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昌十九中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1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成都新津寶墩遺址最新田野考古成果。寶墩遺址首次發現4500年前的水稻田遺址(如下圖所示),這也是成都平原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水稻田。而在此前的植物考古中,寶墩遺址還發現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遺存。這些發現可以印證寶墩文化時期()A.早期國家的形成B.農業經濟的結構C.社會階層的分化D.生產工具的改進2.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秦漢時期實行郡縣二級制,發展到東漢州郡縣三級制,隋文帝又恢復到州縣二級制度,唐安史之亂后再回復到道州縣三級制,宋代實行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省路府縣四級行政區劃,明清實行省道府縣四級制。這演變體現了()A.地方權力間相互制約平衡B.央地關系不斷平衡與協調C.經濟發展區域化程度提高D.中樞權力體系的日趨完備3.甘肅居延漢簡記載,漢代在河西走廊“置屯戍守,移民實邊”,戍卒平日耕作、戰時成兵,并建有烽燧預警系統。簡文中有“田卒”“河渠卒”等稱謂及“日跡”(巡視邊境)記錄。這些記載表明漢代()A.兵農合一體制助推邊疆治理B.邊疆屯墾有效推動民族交融C.郡國并行制度保障國防安全D.絲綢之路繁榮促進區域開發4.唐朝的“籍”是登記人名和戶口的文書,“帳”具有各項統計的含義。唐初“令每歲一造帳,三年一造籍”,武德七年(624年)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計帳戶籍制度。進入太宗朝,進一步加大對該制度的推行,并嚴格限定該項工作的完成時間。由此可見,唐初()A.統治者強化土地控制B.立法與司法體系趨于完備C.重視基層組織的管理D.賦役征發的依據相對完善5.下表可用來說明,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年)七月 實行“均輸法”熙寧二年(1069年)九月 實行“青苗法”熙寧二年(1069年)十一月 實行“農田(水利)利害條約”熙寧二年(1069年)十二月 實行“募役法”(即免役法)熙寧三年(1070年)十二月 實行“保甲法”熙寧五年(1072年)三月 實行“市易法”熙寧五年(1072年)八月 頒布“方田均稅法”“保馬法”等A.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操之過急B.重視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C.重在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利益D.強調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干預6.下表中甲、乙、丙、丁代表了1650-1900年亞、歐、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變化表(單位:%)下列選項說法正確的是()地區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甲 2.4 1.6 5.1 9.0乙 18.3 13.1 8.1 7.4丙 18.3 19.2 22.7 24.9丁 60.6 65.8 63.9 58.3A.甲地因人口替代推動了人口消長 B.三角貿易導致了乙地人口的衰減C.歐洲白人移民使丙地人口增長加快 D.疾病和殖民屠殺導致丁地人口變化7.晚清時期,常關、海關、厘金局三者業務范圍變化示意圖如下:這一變化過程反映的本質問題是()注:常關負責管理水路沿岸與主要內陸貿易,收入歸中央;厘金局負責管理地方貿易,收入主要歸地方。A.清政府的財政自主權逐步受到削弱B.中央和地方稅務范圍受到侵奪C.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漸加深D.清朝政府的外貿收入迅速增長8.時人狀寫某洋務企業時說:“又有熟鐵廠、熔鑄廠、重大機器廠、炮位船機廠......廣七十余丈,直出(黃)浦江......”該企業可能是()A.江南機器制造局B.開平煤礦C.上海機器織布局D.漢陽鐵廠9.下圖為1912年發表的一幅名為《過渡時代之新民國》的漫畫,畫中兩艘掛著“新民國”的帆船在驚濤駭浪中前行,離岸近的船上眾人齊心滿帆前行,即將到達“完全共和”的海岸,而另一艘船上兩位掌舵者正在爭吵,船也即將被“外患”巨浪吞沒。畫面上方題字為“事急也,國危也,一般鬧意氣者聽之,一般爭黨見者看看”。作者創作這幅漫畫的主旨是()A.堅決反抗西方列強侵略B.反對北洋軍閥獨裁專制C.實現資產階級政黨政治D.團結一致實現民主共和10.下圖為新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鎮化率、工業化率變化情況圖。據此可知()A.1978年以前城鎮化率增長與工業化進程無關B.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我國城鎮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一半C.改革開放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長期停滯D.城鎮化率增長趨勢比工業化率增長趨勢更穩定11.1549年,法國的杜倍雷撰寫了《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一書作為七星詩社的宣言書。“七星詩社”的靈感很有可能來自古代亞歷山大的七詩圣。他們欣賞古人的杰作,模仿古人的頌詩、哀曲,學習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體,豐富和發展法蘭西民族語言。這反映了()A.希臘化時代文學藝術發展B.文藝復興在法國開始興起C.法國民族認同進一步強化D.法國啟蒙運動的蓬勃發展12.為有效分擔遠洋貿易的高昂風險與成本,歐洲誕生了以英國東印度公司(1600年創立)、荷蘭東印度公司(1602年成立)為典型代表的股份制企業。此類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廣泛募集資金,股東之間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股份交易。對這一現象解讀正確的是()A.推動了歐洲商業經營方式變革B.表明歐洲重視資本的原始積累C.直接導致了歐洲封建經濟瓦解D.促使歐洲貿易中心發生了轉移13.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主要內容有:關于法國、瑞典、普魯士等國領土的重新劃分;神圣羅馬帝國內諸侯國的主權及外交主權;正式承認荷蘭、瑞士為獨立國家以及承認新教的合法地位;等等。據此可知,該和約()A.奠定了近代國際法的基礎B.使集體安全體制得以完善C.構建了新的國際關系體系D.確立了教權高于王權原則14.如圖是19世紀的美國政治諷刺漫畫《美好的家庭聚餐》,畫面中美國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1869~1877年在任)手持一塊蛋糕,被高喊“分我一片”(Letushaveapiece)的人群團團圍住,他只能無奈地大喊“靜一靜”(Letushavepeace)。這幅漫畫意在諷刺當時的美國()A.總統權力不受約束B.文官人數急劇膨脹C.國家管理職能擴展D.政黨分肥存在弊端15.1956年埃及時政漫畫《蘇伊士運河的巨人》,該漫畫反映了()注:漫畫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國國旗的輪船以“國際交流”的名義通過蘇伊士運河,而埃及總統納賽爾高舉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旗子,兩腿橫跨蘇伊士運河將船欄住。納賽爾后面坐的是蘇聯外交部長謝皮洛夫。A.埃及實現了對蘇伊士運河的完全掌控B.美蘇在中東地區的冷戰對峙不斷加劇C.埃及民族主義在反對殖民控制中發展D.不結盟運動推動了埃及維護運河權益16.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統計報告顯示,近年來糧食產量不斷增加,但饑餓問題依然存在。截至2023年,全球面臨食物短缺的人數約為7.13億至7.57億人。大部分食物短缺人群分布在亞洲,而非洲的食物短缺率最高。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影響糧食安全B.世界殖民體系制約亞非經濟發展C.生產力水平限制饑餓問題的解決D,消除饑餓應是聯合國的主要職責二、非選擇題(4小題,17題:16分,18題:12分,19題:12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儒道文化為主干,包含個人修身文化、人際交往文化、治國理政文化、和諧文化、生態文化五種積淀深厚的文化體系。這些理念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核心部分和主軸紅線,即使在當今社會也是超越國界和人種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和規范。不管中華文化與外界文化經歷多少沖突交鋒,上述核心價值從未動搖,反而一以貫之,歷久彌新,在吸納各種文化之后更加根深蒂固。-摘編自王家榮《從中華傳統文化演進的四大特征看文化自信》材料二“文化自覺”是費孝通于1997年正式提出的概念,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自知其文化,這不僅要求人們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認知、對本民族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自信,還要求文化交流與溝通中反思借鑒他國文明,從而把握文化發展的未來趨勢與客觀規律,并主動承擔起發展文化的歷史重擔。具備高度的文化自覺是文化得以持續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前提條件。-摘編自陸衛明等《論中國式現代化賡續發展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與價值意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文化“文化自覺”概念體現出的特點,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事例加以說明。(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法制史中有“存留養親”制度?!侗蔽郝伞っ芬幎ǎ骸爸T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無成人子孫,旁無期親者,具狀上請,流者鞭笞,留養其親?!薄短坡墒枳h·名例》中犯死罪非十惡條可“權留養親”,其中“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家無期親成丁者......權留養親”。宋、明、清律規定死罪罪犯家中有“老、疾應侍”者須上請,但判十惡之罪的罪犯除外。-摘編自劉曉叢《中國法律的刑罰對人們心靈的教化作用》等材料二英美法系最早可追溯到由原始習慣或判例組成的日耳曼法。它認為,法則只能靠經驗去摸索,人們不可能達到一種完善的理性。受洛克和孟德斯鳩思想的影響,它認為政府只是不同社會利益群體的協調人,故政府應該接受法治。它著重于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問題,卻忽視了對社會公道、永久和平、世界主義的博愛等這些宏偉理想的追求。-摘編自胡娟《西方大學兩大治理模式及其法治理念和思想傳統》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中國古代法律與英美法系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影響中國古代法律與英美法系的因素。(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5年,西寧)北川河橋,橋名通濟,堅固寬敞,可以通行汽車及大車,現在許多新修公路中,如此堅固之橋梁,尚不可多得。將來修路開渠等事,皆無大困難,現在道路十九(十分之九)在黃土狹溝中。經青海兵工修理后,已具公路之規模,每日絡繹不斷(絕)之煤車,來往于大通(縣)西寧(市區)間,路面與橋梁損失甚大,一乘所過,黃土亂飛,行人頗以為苦。-摘編自范長江《中國的西北角》材料二20世紀40年代,西寧到香日德、成都到雅安曾經粗通公路。但高原凍土上的公路橋梁,修通之后,需要長年精心維護。一位曾在民國時期從英屬印度入藏的美國人在其回憶錄中說道,(當時的)西藏官員做夢也不會想為修路花一分錢。1950年,毛澤東主席向人民解放軍發出指示:“一面進軍,一面修路。”他還在康藏、青藏兩公路修筑之初和通車之后,兩度題詞:“為了幫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難,努力筑路!”“慶賀康藏、青藏兩公路的通車,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結,建設祖國!”進入21世紀,我國在青藏高原凍土公路研究與工程進展上取得多項創新成果,為凍土瀝青公路的建設養護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我國凍土工程在病害治理精度、材料耐候性指標、工程應用規模等維度超越國際同行水平奠定了基礎。-摘編自胡巖《“兩路”共鑄心向北京:修筑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兩路-寫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車70周年之際》(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民國時期和現代中國在青海、西藏地區開展公路建設的主要區別,并指出造成這些區別的因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現代中國在青海、西藏開展公路建設的意義。(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自然界的發展是有規律的,歷史的演進也有相對明確的周期。如圖是學者對近代以來國家發展與世界秩序的模型建構示意圖。近代以來國家發展與世界秩序的模型建構示意圖圍繞該模型,選取三個相聯系的要素或補充新的要素并擬定具體論題,運用所學世界近現代史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將基本要素與史實相對應,論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表述清晰。)南昌十九中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A D D B C A D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C D C A二、非選擇題(4小題,17題:16分,18題:12分,19題:12分,20題:12分,共52分)17.(16分)【答案】(1)內涵:修身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人際交往文化:和而不同;治國理政文化:民本思想,天下為公;和諧文化:天人合一;生態文化:道法自然。(10分)(2)特點:自我認知的深刻性;歷史傳承的延續性;主動反思的自覺性;開放包容的創新性。示例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人民至上”這一科學社會主義最核心的價值為指導,充分繼承發展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精華,并結合中國實際探索形成了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示例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周恩來將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與中華文明中的“和而不同”“協和外邦”“親仁善鄰”等思想精華相結合,在萬隆會議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異”外交方針。示例三: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借鑒《詩經》中的“小康”一詞,將這一蘊含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希冀的詞語轉化為現代化“三步走”的目標之一。這些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深刻把握。(任舉一例,點明中華文化的內涵,史實正確即可)(6分))18.(12分)【答案】(1)中國古代法律的特點:儒家倫理色彩濃厚;體現出人文關懷;法律規定較為靈活;有原則性。(2分)英美法系的特點:以原始習慣或判例為基礎;強調政府應受法律制約;側重于解決實際問題;忽視對宏偉理想的追求。(2分)影響中國古代法律的因素:儒家思想的影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小農經濟的影響。(4分)影響英美法系的因素:原始習慣或判例的影響;啟蒙思想的影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推動;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4分)19.(12分)【答案】(1)主要區別:通車里程:民國時期只有局部路段通車,新中國有多條線路貫通青海、西藏(及川西)地區。道路質量:民國時期仍以土路為主,新中國成功修筑了瀝青路。道路養護:民國時期未能得到有效養護,損毀嚴重,新中國在養護中不斷提升道路質量,確保了公路的持續通車。因素:政權性質;經濟、科技實力;民心、民意支持程度;國家領導人重視程度;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效能。(8分)(2)意義:推動并鞏固了祖國大陸的統一;提高了黨和人民政府的政治威望;促進了民族團結、合作;促進了青藏高原地區經濟發展,有助于縮小東西部差距;為我國交通領域科技自主創新提供了重要契機和平臺;提供了當地民族藝術創作的素材和靈感(如《洗衣歌》等)。(4分)20.(12分)【答案】示例一:要素:強有力的領導、工業革命和強大的市場和金融中心;論題:強有力的領導、技術創新和強大市場促進了英國世界經濟中心地位的形成闡述:1688年“光榮革命”后,英國政權被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掌握,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內閣制的形成和近代議會制度的確立,適應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成為工業革命的根本保證。英國工業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建立了強大的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機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機器大生產空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英國由一個落后的農業國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頭號工業強國,號稱“世界工廠”。在這一進程中,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國際間貨幣結算日益頻繁,形成了以英鎊為中心、以金幣或黃金在國際間流通為主的國際金本位制度,英國成為世界的市場中心和金融中心,英國也由此在世界秩序占據主導地位。總之,國家在世界秩序中重要地位的確立,是強有力的領導、技術創新和強大市場等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示例二:要素:強有力的領導、教育質量、文化創新論題:強有力的領導、教育質量與文化創新是推動國家現代化的核心動力-以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為例闡述:19世紀初,英國政府通過立法確立工業發展框架,議會改革推動政治現代化。自由貿易政策為工業化掃清障礙。這種強有力的制度供給構建了良性發展環境,使英國經濟取得巨大發展。英國特別重視人才的培養,成立一系列的大學并培養出瓦特、法拉第等科技精英。工匠精神與科學理論結合催生蒸汽機改良、焦炭煉鐵等突破。1851年世博會展示的工業成就中,大部分發明源自英國本土科研體系。《國富論》的發表和自由資本主義學說的流行,為工業化提供理論支撐?,F實主義文學創作既批判社會問題,又塑造進取精神。這種文化嬗變使英國工業化進程加快,逐步確立了“世界工廠”地位。結論:英國經驗證明,政治領導力、教育質量與文化創新構成發展“鐵三角”,其協同作用能突破資源約束,引領國家跨越發展臨界點。示例三:要素:過度擴張、生產效率悖論、霸權轉移論題:過度擴張、生產效率悖論與霸權轉移-以大英帝國衰落為例(1870-1945)闡述:19世紀晚期,英國通過對外擴張,成為世界最大殖民帝國-日不落帝國,但殖民地管理成本激增,擠壓產業升級資金,這種戰略透支使英國陷入“帝國過度伸展陷阱”。同時作為老牌的殖民帝國,不進行產業升級也能保證帝國的運行,因而錯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因而導致英國工業增速持續下降,被美德反超,由第一位降到第三位。經濟大危機期間,英國放棄金本位,全球儲備份額下降。二戰英國遭到進一步削弱,美國迅速崛起,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美元霸權,英國喪失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結論:大英帝國案例揭示霸權國往往因戰略擴張超越國力邊界、技術創新停滯引發效率塌陷、貨幣信用透支導致體系重構,這三重機制共同導致國際秩序更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