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九年級學業水平第二次模擬測評歷史分數選擇題(共20小題,2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頂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涂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1.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中華大地許多地區都不約而同地加快了文明化進程,只有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不曾中斷,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到二里頭文化,逐步演變為中國文明的核心區。這說明()A.中原文化,源遠流長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C.華夏古國,禮儀之邦D.早期王朝,夏為其先2.下圖是我國發行的一套《西周青銅器》特種郵票,可以看出該時期的青銅器(3:A.種類豐富B.功能單一C.工藝粗糙D.象征王權3.“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這一思想出自于()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朝4.有學者認為,自秦始皇以后,中國人明白了自己的國家應該是什么樣子,雖有曲折,歷史大勢終歸是要回到統一國家的正軌上來。他意在說明()A.王室衰微的表現B.商鞅變法的背景C.秦滅六國的過程D.秦朝統一的意義5.唐朝與70多個國家或地區有官方往來,允許各國留學、經商,吸收許多外國人擔任官職。唐朝的文學藝術對日本、高麗等國影響深遠,絲織技術傳到西亞、歐洲。這反映出唐朝()A.中外交往繁盛B.政治制度完善C.民族關系和睦D.南北交流加強6.熙寧六年(1073),宰相王安石在與神宗議論時政時,說:“戶口之盛,無如今日。本朝“策太平百年,生民未嘗見兵革,…見戶口之眾,數倍前日此”。這反映出北宋()A,經濟發展水平領先世界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政局穩定促進人口增長D.改革增強經濟實力本試卷共6頁第1頁7.下表為有些學者認為的中國部分植物的來源。這反映出中國古代()種類來源冠以“胡”字大多為兩漢兩晉時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學大多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大多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A.人民封閉保守B.農業兼容并包C,科技領先世界D.文化交流頻繁8.1895年5月15日《申報》報道:“一律預備與倭人決死一戰,不愿將全臺歸于倭人,眾志成城,有死無二。”與此報道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戚繼光抗擊倭寇B.《馬關條約》簽訂C.鄭成功收復臺灣D.《辛丑條約》簽訂9.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得許多有識之士認識到,當時中國面臨的最迫切的任務不是“自強”“求富”,而是“救亡”。此后資產階級進行“救亡”探索的代表性事件是()A.金田起義B.洋務運動C.戊戌變法D.辛亥革命10.新文化運動改變儒家獨尊一統的舊格局,在于恢復先秦“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同時,新文化人對儒家以外的諸子學說予以闡釋,并充分肯定。這反映了新文化運動()A.讓中西文化交融日益加強B.傳播了民主和科學的思想C.從崇拜西學回歸傳統文化D.對傳統文化有選擇地繼承11.據《中國共產黨歷史》載,北伐軍中擔任政治工作的共產黨員有1500人左右。在他們的宣傳下,士兵加深了對“打倒軍閥”的認識,因此作戰非常勇敢。這一現象()A.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B豐富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C.推動了國民革命的發展D.打擊了國民黨的分裂活動12.作品通過一個人的背影加上一條辮子塑造的形象符號(右圖),剖析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這部作品是()A.《狂人日記》B.《阿Q正傳》C.《駱駝祥子》D.《暴風驟雨》13.有專家指出,1952土地改革以后,舊的國家政權、紳士或地主、農民的三角關系被新的國家政權與農民的雙邊關系取代了。這表明()A.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B.農民成為國家領導階級C.土地私有制被徹底消除D.我國階級結構發生改變14.1978年,一些廠刊礦的負責人提出:每次權力下放,沒有人想到要下放到企業,企業一點自主權都沒有。企業管得這樣死,經濟怎能發展起來?這些負責人意在要求()A.改變公有制主體地位B.實行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C.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5.公元2世紀時,史學家曾說:“貿易、航海、農業、金屬加工,任何曾經創造出來或者生長出來的東西,都在這里(羅馬城)匯合。這里看不到的東西,肯定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上。”上述現象出現的歷史背景是()A.羅馬共和國的建立B.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C.陸上絲綢之路開通D.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湖本試卷共6頁第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