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柏樹片2025年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柏樹片2025年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

資源簡介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柏樹片2025年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
1.(2025·涼州模擬)古埃及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法老”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具有無上的權威和無限權力。能集中體現這種社會狀況的是(  )
A.民主政治的實行 B.太陽歷的發明
C.象形文字的創造 D.金字塔的修建
【答案】D
【知識點】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古埃及的國王稱“法老”。法老作為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D項正確;
古埃及實行集權統治,不是民主政治,排除A項;
古埃及發明了太陽歷,是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但是與法老的權力無關,排除B項;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但是與法老的權力無關,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埃及金字塔的內容的相關史實。
2.(2025·涼州模擬)喬達摩·悉達多教導人們尋求救贖的途徑:不應該通過苦行和遵從宗教儀式禮節,而應該通過仁慈、憐憫地對待所有有生命的眾生來實現。由此可見,他宣揚(  )
A.君權神授 B.苦行禁欲 C.眾生平等 D.人文主義
【答案】C
【知識點】佛教的創立與傳播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佛教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宣揚“忍耐順從”,提倡禁欲修行,主張“眾生平等”。結合題干“喬達摩·悉達多教導人們尋求救贖的途徑:不應該通過苦行和遵從宗教儀式禮節,而應該通過仁慈、憐憫地對待所有有生命的眾生來實現”可見,喬達摩·悉達多宣揚“眾生平等”,C項正確;
君權神授 是一種古代政治理論,主要用于鞏固封建君主的統治合法性,排除A項;
苦行禁欲,與題干信息“應該通過仁慈、憐憫地對待所有有生命的眾生來實現”不符,排除B項;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3.(2025·涼州模擬)黑格爾曾說,古希臘是“整個歐洲人的精神家園,在這個精神家園內,歐洲人盛開出奪目的鮮花”。黑格爾所說的“精神”指的是(  )
A.印度種姓制度 B.古代基督宗教
C.雅典民主政治 D.羅馬法律體系
【答案】C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希臘被稱為“歐洲文明的搖籃”,特別是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制度,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建設具有重要影響,現在很多民主原則,都是源于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因此黑格爾說的“精神”是指雅典民主政治,C項正確;
印度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與古希臘無關,排除A項;
古代基督宗教起源于西亞,成為羅馬國教,不是古希臘創造的,排除B項;
羅馬法律體系與古希臘無關,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該題考查學生對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根據題意對應選項進行選擇,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選項較容易理解,難度適中。
4.(2025·涼州模擬)如今的中東地區戰火紛飛,以色列無差別轟炸加沙地區更是引發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讓我們認識到“和平”的偉大意義。誕生于該地區宗教是(  )
A.伊斯蘭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答案】B
【知識點】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基督教誕生于公元 1 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巴勒斯坦地區在地理位置上屬于中東地區的一部分。基督教由耶穌創立,最初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中傳播,隨后逐漸在羅馬帝國以及歐洲等地廣泛傳播。所以從初中歷史教材對基督教誕生地的描述以及地理位置來看,基督教是誕生于中東地區的宗教,B項正確;
伊斯蘭教的誕生地更準確地說是在阿拉伯半島的特定區域,與題干中 “中東地區” 的表述不完全契合,排除A項;
佛教誕生于公元前 6 世紀至前 5 世紀的古印度,其誕生地在南亞次大陸,與中東地區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遠,排除C項;
道教的發展和傳播主要在中國境內,與中東地區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5.(2025·涼州模擬)“拜占庭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精髓,滲透了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吸取了古代東方文化的營養,形成了融匯東西的拜占庭文化。”材料強調了拜占庭文化(  )
A.兼收并蓄 B.注重創新 C.承前啟后 D.影響深遠
【答案】A
【知識點】拜占庭帝國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拜占庭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精髓,滲透了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吸取了古代東方文化的營養”和所學知識可知,這表明拜占庭文化廣泛吸收了多種不同文化的元素,將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古代東方文化等融合在一起,體現了兼收并蓄的特點,A項正確;
材料重點強調的是拜占庭文化對不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沒有突出其在原有文化基礎上進行創新、創造新的文化形式或內容等方面的信息,排除B項;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拜占庭文化在空間上對不同地域文化的吸收,而不是在時間脈絡上對前后文化的傳承關系,排除C項;
材料沒有提及拜占庭文化對其他地區或后世文化產生了哪些具體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沒有體現出其影響深遠這一特點,排除D項。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6.(2025·涼州模擬)日本大化改新前“各個氏實際上是一支支獨立傾向很強的政治勢力”,他們“各置己民,恣情驅使”,甚至擁有獨立的武裝。這種狀況促使日本 (  )
A.學習唐朝強化集權 B.廢藩置縣強化統治
C.對外擴張掠奪資源 D.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答案】A
【知識點】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據題干“各個氏實際上是一支支獨立傾向很強的政治勢力,各置己民,恣情驅使”和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改變地方勢力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日本通過學習唐朝強化集權的做法,來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
廢藩置縣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明治維新發生在大化改新之后很久,與大化改新前的背景不相關,排除B項;
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日本國內各氏的獨立狀況,并沒有體現出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信息,排除C項;
材料重點在于政治上各氏的獨立情況,未涉及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方面的內容,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7.(2025·涼州模擬)15世紀,歐洲學者、政治家甚至普通民眾都流行寫自傳,這一時期自傳比前千年所寫自傳的總和還要多。這一歷史現象反映出當時的歷史現象(  )
A.西歐莊園的興起 B.近代科學的奠基
C.古代文明的交流 D.人文主義的盛行
【答案】D
【知識點】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5世紀,歐洲學者、政治家甚至普通民眾都流行寫自傳,這一時期自傳作品的數量比之前近千年所寫自傳的總和還要多”和所學知識可知,14—16世紀,歐洲開展文藝復興運動,其核心是人文主義,倡導尊重人的價值和作用,促進了材料寫自傳現象的興起,D項正確;
莊園經濟在這一階段已經開始瓦解,且其與材料現象無關,排除A項;
近代科學實在16、17世紀興起的,與材料現象無關,排除B項;
材料只涉及歐洲人流行寫自傳,不涉及其他文明,與文明交流無關,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文藝復興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8.(2025·涼州模擬)全球貿易爭端時有發生,部分發達國家貿易保護行徑凸顯資本逐利本質。“14-18世紀是大迷失的時代,人在這個時代丟掉了人性,沒有了世界,只剩下市場。”下列哪個選項最能反映材料中描述的歷史現象?(  )
A.文藝復興 B.早期殖民掠奪
C.工業革命 D.啟蒙運動
【答案】B
【知識點】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4-18世紀是大迷失時代,人在這個時代丟掉了人性,沒有了世界,只剩下市場”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一場持續了數百年的殖民掠奪、殖民擴張的侵略活動從此開始了,資本主義的觸角開始伸向世界各地,促進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B項正確;
文藝復興是人被發現的時代,與“丟掉人性”不符,排除A項;
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與18世紀以前無關,排除C項;
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主義,發生在18世紀,以法國為中心,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9.(2025·涼州模擬)18世紀,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英、法、美分別頒布了《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這些綱領性文獻有利于(  )
A.資本主義發展 B.殖民統治瓦解
C.共和政體建立 D.封建秩序解體
【答案】A
【知識點】君主立憲制與《權利法案》;《獨立宣言》;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
【解析】【分析】據題干“《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和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英、法、美頒布的《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均誕生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體現了反對專制、追求自由平等的理念,為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制度發展掃清障礙,A項正確;
殖民瓦解僅適用于美國,排除B項;
共和政體不適用英國君主立憲制,排除C項;
封建解體與美國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10.(2025·涼州模擬)普法戰爭的慘敗導致法國社會矛盾激化,國防政府又屈辱地向普魯士投降,憤怒的巴黎人民集結起來,通過武裝起義推翻了賣國政府的統治,建立了(  )
A.巴黎公社 B.第一國際 C.拿破侖帝國 D.制憲議會
【答案】A
【知識點】第一國際
【解析】【分析】據題干“普法戰爭的慘敗導致法國社會矛盾激化,國防政府又屈辱地向普魯士投降,憤怒的巴黎人民集結起來,通過武裝起義推翻了賣國政府的統治,建立了”和所學知識可知,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社會矛盾激化,法國政府屈辱投降,憤怒的巴黎人民通過武裝起義推翻了賣國政府的統治,建立了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它的建立與題干中描述的背景和事件相符,A項正確;
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協會,它是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并不是在普法戰爭后巴黎人民起義所建立的,排除B項;
拿破侖帝國存在于19世紀初,是拿破侖建立的君主制國家,在普法戰爭之前很久就已經覆滅了,排除C項;
制憲議會是指成立于法國大革命第一時期的制憲議會,主要職責是制定憲法等,其成立時間和背景與普法戰爭后巴黎人民起義建立政權的情況不相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11.(2025·涼州模擬)“他在革命中解放了奴隸,團結群眾發揮了聰明才智,打垮西班牙殖民者,解放了南美北部的六個國家。”“他”是(  )
A.華盛頓 B.玻利瓦爾 C.章西女王 D.卡斯特羅
【答案】B
【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他在革命中解放了奴隸,團結群眾發揮了聰明才智,打垮西班牙殖民者,解放了南美北部的六個國家”和所學知識可知,在拉美獨立運動中,玻利瓦爾先后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當選總統后,他繼續領導南美的獨立戰爭,所以文中的“他”是玻利瓦爾,B項正確;
華盛頓領導了美國獨立戰爭,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章西女王領導印度民族大起義,排除C項;
卡斯特羅于20世紀50年代領導古巴革命,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12.(2025·涼州模擬)1860年12月20日,南卡羅來納州聲稱:把“追求不同,制度各異”的人們置于一個政府之下的“試驗”失敗了。1861年2月,7個南方州成立“美利堅諸州同盟”,選舉大奴隸主杰斐遜·戴維斯為臨時總統。此后,林肯政府宣布發動戰爭。由此可見,內戰的首要目標在于(  )
A.維護國家統一 B.廢除奴隸制度
C.發展對外貿易 D.爭取民族獨立
【答案】A
【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題意可知南方州因不滿聯邦政府而宣布脫離,成立“美利堅諸州同盟”,林肯政府隨之發動戰爭,由此可知林肯在戰爭初期的核心目標是阻止國家分裂,維護聯邦統一,A項正確;
廢除奴隸制是戰爭過程中的重要舉措,并非首要目標,排除B項;
材料反映的是為維護統一發動南北戰爭,發展對外貿易屬于經濟信息,排除C項;
獨立戰爭是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南北戰爭是為了維護統一,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13.(2025·涼州模擬)19世紀末,隨著擁有先進技術的歐美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奪取更多的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世界完全聯系成一個整體。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B.手工工場制的發展
C.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D.經濟全球化的加強
【答案】C
【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解析】【分析】據題干“19世紀末,隨著擁有先進技術的歐美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奪取更多的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世界完全聯系成一個整體”和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推動了電力、內燃機、新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這些先進技術極大提升了歐美國家的生產力,促使它們為獲取更多市場、原料產地和資本輸出場所而加速全球擴張,最終將世界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C項正確;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時期國際新秩序還未建立,排除A項;
手工工場制屬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的生產模式,排除B項;
經濟全球化加強是這一現象的結果而非原因,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該題考查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理解,根據題意對應選項進行選擇,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選項較容易理解,難度適中。
14.(2025·涼州模擬)1904年,英法兩國政府達成秘密諒解,“忘卻”在非洲法紹達的爭端以及過去25年來積累的舊怨。法國人承認英國對埃及的占領,英國人則承認法國對摩洛哥的滲透。英法的這些舉動旨在(  )
A.爭奪世界海洋霸權 B.推行“門戶開放”政策
C.構建國際貨幣體系 D.應對新興勢力的沖擊
【答案】D
【知識點】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程及結果
【解析】【分析】由題干可知,描述了1904年英法兩國通過秘密諒解解決殖民爭端并互相承認對方在埃及和摩洛哥的利益。這一事件是英法協約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兩國從長期對抗轉向合作。解決殖民矛盾,為后續三國協約(英法俄)對抗德奧同盟奠定基礎,所以英法的這些舉動旨在應對新興勢力的沖擊,D項正確;
英法協約的核心是殖民利益妥協,而非海洋霸權爭奪(如英德海軍競賽),排除A項;
門戶開發政策是美國對華政策與英法殖民妥協無關,排除B項;
國際貨幣體系是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內容(1944年)。與題干 時間不符,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15.(2025·涼州模擬)“十月革命被稱之為偉大的革命,完全是因為它開辟了人類發展進程中的新時期……在世界范圍內,帝王將相的歷史第一次被工農群眾的政權所替代。”“新時期”新在(  )
A.通過革命的形式建立政權 B.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C.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 D.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
【答案】B
【知識點】列寧與俄國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據題干“十月革命被稱之為偉大的革命,完全是因為它開辟了人類發展進程中的新時期……在世界范圍內,帝王將相的歷史第一次被工農群眾的政權所替代”和所學知識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變革,與以往的社會制度都不同,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時期,B項正確;
通過革命的形式建立政權,這只是十月革命的一種手段方式,很多革命都有通過革命形式建立政權的情況,不能突出十月革命開啟新時期的獨特性,排除A項;
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臨時政府,沙皇專制統治是二月革命推翻的,排除C項;
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革命在很多革命中都存在,不是十月革命開啟新時期的核心所在,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16.(2025·涼州模擬)福煦在《凡爾賽條約》簽訂后說道:“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戰。”華盛頓會議后,極度失望的日本人喊出要與美國的“決裂”“報復”,甚至直接將美國視作軍事對抗的敵手。這揭示了(  )
A.新世界秩序的脆弱性 B.大國間的矛盾趨于緩和
C.殖民地反抗必然爆發 D.美國對戰后世界的主導
【答案】A
【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解析】【分析】據題干“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戰”、“極度失望的日本人喊出要與美國的‘決裂’‘報復’,甚至直接將美國視作軍事對抗的敵手”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戰后確立的世界政治格局,也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個體系暫時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方、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一定時期內維護了世界的相對穩定。但它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也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因此,題干材料揭示了新世界秩序的脆弱性,A項正確;
大國間的矛盾趨于緩和說法錯誤,戰后只是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并未趨于緩和,反而容易激化矛盾,排除B項;
殖民地反抗必然爆發,但是與題意中的新世界秩序的脆弱性不符合,材料沒有涉及殖民地的反抗,排除C項;
一戰后美國沒有居于主導地位,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17.(2025·涼州模擬)1933年3月,羅斯福“向國會提請通過民間資源保護對計劃……最終招募了超過300萬青年投入到國家資源的國家的保護工作中”。此舉的根本目的是(  )
A.緩解就業壓力 B.緩解經濟危機
C.加強國家干預 D.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答案】D
【知識點】羅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向國會提請通過民間資源保護隊計劃……最終招募了超過300萬青年投入到國家資源的保護工作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項措施是羅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賑”,直接目的是通過提供工作崗位緩解失業問題,同時保護國家資源。但這一措施屬于羅斯福新政的一部分,最終目的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D項正確;
緩解就業壓力是“以工代賑”的直接目的,排除A項;
羅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資本主義制度,避免革命或制度更迭,緩解經濟危機是直接目的,排除B項;
加強國家干預是羅斯福新政的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18.(2025·涼州模擬)二戰后,西歐國家為維持龐大的福利開支而實行過高的累進所得稅,挫傷了企業主的投資積極性;高福利還使人失去儲蓄的迫切感,并在一些場合成為失業增長的導向。據此可知,西歐福利制度(  )
A.縮小了社會貧富差距 B.保障了西歐經濟的發展
C.緩和了西歐社會矛盾 D.引發了社會的負面影響
【答案】D
【知識點】羅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據題干“挫傷了企業主的投資積極性”“使人失去儲蓄的迫切感,并在一些場合成為失業增長的導向”和所學知識可知,西歐福利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對經濟發展、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儲蓄意愿等方面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D項正確;
題干強調的是高福利帶來的負面效應,未提及福利制度對社會貧富差距的影響,排除A項;
材料現象表明福利制度對經濟發展產生了阻礙,而非保障了西方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
題干強調的是高福利帶來的負面效應,如挫傷投資積極性、導致失業增長等,沒有體現緩和社會矛盾,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19.(2025·涼州模擬)1991年12月21日,俄羅斯等11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簽署了《阿拉木圖宣言》。宣告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及蘇聯停止存在。據此可知(  )
A.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 B.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受重創
C.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實現 D.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加強
【答案】B
【知識點】蘇聯的發展與改革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以得出,《阿拉木圖宣言》的簽署標志著蘇聯正式解體,蘇聯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他的解體標志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受重創,B項正確;
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但并不意味著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排除A項;
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歐盟、中國等實力也有快速增長,美國并沒有完全稱霸世界,排除C項;
蘇聯解體屬于政治事件,與區域經濟集團化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20.(2025·涼州模擬)2024年杭州亞運會采用AI裁判系統,通過3D傳感技術判定體操動作精度。這種技術起源于(  )
A.蒸汽機改良推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B.電力應用主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C.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D.以基因編輯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
【答案】C
【知識點】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普及,數據庫和計算機網絡建立起來,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全球迅速普及,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基礎設施,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娛樂、人際交往等領域,對現代社會生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現代社會也因互聯網的存在而更加豐富多彩,C項正確;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機械力代替人力,與3D傳感、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
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了能源與生產的規模化,但沒有涉及計算機或傳感技術,排除B項;
基因編輯屬于生物技術領域,而AI裁判依賴計算機視覺和傳感技術,屬于信息技術范疇,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21.(2025·涼州模擬)請你仔細觀察下列圖片,回答問題。
(1)說說兩幅圖片分別屬于哪一古代文明。
(2)結合所學知識,圖一、圖二所代表的兩大文明有什么共同特點
【答案】(1)圖一,中國西周文明;圖二,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2)都發源于大河流域;都屬于農業文明;都出現在奴隸社會時期;都屬于人類早期的文明。
【知識點】《漢謨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1)古代文明:根據圖一“西周毛公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西周是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的重要時期,所以它代表中國古代文明;根據圖二“《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法律匯編,古巴比倫位于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所以屬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2)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毛公鼎屬于中國古代文明,《漢謨拉比法典》屬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兩者都發源于大河流域;都屬于農業文明;都出現在奴隸社會時期;都屬于人類早期文明;等等。
故答案為:
(1)圖一,中國西周文明;圖二,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2)都發源于大河流域;都屬于農業文明;都出現在奴隸社會時期;都屬于人類早期的文明。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古中國青銅文明、《漢謨拉比法典》等相關史實。
22.(2025·涼州模擬)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條件,經過長期的孕育才產生的。
材料一 文藝復興并不僅是發生在意大利的個別現象,它的新事物在16世紀傳到了北歐……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說,文藝復興的重要性在哪里呢 很明顯,對人的重新強調和對人所能取得的成就的重新強調顯然比之前的中世紀的觀點更能導致海外擴張。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它打破了以往人類文明區域性分割和孤立發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類聯系起來……它大大擴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海洋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引發了歐洲近代幾個世紀的大規模海外擴張,開始了歐洲對世界征服和侵略的歷史。
——摘編自馬世力《世界史綱》(下冊)
材料三 法語“啟蒙”的意思是“光明”,思想家們借用它代指智慧和理性。啟蒙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是知識分子,……涌現出許多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被視為啟蒙運動的旗手,他推崇英國的政治制度。孟德斯鳩是最博學的啟蒙學者,他提倡分權制衡的政治模式。盧梭則主張最大限度的讓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
——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文藝復興的實質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它”指什么 根據材料二概括“它”的影響。
(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啟蒙運動的中心國家和伏爾泰推崇的“英國的政治制度”。美國哪一文獻體現了孟德斯鳩“分權制衡的政治模式”的理念
【答案】(1)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
(2)“它”:新航路的開辟。影響: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使得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引發了歐洲的殖民擴張。
(3)中心國家:法國。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文獻:1787年美國憲法。
【知識點】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新航路的開辟;開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解析】【分析】(1)實質:根據材料“對人的重新強調和對人所能取得的成就的重新強調”和所學知識可知,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倡導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鼓勵人們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像但丁的《神曲》、達·芬奇的繪畫等作品都體現了這種人文主義精神。所以,文藝復興實質是一場反對教會 “神權至上” 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它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訴求,借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宣揚資產階級的思想觀念。
(2) “它”:根據材料“它打破了以往人類文明區域性分割和孤立發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類聯系起來”和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過程中,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等一系列航海活動,使世界各大洲之間原本相對隔絕的狀態被打破,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所以這里的 “它” 指的是新航路的開辟。影響:根據材料“打破了以往人類文明區域性分割和孤立發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類聯系起來”和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使得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通過新開辟的航線,將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物種交流和文化傳播。根據材料“引發了歐洲近代幾個世紀的大規模海外擴張,開始了歐洲對世界征服和侵略的歷史”和所學知識可知,歐洲殖民者在美洲、非洲和亞洲進行掠奪,獲取了大量的金銀財富和原材料,這些財富流入歐洲,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原始資本積累。而海外擴張和殖民侵略也成為了歐洲發展的重要特征。
(3)中心國家:根據材料“啟蒙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是知識分子,…… 涌現出許多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被視為啟蒙運動的旗手,他推崇英國的政治制度。孟德斯鳩是最博學的啟蒙學者,他提倡分權制衡的政治模式。盧梭則主張最大限度的讓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和所學知識可知,法國在啟蒙運動時期涌現出了眾多極具影響力的啟蒙思想家,如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他們的思想傳播廣泛,對歐洲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法國成為了啟蒙運動的中心國家。政治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國通過 1688 年的 “光榮革命”,結束了封建專制統治,1689 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限制了王權,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標志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這種政治制度既保留了君主的形式,又通過議會對王權進行制約,保障了資產階級的利益,符合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理念,所以伏爾泰推崇的是君主立憲制。文獻: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孟德斯鳩提倡分權制衡的政治模式,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約。美國 1787 年憲法規定美國實行聯邦制,聯邦政府由國會(立法權)、總統(行政權)和最高法院(司法權)組成,這三個部門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制衡,防止權力的過度集中和濫用,充分體現了孟德斯鳩 “分權制衡的政治模式” 的理念。
故答案為:
(1)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
(2)“它”:新航路的開辟。影響: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使得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引發了歐洲的殖民擴張。
(3)中心國家:法國。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文獻:1787年美國憲法。
【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23.(2025·涼州模擬)【工業革命】
材料一: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材料二:馬克思認為,技術的變化和革新乃是由社會制度、社會習俗和行為的變化所引起。經濟學的制度學派也明確指出:一種提供適當個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促使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制度的保證和提供個人經營的刺激,近代工業不可能發展起來。……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因工業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條件。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工業化與人口增長極大地促進了移民與城市化。在工業社會中,移民從鄉村涌入工業中心尋找工作。例如,在1800年,大約五分之一的英國人口居住在城鎮,城鎮規模大約1萬多人。到1900年,已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在其他地區也是如此,到1900年,工業化國家中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超過2000人的城鎮中。不斷擴大的城市規模來源于國內移民。1800年,歐洲人口達10萬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沒有。到1900年,歐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過150座。
——【美】杰里·本特利《簡明新全球史》
(1)列舉在兩次工業革命期間讓“讓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的新發明。
(2)結合材料一二,兩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在哪里?
(3)結合以上三則材料,論述兩次工業革命給資本主義國家帶來哪些變化?
【答案】(1)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蒸汽機車;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
(2)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源于美國和德國。
(3)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兩次工業革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使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大量人口移民到城鎮,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解析】【分析】(1)新發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讓“讓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的新發明分別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斯蒂芬森發明的蒸汽機車,使人類進入鐵路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的本茨發明了汽車,使交通更加便捷。
(2) 起源:根據材料一“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根據材料二“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因工業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國家是美國和德國。
(3)變化:根據材料一“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根據材料二“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因工業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工業革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根據材料三“ 工業化與人口增長極大地促進了移民與城市化。在工業社會中,移民從鄉村涌入工業中心尋找工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使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大量人口移民到城鎮,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故答案為:
(1)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蒸汽機車;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
(2)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源于美國和德國。
(3)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兩次工業革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使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大量人口移民到城鎮,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兩次工業革命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24.(2025·涼州模擬)【世界格局】
材料一 美蘇對抗從根本上說是美國的全球擴張戰略與蘇聯的保障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這種沖突推動了冷戰的到來。與以往國際對抗不同的是,美蘇冷戰格局的形成是依據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發展目標時所產生的制度性裂變的結果。除此之外,冷戰不可避免地有濃重的意識形態的特點。
——摘編自樊百玉《作為結果的冷戰——在冷戰起源中探討冷戰的本質》
材料二 2014年5月,俄羅斯等國簽約成立歐亞經濟聯盟,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由俄羅斯領導的歐亞大陸共同體。美國警惕俄羅斯想要實現歐亞一體化的企圖,不愿意烏克蘭成為俄羅斯勢力范圍的一部分,幫助并公開支持烏克蘭親西方的反對派領導人的抗俄行動。烏克蘭成為美俄地緣政治戰略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前冷戰對手又開始了新對抗。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電視講話稱,決定在俄烏邊境頓巴斯地區發起特別軍事行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月24日宣布,烏克蘭全國進入戰時狀態,并于當天晚些時候宣布與俄羅斯斷交。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美國和北約國家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等軍事援助。2023年2月20日,美國總統拜登突然訪問烏克蘭,表示將對烏克蘭提供援助。拜登此舉意在鼓勵烏軍堅持作戰,籠絡歐洲盟友繼續抗俄。
——中國新聞網報道
(1)根據材料一,概括冷戰爆發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指出“前冷戰對手又開始新對抗”的原因。縱觀材料,哪些因素威脅著當今世界的和平?
【答案】(1)美蘇兩國戰略沖突;美蘇政治理念不同;美蘇社會意識形態對立。
(2)美俄地緣政治戰略的沖突;地區沖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知識點】美國的冷戰政策;德國的分裂與歐洲冷戰格局的形成;“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解析】【分析】(1)原因:根據材料一“美蘇對抗從根本上說是美國的全球擴張戰略與蘇聯的保障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可以得出美蘇兩國戰略沖突;根據材料“美蘇冷戰格局的形成是依據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發展目標時所產生的制度性裂變的結果”可以得出美蘇政治理念不同;根據材料一“除此之外,冷戰不可避免地有濃重的意識形態的特點”可以得出美蘇社會意識形態對立。
(2)原因:根據材料二“俄羅斯等國簽約成立歐亞經濟聯盟,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由俄羅斯領導的歐亞大陸共同體。美國警惕俄羅斯想要實現歐亞一體化的企圖,不愿意烏克蘭成為俄羅斯勢力范圍的一部分”、“烏克蘭成為美俄地緣政治戰略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可以得出美俄地緣政治戰略的沖突;
因素:根據材料二,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事沖突體現的是地區沖突,而美國提供援助支持烏克蘭作戰,籠絡歐洲盟友繼續抗俄體現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故答案為:
(1)原因:美蘇兩國戰略沖突;美蘇政治理念不同;美蘇社會意識形態對立。
(2)美俄地緣政治戰略的沖突;地區沖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點評】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柏樹片2025年九年級一模歷史試題
1.(2025·涼州模擬)古埃及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法老”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具有無上的權威和無限權力。能集中體現這種社會狀況的是(  )
A.民主政治的實行 B.太陽歷的發明
C.象形文字的創造 D.金字塔的修建
2.(2025·涼州模擬)喬達摩·悉達多教導人們尋求救贖的途徑:不應該通過苦行和遵從宗教儀式禮節,而應該通過仁慈、憐憫地對待所有有生命的眾生來實現。由此可見,他宣揚(  )
A.君權神授 B.苦行禁欲 C.眾生平等 D.人文主義
3.(2025·涼州模擬)黑格爾曾說,古希臘是“整個歐洲人的精神家園,在這個精神家園內,歐洲人盛開出奪目的鮮花”。黑格爾所說的“精神”指的是(  )
A.印度種姓制度 B.古代基督宗教
C.雅典民主政治 D.羅馬法律體系
4.(2025·涼州模擬)如今的中東地區戰火紛飛,以色列無差別轟炸加沙地區更是引發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讓我們認識到“和平”的偉大意義。誕生于該地區宗教是(  )
A.伊斯蘭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5.(2025·涼州模擬)“拜占庭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精髓,滲透了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吸取了古代東方文化的營養,形成了融匯東西的拜占庭文化。”材料強調了拜占庭文化(  )
A.兼收并蓄 B.注重創新 C.承前啟后 D.影響深遠
6.(2025·涼州模擬)日本大化改新前“各個氏實際上是一支支獨立傾向很強的政治勢力”,他們“各置己民,恣情驅使”,甚至擁有獨立的武裝。這種狀況促使日本 (  )
A.學習唐朝強化集權 B.廢藩置縣強化統治
C.對外擴張掠奪資源 D.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7.(2025·涼州模擬)15世紀,歐洲學者、政治家甚至普通民眾都流行寫自傳,這一時期自傳比前千年所寫自傳的總和還要多。這一歷史現象反映出當時的歷史現象(  )
A.西歐莊園的興起 B.近代科學的奠基
C.古代文明的交流 D.人文主義的盛行
8.(2025·涼州模擬)全球貿易爭端時有發生,部分發達國家貿易保護行徑凸顯資本逐利本質。“14-18世紀是大迷失的時代,人在這個時代丟掉了人性,沒有了世界,只剩下市場。”下列哪個選項最能反映材料中描述的歷史現象?(  )
A.文藝復興 B.早期殖民掠奪
C.工業革命 D.啟蒙運動
9.(2025·涼州模擬)18世紀,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英、法、美分別頒布了《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這些綱領性文獻有利于(  )
A.資本主義發展 B.殖民統治瓦解
C.共和政體建立 D.封建秩序解體
10.(2025·涼州模擬)普法戰爭的慘敗導致法國社會矛盾激化,國防政府又屈辱地向普魯士投降,憤怒的巴黎人民集結起來,通過武裝起義推翻了賣國政府的統治,建立了(  )
A.巴黎公社 B.第一國際 C.拿破侖帝國 D.制憲議會
11.(2025·涼州模擬)“他在革命中解放了奴隸,團結群眾發揮了聰明才智,打垮西班牙殖民者,解放了南美北部的六個國家。”“他”是(  )
A.華盛頓 B.玻利瓦爾 C.章西女王 D.卡斯特羅
12.(2025·涼州模擬)1860年12月20日,南卡羅來納州聲稱:把“追求不同,制度各異”的人們置于一個政府之下的“試驗”失敗了。1861年2月,7個南方州成立“美利堅諸州同盟”,選舉大奴隸主杰斐遜·戴維斯為臨時總統。此后,林肯政府宣布發動戰爭。由此可見,內戰的首要目標在于(  )
A.維護國家統一 B.廢除奴隸制度
C.發展對外貿易 D.爭取民族獨立
13.(2025·涼州模擬)19世紀末,隨著擁有先進技術的歐美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奪取更多的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世界完全聯系成一個整體。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B.手工工場制的發展
C.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D.經濟全球化的加強
14.(2025·涼州模擬)1904年,英法兩國政府達成秘密諒解,“忘卻”在非洲法紹達的爭端以及過去25年來積累的舊怨。法國人承認英國對埃及的占領,英國人則承認法國對摩洛哥的滲透。英法的這些舉動旨在(  )
A.爭奪世界海洋霸權 B.推行“門戶開放”政策
C.構建國際貨幣體系 D.應對新興勢力的沖擊
15.(2025·涼州模擬)“十月革命被稱之為偉大的革命,完全是因為它開辟了人類發展進程中的新時期……在世界范圍內,帝王將相的歷史第一次被工農群眾的政權所替代。”“新時期”新在(  )
A.通過革命的形式建立政權 B.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C.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 D.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
16.(2025·涼州模擬)福煦在《凡爾賽條約》簽訂后說道:“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戰。”華盛頓會議后,極度失望的日本人喊出要與美國的“決裂”“報復”,甚至直接將美國視作軍事對抗的敵手。這揭示了(  )
A.新世界秩序的脆弱性 B.大國間的矛盾趨于緩和
C.殖民地反抗必然爆發 D.美國對戰后世界的主導
17.(2025·涼州模擬)1933年3月,羅斯福“向國會提請通過民間資源保護對計劃……最終招募了超過300萬青年投入到國家資源的國家的保護工作中”。此舉的根本目的是(  )
A.緩解就業壓力 B.緩解經濟危機
C.加強國家干預 D.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18.(2025·涼州模擬)二戰后,西歐國家為維持龐大的福利開支而實行過高的累進所得稅,挫傷了企業主的投資積極性;高福利還使人失去儲蓄的迫切感,并在一些場合成為失業增長的導向。據此可知,西歐福利制度(  )
A.縮小了社會貧富差距 B.保障了西歐經濟的發展
C.緩和了西歐社會矛盾 D.引發了社會的負面影響
19.(2025·涼州模擬)1991年12月21日,俄羅斯等11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簽署了《阿拉木圖宣言》。宣告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及蘇聯停止存在。據此可知(  )
A.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 B.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受重創
C.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實現 D.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加強
20.(2025·涼州模擬)2024年杭州亞運會采用AI裁判系統,通過3D傳感技術判定體操動作精度。這種技術起源于(  )
A.蒸汽機改良推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B.電力應用主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C.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D.以基因編輯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
21.(2025·涼州模擬)請你仔細觀察下列圖片,回答問題。
(1)說說兩幅圖片分別屬于哪一古代文明。
(2)結合所學知識,圖一、圖二所代表的兩大文明有什么共同特點
22.(2025·涼州模擬)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條件,經過長期的孕育才產生的。
材料一 文藝復興并不僅是發生在意大利的個別現象,它的新事物在16世紀傳到了北歐……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說,文藝復興的重要性在哪里呢 很明顯,對人的重新強調和對人所能取得的成就的重新強調顯然比之前的中世紀的觀點更能導致海外擴張。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它打破了以往人類文明區域性分割和孤立發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類聯系起來……它大大擴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海洋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引發了歐洲近代幾個世紀的大規模海外擴張,開始了歐洲對世界征服和侵略的歷史。
——摘編自馬世力《世界史綱》(下冊)
材料三 法語“啟蒙”的意思是“光明”,思想家們借用它代指智慧和理性。啟蒙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是知識分子,……涌現出許多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被視為啟蒙運動的旗手,他推崇英國的政治制度。孟德斯鳩是最博學的啟蒙學者,他提倡分權制衡的政治模式。盧梭則主張最大限度的讓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
——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文藝復興的實質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它”指什么 根據材料二概括“它”的影響。
(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啟蒙運動的中心國家和伏爾泰推崇的“英國的政治制度”。美國哪一文獻體現了孟德斯鳩“分權制衡的政治模式”的理念
23.(2025·涼州模擬)【工業革命】
材料一: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材料二:馬克思認為,技術的變化和革新乃是由社會制度、社會習俗和行為的變化所引起。經濟學的制度學派也明確指出:一種提供適當個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促使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制度的保證和提供個人經營的刺激,近代工業不可能發展起來。……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因工業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條件。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工業化與人口增長極大地促進了移民與城市化。在工業社會中,移民從鄉村涌入工業中心尋找工作。例如,在1800年,大約五分之一的英國人口居住在城鎮,城鎮規模大約1萬多人。到1900年,已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在其他地區也是如此,到1900年,工業化國家中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超過2000人的城鎮中。不斷擴大的城市規模來源于國內移民。1800年,歐洲人口達10萬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沒有。到1900年,歐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過150座。
——【美】杰里·本特利《簡明新全球史》
(1)列舉在兩次工業革命期間讓“讓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的新發明。
(2)結合材料一二,兩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在哪里?
(3)結合以上三則材料,論述兩次工業革命給資本主義國家帶來哪些變化?
24.(2025·涼州模擬)【世界格局】
材料一 美蘇對抗從根本上說是美國的全球擴張戰略與蘇聯的保障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這種沖突推動了冷戰的到來。與以往國際對抗不同的是,美蘇冷戰格局的形成是依據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發展目標時所產生的制度性裂變的結果。除此之外,冷戰不可避免地有濃重的意識形態的特點。
——摘編自樊百玉《作為結果的冷戰——在冷戰起源中探討冷戰的本質》
材料二 2014年5月,俄羅斯等國簽約成立歐亞經濟聯盟,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由俄羅斯領導的歐亞大陸共同體。美國警惕俄羅斯想要實現歐亞一體化的企圖,不愿意烏克蘭成為俄羅斯勢力范圍的一部分,幫助并公開支持烏克蘭親西方的反對派領導人的抗俄行動。烏克蘭成為美俄地緣政治戰略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前冷戰對手又開始了新對抗。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電視講話稱,決定在俄烏邊境頓巴斯地區發起特別軍事行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月24日宣布,烏克蘭全國進入戰時狀態,并于當天晚些時候宣布與俄羅斯斷交。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美國和北約國家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等軍事援助。2023年2月20日,美國總統拜登突然訪問烏克蘭,表示將對烏克蘭提供援助。拜登此舉意在鼓勵烏軍堅持作戰,籠絡歐洲盟友繼續抗俄。
——中國新聞網報道
(1)根據材料一,概括冷戰爆發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指出“前冷戰對手又開始新對抗”的原因。縱觀材料,哪些因素威脅著當今世界的和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古埃及的國王稱“法老”。法老作為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D項正確;
古埃及實行集權統治,不是民主政治,排除A項;
古埃及發明了太陽歷,是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但是與法老的權力無關,排除B項;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但是與法老的權力無關,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埃及金字塔的內容的相關史實。
2.【答案】C
【知識點】佛教的創立與傳播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佛教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宣揚“忍耐順從”,提倡禁欲修行,主張“眾生平等”。結合題干“喬達摩·悉達多教導人們尋求救贖的途徑:不應該通過苦行和遵從宗教儀式禮節,而應該通過仁慈、憐憫地對待所有有生命的眾生來實現”可見,喬達摩·悉達多宣揚“眾生平等”,C項正確;
君權神授 是一種古代政治理論,主要用于鞏固封建君主的統治合法性,排除A項;
苦行禁欲,與題干信息“應該通過仁慈、憐憫地對待所有有生命的眾生來實現”不符,排除B項;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3.【答案】C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希臘被稱為“歐洲文明的搖籃”,特別是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制度,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建設具有重要影響,現在很多民主原則,都是源于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因此黑格爾說的“精神”是指雅典民主政治,C項正確;
印度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與古希臘無關,排除A項;
古代基督宗教起源于西亞,成為羅馬國教,不是古希臘創造的,排除B項;
羅馬法律體系與古希臘無關,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該題考查學生對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根據題意對應選項進行選擇,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選項較容易理解,難度適中。
4.【答案】B
【知識點】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基督教誕生于公元 1 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巴勒斯坦地區在地理位置上屬于中東地區的一部分。基督教由耶穌創立,最初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中傳播,隨后逐漸在羅馬帝國以及歐洲等地廣泛傳播。所以從初中歷史教材對基督教誕生地的描述以及地理位置來看,基督教是誕生于中東地區的宗教,B項正確;
伊斯蘭教的誕生地更準確地說是在阿拉伯半島的特定區域,與題干中 “中東地區” 的表述不完全契合,排除A項;
佛教誕生于公元前 6 世紀至前 5 世紀的古印度,其誕生地在南亞次大陸,與中東地區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遠,排除C項;
道教的發展和傳播主要在中國境內,與中東地區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5.【答案】A
【知識點】拜占庭帝國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拜占庭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精髓,滲透了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吸取了古代東方文化的營養”和所學知識可知,這表明拜占庭文化廣泛吸收了多種不同文化的元素,將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古代東方文化等融合在一起,體現了兼收并蓄的特點,A項正確;
材料重點強調的是拜占庭文化對不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沒有突出其在原有文化基礎上進行創新、創造新的文化形式或內容等方面的信息,排除B項;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拜占庭文化在空間上對不同地域文化的吸收,而不是在時間脈絡上對前后文化的傳承關系,排除C項;
材料沒有提及拜占庭文化對其他地區或后世文化產生了哪些具體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沒有體現出其影響深遠這一特點,排除D項。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6.【答案】A
【知識點】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據題干“各個氏實際上是一支支獨立傾向很強的政治勢力,各置己民,恣情驅使”和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改變地方勢力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日本通過學習唐朝強化集權的做法,來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
廢藩置縣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明治維新發生在大化改新之后很久,與大化改新前的背景不相關,排除B項;
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日本國內各氏的獨立狀況,并沒有體現出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信息,排除C項;
材料重點在于政治上各氏的獨立情況,未涉及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方面的內容,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7.【答案】D
【知識點】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5世紀,歐洲學者、政治家甚至普通民眾都流行寫自傳,這一時期自傳作品的數量比之前近千年所寫自傳的總和還要多”和所學知識可知,14—16世紀,歐洲開展文藝復興運動,其核心是人文主義,倡導尊重人的價值和作用,促進了材料寫自傳現象的興起,D項正確;
莊園經濟在這一階段已經開始瓦解,且其與材料現象無關,排除A項;
近代科學實在16、17世紀興起的,與材料現象無關,排除B項;
材料只涉及歐洲人流行寫自傳,不涉及其他文明,與文明交流無關,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文藝復興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8.【答案】B
【知識點】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4-18世紀是大迷失時代,人在這個時代丟掉了人性,沒有了世界,只剩下市場”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一場持續了數百年的殖民掠奪、殖民擴張的侵略活動從此開始了,資本主義的觸角開始伸向世界各地,促進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B項正確;
文藝復興是人被發現的時代,與“丟掉人性”不符,排除A項;
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與18世紀以前無關,排除C項;
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主義,發生在18世紀,以法國為中心,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9.【答案】A
【知識點】君主立憲制與《權利法案》;《獨立宣言》;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
【解析】【分析】據題干“《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和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英、法、美頒布的《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均誕生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體現了反對專制、追求自由平等的理念,為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制度發展掃清障礙,A項正確;
殖民瓦解僅適用于美國,排除B項;
共和政體不適用英國君主立憲制,排除C項;
封建解體與美國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10.【答案】A
【知識點】第一國際
【解析】【分析】據題干“普法戰爭的慘敗導致法國社會矛盾激化,國防政府又屈辱地向普魯士投降,憤怒的巴黎人民集結起來,通過武裝起義推翻了賣國政府的統治,建立了”和所學知識可知,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社會矛盾激化,法國政府屈辱投降,憤怒的巴黎人民通過武裝起義推翻了賣國政府的統治,建立了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它的建立與題干中描述的背景和事件相符,A項正確;
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協會,它是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并不是在普法戰爭后巴黎人民起義所建立的,排除B項;
拿破侖帝國存在于19世紀初,是拿破侖建立的君主制國家,在普法戰爭之前很久就已經覆滅了,排除C項;
制憲議會是指成立于法國大革命第一時期的制憲議會,主要職責是制定憲法等,其成立時間和背景與普法戰爭后巴黎人民起義建立政權的情況不相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11.【答案】B
【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他在革命中解放了奴隸,團結群眾發揮了聰明才智,打垮西班牙殖民者,解放了南美北部的六個國家”和所學知識可知,在拉美獨立運動中,玻利瓦爾先后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當選總統后,他繼續領導南美的獨立戰爭,所以文中的“他”是玻利瓦爾,B項正確;
華盛頓領導了美國獨立戰爭,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章西女王領導印度民族大起義,排除C項;
卡斯特羅于20世紀50年代領導古巴革命,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12.【答案】A
【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題意可知南方州因不滿聯邦政府而宣布脫離,成立“美利堅諸州同盟”,林肯政府隨之發動戰爭,由此可知林肯在戰爭初期的核心目標是阻止國家分裂,維護聯邦統一,A項正確;
廢除奴隸制是戰爭過程中的重要舉措,并非首要目標,排除B項;
材料反映的是為維護統一發動南北戰爭,發展對外貿易屬于經濟信息,排除C項;
獨立戰爭是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南北戰爭是為了維護統一,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13.【答案】C
【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解析】【分析】據題干“19世紀末,隨著擁有先進技術的歐美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奪取更多的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世界完全聯系成一個整體”和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推動了電力、內燃機、新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這些先進技術極大提升了歐美國家的生產力,促使它們為獲取更多市場、原料產地和資本輸出場所而加速全球擴張,最終將世界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C項正確;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時期國際新秩序還未建立,排除A項;
手工工場制屬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的生產模式,排除B項;
經濟全球化加強是這一現象的結果而非原因,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該題考查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理解,根據題意對應選項進行選擇,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選項較容易理解,難度適中。
14.【答案】D
【知識點】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程及結果
【解析】【分析】由題干可知,描述了1904年英法兩國通過秘密諒解解決殖民爭端并互相承認對方在埃及和摩洛哥的利益。這一事件是英法協約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兩國從長期對抗轉向合作。解決殖民矛盾,為后續三國協約(英法俄)對抗德奧同盟奠定基礎,所以英法的這些舉動旨在應對新興勢力的沖擊,D項正確;
英法協約的核心是殖民利益妥協,而非海洋霸權爭奪(如英德海軍競賽),排除A項;
門戶開發政策是美國對華政策與英法殖民妥協無關,排除B項;
國際貨幣體系是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內容(1944年)。與題干 時間不符,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15.【答案】B
【知識點】列寧與俄國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據題干“十月革命被稱之為偉大的革命,完全是因為它開辟了人類發展進程中的新時期……在世界范圍內,帝王將相的歷史第一次被工農群眾的政權所替代”和所學知識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變革,與以往的社會制度都不同,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時期,B項正確;
通過革命的形式建立政權,這只是十月革命的一種手段方式,很多革命都有通過革命形式建立政權的情況,不能突出十月革命開啟新時期的獨特性,排除A項;
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臨時政府,沙皇專制統治是二月革命推翻的,排除C項;
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革命在很多革命中都存在,不是十月革命開啟新時期的核心所在,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16.【答案】A
【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解析】【分析】據題干“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戰”、“極度失望的日本人喊出要與美國的‘決裂’‘報復’,甚至直接將美國視作軍事對抗的敵手”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戰后確立的世界政治格局,也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個體系暫時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方、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一定時期內維護了世界的相對穩定。但它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也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因此,題干材料揭示了新世界秩序的脆弱性,A項正確;
大國間的矛盾趨于緩和說法錯誤,戰后只是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并未趨于緩和,反而容易激化矛盾,排除B項;
殖民地反抗必然爆發,但是與題意中的新世界秩序的脆弱性不符合,材料沒有涉及殖民地的反抗,排除C項;
一戰后美國沒有居于主導地位,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17.【答案】D
【知識點】羅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向國會提請通過民間資源保護隊計劃……最終招募了超過300萬青年投入到國家資源的保護工作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項措施是羅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賑”,直接目的是通過提供工作崗位緩解失業問題,同時保護國家資源。但這一措施屬于羅斯福新政的一部分,最終目的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D項正確;
緩解就業壓力是“以工代賑”的直接目的,排除A項;
羅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資本主義制度,避免革命或制度更迭,緩解經濟危機是直接目的,排除B項;
加強國家干預是羅斯福新政的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18.【答案】D
【知識點】羅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據題干“挫傷了企業主的投資積極性”“使人失去儲蓄的迫切感,并在一些場合成為失業增長的導向”和所學知識可知,西歐福利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對經濟發展、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儲蓄意愿等方面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D項正確;
題干強調的是高福利帶來的負面效應,未提及福利制度對社會貧富差距的影響,排除A項;
材料現象表明福利制度對經濟發展產生了阻礙,而非保障了西方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
題干強調的是高福利帶來的負面效應,如挫傷投資積極性、導致失業增長等,沒有體現緩和社會矛盾,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19.【答案】B
【知識點】蘇聯的發展與改革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以得出,《阿拉木圖宣言》的簽署標志著蘇聯正式解體,蘇聯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他的解體標志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受重創,B項正確;
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但并不意味著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排除A項;
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歐盟、中國等實力也有快速增長,美國并沒有完全稱霸世界,排除C項;
蘇聯解體屬于政治事件,與區域經濟集團化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屬于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只要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即可回答好本題,難度較小。
20.【答案】C
【知識點】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普及,數據庫和計算機網絡建立起來,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全球迅速普及,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基礎設施,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娛樂、人際交往等領域,對現代社會生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現代社會也因互聯網的存在而更加豐富多彩,C項正確;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機械力代替人力,與3D傳感、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
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了能源與生產的規模化,但沒有涉及計算機或傳感技術,排除B項;
基因編輯屬于生物技術領域,而AI裁判依賴計算機視覺和傳感技術,屬于信息技術范疇,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21.【答案】(1)圖一,中國西周文明;圖二,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2)都發源于大河流域;都屬于農業文明;都出現在奴隸社會時期;都屬于人類早期的文明。
【知識點】《漢謨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1)古代文明:根據圖一“西周毛公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西周是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的重要時期,所以它代表中國古代文明;根據圖二“《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法律匯編,古巴比倫位于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所以屬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2)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毛公鼎屬于中國古代文明,《漢謨拉比法典》屬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兩者都發源于大河流域;都屬于農業文明;都出現在奴隸社會時期;都屬于人類早期文明;等等。
故答案為:
(1)圖一,中國西周文明;圖二,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2)都發源于大河流域;都屬于農業文明;都出現在奴隸社會時期;都屬于人類早期的文明。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古中國青銅文明、《漢謨拉比法典》等相關史實。
22.【答案】(1)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
(2)“它”:新航路的開辟。影響: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使得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引發了歐洲的殖民擴張。
(3)中心國家:法國。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文獻:1787年美國憲法。
【知識點】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新航路的開辟;開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解析】【分析】(1)實質:根據材料“對人的重新強調和對人所能取得的成就的重新強調”和所學知識可知,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倡導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鼓勵人們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像但丁的《神曲》、達·芬奇的繪畫等作品都體現了這種人文主義精神。所以,文藝復興實質是一場反對教會 “神權至上” 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它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訴求,借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宣揚資產階級的思想觀念。
(2) “它”:根據材料“它打破了以往人類文明區域性分割和孤立發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類聯系起來”和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過程中,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等一系列航海活動,使世界各大洲之間原本相對隔絕的狀態被打破,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所以這里的 “它” 指的是新航路的開辟。影響:根據材料“打破了以往人類文明區域性分割和孤立發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類聯系起來”和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使得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通過新開辟的航線,將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物種交流和文化傳播。根據材料“引發了歐洲近代幾個世紀的大規模海外擴張,開始了歐洲對世界征服和侵略的歷史”和所學知識可知,歐洲殖民者在美洲、非洲和亞洲進行掠奪,獲取了大量的金銀財富和原材料,這些財富流入歐洲,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原始資本積累。而海外擴張和殖民侵略也成為了歐洲發展的重要特征。
(3)中心國家:根據材料“啟蒙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是知識分子,…… 涌現出許多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被視為啟蒙運動的旗手,他推崇英國的政治制度。孟德斯鳩是最博學的啟蒙學者,他提倡分權制衡的政治模式。盧梭則主張最大限度的讓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和所學知識可知,法國在啟蒙運動時期涌現出了眾多極具影響力的啟蒙思想家,如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他們的思想傳播廣泛,對歐洲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法國成為了啟蒙運動的中心國家。政治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國通過 1688 年的 “光榮革命”,結束了封建專制統治,1689 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限制了王權,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標志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這種政治制度既保留了君主的形式,又通過議會對王權進行制約,保障了資產階級的利益,符合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理念,所以伏爾泰推崇的是君主立憲制。文獻: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孟德斯鳩提倡分權制衡的政治模式,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約。美國 1787 年憲法規定美國實行聯邦制,聯邦政府由國會(立法權)、總統(行政權)和最高法院(司法權)組成,這三個部門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制衡,防止權力的過度集中和濫用,充分體現了孟德斯鳩 “分權制衡的政治模式” 的理念。
故答案為:
(1)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
(2)“它”:新航路的開辟。影響: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使得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引發了歐洲的殖民擴張。
(3)中心國家:法國。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文獻:1787年美國憲法。
【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23.【答案】(1)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蒸汽機車;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
(2)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源于美國和德國。
(3)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兩次工業革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使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大量人口移民到城鎮,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解析】【分析】(1)新發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讓“讓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的新發明分別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斯蒂芬森發明的蒸汽機車,使人類進入鐵路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的本茨發明了汽車,使交通更加便捷。
(2) 起源:根據材料一“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根據材料二“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因工業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國家是美國和德國。
(3)變化:根據材料一“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根據材料二“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因工業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工業革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根據材料三“ 工業化與人口增長極大地促進了移民與城市化。在工業社會中,移民從鄉村涌入工業中心尋找工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使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大量人口移民到城鎮,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故答案為:
(1)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蒸汽機車;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
(2)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源于美國和德國。
(3)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兩次工業革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使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大量人口移民到城鎮,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兩次工業革命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24.【答案】(1)美蘇兩國戰略沖突;美蘇政治理念不同;美蘇社會意識形態對立。
(2)美俄地緣政治戰略的沖突;地區沖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知識點】美國的冷戰政策;德國的分裂與歐洲冷戰格局的形成;“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解析】【分析】(1)原因:根據材料一“美蘇對抗從根本上說是美國的全球擴張戰略與蘇聯的保障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可以得出美蘇兩國戰略沖突;根據材料“美蘇冷戰格局的形成是依據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發展目標時所產生的制度性裂變的結果”可以得出美蘇政治理念不同;根據材料一“除此之外,冷戰不可避免地有濃重的意識形態的特點”可以得出美蘇社會意識形態對立。
(2)原因:根據材料二“俄羅斯等國簽約成立歐亞經濟聯盟,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由俄羅斯領導的歐亞大陸共同體。美國警惕俄羅斯想要實現歐亞一體化的企圖,不愿意烏克蘭成為俄羅斯勢力范圍的一部分”、“烏克蘭成為美俄地緣政治戰略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可以得出美俄地緣政治戰略的沖突;
因素:根據材料二,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事沖突體現的是地區沖突,而美國提供援助支持烏克蘭作戰,籠絡歐洲盟友繼續抗俄體現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故答案為:
(1)原因:美蘇兩國戰略沖突;美蘇政治理念不同;美蘇社會意識形態對立。
(2)美俄地緣政治戰略的沖突;地區沖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點評】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唐县| 三门县| 柳林县| 沅陵县| 平和县| 北京市| 蒙山县| 固原市| 永胜县| 杭锦后旗| 南江县| 玛沁县| 凤山市| 乌鲁木齐市| 广宁县| 建昌县| 临海市| 仲巴县| 万州区| 乡宁县| 墨江| 平邑县| 玉龙| 济源市| 阜新| 旌德县| 合川市| 托克逊县| 漯河市| 福贡县| 宣武区| 牙克石市| 花垣县| 宁化县| 云浮市| 天长市| 大埔区| 平远县| 镇赉县| 宁津县| 冷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