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年(2022-2024)中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專題15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1.(2024·四川廣安·中考真題)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狀元張謇主動放棄高官厚祿,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 )A.“自強”“求富”道路 B.變法圖強道路C.“實業救國”道路 D.民主共和道路2.(2024·山東煙臺·中考真題)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舉激起張謇極大的憤慨和憂慮,他認為只有發展民族工業才能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責任。可見,他主張( )A.變法圖強 B.實業救國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學3.(2024·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張謇說:“國家如同一棵大樹,教育是花,軍隊是果,而實業是根。”他認為救國的根本是( )A.重視教育事業 B.增強軍事實力C.發展社會經濟 D.解放人們思想4.(2024·湖南·中考真題)某同學準備寫一篇關于張謇的人物傳記。下列所擬傳記標題恰當的是( )A.“反清英雄第一人” B.革命先行者C.中國近代鐵路之父 D.狀元實業家5.(2024·天津·中考真題)某班同學搜集了李鴻章、康有為、張謇、孫中山、陳獨秀等人的相關史實。他們復習的主題應該是( )A.自強求富 B.民主共和 C.實業救國 D.近代化探索6.(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如圖為1920年在《申報》上刊登的一幅漫畫。漫畫作者意在( )A.描繪考生科舉備考場景 B.倡導世人積極尊孔復古C.鼓舞學生參加五四運動 D.激發讀者學習知識熱情7.(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1897年,商務印書館由多人集資創辦,初期以印刷商業簿冊報表為主,后來主要業務轉為出版新式教科書、英文讀本、英漢辭典等工具書、西方學術著作,兼及古籍、科技著作、文學作品和期刊。由此可知,這一轉變( )A.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 B.推動近代第一批新式學校興辦C.方便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D.表明經營性質發生根本性改變8.(2024·新疆·中考真題)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歷史課程第一次以獨立的課程形態呈現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蒙學堂四年,小學堂六年,均學習中國史;中學堂四年,學習外國史。這反映了( )A.教育課程的革新 B.科舉制度的廢除C.新式學堂的初建 D.高等學府的設置9.(2024·青海·中考真題)歌曲是一代人的歷史記憶。“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歌曲旨在( )A.自強求富 B.變法圖強 C.打倒軍閥 D.抗日救亡10.(2024·貴州黔東南·中考真題)下列文藝作品中,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斗志的是( )A.《義勇軍進行曲》 B.《狂人日記》C.《定軍山》 D.《駱駝祥子》1.(2023·安徽·中考真題)1888年廣州海關《貿易報告》稱:“洋紗供應大量增加,造成對洋布的需求削減,進口洋紗和土紗混合織成的土布比同樣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適合民眾的需要”。這說明土布的生產和銷售( )A.具有抵制外國資本的作用 B.受到官辦企業嚴重擠壓C.使中國走上了自強的道路 D.完全依賴于洋紗的進口2.(2023·湖北荊州·中考真題)《東方雜志》第8期轉載的文章《論實業所以救亡》指出,“實業之興衰,關乎國勢之存亡”,應發展民族經濟以抵御列強的經濟侵略。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潮是( )A.實業救國 B.變法強國 C.民主共和 D.師夷長技3.(2023·湖北十堰·中考真題)毛澤東說:“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張謇的思想主張是( )A.自強、求富 B.變法圖強 C.民主、科學 D.實業救國4.(2023·海南·中考真題)張謇在創辦大生紗廠時,為股東規定了8%的利率,結果從1895年籌建到1899年投產,共支付利息白銀17000余兩,占紗廠開辦費的58%。這說明近代中國民族企業( )A.生產規模小 B.籌資成本高C.發展不平衡 D.獲得初步發展5.(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題)“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材料中的“狀元”是( )A.榮宗敬 B.張謇 C.侯德榜 D.盧作孚6.(2023·山東濟寧·中考真題)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規定列強有權在中國投資設廠,外國對華資本輸出的門戶洞開,隨即列強掀起了在華設廠辦礦的高潮。針對這一危機,張謇呼吁( )A.“閉關鎖國” B.“公車上書”C.“扶清滅洋” D.“實業救國”7.(2023·廣東·中考真題)有學者這樣評價他:“一個在科舉道路上累遭挫折的舊式讀書人,年逾不惑才幸而取中狀元,但他卻視官爵如過眼云煙,轉而以全部精力創辦新式實業。”他是( )A.魏源 B.張之洞 C.張謇 D.詹天佑8.(2023·江蘇無錫·中考真題)中國近代的工商業者為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動蕩的年代里百折不撓,在艱難的環境中努力奮斗。下列有關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說法正確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短暫的春天” B.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C.主要集中在重工業部門 D.地區分布比較均衡9.(2023·廣東廣州·中考真題)下圖反映了1912-1920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態勢。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A.辛亥革命創造的有利條件 B.五四運動范圍的擴大C.《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 D.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10.(2023·甘肅蘭州·中考真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國內以1903-1908年開設的廠礦最多,平均每年注冊的工廠為21.1家,而在大戰期間,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冊的工廠有41.3家,1916-1919年則達到了每年124.6家,這說明一戰期間( )A.“實業救國”思潮興起 B.民族工業迅速發展C.民族工業發展嚴重受挫 D.民族工業結構完善11.(2023·山東濱州·中考真題)1913年中國紡紗業共有紗錠65萬枚,到1919年增為118萬枚。在1896至1912年的17年間,民族資本開設面粉廠47家,1913至1921年的9年間設立105家,推動這些行業快速發展的事件主要是( )A.洋務運動和《辛丑條約》的簽訂 B.《辛丑條約》的簽訂和辛亥革命C.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官僚資本的擴張12.(2023·重慶·中考真題)歷史解釋是對歷史的認識和評判。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重慶人民開展獻金、獻機活動 B.民生公司為抗戰運輸立下卓著功勛C.國泰戲院上演歷史劇《屈原》 D.張瀾被推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主席13.(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后。其發展特點是( )A.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 B.資金雄厚C.地區分布極為平衡 D.技術先進14.(2023·江蘇泰州·中考真題)下圖反映了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下列描述最準確的是( )A.高歌猛進 B.奄奄一息 C.朝氣蓬勃 D.夾縫求生15.(2023·河南·中考真題)據統計,1901年上海、武漢兩地的華商紗廠紗錠占到全國的74.7%;1910年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國的51.5%。這說明當時中國的紡織業( )A.發展曲折 B.分布不平衡 C.技術落后 D.規模比較小16.(2023·江蘇揚州·中考真題)下圖是清末畫作《火車站》。據此可知,當時該地區( ) A.民族工業體系完整 B.空中航線飛速發展C.高速鐵路開通運營 D.交通出行方式多樣17.(2023·北京·中考真題)竹枝詞是一種以吟詠社會風土人情為主的文學體裁。20世紀初電車剛進入北京時,有竹枝詞寫道:“電車初試人都怕,說是將來榮禍多。”后來,有人贊嘆:“人坐(電)車中稱穩便,兒童指點陸行舟。”這說明( )A.人們對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認可B.沿海地區更易感受到社會生活變化C.居民對電車破壞自然環境強烈不滿D.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夾縫中求生存18.(2023·廣東深圳·中考真題)19世紀80年代,《點石齋畫報》記載了北京的風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卻受到了批判,《北京畫報》里記載“七月十五是鬼節,燒法船……這種有礙風化的事情,警廳應當管一管”。這一變化說明( )A.時人崇洋媚外 B.地區發展有差異C.社會性質的改變 D.科學思想的傳播19.(2023·山東濟寧·中考真題)1882年,電燈出現在上海街市,“華人聞者以為奇事,一時謠言紛傳,謂將遭電擊……以后試辦無害,其禁乃開。”由此可見當時( )A.政府禁止使用電燈 B.工業文明傳入中國C.上海科技領先世界 D.城市生活沒有變化20.(2023·甘肅蘭州·中考真題)在北大任教的辜鴻銘梳著小辨走進課堂,學生們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國民思想仍存在的問題是( )A.封建專制觀念根深蒂固 B.自由平等新風尚的出現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學思想成為主流21.(2023·廣東·中考真題)晚清時期,習武之風極一時之盛,許多農民、城鎮貧民、工商業者、小商小販等皆有參與習武,并加入到反帝愛國斗爭中。這種現象反映了( )A.民族危機逐漸緩和 B.時局影響社會風氣C.清朝統治秩序崩潰 D.新式學堂得到發展22.(2023·云南·中考真題)下面一組圖片反映了近代中國( )A.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 B.廣播影視的興起C.藝術創作的繁榮 D.通信事業的發展23.(2023·四川成都·中考真題)1912年,曾蘭女士以“光復神圣之女權”為宗旨,創辦了四川第一份婦女報紙《女界報》(下圖)。這說明當時四川( )A.近代報刊業已領先全國 B.平等自由思想逐漸傳播C.廣大民眾讀報風尚盛行 D.社會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4.(2023·四川達州·中考真題)中國近代創辦的新式報刊,報道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國內外時局,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是( )A.《申報》 B.《國聞報》 C.《新青年》 D.《勞動者》25.(2023·廣西·中考真題)觀察下表中學堂和學生總數變化的情況。對該變化有影響的事件是( )年份 新式學堂總數(所) 新式學堂的學生總數(人)1904 4222 921691909 52348 1560270A.科舉制度的廢除 B.中華民國的成立C.五四運動的爆發 D.“雙百”方針的提出26.(2023·重慶·中考真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以下他在抗戰時期育才學校的辦學活動,最能體現這一認識的是( )A.引進著名的專業人士作為教師B.根據學生的愛好和才能因材施教C.千方百計搶救被埋沒的人才幼苗D.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從事調查、見習、實習等活動27.(2023·江蘇無錫·中考真題)1939年3月,《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完成。磅礴的氣勢、撼人的旋律、激進的吶喊,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黃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 )A.聶耳 B.周璇 C.趙丹 D.冼星海28.(2023·海南·中考真題)日軍占領北平后,70多歲的齊白石閉門謝客、停止賣畫,并在《群鼠圖》上題句:“群鼠群鼠,何多如許!何鬧如許!既嚙我果,又剝我黍”,材料主要反映齊白石( )A.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 B.藝術靈感來源于生活C.動蕩時代仍筆耕不輟 D.創作上推崇現實主義29.(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真題)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樂家創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聶耳作曲的一首歌譜寫了時代的最強音,它后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首歌曲是( )A.《松花江上》 B.《義勇軍進行曲》C.《畢業歌》 D.《黃河大合唱》30.(2023·山東濱州·中考真題)1940年徐悲鴻創作鴻篇巨制《愚公移山》;無獨有偶,1945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上作題為《愚公移山》的報告,二者都是以“愚公精神”號召人們( )A.實行民主選舉,激發斗爭熱情 B.爭取美蘇支援,堅定勝利信心C.團結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 D.開辟致富道路,帶動經濟發展31.(2023·四川廣安·中考真題)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和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共同反映的時代主題是( )A.打倒列強,除軍閥 B.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C.抗日救亡 D.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治32.(2023·江蘇常州·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晚清時期,隨著輪船、電話、電報等現代交流方式的引入,常州與外界時空距離不斷縮短。上海幾個著名的西學傳播媒體都有常州人投稿討論,一些西學傳播機構如江南制造局等也有常州人的身影。1897年,常州人惲積勛等人在上海發行《譯書公會報》,該報在常州有多處售點。這些常州人見證了近代中國文化的變遷,又影響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設。材料二 民國時期的常州本土新文學主要陣地情況表新文學刊物 新文學團體本土刊物 讀者人群 社團名稱 創辦組織《中山日報》副刊《短炬》 大部分為常州青年學生和中小學教員,小部分為商店店員和工友。 滴墨社 縣立初中《中山日報》副刊《綠波》 心聲社 女師范《武進夜報》副刊《夜曲》 新瀾社 常州商店店員——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葛金華主編《江蘇地方文化史常州卷》(1)據材料一,指出晚清時期常州與外界信息交流加快的原因及這一現象對常州本土文化產生的影響。(2)據材料二,概括民國時期常州本土新文學主要陣地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這一時期常州新文學盛行的歷史背景。(3)綜合上述材料,請你為當今新時代常州的文化創新提供一條建議并說明理由。33.(2023·湖南長沙·中考真題)中國近代民族意識是伴隨民族危機的加深而不斷覺醒的。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鴉片戰爭時期“師夷制夷論”的提出,到甲午戰爭中國一敗涂地……被經過維新的東鄰小邦戰敗的強烈的歷史震撼,使許多中國人從“洋務救國”的夢中驚醒,把中國近代化運動推進到效法西方改革政治的階段。——摘編自顧曉紅《淺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的主線——近代中國的民族覺醒和抗爭》材料二 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經過五四運動洗禮,越來越多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正式成立,中國歷史掀開了嶄新一頁。——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三(《義勇軍進行曲》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后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1)材料一中鴉片戰爭時期提出“師夷制夷論”的湖南思想家是誰?甲午戰爭后,“效法西方改革政治”指的是近代中國哪一事件?(2)根據材料二,“全面覺醒”體現了五四運動的哪一特點?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怎樣的條件?(3)根據材料三,結合歌曲的創作背景,指出當時中華民族面臨的最危險的敵人是誰?歌曲凝聚了這一時期怎樣的民族精神?綜上,分析民族意識覺醒對近代中國的推動作用。(2022·山西晉中·中考真題)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李老師設計了“探三晉歷史·品家鄉文化”的主題式作業。請完成以下小題。1.明清時期,晉商成為勇于創新的山西人的代表。下面圖文信息反映了晉商( )日異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經營異地匯兌業務的金融票號。其鼎盛時期以平遙為總號,分號遍布中國各大城市。至今懸掛在日昇昌中廳廊柱上的對聯稱:“輕重權衡千金日利,中西匯兌一紙風行。”A.艱苦奮斗的精神 B.安土重遷的觀念C.匯通天下的輝煌 D.誠信為本的理念2.近代山西在發展中前行,傳承中創新。從下面大事年表所列“第一”中,能提煉出最恰當的主題是( )主題:___________ 1882年 第一個官辦近代企業——太原新藥局(生產彈藥) 1892年 第一個民用工業企業——太原火柴局 1901年 第一所高等學府——山西大學堂 1905年 第一所師范學校——山西師范學堂 1907年 第一條鐵路線——正太鐵路(建成通車) 1908年 第一所測繪學堂——陸軍測繪學堂 ……A.獲得新生的軍事工業 B.工業化建設中的山西C.發展新式的近代教育 D.近代化探索中的山西3.(2022·山東濟寧·中考真題)1895—1913年,中國新建工礦企業中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達549家,增速較快。其主要原因是( )A.新式教育發展 B.列強放松對華侵略C.政府政策推動 D.國內社會環境穩定4.(2022·廣東廣州·中考真題)清末民初,狀元實業家張謇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造福一方,影響全國。這反映了張謇( )A.變法圖強的理念 B.“實業救國”的思想C.民主共和的觀念 D.“扶清滅洋”的主張5.(2022·貴州六盤水·中考真題)毛澤東說過,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輕工業方面是因為狀元實業家張謇抱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創辦了許多實業,其中最著名的是( )A.湖北槍炮廠 B.漢陽鐵廠 C.大生紗廠 D.福新面粉公司6.(2022·四川廣安·中考真題)甲午中日戰爭后,晚清紳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義意識,呼吁商人確立“公共思想”,盡“公共義務”,同西方開展“商戰”。這表明晚清紳商( )A.主張興辦新式學校 B.主張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C.救亡圖存意識增強 D.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7.(2022·福建·中考真題)以下所示為某中學校園宣傳欄的內容。這體現的共同思想是( )福建名人名言錄(節選)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嚴復:天下理之最明而勢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是己 陳嘉庚:應該廣泛地團結和組織歸僑、僑眷和華僑,加強社會主義教育,進一步鼓勵他們參加祖國建設事業A.民族團結 B.政治變革 C.實業救國 D.愛國主義8.(2022·四川宜賓·中考真題)下圖是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的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實業救國熱情持續高漲 B.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C.北洋軍閥連年割據混戰 D.國民黨官僚資本的擴張9.(2022·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下表中民族工業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變化統計表年份 擁有廠家 擁有資本 工人人數1913 689家 33億元 27萬多1920 1795家 50億元 55萬多A.19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運動的興起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B.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C.五四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數的統治地位D.對外開放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10.(2022·湖北黃岡·中考真題)根據1894-1920年中國產業資本分布情況(表1)可知, 當時() 時間 私人資本比重(%) 國家資本比例(%)1894年 20.54 79.461913年 51.01 48.991920年 61.34 38.66A.中國經濟已擺脫了列強控制 B.自然經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C.民族工業獲得了發展的良機 D.私人企業比官僚企業利潤高11.(2022·廣東·中考真題)如圖。比較了兩個年份力織機(以電力或其他動力驅動的織布機)和手織機紗線消費量。據此可知,相比于1913年,1930年中國紡織行業( )A.力織布機紗線消費量下降 B.力織機紗線消費量占比上升C.手織機紗線消費量下降 D.手織機紗線消費量占比上升12.(2022·江蘇南通·中考真題)張謇創辦的江蘇南通博物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館藏大生紗廠、輪船公司、面粉廠等大量的歷史文物。由此我們能從中認識到A.近代社會習俗的變化 B.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C.近代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 D.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13.(2022·北京·中考真題)下表是1932年社會局統計的北平市各類車輛數量(單位:輛)。這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 )類別 自行車 人力車 馬車 汽車 摩托車 騾馬大車數量 64100 42900 300 2200 40 9400A.呈現出新舊并存的特征 B.受到新式教育發展的影響C.體現出自由平等的風尚 D.變化首先出現在沿海地區14.(2022·河南·中考真題)觀察下圖,可以看出當時的上海A.城市生活近代化 B.通信設施標準化C.交通工具多樣化 D.照明設備電氣化15.(2022·山東青島·中考真題)20世紀20年代初期一次民意測驗表明,愛吃中餐者占77%,愛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中西餐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民國飲食業的新格局。材料反映了民國時期( )A.民主共和的進程 B.新式教育的出現C.文學藝術的發展 D.社會生活的變化16.(2022·四川綿陽·中考真題)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人們的風俗習慣也發生著變化。觀察下圖,你認為導致變化的歷史事件是( )A.戊戌變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運動 D.新中國建立17.(2022·山東濰坊·中考真題)分析下表中各國的措施,它們產生的相同作用是( )國家 措施俄國 彼得一世強令俄國男子剃須日本 明治政府發布“散發廢刀令”中國 民國政府頒布剪辮令,易服飾A.準備了對外擴張的條件 B.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C.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 D.推動了學習西方的進程18.(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題)20世紀初,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悄然發生變化。以下情景可能出現在1906年上海的有①男子紛紛剪去辮子 ②學生在新式學堂學習外語③《申報》刊登《狂人日記》 ④市民在電話公司撥打電話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2022·陜西·中考真題)下列兩組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1910年時的中國火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車 汽車長龍 磁懸浮列車A.國防力量的壯大 B.教育事業的繁榮C.社會生活的變遷 D.民族關系的和睦20.(2022·安徽·中考真題)“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陽陰合歷,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這副對聯所反映的社會風貌是A.男尊女卑 B.新舊并呈 C.封閉保守 D.自由博愛21.(2022·云南·中考真題)歷史敘述包括史實與評價。下列是關于“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知識卡片的內容,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A.1909年京張鐵路通車 B.1912年民國政府頒布“剪辮令”C.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變化特征 D.20世紀20年代后,中國男裝有西服和中山裝等22.(2022·廣東深圳·中考真題)《兒童畫報》是面向兒童的一種刊物,發行于1902至1904年間。據著名報人薩空了回憶,他在七八歲時最喜歡《兒童畫報》的合訂版,在畫報中獲得了許多科學知識。例如瓦特通過沸水發明了蒸汽機,世界人種的分類和五大洲的形狀。這說明該刊物( )A.否定了傳統文化 B.傳播了科學知識C.成為了學校教材 D.宣傳了革命思想23.(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題)150年前,一份上海出版的中文報紙在其創刊號中寫到:“凡國家之政治,風俗之變遷,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賈貿易之利弊,與夫一切可驚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聽聞者,靡不畢載,務求其真實無妄,使觀者明白易曉。”秉承這樣的宗旨,該報被譽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百科全書”。它是( )A.《時務報》 B.《解放日報》 C.《申報》 D.《大公報》24.(2022·山東臨沂·中考真題)下圖是一位初中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搜集的資料。根據這些資料,可以判斷出該探究學習的主題是( )A.中國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 B.近代中國新式報紙的發展C.中國近代文化事業的發展 D.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25.(2022·廣東·中考真題)張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創開報館,廣譯洋報,參以博議.始于滬上,流衍于各省,內政、外事、學術皆有焉。”其所述現象表明( )A.新式學堂開始創辦 B.新型媒體得到發展C.國民革命蓬勃開展 D.無產階級力量壯大26.(2022·江蘇南通·中考真題)抓住歷史事件相關聯的因素,有助于梳理知識,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以下關聯正確的是①張謇興辦實業——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②《申報》——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③剪發辮、易服飾——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④重慶談判——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⑤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2022·山西·中考真題)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李老師設計了“探三晉歷史·品家鄉文化”的主題式作業。請完成以下小題。27.追溯三晉歷史,走進春秋戰國。下面圖文信息,描述的歷史事件是( )韓、趙、魏受封為諸侯時,晉國君主晉烈公仍在位,晉國公室身處三家的夾縫中。到晉孝公時,韓、趙兩國搶走了晉國公室的降(今翼城)和曲沃兩城,把晉公趕到了端氏(令沁水)和屯留。公元前376年,三家把晉靜公降為普通人,晉君失去了最后的象征性地位,晉國歷史就此終結。A.桐葉封晉 B.城濮之戰 C.三家分晉 D.長平之戰28.近代山西在發展中前行,傳承中創新。從下面大事年表所列“第一”中,能提煉出最恰當的主題是( )主題:___________1882年 第一個官辦近代企業——太原新藥局(生產彈藥) 1892年 第一個民用工業企業——太原火柴局 1901年 第一所高等學府——山西大學堂 1905年 第一所師范學校——山西師范學堂 1907年 第一條鐵路線——正太鐵路(建成通車) 1908年 第一所測繪學堂——陸軍測繪學堂 ……A.獲得新生的軍事工業 B.工業化建設中的山西C.發展新式的近代教育 D.近代化探索中的山西29.(2022·山東濰坊·中考真題)20世紀,中國涌現出許多以下圖為代表的優秀作品。它們強大的生命力在于( )A.符合大眾審美 B.順應時代潮流C.創作技法高超 D.表現形式多樣30.(2022·江蘇揚州·中考真題)“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這表達了朱自清對揚州深沉的愛。其代表作品是A.《春江花月夜》 B.《皇清經解》C.《受戒》 D.《我是揚州人》31.(2022·四川資陽·中考真題)1937年,賀綠汀受八路軍火熱的戰斗生活鼓舞創作出《游擊隊之歌》,“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作者意在( )A.豐富文化生活,開展新文化運動 B.宣傳土地革命,號召打土豪,分田地C.激發愛國熱情,宣傳抗日救亡 D.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內戰32.(2022·山東濱州·中考真題)聶耳在1932年2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怎樣去做革命的音樂?”“……一天花幾個鐘頭苦練基本練習,幾年、幾十年后成為一個小提琴家又怎樣?你演奏一曲貝多芬的奏鳴曲能夠興奮起、可以鼓動起勞苦大眾的情緒嗎?不對,此路不通!早些醒悟吧!” 材料反映出聶耳( )A.追求藝術的完美 B.強烈的民族責任感C.努力成為小提琴家 D.致力創作大眾音樂33.(2022·福建·中考真題)圖為1940年徐悲鴻創作的作品,取材于《列子·湯問》中的相關故事。他當時創作該畫意在( )A.表達抗戰必勝信心 B.普及西洋繪畫技法C.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D.提高大眾審美能力34.(2022·新疆·中考真題)他認定了寫實主義的藝術目標,一往無前為之吶喊、傳播和奮斗;他創作了《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一大批藝術精品,表現出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他是A.徐悲鴻 B.齊白石 C.冼星海 D.聶耳35.(2022·河南·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進行了許多意義重大的改革。政治方面,保障人權,保護人民財產等;經濟方面,獎勵工商業發展,鼓勵興辦實業:社會生活方面,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謂,廢止跪拜等;教有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廢止小學讀經等。------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材料二1912一1920年,中國新建萬元以上工礦企業1048家,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長;1913一1919年,全國產業工人從約50萬增加到260多萬。…中國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發展,代表著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長,為中國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的發展提供了社會基礎。----摘編自王檜林《中國現代史》(1)材料一中的改革措施與中國近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主要體現了哪個階級的思想?(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與材料二內容之間的聯系。(3)請列舉材料二中“新的政治力量”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史實。36.(2022·江蘇揚州·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時期 張謇與大生紗廠1886年 張謇產生了“中國振興實業,其責任須在士大夫”的思想。1895-1899年 張謇對清政府允許日本在內地設廠深表憂慮,因此主張:勸工惠商、振興實業。大生紗廠于1895年開始籌建,到1899年正式投產,并逐漸站穩了腳跟。其間多遇資金和原料問題,經多方籌措、運轉,苦心經營得以解決。20世紀20年代初 大生集團成為以棉紡織業為核心的綜合性大企業;張謇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個實業大王”1922年 大生一廠和二廠都出現嚴重虧損。1925年 大生集團由于資不抵債,被迫清資償債。此后,各企業的經營實權已落入江浙財團代理人之手。——摘編自汪圣云《張謇與大生紗廠的興衰》(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95年張謇籌辦大生紗廠的歷史背景及創辦初期面臨的困難。(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初大生集團等民族資本主義企業迅速發展的客觀原因。(3)據材料,簡要談談你對張謇的認識。37.(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題)嚴格意義上的留學運動,是伴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而出現的歷史現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72年8月11日,包括詹天佑在內的中國政府派出的第一批官費留美學生從上海啟程出洋。在1872—1875年間,清政府先后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學。近代官派留學由此開端。——《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材料二 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中國留學生主要情況統計表高潮時期 主要方向 規模及代表人物清末光緒年間 留日 甲午戰爭后形成高潮。1896年至1912年期間近3萬人赴日留學。杰出代表有黃興、宋教仁、秋瑾、魯迅、陳獨秀等。民國初五四前后 留美 1909年至1937年,由清華選派了留美學生總計1971人(“庚款留學”),并帶動了大量“自助學者”赴美。杰出代表有竺可楨、侯德榜、錢學森、錢偉長、梁思成、周培源、梅貽琦等留法 1915年至1920年赴法求學人數已達1600人。杰出代表有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留蘇 20世紀20年代,留學蘇俄潮興起,成為一種與大眾留學不同的革命留學。杰出代表有劉少奇、劉伯承、蔣經國等。——據李喜所《中國留學生的發展歷程及其與現代化進程的關系》整理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產生了“留蘇熱”,從1950年開始到1966年,中國先后向蘇聯和東歐公費派遣了萬余名留學生,產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學家、藝術家和政治領導人。……1978年以來,伴隨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的留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64.47萬人,涉及歐美等10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超過90%是自費留學生,已成為世界第一留學大國。——摘編自郭霞《留學的世紀回眸》(1)根據材料一,請以世紀、年代的表達方式,簡述近代中國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學的時間。這批幼童留學與近代哪一歷史事件有關?(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甲午戰爭后赴日留學形成高潮的背景。請任選一個高潮時期,概括留學生對近現代歷史作出的貢獻。(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78年前后新中國留學情況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4)留學教育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通過留學教育的發展歷程,你還可以展開哪些歷史學習主題的研究?38.(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題)長城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古代偉大工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某長城示意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圖是哪一朝代的長城示意圖,說明你的判斷理由(寫出兩個理由即可)。材料二 抗日戰爭爆發后,當時的《時事月報》刊登插畫《只有血與肉做成的萬里長城才能使敵人不能摧毀!》,描繪了一個巨人般的戰士緊握步槍,跨過長城沖向前方的場景。1935年,電影《風云兒女》上演,影片中的主題歌曲唱到:“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很快,這首歌便深入人心,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據吳雪杉《長城:一部抗戰時期的視覺文化史》等(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電影《風云兒女》主題歌曲的名稱,指出與中國古代長城相比,20世紀30年代“長城”的作用發生了什么變化。材料三 1974年10月7日,中國政府向聯合國贈送了一幅長10米,寬5米,面積50平方米的巨幅藝術壁毯《長城》。壁毯由中國15名織毯高手以248種色紗織成,色彩悅目,展示了北京居庸關一帶長城的壯麗畫卷。壁毯被聯合國作為重要國禮懸掛在聯合國大會廳旁的主要代表休息廳里,覆蓋了休息廳的一面墻(如圖)。—據徐忠友《中國政府贈送給聯合國的國禮》等1974年,中國贈送聯合國總部的《長城》壁氈交接儀式(3)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政府向聯合國贈送《長城》壁毯這一禮物的深意。39.(2022·湖南懷化·中考真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在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它以非凡的包容和會通精神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東學西漸”是指古代中國文化向西傳播的過程,經歷了三個高潮: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宋明時期。公元16、17世紀以前的歐洲在文明的發展中與中國有比較大的差距,而他們向中國文明的學習與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文明的順序是相似的,即先從科學技術開始,包括四大發明、陶瓷、冶金、紡織等,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摘編自《“東學西漸”與“西學東漸”之分》材料三 京師大學堂的辦學方針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原則,強調“中西并重”,務使二者“會通”,缺一不可。課程設置仿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辦法,分普通學科和專門學科兩類。普通學科為全體學生必修課,包括經學、理學、掌故、諸子、初等算學、格致、政治、地理、文學、體操10科。專門學科由學生任選其中一或兩門,包括高等算學、格致、政治、地理、農礦、工程、商學、兵學、衛生學等科,另設英、法、俄、德、日5種外語。——百度百科《京師大學堂》材料四 湖湘文化由生活在湖南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共同創造,逐漸積淀而成。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湖湘文化具有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致用、務實求新,博學海納、兼容并蓄,果敢自信、愛國奮斗等諸多鮮明特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一脈。——摘編自《湖南地方文化常識)請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的歷史人物分別是哪些學派的代表人物,戰國時期出現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被后世稱為什么?(2)閱讀材料二,寫出兩例隋唐時期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并說明其影響。(3)根據材料三,結合京師大學堂的課程設置特點,指出這一歷史現象反映了怎樣的時代需求?(4)閱讀材料四,寫出兩例近代中國湖湘子弟中的杰出代表并說出他們的主要事跡。(1)三年(2022-2024)中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專題15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1.(2024·四川廣安·中考真題)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狀元張謇主動放棄高官厚祿,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 )A.“自強”“求富”道路 B.變法圖強道路C.“實業救國”道路 D.民主共和道路【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狀元張謇主動放棄高官厚祿,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和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中日戰爭后,狀元實業家張謇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C項正確;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實行的洋務運動走“自強”“求富”道路,排除A項;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領導的維新變法走變法圖強道路,排除B項;孫中山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走民主共和道路,排除D項。故選C項。2.(2024·山東煙臺·中考真題)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舉激起張謇極大的憤慨和憂慮,他認為只有發展民族工業才能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責任。可見,他主張( )A.變法圖強 B.實業救國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學【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他認為只有發展民族工業才能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責任。”可知,張謇主張發展實業來挽救民族危機,B項正確;變法圖強是維新變法時期的主張,排除A項;民主共和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主張,排除C項;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張,排除D項。故選B項。3.(2024·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張謇說:“國家如同一棵大樹,教育是花,軍隊是果,而實業是根。”他認為救國的根本是( )A.重視教育事業 B.增強軍事實力C.發展社會經濟 D.解放人們思想【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國家如同一棵大樹,教育是花,軍隊是果,而實業是根”和所學知識可知,張謇強調教育是花,軍隊是果,而實業是根,體現了張騫認為救國的根本是興辦實業,發展經濟,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教育是花,因此,重視教育事業不是救國的根本,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軍隊是果,因此,增強軍事實力不是救國的根本,排除B項;解放人們思想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教育的作用,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4.(2024·湖南·中考真題)某同學準備寫一篇關于張謇的人物傳記。下列所擬傳記標題恰當的是( )A.“反清英雄第一人” B.革命先行者C.中國近代鐵路之父 D.狀元實業家【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狀元實業家張謇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D項正確;孫中山少年時代特別愛聽太平天國的故事,稱贊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孫中山早年從醫人轉為醫國,從變法改革到投向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成為革命的先行者,排除B項;1909年10月2日,京張鐵路在南口舉行盛大的通車典禮。這條鐵路是以詹天佑為首的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與中國工人,用自己的技術力量,由中國籌款,獨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因此,詹天佑被譽為“中國近代鐵路之父”,排除C項。故選D項。5.(2024·天津·中考真題)某班同學搜集了李鴻章、康有為、張謇、孫中山、陳獨秀等人的相關史實。他們復習的主題應該是( )A.自強求富 B.民主共和 C.實業救國 D.近代化探索【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李鴻章、康有為、張謇、孫中山、陳獨秀等人參與領導的重大事件分別為: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實業救國、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反映了近代中國有識之士在技術或制度或思想文化不同層面的探索。歸納起來其共同主題為中國近代化探索,D項正確;自強求富為洋務運動的口號,概括不全,排除A項;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提出民主共和的主張,概括不全,排除B項;張謇主張實業救國,概括不全,排除C項。故選D項。6.(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如圖為1920年在《申報》上刊登的一幅漫畫。漫畫作者意在( )A.描繪考生科舉備考場景 B.倡導世人積極尊孔復古C.鼓舞學生參加五四運動 D.激發讀者學習知識熱情【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漫畫“只有學習能增高人格”和所學可知,漫畫相對于文字材料來說,表現形式更直接,讀者能根據畫面的內容及主次、人物、場景等分析出作者要表達的含義,“只有學習能增高人格”以及漫畫中人物在讀書,在提醒讀者通過讀書可以讓人格增高,反映了漫畫作者意在激發讀者學習知識的熱情,D項正確;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與材料時間“1920年”不符,排除A項;“只有學習能增高人格”意在激發讀者學習知識熱情,不是倡導世人積極尊孔復古,排除B項;五四運動從1919年5月4日開始到6月28日結束,與材料時間“1920年”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7.(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1897年,商務印書館由多人集資創辦,初期以印刷商業簿冊報表為主,后來主要業務轉為出版新式教科書、英文讀本、英漢辭典等工具書、西方學術著作,兼及古籍、科技著作、文學作品和期刊。由此可知,這一轉變( )A.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 B.推動近代第一批新式學校興辦C.方便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D.表明經營性質發生根本性改變【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它編輯出版多種中小學教科書、字典和大批文化學術著作,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A項正確;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先后興辦了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排除B項;這一轉變推動了西方科學思想文化知識的傳播,推動了中國近現代學校教育與大眾教育事業的進步,與方便普通百姓的生活關系不大,排除C項;商務印書館傳播了西方科學思想文化知識,但經營性質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排除D項。故選A項。8.(2024·新疆·中考真題)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歷史課程第一次以獨立的課程形態呈現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蒙學堂四年,小學堂六年,均學習中國史;中學堂四年,學習外國史。這反映了( )A.教育課程的革新 B.科舉制度的廢除C.新式學堂的初建 D.高等學府的設置【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歷史課程第一次以獨立的課程形態呈現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蒙學堂四年,小學堂六年,均學習中國史;中學堂四年,學習外國史。”可知,歷史課程第一次獨立出現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說明清政府教育課程發生改革,A項正確;科舉制度的廢除在1905年,排除B項;新式學堂的初建在洋務運動時期,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課程的變革,與高等學府的設置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9.(2024·青海·中考真題)歌曲是一代人的歷史記憶。“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歌曲旨在( )A.自強求富 B.變法圖強 C.打倒軍閥 D.抗日救亡【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結合所學可知,1937年,爆發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開始,從長城內外到大江南北,激昂的樂章響徹中華大地,匯成時代的最強音——抗日。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中,聶耳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等名曲,譜寫了時代的最強音,冼星海在延安作曲的《黃河大合唱》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勇敢、頑強和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歌曲旨在抗日救亡,D項正確;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主張,為了救亡圖存,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戊戌變法,其主張是變法圖強,北伐戰爭的目的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把革命推向全國。自強求富、變法圖強、打倒軍閥,均與題干歌曲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抗日救亡不符,排除ABC項。故選D項。10.(2024·貴州黔東南·中考真題)下列文藝作品中,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斗志的是( )A.《義勇軍進行曲》 B.《狂人日記》C.《定軍山》 D.《駱駝祥子》【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華民族處在危亡關頭,聶耳投身于抗日洪流中,以其卓越的音樂才能,創作了大量振奮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其《義勇軍進行曲》,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抗戰斗志,迅速傳遍祖國大地,并遠播海外,A項正確;《狂人日記》為魯迅于1918年創作的白話小說,表達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排除B項;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是1905年拍攝的京劇《定軍山》,時間上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駱駝祥子》小說,以20世紀20年代的舊北京為背景。祥子所處的時代是北洋軍閥統治的時代,時間上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1.(2023·安徽·中考真題)1888年廣州海關《貿易報告》稱:“洋紗供應大量增加,造成對洋布的需求削減,進口洋紗和土紗混合織成的土布比同樣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適合民眾的需要”。這說明土布的生產和銷售( )A.具有抵制外國資本的作用 B.受到官辦企業嚴重擠壓C.使中國走上了自強的道路 D.完全依賴于洋紗的進口【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進口洋紗和土紗混合織成的土布比同樣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適合民眾的需要。”可知,由于民族工業的興起,生產的土布便宜且耐用,使得土布銷量增加,因此土布具有抵制外國資本的作用,A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土布對洋布的抵制作用,未涉及官辦企業,排除B項;題干主要強調土布對洋布的抵制作用,未體現中國走上了自強的道路,排除C項;題干主要強調土布對洋布的抵制作用,未闡釋完全依賴于洋紗的進口,排除D項。故選A項。2.(2023·湖北荊州·中考真題)《東方雜志》第8期轉載的文章《論實業所以救亡》指出,“實業之興衰,關乎國勢之存亡”,應發展民族經濟以抵御列強的經濟侵略。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潮是( )A.實業救國 B.變法強國 C.民主共和 D.師夷長技【答案】A【解析】由材料“《論實業所以救亡》”“實業之興衰,關乎國勢之存亡”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潮是實業救國。甲午戰爭后,外國人在華設廠,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很多人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A項正確;變法強國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興辦實業,沒有涉及民主共和,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實業救國沒有涉及師夷長技,排除D項。故選A項。3.(2023·湖北十堰·中考真題)毛澤東說:“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張謇的思想主張是( )A.自強、求富 B.變法圖強 C.民主、科學 D.實業救國【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狀元張謇在《馬關條約》簽訂后,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的情況下,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放棄高官厚祿,回鄉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被稱為“狀元實業家”,D項正確;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與張謇無關,排除A項;變法圖強是戊戌變法的主張,與張謇無關,排除B項;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與張謇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4.(2023·海南·中考真題)張謇在創辦大生紗廠時,為股東規定了8%的利率,結果從1895年籌建到1899年投產,共支付利息白銀17000余兩,占紗廠開辦費的58%。這說明近代中國民族企業( )A.生產規模小 B.籌資成本高C.發展不平衡 D.獲得初步發展【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大生紗廠創辦時為股東規定了8%的利率最后增加到58%,體現了中國近代民族企業籌資成本高,政府對民族工業的壓制,不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B項正確;題干數字反映的是利率問題,無法得出生產規模小,排除A項;發展不平衡和獲得初步發展與題干文字材料無關,排除CD項。故選B項。5.(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題)“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材料中的“狀元”是( )A.榮宗敬 B.張謇 C.侯德榜 D.盧作孚【答案】B【解析】根據“創辦大生紗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謇是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甲午戰敗后,他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他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的道路,張謇對近代民族工業貢獻很大,因而被稱作“狀元實業家”,B項正確;榮宗敬、侯德榜與盧作孚都是近代著名的民族企業家,但是與“清末狀元”“大生紗廠”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6.(2023·山東濟寧·中考真題)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規定列強有權在中國投資設廠,外國對華資本輸出的門戶洞開,隨即列強掀起了在華設廠辦礦的高潮。針對這一危機,張謇呼吁( )A.“閉關鎖國” B.“公車上書”C.“扶清滅洋” D.“實業救國”【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面對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外國人在華辦廠開礦的局面,狀元實業家張謇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回到家鄉創辦實業,以實際行動踐行“實業救國”的主張,D項正確;閉關鎖國是清朝的對外政策,導致了中國落后,“公車上書”的是康有為、梁啟超等參加科舉的舉人,“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的口號,均與題意不符,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7.(2023·廣東·中考真題)有學者這樣評價他:“一個在科舉道路上累遭挫折的舊式讀書人,年逾不惑才幸而取中狀元,但他卻視官爵如過眼云煙,轉而以全部精力創辦新式實業。”他是( )A.魏源 B.張之洞 C.張謇 D.詹天佑【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一個在科舉道路上累遭挫折的舊式讀書人,年逾不惑才幸而取中狀元,但他卻視官爵如過眼云煙,轉而以全部精力創辦新式實業。”可知,《馬關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在中國開礦設廠,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狀元張謇深感要挽回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于是他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主動放棄高官厚祿,回鄉創辦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C項正確;魏源的代表作品是《海國圖志》,排除A項;張之洞是洋務運動在地方的代表人物,排除B項;詹天佑是京張鐵路的設計師,排除D項。故選C項。8.(2023·江蘇無錫·中考真題)中國近代的工商業者為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動蕩的年代里百折不撓,在艱難的環境中努力奮斗。下列有關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說法正確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短暫的春天” B.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C.主要集中在重工業部門 D.地區分布比較均衡【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A 項正確;民族資本主義受到西方列強的打壓,在夾縫中求生存,排除B項;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在行業上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領域,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排除C項;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在地區分布上分布不平衡,東部多,中西部少,城市多,農村少,排除D項。 故選A項。9.(2023·廣東廣州·中考真題)下圖反映了1912-1920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態勢。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A.辛亥革命創造的有利條件 B.五四運動范圍的擴大C.《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 D.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可知,從1912—1920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就國內來說,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掀起發展實業的浪潮,A項正確;五四運動爆發于1919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于1947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北伐戰爭的時間是1926年7月至1928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0.(2023·甘肅蘭州·中考真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國內以1903-1908年開設的廠礦最多,平均每年注冊的工廠為21.1家,而在大戰期間,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冊的工廠有41.3家,1916-1919年則達到了每年124.6家,這說明一戰期間( )A.“實業救國”思潮興起 B.民族工業迅速發展C.民族工業發展嚴重受挫 D.民族工業結構完善【答案】B【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結合材料“在大戰期間,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冊的工廠有41.3家,1916-1919年則達到了每年124.6家”可知,一戰期間民族工業迅速發展,B項正確;“實業救國”思潮興起是在甲午戰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再度受挫,材料問的是“一戰期間”,排除C項;一戰期間,我國民族工業結構并不完善,排除D項。故選B項。11.(2023·山東濱州·中考真題)1913年中國紡紗業共有紗錠65萬枚,到1919年增為118萬枚。在1896至1912年的17年間,民族資本開設面粉廠47家,1913至1921年的9年間設立105家,推動這些行業快速發展的事件主要是( )A.洋務運動和《辛丑條約》的簽訂 B.《辛丑條約》的簽訂和辛亥革命C.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官僚資本的擴張【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13至1921年的9年間設立105家,推動這些行業快速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建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掀起了發展實業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C項正確;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題干內容“1913至1921年的9年間設立105家,推動這些行業快速發展”不符,排除AB項;官僚資本的擴張與國民黨官僚資本的建立相關,與題干內容“1913至1921年的9年間設立105家,推動這些行業快速發展”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2.(2023·重慶·中考真題)歷史解釋是對歷史的認識和評判。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重慶人民開展獻金、獻機活動 B.民生公司為抗戰運輸立下卓著功勛C.國泰戲院上演歷史劇《屈原》 D.張瀾被推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主席【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歷史解釋是對歷史的認識和評判。”結合選項“民生公司為抗戰運輸立下卓著功勛”是對民生公司對抗戰起到的作用進行評判,屬于歷史解釋,B項正確;A項是對重慶人民做的具體的事件進行闡述,屬于史實,是不加任何解釋、定義的闡述一個歷史事件,排除A項;國泰戲院上演歷史劇《屈原》和張瀾被推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主席都屬于歷史史實,是客觀描述,沒有對事件的認識和評判,排除CD項。故選B項。13.(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后。其發展特點是( )A.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 B.資金雄厚C.地區分布極為平衡 D.技術先進【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的民族工業總的來說比較落后的,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從行業上看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A項正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后,資金少,排除B項;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地區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排除C項;中國近代的民族工業總的來說比較落后的,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排除D項。故選A項。14.(2023·江蘇泰州·中考真題)下圖反映了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下列描述最準確的是( )A.高歌猛進 B.奄奄一息 C.朝氣蓬勃 D.夾縫求生【答案】D【解析】根據圖片以及“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近代中國民族工業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在夾縫中生存,D項正確;圖片反映近代中國民族工業受壓迫,艱難生存,排除AC項;圖片反映近代中國民族工業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但不能說是奄奄一息 ,排除B項。故選D項。15.(2023·河南·中考真題)據統計,1901年上海、武漢兩地的華商紗廠紗錠占到全國的74.7%;1910年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國的51.5%。這說明當時中國的紡織業( )A.發展曲折 B.分布不平衡 C.技術落后 D.規模比較小【答案】B【解析】由材料“1901年上海、武漢兩地的華商紗廠紗錠占到全國的74.7%”“1910年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國的51.5%。”可知,上海、武漢兩地的華商紗廠紗錠占全國的比重達到一半以上,說明當時中國的紡織業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比較大的城市,B項正確;題干沒有體現中國的紡織業發展曲折,排除A項;題干沒有涉及技術問題,排除C項;題干沒有涉及紡織業的規模,排除D項。故選B項。16.(2023·江蘇揚州·中考真題)下圖是清末畫作《火車站》。據此可知,當時該地區( ) A.民族工業體系完整 B.空中航線飛速發展C.高速鐵路開通運營 D.交通出行方式多樣【答案】D【解析】根據圖示,當時的出行方式有火車、黃包車和汽車,說明了交通出行方式多樣,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民族工業體系,排除A項;圖中沒有飛機,沒法看出空中航線飛速發展,排除B項;我國高速鐵路開通運營是在2005年,排除C項。故選D項。17.(2023·北京·中考真題)竹枝詞是一種以吟詠社會風土人情為主的文學體裁。20世紀初電車剛進入北京時,有竹枝詞寫道:“電車初試人都怕,說是將來榮禍多。”后來,有人贊嘆:“人坐(電)車中稱穩便,兒童指點陸行舟。”這說明( )A.人們對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認可B.沿海地區更易感受到社會生活變化C.居民對電車破壞自然環境強烈不滿D.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夾縫中求生存【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電車初試人都怕,說是將來榮禍多。”表明人們反對新交通工具,根據材料“人坐(電)車中稱穩便,兒童指點陸行舟。”可以看出人們開始接受,A項正確;北京市并不是沿海地區,排除B項;居民對電車破壞自然環境強烈不滿與“人坐(電)車中稱穩便,兒童指點陸行舟。”不符,排除C項;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夾縫中求生存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8.(2023·廣東深圳·中考真題)19世紀80年代,《點石齋畫報》記載了北京的風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卻受到了批判,《北京畫報》里記載“七月十五是鬼節,燒法船……這種有礙風化的事情,警廳應當管一管”。這一變化說明( )A.時人崇洋媚外 B.地區發展有差異C.社會性質的改變 D.科學思想的傳播【答案】D【解析】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隨著近代教育和近代傳媒的發展,民主共和等科學思想在中國傳播開來,保守落后思想受到沖擊,材料反映的變化說明科學思想的傳播,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科學傳播,不是時人崇洋媚外,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同一個地方,不能體現地區發展有差異,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社會性質的變化,從19世紀80年代到20年之后,中國的社會性質都是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C項。故選D項。19.(2023·山東濟寧·中考真題)1882年,電燈出現在上海街市,“華人聞者以為奇事,一時謠言紛傳,謂將遭電擊……以后試辦無害,其禁乃開。”由此可見當時( )A.政府禁止使用電燈 B.工業文明傳入中國C.上海科技領先世界 D.城市生活沒有變化【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1882年,電燈出現在上海街市,‘華人聞者以為奇事,一時謠言紛傳,謂將遭電擊……以后試辦無害,其禁乃開。’”可知,上海出現了西方工業文明的新事物,B項正確;“政府禁止使用電燈”的說法與題干“‘……以后試辦無害,其禁乃開’”不符,排除A項;“上海科技領先世界”的說法,與史實不符,也與“‘華人聞者以為奇事,一時謠言紛傳,謂將遭電擊’”不符,排除C項;電燈的出現,城市生活發生改變,排除D項。故選B項。20.(2023·甘肅蘭州·中考真題)在北大任教的辜鴻銘梳著小辨走進課堂,學生們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國民思想仍存在的問題是( )A.封建專制觀念根深蒂固 B.自由平等新風尚的出現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學思想成為主流【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可知,無形的辮子指的是封建守舊思想,北大教授辜鴻銘的話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守舊思想根深蒂固,A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封建專制觀念根深蒂固,未涉及自由平等,排除B項;題干主要強調封建專制觀念根深蒂固,未體現民主共和,排除C項;題干主要強調封建專制觀念根深蒂固,未闡釋民主科學,排除D項。故選A項。21.(2023·廣東·中考真題)晚清時期,習武之風極一時之盛,許多農民、城鎮貧民、工商業者、小商小販等皆有參與習武,并加入到反帝愛國斗爭中。這種現象反映了( )A.民族危機逐漸緩和 B.時局影響社會風氣C.清朝統治秩序崩潰 D.新式學堂得到發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晚清時期,習武之風極一時之盛,許多農民、城鎮貧民、工商業者、小商小販等皆有參與習武,并加入到反帝愛國斗爭中。”結合所學可知,晚清時,中國民族危機嚴重,人民紛紛參與到反帝斗爭中,說明時局影響社會風氣,B項正確;民族危機逐漸嚴重,排除A項;清朝統治秩序崩潰與“反帝愛國斗爭”無關,排除C項;“許多農民、城鎮貧民、工商業者、小商小販等皆有參與習武”不能反映新式學堂得到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22.(2023·云南·中考真題)下面一組圖片反映了近代中國( )A.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 B.廣播影視的興起C.藝術創作的繁榮 D.通信事業的發展【答案】A【解析】根據“《大公報》、《申報》、商務印書館”可知,圖片反映的是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大公報》、《申報》都是我國近代有名的報刊,上海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A項正確;1872年《申報》在上海創辦,是中國近代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與“廣播影視”不符,排除B項;《申報》是中國近代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不能反映藝術創作的繁榮,排除C項;圖片反映的是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沒有反映通信事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23.(2023·四川成都·中考真題)1912年,曾蘭女士以“光復神圣之女權”為宗旨,創辦了四川第一份婦女報紙《女界報》(下圖)。這說明當時四川( )A.近代報刊業已領先全國 B.平等自由思想逐漸傳播C.廣大民眾讀報風尚盛行 D.社會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12年”“光復神圣之女權”可知《女界報》注重提升女權,結合所學可知1912年孫中山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因此在四川地區女性權利上升,說明了平等自由的思想逐漸傳播,B項正確;題干并未將四川報刊與全國其他地區報刊對比,排除A項;題干側重四川地區平等自由思想的傳播,未涉及民眾讀報風尚盛行,排除C項;題干未涉及四川的社會生活水平,排除D項。故選B項。24.(2023·四川達州·中考真題)中國近代創辦的新式報刊,報道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國內外時局,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是( )A.《申報》 B.《國聞報》 C.《新青年》 D.《勞動者》【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872年4月30日,中國第一張近代報紙《申報》在上海創刊,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A項正確;《國聞報》《國聞報》于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創刊,戊戌變法后遭清政府查辦,1898年12月被迫停刊,不符題意,排除B項;《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創刊號至1926年7月終刊共出9卷54號,不符題意,排除C項;《勞動者》在1920年10月3日在廣州創刊,1921年1月停刊,不符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25.(2023·廣西·中考真題)觀察下表中學堂和學生總數變化的情況。對該變化有影響的事件是( )年份 新式學堂總數(所) 新式學堂的學生總數(人)1904 4222 921691909 52348 1560270A.科舉制度的廢除 B.中華民國的成立C.五四運動的爆發 D.“雙百”方針的提出【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解讀圖表內容可知,相比于1904年,1909年的新式學堂總數和學生總數都迅速增加,這是因為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了科舉制,促進了新式教育的發展,A項正確;中華民國成立于1912年,五四運動爆發于1919年,“雙百”方針指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提出于1956年,均與圖表中的時間不符,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26.(2023·重慶·中考真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以下他在抗戰時期育才學校的辦學活動,最能體現這一認識的是( )A.引進著名的專業人士作為教師B.根據學生的愛好和才能因材施教C.千方百計搶救被埋沒的人才幼苗D.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從事調查、見習、實習等活動【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分析可知,陶行知認為需要通過勞動來教育學生,“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從事調查、見習、實習等活動”屬于勞動教育,D項正確;ABC項都不屬于勞動教育,排除ABC項。故選D項。27.(2023·江蘇無錫·中考真題)1939年3月,《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完成。磅礴的氣勢、撼人的旋律、激進的吶喊,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黃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 )A.聶耳 B.周璇 C.趙丹 D.冼星海【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黃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冼星海,D項正確;聶耳是《義勇軍進行曲》的曲作者,排除A項;周旋和趙丹都是近代著名的演員,排除BC兩項。故選D項。28.(2023·海南·中考真題)日軍占領北平后,70多歲的齊白石閉門謝客、停止賣畫,并在《群鼠圖》上題句:“群鼠群鼠,何多如許!何鬧如許!既嚙我果,又剝我黍”,材料主要反映齊白石( )A.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 B.藝術靈感來源于生活C.動蕩時代仍筆耕不輟 D.創作上推崇現實主義【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日軍占領北平后,70多歲的齊白石閉門謝客、停止賣畫”“群鼠群鼠,何多如許!何鬧如許!既嚙我果,又剝我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七七事變后,齊白石閉門謝客、停止賣畫,借《群鼠圖》抒發自己的苦悶與義憤,諷刺日本慢略者,表現了這位藝術老人的民族氣節,A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齊白石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而不是強調藝術靈感來源于生活,排除B項;題干材料表達的是齊白石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動蕩時代仍筆耕不輟和創作上推崇現實主義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D項。故選A項。29.(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真題)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樂家創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聶耳作曲的一首歌譜寫了時代的最強音,它后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首歌曲是( )A.《松花江上》 B.《義勇軍進行曲》C.《畢業歌》 D.《黃河大合唱》【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三四十年代”“它后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誕生于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年代,1949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象征著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為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中華民族的堅強斗志和不屈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B項正確; 《松花江上》是1935年張寒暉在西安目睹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亡慘狀而創作的一首抗日歌曲,《畢業歌》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選的“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三首歌都不是我國國歌,排除ACD項。故選B項。30.(2023·山東濱州·中考真題)1940年徐悲鴻創作鴻篇巨制《愚公移山》;無獨有偶,1945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上作題為《愚公移山》的報告,二者都是以“愚公精神”號召人們( )A.實行民主選舉,激發斗爭熱情 B.爭取美蘇支援,堅定勝利信心C.團結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 D.開辟致富道路,帶動經濟發展【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1940年徐悲鴻創作鴻篇巨制《愚公移山》,借寓言故事表達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堅韌不拔,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堅定信念。1945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上作題為《愚公移山》的報告。毛主席把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比作兩座大山,以愚公自稱,表示我黨堅決反帝國反封建的決心,綜上所述,二者都是以“愚公精神”號召人們團結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C項正確;題干徐悲鴻畫作、《愚公移山》報告都與“民主選舉”、“爭取美蘇支援”、“開辟致富道路”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項。31.(2023·四川廣安·中考真題)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和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共同反映的時代主題是( )A.打倒列強,除軍閥 B.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C.抗日救亡 D.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治【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革命文藝蓬勃發展,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聶耳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等名曲,譜寫了時代最強音。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獨立、堅強,體現了中國人民勇敢、頑強和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C項正確;《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1935年,《黃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原名張光年)作詞,冼星海作曲,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首演,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國抗日戰爭時起到鼓舞作用。“打倒列強,除軍閥”是1926—1928年北伐戰爭時期的口號。1927年8月1日爆發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由此可知,《義勇軍進行曲》和《黃河大合唱》共同反映的時代主題不是“打倒列強,除軍閥”,也不是“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排除AB項;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這與《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誕生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32.(2023·江蘇常州·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晚清時期,隨著輪船、電話、電報等現代交流方式的引入,常州與外界時空距離不斷縮短。上海幾個著名的西學傳播媒體都有常州人投稿討論,一些西學傳播機構如江南制造局等也有常州人的身影。1897年,常州人惲積勛等人在上海發行《譯書公會報》,該報在常州有多處售點。這些常州人見證了近代中國文化的變遷,又影響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設。材料二 民國時期的常州本土新文學主要陣地情況表新文學刊物 新文學團體本土刊物 讀者人群 社團名稱 創辦組織《中山日報》副刊《短炬》 大部分為常州青年學生和中小學教員,小部分為商店店員和工友。 滴墨社 縣立初中《中山日報》副刊《綠波》 心聲社 女師范《武進夜報》副刊《夜曲》 新瀾社 常州商店店員——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葛金華主編《江蘇地方文化史常州卷》(1)據材料一,指出晚清時期常州與外界信息交流加快的原因及這一現象對常州本土文化產生的影響。(2)據材料二,概括民國時期常州本土新文學主要陣地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這一時期常州新文學盛行的歷史背景。(3)綜合上述材料,請你為當今新時代常州的文化創新提供一條建議并說明理由。【答案】(1)原因:現代交流方式的引入,常州距離上海較近。影響:推動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設(或:使常州人見證了中國近代文化的變遷)。(2)特點:主要利用本土報刊的副刊,參與群體以新式學校師生為主。背景:近代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新文化運動倡導新文學(或:五四運動的推動)。(3)樣例建議一:加強與國際及國內發達地區的交流,吸收先進的科學文化。理由:深化改革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對外開放。建議二:立足常州本土,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理由: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經驗和財富。建議三:融合外來先進文化與本土優秀文化,實現文化創新改進。理由:文化交流是文化創新的有效途徑。建議四:融合報刊與電子媒體,增強傳播力量。理由:信息時代傳統媒體要與時俱進。【解析】(1)原因:據材料一“晚清時期,隨著輪船、電話、電報等現代交流方式的引入,常州與外界時空距離不斷縮短”可知原因是現代交流方式的引入,常州距離上海較近。影響:根據材料一“這些常州人見證了近代中國文化的變遷,又影響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設”影響是推動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設。(2)特點:根據材料二“《中山日報》副刊《短炬》”“《中山日報》副刊《綠波》”“《武進夜報》副刊《夜曲》”可知特點是主要利用本土報刊的副刊;根據材料二“大部分為常州青年學生和中小學教員,小部分為商店店員和工友。”可知特點是參與群體以新式學校師生為主。背景:結合所學,從教育、文化、學生運動等方面分析概括即可,如近代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新文化運動倡導新文學(或:五四運動的推動)。(3)材料一反映了常州近代文化建設情況,材料二反映了常州本土新文學發展情況,綜合上述材料,從文化交流、傳統文化傳承、文化融合、文化創新、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提出建議,并說明理由即可,如:建議一:加強與國際及國內發達地區的交流,吸收先進的科學文化。理由:深化改革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對外開放。建議二:立足常州本土,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理由: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經驗和財富。建議三:融合外來先進文化與本土優秀文化,實現文化創新改進。理由:文化交流是文化創新的有效途徑。建議四:融合報刊與電子媒體,增強傳播力量。理由:信息時代傳統媒體要與時俱進。33.(2023·湖南長沙·中考真題)中國近代民族意識是伴隨民族危機的加深而不斷覺醒的。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鴉片戰爭時期“師夷制夷論”的提出,到甲午戰爭中國一敗涂地……被經過維新的東鄰小邦戰敗的強烈的歷史震撼,使許多中國人從“洋務救國”的夢中驚醒,把中國近代化運動推進到效法西方改革政治的階段。——摘編自顧曉紅《淺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的主線——近代中國的民族覺醒和抗爭》材料二 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經過五四運動洗禮,越來越多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正式成立,中國歷史掀開了嶄新一頁。——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三(《義勇軍進行曲》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后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1)材料一中鴉片戰爭時期提出“師夷制夷論”的湖南思想家是誰?甲午戰爭后,“效法西方改革政治”指的是近代中國哪一事件?(2)根據材料二,“全面覺醒”體現了五四運動的哪一特點?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怎樣的條件?(3)根據材料三,結合歌曲的創作背景,指出當時中華民族面臨的最危險的敵人是誰?歌曲凝聚了這一時期怎樣的民族精神?綜上,分析民族意識覺醒對近代中國的推動作用。【答案】(1)魏源;戊戌變法。(2)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群眾性或廣泛性);奠定了群眾基礎、階級基礎、干部基礎、思想基礎。(3)日本帝國主義;偉大團結精神;民族意識覺醒成為推動近代中國民族解放運動、近代化探索的精神動力。【解析】(1)思想家:根據材料一“師夷制夷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人是魏源。事件:甲午戰爭后,“效法西方改革政治”指的是戊戌變法,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康有為、梁啟超等領導向西方學習先進政治制度的戊戌變法。(2)特點:根據材料二“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可歸納出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群眾性或廣泛性);條件:根據材料二“經過五四運動洗禮,越來越多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正式成立,中國歷史掀開了嶄新一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具有廣泛的參與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群眾基礎、階級基礎、干部基礎;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3)敵人:根據材料三“義勇軍進行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華民族處在危亡關頭,聶耳投身于抗日洪流中,以其卓越的音樂才能,創作了大量振奮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其《義勇軍進行曲》,極大地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抗戰意志。所以當時中華民族面臨的最危險的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精神:根據“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可知,歌曲凝聚了這一時期的偉大團結精神;作用: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圍繞民族意識對近代化探索,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等方面回答,如:民族意識覺醒成為推動近代中國民族解放運動、近代化探索的精神動力。(2022·山西晉中·中考真題)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李老師設計了“探三晉歷史·品家鄉文化”的主題式作業。請完成以下小題。1.明清時期,晉商成為勇于創新的山西人的代表。下面圖文信息反映了晉商( )日異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經營異地匯兌業務的金融票號。其鼎盛時期以平遙為總號,分號遍布中國各大城市。至今懸掛在日昇昌中廳廊柱上的對聯稱:“輕重權衡千金日利,中西匯兌一紙風行。”A.艱苦奮斗的精神 B.安土重遷的觀念C.匯通天下的輝煌 D.誠信為本的理念2.近代山西在發展中前行,傳承中創新。從下面大事年表所列“第一”中,能提煉出最恰當的主題是( )主題:___________ 1882年 第一個官辦近代企業——太原新藥局(生產彈藥) 1892年 第一個民用工業企業——太原火柴局 1901年 第一所高等學府——山西大學堂 1905年 第一所師范學校——山西師范學堂 1907年 第一條鐵路線——正太鐵路(建成通車) 1908年 第一所測繪學堂——陸軍測繪學堂 ……A.獲得新生的軍事工業 B.工業化建設中的山西C.發展新式的近代教育 D.近代化探索中的山西【答案】1.C 2.D【解析】(1)根據“異地匯兌業務”、“分號遍布中國各大城市”、“中西匯兌”等信息可知,這說明當時晉商的票號業務發展規模大,體現了匯通天下的輝煌,C項正確;圖文反映的是晉商匯通天下的輝煌,并非艱苦奮斗的精神、安土重遷的觀念和誠信為本的理念,排除ABD項。故選C項。(2)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大事年表所列的是近代山西工業、教育、交通和軍事方面的成就,這些都體現了山西的近代化,D項正確;ABC項都僅反映了山西部分方面的成就,不能全面涵蓋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3.(2022·山東濟寧·中考真題)1895—1913年,中國新建工礦企業中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達549家,增速較快。其主要原因是( )A.新式教育發展 B.列強放松對華侵略C.政府政策推動 D.國內社會環境穩定【答案】C【解析】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辛玄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各種實業團體紛紛涌現,人們競相投資設廠,海外華僑也歸國創業,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教育發展,排除A項;1914年一戰爆發,一戰期間各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放松了對華的侵略,排除B項;1895—1913年間中國發生了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社會環境并不安定,排除D項。故選C項。4.(2022·廣東廣州·中考真題)清末民初,狀元實業家張謇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造福一方,影響全國。這反映了張謇( )A.變法圖強的理念 B.“實業救國”的思想C.民主共和的觀念 D.“扶清滅洋”的主張【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狀元實業家張謇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造福一方,影響全國”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材料反映了張謇“實業救國”的思想,B項正確;變法圖強是戊戌變法的思想,排除A項;民主共和的觀念是辛亥革命的影響,排除C項;“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的主張,排除D項。故選B項。5.(2022·貴州六盤水·中考真題)毛澤東說過,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輕工業方面是因為狀元實業家張謇抱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創辦了許多實業,其中最著名的是( )A.湖北槍炮廠 B.漢陽鐵廠 C.大生紗廠 D.福新面粉公司【答案】C【解析】本題以“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為切入點,考查了狀元實業家張謇的相關史實。《馬關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在中國開礦設廠,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清末狀元張謇深感要挽回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于是他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主動放棄高官厚祿,回鄉創辦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C項正確;湖北槍炮廠是張之洞創辦的,排除A項;漢陽鐵廠是張之洞創辦的,排除B項;福新面粉公司是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創辦的,排除D項。故選C項。6.(2022·四川廣安·中考真題)甲午中日戰爭后,晚清紳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義意識,呼吁商人確立“公共思想”,盡“公共義務”,同西方開展“商戰”。這表明晚清紳商( )A.主張興辦新式學校 B.主張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C.救亡圖存意識增強 D.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甲午戰爭后,晚清紳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義意識、和西方開展“商戰”及所學可知,伴隨著甲午戰敗,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晚清紳商提出“公共思想”,盡“公共義務”,和西方開展“商戰”的主張,體現了他們通過“商戰”,御辱救亡的意識,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主張興辦新式學校,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發展實業,排除D項。故選C項。7.(2022·福建·中考真題)以下所示為某中學校園宣傳欄的內容。這體現的共同思想是( )福建名人名言錄(節選)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嚴復:天下理之最明而勢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是己 陳嘉庚:應該廣泛地團結和組織歸僑、僑眷和華僑,加強社會主義教育,進一步鼓勵他們參加祖國建設事業A.民族團結 B.政治變革 C.實業救國 D.愛國主義【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林則徐、嚴復、陳嘉庚都強調愛國,因此他們的共同思想是愛國主義,D項正確;民族團結、 政治變革 、實業救國都涉及一方面,不是他們共同的思想,排除ABC項。故選D項。8.(2022·四川宜賓·中考真題)下圖是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的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實業救國熱情持續高漲 B.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C.北洋軍閥連年割據混戰 D.國民黨官僚資本的擴張【答案】B【解析】根據圖表可知,1913-1918年海關稅收額下降。結合所學可知,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歐洲為中心,西方列強忙于戰事,無暇東顧,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海關征稅額下降。一戰結束后,列強卷土重來,海關征稅額開始上漲,B項正確;甲午中日戰爭后很多人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辛亥革命后掀起了發展實業的高潮,與海關征收額的變化無關,排除A項;北洋軍閥連年割據混戰,導致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艱難,題干無關,排除C項;國民黨官僚資本的擴張嚴重阻礙民族工業的正常發展,與海關稅征收額的變化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9.(2022·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下表中民族工業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變化統計表年份 擁有廠家 擁有資本 工人人數1913 689家 33億元 27萬多1920 1795家 50億元 55萬多A.19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運動的興起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B.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C.五四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數的統治地位D.對外開放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答案】B【解析】題干表格反映的是1913—1920年,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因而這一時期民族工業發展迅速,B項正確;19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運動的興起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這與題干材料提供的時間不符,排除A項;五四運動爆發于1919年,于題干表格中的時間也不符,排除C項;1978年,我國實施改革開放的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10.(2022·湖北黃岡·中考真題)根據1894-1920年中國產業資本分布情況(表1)可知, 當時() 時間 私人資本比重(%) 國家資本比例(%)1894年 20.54 79.461913年 51.01 48.991920年 61.34 38.66A.中國經濟已擺脫了列強控制 B.自然經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C.民族工業獲得了發展的良機 D.私人企業比官僚企業利潤高【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圖表可得出到1920年,私人資本比重逐漸上升,國家資本比例逐漸下降,體現了民族工業獲得了發展的良機,短暫的春天,C項正確;中國經濟已擺脫了列強控制與史實不符,此時帝國主義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排除A項;1952年土改完成,標志自然經濟最終瓦解,排除B項;私人企業比官僚企業利潤高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1.(2022·廣東·中考真題)如圖。比較了兩個年份力織機(以電力或其他動力驅動的織布機)和手織機紗線消費量。據此可知,相比于1913年,1930年中國紡織行業( )A.力織布機紗線消費量下降 B.力織機紗線消費量占比上升C.手織機紗線消費量下降 D.手織機紗線消費量占比上升【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圖表可得出相比于1913年,1930年中國紡織行業力織機紗線消費量占比上升,B項正確;力織布機紗線消費量下降、手織機紗線消費量下降、手織機紗線消費量占比上升與材料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12.(2022·江蘇南通·中考真題)張謇創辦的江蘇南通博物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館藏大生紗廠、輪船公司、面粉廠等大量的歷史文物。由此我們能從中認識到A.近代社會習俗的變化 B.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C.近代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 D.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張謇創辦的江蘇南通博物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館藏大生紗廠、輪船公司、面粉廠等大量的歷史文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在華開礦辦廠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盧作孚被譽為“中國船王”;榮氏兄弟創辦了第一個面粉廠。由此我們能從中認識到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D項正確;近代社會習俗的變化、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近代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都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BC項。故選D項。13.(2022·北京·中考真題)下表是1932年社會局統計的北平市各類車輛數量(單位:輛)。這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 )類別 自行車 人力車 馬車 汽車 摩托車 騾馬大車數量 64100 42900 300 2200 40 9400A.呈現出新舊并存的特征 B.受到新式教育發展的影響C.體現出自由平等的風尚 D.變化首先出現在沿海地區【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932年社會局統計的北平市各類車輛數量”結合所學可知這里有新式的交通工具如汽車、摩托車、自行車;也有人力車、馬車和騾馬大車等傳統的交通工具,從而說明1932年的北京城的交通工具提出出新舊并存的特征,A項正確;新式交通工具的產生可以受到新式教育發展的影響,但是傳統交通工具占比更大,B項說法不全面,排除;自由平等是對社會發展的評價,交通工具不能體現,排除C項;材料是北平交通工具數量,D項在材料不能體現,排除。故選A項。14.(2022·河南·中考真題)觀察下圖,可以看出當時的上海A.城市生活近代化 B.通信設施標準化C.交通工具多樣化 D.照明設備電氣化【答案】A【解析】根據圖示“清末上海街道的煤氣路燈”結合所學知識,歐洲式的煤氣路燈出現在上海的街道兩旁,反映了與市民息息相關的城市建設也邁向近代化的步伐,A項正確;“煤氣路燈”不屬于通信設施、交通工具,排除BC項;“照明設備電氣化”說法太片面,排除D項。故選A項。15.(2022·山東青島·中考真題)20世紀20年代初期一次民意測驗表明,愛吃中餐者占77%,愛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中西餐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民國飲食業的新格局。材料反映了民國時期( )A.民主共和的進程 B.新式教育的出現C.文學藝術的發展 D.社會生活的變化【答案】D【解析】材料內容設涉及的是20世紀20年代民國初期人們飲食的變化,反映的是民國時期社會生活的變化,D項正確;材料內容與民主共和制進程無關,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教育無關,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文學藝術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6.(2022·四川綿陽·中考真題)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人們的風俗習慣也發生著變化。觀察下圖,你認為導致變化的歷史事件是( )A.戊戌變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運動 D.新中國建立【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從左圖的封建稱謂和跪拜禮到右圖平等稱謂“李先生”“張先生”和握手禮可以得出,是由于辛亥革命自由、平等思潮的推動,B項正確;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均與題干無關,排除ACD項。故選B項。17.(2022·山東濰坊·中考真題)分析下表中各國的措施,它們產生的相同作用是( )國家 措施俄國 彼得一世強令俄國男子剃須日本 明治政府發布“散發廢刀令”中國 民國政府頒布剪辮令,易服飾A.準備了對外擴張的條件 B.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C.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 D.推動了學習西方的進程【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彼得一世強令俄國男子剃須、明治政府發布“散發廢刀令”、民國政府頒布剪辮令,易服飾,這些措施都推動了學習西方的進程,D項正確;民國政府頒布剪辮令,易服飾不是為了對外擴張,排除A項;彼得一世強令俄國男子剃須沒有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排除B項;民國政府頒布剪辮令,易服飾沒有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排除C項。故選D項。18.(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題)20世紀初,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悄然發生變化。以下情景可能出現在1906年上海的有①男子紛紛剪去辮子 ②學生在新式學堂學習外語③《申報》刊登《狂人日記》 ④市民在電話公司撥打電話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科舉考試被廢除,清政府開始開辦新式學堂,學生在新式學堂學習外語可能出現在1906年的上海;市民在電話公司撥打電話可能出現在1906年的上海。②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男子紛紛剪去辮子是辛亥革命時期,《狂人日記》發表于1918年。①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B和D項。故選C項。19.(2022·陜西·中考真題)下列兩組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1910年時的中國火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車 汽車長龍 磁懸浮列車A.國防力量的壯大 B.教育事業的繁榮C.社會生活的變遷 D.民族關系的和睦【答案】C【解析】前一組圖片體現的是舊社會的交通,后一組圖片體現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交通變化。前后對比說明社會生活變遷巨大,C項正確;材料中論述的是交通巨變,不是國防力量、教育事業以及民族關系等,排除A、B和D項。故選C項。20.(2022·安徽·中考真題)“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陽陰合歷,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這副對聯所反映的社會風貌是A.男尊女卑 B.新舊并呈 C.封閉保守 D.自由博愛【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中國封建社會,只有男尊女卑、陰歷,不講女權、公歷,而現在,開始提倡男女平等,采用公歷,體現了新舊并呈,B項正確;男尊女卑、封閉保守是舊的一面,排除AC二項;材料體現的是提倡女權、實行公歷,不是說自由博愛,排除D項。故選B項。21.(2022·云南·中考真題)歷史敘述包括史實與評價。下列是關于“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知識卡片的內容,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A.1909年京張鐵路通車B.1912年民國政府頒布“剪辮令”C.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變化特征D.20世紀20年代后,中國男裝有西服和中山裝等【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歷史評價是對歷史事件的性質、作用、地位等的看法或者意見,“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變化特征是歷史評價,C項正確;ABD項都是單純描述歷史事件,屬于歷史敘述,排除。故選C項。22.(2022·廣東深圳·中考真題)《兒童畫報》是面向兒童的一種刊物,發行于1902至1904年間。據著名報人薩空了回憶,他在七八歲時最喜歡《兒童畫報》的合訂版,在畫報中獲得了許多科學知識。例如瓦特通過沸水發明了蒸汽機,世界人種的分類和五大洲的形狀。這說明該刊物( )A.否定了傳統文化 B.傳播了科學知識C.成為了學校教材 D.宣傳了革命思想【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在畫報中獲得了許多科學知識”可得出該刊物傳播了科學知識,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兒童畫報有許多科學常識,沒有體現否定了傳統文化,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信息可以得知畫報成為學校教材,排除C項;材料主要反映畫報傳播科學知識,沒有提及革命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23.(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題)150年前,一份上海出版的中文報紙在其創刊號中寫到:“凡國家之政治,風俗之變遷,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賈貿易之利弊,與夫一切可驚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聽聞者,靡不畢載,務求其真實無妄,使觀者明白易曉。”秉承這樣的宗旨,該報被譽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百科全書”。它是( )A.《時務報》 B.《解放日報》 C.《申報》 D.《大公報》【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50年前”“上海”“該報被譽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百科全書’”結合所學可知是《申報》。根據所學可知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報紙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活 等,內容量大,通俗易懂,被譽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百科全書”,C項正確;《時務報》是宣傳維新變法的報紙,不符題意,排除A項;《解放日報》在延安創辦,排除B項;《大公報》在天津創辦的,排除D項。故選C項。24.(2022·山東臨沂·中考真題)下圖是一位初中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搜集的資料。根據這些資料,可以判斷出該探究學習的主題是( )A.中國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 B.近代中國新式報紙的發展C.中國近代文化事業的發展 D.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答案】B【解析】這位學生搜集的資料都與中國近代的報紙有關,說明主題應該是近代中國新式報紙的發展,B項正確;僅根據報紙一項內容并不能體現新式教育的發展和近代文化事業的發展,排除AC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體現影響較大,排除D項。故選B項。25.(2022·廣東·中考真題)張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創開報館,廣譯洋報,參以博議.始于滬上,流衍于各省,內政、外事、學術皆有焉。”其所述現象表明( )A.新式學堂開始創辦 B.新型媒體得到發展C.國民革命蓬勃開展 D.無產階級力量壯大【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創開報館,廣譯洋報,參以博議.始于滬上,流衍于各省,內政、外事、學術皆有焉”可得出1895年后,各種報刊出現,例如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居于輿論界的領導地位,新型媒體得到發展,B項正確;洋務運動中新式學堂開始創辦,排除A項;1924年 國民革命蓬勃開展,排除C項;1919年五四運動后,無產階級力量壯大,排除D項。故選B項。26.(2022·江蘇南通·中考真題)抓住歷史事件相關聯的因素,有助于梳理知識,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以下關聯正確的是①張謇興辦實業——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②《申報》——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③剪發辮、易服飾——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④重慶談判——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⑤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張謇興辦實業,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B項正確。剪發辮、易服飾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2022·山西·中考真題)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李老師設計了“探三晉歷史·品家鄉文化”的主題式作業。請完成以下小題。27.追溯三晉歷史,走進春秋戰國。下面圖文信息,描述的歷史事件是( )韓、趙、魏受封為諸侯時,晉國君主晉烈公仍在位,晉國公室身處三家的夾縫中。到晉孝公時,韓、趙兩國搶走了晉國公室的降(今翼城)和曲沃兩城,把晉公趕到了端氏(令沁水)和屯留。公元前376年,三家把晉靜公降為普通人,晉君失去了最后的象征性地位,晉國歷史就此終結。A.桐葉封晉 B.城濮之戰 C.三家分晉 D.長平之戰28.近代山西在發展中前行,傳承中創新。從下面大事年表所列“第一”中,能提煉出最恰當的主題是( )主題:___________1882年 第一個官辦近代企業——太原新藥局(生產彈藥) 1892年 第一個民用工業企業——太原火柴局 1901年 第一所高等學府——山西大學堂 1905年 第一所師范學校——山西師范學堂 1907年 第一條鐵路線——正太鐵路(建成通車) 1908年 第一所測繪學堂——陸軍測繪學堂 ……A.獲得新生的軍事工業 B.工業化建設中的山西C.發展新式的近代教育 D.近代化探索中的山西【答案】27.C 28.D【解析】1、依據題干圖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戰國時期晉國分為韓、趙、魏三家,而原來的晉國國君逐漸失去了象征性地位,被降為普通人,晉國歷史就此終結,由此可見材料反映的是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C項正確;桐葉封晉指的是西周時期晉國受封的由來,排除A項;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晉文公打敗楚國而成為霸主的關鍵戰役,排除B項;長平之戰是指戰國時期秦國打敗趙國的重要戰役,排除D項。故選C項。2、依據題干大事年表“第一個官辦近代企業——太原新藥局(生產彈藥)”、“第一個民用工業企業——太原火柴局”、“第一所高等學府——山西大學堂”、“第一條鐵路線——正太鐵路(建成通車)”等可知,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山西出現了一批近代軍事、民用企業、新式學堂以及近代鐵路,這反映了山西的近代化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D項正確;軍事工業、工業化建設、近代教育都只是對應題干大事年表中的部分事件,排除ABC項。故選D項。29.(2022·山東濰坊·中考真題)20世紀,中國涌現出許多以下圖為代表的優秀作品。它們強大的生命力在于( )A.符合大眾審美 B.順應時代潮流C.創作技法高超 D.表現形式多樣【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狂人日記》《愚公移山》《黃河大合唱》”并結合所學可知,魯迅的《狂人日記》是新文化運動期間的著作,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徐悲鴻的《愚公移山》創作之時,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后的勝利;《黃河大合唱》是抗日戰爭期間,以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祖國的必勝信念,這些作品都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B項正確;ACD項從材料中無法得出,排除。故選B項。30.(2022·江蘇揚州·中考真題)“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這表達了朱自清對揚州深沉的愛。其代表作品是A.《春江花月夜》 B.《皇清經解》C.《受戒》 D.《我是揚州人》【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朱自清是中國散文家、詩人、學者。《我是揚州人》收入了朱自清的多篇散文佳作,分為:我是揚州人、文言與白話、生活與學術、序跋和評論四個部分,收入的散文包括:《新年底故事》《初到清華記》《選詩雜記》《剎那》等。D項正確;A項是唐朝張若虛的作品,排除A項;《皇清經解》即《清經解》,又名《學海堂經解》,是清代阮元編輯的經學叢書。排除B項;《受戒》是汪曾祺晚期小說集,排除C項。故選D項。31.(2022·四川資陽·中考真題)1937年,賀綠汀受八路軍火熱的戰斗生活鼓舞創作出《游擊隊之歌》,“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作者意在( )A.豐富文化生活,開展新文化運動 B.宣傳土地革命,號召打土豪,分田地C.激發愛國熱情,宣傳抗日救亡 D.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內戰【答案】C【解析】根據“1937年”“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及所學知識可知,作者意在激發愛國熱情,宣傳抗日救亡,C項正確;新文化運動是在1915年開始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宣傳土地革命,號召打土豪,分田地”是在1927年的土地革命時期,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B項;“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內戰”是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排除D項。故選C項。32.(2022·山東濱州·中考真題)聶耳在1932年2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怎樣去做革命的音樂?”“……一天花幾個鐘頭苦練基本練習,幾年、幾十年后成為一個小提琴家又怎樣?你演奏一曲貝多芬的奏鳴曲能夠興奮起、可以鼓動起勞苦大眾的情緒嗎?不對,此路不通!早些醒悟吧!” 材料反映出聶耳( )A.追求藝術的完美 B.強烈的民族責任感C.努力成為小提琴家 D.致力創作大眾音樂【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你演奏一曲貝多芬的奏鳴曲能夠興奮起、可以鼓動起勞苦大眾的情緒嗎?不對,此路不通!早些醒悟吧!”可知,聶耳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他要通過音樂喚起勞苦大眾的情緒,B項正確;追求藝術的完美,題干未體現,排除A項;努力成為小提琴家與“幾十年后成為一個小提琴家又怎樣?”不符,排除C項;致力創作大眾音樂,題干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33.(2022·福建·中考真題)圖為1940年徐悲鴻創作的作品,取材于《列子·湯問》中的相關故事。他當時創作該畫意在( )A.表達抗戰必勝信心 B.普及西洋繪畫技法C.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D.提高大眾審美能力【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關鍵詞,“1940年”“愚公移山”并結合所學知識,是在抗日戰爭期間,表達了抗戰必勝信心。1940年徐悲鴻創作《愚公移山》作品,取材于《列子·湯問》中的相關故事,著重以宏達的氣勢,震人心魄的力度來傳達一個古老民族的決心和毅力,A項正確;普及西洋繪畫技法,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提高大眾審美能力與當時時代背景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34.(2022·新疆·中考真題)他認定了寫實主義的藝術目標,一往無前為之吶喊、傳播和奮斗;他創作了《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一大批藝術精品,表現出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他是A.徐悲鴻 B.齊白石 C.冼星海 D.聶耳【答案】A【解析】徐悲鴻在1930年完成油畫《田橫五百士》,1940年完成了國畫《愚公移山》,贊譽中國民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奪取抗日最后勝利的頑強意志,A項正確;齊白石代表作《蝦》,排除B項;冼星海代表作《黃河大合唱》,排除C項;聶耳為《義勇軍進行曲》作曲,排除D項。故選A項。35.(2022·河南·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進行了許多意義重大的改革。政治方面,保障人權,保護人民財產等;經濟方面,獎勵工商業發展,鼓勵興辦實業:社會生活方面,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謂,廢止跪拜等;教有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廢止小學讀經等。------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材料二1912一1920年,中國新建萬元以上工礦企業1048家,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長;1913一1919年,全國產業工人從約50萬增加到260多萬。…中國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發展,代表著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長,為中國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的發展提供了社會基礎。----摘編自王檜林《中國現代史》(1)材料一中的改革措施與中國近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主要體現了哪個階級的思想?(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與材料二內容之間的聯系。(3)請列舉材料二中“新的政治力量”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史實。【答案】(1)辛亥革命;資產階級。(2)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獎勵發展工業的法令,鼓勵興辦實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迎來短暫的春天,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長。(3)北伐戰爭;南昌起義等等【解析】(1)根據材料“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進行了許多意義重大的改革。政治方面,保障人權,保護人民財產等;經濟方面,獎勵工商業發展,鼓勵興辦實業:社會生活方面,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謂,廢止跪拜等;教有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廢止小學讀經等”可以看出,材料一中改革措施與辛亥革命有關;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知道,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所以說主要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思想。(2)結合材料一“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獎勵工商業發展,鼓勵興辦實業”可以看出,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采取了獎勵發展工商業的措施。根據材料二中“1912一1920年,中國新建萬元以上工礦企業1048家,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長;1913一1919年,全國產業工人從約50萬增加到260多萬”這一信息可以知道,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迎來短暫的春天,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長。(3)結合材料二“中國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發展,代表著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長”可以知道,這里的新的政治力量指的是工人階級,工人階級的政黨是中國共產黨,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的史實就很多了,比如:北伐戰爭、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等。36.(2022·江蘇揚州·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時期 張謇與大生紗廠1886年 張謇產生了“中國振興實業,其責任須在士大夫”的思想。1895-1899年 張謇對清政府允許日本在內地設廠深表憂慮,因此主張:勸工惠商、振興實業。大生紗廠于1895年開始籌建,到1899年正式投產,并逐漸站穩了腳跟。其間多遇資金和原料問題,經多方籌措、運轉,苦心經營得以解決。20世紀20年代初 大生集團成為以棉紡織業為核心的綜合性大企業;張謇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個實業大王”1922年 大生一廠和二廠都出現嚴重虧損。1925年 大生集團由于資不抵債,被迫清資償債。此后,各企業的經營實權已落入江浙財團代理人之手。——摘編自汪圣云《張謇與大生紗廠的興衰》(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95年張謇籌辦大生紗廠的歷史背景及創辦初期面臨的困難。(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初大生集團等民族資本主義企業迅速發展的客觀原因。(3)據材料,簡要談談你對張謇的認識。【答案】(1)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允許外國在華投資辦廠;民族危機加劇;清政府允許民間設廠。資金和原料問題(2)清政府在甲午戰后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和封建帝制,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戰事,無暇顧及中國,暫時放松了對華的經濟侵略等。(3)近代著名實業家,提出實業救國思想,推動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抵制了西方的經濟侵略,具有進步性;但是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其救國道路必然失敗。【解析】(1)依據材料“張謇對清政府允許日本在內地設廠深表憂慮,因此主張:勸工惠商、振興實業”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允許外國在華投資辦廠,再結合所學知識,民族危機加劇,清政府允許民間設廠,這些是張謇創辦大生紗廠的歷史背景。依據材料“其間多遇資金和原料問題,經多方籌措、運轉,苦心經營得以解決”得出創辦初期面臨的困難是資金和原料問題。(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末清政府在經歷甲午戰敗后,為了支付賠款、擴大稅源,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20世紀初期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王朝統治和封建帝制,成立了中華民國,民國政府還頒布法令獎勵實業,從而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又忙于戰事,暫時無暇顧及中國,放寬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些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初大生集團等民族資本主義企業迅速發展的客觀原因。(3)綜上所述,辯證評價張謇這位歷史人物。張謇是近代著名實業家,提出實業救國思想,推動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抵制了西方的經濟侵略,具有進步性;但是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其救國道路必然失敗。37.(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題)嚴格意義上的留學運動,是伴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而出現的歷史現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72年8月11日,包括詹天佑在內的中國政府派出的第一批官費留美學生從上海啟程出洋。在1872—1875年間,清政府先后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學。近代官派留學由此開端。——《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材料二 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中國留學生主要情況統計表高潮時期 主要方向 規模及代表人物清末光緒年間 留日 甲午戰爭后形成高潮。1896年至1912年期間近3萬人赴日留學。杰出代表有黃興、宋教仁、秋瑾、魯迅、陳獨秀等。民國初五四前后 留美 1909年至1937年,由清華選派了留美學生總計1971人(“庚款留學”),并帶動了大量“自助學者”赴美。杰出代表有竺可楨、侯德榜、錢學森、錢偉長、梁思成、周培源、梅貽琦等留法 1915年至1920年赴法求學人數已達1600人。杰出代表有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留蘇 20世紀20年代,留學蘇俄潮興起,成為一種與大眾留學不同的革命留學。杰出代表有劉少奇、劉伯承、蔣經國等。——據李喜所《中國留學生的發展歷程及其與現代化進程的關系》整理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產生了“留蘇熱”,從1950年開始到1966年,中國先后向蘇聯和東歐公費派遣了萬余名留學生,產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學家、藝術家和政治領導人。……1978年以來,伴隨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的留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64.47萬人,涉及歐美等10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超過90%是自費留學生,已成為世界第一留學大國。——摘編自郭霞《留學的世紀回眸》(1)根據材料一,請以世紀、年代的表達方式,簡述近代中國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學的時間。這批幼童留學與近代哪一歷史事件有關?(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甲午戰爭后赴日留學形成高潮的背景。請任選一個高潮時期,概括留學生對近現代歷史作出的貢獻。(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78年前后新中國留學情況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4)留學教育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通過留學教育的發展歷程,你還可以展開哪些歷史學習主題的研究?【答案】(1)19世紀七十年代;洋務運動。(2)受到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客觀形勢影響;國內的改革維新思潮空前高漲;改革維新人物紛紛提出要向日本學習;各省相繼制訂了向日本派遣留學生的計劃。貢獻:清末光緒年間的陳獨秀,.發起的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民國初五四前后,的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3)改革開放前主要是“留蘇熱”,改革開放后留學國家涉及歐美等103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第一留學大國;原因: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黨的正確領導;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4)如服飾的變化發展;交通工具的使用變化等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第一小問,時間:根據材料1872年可知是19世紀七十年代;第二小問,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2)第一小問,背景:由于受到甲午戰爭日本取勝中國慘敗的客觀形勢影響,加之國內的改革維新思潮空前高漲,當時朝野中的改革維新人物紛紛提出要向日本學習。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江南諸省,相繼制訂了各省向日本派遣留學生的計劃,并迅速著手抓緊實施,其中以湖南、湖北兩省居多,僅第一次就派遣赴日留學生200多名;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不同時期的不同人物,可從中選取熟悉的歷史人物進行闡述,如陳獨秀發起的新文化運動,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一國兩制,周恩來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等;(3)第一小問,變化:根據材料“50年代產生了‘留蘇熱’”和“涉及歐美等10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超過90%是自費留學生,已成為世界第一留學大國。”,可知改革開放前主要是“留蘇熱”,改革開放后留學國家涉及歐美等103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第一留學大國;第二小問,原因:可以從政策,如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國家地位,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黨的正確領導等方面分析。(4)開放性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可從人民生活的變化著手,如服飾的變化發展;交通工具的使用變化等等。38.(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題)長城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古代偉大工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某長城示意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圖是哪一朝代的長城示意圖,說明你的判斷理由(寫出兩個理由即可)。材料二 抗日戰爭爆發后,當時的《時事月報》刊登插畫《只有血與肉做成的萬里長城才能使敵人不能摧毀!》,描繪了一個巨人般的戰士緊握步槍,跨過長城沖向前方的場景。1935年,電影《風云兒女》上演,影片中的主題歌曲唱到:“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很快,這首歌便深入人心,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據吳雪杉《長城:一部抗戰時期的視覺文化史》等(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電影《風云兒女》主題歌曲的名稱,指出與中國古代長城相比,20世紀30年代“長城”的作用發生了什么變化。材料三 1974年10月7日,中國政府向聯合國贈送了一幅長10米,寬5米,面積50平方米的巨幅藝術壁毯《長城》。壁毯由中國15名織毯高手以248種色紗織成,色彩悅目,展示了北京居庸關一帶長城的壯麗畫卷。壁毯被聯合國作為重要國禮懸掛在聯合國大會廳旁的主要代表休息廳里,覆蓋了休息廳的一面墻(如圖)。—據徐忠友《中國政府贈送給聯合國的國禮》等1974年,中國贈送聯合國總部的《長城》壁氈交接儀式(3)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政府向聯合國贈送《長城》壁毯這一禮物的深意。【答案】(1)時期:明朝。理由:圖中有多個符合明朝的信息,例如:都城是京師(北京);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主要是瓦剌和韃靼;當時東北分布著女真族等。(2)歌名:《義勇軍進行曲》。變化:古代長城是抵御北方少數民族進犯的軍事工事;20世紀30年代,“長城”已經成為一種凝聚中華民族力量、團結抗戰的精神象征。(3)長城是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蘊含著中華民族堅韌剛毅、不畏艱險、眾志成城、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長城是中國古代保護國家和平、防御外敵入侵的重要建筑,聯合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維護和平是長城和聯合國的共性。【解析】(1)時期:根據材料一可以判斷出是明朝的長城。理由:根據材料一的圖很容易判斷出是明朝長城,例如:根據都城是京師(北京);最容易看出當時東北分布著女真族,后來建立清,消滅明朝。(2)歌曲: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電影《風云兒女》主題歌曲的名稱是《義勇軍進行曲》;變化:根據材料二“抗日戰爭爆發后,當時的《時事月報》刊登插畫《只有血與肉做成的萬里長城才能使敵人不能摧毀!》”結合抗日戰爭情況可從古代長城是抵御北方少數民族進犯的軍事工事;20世紀30年代,“長城”已經成為一種凝聚中華民族力量、團結抗戰的精神象征。來回答20世紀30年代“長城”的作用發生了的變化。(3)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三“1974年10月7日,中國政府向聯合國贈送了一幅長10米,寬5米,面積50平方米的巨幅藝術壁毯《長城》……”結合所學可從長城是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體現出中華民族不畏艱險、眾志成城、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可以從告誡某些西方國家我們有長城般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定能防御來犯之敵等等。39.(2022·湖南懷化·中考真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在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它以非凡的包容和會通精神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東學西漸”是指古代中國文化向西傳播的過程,經歷了三個高潮: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宋明時期。公元16、17世紀以前的歐洲在文明的發展中與中國有比較大的差距,而他們向中國文明的學習與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文明的順序是相似的,即先從科學技術開始,包括四大發明、陶瓷、冶金、紡織等,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摘編自《“東學西漸”與“西學東漸”之分》材料三 京師大學堂的辦學方針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原則,強調“中西并重”,務使二者“會通”,缺一不可。課程設置仿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辦法,分普通學科和專門學科兩類。普通學科為全體學生必修課,包括經學、理學、掌故、諸子、初等算學、格致、政治、地理、文學、體操10科。專門學科由學生任選其中一或兩門,包括高等算學、格致、政治、地理、農礦、工程、商學、兵學、衛生學等科,另設英、法、俄、德、日5種外語。——百度百科《京師大學堂》材料四 湖湘文化由生活在湖南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共同創造,逐漸積淀而成。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湖湘文化具有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致用、務實求新,博學海納、兼容并蓄,果敢自信、愛國奮斗等諸多鮮明特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一脈。——摘編自《湖南地方文化常識)請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的歷史人物分別是哪些學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真分類匯編-歷史:專題15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事業的發展(原卷版).docx 3真分類匯編-歷史:專題15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事業的發展(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