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中段臺山一中、開僑中學兩校聯考高一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卷上無效。4.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5.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45年在重慶談判中,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沒有繼續對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提出和使用“解放軍”的稱謂。全面內戰爆發后“人民解放軍”的稱謂被重新提出,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表,這是全軍改稱“人民解放軍”的重要標志。這些做法旨在A.調動民眾參戰的積極性 B.建立黨領導的人民軍隊C.扭轉解放戰爭不利局面 D.推動民主革命繼續發展2.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并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新中國成立后,進一步明確人民幣在發行中必須堅持三條原則:堅持經濟發行,反對財政發行;堅持計劃發行,反對盲目發行;堅持中央集中統一發行,反對分散發行。這三條原則A.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體現 B.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C.有利于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 D.保證了人民幣占領了城鄉市場3.1960年,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以調整農、輕、重之間的比例關系,壓縮基本建設規模,縮短重工業戰線,節儉財政支出等。這一方針實施的主要背景是A.經濟困難局面的出現 B.抗美援朝運動的開展C.反右派斗爭的擴大化 D.中共八大的順利召開4.1964年,江蘇省按照國家三線建設的戰略規劃,將常州機床廠的部分職工和設備一同遷往大別山區,共同組建國營江淮機械廠,主要生產自動步槍等軍工產品以保障國家的軍事需求。這次戰略調整旨在A.改善革命老區發展落后的局面 B.應對國際形勢緊張和蘇美兩國的威脅C.實現國家工業布局的均衡發展 D.落實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二個五年計劃5.根據我國學者段成榮、閔欣偉統計,1982年我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僅有34萬人,1990、2000、2010年分別增至114萬、744萬、1526萬。這一變動A.推動了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 B.彰顯了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則C.縮小了不同區域發展的差距 D.植根于社會經濟變革的深入6.馬克思認為:不同的生存條件和不同的生產方式就會形成不同的文化類型。當人類進入文明階段時,“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它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下列選項對材料分析正確的是A.人類文明的不同類型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B.生產資料的不同導致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C.運用唯物史觀解釋地域文明的起源與差異D.體現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一般原理7.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宣稱:“凡忠信之士,我賜予恩典;凡不義之人,我嚴懲不貸······凡我給他們的一切命令,他們都遵行不誤。······靠阿胡拉馬茲達之佑,我統治了這個王國。”由此可見,大流士一世的統治理念體現了A.完全依靠神權維護統治 B.依靠嚴格獎懲加強中央集權C.注重通過社會教化治國 D.君權神授與法制理念相結合8.在古埃及神話中,人死后靈魂要通過冥界主宰的審判,善人將得到永生,作惡之人將被怪物吃掉;在古希臘神話中,人死后靈魂也要被冥王審判,靈魂圓滿的人到福地,有罪的人到懲罰之地。據此可知,這兩大文明A.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B.思想文化上交流頻繁C.都注重道德的教化引領 D.具有相同的文化源頭9.有學者認為,7世紀以后,阿拉伯人狂飆般的擴張對西方社會歷史命運造成了根本性的改變,它徹底地砸碎了各種古典的傳統,可以說,“倘若沒有穆罕默德,查理曼就根本是無法想象的”。該學者強調阿拉伯人的擴張A.導致了地中海世界的裂變 B.推動了西方文明有力轉型C.顛覆了西歐政治統治體系 D.促進了西歐封建帝制確立10.7世紀中葉,日本通過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律令制國家,實行班田收授法,將所有的土地收歸國有,按人口和年齡將土地分給民眾,并規定所授之田不準買賣,若受田者死亡,田地應收歸國家。該措施A.推動了莊園經濟的發展 B.強化了天皇專制的統治C.適應了社會轉型的需要 D.削弱了幕府的經濟基礎11.在哥倫布抵達美洲前,美洲南端的人群,似乎從未使用過鐵器,其冶金術是極簡單的,但是,他們的石工、制陶法和紡織水平很高,此外他們還是異常嫻熟的染匠。這意在說明A.美洲文明發展嚴重滯后 B.西方文明影響范圍擴展C.美洲文明的自身獨特性 D.區域文明交流程度加深12.玻璃鏡子在13世紀由德國人發明,15世紀流行于歐洲,16世紀威尼斯成為整個歐洲的鏡子主產地。畫家、雕塑家和建筑師們不僅可以模仿自然還能夠利用鏡子刻畫自己的相貌特征、塑造新的藝術家形象。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A.新教倫理被廣泛認可 B.天主教會統治的顛覆C.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 D.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13.根據下表中16-17世紀歐洲三國殖民擴張部分數據對比,關于西班牙殖民擴張的表述合理的是國家 16世紀殖民地面積(萬平方公里) 17世紀殖民地面積(萬平方公里) 16-17世紀貴金屬流入量(噸) 同期工業產值年均增長率(%)西班牙 1 200 800 18 000 0.3荷蘭 50 400 2 000 1.8英國 30 600 1 500 2.1A.殖民地萎縮導致其喪失殖民霸主地位B.以掠奪金銀為主但未有效轉化為資本C.通過壟斷大西洋貿易維持其經濟優勢D.殖民活動推動歐洲人口遷移規模擴大14.1531年,荷蘭安特衛普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交易商品以葡萄牙香料、英國羊毛、波羅的海谷物及美洲白銀等實物為主。1608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成立,專注于大宗農產品交易,采用標準化合約和公開競價,引入“期貨”模式。材料可用于說明荷蘭A.海外市場得到不斷拓展 B.主導全球貿易形式的變革C.傳統農業具有競爭優勢 D.推動了歐洲商業模式變化15.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總統由各州選出的選舉人選出,選舉人的選舉模式由各州議會決定。在1789年首屆總統選舉中,各州選舉人的選舉模式,如下表所示(注:當時有11個州參加選舉,其中新罕布什爾、馬薩諸塞、紐約情況與表中模式有異)。這說明,當時美國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選舉模式 州議會直接選舉 選區制公民選舉,即以國會眾議員選區為單位,由公民選舉選舉人 總選票制公民選舉,即以州為單位,由公民選舉選舉人采用各州 康涅狄格、新澤西、特拉華等五州 馬里蘭、弗吉尼亞 賓夕法尼亞A.聯邦制共和制確立 B.議會權力至高無上C.聯邦政府形同虛設 D.民眾已獲得普選權16.下表是法國17-18世紀部分經典戲劇的相關內容。由此可知,這些戲劇時間 戲劇 相關內容1641年 《西拿》 描述一位寬宏大量的君主1791年 《進入修道院的受害者們》 揭露宗教對人們自由思想和國家意識的侵蝕1793年 《對國王們的最后審判》 批判君主制的罪惡1794年 《一切為了自由》 宣傳大革命的政治主張A.反映了法國的社會變革 B.旨在加速傳播啟蒙思想C.是大眾娛樂的重要方式 D.有明顯的革命文化特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公元前8-前6世紀,古希臘的城邦逐漸發展起來,它們數量眾多,但都有一個由全體公民直接組成的集體-常設的公民大會、貴族或民選議員的議事會和具體行政部門三級權力機構,實行集體領導,采取投票選舉的規則,城邦的公民都享有一定的權利,但婦女、外邦人和奴隸不在此列。-摘編自中央電視臺《紀錄片<世界歷史>解說詞》材料二 10、11世紀,西歐社會走向穩定,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使農村向城市手工業者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銷售市場。手工業的獨立發展,又刺激了商業的發展。在越來越多的精干國王走上政治舞臺的背景下,手工業者和商人往往聚集起來形成了城市。到了11、12世紀,城市爭取自治運動逐漸高漲起來,有些城市不僅從封建主手中獲得自治,而且爭得對四周農村甚至邊遠地區的統治權,建立了城市共和國,這種城市擁有獨立的行政,司法和財政大權,可以自行宣戰媾和,有選舉產生的法官、市政會和市長,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另外一些城市,則只有不完全的自治權,如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劍橋等。-摘編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希臘城邦政治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世紀后期西歐城市興起的原因,并分析中世紀西歐城市自治運動的影響。(12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 德國工業化是由于英法工業化的強大沖擊而被迫起步的。工業化的起步,普魯士是在1820年,整個分裂帝國則是30、40年代。普魯士通過農業資本主義改造,極大推動了工業化發展。50、60年代,德國工業革命出現第一次高潮。70至90年代,出現第二次高潮。這次工業化高潮使德國僅用30年就完成了英國近100年才完成的工業革命,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德國屬追趕型的工業化國家,國家政權強力主導了現代化進程。德國的工業化目的性很強,就是為了與英法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為此,德國工業化雖從輕工業開始,但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發展迅速。另外,在德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家庭工業長期存在,成為工業增長的補充,直到工業革命完成時,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摘編自王彥敏《英國、法國、德國現代化的比較及思考》材料二 自鴉片戰爭起,中國被迫卷入現代化進程,曾嘗試過各種方案,但均以失敗告終。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成為世界工業化進程的后來者和追趕者。中國工業化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采用了不同的發展戰略。1953年,“一五”計劃實施國家工業化戰略,總體上參照蘇聯模式,標志著中國進入大規模工業化時期,力圖跨越式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實施轉型工業化戰略,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逐步放開價格控制,實行價格雙軌制。進入90年代,中國實施混合工業化戰略,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價格市場化,并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摘編自胡鞍鋼《中國工業化道路70年:從落后者到引領者》(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德國和中國在實現工業化道路上的異同之處。(12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德國和中國實現工業化產生的不同影響及其啟示。(12分)19.校園標語以簡潔凝練的語句,不僅傳遞著教育理念、弘揚校園文化,也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特征,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時間 高校校園標語新中國成立初期 學好本領,建設祖國;貫徹毛主席“三好”的指示,培養全班同學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干部;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攀登科學文化高峰;又紅又專,全面發展抗美援朝時期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要準備打仗;美帝倒下去,嶺南站起來;浙江大學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大會中蘇友好時期 廣泛學習蘇聯教育理論、經驗,蘇聯專家到高校指導,熱烈歡迎蘇聯專家格拉西莫夫院士;中蘇友好合作萬歲,世界和平萬歲;慶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改革開放以來(1978-2017年)高校校園標語高頻詞統計(前10名)-摘編自王雨瀟《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校園標語的變遷及育人功能研究》選取上述圖表中的相關信息,以“標語·縮影”為主題,運用中國現代史的史實,自擬論題,加以論述。(要求:任選兩個或兩個以上信息,觀點明確,論從史出,表述清晰,史實準確)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中段臺山一中、開僑中學兩校聯考·高一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B D C D C B C C C B D A 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1)特點:小國寡民;直接民主;集體領導;投票選舉;男性公民主導。(1點2分,2點4分)(2)原因: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經濟的發展;封建王權的加強;城市自治運動的興起。(1點2分,3點6分)影響:使部分城市有限地擺脫了封建主的直接控制(或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統治,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瓦解);有利于市民階層的發展壯大(或推動市民文化的發展);加強了王權,有利于國家的統一(或為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或為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環境);加速封建莊園經濟的衰落;推動歐洲教育發展和大學的興起;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有利于早期資產階級的形成)。(1點2分,任答3點即可,共6分)18.(1)相同點:都是由于外力沖擊而被迫啟動;都屬于后發追趕型;都有國家政權的主導與支持;都重視重工業發展;都曾學習借鑒他國經驗;農村經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不同點:德國是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工業化,中國是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德國是為爭奪霸權,中國是為強國富民;德國發展用時較短,中國具有長期性和曲折性。(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不同影響:德國工業化的實現,改變了歐洲政治格局;刺激了對外侵略擴張和爭奪霸權的野心;激化了大國間矛盾。(任答2點,4分)中國工業化的實現,開辟出一條新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提供中國方案。(任答2點,4分)(需兩個國家都答,一個國家的概括最多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啟示:工業化道路的選擇,要符合本國國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理念。(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示例1論題:高校標語的變遷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時代特征(2分)論述:高校標語以簡潔凝練的語句,反映出一定的社會發展狀況,可謂是時代的一個縮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高校標語如“學好本領,建設祖國”“貫徹毛主席“三好”的指示”等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這一時期的標語體現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對培養具有共產主義理想的人才的期望。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標語中的高頻詞,特別是“創新”和“人才”這兩個詞,表明了中國在改革開放后更加注重教育的創新性和人才培養的多樣性,以適應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反映了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歷史信息。(8分)綜上,高校標語不僅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縮影,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特征和教育目標。(2分)示例2論題:校園標語彰顯不同時期國家發展戰略與時代精神(2分)論述: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著鞏固政權和建設國家的艱巨任務。“學好本領,建設祖國”“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攀登科學文化高峰;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等標語,體現出國家急需培養大批有理想、懂專業的建設人才。當時,國家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教育圍繞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展開,這些標語激勵著青年學子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反映出新中國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抗美援朝時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要準備打仗”等標語,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將戰火燒到中國邊境,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這些標語喚起了廣大師生的愛國熱情,高校師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捐款捐物、報名參軍,彰顯了全國人民團結一致、不畏強敵,堅決捍衛國家主權的時代精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創新”“發展”“人才”成為高校校園標語高頻詞。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競爭日益激烈,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高校鼓勵學生創新,以推動科技進步,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這鮮明地反映了改革開放時期國家積極融入世界,追求創新發展的戰略導向。(8分)綜上所述,校園標語緊密關聯著國家發展戰略,是不同時期時代精神的生動寫照。(2分)示例3論題:校園標語折射中國教育理念的演變與時代需求(2分)論述:新中國成立初期,“貫徹毛主席“三好'的指示,培養全班同學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干部”這一標語,明確了當時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對各類干部的需求。在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全面發展的人才有助于各行業的起步與發展,這種教育理念符合國家建設的時代需求。中蘇友好時期,“廣泛學習蘇聯教育理論、經驗,蘇聯專家到高校指導”的標語,反映出當時中國教育理念受蘇聯影響較大。蘇聯在教育領域有豐富經驗,中國借鑒蘇聯模式進行教育改革,如在高校專業設置上注重工科等實用學科,以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這是中國根據當時國際形勢與自身發展需要做出的選擇。改革開放后,教育理念發生重大轉變。從校園標語高頻詞可知,教育更注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隨著中國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變,參與國際經濟競爭需要科技創新作為支撐。高校強調創新教育,鼓勵學生打破傳統思維,培養自主創新能力,以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8分)可見,校園標語是中國教育理念演變的直觀體現,始終順應不同時代的發展需求。(2分)(“示例”僅供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標題2分,結論2分,論述需要至少兩個角度,各4分,需體現史論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