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中段臺山一中、開僑中學兩校聯考高二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卷上無效。4.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5.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距今4500年前后,以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為代表的以祭祀威權模式為主的區域文化逐漸衰弱,而以中原龍山文化為主的政治威權模式一枝獨秀,成為早期區域文化中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這一變動A.反映出遠古政治文化重心的南遷 B.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取向C.體現出專制集權制度的初步建立 D.說明早期文明已經褪去宗教色彩2.下圖所示為龍山時代湖北石家河文化與河南王灣三期文化出土的三組器物,其中①組為石家河文化獨有,②組為王灣三期文化獨有,③組為二者均有但數量較少。由此可推知,該時期石家河文化與王灣三期文化陶器比較圖A.南北方文化的發展趨同 B.長江流域發展日益加速C.北方文化發展水平領先 D.存在區域經濟文化交流3.公元前543年,子產執政上臺,隨即開展一系列改革。開展了田制改革(作封洫)和賦稅改革(作丘賦),承認私田,征收賦稅。孔子評價曰“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這說明A.其改革促進鄭國的統一 B.其改革鞏固了中央集權C.改革引起德治法治之爭 D.優化了鄭國的土地制度4.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中出身低微的國相數不勝數。其中,以秦國最為突出,商鞅曾為“衛之諸庶孽公子”,魏人張儀、公孫衍曾以縱橫說游說秦國,呂不韋曾是一位頗有眼光的衛國大商人。這一狀況從側面反映了A.政治統一的趨勢 B.中央集權的實現C.宗法制度逐漸瓦解 D.貴族政治得到鞏固5.禪宗經典《六祖壇經》中提道:“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將孝道視為修行的一部分,也提倡為父母守喪三年等。這反映出唐代佛教A.挑戰了儒家倫理道德 B.完全拋棄了清規戒律C.本土化和世俗化趨勢 D.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6.唐代,藏人自稱bod chen-po。當時活躍于東西草原以及沙漠綠洲貿易道上的粟特人將bod chen-po翻譯成粟特語,于是就有了tuput的讀音。唐宋漢地社會對藏人和藏地的稱呼,正源于粟特人的音譯“吐蕃”。這說明當時A.絲綢之路商業繁盛 B.商貿促進文化交流C.大唐文化領先世界 D.對外政策開明包容7.一戰后,中國社會流行“勞工神圣”“勞動神圣”話題,如陳獨秀把勞動神圣等視為一種政治倫理和社會倫理。且從1919到1921年,《新青年》發表過140多篇報道中國勞動人民生活和探討勞動合理性、必要性的文章。上述史料可用來說明A.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B.新文化運動開始興起C.民族工業迎來發展春天 D.馬克思主義得到傳播8.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提倡“德、智、體、美、勞、群六育并舉”的教育思想;金陵大學、燕京大學等學校遷到大后方,不僅在校內自行組織體育活動,也在校際間、區域間舉行體育比賽。由此可見,這些學校在辦學中A.契合民族抗戰斗爭的需要 B.注重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C.促進了全國體育事業發展 D.注意加強校際之間交流與聯系9.從1949年10月到1955年12月,我國共計翻譯出版各國書籍12155種18853.8萬冊。其中蘇聯的有10017種,人民民主國家的有620種,美國的有562種。除有計劃地翻譯馬恩列斯的著作外,還進口社會科學、科學技術類書刊。這說明當時我國A.嚴格奉行“一邊倒”政策 B.切實貫徹“雙百”方針C.積極開展科技文化建設 D.馬克思主義走向大眾10.古埃及現存最早的紀年石碑-巴勒莫石碑,記載了許多王室活動。出現頻率最多的是兩年一次的“荷魯斯巡游”國王在大臣們的陪同下巡游全國,并對重要案件進行判決。此外,舉行儀式活動和捐贈神像活動記載的頻率也較多。這反映出古埃及A.王權具有多重職能 B.強調王權來源的合法性C.重視進行祖先崇拜 D.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11.Yavanas是古印度對希臘人的統稱。它最先指小亞細亞的希臘殖民者,后來指移居于中亞的希臘人,再后來指隨著亞歷山大遠征并定居于印度的希臘人,特別是指公元前2世紀初進入印度西北部的所謂“印度-希臘人”。這說明A.古代帝國推動文明傳播 B.希臘化時代影響東西方C.人口遷徙促進文化交流 D.地理環境影響殖民擴張12.拜占庭帝國即是東羅馬帝國,信仰東正教并傳承著希臘文化。14世紀時,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不斷入侵,使拜占庭學者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及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在那里講授希臘輝煌的歷史和文化。由此可見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B.政治格局的變動影響文化的發展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體系D.奧斯曼帝國興起使文化中心轉移13.日耳曼人南下與羅馬帝國接觸的過程中,軍事首領號召青年跟隨他參加戰斗,組成親兵隊。官兵之間不僅有宗法、倫理上的主從關系,還有“戰利品共同分配”。日耳曼人建立法蘭克王國之初,國王按照“戰利品共同分配”的傳統將土地分贈給他的親兵們,強化了二者之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這說明A.民族大遷徙推動歐洲社會變遷 B.封君封臣制度滲透了契約理念C.民族交融決定歐洲的歷史走向 D.日耳曼移民強化封建等級制度14.英國小說《號手長》展示了拿破侖戰爭期間英國國民大動員的氛圍。無論是騎兵還是海軍,民兵還是志愿兵,上至將軍下至普通村民,在對法軍事準備和戰爭中幾乎每個人都恪盡職守,逐步走出自我、認同國家命運。這從側面體現出拿破侖戰爭A.迫使殖民地呈現出多元文化 B.推動歐洲政治文化重構C.激發被征服地區的反抗斗爭 D.利于實現歐洲市場統一15.1950年,印度宣布獨立時把英語和印地語共同作為官方語言。后來印度國內曾有過廢除英語官方地位的意見,但因為印地語在印度國內的接受程度始終不高,如果把英語廢除,印度會面臨國內真正沒有通用語的局面。這一現象反映出印度A.二戰后民族意識不斷高漲 B.族群結構被英殖民者改變C.深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 D.構建了西方化的價值體系16.如今,歷史研究進入“E考據”時代。E考據法要求研究者帶著特定的問題意識,充分利用信息時代數字化資源普及的優勢,運用考據學的方法對檢索到的資料進行爬梳和分析,進而達到歷史考證的目的。據此可知,“E考據”A.堅持史料在史學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B.顛覆了史料運用的原則C.能夠深化設計研究的問題及其邏輯 D.豐富了歷史資料的類型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天下主義”是中國古代處理內政外交的政治綱領和意識形態。“天下主義”作為觀念意義上的思想指南,稱為“天下觀”,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作為政治制度及秩序想象,稱為“天下秩序”,確立于兩漢時期。從秦漢到明清,“天下主義”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嬗變過程,發展為一項包含觀念、原則和規范、結構和制度的思想體系。“天下主義”是基于中國或華夏中心的,在地理、政治和文化上表現為等級制的中心-邊緣結構,堅持“內圣外王”和“華夷之辨”等基本原理,在制度上包含“德化”、禮制、“用夏變夷”、征伐、羈縻、朝貢等,在對外關系實踐上又得到“守中治邊”、盟會、互市、和親、“嚴夷夏之防”等行為模式的補充。-摘編自周桂銀《中國古代“天下主義”的千年傳統:演進、內涵和特征》材料二 歐洲中心主義不僅是歐洲人的一種認知觀念和文化偏好,而且是歐洲人把自身文明傳播或強加給非歐洲地區的理論指導。中世紀晚期,歐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開始引領世界潮流,特別是美洲的“發現”與拓殖,大大加強了歐洲大國在世界舞臺上競爭的力量,以歐洲為中心來看待非歐洲文明成為歐洲人集體具有的一種心態。歐洲能夠率先跨入現代世界,固然是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的結果,但基督教作為歐洲人的主要信仰同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摘編自王曉德《歐洲中心主義的興起及其實質》(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國“天下主義”的特點,說明其影響。(8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與中國古代“天下主義”相比,近代“歐洲中心主義”內涵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6分)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阿姆河和印度河流域······曾歸波斯帝國所有,后來被亞歷山大征服,成為希臘化世界的一部分。······他們帶來了自己的文化并竭力保持其傳統,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那些繼希臘人之后統治此地的民族大多是從北方草原而來的游牧部落(如帕提亞人、斯基泰人、大月氏-貴霜人)。他們自身沒有帶來與定居文明相等的文化,只好對原來的希臘化文化遺產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所以,希臘化文明的薪火并未隨著希臘人的消失和游牧民族的到來倏然熄滅,而是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傳承和改造。-摘編自楊巨平《遠東希臘化文明的文化遺產及其歷史定位》材料二 在七、八世紀,阿拉伯人向外擴張,大批敘利亞學者來到雅典,把希臘作品譯成古敘利亞語,帶回巴格達。阿拉伯學者從各地來到巴格達,以極大的興趣研究西方文化,翻譯希臘作品,使巴格達獲得阿拉伯“翻譯院”的稱號,成為阿拉伯人的學術中心。······在某種程度上,中世紀阿拉伯學術研究的興起,應歸功于希臘文化。然而,阿拉伯人的翻譯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影響后來反過來又波及歐洲。······阿拉伯語作品于11世紀中葉大量涌向西班牙,托萊多取代了巴格達的地位,成為歐洲的“翻譯院”,從阿拉伯語中把大量的希臘作品譯成拉丁語。-摘編自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亞歷山大帝國是如何在被征服地區進行文化建構的?歸納遠東希臘化文明在希臘人消失和游牧民族的到來后沒有“倏然熄滅”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阿拉伯翻譯中心的變遷,并結合所學,概述阿拉伯翻譯運動的文化影響。(6分)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9世紀中期,歐洲人外遷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動力來自于對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會經濟機會的強烈要求。歐洲強國在軍事和技術上的優勢是它不斷擴張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勞動力遷移的因素之一。工業的增長刺激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和移民的發展,歐洲移民開始到達城市地區,后來漸漸移入其他國家。歐洲移民改變了一些地區的人口結構和政治版圖,使生產商品在世界各個地區實現,移民家庭將新的語言帶到了自己所在地區,改變了傳統的世界語言區,也將世界上的許多地區聯系起來。-摘編自[美]帕里特克·曼寧《世界歷史上的移民》材料二 19世紀中期,列強設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興的工礦城市吸收了大批農村和小城鎮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隨著近代工商業的發展,遷入城鎮的城市化移民發揮了與傳統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城市移民中產生,成為中國歷史舞臺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強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以及東南沿海的人口壓力使東南沿海地區勞工出國成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遷入東南亞、美洲等地的華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勞動,也充當礦工。中國移民對遷入國在經濟、文化、政治和社會諸方面的貢獻和影響,已為舉世公認。-摘編自葛劍雄等《簡明中國移民史》(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19世紀中期歐洲移民和中國移民的歷史背景。(8分)(2)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和歐洲海外移民的共同作用。(6分)20.博物館會根據藏品的時代特征、地區聯系、功能特征、審美價值等因素組合藏品進行特展,比如故宮鐘表展“鐘鳴盛世”,希臘文物展“愛琴遺珍”。下圖是六件文物,請你根據文物的特點,任選三件文物,組成一個展覽并為展覽撰寫一篇主題介紹(包含展覽主題、藏品時代背景、相互聯系等)。(12分)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中段臺山一中、開僑中學兩校聯考·高二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D C C B D A C A C B A B C 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特點:形成時間早,持續時間長【或歷史悠久】;體現儒家價值觀【或是歷代內政外交的核心理念】;以中華文明為核心;強調等級秩序;長期主導中國內政外交;內容豐富【或不斷發展完善形成體系】;崇尚和平。(4分,答出4點)影響: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維護了自然經濟;推動農耕文明的繁榮;推動中華文化圈的形成【或有利于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文化秩序的構建】;推動世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中華文明不斷向外輻射和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4分,答出4點)【或以服務本國為目的,不斷完善,在社會多個方面影響廣泛;“成為古代處理內政外交的政治綱領和意識形態”。】(2)不同:霸權思維,熱衷擴張;踐踏他國主權;野蠻征服、摧殘其他文明。(2分,任答2點)【或從角度分析:①目的不同:為了擴張;②手段不同:暴力征服;③范圍不同:全世界范圍;④內容不同:歐洲為中心。】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具有開放性和擴張性;歐洲的崛起(或世界格局的演變);新航路開辟后,歐洲進行殖民擴張;基督教的影響;歐洲人自我的優越感;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4分,任答4點)18.(1)文化建構: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當地文化。(2分)原因:希臘化文明的包容性;游牧民族自身文化發展水平低;游牧民族對希臘化文化采取拿來主義;游牧民族傳承和改造希臘文化。(4分)(2)變遷:從巴格達到托萊多。(2分)影響:對阿拉伯文化:巴格達成為阿拉伯人的學術中心;推動阿拉伯學術研究的興起;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創造出阿拉伯文化。(2分,答出任意2點即可)對歐洲文化:保存和傳播希臘文化;推動歐洲(西班牙)學術研究;為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奠定文化條件。(2分,答出任意2點即可)19.(1)背景:歐洲:工業革命的開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市場的形成;殖民擴張的推動;交通工具的革新。(答出2點即可,4分)中國:列強侵略;社會動蕩;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近代工商業發展;東南沿海人口壓力。(答出2點即可,4分)(2)作用:改進生產方式,促進經濟發展;改變人口結構,擴大生存空間;促進文化交融,增強各地聯系。(6分)20.示例展覽主題(2分)(主題必須與選取展品信息相關聯,且要有明確的主題提煉,僅僅使用“元代文物展”,或“阿富汗文物展”不給分,如果名字使用四個字或成語,意境與展覽主題比較符合的,可以酌情加1分,展覽主題言之成理即可,可以是就絲綢之路論述,也可以單獨論述一個時代、或一個地區的特點)分點論述:每個例子3分,所選例子必須論及文物誕生的時代背景,文物與主題的聯系,文物的史料價值等。論述流暢,且按照時間排序可酌情加1分。結論1分。示例1:主題:絲路華風-絲綢之路與中外文明的交融本展覽意圖展現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與歐亞的重要商路,也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西漢張騫開鑿西域,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藏品1是伊朗在中國元朝時期的一幅有關龍的繪畫。十三世紀正處于蒙古帝國的興盛時期,而伊朗也被納入蒙古帝國,成為伊利汗國的一部分。此時整個陸上絲綢之路都處于蒙古帝國的統治之下。本書反映中國龍的形象傳入波斯,為當地人接受并繪制在書中,與中國龍形象基本相同,成為元代中外文化深度交流的重要史料。藏品3玻璃水注是中國現存較早的玻璃容器,反映出從北非,到中東,再到中國的陸上商業傳播路線。玻璃水注出土的十六國時期,正處于魏晉南北朝的北方戰亂時期,即使是戰亂,絲綢之路的交往仍然沒有停止;這件藏品出土于遼寧,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外文化傳播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可說明中國人日常生活與陸上絲綢之路的物質交流有著密切關系。藏品4是一件繪制有阿拉伯文的明代青花瓷。從元代以來,中國與中東海上絲綢之路日益興盛,陶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而由于阿拉伯人對青色、白色組合的喜愛,青花瓷作為瓷器種類在元代應運而生,成為中國手工業精湛技藝的標志,并廣泛用于出口,阿拉伯文盒就是其中一個例證。本展覽展現的中國風文物,說明絲綢之路是中外交明交流不可或缺的紐帶,這些藏品也在這條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示例2:主題:帝國余緒-歷史上的帝國與文化傳播戰爭一方面給人類帶來破壞,一方面在客觀上又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經歷戰爭所建立的帝國又往往是各類文化交流的絕佳場域。本展覽通過展示歷史上著名帝國的文物,展現帝國對文化傳播的促進作用。藏品2是阿富汗出土的公元前3世紀的描繪希臘諸神的飾板。這反映出伴隨著亞歷山大的東征,人類歷史出第一個橫跨歐亞非帝國的建立,有力的推動了希臘文化向亞洲的傳播。這件藏品,同時糅合了希臘、波斯兩大文明的特色,展現出這一時期不同文化在阿富汗這個亞洲重要樞紐地的碰撞與融合。藏品5是一本1220年繪制有亞里士多德思想的阿拉伯文著作。折射出伴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興盛與擴張,西方古典文化大量傳入中東,阿拉伯人在不斷翻譯希臘文哲學著作的同時,完善自身文化素養。阿拉伯作為東西方文化的橋梁,為保存古希臘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藏品6是元朝皇帝蒙哥汗給基督教首領的金印。折射出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民族宗教比較復雜。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承認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并存,一方面強調皇帝對宗教的授權與控制,在印上撰寫蒙古文;一方面尊重宗教領袖的自身習俗,運用阿拉伯文,這種因俗而治,多元制度的做法,與元代設置宣政院、行省不同模式進行管理的思路一脈相承,正是蒙元時期大一統格局的重要表現。因此,本展覽選取這些文物,意在展現這些歷史上大帝國恢弘的文化氣度,以及對文化傳播作出的重要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