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月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月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楚雄州民族中學高二年級4月月考
歷史
本試卷共8頁,20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寫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考古發現: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興隆洼遺址(距今8200-7400年)的很多房址中都放置著石鏟、石斧、石錛、石磨盤、石磨棒和圓餅形石器等生產工具。其中由石片嵌入骨柄凹槽的刮刀,是北方細石器工藝傳統的產品。這說明該地區
A.食物采集轉向食物生產
B.農業和手工業實現了分離
C.個體勞作方式已經形成
D.貧富差距和階級社會產生
2.下表展示了從商朝、西周到戰國時期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
時期 農業主要勞作方式 手工業主要勞作方式
商朝、西周時期 集體勞作 官營作坊、家庭式勞作
戰國時期 家庭式勞作 官營作坊、民營作坊、家庭式勞作
A.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
B.源于列國紛爭的現實需要
C.反映了耕犁基本定型
D.利于自由雇傭勞動的出現
3.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夢縣的睡虎地秦簡中,記載有以下法律條文:“甲盜,贓值千錢,乙知其盜,受分贓不盈一錢,問乙何論?同論。”“甲小未盈六尺,有馬一匹自牧之,今馬為人敗,食人稼一石,問當論不當?不當論及償稼。”“司寇盜百一十錢,先自告,可(何)論?當耐為隸臣,或曰貲二甲。”由此可知秦朝
A.司法實踐貫徹以吏為師政策
B.開始推進法律儒家化的進程
C.嚴刑峻法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D.開創了律例合編的法律體例
4.下圖是漢代西南部族分布圖。圖中行政機構的設置來自漢王朝之令,但其內部管理則以部族為基礎。據此可知,漢代
A.基層治理促進西南邊疆穩定 B.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
C.交通建設推動長途貿易發展 D.農耕經濟在西南地區擴展
5.以下為根據《漢書》《后漢書》《漢官》所載兩漢時期三公府少吏(低級官吏,辦事人員)人數及比例統計表。這體現了兩漢時期
朝代 太尉府(大司馬府) 丞相府(司徒府) 御史大夫府(司空府)
西漢 不詳 武帝時,吏員365人,其中少吏162人,占全部吏員44.38% 不詳
東漢 吏員49人,其中少吏47人,占全部吏員95.92% 吏員69人,其中少吏67人,占全部吏員97.10% 吏員73人,其中少吏71人,占全部吏員97.26%
A.官員選拔方式的變化
B.中樞機構的調整
C.地方行政體制的完善
D.三權分立的成熟
6.公元489年,孝文帝拓跋宏派了一支使團出使南方的蕭齊王朝。使團向當時的齊武帝蕭賾出示了一份書單,希望南朝按照書單借給魏國一批書。這個請求引發了南朝君臣的一番議論,后來決定不借。南朝不肯借書,孝文帝只能轉而通過其他渠道搜尋書籍。這可以用來說明
A.北魏致力于弘揚儒家文化
B.南方取得了對北方戰略優勢
C.孝文帝漢化改革決心堅定
D.南朝君臣面對請求舉棋不定
7.北魏時期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重要時期,孝文帝時形成了一種風格獨特的楷書,被稱為“魏碑體”。下圖是魏碑體的代表作品《北魏高猛墓志》節選,字體呈現自然、剛勁、雄壯的風貌,北魏統治者曾大力推動魏碑體的發展改進。這可用來說明北魏時期
A.社會呈現轉型特性 B.審美以粗獷為特點
C.書法成為一門藝術 D.民間墓碑文化盛行
8.下表展示了南朝梁至隋煬帝時期門下省下屬諸局的情況,據此可知
朝代 門下省諸局
南朝梁 公車 太官 太醫 驊騮廄
北齊 主衣 尚食 尚藥 殿中 齋帥 領左右
隋朝 隋文帝 御府 尚食 尚藥 殿內 城門 符璽
隋煬帝 符璽
A.隋文帝時開始形成三省體制
B.門下省主要負責起草詔書
C.門下省逐漸轉變為政務機構
D.隋煬帝大幅精簡中央機構
9.北周末年,政府設入市門稅,每人一錢;并設官營酒坊收利;鹽池、鹽井,亦皆禁百姓開采利用。楊堅在掌握北周國家大權之初,即下令除免入市門稅;開皇三年(583年),楊堅又下令罷酒坊,開放鹽池、鹽井,任憑百姓采用。楊堅此舉的主要動機在于
A.促進商業發展 B.鞏固統治基礎
C.減輕百姓負擔 D.增加財政收入
10.下圖為唐朝人口變化情況統計,這可以用來說明
A.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
B.兩稅法實施的歷史背景
C.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
D.黃巢大起義的社會后果
11.下表為宋神宗時頒布的“守令”考課法。這一考課法
項目 內容
四善 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
三最 獄訟無冤、催科不擾,為治事之最;農桑墾殖、水利興修,為勸課之最;屏除奸盜、人獲安處、賑恤困窮、不致流移,為撫養之最
A.重視對綜合素養的考察 B.折射出崇文抑武的治國理念
C.體現了獎懲并重的特點 D.堅持了考核效率優先的原則
12.“金以兵立國,猛安、謀克最為根本······然猛安、謀克,皆由世襲,滋生蕃息。軍費錢絹,供給最煩。后移屯中原,刷括民田入宮以給之,人三十畝,自不耕種,奴蓄漢人為之佃蒔,取租而矣。”據此可知當時金朝
A.實行蕃漢分治 B.奴隸勞動較為普遍
C.漢人賦役繁重 D.女真族正在封建化
13.宋律規定寡婦可攜資再嫁,史料記載北宋真宗年間,高官薛惟吉辭世,遺孀柴氏坐擁豐厚家資。這一消息引得兩位當朝宰相競相求娶柴氏,甚至鬧出官司。到了哲宗元祐年間,常州江陰縣有一位孀婦,家財萬貫,富甲一方。朝堂士大夫王蘧覬覦其財富,不惜放下官員身段,入贅其家。這表明當時
A.理學的控制力漸衰
B.財富成為唯一標準
C.門第觀念趨于淡化
D.商品經濟極為發達
14.里甲制由明太祖創設,在規范地方權力結構與鄉村社會政治秩序上發揮過重要作用。明中后期,里甲制開始崩潰。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賦役合并折銀征收的“一條鞭法”推行
B.農民起義頻繁沖擊地方基層組織
C.地方宗族自治對明代中央集權產生威脅
D.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控制逐步減弱
15.下表為清前中期黃土高原地區裁撤衛、所及其所轉化的行政城鎮數。這表明
類別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期裁撤總數 轉化為行政中心城(個)
府 州 廳 衛
衛 19個 3 1 4 7
所 18個 1 1 1 5
合計 37個 4 2 5 12
A.統治危機已經初顯
B.中央集權日益加強
C.地方治理日趨穩固
D.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16.明代許仲琳在其創作的小說《封神演義》中,將哪吒塑造為童心未泯、率性而為的真人形象。在小說中,哪吒敢于反抗父權和孝道,敢于反抗象征皇權的龍王。這主要說明,明代
A.理學思想受到挑戰
B.個性解放成為主流思潮
C.心學影響小說傳播
D.文學作品崇尚自強不息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由于國家剛剛統一,諸侯各國原有的各異的度量衡帶來了諸多不便,于是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度量衡就顯得迫為需要。“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記·秦始皇本紀》),統一度量衡的命令以詔書的形式頒發全國。現所見戰國時期秦國度量衡器物上,都加刻有始皇40字詔書,經實測所得單位量值也基本上保持一致,說明自商鞅到秦始皇,度量衡制度是貫徹始終的。為了保證“器械一量”,秦朝政府制造了大量有統一量值的度量衡器具發放到全國各地,據統計,流傳至今的刻有始皇詔書的度量衡器已近百件。秦律竹簡《工律》中規定,縣和工室使用的度量衡器,要由官府來校正,至少每年校正一次;如果自設有專門的檢定人員,則不必再送到官府校正;所有的度量衡器具,在使用前都必須先經過校正。
-摘編自丘光《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1)根據材料,概括秦朝統一度量衡的主要舉措。(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朝統一度量衡的意義。(6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大唐西域記》是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口述,弟子辯機編纂的地理史籍,成書于公元646年(唐貞觀二十年)。《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玄奘親身經歷和傳聞得知的一百三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城邦,包括今中國新疆、中亞、南亞、西亞及阿富汗、伊朗等地。該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各地的地理形勢、水陸交通、氣候、物產、民族、語言、歷史、政治、經濟生活、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敘述。
有關西域地區的古籍流傳下來的不多,《大唐西域記》記載翔實,舉世無雙,足以彌補正史地理志、《漢書·西域傳》等前代典籍的空白;印度以及中亞、南亞各國,本地流傳下來的古代歷史文獻很少,《大唐西域記》保留了十分豐富的資料,因而顯得格外可貴。《大唐西域記》從佛教徒的視角記載了印度佛教史上的幾次結集、佛教古跡、建筑教派及其分布、佛事活動和僧侶生活等,成為研究印度佛教文化的不可或缺的著作。《大唐西域記》勾畫了一幅從中國新疆起,西抵伊朗和地中海東岸,南達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北到中亞細亞和阿富汗東北部,東到今印度支那半島的中外交通的地圖。
明代吳承恩《西游記》部分情節靈感來源于此書。原本梵文版已失傳,但漢譯本被譯為多種語言,成為東西方學者研究古代中亞的必讀經典。
-摘編自《光明日報》、唐寫本《大唐西域記》等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大唐西域記》的成書背景,并簡述其價值。(14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契丹族興起,并在漢人幫助下建立遼朝。遼朝實行南北面官制,這種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統治政策,表現了契丹統治者企圖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一體化格局的愿望。宋朝統治者完成國家的部分統一,承襲并發展了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的豐碩成果······在西南以大渡河為界同周邊民族進行茶馬貿易······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統一全國,建立元朝,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得到進一步發展。
-摘編自匡裕徹《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圍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自擬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表述成文,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漢初,“更令民鑄錢”,即允許民間鑄幣。富商通過鑄幣富甲天下,然其形制不一而足,有八銖、四銖、三銖等,私銷、改鑄及以輕代重的現象非常普遍。吳王劉濞“有豫章郡銅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國用饒足”。漢武帝繼位后,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經多次改革,最終漢武帝以五銖錢統一幣制。
-摘編自王東京《漢武帝時期財政改革研究》
材料二 明朝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將賦役折銀征收,白銀遂成為普遍使用的貨幣。此后,鈔法不行、銅錢貶值,但民間往往窖藏白銀,許多白銀并未進入市場。關中地區“有谷而無銀”,農民為完稅不得不“相率賣其妻子”。白銀重鑄會有損耗,所以各地又向農民加征“火耗”。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主張“廢銀用錢”。
-摘編自劉德增《明代江南的財政白銀化-以賦役折銀為中心》
(1)根據材料一,指出漢武帝改革幣制的背景。(6分)
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黃宗羲“廢銀用錢”的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理由。(6分)
楚雄州民族中學高二年級4月月考
歷史
命題要素一覽表
注:
1.能力要求:
I.獲取和解讀信息 II.調動和運用知識 III.描述和闡釋事物 IV.論證和探討問題
2.核心素養:
①唯物史觀 ②時空觀念 ③史料實證 ④歷史解釋 ⑤家國情懷
題號 題型 分值 知識點 (主要內容) 能力要求 核心素養 預估難度
I II III IV ① ② ③ ④ ⑤ 檔次 系數
1 選擇題 3 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存 易 0.7
2 選擇題 3 先秦時期主要勞作方式 中 0.6
3 選擇題 3 中國古代的法律 V V V 中 0.6
4 選擇題 3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V V 中 0.6
5 選擇題 3 東漢中央行政體制 V V V V 易 0.7
6 選擇題 3 孝文帝改革 V V 中 0.6
7 選擇題 3 北魏時期的書法 V V V 難 0.5
8 選擇題 3 南北朝至隋代的三省制度 V V V V 易 0.7
9 選擇題 3 隋朝的建立和統一 V V V V V 中 0.6
10 選擇題 3 唐朝兩稅法 V V 中 0.6
11 選擇題 3 宋代官吏考核 V 中 0.6
12 選擇題 3 金朝猛安謀克制 V 易 0.7
13 選擇題 3 宋朝社會風尚 中 0.6
14 選擇題 3 明代基層治理 V V 難 0.5
15 選擇題 3 清朝邊疆地區管理 難 0.5
16 選擇題 3 明清小說 易 0.7
17 非選擇題 14 秦朝統一度量衡 中 0.6
18 非選擇題 14 隋唐文化-《大唐西域記》 中 0.6
19 非選擇題 12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國家的發展 V 難 0.5
20 非選擇題 12 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 V V V 中 0.6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AABB 6—10CACBB 11—16ADCACA
二、非選擇題
17.(1)主要舉措:發布統一詔書,并鑄刻在度量衡器物上;確立統一的度量衡標準;大量鑄造度量衡器具(制造、頒發了大量度量衡標準器);推行嚴格的檢校制度。(8分)
(2)意義:經濟:改變了戰國以來度量衡的混亂局面,促進了封建經濟的交流和發展。(2分)政治: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據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安定統一;提高國家治理水平。(2分)文化:統一度量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加強文化傳承與認同,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力量。(2分)
18.成書背景:唐朝開放包容的政策;漢唐以來中原與西域的密切聯系;前代文獻的借鑒;佛教本土化;玄奘及弟子的努力。(8分,任答四點即可)
價值:
史料價值:成為研究西域、中亞、南亞古代地理的重要文獻;為后世研究中古印度宗教史提供珍貴史料。(2分,任答一點即可)
學術價值:補充前代典籍空白(文化傳承);漢譯本成為東西方學者研究古代中亞的必讀經典。(2分,任答一點即可)
中外交流:系統記載了印度佛教各派學說,推動了中印文化交流。(2分)
現實意義:對所經之地的風土人文的描述,豐富了唐朝對域外文明的了解,開拓了視野。(2分)
(答出三個層面即可得6分)
19.示例:
論題:遼宋夏金元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2分)
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相繼興起,與宋朝形成對峙局面,出現了多個政權并存的局面。隨著蒙古族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通過不斷的征服和統一戰爭,元朝的疆域迅速擴大,推行行省制度,實現了邊疆與內地的統一管理,從而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疆域統一。宋元統治者重建、發展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和基層治理,推進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奠定了政治制度基礎。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化交流不斷加強。經濟上,通過茶馬貿易、官方榷場、互市等方式,實現了互通有無,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為多民族國家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文化上,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沿襲唐宋制度;元朝時期,蒙古族統治者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進一步強化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文化認同。民族雜居和民族交融不斷加深。各民族政權長期峙立加速了人口遷徙,契丹、女真、黨項、蒙族等少數民族先后進入中原,錯居雜處,加強了相互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進一步強化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民族認同。(8分)
綜上所述,遼宋夏金元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為中國歷史的演進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發展做出了貢獻。(2分)
(“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的唯一標準)
20.(1)背景:漢初幣制混亂,質量參差不齊;私人鑄幣導致商人勢力膨脹;王國鑄幣導致地方勢力膨脹,威脅中央集權。(6分)
(2)同意。(1分)理由:賦役折銀加重了農民負擔,加劇了政治腐敗;白銀擠壓了錢、鈔的流通性,導致通貨不足,不利于經濟平穩發展;“廢銀用錢”可以緩解或減少賦役折銀的危害。(5分)
不同意。(1分)理由:賦役折銀簡化了稅制,有利于白銀的貨幣化;推動了農產品的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當時絲銀貿易興盛,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廢銀用錢”會阻礙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5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宫市| 大关县| 南康市| 山丹县| 安陆市| 安图县| 剑川县| 延安市| 太仓市| 安福县| 醴陵市| 长沙市| 静海县| 江孜县| 瑞昌市| 恭城| 宁乡县| 贺兰县| 全南县| 石屏县| 达拉特旗| 防城港市| 黔东| 镶黄旗| 朝阳市| 新巴尔虎左旗| 洞头县| 丹棱县| 平阴县| 确山县| 扎赉特旗| 怀安县| 宽城| 蓝山县| 杭州市| 凯里市| 连城县| 屯门区| 泉州市| 邵东县| 化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