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廣州市執信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廣州市執信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

資源簡介

廣東省廣州市執信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
1.(2024八下·廣州期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草后,經過了7次反復地討論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組討論了兩次,廣泛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見,再提交政協全體會議討論通過。這說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
A.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 B.經過了空前規模的普選過程
C.是與會代表集體智慧的結晶 D.形成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C
【知識點】人民政協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共同綱領》經過多次反復地討論和修改,廣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見,最后由政協全體會議討論通過,說明《共同綱領》是與會代表集體智慧的結晶,C符合題意;
“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說法絕對化,且屬于無關選項,排除A;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經過了空前規模的普選過程,不符合題意,排除B;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2.(2024八下·廣州期中)歷史學家金沖及說,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前途命運,在新中國成立后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  )
A.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B.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
C.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
D.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答案】D
【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國大典
【解析】【分析】答題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后”,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可知,1919年,五四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1935年,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可知,1912年,清帝退位,兩千多年的專制制度被推翻,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排除D項。
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相關歷史知識。
3.(2024八下·廣州期中)某次班會上,同學們講述了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事跡。據此判斷,這次班會的主題是(  )
A.“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B.“向雷鋒同志學習”
C.“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D.“誰是最可愛的人”
【答案】D
【知識點】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羅盛教等英雄人物的事跡可知,同學們開的是關于抗美援朝戰爭的主題班會,而出國參戰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被稱為“最可愛的人”,D項正確;
A項指的是抗日戰爭時期、B項指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C項指的是解放戰爭時期,這三個選項的主題都與題目主旨不符,排除AB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抗美援朝的內容的相關史實。
4.(2024八下·廣州期中)如圖紀念章反映的歷史事件
A.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B.推翻了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C.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D.摧毀了我國的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C
【知識點】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1953年7月,美國侵略軍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C項符合題意;
A: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我國已經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A項不符合題意;
B:新中國成立時,推翻了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B項不符合題意;
D:土地改革摧毀了我國的封建土地制度,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5.(2024八下·廣州期中)某同學在學習完“西藏的和平解放、抗美援朝的勝利、土地改革的完成”這三個事件后,歸納了它們的共同作用。下列歸納最恰當的是(  )
A.為新中國成立做了準備 B.鞏固了新中國政權
C.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D.加強了中國同世界的聯系
【答案】B
【知識點】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鞏固新生政權,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識記鞏固新中國政權的措施。
6.(2024八下·廣州期中)如圖是我國“一五”計劃基建投資比重分配表。這一投資結構體現了建國初我國(  )
A.重工業位居于世界前列 B.經濟建設與國情緊密結合
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
【答案】B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是由于新中國工業基礎薄弱,以及當時面臨嚴峻的國際行使,從表格反映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特點來看,這一結構體現建國初期我國的經濟建設與國情緊密結合,B符合題意;
材料不能體現我國重工業在世界發展情況,排除A;
輕工業、農業、城市公用領域投資比例較小,不能反映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排除C;
材料信息沒有反映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的知識。難度適中,準確識讀圖片信息,掌握一五計劃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7.(2024八下·廣州期中)申紀蘭(1929—2020)是唯一一位連任第一至第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她倡導并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提出很多聚焦農村、農民的議案,2019年獲得“共和國勛章”。她的這些成就得益于實行(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答案】B
【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頒布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保障人民權利,促進社會公平,提高婦女地位等提供了法律保障,B符合題意;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這與題意不符,排除A;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屬于改革開放后,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人民代表大會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人民代表大會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8.(2024八下·廣州期中)新中國成立初期,“平均每個農戶只有0.6頭耕牛,就大多數農戶來說,從事獨立的家庭經營尚感困難”。基于此,我國(  )
A.開展了土地革命 B.進行農業合作化運動
C.成立了人民公社 D.采取包干到戶形式
【答案】B
【知識點】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解析】【分析】材料“就大多數農戶來說,從事獨立的家庭經營尚感困難”體現的是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不利于經濟的發展,說明的是農業合作化道路的必要性,B項正確;
土地革命后仍然實行的個體經營,排除A項;
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征是“一大二公”,對經濟發展產生破壞,排除C項;
D項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關,與材料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理解題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進行作答。
9.(2024八下·廣州期中)“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歷史的證明,概括來說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做了兩件大事:建立新中國、開創社會主義道路。這兩件大事開始的標志分別是(  )
A.新中國的建立和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改革開放的實踐
C.開國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一五”計劃的實行和改革開放的實踐
【答案】C
【知識點】三大改造;開國大典
【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首都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典禮,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據此可知,題干兩件大事開始的標志分別是開國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C項符合題意;
A: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A項不符合題意;
B: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它不是新中國成立的標志,B項不符合題意;
D:“一五”計劃的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開國大典和三大改造,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0.(2024八下·廣州期中)下圖圖漫畫作者意在說明
A.社會主義建設遭遇到挫折 B.人民的生產熱情空前高漲
C.經濟建設要尊重客觀規律 D.大躍進遏制浮夸風的蔓延
【答案】C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解析】【分析】C:根據漫畫關鍵詞“經濟建設”“大躍進”“科學規律”和結合所學可知,漫畫作者意在說明經濟建設要尊重客觀規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開來,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是導致1959年—1961年嚴重困難的主要原因,給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帶來了巨大損失,它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事業借鑒是: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要立足于本國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脫離實際,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能主觀盲目,C項符合題意;
A:社會主義建設遭遇到挫折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B:人民的生產熱情空前高漲與題干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D:大躍進遏制浮夸風的蔓延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1.(2024八下·廣州期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在大慶油田的建設中,廣大建設者吃大苦、耐大勞,建設起當時我國最大的石油基地。其中被稱為“鐵人”的是(  )
A.王進喜 B.焦裕祿
C.鄧稼先 D.袁隆平
【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分析】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廣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現出大批先進人物,如大慶石油工人王進喜,他帶領隊友參加石油會戰,大慶油田的第一口井提前開鉆,打出了原油,王進喜贏得了“鐵人”稱號。
A項王進喜被稱為“鐵人”,符合題意;
B項焦裕祿被譽為黨的好干部,不符合題意;
C項鄧稼先為研發原子彈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兩彈元勛,不符合題意;
D項袁隆平研發了秈型雜交水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王進喜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模范人物王進喜的事跡。
12.(2024八下·廣州期中)《人民日報》社論見證時代風云,書寫社會變遷,勾勒出國家發展的軌跡。下列社論發表于改革開放初期的是(  )
A.《學好文件抓住綱》
B.《不忘初心逐夢前行》
C.《將革命進行到底》
D.《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
【答案】D
【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社論發表于改革開放初期”和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所以社論發表于改革開放初期的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D符合題意;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紅旗》雜志和《解放軍報》以《學好文件抓住綱》為題發表社論,首次在全國公開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發生在改革開放前,排除A;
《不忘初心,逐夢前行》是《人民日報》2017年元旦的獻詞,排除B;
《將革命進行到底》是毛澤東于1948年12月30日為新華社寫的新年獻詞,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前,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改革開放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改革開放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13.(2024八下·廣州期中)1984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國慶慶典的游行隊伍中,農民開著拖拉機,載著牌子經過天安門廣場。牌子上的標語是(  )
A.工業學大慶 B.人民公社好
C.時間就是金錢 D.聯產承包好
【答案】D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由題干時間“1984年”“農民”結合所學,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政府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農民過上富足的生活,所以D符合題意;
工業學大慶,人民公社好是五、六十年代的標語,排除AB;
時間就是金錢與材料無關,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題關鍵是理解題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進行作答。
14.(2024八下·廣州期中)1978 年,廣東清遠率先在國營企業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結果迅速改變工業效益低下的狀況。到1981 年底,這種“清遠經驗”迅速在全國實施。“清遠經驗”說明(  )
A.經濟體制改革大大調動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
B.包產到戶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C.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利于經濟的協調發展
D.對外形放大大促進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
【答案】A
【知識點】國有企業改革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978年,廣東清遠率先在國營企業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結果迅速改變工業效益低下的狀況”和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開展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通過改革,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病,這就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A項符合題意;
B:家庭聯產承包制實行包產到戶,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B項不符合題意;
C: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題干時間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主旨強調經濟體制改革大大調動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并不是強調對外開放,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經濟體制改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5.(2024八下·廣州期中)1991年3月,中共中央確定在上海和深圳試點實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這表明(  )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
B.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C.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D.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落實
【答案】B
【知識點】國有企業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分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我國對國有企業進行了改造,實行“股份制”。1991年3月,中共中央確定在上海和深圳試點實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這表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選項 B 符合題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是在1992年,選項 A 不符合題意,排除;
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形成是在1992年后,選項 C 不符合題意,排除;
選項 D 與題干無關,排除。
故答案為 B 。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相關史實。
16.(2024八下·廣州期中)深圳一直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現在正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邁進,深圳成為“窗口”的起點是指(  )
A.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B.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C.成為首批經濟特區 D.開啟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答案】C
【知識點】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經濟特區的設立,知道深圳成為“窗口”的起點是指成為首批經濟特區。1980年,我國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后來又增設海南經濟特區。這些經濟特區,國家給予優惠的經濟政策,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深圳在短短幾年內,建成一座繁華的現代化城市,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故深圳成為“窗口”的起點是指成為首批經濟特區。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經濟特區的設立,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17.(2024八下·廣州期中)改革開放初期有學者認為,經濟特區會淪為過去的“租界,利用外資創辦中外合資企業是西方國家資本輸出、經濟侵略的表現。這反映出當時(  )
A.經濟全球化的逆轉 B.對特區的認識存在分歧
C.全面開放格局形成 D.國有經濟失去主導地位
【答案】B
【知識點】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設立經濟特區得到了中央的批準,經濟特區的創辦是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不是就中國被迫形成的租界。改革開放初期有學者的觀點反映出當時對特區的認識存在分歧。
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對特區的認識存在分歧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改革開放,要求學生結合改革開放的過程和改革開放初期的階段特點來分析。解答本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首先要搞清楚設立經濟特區實施改革開放是正確的,其次要看到當時還存在一些反對的聲音,說明當時思想解放還不全面,不深刻。
18.(2024八下·廣州期中)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與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解決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思想基礎
B.明確了特區姓“社”不姓“資”
C.推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D.解決了人們思想認識的重大問題
【答案】D
【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理論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推動了撥亂反正的步伐,1992年南方談話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兩次談話都打破了思想束縛,前者打破了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后者打破了左的思想的束縛,二者都解決了人們思想認識的重大問題,D項正確;
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奠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思想基礎與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無關,排除A項;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明確了特區姓“社”不姓“資”,排除B項;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推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19.(2024八下·廣州期中)如圖是某學習小組進行歷史學習設計的年代尺,請判斷他們學習的主題是
A.中國共產黨先進指導思想的確立、繼承和發展
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C.中國共產黨召開的歷次代表大會
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確立
【答案】A
【知識點】中共十五大;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共十六大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和結合所學可知,中共一大標志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共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了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因此學習的主題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指導思想的確立、繼承和發展,A項符合題意;
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B項不符合題意;
C:圖片中年代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召開的部分代表大會,C項不符合題意;
D: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先進指導思想的確立、繼承和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0.(2024八下·廣州期中)2018年,我國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2012年增長90.9%,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8%,比2012年提高0.21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  )
A.建成獨立自主工業體系 B.脫貧攻堅戰略取得突破
C.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 D.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答案】C
【知識點】計算機網絡技術
【解析】【分析】據題干可知,2018年,我國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比2012年增長90.9%,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比2012年提高0.21個百分點,反映了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不斷增長,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不斷提高。這表明我國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
故答案選:C。
【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科教興國戰略。我國必須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把科技和教育擺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
21.(2024八下·廣州期中)毛澤東提出“為人民服務”,鄧小平說“我是人民的兒子”,習近平提出“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由此可見,他們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  )
A.追求民族獨立 B.推動科技發展
C.為人民謀幸福 D.實行改革開放
【答案】C
【知識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材料中“為人民服務”“我是人民的兒子”“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都體現出他們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志向,C項正確;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民族獨立的實現,排除A項;
材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為人民謀幸福,與推動科技發展無關,排除B項;
實行改革開放是鄧小平提出的,與毛澤東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相關史實。
22.(2024八下·廣州期中)《人民日報)元旦獻詞中,“發展”“中華民族”“奮斗”“夢”“復興"“擔當"等主題詞出現頻率最高的階段應該是(  )
A.1979-1988年 B.1989-1998年 C.1999-2008年 D.2009-2020年
【答案】D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時代主題;科學發展觀;“中國夢”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2012年,習近平同志提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即中國夢,此后,黨和國家不斷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因此“發展”“中華民族”“奮斗”“夢”“復興““擔當”等主題詞出現頻率最高的階段應該是在2012年之后,D項正確;ABC的時間與題干無關,排除A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解答本題需要重點掌握“中國夢”的提出時間、提出者、主要內涵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3.(2024八下·廣州期中)以下示意圖根據上海一個普通家庭的賬本制作,從一個視角反映了當代中國百姓生活的變遷。促使這一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
A.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B.生活方式的變化
C.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D.城市化進程加速
【答案】A
【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上海一個普通家庭的賬本”和結合所學可知,從1977年到2006年,這個普通家庭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促使這一變遷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收入的增加,而這得益于改革開放促進社會經濟迅速發展,A項符合題意;
B:生活方式的變化只是現象,不是原因,B項不符合題意;
C: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只是現象,不是原因,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主旨強調的是經濟的發展推動生活的變遷,并沒有涉及城市化進程是否加速,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社會生活變遷,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4.(2024八下·廣州期中)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需要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孕育產生、豐富發展起來的理論是(  )
A.馬克思主義
B.毛澤東思想
C.鄧小平理論
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答案】D
【知識點】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系統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實際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世界需要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孕育產生、豐富發展起來的理論,它的內容十分豐富,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活的靈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故答案為:D。
【點評】解答此題要熟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排除干擾項。
25.(2024八下·廣州期中)為了實現中國夢,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其中的“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距今年(2021年)還有(  )
A.14年 B.22年 C.28年 D.30年
【答案】C
【知識點】“中國夢”
【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中共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實現其中的“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距今年(2021年)還有28年,C項符合題意;
A:14年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B:22年與題干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D:30年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6.(2024八下·廣州期中)新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涌現出大批的先進英雄人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2年10月,年僅21歲的黃繼光,面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用戰斗的姿態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異國他鄉。……戰爭進入對峙階段后,1951年6月,蘇聯建議五大國締結和平條約。……隨后,美國同意和談。
材料二 榮毅仁的一生,上關國家巨變,下系家族榮辱,演繹著經典故事。他從打造商業帝國的民族資本家,到新中國的上海市副市長,在榮毅仁的身上,幾個時代的印記交織錯落,耐人尋味。……解放后,對于民族資本家,毛澤東給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榮般仁便開始積極地配合工作。
——摘編自《紅色資本家榮毅仁》
材料三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一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好干部——焦裕祿”的崇敬之情。焦裕祿同志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正值蘭考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之際,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貧困面貌。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積勞成疾,不幸逝世,年僅42歲。
——摘編自《黨史學習教育》
(1)黃繼光是哪一次戰役中的戰斗英雄?根據材料一,分析美國同意和談的原因。
(2)材料二中毛澤東對民族資本家給出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具體是什么道路?榮毅仁“積極地配合工作”,對我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三中焦裕祿等英雄模范人物體現出怎樣的時代精神?并列舉該時期(1956—1966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一項重要成就。
(4)綜上所述,談談你對先進人物歷史作用的認識。
【答案】(1)戰役:上甘嶺戰役。
原因:志愿軍戰士的英勇斗爭;侵朝戰爭受挫;蘇聯建議和談。
(2)道路:公私合營的道路。
影響: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3)時代精神:吃苦耐勞、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無私奉獻精神等。
建設成就:建成大慶油田、武漢鋼鐵基地、包頭鋼鐵基地等。(任選一個即可)
(4)認識:先進人物推動歷史發展與社會進步。
【知識點】抗美援朝;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識。根據材料一“1952年10月,年僅21歲的黃繼光,面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用戰斗的姿態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異國他鄉”并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的知識可知,黃繼光是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戰斗英雄。
原因:根據材料一“1952年10月,年僅21歲的黃繼光,面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用戰斗的姿態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異國他鄉”可知原因是志愿軍戰士的英勇斗爭;根據材一“戰爭進入對峙階段后”可知原因是侵朝戰爭受挫;根據材料一“1951年6月,蘇聯建議五大國締結和平條約。……隨后,美國同意和談”可知原因是蘇聯建議和談。
(2)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識。根據材料二“解放后,對于民族資本家,毛澤東給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榮般仁便開始積極地配合工作”并結合所學三大改造的內容可知,具體是指公私合營的道路。
影響:根據材料二“榮般仁便開始積極地配合工作”并結合所學三大改造完成的影響可知,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3)本題考查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知識。根據材料三“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焦裕祿積勞成疾,不幸逝世,年僅42歲”并結合所學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的知識可知,體現的時代精神主要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無私奉獻精神等。結合所學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的成就可知,建成大慶油田、武漢鋼鐵基地、包頭鋼鐵基地等。(任選一個即可)
(4)本題考查對先進人物的認識。根據上述反映的黃繼光、榮毅仁、焦裕祿等人物的先進事跡可知,先進人物推動歷史發展與社會進步。
故答案為:
(1)戰役:上甘嶺戰役。
原因:志愿軍戰士的英勇斗爭;侵朝戰爭受挫;蘇聯建議和談。
(2)道路:公私合營的道路。
影響: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3)時代精神:吃苦耐勞、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無私奉獻精神等。
建設成就:建成大慶油田、武漢鋼鐵基地、包頭鋼鐵基地等。(任選一個即可)
(4)認識:先進人物推動歷史發展與社會進步。
【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三大改造、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對先進人物的認識等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即可作答。
(1)戰役:根據材料一“1952年10月,年僅21歲的黃繼光,面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用戰斗的姿態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異國他鄉”并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的知識可知,黃繼光是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戰斗英雄。
原因:根據材料一“1952年10月,年僅21歲的黃繼光,面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用戰斗的姿態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異國他鄉”可知原因是志愿軍戰士的英勇斗爭;根據材一“戰爭進入對峙階段后”可知原因是侵朝戰爭受挫;根據材料一“1951年6月,蘇聯建議五大國締結和平條約。……隨后,美國同意和談”可知原因是蘇聯建議和談。
(2)道路:根據材料二“解放后,對于民族資本家,毛澤東給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榮般仁便開始積極地配合工作”并結合所學三大改造的內容可知,具體是指公私合營的道路。
影響:根據材料二“榮般仁便開始積極地配合工作”并結合所學三大改造完成的影響可知,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3)時代精神:根據材料三“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焦裕祿積勞成疾,不幸逝世,年僅42歲”并結合所學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的知識可知,體現的時代精神主要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無私奉獻精神等。
建設成就:結合所學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的成就可知,建成大慶油田、武漢鋼鐵基地、包頭鋼鐵基地等。(任選一個即可)
(4)認識:根據上述反映的黃繼光、榮毅仁、焦裕祿等人物的先進事跡可知,先進人物推動歷史發展與社會進步。
27.(2024八下·廣州期中)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時,毛澤東認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新中國確立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而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追求即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
——摘編自鄭子青、鄭功成《消除貧困:中國奇跡與中國經驗》
材料二 1978—1985年中國農村人均純收入與貧困人口數變化表
事件 農村人均純收入 農村貧困人口 農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例
1978年 133.6元 2.5億人 30.7%
1985年 397.6元 1.25億人 14.8%
——摘編自《農村扶貧開發新探》等
材料三 2021年2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1)根據材料一,寫出新中國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
(2)根據材料二,概括我國農村出現的新變化,并分析出現這些新變化的時代背景。
(3)根據材料三,概括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因素。
【答案】(1)途徑: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2)新變化:農民收入增加;貧困人口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比例下降。
時代背景: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3)因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立足國情,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等。
【知識點】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新中國的建設。根據材料“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得出,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2)本題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據“農村人均純收入”“農村貧困人口”“農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數據信息,可知農民收入增加;貧困人口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比例下降。根據“1978—1985年”這一時間段,可得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告改革開放開始;70年代末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
(3)本題考查脫貧攻堅的相關知識。依據材料三“我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可得出立足國情,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依據材料三“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可得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
故答案為:
(1)途徑: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2)新變化:農民收入增加;貧困人口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比例下降。
時代背景: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3)因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立足國情,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等。
【點評】不呢提考查新中國的建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脫貧攻堅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途徑:根據材料“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得出,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2)新變化:據“農村人均純收入”“農村貧困人口”“農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數據信息,可知農民收入增加;貧困人口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比例下降。
背景:根據“1978—1985年”這一時間段,可得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告改革開放開始;70年代末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
(3)因素:依據材料三“我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可得出立足國情,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依據材料三“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可得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
28.(2024八下·廣州期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1992年至2000年、2001年至2012年數據變化的原因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個觀點,并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價值觀正確。)
【答案】(1)原因分別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2)觀點: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闡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國家的發展步入正軌。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提出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改革指明了方向;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綜上可知,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要毫不動搖堅持走下去。
【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世界貿易組織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現代經濟的發展。根據所學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知識可知,1992年至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原因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根據所學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知識可知,2001年至2012年數據變化的原因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2)本題考查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發展。根據上述圖表反映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可提煉出觀點為: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圍繞觀點,結合所學經濟體制改革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進行解讀,最后總結。闡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國家的發展步入正軌。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提出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改革指明了方向;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綜上可知,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要毫不動搖堅持走下去。
故答案為:
(1)原因分別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2)觀點: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闡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國家的發展步入正軌。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提出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改革指明了方向;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綜上可知,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要毫不動搖堅持走下去。
【點評】本題考查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發展。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對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原因分別是:根據所學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知識可知,1992年至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原因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根據所學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知識可知,2001年至2012年數據變化的原因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2)根據上述圖表反映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可提煉出觀點為: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圍繞觀點,結合所學經濟體制改革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進行解讀,最后總結。闡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國家的發展步入正軌。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提出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改革指明了方向;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綜上可知,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要毫不動搖堅持走下去。
1 / 1廣東省廣州市執信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
1.(2024八下·廣州期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草后,經過了7次反復地討論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組討論了兩次,廣泛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見,再提交政協全體會議討論通過。這說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
A.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 B.經過了空前規模的普選過程
C.是與會代表集體智慧的結晶 D.形成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2.(2024八下·廣州期中)歷史學家金沖及說,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前途命運,在新中國成立后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  )
A.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B.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
C.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
D.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3.(2024八下·廣州期中)某次班會上,同學們講述了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事跡。據此判斷,這次班會的主題是(  )
A.“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B.“向雷鋒同志學習”
C.“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D.“誰是最可愛的人”
4.(2024八下·廣州期中)如圖紀念章反映的歷史事件
A.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B.推翻了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C.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D.摧毀了我國的封建土地制度
5.(2024八下·廣州期中)某同學在學習完“西藏的和平解放、抗美援朝的勝利、土地改革的完成”這三個事件后,歸納了它們的共同作用。下列歸納最恰當的是(  )
A.為新中國成立做了準備 B.鞏固了新中國政權
C.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D.加強了中國同世界的聯系
6.(2024八下·廣州期中)如圖是我國“一五”計劃基建投資比重分配表。這一投資結構體現了建國初我國(  )
A.重工業位居于世界前列 B.經濟建設與國情緊密結合
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
7.(2024八下·廣州期中)申紀蘭(1929—2020)是唯一一位連任第一至第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她倡導并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提出很多聚焦農村、農民的議案,2019年獲得“共和國勛章”。她的這些成就得益于實行(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8.(2024八下·廣州期中)新中國成立初期,“平均每個農戶只有0.6頭耕牛,就大多數農戶來說,從事獨立的家庭經營尚感困難”。基于此,我國(  )
A.開展了土地革命 B.進行農業合作化運動
C.成立了人民公社 D.采取包干到戶形式
9.(2024八下·廣州期中)“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歷史的證明,概括來說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做了兩件大事:建立新中國、開創社會主義道路。這兩件大事開始的標志分別是(  )
A.新中國的建立和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改革開放的實踐
C.開國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一五”計劃的實行和改革開放的實踐
10.(2024八下·廣州期中)下圖圖漫畫作者意在說明
A.社會主義建設遭遇到挫折 B.人民的生產熱情空前高漲
C.經濟建設要尊重客觀規律 D.大躍進遏制浮夸風的蔓延
11.(2024八下·廣州期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在大慶油田的建設中,廣大建設者吃大苦、耐大勞,建設起當時我國最大的石油基地。其中被稱為“鐵人”的是(  )
A.王進喜 B.焦裕祿
C.鄧稼先 D.袁隆平
12.(2024八下·廣州期中)《人民日報》社論見證時代風云,書寫社會變遷,勾勒出國家發展的軌跡。下列社論發表于改革開放初期的是(  )
A.《學好文件抓住綱》
B.《不忘初心逐夢前行》
C.《將革命進行到底》
D.《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
13.(2024八下·廣州期中)1984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國慶慶典的游行隊伍中,農民開著拖拉機,載著牌子經過天安門廣場。牌子上的標語是(  )
A.工業學大慶 B.人民公社好
C.時間就是金錢 D.聯產承包好
14.(2024八下·廣州期中)1978 年,廣東清遠率先在國營企業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結果迅速改變工業效益低下的狀況。到1981 年底,這種“清遠經驗”迅速在全國實施。“清遠經驗”說明(  )
A.經濟體制改革大大調動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
B.包產到戶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C.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利于經濟的協調發展
D.對外形放大大促進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
15.(2024八下·廣州期中)1991年3月,中共中央確定在上海和深圳試點實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這表明(  )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
B.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C.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D.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落實
16.(2024八下·廣州期中)深圳一直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現在正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邁進,深圳成為“窗口”的起點是指(  )
A.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B.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C.成為首批經濟特區 D.開啟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7.(2024八下·廣州期中)改革開放初期有學者認為,經濟特區會淪為過去的“租界,利用外資創辦中外合資企業是西方國家資本輸出、經濟侵略的表現。這反映出當時(  )
A.經濟全球化的逆轉 B.對特區的認識存在分歧
C.全面開放格局形成 D.國有經濟失去主導地位
18.(2024八下·廣州期中)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與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解決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思想基礎
B.明確了特區姓“社”不姓“資”
C.推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D.解決了人們思想認識的重大問題
19.(2024八下·廣州期中)如圖是某學習小組進行歷史學習設計的年代尺,請判斷他們學習的主題是
A.中國共產黨先進指導思想的確立、繼承和發展
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C.中國共產黨召開的歷次代表大會
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確立
20.(2024八下·廣州期中)2018年,我國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2012年增長90.9%,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8%,比2012年提高0.21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  )
A.建成獨立自主工業體系 B.脫貧攻堅戰略取得突破
C.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 D.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21.(2024八下·廣州期中)毛澤東提出“為人民服務”,鄧小平說“我是人民的兒子”,習近平提出“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由此可見,他們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  )
A.追求民族獨立 B.推動科技發展
C.為人民謀幸福 D.實行改革開放
22.(2024八下·廣州期中)《人民日報)元旦獻詞中,“發展”“中華民族”“奮斗”“夢”“復興"“擔當"等主題詞出現頻率最高的階段應該是(  )
A.1979-1988年 B.1989-1998年 C.1999-2008年 D.2009-2020年
23.(2024八下·廣州期中)以下示意圖根據上海一個普通家庭的賬本制作,從一個視角反映了當代中國百姓生活的變遷。促使這一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
A.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B.生活方式的變化
C.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D.城市化進程加速
24.(2024八下·廣州期中)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需要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孕育產生、豐富發展起來的理論是(  )
A.馬克思主義
B.毛澤東思想
C.鄧小平理論
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5.(2024八下·廣州期中)為了實現中國夢,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其中的“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距今年(2021年)還有(  )
A.14年 B.22年 C.28年 D.30年
26.(2024八下·廣州期中)新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涌現出大批的先進英雄人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2年10月,年僅21歲的黃繼光,面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用戰斗的姿態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異國他鄉。……戰爭進入對峙階段后,1951年6月,蘇聯建議五大國締結和平條約。……隨后,美國同意和談。
材料二 榮毅仁的一生,上關國家巨變,下系家族榮辱,演繹著經典故事。他從打造商業帝國的民族資本家,到新中國的上海市副市長,在榮毅仁的身上,幾個時代的印記交織錯落,耐人尋味。……解放后,對于民族資本家,毛澤東給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榮般仁便開始積極地配合工作。
——摘編自《紅色資本家榮毅仁》
材料三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一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好干部——焦裕祿”的崇敬之情。焦裕祿同志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正值蘭考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之際,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貧困面貌。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積勞成疾,不幸逝世,年僅42歲。
——摘編自《黨史學習教育》
(1)黃繼光是哪一次戰役中的戰斗英雄?根據材料一,分析美國同意和談的原因。
(2)材料二中毛澤東對民族資本家給出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具體是什么道路?榮毅仁“積極地配合工作”,對我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三中焦裕祿等英雄模范人物體現出怎樣的時代精神?并列舉該時期(1956—1966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一項重要成就。
(4)綜上所述,談談你對先進人物歷史作用的認識。
27.(2024八下·廣州期中)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時,毛澤東認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新中國確立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而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追求即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
——摘編自鄭子青、鄭功成《消除貧困:中國奇跡與中國經驗》
材料二 1978—1985年中國農村人均純收入與貧困人口數變化表
事件 農村人均純收入 農村貧困人口 農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例
1978年 133.6元 2.5億人 30.7%
1985年 397.6元 1.25億人 14.8%
——摘編自《農村扶貧開發新探》等
材料三 2021年2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1)根據材料一,寫出新中國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
(2)根據材料二,概括我國農村出現的新變化,并分析出現這些新變化的時代背景。
(3)根據材料三,概括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因素。
28.(2024八下·廣州期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1992年至2000年、2001年至2012年數據變化的原因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個觀點,并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價值觀正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人民政協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共同綱領》經過多次反復地討論和修改,廣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見,最后由政協全體會議討論通過,說明《共同綱領》是與會代表集體智慧的結晶,C符合題意;
“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說法絕對化,且屬于無關選項,排除A;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經過了空前規模的普選過程,不符合題意,排除B;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2.【答案】D
【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國大典
【解析】【分析】答題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后”,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可知,1919年,五四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1935年,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可知,1912年,清帝退位,兩千多年的專制制度被推翻,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排除D項。
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相關歷史知識。
3.【答案】D
【知識點】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羅盛教等英雄人物的事跡可知,同學們開的是關于抗美援朝戰爭的主題班會,而出國參戰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被稱為“最可愛的人”,D項正確;
A項指的是抗日戰爭時期、B項指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C項指的是解放戰爭時期,這三個選項的主題都與題目主旨不符,排除AB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抗美援朝的內容的相關史實。
4.【答案】C
【知識點】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1953年7月,美國侵略軍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C項符合題意;
A: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我國已經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A項不符合題意;
B:新中國成立時,推翻了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B項不符合題意;
D:土地改革摧毀了我國的封建土地制度,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5.【答案】B
【知識點】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鞏固新生政權,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識記鞏固新中國政權的措施。
6.【答案】B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是由于新中國工業基礎薄弱,以及當時面臨嚴峻的國際行使,從表格反映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特點來看,這一結構體現建國初期我國的經濟建設與國情緊密結合,B符合題意;
材料不能體現我國重工業在世界發展情況,排除A;
輕工業、農業、城市公用領域投資比例較小,不能反映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排除C;
材料信息沒有反映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的知識。難度適中,準確識讀圖片信息,掌握一五計劃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頒布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保障人民權利,促進社會公平,提高婦女地位等提供了法律保障,B符合題意;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這與題意不符,排除A;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屬于改革開放后,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人民代表大會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人民代表大會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8.【答案】B
【知識點】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解析】【分析】材料“就大多數農戶來說,從事獨立的家庭經營尚感困難”體現的是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不利于經濟的發展,說明的是農業合作化道路的必要性,B項正確;
土地革命后仍然實行的個體經營,排除A項;
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征是“一大二公”,對經濟發展產生破壞,排除C項;
D項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關,與材料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理解題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進行作答。
9.【答案】C
【知識點】三大改造;開國大典
【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首都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典禮,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據此可知,題干兩件大事開始的標志分別是開國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C項符合題意;
A: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A項不符合題意;
B: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它不是新中國成立的標志,B項不符合題意;
D:“一五”計劃的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開國大典和三大改造,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0.【答案】C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解析】【分析】C:根據漫畫關鍵詞“經濟建設”“大躍進”“科學規律”和結合所學可知,漫畫作者意在說明經濟建設要尊重客觀規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開來,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是導致1959年—1961年嚴重困難的主要原因,給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帶來了巨大損失,它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事業借鑒是: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要立足于本國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脫離實際,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能主觀盲目,C項符合題意;
A:社會主義建設遭遇到挫折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B:人民的生產熱情空前高漲與題干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D:大躍進遏制浮夸風的蔓延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1.【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分析】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廣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現出大批先進人物,如大慶石油工人王進喜,他帶領隊友參加石油會戰,大慶油田的第一口井提前開鉆,打出了原油,王進喜贏得了“鐵人”稱號。
A項王進喜被稱為“鐵人”,符合題意;
B項焦裕祿被譽為黨的好干部,不符合題意;
C項鄧稼先為研發原子彈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兩彈元勛,不符合題意;
D項袁隆平研發了秈型雜交水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王進喜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模范人物王進喜的事跡。
12.【答案】D
【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社論發表于改革開放初期”和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所以社論發表于改革開放初期的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D符合題意;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紅旗》雜志和《解放軍報》以《學好文件抓住綱》為題發表社論,首次在全國公開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發生在改革開放前,排除A;
《不忘初心,逐夢前行》是《人民日報》2017年元旦的獻詞,排除B;
《將革命進行到底》是毛澤東于1948年12月30日為新華社寫的新年獻詞,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前,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改革開放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改革開放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13.【答案】D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由題干時間“1984年”“農民”結合所學,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政府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農民過上富足的生活,所以D符合題意;
工業學大慶,人民公社好是五、六十年代的標語,排除AB;
時間就是金錢與材料無關,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題關鍵是理解題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進行作答。
14.【答案】A
【知識點】國有企業改革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978年,廣東清遠率先在國營企業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結果迅速改變工業效益低下的狀況”和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開展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通過改革,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病,這就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A項符合題意;
B:家庭聯產承包制實行包產到戶,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B項不符合題意;
C: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題干時間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主旨強調經濟體制改革大大調動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并不是強調對外開放,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經濟體制改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5.【答案】B
【知識點】國有企業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分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我國對國有企業進行了改造,實行“股份制”。1991年3月,中共中央確定在上海和深圳試點實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這表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選項 B 符合題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是在1992年,選項 A 不符合題意,排除;
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形成是在1992年后,選項 C 不符合題意,排除;
選項 D 與題干無關,排除。
故答案為 B 。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相關史實。
16.【答案】C
【知識點】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經濟特區的設立,知道深圳成為“窗口”的起點是指成為首批經濟特區。1980年,我國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后來又增設海南經濟特區。這些經濟特區,國家給予優惠的經濟政策,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深圳在短短幾年內,建成一座繁華的現代化城市,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故深圳成為“窗口”的起點是指成為首批經濟特區。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經濟特區的設立,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17.【答案】B
【知識點】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設立經濟特區得到了中央的批準,經濟特區的創辦是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不是就中國被迫形成的租界。改革開放初期有學者的觀點反映出當時對特區的認識存在分歧。
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對特區的認識存在分歧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改革開放,要求學生結合改革開放的過程和改革開放初期的階段特點來分析。解答本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首先要搞清楚設立經濟特區實施改革開放是正確的,其次要看到當時還存在一些反對的聲音,說明當時思想解放還不全面,不深刻。
18.【答案】D
【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理論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推動了撥亂反正的步伐,1992年南方談話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兩次談話都打破了思想束縛,前者打破了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后者打破了左的思想的束縛,二者都解決了人們思想認識的重大問題,D項正確;
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奠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思想基礎與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無關,排除A項;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明確了特區姓“社”不姓“資”,排除B項;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推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19.【答案】A
【知識點】中共十五大;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共十六大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和結合所學可知,中共一大標志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共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了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因此學習的主題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指導思想的確立、繼承和發展,A項符合題意;
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B項不符合題意;
C:圖片中年代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召開的部分代表大會,C項不符合題意;
D: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先進指導思想的確立、繼承和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0.【答案】C
【知識點】計算機網絡技術
【解析】【分析】據題干可知,2018年,我國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比2012年增長90.9%,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比2012年提高0.21個百分點,反映了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不斷增長,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不斷提高。這表明我國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
故答案選:C。
【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科教興國戰略。我國必須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把科技和教育擺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
21.【答案】C
【知識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材料中“為人民服務”“我是人民的兒子”“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都體現出他們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志向,C項正確;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民族獨立的實現,排除A項;
材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為人民謀幸福,與推動科技發展無關,排除B項;
實行改革開放是鄧小平提出的,與毛澤東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相關史實。
22.【答案】D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時代主題;科學發展觀;“中國夢”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2012年,習近平同志提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即中國夢,此后,黨和國家不斷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因此“發展”“中華民族”“奮斗”“夢”“復興““擔當”等主題詞出現頻率最高的階段應該是在2012年之后,D項正確;ABC的時間與題干無關,排除A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解答本題需要重點掌握“中國夢”的提出時間、提出者、主要內涵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3.【答案】A
【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上海一個普通家庭的賬本”和結合所學可知,從1977年到2006年,這個普通家庭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促使這一變遷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收入的增加,而這得益于改革開放促進社會經濟迅速發展,A項符合題意;
B:生活方式的變化只是現象,不是原因,B項不符合題意;
C: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只是現象,不是原因,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主旨強調的是經濟的發展推動生活的變遷,并沒有涉及城市化進程是否加速,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社會生活變遷,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4.【答案】D
【知識點】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系統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實際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世界需要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孕育產生、豐富發展起來的理論,它的內容十分豐富,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活的靈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故答案為:D。
【點評】解答此題要熟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排除干擾項。
25.【答案】C
【知識點】“中國夢”
【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中共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實現其中的“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距今年(2021年)還有28年,C項符合題意;
A:14年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B:22年與題干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D:30年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6.【答案】(1)戰役:上甘嶺戰役。
原因:志愿軍戰士的英勇斗爭;侵朝戰爭受挫;蘇聯建議和談。
(2)道路:公私合營的道路。
影響: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3)時代精神:吃苦耐勞、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無私奉獻精神等。
建設成就:建成大慶油田、武漢鋼鐵基地、包頭鋼鐵基地等。(任選一個即可)
(4)認識:先進人物推動歷史發展與社會進步。
【知識點】抗美援朝;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識。根據材料一“1952年10月,年僅21歲的黃繼光,面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用戰斗的姿態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異國他鄉”并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的知識可知,黃繼光是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戰斗英雄。
原因:根據材料一“1952年10月,年僅21歲的黃繼光,面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用戰斗的姿態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異國他鄉”可知原因是志愿軍戰士的英勇斗爭;根據材一“戰爭進入對峙階段后”可知原因是侵朝戰爭受挫;根據材料一“1951年6月,蘇聯建議五大國締結和平條約。……隨后,美國同意和談”可知原因是蘇聯建議和談。
(2)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識。根據材料二“解放后,對于民族資本家,毛澤東給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榮般仁便開始積極地配合工作”并結合所學三大改造的內容可知,具體是指公私合營的道路。
影響:根據材料二“榮般仁便開始積極地配合工作”并結合所學三大改造完成的影響可知,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3)本題考查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知識。根據材料三“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焦裕祿積勞成疾,不幸逝世,年僅42歲”并結合所學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的知識可知,體現的時代精神主要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無私奉獻精神等。結合所學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的成就可知,建成大慶油田、武漢鋼鐵基地、包頭鋼鐵基地等。(任選一個即可)
(4)本題考查對先進人物的認識。根據上述反映的黃繼光、榮毅仁、焦裕祿等人物的先進事跡可知,先進人物推動歷史發展與社會進步。
故答案為:
(1)戰役:上甘嶺戰役。
原因:志愿軍戰士的英勇斗爭;侵朝戰爭受挫;蘇聯建議和談。
(2)道路:公私合營的道路。
影響: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3)時代精神:吃苦耐勞、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無私奉獻精神等。
建設成就:建成大慶油田、武漢鋼鐵基地、包頭鋼鐵基地等。(任選一個即可)
(4)認識:先進人物推動歷史發展與社會進步。
【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三大改造、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對先進人物的認識等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即可作答。
(1)戰役:根據材料一“1952年10月,年僅21歲的黃繼光,面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用戰斗的姿態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異國他鄉”并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的知識可知,黃繼光是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戰斗英雄。
原因:根據材料一“1952年10月,年僅21歲的黃繼光,面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用戰斗的姿態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異國他鄉”可知原因是志愿軍戰士的英勇斗爭;根據材一“戰爭進入對峙階段后”可知原因是侵朝戰爭受挫;根據材料一“1951年6月,蘇聯建議五大國締結和平條約。……隨后,美國同意和談”可知原因是蘇聯建議和談。
(2)道路:根據材料二“解放后,對于民族資本家,毛澤東給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榮般仁便開始積極地配合工作”并結合所學三大改造的內容可知,具體是指公私合營的道路。
影響:根據材料二“榮般仁便開始積極地配合工作”并結合所學三大改造完成的影響可知,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3)時代精神:根據材料三“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焦裕祿積勞成疾,不幸逝世,年僅42歲”并結合所學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的知識可知,體現的時代精神主要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無私奉獻精神等。
建設成就:結合所學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的成就可知,建成大慶油田、武漢鋼鐵基地、包頭鋼鐵基地等。(任選一個即可)
(4)認識:根據上述反映的黃繼光、榮毅仁、焦裕祿等人物的先進事跡可知,先進人物推動歷史發展與社會進步。
27.【答案】(1)途徑: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2)新變化:農民收入增加;貧困人口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比例下降。
時代背景: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3)因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立足國情,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等。
【知識點】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新中國的建設。根據材料“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得出,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2)本題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據“農村人均純收入”“農村貧困人口”“農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數據信息,可知農民收入增加;貧困人口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比例下降。根據“1978—1985年”這一時間段,可得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告改革開放開始;70年代末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
(3)本題考查脫貧攻堅的相關知識。依據材料三“我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可得出立足國情,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依據材料三“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可得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
故答案為:
(1)途徑: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2)新變化:農民收入增加;貧困人口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比例下降。
時代背景: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3)因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立足國情,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等。
【點評】不呢提考查新中國的建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脫貧攻堅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途徑:根據材料“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得出,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2)新變化:據“農村人均純收入”“農村貧困人口”“農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數據信息,可知農民收入增加;貧困人口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比例下降。
背景:根據“1978—1985年”這一時間段,可得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告改革開放開始;70年代末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
(3)因素:依據材料三“我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可得出立足國情,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依據材料三“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可得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
28.【答案】(1)原因分別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2)觀點: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闡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國家的發展步入正軌。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提出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改革指明了方向;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綜上可知,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要毫不動搖堅持走下去。
【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世界貿易組織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現代經濟的發展。根據所學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知識可知,1992年至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原因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根據所學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知識可知,2001年至2012年數據變化的原因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2)本題考查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發展。根據上述圖表反映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可提煉出觀點為: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圍繞觀點,結合所學經濟體制改革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進行解讀,最后總結。闡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國家的發展步入正軌。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提出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改革指明了方向;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綜上可知,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要毫不動搖堅持走下去。
故答案為:
(1)原因分別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2)觀點: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闡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國家的發展步入正軌。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提出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改革指明了方向;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綜上可知,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要毫不動搖堅持走下去。
【點評】本題考查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發展。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對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原因分別是:根據所學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知識可知,1992年至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原因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根據所學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知識可知,2001年至2012年數據變化的原因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2)根據上述圖表反映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可提煉出觀點為: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圍繞觀點,結合所學經濟體制改革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進行解讀,最后總結。闡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國家的發展步入正軌。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提出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改革指明了方向;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綜上可知,改革開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要毫不動搖堅持走下去。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州县| 长丰县| 图片| 昌江| 定襄县| 长顺县| 成武县| 涡阳县| 龙游县| 芒康县| 保定市| 镇远县| 临高县| 开阳县| 夹江县| 上杭县| 延寿县| 灵璧县| 常州市| 江华| 宁乡县| 江阴市| 桓仁| 宁远县| 邯郸市| 忻城县| 石林| 乐陵市| 陇西县| 抚松县| 玉树县| 车险| 阿克陶县| 山西省| 阿瓦提县| 襄垣县| 汉源县| 泉州市| 隆子县| 达拉特旗| 古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