開始實行市場經濟,排除D項。故選C項。
2.(2024·湖北武漢·中考真題)“當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試車成功,當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 當新中國工業無數個‘第一’層出不窮的時候,中國人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 B.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C.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制造等各個領域快速發展,捷報頻傳。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C項正確;土地改革是關于土地制度的改革,與工業生產無關,排除A項;抗美援朝是一場立國之戰,屬于戰爭范疇,不是工業生產,排除B項;三大改造是制度建設,不屬于生產領域,排除D項。故選C項。
3.(2024·安徽·中考真題)下圖是1956年的一幅宣傳畫,描繪了紡織工人生產的場景。該作品( )
《提高技術,爭取更大的節約》
A.宣傳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表達了人民工業建設的熱情
C.展現了農業合作化的成就 D.揭示了科教興國戰略的意義
【答案】B
【解析】據題干“1956年的一幅宣傳畫,描繪了紡織工人生產的場景”和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到1957年底完成。圖片信息《提高技術爭取更大的節約》表達了人民工業建設的熱情,B項正確;宣傳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與題意不符,題干反映的是工業建設與土地改革不符,排除A項;展現了農業合作化的成就與題意不符,題干反映的是人民工業建設的熱情,排除C項;揭示了科教興國戰略的意義與題意不符,圖片信息不涉及教育發展反映的是工業建設的積極性,排除D項。故選B項。
4.(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1957年全國工業總產值達到783.9億元,比1952年增長128.3%……重工業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重工業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實施 B.“大躍進”的開展
C.三大改造的實行 D.“一五”計劃的完成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1957年底,“一五計劃”提前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因此重工業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五”計劃的完成,D項正確;土地改革的實施是1950——1952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題干的時間是1957年,而大躍進的開展是在1958年,大躍進運動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力,排除B項;三大改造的實行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排除C項。故選D項。
5.(2024·山東煙臺·中考真題)一首歌一座城。與下面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直接相關的是( )
歌曲《老司機》 轉一轉這黑黝黝的方啊方向盤那…… 看一看儀表上的中國字啊, 按一按小喇叭也清澈的又嘹亮啊, 這聲音啊叫的我眼發溫啊心發慌啊。 ……也不知國產汽車有股啥力量。 這首歡快的歌曲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第一輛國產汽車作為創作背景,既表達了司機馬國范即將開上國產車的激動之情,又展現了長春人的驕傲和幸福。
A.“一五”計劃的實施 B.中共八大成功召開
C.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國產汽車”“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第一輛國產汽車”結合所學可知,一五計劃期間,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生產了我國第一批解放牌汽車,A項正確;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排除B項;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2001年,與題干信息時間不符,排除C項;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排除D項。故選A項。
6.(2024·內蒙古包頭·中考真題)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難忘的一天》中寫道:“六億的人民,加上無限大的權力,這一切……都是為了社會主義的實現。”這反映出當時( )
A.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起步 B.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D.封建剝削制度已消滅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難忘的一天》中寫道:‘六億的人民,加上無限大的權力,這一切……都是為了社會主義的實現。’”和所學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以國家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項正確;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起步從1953年一五計劃實施開始,排除A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排除B項;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我國存在兩千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地主階級,排除D項。
7.(2024·甘肅蘭州·中考真題)湖南雷鋒紀念館介紹:“1955年的春天……雷鋒工工整整地寫了一張入社申請書……雷鋒堅定地回答:“這些田都是黨分給我的,我堅決聽黨的話,走合作化的道路。”材料反映出雷鋒參加了( )
A.土地改革 B.“一五”計劃 C.農業合作化運動 D.包產到戶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1955年的春天……雷鋒工工整整地寫了一張入社申請書……,走合作化的道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農業生產合作活動情形。土地改革以后,農民分到了土地。但當時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一家一戶難以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為此,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C項正確;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排除A項;“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不涉及農業生產合作化的問題,排除B項;包產到戶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排除D項。故選C項。
8.(2024·河南·中考真題)20世紀50年代,河南省魯山縣某劇團排演了《蘇殿選和互助組》一劇后,許多農民提高了思想認識,紛紛轉入常年互助組。下列史事與該劇內容密切相關的是( )
A.籌建新中國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常年互助組”結合所學可知,土地改革后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當時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為此,國家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故題干信息與三大改造有關,D項正確;籌建新中國與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有關,排除A項;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排除B項;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為經濟建設創造了和平環境,排除C項。故選D項。
9.(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下圖是1956年發行的宣傳畫,其標語為“農村婦女們,積極參加農業勞動,爭取合作社的農產豐收”。據此推斷,當時( )
A.土地改革順利地起步 B.抗美援朝得到了保障
C.農業集體化火熱開展 D.“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農村婦女們,積極參加農業勞動,爭取合作社的農產豐收”和所學可知,由于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促使農民踴躍參加合作社。農業合作化開始時實行自愿互利的原則,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它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C項正確;全國在1953年春天土地改革已經基本完成,排除A項;抗美援朝于1953年7月已經結束,與材料時間“1956年”不符,排除B項;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實行,到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并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與材料時間“1956年”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0.(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
A.中共一大的召開 B.中共八大的召開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經濟特區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C項正確;中共一大的召開是在1921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當時新中國還沒有成立,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中共八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探索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但不是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排除B項;經濟特區的建立,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并不是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排除D項。故選C項。
11.(2024·重慶·中考真題)以下是某同學制作的歷史學習思維導圖。該思維導圖反映了
A.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B.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
C.國家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D.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圖片信息和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國家通過調控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來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國家進入到社會初級階段,反映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A項正確;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主要是指生產力是生產關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生產關系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建立起來的,其性質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狀況,與題干圖片信息不符,排除B項;“一五”計劃中,國家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在題干圖片中沒有提及,排除C項;1961年起,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在題干圖片中沒有反映,排除D項。故選A項。
12.(2024·吉林·中考真題)1956年底基本完成,改變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是( )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三大改造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D項正確;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排除A項;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排除B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排除C項。故選D項。
13.(2024·甘肅蘭州·中考真題)從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一大批英雄模范。正是他們的艱苦奮斗和激情創業,成就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偉業。這其中就有被稱為“鐵人”的大慶石油工人( )
A.鄧稼先 B.王進喜 C.焦裕祿 D.袁隆平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全國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1960年春,王進喜率領鉆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他們在茫茫大草原上露營,就著鹽水吃野菜,以頑強的意志,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送鉆機用水,使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開鉆,當井噴的險情發生時,他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被譽為“鐵人”,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所表現出的艱苦創業精神,被譽為“鐵人精神”,B項正確;鄧稼先是兩彈元勛,排除A項;焦裕祿是黨的好干部,排除C項;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排除D項。故選B項。
14.(2024·天津·中考真題)蘭考人把焦裕祿帶領大家種植的防治風沙的泡桐稱為“焦桐”。焦裕祿被人民稱頌為( )
A.“最可愛的人” B.解放軍好戰士 C.黨的好干部 D.“鐵人”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焦裕祿帶領大家種植的防治風沙”和所學可知,焦裕祿在擔任蘭考縣委書記期間,身患癌癥仍頑強工作,帶領蘭考人民與內澇、鹽堿、風沙作斗爭,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C項正確;“最可愛的人”指的是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排除A項;解放軍好戰士指的是雷鋒,排除B項;“鐵人”指的是大慶石油工人王進喜,排除D項。故選C項。
15.(2019·山東濰坊·中考真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出了一批“感動中國”的英雄模范人物。王進喜、焦裕祿、雷鋒、鄧稼先成為這個時代的典型和象征。他們身上共同體現了( )
A.開天辟地、立黨為公精神 B.不怕犧牲、樂觀主義精神
C.保家衛國、英雄主義精神 D.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精神
【答案】D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王進喜被譽為鐵人;鄧稼先被稱為“兩彈元勛”;雷鋒是黨的好戰士;焦裕祿是“黨的好干部”,他們都是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出現的英模人物,體現的時代精神是艱苦創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不懈,故D符合題意;開天辟地、立黨為公精神、不怕犧牲、樂觀主義精神、保家衛國、英雄主義精神與題干無關,故ABC不合題意。故此題選D。
16.(2024·黑龍江·中考真題)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哈爾濱火了,帶火了整個東北的旅游業。某同學來東北參加研學活動,他收集到以下資料,請你為他答疑解惑。
材料一:“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每當人們唱起這首如泣如訴、悲憤激越的歌曲《松花江上》時,仿佛看到當年在日軍鐵蹄蹂躪下的東北父老鄉親,看到遙望白山黑水,背井離鄉、有家難歸的東北婦孺學子。
——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二: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首先攻占遼寧錦州,一舉切斷了敵人向關內的退路。隨后,攻占沈陽等城市,解放東北全境。
——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三:中國人渴望有自己的汽車制造廠,生產出自己的汽車。1956年,一座宏偉的汽車城建立起來了。
——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材料四: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全國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1)材料一中“東北父老鄉親背井離鄉、有家難歸”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該事件的影響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了哪一場戰役?
(3)材料三中所說的“汽車城”建立在哪座城市?誕生于哪一時期?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被稱為“鐵人”的大慶石油工人是誰?在他身上體現了什么時代精神?
(5)該同學在研學活動中聽到很多英雄人物故事,請你寫出一位東北抗日英雄。
【答案】(1)歷史事件:九一八事件
影響: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2)戰役:遼沈戰役
(3)城市:長春
時期:第一個五年計劃
(4)工人:王進喜
精神:艱苦創業的精神
(5)抗日英雄:楊靖宇
【解析】(1)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一“每當人們唱起這首如泣如訴、悲憤激越的歌曲《松花江上》時,仿佛看到當年在日軍鐵蹄蹂躪下的東北父老鄉親,看到遙望白山黑水,背井離鄉、有家難歸的東北婦孺學子”結合所學可知,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突然襲擊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于次日清晨占領沈陽。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因此,“東北父老鄉親背井離鄉、有家難歸”相關是歷史事件是九一八事變。
影響:結合所學可知,1931年9月18日發生的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2)戰役:根據材料二“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首先攻占遼寧錦州,一舉切斷了敵人向關內的退路。隨后,攻占沈陽等城市,解放東北全境”結合所學可知,1948年9月,遼沈戰役打響。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首先攻占遼寧錦州,一舉切斷了敵人向關內的退路。隨后,攻占長春、沈陽,解放東北全境。因此,材料二中的戰役是遼沈戰役。
(3)城市:根據材料三“中國人渴望有自己的汽車制造廠,生產出自己的汽車。1956年,一座宏偉的汽車城建立起來了”結合所學可知,1956年,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來。因此,材料三中說的“汽車城”建立在長春。
時期:根據所學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制造等各個領域快速發展:捷報頻傳。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因此,“汽車城”誕生的時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
(4)工人:根據材料四“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全國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結合所學可知,1960牛春,王進喜率領鉆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他們在茫茫大草原上露營,就著鹽水吃野菜,以頑強的意志,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送鉆機用水,使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開鉆。當井噴的險情發生時,他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被譽為“鐵人”。因此,被成為“鐵人”的大慶石油工人是王進喜。
精神:根據所學可知,以王進喜為代表的艱苦創業精神,被譽為“鐵人”精神。因此,在他身上體現了艱苦創業的時代精神。
(5)抗日英雄:根據所學,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東北各族民眾與未撤走的東北軍愛國官兵組織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1936年初,東北各抗日部隊開始改編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與日軍戰斗在白山黑水之間。因此東北抗日英雄是楊靖宇。
17.(2024·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東北,我熱愛的家鄉!曾經的你備受屈辱苦難,后來成長為無私奉獻的“共和國長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東北近代史大事記(部分)
1858年 俄國通過《瑗琿條約》割占東北6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1894年 甲午中日戰爭,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
19世紀末 俄國強租旅順和大連,其“勢力范圍”包括東北等地
1931年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2年 日本扶植溥儀建立偽滿洲國
1945年 日本投降
1947年 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解放區推行土地改革
1948年 遼沈戰役,人民解放軍解放東北全境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
(1)根據材料一,指出與“日本扶植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存在因果關系的事件。除上述兩個事件外,再從材料中任選一例列強的侵略罪行,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它給東北帶來怎樣的危害?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47年與1948年的兩個事件之間的聯系。
材料二:
(一)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東北創造了許多歷史上的第一
1953年,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建成投產。
1956年,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來。
1956年,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在沈陽試制成功。
1956年,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
(二)
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特產豐富。到20世紀40年代末,大約有人口3000余萬,東、北、西三面與朝鮮、蘇聯、蒙古相鄰,交通便利,重工業較為發達,鋼鐵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
——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3)根據材料二(一),推斷當時我國工業發展的基本任務是什么?根據材料二(二),歸納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東北地區成為重點建設地區的原因。
材料三:
圖一 八女投江雕像
1938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戰士陷入敵人包圍后,舍身投入冰冷的烏斯渾河,英勇殉國。
——摘編自李穎著《文獻中的百年黨史》
圖二 王進喜
當井噴的險情發生時,他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
——摘自《義務教育教科書》
(4)根據材料三中的兩幅圖片及文字信息,分別概括東北地區在“重振雄風,再創佳績”的路上,哪些“精神密碼”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力量?
【答案】(1)事件:九一八事變。
侵略罪行、危害:“19世紀末,俄國強租旅順和大連,‘勢力范圍’包括東北等地”,加深了俄國對東北的侵略程度。
(2)聯系:1947年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解放區推行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遼沈戰役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
(3)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原因: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特產豐富;交通便利;工業基礎較好,重工業較為發達;具有人口資源優勢;地理位置的優勢等。
(4)“精神密碼”:東北抗聯精神、堅定的信仰、高尚的愛國情操、偉大的犧牲精神、英勇無畏、敢于斗爭等;鐵人精神、大慶精神、艱苦創業、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等。
【解析】(1)事件:根據材料一“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日本扶植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可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突然襲擊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于次日清晨占領沈陽。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薄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企圖把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因此,與“日本扶植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存在因果關系的事件為九一八事變。
侵略罪行、危害:根據材料一“19世紀末俄國強租旅順和大連,其‘勢力范圍”包括東北等地’和所學知識可知,可以從造成東北領土的喪失,加大對東北的侵略,給東北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等角度作答。例如“19世紀末,俄國強租旅順和大連,‘勢力范圍’包括東北等地”,加深了俄國對東北的侵略程度。
(2)聯系:根據材料一“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解放區推行土地改革”“遼沈戰役,人民解放軍解放東北全境”和所學知識可知,可以從土地改革調動人民積極性,推行遼沈戰爭的勝利等進行分析,所以,1947年與1948年的兩個事件之間的聯系為1947年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解放區推行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遼沈戰役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
(3)基本任務:根據材料二“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礦”“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可知,以上均屬于重工業領域。推斷當時我國工業發展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原因:根據材料二“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特產豐富”可得出,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特產豐富;根據材料二“交通便利,重工業較為發達,鋼鐵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可得出,交通便利;工業基礎較好,重工業較為發達;根據材料二“到20世紀40年代末,大約有人口3000余萬,東、北、西三面與朝鮮、蘇聯、蒙古相鄰,交通便利”可得出,具有人口資源優勢;地理位置的優勢等。
(4)“精神密碼”:根據材料三“1938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戰士陷入敵人包圍后,舍身投入冰冷的烏斯渾河,英勇殉國”和所學知識可知,體現出北抗聯精神、堅定的信仰、高尚的愛國情操、偉大的犧牲精神、英勇無畏、敢于斗爭等;根據材料三“王進喜當井噴的險情發生時,他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和所學知識可知,體現出鐵人精神、大慶精神、艱苦創業、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等。
1.(2023·江蘇常州·中考真題)新中國在1953年進入了計劃經濟建設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的新階段。此階段的建設和改造是為了( )
A.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
C.保障抗美援朝的勝利 D.適應工業化建設需要
【答案】D
【解析】依據“新中國在1953年進入了計劃經濟建設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的新階段”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解決工業發展遇到的矛盾,我國進行了對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的社會主義改造,以適應工業建設的需要,D項正確;1952年底,土地改革已經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已經取得勝利,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2.(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1953年《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這樣寫道:“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吹響了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號角的歷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第一個五年計劃
C.公私合營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中的關鍵詞“1953年”“工業化建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953年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B項正確;土地改革的時間是1950年,排除A項;公私合營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排除C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1978年召開,排除D項。故選B項。
3.(2023·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里的“一橋”位于( )
A.南京 B.沈陽
C.武漢 D.長春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一五計劃時期修筑的武漢長江大橋,C項正確;“南京、沈陽、長春”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項。
4.(2023·山東青島·中考真題)1957年,我國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第一個五年計劃有序開展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正式確立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1957年,我國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可知,材料反映我國重工業發展迅速,主要得益于一五計劃的實施,1953-1957年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A項正確;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是當時我國重工業發展迅速的原因,排除B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排除C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D項。故選A項。
5.(2023·遼寧阜新·中考真題)1953年,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來。這兩項成就的取得是在( )
A.國共十年內戰時期 B.“一五”計劃時期
C.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上述建設成就的取得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年-1957年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來,B項正確;國共十年內戰時期在1927年到1937年,排除A項;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在1956年到1966年,排除C項;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
6.(2023·山東聊城·中考真題)據不完全統計,1952年至1954年,全國抽調16萬多名優秀干部充實到工業部門。全國高校1952、1953兩屆理工科大學生全部提前一年畢業奔赴建設崗位。一批在海外的科學家,先后回到祖國參加建設。與上述現象的出現關系最為密切的史實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
C.“雙百”方針的提出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全國抽調16萬多名優秀干部充實到工業部門。”“理工科大學生全部提前一年畢業奔赴建設崗位。”可知國家集中建設人才服務于工業建設,1953—1957年一五計劃實施,國家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B項正確;西藏于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排除A項;“雙百”方針是毛澤東提出的在文化藝術領域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與工業建設無關,排除C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外交領域的成就,排除D項。故選B項。
7.(2023·山東濟南·中考真題)下圖是毛澤東同志為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的題詞。該廠建成于( )
A.一五計劃期間 B.“大躍進”運動中
C.“文化大革命”期間 D.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A項正確;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成投產,不是在大躍進期間、文革期間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排除BCD項。故選A項。
8.(2023·四川巴中·中考真題)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圖是哪一時期工業交通建設成就示意圖( )
A.一五計劃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
C.解放戰爭時期 D.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示圖“工業交通建設成就”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交通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A項正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中共中央起草《湖南運動大綱》,強調武裝奪取政權,實行土地革命,排除B項;圖中武漢長江大橋在1957年建成,解放戰爭是在新中國成立前,排除C項;圖中武漢長江大橋在1957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排除D項。故選A項。
9.(2023·四川內江·中考真題)下表是1953-1957年我國部分工業門類的產值增長情況。這些成就得益于( )
輕工業 重工業
糖 棉布 鋼 機床
92% 32% 300% 1770%
A.土地改革 B.對外開放 C.一五計劃 D.城市改革
【答案】C
【解析】根據“1953-1957年我國部分工業門類的產值增長情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3-1957年我國實施第一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促進了重工業產值的大幅度增長,C項正確;土地改革是在1950-1952年進行,排除A項;1978年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對外開放是改革開放后,排除B項;城市改革是在1984年開始,排除D項。故選C項。
10.(2023·廣東深圳·中考真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建立了工業基礎,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材料意在說明(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一五”計劃 D.三大改造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53年到1957年,我國進行了一五計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建立了工業基礎,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有利于推進我國的工業化,C項正確;土地改革消滅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
11.(2023·甘肅蘭州·中考真題)王樹恩《新中國“一五計劃”出臺的臺前幕后》中談到:“1952年,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這表明建國初我國( )
A.工業水平很高 B.工業水平很低
C.工業門類齊全 D.農業水平高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1952年,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可知,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現實國情是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低,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低,我國的工業水平很低,B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我國工業水平很低,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我國工業水平很低,未體現工業門類齊全,排除C項;題干主要強調我國工業水平很低,未闡釋農業水平高,排除D項。故選B項。
12.(2023·新疆·中考真題)1953年,《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號召全國人民同心同德,為實現國家工業化而積極奮斗。由此,全國人民以極高的政治覺悟和生產熱情投身于( )
A.一五計劃建設 B.社會主義改造 C.民主政治建設 D.社會主義改革
【答案】A
【解析】為了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1953年,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由此可知,題干中全國人民以極高的政治覺悟和生產熱情投身于一五計劃建設,A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排除B項;題干和民主政治建設無關,排除C項;題干不能反映社會主義改革,排除D項。故選A項。
13.(2023·甘肅金昌·中考真題)1957年,我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平均每年增長18.4%;農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24.8%,平均每年增長4.5%,出現了新中國的第一個發展黃金期。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 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
C.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D.改革開放持續深入推進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1957年,我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平均每年增長18.4%;農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24.8%,平均每年增長4.5%,出現了新中國的第一個發展黃金期”可知,這反映的是一五計劃的成就。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1957年一五計劃提前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B項正確;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A項;1950年10月,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決定入朝作戰,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朝鮮軍民并肩作戰,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1957年尚未開始改革開放,排除D項。故選B項。
14.(2023·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下列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取得的成就是( )
A.建成武漢長江大橋 B.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C.建設大慶油田 D.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取得的成就”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等等。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A項正確;1965年,我國科學家成功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與題干時間信息不一致,排除B項;大慶油田于1959年發現,1960年投入開放,是我國最大的油田,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1964年10月16日,在我國西部戈壁,伴隨著一聲霹靂巨響,巨大的蘑菇云騰空而起,宣告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與題干時間信息不一致,排除D項。故選A項。
15.(2023·湖北武漢·中考真題)“一五計劃”期間,新的工業部門紛紛建立,主要有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這主要說明“一五計劃”( )
A.加速推進航空業,注重自主研發 B.優先發展重工業,兼顧區域均衡
C.突出建設交通業,關注協調發展 D.大力投資制造業,完成三大改造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新的工業部門紛紛建立,主要有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可知,“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由材料“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可知,“一五計劃”兼顧區域均衡,B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航空業和自主研發,排除A項;題干沒有體現突出建設交通業和協調發展,排除C項;題干和三大改造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6.(2023·湖北隨州·中考真題)下圖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它表明( )
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B.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C.我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D.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排除B項;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D項。故選C項。
17.(2023·山西·中考真題)數據統計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圖是我國《“一五計劃”的基建投資比重分配表》,該數據反映了“一五計劃”期間( )
A.農、輕、重工業協調發展 B.各行業均取得顯著的增長
C.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 D.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答案】D
【解析】據題干《“一五計劃”的基建投資比重分配表》可知,重工業的占比達到51%,這說明“一五計劃”期間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D項正確;圖片反映出優先發展重工業,農、輕、重工業的協調發展顯然與圖表信息不符,排除A項;各行業均取得顯著的增長與圖片中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情況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反映不出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排除C項。故選D項。
18.(2023·河北·中考真題)據下圖中的信息,判斷該圖名稱應為( )
A.中國農民與地主階級占有土地數量統計圖B.中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統計圖
C.中國農業生產總值與工業生產總值統計圖D.中國外資企業產值與內資企業產值統計圖
【答案】C
【解析】新中國成立后為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的實行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所以黑色柱體代表的是工業,白色柱體代表農業,工業和農業持續增長,在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后,工業大幅增長超過農業,C項正確;1950年到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地主階級被消滅,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而題中圖片顯示農民與地主階級土地占有持續上升,這與題中圖片內容不符,排除A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所以1956年之前不會存在社會主義,排除B項;中國引進外資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D項。故選C項。
19.(2023·湖南衡陽·中考真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下列能反映我國在一五計劃中取得的建設成就的語句是( )
A.“萬里河山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B.“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C.“包干到戶生產忙,喜看稻菽千重浪” D.“南方談話指方向,祖國建設譜新章”
【答案】B
【解析】據所學可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反映的是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屬于一五計劃的成就,B項正確;“萬里河山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排除A項;“包干到戶生產忙,喜看稻菽千重浪”反映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排除C項;“南方談話指方向,祖國建設譜新章”反映的是南方談話,排除D項。故選B項。
20.(2023·湖南岳陽·中考真題)1953年《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寫道:“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是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為了實現“最高利益”,新中國當時采取的措施是( )
A.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B.進行三大改造
C.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召開中共“八大”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1953年、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可知,該時期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并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A項正確;我國開始進行三大改造的時間是1952年下半年,三大改造在政治上推動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中國初步建立,經濟上促進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B項;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于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是我們國家政治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跨越,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排除C項;中共“八大”于1956年召開,大會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大會堅持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方針,排除D項。故選A項。
21.(2023·安徽·中考真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對經濟、文教衛生的基本建設投資達493億元,超過計劃15.3%。棉布的銷售量在1950年是5647萬匹,到1956年達到了17700萬匹,同時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經濟恢復時期增加了163%。這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 )
A.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C.貫徹優先發展輕工業戰略 D.實現了文教衛生現代化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國家對經濟、文教衛生的基本建設投資達493億元,超過計劃15.3%。棉布的銷售量在1950年是5647萬匹,到1956年達到了17700萬匹,同時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經濟恢復時期增加了163%。”可知,經濟、文教衛生、棉布、食糖這些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項目,這些比例的增加,說明一五計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A項正確;材料不僅設計經濟方面還有文教衛生等其他方面,排除B項;一五計劃優先發展的是重工業,排除C項;文教衛生現代化在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
22.(2023·重慶·中考真題)下圖反映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的主要成就,其中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開通的突出作用是( )
A.保障了東北重工業基地的建設 B.帶動了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C.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 D.加速了長江南北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C項正確;川藏、新藏、青藏公路的開通,與“保障東北工業基地的建設”、“帶動沿了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B項;一五計劃時期,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故“加速了長江南北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與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開通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23.(2023·四川自貢·中考真題)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一汽嶄新的總裝線上,裝配出了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之后,新中國汽車制造業取得巨大成就(見下表)。這主要得益于( )
項目 年份 汽車總數 解放牌汽車(整車) 吉斯150型汽車(仿蘇)
1955 61 61
1956 1654 1225 429
1957 7904 6227 1
A.第一個五年計劃 B.改革開放
C.“三步走”戰略 D.西部大開發
【答案】A
【解析】觀察表格可知,到1957年,我國汽車制造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且自行設計制造的能力迅速提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經濟建設,我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1956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的任務大都超額完成。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因此,題干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第一個五年計劃,A項正確;改革開放開始于1978年底,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均與題干“1956—1957年”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
24.(2023·四川成都·中考真題)1953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經濟領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此,我國政府( )
A.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B.推動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協調發展
C.提倡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D.鼓勵沿海地區積極參與國際貿易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等等,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A項正確;推動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協調發展是第一五年計劃中的一部分,內容片面,排除B項;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步伐,城市改革全面展開,主要是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不僅需要依賴國內市場,更需要擴大到國際市場。因此,沿海城市需要積極參與國際貿易,促進國際合作,開展國際間的經濟交流和技術合作,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25.(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  )
A.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項正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確立于1949年9月召開的第一屆政協會議后,排除A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與題干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表述無關,排除B項;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強調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26.(2023·四川遂寧·中考真題)民主進步與法制完善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體現。為推進民主與法制建設進程,各國在法律文獻的制定上作出了不同的努力。對各國的“努力”,解讀對應正確的是( )
A.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王權至上”的原則
B.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制定憲法——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C.1912年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戊戌變法的重要成果
D.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答案】D
【解析】據所學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性質),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D項正確;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的《權利法案》限制了王權,排除A項;“第一個人權宣言”指的是《獨立宣言》,排除B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排除C項。故選D項。
27.(2023·天津·中考真題)如圖描繪了某憲法草案公布后人們在田間地頭熱議的畫面。隨后出臺的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是( )
憲法草案公布了(版畫)
A.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1914年《中華民國約法》
C.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D.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答案】D
【解析】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D項正確;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排除A項;《中華民國約法》,又名“袁記約法”,是指民國三年五月一日由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公布的一個取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臨時憲法”。此約法在民國五年袁世凱創立“中華帝國”時被廢棄,后一直未再恢復,排除B項;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9月29日通過的,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準備,排除C項。故選D項。
28.(2023·江蘇揚州·中考真題)截止1953年12月,新中國舉行了涉及5.7億人口的基層選舉,全國各地共選出500多萬名基層人大代表。這一選舉主要是為了召開(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答案】B
【解析】根據“截止1953年12月,新中國舉行了涉及5.7億人口的基層選舉,全國各地共選出500多萬名基層人大代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選舉主要是為了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B項正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是在1949年召開,排除A項;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開,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1978年召開,材料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B項。
29.(2023·江蘇南通·中考真題)下圖是畫家王信創作于 1954 年的宣傳畫。該作品體現出( )
A.土地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B.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人民參與社會主義改造的熱情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1954年的宣傳畫《走合作化道路,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農民的神情表現了對農業化道路的認可,體現了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可和參與社會主義改造的熱情,C項正確;土地革命1952年完成,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不是合作化運動,也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業領域的變革,與工業化無關,排除B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是在1978年,不是合作化運動,也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C項。
30.(2023·江蘇宿遷·中考真題)隨著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中農已成為農村人口中的大多數。但農業生產效率還是很低,使用最傳統的手工工具,靠人畜耕種,解決不了翻身農戶缺乏口糧的困難。為此,中共中央決定逐步推開( )
A.第一個五年計劃 B.農業合作化運動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分田包產到戶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內容“隨著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中農已成為農村人口中的大多數。但農業生產效率還是很低,使用最傳統的手工工具,靠人畜耕種,解決不了翻身農戶缺乏口糧的困難。”可知,該政策是在土地改革之后實施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村土地改革后,分散的、落后的小農經濟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需要,后實施了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使得農民可以集體勞動,實現勞動力的規模化利用,提高生產效率,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B項正確;第一個五年計劃初步建立起了我國的工業化基礎,與農業不符,排除A項;人民公社化運動是1958年我國在農村出現的失誤,排除C項;分田包產到戶是1978年改革開放后在農村實施的政策,與材料時期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31.(2023·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D.經濟特區的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B項正確;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排除A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排除C項;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建立經濟特區,排除D項。故選B項。
32.(2023·四川樂山·中考真題)下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北京市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總社發給北京第一食品生產合作社的入社批準書”。這件文物可以作為研究三大改造的( )
A.口述史料 B.間接史料 C.音像史料 D.實物史料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分析“批準書”可知,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這張“批準書”是三大改造時正式下發的批準書,是當時產生的實物史料,D項正確;“批準書”屬于實物,不是當事人回憶口述的口述史料,也不是通過音頻影像記錄下的音像史料,排除AC兩項;“批準書”是三大改造時期產生的,能直接反映當時的歷史,屬于直接史料,不是間接史料,排除B項。故選D項。
33.(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真題)1956年,毛澤東在一次國務會議上說:“在我國的條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變個體的所有制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而且可以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為社會主義所有制。”這一講話聚焦的是( )
A.新中國成立 B.土地改革 C.第一個五年計劃 D.三大改造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1956年”、“在我國的條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變個體的所有制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而且可以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可知,這一講話聚焦的是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D項正確;新中國成立不涉及所有制的問題,排除A項;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依然是私有制,與題干不符,排除B項;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與所有制的改造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34.(2023·湖南邵陽·中考真題)下邊是張燕同學制作的“中國現代史大事年表”學習卡片中的1953年部分,其中錯誤的一項是( )
時間 事件
1953年 A.開始實施“一五計劃”
B.抗美援朝戰爭結來
C.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知“1953年,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錯誤的,D項符合題意;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一五計劃”;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來;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可知ABC項都是符合史實,但是都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
35.(2023·陜西·中考真題)下圖是1955年創作的年畫《拖拉機到咱社來代耕了》。該作品反映了( )
A.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 B.農業合作化的現實成果
C.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D.《中國土地法大綱》的頒布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圖片“1955年創作的年畫《拖拉機到咱社來代耕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對農業的改造,我國對農業的改造是走農業合作化道路,展示了農業合作化的現實成果,B項正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排除A項;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C項;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排除D項。故選B項。
36.(2023·云南·中考真題)在三大改造中,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A.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B.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
C.推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D.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D項正確;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的背景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的大包干,均與題意不符,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
37.(2023·四川瀘州·中考真題)數據分析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圖所示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中共八大的召開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八字方針”的提出
【答案】C
【解析】根據圖表可知,1952年—1956年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提高,私有制的比重降低,結合所學可知,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項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1949年,排除A項;中共八大的召開闡明了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矛盾和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排除B項;“八字方針”的提出是1961年,排除D項。故選C項。
38.(2023·四川南充·中考真題)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指出:“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最能反映材料的歷史事件是( )
A.第一個五年計劃 B.土地改革
C.農業合作化運動 D.三大改造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和所學可知,我國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D項正確;第一個五年計劃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沒有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有性質,排除A項;土地改革是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排除B項;農業合作化運動只體現了材料的部分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
39.(2022·甘肅金昌·中考真題)下表為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經濟成分變化表。該表說明( )
年份 國營經濟 合作社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個體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
1952年 19.1% 1.59%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D.改革開放全面推進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中1952年,個體經濟占71.8%到1956年,國營經占32.2%,濟合作社經濟占53.4%,公私合營經濟7.3%可知,中國經濟成分由個體轉變為公有制經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B項正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在1952年底,排除A項; “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在1957年,排除C項;改革開放全面推進在1978年以后,排除D項。故選B項。
40.(2023·江蘇無錫·中考真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國家創造了一系列適合中國特點的過渡形式其中在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方面的創舉是( )
A.贖買政策 B.自負盈虧 C.互助合作 D.按勞分配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在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A項正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排除B項;國家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方式是建立生產合作社,實行互助合作,排除C項;改革開放后,改變吃“大鍋飯”的分配方式,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
41.(2023·江蘇鎮江·中考真題)上海水泥廠創辦于20世紀20年代,在當時資本主義的經營管理和剝削制度下,工人的積極性不高,最高的產量還達不到設計能力的90%。1956年后,工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產量超過設計能力的40%。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生產合作社 B.實行公私合營
C.開展大躍進運動 D.推行一五計劃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上海水泥廠屬于資本主義工商業,材料體現了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作用。通過公私合營,改善了企業的管理制度和勞保條件,工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促進了產量的提高,B項正確;建立生產合作社是對農業和手工業的改造方式,排除A項;大躍進運動始于1958年,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排除C項;一五計劃與材料中上海水泥廠的變化沒有直接聯系,上海水泥廠的變化主要得益于公私合營的實行,排除D項。故選B項。
42.(2023·山東濱州·中考真題)下表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1956-1965年國內生產總值,從表中可以看出( )
時間(年)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1030.7 1071.4 1312.3 1447.5 1470.1 1232.3 1162.2 1248.3 1469.9 1734
A.社會主義建設曲折前進 B.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
C.國民經濟體系初步形成 D.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答案】A
【解析】據題干“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1956-1965年國內生產總值”可知,1956年-1960年,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提高;1960年-1962年,國內生產總值不斷下降;1962-1965年,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提高。這說明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中前進,A項正確;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與題干不符,排除B項;國民經濟體系初步形成,無法從題干中得出,排除C項;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曲折變化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43.(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題)“1962年,他是河南蘭考縣委書記。……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癥后,仍頑強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他”是( )
A.焦裕祿 B.雷鋒 C.王進喜 D.鄧稼先
【答案】A
【解析】1962年12月,焦裕祿調到河南蘭考縣,先后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焦裕祿精神”,被稱為“黨的好干部”,故選A項。雷鋒被譽為“解放軍好戰士”,王進喜因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人稱“鐵人”。鄧稼先是我國著名科學家,被譽為“兩彈一星元勛”,排除BCD項。故選A項。
44.(2023·湖南長沙·中考真題)他是解放軍好戰士,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樂于助人的社會風尚和孜孜以求的“釘子精神”在社會上廣泛弘揚。他是( )
A.羅盛教 B.歐陽海 C.雷鋒 D.袁隆平
【答案】C
【解析】根據“解放軍好戰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雷鋒樂于助人,被稱為解放軍好戰士,C項正確;1952年1月2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羅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崔瑩而英勇獻身,排除A項;歐陽海舍身救列車,題干沒有反映,排除B項;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排除D項。故選C項。
45.(2023·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被譽為“鐵人”的大慶石油工人是( )
A.焦裕祿 B.王進喜 C.錢學森 D.鄧稼先
【答案】B
【解析】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全國各條戰線上涌現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被譽為“鐵人”的大慶石油工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等。根據題意,B項正確;焦裕祿是黨的好干部,排除A項;錢學森是中國的“航天之父”“火箭之王”,排除C項;鄧稼先是兩彈元勛,排除D項。故選B項。
46.(2023·湖南邵陽·中考真題)2023年3月4日,邵陽市學雷鋒志愿服務暨“周末志愿行”年度主題活動啟動儀式在城南公園舉行。最適合出現在該主題活動中的宣傳語是( )
A.大慶油田“鐵人”精神 B.蘭考巨變“黨的好干部”
C.助人為樂“解放軍好戰士” D.自力更生“兩彈元勛”
【答案】C
【解析】據題干“學雷鋒志愿服務”結合所學可知,雷鋒,原名雷正興,出生于湖南長沙,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共產主義戰士。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5月,雷鋒作為所在部隊候選人,被選為遼寧省撫順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鋒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陽軍區首屆共產主義青年團代表會議,并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在大會上發言。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年僅22歲。被譽為“解放軍好戰士”,C項正確;“鐵人”是王進喜,排除A項;“黨的好干部”是焦裕祿,排除B項;“兩彈元勛”是鄧稼先,排除D項。故選C項。
47.(2023·湖南岳陽·中考真題)2023年是毛澤東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60周年,60年來,雷鋒精神影響了幾代中國人。雷鋒精神的核心是( )
A.實事求是 B.憂國憂民 C.無私奉獻 D.執政為民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雷鋒精神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革命精神,其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由此可知C項無私奉獻符合題意,C項正確;實事求是即從實際情況出發、正確地認知和解決問題,憂國憂民是為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而擔憂,與雷鋒精神的內涵不一致,排除AB項;執政為民體現的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雷鋒不是執政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48.(2023·湖北鄂州·中考真題)時間軸(下圖)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歷史。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時期是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④正確,D項正確;①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排除A項;②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排除B項;③時期我國主要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和三大改造,排除C項。故選D項。
49.(2023·山東濰坊·中考真題)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五四運動中部分愛國青年的主要活動
姓名 年齡 城市 主要活動
鄧中夏 25 北京 任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千事,參與火燒趙家樓等行動。
王盡美 21 濟南 帶領山東學生聯合會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勵新學會,主編《勵新》刊物。
毛澤東 26 長沙 改組湖南學生聯合會,創辦《湘江評論》,發表《民眾的大聯合》等文章。
周恩來 21 天津 創辦《天津學生聯合公報》,成立覺悟社等。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黨史》
(1)據材料一,概括五四運動中愛國青年的主要表現。
材料二 詩人何其芳描述:“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它猶如一座燈塔,指引著千千萬萬追求進步的愛國青年前來尋找光明。
——摘編自《為什么數萬青年奔赴延安》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
材料三 1956年,胡耀邦在總結全國青年工作時說:“去冬今春,全國就有7000萬農村青年參加了積肥運動,積肥8000多億斤。在同一時期,全國還有十幾萬名男女青年到邊疆去參加建設工作。在工廠礦山企業和交通運輸部門有了9500個青年先進班組,在基本建設里有了7500個青年突擊隊,他們常常超過一般任務定額,有的甚至達到五六倍。”
——摘編自《百年黨史大事記》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當時“青年工作”的認識。
【答案】(1)表現:領導五四運動;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新思想。
(2)原因: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能夠指引愛國青年尋找光明。
(3)認識:青年工作為促進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表現:據材料一“鄧中夏,任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千事,參與火燒趙家樓等行動。”可知,愛國青年領導五四運動;據材料“王盡美,帶領山東學生聯合會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勵新學會,主編《勵新》刊物。”“毛澤東,改組湖南學生聯合會,創辦《湘江評論》,發表《民眾的大聯合》等文章。”“周恩來,創辦《天津學生聯合公報》,成立覺悟社等。”可知,愛國青年在五四運動中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新思想。
(2)原因:據材料二“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它猶如一座燈塔,指引著千千萬萬追求進步的愛國青年前來尋找光明。”可知,愛國青年奔赴延安是因為: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能夠指引愛國青年尋找光明。
(3)認識:據材料三“冬今春,全國就有7000萬農村青年參加了積肥運動,積肥8000多億斤。在同一時期,全國還有十幾萬名男女青年到邊疆去參加建設工作。在工廠礦山企業和交通運輸部門有了9500個青年先進班組,在基本建設里有了7500個青年突擊隊,他們常常超過一般任務定額,有的甚至達到五六倍。”可知,青年工作為促進經濟發展、邊疆開發和工業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言之有理即可)
50.(2023·吉林·中考真題)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直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作為我黨早期“農民運動之王”的毛澤東,心中十分清楚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因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
——熊華源《毛澤東、朱德共同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貢獻》
材料二:
農業實現合作化后 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后
農民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 工商界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
材料三:這奇跡、是我國人民完全依靠自己的設計、自己的設備,自己的技術力量創造出來的。……大慶人……用了短短三年時間,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石油企業。
——摘編自《人民日報》1964年10月1日
(1)材料一中,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什么?為解決該問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請寫出兩例。
(2)材料二中“報喜”的場面與哪次重大社會變革有關?
(3)材料三中的“奇跡”體現了“大慶人”的什么精神?“大慶人”中被譽為“鐵人”的是誰?
(4)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中不斷取得成就的原因,請寫出一點。
【答案】(1)問題:土地問題;土地政策: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進行“打土豪、分田地”,在抗日戰爭時期進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在解放戰爭時期進行“沒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2)社會變革:三大改造。
(3)精神: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鐵人:王進喜。
(4)原因: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中不斷從國情出發調整政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解析】(1)問題:根據材料“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因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分析可知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土地問題。
土地政策: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進行“打土豪、分田地”,在抗日戰爭時期進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在解放戰爭時期進行“沒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2)社會變革:根據圖片信息“農業實現合作化后農民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后工商界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結合所學知識,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大慶精神指的是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
鐵人:結合所學知識,王進喜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鉆探工人,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譽為“鐵人”。
(4)原因:綜合分析上述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中不斷從國情出發調整政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才能在革命和建設中不斷取得成就。
51.(2023·江西·中考真題)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勞動傳承智慧】
材料一 長城并不是完全封閉的,明代官方史料有“夫祖制,邊墻下多留暗門”的明確記載。政府允許游牧部落通過暗門往返于青海和河套地區放牧,一些較大的可容兩匹馬雙向對過的暗門證明了這一點。此外,部分暗門還用于通商往來。
——摘編自人民日報官方公眾號等
黃崖關長城的一處暗門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長城所起的歷史作用。
【勞動凝聚力量】
材料二 聶耳創作的《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名曲,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他在音樂創作中,既吸取了外國音樂的因素,又充分運用中國民間勞動歌曲、山歌小調等形式、結構。他既向已有的音樂文化學習,又直接向生活汲取。如到碼頭、工廠觀察了解群眾的生活,親身體驗他們沉重的生活節奏,傾聽他們痛苦的呻吟、憤怒的吶喊和不平的申訴。
——摘編自《中國音樂通史簡編》
(2)根據材料二,分析聶耳音樂創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勞動創造偉業】
材料三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等
(3)從材料三中任選一項史實,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
【勞動成就夢想】
材料四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人民的幸福生活是靠一點一滴創造得來的;只要踏實勞動、勤勉勞動,在平凡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業績。前進道路上,無論時代條件如何變化,我們始終都要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都要發揚光大勞動精神。
——摘自人民網
(4)請結合中國現代史一位歷史人物的事跡,說明“只要踏實勞動、勤勉勞動,在平凡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業績”。
【答案】(1)長城是各民族交往的紐帶。
(2)深入工農群眾;緊扣時代,音樂與革命相結合;善于吸收先進文化。
(3)示例一:中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鞏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示例二: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使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4)示例一:雷鋒是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戰士,他干一行愛一行,在每個工作崗位上都兢兢業業地工作,甘當革命的螺絲釘,默默無聞地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他以公而忘私、助人為樂的共產主義風格和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風,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
示例二:王進喜是一名石油工人,1960年春,王進喜率領鉆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他們以頑強的意志,用人拉肩膀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送鉆機用水。當井噴發生時,他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被譽為“鐵人”。以王進喜為代表的艱苦創業精神,被譽為“鐵人”精神。
【解析】(1)根據材料一“政府允許游牧部落通過暗門往返于青海和河套地區放牧,一些較大的可容兩匹馬雙向對過的暗門證明了這一點。此外,部分暗門還用于通商往來。”可知,長城并非封閉的阻斷往來,長城是各民族交往的紐帶。
(2)根據材料二“他在音樂創作中,既吸取了外國音樂的因素,又充分運用中國民間勞動歌曲、山歌小調等形式、結構。”可知,聶耳創作音樂善于吸收先進文化。根據材料二“他既向已有的音樂文化學習,又直接向生活汲取。如到碼頭、工廠觀察了解群眾的生活,親身體驗他們沉重的生活節奏,傾聽他們痛苦的呻吟、憤怒的吶喊和不平的申訴。”說明聶耳創作音樂深入工農群眾;緊扣時代,音樂與革命相結合;
(3)本題屬于主觀題。解答本題首先要選擇歷史史實,然后說明該歷史史實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選擇:2020年中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全面的小康,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鞏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選擇: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使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4)本題屬于論述題,學生要通過已有知識選取一位中國現代史一位歷史人物,用近代歷史人物事跡來證明“只要踏實勞動、勤勉勞動,在平凡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業績”的觀點。選擇雷鋒:可以使用的雷鋒的具體事跡有,雷鋒干一行愛一行,在每個工作崗位上都兢兢業業地工作,甘當革命的螺絲釘,默默無聞地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雷鋒公而忘私、助人為樂的共產主義風格和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風,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選擇王進喜:可以使用的王進喜的具體事跡有,王進喜率領鉆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他們以頑強的意志,用人拉肩膀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送鉆機用水。當井噴發生時,他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被譽為“鐵人”。以王進喜為代表的艱苦創業精神,被譽為“鐵人”精神。
52.(2023·河北·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各級人民政府。
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并付之以行使國家權力的職權。
——摘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材料二 根據的一個方面,是《共同綱領》的規定。三年來,大陸上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了,土地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辦全國選舉工作的條件已經成熟。
為了發揚民主,對政權組織,特別是縣、鄉兩級,來一次全國普選,很有必要。這對促進經濟建設,加強經濟建設的領導有積極作用。就是對于抗美援朝也有好處。
——摘自毛澤東《關于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幾點說明》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計算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始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這一過程經歷了幾年時間?
(2)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在上述過程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以確立的有利因素。
(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新中國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主要目的。
【答案】(1)5年
(2)《共同綱領》的實施;人民政權的建立與鞏固;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全國普選的完成(或全國普選條件的成熟)。
(3)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或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解析】(1)時間:結合所學知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始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是從1949年開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是在1954年,可以得出,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始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這一過程經歷了5年。
(2)有利因素:根據材料二中“是《共同綱領》的規定。三年來,大陸上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了,土地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辦全國選舉工作的條件已經成熟”,并結合所學知識,1949年9月開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將來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1950-1953年我國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新生的人民政權得以鞏固,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和平的國際環境,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可以得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以確立的有利因素是《共同綱領》的實施;人民政權的建立與鞏固;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全國普選的完成(或全國普選條件的成熟)。
(3)主要目的:根據材料二中“為了發揚民主”,可以得出,新中國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或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53.(2023·甘肅金昌·中考真題)從專制到民主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嬴政建立統一國家后,把戰國時期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加以系統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國。這一制度主要由三個環節構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機構即三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即墨市| 阿拉尔市| 皋兰县| 即墨市| 藁城市| 高雄市| 铅山县| 谢通门县| 万安县| 菏泽市| 平遥县| 白沙| 健康| 离岛区| 开封县| 兰坪| 汝州市| 土默特右旗| 闸北区| 鹿泉市| 罗源县| 尼木县| 交口县| 浑源县| 郸城县| 和林格尔县| 佛冈县| 吉木萨尔县| 沧州市| 土默特左旗| 嘉定区| 抚远县| 冀州市| 屯门区| 滦南县| 镇原县| 即墨市| 屏边| 安阳市| 东丽区|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