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教版(2025)八下科學第三單元空氣與生命拔高培優試卷B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25八下·義烏期中)科學興趣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改進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膠頭滴管中的水接觸生石灰一段時間后,白磷開始燃燒,待白磷熄滅冷卻至室溫后打開止水夾。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描述正確的是( )A.白磷不足會使測定結果偏大B.滴管中的水和注射器中的水作用相同C.試管中的細沙可防止試管炸裂D.注射器中的活塞先左移再右移,最終停留在10mL刻度處【答案】C【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 A.根據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注意事項來分析;B.根據實驗中水的作用來分析。C.根據細沙的作用來分析;D.根據實驗過程中的壓強變化來分析;【解答】 A.白磷燃燒消耗氧氣,當白磷不足時,不能將試管內的氧氣完全反應掉,測量結果偏小,故A錯誤;B.生石灰遇水會放出大量熱,向燒杯中加水是為了提高燒杯內的溫度,從而達到白磷的著火點;注射器中的水是用于推斷消耗的氧氣的體積,作用不同,故B錯誤;C.白磷燃燒會發出熱量,為防止試管炸裂,可在試管底部放少量細沙,將白磷放在細沙上,故C正確;D.因為實驗中是在白磷熄滅冷卻至室溫后再打開止水夾,因此注射器中的活塞會向左移動,最終停留在10mL刻度處,故D錯誤。故選C。2.(2024八下·浙江期末)下列圖像符合其描述情況的是( ?。?br/>A.①中表示: KMnO4制取氧氣時, MnO2隨著反應進行質量發生的變化B.②中表示:a、b兩試管中分別裝有等質量的雙氧水溶液,并向a試管中放入催化劑后,隨著反應的進行氧氣的生成情況C.③中表示:KMnO4制取氧氣時,試管中剩余的固體隨著反應的進行質量的變化情況D.④中表示:雙氧水制取氧氣時,生成的氧氣質量的變化情況【答案】D【知識點】制取氧氣的原理【解析】【分析】 A.KMnO4制取氧氣時,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B.根據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中二氧化錳所起的作用解答;C.根據KMnO4制取氧氣時,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的原理解答;D.根據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立即產生大量的氧氣,直到反應結束,不再發生變化,為一定值。【解答】 A.KMnO4制取氧氣時,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二氧化錳的質量不斷增加,完全反應后質量不變,故A錯誤;B.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中二氧化錳是催化劑,只是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不影響生成氧氣的質量,故B錯誤;C.KMnO4制取氧氣時,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完全反應后,固體質量不為0,故C錯誤;D.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立即產生大量的氧氣,反應不停止,氧氣的質量不斷增加,故D正確。故選D。3.(2024八下·嘉善月考)如圖是我國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蓋上時,內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時,只需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吹一吹,可燃物就燃燒起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火折子內部物質是由易燃材料制作而成的B.竹筒帽蓋上時內部不再發生氧化反應C.蓋上竹筒帽的目的是為了完全隔絕氧氣D.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吹一吹,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答案】A【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A、根據火折子內部物質是由易燃材料制作而成的進行分析;B、根據裝在竹筒內的可燃物本身在與少量氧氣進行緩慢燃燒進行分析;C、根據竹筒蓋上蓋子后減少了內部的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進行分析;D、根據吹一吹,增強了空氣的流動進行分析。【解答】A、火折子內部物質是由易燃材料制作而成的,故A正確;B、裝在竹筒內的可燃物本身在與少量氧氣進行緩慢燃燒,發生的是氧化反應,故B錯誤;C、竹筒蓋上蓋子后減少了內部的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使可燃物不能劇烈燃燒,故C錯誤;D、打開蓋子,吹一吹,增強了空氣的流動,增加了氧氣,使可燃物劇烈燃燒,不能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故D錯誤。故選:A。4.(2024八下·蕭山期末)下列圖像符合描述情況的是( ?。?。A.①表示:用制取氧氣時,隨著反應進行,質量發生的變化B.②表示:a、b中裝有等質量的雙氧水,a中有催化劑,隨著反應的進行,氧氣的生成情況C.③表示:用制取氧氣時,隨著反應的進行,試管中剩余的固體質量變化情況D.④表示:用雙氧水制取氧氣時,生成的氧氣質量的變化情況【答案】D【知識點】制取氧氣的原理【解析】【分析】一般采用分解反應來制取氧氣,產生氧氣的量與反應物的質量有關。【解答】A、高錳酸鉀分解制取氧氣會產生二氧化錳,二氧化錳的質量應由0為起點,隨反應進行而增加,最后因反應結束而不變,A不符合題意;B、在雙氧水質量相等的情況下,加有催化劑的生成氧氣速度更快,但最終生成的質量相等,B不符合題意;C、高錳酸鉀分解會產生一部分固體,所以反應結束后會有固體剩余,C不符合題意;D、雙氧水分解產生的氧氣隨反應進行而增加,最后因反應結束而不變,D符合題意;故答案選D。5.(2024八下·臨平期末)如圖1是某人在一次平靜呼吸中肺內氣壓的變化曲線,圖2是模擬膈肌運動的示意圖。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曲線段的變化中,胸廓的體積縮小B.曲線段與甲圖表示的生理活動相同C.乙圖演示呼氣,此時膈肌處于收縮狀態D.B點和點時,肺內氣壓都等于大氣壓【答案】D【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解析】【分析】呼吸運動是指人體胸廓有節律的擴大和縮小的運動,包括吸氣過程和呼氣過程,呼吸運動主要與肋間肌和膈肌的運動有關。人在平靜狀態下,肋間肌收縮時,肋骨向上向下運動,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鏡都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都增大這樣胸廓的容積就增大,肺也隨著擴張,外界空氣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的過 程。相反呼氣與之過程大致相反。【解答】A、圖中AB段肺內氣壓低于大氣壓表示吸氣。吸氣時,肋間肌收縮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鏡都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都增大這樣胸廓的容積就增大,肺也隨著擴張,外界空氣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的過程,A錯誤。B、BC段肺內氣壓高于大氣壓則表示呼氣,肋間肌、膈肌舒張,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徑都縮小,甲表示吸氣,B錯誤。C、 乙圖演示呼氣,此時膈肌處于舒張狀態 ,C錯誤。D、 B點表示吸氣完了的一瞬間,C點表示呼氣完了的一瞬間,肺內氣壓等于大氣壓,D正確。故答案為:D6.(2024八下·海寧期末)小芳做探究性實驗:用稱量法測定鐵在燃燒的產物.發現鐵在足量的中燃燒得到固體.小芳排除了其他因素可能產生的誤差,則她得到的固體產物可能是( ?。?br/>A.和Fe的混合物 B.和FeO的混合物C.和的混合物 D.、FeO和Fe的混合物【答案】C【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鐵在氧氣中燃燒能生成四氧化三鐵,可先計算5.6g鐵在足量的O2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的質量,然后進行比較,得出合理的答案。【解答】設5.6g鐵完全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的質量為x,則有:3Fe+ 2O2 Fe3O4168 2325.6g xx≈7.7g而實際上得到的固體質量為7.82g>7.7g,說明生成的另一物質的含氧量比四氧化三鐵的含氧量高,Fe3O4、FeO、Fe2O3含氧量比較大小,根據鐵原子個數相等將化學式變形,即Fe6O8、Fe6O6、Fe6O9含由些可見,Fe2O3含氧量高于四氧化三鐵,故ABD錯誤,C正確。故答案為:C。7.(2024八下·臨平月考)形成化學觀念是化學學習的任務之一。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微粒觀: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B.守恒觀:12g碳和16g氧氣充分反應,生成28g二氧化碳C.元素觀:水的電解實驗,說明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D.能量觀:化學反應在生成新物質的同時,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答案】B【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A.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B.化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即參加反應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物質的質量之和,是因為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原子的種類、總個數不變。C.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D.化學反應在生成新物質的同時,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解答】 A.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故A正確不合題意;B.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碳和氧氣反應的質量比是12:32,12g碳和16g氧氣充分反應后碳過量,生成小于28g的二氧化碳,故B錯誤符合題意;C. 水的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 ,說明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故C正確不合題意;D.化學反應在生成新物質的同時,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8.(2024八下·臨平月考)取4份等質量的氯酸鉀,向其中3份中分別加入少量等質量的高錳酸鉀、二氧化錳和錳,分別在某溫度下加熱至質量不再改變,測定產生氧氣的質量。然后將剩余固體溶于足量水中,添加過物質的組別試管中均有不溶物,且組成相同。測定結果如下:([提示]在加熱條件下錳和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錳,所有物質中只有二氧化錳不溶于水)組別 ① ② ③ ④加入物質 無 高錳酸鉀 二氧化錳 錳產生氧氣的質量/g 0 m1 m2 m3不溶物的質量/g 0 w1 w2 w3已知m1>m2>m3,下列關于此實驗說法一定正確的是()A.錳的加入不利于氯酸鉀分解制氧氣B.殘留不溶物的質量關系為w1<w2<w3C.高錳酸鉀是氯酸鉀分解制氧氣效果最好的催化劑D.不加入其他物質時,任何條件下,氯酸鉀都不會發生分解【答案】B【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解析】【分析】A.根據錳的性質分析回答此題;B.根據發生的反應分析回答此題;C.根據高錳酸鉀是否發生反應分析回答此題;D.根據催化劑的性質分析回答此題。【解答】 A.錳是與氧氣發生了反應,減少氧氣的生成量,沒有影響氯酸鉀分解產生氧氣,故A錯誤;B.加入等質量的高錳酸鉀、二氧化錳和錳,在②中高錳酸鉀分解產生二氧化錳,③中二氧化錳不參與反應,④中錳和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錳,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①二氧化錳質量小于高錳酸鉀,②中質量不變,③中二氧化錳質量大于錳的質量,所以w1<w2<w3,故B正確;C.高錳酸鉀加熱反應生成二氧化錳、錳酸鉀和氧氣,發生了反應,不能作為催化劑使用,故C錯誤;D.加入其他物質改變反應速率,不加入其他物質,氯酸鉀本身也可以反應,反應速率比較慢,故D錯誤。故選B。9.(2024八下·義烏月考)在不同時刻,某反應中的甲、乙、丙、丁四種物質的質量如下表。已知甲的相對分子質量為丁的2倍,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甲的質量/g 乙的質量/g 丙的質量/g 丁的質量/g反應前 64 10 1 16t時刻 32 a 反應后 0 54 b 0A.生成物只有乙B.a等于 15C.b等于 36D.該反應方程式中甲與丁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2:1【答案】D【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反應后質量增加的屬于生成物,反應后質量減少的屬于反應物,反應后質量不變可能屬于催化劑,進行分析判斷。【解答】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反應前后甲的質量減少了64g-0g=64g,故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甲的質量為64g;同理可以確定乙是生成物,生成的質量為54g-10g=44g;丁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丁的質量為16g-0g=16g。由質量守恒定律,丙應是生成物,且參加反應的質量為64g+16g-44g=36g。A、由上述分析,甲、丁是反應物,乙和丙為生成物,故選項說法錯誤。B、反應中甲、乙的質量比為64g:44g,當參加反應的甲的質量為64g-32g=32g時,生成的乙的質量應為22g,a的質量是22g+10g=32g,故選項說法錯誤。C、b的質量為1g+36g=37g,故選項說法錯誤。D、甲的相對分子質量為丁的2倍,參加反應的甲、丁的質量比為64g:16g=4:1,則該反應方程式中甲與丁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2:1,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D。10.(2024八下·義烏月考)番薯是一種高產且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塊根除了作為主糧外,還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造工業的重要原料。下列有關番薯的內容正確的是( )A.番薯是攀緣莖 B.番薯的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C.栽種番薯幼苗時可適當施肥 D.番薯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土壤【答案】B【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解析】【分析】(1)根據莖的生長方向分為:直立莖、攀緣莖、纏繞莖、匍匐莖等。(2)植物體內主要有兩條運輸管道--導管和篩管。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質。(3)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解答】A、番薯的莖細長,而又柔弱,蔓延生長地面上,屬于匍匐莖,A錯誤。B、番薯的葉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到根,B正確。C、栽種番薯幼苗后大量施肥,會“燒苗”,C錯誤。D、番薯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葉光合作用,D錯誤。故選:B。11.(2023八下·金東期末)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我們要加強大氣質量監測。下列氣體屬于空氣污染物的是( ?。?br/>A.氧氣 B.臭氧 C.二氧化碳 D.水蒸氣【答案】B【知識點】空氣污染與保護;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酸雨、溫室效應、臭氧空洞)【解析】【分析】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顆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等。【解答】A.氧氣是空氣成分,不會造成空氣污染,故A錯誤;B.臭氧是空氣污染物,會造成空氣污染,故B正確;C.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但二氧化碳是空氣的成分之一,不是空氣污染物,故C錯誤;D.水蒸氣是空氣的成分,不會造成空氣污染,故D錯誤。故答案為:B。12.(2024八下·杭州競賽) 取一定質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氣體,通入足量的Ca(OH)2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發現生成的沉淀和所取的混合氣體質量相等。則混合氣體中,碳原子與氧原子的個數比為( )A.1: 2 B.3: 4 C.9: 16 D.16: 9【答案】B【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根據反應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分別設出CO和CO2的質量,利用生成的沉淀質量恰好等于原混合氣體的質量的關系,列出等式,進行解答。【解答】設混合氣體中CO的質量為x,CO2的質量為y。CO2+Ca(OH)2= CaCO3↓+H2O44 100y x+yx:y=14:11由于每個一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個碳原子和1個氧原子,每個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個碳原子和2個氧原子,則碳原子和氧原子的個數比為:。故答案為:B。13.(2024八下·杭州月考)我國科學家研制出利用可見光技術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的復合光催化劑,其催化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中甲、乙反應物的分子個數比為2: 1B.丙物質屬于單質C.丙物質是由一個碳原子和4個氫原子構成D.乙和丙物質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相等【答案】A【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 一定條件下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甲烷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CO2+2H2OCH4+2O2。【解答】 A、該反應中甲、乙反應物的分子個數比為2:1,故選項正確。B、丙物質由2種元素組成,不屬于單質,故選項不正確。C、丙物質的1個分子是由一個碳原子和4個氫原子構成,故選項不正確。D、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價是+4,甲烷中碳元素化合價是-4,故選項不正確。故選:A。14.(2024八下·杭州月考)空氣是一種重要的天然資源,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下列關于空氣中各成分的性質和作用,描述正確的是 ( )A.氧氣性質活潑,不但能支持呼吸,還是一種優質的燃料B.氮氣性質較活潑,是制造化肥、炸藥的重要原料C.各種稀有氣體通電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以用于制霓虹燈D.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溶液呈酸性,空氣中含量增多可能會導致酸雨【答案】C【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氧氣的性質和利用【解析】【分析】A.根據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判斷;B.根據氮氣的性質和用途判斷;C.根據稀有氣體的性質和用途判斷;D.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判斷。【解答】A.氧氣性質活潑,能支持呼吸,但是本身不能燃燒,不能作燃料,故A錯誤;B.氮氣性質比較穩定,是制造化肥、炸藥的重要原料,故B錯誤;C.各種稀有氣體通電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以用于制霓虹燈,故C正確;D.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溶液呈酸性,但是不夠穩定,因此空氣中含量增多不會導致酸雨,故D錯誤。故選C。15.(2024八下·越城月考)1.69g某物質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關于該物質的組成有下列推斷:①一定含C、H; ②一定不含O; ③可能含O; ④一定含O; ⑤分子中C、H的原子個數比為1∶2;⑥分子中C、H的原子個數比為1:4。其中正確的是( ?。?br/>A.①②⑥ B.①②③ C.①③⑥ D.①④⑥【答案】D【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在化學反應中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即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原子的種類、個數不變.【解答】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質量為:4.4g×=1.2g,3.6g水中氫元素的質量為:3.6g×=0.4g,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各種元素的質量相等,則該物質中碳元素的質量為1.2g,氫元素的質量為0.4g,1.2g+0.4g=1.6g<1.69g,所以該物質中含有氧元素的質量為:1.69g-1.6g=0.09g。①一定含C、H,此說法正確;②一定含O,此說法錯誤;③含O,此說法錯誤;④一定含O,此說法正確;⑤分子中C、H的原子個數比為:=1∶4,此說法錯誤;⑥分子中C、H的原子個數比為1:4,此說法正確。故答案為:D。16.(2024八下·越城月考)圖中甲是肺內壓隨時間的變化示意圖,圖乙表示人體膈肌收縮和舒張時在胸腔內的位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A.圖甲曲線ac段表示吸氣B.圖甲曲線ab段時,膈肌處于圖乙所示的B位置C.圖甲曲線ce段表示呼氣D.圖甲曲線de段時,膈肌處于圖乙所示的A位置【答案】B【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解析】【分析】(1)曲線bd段表示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此時,肺內氣體排出,表示呼氣.(2)膈肌從A到B時,吸氣;呼氣完成的瞬間,膈肌處于A狀態;吸氣完成的瞬間,膈肌處于B狀態【解答】A、圖甲曲線ab段、de段肺內氣壓小于大氣壓為吸氣,A錯誤。BD、圖甲曲線ab段、de段肺內氣壓小于大氣壓為吸氣,膈肌處于圖乙所示的B位置。bc段、cd段氣壓大于大氣壓為為呼氣階段,膈肌處于圖乙所示的A位置,B正確,D錯誤。C、bc段、cd段氣壓大于大氣壓為為呼氣階段,C錯誤。故答案為:B。17.(2024八下·越城月考)為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某興趣小組的同學選用了45mL的18×180mm的試管作反應容器和量程體積足夠大的針筒注射器,將白磷放入試管后,橡皮塞塞緊試管,并夾緊彈簧夾。用酒精燈加熱白磷,燃燒結束后,等到試管冷卻后松開彈簧夾,觀察現象。實驗中,可以觀察到活塞從原來的10mL刻度處慢慢前移到約A.1mL刻度 B.5mL刻度 C.9mL刻度 D.8mL刻度【答案】A【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掌握空氣中氧氣體積含量的測定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本題通過實驗的創新,考查同學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解答時,善于抓住題目的要點(試管容積是45mL),才能使解答明晰不亂。1、本題考查了空氣中氧氣體積含量的測定,根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含量分析;2、根據試管的容積為45mL,結合空氣中氧氣含量的知識點進行分析;3、根據所學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含量測定實驗分析,得出正確答案。【解答】實驗后,白磷燃燒消耗了試管中大約五分之一的氧氣,試管中空氣的體積為45mL,含有氧氣約9mL,活塞向左移至約10mL-9mL=1mL刻度處。故答案為:A。18.(2024八下·越城月考)如圖所示為某地某日空氣質量報告,下列敘述與報告內容不相符的是( )A.該日空氣首要污染物是PM10B.該日空氣質量等級屬于輕度污染C.污染物 O3可導致酸雨D.汽車尾氣是污染物SO2和NO2的來源之一【答案】C【知識點】空氣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1、首要污染物的判定空氣質量報告中會列出多種污染物及其對應的空氣質量分指數。首要污染物是指在所有監測的污染物中,空氣質量分指數最大的污染物。通過比較不同污染物的空氣質量分指數大小,能夠確定當天對空氣質量影響最大的污染物,這有助于人們了解主要的空氣污染因素。2、空氣質量等級劃分根據空氣質量分指數的范圍,將空氣質量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如優、良、輕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不同的空氣質量等級對應著不同的健康影響和防護建議,人們可以依據空氣質量等級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護自身健康。例如,在輕度污染時,兒童、老年人及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應減少長時間、高強度的戶外鍛煉。【解答】A. 根據題中信息可知,該日空氣首要污染物是PM10后面的數字是194是最大的,因此它是首要污染物,此選項正確;B. 根據左圖可知,該日空氣質量等級屬于輕度污染,此選項正確;C. 污染物O3不會導致酸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導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此選項錯誤;D. 汽車尾氣是污染物SO2和NO2的來源之一,此選項正確。故答案為:C。19.(2024八下·義烏期中)“化學鏈燃燒”是指燃料不直接與空氣接觸,而是以載氧體在兩個反應器之間的循環來實現燃料較低溫度下燃燒的過程。某“化學鏈燃燒”的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空氣反應器中發生的反應為:2Cu2O+O24CuOB.X中氮氣的含量比空氣中高C.與直接燃燒相比,“化學鏈燃燒”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捕集D.等質量的甲烷直接燃燒比“化學鏈燃燒”消耗氧氣多【答案】D【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氧化反應;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進行分析。【解答】A、由圖可知,空氣反應器中氧化亞銅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Cu2O+O24CuO ,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B、由圖可知,在空氣反應器中,氧氣被消耗,排出氣體X中氮氣的含量比空氣中高,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C、“化學鏈燃燒”法過程中,燃料不直接與空氣接觸,而是以載氧體在兩個反應器之間的循環來實現燃料燃燒,此操作裝置的改變有利于分離和回收比較純凈的二氧化碳,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D、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等質量的甲烷直接燃燒與“化學鏈燃燒”消耗氧氣相等,敘述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20.某植物葉片邊緣呈黃白色,不含葉綠體。將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小時后,切斷部分葉脈,將葉片的部分區域的正反兩面用錫箔紙遮蔽,如圖所示。光照一段時間后去除錫箔紙,用碘染色法處理葉片,觀察葉片a、b、c、d4個部位的顏色,發現只有d顯藍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實驗證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B.對比d a,說明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C.對比d、c,說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D.對比d、b,說明光合作用需要水【答案】B【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分析】《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暗處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葉片→酒精脫色→漂洗加碘→觀察顏色.實驗要點: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變藍色,酒精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關鍵是確定控制實驗變量、設置對照實驗.【解答】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被遮光的部分c沒有光照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未被遮光的部分d能接受光照,能進行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b缺少水分,不能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只有d顯藍色.對比da,有兩個變量水分和葉綠體,不能說明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故答案為:B。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40分)21.(2024八下·三門期末)某小蘇打(主要成分是碳酸氫鈉,化學式NaHCO3),小科為了測定小蘇打中碳酸氫鈉的質量分數,進行以下實驗:稱取15.0g樣品,放入錐形瓶中,測出錐形瓶和樣品的總質量,如圖甲,向錐形瓶中分三次加入50g稀鹽酸溶液,并測出每次充分反應后的總質量,如圖乙-丁。錐形瓶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NaHCO3+HCl=NaCl+CO2↑+H2O,雜質不參與反應,忽略反應過程中水的蒸發和CO2在水中的溶解)。請完成下列各題:(1)錐形瓶內充分反應的判斷依據是 。(2)丁圖中電子秤上的讀數為: 。(3)求樣品中NaHCO3的質量 g。(4)求所用稀鹽酸的質量分數 。【答案】(1)不再有氣泡產生(2)242.3(3)14.7(4)7.3%【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根據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出碳酸氫鈉的質量,進而計算碳酸氫鈉的質量。【解答】(1)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可觀察到有氣泡產生,則錐形瓶內充分反應的判斷依據是不再有氣泡產生,故填:不再有氣泡產生;(2)第一次加入50g稀鹽酸后,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第二次加入50g稀鹽酸后,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每加入50g稀鹽酸,應產生4.4g二氧化碳,第二次加入后,產生了3.3g二氧化碳,說明碳酸氫鈉已經反應完全,則第三次加入稀鹽酸后,稀鹽酸未反應,則此時電子秤上的讀數為:,故填:242.3;(3)由(2)可知,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總質量為7.7g,設參加反應的NaHCO3質量為x。即樣品中NaHCO3質量為14.7g故填:14.7;(4)設50g稀鹽酸中HCl的質量為。則所用稀鹽酸的質量分數為故填:7.3%。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計算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1)設未知量x時,x的后面不要帶單位;(2)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時候,切記嚴格地按照“寫→配→標→注”步驟細心書寫;(3)找質量關系時,最好先找下一行的實際質量關系(即已知量和未知量),然后再對應著找上一行的相對質量關系.并且,切記將它們都寫在相應的化學式的正下方,分居上下兩行 。(1)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可觀察到有氣泡產生,則錐形瓶內充分反應的判斷依據是不再有氣泡產生,故填:不再有氣泡產生;(2)第一次加入50g稀鹽酸后,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第二次加入50g稀鹽酸后,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每加入50g稀鹽酸,應產生4.4g二氧化碳,第二次加入后,產生了3.3g二氧化碳,說明碳酸氫鈉已經反應完全,則第三次加入稀鹽酸后,稀鹽酸未反應,則此時電子秤上的讀數為:,故填:242.3;(3)由(2)可知,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總質量為7.7g,設參加反應的NaHCO3質量為x。即樣品中NaHCO3質量為14.7g故填:14.7;(4)設50g稀鹽酸中HCl的質量為。則所用稀鹽酸的質量分數為故填:7.3%。22.(2024八下·東陽期末)據圖回答問題。(1)實驗室欲制備并收集二氧化碳,需在圖一中選用A、B、D與 (填序號)組合,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圖二是兩套干燥氣體裝置,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的是 (填“甲”或“乙”)。【答案】(1)F;CaCO3+2HCl=CaCl2+H2O+CO2↑(2)甲【知識點】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解析】【分析】 (1)根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物是固體和液體,反應條件是常溫,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溶于水,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進行分析;(2)根據濃硫酸有吸水性,二氧化碳是酸性氣體,不能用堿性干燥劑干燥進行分析【解答】 (1)①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物是碳酸鈣與稀鹽酸,則反應物固體和液體,反應條件是常溫,則發生裝置選擇“固液常溫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溶于水,那么收集選擇向上排空氣法,所以需在圖一中選用A、B、D和F組合。②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3)濃硫酸有吸水性,二氧化碳是酸性氣體,二者不會發生反應,所以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的是甲,不能選擇另一套的原因是堿石灰中的氫氧化鈉以及氧化鈣吸水后會與二氧化碳反應。23.(2024八下·溫州月考)某小組利用天竺葵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1)如圖一所示將天竺葵進行暗處理的目的是 ??;(2)本實驗是研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 ??;(3)圖四中是用 檢驗是否有淀粉產生。【答案】(1)除去天竺葵葉片中原有的淀粉等有機物(2)光(3)碘液【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分析】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綠色植物(包括藻類)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解答】(1) 如圖一所示將天竺葵進行暗處理的目的是除去天竺葵葉片中原有的淀粉等有機物;(2) 本實驗是研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 光,因為進行了遮光和未遮光處理;(3) 圖四中是用碘液檢驗是否有淀粉產生。故答案為:(1)除去天竺葵葉片中原有的淀粉等有機物(2)光(3)碘液24.(2024八下·杭州期中)小科同學利用如圖裝置,進行相關實驗.請回答:(1)實驗過程中,可觀察到氣球體積變化情況是 。(2)實驗結束后,天平仍能保持平衡,請你從微觀的角度解釋 。(3)圖中,錐形瓶中固態物質的質量m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正確的是____。A. B. C. D.【答案】(1)先變大后變小(2)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保持不變(3)C【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根據氣體熱脹冷縮和化學反應引起的瓶內壓強變化進行分析;根據固體的成分進行分析。【解答】(1)反應開始前,裝置內溫度升高,氣體受熱膨脹,故氣球會變大;反應時,白磷能夠消耗空氣中的氧氣,使得裝置內的壓強減小,故又會看到氣球變??;故答案為:先變大后變??;(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保持不變。(3)錐形瓶內的固體成分由白磷變為五氧化二磷,故固體的質量在逐漸變大,等到白磷恰好消耗完裝置內的氧氣的時候,瓶內固體的質量便不再改變;故答案為:C。25.(2024八下·義烏期中)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并收集氧氣。(1)組裝該裝置時,下列儀器用品的組裝順序是 (填序號)。①試管 ②鐵架臺 ③酒精燈 ④木塊(2)實驗中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氣,把一根帶火星的木條伸到集氣瓶口時,沒有復燃。原因可能是 ?。ㄟx填字母)。A.實驗結束時,熄滅酒精燈前沒有先把導管移出水面B.有氣泡冒出時立即進行收集C.導管口沒有放一小團棉花D.收集前集氣瓶中未裝滿水【答案】②④③①;BD【知識點】制取氧氣的原理【解析】【分析】(1)根據制取氧氣實驗過程的知識分析;(2)分析各個選項中的操作對收集到氧氣的純度的影響即可。【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組裝該裝置時“先下后上,先左后右”,故圖中儀器用品的組裝順序是鐵架臺、木塊、酒精燈、試管所,即②④③①;(2)帶火星的木條沒有復燃,說明集氣瓶內氧氣的濃度很小;A.實驗結束時,熄滅酒精燈前沒有先把導管移出水面,不會影響收集氧氣的純度,故A錯誤;B.有氣泡冒出時立即進行收集,里面會混有空氣,那么會導致集氣瓶內氧氣的濃度很小,故B正確;C.導管口沒有放一小團棉花,不會收集到的氧氣會很純,故C錯誤;D.收集前集氣瓶中未裝滿水,會使收集到的氧氣中含有空氣,導致集氣瓶內氧氣的濃度很小,故D正確。故選BD。26.(2024八下·東陽期中)小金利用如圖甲所示裝置(氣密性良好)和試劑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集氣瓶中空氣的體積為,氧氣傳感器測得集氣瓶內氧氣的體積分數變化曲線如圖乙所示。(1)實驗開始時,用酒精燈加熱粗銅絲,其目的是 。(2)反應開始到止水夾打開前,集氣瓶內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3)小金提出“倒吸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除以等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據圖乙分析,此說法 ?。ㄟx填“正確”或“錯誤”),說明理由: 。【答案】引燃白磷;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出熱量;錯誤;白磷不能耗盡裝置中的氧氣【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1)根據銅絲具有良好的導熱性解答;(2)根據白磷燃燒的現象解答;(3)根據乙圖確定白磷停止燃燒時集氣瓶內的氧氣濃度是否為零分析。【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用酒精燈加熱粗銅絲,銅絲的溫度升高,達到白磷的燃點后能夠引燃裝置中的白磷;(2)根據題意可知,反應開始到止水夾打開前,集氣瓶內的白磷燃燒,觀察到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出熱量;(3)根據乙圖可知,當集氣瓶中的氧氣的體積分數降到8.6%時,氧氣的體積分數不再不變,即白磷沒有將集氣瓶中的氧氣耗盡,所以倒吸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除以等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這一說法錯誤。27.(2024八下·杭州期中)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常用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1)A裝置中儀器a的名稱是 。(2)選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時,應選用 作為氣體發生裝置(填字母),其中二氧化錳起 作用。(3)若選用裝置D,采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氧氣應從 ?。ㄌ頱或c)管進入。(4)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和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氨氣。常溫下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氨氣極易溶于水。制取并收集氨氣時,應從如圖中選擇的發生裝置為 (填字母);應選擇的收集裝置是 ?。ㄌ钭帜福?;【答案】(1)分液漏斗(2)A;催化(3)b(4)B;D【知識點】常用儀器的名稱;制取氧氣的原理;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解析】【分析】(1)根據所指儀器的名稱解答;(2)根據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選擇合適的氣體發生裝置;根據催化劑的作用解答;(3)根據向上排空氣法對氣體密度的要求解答;(4)根據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選擇合適的氣體發生裝置,根據生成氣體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收集方法。【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儀器a的名稱是分液漏斗。(2)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反應物為固態和液態,且反應不需加熱,應選用A作為氣體發生裝置。二氧化錳是該反應的催化劑,起催化作用。(3)裝置D為向上排空氣法,氧氣應從長導管b管進入,空氣從短導管c排出;(4)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和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氨氣,故選擇的發生裝置為固固加熱型,即為B。常溫下氨氣的密度比空氣小,氨氣極易溶于水,則選用向下排空氣法,即選擇D。(1)A裝置中儀器a的名稱是分液漏斗。(2)實驗室常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反應不需加熱,應選用A作為氣體發生裝置,其中二氧化錳是該反應的催化劑,起催化作用。(3)若選用裝置D,采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氧氣應從b管進入,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氣體沿b導管進入,集氣瓶中空氣沿c導管逸出。(4)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和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氨氣。常溫下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氨氣極易溶于水。制取并收集氨氣時,應從如圖中選擇的發生裝置為B,該反應需要加熱,選用固固加熱型發生裝置,應選擇的收集裝置是E,因為氨氣極易溶于水且氨氣的密度比空氣小,選用向下排空氣法,也可選擇D,因為氨氣密度比空氣小,氨氣沿c管通入,集氣瓶中的空氣沿b管逸出。28.(2024八下·嘉興期中)我國科研團隊通過電催化結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實現了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第1步是將二氧化碳還原到一氧化碳,第2步是一氧化碳轉化為高純的乙酸,第3步是在乙酸中加入經過基因編輯之后的酵母進行發酵,最后得到葡萄糖和脂肪酸。如圖所示是1、2兩步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1)兩步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改變,請從微觀上解釋: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學性質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答案】(1)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量保持不變,所以物質的總質量不改變(2)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構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所以其化學性質不同【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變化的本質分析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量是否改變即可;(2)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據此分析解答。【解答】(1) 兩步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改變, 則微觀解釋為: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量保持不變,所以物質的總質量不改變。(2)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學性質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構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所以其化學性質不同。(1)由題文可知,兩步反應均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量保持不變,所以物質的總質量不改變,故填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量保持不變,所以物質的總質量不改變。(2)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構成,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構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所以其化學性質不同,故填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構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所以其化學性質不同。29.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袁隆平院士帶領的團隊研發了高產且耐鹽堿的海水稻新品種(如圖Ⅰ)。海水稻具有耐鹽堿性、生育期短、營養豐富等特點,如圖Ⅱ為海水稻葉片內的某些生理過程。(1)圖Ⅱ中甲表示的生理過程是 。(2)圖Ⅱ中的丙過程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是通過圖Ⅲ中的 (填序號)進出植物體的。(3)請寫出有利于海水稻在海邊灘涂鹽堿地生長的特點 ?。▽懗鲆稽c)。【答案】(1)呼吸作用(2)A(3)耐鹽堿性(合理即可)【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2.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在細胞的線粒體里,在氧的作用下,把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生物進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消耗氧,釋放能量,其中的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發出去,大部分的能量用于生物的生命活動的需要。【解答】(1)細胞利用氧氣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圖Ⅱ中甲過程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表示的生理過程是呼吸作用。(2)圖Ⅱ中的丙過程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表示的生理過程是光合作用,是通過圖Ⅲ中A氣孔進出植物體的。(3)海水稻與普通水稻相比,可以節約淡水資源,海水稻可以生活在鹽堿地,因為海水稻具有耐鹽堿性、生育期短等特點。故答案為: (1) 呼吸作用 ; (2) A ; (3) 耐鹽堿性(合理即可) 。30.(2024八下·浙江期末)已知在反應3A+2B=2C+D中,反應物A、B的質量比為3:4。 當反應生成C和D的質量共140g 時,消耗B的質量為 g。【答案】80【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 參加反應的A和B的質量和跟生成C和D的質量和相等。【解答】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m(A)+m(B)=140g因為m(A):m(B)=3:4所以m(B)。31.(2023八下·黃巖期末)圖甲是被子植物葉片上進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物質運輸的方向,字母A表示導管、B表示篩管,代碼Ⅰ、Ⅱ、Ⅲ、Ⅳ表示物質,圖乙表示該植物置于密閉大棚內一天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中的Ⅰ表示的物質為 。(2)二氧化碳和氧氣等氣體通過甲圖中的C (填結構名稱)進出葉片。(3)根據圖乙曲線判斷該植物-天24小時內,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總量與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總量的大小關系,并說明理由 。【答案】(1)水(2)氣孔(3)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總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總量,因為e點的二氧化碳濃度低于a點【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圖甲中Ⅰ水、Ⅱ二氧化碳、Ⅲ有機物、Ⅳ氧氣、C氣孔。 根據被子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及所需物質、生成物質進行解答。【解答】(1)導管能夠運輸水和無機鹽。圖甲中的Ⅰ是由A導管運輸來的,因此,表示的物質為水;(2)C氣孔是氣體交換的窗口,因此,二氧化碳和氧氣等氣體通過甲圖中的C氣孔進出葉片;(3)根據圖乙的曲線可知:植物一天24小時內,e點的二氧化碳濃度低于a點的二氧化碳濃度,因此,判斷植物一天24小時內,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的總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的總量。故答案為:(1)水;(2)氣孔;(3) 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總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總量,因為e點的二氧化碳濃度低于a點 。32.(2023八下·路橋期末)為探究綠色植物的生理活動,某興趣小組設計并完成了以下實驗步驟:①連接實驗裝置,關閉閥門K1和K2后放到黑暗處一晝夜;②將整個裝置移到陽光下照射數小時:③打開閥門K1,將透明塑料袋中的氣體通入甲管中,待氣體收集滿后,打開橡皮塞,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④打開閥門K2,將黑色塑料袋中的氣體通入乙試管進行檢驗;⑤取下兩個塑料袋中的葉片a和葉片b,進行脫色、漂洗處理后,滴加碘液,觀察兩個葉片的顏色變化。(1)步驟①把植物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 。(2)步驟③后,若發現木條復燃,證明植物光合作用產生了 。(3)乙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產生沉淀的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4)步驟⑤后,葉片ab中變藍色的是 。【答案】(1)耗盡葉片原有的淀粉(2)氧氣(3)Ca(OH)2+CO2=CaCO3↓+H2O(4)a【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植物在沒有光照的條件下不進行光合作用,葉片中的淀粉被耗盡,從而使實驗的效果更加明顯;通過對比實驗能夠看出,光合作用能夠生成氧氣,呼吸作用能夠消耗二氧化碳;并且淀粉遇到碘液能夠變藍色。【解答】(1)在步驟①把植物放在黑暗處,在沒有光照的條件下不進行光合作用,在黑暗處就可以耗盡葉片中原有的淀粉;(2)將整個裝置移到陽光下照射數小時,a葉片在透明的塑料袋中,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打開K1,將透明塑料袋中的氣體通入甲管中,待氣體收集滿后,打開橡皮塞,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發現帶火星的木條能夠復燃,就能說明光合作用生成了氧氣;(3)b葉片在黑色塑料袋中,沒有光照,不進行光合作用,但能夠進行呼吸作用,打開閥門K2,將黑色塑料袋中的氣體通入乙試管進行檢驗,能夠發現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產生沉淀是因為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其化學方程式為:Ca(OH)2+CO2=CaCO3↓+H2O;(4)取下兩個塑料袋中的葉片a和葉片b,進行脫色、漂洗處理后,滴加碘液,觀察兩個葉片的顏色變化,能夠發現a葉片能夠變成藍色,b葉片不變藍色。故答案為:(1)耗盡葉片原有的淀粉;(2)氧氣;(3)Ca(OH)2+CO2=CaCO3↓+H2O;(4)a。33.(2023八下·柯橋期中)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號航天員順利入住“天宮”空間站。如圖表示空間站的水氣整合系統,其中“氧氣生成系統”能電解水,產生氫氣和氧氣;另一個“薩巴蒂爾系統”能把氫氣和航天員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液態水和最簡單的有機物X(CH4)。(1)寫出薩巴蒂爾系統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2)水氣整合系統中可循環利用的物質是 。【答案】(1)4H2+CO2=CH4+2H2O(2)H2O【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 (1)根據“薩巴蒂爾系統”能把氫氣和航天員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液態水和最簡單的有機物X(由C、H兩種元素組成)分析;(2)既是反應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質就是可以循環使用的物質。【解答】 (1)最簡單的有機物為甲烷,薩巴蒂爾系統中發生的化學反應為,氫氣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甲烷和水,則反應的方程式為:4H2+CO2=CH4+2H2O;(2)根據流程圖可知,空間站的水氣整合系統中可循環利用的物質是H2O。三、實驗探究題(每空1分,共12分)34.(2024八下·余杭期末)小科在探究“環境因素對菠菜葉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時,設計了如下實驗。【實驗器材】打孔器、菠菜葉、注射器、燒杯、LED燈、秒表、刻度尺、量筒、蒸餾水、2%的溶液【實驗步驟】步驟1:取生長旺盛的菠菜綠葉,用打孔器打出直徑為6mm的葉圓片40片,并用注射器抽去葉圓片內的氣體(抽氣處理使葉圓片內幾乎沒有氣體,在溶液中會下沉)。步驟2:取4只相同規格的燒杯編號甲乙丙丁,配制濃度為0.50%的溶液(可使溶液中的濃度保持恒定),向4只燒杯中各加入20mL;再向各燒杯中放入10片抽氣后的葉圓片(均沉底)。步驟3:取4盞相同規格的冷光源(不會引起溫度變化),將盛葉圓片的4只燒杯置于距光源不同遠近的位置,如圖所示。步驟4:10分鐘后統計4只燒杯中葉圓片浮起的數目。重復多次實驗,計算各組葉圓片浮起數目的平均值。組別 燒杯與LED燈的距離/cm 葉圓片浮起數目的平均值/片甲 5 7.5乙 10 5.0丙 15 4.2丁 20 0.4(1)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 。(2)每組燒杯中放入10片葉圓片而不是1片目的是 。(3)實驗前菠菜是否需要進行暗處理?理由是 。(4)小科根據表格得出光照強度越強,光合作用越強的結論。小明并不贊同,他認為葉圓片浮起可能是因為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機物且產生導致的。請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答案】(1)光照強度是否會影響菠菜葉的光合作用強度(2)避免實驗的偶然性(3)不需要;此實驗是通過生成的氧氣的量來反映光合作用強度的,與是否耗盡原有有機物無關(4)在燒杯中加入20mL濃度為0.5%的碳酸氫鈉溶液,加入10片抽氣后的葉圓片,置于黑暗環境中,10分鐘后統計葉圓片浮起的數目。重復多次實驗,計算葉圓片浮起數目的平均值。若無葉圓片浮起,則說明葉圓片浮起不是因為植物的呼吸作用導致【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利用氧氣和有機物,在活細胞,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1) 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光照強度是否會影響菠菜葉的光合作用強度;(2) 每組燒杯中放入10片葉圓片而不是1片目的是避免實驗的偶然性;(3) 此實驗不需要對實驗前的菠菜進行暗處理;此實驗是通過生成的氧氣的量來反映光合作用強度的,與是否耗盡原有有機物無關(4) 在燒杯中加入20mL濃度為0.5%的碳酸氫鈉溶液,加入10片抽氣后的葉圓片,置于黑暗環境中,10分鐘后統計葉圓片浮起的數目。重復多次實驗,計算葉圓片浮起數目的平均值。若無葉圓片浮起,則說明葉圓片浮起不是因為植物的呼吸作用導致 ;故答案為:(1) 光照強度是否會影響菠菜葉的光合作用強度 (2) 避免實驗的偶然性 (3) 不需要;此實驗是通過生成的氧氣的量來反映光合作用強度的,與是否耗盡原有有機物無關 (4) 在燒杯中加入20mL濃度為0.5%的碳酸氫鈉溶液,加入10片抽氣后的葉圓片,置于黑暗環境中,10分鐘后統計葉圓片浮起的數目。重復多次實驗,計算葉圓片浮起數目的平均值。若無葉圓片浮起,則說明葉圓片浮起不是因為植物的呼吸作用導致35.(2024八下·臨平月考)同學們發現教室內外明暗程度不同,種植的綠蘿植株長勢不同。為了探究光照強度與綠蘿光合作用強度的關系,某興趣小組設計并進行了以下實驗。實驗材料及用具:長勢良好的綠蘿,打孔器,注射器,白熾燈,計時器等。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實驗步驟:①用打孔器在同一葉片打出圓形小葉片45片;②將圓形小葉片置于吸入清水的注射器內,密封狀態下反復拉動活塞,排出圓形小葉片內的氣體,處理后的小葉片全部沉到水底;③在暗處將處理過的圓形小葉片隨機均分到等量富含二氧化碳清水的三個燒杯中;④將這三個燒杯分別放在距離白熾燈15cm、20m、25cm處;⑤觀察并記錄各實驗裝置中圓形小葉片全部浮起所需要的時間。實驗結果:葉片全部浮起所需要的時間,分別為16min、20min和33min。(1)本實驗的變量是 。(2)該實驗的原理是小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后產生 ,從而使葉片上浮。(3)從上面數據可以得出的實驗結論是 。(4)老師看了同學們設計的實驗裝置后建議用LED代替白熾燈,他的理由是 。【答案】(1)光照強度(2)氧氣(3)一定范圍內,綠蘿光合作用強度隨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大(4)實驗存在兩個變量,除了光照強度改變外,也改變了溫度這一因素【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解析】【分析】(1)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該種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實驗變量:也稱自變量,指實驗中由實驗者所操縱的因素或條件。對照試驗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實驗設計中僅僅改編實驗中的某一項變量,其它因子不變,在此條件下,觀察、研究該變量對實驗材料和實驗結果的影響.除了整個實驗過程中欲處理的實驗因素外,其他實驗條件要做到前后一致。)(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葉綠體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過程,影響光合作用效率的環境因素有:光照、溫度、二氧化碳的濃度等。【解答】(1)改變燒杯與燈的距離,是為了改變照射在圓形小葉片上的光照強度;本實驗探究光照強度與綠蘿光合作用強度的關系,變量是光照強度。(2)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后會_上浮,根據上浮所需要的時間來反應光合作用的強度。(3)根據實驗結果“葉片全部浮起所需要的時間,分別為16min、20min和33min", 得出的實驗結論是一定范圍內,綠蘿光合作用強度隨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大。(4)白熾燈會發光也會發熱,燒杯與燈的距離除去改變光照強度外,也改變了溫度這一環境因素。為了控制單一變量,使實驗更加嚴謹,以便得出科學結論,老師建議用LED代替白熾燈,因為LED燈只發光不發熱。36.(2024八下·杭州月考)某興趣小組同學設計了 制備與性質探究的一體化實驗裝置,實驗中所用藥品及裝置連接方案如圖所示。(1)檢查裝置氣密性:連接裝置,裝入藥品前,關閉 打開K2, ,則氣密性良好。(2)實驗一:試管B中加入塊狀大理石,用注射器緩慢注入稀鹽酸,試管B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航又蜷_K1,觀察到下面的蠟燭先熄滅,說明CO2具有 的性質。(3)實驗二:試管中仍有較多氣泡產生時,接著關閉 打開 可觀察到的(4)實驗三:待試管中不產生氣泡,關閉 點燃 C 中的酒精燈微微加熱,對應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答案】(1)向外拉動注射器的活塞(向內推動注射器的活塞),松手后,活塞回到原位置(2)CaCO3+2HCl=CaCl2+CO2 ↑ +H2O;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3)干燥的紫色石蕊試紙不變紅,濕潤的紫色石蕊試紙變紅,澄清石灰水變渾濁(4)H2CO3=H2O+CO2↑【知識點】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解析】【分析】(1)根據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進行分析;(2)①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寫出反應的方程式;②根據實驗現象推測二氧化碳的性質;(3)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分析;(4)根據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書寫化學方程式。【解答】 (1)連接裝置,裝入藥品前,關閉K1、K3,打開K2,往外拉(或往內壓)注射器的活塞,松開手后,活塞回到原位置,則氣密性良好;(2)①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氣體,則反應的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 ↑ +H2O ;②試管B中加入2g碳酸鈉,用注射器緩慢注入30mL稀硫酸,打開K1,觀察到下面的蠟燭先熄滅,說明CO2具有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3)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的碳酸呈酸性,能使濕潤的石蕊試紙變紅,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試管中仍有較多氣泡產生時,接著關閉K1,打開K2、K3,可觀察到的現象有:干燥的石蕊試紙不變色,濕潤的石蕊試紙變紅色,澄清石灰水變渾濁;(4)碳酸不穩定,在微熱的情況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待試管中不產生氣泡,關閉K2,點燃C中的酒精燈微微加熱,對應現象產生的原因是:紅色的石蕊試紙變成紫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H2CO3=H2O+CO2↑ 。四、綜合題(每空1分,共8分)37.(2025八下·余姚開學考)如圖表示大棚內A、B兩種植物的光合速率(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表示)與光照強度的關系曲線。請分析回答:(1)B植物的光合作用開始于 (選填“c點前”、“c點”或“c點后”)(2)若不考慮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影響,則當光照強度為f時,一段時間內,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是 ?。ㄟx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3)在農業生產中要使A植物正常生長,光照強度至少應大于點 【答案】c點前;多于;d【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1)圖中,a、b光照強度是0,二氧化碳吸收量是負值,表明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cd二氧化碳吸收量是0,表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e點植物A、植物B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表明二者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差相等。即圖像與橫坐標的交點為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的點,光合作用開始與交點之前。(2)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部分來自于空氣,部分來自于自身的呼吸作用,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同時,呼吸作用強度越大,生成的二氧化碳越大,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越大,光合作用越強。(3)植物正常生長,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積累有機物,即應大于圖像與橫坐標的交點對應的光照強度。【解答】(1)c點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與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釋放量相等,所以B植物的光合作用開始于c點前。(2)從圖中看出,當光照強度為f時,植物A和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表明植物A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與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釋放量的差等于植物B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與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釋放量的差;光照強度為0時,植物A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比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小,表明植物A的呼吸作用強度大于植物B的呼吸作用強度。因此“若不考慮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影響,則當光照強度為f時,單位時間內”,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是植物A多于植物B。(3)“要使植物A能正常生長”,必須使植物A的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因此大棚內光照強度至少應大于d點。38.(2024八下·越城期末)實驗室有一瓶含少量氯化鉀的氯酸鉀樣品,某項目化學習小組利用該樣品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實驗數據記錄如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a= (2)計算氯酸鉀樣品中氯酸鉀的質量分數(精確到0.1%);(3)計算濾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答案】(1)4.5(2)解:設 氯酸鉀樣品中氯酸鉀的質量分數為x2KClO3 2KCl + 3O2↑245 9615gx 4.8g245:96=15gx:4.8gx=81.7%(3)濾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2)根據生成氧氣質量及方程式中物質間質量關系計算氯酸鉀質量及質量分數分析;(3)根據反應后固體質量與二氧化錳質量計算出氯化鉀質量,再由溶質質量/溶液質量計算所得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分析。【解答】(1)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a=14.7g+4.8g-15g=4.5g。39.硫酸銅溶液對過氧化氫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取一定質量的過氧化氫溶液倒入燒杯中,加入一定質量的硫酸銅溶液,過氧化氫完全分解。有關實驗數據如表所示(不考慮氣體在水中的溶解)。請計算。反應前 反應后實驗數據 燒杯和過氧化氫溶液的質量/g 硫酸銅溶液的質量/g 燒杯和燒杯中溶液的質量/g60 3.3 62.5(1)生成氧氣的質量為 g(2)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答案】(1)0.8(2)解:設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為x。x=1.7 g答: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為1.7 g【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和化學方程式物質質量關系求出未知量。【解答】(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氣的質量為60 g+3.3 g-62.5 g=0.8g。(2)根據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氧氣和水的化學方程式,以及生成氧氣的質量可以計算出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過程見答案,1 / 1浙教版(2025)八下科學第三單元空氣與生命拔高培優試卷B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25八下·義烏期中)科學興趣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改進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膠頭滴管中的水接觸生石灰一段時間后,白磷開始燃燒,待白磷熄滅冷卻至室溫后打開止水夾。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描述正確的是( ?。?br/>A.白磷不足會使測定結果偏大B.滴管中的水和注射器中的水作用相同C.試管中的細沙可防止試管炸裂D.注射器中的活塞先左移再右移,最終停留在10mL刻度處2.(2024八下·浙江期末)下列圖像符合其描述情況的是( )A.①中表示: KMnO4制取氧氣時, MnO2隨著反應進行質量發生的變化B.②中表示:a、b兩試管中分別裝有等質量的雙氧水溶液,并向a試管中放入催化劑后,隨著反應的進行氧氣的生成情況C.③中表示:KMnO4制取氧氣時,試管中剩余的固體隨著反應的進行質量的變化情況D.④中表示:雙氧水制取氧氣時,生成的氧氣質量的變化情況3.(2024八下·嘉善月考)如圖是我國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蓋上時,內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時,只需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吹一吹,可燃物就燃燒起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火折子內部物質是由易燃材料制作而成的B.竹筒帽蓋上時內部不再發生氧化反應C.蓋上竹筒帽的目的是為了完全隔絕氧氣D.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吹一吹,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4.(2024八下·蕭山期末)下列圖像符合描述情況的是( ?。?br/>A.①表示:用制取氧氣時,隨著反應進行,質量發生的變化B.②表示:a、b中裝有等質量的雙氧水,a中有催化劑,隨著反應的進行,氧氣的生成情況C.③表示:用制取氧氣時,隨著反應的進行,試管中剩余的固體質量變化情況D.④表示:用雙氧水制取氧氣時,生成的氧氣質量的變化情況5.(2024八下·臨平期末)如圖1是某人在一次平靜呼吸中肺內氣壓的變化曲線,圖2是模擬膈肌運動的示意圖。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br/>A.曲線段的變化中,胸廓的體積縮小B.曲線段與甲圖表示的生理活動相同C.乙圖演示呼氣,此時膈肌處于收縮狀態D.B點和點時,肺內氣壓都等于大氣壓6.(2024八下·海寧期末)小芳做探究性實驗:用稱量法測定鐵在燃燒的產物.發現鐵在足量的中燃燒得到固體.小芳排除了其他因素可能產生的誤差,則她得到的固體產物可能是( ?。?br/>A.和Fe的混合物 B.和FeO的混合物C.和的混合物 D.、FeO和Fe的混合物7.(2024八下·臨平月考)形成化學觀念是化學學習的任務之一。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微粒觀: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B.守恒觀:12g碳和16g氧氣充分反應,生成28g二氧化碳C.元素觀:水的電解實驗,說明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D.能量觀:化學反應在生成新物質的同時,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8.(2024八下·臨平月考)取4份等質量的氯酸鉀,向其中3份中分別加入少量等質量的高錳酸鉀、二氧化錳和錳,分別在某溫度下加熱至質量不再改變,測定產生氧氣的質量。然后將剩余固體溶于足量水中,添加過物質的組別試管中均有不溶物,且組成相同。測定結果如下:([提示]在加熱條件下錳和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錳,所有物質中只有二氧化錳不溶于水)組別 ① ② ③ ④加入物質 無 高錳酸鉀 二氧化錳 錳產生氧氣的質量/g 0 m1 m2 m3不溶物的質量/g 0 w1 w2 w3已知m1>m2>m3,下列關于此實驗說法一定正確的是()A.錳的加入不利于氯酸鉀分解制氧氣B.殘留不溶物的質量關系為w1<w2<w3C.高錳酸鉀是氯酸鉀分解制氧氣效果最好的催化劑D.不加入其他物質時,任何條件下,氯酸鉀都不會發生分解9.(2024八下·義烏月考)在不同時刻,某反應中的甲、乙、丙、丁四種物質的質量如下表。已知甲的相對分子質量為丁的2倍,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甲的質量/g 乙的質量/g 丙的質量/g 丁的質量/g反應前 64 10 1 16t時刻 32 a 反應后 0 54 b 0A.生成物只有乙B.a等于 15C.b等于 36D.該反應方程式中甲與丁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2:110.(2024八下·義烏月考)番薯是一種高產且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塊根除了作為主糧外,還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造工業的重要原料。下列有關番薯的內容正確的是( )A.番薯是攀緣莖 B.番薯的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C.栽種番薯幼苗時可適當施肥 D.番薯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土壤11.(2023八下·金東期末)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我們要加強大氣質量監測。下列氣體屬于空氣污染物的是( )A.氧氣 B.臭氧 C.二氧化碳 D.水蒸氣12.(2024八下·杭州競賽) 取一定質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氣體,通入足量的Ca(OH)2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發現生成的沉淀和所取的混合氣體質量相等。則混合氣體中,碳原子與氧原子的個數比為( )A.1: 2 B.3: 4 C.9: 16 D.16: 913.(2024八下·杭州月考)我國科學家研制出利用可見光技術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的復合光催化劑,其催化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中甲、乙反應物的分子個數比為2: 1B.丙物質屬于單質C.丙物質是由一個碳原子和4個氫原子構成D.乙和丙物質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相等14.(2024八下·杭州月考)空氣是一種重要的天然資源,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下列關于空氣中各成分的性質和作用,描述正確的是 ( )A.氧氣性質活潑,不但能支持呼吸,還是一種優質的燃料B.氮氣性質較活潑,是制造化肥、炸藥的重要原料C.各種稀有氣體通電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以用于制霓虹燈D.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溶液呈酸性,空氣中含量增多可能會導致酸雨15.(2024八下·越城月考)1.69g某物質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關于該物質的組成有下列推斷:①一定含C、H; ②一定不含O; ③可能含O; ④一定含O; ⑤分子中C、H的原子個數比為1∶2;⑥分子中C、H的原子個數比為1:4。其中正確的是( ?。?br/>A.①②⑥ B.①②③ C.①③⑥ D.①④⑥16.(2024八下·越城月考)圖中甲是肺內壓隨時間的變化示意圖,圖乙表示人體膈肌收縮和舒張時在胸腔內的位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A.圖甲曲線ac段表示吸氣B.圖甲曲線ab段時,膈肌處于圖乙所示的B位置C.圖甲曲線ce段表示呼氣D.圖甲曲線de段時,膈肌處于圖乙所示的A位置17.(2024八下·越城月考)為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某興趣小組的同學選用了45mL的18×180mm的試管作反應容器和量程體積足夠大的針筒注射器,將白磷放入試管后,橡皮塞塞緊試管,并夾緊彈簧夾。用酒精燈加熱白磷,燃燒結束后,等到試管冷卻后松開彈簧夾,觀察現象。實驗中,可以觀察到活塞從原來的10mL刻度處慢慢前移到約A.1mL刻度 B.5mL刻度 C.9mL刻度 D.8mL刻度18.(2024八下·越城月考)如圖所示為某地某日空氣質量報告,下列敘述與報告內容不相符的是( ?。?br/>A.該日空氣首要污染物是PM10B.該日空氣質量等級屬于輕度污染C.污染物 O3可導致酸雨D.汽車尾氣是污染物SO2和NO2的來源之一19.(2024八下·義烏期中)“化學鏈燃燒”是指燃料不直接與空氣接觸,而是以載氧體在兩個反應器之間的循環來實現燃料較低溫度下燃燒的過程。某“化學鏈燃燒”的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空氣反應器中發生的反應為:2Cu2O+O24CuOB.X中氮氣的含量比空氣中高C.與直接燃燒相比,“化學鏈燃燒”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捕集D.等質量的甲烷直接燃燒比“化學鏈燃燒”消耗氧氣多20.某植物葉片邊緣呈黃白色,不含葉綠體。將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小時后,切斷部分葉脈,將葉片的部分區域的正反兩面用錫箔紙遮蔽,如圖所示。光照一段時間后去除錫箔紙,用碘染色法處理葉片,觀察葉片a、b、c、d4個部位的顏色,發現只有d顯藍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實驗證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B.對比d a,說明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C.對比d、c,說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D.對比d、b,說明光合作用需要水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40分)21.(2024八下·三門期末)某小蘇打(主要成分是碳酸氫鈉,化學式NaHCO3),小科為了測定小蘇打中碳酸氫鈉的質量分數,進行以下實驗:稱取15.0g樣品,放入錐形瓶中,測出錐形瓶和樣品的總質量,如圖甲,向錐形瓶中分三次加入50g稀鹽酸溶液,并測出每次充分反應后的總質量,如圖乙-丁。錐形瓶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NaHCO3+HCl=NaCl+CO2↑+H2O,雜質不參與反應,忽略反應過程中水的蒸發和CO2在水中的溶解)。請完成下列各題:(1)錐形瓶內充分反應的判斷依據是 。(2)丁圖中電子秤上的讀數為: 。(3)求樣品中NaHCO3的質量 g。(4)求所用稀鹽酸的質量分數 。22.(2024八下·東陽期末)據圖回答問題。(1)實驗室欲制備并收集二氧化碳,需在圖一中選用A、B、D與 (填序號)組合,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圖二是兩套干燥氣體裝置,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的是 (填“甲”或“乙”)。23.(2024八下·溫州月考)某小組利用天竺葵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1)如圖一所示將天竺葵進行暗處理的目的是 ;(2)本實驗是研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 ?。?br/>(3)圖四中是用 檢驗是否有淀粉產生。24.(2024八下·杭州期中)小科同學利用如圖裝置,進行相關實驗.請回答:(1)實驗過程中,可觀察到氣球體積變化情況是 。(2)實驗結束后,天平仍能保持平衡,請你從微觀的角度解釋 。(3)圖中,錐形瓶中固態物質的質量m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正確的是____。A. B. C. D.25.(2024八下·義烏期中)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并收集氧氣。(1)組裝該裝置時,下列儀器用品的組裝順序是 ?。ㄌ钚蛱枺?br/>①試管 ②鐵架臺 ③酒精燈 ④木塊(2)實驗中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氣,把一根帶火星的木條伸到集氣瓶口時,沒有復燃。原因可能是 ?。ㄟx填字母)。A.實驗結束時,熄滅酒精燈前沒有先把導管移出水面B.有氣泡冒出時立即進行收集C.導管口沒有放一小團棉花D.收集前集氣瓶中未裝滿水26.(2024八下·東陽期中)小金利用如圖甲所示裝置(氣密性良好)和試劑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集氣瓶中空氣的體積為,氧氣傳感器測得集氣瓶內氧氣的體積分數變化曲線如圖乙所示。(1)實驗開始時,用酒精燈加熱粗銅絲,其目的是 。(2)反應開始到止水夾打開前,集氣瓶內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3)小金提出“倒吸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除以等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據圖乙分析,此說法 ?。ㄟx填“正確”或“錯誤”),說明理由: 。27.(2024八下·杭州期中)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常用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1)A裝置中儀器a的名稱是 。(2)選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時,應選用 作為氣體發生裝置(填字母),其中二氧化錳起 作用。(3)若選用裝置D,采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氧氣應從 ?。ㄌ頱或c)管進入。(4)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和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氨氣。常溫下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氨氣極易溶于水。制取并收集氨氣時,應從如圖中選擇的發生裝置為 ?。ㄌ钭帜福?;應選擇的收集裝置是 ?。ㄌ钭帜福?br/>28.(2024八下·嘉興期中)我國科研團隊通過電催化結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實現了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第1步是將二氧化碳還原到一氧化碳,第2步是一氧化碳轉化為高純的乙酸,第3步是在乙酸中加入經過基因編輯之后的酵母進行發酵,最后得到葡萄糖和脂肪酸。如圖所示是1、2兩步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1)兩步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改變,請從微觀上解釋: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學性質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29.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痹∑皆菏繋ьI的團隊研發了高產且耐鹽堿的海水稻新品種(如圖Ⅰ)。海水稻具有耐鹽堿性、生育期短、營養豐富等特點,如圖Ⅱ為海水稻葉片內的某些生理過程。(1)圖Ⅱ中甲表示的生理過程是 。(2)圖Ⅱ中的丙過程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是通過圖Ⅲ中的 (填序號)進出植物體的。(3)請寫出有利于海水稻在海邊灘涂鹽堿地生長的特點 ?。▽懗鲆稽c)。30.(2024八下·浙江期末)已知在反應3A+2B=2C+D中,反應物A、B的質量比為3:4。 當反應生成C和D的質量共140g 時,消耗B的質量為 g。31.(2023八下·黃巖期末)圖甲是被子植物葉片上進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物質運輸的方向,字母A表示導管、B表示篩管,代碼Ⅰ、Ⅱ、Ⅲ、Ⅳ表示物質,圖乙表示該植物置于密閉大棚內一天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中的Ⅰ表示的物質為 。(2)二氧化碳和氧氣等氣體通過甲圖中的C (填結構名稱)進出葉片。(3)根據圖乙曲線判斷該植物-天24小時內,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總量與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總量的大小關系,并說明理由 。32.(2023八下·路橋期末)為探究綠色植物的生理活動,某興趣小組設計并完成了以下實驗步驟:①連接實驗裝置,關閉閥門K1和K2后放到黑暗處一晝夜;②將整個裝置移到陽光下照射數小時:③打開閥門K1,將透明塑料袋中的氣體通入甲管中,待氣體收集滿后,打開橡皮塞,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④打開閥門K2,將黑色塑料袋中的氣體通入乙試管進行檢驗;⑤取下兩個塑料袋中的葉片a和葉片b,進行脫色、漂洗處理后,滴加碘液,觀察兩個葉片的顏色變化。(1)步驟①把植物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 。(2)步驟③后,若發現木條復燃,證明植物光合作用產生了 。(3)乙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產生沉淀的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4)步驟⑤后,葉片ab中變藍色的是 。33.(2023八下·柯橋期中)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號航天員順利入住“天宮”空間站。如圖表示空間站的水氣整合系統,其中“氧氣生成系統”能電解水,產生氫氣和氧氣;另一個“薩巴蒂爾系統”能把氫氣和航天員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液態水和最簡單的有機物X(CH4)。(1)寫出薩巴蒂爾系統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br/>(2)水氣整合系統中可循環利用的物質是 。三、實驗探究題(每空1分,共12分)34.(2024八下·余杭期末)小科在探究“環境因素對菠菜葉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時,設計了如下實驗。【實驗器材】打孔器、菠菜葉、注射器、燒杯、LED燈、秒表、刻度尺、量筒、蒸餾水、2%的溶液【實驗步驟】步驟1:取生長旺盛的菠菜綠葉,用打孔器打出直徑為6mm的葉圓片40片,并用注射器抽去葉圓片內的氣體(抽氣處理使葉圓片內幾乎沒有氣體,在溶液中會下沉)。步驟2:取4只相同規格的燒杯編號甲乙丙丁,配制濃度為0.50%的溶液(可使溶液中的濃度保持恒定),向4只燒杯中各加入20mL;再向各燒杯中放入10片抽氣后的葉圓片(均沉底)。步驟3:取4盞相同規格的冷光源(不會引起溫度變化),將盛葉圓片的4只燒杯置于距光源不同遠近的位置,如圖所示。步驟4:10分鐘后統計4只燒杯中葉圓片浮起的數目。重復多次實驗,計算各組葉圓片浮起數目的平均值。組別 燒杯與LED燈的距離/cm 葉圓片浮起數目的平均值/片甲 5 7.5乙 10 5.0丙 15 4.2丁 20 0.4(1)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 。(2)每組燒杯中放入10片葉圓片而不是1片目的是 。(3)實驗前菠菜是否需要進行暗處理?理由是 。(4)小科根據表格得出光照強度越強,光合作用越強的結論。小明并不贊同,他認為葉圓片浮起可能是因為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機物且產生導致的。請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5.(2024八下·臨平月考)同學們發現教室內外明暗程度不同,種植的綠蘿植株長勢不同。為了探究光照強度與綠蘿光合作用強度的關系,某興趣小組設計并進行了以下實驗。實驗材料及用具:長勢良好的綠蘿,打孔器,注射器,白熾燈,計時器等。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實驗步驟:①用打孔器在同一葉片打出圓形小葉片45片;②將圓形小葉片置于吸入清水的注射器內,密封狀態下反復拉動活塞,排出圓形小葉片內的氣體,處理后的小葉片全部沉到水底;③在暗處將處理過的圓形小葉片隨機均分到等量富含二氧化碳清水的三個燒杯中;④將這三個燒杯分別放在距離白熾燈15cm、20m、25cm處;⑤觀察并記錄各實驗裝置中圓形小葉片全部浮起所需要的時間。實驗結果:葉片全部浮起所需要的時間,分別為16min、20min和33min。(1)本實驗的變量是 。(2)該實驗的原理是小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后產生 ,從而使葉片上浮。(3)從上面數據可以得出的實驗結論是 。(4)老師看了同學們設計的實驗裝置后建議用LED代替白熾燈,他的理由是 。36.(2024八下·杭州月考)某興趣小組同學設計了 制備與性質探究的一體化實驗裝置,實驗中所用藥品及裝置連接方案如圖所示。(1)檢查裝置氣密性:連接裝置,裝入藥品前,關閉 打開K2, ,則氣密性良好。(2)實驗一:試管B中加入塊狀大理石,用注射器緩慢注入稀鹽酸,試管B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接著打開K1,觀察到下面的蠟燭先熄滅,說明CO2具有 的性質。(3)實驗二:試管中仍有較多氣泡產生時,接著關閉 打開 可觀察到的(4)實驗三:待試管中不產生氣泡,關閉 點燃 C 中的酒精燈微微加熱,對應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四、綜合題(每空1分,共8分)37.(2025八下·余姚開學考)如圖表示大棚內A、B兩種植物的光合速率(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表示)與光照強度的關系曲線。請分析回答:(1)B植物的光合作用開始于 (選填“c點前”、“c點”或“c點后”)(2)若不考慮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影響,則當光照強度為f時,一段時間內,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是 ?。ㄟx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3)在農業生產中要使A植物正常生長,光照強度至少應大于點 38.(2024八下·越城期末)實驗室有一瓶含少量氯化鉀的氯酸鉀樣品,某項目化學習小組利用該樣品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實驗數據記錄如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a= (2)計算氯酸鉀樣品中氯酸鉀的質量分數(精確到0.1%);(3)計算濾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39.硫酸銅溶液對過氧化氫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取一定質量的過氧化氫溶液倒入燒杯中,加入一定質量的硫酸銅溶液,過氧化氫完全分解。有關實驗數據如表所示(不考慮氣體在水中的溶解)。請計算。反應前 反應后實驗數據 燒杯和過氧化氫溶液的質量/g 硫酸銅溶液的質量/g 燒杯和燒杯中溶液的質量/g60 3.3 62.5(1)生成氧氣的質量為 g(2)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 A.根據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注意事項來分析;B.根據實驗中水的作用來分析。C.根據細沙的作用來分析;D.根據實驗過程中的壓強變化來分析;【解答】 A.白磷燃燒消耗氧氣,當白磷不足時,不能將試管內的氧氣完全反應掉,測量結果偏小,故A錯誤;B.生石灰遇水會放出大量熱,向燒杯中加水是為了提高燒杯內的溫度,從而達到白磷的著火點;注射器中的水是用于推斷消耗的氧氣的體積,作用不同,故B錯誤;C.白磷燃燒會發出熱量,為防止試管炸裂,可在試管底部放少量細沙,將白磷放在細沙上,故C正確;D.因為實驗中是在白磷熄滅冷卻至室溫后再打開止水夾,因此注射器中的活塞會向左移動,最終停留在10mL刻度處,故D錯誤。故選C。2.【答案】D【知識點】制取氧氣的原理【解析】【分析】 A.KMnO4制取氧氣時,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B.根據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中二氧化錳所起的作用解答;C.根據KMnO4制取氧氣時,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的原理解答;D.根據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立即產生大量的氧氣,直到反應結束,不再發生變化,為一定值。【解答】 A.KMnO4制取氧氣時,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二氧化錳的質量不斷增加,完全反應后質量不變,故A錯誤;B.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中二氧化錳是催化劑,只是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不影響生成氧氣的質量,故B錯誤;C.KMnO4制取氧氣時,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完全反應后,固體質量不為0,故C錯誤;D.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立即產生大量的氧氣,反應不停止,氧氣的質量不斷增加,故D正確。故選D。3.【答案】A【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A、根據火折子內部物質是由易燃材料制作而成的進行分析;B、根據裝在竹筒內的可燃物本身在與少量氧氣進行緩慢燃燒進行分析;C、根據竹筒蓋上蓋子后減少了內部的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進行分析;D、根據吹一吹,增強了空氣的流動進行分析。【解答】A、火折子內部物質是由易燃材料制作而成的,故A正確;B、裝在竹筒內的可燃物本身在與少量氧氣進行緩慢燃燒,發生的是氧化反應,故B錯誤;C、竹筒蓋上蓋子后減少了內部的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使可燃物不能劇烈燃燒,故C錯誤;D、打開蓋子,吹一吹,增強了空氣的流動,增加了氧氣,使可燃物劇烈燃燒,不能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故D錯誤。故選:A。4.【答案】D【知識點】制取氧氣的原理【解析】【分析】一般采用分解反應來制取氧氣,產生氧氣的量與反應物的質量有關。【解答】A、高錳酸鉀分解制取氧氣會產生二氧化錳,二氧化錳的質量應由0為起點,隨反應進行而增加,最后因反應結束而不變,A不符合題意;B、在雙氧水質量相等的情況下,加有催化劑的生成氧氣速度更快,但最終生成的質量相等,B不符合題意;C、高錳酸鉀分解會產生一部分固體,所以反應結束后會有固體剩余,C不符合題意;D、雙氧水分解產生的氧氣隨反應進行而增加,最后因反應結束而不變,D符合題意;故答案選D。5.【答案】D【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解析】【分析】呼吸運動是指人體胸廓有節律的擴大和縮小的運動,包括吸氣過程和呼氣過程,呼吸運動主要與肋間肌和膈肌的運動有關。人在平靜狀態下,肋間肌收縮時,肋骨向上向下運動,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鏡都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都增大這樣胸廓的容積就增大,肺也隨著擴張,外界空氣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的過 程。相反呼氣與之過程大致相反。【解答】A、圖中AB段肺內氣壓低于大氣壓表示吸氣。吸氣時,肋間肌收縮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鏡都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都增大這樣胸廓的容積就增大,肺也隨著擴張,外界空氣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的過程,A錯誤。B、BC段肺內氣壓高于大氣壓則表示呼氣,肋間肌、膈肌舒張,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徑都縮小,甲表示吸氣,B錯誤。C、 乙圖演示呼氣,此時膈肌處于舒張狀態 ,C錯誤。D、 B點表示吸氣完了的一瞬間,C點表示呼氣完了的一瞬間,肺內氣壓等于大氣壓,D正確。故答案為:D6.【答案】C【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鐵在氧氣中燃燒能生成四氧化三鐵,可先計算5.6g鐵在足量的O2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的質量,然后進行比較,得出合理的答案。【解答】設5.6g鐵完全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的質量為x,則有:3Fe+ 2O2 Fe3O4168 2325.6g xx≈7.7g而實際上得到的固體質量為7.82g>7.7g,說明生成的另一物質的含氧量比四氧化三鐵的含氧量高,Fe3O4、FeO、Fe2O3含氧量比較大小,根據鐵原子個數相等將化學式變形,即Fe6O8、Fe6O6、Fe6O9含由些可見,Fe2O3含氧量高于四氧化三鐵,故ABD錯誤,C正確。故答案為:C。7.【答案】B【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A.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B.化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即參加反應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物質的質量之和,是因為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原子的種類、總個數不變。C.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D.化學反應在生成新物質的同時,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解答】 A.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故A正確不合題意;B.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碳和氧氣反應的質量比是12:32,12g碳和16g氧氣充分反應后碳過量,生成小于28g的二氧化碳,故B錯誤符合題意;C. 水的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 ,說明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故C正確不合題意;D.化學反應在生成新物質的同時,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8.【答案】B【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解析】【分析】A.根據錳的性質分析回答此題;B.根據發生的反應分析回答此題;C.根據高錳酸鉀是否發生反應分析回答此題;D.根據催化劑的性質分析回答此題。【解答】 A.錳是與氧氣發生了反應,減少氧氣的生成量,沒有影響氯酸鉀分解產生氧氣,故A錯誤;B.加入等質量的高錳酸鉀、二氧化錳和錳,在②中高錳酸鉀分解產生二氧化錳,③中二氧化錳不參與反應,④中錳和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錳,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①二氧化錳質量小于高錳酸鉀,②中質量不變,③中二氧化錳質量大于錳的質量,所以w1<w2<w3,故B正確;C.高錳酸鉀加熱反應生成二氧化錳、錳酸鉀和氧氣,發生了反應,不能作為催化劑使用,故C錯誤;D.加入其他物質改變反應速率,不加入其他物質,氯酸鉀本身也可以反應,反應速率比較慢,故D錯誤。故選B。9.【答案】D【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反應后質量增加的屬于生成物,反應后質量減少的屬于反應物,反應后質量不變可能屬于催化劑,進行分析判斷。【解答】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反應前后甲的質量減少了64g-0g=64g,故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甲的質量為64g;同理可以確定乙是生成物,生成的質量為54g-10g=44g;丁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丁的質量為16g-0g=16g。由質量守恒定律,丙應是生成物,且參加反應的質量為64g+16g-44g=36g。A、由上述分析,甲、丁是反應物,乙和丙為生成物,故選項說法錯誤。B、反應中甲、乙的質量比為64g:44g,當參加反應的甲的質量為64g-32g=32g時,生成的乙的質量應為22g,a的質量是22g+10g=32g,故選項說法錯誤。C、b的質量為1g+36g=37g,故選項說法錯誤。D、甲的相對分子質量為丁的2倍,參加反應的甲、丁的質量比為64g:16g=4:1,則該反應方程式中甲與丁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2:1,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D。10.【答案】B【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解析】【分析】(1)根據莖的生長方向分為:直立莖、攀緣莖、纏繞莖、匍匐莖等。(2)植物體內主要有兩條運輸管道--導管和篩管。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質。(3)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解答】A、番薯的莖細長,而又柔弱,蔓延生長地面上,屬于匍匐莖,A錯誤。B、番薯的葉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到根,B正確。C、栽種番薯幼苗后大量施肥,會“燒苗”,C錯誤。D、番薯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葉光合作用,D錯誤。故選:B。11.【答案】B【知識點】空氣污染與保護;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酸雨、溫室效應、臭氧空洞)【解析】【分析】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顆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等。【解答】A.氧氣是空氣成分,不會造成空氣污染,故A錯誤;B.臭氧是空氣污染物,會造成空氣污染,故B正確;C.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但二氧化碳是空氣的成分之一,不是空氣污染物,故C錯誤;D.水蒸氣是空氣的成分,不會造成空氣污染,故D錯誤。故答案為:B。12.【答案】B【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根據反應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分別設出CO和CO2的質量,利用生成的沉淀質量恰好等于原混合氣體的質量的關系,列出等式,進行解答。【解答】設混合氣體中CO的質量為x,CO2的質量為y。CO2+Ca(OH)2= CaCO3↓+H2O44 100y x+yx:y=14:11由于每個一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個碳原子和1個氧原子,每個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個碳原子和2個氧原子,則碳原子和氧原子的個數比為:。故答案為:B。13.【答案】A【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 一定條件下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甲烷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CO2+2H2OCH4+2O2。【解答】 A、該反應中甲、乙反應物的分子個數比為2:1,故選項正確。B、丙物質由2種元素組成,不屬于單質,故選項不正確。C、丙物質的1個分子是由一個碳原子和4個氫原子構成,故選項不正確。D、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價是+4,甲烷中碳元素化合價是-4,故選項不正確。故選:A。14.【答案】C【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氧氣的性質和利用【解析】【分析】A.根據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判斷;B.根據氮氣的性質和用途判斷;C.根據稀有氣體的性質和用途判斷;D.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判斷。【解答】A.氧氣性質活潑,能支持呼吸,但是本身不能燃燒,不能作燃料,故A錯誤;B.氮氣性質比較穩定,是制造化肥、炸藥的重要原料,故B錯誤;C.各種稀有氣體通電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以用于制霓虹燈,故C正確;D.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溶液呈酸性,但是不夠穩定,因此空氣中含量增多不會導致酸雨,故D錯誤。故選C。15.【答案】D【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在化學反應中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即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原子的種類、個數不變.【解答】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質量為:4.4g×=1.2g,3.6g水中氫元素的質量為:3.6g×=0.4g,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各種元素的質量相等,則該物質中碳元素的質量為1.2g,氫元素的質量為0.4g,1.2g+0.4g=1.6g<1.69g,所以該物質中含有氧元素的質量為:1.69g-1.6g=0.09g。①一定含C、H,此說法正確;②一定含O,此說法錯誤;③含O,此說法錯誤;④一定含O,此說法正確;⑤分子中C、H的原子個數比為:=1∶4,此說法錯誤;⑥分子中C、H的原子個數比為1:4,此說法正確。故答案為:D。16.【答案】B【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解析】【分析】(1)曲線bd段表示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此時,肺內氣體排出,表示呼氣.(2)膈肌從A到B時,吸氣;呼氣完成的瞬間,膈肌處于A狀態;吸氣完成的瞬間,膈肌處于B狀態【解答】A、圖甲曲線ab段、de段肺內氣壓小于大氣壓為吸氣,A錯誤。BD、圖甲曲線ab段、de段肺內氣壓小于大氣壓為吸氣,膈肌處于圖乙所示的B位置。bc段、cd段氣壓大于大氣壓為為呼氣階段,膈肌處于圖乙所示的A位置,B正確,D錯誤。C、bc段、cd段氣壓大于大氣壓為為呼氣階段,C錯誤。故答案為:B。17.【答案】A【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掌握空氣中氧氣體積含量的測定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本題通過實驗的創新,考查同學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解答時,善于抓住題目的要點(試管容積是45mL),才能使解答明晰不亂。1、本題考查了空氣中氧氣體積含量的測定,根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含量分析;2、根據試管的容積為45mL,結合空氣中氧氣含量的知識點進行分析;3、根據所學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含量測定實驗分析,得出正確答案。【解答】實驗后,白磷燃燒消耗了試管中大約五分之一的氧氣,試管中空氣的體積為45mL,含有氧氣約9mL,活塞向左移至約10mL-9mL=1mL刻度處。故答案為:A。18.【答案】C【知識點】空氣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1、首要污染物的判定空氣質量報告中會列出多種污染物及其對應的空氣質量分指數。首要污染物是指在所有監測的污染物中,空氣質量分指數最大的污染物。通過比較不同污染物的空氣質量分指數大小,能夠確定當天對空氣質量影響最大的污染物,這有助于人們了解主要的空氣污染因素。2、空氣質量等級劃分根據空氣質量分指數的范圍,將空氣質量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如優、良、輕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不同的空氣質量等級對應著不同的健康影響和防護建議,人們可以依據空氣質量等級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護自身健康。例如,在輕度污染時,兒童、老年人及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應減少長時間、高強度的戶外鍛煉。【解答】A. 根據題中信息可知,該日空氣首要污染物是PM10后面的數字是194是最大的,因此它是首要污染物,此選項正確;B. 根據左圖可知,該日空氣質量等級屬于輕度污染,此選項正確;C. 污染物O3不會導致酸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導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此選項錯誤;D. 汽車尾氣是污染物SO2和NO2的來源之一,此選項正確。故答案為:C。19.【答案】D【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氧化反應;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進行分析。【解答】A、由圖可知,空氣反應器中氧化亞銅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Cu2O+O24CuO ,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B、由圖可知,在空氣反應器中,氧氣被消耗,排出氣體X中氮氣的含量比空氣中高,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C、“化學鏈燃燒”法過程中,燃料不直接與空氣接觸,而是以載氧體在兩個反應器之間的循環來實現燃料燃燒,此操作裝置的改變有利于分離和回收比較純凈的二氧化碳,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D、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等質量的甲烷直接燃燒與“化學鏈燃燒”消耗氧氣相等,敘述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20.【答案】B【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分析】《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暗處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葉片→酒精脫色→漂洗加碘→觀察顏色.實驗要點: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變藍色,酒精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關鍵是確定控制實驗變量、設置對照實驗.【解答】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被遮光的部分c沒有光照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未被遮光的部分d能接受光照,能進行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b缺少水分,不能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只有d顯藍色.對比da,有兩個變量水分和葉綠體,不能說明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故答案為:B。21.【答案】(1)不再有氣泡產生(2)242.3(3)14.7(4)7.3%【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根據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出碳酸氫鈉的質量,進而計算碳酸氫鈉的質量。【解答】(1)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可觀察到有氣泡產生,則錐形瓶內充分反應的判斷依據是不再有氣泡產生,故填:不再有氣泡產生;(2)第一次加入50g稀鹽酸后,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第二次加入50g稀鹽酸后,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每加入50g稀鹽酸,應產生4.4g二氧化碳,第二次加入后,產生了3.3g二氧化碳,說明碳酸氫鈉已經反應完全,則第三次加入稀鹽酸后,稀鹽酸未反應,則此時電子秤上的讀數為:,故填:242.3;(3)由(2)可知,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總質量為7.7g,設參加反應的NaHCO3質量為x。即樣品中NaHCO3質量為14.7g故填:14.7;(4)設50g稀鹽酸中HCl的質量為。則所用稀鹽酸的質量分數為故填:7.3%。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計算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1)設未知量x時,x的后面不要帶單位;(2)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時候,切記嚴格地按照“寫→配→標→注”步驟細心書寫;(3)找質量關系時,最好先找下一行的實際質量關系(即已知量和未知量),然后再對應著找上一行的相對質量關系.并且,切記將它們都寫在相應的化學式的正下方,分居上下兩行 。(1)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可觀察到有氣泡產生,則錐形瓶內充分反應的判斷依據是不再有氣泡產生,故填:不再有氣泡產生;(2)第一次加入50g稀鹽酸后,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第二次加入50g稀鹽酸后,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每加入50g稀鹽酸,應產生4.4g二氧化碳,第二次加入后,產生了3.3g二氧化碳,說明碳酸氫鈉已經反應完全,則第三次加入稀鹽酸后,稀鹽酸未反應,則此時電子秤上的讀數為:,故填:242.3;(3)由(2)可知,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總質量為7.7g,設參加反應的NaHCO3質量為x。即樣品中NaHCO3質量為14.7g故填:14.7;(4)設50g稀鹽酸中HCl的質量為。則所用稀鹽酸的質量分數為故填:7.3%。22.【答案】(1)F;CaCO3+2HCl=CaCl2+H2O+CO2↑(2)甲【知識點】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解析】【分析】 (1)根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物是固體和液體,反應條件是常溫,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溶于水,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進行分析;(2)根據濃硫酸有吸水性,二氧化碳是酸性氣體,不能用堿性干燥劑干燥進行分析【解答】 (1)①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物是碳酸鈣與稀鹽酸,則反應物固體和液體,反應條件是常溫,則發生裝置選擇“固液常溫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溶于水,那么收集選擇向上排空氣法,所以需在圖一中選用A、B、D和F組合。②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3)濃硫酸有吸水性,二氧化碳是酸性氣體,二者不會發生反應,所以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的是甲,不能選擇另一套的原因是堿石灰中的氫氧化鈉以及氧化鈣吸水后會與二氧化碳反應。23.【答案】(1)除去天竺葵葉片中原有的淀粉等有機物(2)光(3)碘液【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分析】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綠色植物(包括藻類)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解答】(1) 如圖一所示將天竺葵進行暗處理的目的是除去天竺葵葉片中原有的淀粉等有機物;(2) 本實驗是研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 光,因為進行了遮光和未遮光處理;(3) 圖四中是用碘液檢驗是否有淀粉產生。故答案為:(1)除去天竺葵葉片中原有的淀粉等有機物(2)光(3)碘液24.【答案】(1)先變大后變小(2)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保持不變(3)C【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根據氣體熱脹冷縮和化學反應引起的瓶內壓強變化進行分析;根據固體的成分進行分析。【解答】(1)反應開始前,裝置內溫度升高,氣體受熱膨脹,故氣球會變大;反應時,白磷能夠消耗空氣中的氧氣,使得裝置內的壓強減小,故又會看到氣球變?。还蚀鸢笧椋合茸兇蠛笞冃?;(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保持不變。(3)錐形瓶內的固體成分由白磷變為五氧化二磷,故固體的質量在逐漸變大,等到白磷恰好消耗完裝置內的氧氣的時候,瓶內固體的質量便不再改變;故答案為:C。25.【答案】②④③①;BD【知識點】制取氧氣的原理【解析】【分析】(1)根據制取氧氣實驗過程的知識分析;(2)分析各個選項中的操作對收集到氧氣的純度的影響即可。【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組裝該裝置時“先下后上,先左后右”,故圖中儀器用品的組裝順序是鐵架臺、木塊、酒精燈、試管所,即②④③①;(2)帶火星的木條沒有復燃,說明集氣瓶內氧氣的濃度很?。?br/>A.實驗結束時,熄滅酒精燈前沒有先把導管移出水面,不會影響收集氧氣的純度,故A錯誤;B.有氣泡冒出時立即進行收集,里面會混有空氣,那么會導致集氣瓶內氧氣的濃度很小,故B正確;C.導管口沒有放一小團棉花,不會收集到的氧氣會很純,故C錯誤;D.收集前集氣瓶中未裝滿水,會使收集到的氧氣中含有空氣,導致集氣瓶內氧氣的濃度很小,故D正確。故選BD。26.【答案】引燃白磷;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出熱量;錯誤;白磷不能耗盡裝置中的氧氣【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1)根據銅絲具有良好的導熱性解答;(2)根據白磷燃燒的現象解答;(3)根據乙圖確定白磷停止燃燒時集氣瓶內的氧氣濃度是否為零分析。【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用酒精燈加熱粗銅絲,銅絲的溫度升高,達到白磷的燃點后能夠引燃裝置中的白磷;(2)根據題意可知,反應開始到止水夾打開前,集氣瓶內的白磷燃燒,觀察到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出熱量;(3)根據乙圖可知,當集氣瓶中的氧氣的體積分數降到8.6%時,氧氣的體積分數不再不變,即白磷沒有將集氣瓶中的氧氣耗盡,所以倒吸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除以等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這一說法錯誤。27.【答案】(1)分液漏斗(2)A;催化(3)b(4)B;D【知識點】常用儀器的名稱;制取氧氣的原理;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解析】【分析】(1)根據所指儀器的名稱解答;(2)根據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選擇合適的氣體發生裝置;根據催化劑的作用解答;(3)根據向上排空氣法對氣體密度的要求解答;(4)根據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選擇合適的氣體發生裝置,根據生成氣體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收集方法。【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儀器a的名稱是分液漏斗。(2)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反應物為固態和液態,且反應不需加熱,應選用A作為氣體發生裝置。二氧化錳是該反應的催化劑,起催化作用。(3)裝置D為向上排空氣法,氧氣應從長導管b管進入,空氣從短導管c排出;(4)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和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氨氣,故選擇的發生裝置為固固加熱型,即為B。常溫下氨氣的密度比空氣小,氨氣極易溶于水,則選用向下排空氣法,即選擇D。(1)A裝置中儀器a的名稱是分液漏斗。(2)實驗室常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反應不需加熱,應選用A作為氣體發生裝置,其中二氧化錳是該反應的催化劑,起催化作用。(3)若選用裝置D,采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氧氣應從b管進入,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氣體沿b導管進入,集氣瓶中空氣沿c導管逸出。(4)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和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氨氣。常溫下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氨氣極易溶于水。制取并收集氨氣時,應從如圖中選擇的發生裝置為B,該反應需要加熱,選用固固加熱型發生裝置,應選擇的收集裝置是E,因為氨氣極易溶于水且氨氣的密度比空氣小,選用向下排空氣法,也可選擇D,因為氨氣密度比空氣小,氨氣沿c管通入,集氣瓶中的空氣沿b管逸出。28.【答案】(1)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量保持不變,所以物質的總質量不改變(2)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構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所以其化學性質不同【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變化的本質分析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量是否改變即可;(2)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據此分析解答。【解答】(1) 兩步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改變, 則微觀解釋為: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量保持不變,所以物質的總質量不改變。(2)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學性質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構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所以其化學性質不同。(1)由題文可知,兩步反應均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量保持不變,所以物質的總質量不改變,故填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量保持不變,所以物質的總質量不改變。(2)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構成,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構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所以其化學性質不同,故填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構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所以其化學性質不同。29.【答案】(1)呼吸作用(2)A(3)耐鹽堿性(合理即可)【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2.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在細胞的線粒體里,在氧的作用下,把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生物進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消耗氧,釋放能量,其中的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發出去,大部分的能量用于生物的生命活動的需要。【解答】(1)細胞利用氧氣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圖Ⅱ中甲過程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表示的生理過程是呼吸作用。(2)圖Ⅱ中的丙過程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表示的生理過程是光合作用,是通過圖Ⅲ中A氣孔進出植物體的。(3)海水稻與普通水稻相比,可以節約淡水資源,海水稻可以生活在鹽堿地,因為海水稻具有耐鹽堿性、生育期短等特點。故答案為: (1) 呼吸作用 ; (2) A ; (3) 耐鹽堿性(合理即可) 。30.【答案】80【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 參加反應的A和B的質量和跟生成C和D的質量和相等。【解答】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m(A)+m(B)=140g因為m(A):m(B)=3:4所以m(B)。31.【答案】(1)水(2)氣孔(3)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總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總量,因為e點的二氧化碳濃度低于a點【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圖甲中Ⅰ水、Ⅱ二氧化碳、Ⅲ有機物、Ⅳ氧氣、C氣孔。 根據被子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及所需物質、生成物質進行解答。【解答】(1)導管能夠運輸水和無機鹽。圖甲中的Ⅰ是由A導管運輸來的,因此,表示的物質為水;(2)C氣孔是氣體交換的窗口,因此,二氧化碳和氧氣等氣體通過甲圖中的C氣孔進出葉片;(3)根據圖乙的曲線可知:植物一天24小時內,e點的二氧化碳濃度低于a點的二氧化碳濃度,因此,判斷植物一天24小時內,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的總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的總量。故答案為:(1)水;(2)氣孔;(3) 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總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總量,因為e點的二氧化碳濃度低于a點 。32.【答案】(1)耗盡葉片原有的淀粉(2)氧氣(3)Ca(OH)2+CO2=CaCO3↓+H2O(4)a【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植物在沒有光照的條件下不進行光合作用,葉片中的淀粉被耗盡,從而使實驗的效果更加明顯;通過對比實驗能夠看出,光合作用能夠生成氧氣,呼吸作用能夠消耗二氧化碳;并且淀粉遇到碘液能夠變藍色。【解答】(1)在步驟①把植物放在黑暗處,在沒有光照的條件下不進行光合作用,在黑暗處就可以耗盡葉片中原有的淀粉;(2)將整個裝置移到陽光下照射數小時,a葉片在透明的塑料袋中,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打開K1,將透明塑料袋中的氣體通入甲管中,待氣體收集滿后,打開橡皮塞,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發現帶火星的木條能夠復燃,就能說明光合作用生成了氧氣;(3)b葉片在黑色塑料袋中,沒有光照,不進行光合作用,但能夠進行呼吸作用,打開閥門K2,將黑色塑料袋中的氣體通入乙試管進行檢驗,能夠發現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產生沉淀是因為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其化學方程式為:Ca(OH)2+CO2=CaCO3↓+H2O;(4)取下兩個塑料袋中的葉片a和葉片b,進行脫色、漂洗處理后,滴加碘液,觀察兩個葉片的顏色變化,能夠發現a葉片能夠變成藍色,b葉片不變藍色。故答案為:(1)耗盡葉片原有的淀粉;(2)氧氣;(3)Ca(OH)2+CO2=CaCO3↓+H2O;(4)a。33.【答案】(1)4H2+CO2=CH4+2H2O(2)H2O【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 (1)根據“薩巴蒂爾系統”能把氫氣和航天員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液態水和最簡單的有機物X(由C、H兩種元素組成)分析;(2)既是反應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質就是可以循環使用的物質。【解答】 (1)最簡單的有機物為甲烷,薩巴蒂爾系統中發生的化學反應為,氫氣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甲烷和水,則反應的方程式為:4H2+CO2=CH4+2H2O;(2)根據流程圖可知,空間站的水氣整合系統中可循環利用的物質是H2O。34.【答案】(1)光照強度是否會影響菠菜葉的光合作用強度(2)避免實驗的偶然性(3)不需要;此實驗是通過生成的氧氣的量來反映光合作用強度的,與是否耗盡原有有機物無關(4)在燒杯中加入20mL濃度為0.5%的碳酸氫鈉溶液,加入10片抽氣后的葉圓片,置于黑暗環境中,10分鐘后統計葉圓片浮起的數目。重復多次實驗,計算葉圓片浮起數目的平均值。若無葉圓片浮起,則說明葉圓片浮起不是因為植物的呼吸作用導致【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利用氧氣和有機物,在活細胞,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1) 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光照強度是否會影響菠菜葉的光合作用強度;(2) 每組燒杯中放入10片葉圓片而不是1片目的是避免實驗的偶然性;(3) 此實驗不需要對實驗前的菠菜進行暗處理;此實驗是通過生成的氧氣的量來反映光合作用強度的,與是否耗盡原有有機物無關(4) 在燒杯中加入20mL濃度為0.5%的碳酸氫鈉溶液,加入10片抽氣后的葉圓片,置于黑暗環境中,10分鐘后統計葉圓片浮起的數目。重復多次實驗,計算葉圓片浮起數目的平均值。若無葉圓片浮起,則說明葉圓片浮起不是因為植物的呼吸作用導致 ;故答案為:(1) 光照強度是否會影響菠菜葉的光合作用強度 (2) 避免實驗的偶然性 (3) 不需要;此實驗是通過生成的氧氣的量來反映光合作用強度的,與是否耗盡原有有機物無關 (4) 在燒杯中加入20mL濃度為0.5%的碳酸氫鈉溶液,加入10片抽氣后的葉圓片,置于黑暗環境中,10分鐘后統計葉圓片浮起的數目。重復多次實驗,計算葉圓片浮起數目的平均值。若無葉圓片浮起,則說明葉圓片浮起不是因為植物的呼吸作用導致35.【答案】(1)光照強度(2)氧氣(3)一定范圍內,綠蘿光合作用強度隨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大(4)實驗存在兩個變量,除了光照強度改變外,也改變了溫度這一因素【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解析】【分析】(1)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該種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實驗變量:也稱自變量,指實驗中由實驗者所操縱的因素或條件。對照試驗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實驗設計中僅僅改編實驗中的某一項變量,其它因子不變,在此條件下,觀察、研究該變量對實驗材料和實驗結果的影響.除了整個實驗過程中欲處理的實驗因素外,其他實驗條件要做到前后一致。)(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葉綠體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過程,影響光合作用效率的環境因素有:光照、溫度、二氧化碳的濃度等。【解答】(1)改變燒杯與燈的距離,是為了改變照射在圓形小葉片上的光照強度;本實驗探究光照強度與綠蘿光合作用強度的關系,變量是光照強度。(2)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后會_上浮,根據上浮所需要的時間來反應光合作用的強度。(3)根據實驗結果“葉片全部浮起所需要的時間,分別為16min、20min和33min", 得出的實驗結論是一定范圍內,綠蘿光合作用強度隨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大。(4)白熾燈會發光也會發熱,燒杯與燈的距離除去改變光照強度外,也改變了溫度這一環境因素。為了控制單一變量,使實驗更加嚴謹,以便得出科學結論,老師建議用LED代替白熾燈,因為LED燈只發光不發熱。36.【答案】(1)向外拉動注射器的活塞(向內推動注射器的活塞),松手后,活塞回到原位置(2)CaCO3+2HCl=CaCl2+CO2 ↑ +H2O;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3)干燥的紫色石蕊試紙不變紅,濕潤的紫色石蕊試紙變紅,澄清石灰水變渾濁(4)H2CO3=H2O+CO2↑【知識點】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解析】【分析】(1)根據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進行分析;(2)①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寫出反應的方程式;②根據實驗現象推測二氧化碳的性質;(3)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分析;(4)根據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書寫化學方程式。【解答】 (1)連接裝置,裝入藥品前,關閉K1、K3,打開K2,往外拉(或往內壓)注射器的活塞,松開手后,活塞回到原位置,則氣密性良好;(2)①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氣體,則反應的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 ↑ +H2O ;②試管B中加入2g碳酸鈉,用注射器緩慢注入30mL稀硫酸,打開K1,觀察到下面的蠟燭先熄滅,說明CO2具有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3)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的碳酸呈酸性,能使濕潤的石蕊試紙變紅,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試管中仍有較多氣泡產生時,接著關閉K1,打開K2、K3,可觀察到的現象有:干燥的石蕊試紙不變色,濕潤的石蕊試紙變紅色,澄清石灰水變渾濁;(4)碳酸不穩定,在微熱的情況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待試管中不產生氣泡,關閉K2,點燃C中的酒精燈微微加熱,對應現象產生的原因是:紅色的石蕊試紙變成紫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H2CO3=H2O+CO2↑ 。37.【答案】c點前;多于;d【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1)圖中,a、b光照強度是0,二氧化碳吸收量是負值,表明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cd二氧化碳吸收量是0,表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e點植物A、植物B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表明二者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差相等。即圖像與橫坐標的交點為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的點,光合作用開始與交點之前。(2)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部分來自于空氣,部分來自于自身的呼吸作用,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同時,呼吸作用強度越大,生成的二氧化碳越大,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越大,光合作用越強。(3)植物正常生長,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積累有機物,即應大于圖像與橫坐標的交點對應的光照強度?!窘獯稹浚?)c點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與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釋放量相等,所以B植物的光合作用開始于c點前。(2)從圖中看出,當光照強度為f時,植物A和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表明植物A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與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釋放量的差等于植物B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與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釋放量的差;光照強度為0時,植物A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比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小,表明植物A的呼吸作用強度大于植物B的呼吸作用強度。因此“若不考慮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影響,則當光照強度為f時,單位時間內”,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是植物A多于植物B。(3)“要使植物A能正常生長”,必須使植物A的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因此大棚內光照強度至少應大于d點。38.【答案】(1)4.5(2)解:設 氯酸鉀樣品中氯酸鉀的質量分數為x2KClO3 2KCl + 3O2↑245 9615gx 4.8g245:96=15gx:4.8gx=81.7%(3)濾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2)根據生成氧氣質量及方程式中物質間質量關系計算氯酸鉀質量及質量分數分析;(3)根據反應后固體質量與二氧化錳質量計算出氯化鉀質量,再由溶質質量/溶液質量計算所得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分析。【解答】(1)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a=14.7g+4.8g-15g=4.5g。39.【答案】(1)0.8(2)解:設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為x。x=1.7 g答: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為1.7 g【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和化學方程式物質質量關系求出未知量。【解答】(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氣的質量為60 g+3.3 g-62.5 g=0.8g。(2)根據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氧氣和水的化學方程式,以及生成氧氣的質量可以計算出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過程見答案,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教版(2025)八下科學第三單元空氣與生命拔高培優試卷B卷(學生版).docx 浙教版(2025)八下科學第三單元空氣與生命拔高培優試卷B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