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三年(2022-2024)中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 含答案解析:專題10 資產(chǎn)階級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三年(2022-2024)中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 含答案解析:專題10 資產(chǎn)階級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資源簡介

三年(2022-2024)中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
專題10 資產(chǎn)階級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2024·河北·中考真題)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反映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要求民族獨立、政治民主和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愿望,它使革命派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成為民主革命的鮮明旗幟。“它”指的是( )
A.《天朝田畝制度》 B.“扶清滅洋”
C.三民主義 D.民主與科學
2.(2024·四川德陽·中考真題)《中國斷代史》中寫道,“推翻帝制,是對中國歷數(shù)千年而根深蒂固的封建主義的一次毀滅性的破壞,而資本主義的政治觀念和制度……都在中國得到了實踐。”材料評述的歷史事件是( )
A.洋務運動 B.辛亥革命 C.戊戌變法 D.五四運動
3.(2024·湖北武漢·中考真題)下圖是1912年四川軍政府鑄造的銀幣,銀幣背面上方鑄“中華民國元年”,中間鑄刻的篆書“漢”字取代了慣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權的蟠龍圖案。這一變化可以佐證辛亥革命( )
A.追求民主共和 B.掀起實業(yè)救國熱潮
C.廢除科舉制度 D.推翻北洋軍閥統(tǒng)治
4.(2024·山東煙臺·中考真題)維恩圖是一種關系型圖表,可以很好地用其比較歷史事件。如下圖所示,重疊部分是兩個歷史事件的共同點,應填寫( )
A.救亡圖存 B.自強求富 C.扶清滅洋 D.三民主義
5.(2024·貴州黔南·中考真題)1935年,電影《漁光曲》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該影片獲獎的時間換算成民國紀年是( )
A.民國二十年 B.民國二十二年
C.民國二十四年 D.民國二十六年
6.(2024·廣東·中考真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初,入同盟會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數(shù)千”,趨炎附勢之徒也競相加入,借以獲得進身之階。這反映了( )
A.民主革命任務完成 B.辛亥革命潛藏危機
C.民生主義初步實現(xiàn) D.軍閥割據(jù)局面形成
7.(2024·貴州黔南·中考真題)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chǎn)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jù)的史料。下列各項中屬于研究辛亥革命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油畫《武昌起義》 B.國家博物館館藏《清帝退位詔書》
C.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 D.茅家琦等人所著《孫中山評傳》
8.(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題)清末,梁啟超首先提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到民國初年,各種以“中華”命名的組織和機構蓬勃興起,如“中華革命黨”“中華銀行”等。這一現(xiàn)象( )
A.否定了傳統(tǒng)的華夷觀念 B.有利于維新變法思想傳播
C.體現(xiàn)民族意識進一步覺醒 D.推動民主革命運動的發(fā)展
9.(2024·重慶·中考真題)從下列兩幅形勢圖中可以得出的推論是( )
A.革命運動都從南到北席卷全國 B.革命中宣布獨立的省區(qū)完全相同
C.兩次斗爭都反對北洋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 D.孫中山為維護共和展開了不懈斗爭
10.(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下側漫畫《二五與一十之比較》選自1920年8月6日出版的《新聞報》。該漫畫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成果喪盡 B.護國戰(zhàn)爭北上討袁
C.五四運動呼之欲出 D.北洋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
11.(2024·云南·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雙重打擊下。清王朝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員開始效法西方,創(chuàng)辦軍事和民用工業(yè)。編練新式陸海軍,興辦新式教育,一場歷時30多年的運動由此興起,這場運動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新產(chǎn)業(yè)。新知識、新觀念,初步帶動了中國近代化運動的開展。
——摘編自張海鷗等《中國近代史》(第二版)
材料二
由早期維新思想家發(fā)展而來的一批新式知識分子。在內憂外患的沖擊和中西文化的碰撞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個共同認識;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甲午戰(zhàn)后,他們作為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代表,開始登上政治舞臺。1898年的戊戌變法,就是他們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1840—4919)》(第四版)
材料三
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發(fā)半年左右),有人在《時報》上發(fā)表了以《新陳代謝》為題的文章,其中寫道: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tǒng)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槍炮興,弓矢滅;斷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fā)興,辮子滅……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陸代記》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這場運動”的名稱及該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救國主張,列舉他們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
(4)綜合以上材料和問題,談談你對中國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認識。
12.(2024·安徽·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
材料 1873年,梁啟超生于廣東新會。12歲入廣州學海堂。16歲中恐人。22歲協(xié)助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由此拉開了發(fā)法維新運動的序幕,23歲任《時務報》主筆,撰寫《變法通議》等文章,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交者天下之公理也”25歲參與戊戌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27歲發(fā)表《少年中國說》,指出“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42歲發(fā)表《異戰(zhàn)所謂國體問題者》,參加護國運動。52歲任清華研究院導師。1929年病逝于北平。
——據(jù)吳其昌著《梁啟超傳》等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公車上書”的歷史背景。
(2)從材料中選取5項信息,運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簡要的梁啟超年譜。
(3)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梁啟超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00字左右)
13.(2024·上海·中考真題)讀材料,析原因
同學們研究辛亥革命時發(fā)現(xiàn)各界在武昌起義爆發(fā)后的態(tài)度有所不同。
材料一:清政府的話大意是革命軍勾結在一起,要盡早撲滅,防止革命影響范圍越來越廣
材料二:各國使館人員的話你們革命軍英明勇武,感激其保護武漢華僑,嚴守中立態(tài)度
材料三:孫中山接受采訪雖然武昌起義,我們革命軍準備不是很充分,但是由于全國各省都在紛紛響應,以及我們革命軍非常的英勇,所以說我支持,然后他們會勝利。
(1)根據(jù)材料一,清政府對武昌起義的采取的措施。
(2)根據(jù)材料二,總結各國對武昌起義的態(tài)度。
(3)根據(jù)材料三,孫中山對起義態(tài)勢樂觀態(tài)度的原因( )(雙選)
A.起義準備充分 B.阻撓勢力不多 C.各省紛紛響應 D.軍隊作戰(zhàn)勇猛
(4)各方對于武昌起義的爆發(fā)存在不同的態(tài)度,結合材料,分析原因。
1.(2023·湖北十堰·中考真題)歷史評價是對歷史現(xiàn)象或史實進行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評判表述,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B.《南京條約》中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C.鄧世昌在黃海海戰(zhàn)中壯烈殉國
D.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
2.(2023·山東濟南·中考真題)如圖是位于濟南千佛山東麓的辛亥革命山東烈士墓,這里埋葬著同盟會山東支部負責人。他是( )
A.徐鏡心 B.劉冠三 C.孫寶琦 D.王永福
3.(2023·山東東營·中考真題)章士釗在《孫逸仙·自序》中寫道:“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認……”,此語旨在說明( )
A.孫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B.孫中山是革命黨公認的領袖
C.孫中山是武昌起義的領導者 D.孫中山是黃花崗起義的指揮者
4.(2023·貴州貴陽·中考真題)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為振興中國耗盡畢生精力,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孫中山的革命指導思想是( )
A.師夷長技 B.維新變法 C.三民主義 D.實業(yè)救國
5.(2023·安徽·中考真題)1905年《民報》創(chuàng)刊后,陸續(xù)發(fā)表了《民族的國民》《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等文章。這反映出《民報》作者群體( )
A.傾向改良 B.主張革命 C.擁護君主立憲 D.贊成君主專制
6.(2023·遼寧錦州·中考真題)章士釗在《孫逸仙·自序》中寫道:“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孫中山能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主要是因為他( )
A.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領導太平天國運動
B.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維新變法
C.創(chuàng)建興中會,建立同盟會,領導辛亥革命
D.領導秋收起義,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
7.(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某學校圍繞辛亥革命制定研學旅行計劃時,選取了廣州、南京、武昌、北京為目的地。你認為武昌一地的研學主題應該是(  )
A.締造共和 B.浴血共和
C.共和夢碎 D.維護共和
8.(2023·山東青島·中考真題)孫中山說:“欲救武漢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漢之一著,而在各省之響應也。”引發(fā)“各省之響應”的事件是( )
A.廣州起義 B.同盟會成立 C.武昌起義 D.北伐戰(zhàn)爭
9.(2023·遼寧營口·中考真題)從1911年10月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湖北、湖南、廣西、四川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這是響應( )
A.黃花崗起義的爆發(fā) B.北伐戰(zhàn)爭的進行
C.武昌起義的勝利 D.護國戰(zhàn)爭的發(fā)動
10.(2023·廣東·中考真題)
命令 …… (三)工程八營,以占領楚望臺軍械庫為目的。 …… (五)四十二標一營左隊進攻漢陽城 …… (六)四十二標二營占領漢口大智門、硚口一帶。 …… 總司令蔣翊武
與此“命令”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武昌起義 B.黃花崗起義 C.護國戰(zhàn)爭 D.中華民國成立
11.(2023·天津·中考真題)“20世紀初,有一年份叫辛亥,有一壯舉叫首義……”歌謠中辛亥年發(fā)生的“首義”是指( )
A.安慶起義 B.廣西起義 C.黃花崗起義 D.武昌起義
12.(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tǒng)帝下詔退位,3月11日,孫中山頒布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此可知,這一時期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是(  )
A.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 B.從屈辱走向獨立
C.從封閉走向開放 D.從專制走向民主
13.(2023·四川內江·中考真題)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萬歲”的歡呼聲中,舉行了隆重的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典禮,孫中山宣讀了《大總統(tǒng)誓詞》。這一事件宣告了( )
A.革命在武漢三鎮(zhèn)取得勝利 B.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C.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失敗 D.五四運動直接目標實現(xiàn)
14.(2023·湖北·中考真題)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參議院行使立法權,臨時大總統(tǒng)總攬政務,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上述規(guī)定( )
A.體現(xiàn)了三權分立的民主原則 B.強化了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C.標志著封建主義的徹底結束 D.反映了驅除韃虜?shù)母锩硐?br/>15.(2023·福建·中考真題)某校歷史社團開展研究性學習,查找到兩張學生文憑:一張是京師大學堂的畢業(yè)文憑,落款是“宣統(tǒng)元年”;另一張是京師第一蒙養(yǎng)院附設女子小學堂文憑,落款是“中華民國元年”,上述紀年方式的變化反映了( )
A.新式學校的出現(xiàn) B.女性地位的提高
C.歷史發(fā)展的潮流 D.封建制度的結束
16.(2023·湖北隨州·中考真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實行( )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憲制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代表大會制
17.(2023·江西·中考真題)如果一個民族面對著深重的危機,卻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只是沉浸在一片悲憤和沮喪絕望的情緒中,或者只是不顧一切地起來蠻干,那談不上民族的新覺醒,這就需要有新的社會力量站在民族解放運動的前頭。材料中的“新的社會力量”領導了( )
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
18.(2023·江蘇宿遷·中考真題)下圖反映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勝利,并引發(fā)各省紛紛響應。最終,革命行動( )
A.推翻了北洋政府 B.終結了封建專制
C.結束了清朝統(tǒng)治 D.創(chuàng)建了人民軍隊
19.(2023·山東聊城·中考真題)“打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因而也觸動了傳統(tǒng)社會的各條神經(jīng),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在新舊遞嬗的歷史進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滅的影響。”這段材料評價的是( )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運動
20.(2023·山東濰坊·中考真題)清帝溥儀退位時,仍保留皇帝尊號,每年坐收四百萬元巨款,養(yǎng)尊處優(yōu)于北京皇宮。這表明( )
A.君主專制仍存在 B.革命果實被竊取
C.辛亥革命不徹底 D.民主共和難實現(xiàn)
21.(2023·湖北鄂州·中考真題)讀下面兩幅圖,兩幅圖反映出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趨勢是( )
A.從屈辱走向獨立 B.從封閉走向開放
C.從專制走向民主 D.從落后走向富強
22.(2023·新疆·中考真題)中國歷代都采用帝王紀年。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即電告各省都督;中華民國,改用陽歷。這從側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 )
A.揭開民主革命序幕 B.終結君主專制制度
C.推動革命高潮到來 D.鼓舞全國人民斗志
23.(2023·江蘇蘇州·中考真題)小紅同學設計了如下思維導圖,圖中問號處是( )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護國戰(zhàn)爭
24.(2023·湖南岳陽·中考真題)“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tǒng)成,皇帝滅……”表述的是辛亥革命的( )
A.背景 B.原因 C.經(jīng)過 D.功績
25.(2023·江蘇鎮(zhèn)江·中考真題)如圖漫畫反映了袁世凱復辟帝制夢碎,直接導致其夢碎的革命運動是(  )
A.武昌起義 B.二次革命 C.北伐戰(zhàn)爭 D.護國戰(zhàn)爭
26.(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1915年末,袁世凱決定第二年登基。蔡鍔與梁啟超宣誓討袁,一個用槍,一個用筆來捍衛(wèi)共和。云南、貴州相繼宣布獨立。袁的兩員大將段祺瑞和馮國璋均稱病,婉拒就任征討護國軍的統(tǒng)帥。材料表明(  )
A.復辟帝制不得人心 B.軍閥割據(jù)爭搶地盤
C.維新人士領導討袁 D.二次革命武裝反袁
27.(2023·湖南邵陽·中考真題)邵陽市某歷史人物(見下圖)故居管理局舉行其誕生140周年系列活動,宣傳材料中有“叱咤風云的革命經(jīng)歷,辛亥革命期間,領導新軍起義;袁世凱稱帝后,領導護國軍起義,武裝討伐袁世凱,維護共和制度”。該歷史人物是( )
A.魏源 B.鄧世昌 C.黃興 D.蔡鍔
28.(2023·湖南懷化·中考真題)在探索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道路中,湖南涌現(xiàn)出大批仁人志士,其中被譽為“再造民國第一人”的是( )
A.陳天華 B.黃興 C.宋教仁 D.蔡鍔
29.(2023·湖南常德·中考真題)“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和“再造民國第一人”分別是( )
A.宋教仁 黃興 B.黃興 蔡鍔
C.陳天華 黃興 D.宋教仁 蔡鍔
30.(2023·江蘇鹽城·中考真題)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由上海前往北京策劃組織第一屆責任內閣,被刺殺于上海火車站。該案發(fā)生后,革命黨人發(fā)動了( )
A.公車上書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南昌起義
31.(2023·遼寧阜新·中考真題)以下內容是一位歷史人物的部分經(jīng)歷,他是( )
時間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興中會 成立中國同盟會 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發(fā)動“二次革命”
A.康有為 B.梁啟超 C.孫中山 D.陳獨秀
32.(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真題)“夫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shù)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時民國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孫文自序于上海。”材料抨擊的主要問題是( )
A.列強瓜分中國 B.袁世凱復辟帝制
C.軍閥割據(jù)紛爭 D.國民政府腐敗
33.(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題)【民主共和 豐碑巍然】
材料一 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動(部分)
時間 革命活動
1894年11月 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
1903年 出版《革命軍》《猛回頭》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1905年8月 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
1907年 徐錫麟在安慶發(fā)動起義,孫中山、黃興領導鎮(zhèn)南關起義,均遭失敗。
1911年4月 黃興領導黃花崗起義,以失敗告終,卻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摘編自統(tǒng)編本《中國歷史使》八年級上冊
材料二 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斗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自《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材料三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在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的支持下,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初生的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在中國只存在了幾個月即告夭折。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化為直、皖、奉三系。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操縱下,中國陷入四分五裂的軍閥割據(jù)和軍閥混戰(zhàn)之中。在封建軍閥專制統(tǒng)治下,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愈陷愈深。
——摘自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chǎn)黨簡史》
(1)根據(jù)材料一及新學知識,簡析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動對辛亥革命成功所起到的作用。
(2)根據(jù)材料二、三,簡述你對辛亥革命的認識。
1.(2022·四川宜賓·中考真題)孫中山先生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政治綱領。這說明,此時資產(chǎn)階級( )
A.具備成熟的革命條件 B.得到民眾的普遍支持
C.開始了思想宣傳 D.明確了革命任務
2.(2022·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他提出三民主義、領導中國人民向一個嶄新的時代躍進,他消滅帝制、締造共和后仍為建設一個獨立強盛、自由平等的中國而奮斗不息。”材料評價的人物( )
A.領導了公車上書 B.建立了中國同盟會
C.參與了北伐戰(zhàn)爭 D.宣傳了馬克思主義
3.(2022·山東濱州·中考真題)下表是某同學整理的一位歷史人物的部分經(jīng)歷。據(jù)此可知,這位歷史人物是( )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24年
創(chuàng)辦興中會 建立同盟會 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發(fā)動二次革命 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
A.孫中山 B.李大釗 C.陳獨秀 D.蔣介石
4.(2022·四川廣安·中考真題)《辛丑條約》簽訂后,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等著作( )
A.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
B.宣傳維新思想,號召變法圖強
C.號召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宣傳民主與科學思想,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
5.(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題)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下列屬于他早期革命活動的是()
A.成立強學會 B.成立興中會 C.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 D.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
6.(2022·四川自貢·中考真題)某校歷史社團組織成員參觀“吳玉章故居陳列館”,該館由“立志救國救民、投身辛亥革命、參與領導南昌起義、歸國抗戰(zhàn)等”部分組成。社員能在“投身辛亥革命”部分中看到( )
A.擁護維新變法 B.參加同盟會
C.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D.維護國共合作
7.(2022·江蘇揚州·中考真題)“男兒生逢亂世,當揮三尺劍,立不世功,繼承古哲先賢之志。大丈夫能馬革裹尸,實為無尚光榮。”立此誓言的是
A.鄭板橋 B.阮元 C.盛白沙 D.汪曾祺
8.(2022·浙江紹興·中考真題)近代一位紹興革命志士曾賦詩明志:“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這位革命志士是
A.徐錫麟 B.秋瑾 C.陶成章 D.何赤華
9.(2022·山東日照·中考真題)下圖為某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板書片段。其講述的歷史人物是( )
A.林則徐 B.洪秀全 C.康有為 D.孫中山
10.(2022·內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題)清末一份詔書中寫道:“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tǒng)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xié)古圣天下為公之義”。這段話表達了清政府要( )
A.實施維新變法 B.放棄君主統(tǒng)治 C.成立洋人朝廷 D.廢除科舉制度
11.(2022·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葉圣陶在⑼1年的日記中寫到:“10月12日,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 手……14日,急閱報紙,見長沙、重慶均為革(命)黨所據(jù)……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 得手 廣東亦有獨立之說。”由此推知辛亥革命( )
A.基礎廣泛 B.發(fā)展迅速 C.結束帝制 D.取得成功
12.(2022·山東臨沂·中考真題)清帝退位詔書,起草人為近代實業(yè)家、教育家、政治家張謇,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chuàng)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后一位皇帝頒布的退位詔書,從此清朝正式滅亡。該退位詔書頒布的首要原因是( )
A.武昌起義及各省的響應 B.各地紛紛掀起發(fā)展實業(yè)的熱潮
C.袁世凱軟硬兼施的逼迫 D.《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13.(2022·湖南衡陽·中考真題)被譽為“再造民國第一人”的是( )
A.宋教仁 B.蔡鍔 C.陳天華 D.熊希齡
14.(2022·云南·中考真題)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發(fā)動起義。起義軍迅速奪取軍械庫,然后攻打總督衙門。經(jīng)過一夜激戰(zhàn),起義軍占領了武昌。與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
A.辛亥革命 B.國民革命運動 C.義和團運動 D.太平天國運動
15.(2022·甘肅平?jīng)觥ぶ锌颊骖})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歷史》中寫道“隨著武昌城頭的槍聲響起,一場全國性的各省”獨立“運動爆發(fā)了,清王朝猶如泥人一般搖搖欲墜。“材料描述的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戊戌變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
16.(2022·廣東深圳·中考真題)1912年1月27日,孫中山致電各國公使說:“本總統(tǒng)甚愿讓位于袁,而袁已允照辦,豈袁忽欲令南京臨時政府迅速解散,此則為民國萬難照辦者,蓋民國之愿讓步,為共和,不為袁氏也。此電文體現(xiàn)了( )
A.孫中山捍衛(wèi)共和的決心 B.列強武力干涉中國革命
C.袁世凱接受臨時政府的主張 D.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
17.(2022·貴州六盤水·中考真題)你學習了圖里的法律條文(節(jié)選)后,可以確定這部具有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是( )
A.《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C.《中華民國約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8.(2022·山東濰坊·中考真題)1913年,中華民國國歌中有這樣的歌詞:“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這反映了( )
A.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B.護國戰(zhàn)爭取得了勝利
C.軍閥割據(jù)社會動蕩 D.民主共和思想的影響
19.(2022·貴州貴陽·中考真題)正確地計算歷史時間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把圖所示的“民國八年”換算成公元紀年是( )
A.1914年 B.1919年 C.1924年 D.1929年
20.(2022·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打下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材料描述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
21.(2022·湖南邵陽·中考真題)下列歷史事件與其發(fā)生的時間搭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 B.重慶談判——1942年
C.土地改革完成——1962年 D.中美建交——1972年
22.(2022·江蘇揚州·中考真題)1911年12月,在南京的17省代表集會,正式投票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最終當選的是
A.宋教仁 B.黎元洪 C.袁世凱 D.孫中山
23.(2022·云南昆明·中考真題)下圖反映的是
A.中華民國的建立 B.北洋政府的統(tǒng)治
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D.護國戰(zhàn)爭的爆發(fā)
24.(2022·重慶·中考真題)下列圖片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趨勢是( )
《清帝退位詔書》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部分條文
A.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 B.從屈辱走同獨立
C.從專制走向民主 D.從封閉走向開放
25.(2022·遼寧盤錦·中考真題)“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的歷史功績是( )
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 B.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C.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 D.使中國實現(xiàn)獨立自主
26.(2022·內蒙古包頭·中考真題)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這表明,辛亥革命
A.促進了北伐的勝利進軍 B.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
C.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D.探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
27.(2022·廣東·中考真題)有學者說:“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樁扣人心弦的事件。在當時世界上還到處是皇帝、沙皇、蘇丹和國王的時候,古老的中華帝國在短短幾周之內成為歐亞大陸上繼法國之后的第二個共和國。”該學者重點強調( )
A.歐亞大陸的聯(lián)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
C.法國大革命影響 D.辛亥革命的意義
28.(2022·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推翻清王朝反動統(tǒng)治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29.(2022·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蔡元培在挽聯(lián)中寫道:“是中國自由神,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shù)千年專制之局。”該挽聯(lián)描寫的是
A.譚嗣同視死如歸的氣概B.梁啟超變法圖強的濟世情懷
C.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D.李大釗開天辟地的首創(chuàng)精神
30.(2022·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從專制到民主是政治發(fā)展的趨勢,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人卻倒行逆施。他鎮(zhèn)壓“二次革命”,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復辟帝制。這個人物是( )
A.吳佩孚 B.袁世凱 C.段祺瑞 D.張作霖
31.(2022·山東東營·中考真題)“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憲年號應即廢止,仍以本年為中華民國五年’。”導致這一結果的歷史事件是
A.二次革命 B.護法運動 C.護國戰(zhàn)爭 D.北伐戰(zhàn)爭
32.(2022·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下圖是1918 年沈伯塵針對時弊創(chuàng)作的漫畫,該作品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敗 B.描繪了二次革命的過程
C.反映了軍閥割據(jù)的危害 D.說明了北伐戰(zhàn)爭的局限
33.(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題)綜合分析題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之奮斗,各個階層為此不懈探索,努力尋找一條救國救民,強國富民的道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李鴻章晚年這樣評價自己的洋務事業(yè):“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
——吳永《庚子西狩叢談》
材料二: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人民和仁人志士進行了一系列挽救國家危亡的斗爭…… 19世紀末20世紀初,改良派和革命派發(fā)起的政治運動都歸于失敗……救國的任務歷史性地落到了先進生產(chǎn)力的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身上。
——改編自曲青山《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輝煌》
材料三:
歷史事件 對應結果
五四運動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中共一大 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
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 開創(chuàng)中國革命道路
全民族抗戰(zhàn) 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
新中國成立 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三大改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
…… ……
——改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八年級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洋務運動中創(chuàng)辦的民用企業(yè)一例。你怎樣看待李鴻章“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的說法?
(2)材料二中“歸于失敗”的政治運動有哪些?它們“歸于失敗”的理由是什么?
(3)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就所擬觀點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述需包含兩個歷史事件,適當展開,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表述簡潔。)
34.(2022·貴州黔西·中考真題)根據(jù)“近代先進人物關于社會變革的論述”材料,回答問題。
人物 變革論述 出處
梁啟超 “法者,天下公器也;變著,天下之公理也”……中國如果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 梁啟超在《時務報》發(fā)表的《變法通義》(1896年)
孫中山 全體人員正準備著要迎接一個變革,有大多數(shù)的誠實的人們,準備而且決心要進入公共民主的生活。 孫中山《中國的現(xiàn)在和未來》(1897年)
(1)梁啟超主張的“變法”其目的是要建立什么政體?為此他參與領導了什么運動?
(2)孫中山追求“公共民主”的目的是要建立怎樣的國家?為此他領導了什么運動?
(3)根據(jù)材料并聯(lián)系所學知識,簡要分析梁啟超與孫中山政治理念不同的原因。
35.(2022·湖北荊州·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95年,孫中山領導發(fā)動了廣州起義,1900年,孫中山又領導發(fā)動了惠州起義,兩次起義均遭到失敗。孫中山后來說,廣州起義失敗時,“舉國輿論莫不目子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于耳。”但惠州起義失敗后,“則鮮聞一般人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較,差如天淵。”
材料二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一時報紙風起云涌,蔚為大觀”,許多報紙以監(jiān)督政府為己任,議論時政得失,如《民國新聞》以“維護共和政體”為宗旨。各種政黨、社團紛紛成立,1912年10月,僅在民政部登記的團體就有85個,包括政治團體22個。由于“社會對政治興味非常亢進”,政法學校和大學法科學生猛增,“一時法政學校遍于全國”。
——均摘編自李侃主編《中國近代史》
(1)根據(jù)材料一回答:從廣州起義到惠州起義,中國民眾對孫中山領導發(fā)動武裝起義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一變化說明了什么?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辛亥革命后,中國民眾對政治持什么態(tài)度?這一態(tài)度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2點)
36.(2022·四川德陽·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政變后數(shù)年,革命之論漸昌。1903年,章炳麟著《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著《革命軍》,革命之焰益熾。章炳麟與徐錫麟等設光復會于上海,黃興、宋教仁等亦立華興會于湖南。是歲,黃興、宋教仁舉事柳州,敗后,二人走日本,刊雜志《二十世紀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孫文至日本,聯(lián)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成立中國同盟會,確定政治綱領,并在《民報》上闡發(fā)為“三民主義”。1906,萍瀏醴起義,失敗。1907年孫文領導忠州起義,不克。同年,錫麟、秋瑾舉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叢報》主張君主立憲,與《民報》相對峙,公開論戰(zhàn)…至1911年武昌起義止,革命派先后發(fā)動了十余次反清武裝起義。
——摘編自呂思勉《中國近代史》《新編中國史·中國近代史-危局與變革》等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武昌起義爆發(fā)前革命黨人為實現(xiàn)民主共和進行的努力。
材料二 武昌起義后宣布獨立的省份示意圖
——據(jù)《新編中國史·中國近代史一危局與變革》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當時革命形勢發(fā)展的特點。
材料三 初中歷史教科書對辛亥革命的評價(部分)
北洋政府時期 辛亥革命后“專制政體于此告終,共和政體于此開幕矣”。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終,民治開始”。
新中國成立后 5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君主制度,產(chǎn)生了中華民國,制定了臨時約法'"。
7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
21世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摘編自《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辛亥革命評價的“變”與“不變”》
(3)根據(jù)材料三,概括不同時期初中歷史教科書對辛亥革命評價的共同之處,并結合你對辛亥革命的理解,續(xù)寫一項辛亥革命的其他積極作用。
(
1
)三年(2022-2024)中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
專題10 資產(chǎn)階級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2024·河北·中考真題)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反映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要求民族獨立、政治民主和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愿望,它使革命派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成為民主革命的鮮明旗幟。“它”指的是( )
A.《天朝田畝制度》 B.“扶清滅洋”
C.三民主義 D.民主與科學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反映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要求民族獨立、政治民主和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愿望”可知“它”屬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綱領,1905年孫中山創(chuàng)建中國同盟會,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C項正確;《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革命綱領,排除A項;“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排除B項;民主與科學屬于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排除D項。故選C項。
2.(2024·四川德陽·中考真題)《中國斷代史》中寫道,“推翻帝制,是對中國歷數(shù)千年而根深蒂固的封建主義的一次毀滅性的破壞,而資本主義的政治觀念和制度……都在中國得到了實踐。”材料評述的歷史事件是( )
A.洋務運動 B.辛亥革命 C.戊戌變法 D.五四運動
【答案】B
【解析】據(jù)題干“推翻帝制,是對中國歷數(shù)千年而根深蒂固的封建主義的一次毀滅性的破壞,而資本主義的政治觀念和制度……都在中國得到了實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B 項正確。 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維護清朝統(tǒng)治,沒有推翻帝制,排除A 項;戊戌變法主張通過改良的方式實行君主立憲,沒有推翻帝制,排除C 項; 五四運動發(fā)生在民國初年 1919 年,此時帝制已經(jīng)被辛亥革命推翻,排除D 項。故選 B 項。
3.(2024·湖北武漢·中考真題)下圖是1912年四川軍政府鑄造的銀幣,銀幣背面上方鑄“中華民國元年”,中間鑄刻的篆書“漢”字取代了慣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權的蟠龍圖案。這一變化可以佐證辛亥革命( )
A.追求民主共和 B.掀起實業(yè)救國熱潮
C.廢除科舉制度 D.推翻北洋軍閥統(tǒng)治
【答案】A
【解析】根據(jù)題干“中間鑄刻的篆書‘漢’字取代了慣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權的蟠龍圖案”和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反對封建帝制,追求民主共和,銀幣中間鑄刻的篆書“漢”字取代了慣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權的蟠龍圖案,即體現(xiàn)了追求民主共和,A項正確;甲午戰(zhàn)爭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此時愛國民族企業(yè)家掀起了實業(yè)救國的熱潮,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廢除科舉制度是在1905年,排除C項;推翻北洋軍閥統(tǒng)治是在1927年北伐戰(zhàn)爭取得勝利之后,排除D項。故選A項。
4.(2024·山東煙臺·中考真題)維恩圖是一種關系型圖表,可以很好地用其比較歷史事件。如下圖所示,重疊部分是兩個歷史事件的共同點,應填寫( )
A.救亡圖存 B.自強求富 C.扶清滅洋 D.三民主義
【答案】A
【解析】根據(jù)圖示可知,戊戌變法是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辛亥革命是資產(chǎn)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這兩個事件均屬于救亡圖存的近代化探索活動,A項正確;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的口號,均與圖中事件不符,排除BC項;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指導思想,與戊戌變法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5.(2024·貴州黔南·中考真題)1935年,電影《漁光曲》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該影片獲獎的時間換算成民國紀年是( )
A.民國二十年 B.民國二十二年
C.民國二十四年 D.民國二十六年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是民國元年,所以根據(jù)公元算民國紀年,應該是用公元年份減1911,得到民國年份,所以1935-1911=24,即民國24年,C項正確;民國二十年是1931年,排很長A項;民國二十二年是1933年,排除B項;民國二十六年是1937年,排除D項。故選C項。
6.(2024·廣東·中考真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初,入同盟會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數(shù)千”,趨炎附勢之徒也競相加入,借以獲得進身之階。這反映了( )
A.民主革命任務完成 B.辛亥革命潛藏危機
C.民生主義初步實現(xiàn) D.軍閥割據(jù)局面形成
【答案】B
【解析】據(jù)題干“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初,入同盟會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數(shù)千’,趨炎附勢之徒也競相加入,借以獲得進身之階。”可知題干材料中反映的加入同盟會的人不是真正有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的革命黨人,只是為了借此獲得升遷的門路,說明辛亥革命潛藏著失敗的危機,B項正確;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國,但是資產(chǎn)階級并未掌握國家政權,而是落到了大軍閥袁世凱的手中,因此民主革命任務完成說法錯誤,且與題意無關,題干未涉及民主革命任務完成的信息,排除A項;辛亥革命沒有實現(xiàn)“平均地權”的目的,因此民生主義初步實現(xiàn)說法錯誤,且與題意不符,題干未涉及民生主義的信息,排除C項;軍閥割據(jù)局面形成的原因既有歷史遺留原因,也有帝國主義干預的因素,和辛亥革命沒有直接關系,與題意中的辛亥革命潛藏危機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7.(2024·貴州黔南·中考真題)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chǎn)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jù)的史料。下列各項中屬于研究辛亥革命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油畫《武昌起義》 B.國家博物館館藏《清帝退位詔書》
C.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 D.茅家琦等人所著《孫中山評傳》
【答案】B
【解析】根據(jù)題干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chǎn)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jù)的史料。《清帝退位詔書》清朝滅亡的見證,屬于第一手史料,B項正確;油畫《武昌起義》屬于美術作品,不是歷史事件發(fā)生時產(chǎn)生,不屬于一手史料,排除A項;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茅家琦等人所著《孫中山評傳》均屬于文學作品,含有創(chuàng)作成分,不屬于一手史料,排除CD項。故選B項。
8.(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題)清末,梁啟超首先提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到民國初年,各種以“中華”命名的組織和機構蓬勃興起,如“中華革命黨”“中華銀行”等。這一現(xiàn)象( )
A.否定了傳統(tǒng)的華夷觀念 B.有利于維新變法思想傳播
C.體現(xiàn)民族意識進一步覺醒 D.推動民主革命運動的發(fā)展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清末,梁啟超首先提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到民國初年,各種以‘中華’命名的組織和機構蓬勃興起,如‘中華革命黨’‘中華銀行’等”和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從清末到民國初,各種以“中華”命名的組織和機構蓬勃興起,說明民族意識進一步覺醒,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華夷觀念和維新變法思想,排除AB項;清末,梁啟超首先提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與民主革命運動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9.(2024·重慶·中考真題)從下列兩幅形勢圖中可以得出的推論是( )
A.革命運動都從南到北席卷全國 B.革命中宣布獨立的省區(qū)完全相同
C.兩次斗爭都反對北洋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 D.孫中山為維護共和展開了不懈斗爭
【答案】D
【解析】根據(jù)題干形勢圖信息和所學可知,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反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進行了不懈斗爭,主要包括二次革命、護國戰(zhàn)爭、護法運動等,D項正確;革命運動都從南到北席卷全國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二次革命、護國戰(zhàn)爭中宣布獨立的省區(qū)不同,排除B項;兩次斗爭都反對袁世凱,排除C項。故選D項。
10.(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下側漫畫《二五與一十之比較》選自1920年8月6日出版的《新聞報》。該漫畫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成果喪盡 B.護國戰(zhàn)爭北上討袁
C.五四運動呼之欲出 D.北洋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
【答案】D
【解析】根據(jù)材料“漫畫《二五與一十之比較》”信息可知,代表政府的建筑下面基礎是直、奉、皖等軍閥,軍閥之間的爭斗,使建筑將要倒塌,反映了北洋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D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反映北洋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沒有體現(xiàn)辛亥革命成果喪盡,排除A項;護國戰(zhàn)爭北上討袁發(fā)生在1915年底至1916年6月,與材料時間“1920年8月6日”不符,排除B項;五四運動發(fā)生在1919年,與材料時間“1920年8月6日”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11.(2024·云南·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雙重打擊下。清王朝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員開始效法西方,創(chuàng)辦軍事和民用工業(yè)。編練新式陸海軍,興辦新式教育,一場歷時30多年的運動由此興起,這場運動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新產(chǎn)業(yè)。新知識、新觀念,初步帶動了中國近代化運動的開展。
——摘編自張海鷗等《中國近代史》(第二版)
材料二
由早期維新思想家發(fā)展而來的一批新式知識分子。在內憂外患的沖擊和中西文化的碰撞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個共同認識;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甲午戰(zhàn)后,他們作為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代表,開始登上政治舞臺。1898年的戊戌變法,就是他們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1840—4919)》(第四版)
材料三
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發(fā)半年左右),有人在《時報》上發(fā)表了以《新陳代謝》為題的文章,其中寫道: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tǒng)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槍炮興,弓矢滅;斷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fā)興,辮子滅……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陸代記》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這場運動”的名稱及該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救國主張,列舉他們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
(4)綜合以上材料和問題,談談你對中國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認識。
【答案】(1)名稱及地位: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2)主張:變法維新;建立君主立憲制;發(fā)展資本主義。代表: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其他著名維新人士亦可)
(3)影響: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宣告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chuàng)了近代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促進了教育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近代化。
(4)認識: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畏強暴的民族;御辱自強、救亡圖存是推動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動力;中國近代化探索是曲折的、艱難的;近代化探索要根據(jù)中國的國情制定恰當?shù)恼撸荒苷瞻嵬鈬J剑恢挥兄袊伯a(chǎn)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發(fā)展中國等。
【解析】(1)名稱及地位:根據(jù)材料一“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雙重打擊下。清王朝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員開始效法西方,創(chuàng)辦軍事和民用工業(y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場運動”是洋務運動,洋務派創(chuàng)辦軍事和民用工業(yè),編練新式陸海軍,興辦新式教育,來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影響深遠。
(2)主張:根據(jù)材料二“1898年的戊戌變法,就是他們的第一次政治演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變法維新;根據(jù)所學可知,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救國主張還包括建立君主立憲制,發(fā)展資本主義。代表:根據(jù)所學知識,從維新派領袖中任選一位列舉即可,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
(3)影響:根據(jù)材料三“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tǒng)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槍炮興,弓矢滅;斷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fā)興,辮子滅”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思想、社會、教育、生活等方面,分析概括出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即可,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宣告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chuàng)了近代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促進了教育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近代化。
(4)認識:材料一反映了洋務運動,材料二反映了戊戌變法,材料三反映了辛亥革命,綜合題干材料信息和問題,可從自強、抗爭、探索的特點、探索的誤區(qū)、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等角度,分析概括出對中國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認識即可,如: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畏強暴的民族;御辱自強、救亡圖存是推動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動力;中國近代化探索是曲折的、艱難的;近代化探索要根據(jù)中國的國情制定恰當?shù)恼撸荒苷瞻嵬鈬J剑恢挥兄袊伯a(chǎn)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發(fā)展中國等。
12.(2024·安徽·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
材料 1873年,梁啟超生于廣東新會。12歲入廣州學海堂。16歲中恐人。22歲協(xié)助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由此拉開了發(fā)法維新運動的序幕,23歲任《時務報》主筆,撰寫《變法通議》等文章,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交者天下之公理也”25歲參與戊戌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27歲發(fā)表《少年中國說》,指出“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42歲發(fā)表《異戰(zhàn)所謂國體問題者》,參加護國運動。52歲任清華研究院導師。1929年病逝于北平。
——據(jù)吳其昌著《梁啟超傳》等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公車上書”的歷史背景。
(2)從材料中選取5項信息,運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簡要的梁啟超年譜。
(3)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梁啟超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00字左右)
【答案】(1)背景:《馬關條約》簽訂,民族危機嚴重。
(2)年譜:
示例一:
梁啟超年譜
1873年 生于廣東新會
1895年 協(xié)助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
1898年 參與戊戌變法
1915年 參加護國運動
1929年 病逝于北平
示例二:
(3)認識:
示例: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學者。他圍繞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宣傳維新思想,參與戊戌變法;積極參加護國運動,維護共和制度。雖然有資產(chǎn)階級的歷史局限性,但梁啟超為國奮斗、追求進步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解析】(1)背景:根據(jù)材料“22歲協(xié)助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由此拉開了發(fā)法維新運動的序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日本強逼中國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民族危機嚴重,中華民族面臨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危機,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發(fā)起“公車上書”。
(2)年譜:根據(jù)材料信息,選取5項梁啟超的重大歷史事件,運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簡要的梁啟超年譜即可,注意歷史事件先后順序要正確即可。
(3)認識:根據(jù)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梁啟超的身份、參與的重大歷史事件,如戊戌變法、護國戰(zhàn)爭、思想理論貢獻等方面,分析概括出對梁啟超的認識,做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即可,如:
示例: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學者。他圍繞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宣傳維新思想,參與戊戌變法;積極參加護國運動,維護共和制度。雖然有資產(chǎn)階級的歷史局限性,但梁啟超為國奮斗、追求進步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13.(2024·上海·中考真題)讀材料,析原因
同學們研究辛亥革命時發(fā)現(xiàn)各界在武昌起義爆發(fā)后的態(tài)度有所不同。
材料一:清政府的話大意是革命軍勾結在一起,要盡早撲滅,防止革命影響范圍越來越廣
材料二:各國使館人員的話你們革命軍英明勇武,感激其保護武漢華僑,嚴守中立態(tài)度
材料三:孫中山接受采訪雖然武昌起義,我們革命軍準備不是很充分,但是由于全國各省都在紛紛響應,以及我們革命軍非常的英勇,所以說我支持,然后他們會勝利。
(1)根據(jù)材料一,清政府對武昌起義的采取的措施。
(2)根據(jù)材料二,總結各國對武昌起義的態(tài)度。
(3)根據(jù)材料三,孫中山對起義態(tài)勢樂觀態(tài)度的原因( )(雙選)
A.起義準備充分 B.阻撓勢力不多 C.各省紛紛響應 D.軍隊作戰(zhàn)勇猛
(4)各方對于武昌起義的爆發(fā)存在不同的態(tài)度,結合材料,分析原因。
【答案】(1)鎮(zhèn)壓
(2)中立
(3)CD
(4)材料一反映清政府維護自身統(tǒng)治;材料二反映革命者推翻清王朝政權;材料三反映外國列強維護本國利益。
【解析】(1)措施:根據(jù)材料一“清政府的話大意是革命軍勾結在一起,要盡早撲滅,防止革命影響范圍越來越廣”可知,清政府對武昌起義的采取的措施是:鎮(zhèn)壓。
(2)態(tài)度:根據(jù)材料二“各國使館人員的話你們革命軍英明勇武,感激其保護武漢華僑,嚴守中立態(tài)度”可知,各國對武昌起義的態(tài)度是:中立。
(3)原因:根據(jù)材料三“孫中山接受采訪雖然武昌起義,我們革命軍準備不是很充分,但是由于全國各省都在紛紛響應,以及我們革命軍非常的英勇,所以說我支持,然后他們會勝利。”可知,孫中山對起義態(tài)勢樂觀態(tài)度的原因有:各省紛紛響應 ,軍隊作戰(zhàn)勇猛,CD項正確;起義準備充分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未出現(xiàn)辛亥革命阻撓勢力不多的信息,排除B項。故選CD項。
(4)原因:根據(jù)材料一“清政府的話大意是革命軍勾結在一起,要盡早撲滅,防止革命影響范圍越來越廣”;根據(jù)材料二“各國使館人員的話你們革命軍英明勇武,感激其保護武漢華僑,嚴守中立態(tài)度”;根據(jù)材料三“孫中山接受采訪雖然武昌起義,我們革命軍準備不是很充分,但是由于全國各省都在紛紛響應,以及我們革命軍非常的英勇,所以說我支持,然后他們會勝利。”可知,各方對于武昌起義的爆發(fā)存在不同的態(tài)度,原因是:材料一反映清政府維護自身統(tǒng)治;材料二反映革命者推翻清王朝政權;材料三反映外國列強維護本國利益。
1.(2023·湖北十堰·中考真題)歷史評價是對歷史現(xiàn)象或史實進行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評判表述,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B.《南京條約》中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C.鄧世昌在黃海海戰(zhàn)中壯烈殉國
D.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
【答案】A
【解析】根據(jù)題干材料中的“歷史評價是對歷史現(xiàn)象或史實進行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評判表述”分析選項可知,A項中的“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對孫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革命的高度評價,屬于歷史評價,A項正確;《南京條約》中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鄧世昌在黃海海戰(zhàn)中壯烈殉國,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等都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表述,沒有進行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評判,不屬于歷史評價,排除BCD項。故選A項。
2.(2023·山東濟南·中考真題)如圖是位于濟南千佛山東麓的辛亥革命山東烈士墓,這里埋葬著同盟會山東支部負責人。他是( )
A.徐鏡心 B.劉冠三 C.孫寶琦 D.王永福
【答案】A
【解析】徐鏡心于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被任命為中國同盟會北方支部支部長兼山東分會會長,負責領導魯、晉、冀、豫、綏和東三省革命活動,是辛亥革命時期中國同盟會北方領袖和舵手,A項正確;劉冠三是山東高密康家莊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排除B項;孫寶琦是浙江杭州人,山東巡撫、北京政府國務總理,排除C項;叫王永福的當代名人很多,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3·山東東營·中考真題)章士釗在《孫逸仙·自序》中寫道:“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認……”,此語旨在說明( )
A.孫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B.孫中山是革命黨公認的領袖
C.孫中山是武昌起義的領導者 D.孫中山是黃花崗起義的指揮者
【答案】B
【解析】據(jù)所學可知,題干“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認……”意在說明孫中山已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孫中山早年從醫(yī)人轉為醫(yī)國,從變法改革到投向革命推翻清朝統(tǒng)治,成為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在領導民主民族革命的偉大歷程中,建立革命團體,建立政黨,確立三民主義,領導武裝起義,這一系列活動,使孫中山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B項正確;孫中山稱贊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排除A項;孫中山并未直接領導武昌起義,排除C項;黃花崗起義的指揮者是黃興,排除D項。故選B項。
4.(2023·貴州貴陽·中考真題)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為振興中國耗盡畢生精力,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孫中山的革命指導思想是( )
A.師夷長技 B.維新變法 C.三民主義 D.實業(yè)救國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C項正確;師夷長技是魏源以及地主階級洋務派的指導思想,排除A項;維新變法是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指導思想,排除B項;實業(yè)救國指的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資本家和愛國人士紛紛設廠救國,不是孫中山的指導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
5.(2023·安徽·中考真題)1905年《民報》創(chuàng)刊后,陸續(xù)發(fā)表了《民族的國民》《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等文章。這反映出《民報》作者群體( )
A.傾向改良 B.主張革命 C.擁護君主立憲 D.贊成君主專制
【答案】B
【解析】根據(jù)題干材料“1905年《民報》創(chuàng)刊后,陸續(xù)發(fā)表了《民族的國民》《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等文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以《民報》為陣地,宣傳自己的主張,倡導革命,利用報刊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為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做了輿論上的準備,反映出《民報》作者群體主張革命,B項正確;清末維新變法運動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倡導改良,《民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大力宣傳三民主義,與改良派的保皇言論進行辯論,其宣傳突破了改良思想,排除A項;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民報》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刊物,排除C項;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主張實行民主共和制,不贊成君主專制,排除D項。故選B項。
6.(2023·遼寧錦州·中考真題)章士釗在《孫逸仙·自序》中寫道:“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孫中山能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主要是因為他( )
A.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領導太平天國運動
B.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維新變法
C.創(chuàng)建興中會,建立同盟會,領導辛亥革命
D.領導秋收起義,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
【答案】C
【解析】根據(jù)題干“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和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聯(lián)合華僑,成立興中會,是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1911年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C項正確;洪秀全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領導太平天國運動,排除A項;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維新變法,排除B項;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排除D項。故選C項。
7.(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某學校圍繞辛亥革命制定研學旅行計劃時,選取了廣州、南京、武昌、北京為目的地。你認為武昌一地的研學主題應該是(  )
A.締造共和 B.浴血共和
C.共和夢碎 D.維護共和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隨后,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武漢三鎮(zhèn)取得勝利。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所以武昌一地的研學主題應該是浴血共和,B項正確;“締造共和”指的是中華民國的建立,地點在南京,排除A項;“共和夢碎”指的是袁世凱稱帝,地點在北京,排除C項;“維護共和”指的是二次革命和護國戰(zhàn)爭,地點較廣,如江西云南廣州等,排除D項。故選B項。
8.(2023·山東青島·中考真題)孫中山說:“欲救武漢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漢之一著,而在各省之響應也。”引發(fā)“各省之響應”的事件是( )
A.廣州起義 B.同盟會成立 C.武昌起義 D.北伐戰(zhàn)爭
【答案】C
【解析】依據(jù)題干信息“不在武漢之一著,而在各省之響應也”并結合所學可知,引發(fā)“各省之響應”的事件是武昌起義,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清政府陷于土崩瓦解局面,C項正確;廣州起義失敗,排除A項;同盟會成立與“各省之響應”不符,排除B項;北伐戰(zhàn)爭的對象是北洋軍閥,排除D項。故選C項。
9.(2023·遼寧營口·中考真題)從1911年10月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湖北、湖南、廣西、四川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這是響應( )
A.黃花崗起義的爆發(fā) B.北伐戰(zhàn)爭的進行
C.武昌起義的勝利 D.護國戰(zhàn)爭的發(fā)動
【答案】C
【解析】依據(jù)題干“從1911年10月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湖北、湖南、廣西、四川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和所學知識可知與武昌有關,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革命士兵發(fā)動武昌起義取得勝利,武漢三鎮(zhèn)光復,從而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此后短短一個月內,全國十多個省份相繼宣布獨立,清朝統(tǒng)治走向土崩瓦解,C項正確;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爆發(fā),但起義迅速歸于失敗,時間也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926年,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展北伐戰(zhàn)爭,排除B項;1915年,蔡鍔等人發(fā)動護國戰(zhàn)爭,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排除D項。故選C項。
10.(2023·廣東·中考真題)
命令 …… (三)工程八營,以占領楚望臺軍械庫為目的。 …… (五)四十二標一營左隊進攻漢陽城 …… (六)四十二標二營占領漢口大智門、硚口一帶。 …… 總司令蔣翊武
與此“命令”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武昌起義 B.黃花崗起義 C.護國戰(zhàn)爭 D.中華民國成立
【答案】A
【解析】根據(jù)材料“占領楚望臺軍城庫”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于中和門附近的楚望臺軍械所,A項正確;1911年4月,由于情況發(fā)生變化,黃興在準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臨時決定提前舉事。他親率一百余名革命黨人攻人兩廣總督衙門,總督張鳴岐嚇得爬后墻逃走。革命黨人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zhàn),苦戰(zhàn)一晝夜,終因眾宴懸殊,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輛牲。后來,將收殮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歷史上也將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排除B項;護國運動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并且出兵討袁。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紛紛宣布獨立,排除C項;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與材料命令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11.(2023·天津·中考真題)“20世紀初,有一年份叫辛亥,有一壯舉叫首義……”歌謠中辛亥年發(fā)生的“首義”是指( )
A.安慶起義 B.廣西起義 C.黃花崗起義 D.武昌起義
【答案】D
【解析】據(jù)題干“20世紀初,有一年份叫辛亥,有一壯舉叫首義……”和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fā)動起義,第二天清晨,起義軍完全占領武昌城,12日,起義軍完全控制武漢三鎮(zhèn),史稱“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武昌被稱為首義之城。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清朝統(tǒng)治土崩瓦解,D項正確;安慶起義發(fā)生于1907年,是清代末年由光復會成員發(fā)動的反對清廷的武裝起義之一,排除A項;廣西起義發(fā)生于1907年,排除B項;黃花崗起義是1911年4月革命黨人在廣州舉行的起義,排除C項。故選D項。
12.(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tǒng)帝下詔退位,3月11日,孫中山頒布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此可知,這一時期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是(  )
A.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 B.從屈辱走向獨立
C.從封閉走向開放 D.從專制走向民主
【答案】D
【解析】根據(jù)題干“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tǒng)帝下詔退位,3月11日,孫中山頒布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2月12日,宣統(tǒng)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君主專制統(tǒng)治結束。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tǒng)名義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它肯定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因此,反映了中國近代由專制走向民主的歷史發(fā)展趨勢,D項正確;材料內容不能體現(xiàn)出走向統(tǒng)一,排除A項;此時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還沒有實現(xiàn)民族獨立,排除B項;鴉片戰(zhàn)爭后,我國已被迫開放,排除C項。故選D項。
13.(2023·四川內江·中考真題)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萬歲”的歡呼聲中,舉行了隆重的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典禮,孫中山宣讀了《大總統(tǒng)誓詞》。這一事件宣告了( )
A.革命在武漢三鎮(zhèn)取得勝利 B.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C.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失敗 D.五四運動直接目標實現(xiàn)
【答案】B
【解析】根據(jù)“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萬歲’的歡呼聲中,舉行了隆重的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典禮,孫中山宣讀了《大總統(tǒng)誓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事件宣告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B項正確;革命在武漢三鎮(zhèn)取得勝利是在1911年,排除A項;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失敗是在護國戰(zhàn)爭中,排除C項;五四運動是在1919年爆發(fā),排除D項。故選B項。
14.(2023·湖北·中考真題)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參議院行使立法權,臨時大總統(tǒng)總攬政務,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上述規(guī)定( )
A.體現(xiàn)了三權分立的民主原則 B.強化了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C.標志著封建主義的徹底結束 D.反映了驅除韃虜?shù)母锩硐?br/>【答案】A
【解析】據(jù)題干“參議院行使立法權,臨時大總統(tǒng)總攬政務,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可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獨立,互不干涉,體現(xiàn)了三權分立的民主原則,A項正確;題干重在強調分權,而不是以民為本,排除B項;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階級被消滅,封建主義的徹底結束,排除C項;題干與驅除韃虜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15.(2023·福建·中考真題)某校歷史社團開展研究性學習,查找到兩張學生文憑:一張是京師大學堂的畢業(yè)文憑,落款是“宣統(tǒng)元年”;另一張是京師第一蒙養(yǎng)院附設女子小學堂文憑,落款是“中華民國元年”,上述紀年方式的變化反映了( )
A.新式學校的出現(xiàn) B.女性地位的提高
C.歷史發(fā)展的潮流 D.封建制度的結束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一張是京師大學堂的畢業(yè)文憑,落款是‘宣統(tǒng)元年’。”與“另一張是京師第一蒙養(yǎng)院附設女子小學堂文憑,落款是‘中華民國元年’。”,結合所學知識,宣統(tǒng)三年也就是1911年,中華民國元年也就是1912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隨后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所以說畢業(yè)證書上紀年方式的變化反映了政權的變革,也就是歷史發(fā)展的潮流,C項正確;新式學校清朝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排除A項;紀年方式的變化與女性地位的提高無關,排除B項;辛亥革命結束的是封建帝制,封建制度結束于土地改革,排除D項。故選C項。
16.(2023·湖北隨州·中考真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實行( )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憲制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代表大會制
【答案】A
【解析】根據(jù)所學可知,1912年,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實行民主共和制,這是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政治,A項正確;戊戌變法主張君主立憲制,排除B項;中國共產(chǎn)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排除C項;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排除D項。故選A項。
17.(2023·江西·中考真題)如果一個民族面對著深重的危機,卻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只是沉浸在一片悲憤和沮喪絕望的情緒中,或者只是不顧一切地起來蠻干,那談不上民族的新覺醒,這就需要有新的社會力量站在民族解放運動的前頭。材料中的“新的社會力量”領導了( )
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據(jù)題干材料“這就需要有新的社會力量站在民族解放運動的前頭。”可知,近代中國處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治理中國的工具,在這種危急關頭,中國需要一場民族解放運動來解放中國,解放中華民族。此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新的社會力量”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發(fā)動了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晚爆發(f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D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屬于舊式的農(nóng)民起義,排除A項;洋務運動試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救中國,屬于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排除B項;義和團運動是農(nóng)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不能做到民族解放,排除C項。故選D項。
18.(2023·江蘇宿遷·中考真題)下圖反映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勝利,并引發(fā)各省紛紛響應。最終,革命行動( )
A.推翻了北洋政府 B.終結了封建專制
C.結束了清朝統(tǒng)治 D.創(chuàng)建了人民軍隊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所學和材料可知,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很快取得勝利,各省紛紛響應,最終清朝統(tǒng)治結束,C項正確;北伐戰(zhàn)爭推翻了北洋政府,排除A項;各省紛紛響應,這體現(xiàn)的是清朝統(tǒng)治的結束,不能體現(xiàn)終結了封建專制,排除B項;南昌起義開始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排除D項。故選C項。
19.(2023·山東聊城·中考真題)“打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因而也觸動了傳統(tǒng)社會的各條神經(jīng),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在新舊遞嬗的歷史進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滅的影響。”這段材料評價的是( )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運動
【答案】C
【解析】據(jù)題干材料和所學可知,“打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tǒng)治,終結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指的是辛亥革命后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所以,材料評述的歷史事件是辛亥革命,C項正確;洋務運動學習的是西方的先進技術,目的是維護清朝統(tǒng)治,而不是推翻清朝統(tǒng)治,排除A項;戊戌變法是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目的也不是為了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排除B項;五四運動開始于1919年,清政府已垮臺,當時是民國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
20.(2023·山東濰坊·中考真題)清帝溥儀退位時,仍保留皇帝尊號,每年坐收四百萬元巨款,養(yǎng)尊處優(yōu)于北京皇宮。這表明( )
A.君主專制仍存在 B.革命果實被竊取
C.辛亥革命不徹底 D.民主共和難實現(xiàn)
【答案】C
【解析】據(jù)題干“清帝溥儀退位時,仍保留皇帝尊號,每年坐收四百萬元巨款,養(yǎng)尊處優(yōu)于北京皇宮。”可知,清帝退位,仍保留尊號和待遇,說明辛亥革命具有妥協(xié)性,不徹底,C項正確;保留尊號和待遇并不能說明君主專制仍存在,排除A項;題干內容無法說明革命果實被竊取,排除B項;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排除D項。故選C項。
21.(2023·湖北鄂州·中考真題)讀下面兩幅圖,兩幅圖反映出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趨勢是( )
A.從屈辱走向獨立 B.從封閉走向開放
C.從專制走向民主 D.從落后走向富強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信息涉及清朝滅亡和中華民國建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反映了從專制走向民主的趨勢,C項正確;中華民國建立,并未真正實現(xiàn)獨立,排除A項;從封閉走向開放,與材料反映從專制走向民主的趨勢不相符,排除B項;從落后走向富強,與材料反映從專制走向民主的趨勢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C項。
22.(2023·新疆·中考真題)中國歷代都采用帝王紀年。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即電告各省都督;中華民國,改用陽歷。這從側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 )
A.揭開民主革命序幕 B.終結君主專制制度
C.推動革命高潮到來 D.鼓舞全國人民斗志
【答案】B
【解析】據(jù)題干“中國歷代都采用帝王紀年……中華民國,改用陽歷”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從側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終結君主專制制度。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B項正確;材料表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終結君主專制制度的目的和決心,“揭開民主革命序幕 、 推動革命高潮到來、 鼓舞全國人民斗志”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xiàn),排除ACD項。故選B項。
23.(2023·江蘇蘇州·中考真題)小紅同學設計了如下思維導圖,圖中問號處是( )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護國戰(zhàn)爭
【答案】C
【解析】題干觀察思維導圖“武裝反清斗爭”“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建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可知,框架圖主要在說明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1905年8月,孫中山建立的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大會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還通過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運動,中國同盟會的革命目標是: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1911年同盟會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fā),1912年1月1日建立中華民國,1912年頒布《臨時約法》,C項正確;洋務運動屬于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排除A項;戊戌變法是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領導的,旨在實現(xiàn)君主立憲制,排除B項;護國戰(zhàn)爭是辛亥革命后發(fā)動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運動,排除D項。故選C項。
24.(2023·湖南岳陽·中考真題)“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tǒng)成,皇帝滅……”表述的是辛亥革命的( )
A.背景 B.原因 C.經(jīng)過 D.功績
【答案】D
【解析】據(jù)材料“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tǒng)成,皇帝滅……”和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建立了中華民國,材料表述了辛亥革命的功績,D項正確;ABC選項與題意不符,排除ABC項。故選D項。
25.(2023·江蘇鎮(zhèn)江·中考真題)如圖漫畫反映了袁世凱復辟帝制夢碎,直接導致其夢碎的革命運動是(  )
A.武昌起義 B.二次革命 C.北伐戰(zhàn)爭 D.護國戰(zhàn)爭
【答案】D
【解析】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國人們的反抗,孫中山發(fā)表《討袁宣言》號召維護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zhàn)爭爆發(fā)。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zhàn)爭結束,D項正確;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武漢首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發(fā)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排除A項;1913年3月20日,國會開會前夕,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殺。4月,袁世凱又非法簽訂善后大借款,準備發(fā)動內戰(zhàn),消滅南方革命力量。孫中山看清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從日本回國,力主武裝討袁,史稱“二次革命”,排除B項;北伐戰(zhàn)爭是指1926年到1927年發(fā)生在中國大地上的,由廣東國民政府發(fā)動的反對北洋軍閥的革命戰(zhàn)爭,排除C項。故選D項。
26.(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1915年末,袁世凱決定第二年登基。蔡鍔與梁啟超宣誓討袁,一個用槍,一個用筆來捍衛(wèi)共和。云南、貴州相繼宣布獨立。袁的兩員大將段祺瑞和馮國璋均稱病,婉拒就任征討護國軍的統(tǒng)帥。材料表明(  )
A.復辟帝制不得人心 B.軍閥割據(jù)爭搶地盤
C.維新人士領導討袁 D.二次革命武裝反袁
【答案】A
【解析】根據(jù)材料“袁的兩員大將段祺瑞和馮國璋均稱病,婉拒就任征討護國軍的統(tǒng)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袁世凱復辟帝制不得民心,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軍閥割據(jù)爭搶地盤,排除B項;辛亥革命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不是維新人士,排除C項;二次革命武裝反袁發(fā)生在1913年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27.(2023·湖南邵陽·中考真題)邵陽市某歷史人物(見下圖)故居管理局舉行其誕生140周年系列活動,宣傳材料中有“叱咤風云的革命經(jīng)歷,辛亥革命期間,領導新軍起義;袁世凱稱帝后,領導護國軍起義,武裝討伐袁世凱,維護共和制度”。該歷史人物是( )
A.魏源 B.鄧世昌 C.黃興 D.蔡鍔
【答案】D
【解析】根據(jù)題干材料中的“領導護國軍起義”,結合所學可知,圖片所示的歷史人物是蔡鍔將軍,蔡鍔將軍生于1882年的湖南邵陽,2022年正是其140周年誕辰,在袁世凱復辟時,蔡鍔將軍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維護了共和制度,D項正確;魏源撰寫了《海國圖志》,是近代開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鄧世昌是民族英雄,在黃海海戰(zhàn)中因抗擊日寇英勇犧牲,均與題意不符,排除AB兩項;黃興是近代民主革命家,為近代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領導護國軍起義的并不是他,排除C項。故選D項。
28.(2023·湖南懷化·中考真題)在探索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道路中,湖南涌現(xiàn)出大批仁人志士,其中被譽為“再造民國第一人”的是( )
A.陳天華 B.黃興 C.宋教仁 D.蔡鍔
【答案】D
【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袁世凱稱帝,蔡鍔宣布云南獨立,發(fā)動反袁的護國戰(zhàn)爭,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因功勛卓著,孫中山贊譽其為“再造民國第一人”,D項正確;陳天華是辛亥革命時期杰出的鼓動家和宣傳家,黃興是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宋教仁被譽為中國“憲政之父”,均與題干“再造民國第一人”不符,排除ABC項。故選D項。
29.(2023·湖南常德·中考真題)“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和“再造民國第一人”分別是( )
A.宋教仁 黃興 B.黃興 蔡鍔
C.陳天華 黃興 D.宋教仁 蔡鍔
【答案】D
【解析】據(jù)題干“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再造民國第一人”和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建立獨裁統(tǒng)治,袁世凱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1913年,宋教仁改組同盟會,建立國民黨,北上組閣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袁世凱借此以武力鎮(zhèn)壓國民黨。孫中山為宋教仁題詞“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再造民國第一人”是蔡鍔。1911年武昌起義后,蔡鑼在云南起義響應,任云南軍政府都督,后奉調入京。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后,蔡鍔秘密離京返至昆明,宣布云南獨立,發(fā)動反袁護國戰(zhàn)爭,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因功勛卓著,孫中山贊譽其為“再造民國第一人“,D項正確;因蔡鍔在反袁斗爭中功勛卓著,孫中山贊譽其為“再造民國第一人”,與黃興無關,排除AC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是孫中山為宋教仁的題詞,不是黃興,排除B項。故選D項。
30.(2023·江蘇鹽城·中考真題)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由上海前往北京策劃組織第一屆責任內閣,被刺殺于上海火車站。該案發(fā)生后,革命黨人發(fā)動了( )
A.公車上書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南昌起義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袁世凱為了建立獨裁統(tǒng)治,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凱武力鎮(zhèn)壓國民黨,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fā)動“二次革命”,C項正確;公車上書發(fā)生在1895年,排除A項;辛亥革命發(fā)生在1911年,排除B項;南昌起義發(fā)生在1927年,排除D項。故選C項。
31.(2023·遼寧阜新·中考真題)以下內容是一位歷史人物的部分經(jīng)歷,他是( )
時間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興中會 成立中國同盟會 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發(fā)動“二次革命”
A.康有為 B.梁啟超 C.孫中山 D.陳獨秀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所學可知,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905年,孫中山聯(lián)絡其他革命團體成員在日本成立中國同盟會;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13年,孫中山和黃興發(fā)動“二次革命”。所以,上述事件均與孫中山有關,C項正確;康有為、梁啟超都是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他們參與領導了戊戌變法,與表中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無關,排除AB項;陳獨秀領導了新文化運動,參與黨的創(chuàng)建工作等,排除D項。故選C項。
32.(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真題)“夫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shù)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時民國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孫文自序于上海。”材料抨擊的主要問題是( )
A.列強瓜分中國 B.袁世凱復辟帝制
C.軍閥割據(jù)紛爭 D.國民政府腐敗
【答案】C
【解析】依據(jù)“民國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夫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shù)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結合所學可知,民國七年指的是1918年,可見孫中山認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和封建帝制,但是民國初年又出現(xiàn)了各派軍閥割據(jù)紛爭的局面,中國的社會現(xiàn)狀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C項正確;列強瓜分中國是從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1916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宣告失敗,本人也在眾叛親離中死去,排除B項;國民政府腐敗與“轉生出無數(shù)強盜之專制”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33.(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題)【民主共和 豐碑巍然】
材料一 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動(部分)
時間 革命活動
1894年11月 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
1903年 出版《革命軍》《猛回頭》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1905年8月 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
1907年 徐錫麟在安慶發(fā)動起義,孫中山、黃興領導鎮(zhèn)南關起義,均遭失敗。
1911年4月 黃興領導黃花崗起義,以失敗告終,卻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摘編自統(tǒng)編本《中國歷史使》八年級上冊
材料二 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斗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自《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材料三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在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的支持下,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初生的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在中國只存在了幾個月即告夭折。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化為直、皖、奉三系。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操縱下,中國陷入四分五裂的軍閥割據(jù)和軍閥混戰(zhàn)之中。在封建軍閥專制統(tǒng)治下,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愈陷愈深。
——摘自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chǎn)黨簡史》
(1)根據(jù)材料一及新學知識,簡析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動對辛亥革命成功所起到的作用。
(2)根據(jù)材料二、三,簡述你對辛亥革命的認識。
【答案】(1)革命志士早期的革命活動壯大了革命力量,宣傳了革命思想,鼓舞了革命斗志,積累了革命經(jīng)驗,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準備了條件。
(2)辛亥革命既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也有其歷史局限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但它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解析】(1)根據(jù)所學和材料一“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可知,這體現(xiàn)的是,革命志士早期的革命活動壯大了革命力量;根據(jù)所學和材料一“出版《革命軍》《猛回頭》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可知,這體現(xiàn)的是,宣傳了革命思想;根據(jù)所學和材料一“起義,以失敗告終,卻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可知,這體現(xiàn)的是,鼓舞了革命斗志,積累了革命經(jīng)驗,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準備了條件。
(2)根據(jù)所學和材料二“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斗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根據(jù)所學和材料二“初生的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在中國只存在了幾個月即告夭折、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愈陷愈深”可知,但它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1.(2022·四川宜賓·中考真題)孫中山先生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政治綱領。這說明,此時資產(chǎn)階級( )
A.具備成熟的革命條件 B.得到民眾的普遍支持
C.開始了思想宣傳 D.明確了革命任務
【答案】D
【解析】從“‘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政治綱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的資產(chǎn)階級已經(jīng)明確了革命的目標與任務,D項正確;題干中并沒有相關內容能說明當時的資產(chǎn)階級具備了成熟的革命條件、得到民眾的普遍支持,排除AB項;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聯(lián)合華僑,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號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時間是1905年,由此可知,資產(chǎn)階級對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的宣傳,早于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時間,排除C項。故選D項。
2.(2022·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他提出三民主義、領導中國人民向一個嶄新的時代躍進,他消滅帝制、締造共和后仍為建設一個獨立強盛、自由平等的中國而奮斗不息。”材料評價的人物( )
A.領導了公車上書 B.建立了中國同盟會
C.參與了北伐戰(zhàn)爭 D.宣傳了馬克思主義
【答案】B
【解析】根據(jù)題干材料“提出三民主義”、“消滅帝制、締造共和”、“為建設一個獨立強盛、自由平等的中國而奮斗不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創(chuàng)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提出并發(fā)展了三民主義,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建立中華民國,并在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后,發(fā)起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因此材料評價的人物是孫中山。1905 年 8 月,孫中山聯(lián)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B項正確;領導了公車上書的是康有為、梁啟超,排除A項;北伐戰(zhàn)爭前孫中山逝世,沒有參與北伐戰(zhàn)爭,排除C項;宣傳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驅是李大釗,排除D項。故選B項。
3.(2022·山東濱州·中考真題)下表是某同學整理的一位歷史人物的部分經(jīng)歷。據(jù)此可知,這位歷史人物是( )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24年
創(chuàng)辦興中會 建立同盟會 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發(fā)動二次革命 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
A.孫中山 B.李大釗 C.陳獨秀 D.蔣介石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聯(lián)合華僑,成立興中會。1905年8月,孫中山聯(lián)合興中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13年“宋教仁案”發(fā)生后,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fā)動“二次革命”。1924年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A項正確;李大釗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排除B項;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發(fā)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和黨早期主要領導人,排除C項;蔣介石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及軍事人物,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中華民國總統(tǒng)等職,排除D項。故選A項。
4.(2022·四川廣安·中考真題)《辛丑條約》簽訂后,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等著作( )
A.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
B.宣傳維新思想,號召變法圖強
C.號召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宣傳民主與科學思想,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
【答案】C
【解析】《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chǎn)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xiàn)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號召人們起來推翻清政府的統(tǒng)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C項正確;A項是洋務運動的目的,排除;B項是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主張,排除;D項是新文化運動內容,排除。故選C項。
5.(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題)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下列屬于他早期革命活動的是()
A.成立強學會 B.成立興中會 C.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 D.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
【答案】B
【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興中會是中國國民黨最早的前身,是孫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美國檀香山創(chuàng)建的中國近代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B項正確;康有為、梁啟超組織強學會,創(chuàng)辦《時務報》等報刊,宣傳變法,排除A項;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排除C項;1924年,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不屬于他早期革命活動,排除D項。故選B項。
6.(2022·四川自貢·中考真題)某校歷史社團組織成員參觀“吳玉章故居陳列館”,該館由“立志救國救民、投身辛亥革命、參與領導南昌起義、歸國抗戰(zhàn)等”部分組成。社員能在“投身辛亥革命”部分中看到( )
A.擁護維新變法 B.參加同盟會
C.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D.維護國共合作
【答案】B
【解析】同盟會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指導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是團結革命志士投身辛亥革命的政治組織,故B項目正確;由材料“投身辛亥革命、參與領導南昌起義、歸國抗戰(zhàn)等”,可見與維新變法無關,排除A項;辛亥革命爆發(fā)于1911年,而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于1921年,辛亥革命時不存在國共合作,排除CD。故選B項。
7.(2022·江蘇揚州·中考真題)“男兒生逢亂世,當揮三尺劍,立不世功,繼承古哲先賢之志。大丈夫能馬革裹尸,實為無尚光榮。”立此誓言的是
A.鄭板橋 B.阮元 C.盛白沙 D.汪曾祺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所學,盛白沙是辛亥革命先鋒,曾任廣州革命軍政府海軍“肇和艦”艦長,汕頭海軍臨時艦隊指揮。矢志報國,百折不撓,1923年被叛軍槍擊,蹈海殉國,被孫中山追認為海軍中將,辛亥革命烈士。盛白沙少時就立誓“男兒逢亂世,當揮三尺劍,立不世功,繼承古哲前賢之志。”,C項正確;A項是畫家,B項是經(jīng)學家,D項是文學家,與材料中的軍事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項。
8.(2022·浙江紹興·中考真題)近代一位紹興革命志士曾賦詩明志:“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這位革命志士是
A.徐錫麟 B.秋瑾 C.陶成章 D.何赤華
【答案】B
【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得出秋瑾是中國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是浙江紹興人,她作為浙江同盟會的負責人,準備在浙江紹興響應徐錫麟起義,遭到清政府的鎮(zhèn)壓。“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體現(xiàn)了秋瑾為革命不怕犧牲的精神,B項正確;徐錫麟是辛亥先烈、安慶起義帶頭人,排除A項;陶成章是民主主義革命著名活動家,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何赤華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9.(2022·山東日照·中考真題)下圖為某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板書片段。其講述的歷史人物是( )
A.林則徐 B.洪秀全 C.康有為 D.孫中山
【答案】D
【解析】根據(jù)題干和所學可知,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青年時從學醫(yī)到?jīng)Q定救國,政治主張從改良到徹底的革命,D項正確;林則徐主持虎門銷煙,是民族英雄,排除A項;洪秀全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人,排除B項;康有為是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排除C項。故選D項。
10.(2022·內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題)清末一份詔書中寫道:“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tǒng)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xié)古圣天下為公之義”。這段話表達了清政府要( )
A.實施維新變法 B.放棄君主統(tǒng)治 C.成立洋人朝廷 D.廢除科舉制度
【答案】B
【解析】依據(jù)材料“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tǒng)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可知這是1912年2月12日頒布的《清帝退位詔書》,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B項正確;1898年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實行變法,排除A項;《辛丑條約》簽定后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排除C項;題干材料中沒有涉及“科舉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
11.(2022·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葉圣陶在⑼1年的日記中寫到:“10月12日,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 手……14日,急閱報紙,見長沙、重慶均為革(命)黨所據(jù)……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 得手 廣東亦有獨立之說。”由此推知辛亥革命( )
A.基礎廣泛 B.發(fā)展迅速 C.結束帝制 D.取得成功
【答案】B
【解析】根據(jù)材料“10月12日,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 手……14日,急閱報紙,見長沙、重慶均為革(命)黨所據(jù)……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己 得手 廣東亦有獨立之說。”可知辛亥革命發(fā)展迅速,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基礎廣泛,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結束帝制,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取得成功,排除D項。故選B項。
12.(2022·山東臨沂·中考真題)清帝退位詔書,起草人為近代實業(yè)家、教育家、政治家張謇,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chuàng)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后一位皇帝頒布的退位詔書,從此清朝正式滅亡。該退位詔書頒布的首要原因是( )
A.武昌起義及各省的響應 B.各地紛紛掀起發(fā)展實業(yè)的熱潮
C.袁世凱軟硬兼施的逼迫 D.《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答案】A
【解析】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隨后。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武漢三鎮(zhèn)取得勝利。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這是清帝退位詔書頒布的首要原因,A項正確;各地紛紛掀起發(fā)展實業(yè)的熱潮與清帝退位詔書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袁世凱軟硬兼施的逼迫是清帝退位詔書頒布的原因,但不是首要原因,排除C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是在清帝退位詔書頒布之后,排除D項。故選A項。
13.(2022·湖南衡陽·中考真題)被譽為“再造民國第一人”的是( )
A.宋教仁 B.蔡鍔 C.陳天華 D.熊希齡
【答案】B
【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 蔡鍔是湖南寶慶人,是中華民國初年的杰出軍事領袖.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云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后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被孫中山稱為“再造民國第一人”,B項正確;宋教仁是中國近代革命先驅者之一,被稱作為"中國憲政之父",排除A項;陳天華是華興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同盟會會員,清末的革命烈士,排除C項;熊希齡是民國時期政治家、教育家、實業(yè)家和慈善家。曾任北洋政府第四任國務總理,排除D項。故選B項。
14.(2022·云南·中考真題)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發(fā)動起義。起義軍迅速奪取軍械庫,然后攻打總督衙門。經(jīng)過一夜激戰(zhàn),起義軍占領了武昌。與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
A.辛亥革命 B.國民革命運動 C.義和團運動 D.太平天國運動
【答案】A
【解析】依據(jù)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題干信息所述的是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發(fā)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武裝暴動的經(jīng)過,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首義,A項正確;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義和團運動是指19世紀末中國發(fā)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nóng)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發(fā)生在1851年—1864年,排除BCD項。故選A項。
15.(2022·甘肅平?jīng)觥ぶ锌颊骖})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歷史》中寫道“隨著武昌城頭的槍聲響起,一場全國性的各省”獨立“運動爆發(fā)了,清王朝猶如泥人一般搖搖欲墜。“材料描述的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戊戌變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各省群起相應,清政府受到沉重打擊,很快土崩瓦解,史稱“辛亥革命”,D項正確;1851年,廣西的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排除A項;1898年,清政府主持戊戌變法,排除B項;19世紀末,中國北方爆發(fā)義和團運動,以“扶清滅洋”為口號,排除C項。故選D項。
16.(2022·廣東深圳·中考真題)1912年1月27日,孫中山致電各國公使說:“本總統(tǒng)甚愿讓位于袁,而袁已允照辦,豈袁忽欲令南京臨時政府迅速解散,此則為民國萬難照辦者,蓋民國之愿讓步,為共和,不為袁氏也。此電文體現(xiàn)了( )
A.孫中山捍衛(wèi)共和的決心 B.列強武力干涉中國革命
C.袁世凱接受臨時政府的主張 D.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
【答案】A
【解析】根據(jù)題干信息“……此則為民國萬難照辦者,蓋民國之愿讓步,為共和,不為袁氏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電文體現(xiàn)了孫中山捍衛(wèi)共和的決心。A項正確;列強武力干涉中國革命,題干內容沒有體現(xiàn),排除B項;袁世凱接受臨時政府的主張、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CD項。故選A項。
17.(2022·貴州六盤水·中考真題)你學習了圖里的法律條文(節(jié)選)后,可以確定這部具有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是( )
A.《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C.《中華民國約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答案】B
【解析】根據(jù)“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辛亥革命時期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B項正確;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guī)定實行總統(tǒng)制,賦予總統(tǒng)很大權力,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項;《中華民國約法》與袁世凱復辟帝制相關,排除C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在新中國成立后頒布,排除D項。故選B項。
18.(2022·山東濰坊·中考真題)1913年,中華民國國歌中有這樣的歌詞:“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這反映了( )
A.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B.護國戰(zhàn)爭取得了勝利
C.軍閥割據(jù)社會動蕩 D.民主共和思想的影響
【答案】D
【解析】根據(jù)材料中,“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可以分析出,封建帝制已經(jīng)不得人心,民主共和思想已經(jīng)傳播,D項正確;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中華民國國歌無關,排除A項;護國戰(zhàn)爭尚未開始,排除B項;軍閥割據(jù)尚未開始,排除C項。故選D項。
19.(2022·貴州貴陽·中考真題)正確地計算歷史時間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把圖所示的“民國八年”換算成公元紀年是( )
A.1914年 B.1919年 C.1924年 D.1929年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是民國元年,所以“民國八年”是1919年,B項正確;1914年是民國三年,1924年是民國十三年,1929年是民國十八年,排除ACD項。故選B項。
20.(2022·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打下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材料描述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據(jù)材料“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打下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通過暴力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建立中華民國,D項正確;洋務運動是維護清政府統(tǒng)治,排除A項;戊戌變法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排除B項;義和團運動打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沒有推翻封建帝制,排除C項。故選D項。
21.(2022·湖南邵陽·中考真題)下列歷史事件與其發(fā)生的時間搭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 B.重慶談判——1942年
C.土地改革完成——1962年 D.中美建交——1972年
【答案】A
【解析】根據(jù)所學,中華民國建立于1912年1月1日,A項正確;重慶談判在1945年,排除B項;土地改革完成的時間是1952年,排除C項;中美正式建交時間是1979年,排除D項。故選A項。
22.(2022·江蘇揚州·中考真題)1911年12月,在南京的17省代表集會,正式投票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最終當選的是
A.宋教仁 B.黎元洪 C.袁世凱 D.孫中山
【答案】D
【解析】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選舉黎遠洪為副總統(tǒng),成立臨時參議院。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
23.(2022·云南昆明·中考真題)下圖反映的是
A.中華民國的建立 B.北洋政府的統(tǒng)治
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D.護國戰(zhàn)爭的爆發(fā)
【答案】A
【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 ,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到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反映了中華民國的建立,A項正確;袁世凱于1912年2月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13年10月在北京當選正式大總統(tǒng),標志著北洋政府正式形成,排除B項;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排除C項;1915年12月爆發(fā)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運動,排除D項。故選A項。
24.(2022·重慶·中考真題)下列圖片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趨勢是( )
《清帝退位詔書》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部分條文
A.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 B.從屈辱走同獨立
C.從專制走向民主 D.從封閉走向開放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清帝退位詔書”表明封建君主專制被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部分條文”表明中國實行民主共和,即材料體現(xiàn)近代歷史發(fā)展趨勢是從專制走向民主,C項正確;材料內容不能體現(xiàn)出統(tǒng)一、獨立和開放,排除ABD項。故選C項。
25.(2022·遼寧盤錦·中考真題)“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的歷史功績是( )
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 B.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C.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 D.使中國實現(xiàn)獨立自主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最大功績是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的終結。C項正確;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收的是洋務運動,排除A項;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是長征勝利的意義,排除B項;使中國實現(xiàn)獨立自主是新中國的成立,排除D項。故選C項。
26.(2022·內蒙古包頭·中考真題)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這表明,辛亥革命
A.促進了北伐的勝利進軍 B.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
C.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D.探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材料中“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說明辛亥革命探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D項正確;北伐是1926年,排除A項;五四運動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排除B項;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排除C項。故選D項。
27.(2022·廣東·中考真題)有學者說:“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樁扣人心弦的事件。在當時世界上還到處是皇帝、沙皇、蘇丹和國王的時候,古老的中華帝國在短短幾周之內成為歐亞大陸上繼法國之后的第二個共和國。”該學者重點強調( )
A.歐亞大陸的聯(lián)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
C.法國大革命影響 D.辛亥革命的意義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說明中國的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國,世界影響較大。顯然材料中強調的是辛亥革命的意義,D項正確;材料不是分析歐亞大陸的聯(lián)系和封建帝制的危害,排除A和B項;材料分析的是辛亥革命的意義,不是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
28.(2022·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推翻清王朝反動統(tǒng)治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再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反動統(tǒng)治,宣告了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C項正確;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洋務派自強求富的運動,排除A項;戊戌變法是資產(chǎn)階級的改良運動,沒有推翻清王朝,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是一場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排除D項。故選C項。
29.(2022·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蔡元培在挽聯(lián)中寫道:“是中國自由神,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shù)千年專制之局。”該挽聯(lián)描寫的是
A.譚嗣同視死如歸的氣概B.梁啟超變法圖強的濟世情懷
C.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D.李大釗開天辟地的首創(chuàng)精神
【答案】C
【解析】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因此,材料中描寫的是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C項正確;譚嗣同和梁啟超都是維新變法時期人物,排除A和B項;李大釗主要是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
30.(2022·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從專制到民主是政治發(fā)展的趨勢,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人卻倒行逆施。他鎮(zhèn)壓“二次革命”,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復辟帝制。這個人物是( )
A.吳佩孚 B.袁世凱 C.段祺瑞 D.張作霖
【答案】B
【解析】據(jù)所學知識可知,袁世凱上臺后,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鎮(zhèn)壓二次革命。為了實現(xiàn)皇帝夢,袁世凱甚至不惜犧牲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以換取日本的支持。1915年底,袁世凱準備元旦登基,復辟帝制,1916年3月,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之下被迫宣布取消帝制,B項正確;吳佩孚、段祺瑞和張作霖是軍閥頭子,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CD項。故選B項。
31.(2022·山東東營·中考真題)“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憲年號應即廢止,仍以本年為中華民國五年’。”導致這一結果的歷史事件是
A.二次革命 B.護法運動 C.護國戰(zhàn)爭 D.北伐戰(zhàn)爭
【答案】C
【解析】依據(jù)“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仍以本年為中華民國五年”,中華民國五年為1916年,可知導致這一結果的歷史事件是護國戰(zhàn)爭,1915年,袁世凱公開復辟稱帝,舉國嘩然,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zhàn)爭爆發(fā),袁世凱眾叛親離,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最終在絕望中死去,C項正確;1913年孫中山等人發(fā)動反袁的二次革命,但是迅速歸于失敗,排除A項;1917年,孫中山等人又發(fā)動了反對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的護法運動,排除B項;1926年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展北伐戰(zhàn)爭,排除D項。故選C項。
32.(2022·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下圖是1918 年沈伯塵針對時弊創(chuàng)作的漫畫,該作品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敗 B.描繪了二次革命的過程
C.反映了軍閥割據(jù)的危害 D.說明了北伐戰(zhàn)爭的局限
【答案】C
【解析】依據(jù)漫畫可知反映了這一時期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再者,從時間上來看1918 年也符合北洋軍閥割據(jù), C 項正確;1918年已經(jīng)不存在清政府,排除A項;二次革命是在1913年,排除B項;北伐戰(zhàn)爭開始于1926年,排除D項。故選C項。
33.(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題)綜合分析題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之奮斗,各個階層為此不懈探索,努力尋找一條救國救民,強國富民的道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李鴻章晚年這樣評價自己的洋務事業(yè):“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
——吳永《庚子西狩叢談》
材料二: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人民和仁人志士進行了一系列挽救國家危亡的斗爭…… 19世紀末20世紀初,改良派和革命派發(fā)起的政治運動都歸于失敗……救國的任務歷史性地落到了先進生產(chǎn)力的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身上。
——改編自曲青山《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輝煌》
材料三:
歷史事件 對應結果
五四運動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中共一大 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
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 開創(chuàng)中國革命道路
全民族抗戰(zhàn) 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
新中國成立 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三大改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
…… ……
——改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八年級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洋務運動中創(chuàng)辦的民用企業(yè)一例。你怎樣看待李鴻章“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的說法?
(2)材料二中“歸于失敗”的政治運動有哪些?它們“歸于失敗”的理由是什么?
(3)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就所擬觀點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述需包含兩個歷史事件,適當展開,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表述簡潔。)
【答案】(1)輪船招商局(或開平煤礦);中國落后的根源在于社會制度的腐朽,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技術,不改變政治制度是不能使中國富強。
(2)戊戍變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未能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觀點: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論述:中國近代史上各階層為挽救中國命運都進行了抗爭,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能挽救新中國。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開創(chuàng)了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建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日本發(fā)動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后中國共產(chǎn)黨積極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成為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中國共產(chǎn)黨通過三年解放戰(zhàn)爭,打敗了國民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成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成為真正獨立的國家。
【解析】(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中創(chuàng)辦的民用企業(yè)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等;根據(jù)材料一“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可知,中國落后的根源在于社會制度的腐朽,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的技術,不改變政治制度是不能使中國富強。
(2)根據(jù)材料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改良派和革命派發(fā)起的政治運動都歸于失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歸于失敗”的政治運動有戊戌變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它們“歸于失敗”的理由是未能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3)合上述三則材料,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就所擬觀點進行論述。如:觀點: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論述:中國近代史上各階層為挽救中國命運都進行了抗爭,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能挽救新中國。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開創(chuàng)了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建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日本發(fā)動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后中國共產(chǎn)黨積極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成為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中國共產(chǎn)黨通過三年解放戰(zhàn)爭,打敗了國民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成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成為真正獨立的國家。
34.(2022·貴州黔西·中考真題)根據(jù)“近代先進人物關于社會變革的論述”材料,回答問題。
人物 變革論述 出處
梁啟超 “法者,天下公器也;變著,天下之公理也”……中國如果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 梁啟超在《時務報》發(fā)表的《變法通義》(1896年)
孫中山 全體人員正準備著要迎接一個變革,有大多數(shù)的誠實的人們,準備而且決心要進入公共民主的生活。 孫中山《中國的現(xiàn)在和未來》(1897年)
(1)梁啟超主張的“變法”其目的是要建立什么政體?為此他參與領導了什么運動?
(2)孫中山追求“公共民主”的目的是要建立怎樣的國家?為此他領導了什么運動?
(3)根據(jù)材料并聯(lián)系所學知識,簡要分析梁啟超與孫中山政治理念不同的原因。
【答案】(1)政體:君主立憲制。運動: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維新變法運動)。
(2)國家: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運動:辛亥革命。
(3)原因:①與他們的出身、經(jīng)歷、所受教育的不同有關。②他們分別代表了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和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利益。
【解析】(1)根據(jù)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梁啟超變革的論述中主張“變法”目的是建立君主立憲制。根據(jù)所學知識,19世紀末,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進行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即戊戌變法。
(2)根據(jù)所學知識,孫中山追求“公共民主”的目的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
(3)根據(jù)材料并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從他們的出身、經(jīng)歷、教育、所代表的的階級利益不同分析梁啟超與孫中山政治理念不同的原因。
35.(2022·湖北荊州·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95年,孫中山領導發(fā)動了廣州起義,1900年,孫中山又領導發(fā)動了惠州起義,兩次起義均遭到失敗。孫中山后來說,廣州起義失敗時,“舉國輿論莫不目子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于耳。”但惠州起義失敗后,“則鮮聞一般人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較,差如天淵。”
材料二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一時報紙風起云涌,蔚為大觀”,許多報紙以監(jiān)督政府為己任,議論時政得失,如《民國新聞》以“維護共和政體”為宗旨。各種政黨、社團紛紛成立,1912年10月,僅在民政部登記的團體就有85個,包括政治團體22個。由于“社會對政治興味非常亢進”,政法學校和大學法科學生猛增,“一時法政學校遍于全國”。
——均摘編自李侃主編《中國近代史》
(1)根據(jù)材料一回答:從廣州起義到惠州起義,中國民眾對孫中山領導發(fā)動武裝起義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一變化說明了什么?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辛亥革命后,中國民眾對政治持什么態(tài)度?這一態(tài)度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2點)
【答案】(1)由恐懼到支持,由反對到接受;人民對清政府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民族意識的覺醒。
(2)持贊賞、支持的態(tài)度;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民族危機的加深等。
【解析】(1)變化:根據(jù)材料一“廣州起義失敗時,“舉國輿論莫不目子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于耳”、“但惠州起義失敗后,“則鮮聞一般人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較,差如天淵”可得出變化是由恐懼到支持,由反對到接受。說明:根據(jù)題干中的兩個時間點“1895”(廣州起義失敗后)和“1900”,前者是在甲午戰(zhàn)爭失敗之后,當時維新變法(1898年)思潮居于主流,因此革命派發(fā)動的武裝起義遭到社會輿論的抨擊,后者則是在義和團運動(1899年)失敗后,當時清政府勾結列強絞殺了義和團運動,已經(jīng)完全淪為列強侵華的工具,民眾已經(jīng)認清了清政府的反動本質,民族意識的覺醒。
(2)態(tài)度:根據(jù)材料二“由于“社會對政治興味非常亢進”,政法學校和大學法科學生猛增”可得出辛亥革命后,中國民眾對政治持贊賞、支持的態(tài)度。原因:根據(jù)所學知識可得出清末,各國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民族危機的加深等,促使民族意識覺醒。
36.(2022·四川德陽·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政變后數(shù)年,革命之論漸昌。1903年,章炳麟著《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著《革命軍》,革命之焰益熾。章炳麟與徐錫麟等設光復會于上海,黃興、宋教仁等亦立華興會于湖南。是歲,黃興、宋教仁舉事柳州,敗后,二人走日本,刊雜志《二十世紀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孫文至日本,聯(lián)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成立中國同盟會,確定政治綱領,并在《民報》上闡發(fā)為“三民主義”。1906,萍瀏醴起義,失敗。1907年孫文領導忠州起義,不克。同年,錫麟、秋瑾舉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叢報》主張君主立憲,與《民報》相對峙,公開論戰(zhàn)…至1911年武昌起義止,革命派先后發(fā)動了十余次反清武裝起義。
——摘編自呂思勉《中國近代史》《新編中國史·中國近代史-危局與變革》等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武昌起義爆發(fā)前革命黨人為實現(xiàn)民主共和進行的努力。
材料二 武昌起義后宣布獨立的省份示意圖
——據(jù)《新編中國史·中國近代史一危局與變革》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當時革命形勢發(fā)展的特點。
材料三 初中歷史教科書對辛亥革命的評價(部分)
北洋政府時期 辛亥革命后“專制政體于此告終,共和政體于此開幕矣”。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終,民治開始”。
新中國成立后 5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君主制度,產(chǎn)生了中華民國,制定了臨時約法'"。
7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
21世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摘編自《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辛亥革命評價的“變”與“不變”》
(3)根據(jù)材料三,概括不同時期初中歷史教科書對辛亥革命評價的共同之處,并結合你對辛亥革命的理解,續(xù)寫一項辛亥革命的其他積極作用。
【答案】(1)創(chuàng)辦革命報刊,建立革命組織,提出革命思想,舉行武裝起義。
(2)革命迅速發(fā)展,清政府統(tǒng)治瓦解迅速。
(3)君主專制結束,民主共和思想傳播。推動了社會習俗的進步,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解析】(1)根據(jù)所學和材料一“《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著《革命軍》、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成立中國同盟會,確定政治綱領,并在《民報》上闡發(fā)為‘三民主義’、萍瀏醴起義、十余次反清武裝起義”可知,斗爭有,創(chuàng)辦革命報刊,建立革命組織,提出革命思想,舉行武裝起義。
(2)根據(jù)所學和材料二示意圖可知,這體現(xiàn)的特點是,革命迅速發(fā)展,清政府統(tǒng)治瓦解迅速。
(3)根據(jù)所學和材料三“專制政體于此告終,共和政體于此開幕矣、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君主制度,產(chǎn)生了中華民國,制定了臨時約法”可知,這體現(xiàn)的共同點是,君主專制結束,民主共和思想傳播。根據(jù)所學可知,其它作用還有,推動了社會習俗的進步,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昌市| 长武县| 安龙县| 化德县| 商南县| 康马县| 长沙市| 恩施市| 界首市| 綦江县| 绿春县| 舟曲县| 吉木乃县| 阳谷县| 南雄市| 屯昌县| 普宁市| 贵溪市| 江西省| 汽车| 东辽县| 子长县| 青冈县| 资源县| 讷河市| 尉氏县| 女性| 潢川县| 依兰县| 江津市| 临潭县| 嘉黎县| 印江| 辽宁省| 闸北区| 武邑县| 蒙自县| 广昌县| 斗六市| 孝昌县| 刚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