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核心精煉】八下 第3章 空氣與生命 解答題專項突破(綜合訓練,27道題)1.【答案】(1)降溫;(2)氮氣;(3)bc。【分析】(1)根據空氣降溫加壓后可變為液態進行分析;(2)根據沸點低的先氣化,液態氮氣的沸點低于液態氧氣的沸點進行分析;(3)根據氧氣的性質和用途進行分析。【解答】解:(1)潔凈的空氣經過降溫加壓后得到液態空氣;①所采取的方法是降溫;(2)沸點低的先氣化,液態氮氣的沸點低于液態氧氣的沸點;因此液態空氣分離過程中,氮氣首先氣化,先被分離出來;(3)氧氣具有助燃性、供呼吸性,因此貯存在藍色鋼瓶中氧氣的用途是醫療急救、氣割氣焊,故選:bc。故答案為:(1)降溫;(2)氮氣;(3)bc。【點評】掌握工業制備氧氣的原理、氧氣的性質和用途是解答本題的關鍵。2.【答案】(1)緩慢;防止火柴燃燒消耗過多的氧氣,使鐵絲燃燒現象不明顯;(2)淡藍;四氧化三鐵;(3)防止高溫熔化物濺落炸裂集氣瓶。【分析】(1)根據硫、碳、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注意事項分析;(2)根據硫燃燒的現象、鐵絲燃燒的生成物分析;(3)根據鐵絲燃燒注意事項分析。【解答】解:(1)硫、碳和鐵絲這些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為充分利用氧氣使可燃物完全燃燒,應該自上而下緩慢伸入集氣瓶中,鐵絲在氧氣里燃燒的實驗,由于空氣中的氧氣體積分數較低,鐵絲在熾熱的酒精燈火焰上并不能燃燒,將螺旋狀細鐵絲前端系一根火柴點燃后,如果立即伸入充滿氧氣的集氣瓶中,火柴的燃燒既消耗氧氣又產生二氧化碳,使鐵絲無法正常燃燒;(2)硫在空氣中點燃時,先熔化成液態,然后發生燃燒,產生微弱的淡藍色火焰,在氧氣中則燃燒得更旺,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鐵;(3)鐵絲在氧氣里燃燒的生成的熔融狀態的四氧化三鐵溫度很高,濺落后會炸裂瓶底,故需在集氣瓶里放少量水吸收熱量或鋪一薄層細沙將其與瓶底隔開。故答案為:(1)緩慢;防止火柴燃燒消耗過多的氧氣,使鐵絲燃燒現象不明顯;(2)淡藍;四氧化三鐵;(3)防止高溫熔化物濺落炸裂集氣瓶。【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硫、碳和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操作、現象、裝置等角度中的注意事項及對實驗的反思等,難度不大。3.【答案】(1)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U型管內左側液面上升,約上升至1處;(2)石蠟燃燒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瓶內氣壓基本不變。【分析】在裝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欲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所選除氧劑要具備以下特征:本身能夠在空氣中燃燒(只能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本身的狀態為非氣體;生成物為非氣態。該實驗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裝置的氣密性好;②所用藥品必須是足量;③讀數時一定要冷卻到原溫度,據此進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閉合電源開關,電阻絲會發熱,白磷燃燒,消耗裝置的氧氣,使裝置內壓強減小,可以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U型管內左側液面上升,約上升至1處。(2)石蠟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瓶內氣壓基本不變,沒有形成壓強差,不能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故他看到的現象是水面并沒有上升約。故答案為:(1)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U型管內左側液面上升,約上升至1處;(2)石蠟燃燒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瓶內氣壓基本不變。【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注意事項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4.【答案】(1)④②③①;(2)紅磷的量不足、裝置漏氣(合理即可);(3)紅磷本身是固體,能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固體,沒有生成新的氣體,導致集氣瓶中氣壓減小。【分析】在裝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欲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所選除氧劑要具備以下特征:本身能夠在空氣中燃燒(只能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本身的狀態為非氣體;生成物為非氣態。該實驗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裝置的氣密性好;②所用藥品必須是足量;③讀數時一定要冷卻到原溫度,據此進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實驗的操作步驟是④關閉止水夾,②將燃著的紅磷伸入集氣瓶,③快速蓋上瓶塞,①集氣瓶內氣體冷卻到是室溫,打開止水夾,故先后順序進行排序是(2)空氣中的氧氣體積分數約為21%,但小科測得的結果為16%,結果明顯偏小,①紅磷的量不足;②裝置漏氣(在冷卻過程中有外界的空氣進入瓶中);③未等到裝置冷卻至室溫就打開了彈簧夾,并進行讀數(因為此時剩余的氣體在受熱狀態下,處于膨脹狀態,占據了部分水的體積,使測定結果偏小)(合理即可)。(3)紅磷本身是固體,能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固體,沒有生成新的氣體,導致集氣瓶中氣壓減小,打開彈簧夾,燒杯中的水會倒吸入集氣瓶中,倒吸入的水的體積即為氧氣的體積。故答案為:(1)④②③①;(2)紅磷的量不足、裝置漏氣(合理即可);(3)紅磷本身是固體,能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固體,沒有生成新的氣體,導致集氣瓶中氣壓減小。【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注意事項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5.【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根據紅磷燃燒放出了大量的熱,溫度冷卻后打開了止水夾水進入集氣瓶分析回答。【解答】解:由于紅磷燃燒放出了大量的熱,容器內溫度升高,所以AB段氣壓上升。冷卻至室溫時,打開止水夾,水進入集氣瓶,氣體的體積減小,壓強增大,所以CD段氣壓上升。故答案為:紅磷燃燒放出了大量的熱,容器內溫度升高,AB段氣壓上升;水進入集氣瓶,氣體的體積減小,壓強增大,CD段氣壓上升。【點評】本題的難度不大,了解氣體的壓強與溫度和體積的關系即可分析解答。6.【答案】(1)B;(2)氫氧化鎂受熱分解生成的氧化鎂覆蓋在燃燒物表面,使燃燒物與氧氣隔絕(合理即可);(3)甲:用扇子扇會補充氧氣,使燃料燃燒的更旺盛;乙:用扇子扇會造成空氣流通,帶走了部分熱量,造成可燃物的溫度降低,低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因此會熄滅。【分析】(1)根據燃燒的條件來分析;(2)根據滅火的方法與原理來分析;(3)根據促進燃料燃燒的措施以及滅火的方法與原理來分析。【解答】解:(1)燃著的煙花在引發這場火災中所起的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故答案為:B;(2)由題意可知,氫氧化鎂受熱分解出水蒸氣和氧化鎂,根據滅火原理初步分析氫氧化鎂能作阻燃劑的原因:氫氧化鎂受熱分解生成的氧化鎂覆蓋在燃燒物表面,使燃燒物與氧氣隔絕,同時該反應吸收熱量,可使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故答案為:氫氧化鎂受熱分解生成的氧化鎂覆蓋在燃燒物表面,使燃燒物與氧氣隔絕(合理即可);(3)用扇子扇可以補充空氣,這樣氧氣更充分,因此燒得更旺;用扇子扇會造成空氣流通,帶走了部分熱量,造成可燃物的溫度降低,低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因此會熄滅;故答案為:甲:用扇子扇會補充氧氣,使燃料燃燒的更旺盛;乙:用扇子扇會造成空氣流通,帶走了部分熱量,造成可燃物的溫度降低,低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因此會熄滅。【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考查了根據燃燒的條件、滅火原理的知識進行解題的能力。7.【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1)根據燃燒的條件來考慮:具有可燃物、溫度達到該物質的著火點、與氧氣接觸;(2)根據控制變量的方法,只允許有一個變量;(3)根據磷燃燒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空氣來考慮。【解答】解:(1)甲圖中的紅磷達不到著火點不燃燒,白磷達到了著火點再與空氣接觸就符合了燃燒的條件能燃燒,而水中的白磷沒有與氧氣接觸不能燃燒;(2)能證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觸空氣的變量是:是否解觸空氣,有空氣燃燒的,有不同空氣不燃燒的,其它各量均相同;所以③④正確;能證明可燃物必須達到一定溫度(著火點)的變量是:溫度,有冷水,有熱水,有熱水的必須能夠燃燒,其它變量均相同,所以②④符合這一說法。(3)圖乙是在水下完成的,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會對空氣進行污染。故答案為:(1)銅片上的白磷燃燒產生白煙。銅片上的紅磷和水下白磷不燃燒;(2)③④;②④。(3)乙【點評】要掌握燃燒的條件,具有可燃物、溫度達到該物質的著火點、與氧氣接觸,知道控制變量的實驗的設計方法,只允許有一個變量。8.【答案】將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下面火柴沒達到火柴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不易繼續燃燒【分析】根據燃燒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①可燃物、②氧氣或空氣、③溫度要達到著火點,進行分析解答。【解答】解:火柴劃著后,如果將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下,火柴就能繼續燃燒,是因為燃燒的部分能對未燃燒部分進行預熱使溫度達到著火點,火柴就容易繼續燃燒。如果將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下面火柴沒達到火柴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不易繼續燃燒。故答案為:將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下,燃燒的部分能對未燃燒部分進行預熱使溫度達到著火點;將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下面火柴沒達到火柴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不易繼續燃燒。【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考查燃燒的條件,掌握燃燒的條件并能靈活運用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9.【答案】山火主體加速空氣對流使得山火燃燒所需要的氧氣和可燃物均嚴重不足,最終使得山火主體不具備燃燒條件所以熄滅。燃燒一段時間后此時刮東風,消防隊在圖一箭頭處點燃樹木,形成隔離帶,隔離可燃物。滅火風機吹出的氣體溫度低,二氧化碳氣體隔絕了氧氣,使得零散火源不具備燃燒條件。【分析】以火滅火原理:主要是反向點火、以火制火。由人工點燃火頭(火線)與相向燒來的林火對接,在兩股山火相遇短時瞬間,隔絕山火燃燒所需要的氧氣和可燃物,導致火熄滅。【解答】解:撲滅山火主火:山林主火向東蔓延,此時又刮東風;在火災發生地的東側反向點火,新點燃的山火會向西燃燒;在兩股山火相遇時,因山火主體加速空氣對流使得山火燃燒所需要的氧氣和可燃物均嚴重不足,最終使得山火主體不具備燃燒條件所以熄滅;燃燒一段時間后,此時刮東風,消防隊在圖一箭頭處點燃樹木,形成隔離帶,隔離可燃物。撲滅零散火源:滅火風機吹出的氣體溫度低;吹出二氧化碳氣體隔絕了氧氣,使得零散火源不具備燃燒條件所以熄滅。故答案為:山火主體加速空氣對流使得山火燃燒所需要的氧氣和可燃物均嚴重不足,最終使得山火主體不具備燃燒條件所以熄滅。燃燒一段時間后此時刮東風,消防隊在圖一箭頭處點燃樹木,形成隔離帶,隔離可燃物。滅火風機吹出的氣體溫度低,二氧化碳氣體隔絕了氧氣,使得零散火源不具備燃燒條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以火滅火”材料為背景,考查了熱力環流的相關知識點。10.【答案】(1)4P+5O22P2O5;(2)丙;丙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逸出,使總質量減小;(3)產生大量氣泡,氣球膨脹;氣球膨脹受到的空氣浮力增大。【分析】(1)根據紅磷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來分析;(2)根據丙實驗在燒杯中進行,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逸出,使總質量減小來分析;(3)根據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裝置內壓強增大,氣球膨脹,導致氣球受到的空氣浮力增大來分析。【解答】解:(1)實驗甲中發生的反應是紅磷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P+5O22P2O5。(2)小組同學討論后認為,甲、乙、丙三個實驗中,實驗丙不能直接用于驗證質量守恒定律,被否定的原因是丙實驗在燒杯中進行,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逸出,使總質量減小。(3)丁實驗時將錐形瓶傾斜使兩溶液接觸,立即發生化學反應,其反應的原理為:Na2CO3+2HCl=2NaCl+CO2↑+H2O。該實驗的現象是產生大量氣泡,氣球膨脹;待完全反應后,將其置于電子天平上稱量(稱量精度更高),所得數據比反應前的小。若整個操作過程無差錯,則造成上述實驗誤差的原因是氣球膨脹受到的空氣浮力增大,導致用天平稱量反應后的物質質量時讀數偏小。故答案為:(1)4P+5O22P2O5;(2)丙;丙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逸出,使總質量減小;(3)產生大量氣泡,氣球膨脹;氣球膨脹受到的空氣浮力增大。【點評】本題難度不大,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掌握在設計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時最好在密閉容器中進行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11.【答案】(1)N2O4;(2)6:2:7;(3)8.8kg;(4)優點:熱值高(合理即可);缺點:成本高(合理即可)。【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來分析;(2)根據化合物中元素質量比的計算方法來分析;(3)根據偏二甲肼的質量,利用化學方程式來分析計算;(4)根據氫能的優點來分析。【解答】解:(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目不變,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X+C2H8N23N2+4H2O+2CO2可知,反應物中有2個C、8個H、2個N,生成物中有6個N、8個H、2個C、8個O,則2X中含有4個N,8個O,所以1個X中含有2個N,4個O,則X的化學式為N2O4;故答案為:N2O4;(2)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氫、氮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2×12):(8×1):(2×14)=6:2:7;故答案為:6:2:7;(3)設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則:2N2O4+C2H8N23N2+4H2O+2CO260 886kg xx=8.8kg答: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8.8kg;(4)液氫作為燃料的優點是熱值高,燃燒產物是水,對環境污染物等;缺點是成本高、儲存與運輸較困難等;故答案為:優點:熱值高(合理即可);缺點:成本高(合理即可)。【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較多,但是難度較小,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即可解答。12.【答案】(1)光合;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氣;(2)H2O+CO2=H2CO3;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和質量不變;(3)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合理即可)。【分析】(1)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據此進行分析;(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顯酸性,如果海水中碳酸含量增加時,能使海洋的表面水體酸性增強;結合微觀示意圖可知二氧化碳與氫氣反應生成甲醇和水,據此寫出方程式;(3)根據生活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進行分析。【解答】解:(1)植樹造林這一措施,實際是利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合作用的條件下反應生成葡萄糖和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氣;(2)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的碳酸呈酸性,使海水酸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O+CO2=H2CO3;利用二氧化碳的技術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該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該反應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原因是: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和質量不變;(3)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責可以出力”。可以通過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合理即可)。故答案為:(1)光合;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氣;(2)H2O+CO2=H2CO3;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和質量不變;(3)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合理即可)。【點評】加強對化學與生活的知識的掌握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13.【答案】(1)肺;(2)吸氣;(3)肺泡數目很多,外面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寫出一點即可)【分析】圖一①氣管,②肺,③膈肌,甲呼氣,乙吸氣。圖二A氧氣,B二氧化碳。【解答】解:(1)圖(一)是模擬人體膈肌的運動示意圖,①氣管,②肺,③膈肌。(2)圖(一)中,乙圖膈頂端下降,胸廓上下徑變大,肺擴張,模擬的是人體的吸氣過程。(3)肺泡數目很多,外面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肺泡內的氣體交換,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觀點。(寫出一點即可)故答案是:(1)肺;(2)吸氣;(3)肺泡數目很多,外面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寫出一點即可)【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呼吸運動過程,肺泡特點等知識點。14.【答案】(1)肺; (2)bcd;(3)1→4。【分析】(1)呼吸運動的結果實現了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即肺的通氣)。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過程。當膈肌與肋間肌收縮,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徑均增大,膈肌頂部下降,胸廓的容積擴大,肺隨之擴張,造成肺內氣壓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內,完成吸氣。呼氣時,膈肌與肋間肌舒張,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徑均縮小,膈肌頂部上升,胸廓的容積縮小,肺隨之縮小,造成肺內氣壓增大,大于外界大氣壓,肺內氣體呼出肺,完成呼氣。(2)圖(三)中1二氧化碳、2氧氣、3吸氣、4呼氣。【解答】解:(1)圖(一)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其中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負責氣體交換。(2)圖(二)所示曲線中的bc段,胸廓容積變大,表示吸氣,吸氣時肺內氣壓小于外界氣壓。(3)血液流經肺泡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隨著呼氣排出體外,外界吸氣的氧氣進入血液,因此,圖(三)中表示二氧化碳分子運動路徑的是1→4。故答案為:(1)肺; (2)bc;(3)1→4。【點評】掌握呼吸系統的組成、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呼吸運動的原理是解題的關鍵。15.【答案】(1)肺;(2)ABC(3)二氧化碳。【分析】(1)吸氣時,膈肌與肋間肌收縮,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徑均增大,膈肌頂部下降,胸廓的容積擴大,肺隨之擴張,造成肺內氣壓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內,形成主動的吸氣運動;呼氣時,膈肌和肋間肌舒張,肋骨與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彈性而回位,膈肌頂部升高,結果胸廓容積縮小,肺也隨之回縮,造成肺內氣壓大于外界氣壓,肺內氣體排出肺,形成被動的呼氣運動。(2)圖甲中:膈肌位于M位置表示呼氣結束,位于N位置表示吸氣結束。圖乙中:曲線ABC段表示吸氣,CDE段表示呼氣。圖丙中:a物質表示二氧化碳,b物質表示氧氣。【解答】解:(1)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和肺兩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等器官,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又對吸入的空氣具有清潔、濕潤和溫暖的作用。肺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個,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肺泡是肺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部位,數目很多,外面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各由一層上皮細胞組成。肺泡的這些結構特點,都有利于進行氣體交換。(2)圖甲為膈肌所處的兩種狀態。當膈肌由M狀態向N狀態轉變時,即膈肌頂部下降,胸廓的容積擴大,肺隨之擴張,肺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表示吸氣。圖乙中ABC段的肺內氣壓與大氣壓的氣壓差是負值,表示肺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是吸氣過程。因此圖甲中膈肌由M狀態向N狀態轉變過程中,對應圖乙中的是ABC段曲線。(3)肺泡內的氣體交換發生在肺泡與血液之間。當空氣進入肺泡后,由于肺泡中氧氣的濃度高于血液中氧氣的濃度,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高于肺泡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所以肺泡中的氧氣擴散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擴散進入肺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使血液中的氧氣濃度升高,二氧化碳濃度降低。這種含氧氣豐富的血液經血液循環到達身體各處。因此圖丙中a代表的物質是二氧化碳,b代表的物質是氧氣。故答案為:(1)肺;(2)ABC(3)二氧化碳。【點評】掌握肺的結構和功能、呼吸運動的原理以及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原理是解題的關鍵。16.【答案】(1)A→F→B→E→C→D;(2)氧氣;(3)收縮;Ⅱ。【分析】圖甲中A鼻腔、E咽、B喉,F氣管、C支氣管等器官,D肺。圖乙中A靜脈、B動脈。【解答】解:(1)呼吸系統的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兩部分。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炎病毒通過飛沫依次通過A鼻腔→E咽→B喉→F氣管→C支氣管→D肺。(2)血液流經肺部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肺中的氧氣進入血液。通過人工肺后,氣體②相對氣體①變少的成分是氧氣。(3)正常人的肺有彈性,當肋間肌和膈肌舒張時,胸廓體積縮小,肺也隨之回縮,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肺內氣體通過呼吸道排出體外,完成呼氣。吸氣時,肋間肌和膈肌收縮,胸廓體積增大,肺也隨之擴張,肺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完成吸氣動作的一瞬間,肺內氣壓和外界氣壓相等。所以,圖丙中代表吸氣過程中肺內氣壓變化的階段是Ⅱ,肺容積擴大。故答案為:(1)A→F→B→E→C→D;(2)氧氣;(3)收縮;Ⅱ。【點評】掌握呼吸系統的組成、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吸氣的原理是解題的關鍵。17.【答案】(1)有氣泡產生;(2)11.1g;(3)。【分析】(1)根據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來分析;(2)根據生成碳酸鈣沉淀的總質量和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來分析;(3)根據和鹽酸反應的碳酸鈉溶液的質量為:30g+15g=45g,和氯化鈣反應的碳酸鈉溶液質量為:15g+30g+30g=75g,最后加入的30g碳酸鈉溶液過量,生成沉淀的總質量為10g來分析。【解答】解:(1)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是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由表中數據可知,第1次加入30g碳酸鈉溶液,生成沉淀的總質量為0,第2次開始才有沉淀生成,說明廢液中含有鹽酸和氯化鈣,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鹽酸反應完后,碳酸鈉再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所以第一次實驗觀察到的現象為有氣泡產生。(2)由表中數據可知,第2次加入30g碳酸鈉溶液,生成沉淀的總質量為2g,第3次加入30g碳酸鈉溶液,生成沉淀的總質量為6g,第4次加入30g碳酸鈉溶液,生成沉淀的總質量為10g,第5次加入30g碳酸鈉溶液,生成沉淀的總質量為10g,說明第4次恰好完全反應,30g碳酸鈉溶液完全反應生成4g碳酸鈣沉淀,而第2次只生成2g碳酸鈣沉淀,說明由15g碳酸鈉溶液和鹽酸反應,另外15g碳酸鈉溶液和氯化鈣反應;設廢液中氯化鈣的質量為x。Na2CO3+CaCl2=CaCO3↓+2NaCl111 100x 10gx=11.1g答:廢液中氯化鈣的質量為11.1g。(3)由上述分析可知,和鹽酸反應的碳酸鈉溶液的質量為:30g+15g=45g,和氯化鈣反應的碳酸鈉溶液質量為:15g+30g+30g=75g,最后加入的30g碳酸鈉溶液過量,生成沉淀的總質量為10g,所以上述過程中生成沉淀質量與加入碳酸鈉溶液質量的變化關系圖如圖所示:。故答案為:(1)有氣泡產生;(2)11.1g;(3)。【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物質的性質和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在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時,第一要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確的數據,第三計算過程要完整。18.【答案】(1)相同質量的氯酸鈉和氯酸鉀,氯酸鈉的產氧量更高;(2)火帽被撞擊產生熱量來觸發啟動裝置,啟動裝置內有鋁粉,鋁粉燃燒放出大量的熱,產生高溫,使產氧藥塊受熱分解產生氧氣,氧氣經細網過濾后進入儲氧袋儲存,待使用時打開吸氣閥即可使用;(3)17.1分鐘。【分析】(1)根據化學方程式分析;(2)根據火帽被撞擊產生熱量來觸發啟動裝置,啟動裝置內有鋁粉,鋁粉燃燒放出大量的熱,產生高溫,使產氧藥塊受熱分解產生氧氣,氧氣經細網過濾后進入儲氧袋儲存分析;(3)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解答】解:(1)氯酸鈉(NaClO3)在高溫條件下會分解產生氯化鈉和氧氣,由化學方程式為2NaClO32NaCl+3O2↑可知,每213份質量的氯酸鈉反應產生96份質量的氧氣,而用氯酸鉀(KClO3)制取氧氣時,發生的化學方程式為2KClO32KCl+3O2↑,可知每245份質量的氯酸鈉反應產生96份質量的氧氣,故相同質量的氯酸鈉和氯酸鉀,氯酸鈉的產氧量更高;(2)火帽被撞擊產生熱量來觸發啟動裝置,啟動裝置內有鋁粉,鋁粉燃燒放出大量的熱,產生高溫,使產氧藥塊受熱分解產生氧氣,氧氣經細網過濾后進入儲氧袋儲存,待使用時打開吸氣閥即可,從而提供純凈且濃度適宜氧氣;(3)出氧口的出氧速度為2升/分鐘,氧氣密度約為1.4克/升,故每分鐘出氧的質量為2升/分鐘×1.4克/升=2.8克/分鐘,設106.5克的氯酸鈉產生的氧氣質量為x,2NaClO32NaCl+3O2↑213 96106.5克 xx=48克產氧藥塊的供氧時間17.1分鐘。故答案為:(1)相同質量的氯酸鈉和氯酸鉀,氯酸鈉的產氧量更高;(2)火帽被撞擊產生熱量來觸發啟動裝置,啟動裝置內有鋁粉,鋁粉燃燒放出大量的熱,產生高溫,使產氧藥塊受熱分解產生氧氣,氧氣經細網過濾后進入儲氧袋儲存,待使用時打開吸氣閥即可使用;(3)17.1分鐘。【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物質的性質和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在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時,第一要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確的數據,第三計算過程要完整。19.【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1)根據鹽酸和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第二次加鹽酸,濾渣繼續減少,說明第一次中鹽酸完全反應且碳酸鈣有剩余,可知50g鹽酸完全消耗5g碳酸鈣,而第二次減少的質量為2.9g,說明碳酸鈣完全反應,剩余濾渣的質量就是石灰石樣品中雜質的質量進行解答;(2)根據堿石灰能吸收水蒸氣和氯化氫氣體,B中吸收二氧化碳中帶出的水蒸氣和氯化氫氣體進行解答;(3)根據二氧化碳體積和密度求出二氧化碳的質量,利用二氧化碳的質量求出碳酸鈣的質量,進而求出該石灰石樣品中CaCO3的質量分數即可。(4)根據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的方程式,由5g碳酸鈣的質量求出50g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再求出稀鹽酸溶質質量分數。【解答】解:(1)鹽酸和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第二次加鹽酸,濾渣繼續減少,說明第一次中鹽酸完全反應且碳酸鈣有剩余,可知50g鹽酸完全消耗5g碳酸鈣,而第二次減少的質量為2.9g,說明碳酸鈣完全反應,剩余濾渣的質量就是石灰石樣品中雜質的質量。的碳酸鈣的質量分數100%=79%;(2)堿石灰能吸收水蒸氣和氯化氫氣體,B中吸收二氧化碳中帶出的水蒸氣和氯化氫氣體,所以算得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發現與事實嚴重不符;(3)二氧化碳的質量:1.8g/L×0.244L≈0.44g,設碳酸鈣的質量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x 0.44g解得:x=1g該石灰石樣品中CaCO3的質量分數100%=80%(4)設50g的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yCaCO3+2HCl═CaCl2+H2O+CO2↑100 735g y解得:y=3.65g所用的稀鹽酸溶質質量分數是:100%=7.3%故答案為:(1)79%;(2)B中吸收了二氧化碳中帶出的水蒸氣和氯化氫氣體;(3)該石灰石樣品中CaCO3的質量分數為80%;(4)所用的稀鹽酸溶質質量分數是7.3%。【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利用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明確二氧化碳是氣體并利用質量守恒來計算二氧化碳的質量是解答的關鍵。20.【答案】(1)bd;(2)①4.8;②68.2%。【分析】(1)根據排水法收集氧氣的裝置連接方法來分析解答;(2)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再結合題中數據來分析解答;②根據t3~t4生成氧氣的質量和方程式求出氯酸鉀的質量,由生成氧氣的質量和剩余固體的質量求出t3時刻剩余固體質量,進而求出t3時刻剩余固體中KClO3的質量分數來分析解答。【解答】解:(1)在組裝裝置時,需將圖甲所示的兩段導管用橡皮管連接起來,則與橡皮管相連的是bd端;(2)①由圖丙可知t4時刻KClO3已完全分解,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氣的質量為40.75g﹣26.35g=14.4g,由圖乙可知,t3~t4生成氧氣的質量為9.6g,則t1~t2生成氧氣的質量為14.4g﹣9.6g=4.8g,即圖乙中a的質量為4.8g;②設t3時刻剩余固體中KClO3的質量為x,2KClO32KCl+3O2↑245 96x 9.6gx=24.5g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t3時刻剩余固體的質量為26.35g+9.6g=35.95g,則t3時刻剩余固體中KClO3的質量分數為100%≈68.2%;答:t3時刻剩余固體中KClO3的質量分數為68.2%。【點評】本題是化學反應中定量關系和圖象相結合的題型,題目難度較大,要準確解答此類題,關鍵要對化學反應知識熟練,并能結合圖象的數學意義綜合考慮。21.【答案】(1)取下試管,將帶有火星的木條伸入;(2)同意,金魚藻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晝夜是將原有的淀粉轉運或消耗殆盡,與實驗檢測的氧氣無關;(3)綠葉海天牛能進行光合作用。【分析】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解答】解:(1)氧氣有助燃的性質,故該實驗中檢驗氧氣的方法是:取下試管,將帶有火星的木條伸入。(2)步驟①暗處理的目的是將金魚藻內原有的淀粉轉運或消耗殆盡,故同意小金的觀點,理由是金魚藻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晝夜是將原有的淀粉轉運或消耗殆盡,與實驗檢測的氧氣無關。(3)綠葉海天牛食用某種藻類后,身體顏色逐漸變為濃綠,則說明綠葉海天牛使用藻類后體內含有葉綠素,故在試管中收集到氧氣,其原因可能是綠葉海天牛能進行光合作用。故答案為:(1)取下試管,將帶有火星的木條伸入;(2)同意,金魚藻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晝夜是將原有的淀粉轉運或消耗殆盡,與實驗檢測的氧氣無關;(3)綠葉海天牛能進行光合作用。【點評】掌握光合作用的場所和產物是解答本題的關鍵。22.【答案】(1)C點和F點(2)B點(3)經過一晝夜,玻璃罩內CO2濃度變小,因此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量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量,體內的有機物含量增加【分析】(1)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細胞利用氧氣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2)圖甲中曲線表示玻璃罩內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曲線圖;圖乙表示植物吸收或釋放二氧化碳的速率。【解答】解:(1)圖甲中的C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達到最大值且等于光合作用,隨后光合作用增強,二氧化碳減少,F點光合作用達到最小值且等于呼吸作用,F點后光合作用減弱。(2)據圖乙可知,b點處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且呼吸作用強度有所減弱。可推測當時應是由于凌晨4點左右,氣溫較低,呼吸作用減弱,釋放的CO2量有所減少。圖甲中B點處于凌晨4點左右,玻璃罩內CO2濃度增加速度變緩慢。因而圖乙中的b點對應的是圖甲中的B點。(3)根據圖甲可知,該一晝夜玻璃罩內起初的CO2濃度(A點的CO2濃度)大于最后的CO2濃度(G點的CO2濃度),即經過一晝夜,玻璃罩內CO2濃度變小,因此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量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量。該植物經過這一晝夜后,體內的有機物含量增加。故答案為:(1)C點和F點(2)B點(3)經過一晝夜,玻璃罩內CO2濃度變小,因此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量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量,體內的有機物含量增加【點評】掌握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和聯系是解答本題的關鍵。23.【答案】(1)碳替代;(2)AC;(3)AlH3+3H2O=Al(OH)3+3H2↑;氫氧化鋁中氫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氫氣中氫氣的化合價為0價;(4)10%。【分析】(1)根據到2050年,對全球碳中和貢獻最大的途徑為碳替代進行分析。(2)根據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量和減少總量相當進行分析。(3)根據AlH3與H2O發生反應,生成Al(OH)3和氫氣,進行分析。(4)根據氫元素的質量分數進行分析。【解答】解:(1)由圖一可知,到2050年,對全球碳中和貢獻最大的途徑為碳替代;(2)A、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A符合題意;B、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燒產生二氧化碳,故大規模開采可燃冰不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B不符合題意;C、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可以增大植物對二氧化碳的吸收,C符合題意;故選AC;(3)AlH3與H2O發生反應,生成Al(OH)3和氫氣,化學方程式為:AlH3+3H2O=Al(OH)3+3H2↑;氫氧化鋁中氫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氫氣中氫氣的化合價為0價;(4)AlH3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00%=10%。故答案為:(1)碳替代;(2)AC;(3)AlH3+3H2O=Al(OH)3+3H2↑;氫氧化鋁中氫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氫氣中氫氣的化合價為0價;(4)10%。【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24.【答案】(1)溫室效應;(2)二氧化碳+水 葡萄糖+氧氣;(3)甲醇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生產,消耗了二氧化碳,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4);(5)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合理即可)。【分析】(1)根據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進行分析;(2)根據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3)根據題文中兩個反應方程式進行分析;(4)根據氣體被壓縮后分子間距離減小進行分析;(5)根據踐行“碳中和”的方法進行分析。【解答】解:(1)“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該氣體過度排放會引起的環境問題是溫室效應;(2)利用微藻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實現固碳,微藻光合作用的文字表達式為:二氧化碳+水 葡萄糖+氧氣;(3)根據兩個反應的方程式可知,本次亞運會所用的綠色零碳甲醇燃料被稱為“零碳”的原因甲醇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生產,消耗了二氧化碳,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4)重慶合川實驗基地通過將氣態CO2壓入地下變為液態CO2,從而實現CO2的封存,此過程僅僅是二氧化碳分子間距離變小,分子本身不變;壓入后的微觀示意圖為:(5)為了助力“碳中和”,我們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等。故答案為:(1)溫室效應;(2)二氧化碳+水 葡萄糖+氧氣;(3)甲醇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生產,消耗了二氧化碳,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4);(5)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合理即可)。【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較為基礎,利用所學的知識即可解答。25.【答案】(1)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小科的說法是錯誤的;一天中有機物積累量最多的點應該是傍晚,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即圖中的b點;(2)B;(3)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再轉化為光能與熱能。【分析】(1)結合光合作用的原理,圖乙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變化規律進行分析;(2)根據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從而維持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對穩定的知識進行分析;(3)根據題文信息結合能量轉化方式進行分析。【解答】解:(1)圖乙A過程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文字表達式: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坐標圖中隨光照強度變化明顯的曲線是表示光合作用,場所是活的細胞的葉綠體內,在18時,光合作用曲線與呼吸作用曲線相交,說明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超過18時,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有機物開始減少。6時到18時,光合作用始終大于呼吸作用,有機物得到積累,所以,甜瓜體內有機物積累量最多的時間點是18點,即b點;因此小科的說法是錯誤的;(2)A.綠色植物不斷地進行著光合作用,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的氧又以氣體的形式進入大氣,這樣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態,簡稱碳一氧平衡。所以說,是光合作用維持了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A說法正確;B.大氣中的氧氣占空氣體積的21%,二氧化碳占0.03%,所以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各占50%說法是錯誤的,故B說法錯誤;C.工業生產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燒時,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加劇,故C說法正確;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故D說法正確;故選B;(3)新型節能夜跑燈可以有效緩解碳排放問題,夜跑燈將線圈纏繞在塑料水管外殼并于燈泡構成閉合回路,磁體在水管申自由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可以持續發光,其間的能量轉換是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再轉化為光能與熱能;故答案為:(1)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小科的說法是錯誤的;一天中有機物積累量最多的點應該是傍晚,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即圖中的b點;(2)B;(3)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再轉化為光能與熱能。【點評】本題考查了自然界的碳循環,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等相關知識,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即可解答。26.【答案】(1)CH4(2)①3;②3.08g。(3)支持。因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溫度也呈現上升趨勢。【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溫室效應的相關知識,以及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同時涉及了數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解答】解:(1)為了確定對全球溫室效應影響更大的氣體,我們需要考慮兩種因素: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以及其溫室效應指數。根據表格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出每種氣體對溫室效應的相對貢獻。對于CO2,其在大氣中的含量為0.03%,溫室效應指數為1,因此其相對貢獻為0.03%×1=0.03%。對于CH4,其在大氣中的含量為2×10 4%(即0.0002%),溫室效應指數為30,因此其相對貢獻為0.0002%×30=0.006%,比較兩者,可以看出CH4的相對貢獻遠大于CO2,盡管其在大氣中的含量遠低于CO2。因此,對全球溫室效應影響更大的氣體是CH4;故答案為:CH4。(2)①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每加入10g稀鹽酸,固體質量就減少2.5g(從8g到5.5g,再從5.5g到3g,但第三次加入后固體質量不再減少,說明此時石灰石已完全反應)。因此,第二次加入稀鹽酸后剩余的固體質量應為3g,即m=3;故答案為:3。②由于第四次加入稀鹽酸后固體質量不再減少,說明此時石灰石已完全反應,剩余的1g固體為雜質,因此,參與反應的石灰石質量為8g 1g=7g。解:設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根據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7g x我們可以列出比例式:解這個比例式,我們得到:x=3.08g答:樣品中充分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3.08g。(3)根據科學家對1955 1995年間地球大氣的觀測結果,我們可以看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溫度也呈現上升趨勢,這個結果支持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提高大氣溫度,導致溫室效應的觀點,因為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之一,其濃度的增加會增強溫室效應,從而導致地表溫度上升;故答案為:支持。因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溫度也呈現上升趨勢。【點評】本題難度適中,通過溫室效應的研究和實驗數據的分析,不僅考查了學生對溫室效應原理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還考查了學生的數據處理和推理能力,同時,本題也提醒我們要關注環境問題特別是溫室效應問題的重要性。27.【答案】(1)A。(2)①氫氧化鈉、氧化鈣。②10kg。【分析】(1)加高煙囪排放工業廢氣不能實現“碳減排”。(2)高溫條件下碳酸鈣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解答】解:(1)下列做法不能實現“碳減排”的是加高煙囪排放工業廢氣。故答案為:A。(2)①該技術中被循環利用的物質有氫氧化鈉和氧化鈣,是因為兩種物質既是反應物也是生成物。故答案為:氫氧化鈉、氧化鈣。②設理論上可生成CaCO3的質量是x。Ca(OH)2+Na2CO3=CaCO3↓+2NaOH106 100100kg×10.6% xx=10kg答:理論上可生成CaCO3的質量是10kg。【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核心精煉】八下 第3章 空氣與生命 解答題專項突破(綜合訓練,27道題)1.(2024春 蕭山區期末)空氣是一種用途很多的自然資源,可用于工業上制取氧氣,其流程如圖所示。(1)①所采取的方法是 (填“升溫”或“降溫”)。(2)液態空氣分離過程中, 先被分離出來,分離的依據是各物質的沸點不同。(3)貯存在藍色鋼瓶中氧氣的用途是 (填字母,多選)。a.氣體肥料 b.醫療急救 c.氣割氣焊2.(2024春 濱江區校級期末)分析硫、碳、鐵絲三種物質在氧氣中的燃燒,回答問題。(1)從操作角度,三種物質都要自上而下 (填“快速”或“緩慢”)伸入氧氣瓶中:鐵絲燃燒實驗中,需要在火柴快要燃盡時再伸入充滿氧氣的集氣瓶中,其目的是 。(2)從現象角度;在空氣中點燃硫時,觀察到淡黃色固體熔化后,燃燒發出 色火焰,在氧氣中,燃燒得更旺。碳在氧氣中比在空氣中燃燒得更旺:鐵絲在空氣中不燃燒,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的固體,此黑色的固體物質是 (填物質名稱)。(3)從裝置角度:燃燒實驗時,集氣瓶底是否放入水及放入水的原因各不相同,鐵絲燃燒時,集氣瓶底放入少許水的目的是: 。3.(2024春 余杭區期末)小金同學為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裝置,回答以下問題。(1)閉合電源開關,電阻絲會發熱,可以觀察到的實驗現象 。(2)小金同學由該實驗得到啟發,又設計了如圖2的實驗,但是他看到的現象是水面并沒有上升約,原因是 。4.(2024春 杭州期末)如圖為課本中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實驗裝置。小科利用此裝置進行氧氣體積分數測定。(1)以下為小科進行實驗的操作步驟,請按照先后順序進行排序 。①集氣瓶內氣體冷卻到是室溫,打開止水夾 ②將燃著的紅磷伸入集氣瓶③快速蓋上瓶塞 ④關閉止水夾(2)空氣中的氧氣體積分數約為21%,但小科測得的結果為16%,結果明顯偏小,請列舉可能的原因 (寫出兩點)。(3)紅磷燃燒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為固體,請解釋利用此裝置可以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實驗原理 。5.(2025春 永康市期中)學習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后,小明將課本中的實驗裝置改進為如圖甲實驗裝置。用加熱的電烙鐵點燃紅磷后,立刻拔掉插頭,無線氣壓計實時記錄瓶內的氣壓變化。實驗過程中氣壓變化如圖乙。資料:一個密閉容器內氣壓受溫度和氣體量的影響,溫度越高,氣體質量越大,氣體氣壓越大。結合以上信息,及所學知識,對圖乙中AB段與CD段氣壓上升原因做出簡要說明。6.(2024春 婺城區校級期中)根據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13年1月27日凌晨,巴西南里奧格蘭德州圣瑪麗亞市中心一家夜總會發生火災,造成233人死亡。該事故的起因是在舞臺上演出的一個樂隊的成員燃放焰火時引燃了屋頂的隔音材料引起的。材料二:氫氧化鎂是一種新型的阻燃劑。當溫度達到380℃時,氫氧化鎂開始分解出水蒸氣,同時生成耐高溫的氧化鎂固體。利用氫氧化鎂這一性質,將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材料三:學校組織春游野炊活動,同學們忙著搭灶燒火,灶火點燃后,發現火勢較小,大家圍坐在一塊,商討著怎么使火燒得更旺,結果出現兩種不同觀點:觀點甲“用扇子扇可以使它燒得更旺”;觀點乙“用扇子扇會使火熄滅”。(1)燃著的煙花在引發這場火災中所起的作用是 。(填標號)A.提供氧氣 B.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 C.提供可燃物(2)根據滅火原理初步分析氫氧化鎂能作阻燃劑的原因 。(答一點)(3)請你對甲、乙兩觀點做出評價并說明理由。7.(2022春 鄞州區期末)小剛和小強用圖甲和圖乙所示實驗來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經查閱資料知:白磷著火點為40℃,紅磷著火點為240℃,它們在空氣中燃燒都生成有毒的白煙﹣﹣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1)小剛用圖甲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是 。(2)小強用圖乙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得到以下實驗事實:①不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②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③不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④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燃燒。該實驗中,能證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觸空氣才能燃燒的實驗事實是(填序號,下同) ;能證明可燃物必須達到一定溫度(著火點)才能燃燒的實驗事實是 。(3)“化學實驗的綠色化”要求實驗室的“三廢”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處理。圖甲與圖乙所示實驗相比, (填甲或乙)更體現了化學實驗的綠色化追求。8.(2024春 濱江區校級期末)我們在實驗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火柴劃著后,如果將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下,火柴就能繼續燃燒;如果將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繼續燃燒。請你用所學知識解釋上述兩種現象。9.(2024春 浙江期中)某地發生山火,山林主火向東蔓延。圖一圖二是山火蔓延的過程;圖三是消防隊“以火滅火”的辦法撲滅了山火主體;圖四是使用滅火風機撲滅零散的火源。資料1:山火使周圍空氣受熱密度減小從而上升,周圍冷空氣補充形成對流。山火發生區域氧氣含量降低。資料2:風能使火順勢蔓延。燃燒一段時間后此時刮東風,消防隊在圖一箭頭處點燃樹木。資料3:滅火風機可以產生低溫和攜帶二氧化碳(滅火劑)氣體。請結合以上資料說明撲滅山火主體和零散火源的原因。10.(2024春 嘉善縣期末)某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四個實驗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稱量儀器未畫出)。(1)實驗甲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小組同學討論后認為,甲、乙、丙三個實驗中,實驗 不能直接用于驗證質量守恒定律,被否定的原因是 。(3)丁實驗時將錐形瓶傾斜使兩溶液接觸,立即發生化學反應,其反應的原理為:Na2CO3+2HCl=2NaCl+CO2↑+H2O。該實驗的現象是 :待完全反應后,將其置于電子天平上稱量(稱量精度更高),所得數據比反應前的小。若整個操作過程無差錯,則造成上述實驗誤差的原因是 。11.(2024春 上城區期末)2024年4月25日晚,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又邁出新的一步。運載火箭以偏二甲肼(C2H8N2)和X作推進劑,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X+C2H8N23N2+4H2O+2CO2,請回答下列問題:(1)請寫出X的化學式 。(2)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氫、氮元素的質量比為 。(3)若用6千克偏二甲肼作推進劑,則會產生多少二氧化碳?(請寫出計算過程)(4)一些新型運載火箭常采用液氫(H2)液氧(O2)作為火箭的推進劑,儲存溫度極低,分別為零下183和零下253攝氏度,請寫出液氫液氧推進劑的優點和缺點 。12.(2024春 余杭區期末)“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現階段我國的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其燃燒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針對我國能源結構的現狀,實現“碳中和”的路徑之一是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費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徑之二是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1)植樹造林這一措施,實際是利用綠色植物的 作用,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該生理作用的文字表達式為 。(2)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之一,是將二氧化碳送入到海面以下3000米的深海里,進行二氧化碳海洋封存,但此舉可能造成海洋酸化,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利用二氧化碳的技術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該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該反應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原因是 。(3)“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責可以出力”。寫出一條自己生活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為 。13.(2024春 嵊州市期末)圖一是人體呼吸運動模擬圖,圖二是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示意圖。(1)圖一中,②氣球模擬的器官(或結構)是 。(2)圖一中,乙模擬的是人體 (選填“吸氣”或“呼氣”)過程。(3)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結合圖二,請寫出肺泡適應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 。(寫出一點即可)14.(2024春 武義縣期末)人體每時每刻必須從空氣中獲得氧氣,把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到空氣中,這一過程是通過呼吸運動來完成的。圖(一)為呼吸系統模式圖,圖(二)為人體在平靜呼吸時胸廓容積變化示意圖,圖(三)為肺泡與毛細血管之間的氣體交換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一)呼吸系統中的主要器官是 ,負責氣體交換。(2)圖(二)所示曲線中的 (用字母表示)段肺內氣壓小于外界氣壓。(3)圖(三)中表示二氧化碳分子運動路徑的是 (填數字)。15.(2024春 義烏市期末)呼吸是人體內最重要的生理活動之一。如圖甲為胸腔底部膈肌所處的兩種狀態示意圖,圖乙為某人在一次平靜呼吸中肺內氣壓的變化曲線,圖丙為肺泡與毛細血管之間的氣體交換示意圖。請據圖回答:(1)人體呼吸系統中,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是 。(2)圖甲中膈肌由M狀態向N狀態轉變過程中,對應圖乙中的是 段曲線(填字母編號)。(3)圖丙中a代表的物質是 。16.(2024春 諸暨市期末)重癥肺炎患者的治療,使用人工肺是有效的療法。通過使用人工肺改善患者血液中的含氧量,從而使患者獲得生機。圖甲為呼吸系統結構圖,圖乙為人工肺原理示意圖,圖丙表示呼吸過程肺內相對氣壓變化,請分析回答:(1)寫出肺炎病毒通過空氣進入肺的途徑 (用圖甲中序號和箭頭表示)。(2)通過人工肺后,氣體②相對氣體①變少的成分是 。(3)正常人的肺有彈性,當膈肌和肋間外肌 時,肺會擴張導致吸氣,圖丙中代表吸氣過程中肺內氣壓變化的階段是 (選填“Ⅰ”或“Ⅱ”)。17.(2025春 蕭山區月考)小科在完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的實驗后,想去探究廢液的成分。他取上層廢液,并將150克碳酸鈉溶液分5次加入到該廢液中,充分反應后,測得實驗數據如表。實驗序號 1 2 3 4 5加入碳酸鈉溶液質量/克 30 30 30 30 30生成沉淀總質量/克 0 2 6 10 10請完成下列小題:(1)第一次實驗觀察到的現象為 。(2)求出廢液中氯化鈣的質量。(3)畫出上述過程中生成沉淀質量與加入碳酸鈉溶液質量的變化關系圖,并標出反應開始時和結束時的具體數值。18.(2024春 鹿城區校級期中)民航飛機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座位上方會自動脫落氧氣面罩,按壓開關后可供氧。其供氧裝置的主要結構如圖所示。乘客按壓開關時,火帽被撞擊產生熱量來觸發啟動裝置,啟動裝置內有鋁粉。產氧藥塊的主要內容物為氯酸鈉(NaClO3),在高溫條件下會分解產生氧氣,且氯酸鈉中的氧全部轉化為氧氣。氧氣通過細網后從出氧口流出。(1)若反應物全部分解,從產氧量角度分析產氧藥塊使用氯酸鈉,而不用氯酸鉀(KClO3)的原因 。(2)根據裝置結構圖,結合上述信息,說明該裝置能提供純凈且濃度適宜氧氣的過程 。(3)某民航飛機供氧裝置內的氯酸鈉質量約為106.5克,出氧口的出氧速度為2升/分鐘,請計算產氧藥塊的供氧時間(氧氣密度約為1.4克/升)。19.(2024秋 義烏市月考)三位同學分別用相同質量分數的稀鹽酸,測定某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石灰石中的雜質既不與酸反應,也不溶于水)。(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圖流程表示,測得的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 。(2)小華取10克樣品,用如圖2甲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反應結束后,測得B裝置質量增加了4.6克,根據上述數據,算得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發現與事實嚴重不符,造成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是 。(3)小軍用如圖2乙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將30克稀鹽酸加入到1.25克樣品中,生成的CO2體積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2丙。已知本實驗條件下CO2的密度為1.8克/升,求該石灰石樣品中CaCO3的質量分數。(4)求實驗所用的稀鹽酸溶質質量分數。20.(2024春 義烏市期末)小金同學利用一定質量的KClO3和MnO2混合物采用排水法制取氧氣。實驗過程中斷一段時間后,由小科繼續進行。兩位同學都將實驗數據及時記錄并繪制成圖像。(1)在組裝裝置時,需將圖甲所示的兩段導管用橡皮管連接起來,則與橡皮管相連的是 端(用字母表示)。(2)圖乙表示實驗過程中生成的氧氣質量隨時間變化,圖丙表示相應時刻大試管內剩余固體總質量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分析圖像,計算說明:①由圖丙可知t4時刻KClO3已完全分解,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圖乙中a的質量為 g。②求t3時刻剩余固體中KClO3的質量分數。(計算結果保留至0.1%)21.(2024春 西湖區期末)小科為了驗證光合作用產生氧氣,進行如下研究:①先將水中的金魚藻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晝夜;②第2天,將金魚藻放入裝有清水的燒杯中,將漏斗蓋在金魚藻上;③在漏斗上面罩上盛滿清水的試管:④將整個裝置放在陽光下,如圖甲所示,觀察金魚藻有無氣泡產生:(1)該實驗中檢驗氧氣的方法是 。(寫出簡要的操作步驟)(2)小金認為,步驟①沒有必要進行,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3)圖乙所示是一種軟體動物——綠葉海天牛,剛孵化時多呈半透明,在成長過程中,食用某種藻類后,身體顏色逐漸變為濃綠,并保持終生。小金將上述實驗中的金魚藻換成海天牛,同樣可以在試管中收集到氧氣,其原因可能是 。22.(2024春 平湖市期末)某科學興趣小組將某一植株用玻璃罩密閉后,置于陽臺上一晝夜。實驗過程中,用傳感器監測獲得的數據如圖所示:(1)圖甲中,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同的點是 。(2)圖乙中的b點對應的圖甲中的點是 。(3)分析說明該植物經過這一晝夜后,體內的有機物含量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23.(2024春 杭州期末)閱讀下列短文并回答相關問題。【資料一】排入大氣中的CO2越來越多,導致溫室效應增強。減少CO2排放,實現碳中和,已成為全球共識。碳替代、碳減排、碳封存、碳循環是實現碳中和的四種主要途徑。科學家預測,到2050年,四種途徑對全球碳中和的貢獻率如圖所示。由資料一可知:(1)到2050年,對全球碳中和貢獻最大的途徑為 。(2)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量和減少總量相當。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實現此目標的是 (填標號)。A.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B.大規模開采可燃冰C.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資料二】氫氣是21世紀正在開發利用的一種清潔能源,使用氫能源能有效減少CO2的排放。我國科學家研究的一種儲氫、釋氫材料為固體AlH3,其中釋放氫能原理是利用AlH3與H2O發生反應,生成Al(OH)3和氫氣。由資料二可知:(3)釋放氫能的化學方程式為 ;該反應生成物中氫元素的化合價為 。(4)釋氫材料AlH3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24.(2024春 上城區期末)我國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體現了我國主動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碳中和: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是國際公認的三大減碳途徑之一。(1)“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該氣體過度排放會引起的環境問題是 。(2)碳捕集:浙江大學研發的“二氧化碳煙氣微藻減排技術”,利用微藻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實現固碳。請寫出微藻光合作用的文字表達式 。(3)碳利用:19屆亞運會首次使用廢碳再生的綠色零碳甲醇(CH3OH)作為主火炬塔燃料。回收CO2和H2催化反應合成綠色甲醇,反應過程如下:CO2+3H2CH3OH+H2O 2CH3OH+3O22CO2+4H2O請解釋本次亞運會所用的綠色零碳甲醇燃料被稱為“零碳”的原因 。(4)碳封存:重慶合川實驗基地通過將氣態CO2壓入地下變為液態CO2,從而實現CO2的封存。請畫出壓入后的微觀示意圖。(用“●”表示CO2分子,用橫線表示擋板。)(5)為了助力“碳中和”,你的做法是 (寫出一條)。25.(2023春 杭州期末)中國政府提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等于吸收總量,達到“零排放”。為此,某科學興趣小組經過“前期調查、原理選擇、藥量測算和裝置設計”等環節,制定了二氧化碳吸收方案。【前期調查】為分析自然界中碳排放與吸收的主要途徑,小組成員經調查繪制了自然界部分碳循環示意圖。【原理選擇】小組成員經比較分析,最終確定利用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的思路(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藥量測算】考慮操作的便捷性、可行性,設定一次性至少吸收二氧化碳4.4千克,并計算了裝載氫氧化鈉的質量。(1)圖乙A過程文字表達式是 ,小科認為圖丙的c點是一天中南瓜體內有機物積累量最多的點,對此進行判斷并說明理由 。(2)以下敘述不符合事實的是 。A.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B.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各占50%C.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加劇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3)新型節能夜跑燈可以有效緩解碳排放問題,夜跑燈將線圈纏繞在塑料水管外殼并于燈泡構成閉合回路,磁體在水管中自由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可以持續發光,其間的能量轉換是 。26.(2024春 東陽市期末)研習小組對溫室效應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溫室效應是指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逸散,從而出現地球增溫的現象。資料顯示: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水蒸氣、臭氧、氧化亞氮、甲烷等。(1)如表,“溫室效應指數”是以二氧化碳為相對標準(定為1),測量一定大氣壓下每單位體積的氣體所吸收的熱量。結合大氣中的含量,請推算對全球溫室效應影響更大的氣體,是大氣中“CO2和CH4”中的哪一種氣體 。物質(部分) 大氣中的含量(體積百分比) 溫室效應指數CO2 0.03 1CH4 2×10﹣4 30(2)小東同學取8g石灰石樣品,把40g稀鹽酸分4次加入,測量過程數據如下表(已知石灰石樣品中含有的雜質不溶于水,不與鹽酸反應)。①表中m的數值是 。②樣品中充分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多少?(寫出計算過程)序號 加入稀鹽酸質量(g) 剩余固體質量(g)第1次 10 5.5第2次 10 m第3次 10 1.0第4次 10 1.0(3)有觀點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提高大氣溫度,導致溫室效應。如圖是科學家對1955~1995年間地球大氣的一個觀測結果,你認為這個結果是否支持上述觀點?請說明理由: 。27.(2024春 拱墅區期末)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我國政府承諾: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使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與吸收總量平衡,實現“零排放”,如圖甲所示。實現碳中和通常可采取如下措施:碳減排:減少人類生產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碳吸收:①利用植物光合作用,②利用碳捕捉與封存技術。(1)下列做法不能實現“碳減排”的是 。A.加高煙囪排放工業廢氣 B.推進新能源汽車使用C.廢棄物分類投放并回收利用 D.養成節約用電習慣(2)實際生產中,常用NaOH溶液來“捕捉”二氧化碳。其流程如圖乙所示(部分條件及物質未標出),分離器中發生的反應: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①該技術中被循環利用的物質有 。②若現有溶質質量分數為10.6%的Na2CO3溶液100千克,求完全反應后,理論上可生成CaCO3的質量(寫出計算過程)。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精煉】八下 第3章 空氣與生命 解答題專項突破(原卷版).docx 【核心精煉】八下 第3章 空氣與生命 解答題專項突破(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