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選擇題(含答案)--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選擇題(含答案)--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選擇題
1.明清時期,工商業市鎮快速興起,市民階層不斷壯大。與此同時,戲曲、說書、雜技等民間藝術在茶館、瓦舍等場所廣泛流行。這反映了( )
A.政治變革推動了文化藝術創新 B.經濟發展促進了市民文化繁榮
C.文化專制阻礙了傳統文化傳承 D.外來文化沖擊了本土藝術形式
2.黃宗羲總結明亡教訓時指出:“有明一代政治之壞,自高皇帝廢宰相始。”他這一論斷的核心原因是宰相制度的廢除( )
A.削弱了中央集權,導致地方割據
B.使君主專制空前強化,決策失去制衡
C.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政令執行遲緩
D.使六部直接聽命于皇帝,職權分散
3.外國商人到達中國后,所有的貨物都只能賣給十三行,采購須經其手,外商行動也受監視約束。這一現象( )
A.順應了當時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B.是清朝強化君主專制在經濟領域的延伸
C.主要是為了應對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
D.與清朝長期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密切相關
4.清代《姑蘇繁華圖》中繪錄了大量市招(商店招牌),現可辨認的有260余家,涉及絲綢、棉布棉花、飲食、洋貨、客棧等幾十個行業。這直接反映了當時蘇州( )
A.中外交流活躍 B.自然經濟瓦解 C.商品經濟繁榮 D.人口增長迅速
5.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漢語詞匯不斷豐富。“上帝、圣經、地球、平面、平行線、子午線、番薯(甘薯)、包谷(玉米)…”這些詞匯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時間應該是( )
A.唐朝 B.宋朝 C.清朝 D.明朝
6.某歷史小組圍繞明清時期“中外交往”這一主題,準備在公眾號推送一篇文章,請為其選一幅合適的配圖( )
A. B.C. D.
7.梁啟超中國古代某機構比作“將留聲機器所傳之聲按字謄出的寫字機器。”這一機構是( )
A.秦朝的丞相府 B.唐朝的尚書省 C.明朝的內閣 D.清朝的軍機處
8.“此戰是中國軍隊反擊沙俄軍隊入侵的一次重要戰爭。此戰的勝利,為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奠定了基礎,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龍江流域進行侵略的計劃,維護了中國的國家主權,表現了中國各族人民不屈服于外國侵略的英勇反抗精神。”材料中的“此戰”安定了我國哪一邊疆地區( )
A.西北邊疆 B.西南邊疆 C.東北邊疆 D.東南沿海
9.歷史上新疆曾經是歐亞大陸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重要通道。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一部分,清政府曾在該地區( )
A.設置宣政院 B.冊封達賴 C.設置伊犁將軍 D.冊封班禪
10.《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中寫道:“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與該論述相關的清朝史實是( )
A.設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 B.設宣政院管理西藏
C.設伊犁將軍管理新疆 D.派戚繼光抗擊倭寇
11.朱元璋覺得丞相制度會激化皇帝和丞相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會導致丞相和其他文官的勾結與腐敗。據此分析,他廢除丞相的目的是( )
A.分散中央與地方權力 B.告誡后代不設丞相
C.加強皇權以鞏固統治 D.防止地方官員專權
12.15世紀初的明代,中國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率龐大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其開拓的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它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這位著名的航海家是( )
A.鄭和 B.哥倫布 C.張騫 D.麥哲倫
13.《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定,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收入及開支,駐藏大臣每年春秋兩次進行審核。這表明該章程的制定( )
A.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B.標志著西藏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
C.明確了西藏地區的軍事受中央管轄 D.削弱了中央與西北民族地區的聯系
14.清乾隆時期,平定準噶爾部的阿睦爾撒納叛亂后,在該地區依次建堡,派兵駐扎屯墾,使其與內地無異;擊退廓爾喀侵略后,清廷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西藏地方軍隊的訓練和節制,歸政府在當地所設都司負責,使西藏“事權始歸一”。這表明清朝( )
A.得到周邊各民族共同擁戴 B.致力于緩和民族間矛盾
C.對邊疆采取因俗而治政策 D.加強對邊疆的有效管轄
15.歷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革》中寫道:“中國封建制度在明清之際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步入由盛轉衰的軌道”。明清“由盛轉衰”的原因有( )
①陳勝、吳廣起義的打擊 ②制度僵化,束縛思想解放
③“八王之亂”爆發,國家分裂 ④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下表呈現了中國古代某項制度的歷史沿革,其中①②處應填( )
① 創立:用考試來選拔人才,設置進士科
唐 發展:增加考試科目,任用高官主持考試
宋 完善:嚴格考試程序,增加錄取人數
明、清 衰落:②
A.西漢、興辦太學 B.西晉、依門第推薦 C.隋、八股取士 D.元、大興文字獄
17.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這一時期中央政府為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轄,從而設置的機構是( )
A.駐藏大臣 B.伊犁將軍 C.西域都護府 D.澎湖巡檢司
18.以《紅樓夢》為代表的明清小說通過對家庭、愛情、婚姻的糾葛變化以及家族的盛衰興亡的描寫,來反映社會人際關系,展現生動、完整、細膩的時代風氣。這強調了明清小說( )
A.彰顯傳統文化 B.內容豐富生動 C.關注現實生活 D.線索清晰凝練
19.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滿剌加,滿剌加逐漸從“舊不稱國”“人多以漁為業”的漁村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中國和遠東的產品與西亞和歐洲的產品進行交換的一個大集市”,這一重要的東西方貿易中心連接了亞洲、非洲和歐洲,繁榮了近一個世紀。由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
A.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 B.阻止了殖民勢力的擴展
C.開創了亞非海上交通線 D.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
20.某校歷史興趣小組收集到以下四幅圖片,能夠概括這些圖片內容的最恰當的主題是( )
圖1 北魏時期少數民族學習漢族養豬、紡織 圖2 唐朝時期身著胡服的漢族女子畫像 圖3 元朝時期回族形成示意圖 圖4 五世達賴覲見順治皇帝圖
A.政治的變革 B.科技的進步 C.商業的繁榮 D.民族的交融
21.從“西域”到“西洋”,標志著中國對外交往發生從陸地向海洋的重大傾斜。長達近30年的遠航印度洋,標志著人類的交往交流發生了從以亞歐大陸為重心向以海上為重心的重大轉折。實現這一轉折的杰出人物是( )
A.張騫 B.鄭和 C.玄奘 D.鑒真
22.當明仁宗想要解散寶船隊時,年近花甲的鄭和勸諫道:“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上述材料反映鄭和( )
A.主張武力稱霸南洋 B.具有海洋主權意識
C.重視發展海外貿易 D.熟知對外交往準則
23.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時候,中國的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32.8%;18世紀,全世界超過50萬人口的大城市一共10個,中國占了6個,分別是北京、南京、蘇州、揚州、杭州、廣州。這反映了清朝( )
A.政治清明,疆域遼闊 B.經濟發展;國力強盛
C.對外開放,貿易發達 D.君權強化,社會穩定
24.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機關奏事文書多達1660件,朱元璋平均每天要處理207件文書。以上情況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
A.廢除丞相制度 B.行政系統推諉塞責
C.君主權力削弱 D.設軍機處強化皇權
25.下表是秦朝到明朝中央機構丞相(宰相)一職發展演化表,下面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的本質是( )
史實一 秦朝設立丞相,輔佐皇帝掌管行政事務 史實三 宋朝宰相若干,并設立多種機構,分割宰相軍政、行政大權
史實二 隋朝時期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 史實四 明朝初年廢除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統領六部
A.皇帝和丞相斗爭激烈
B.中央集權制度建立
C.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D.六部地位不斷提高
26.《全球通史》記載:“這些世紀卻是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的世紀——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商業革命和工業大革命、法國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統治迅速擴大到全球的強大的民族國家崛起的世紀……中國不僅看起來,而且事實上也是相對靜止的、落后的。”下列選項與當時中國“相對靜止的、落后的”狀態相符的是( )
A.創立科舉制度 B.實行重文輕武政策
C.建立行省制度 D.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27.某歷史活動小組進行史料實證,選取真實可靠信息,來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以下哪組同學選出來的結果全面準確( )
①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州;②隋煬帝派人三赴流求
③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④鄭成功收復臺灣;⑤清政府設置臺灣府;⑥鄭和下西洋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⑥ C.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
28.北京某中學歷史社團利用假期開展本地研學活動,在研學攻略中有“東廠胡同”“軍機處”兩處。由此判斷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
A.燕趙俠客文化 B.遼金上都傳奇 C.元大都的繁華 D.明清君主專權
29.乾隆時劇作家夏綸所作《新曲六種》,各題之下分別表明“褒忠、闡孝、表節、勸義、式好、補恨”等主旨。可見夏綸的《新曲六種》( )
A.匯聚中外文化 B.細化故事情節
C.淡化高雅格調 D.有道德教化功能
30.學者孫機在其著作《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梳理了許多農作物的傳入時間。根據下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下列描述符合史實的一項是( )
作物 原產地 傳入時間 作物 原產地 傳入時間
葡萄 大宛 西漢 白薯(番薯) 美洲 明
西瓜 非洲 五代 辣椒(蕃椒) 美洲 明
玉米 美洲 明 西紅柿(番茄) 美洲 明
A.西周的諸侯國君覲見周王時普遍進貢葡萄 B.魏晉南北朝時期西瓜在我國南方大量種植
C.表中的農作物均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 D.白薯、玉米等農作物傳入有助于人口增長
31.中國古詩具有一定史料價值,可以以詩文證史,下列詩句能夠證實民族英雄鄭成功功績的是( )
A.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B.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薔藜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32.清朝對邊疆地區實行朝覲制度,維吾爾、藏、苗、高山等少數民族首領都曾到避暑山莊覲見過皇帝。這說明朝覲制度的實施有利于( )
A.促進邊疆開發 B.鞏固國家統一
C.強化君主專制 D.增進中外友好
33.某同學在網上搜集了《文學史視野下的八股文研究》《從胡中藻詩案析文字獄對乾隆時期思想文化的影響》和《淺析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的差異性》等文章,他研究的主題可能是( )
A.秦漢時期的政治思想 B.隋唐時期的選官制度
C.宋元時期的科技發展 D.明清時期的文化困局
34.下圖內容反映的主題是( )
A.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 B.選官制度的持續發展
C.地方行政機構的調整 D.對外交往的深入推進
35.清代從廣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窯產品外,還有廣東、福建專門燒制的貿易瓷。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這種現象反映當時( )
A.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
C.西方藝術在中國廣受歡迎 D.清政府放棄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36.在中國古代,清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想要了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下列途徑中最可信的是( )
A.觀看電影《英雄鄭成功》 B.研究出土文物達賴金印
C.閱讀書籍《雅克薩之戰》 D.賞析畫作《清明上河圖》
37.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經典之作,它始建于元代,歷經明清不斷完善。它的規劃建設體現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 )
A.民主平等思想 B.皇權至上觀念 C.開放包容理念 D.自由平等意識
38.明清時期,全國較大的工商業城市有北京、江寧、蘇州、杭州等。其中北京和蘇州工商業繁榮,新興起的漢口鎮主要從事米糧鹽油等大宗商品貿易,佛山鎮主要從事手工業。它們是當時全國四個重要的商品集聚地,合稱為“天下四聚”。這反映了當時( )
A.海外貿易發達 B.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C.君主權力進一步強化 D.城市經濟快速發展
39.以下詩句能夠佐證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跡的是( )
A.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 B.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C.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D.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40.書坊是中國古代民間以刊印銷售書籍為業的手工業作坊。明清時期書坊林立,坊刻盛極一時,有的書坊將尋書選本、校勘編輯、刊刻印刷、發行銷售集于一體。多樣化、產業化的業務經營使得《西游記》等小說快速地、廣泛地傳播。可見明清時期小說等文學作品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原因是( )
A.明清政府大力提倡 B.書坊的產業化經營
C.印刷工藝的不斷進步 D.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
41.鄭和下西洋先后抵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到之處,他們訪問當地首領,贈送物品,同時與當地居民進行商業貿易等。這體現了鄭和下西洋的突出特點是( )
A.民間募資 B.技術先進 C.規模浩大 D.和平交往
42.明初,朱元璋規定兵部奉旨調兵遣將,但不治軍。五軍都督府治軍,但無調兵遣將之權。這一規定旨在( )
A.抵御外族入侵 B.強化專制集權 C.消除地方割據 D.提高軍隊戰斗力
43.九年級(1)班同學們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搜集整理了下表中的內容,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
洪武年間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廢除丞相制度
設立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
A.文化專制 B.民本思想 C.社會經濟 D.君主專制
44.“永寧寺碑記載,明廷多次派遣官員至奴兒干地區巡視,并建寺立碑。”永寧寺碑的歷史意義是( )
A.證明明朝對東北實施有效管轄 B.反映佛教在東北的傳播
C.記錄女真部落反叛事件 D.體現明朝與朝鮮的宗藩關系
45.明朝朝廷重要文書由內閣擬定批答文字,送請皇帝批準,皇帝可將章奏“留中”(不作處理)、“改票”(加以刪改)或“中旨”(從宮中直接傳旨)。該現象反映的本質是( )。
A.集思廣益,減少失誤 B.分工協作,提高效率
C.相互制約,杜絕貪腐 D.權力集中,強化皇權
46.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廢除了丞相制和中書省,規定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調兵權統歸兵部;地方各省設三司,互不統屬。其目的是( )
A.解決倭患 B.強化皇權 C.增強國力 D.鞏固邊疆
47.“明宣宗時期,撤銷奴兒干都司,改由遼東都司間接管理東北。”這一變化說明明朝對東北的控制有何變化( )
A.從直接管轄轉為松散羈縻 B.加強軍事屯田力度
C.徹底放棄東北領土 D.推行改土歸流政策
48.廢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壓力增大。明成祖在位時,選拔一些文官到皇宮內值班,充當秘書,他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皇帝在意見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明朝政治制度的這些變化( )
A.使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B.使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C.適應了世界形勢變化 D.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49.《本草綱目》對前人的記述逐一進行了詳細記錄、考證、驗證、訂正,全書所列“正誤”70多條。書中還補充了前人未記載的藥物300多種,每種藥物后面還有附方。這表明《本草綱目》( )
A.側重總結前代的成果 B.具有嚴謹性與創新性
C.以記載新藥物為核心 D.對后世醫學影響有限
50.明初政府發給南直隸徽州府祁門縣農民黃玄生的《直隸開墾事帖》,規定農民開墾拋荒地免除三年稅糧。這反映了明初( )
A.鼓勵墾荒,恢復農業生產 B.抑制商業,保護自然經濟
C.重視水利,發展灌溉農業 D.加強控制,強化基層管理
51.晉商文化是山西商人在特定歷史時期自覺形成的精神財富。在現存的晉商建筑中,晉商文化的痕跡隨處可見,其中,楹聯對晉商文化的表達較為直觀。第二組同學通過實地調查,選取了幾副有關晉商文化的楹聯,這些楹聯反映出晉商( )
王家大院 緯武經文勛業偕綿峰而永峙;敦詩說禮儒行并汾水以長青
喬家大院 傳家有道唯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
榆次老城北大街大隆號 溫良恭儉讓,讓中能取利;仁義禮智信,信內可求財
A.商業活動遍及全國以至富甲天下
B.把誠實守信作為經商的第一標準
C.將儒家之道與經商之道有機統一
D.樂善好施、救眾濟世的博大胸懷
52.明成祖朱棣稱帝后,先后七次派遣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船只最多時達二百余艘,最少的一次也有六十多艘。在船隊抵達目的地后,也多是鄭和贈予當地首領黃金或白銀。這一現象從側面反映出明朝( )
A.軍事力量雄厚 B.造船業較發達 C.經濟實力強大 D.航海技術先進
53.雍正皇帝時期開始實行的哪一政策,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
A.廢除丞相 B.在地方設立“三司” C.設立軍機處 D.“八股取士”和“文字獄”
54.下表呈現了元清兩代對臺灣的治理措施,其中體現的歷史趨勢是( )
歷史時期 治理措施
元朝 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
清朝 1684年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
A.海外貿易愈發繁榮 B.地方自治權力擴大
C.中外交流持續發展 D.邊疆治理逐步強化
55.識讀下列一組圖,其適合用來研究明清時期的( )
A.閉關鎖國政策的弊端 B.世界性經濟互動
C.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D.商品經濟的發展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選擇題》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C D C D C C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A D D C B C D D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B A C D D D D D
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B D A A B B D D B
題號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D B D A D B A A B A
題號 51 52 53 54 55
答案 C C C D 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葫芦岛市| 镇坪县| 鄢陵县| 额尔古纳市| 济阳县| 巫山县| 思南县| 怀远县| 崇文区| 临泽县| 莱阳市| 高雄县| 闵行区| 襄城县| 许昌市| 年辖:市辖区| 永德县| 乌鲁木齐县| 三明市| 色达县| 新疆| 红原县| 新源县| 郸城县| 河间市| 西吉县| 峨山| 祁东县| 安岳县| 永定县| 偏关县| 成都市| 盖州市| 大埔县| 宁蒗| 萨迦县| 郁南县| 高淳县| 顺平县| 林芝县| 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