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期末提升訓練(含答案)--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期末提升訓練(含答案)--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期末提升訓練
一、選擇題
1.博物館研學后,同學們對幾位歷史人物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其中與戚繼光同屬于民族英雄的人物是( )
A.岳飛 B.文天祥 C.陸秀夫 D.鄭成功
2.下表呈現的是隋朝至盛唐時期人們社會生活發生的一些變化。據表可知,這一時期( )
服飾文化 明顯帶有西域風格,婦女服飾講究華麗,為便于婦女騎馬,圓領長袍服裝設計趨于流行
飲食文化 便于攜帶的胡餅、蒸餅廣受歡迎;許多外來品種的果蔬落戶,如葡萄、石榴、甘蔗等
樂舞文化 胡樂極為盛行,城市中人們對胡旋舞與胡騰舞鐘愛有加
A.文學藝術成就斐然 B.商品經濟日益發達 C.民族差異已經消失 D.社會風氣開放多元
3.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逐步統一全國。為鞏固統治,他推行了一系列強化皇權的措施。下列屬于他強化皇權的措施有( )
①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 ②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③設立“三司”,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 ④設立軍機處,大興“文字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農民起義是封建社會階級斗爭的重要表現形式。下列內容中,推翻了當朝統治的農民起義是( )
A.陳勝、吳廣起義B.黃巾起義 C.黃巢起義 D.李自成起義
5.我國自古強調“農為邦本,本國邦寧”。下圖是唐朝發明并推動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生產工具,它們是( )
A.鐵農具、牛耕 B.耬車、水排 C.筒車、曲轅犁 D.渾天儀、秧馬
6.下圖是東漢與唐開元時期地方行政機構分布示意圖。兩圖對比變化反映了唐朝時期( )
A.江南經濟發展較快 B.疆域范圍明顯擴大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民族關系極為融洽
7.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認識或評判。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
A.元朝設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事務,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
B.清朝前期冊封達賴和班禪、設駐藏大臣,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理
C.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平定蒙古族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
D.元明清時期經略邊疆的舉措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
8.司馬光寫道:“今介甫(指的是王安石)為政……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內起京師,外周四海,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這說明王安石變法( )
A.引發朝廷內部爭斗 B.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C.引起社會各階層不安 D.成效顯著
9.元朝人說:“宋之亡,不在崖山之崩,而在燕市之戮。”“燕市之戮”最可能是指( )
A.文天祥就義 B.岳飛被殺 C.陸秀夫殉國 D.于謙被害
10.下面是某歷史學習小組制作的時間順序表,可推測,他們研究的主題應該是( )
《史記》→“蔡侯紙”→《傷寒雜病論》→《蘭亭集序》→“圓周率”→《齊民要術》→《雕版印刷術》
A.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發展 B.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革
C.中國古代生活水平的提高 D.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歷程
11.宋高宗對大臣說:“廣南市舶,利入甚厚,提舉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來,動得百十萬緡,皆寬民力也。”這段諭旨的核心思想是說南宋政府應( )
A.重視官吏選拔 B.減輕人民負擔 C.重視海外貿易 D.實行閉關鎖國
12.清代《姑蘇繁華圖》中繪錄了大量市招(商店招牌),現可辨認的有260余家,涉及絲綢、棉布棉花、飲食、洋貨、客棧等幾十個行業。這直接反映了當時蘇州( )
A.中外交流活躍 B.自然經濟瓦解 C.商品經濟繁榮 D.人口增長迅速
13.隋文帝可能確實采用了西魏政治家蘇綽提倡的政策,它宣稱“今之選舉者,當不限資蔭,唯在得人”。這一“選舉”制度是( )
A.世卿世祿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14.武則天稱帝時期,傳統婚禮儀式發生了有趣的變化,以往男女新人并行的跪拜禮,變為男子單跪而女子站立行禮。這一轉變體現了( )
A.婚姻禮儀的隨意更改 B.社會審美觀念的轉變 C.女性社會地位的上升 D.唐朝社會階層的流動
15.“(宋)真宗時,張詠鎮蜀,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設質劑之法,一交一緡,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上述內容有助于探究( )
A.占城稻的推廣 B.“交子”誕生的背景 C.市舶司的產生 D.皇權加強的原因
16.某同學在復習時制作了以下示意圖。據此推知,他復習的主題是( )
A.君權和相權的斗爭 B.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演進
C.大一統局面的實現 D.封建君主專制和自然經濟的衰敗
17.下面是小明同學整理的歷史課筆記,據此判斷其學習的主題是( )
主題:
農業方面:發明曲轅犁、筒車
手工業方面: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商業方面:貿易頻繁、國際大都會長安
A.唐朝的制度建設 B.唐朝的經濟發展 C.唐朝的民族關系 D.唐朝的對外交往
18.下圖是唐代《弈棋仕女圖》,圖中的貴婦人體態雍容豐滿,神態優雅嫻靜,衣著華麗名貴的絲綢,坐在木榻上,凝視著棋盤。這反映了當時( )
A.弈棋活動開始出現新 B.出現思想解放潮流
C.社會風氣比較開放 D.民主氛圍非常濃厚
19.下表內容是小歷同學在“聽歌曲,學歷史”主題學習活動中展示的一首歌詞。歌詞描述的歷史人物是( )
在紹興十年沙場 點兵 旌旗上的岳字宛如魅影… 用金兵的血祭旗 一顆精忠的報國心 世間紛爭唯我獨行
A.諸葛亮 B.寇準 C.岳飛 D.文天祥
20.“詩史互證”是研究歷史的一種方式。下列詩句能夠佐證唐朝對外交往的詩句是( )
A.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B.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C.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D.皇恩眷下人,割愛遠和親
二、非選擇題
21.民族交融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系的結果,是民族間自然的交融,是歷史上進步的現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0至13世紀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充滿社會變動與變革的時期。其間既有政治上的分裂與對立,又有各地區、各民族之間各種形式的交往與溝通,不同文化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導致中國文化的融合與更新……少數民族政權創制文字,如契丹文、西夏文等,借鑒了漢字的結構和造字方法,同時又保留了本民族語言的特點,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字體系……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都大力提倡儒家文化,建立學校,尊孔崇儒,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治理國家,促進了各民族在思想觀念上的融合。
——摘編自張希清等編著《10至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1)依據材料,指出這一時期文化碰撞下少數民族取得的突出成果,并歸納其影響。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宋遼和議的名稱,并畫出北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的簡要示意圖。
(3)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你對兩宋時期民族關系的總體認知。
22.制度變革是國家不斷發展的動力,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富有變革創新精神的民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書省主要負責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令;門下省主要負責糾核朝臣奏章,復審中書詔敕,如認為不當,可以封還和加以駁正,稱封駁;尚書省負責貫徹各種政令。從而彼此制約,以掌管國家大政。六部指的是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兵部、刑部、工部、禮部。
——摘編自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國古代的哪一行政制度 據材料一,分析該制度權力運行的特點。
材料二 (宋太祖)問普曰:“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來,帝王凡易十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它故,數十年間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摘編自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2)根據材料二,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 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宋朝在制度方面又有何創新舉措
材料三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意:全都)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
——摘編自宋濂《元史·地理志》
(3)材料三中“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反映出元朝實行的是什么制度 結合所學,元朝實施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4)綜合上述材料信息,請你談談對國家制度建設的認識或啟示。
23.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持續發展是中華文明傳承不息的根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三 宋代中國不僅歡迎外商來華且鼓勵本國民眾出海貿易,與亞洲海洋各國形成了南海貿易體系。“南海Ⅰ號”發掘了瓷器、絲綢等近20萬件商品,這些商品海外諸國不能生產或質量遠遜中國。宋代海船普遍應用了水密隔艙、多層舷板及導航技術,增強了安全性。各國皆樂于與中國開展貿易。
——據黃純艷《宋代中國為何展現“海洋大國”氣象?》
(1)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宋代“各國皆樂于與中國開展貿易”的原因。
(2)綜合以上材料,說一說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持續發展的因素。
2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解讀歷史的密碼。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商代晚期,種植業和畜牧業已很發達,甲骨文中可見“畜”“牧”二字。……手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已非常先進。甲骨文的“鑄”字,就像手持裝有滾燙銅水的容器,將銅水澆注到下方的模范之中。
——張懌文《讀“甲骨日記”探商代文明》
(1)依據材料一,概括商代晚期經濟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從技術層面簡析甲骨文“鑄”字蘊含的歷史信息。
材料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上冊蘇軾《定風波》
(2)依據材料二,提煉蘇軾《定風波》蘊含的人生智慧。結合所學,簡述蘇軾對詞這種文學形式的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材料三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經春秋戰國直到宋朝臻至鼎盛,明清進入沉淀階段……其中最著名的就屬于四大科技圖書——《天工開物》《徐霞客游記》《農政全書》《本草綱目》。……明代國子學的學習內容有《四書》《五經》《御制大誥》《大明律令》等書,官學之外,中國私塾里的啟蒙教材仍然是《三字經》《百家姓》等,較少有數學、天文等科學知識。
——馬月飛《明代四大科技圖書的西漸傳播命運及原因》
(3)結合所學,分別寫出《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本草綱目》的作者。依據材料三,概括明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2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華文明演進的過程有自身的規律。鐵器的使用,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印刷術、造紙術等的發明和普及,便利了文明的傳播。郡縣制的建立、科舉制的建立、比較完善的文官制度的建立,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德治的重視、百家爭鳴的局面、唐詩的繁榮等精神文明的發展,都具有帶動整個社會和文明前進的意義。
——摘編自嚴文明《中華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這三種發明(印刷、火藥和磁石)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
——摘編自[英]培根《新工具》
(1)據材料一,概括推動中華文明演進的動力。
(2)請從材料二的觀點中任選一個方面,結合相關史實予以說明。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期末提升訓練》參考答案
1.D
2.D
3.A
4.D
5.C
6.A
7.D
8.C
9.A
10.A
11.C
12.C
13.D
14.C
15.B
16.B
17.B
18.C
19.C
20.B
21.(1)成果:少數民族都創制了文字;都接受儒家思想。影響: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字體系;促進了各民族在思想觀念上的融合。
(2)名稱:澶淵之盟。
示意圖:
(3)認識:政權并立(對峙);有和有戰,和是主流;民族交融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為國家統一奠定基礎。
22.(1)制度:三省六部制。
特點:分工明確、相互制約。
(2)原因: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舉措:重文輕武、設置通判。
(3)制度:行省制度。
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
(4)認識:制度建設應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23.(1)原因:政府鼓勵對外貿易;中國商品質量高;宋代造船業發達;指南針運用于航海,安全性強。
(2)因素:開明的民族政策;統治者重視邊疆地區的管理;開放的對外政策;重視經濟發展等。
24.(1)表現:種植業和畜牧業發達,手工業有所發展,青銅冶煉和制造業非常先進。
歷史信息:體現了青銅器冶煉鑄造工藝的先進。
(2)人生智慧:對人生豁達,享受當下,從容前行,堅守本心的人生智慧。
突出貢獻:改進詞的創作,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格調。
(3)作者:《天工開物》宋應星;《農政全書》徐光啟;《本草綱目》李時珍。
特點:多為總結性科技著作、對中國傳統科技進行了總結、在總結傳統科技基礎上有發展和創新、明代科技實用性強、明代科技綜合性強等。
25.(1)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制度的創新;精神文明的發展。(答出其中任意三點即可)
(2)印刷術的傳入促進了歐洲文化的普及,為文藝復興創造了條件;火藥的傳入促進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指南針傳入歐洲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技術條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丁青县| 互助| 天长市| 石首市| 广昌县| 陇西县| 调兵山市| 合江县| 镇宁| 巨鹿县| 迁安市| 安图县| 四子王旗| 东至县| 孝感市| 崇仁县| 梨树县| 偏关县| 乐都县| 保康县| 梨树县| 赫章县| 洞头县| 疏勒县| 广丰县| 吴堡县| 林口县| 定安县| 平罗县| 鞍山市| 望都县| 博罗县| 马公市| 苍溪县| 万安县| 若羌县| 民县| 绥江县| 石柱|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