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勵志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第三次調研考試歷史試卷(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下一、單選題(20題,每題3分,共計60分)1.中國古代關于洪水的神話中,“大禹治水”、“共工治水”最為人熟知,他們采取了“治”的方式來戰勝災難;而古代西亞神話中,蘇美爾人面對洪水滅世的災難時,吉烏蘇德拉造了一艘大船,帶著自己的家人和部分動物乘船躲過了災難。這反映出A.世界早期文明具有多元性特點 B.自然地理環境影響文化特性C.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性 D.古代不同區域文明缺乏交流2.漢謨拉比在統一兩河流域后,將巴比倫城主神馬爾都克的地位提高到眾神之上,同時為各城之神修建或者重建廟宇。在其頒行的《漢謨拉比法典》序言中,自詡為“天神安奴與地神恩利爾所寵愛之人”及“眾神之王”。這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A.國家治理能力提升 B.維護法律崇高地位C.信仰從多元到單一 D.政教合一初步萌發3.從11世紀起,西歐開始了舊城復蘇和新城產生的歷史過程。一些商人、工匠,以及從莊園里逃亡出來的農奴,聚集在港灣、城堡、教堂以及交通要道周圍,進行生產和交易。這些地方逐漸演變為中世紀的新興城市。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當時西歐A.資產階級勢力增強 B.城市已經具備自治條件C.社會轉型趨勢加速 D.多元動力促使城市興起4.1184年源賴朝戰勝政敵后,將廣大直轄地以“恩給制”形式向御家人分封領地,御家人則再次將部分土地分給“家之子”和“朗黨”等,由此產生了“將軍”--“御家人”--“一般武士”自上而下層層分封的等級土地所有制。這一措施意在A.穩定封建主從關系 B.推動社會轉型 C.學習歐洲莊園制度 D.強化天皇權力5.17世紀初的英國,吸食煙草之風還僅局限于上流階層。然而幾十年后它便逾越了法律、道德、消費條件的束縛,跨越了藥用屬性成為人們的消遣娛樂之一,下沉至社會下層,無論男女老幼,尊卑貴賤,都成為其日常消費者。這一變化源于A.歐美物種交流的擴大 B.歐洲商業格局的變化C.社會等級觀念的淡化 D.世界殖民貿易的發展6.15世紀末16世紀初,迪亞士發現好望角,達·伽馬開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線,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這些行為A.打破了世界相對孤立的狀態 B.確立了歐洲世界霸主的地位C.引發了歐洲工業革命的到來 D.推動了東方經濟的快速發展7.在印刷機出現之前,歐洲人的閱讀機會相當有限,普通人往往只有教堂的告示牌可以閱讀。在15世紀以后,印刷機為歐洲人提供了各種新穎的和令人興奮的讀物,如旅游指南、詩集、小說、藝術和建筑史、烹飪和藥方、地圖、海報、漫畫和樂譜。據此可知,印刷機在歐洲的應用A.普及了學校世俗教育 B.促進了人文主義的發展C.開啟了機器生產進程 D.推動了價格革命的開展8.1871年.俾斯麥在《北德意志聯邦憲法》的基礎上制定了新憲法.建立起了特殊的普魯士式的君主立憲制。新憲法決定了國家對政治生活,特別是對經濟發展的加強干預,國家“保護”和國家“干預”成為德國經濟現代化的顯著特點.也是它的重要助力。這體現出當時德國A.君主政體阻礙社會進步 B.延續傳統維護專制集權C.制度變革助推經濟發展 D.國家干預排斥市場經濟9.如表為某國政治制度的運行(部分),如表中的“某國”應是三權制衡的功能 1789-1984年總統對國會法案的否決 2410次國會越過總統否決 957次最高法院宣布國會法案或法律違憲 100次參議院拒絕批準總統對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 27人A.英國 B.美國 C.法國 D.德國10.如圖為19世紀某思想家的主張。這些主張反映了倡導建立互助合作的社區,在社區中人們共同勞動,成果共享。主張廢除貨幣,以勞動券作為交換媒介,勞動券根據勞動時間和強度來發放。強調教育應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認為社會管理應由那些品德高尚、知識淵博且熱愛勞動的人來負責。A.法國大革命后社會重建的需求 B.科學社會主義的早期實踐探索C.啟蒙思想在社會領域的延伸 D.對資本主義社會弊端的反思11.如圖顯示的是四個國家全球工業比重變化情況。乙國在這一時期發明了電話 B.火車 C.汽船 D.炸藥12.下表中的信息反映了1889年 美國提出了“美洲人民利益一致”的口號,鼓吹建立泛美組織。1895年 美國國務卿奧爾尼聲稱:“美國在美洲大陸上實際擁有最高權力,凡是它管轄范圍內的人民,都應當把它的意旨當作法律。”1898年 美國打著援助古巴獨立的幌子,發動美西戰爭。A.美國企圖獨霸拉美地區 B.美國加大對拉美的資本輸出C.拉美民族民主革命興起 D.拉美完全淪為美國的殖民地13.在談判桌上,列強常常是依據各自實力討價還價,在非洲地圖上任意地勾畫出各個殖民地的邊界。例如,索馬里被分為了英屬索馬里、法屬索馬里、意屬索馬里,西非曼丁戈人地區被四分五裂,隆達王國被分割為比屬剛果、北羅得西亞和安哥拉三部分。這一做法A.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B.解決了列強在非洲的矛盾C.破壞了非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D.推動了“三角貿易”的發展14.下圖為漫畫《友誼鏈》,圖中從左至右分別代表塞爾維亞、奧匈帝國、沙皇俄國、德國、法國和英國,他們都在為“友誼”毆打“對手”。該漫畫反映了A.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 B.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C.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D.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15.危機使德國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經濟落入低谷,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為擺脫大危機對日本經濟的重創,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這反映了A.世界性經濟危機引發了政治危機 B.經濟困境沖擊了國際秩序C.德日對經濟危機缺乏理性的認識 D.擴軍備戰引發了統治危機16.圖1與圖2分別是聯邦德國和蘇聯印發的關于馬歇爾計劃的宣傳畫。該組宣傳畫反映了A.美國援助西歐的真相 B.美歐間矛盾的初顯C.美蘇經濟體制的差異 D.不同意識形態之爭17.在西方冷戰史研究中,傳統學派認為,蘇聯擴張引起冷戰,美國是被動的自衛。修正學派認為,美國因為經濟利益決定發動冷戰。后修正派認為,美蘇都有責任,雙方都過分擴張,加上對形勢的誤判,最終導致冷戰的發生。下列說法中最為合理的是A.這些觀點之間相互矛盾因此無說服力 B.史學研究如遇觀點對立可以存而不論C.多視角的分析開闊了史學研究的視野 D.客觀歷史事實的認定基于不同的解釋18.1969年,有學者指出:“19世紀英美地緣政治的帝國主義在20世紀已經被一個更富有侵略性的工業一電子聯合體所取代”,該學者認為美國的傳播媒介不僅在影響國內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時通過不平衡的國際傳播秩序沖擊著世界其他國家人們的觀念。這反映了A.帝國主義性質的變化 B.輿論宣傳的重要性C.科技進步的政治影響 D.西方國家的擴張性19.從2017年開始,貿易保護主義對自由貿易的挑戰、單邊主義對多邊主義的取代、全球供應鏈的被動斷裂和主動脫鉤的傾向日益增強。同時,極端政治傾向加重,民粹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抬頭。這些現象反映了A.政治多極化發展進程曲折 B.全球治理體系面臨重大挑戰C.經濟全球化發展走向無序 D.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陷入混亂20.如圖所示為某同學用結構圖做的歷史學習筆記。在“③”處應該填入的是A.世界銀行的成立 B.美國無力完全主導世界格局C.一些國家采取貿易保護措施 D.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發展二、非選擇題(3題,21題14分,22題14分,23題12分,共計40分)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席卷了資本主義世界。1932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一次集會上發表演說:“當一個國家的貧困和失業人數超過了國家所能承受的范圍和程度,那政策調整只能成為政府唯一的選擇。”材料二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經濟危機的時候,新生的國家蘇聯卻是風景那邊獨好。經歷了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探索,并在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基本上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迅速成為世界強國,為二戰打敗法西斯國家奠定了物質基礎,但也有很多弊端。最終導致了八、九十年代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1)材料一中的“調整”通常稱之為什么?它開創了什么樣的資本主義經濟新模式?(4分)(2)材料二中“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指什么模式?它在經濟領域有哪些弊端?(8分)(3)20世紀九十年代初,在社會主義建設遭受重大挫折時,中國探索出了一條什么樣的改革開放之路?(2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一五”計劃時期蘇聯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產品項目 1928年產量 1932年產量煤炭/萬噸 3550 6400石油/萬噸 1160 2100鋼/萬噸 430 592汽車/萬輛 0.07 2.93拖拉機/萬臺 0.13 4.89棉織品/億米 26.78 26.94糧食/萬噸 12330 11140材料二 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多效仿蘇聯計劃經濟模式。20世紀50年代之后,東歐各國相繼進行改革,但改革力度明顯不足,且趨于保守,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甚至被蘇聯扼殺。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推高了油價,再加上東亞和拉美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對東歐經濟來說不啻雪上加霜。在此情況之下,東歐各國為推動經濟增長而紛紛舉借外債,結果經濟惡化趨勢不改,債務負擔卻越來越重。進入20世紀80年代,東歐經濟陷入嚴重危機。-摘編自郭潔《東歐社會主義的最后十年一二十年后的回顧與反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五”計劃時期蘇聯經濟發展的特點及歷史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歐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陷入危機的原因,并談談其歷史啟示。(8分)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代英、美、法、德四國政治體制簡介表國家 政治制度 確立政體文件 簡介英國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1689年《權利法案》 議會擁有立法、組織和監督政府的權力;君主是象征性的國家元首;首相掌握行政大權,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美國 總統共和制 1787年憲法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總攬行政權,由選舉產生。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立法機關互相獨立;總統無權解散議會。國會議員不能兼任行政職務;政府官員也不能兼任議員法國 議會共和制 1875年憲法 國家元首是總統,由參眾兩院聯合組成的國民議會選舉產生,但無實權。國家權力中心是議會,政府由議會多數黨組建,對議會負責德國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1871年憲法 帝國最高權力掌握在帝國皇帝和首相手中,首相只對皇帝負責。議會沒有真正的立法權根據材料,圍繞“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這一主題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勵志高級中學高一下第三次調研考試歷史試卷 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D A D A B C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A C B A D C C B D21.(1)調整:羅斯福新政。模式:國家干預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4分)(2)模式:斯大林模式。弊端: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輕重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農民缺乏生產積極性;壓制企業積極性,阻礙了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8分)(3)道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分)22.(1)特點:重工業發展迅速,輕工業和農業發展緩慢。作用:重點發展重工業,蘇聯很快實現工業化,工業產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造成蘇聯國民經濟結構失衡。(6分)原因:照搬蘇聯模式;改革力度明顯不足,且趨于保守;石油危機;為推動經濟增長而紛紛舉借外債。啟示:一切從本國實際出發;改革要加強力度,與時俱進,銳意進取;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8分)23.論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具有多樣性的特點。(2分)闡述:隨著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歐美諸國紛紛建立了近代民主政治制度,但在具體實踐上卻各不相同。英國鑒于憲政傳統和強大的封建勢力,選擇了君主立憲制,并以立法的方式將權力中心逐步轉移至議會,國王最終淪為“統而不治”的“虛君”。美國則從殖民地社會跨越到資本主義社會,而早期領導人多受啟蒙思想影響,建國后選擇了總統共和制,總統、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行政、立法、司法權,三者之間相互制衡。德國則通過王朝戰爭完成統一,在此基礎上實行了君主立憲制,但議會和首相均受制于君主,該制度雖有民主之名,而無民主之實。(8分)總而言之,歐美諸國雖然建立了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但在組織架構和內在實際上仍有眾多差異,這也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多樣性特點的體現。(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