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共75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請按答題卷中的要求作答)1. 陜西西安東部發現了一處原始聚落遺址,出土了石斧、石鏟、石鋤、紡輪、陶罐、陶盆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還發現了粟等糧食作物遺跡。該遺址是( )A. 北京人遺址 B. 山頂洞人遺址 C. 河姆渡遺址 D. 半坡遺址2. 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郡,漢武帝在地方實行“推恩”。這有助于( )A. 加強中央集權 B. 削弱豪強勢力 C. 禁錮思想言論 D. 消除匈奴威脅3. 某博物館舉辦“中國古代文化長廊”展覽,以下可入選“魏晉風骨”展區的是( )A. B.C. D.4. 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有唐一代“雖云異域,何殊一家”已逐漸成為獲得廣泛認同的天下觀。據此可知,唐代推行( )A. 開放的對外政策 B. 郡國并行的制度 C. 開明的民族政策 D. 軍政合一的制度5. 詩詞與歷史緊密相連,相互映照。“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和“自從澶州盟,南北結歡娛”這兩句詩文創作的歷史背景分別為( )A. 安史之亂與澶淵之盟 B. 黃巢起義與澶淵之盟C. 安史之亂與宋夏議和 D. 黃巢起義與宋金和議6. 清軍平定西域后,乾隆帝下詔編纂《皇輿西域圖志》,詳載邊疆山川、城池、民族分布與軍政建制。新疆建省后又編纂《新疆圖志》,內容獨有“國界”“交涉”等志。這體現了清朝( )A. 疆域面積的空前遼闊 B. 地圖測繪技術的提升C. 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 D. 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7. 口號是時代的前奏,每一句吶喊都召喚著覺醒的力量。下列口號彰顯了(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 “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啟超 “打倒列強,除軍閥” ——國民革命軍A. 人民解放的愿景 B. 民主自由的向往 C. 救亡圖存的探索 D. 社會革新的努力8. 有學者認為辛亥革命不是中國人熟悉的王朝循環,而是徹底終結王朝邏輯,開啟中國現代共和政體進程的偉大革命。其“徹底終結王朝邏輯”的成果是( )A. 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建立了中華民國C. 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 D. 打擊了侵略勢力9. 在“行走的思政課”研學活動中,老師帶領同學們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選出他們行至上海能了解的史事( )A. 中共一大 B. 八七會議 C. 秋收起義 D. 紅軍長征10. 1947年6月底,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期間,面對惡劣天氣與艱苦條件,部隊仍嚴格遵守“休息時不進村、不擾民”,盡可能吃干糧、喝冷水。從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軍( )A. 作戰部署周密 B. 開始戰略進攻 C. 戰術靈活多變 D. 部隊紀律嚴明11. 下表是我國1953年—1957年實際施工150個項目占比情況,據表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 )行業類別 軍事工業 冶金工業 化學工業 機械加工 能源工業 輕工業與醫藥項目數量 44 20 7 24 52 3占比 29.30% 13.30% 4.70% 16.00% 34.70% 2.00%——摘編自《中國檔案報》A. 兼顧農業的發展 B. 集中發展重工業 C. 輕工業發展迅速 D. 基本實現工業化12. 某歷史學習興趣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制作了時間軸梳理新中國成立后的發展歷程。他們所探討的專題是( )A.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 B.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C.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D.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13. “亞歷山大以埃及法老和波斯國王的合法人自居,把自己扮成一位東方帝王。另一方面他以聯姻的方式強化東西方統治階級的聯合。”這反映出亞歷山大東征( )A. 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匯 B. 完善了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C. 打擊了羅馬共和國統治 D. 使世界開始連成了一個整體14. 每一次重大社會變革都源于對舊有觀念的突破與創新。文藝復興運動與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共同作用是( )A. 都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B. 都復興了歐洲的文化和藝術C. 都為無產階級運動提供了理論指導 D. 都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15. 在泰山景區登山步道,一款機械狗成為特殊的“挑山工”,負責清運垃圾等工作;在黃山,無人機除了能夠運輸物資,還能助力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和森林防火。這些便利得益于( )A. 航天技術的應用 B. 信息科技的創新 C. 生物工程的發展 D. 清潔能源的使用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16小題14分,第17小題13分,第18小題18分,共45分)16. 家國,是深植于中國人心底的情懷,是方位、是守護、是建設、是大愛……請閱讀材料,體會家國的不同內涵。材料一“何尊”內底刻有銘文:“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織錦護臂間織小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1)“何尊”與織錦護臂同屬于哪一類型史料?兩件文物均含有“中國”,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哪一特點?材料二我們為挽救祖國的危亡,在和平統一團結御侮的基礎上,已經與中國國民黨獲得了諒解,而共赴國難。……在民族生命危急萬狀的現在,只有我們民族內部的團結,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摘編自《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新疆民眾捐贈戰斗機命名儀式場景(2)該宣言公開發表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談談新疆在抗日戰爭中家國情懷的具體表現。材料三 家國天下是中華文化無論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倫理情結,以此觀家、觀國、觀天下。……移家為國,移孝為忠,進而在家國之上,擴展為一種公天下的世界意識。——摘編自田海平《從家國天下到命運共同體》(3)請列舉一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杰出人物,并說明其事跡如何體現“移家為國”。綜合以上材料,概括家國觀念的內涵。17. 古往今來經濟區域不斷演變,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經濟南移】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不是個偶然現象,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北人南移,不僅增加了江南的勞動力,更是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加速了南方的開發……北宋南渡,隨著政治中心南移,我國經濟中心也完成了南移。——摘編自王松苗《關于宋朝經濟重心的南移》(1)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古代經濟重心是何時完成南移的?閱讀材料,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東部先聲】洋務派創辦了一大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其勇于實踐與創新,在軍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都為中國的近代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摘編自王貴蘭《論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中國歷史地圖冊》(八年級·上冊)(2)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觀察地圖,指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地域分布特點。【區域協調】西部地區跨山越海,建設起聯通世界,東西互濟、南北協同、陸海統籌的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2023年,西部地區布局建設6個自貿試驗區和40個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達3.7萬億元,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摘編自《瞭望》“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國家制定了什么政策?簡述該政策的作用。18. 科學高效學習方法是學好歷史的重要途徑,某校在總復習時采用了如下方法,請你參與探究。【方法一:查閱文獻史料】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由于不同的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類型。——摘編自林秀玉《世界古代文明史探》(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古代不同的文明類型。【方法二:建構知識體系】(2)補充完善知識體系圖中A、B處的內容。在世界多極化發展中,歐洲哪一舉措加速了該進程?【方法三:重組單元主題】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第8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9課 列寧與十月革命 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12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第四單元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13課 羅斯福新政 第14課 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 第15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第16課 冷戰 第17課 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第19課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3)參照“示例”,從以上目錄中選擇至少兩個相互關聯的課節,擬定新的單元主題,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主題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示例】單元主題:危機與對策課節: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13課 羅斯福新政闡述:數年戰爭使蘇俄經濟異常困難,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為了應付日益嚴峻的經濟大危機,羅斯福實施新政,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但新政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歷史(共75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請按答題卷中的要求作答)【1題答案】【答案】D【2題答案】【答案】A【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A【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A【10題答案】【答案】D【11題答案】【答案】B【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A【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16小題14分,第17小題13分,第18小題18分,共45分)【16題答案】【答案】(1)史料:實物史料。特點:多元一體。 (2)影響: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團結御侮、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具體表現:新疆民眾捐贈戰斗機支援抗戰(3)杰出人物、事跡:焦裕祿,任蘭考縣委書記時,不顧重病,全力治理災害,為蘭考發展舍小家顧大家。家國觀念內涵:熱愛忠誠國家,危難時團結御侮;個人家庭與國家相連,為國家奉獻;具公天下世界意識。【17題答案】【答案】(1)時間:南宋。主要原因:北人南遷帶來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工具;北宋南渡后政治中心南移。(2)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地域分布特點: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分布不均勻。(3)政策:西部大開發政策。作用:推動西部地區建設聯通世界,東西互濟、南北協同、陸海統籌的發展新格局,促進了西部地區進出口貿易發展,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18題答案】【答案】(1)類型:大河文明 (又稱農耕文明);海洋文明 (又稱工商業文明)。(2)A兩極格局;B世界貿易組織。舉措:成立歐洲聯盟。 (3)單元主題:國際秩序的重建與對抗課節:第10課《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第16課冷戰闡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協約國通過《凡爾賽條約》與《九國公約》構建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試圖重塑國際秩序。《凡爾賽條約》嚴懲德國、重劃歐洲版圖,卻埋下民族復仇與地緣矛盾的隱患;《九國公約》標榜“門戶開放”,實則維護列強在亞太的均勢利益,未能解決中國主權問題。這一秩序本質上是戰勝國瓜分利益的產物,缺乏公平性與包容性,為法西斯崛起與二戰爆發埋下伏筆。二戰后,雅爾塔體系取代舊秩序,形成美蘇兩極格局。冷戰以意識形態對抗為核心,通過北約與華約的軍事對峙、馬歇爾計劃與經互會的經濟割裂,將世界劃分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陣營。與凡爾賽體系不同,冷戰秩序通過聯合國等機制部分實現大國協調,但核威懾下的“恐怖和平”仍使全球長期處于緊張狀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