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年(2022-2024)中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專題04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1.(2024·四川廣安·中考真題)東漢末年州郡割據,戰亂不已。對當時整個局勢產生關鍵性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的戰役是( )A.長平之戰 B.赤壁之戰 C.淝水之戰 D.郾城大戰2.(2024·湖北武漢·中考真題)下圖是小歷同學根據課堂學習內容繪制的思維導圖。依此判斷,他學習的是( )A.江南地區的開發 B.北方各族的內遷C.黃河流域的統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3.(2024·湖南·中考真題)西晉滅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遷。截至南朝初陰,南渡人口已達九十五萬,占當時南方人口總數的六分之一。這推動了( )A.八王之亂的爆發 B.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C.江南地區的開發 D.北方農業技術的進步4.(2024·新疆·中考真題)某個朝代開國伊始,就形成了所謂“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這樣的君臣共享天下的局面,也是其政治特征。這個朝代是( )A.東漢 B.西晉 C.東晉 D.北魏5.(2024·江蘇蘇州·中考真題)下列示意圖揭示出這一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6.(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齊民要術》記載,隨著北方人民的大量南徙,必然會把生產工具攜帶而來。適合南方的,可能有所推廣:不適合的,則會不斷改進。該著作所述現象( )A.導致了東漢政權的衰亡 B.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C.奠定了北魏統一的基礎 D.推動了南北對峙的形成7.(2024·四川廣安·中考真題)《晉書 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材料表明,當時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是( )A.鐵制農具和牛耕開始使用 B.曲轅犁的推廣C.《農政全書》推廣先進技術 D.社會比較安定8.(2024·天津·中考真題)下列成語典故出自于淝水之戰的是( )A.紙上談兵 B.破釜沉舟 C.聞雞起舞 D.草木皆兵9.(2024·四川廣元·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尚武精神影響中原,中原地區的圍棋、投壺等體育項目傳入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這反映了當時( )A.政權的更替 B.江南的開發 C.科技的進步 D.民族的交融10.(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此時北方,胡漢合舞已成為普遍的風氣。這反映魏晉時期北方地區( )A.民族間經濟交往密切 B.民族的大交融C.社會政局的動蕩不安 D.生活豐富多彩11.(2024·重慶·中考真題)在山西大同北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風,繪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晉文公、漢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畫風與《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這反映了( )A.鮮卑族的農業生產水平 B.魏晉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C.魏晉南北朝政權的并立 D.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的影響12.(2024·河南·中考真題)曹魏建立后,百姓購買物品、計算物價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時,北方很多地方“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該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這一時期北方( )A.鑄幣金屬匱乏 B.幣制較為混亂 C.農業技術落后 D.商品經濟衰退13.(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下列改革中,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的是( )A.商鞅變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變法 D.戊戌變法14.(2024·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以下屬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成果的是( )A.《齊民要術》 B.《農政全書》 C.《天工開物》 D.《本草綱目》15.(2024·廣西·中考真題)鍾繇的楷書剛柔兼備,王羲之的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北魏的書法雄勁駿放、端莊古雅。這體現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 )A.風格多樣 B.交流頻繁 C.立意高遠 D.題材廣泛16.(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某校書法社團學員在臨摹《蘭亭集序》書法字帖時,被其“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筆勢所折服。《蘭亭集序》的作者是( )A.王羲之 B.顏真卿 C.柳公權 D.歐陽詢17.(2024·福建·中考真題)據表可知,《齊民要術》( )時期 農書 內容主要來源東漢 《四民月令》 日常農事活動北魏 《齊民要術》 收集整理的百余種古書明朝 《農政全書》 大量引用《齊民要術》A.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B.強調因地制宜C.開創農書撰寫的先河 D.注重工具革新18.(2024·山東煙臺·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小麥進一步擴種,加之面粉發酵技術的成熟以及石轉磨的普及,麥食地位不斷提升,胡漢融合的豐富飲食文化進一步顯現。下列文獻中最早記錄該時期麥類作物栽培和麥食生產加工的是( )A.《蘭亭集序》 B.《齊民要術》 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19.(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北魏遷都洛陽后營建的龍門石窟,從其飛天身上飄揚的絲帶、清瘦飄逸的風貌和超凡脫俗的神韻中,可窺探到中原漢文化的諸多影響。這一現象反映出( )A.南北政權對峙 B.江南經濟開發 C .書法藝術成熟 D.北方民族交融20.(2024·四川遂寧·中考真題)東晉王羲之被后人譽為“書圣”,時人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下列作品能夠體現這一特點的是( )A.《蘭亭序》 B.《玄秘塔碑》 C.《顏氏家廟碑》 D.《九成宮醴泉銘》21.(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題)北魏時期,賈思勰編寫的《齊民要術》不僅系統總結了公元6世紀以前中國北方的傳統農學成就,還總結了內遷少數民族的醫療技術和畜牧業經驗。這體現了當時( )A.南北文化的交流 B.民族交融的趨勢C.階級矛盾的緩和 D.傳統科技的轉型22.(2024·甘肅·中考真題)甘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戰略位置重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漢時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險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區筑塞障亭隧,成為西漢政府在西北防務的重要內容。《漢書》記載:“元狩二年,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發徙民充實之。”《后漢書》有“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谷”的記載,通過這些措施鞏固了漢政府在河西的統治。同時,漢政府陸續建立了郡、縣等各級行政管理機構,遣官治理民政、部署防務。——摘編自《漢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材料二 五涼時期(十六國時期),河西走廊政局相對穩定,為儒學在河西地區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一批儒學大家不為世俗所左右,勤于治學,著書立說,開館收徒,使漢文化在河西地區得以傳承和發展。西晉末年,京城官員張軌主動請求調往武威,就任涼州刺史,他采取了“重教化”與“拔賢才”的政策,使得河西走廊地區儒學昌盛,井井有條。——摘編自紀錄片《河西走廊》解說詞(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政府治理河西走廊的措施。(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五涼時期河西地區儒學昌盛的原因。1.(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229年,孫權稱帝,吳國建立。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_____的聯系。( )A.洛陽 B.成都 C.開封 D.臺灣2.(2023·山東東營·中考真題)下圖是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的形勢圖。它是( )A.西漢形勢圖 B.三國鼎立形勢圖 C.元朝形勢圖 D.明朝形勢圖3.(2023·新疆·中考真題)辛棄疾所作(南鄉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里“曹”的主要貢獻是( )A.完成了北方統一 B.結束了州郡割據的局面C.改善了民族關系 D.加強了大陸與臺灣聯系4.(2023·黑龍江·中考真題)《三國演義》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的故事有助于我們了解( )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淝水之戰 D.長平之戰5.(2023·天津·中考真題)學習歷史需要了解和掌握歷史紀年方法。赤壁之戰發生的公元208年還可以表述為( )A.公元2世紀初 B.公元2世紀末 C.公元3世紀初 D.公元3世紀末6.(2023·遼寧阜新·中考真題)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某學生繪制了如下政權更迭圖,圖中“?”處的朝代是( )A.秦朝 B.西晉 C.隋朝 D.元朝7.(2023·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下圖是西晉頒給內遷少數民族酋長的“晉歸義羌侯”印文。該印文可以了解西晉的( )A.農業發展 B.海外貿易 C.朝政腐敗 D.民族關系8.(2023·北京·中考真題)以下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某單元的知識結構示意圖,其中①處應為( )A.人口遷徙 B.孝文帝改革C.大運河的開通 D.經濟重心的南移9.(2023·內蒙古通遼·中考真題)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劉曜攻破洛陽,殺死貴族、官僚、庶民三萬余人,洛陽變成一片瓦礫,從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戰亂之中。上述歷史事件帶來的社會影響是( )A.促進民族交融,推動孝文帝漢化改革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遷,促進江南開發C.打擊北方門閥勢力,推動了歷史發展D.消除了民族隔閡,鞏固了大一統國家10.(2023·福建·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英勇頑強的尚武精神影響中原,中原地區的圍棋、投壺等體育項目傳入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這說明了(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開發 C.文治的出現 D.科技的進步11.(2023·海南·中考真題)東晉初年,江南糧荒嚴重,但南北勞動人民兩支生產大軍,用無比堅韌的力量戰勝了自然,使江南農業發展邁進一大步,這表明江南農業發展得益于( )A.自然環境優越 B.生產工具改進C.高產作物引進 D.農民辛勤勞動12.(2023·江蘇常州·中考真題)中國歷史留給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與如圖所示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A.紙上談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 D.三顧茅廬13.(2023·廣東廣州·中考真題)南北朝時期,至少有七十萬人從北方遷移到長江流域,使長江中下游的“荊揚二州,戶口半天下”,倉廩充實。這反映了南北朝時期( )A.科學技術的進步 B.君主專制的實行C.北方政局的穩定 D.江南地區的開發14.(2023·江蘇泰州·中考真題)《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的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出現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國家實現統一 B.南方條件優越 C.對外交往發達 D.北方人民南遷15.(2023·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當時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是( )①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②當時的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③北人南遷,帶去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區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6.(2023·山東濱州·中考真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能證明“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觀點的是( )A.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B.江南地區的開發C.前秦東晉淝水之戰 D.北魏孝文帝改革17.(2023·安徽·中考真題)東晉南朝時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販賣、擺攤設點的正規“市”之外,還有農民臨時集市的“草市”,軍隊設的“軍市”,與周邊民族進行貿易的“互市”等,星羅棋布,遍布各地。這反映當時( )A.商業貿易活動的頻繁 B.長期分裂局面的結束C.市突破了時間的限制 D.重農抑商政策的廢除18.(2023·重慶·中考真題)九年級(1)班的同學們在歷史探究學習中,圍繞主題收集了一些史料,現摘錄部分典型如下。他們探究的主題應該是( )內容 出處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 《史記》幽、冀、青、并、兗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國北方)流人相帥(率)過江滄。 《晉書》江南之為國盛矣……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 (建康)貢使商旅,方舟萬計。 《宋書》A.政權建設與社會進步 B.技術發明與經濟發展C.人口遷徙與區域開發 D.商業繁盛與文化交流19.(2023·內蒙古興安盟·中考真題)“30歲以上的鮮卑官員要逐步改說漢語,30歲以下的要立即改說漢語,故意說鮮卑語的,要丟官降爵 很多鮮卑王子娶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以上史實描述的是( )A.西周分封制 B.秦國商鞅變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20.(2023·江蘇鎮江·中考真題)歷史上民族交融的形式多樣,主要有:①民族遷徙;②政策促進;③文化互鑒;④生產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屬于( )A.① B.② C.③ D.④21.(2023·內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題)下圖是一本中國簡史類圖書的目錄(節選)。判斷第三章的題目應該是( )導言 中國的誕生 第一章 先秦:中華文明的氣質來源 第二章 秦漢:中華帝國的框架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___ ……A.民族與思想大融合 B.帝國的盛放與凋殘C.現代的“拂曉時辰” D.沒能進入的“大航海時代”22.(2023·山東聊城·中考真題)“去夷即華,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亂,然后修禮樂,興制度而文之。考其漸積之基,其道德雖不及于三代,而其為功,何異王者之興!”這段文字評述的是(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晉武帝 D.北魏孝文帝23.(2023·湖北恩施·中考真題)擅長騎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轉入農耕生活,發展了冶鐵和制陶等手工業。西晉時,洛陽貴族官僚,爭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雜居地區的漢人,也學習經營畜牧業。這主要說明( )A.農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間交流交往交融加強C.社會經濟得到空前發展 D.“胡”“漢”隔閡完全消除24.(2023·山東濟南·中考真題)魏主下詔:“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如語音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資治通鑒》這段記載,反映的是( )A.漢文帝以德化民 B.漢武帝獨尊儒術C.光武帝釋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漢語25.(2023·江蘇泰州·中考真題)《資治通鑒》載:魏主下詔,“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A.說漢話 B.改漢姓 C.通婚姻 D.易漢服26.(2023·遼寧錦州·中考真題)我國古代某位政治家用文治移風易俗,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本國的實力。他是( )A.南朝宋文帝 B.北魏太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南朝梁武帝27.(2023·江蘇宿遷·中考真題)某班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探尋“孝文帝遷都的緣由”。第2組同學按任務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紀初中國又進入一個寒冷期,《齊民要術》記載,這一時期華北地區桃樹開花較之前晚10~20天;《晉書》記載的異常霜降的出現較以往更頻繁,平城地區也屢受災荒。據此判斷,這一小組研究任務應是側重追尋遷都的(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軍事因素 D.環境因素28.(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題)張明同學做的歷史單元筆記中有“三國鼎立”、“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關鍵詞,由此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29.(2023·湖南長沙·中考真題)中國歷史上遷都的因素有很多,如戰爭、改革、環境等。下列事件中,為了推進改革、學習先進文化而遷都的是( )A.商朝盤庚遷殷 B.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C.明成祖遷都北京 D.國民政府遷都重慶30.(2023·貴州貴陽·中考真題)下圖是史明明同學擬辦歷史手抄報的素材,其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齊國管仲改革 B.秦國商鞅變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宋王安石變法31.(2023·廣東深圳·中考真題)豹炙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食肉習慣。在炙肉時,將整只動物放在火上燒烤,再分塊分食。南北朝時,南北方社會上層的宴飲中,食用炙烤肉類現象普遍。南齊高帝曾賜給江淹鵝炙和美酒,獎勵他草擬詔書有功。說明這一時期( )A.北人大量遷往南方 B.南方社會相對穩定C.南北方飲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間相互交融32.(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真題)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各民族間思想感情日益溝通,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完成了國家統一 B.加強了君主專制C.促進了民族交融 D.增強了北魏實力33.(2023·甘肅金昌·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雜居相處,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創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現出新的社會面貌,進而形成新的“中國”——隋唐國家。這說明,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 )A.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B.徹底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C.奠定了隋唐繁榮與發展的基礎 D.加速了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34.(2023·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歸納總結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據學習筆記,歸納的學習主題是( )·三國鼎立 ·西晉的短暫統一 ·江南地區的開發 ·北魏孝文帝改革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35.(2023·湖北荊州·中考真題)朱紹侯在《中國古代史》中寫道:“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以上材料說明( )A.漢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導 B.民族交融方式多樣C.斗爭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漢之別觀念淡化36.(2023·湖北隨州·中考真題)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活力的改革是( )A.建立郡縣制 B.實行“和親” C.設置都護府 D.推行漢化措施37.(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題)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活力”在后世體現為( )A.隋唐時期的繁榮與發展 B.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C.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D.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38.(2023·甘肅天水·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自稱是黃帝后裔、匈奴自認為是夏朝后裔,他們主動學習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漢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這反映了當時( )A.民族交融加強 B.邊疆地區文教發達C.民族政權并立 D.邊境貿易活躍繁榮39.(2023·山東臨沂·中考真題)“阿堅百萬南牧,倏忽長驅吾地。破強敵,在謝公處畫,從容頤指。”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綱對4世紀末期一次以少勝多著名戰役的描述。這次戰役是( )A.巨鹿之戰 B.官渡之戰 C.淝水之戰 D.郾城之戰40.(2023·四川宜賓·中考真題)《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改革前,舉行祭典依北土舊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華夏禮制,由皇帝親祭。這一變化( )A.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 B.推動了北魏統一南北C.促進了鮮卑政權的漢化 D.提升了官員政治素養41.(2023·湖南懷化·中考真題)魏主下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這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項措施( )A.改漢姓 B.穿漢服 C.通漢婚 D.用漢語42.(2023·四川成都·中考真題)下圖是北魏宣武帝為父親孝文帝、母親文昭皇太后祈福而雕刻的浮雕,圖中孝文帝及其隨從的衣冠器物均有明顯的漢族風格。這一風格能夠佐證當時( )A.經濟的發展 B.藝術的高超 C.民族的交融 D.軍力的強盛43.(2023·江蘇無錫·中考真題)北魏賈思勰總結了北方農業生產的經驗,強調要掌握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依據天時地利的具體特點,合理使用人力,謀求事半功倍。下列能反映這一思想的作品是( )A.《齊民要術》 B.《農政全書》 C.《本草綱目》 D.《天工開物》44.(2023·西藏·中考真題)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這位科學家是( )A.張衡 B.徐光啟 C.宋應星 D.祖沖之45.(2023·山東青島·中考真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民族交融和南北經濟的發展,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創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屬于這一時期“科技”成就的是( )A.《傷寒雜病論》 B.《齊民要術》C.《本草綱目》 D.《天工開物》46.(2023·四川甘孜·中考真題)王羲之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獨辟蹊徑,以生動多變的線條表達自己的精神意境。下列對其代表作(如圖)風格的概括最準確的是( )A.飄逸自然 B.整齊劃一 C.雄渾粗獷 D.大小一致47.(2023·吉林長春·中考真題)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藝術作品是( )A.《蘭亭集序》 B.《女史箴圖》C.《洛神賦圖》 D.《顏氏家廟碑》48.(2023·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農業科技著作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是( )A.《齊民要術》 B.《本草綱目》C.《農政全書》 D.《天工開物》49.(2023·廣東·中考真題)天文學與數學是兩個關系密切的學術領域。在上述兩個領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A.張仲景 B.賈思勰 C.王羲之 D.祖沖之50.(2023·湖北武漢·中考真題)行書是介于草書、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書寫流暢,不像草書那樣難認,也不像楷書那樣端莊。觀察下圖,可知行書的特征之一是( )“天下第一行書”東晉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A.字形方扁,嚴實厚重 B.簡練明快,勢巧形密C.縱意奔放,張揚跳躍 D.棱角分明,骨力遒勁51.(2023·湖南懷化·中考真題)“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以上內容出自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該著作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它是( )A.《齊民要術》 B.《農政全書》 C.《天工開物》 D.《水經注》52.(2023·重慶·中考真題)北魏統治者重視書法藝術,流傳下來的魏碑書體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的一種重要形式。這種書體帶有漢隸筆法,融溫文爾雅與粗獷彪悍于一體,結體方嚴,筆畫沉著,變化多端,美不勝收。(如下圖所示)這表明魏碑藝術( )魏碑《張猛龍碑》(拓片)A.是我國北方民族交融的時代結晶 B.是書法開始成為專門藝術的標志C.被稱譽“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D.其書法名家的代表為鍾繇和胡昭53.(2023·四川成都·中考真題) 文物是殘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是水中的“蒙塵遺珠”,它往往會以獨特的方式,訴說歷史的真相,撥動我們的心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文物會說話】材料一圖1 刻有文字的甲骨 圖2 敦煌莫高窟的彩繪壁畫和雕塑(1)觀察圖1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該文物說的話是否正確。(請在正確項的括號內打“正確”,錯誤項的括號內打“錯誤”)A.“我”出生在商周時期。( )B.“我”身上的文字叫甲骨文,是中國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全部使用了象形造字方法。( )C.“我”身上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 )(2)觀察圖2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雕塑能告訴我們哪些歷史信息。【讓文物說話】材料二利簋及銘文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武王伐紂的日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點,而武王伐紂紀年的突破口,便藏在利簋的銘文中。利簋銘文提到周軍在“甲子”日“歲鼎”時取得關鍵勝利。“歲鼎”是指歲星(木星)運行至中天的天文景觀。考古學家、天文學家、歷史學家通力合作,根據利簋上“甲子”“歲鼎”等記錄,結合《尚書·牧誓》《國語》《淮南子》的歷史記載,通過計算機計算,將上述天文現象發生的時間范圍聚焦到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紂的日期得以確定。——據徐成《當失落的西周史從青銅器上獲得重生》(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讓文物“開口說話”可以運用哪些技術手段,利簋“開口說話”告訴了我們什么歷史真相。【聽懂文物說的話】材料三 廣袤的中華大地承載著超過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歷程。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寶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大多在歲月的海洋里失去了蹤跡。考古學就是尋找這些殘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是水中的“蒙塵遺珠”,勾勒出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軌跡和脈絡,讓古老的文明重新散發奪目的光輝。——據王新春《那些震驚世人的“遺珠”》(4)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我國文物考古的歷史價值。1.(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題)諸葛亮說:“曹操大軍南下,遠道而來,猶如強弩之末,又不習水戰,孫權劉備合作定能取勝。曹操敗后勢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驗證諸葛亮觀點的戰役是( )A.長平之戰 B.楚漢之爭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2.(2022·湖北襄陽·中考真題)下面文本框的內容摘自《歷史襄陽》。橫線上應該填入的人物是鐘靈毓秀 名人輩出 浪漫賦祖、悲秋騷人之宋玉 龍騰白水、奠基東漢之劉秀 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____ 田園詩祖、文壇奇葩之孟浩然A.諸葛亮 B.徐庶 C.皮日休 D.米芾3.(2022·四川內江·中考真題)公元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這里的“大陸”當時最主要是指( )A.魏 B.蜀 C.吳 D.晉4.(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題)《后漢書·孝獻帝紀》中記載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戰役:“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于烏林、赤壁。”該戰役A.發生于公元2世紀初 B.導致前秦統治土崩瓦解C.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D.實現了長江以北地區統一5.(2022·湖南懷化·中考真題)長沙走馬樓發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國吳簡14萬余片。從其記載的戶籍、書信等信息中發現,當時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來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兩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針對這種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A.這兩個字好聽、好記,寓意吉祥 B.湖南境內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C.受佛教影響,取名中具有禪意 D.中原人口遷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6.(2022·湖南衡陽·中考真題)西方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為“有意”和“無意”兩大類。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時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屬過去歷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遺留至今的、無意中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據此推知,下列屬于無意史料的是( )A.《漢書·王莽傳》對王莽性格的描述 B.《三國志》中有關當時飲食的記載C.末代皇帝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 D.《紅色中華》對蘇維埃建設的報道7.(2022·廣東·中考真題)十六國時期,氐族貴族深受漢族文明影響,皇帝苻堅“行禮于辟雍,祀先師孔子”,前秦政權形成“英儒畢集”局面。苻堅這一舉措( )A.改革了官員選拔制度 B.體現“無為而治”C.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8.(2022·內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題)《宋書》是記載南朝劉宋王朝歷史的史書。書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jiōng),蓋東西之極盛也”。這體現了南北朝時的( )A.政權對峙更迭 B.北方人民南遷 C.江南地區開發 D.民族發展活力9.(2022·山東青島·中考真題)在兩漢與隋唐兩個大一統時期之間,有一個恰似處于兩大歷史高峰之間的一段漫長而曲折的“山谷”。這個“山谷”所指的時期是( )A.夏商周時期 B.魏晉南北朝時期C.遼宋夏金元時期 D.明清時期10.(2022·山東青島·中考真題)綜合以下文獻史料,得出的推論符合史實的是( )《三國志·吳書·張昭傳》 “漢末大亂,徐方士民多避難揚土。”《三國志·魏書·衛覬傳》 “(漢末)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余家。”《三國志·吳書·全琮傳》 “是時(漢末)中州士人避亂而南。”A.三國時期吳國人口最多 B.東漢末年人口南遷C.三國時期魏國經濟繁榮 D.東漢末年社會穩定11.(2022·湖南張家界·中考真題)“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該詩是唐朝詩人韋莊對曾為“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古都的感慨。該古都是今天的( )A.北京 B.西安 C.洛陽 D.南京12.(2022·北京·中考真題)下圖文材料說明( )A.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學藝術繁榮發展C.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D.南方經濟超過北方13.(2022·山東臨沂·中考真題)王導是瑯琊郡臨沂縣人,他曾上書說:“教化萬民的根本在于正人倫,正人倫的關鍵措施在于興辦學校。學校興辦起來了,人們才得以明曉五教之禮,……成教化,定風俗,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司馬睿覽奏后,聽從了王導的建議。該上書反映了( )A.王導主張健全法制 B.東晉王朝重視發展教育C.東晉朝廷重文輕武 D.司馬睿善于向平民納諫14.(2022·河南·中考真題)317一589年,在這二百多年間,江南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發展到施用糞肥。這主要體現了江南地區A.生產技術的進步 B.環保意識的增強C.水利工程的興修 D.自然條件的優越15.(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題)《晉書》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該記載表明當時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是( )A.民族的大交融 B.海外貿易日益繁盛C.社會相對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遷16.(2022·四川資陽·中考真題)中華成語含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與下列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17.(2022·廣東深圳·中考真題)有學者探究了中國古代部分王朝選擇都城的主要原因人物 都城 定都的主要原因商王盤庚 殷 土地肥沃漢高祖劉邦 長安 易守難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洛陽 ▲明成祖朱棣 北京 威懾地方結合所學知識,可將表格補充完整的一項是( )A.發跡之地 B.軍事需要 C.宗教信仰 D.推行改革18.(2022·遼寧阜新·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 )A.阻礙了文化交流 B.削弱了北魏實力C.加劇了民族隔閡 D.促進了民族交融19.(2022·山東濟寧·中考真題)中國某朝代出現了如下社會現象,據此可以推斷該朝代是( )統治者尊崇儒學 開龍門石窟改鮮卑姓為漢姓 遷都城到洛陽A.曹魏 B.西晉 C.北魏 D.東晉20.(2022·貴州遵義·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隨著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內地,逐漸改變了漢族席地而坐的生活習俗。這一變化體現了( )A.政權分立的加劇 B.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C.民族交融的加強 D.勞動生產方式的改變21.(2022·山東濟南·中考真題)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開始大刀闊斧地推行漢化措施。如果用世紀年代的紀年方式表述,這一事件發生在( )A.公元前5世紀初 B.公元前5世紀末C.公元5世紀初 D.公元5世紀末22.(2022·江蘇鎮江·中考真題)下列兩幅圖片再現了北魏人民的經濟生活狀況。這些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主題是( )A.江南開發 B.民族交融 C.科舉取士 D.重文輕武23.(2022·甘肅金昌·中考真題)甘肅武威吐谷渾(鮮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區高等級貴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時兼具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點。這反映出( )A.中原文化強大的影響力 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C.吐谷渾獨特的文明特征 D.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24.(2022·湖南益陽·中考真題)如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 B.少數民族的漢化C.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D.民族交融的加強25.(2022·廣西河池·中考真題)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鮮卑姓改用漢姓的情況,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的意義是( )鮮卑姓 漢姓 鮮卑姓 漢姓拓跋 元 步六孤 陸拔拔 長孫 賀蘭 賀達奚 奚 獨孤 劉A.實現了南北統一 B.促進了民族交融C.增強了軍事力量 D.削弱了北魏實力26.(2022·四川廣安·中考真題)北魏孝文帝改革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等。這些措施( )A.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 B.促進了民族交融C.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 D.加強了社會經濟控制27.(2022·湖北荊州·中考真題)三國兩晉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晉短期統一外,其他朝代都處在分裂狀態。但是,這一時期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表現在( )A.實現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經濟重心南移C.科學技術領先世界 D.海外貿易高度發達28.(2022·四川廣元·中考真題)廣元某校歷史學習小組在開展合作探究時,制作了圖示卡片。下列選項與該卡片內容最契合的是( )A.商鞅變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興 D.北魏孝文帝改革29.(2022·湖北黃岡·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這表明(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閡消解 B.當時出現了民族交融的高潮C.各民族之間的偏見完全消除 D.“胡”“漢”觀念已經徹底淡薄30.(2022·江蘇無錫·中考真題)書法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被后人稱為“書圣”的書法家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下列屬于他的代表作的是( )A. B. C. D. 31.(2022·四川宜賓·中考真題)“入木三分”多比喻見解、議論、分析、刻畫很深刻,原形容書法的筆力極為強勁。與此成語原意有關的人物是( )A.司馬遷 B.王羲之 C.湯顯祖 D.孔尚任32.(2022·寧夏銀川·中考真題)甲骨文橫直轉折,小篆筆畫均勻,漢隸破圓而方,再變而為草、楷、行,漢字的書寫在“上下左右之位,方圓大小之形”的結構中,創造出多姿多彩的書法藝術。由此可見,漢字的演變特點是( )A.端正勁美雄渾敦厚 B.剛柔兼備蒼勁厚重C.風格各異一脈相承 D.結構穩定方折俊麗33.(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題)如圖作品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作者是( )A.柳公權 B.王羲之 C.歐陽詢 D.顏真卿34.(2022·內蒙古包頭·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間交往、交流與交融日益加強,南方經濟得到發展,科技文化顯著進步。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A.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B.消除了南北之間的差異C.奠定了隋唐統一的基礎 D.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35.(2022·海南·中考真題)《齊民要術》一書綜合整理了西周以來的農藝科學文獻,記錄了當時農藝的實踐經驗,涵蓋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知,這部書A.圖文并茂,藝術水平高 B.語言生動,可讀性強C.家喻戶曉,傳播范圍廣 D.內容豐富,綜合性強36.(2022·廣西·中考真題)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這項成果所屬領域是A.數學 B.歷法 C.醫學 D.文學37.(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題)以下是漢字“中國”演變的歷程,據此可知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A.漢字的傳承發生異變 B.漢字的演變趨勢由簡到繁C.漢字的發展一脈相承 D.象形是漢字唯一造字方式38.(2022·福建·中考真題)諺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過了小滿十月種,十日不種一場空”體現了先民( )A.強調不誤農時 B.主張種植水稻 C.關注農具革新 D.重視因地制宜39.(2022·江西·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小宋同學學習中國古代史后,對七個主題單元知識進行了整理,以下是他的學習筆記:(1)請補全筆記一內容。(2)請從下列提供的學習內容中選取四個,參照筆記一完成筆記二。40.(2022·四川內江·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規定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其一系列舉動推動了北魏發展,有效地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了文明進步和民族交融。——摘編自《孝文帝改革》材料二 雍正五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長期駐藏,會同西藏最高統治者監理西藏事務,諸如高級僧俗官員任免,財政收支稽核,地方軍隊指揮,涉外事務處理,司法、戶口、差役等政務的督察。駐藏大臣設置確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權行使,有力維護了西藏社會的安定與發展。——摘編自《清代駐藏大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哪一年?概括鮮卑族的社會習俗變化。其變化帶來了什么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駐藏大臣設立于哪一年?概括駐藏大臣的職能。其設置有什么重大影響?(1)三年(2022-2024)中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專題04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1.(2024·四川廣安·中考真題)東漢末年州郡割據,戰亂不已。對當時整個局勢產生關鍵性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的戰役是( )A.長平之戰 B.赤壁之戰 C.淝水之戰 D.郾城大戰【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對當時整個局勢產生關鍵性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的戰役”和所學知識可知,208年,曹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對峙,曹軍大潰,曹操帶著敗兵北撤。赤壁之戰對當時整個局勢產生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時期,排除A項;淝水之戰是前秦和東晉之間的戰爭,排除C項;郾城大戰是南宋岳飛率領“岳家軍”與金軍之間的戰爭,排除D項。故選B項。2.(2024·湖北武漢·中考真題)下圖是小歷同學根據課堂學習內容繪制的思維導圖。依此判斷,他學習的是( )A.江南地區的開發 B.北方各族的內遷C.黃河流域的統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思維導圖中描述的是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西晉末年以來,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禍南下,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再加上南方自然條件優越,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迅速發展,A項正確;北方各族內遷的地域是黃河流域,與江南地區無關,排除B項;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黃河流域,排除C項;題干描述的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不是文化內容,更不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項。故選A項。3.(2024·湖南·中考真題)西晉滅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遷。截至南朝初陰,南渡人口已達九十五萬,占當時南方人口總數的六分之一。這推動了( )A.八王之亂的爆發 B.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C.江南地區的開發 D.北方農業技術的進步【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西晉滅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遷。截至南朝初陰,南渡人口已達九十五萬,占當時南方人口總數的六分之一。”結合所學可知,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C項正確;八王之亂發生在西晉滅亡之前,因果倒置,不符合“推動了”題意,排除A項;三國鼎立局面發生在西晉之前,因果倒置,不符合“推動了”題意,排除B項;北方人南遷一定程度上不會推動北方農業技術的進步,反而人口的流失,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北方農業技術的進步,排除D項。故選C項。4.(2024·新疆·中考真題)某個朝代開國伊始,就形成了所謂“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這樣的君臣共享天下的局面,也是其政治特征。這個朝代是( )A.東漢 B.西晉 C.東晉 D.北魏【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與馬,共天下”是說東晉時期,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了北方大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間,王導位高權重,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瑯琊王氏家族與當時皇室力量勢均力效,甚至還有過之,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C項正確;東漢典型的政治特征是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西晉實現了短暫的統一,但二世而亡,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北魏孝文帝進行了漢化改革,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5.(2024·江蘇蘇州·中考真題)下列示意圖揭示出這一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答案】B【解析】依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幅圖片反映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情況,第二幅圖片體現了北方少數民族內遷,促進了民族交融,北方人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人口大遷移,使各民族間加強了交往、交流與交融,所以其階段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B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反映的是夏商周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A項;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是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C項;“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是中國近代史的時代特征,排除D項。故選B項。6.(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齊民要術》記載,隨著北方人民的大量南徙,必然會把生產工具攜帶而來。適合南方的,可能有所推廣:不適合的,則會不斷改進。該著作所述現象( )A.導致了東漢政權的衰亡 B.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C.奠定了北魏統一的基礎 D.推動了南北對峙的形成【答案】B【解析】據題干“《齊民要術》記載,隨著北方人民的大量南徙,必然會把生產工具攜帶而來。適合南方的,可能有所推廣:不適合的,則會不斷改進。”和所學知識可知,北人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B項正確;導致了東漢政權的衰亡的原因是政治腐敗、土地高度集中,排除A項;奠定了北魏統一的基礎與題意不符,題干未涉及有利于北魏統一的信息,反映的是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排除C項;題干信息中未涉及推動南北對峙的形成的信息,反映的是北人南遷帶去先進勞動工具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7.(2024·四川廣安·中考真題)《晉書 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材料表明,當時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是( )A.鐵制農具和牛耕開始使用 B.曲轅犁的推廣C.《農政全書》推廣先進技術 D.社會比較安定【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可知,史料大意為天下沒有戰事,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百姓安居樂業,因此材料表明當時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是社會比較安定,D項正確;鐵制農具和牛耕開始使用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不符合題干時間,排除A項;曲轅犁發明是在唐朝時期,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農政全書》是明代徐光啟創作的農書,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8.(2024·天津·中考真題)下列成語典故出自于淝水之戰的是( )A.紙上談兵 B.破釜沉舟 C.聞雞起舞 D.草木皆兵【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堅征集了八十多萬兵力,打算一舉滅亡東晉。但由于驕傲自大,指揮失誤再加上秦軍中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斗士不愿為前秦賣命導致前秦大軍被東晉軍隊8萬人在淝水之戰中打敗。“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這次戰役,D項正確;紙上談兵出自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排除A項;破釜沉舟與巨鹿之戰有關,排除B項;聞雞起舞指的是東晉祖逖北伐,排除C項。故選D項。9.(2024·四川廣元·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尚武精神影響中原,中原地區的圍棋、投壺等體育項目傳入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這反映了當時( )A.政權的更替 B.江南的開發 C.科技的進步 D.民族的交融【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尚武精神影響中原,中原地區的圍棋、投壺等體育項目傳入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當時民族的交融,D項正確;政權的更替,是指政權更迭或者社會制度改換,與題干信息“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尚武精神影響中原,中原地區的圍棋、投壺等體育項目傳入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沒有聯系,排除A項;江南地區的開發使江南地區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與題干信息“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尚武精神影響中原,中原地區的圍棋、投壺等體育項目傳入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沒有聯系,排除B項;科技的進步是指利用科學技術成果,不斷完善社會生產和服務領域的各個方面,以便具體解決各項社會經濟任務,題干內容沒有涉及科技,題干信息反映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尚武精神影響中原,中原地區的圍棋、投壺等體育項目傳入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排除C項。故選D項。10.(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此時北方,胡漢合舞已成為普遍的風氣。這反映魏晉時期北方地區( )A.民族間經濟交往密切 B.民族的大交融C.社會政局的動蕩不安 D.生活豐富多彩【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學習農業技藝,而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此時北方,胡漢合舞已成為普遍的風氣”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魏晉以來,各民族之間逐漸的民族隔閡趨于緩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我國北方出現各民族大交融的歷史現象,B項正確;材料體現北方地區各族互相學習,體現的是民族交融,不僅僅是民族間經濟交往,排除A項;材料體現北方的民族交融,沒有涉及社會政局怎樣,排除C項;材料表明北方出現各民族大交融的現象,不是表達北方生活豐富多彩,排除D項。故選B項。11.(2024·重慶·中考真題)在山西大同北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風,繪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晉文公、漢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畫風與《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這反映了( )A.鮮卑族的農業生產水平 B.魏晉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C.魏晉南北朝政權的并立 D.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的影響【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在山西大同北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風,繪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晉文公、漢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畫風與《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可知,北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風的畫風與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反映了漢族文化傳播到了北魏,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產生了影響,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鮮卑族的農業生產情況,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的影響,沒有體現魏晉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政權的并立”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2.(2024·河南·中考真題)曹魏建立后,百姓購買物品、計算物價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時,北方很多地方“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該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這一時期北方( )A.鑄幣金屬匱乏 B.幣制較為混亂 C.農業技術落后 D.商品經濟衰退【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曹魏建立后,百姓購買物品、計算物價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時,北方很多地方‘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已,民間盛行以物易物,恰好說明國家分裂、戰亂不已會阻礙商品經濟發展,D項正確;題干信息反映的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受阻,不能說明鑄幣金屬匱乏,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以物換物,不能說明幣制較為混亂,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商品經濟,不是農業技術,排除C項。故選D項。13.(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下列改革中,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的是( )A.商鞅變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變法 D.戊戌變法【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于494年遷都洛陽,并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B項正確;商鞅變法主要是富國強兵,滿足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的需要,排除A項;王安石變法主要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封建統治,排除C項;戊戌變法主張“變法圖強”,以挽救民族危亡,排除D項。故選B項。14.(2024·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以下屬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成果的是( )A.《齊民要術》 B.《農政全書》 C.《天工開物》 D.《本草綱目》【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齊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中國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專著之一,A項正確;《農政全書》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編著的大型農業科學巨著,排除B項;《天工開物》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所著,排除C項;《本草綱目》是明朝李時珍著,排除D項。故選A項。15.(2024·廣西·中考真題)鍾繇的楷書剛柔兼備,王羲之的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北魏的書法雄勁駿放、端莊古雅。這體現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 )A.風格多樣 B.交流頻繁 C.立意高遠 D.題材廣泛【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鍾繇的楷書剛柔兼備,王羲之的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北魏的書法雄勁駿放、端莊古雅”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家的作品風格不同,各具特色,給人以不同的藝術感染力,體現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風格多樣,A項正確;材料只是在介紹不同的書法風格,沒有體現出相互之間的交流情況,排除B項;材料主旨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風格多樣,沒有涉及書法的立意是否高遠,題材是否廣泛,排除CD項。故選A項。16.(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某校書法社團學員在臨摹《蘭亭集序》書法字帖時,被其“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筆勢所折服。《蘭亭集序》的作者是( )A.王羲之 B.顏真卿 C.柳公權 D.歐陽詢【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蘭亭集序》”“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和所學知識可知,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書法特點是“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本人被譽為“書圣”,A項正確;顏真卿、柳公權是唐朝著名書法家,并稱“顏柳”,兩人的書法被稱為“顏筋柳骨”,排除BC項;歐陽詢為唐朝書法家,代表作為楷書《九成宮醴泉銘》,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17.(2024·福建·中考真題)據表可知,《齊民要術》( )時期 農書 內容主要來源東漢 《四民月令》 日常農事活動北魏 《齊民要術》 收集整理的百余種古書明朝 《農政全書》 大量引用《齊民要術》A.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B.強調因地制宜C.開創農書撰寫的先河 D.注重工具革新【答案】A【解析】通過表格和結合所學可知,《齊民要術》是北朝賈思勰收集整理百余種古書而成,這里面就包括《四民月令》里面的相關內容,這說明《齊民要術》起到承上作用;明朝《農政全書》大量引用《齊民要術》的內容,其起到啟下的作用,A項正確;賈思勰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但在題干中未體現,排除B項;東漢時期已經有農書了,《齊民要術》開創農書撰寫的先河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題干強調的是《齊民要術》的作用,并未說明工具革新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18.(2024·山東煙臺·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小麥進一步擴種,加之面粉發酵技術的成熟以及石轉磨的普及,麥食地位不斷提升,胡漢融合的豐富飲食文化進一步顯現。下列文獻中最早記錄該時期麥類作物栽培和麥食生產加工的是( )A.《蘭亭集序》 B.《齊民要術》 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該書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還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寶貴的思想,B項正確;《蘭亭集序》是書法作品,排除A項;《天工開物》《農政全書》都是明朝的著作,時間不符,排除CD項。故選B項。19.(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北魏遷都洛陽后營建的龍門石窟,從其飛天身上飄揚的絲帶、清瘦飄逸的風貌和超凡脫俗的神韻中,可窺探到中原漢文化的諸多影響。這一現象反映出( )A.南北政權對峙 B.江南經濟開發 C .書法藝術成熟 D.北方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北魏遷都洛陽后營建的龍門石窟,從其飛天身上飄揚的絲帶、清瘦飄逸的風貌和超凡脫俗的神韻中,可窺探到中原漢文化的諸多影響”和所學知識可知,北魏石窟中飛天和佛像的服飾寬袍大袖、峨冠博帶的漢族傳統因素逐漸增加,體現出的是民族之間的相互交融,D項正確;題干描述的是北魏遷都洛陽后石窟中飛天形象的改變,不涉及南北政權對峙,排除A項;題干只描述了北魏的情況,沒有涉及江南經濟開發,排除B項;題干描述的是石窟中飛天的形象,不涉及書法藝術成熟,排除C項。故選D項。20.(2024·四川遂寧·中考真題)東晉王羲之被后人譽為“書圣”,時人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下列作品能夠體現這一特點的是( )A.《蘭亭序》 B.《玄秘塔碑》 C.《顏氏家廟碑》 D.《九成宮醴泉銘》【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王羲之的行書、楷書擺脫了以往帶有隸、篆的痕跡,當時的人就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王羲之的代表作是《蘭亭集序》,達到收放自如、渾然天成的境界。《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A項正確,《玄秘塔碑》是柳公權的作品,為楷書書法作品,排除B項;《顏氏家廟碑》是唐顏真卿的作品,排除C項;《九成宮醴泉碑銘》是唐歐陽詢的作品,排除D項。故選A項。21.(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題)北魏時期,賈思勰編寫的《齊民要術》不僅系統總結了公元6世紀以前中國北方的傳統農學成就,還總結了內遷少數民族的醫療技術和畜牧業經驗。這體現了當時( )A.南北文化的交流 B.民族交融的趨勢C.階級矛盾的緩和 D.傳統科技的轉型【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賈思勰編寫的《齊民要術》不僅系統總結了公元6世紀以前中國北方的傳統農學成就,還總結了內遷少數民族的醫療技術和畜牧業經驗”可知,《齊民要術》不僅總結了北方傳統農學成就,還總結了內遷少數民族的醫療技術和畜牧業經驗,這體現了當時民族交融的趨勢,B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民族交融問題,并未涉及到南北文化交流問題,排除A項;題干未涉及不同階級,無法得出階級矛盾的緩和的結論,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民族交融,并未說明傳統科技轉型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22.(2024·甘肅·中考真題)甘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戰略位置重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漢時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險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區筑塞障亭隧,成為西漢政府在西北防務的重要內容。《漢書》記載:“元狩二年,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發徙民充實之。”《后漢書》有“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谷”的記載,通過這些措施鞏固了漢政府在河西的統治。同時,漢政府陸續建立了郡、縣等各級行政管理機構,遣官治理民政、部署防務。——摘編自《漢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材料二 五涼時期(十六國時期),河西走廊政局相對穩定,為儒學在河西地區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一批儒學大家不為世俗所左右,勤于治學,著書立說,開館收徒,使漢文化在河西地區得以傳承和發展。西晉末年,京城官員張軌主動請求調往武威,就任涼州刺史,他采取了“重教化”與“拔賢才”的政策,使得河西走廊地區儒學昌盛,井井有條。——摘編自紀錄片《河西走廊》解說詞(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政府治理河西走廊的措施。(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五涼時期河西地區儒學昌盛的原因。【答案】(1)措施:修筑邊塞;移民實邊;實行屯田;設置郡縣。(2)原因:政局相對穩定;儒學家的倡導;地方政府支持;民族交融的推動。【解析】(1)措施:根據材料一“西漢時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險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區筑塞障亭隧,成為西漢政府在西北防務的重要內容。”可知,西漢政府修筑邊塞;根據材料二“元狩二年,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發徙民充實之。”可知,移民實邊;根據材料一“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谷”可知,實行屯田;根據材料一“同時,漢政府陸續建立了郡、縣等各級行政管理機構,遣官治理民政、部署防務。”可知,設置郡縣。(2)原因:根據材料二“五涼時期(十六國時期),河西走廊政局相對穩定,為儒學在河西地區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可知,政局相對穩定;根據材料二“一批儒學大家不為世俗所左右,勤于治學,著書立說,開館收徒,使漢文化在河西地區得以傳承和發展。”可知,儒學家的倡導;根據材料二“西晉末年,京城官員張軌主動請求調往武威,就任涼州刺史,他采取了‘重教化’與‘拔賢才’的政策,使得河西走廊地區儒學昌盛,井井有條。”可知,地方政府支持。結合所學可知,五涼時期政權分立,民族交融,有利于儒學的發展。1.(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229年,孫權稱帝,吳國建立。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_____的聯系。( )A.洛陽 B.成都 C.開封 D.臺灣【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230年,吳國的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的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D項正確;洛陽、成都、開封都是大陸城市,與題干的“夷洲(臺灣)”無關,排除ABC項。故選D項。2.(2023·山東東營·中考真題)下圖是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的形勢圖。它是( )A.西漢形勢圖 B.三國鼎立形勢圖 C.元朝形勢圖 D.明朝形勢圖【答案】B【解析】根據“魏、蜀、吳”和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的是三國鼎立形勢圖。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進入三國時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9年,孫權稱帝,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B項正確;西漢、元朝、明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與“魏、蜀、吳”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3.(2023·新疆·中考真題)辛棄疾所作(南鄉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里“曹”的主要貢獻是( )A.完成了北方統一 B.結束了州郡割據的局面C.改善了民族關系 D.加強了大陸與臺灣聯系【答案】A【解析】由材料“‘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并結合所學可知,這里“曹”指的是曹操。曹操通過官渡之戰,殲滅袁紹主力,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赤壁之戰后,曹操經營關中,掃平關中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的統一,A項正確;曹操只是掃平了關中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并沒有結束州郡割據的局面,排除B項;改善了民族關系的是諸葛亮,排除C項;加強了大陸與臺灣聯系的是孫權,排除D項。故選A項。4.(2023·黑龍江·中考真題)《三國演義》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的故事有助于我們了解( )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淝水之戰 D.長平之戰【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大軍,為此后三國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礎,孔明、周瑜都是孫權、劉備聯軍的代表人物,“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都是《三國演義》中關于赤壁之戰的典故,B項正確;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打敗袁紹的重要戰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排除A項;淝水之戰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前秦與東晉之間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排除C項;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與趙國之間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排除D項。故選B項。5.(2023·天津·中考真題)學習歷史需要了解和掌握歷史紀年方法。赤壁之戰發生的公元208年還可以表述為( )A.公元2世紀初 B.公元2世紀末 C.公元3世紀初 D.公元3世紀末【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常來說,一個世紀是指100年,而世紀的計算方法是以公歷紀年為基礎。具體世紀換算公式為百位數上加1,如:公元208年換算成世紀就是公元3世紀初,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6.(2023·遼寧阜新·中考真題)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某學生繪制了如下政權更迭圖,圖中“?”處的朝代是( )A.秦朝 B.西晉 C.隋朝 D.元朝【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三國中國力最弱的蜀漢最先被魏國滅亡,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皇位取代魏國建立了晉朝,定都在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統一全國。空格處應該填的朝代名稱是西晉,B項正確;秦朝結束的是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局面,排除A項;隋朝結束的是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排除C項;元朝滅南宋,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排除D項。故選B項。7.(2023·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下圖是西晉頒給內遷少數民族酋長的“晉歸義羌侯”印文。該印文可以了解西晉的( )A.農業發展 B.海外貿易 C.朝政腐敗 D.民族關系【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西晉頒給內遷少數民族酋長的“晉歸義羌侯”印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晉給內遷少數民族酋長頒發印章,說明內遷少數民族歸屬西晉,民族交融趨勢加強,因此題干印文可以了解西晉的民族關系,D項正確;題干信息說明的是西晉當時民族關系,與農業發展,海外貿易,朝政腐敗無關,排除ABC項。故選D項。8.(2023·北京·中考真題)以下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某單元的知識結構示意圖,其中①處應為( )A.人口遷徙 B.孝文帝改革C.大運河的開通 D.經濟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根據圖示可知這一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根據材料“區域經濟江南地區的開發”結合所學可知,西晉短暫統一這一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內遷,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帶來的技術和勞動力等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也促進了民族關系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A項正確;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時期,排除B項;大運河的開通是隋朝,排除C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排除D項。故選A項。9.(2023·內蒙古通遼·中考真題)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劉曜攻破洛陽,殺死貴族、官僚、庶民三萬余人,洛陽變成一片瓦礫,從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戰亂之中。上述歷史事件帶來的社會影響是( )A.促進民族交融,推動孝文帝漢化改革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遷,促進江南開發C.打擊北方門閥勢力,推動了歷史發展D.消除了民族隔閡,鞏固了大一統國家【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從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戰亂之中”和所學知識可知,從公元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歷史上稱之為“十六國”,十六國時期各國相互征戰,經濟遭到破壞,社會動蕩,北方大量人口為躲避戰亂進行南遷,促進了江南的開發,B項正確;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混戰的局面,此后孝文帝進行改革,排除A項;唐末黃巢起義使傳統的北方門閥士族遭到毀滅性打擊,排除C項;消除了民族隔閡,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10.(2023·福建·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英勇頑強的尚武精神影響中原,中原地區的圍棋、投壺等體育項目傳入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這說明了(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開發 C.文治的出現 D.科技的進步【答案】A【解析】由材料“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英勇頑強的尚武精神影響中原,中原地區的圍棋、投壺等體育項目傳入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并結合所學可知,這說明了民族的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不僅在經濟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頻繁,A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沒有涉及江南的開放,排除B項;題干沒有涉及文治,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民族的交融沒有體現科舉的進步,排除D項。故選A項。11.(2023·海南·中考真題)東晉初年,江南糧荒嚴重,但南北勞動人民兩支生產大軍,用無比堅韌的力量戰勝了自然,使江南農業發展邁進一大步,這表明江南農業發展得益于( )A.自然環境優越 B.生產工具改進C.高產作物引進 D.農民辛勤勞動【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東晉初年,江南糧荒嚴重,但南北勞動人民兩支生產大軍,用無比堅韌的力量戰勝了自然,使江南農業發展邁進一大步”可知,題干材料重點強調了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是南北勞動人民兩支生產大軍的辛勤勞動,D項正確;自然環境優越、生產工具改進是東晉時期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但題干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B項;東晉時期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產作物引進,排除C項。故選D項。12.(2023·江蘇常州·中考真題)中國歷史留給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與如圖所示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A.紙上談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 D.三顧茅廬【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圖片“東晉”“淝水”等信息和所學可知,如圖所示歷史事件是淝水之戰,形成的典故是草木皆兵,C項正確;紙上談兵與戰國時期趙括有關,排除A項;朝秦暮楚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排除B項;三顧茅廬為東漢末年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故事,排除D項。故選C項。13.(2023·廣東廣州·中考真題)南北朝時期,至少有七十萬人從北方遷移到長江流域,使長江中下游的“荊揚二州,戶口半天下”,倉廩充實。這反映了南北朝時期( )A.科學技術的進步 B.君主專制的實行C.北方政局的穩定 D.江南地區的開發【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至少有七十萬人從北方遷移到長江流域”“荊揚二州,戶口半天下”“倉廩充實”,可知反映了南北朝時期北民大量南遷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D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北民南遷推動了江南的開發,沒有體現科學技術的進步或君主專制的實行,排除AB項;當時北民大量南遷是因為北方政局不穩、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排除C項。故選D項。14.(2023·江蘇泰州·中考真題)《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的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出現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國家實現統一 B.南方條件優越 C.對外交往發達 D.北方人民南遷【答案】D【解析】據題干“東晉后期的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區的開發。東晉后期,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區戰亂較少社會安定,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先進的技術和工具、南下移民與江南民眾的共同努力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南遷,D項正確; 東晉時期,國家并未實現統一,排除A項;南方條件優越是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發達,排除C項。故選D項。15.(2023·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當時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是( )①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②當時的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③北人南遷,帶去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區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據題意,天下無事對應社會安定,時和年豐對應區自然條件優越,此外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動亂使得北民南遷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①②③④符合題意,D項符合題意,D項正確;由此可知ABC項不全面,排除ABC項。故選D項。16.(2023·山東濱州·中考真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能證明“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觀點的是( )A.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B.江南地區的開發C.前秦東晉淝水之戰 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江南地區開發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還有就是人民的辛勤勞作,這證明了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辛勤勞動的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B項正確;西晉之所以能夠滅吳統一全國,一則是順應了歷史統一的大趨勢,二則是西晉整體實力遠遠超過東吳,前秦東晉的淝水之戰中,東晉之所以能以弱勝強,主要是因為苻堅的驕傲自滿和東晉的戰略得當,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交融,這證明國家政策可以促進民族交融,ACD三項中的歷史無法證明“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觀點,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17.(2023·安徽·中考真題)東晉南朝時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販賣、擺攤設點的正規“市”之外,還有農民臨時集市的“草市”,軍隊設的“軍市”,與周邊民族進行貿易的“互市”等,星羅棋布,遍布各地。這反映當時( )A.商業貿易活動的頻繁 B.長期分裂局面的結束C.市突破了時間的限制 D.重農抑商政策的廢除【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東晉南朝時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販賣、擺攤設點的正規“市”之外,還有農民臨時集市的“草市”,軍隊設的“軍市”,與周邊民族進行貿易的“互市”等,星羅棋布,遍布各地。”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當時商業貿易活動的頻繁,A項正確;據所學可知,東晉南朝時期的時代特點是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排除B項;市突破了時間的限制,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重農抑商政策的廢除,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A項。18.(2023·重慶·中考真題)九年級(1)班的同學們在歷史探究學習中,圍繞主題收集了一些史料,現摘錄部分典型如下。他們探究的主題應該是( )內容 出處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 《史記》幽、冀、青、并、兗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國北方)流人相帥(率)過江滄。 《晉書》江南之為國盛矣……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 (建康)貢使商旅,方舟萬計。 《宋書》A.政權建設與社會進步 B.技術發明與經濟發展C.人口遷徙與區域開發 D.商業繁盛與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國北方)流人相帥(率)過江滄。”分析可知,材料體現了北方人南遷,依據材料“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及材料“江南之為國盛矣……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建康)貢使商旅,方舟萬計。”分析可知,材料體現了江南地區由荒涼到繁盛的發展情況,因此,他們探究的主題應該是人口遷徙與區域開發,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政權建設”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技術發明”,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D項。故選C項。19.(2023·內蒙古興安盟·中考真題)“30歲以上的鮮卑官員要逐步改說漢語,30歲以下的要立即改說漢語,故意說鮮卑語的,要丟官降爵 很多鮮卑王子娶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以上史實描述的是( )A.西周分封制 B.秦國商鞅變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30歲以上的鮮卑官員要逐步改說漢語,30歲以下的要立即改說漢語,故意說鮮卑語的,要丟官降爵 很多鮮卑王子娶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說漢語的措施,C項正確;西周分封制秦國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均與題干“鮮卑官員”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項。20.(2023·江蘇鎮江·中考真題)歷史上民族交融的形式多樣,主要有:①民族遷徙;②政策促進;③文化互鑒;④生產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屬于(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4世紀后期,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為了順應這一趨勢,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社會發展,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故孝文帝改革屬于政策促進,②符合題意,B項正確;民族遷徙、文化互鑒和生產交流與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21.(2023·內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題)下圖是一本中國簡史類圖書的目錄(節選)。判斷第三章的題目應該是( )導言 中國的誕生 第一章 先秦:中華文明的氣質來源 第二章 秦漢:中華帝國的框架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___ ……A.民族與思想大融合 B.帝國的盛放與凋殘C.現代的“拂曉時辰” D.沒能進入的“大航海時代”【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的“ 魏晉南北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政權分立,各民族之間交往密切,促進了民族交融。A項正確;帝國的盛放與凋殘符合明清時期的特征,排除B項;現代的“拂曉時辰”與魏晉南北朝不符,排除C項;沒能進入的“大航海時代”與 魏晉南北朝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2.(2023·山東聊城·中考真題)“去夷即華,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亂,然后修禮樂,興制度而文之。考其漸積之基,其道德雖不及于三代,而其為功,何異王者之興!”這段文字評述的是(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晉武帝 D.北魏孝文帝【答案】D【解析】據題干“去夷即華,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亂,然后修禮樂,興制度而文之。考其漸積之基,其道德雖不及于三代,而其為功,何異王者之興!”和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眾議遷都洛陽,然后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進行改革:用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貴族聯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鞏固了北魏的統治。因此,材料評述的是北魏孝文帝,D項正確;漢高祖、漢文帝、晉武帝都是漢族政權的皇帝,而“去夷即華”強調的是少數民族政權,排除ABC項。故選D項。23.(2023·湖北恩施·中考真題)擅長騎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轉入農耕生活,發展了冶鐵和制陶等手工業。西晉時,洛陽貴族官僚,爭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雜居地區的漢人,也學習經營畜牧業。這主要說明( )A.農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間交流交往交融加強C.社會經濟得到空前發展 D.“胡”“漢”隔閡完全消除【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擅長騎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轉入農耕生活,發展了冶鐵和制陶等手工業”說明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手工業技術;題干“西晉時,洛陽貴族官僚,爭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雜居地區的漢人,也學習經營畜牧業”說明漢人喜歡少數民族的東西,向他們學習。因此題干主要說明是各民族間交流交往交融加強,B項正確;題干不能說明農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排除A項;題干說明各民族之間經濟上密切交往,但不能體現空前發展,排除C項;“胡”“漢”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排除D項。故選B項。24.(2023·山東濟南·中考真題)魏主下詔:“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如語音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資治通鑒》這段記載,反映的是( )A.漢文帝以德化民 B.漢武帝獨尊儒術C.光武帝釋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漢語【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如語音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和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他力排眾議,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等內容,D項正確;題干中的“魏主”為北魏孝文帝,排除ABC項。故選D項。25.(2023·江蘇泰州·中考真題)《資治通鑒》載:魏主下詔,“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A.說漢話 B.改漢姓 C.通婚姻 D.易漢服【答案】B【解析】據題干“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題干反映的是鮮卑族改用漢姓的史實,B項正確;說漢話、通婚姻、易漢服與題干中的改漢姓無關,排除ACD項。故選B項。26.(2023·遼寧錦州·中考真題)我國古代某位政治家用文治移風易俗,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本國的實力。他是( )A.南朝宋文帝 B.北魏太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南朝梁武帝【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措施”和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494年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C項正確;南朝宋文帝在位時期都城在建康,沒有遷都過洛陽,排除A項;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沒有推行漢化措施,排除B項;南朝梁武帝在位時都城在建康,沒有遷都過洛陽,排除D項。故選C項。27.(2023·江蘇宿遷·中考真題)某班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探尋“孝文帝遷都的緣由”。第2組同學按任務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紀初中國又進入一個寒冷期,《齊民要術》記載,這一時期華北地區桃樹開花較之前晚10~20天;《晉書》記載的異常霜降的出現較以往更頻繁,平城地區也屢受災荒。據此判斷,這一小組研究任務應是側重追尋遷都的(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軍事因素 D.環境因素【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3世紀初中國又進入一個寒冷期,《齊民要術》記載,這一時期華北地區桃樹開花較之前晚10~20天;《晉書》記載的異常霜降的出現較以往更頻繁,平城地區也屢受災荒。”可知,反映的是天氣因素對都城的影響,屬于自然環境的因素,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遷都的政治因素,排除A項;天氣問題與文化和軍事因素無關,排除BC項。故選D項。28.(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題)張明同學做的歷史單元筆記中有“三國鼎立”、“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關鍵詞,由此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三國鼎立”、“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關鍵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出現了魏蜀吳,西晉,東晉,南北朝等割據分裂政權,這期間還出現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權分立,民族交融是當時的突出特點,C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周時代特征,排除A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B項;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29.(2023·湖南長沙·中考真題)中國歷史上遷都的因素有很多,如戰爭、改革、環境等。下列事件中,為了推進改革、學習先進文化而遷都的是( )A.商朝盤庚遷殷 B.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C.明成祖遷都北京 D.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因為北魏的都城地處偏僻的平城,不利于對廣大中原地區的統治;孝文帝想要充分吸收漢族的文化制度來治理和統一中原地區;他想要遷都來獲得漢族地主的認可的正統地位;孝文帝還希望通過遷都來學習漢族先進文化,B項正確;盤庚遷殷,是發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歷史事件,是指盤庚繼位后,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排除A項;明成祖遷都北京是為了鞏固統治和明朝的戰略安全,排除C項;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是因為抗日戰爭的需要,排除D項。故選B項。30.(2023·貴州貴陽·中考真題)下圖是史明明同學擬辦歷史手抄報的素材,其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齊國管仲改革 B.秦國商鞅變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宋王安石變法【答案】C【解析】根據手抄報內容“鮮卑族;494年遷都洛陽;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該鮮卑姓為漢姓。”可知,手抄報主要說明魏晉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制,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C項正確;齊國管仲改革實行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減少稅收增加人口生育水平,排除A項;秦國商鞅變法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授田于百姓;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排除B項;北宋王安石變法實行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排除D項。故選C項。31.(2023·廣東深圳·中考真題)豹炙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食肉習慣。在炙肉時,將整只動物放在火上燒烤,再分塊分食。南北朝時,南北方社會上層的宴飲中,食用炙烤肉類現象普遍。南齊高帝曾賜給江淹鵝炙和美酒,獎勵他草擬詔書有功。說明這一時期( )A.北人大量遷往南方 B.南方社會相對穩定C.南北方飲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豹炙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食肉習慣”“南北朝時,南北方社會上層的宴飲中,食用炙烤肉類現象普遍”可知,題干說明南北朝時,北方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也傳入南方,民族之間相互交融,D項正確;“北人大量遷往南方”在題干中未有體現,排除A項;“南方社會相對穩定”在題干中未有體現,排除B項;“南北方飲食基本一致”與“南北方社會上層的宴飲中,食用炙烤肉類現象普遍”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2.(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真題)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各民族間思想感情日益溝通,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完成了國家統一 B.加強了君主專制C.促進了民族交融 D.增強了北魏實力【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可知,胡漢觀念逐漸淡薄,這是因為兩個民族趨于一體,這體現的是民族交融,C項正確;北魏沒有統一中國,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君主專制,排除B項;“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這是說民族交融,不能體現增強了北魏實力,排除D項。故選C項。33.(2023·甘肅金昌·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雜居相處,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創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現出新的社會面貌,進而形成新的“中國”——隋唐國家。這說明,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 )A.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B.徹底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C.奠定了隋唐繁榮與發展的基礎 D.加速了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雜居相處,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創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現出新的社會面貌,進而形成新的‘中國’——隋唐國家。”和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發展奠定了隋唐繁榮與發展的基礎,C項正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是秦漢時期,排除A項;“徹底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表述太絕對,排除B項;“共同創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現出新的社會面貌”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4.(2023·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歸納總結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據學習筆記,歸納的學習主題是( )·三國鼎立 ·西晉的短暫統一 ·江南地區的開發 ·北魏孝文帝改革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答案】B【解析】分析題干學習筆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鼎立指的是魏蜀吳三個政權的并立,西晉短暫統一后,中國又陷入分裂混戰之中,進入了十六國時期。由于北方長期戰亂,大批北方人南遷,既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也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由此可知,題干學習筆記的學習主題可歸納為“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B項正確;夏商周是我國的早期國家,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處于變革的時期。由此可知,“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這一主題與題干學習筆記無關,排除A項;“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應是隋唐時期的特征,排除C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應是明清時期的特征,排除D項。故選B項。35.(2023·湖北荊州·中考真題)朱紹侯在《中國古代史》中寫道:“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以上材料說明( )A.漢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導 B.民族交融方式多樣C.斗爭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漢之別觀念淡化【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可以得出,友好交往、統治者的主動政策、民族斗爭說明民族交融方式多樣,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提到漢族的主導地位,排除A項;材料只是列出“友好交往、統治者的主動政策、民族斗爭”等方式,沒有體現斗爭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到胡漢之別觀念淡化,排除D項。故選B項。36.(2023·湖北隨州·中考真題)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活力的改革是( )A.建立郡縣制 B.實行“和親” C.設置都護府 D.推行漢化措施【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統一后,為了學習和接受漢文化,更好的統治中原廣大地區,北魏孝文帝把都城從平成遷到了洛陽,實施一系列漢化措施,進行改革,如禁止穿鮮卑族服裝,改穿漢人的服裝;禁用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D項正確;建立郡縣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實行的制度,與題干內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A項;實行“和親”,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外族或者外國出于各種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與題干內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B項;唐朝在邊疆設置的都護府,負責轄區一切事務,與題干內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7.(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題)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活力”在后世體現為( )A.隋唐時期的繁榮與發展 B.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C.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D.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A項正確;北朝后期的北方各民族大交融與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沒有關系,排除BCD項。故選A項。38.(2023·甘肅天水·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自稱是黃帝后裔、匈奴自認為是夏朝后裔,他們主動學習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漢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這反映了當時( )A.民族交融加強 B.邊疆地區文教發達C.民族政權并立 D.邊境貿易活躍繁榮【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鮮卑族自稱是黃帝后裔、匈奴自認為是夏朝后裔,他們主動學習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漢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表明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相互學習,反映了當時民族交融加強,A項正確;邊疆地區文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政權的并立和邊境貿易,排除CD項。故選A項。39.(2023·山東臨沂·中考真題)“阿堅百萬南牧,倏忽長驅吾地。破強敵,在謝公處畫,從容頤指。”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綱對4世紀末期一次以少勝多著名戰役的描述。這次戰役是( )A.巨鹿之戰 B.官渡之戰 C.淝水之戰 D.郾城之戰【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的“阿堅”“謝公”“4世紀”“以少勝多”,結合所學可知,“阿堅”指的是前秦君主苻堅,“謝公”指的是東晉一方的總指揮謝安,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是發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戰,C項正確;巨鹿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世紀,官渡之戰發生在公元200年,郾城之戰發生在1139年,均與“4世紀”時間不符,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40.(2023·四川宜賓·中考真題)《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改革前,舉行祭典依北土舊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華夏禮制,由皇帝親祭。這一變化( )A.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 B.推動了北魏統一南北C.促進了鮮卑政權的漢化 D.提升了官員政治素養【答案】C【解析】根據“北魏孝文帝改革前,舉行祭典依北土舊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華夏禮制,由皇帝親祭。”可知,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舉行祭典由按照北土舊俗到按照華夏禮制,這一變化促進了鮮卑政權的漢化。北魏孝文帝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促進民族大融合,C項正確;北魏孝文帝改革沒有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排除A項;北魏沒有統一南北,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舉行祭典的變化,沒有反映提升了官員政治素養,排除D項。故選C項。41.(2023·湖南懷化·中考真題)魏主下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這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項措施( )A.改漢姓 B.穿漢服 C.通漢婚 D.用漢語【答案】D【解析】據題干“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結合所學可知,“北俗之語言”即鮮卑語,這段材料表明孝文帝禁止官員在朝廷上說“北語”,屬于語言方面的漢化改革,即學習說漢語,D項正確;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ABC項。故選D項。42.(2023·四川成都·中考真題)下圖是北魏宣武帝為父親孝文帝、母親文昭皇太后祈福而雕刻的浮雕,圖中孝文帝及其隨從的衣冠器物均有明顯的漢族風格。這一風格能夠佐證當時( )A.經濟的發展 B.藝術的高超 C.民族的交融 D.軍力的強盛【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圖中孝文帝及其隨從的衣冠器物均有明顯的漢族風格。”結合所學可知,出現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孝文帝改革中改穿漢族服飾等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融,C項正確;風格不能佐證經濟發展、軍力強盛,排除AD項;服飾的風格看不出藝術高超,排除B項。故選C項。43.(2023·江蘇無錫·中考真題)北魏賈思勰總結了北方農業生產的經驗,強調要掌握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依據天時地利的具體特點,合理使用人力,謀求事半功倍。下列能反映這一思想的作品是( )A.《齊民要術》 B.《農政全書》 C.《本草綱目》 D.《天工開物》【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北魏賈思勰總結了北方農業生產的經驗,強調要掌握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依據天時地利的具體特點,合理使用人力,謀求事半功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還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寶貴的思想,A項正確;《農政全書》是明代徐光啟創作的農書,排除B項;《本草綱目》是李時珍的醫學著作,排除C項;《天工開物》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著作,排除D項。故選A項。44.(2023·西藏·中考真題)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這位科學家是( )A.張衡 B.徐光啟 C.宋應星 D.祖沖之【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北朝的祖沖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一千年,D項正確;張衡是東漢著名的科學家,張衡精通天文歷算,創制世界上最早的渾天儀和地動儀,正確解釋了月食的成因;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觀點。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排除A項;徐光啟是明朝著名科學家,代表作是《農政全書》,排除B項;宋應星是明朝科學家,著有《天工開物》,被稱作“十七世紀工藝百科全書”,排除C項。故選D項。45.(2023·山東青島·中考真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民族交融和南北經濟的發展,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創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屬于這一時期“科技”成就的是( )A.《傷寒雜病論》 B.《齊民要術》C.《本草綱目》 D.《天工開物》【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齊民要術》是北朝北魏時期中國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B項正確;《傷寒雜病論》是東漢張仲景所著中醫經典著作,排除A項;《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所著,排除C項;《天工開物》是明代科技著作,排除D項。故選B項。46.(2023·四川甘孜·中考真題)王羲之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獨辟蹊徑,以生動多變的線條表達自己的精神意境。下列對其代表作(如圖)風格的概括最準確的是( )A.飄逸自然 B.整齊劃一 C.雄渾粗獷 D.大小一致【答案】A【解析】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的是東晉的王羲之。當時的人就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王羲之的代表作是《蘭亭集序》達到收放自如、渾然天成的境界。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對其代表作風格概括最準確的是飄逸自然,A項正確;整齊劃一、雄渾粗獷、大小一致都不是《蘭亭集序》的風格,排除BCD項。故選A項。47.(2023·吉林長春·中考真題)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藝術作品是( )A.《蘭亭集序》 B.《女史箴圖》C.《洛神賦圖》 D.《顏氏家廟碑》【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依據所學可知,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尊為“書圣”,他的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A項正確;顧愷之是東晉著名畫家,他擅長的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代表作有《女史藏圖》和《洛神賬圖》,排除BC項;《顏氏家廟碑》是唐建中元年(780年)顏真卿為其父顏惟貞刻立,碑文記述了顏氏家族及其仕宦經歷、后裔仕途、治學經世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A項。48.(2023·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農業科技著作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是( )A.《齊民要術》 B.《本草綱目》C.《農政全書》 D.《天工開物》【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農業科技著作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可知,《齊民要術》是北朝時期的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書中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不誤農時;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還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反映出當時農業生產技術已經達到很高水平,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項正確;《本草綱目》是李時珍編纂的藥物學巨著,排除B項;《農政全書》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農學家徐光啟,排除C項;明朝末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排除D項。故選A項。49.(2023·廣東·中考真題)天文學與數學是兩個關系密切的學術領域。在上述兩個領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A.張仲景 B.賈思勰 C.王羲之 D.祖沖之【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運用劉徽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創制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是祖沖之在天文歷法上的成就,D項正確;張仲景是醫學家,排除A項;賈思勰是農學家,排除B項;王羲之是書法家,排除C項。故選D項。50.(2023·湖北武漢·中考真題)行書是介于草書、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書寫流暢,不像草書那樣難認,也不像楷書那樣端莊。觀察下圖,可知行書的特征之一是( )“天下第一行書”東晉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A.字形方扁,嚴實厚重 B.簡練明快,勢巧形密C.縱意奔放,張揚跳躍 D.棱角分明,骨力遒勁【答案】B【解析】觀察題干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行書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體現了行書簡練明快,勢巧形密的特征,B項正確;字形方扁,嚴實厚重不符合行書簡練明快的特點,排除A項;縱意奔放,張揚跳躍是草書的特點,排除C項;柳公權的書法棱角分明,骨力遒勁與題干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B項。51.(2023·湖南懷化·中考真題)“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以上內容出自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該著作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它是( )A.《齊民要術》 B.《農政全書》 C.《天工開物》 D.《水經注》【答案】A【解析】據題干“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結合所學可知,《齊民要術》是北朝時期賈思勰的著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該書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A項正確;《農政全書》是明朝時期徐光啟的農學著作,時間晚于《齊民要術》,排除B項;《天工開物》是明朝宋應星的著作,對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排除C項;《水經注》是北魏酈道元的地理學著作,排除D項。故選A項。52.(2023·重慶·中考真題)北魏統治者重視書法藝術,流傳下來的魏碑書體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的一種重要形式。這種書體帶有漢隸筆法,融溫文爾雅與粗獷彪悍于一體,結體方嚴,筆畫沉著,變化多端,美不勝收。(如下圖所示)這表明魏碑藝術( )魏碑《張猛龍碑》(拓片)A.是我國北方民族交融的時代結晶 B.是書法開始成為專門藝術的標志C.被稱譽“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D.其書法名家的代表為鍾繇和胡昭【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北魏統治者重視書法藝術”“這種書體帶有漢隸筆法,融溫文爾雅與粗獷彪悍于一體,結體方嚴,筆畫沉著,變化多端,美不勝收。”表明魏碑作為楷書的一種,在中國書法藝術寶庫中散發著獨特的魅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時期,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融,體現在書法上,造成字體帶有漢隸筆法,同時蒼勁厚重,粗獷雄渾,A項正確;東漢以后,紙的改進應用,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書法已經成為專門的藝術供人們欣賞,排除B項;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稱譽“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排除C項;材料信息體現的是魏碑藝術有民族交融的特點,與書法家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53.(2023·四川成都·中考真題) 文物是殘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是水中的“蒙塵遺珠”,它往往會以獨特的方式,訴說歷史的真相,撥動我們的心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文物會說話】材料一圖1 刻有文字的甲骨 圖2 敦煌莫高窟的彩繪壁畫和雕塑(1)觀察圖1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該文物說的話是否正確。(請在正確項的括號內打“正確”,錯誤項的括號內打“錯誤”)A.“我”出生在商周時期。( )B.“我”身上的文字叫甲骨文,是中國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全部使用了象形造字方法。( )C.“我”身上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 )(2)觀察圖2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雕塑能告訴我們哪些歷史信息。【讓文物說話】材料二利簋及銘文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武王伐紂的日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點,而武王伐紂紀年的突破口,便藏在利簋的銘文中。利簋銘文提到周軍在“甲子”日“歲鼎”時取得關鍵勝利。“歲鼎”是指歲星(木星)運行至中天的天文景觀。考古學家、天文學家、歷史學家通力合作,根據利簋上“甲子”“歲鼎”等記錄,結合《尚書·牧誓》《國語》《淮南子》的歷史記載,通過計算機計算,將上述天文現象發生的時間范圍聚焦到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紂的日期得以確定。——據徐成《當失落的西周史從青銅器上獲得重生》(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讓文物“開口說話”可以運用哪些技術手段,利簋“開口說話”告訴了我們什么歷史真相。【聽懂文物說的話】材料三 廣袤的中華大地承載著超過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歷程。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寶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大多在歲月的海洋里失去了蹤跡。考古學就是尋找這些殘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是水中的“蒙塵遺珠”,勾勒出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軌跡和脈絡,讓古老的文明重新散發奪目的光輝。——據王新春《那些震驚世人的“遺珠”》(4)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我國文物考古的歷史價值。【答案】(1)A.正確 B.錯誤 C.正確(2)從其內容中可以了解當時的宗教信仰、社會生活、商貿往來、民族交往、中外交流等情況;從藝術方面可以了解當時壁畫和雕塑的技法、風格、水平;比較不同時段的壁畫和雕塑的差異,可以發現社會各方面相關的變化。(3)手段:文獻史料研讀、天文歷法知識、物理技術、化學方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真相:文獻記載的武王伐紂真實可信(武王伐紂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4)了解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狀況;更好地接近歷史的真實;找到更多國家、民族的歷史記憶;清晰再現中華文明的輝煌,增強民族自信心。【解析】(1)根據圖一,結合所學可知,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A項正確;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B項錯誤;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C項正確。(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雕塑的信息可以從內容、藝術方面、社會變化等著手,如從其內容中可以了解當時的宗教信仰、社會生活、商貿往來、民族交往、中外交流等情況;從藝術方面可以了解當時壁畫和雕塑的技法、風格、水平;比較不同時段的壁畫和雕塑的差異,可以發現社會各方面相關的變化。(3)根據材料二“考古學家、天文學家、歷史學家通力合作,根據利簋上“甲子”“歲鼎”等記錄,結合《尚書·牧誓》《國語》《淮南子》的歷史記載,通過計算機計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以運用的手段可以從文獻、天文歷法、化學生物等角度分析,如:文獻史料研讀、天文歷法知識、物理技術、化學方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根據材料“利簋銘文提到周軍在“甲子”日“歲鼎”時取得關鍵勝利。”可知,利簋“開口說話”的真相是:文獻記載的武王伐紂真實可信(武王伐紂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4)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我國文物考古的歷史價值可以從了解當時各方面狀況、了解歷史、中華文明著手,如了解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狀況;更好地接近歷史的真實;找到更多國家、民族的歷史記憶;清晰再現中華文明的輝煌,增強民族自信心。1.(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題)諸葛亮說:“曹操大軍南下,遠道而來,猶如強弩之末,又不習水戰,孫權劉備合作定能取勝。曹操敗后勢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驗證諸葛亮觀點的戰役是( )A.長平之戰 B.楚漢之爭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取勝,曹操戰敗,這場戰爭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D項正確;長平之戰是秦國一統天下過程中的一次大戰,通過此戰,秦國擊敗了中原唯一能與其抗衡的趙國,排除A項;楚漢之爭是項羽、劉邦為爭奪政權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排除B項;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的戰爭,發生在北方地區,排除C項。故選D項。2.(2022·湖北襄陽·中考真題)下面文本框的內容摘自《歷史襄陽》。橫線上應該填入的人物是鐘靈毓秀 名人輩出 浪漫賦祖、悲秋騷人之宋玉 龍騰白水、奠基東漢之劉秀 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____ 田園詩祖、文壇奇葩之孟浩然A.諸葛亮 B.徐庶 C.皮日休 D.米芾【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千古明相指的諸葛亮,正因他對劉備的輔助,才避免了劉備被曹操剿滅的危險,正因他的謀劃,劉備、孫權結成聯盟,并通過赤壁之戰,打敗曹操,才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A項正確;徐庶與諸葛亮是同一時期的人物,但其未擔任宰相,排除B項;皮日休是唐朝詩人,排除C項;米芾是宋代詞人,排除D項。故選A項。3.(2022·四川內江·中考真題)公元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這里的“大陸”當時最主要是指( )A.魏 B.蜀 C.吳 D.晉【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吳政權正式形成,三國分立局面正式形成,公元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C項正確;魏在北方, 蜀領有今天四川等地方, 晉266年~420年,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4.(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題)《后漢書·孝獻帝紀》中記載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戰役:“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于烏林、赤壁。”該戰役A.發生于公元2世紀初 B.導致前秦統治土崩瓦解C.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D.實現了長江以北地區統一【答案】C【解析】據題干關鍵信息“公元208年”“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于烏林、赤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戰。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曹操。赤壁之戰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公元208年是3世紀初,排除A項;導致前秦統治土崩瓦解的是淝水之戰,排除B項;赤壁之戰并沒有實現了長江以北地區統一,排除D項。故選C項。5.(2022·湖南懷化·中考真題)長沙走馬樓發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國吳簡14萬余片。從其記載的戶籍、書信等信息中發現,當時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來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兩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針對這種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A.這兩個字好聽、好記,寓意吉祥 B.湖南境內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C.受佛教影響,取名中具有禪意 D.中原人口遷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答案】D【解析】根據“當時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來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兩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可知,當時湖南長沙有很多外地人口,最合理的解釋是中原人口遷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客”“思”寓意吉祥、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和受佛教影響,排除ABC項。故選D項。6.(2022·湖南衡陽·中考真題)西方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為“有意”和“無意”兩大類。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時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屬過去歷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遺留至今的、無意中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據此推知,下列屬于無意史料的是( )A.《漢書·王莽傳》對王莽性格的描述 B.《三國志》中有關當時飲食的記載C.末代皇帝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 D.《紅色中華》對蘇維埃建設的報道【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的“無意史料指原屬過去歷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遺留至今的、無意中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信息的那些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志》中有關當時飲食的記載屬于無意史料,故B符合題意;《漢書·王莽傳》對王莽性格的描述、末代皇帝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紅色中華》對蘇維埃建設的報道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時人和后人的想法,屬于有意史料,排除ACD。故選B。7.(2022·廣東·中考真題)十六國時期,氐族貴族深受漢族文明影響,皇帝苻堅“行禮于辟雍,祀先師孔子”,前秦政權形成“英儒畢集”局面。苻堅這一舉措( )A.改革了官員選拔制度 B.體現“無為而治”C.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材料中說明氐族貴族深受漢族文明影響。前秦政權也吸收漢族儒生參政。這中措施顯然有利于民族交融,D項正確;材料中舉措不是改革了官員選拔制度,排除A項;材料中是有為而治,排除B項;重用漢族人,不是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排除C項。故選D項。8.(2022·內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題)《宋書》是記載南朝劉宋王朝歷史的史書。書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jiōng),蓋東西之極盛也”。這體現了南北朝時的( )A.政權對峙更迭 B.北方人民南遷 C.江南地區開發 D.民族發展活力【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蓋東西之極盛也”可知,南北朝時期南方地區社會相對比較穩定、輕徭薄賦,百姓安居樂業,經濟有了明顯發展,因此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C項正確;《宋書》主要是南方政權,不體現北方政權情況,無從得出政權對峙更迭,排除A項;北民南遷是江南得以開發的原因,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民族發展是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原因,材料強調表現,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9.(2022·山東青島·中考真題)在兩漢與隋唐兩個大一統時期之間,有一個恰似處于兩大歷史高峰之間的一段漫長而曲折的“山谷”。這個“山谷”所指的時期是( )A.夏商周時期 B.魏晉南北朝時期C.遼宋夏金元時期 D.明清時期【答案】B【解析】根據中國古代朝代的演進可知,兩漢和隋唐之間的朝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B項正確;夏商周是在兩漢之前,排除A項;遼宋夏金元和明清是在隋唐之后,排除CD項。故選B項。10.(2022·山東青島·中考真題)綜合以下文獻史料,得出的推論符合史實的是( )《三國志·吳書·張昭傳》 “漢末大亂,徐方士民多避難揚土。”《三國志·魏書·衛覬傳》 “(漢末)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余家。”《三國志·吳書·全琮傳》 “是時(漢末)中州士人避亂而南。”A.三國時期吳國人口最多 B.東漢末年人口南遷C.三國時期魏國經濟繁榮 D.東漢末年社會穩定【答案】B【解析】根據圖片,“漢末大亂,徐方士民多避難揚土”、“(漢末)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余家”、“是時(漢末)中州士人避亂而南”,可以得出荊州、揚州都屬于南方地區,所以得出結論東漢末年人口南遷,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三國時期吳國人口最多,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三國時期魏國經濟繁榮,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東漢末年社會穩定,排除D項。故選B項。11.(2022·湖南張家界·中考真題)“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該詩是唐朝詩人韋莊對曾為“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古都的感慨。該古都是今天的( )A.北京 B.西安 C.洛陽 D.南京【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三國鼎立時期,吳國定都建業,也就是今南京,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從420﹣589的170年里,南方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統稱“南朝”,它們的都城都在建康,即今南京,D項正確;元明清定都北京,大順定都 西安 ,東漢定都洛陽,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12.(2022·北京·中考真題)下圖文材料說明( )A.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學藝術繁榮發展C.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D.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南朝青瓷蓮花尊”、“《宋書》記載南朝“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西晉末年以來,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南下,推動了江南地區得到開發,C項正確;題干材料說明的是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無關,排除A項;題干材料說明的是江南地區得到開發,沒有涉及文學藝術繁榮發展,排除B項;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是在南宋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13.(2022·山東臨沂·中考真題)王導是瑯琊郡臨沂縣人,他曾上書說:“教化萬民的根本在于正人倫,正人倫的關鍵措施在于興辦學校。學校興辦起來了,人們才得以明曉五教之禮,……成教化,定風俗,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司馬睿覽奏后,聽從了王導的建議。該上書反映了( )A.王導主張健全法制 B.東晉王朝重視發展教育C.東晉朝廷重文輕武 D.司馬睿善于向平民納諫【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正人倫的關鍵措施在于興辦學校。學校興辦起來了,人們才得以明曉五教之禮,……成教化,定風俗,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可知,該上書反映了東晉王朝重視發展教育,B項正確;題干材料闡述的興辦學校從重要性,沒有涉及健全法制,排除A項;材料反映東晉重視教育,沒有涉及輕視武將,排除C項;王導出身瑯琊王氏,是東晉開國元勛,政治家、書法家,鎮軍司馬王裁的兒子,不是平民,排除D項。故選B項。14.(2022·河南·中考真題)317一589年,在這二百多年間,江南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發展到施用糞肥。這主要體現了江南地區A.生產技術的進步 B.環保意識的增強C.水利工程的興修 D.自然條件的優越【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317一589年,在這二百多年間,江南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發展到施用糞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農業生產由火耕水耨這一原始的農業耕作方式到施用糞肥,這主要體現的是生產技術的進步,A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環保意識增強、水利工程的興修、自然條件優越的信息,排除BCD項。故選A項。15.(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題)《晉書》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該記載表明當時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是( )A.民族的大交融 B.海外貿易日益繁盛C.社會相對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答案】C【解析】據材料“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可知,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是南方戰亂少,社會安定,有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C項正確;ABD項都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但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BD項。故選C項。16.(2022·四川資陽·中考真題)中華成語含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與下列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投鞭斷流”“草木皆兵”可知,與淝水之戰有關。383年,前秦王苻堅征集了八十多萬兵力,打算一舉滅亡東晉。但由于驕傲自大,指揮失誤再加上秦軍中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斗士不愿為前秦賣命,導致前秦大軍被東晉軍隊8萬人在淝水之戰中打敗,D正確;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與趙國發生的戰略決戰,排除A項;巨鹿之戰是項羽與秦朝之間進行的一次決戰,排除B項;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和孫劉聯軍之間的一次大型戰役,排除C項。故選D項。17.(2022·廣東深圳·中考真題)有學者探究了中國古代部分王朝選擇都城的主要原因人物 都城 定都的主要原因商王盤庚 殷 土地肥沃漢高祖劉邦 長安 易守難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洛陽 ▲明成祖朱棣 北京 威懾地方結合所學知識,可將表格補充完整的一項是( )A.發跡之地 B.軍事需要 C.宗教信仰 D.推行改革【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進行漢化改革,為了推行漢化改革,他遷都洛陽,這樣,就有利于改革的進行,D項正確;北魏發跡于北方草原,排除A項;洛陽易攻難守,因此,遷都洛陽并不是出于軍事需要,排除B項;北魏信奉北方草原的薩滿教,洛陽盛行佛教,排除C項。故選D項。18.(2022·遼寧阜新·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 )A.阻礙了文化交流 B.削弱了北魏實力C.加劇了民族隔閡 D.促進了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實力,D項正確;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一系列漢化措施,促進了文化交流,排除A項;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強北魏實力,排除B項;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交融,排除C項。故選D項。19.(2022·山東濟寧·中考真題)中國某朝代出現了如下社會現象,據此可以推斷該朝代是( )統治者尊崇儒學 開龍門石窟改鮮卑姓為漢姓 遷都城到洛陽A.曹魏 B.西晉 C.北魏 D.東晉【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所示社會現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朝代是北魏。北魏孝文帝尊崇儒學;為宣傳佛教,北魏開鑿了龍門石窟:孝文帝改革中改鮮卑姓為漢姓:孝文帝力排眾議,于494年遷都洛陽,C項正確;曹魏不涉及改鮮卑姓為漢姓,排除A項;西晉不涉及改鮮卑姓為漢姓,排除B項;東晉以建康為都,排除D項。故選C項。20.(2022·貴州遵義·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隨著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內地,逐漸改變了漢族席地而坐的生活習俗。這一變化體現了( )A.政權分立的加劇 B.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C.民族交融的加強 D.勞動生產方式的改變【答案】C【解析】根據“魏晉南北朝時,隨著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內地,逐漸改變了漢族席地而坐的生活習俗。”可得出漢族和的生活習慣受到其他少數民族的影響,反映出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加強,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政權的分立加劇,排除A項;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排除B項;材料反映生活習慣,而不是生產方式,排除D項。故選C項。21.(2022·山東濟南·中考真題)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開始大刀闊斧地推行漢化措施。如果用世紀年代的紀年方式表述,這一事件發生在( )A.公元前5世紀初 B.公元前5世紀末C.公元5世紀初 D.公元5世紀末【答案】D【解析】根據“公元494年”并結合所學可知,一世紀是一百年,在百位數上加1就是世紀,4+1等于5世紀,習慣上每個世紀頭20年叫某世紀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紀末,因此北魏孝文帝494年遷都洛陽,時間上應該表述為公元5世紀末,D項正確;A、B、C三項時間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D項。22.(2022·江蘇鎮江·中考真題)下列兩幅圖片再現了北魏人民的經濟生活狀況。這些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主題是( )A.江南開發 B.民族交融 C.科舉取士 D.重文輕武【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幅圖片反映了漢族與北方民族相互學習,反映了北魏時期的民族交融,B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江南開發,排除A項;材料與科舉取士無關 ,排除C項;材料不能反映北魏重文輕武,排除D項。故選B項。23.(2022·甘肅金昌·中考真題)甘肅武威吐谷渾(鮮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區高等級貴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時兼具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點。這反映出( )A.中原文化強大的影響力 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C.吐谷渾獨特的文明特征 D.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吐谷渾(鮮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區高等級貴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時兼具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點。”可知,吐谷渾墓葬群體現了多民族交融的特征,即中華文明多元一體,B項正確;中原文化強大的影響力、吐谷渾獨特的文明特征、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在題干中未體現,排除ACD項。故選B項。24.(2022·湖南益陽·中考真題)如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 B.少數民族的漢化C.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D.民族交融的加強【答案】D【解析】根據圖片“漢族婦女制作蒸饃和烙餅磚畫”可知,這是漢族接受受北方少數民族的飲食;“北朝穿漢服的貴族婦女”可知,這體現的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漢族的服飾;“南朝穿胡服的宮廷樂隊”可知,這體現的是漢族接受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這些圖片反映的主題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民族交融,D項正確;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題干中未體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真分類匯編-歷史:專題04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原卷版).docx 3真分類匯編-歷史:專題04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