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提升訓練一、選擇題1.明代糧食總量1392億斤,人均占有量1192.94斤;清朝前期糧食總量2088億斤,但人均占有量僅為780斤。這說明( )A.明代的經濟發展水平高 B.清代海外貿易發達C.人口增長阻礙經濟發展 D.清代人地矛盾突出2.1762年,清朝設立了伊犁將軍,其職責包括統掌新疆的軍政事務,節制南北兩路,統轄外夷部落,操閱營伍,廣辟屯田等。清朝此舉( )A.加強了邊疆管轄 B.完成了全國統一 C.拓展了行省制度 D.消除了民族矛盾3.“倭寇騷擾東南沿海”、“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這些事件表明明清時期( )A.中國已經落伍于世界發展潮流 B.中國面臨嚴重社會危機C.西方國家開始主導世界 D.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4.在歷史故事分享會上,同學們講述了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故事。這場故事會最恰當的主題是( )A.唐朝時期的國際地位 B.明朝時期的民族交融C.中國古代的水陸交通 D.中國古代的中外交往5.大清帝國曾在某次戰爭前致信沙皇俄國:“爾之俄羅斯人,進入我方邊內,踐踏山水,搶奪民眾妻兒,擾亂不止……然爾卻愈加派俄羅斯人,搶掠我方邊內地方滋事,還接納逃人……故茲派兵征討雅克薩。”戰后雙方通過平等協商簽訂的條約( )A.割占了我國的新疆伊犁地區 B.肯定了庫頁島是中國的領土C.是我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D.逼迫中國在臺灣正式建立省6.下表中有關明清時期的史事,其共同目的是( )明朝 清朝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明太祖實錄》 (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佛捕有贊畫于其間也。 ——趙翼《檐曝雜記》A.杜絕官員貪污 B.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C.強化君主專制 D.推動科舉制改革和發展7.“對清朝而言,因俗而治能以最小的治理成本獲得最大的治理效能,但是也使得中央權力在地方滲透受限,并可能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下列清朝采取的邊疆治理措施中,旨在解決這一問題的是( )A.雅克薩之戰 B.平定噶爾丹叛亂 C.修建須彌福壽廟 D.設置駐藏大臣8.康熙六十一年,全國耕地數為8.51億余畝,與明代耕地面積的峰值7.84億畝相比,高出6千余萬畝。雍正朝耕地繼續增加,至乾隆末期,已達10.5億畝。上述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A.專制主義進一步加強 B.閉關鎖國政策實施C.《尼布楚條約》訂立 D.統治者的大力推動9.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認識或評判。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元朝設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事務,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B.清朝前期冊封達賴和班禪、設駐藏大臣,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理C.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平定蒙古族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D.元明清時期經略邊疆的舉措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10.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下列措施中,屬于清朝對西南邊疆進行治理的是( )A.設西域都護府 B.設立北庭都元帥府 C.金瓶掣簽制 D.設立伊犁將軍11.下表是明代蘇杭地區的居民職業結構表,從明代蘇杭地區的居民職業結構表可以看出,當時該地區( )職業 自耕農和地主 佃農 工場工人 工場主和商人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A.農業經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B.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C.工場手工業成為主要經濟形式 D.商品經濟發展影響職業結構12.鄭和下西洋后,明朝社會出現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勝覽》《星樓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錄海行見聞。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這表明鄭和下西洋( )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促成明朝調整對外政策C.推動中國社會轉型 D.增進對亞非國家的了解13.歷史上新疆曾經是歐亞大陸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重要通道。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一部分,清政府曾在該地區( )A.設置宣政院 B.冊封達賴 C.設置伊犁將軍 D.冊封班禪14.《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中寫道:“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與該論述相關的清朝史實是( )A.設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 B.設宣政院管理西藏C.設伊犁將軍管理新疆 D.派戚繼光抗擊倭寇15.戚繼光在《韜鈐深處》中寫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鄭成功在《復臺》中寫道:“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詩中“海波平”“逐荷夷”的壯舉( )A.加強了對西藏的有效管理 B.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民族利益C.鞏固了明政權的統治秩序 D.抗擊了當時世界頭號殖民帝國16.《鄭和航海圖》全圖以南京為起點,遠及東非,涵蓋亞、非兩大洲,收錄地名500多個,中亞非諸國地名約300個。這表明( )A.明朝的軍事力量遠超亞非各國 B.鄭和船隊的航海范圍極為廣泛C.《鄭和航海圖》繪制成本高昂 D.鄭和下西洋帶來亞非物種交流17.詩歌內容豐富,不僅反映詩人的個人情感,也映射了一個時代的社會背景、文化特征和人民的生活狀態。下列詩歌反映的歷史事件排序正確的是( )①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③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④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18.1405年至1433年,明朝政府發起的大規模的海上探察活動共有7次,這7次探察在印度洋盆地確立了中國人的地位和聲譽。該事件( )A.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B.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C.推動了中外貿易發展 D.解除了東南沿海倭患二、非選擇題19.通過“古代連云港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角色演變研究”回答下面問題。材料一:“東海郡,其地東瀕大海,秦漢置縣。武帝元狩四年(前 119 年),于此置鹽官。東漢永平十五年(72年),佛教經海路傳至朐縣(今連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遺存至今。晉《太康地記》載‘海州煮海為鹽,利通天下’。”——摘編自《漢書·地理志》材料二:2002 年連云港東海縣尹灣漢墓出土簡牘《集簿》,記載西漢末年東海郡轄 38 縣,戶 266,290,口 1,397,343,吏員 2,203 人。其中“海鹽歲入千七百斛,鐵官歲輸錢四百萬”。另有木牘《神烏賦》,內容為民間故事,使用隸書與草書結合字體。——摘自《尹灣漢墓簡牘》材料三:“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 1685 年),清朝政府下令開放海禁,指定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即今連云港)為通商口岸,設立江海關,征收海船貨稅,可謂名揚海內外。”——摘編自《清史稿·食貨志》(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連云港地區自漢代至南北朝時期的三項主要職能,并說明其歷史依據。(2)材料三中清朝將云臺山設為通商口岸的目的。結合上述材料,分析連云港能夠成為清代四大口岸之一的因素。20.“治大國,若烹小鮮”。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而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來的中國歷盡滄桑,也曾戰亂分裂,但是不管危機多么深重,由秦漢帝國開創這一民族共同體總是能夠重新走上統一、安定的大道,重現蓬勃生機。——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十五講》材料二:隋唐時重新建立起大一統的帝國并且使之更為完善,接下來100年間的和平與繁榮使唐時國力大大超過了漢朝,同時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這一進展反過來又推動了國家的全面發展。——摘編自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材料三: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多對邊疆地區“因俗而治”,清朝前期統治者更是將“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齊其政而不易其宜”作為治理邊疆方略。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的漢族聚居區實行郡縣制,在維吾爾族地區尊重當地習俗,只對原有的制度稍加改制;在西藏實行駐藏大臣與西藏宗教領袖聯合管理的政教合一的制度;在臺灣設置臺灣府,這些多元化的邊疆管理體制在清朝前期對維護邊疆穩定和邊疆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摘編自陳躍《“因俗而治”與邊疆內地一體化——中國古代王朝治邊政策的雙重變奏》(1)材料一中漢武帝為實現“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唐在制度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表現主要有哪些?并分析取得這些“突破性進展”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邊疆治理特點。結合所學列舉一例清朝穩定西北邊疆的措施。(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古代實現國家有效管理的因素。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從漢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內的廣大地區統稱為西域。 自漢代開始,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漢朝以后,歷代中原王朝時強時弱,和西域的關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權對新疆地區的管治時緊時松,但任何一個王朝都把西域視為故土, 行使著對該地區的管轄權。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演進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開拓了中國的遼闊疆土,共同締造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國多民族大一統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奮斗造就的。——摘自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白皮書(1)材料指出“自漢代開始,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這一結論的依據。(2)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列舉唐、元、清時期中央政權管轄西域而設置的機構。(3)據材料,談談你對中華民族歷史觀的理解。22.制度創新是國家管理重要內容,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在制度創新方面進行過不懈的探索與實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由于郡縣的集權特征和其軍事性質能使其調動一切資源……秦朝領土雖然空前廣闊,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國故地,而周朝實行的分封制,使各國在文字、風俗習慣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縣制來保障對六國的文化影響。對于五嶺等新征服的邊遠地區,秦始皇采納李斯等人的主張,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摘編自黃棟法《綜論秦國秦朝實行郡縣制的原因》材料二 藝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宋之尚文,端本乎此(根本原因在此)。……自時厥后,子孫相承,上之為人君者,無不典學(形容學習態度積極);下之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錄(指縣令一級的地方官員),無不擢科(科舉登科),海內文士,彬彬輩出焉。”——《宋史文苑傳》材料三 軍機處內部陳設簡單,只有桌、椅、炕、筆、硯等設施和物品。軍機處人員精干,有官而無吏,辦事效率高。軍機處有非常嚴格的保密制度,使外人不能窺視其活動和文件等。即便是王公大臣,沒有皇帝的特旨,也不準出入軍機處。 ——《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 軍機處外景(1)根據材料一,概括郡縣制在當時具有哪些制度優勢?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全面推行郡縣制的政治條件。(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這一特點對社會發展有何積極影響?(3)依據材料三的文字和圖片,提取信息并加以說明。2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內容,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結晶。閱讀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主要內涵 主要學派 主要代表 主要思想以人為本天人合一 ……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a.“▲”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情孟子 “仁政”“民貴君輕”法家 b.▲ 強調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材料二 此制用意,在用一個客觀的考試標準,來不斷地挑選社會上的優秀分子,使之參與國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優點,在使應試者懷牒自舉(自由報考),公開競選……以輔成大一統政府之團結與鞏固。——摘編自錢移《國史大綱》材料三(1)寫出材料一中a、b兩處應填內容。各家學派各陳其說,形成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現象的時代背景。(2)材料二中“此制”指什么?據材料二概括其蘊含了哪些選拔人才的智慧?(3)參照圖一示例,在圖二、圖三中任選一例闡釋其文化價值。【示例】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體現出商朝時期青銅鑄造業規模宏大,工藝高超,反映了當時高度發達的文明。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參考答案1.D2.A3.B4.D5.B6.C7.D8.D9.D10.C11.D12.D13.C14.C15.B16.B17.B18.C19.(1)職能及依據:鹽業生產中心,依據:材料一提到“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于此置鹽官”和晉《太康地記》載“海州煮海為鹽,利通天下”,說明連云港地區是重要的鹽業生產基地,鹽業收入對國家財政有重要貢獻。材料二補充:“海鹽歲入千七百斛”,進一步印證鹽業的經濟地位;佛教傳播與文化交流樞紐,依據:材料一記載東漢永平十五年(72年)佛教經海路傳至朐縣(今連云港孔望山),并留下摩崖造像遺存,表明該地區是早期佛教傳入中國的重要節點,具有宗教和文化傳播功能;地方行政與人口聚集地,依據:材料二提到東海郡轄38縣,戶266,290,口1,397,343,吏員2,203人,說明連云港地區是漢代重要的行政中心,人口稠密,治理體系完善。(2)目的:擴大對外貿易;加強海防管理;因素:歷史地理條件優越:經濟基礎雄厚;政策扶持;文化包容性。20.(1)政治措施:推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思想措施:尊崇儒術,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2)表現: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原因:國家統一后需要強化中央集權;經濟繁榮為制度創新提供物質基礎;前朝制度的弊端促使改革; 統治者銳意進取,重視人才選拔。 (3)特點:“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尊重邊疆民族習俗和傳統制度。措施: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穩定西北部邊疆地區;設置伊犁將軍,總轄天山南北軍政事務;推行屯田政策,促進邊疆開發;在新疆的漢族聚居區實行郡縣制等。(寫出一例即可)(4)因素:中央集權制度;思想的統一;制度的創新;靈活的民族政策;因地制宜的地方治理。21.(1)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2)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北庭都元帥府;伊犁將軍。(3)中華民族多元一體。22.(1)優勢:能夠調動一切資源;保障秦文化在全國的影響力;有利于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答到兩點)條件:秦始皇統一六國(或秦始皇完成統一)(2)特點:重文輕武或崇文抑武積極影響:促進了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在當時有利于政權穩固和社會安定(任答一點)(3)材料三是雍正年間設置的中樞機構:軍機處。說明:清朝前期,由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了皇權,康熙帝時設置了南書房抑制滿洲貴族權利,為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這樣,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達到頂峰。23.(1)a:仁;b:韓非。背景:經濟大發展(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社會大動蕩(兼并戰爭);政治大變革(新舊制度的更替)。(2)“此制”:科舉制。智慧:客觀的考試標準;懷牒自舉(自由報考);公開競選;促進文化發展;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3)文化價值:圖二: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圖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