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材料題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科技惠澤天下】材料一(1)材料一是我國古代兩項重大科技成就,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1成就的改進者及圖2成就的發明者。談談這兩項成就對世界的共同影響。【詩詞再現歷史】材料二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蓬瀛乍接神仙侶,江海回思耕釣人。九萬摶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升平時節逢公道,不覺龍門是險津。——(唐)袁皓《及第后作》材料三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2)材料二中哪一制度的確立讓詩人實現“十年辛苦涉風塵”到“金榜高懸姓字真”的跨越?材料三中,辛棄疾在詞中使用的“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些典故在我國哪部古代小說中得以再現?【中醫福澤萬世】材料四 華佗對他的學生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他模仿動物的活動姿態,創編了一套體操。吳普長期堅持,“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堅”。——摘編自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套體操名稱。與華佗同時代,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的名醫是誰?寫出他的一部醫學著作。2.通過“古代連云港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角色演變研究”回答下面問題。材料一:“東海郡,其地東瀕大海,秦漢置縣。武帝元狩四年(前 119 年),于此置鹽官。東漢永平十五年(72年),佛教經海路傳至朐縣(今連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遺存至今。晉《太康地記》載‘海州煮海為鹽,利通天下’。”——摘編自《漢書·地理志》材料二:2002 年連云港東海縣尹灣漢墓出土簡牘《集簿》,記載西漢末年東海郡轄 38 縣,戶 266,290,口 1,397,343,吏員 2,203 人。其中“海鹽歲入千七百斛,鐵官歲輸錢四百萬”。另有木牘《神烏賦》,內容為民間故事,使用隸書與草書結合字體。——摘自《尹灣漢墓簡牘》材料三:“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 1685 年),清朝政府下令開放海禁,指定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即今連云港)為通商口岸,設立江海關,征收海船貨稅,可謂名揚海內外。”——摘編自《清史稿·食貨志》(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連云港地區自漢代至南北朝時期的三項主要職能,并說明其歷史依據。(2)材料三中清朝將云臺山設為通商口岸的目的。結合上述材料,分析連云港能夠成為清代四大口岸之一的因素。3.國家治理是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基礎。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唐太宗(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國理政的智慧?材料二 宋太祖問:“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趙普回答:“此非他故,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鑒》(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出現的社會現象。宋朝建立后,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材料三 遼、夏、金、元在邊疆開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而元朝不僅版圖遼闊,對邊疆的控制也在前朝的基礎上更為強化。對東南、云南、吐蕃等邊遠地區,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實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摘編自袁行霈、嚴文明主編《中華文明史》(3)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元朝創立了什么制度?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元朝“因地制宜”的邊疆管理措施。(4)綜合上述材料,促進中國社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為了鞏固郡縣制,秦朝一直推行移民政策,不斷充實新設立的郡縣人口,促進生產。秦始皇曾頒布“出其人”的政策,即遷移當地居民,由其他地區的人口移民此地。西漢也實行相應的政策,將內地居民移民邊疆。通過移民措施,政府推行郡縣制的社會阻力大減。——摘編自袁波等《羅馬行省制與秦漢郡縣制之比較研究》材料二 在空前統一的形勢下,元代用行省的形式,加強了中原王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在行省體制之下,邊疆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直接管理的范圍,吐蕃地區由中央機構宣政院直接管轄,也相當于一大行省。在行省體制下,邊疆地區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領變為土官,直隸于行省,有效地加強了邊疆和內地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摘編自舒健《元代行省制:中國央地關系的轉捩點》(1)材料一表明秦朝、西漢都推廣過哪一制度?(2)據材料二,概括元代實行的制度名稱及其背景。(3)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歸納上述制度在中華文明演進中的共同作用。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古代海洋貿易以民間貿易為主體,使得和平性成為海洋貿易的基本特點。古代中國王朝與亞洲海洋諸國官方交流中,和平交往也是基本方式。中國古代海權史專家羅榮邦認為,自南宋開始至明前期的三百年間,中國成為“海上強國”,中國的海上力量超越了鄰國。但是,中國古代官方貿易主要是貢賜貿易,以“厚往薄來”政策吸引海外諸國,而非殖民開拓。貢賜貿易的本質是中國古代王朝利用自身經濟文化領先優勢,以利益吸引海外諸國按照中國規定的朝貢禮儀展開交往。古代亞洲海洋貿易基本是中國的瓷器、絲綢、鐵器、銅錢等手工業品與東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香料、珠寶、犀角、象牙等資源性商品的交換。這是技術水平差異和地理環境差異而導致的互補性貿易。日本、朝鮮半島、安南,以及東南亞部分國家,還將制度、文化更為成熟的中國作為學習榜樣,吸收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以及各個領域的思想文化成果。正是基于互利的需求和機制,中國與海外諸國的交往不斷發展。——摘編自黃純艷著《中國古代海洋文明具有哪些基本特性》(1)材料指出:自南宋開始至明前期的三百年間,中國成為“海上強國”。結合所學知識,試舉一例佐證該觀點。(2)據材料,從海外諸國的視角、分析其愿意與中國交往的諸多因素。(3)據材料,歸納中國古代海洋貿易的特點。6.《資治通鑒》材料一 《資治通鑒·宋紀》載司馬光批評新法:"(王安石)以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非天地圣人所以養民之意也。若棄舊從新,盡變先王之政,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材料二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今之學者,以為祖宗之法不可變,此庸人之論也!"材料三 南宋史學家呂中《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評新舊黨爭:"新法之弊,在操切而民不堪;舊黨之失,在因循而國不振。然君子之爭,終成意氣之斗,遂致國家元氣大傷。"閱讀上述材料,回答問題:(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司馬光與王安石在變法問題上的核心分歧。(2)材料一出自《資治通鑒》,材料二出自王安石的奏疏。試從史料可信度角度,分析兩者對研究變法之爭的不同價值。(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說明北宋新舊黨爭對王朝統治的負面影響。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他們主要是4世紀初(西晉末年)、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為躲避戰亂而從黃河流域逐漸遷徙到南方的漢人。他們都操共同的客家方言,有著共同的生活習俗和共同的心理素質。目前,國內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湖南、四川、貴州、臺灣、海南等省、自治區。其中,又集中聚居在廣東的東北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即人們常說的閩粵贛交界地區。——《客家人與客家文化》(丘恒興)材料二 北宋定都汴京,其主要原因,就是為遷就漕運。根據當時的規定,當時的漕運一共有四條運輸線路。一是通過汴河運輸糧食,這條線路每年運輸米三百萬石,后增至六百萬石;菽一百萬石。這些糧食來自江南、浙東西、淮南、荊湖南北,自長江入淮河,再由淮河進入汴河到開封。其他三條線路運輸的糧食一共才一百五十二萬石。——張全明《宋史十二講》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回答,“4世紀初(西晉末年)、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大批北民南遷都與什么重要因素有關?你認為客家人為什么多分布在閩粵贛的交界處?(答出兩點即可)(2)北宋汴河漕運在北宋糧食運輸中處于怎樣的地位?(3)綜合材料一、二,從經濟重心南移的角度看,客家人的遷徙與北宋漕運之間有怎樣的內在聯系?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他是入主中原的第一位蒙古族帝王,大元帝國的創立者。他結束了中華民族數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1)材料一中的人物被毛澤東稱為“一代天驕”,這位人物是誰 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他的主要功績。(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贊頌的歷史人物是誰 他繼承汗位后,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了什么方略 (3)材料二中贊頌的歷史人物建立元朝并最終完成了全國的統一,有何重大意義 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材料二 “幾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而所可痛者,當國大臣,議和之后,武備皆廢。”——《全宋文》材料三 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雖然宋朝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實行了怎樣的民族政策 他被周邊各少數民族尊奉為什么 (2)材料二涉及的“澶淵之盟”是哪兩個政權之間訂立的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遼、北宋、西夏政權分別是由誰建立的 (4)綜上所述分析,以上內容對當今民族關系的發展有何借鑒意義 10.材料一 自漢代以來,新疆地區(古稱西域)與中原政權的關系經歷了多次變遷。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此后,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納入中原政權的管轄范圍。材料二 唐朝時期,中央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事務。唐朝與西域各國保持了密切的往來,絲綢之路的繁榮達到了頂峰。材料三 元朝政府設立了行省制度,直接管理新疆地區。明朝時期,由于國力衰退,中央政府對新疆的控制有所減弱,但依然保持了與西域的聯系。材料四 清朝乾隆年間,清軍平定準噶爾叛亂,設立了伊犁將軍府,全面管理新疆事務。清朝還通過屯田、移民等措施,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聯系。(1)根據材料一,答出漢代加強了中原與新疆地區聯系的重要歷史事件。(2)根據材料三,歸納元朝和明朝時期中央政府對新疆地區管轄特點的不同之處。(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影響新疆地區與中央政權關系密切與否的主要因素。11.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現象。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元朝疆域遼闊,“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并在海南島設立瓊州路,隸屬湖廣行省,加強對南海諸島及貿易航線的控制。——據網絡資料整理材料二:秦半兩錢 唐開元通寶 契丹貨幣 西夏貨幣材料三:中國歷史是一個連綿不斷的演進過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內聚力不斷增強。自春秋戰國至清前期,雖曾經了三次社會大分裂,但最終還是走向了秦漢、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統一。統一的時間越來越長,統一的規模越來越大,統一的制度基礎越來越堅實。——趙毅《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1)根據材料一,指出元朝為有效治理遼闊的疆域,創立了什么行政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朝將海南島納入瓊州路管轄,并重視南海諸島的舉措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積極意義。(2)材料二中的“秦半兩錢”和“唐開元通寶”均為圓形方孔設計,而契丹、西夏貨幣雖形制相似,卻帶有本民族文字。這一現象反映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怎樣的特點。(3)綜合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的主要因素。1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創立于秦朝,以后歷代王朝為鞏固統治不斷完善。材料一 “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資治通鑒》材料二 宋太祖問:“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宰相趙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鎮(藩鎮割據)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 元朝行省的置劃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錯的形式劃分行省疆域,消除了地方稱雄的地理基礎。這一制度成為中國省制的開始,影響歷經明朝、清朝以及近代,直到今天。——摘編自李俊剛、韓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淵源略論》(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 該制度開創于哪個朝代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制度的作用。 (2)據材料二,指出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 結合所學知識,寫出一例宋太祖“制其錢谷”采取的具體措施。 (3)據材料三,指出元代行省制劃分疆域的特點是什么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行省制的意義 13.古代中國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中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太宗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由是二十年間,風俗簡樸,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饑寒之弊。——摘自《貞觀政要》材料二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為政事堂和樞密長官的主要人選,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為文官 … 兩宋共有樞密使、副樞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約占91%。材料三 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達遠邇、均勞逸, 參錯出入,而天下事如指掌矣。——虞集《道園學古錄》(1)結合所學知識,唐太宗在經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來踐行材料一中“存百姓”這一思想的 除此之外,唐太宗在政治上還采取了哪些治國措施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出宋朝政治上的方針政策 有何影響 (3)據材料三指出元朝對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創舉是什么 有何積極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歷代王朝加強制度建設的核心目的。14.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契丹取燕薊以北,拓跋(黨項族)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刊,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據中原),必行漢法,可以長久。故魏、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其它不能實行漢法,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國家仍處遠漠,無事論此,比若今日形勢,非用漢法不可也。——(元)許衡:《魯齋遺書》(1)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別建立的什么政權?(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3)上述材料反映了少數民族政權在哪些方面仿效“漢法”?這些仿效措施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15.廣州作為中國南方的重要門戶,自古便是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的樞紐。以下材料展現了廣州自漢至清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外交流狀況,請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公元2世紀末,佛教經北方中原地區而來,在廣州初傳;東晉南朝以后,海上逐漸成為印度佛教輸入的另一重要通道。而廣州是當時中國最主要的港口,因而扮演了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角色,廣州的佛教也因此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摘編自《姚崇新:廣州佛教三題》材料二 唐朝在廣州設立市舶使,負責管理海外貿易、征收關稅;宋代延續此制,設置市舶司,進一步規范對外貿易。唐代廣州當局還設置了蕃坊和蕃學,以安置與管理外僑及教育其子女。元明兩朝,廣州置市舶提舉司,掌發放船舶出海公檢、公憑,檢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轄口岸船只事宜。——根據《新唐書》《宋史》《元史》《明史》整理材料三 清代設立“廣州十三行”,只開放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廣州十三行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縮影,這些西洋商館里發生了很多跨文化貿易帶來的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的交流互動……此外,外國商人在廣州的生活也影響了本地文化,如商館的宴會引入了西洋樂器和樂曲,商館前臨江的廣場被修建成西式花園,成為中國內地最早的西式花園。——摘編自江瀅河《清代洋畫與廣州口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晉南朝以后佛教傳入嶺南地區的重要通道是什么?這條通道對廣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歷史地位有何影響?(2)根據材料二、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自唐至清歷朝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十三行”等機構的原因?(3)根據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古代廣州對外交流的特點。16.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科舉制自產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懷牒(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貧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的內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摘編自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材料二 975年,宋太祖下詔:“向者登科(科舉應考人被錄取)名級,多為勢家所取,塞(阻隔)孤貧之路。今朕躬親臨試,以可否進退,盡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選拔有才干的貧寒士子充實官員隊伍。……宋太宗時,“國家開貢舉之門,廣搜羅之路”,允許工商業者及“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進之途”。——摘編自唐凱麟《中華民族道德生活史》(1)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材料一中“科舉制產生之日”的“政府”指的是哪朝的政府。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請你歸納北宋時科舉制的新變化。(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科舉制所帶來的積極影響。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日本書紀》材料二:我先發愿,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今何故來?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玄奘是為法事也,何惜生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鑒真材料三:唐代的對外開放是多方位的……對外文化開放具有“大出大進”的特點。所謂“大出”是指唐代文化富有魅力,廣泛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所謂“大進”是指唐代吸收外來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張國剛《唐代對外開放的回視與審思》(1)唐朝時期中日兩國交流頻繁,日本派到中國的使團被稱為什么?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判斷,這些使團來中國的目的是什么?(2)從材料二的名言中,你可以感受到玄奘和鑒真具有哪些共同的優秀品質?(3)根據材料三分析唐朝的“大進大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不得照抄材料)18.中國歷代中央政府都重視邊疆建設和管轄。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材料二 (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蘇轍《欒城集》材料三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明】宋濂《元史》材料四 清代邊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總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廣闊性,決定清代邊疆政策內涵的多樣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區,又根據當地政治、歷史、民族特點實行不同的措施。——摘編自馬大正《略論清代邊疆政策的研究》(1)材料一中唐太宗實行了怎樣的民族政策?請舉一例歷史事實說明唐朝與吐蕃關系的和睦。(2)材料二中“(遼)與朝廷和好年深”是通過什么盟約實現和好的?與遼簽訂盟約的是哪個政權?(3)根據材料三,分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除此之外,元朝是如何加強對邊疆的管理的?(4)根據材料四,指出清代邊疆政策的基本原則。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任答一點即可)1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這種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為公卿,可以參政的機會我國的這一制度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的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有人稱它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二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憶昔二首》材料三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而詩之盛者莫過于唐。 《全唐詩》收錄的詩作有48000多首。唐詩內容既涉及政治、經濟、宗教,又涉及親情、友誼、懷古、山水、田園。唐詩作者中既有帝王將相,也有販夫走卒、外國人。——摘編自陳炎主編《中國審美文化史·唐宋卷》材料四 唐朝的對外開放具有“大出大進”的特點,“大進”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廣泛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張國剛《唐朝開放與興盛的當代思考》(1)材料一中的“這種制度”是什么 該制度創立的標志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是唐朝哪位皇帝統治時期的景象 據材料,概括出當時的社會狀況如何 (3)據材料三,概括唐朝詩歌繁榮的表現。結合所學,指出“詩仙”是誰 (4)結合材料四和所學知識,請你分別舉一例能體現唐朝對外開放“大進”和“大出”的具體實例。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初,統治者對節度使“收其支郡,奪其兵權,置其錢糧”。而后,中央政府另派文 臣作為知州,直接管理各州政務。同時,為了限制知州的權力,還設通判作其副手,以作牽 制。另外,又派員外出監收稅務,以保證地方扣除支度給用外,其余錢谷悉送中央。——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元朝對中國的統一,促進了全國范圍內的和平發展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歷火走向。元 朝所轄地區各有不同的經濟形態和文化特點,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統治方式上也體現出因地制宜的特點。——摘編自尚衍斌《元代疆域治理的歷史鏡鑒》(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初管理地方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目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元朝在邊疆治理模式和統治方式上呈現出什么特點 請 舉一例說明。(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趨勢。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犁在古代長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除了曲面犁壁,良好的結構也是中國犁優于世界其他國家的各種犁的因素。中國犁使用可調節桿,改變犁梢犁片與犁梁之間的距離,可精確地調節犁地的深度。中國帶有曲面鐵犁壁的犁在唐代傳入日本,并對日本的農業生產產生了長期的影響。——《中國犁、耬的西傳與影響》——《人類經濟萬年史》材料二 9世紀后歐洲的重犁得到推廣,犁頭能夠有效將深層地塊翻過來,重犁的底座寬大、木輪沉重,這些設計使得其能夠翻騰稠粘的土壤,翻出壟溝,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但是犁壁和犁鏵不能相互緊密貼合,雜草和泥土會夾在縫隙中,耕作時犁地的人不得不隔幾分鐘就停下來,用棍子清除犁上的泥土和雜草,效率遠不及中國的傳統耕犁。(1)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對比中國犁和歐洲犁的異同點。(2)據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農業生產工具對社會發展的影響。(3)請再舉一例我國古代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22.政治統一、經濟發展和民族交融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內容。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是中華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組成中華文明這一鮮明個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國歷史上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統”思想的潛移默化,而秦漢時期正是這種“大一統”理念完全定型的關鍵階段。——摘自黃樸民《秦漢文化的時代精神》材料二 唐朝邊疆地區有突厥、回紇、吐蕃、南詔、渤海等地方政權。唐朝政府與它們保持著良好關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上統于中央政府。——摘編自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材料三 明清時期,勤勞智慧的中華先民積極引進并推廣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這些作物耐旱耐瘠,使砂礫瘠土、深山林地變為良田。北方與南方耕地因玉米、甘薯輪作復種顯著擴增,推動糧食產量躍升,為康乾盛世“人口突破三億”奠定物質基礎,彰顯中華民族善用自然、開拓創新的偉大精神。——摘編自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社會影響問題的研究》(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列舉秦漢時期促成“‘大一統’理念完全定型”的主要政治和思想措施。(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及民族交往的方式。(3)據材料三,概括玉米、甘薯的傳入對明清社會的積極影響。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太宗同意用18歲以下男子服兵役。中書省擬定敕文,文件到門下省,魏征堅持認為不可,沒有簽署,前后來回多達四次。太宗發怒,召見并當面責備魏征……魏征以征稅失信為例,勸說太宗減少稅賦和兵役……太宗說,我的過錯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摘編自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八》編譯(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國理念,寫出他開創的盛世局面的名稱。材料二 宋朝害怕知州的權力過大難以控制,一方面提出三年一換的規定,使州縣長官頻繁調動;另一方面又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權。宋代開國以來,實行更為嚴厲的中央集權措施,雖然產生了不少弊端,但相關的政策也在一定時期內營造了穩定的政治環境。——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2)根據材料二,歸納宋朝削弱地方權力的具體措施,并分析其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太宗、宋太祖采取上述政策的根本目的。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太宗的治國言論:①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②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民衣食有余。③吾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茍或才,親不用。④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材料二 從封建社會的歷史整體來看,治世少而亂世多。每個盛世的后期,都會積聚起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統治集團日益腐化,民生日趨艱難,從而引起新一輪的亂世。而且越到封建社會的后期,這種由治到亂的轉化速度越快。——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1)根據材料一,分別概括其所包含的唐太宗治國理政的智慧。(2)根據材料二,概括封建“盛世”不能長期保持的原因。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材料題》參考答案1.(1)改進者:蔡倫。發明者:畢昇。影響:促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2)制度:科舉制。小說:《三國演義》。(3)名稱:五禽戲。名醫:張仲景。著作:《傷寒雜病論》。2.(1)職能及依據:鹽業生產中心,依據:材料一提到“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于此置鹽官”和晉《太康地記》載“海州煮海為鹽,利通天下”,說明連云港地區是重要的鹽業生產基地,鹽業收入對國家財政有重要貢獻。材料二補充:“海鹽歲入千七百斛”,進一步印證鹽業的經濟地位;佛教傳播與文化交流樞紐,依據:材料一記載東漢永平十五年(72年)佛教經海路傳至朐縣(今連云港孔望山),并留下摩崖造像遺存,表明該地區是早期佛教傳入中國的重要節點,具有宗教和文化傳播功能;地方行政與人口聚集地,依據:材料二提到東海郡轄38縣,戶266,290,口1,397,343,吏員2,203人,說明連云港地區是漢代重要的行政中心,人口稠密,治理體系完善。(2)目的:擴大對外貿易;加強海防管理;因素:歷史地理條件優越:經濟基礎雄厚;政策扶持;文化包容性。3.(1)智慧:重視民生,以民為本;虛懷納諫;吸取前朝教訓;勤于政事。(答出兩點即可得分)(2)現象:藩鎮割據、政權更替頻繁,社會動蕩。措施:政治上,派文臣做州縣長官,設通判分知州權力。軍事上,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任用文臣管理軍務;將領定期換防。經濟上,取消節度使收稅權力。(3)制度:行省制度措施:在東南地區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西北地區,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答出兩個方面即可得分)(4)因素:國家統一、制度創新、統治者的合理的統治政策、社會環境是否安定等。(答出兩點即可得分)4.(1)郡縣制。(2)制度:行省制。背景:元朝完成空前大一統,需要管理遼闊疆域;需要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吐蕃等地區需要納入中央直接管轄 。(3)①加強中央集權 ② 促進國家統一: ③ 推動邊疆開發;④ 奠定行政基礎;⑤ 加速文化整合。5.(1)舉例:海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2)因素:實行和平貿易;經濟文化優勢;商品種類豐富、質量好;制度優越。(3)特點:和平性;貢賜貿易為主;互補性貿易;不斷發展。6.(1)對待祖宗之法的態度:司馬光主張“祖宗之法不可變”,認為變法會破壞傳統秩序(“盡變先王之政,其害不可勝言”);王安石批判固守祖法是“庸人之論”,強調因時變革(“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治國理念差異:司馬光強調維護社會穩定與道德教化(“養民之意”);王安石主張通過經濟、行政改革富國強兵(“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2)不同價值:材料一的局限性:《資治通鑒》由司馬光主編,其本人是變法反對者,記載可能帶有保守派立場(如指責王安石“三不足”之說),需注意作者主觀傾向對史實選擇的影響;材料二的優勢與局限:王安石奏疏是變法派的核心文獻,直接體現改革主張,但作為自我辯護的政論文章,可能回避新法弊端,需結合其他史料驗證。(3)政治:朝廷內斗激烈,行政效率低,政策缺乏連貫性;經濟:改革措施難持續,經濟秩序受干擾,影響農商業;社會:加劇社會分裂對立,消耗國力,國防力量削弱。7.(1)因素:北方戰亂頻繁。原因:閩粵贛交界處地勢相對封閉,受戰亂影響較小;自然條件相對優越,適宜居住和農業生產;這里相對偏遠,社會環境相對穩定,便于躲避戰亂。(答出兩點即可)(2)地位:北宋汴河漕運在北宋糧食運輸中占據主導地位,運輸的糧食數量遠超其他三條漕運線路運輸量的總和。(3)聯系:客家人的遷徙是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之一,他們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促進了南方經濟發展。北宋汴河漕運主要運輸南方糧食,這是經濟重心南移的結果,同時汴河漕運的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南方經濟與北方經濟的交流,鞏固了經濟重心南移的成果,二者相互關聯,都反映了當時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趨勢。8.(1)人物:鐵木真(成吉思汗)。主要功績: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2)人物:元世祖忽必烈。方略:“治國安民”。(3)意義: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朝統一全國,元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政權并立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9.(1)開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2)遼與北宋。(3)遼:耶律阿保機;北宋:趙匡胤;西夏:元昊。(4)要使用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間的理解交流與共同發展;要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原則;等等。10.(1)歷史事件:張騫出使西域和設立西域都護府。(2)不同之處:元朝時期中央政府設立了行省制度,直接管理新疆地區;明朝時中央政府對新疆的控制有所減弱。(3)主要因素:中央政權的國力強弱;邊疆政策的調整;經濟文化交流的需求;軍事力量的對比等。11.(1)制度:行省制度。意義:加強了對南海地區的管理,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邊疆;有利于南海地區的經濟開發和貿易往來,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地區發展。(2)特點: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各民族在文化上有共性,又保持本民族特色。(3)因素:政治制度的創新與完善(如行省制等);經濟的發展(包括貨幣統一等經濟交流活動);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國家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統治者對國家統一的重視和努力。12.(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朝代:隋朝作用: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和決策流程;分割相權,相互制約,加強了皇權。提高了行政效率。(2)原因:藩鎮割據。具體措施: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3)特點:打破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錯的形式劃分行省疆域,影響深遠。意義:鞏固了國家統一;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或加強了中央集權)。13.(1)經濟措施:①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如輕徭薄賦,使農民能有更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促進經濟發展,從而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踐行“存百姓”思想。②唐太宗推行了均田制等土地政策,使農民有地可種,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政治措施:①虛心納諫,任用賢能。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諫臣,善于聽取不同意見,完善決策。同時任用房玄齡、杜如晦等有才能的大臣,為國家治理出謀劃策。②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③制定法律,減省刑罰。修訂《唐律疏議》,體現了一定的寬仁慎刑思想,穩定社會秩序。④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通過考核監督官員,保證官員隊伍的素質,更好地為百姓服務。(2)方針政策:重文輕武政策。積極影響:①在政治上,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②在文化上,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③消極影響: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也導致國家軍隊戰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3)創舉:實行行省制度;積極影響:①加強了對遼闊疆域的有效管理,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下,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穩定。②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對后世行政區劃產生了深遠影響。(4)核心目的:維護封建統治(或鞏固統治、維護政權穩定)。無論是唐太宗的治國措施,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都是為了加強對國家的管理和控制,確保統治階級的利益,維護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14.(1)遼、西夏。(2)北方游牧民族政權占據中原后,要想統治穩定、長久,必須實行漢族的統治制度。(3)任用漢人為官;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學習漢族傳統文化;學習漢族的生活習俗。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15.(1)重要通道:海上通道。影響:使廣州成為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佛教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提升了廣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2)原因:廣州是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優越,海外貿易發達;政府為了管理海外貿易,規范對外貿易秩序;征收關稅,增加財政收入;加強對海外貿易船只及人員等的管理。(3)特點:時間上,自漢至清,交流歷史悠久;內容上,涉及宗教、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等多方面;方式上,有海上貿易、文化傳播等;地位上,長期是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的樞紐,在中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16.(1)隋朝特點:開放性(自由報考,不限出身)。公平性(以考試成績作為錄取標準)。廣泛性(考試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領域)。社會流動性(為寒門士子提供入仕機會,打破貴族壟斷。)(2)新變化:放寬了科舉考試資格的,錄取人數增加。(3)積極影響:加強了皇帝的選官和用人的權力;打破了門第限制,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得有才能的學子進入仕途改變命運的機會增多,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官僚素質得到提高,推動宋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的發展。17.(1)使團:遣唐使。目的:學習中國先進文化。(2)優秀品質:理想遠大、堅持不懈、無畏生死。(3)影響: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有利于唐朝吸收外來文化,形成獨特的唐朝文化。18.(1)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歷史事實:文成公主入藏。(2)盟約:澶淵之盟;政權:北宋。(3)原因:元朝疆域遼闊,實行有效統治;邊疆管理:設宣政院管轄西藏;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及澎湖列島。(4)基本原則:因俗而治(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措施:冊封達賴、班禪(或確立金瓶掣簽制度);設置駐藏大臣(或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19.(1)制度:科舉制;標志: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2)皇帝:唐玄宗。社會狀況:人口眾多;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手工業發達。(3)表現:詩作數量多;詩歌內容豐富;作者范圍廣。詩仙:李白。(4)大進:玄奘西行;大出:鑒真東渡。20.(1)措施:收歸地方軍權與財權;重用文臣管理地方 ;設置通判 ,分散地方權力,使其互相牽制。目的:防止地方割據,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2)特點:因地制宜舉例: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 ,管理西域軍政事務;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3)演變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21.(1)相同點:都是農業生產工具;都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都可以翻出深層土壤等。不同點:中國犁可精準調節犁地的深度;歐洲犁比較笨重;中國犁比歐洲犁效率高;歐洲犁耗費人力;中國犁向外傳播廣泛;歐洲犁犁壁和犁鏵不能緊密結合等。(2)影響: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推動古代科技創新等。(3)舉例:耬車;秧馬;筒車。22.(1)政治上: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漢朝頒布“推恩令”。思想上:秦朝統一文字;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交往方式:和親(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冊封(南詔王多經唐朝加封);設置機構(設立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等);會盟(唐蕃多次會盟)。(3)使貧瘠土地變為良田,擴大耕地面積;促進糧食產量提升,為人口增長提供物質基礎;展現中華民族善用自然、開拓創新的精神。23.(1)完善制度;虛心納諫,從善如流;知人善任;以民為本,愛惜民力等等。“貞觀之治”。(2)地方(州縣)的長官實行輪換制度: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營造了穩定的政治環境。(3)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君主專制制度等。24.(1)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或民本思想);輕徭薄賦,注重民生;重視人才;善于納諫。(2)原因:社會矛盾日益嚴重;統治集團日益腐化。(每點3分,共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