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蘇州市新區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期中質量測試歷史卷(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阿拉伯人說,一切都怕時間,時間卻怕金字塔。在非洲沙漠中屹立數千年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孕育了該文明的是( )A.尼羅河 B.底格里斯河C.幼發拉底河 D.印度河2.“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對秦統一時間表述正確的是( )A.公元前3世紀 B.公元2世紀C.公元3世紀 D.公元4世紀3.對如表內容解讀正確的是( )時間 事件1872年 派遣三十名少年學童赴美留學1875年 派遣福州船政局的學生留學法國1876年 從福州船政局選送三十名學生和藝徒赴英法兩國A.時間均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B.適應了清政府“自強”“求富”的需求C.所派遣的留學生遍布亞歐非三大洲D.徹底改變了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4.“(隋)煬帝此舉,為其國促數年之祚(國運),而為后世開萬世之利,可謂不仁而有功矣。”“(隋)煬帝此舉”是( )A.修建都江堰 B.開鑿鄭國渠C.開鑿靈渠 D.開通大運河5.臺灣是“東南之鎖鑰,數省之屏障”。某校開展主題為“祖國統一”的研究性活動,搜集到如下資料:“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必須歸還中國。”這份資料最早出自于( )A.《聯合國家宣言》 B.《開羅宣言》C.《大西洋憲章》 D.《波茨坦公告》6.文物往往會以獨特的方式訴說歷史。下列文物共同反映出我國原始陶器( )A.源于南方勞動實踐 B.蘊含豐富的儒學思想C.證實早期國家誕生 D.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7.清朝雍正年間,為解決西北軍務而設立,由軍機大臣組成,標志著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的機構是( )A.南書房 B.議政王大臣會議C.軍機處 D.內閣8.1863年,上海廣方言館經李鴻章奏準成立,它是近代第一個地方性外國語學校。1864年由總理衙門建議,廣州開設了同文館,學習外語、數學、機械、航海測量等科目。上述現象反映了洋務運動( )A.得到了各地官員響應 B.實現了富國強兵目的C.重視培養實用性人才 D.推動外交政策近代化9.澶淵之盟后,宋遼邊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人們休養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發老邁的人,都不識打仗的武器了)這說明( )A.北宋的軍事力量遭到極大的削弱B.宋遼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D.宋遼雙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關系10.《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中寫道:“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與該論述相關的清朝史實是( )A.設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B.設宣政院管理西藏C.設伊犁將軍管理新疆D.派戚繼光抗擊倭寇1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中,收錄了他1979年11月的談話:“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他還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論斷,這表明此后我國改革的方向是( )A.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B.實現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C.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2.讀圖學史,觀察下列一組圖片,據此判斷該組圖片研究的主題應是( )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石柱 釋迦牟尼像 四羊方尊A.古代的亞非文明 B.古代的歐洲文明C.封建時代的歐洲 D.封建時代的亞洲13.《法國民法典》肯定了農民、資產階級剝奪、購買教會和貴族的土地和財產的合法性,保證人人有自由和平等的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這表明《法國民法典》( )A.以法律方式維護法國革命的成果B.旨在打擊王黨復辟,維護共和政體C.為拿破侖軍事獨裁提供法律依據D.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政體14.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世界最偉大歷史人物中,楊堅位列其中。《時代》周刊評選的依據是楊堅( )A.開通了大運河 B.設置了進士科C.完成國家統一 D.修筑了都江堰15.下面是一份民國八年5月23日發出的電文,對內容解讀正確的是( )外交失敗,舉日憤激,貴會救國薄(博)海同欽,墾速電政府迅籌國策,勿喪國權,并電巴黎專使,毅力堅持,爭還國土。同深感禱。直隸甲種工業學校一百八十二人泣叩A.促成文學革命的開展 B.發出的年份是1920年C.揭示五四運動的背景 D.推動國民革命的進行16.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全國工業復興法》,鼓勵雇主自愿達成協議,每周工作改為35至40小時,并支付每周12至15美元的最低工資,由此正式確立每周五天工作制。該法案的實施( )A.導致失業問題加劇 B.加重政府財政負擔C.助推經濟危機消除 D.體現生產關系調整17.“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以上材料出自哪一文獻( )A.《資政新篇》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C.《中華民國約法》 D.《資治通鑒》18.以下是兩幅反映當今國際關系的漫畫,該漫畫表明( )A.世界多極格局已形成B.大國霸權加劇世界動蕩C.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D.地區宗教沖突愈演愈烈19.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調整農副產品購銷政策”,認為重要農副產品實行統購派購的品種不宜過多,對農民完成統購任務后剩余的糧食,“應當允許多渠道經營”。這一舉措意在( )A.激發農民生產的積極性B.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D.加強國家對經濟的調控力度20.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描述道:“在歐洲歷史剛剛進入近代的黎明期,在佛羅倫薩和威尼斯諸城升起的一片燦爛星云,成了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對這片“燦爛星云”理解正確的是( )A.流行起“人文主義”思潮B.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C.為法國大革命作了理論準備D.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21.隋朝確立的這一選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皇族及豪強宗法勢力對于政治權力的壟斷,促進社會的良性流動,從而擴大統治階級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基礎。”據此可知,這一制度( )A.增強了地方勢力 B.提高了官員素質C.確立了等級制度 D.擴大了統治基礎22.某歷史學家曾這樣寫道:“革命的結果是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但他是狹隘的,資產階級和奴隸主獨占了勝利果實,工匠和農民套上了資本剝削的枷鎖,契約奴、印第安人、黑人和婦女仍處于無權地位。”這場革命( )A.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B.實現了美國獨立C.頒布了《人權宣言》 D.實施了“殖產興業”23.“蘇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很快恢復了國民經濟……各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加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形成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熱潮,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發揮著中流砥柱的關鍵作用。”這些史事共同體現了( )A.社會主義在探索中前進B.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C.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D.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24.今年是中國同歐盟建交50周年,雙方在互動中不斷深化合作、共謀發展。中歐關系發展歷程表明,只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坦誠對話,就能推進合作共贏。這體現了中國始終堅持(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求同存異”方針C.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 D.“一國兩制”方針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2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一 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爛攤子,生產萎縮,物價飛漲,民生困苦。中國人民有沒有能力把生產恢復起來,這是一個嚴峻考驗。新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和東歐等國的承認和支持,但美國拒絕承認。中國人民能否沖破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以建設國家,這是又一個嚴峻考驗。——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材料二 中國人民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贊歌厖廣大志愿軍戰士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奮戰,頑強拼搏,經受住了生命極限的考驗,創造出人類戰爭史上的無數奇跡。志愿軍中先后涌現出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材料三 工作隊深入發動群眾,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讓他們自覺地行動起來。厖廣大農民與地主階級進行面對面的斗爭,迫使地主階級在群眾威力面前屈服低頭,樹立了農民群眾在農村中的政治優勢。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以及耕畜、農具等,分給那些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所面臨的國內外嚴峻形勢。(1分)(2)列舉材料二在“這場殘酷的戰爭”期間志愿軍中涌現的兩名英雄功臣,并指出廣大“志愿軍戰士”所擔負的歷史使命。(2分)(3)根據材料三,農民群眾“行動起來”的歷史事件是什么?它是如何從兩個方面去消滅地主階級的?(3分)(4)綜合上述材料及問題,概括一個恰當的主題。(1分)26.近代以來,大國崛起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6分)材料一 歷史學家愛德華 拉津斯基這樣寫道:“對俄國來說,亞歷山大二世屬于一種新型的改革者,他像兩面神亞奴斯,一張臉孔望著未來,一張臉孔望著過去……”。材料二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靈緊閉”但“眼觀八方”的特征。他們在數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優越中,在精神層面上向來蔑視一切外來文化。但出門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資源貧乏的現實,又使他們充滿生存危機感,所以在技能層面非常注重吸收乃至模仿先進的東西。——陳冰《作坊里的日本》材料三 南北戰爭北方勝利,使美國避免了被分裂的危險。南北戰爭廢除了黑奴制,直接掃除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障礙,土地問題的解決直接推動農業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北方工業資產階級還利用政權,通過“南方重建”等行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又掀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自1865年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先后制定了《木材種植法》《荒蕪土地法》等法令,刺激美國東部和歐洲的移民像潮水般地涌入西部。同時,在各州形成了以農學院為中心,農業教育、農業科研和農業推廣的一套完整的三結合體系。——摘編自余志森《美國崛起的開端》(1)材料一中,亞歷山大二世改革“一張臉孔望著未來,一張臉孔望著過去”的含義分別指的是什么?(2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19世紀下半期日本改革的相關內容,指出日本人是如何“眼觀八方”的。這次改革對日本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2分)(3)據材料三分析美國迅速崛起的因素。(1分)(4)綜上所述,請寫出你從這些國家發展過程中汲取的智慧。(1分)27.舊中國飽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國無外交。請結合下列材料,思考回答下列問題。(5分)材料一 三個不能忘卻的時間材料二 一個悲壯的故事2015年,經過近兩個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員在黃海北部海底發現了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的懸窗、炮彈等一些重要文物陸續出水重見天日,再現了百年前致遠艦的英勇悲壯。——《黃海大戰一個悲壯的故事》材料三 一個爭議的歷史人物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諫”,武力逼蔣抗日。“兵諫”發生后,南京明令討伐張學良。12月17日,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會見張學良,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該事件。他指出:“如果能說服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就會使中國免于被日寇滅亡,爭取一個好的前途。”——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四 一個時代責任一位中學生在作文中寫道:舊中國飽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國無外交。中國政府和人民任何人都珍惜來之不易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即使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也是錚錚鐵骨。在主權和領土問題上,中國政府和人民絕不會退讓半步。——《XXX中學學生的作文》(1)根據材料一中的場景,說出“三個不能忘卻的時間”中其中任何一件發生的大事及其重要影響。(2分)(2)材料二中沖向敵艦壯烈犧牲的民族英雄是誰?(1分)(3)材料三中“兵諫”指的是什么事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該事件的和平解決有什么意義?(2分)28.民族交融 多元一體。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8分)材料一:貞觀四年 公元630年 唐破東突厥,四夷君長尊唐太宗為天可汗貞觀八年 公元634年 吐蕃贊普遣使至唐,請求通婚周長壽元年 公元692年 唐奪回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于龜茲開元二十一年 公元733年 《唐蕃會盟碑》文中說:“舅甥修其舊好,同為一家。”開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年 唐玄宗冊封皮邏閣為云南王——摘編自王仲葷《隋唐五代史》材料二:耶律阿保機采納中國傳統的帝王理念,建元、立國號、選定都城、創制文字、冊立太子、革新制度,有力推動契丹從游牧國家向中原王朝式的君主制國家轉型;西夏景宗元昊,通過改姓、改元、確立都城、設立國號、創制文字、建立官制、興辦蕃學等一系列舉措,成功實現了“由王到帝”的重大轉變;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則確立禮儀、構建官制、明確刑罰、創制文字、設立都城,為新興國家奠定了必要的制度基礎。遼朝、金朝和西夏均引入了科舉制度,并將統治區域擴展至農耕地區,重農觀念亦隨著農耕區域的擴展而逐漸強化。——摘編自史衛民《遼西夏金政治思想史》材料三:元朝大一統局面下,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加深,蒙古族、回族等形成,元朝民族雜居現象引人矚目。原居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在元朝逐漸與漢族融合;新入居的蒙古人、色目人與漢族交往逐漸加深,在元亡之后融入漢族。不同民族文化交相輝映成為元朝顯著的時代特色。——《(新編)中國通史綱要》(1)根據材料一,舉兩個具體事例說明唐朝民族交往的政策。(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遼、西夏和金統治措施的相同點。(2分)(3)根據材料三,簡述元朝民族交融的具體表現及其影響。(2分)(4)綜上所述,歸納我國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特點。(2分)參考答案1-10 AABDB DCCBC11-20 DAACC DBBAA21-24 DBAA25.(1)國內:經濟凋敝(經濟近于崩潰);國際: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封鎖。(2)功臣:黃繼光、邱少云。歷史使命:抗美援朝,保家衛國。(3)事件:土地改革;兩方面:剝奪地主階級的政治地位;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4)主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26.(1)一張臉孔望著未來指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一張臉孔望著過去指保護地主階級的利益,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2)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號召,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影響: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答出任意一點即可)(3)因素:國家統一;第二次工業革命;政府政策;科技發展。(答兩點即可)(4)智慧:改革要符合本國國情;要善于學習外來先進文化,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加強科技創新;維護國家統一;制定適宜政策。(答一點即可)27.(1)1842年《南京條約》的簽訂、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南京條約》使我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我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條約》使我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鄧世昌。(3)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28.(1)事例一:唐破東突厥后,四夷君長尊唐太宗為天可汗,體現了唐朝對少數民族實行武力威懾與懷柔手段相結合的政策。事例二:吐蕃贊普遣使至唐請求通婚,體現了和親通婚的政策。事例三:唐玄宗冊封皮邏閣為云南王,體現了冊封少數民族首領的政策。(任選兩個事例即可)(2)都學習中原政治制度和統治經驗;都創制本民族文字;都引入科舉制度,創辦學校,發展教育;都將統治區域擴展至農耕地區,強化重農觀念,推動本民族向農耕經濟轉型。(3)具體表現:蒙古族、回族等形成;民族雜居現象明顯;原居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逐漸與漢族融合;新入居的蒙古人、色目人與漢族交往加深并在元亡后融入漢族。影響:不同民族文化交相輝映,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促進了文化的繁榮;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等。(4)方式多樣;相互影響;趨勢不斷加強,影響深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