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初中科學新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章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第一課時同步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初中科學新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章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第一課時同步練習

資源簡介

初中科學新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章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第一課時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圖為“某地區等高線圖”,讀圖判定該地區的地形類型以及A點和甲村的相對高度分別是 (  )
A.山地、大于500米 B.山地、小于500米
C.丘陵、大于500米 D.丘陵、小于500米
2. 下列地形屬于人類活動造成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杭州西湖 C.柴達木盆地 D.喜馬拉雅山
3.(2024七上·寧波期末)如圖所示是位于阿根廷的中部沙漠地帶的月靈谷,這里土地干燥、地表崎嶇不平。很多天然形成的外表光滑的石頭,如棋子一樣散落在月亮谷中。這些石頭的成因是(  )
A.流水侵蝕 B.冰川侵蝕 C.風沙侵蝕 D.人工雕刻
4. 地球從內部向外部分別是(  )
①地核 ②地幔 ③巖石圈 ④地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①②④
5.(浙教版科學2018-2019學年七年級上學期3.1 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 同步練習)地球內部結構中最薄的部分是(  )
A.地殼 B.地幔 C.地核 D.一樣厚
6.(2023七上·臨海期中)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
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
D.巖石圈包括A所示圈層和B所示圈層的頂部
7.(2024七上·濱江期末)下列地形中,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另外三項的是 (  )
A.長江三角洲
B.海邊的怪石
C.喜馬拉雅山脈
D.沙漠石蘑菇
8.讀某地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處海拔高于b處 B.a、b兩處相對高度為400米
C.河流處的地形是山脊 D.河流自西南流向東北
9. 在陸地表面的五種基本地形中,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高原與平原的共同特點都是地勢低平
B.山地與丘陵的共同特點都是地勢高峻
C.盆地的海拔可高可低
D.除平原之外的其他地形起伏都較大
10.林木生長與土壤水分條件相關。圖中林木密集區位于(  )
A.鞍部 B.山谷 C.山脊 D.山 頂
11.(2024七上·海曙期末)臺灣野柳地質公園中的“女王頭”,作為臺灣旅游業的一張名片,至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如圖是“女王頭”近幾十年來的變化,有專家推測其恐在5到10年內“斷頸”。改變“女王頭”的外力因素主要(  )
A.風力 B.氣溫 C.生物 D.冰川
12.(2024七上·余姚期末)如圖是余姚某地的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圖中判斷方向的方法是指向標定向法
B.圖上1cm代表實地距離15km
C.A、B兩點的相對高度為150米
D.圖中適合攀巖的是C處
13.(2024七上·余姚期末)以下余姚的名勝古跡是由于地球內力作用形成的是(  )
A.四明山山脈 B.陽明古鎮
C.梁輝水庫 D.母親河姚江
14.(2024七上·義烏月考)飛云江是溫州市的第二大河,發源于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洞宮山白云尖,自西向東流經泰順縣、文成縣,在瑞安市上望鎮新村流入東海。根據信息回答下面小題:如圖是白云尖的等高線地形圖,其中最可能發育飛云江的地形部位是(  )
A.A B.B C.C D.D
15.(2024七上·杭州期末)2023年杭州亞運會會徽稱作”潮涌”,意源于錢塘江潮。錢塘江湖與錢塘江江口特殊的形狀有關,造成江口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冰川 B.生物 C.風力 D.流水
16.(浙教版七年級科學上冊3.7地形和地形圖)小明同學從圖中發現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
A.圖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000 m
B.圖中①②兩點的實地距離為1000 m
C.③處有可能發育成河流
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C線路省力
二、填空題
17.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A是    層,B是    層,C是   (層),D是   層。
(2)地殼由圖中字母    表示的層次構成,上地幔由圖中字母    表示的層次構成。
(3)地殼結構的主要特點是   和   。
(4)被認為巖漿發源地的層次是    層,在圖中用字母    表示。圖中A、B、C組成的圈層叫    。
18.(3.1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讀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A、B、C所示意的地球內部圈層:A   、B   、C   。
(2)各圈層厚度按照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為   。
(3)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位于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
(4)巖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圈層和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
19.(2024七上·仙居期末)學校組織學生去某山地研學。小科興致勃勃地找到了該山地的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根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地大約位于B地的什么方向(  )。
A.東 B.南 C.西 D.北
(2)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路線,他想選擇坡度較緩路線,應選擇   哪條路。
20.(2024七上·杭州期末)根據如圖所示的某地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乙村在丙村的   方向。
(2)圖中畫了甲河的四條支流(a、b、c、d),指出是哪一條是錯誤的,并說明理由   :。
21.(2023七上·臨海月考)“山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讀懂等高線地形圖不僅有利于我們選擇爬山路線,也能幫助我們在面臨危險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1)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2)小柯認為,從圖中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   地比較容易。
(3)若圖中虛線處發生泥石流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則合理的逃生路線為   (填序號)。
三、實驗探究題
22.(2024七上·溫州期末)如圖是我市某公園的等高線地形圖,小明班級開展了登山的主題研學活動。同學們計劃分兩批從1、2兩條路線登山。
(1)小明觀察發現,有部分等高線的海拔未標出。據圖推測C處的海拔為   米。
(2)若要選出一個地勢平坦開闊的地方,作為1、2兩條路線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A還是B,結合等高線特點說明理由:   。
(3)研學后,小明利用紅薯、刀片、記號筆、竹簽等材料繪制等高線地形圖。他將半個紅薯模擬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簽串好在白紙上依次描出每片紅薯的邊緣線,繪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兩種切法合理的是   。(選填"乙"或"丙")
23.閱讀某校科學興趣小組所做的兩個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實驗一:在模擬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細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澆注水流。若沿某條線方向澆注水流,則會形成小溝谷。若在整個坡面上隨意澆注,則會溝壑縱橫,坡面破碎。
實驗二:用玻璃制成箱體,在風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電吹風向里吹風。某同學想:風力不同,吹揚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當停止吹風時,沉積物分布有何規律?后來發現:風力越大.吹揚起的砂粒越大。當停止吹風時,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
(1)實驗一現象說明了   是濕潤地區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實驗二可見,   是造成干旱地區地形的主要原因。
(3)右圖是一位同學外出考察時拍攝的照片,你認為該地貌所屬的類型是____。
A.海蝕地貌 B.冰蝕地貌 C.風蝕地貌 D.水蝕地貌
(4)下述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過上述兩個實驗說明的有____(多選)。
A.東非大裂谷 B.喜馬拉雅山
C.馬里亞納海溝 D.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流動沙丘
E.阿爾卑斯山脈的角峰 F.長江下游三角洲
24.在學習了等高線地形圖后,小科同學利用土豆、橡皮、記號筆、小刀等工具,制作等高線模型,步驟如下圖所示。請你一起完成以下問題。
(1)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實情況,制作過程中需注意____(雙選,填字母)。
A.盡可能挑選形狀規則的馬鈴薯
B.畫線時所墊的每塊橡皮的高度要相同
C.畫線時記號筆要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D.繞土豆模型畫出螺旋式上升的線
(2)步驟④中,俯視模型,若它代表一處山地地形,從   (填“甲”或“乙”)地上山頂的路比較平坦。
(3)為了把等高線描繪在白紙,上,小科接下來的操作是   。
25.(2022七上·濱江期末)某科學興趣小組在戶外活動專家的陪同和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野外綜合實踐活動。下圖為他們出發前搜集到的目的地等高線地形圖。
(1)把紅旗插到最高峰,應選擇   (選填A或B)。
(2)小濱同學欲攀登A處,有DA和CA兩條登山路線,你認為選擇哪條較好,為什么    
(3)如若想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設置在   (選填序號)
(4)帳篷露營是各種戶外活動的主要宿營方式,露營地的選擇關系到人身安全問題。以下是露營地選擇的部分原則:近水、遠崖、防雷、防低溫等。圖中   (選填 “①②③”地最適合作為露營地。
26.(3.4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二) )地震時發出的波叫地震波。如圖為“地震波波速與地球內部構造圖”,E為橫波,只能穿過固體物質;F為縱波,能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任一種物質中自由通行。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①表示(  )。
A.地幔 B.地殼 C.地核 D.軟流層
(2)巖石圈位于(  )。
A.①頂部 B.②的全部
C.①的全部和②頂部 D.③外部
(3)由圖推測,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是(  )。
A.地下不同深度溫度的變化
B.地下不同深度物質組成的差異
C.地下不同物質厚度的變化
D.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地形的類型;地形圖
【解析】【分析】人們通常把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相對高度是指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解答】從等高線地形圖看出,該區域海拔較高,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地面崎嶇不平,應是山地;A點的海拔是600米,甲村的海拔介于100米和200米之間,則兩地的相對高度是400~500米之間。 故選項B 符合題意。
2.【答案】B
【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地殼的變動、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氣候、災害和人類活動,如暴雨沖刷、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解答】柴達木盆地、喜馬拉雅山是板塊運動造成,珠江三角洲是由泥沙堆積作用,它們都是自然發展的過程。而杭州西湖憑借著上千年的歷史積淀所蘊育出的特有江南風韻和大量杰出的文化景觀而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活動的結果。
故答案為:B。
3.【答案】C
【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根據題干可知,圖中的景觀是在阿根廷中部的沙漠地帶,水資源缺乏,所以不可能是流水侵蝕形成的,最可能是風沙侵蝕形成的,故C正確,A錯誤。冰川侵蝕形成的石頭外表不光滑,棱角分明,大小混雜,故B錯誤。材料中說到這些石頭是天然形成的,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4.【答案】D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依據地球的結構組成解答。
【解答】地球從內部向外部分別是地核、地幔、地殼。而巖石圈包含地幔頂部與地殼全部。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5.【答案】A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研究,將地球內部大致分為三個主要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地殼又分為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大陸部分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較薄平均厚度為6千米。地幔平均深度在2900多千米,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深度在2900千米到地心6300千米處,地核又分為外核和內核。
【解答】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千米,地幔在地殼以下到2900千米深處,地核位于到2900千米以下。
故答案為:A。
6.【答案】D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慢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殼為最薄的一層,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慢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地慢以下大約5100公里處地震橫波不能通過稱為外核,5100一6371公里是內核;則地核的厚度超過3400公里,是地球內部圈層中最厚的一層。其中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解答】A、全球內部圈層按照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殼、地慢和地核三層,不符合題意。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幔,不符合題意。
C、圖中A是地殼,B是地慢,C是地核,軟流層位于B層中,不符合題意。
D、巖石圈包括地殼A和B地慢軟流層以上的部分,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7.【答案】C
【知識點】地形的類型;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長江三角洲,屬于水流的作用,屬于外力作用;海岸邊的怪石,屬于水流的作用,屬于外力作用;喜馬拉雅山,屬于地殼運動,屬于內力作用;沙漠中的石蘑菇,屬于風力作用,屬于外力作用。故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喜馬拉雅山。
故答案為:C。
8.【答案】D
【知識點】地形的類型;地形圖
【解析】【分析】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態,主要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狀況及其特征,基本的地形類型有五種,分別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地形。平原地形是指海拔在200米以內,地勢較為低平的廣闊區域,平原地形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區以及沿海地區。高原地形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相對平坦的廣闊區域 ; 丘陵和山地地形都是指地表崎嶇,有一定起伏的地形形態,不過丘陵的海拔在200至500米之間,起伏相對較小;山地的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相對較大。盆地地形是指四周高中部低的地形形態 ;
【解答】A.該地形形成河流,說明是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所以a處海拔低于b處,A錯誤;
B. a、b兩處相對高度為400米是無法判斷的,B錯誤;
C. 河流處的地形是山谷,C錯誤;
D. 河流自西南流向東北 ,D正確;
故答案為:D.
9.【答案】C
【知識點】地形的類型
【解析】【分析】人們通常把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點是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
【解答】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點是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選項ABD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0.【答案】B
【知識點】地形的類型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大四周小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小四周大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
【解答】根據圖中林木密集區等高線發生彎曲,可以判斷林木密集區可能位于山谷或山脊。根據題目敘述,林木生長與土壤水分條件相關,林木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分,山谷地帶是集水區域,水源較為充足,所以林木密集區位于山谷地帶。故選 B。
11.【答案】A
【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A、圖示女王頭位于沿海,終年受海風的侵蝕作用,頸部變得越顯細長,故A正確。
B、氣溫影響是全方位的,B錯誤。
C、改變“女王頭”的外力因素與生物因素關系不大,C錯誤。
D、該地緯度低,海拔低,不存在冰川作用,D錯誤。
故答案為:A。
12.【答案】C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線數值內大外小的是山頂;等高線數值內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線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根據指向標可以確定相對位置。根據等高距和等高線數值的遞變規律可以確定兩地的海拔高度范圍,采取交叉相減的方法計算相對高度。
【解答】A、觀察圖例,圖中并未明確標出指向標,因此不能使用指向標定向法,A錯誤;
B、根據圖上的比例尺,1cm代表實地距離是1.5km,而非15km,B錯誤;
C、A點的海拔為600米,B點的海拔為750米,兩點之間的相對高度應為B點海拔減去A點海拔,即750 600=150米,C正確;
D、攀巖活動通常選擇在等高線重疊的陡崖處進行,而圖中C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部位,適合攀巖的D處,D錯誤。
故答案為:C。
13.【答案】A
【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A、四明山山脈作為余姚的自然景觀,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地殼的抬升和擠壓,屬于典型的地球內力作用結果,A正確;
B、古鎮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其形成和發展主要受到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與地球內力作用無關,B正確;
C、水庫是人類為了蓄水、灌溉、發電等目的而建造的水利工程,其形成完全是人類活動的結果,與地球內力作用無關,C錯誤;
D、河流的形成雖然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受到降水、地形、植被等外力作用的影響,特別是水流對地表的侵蝕和搬運作用,因此與地球內力作用關系不大,D錯誤。
故答案為:A。
14.【答案】C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
【解答】據圖可知,A是鞍部,B是陡崖,C是山谷,D是山脊。有可能發育河流的是山谷部位,所以飛云江位于圖中C山谷部位。
故答案為:C。
15.【答案】D
【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流水作用可以導致地表巖石和土壤的侵蝕和搬運;在流水的沖刷作用下,地表巖石和土壤會被剝離并搬運到其他地方,形成各種地貌特征。
【解答】讀圖,錢塘江的江口是入海口,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流水的作用導致的,與風力、生物和冰川等外力因素關系不大,D正確,ABCD錯。
故答案為:D。
16.【答案】C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地面越高,等高線條數越多。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由圖中等高線可知,圖中最高處可能超過1000米;故A錯誤;
B、圖中①②兩點的距離不足1cm,根據比例尺計算可知,兩地的實際距離不足1000米;故B錯誤;
C、③是山谷,可能發育成為河流;故C正確;
D、由圖可知,BC的等高線更加密集,所以BC線路較陡,所以爬山路線BC比AC費力;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17.【答案】(1)硅鋁;硅鎂;上地幔頂部;軟流
(2)A、B;C、D、E
(3)地殼厚度不均;硅鋁層不連續分布
(4)軟流;D;巖石圈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表以下為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
【解答】(1)一般認為,地殼上層由較輕的硅鋁物質組成,叫硅鋁層(圖中A層)。 大洋地殼一般缺少硅鋁層;下層由較重的硅鎂物質組成,稱為硅鎂層(圖中 B層)。 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下深度約 1000km以下,由E、D、C三層構成的是上地幔。其中C層位于地幔和地殼的接觸地帶,為上地幔頂部;D層位于上地幔的中部,為熔融狀態的物質,叫軟流層。
(2)地殼分為硅鋁層(圖示 A、層)和硅鎂層(圖示 B層)。
(3)受地質作用不均勻的影響,地殼厚度是不均勻的;構成地殼的硅鋁層是不連續的,硅鎂層是連續的。
(4)在上地幔中存在熔融狀態的物質圈層,叫軟流層,為圖示 D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合稱巖石圈(即A+B+C層)
18.【答案】(1)地殼;地幔;地核
(2)ABC
(3)B
(4)A;B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表以下為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為地球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巖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對于軟流圈而言的堅硬的巖石圈層,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巖石圈下面是軟流圈。巖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
【解答】(1)A、B、C所示意的地球內部圈層:A地殼、B地幔、C地核。
(2)各圈層厚度按照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為ABC。
(3)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位于字母B地幔所示圈層頂部。
(4)巖石圈包括字母A所示圈層和字母B所示圈層頂部。
故答案為:(1)地殼;地幔;地核(2)ABC(3)B(4)A;B
19.【答案】(1)C
(2)DB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線數值內大外小的是山頂;等高線數值內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線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根據指向標可以確定相對位置。
【解答】(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定方向,要根據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相反的方向為南方,面向北方,右側為東方,左側為西方的方法確定。讀圖可知,A地大約位于B地的西方,故選C。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緩。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路線,他想選擇坡度較緩路線,應選擇DB路線。
20.【答案】(1)東北
(2)b,等高線向低處凸出為山脊,不能發育河流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
【解答】(1)圖中有指向標,根據指向標判斷,乙村在丙村的東北方向。
(2)圖中畫出了甲河流的四條支流(α、b、c、d)中b是錯的,因為b處為山脊,不可能發育河流。acd三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是山谷,山谷部位有河流。
21.【答案】(1)山脊
(2)甲
(3)②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山谷地帶,泥石流發生時,應向與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生。
【解答】(1)依據位置,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名稱是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
(2)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可判定,從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甲地比較容易,原因在于甲線路等高線稀疏、坡緩。
(3)在山區,躲避泥石流的正確路線是沿著與泥石流流動的方向相垂直的山坡上跑。若泥石流發生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合理的逃生路線為②路線。
22.【答案】(1)50
(2)乙,等高線稀疏,所以此處地勢開闊。
(3)丙
【知識點】地形的類型;地形圖
【解析】【分析】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地形平坦地區,等高線越稀疏,地形越平坦。根據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繪制地圖等知識點進行分析。
【解答】(1)讀圖可知,等高距為10m,C處是40m相鄰的等高線,所以C處為50m。
(2)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地形平坦地區,B比A等高線稀疏,更平坦。
(3)由甲圖可知,右側等高線稀疏,所以右側要緩一些,對應的是丙。
23.【答案】(1)流水
(2)風力
(3)C
(4)A;B;C;E
【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營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陽能的影響所產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的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風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
【解答】(1) 實驗一現象說明了流水是濕潤地區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 由實驗二可見,風力是造成干旱地區地形的主要原因。
(3) 右圖是一位同學外出考察時拍攝的照片,你認為該地貌所屬的類型是C:風蝕地貌;
(4)上述兩個例子一個是流水的作用,一個是風力的作用,流水和風力都屬于外力作用,所以不能通過上述兩個實驗說明的有ABCE,ABC都是內力作用,E是外力作用中的冰川的作用;
故答案為:(1)流水(2)風力(3)C(4)ABCE
24.【答案】(1)B;C
(2)乙
(3)用小刀沿“線”水平切下“山體”,放在白紙上依次沿“山體”邊緣描線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地面越高,等高線條數越多。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線重合處,必為峭壁。若等高線成較小的封閉曲線時,這一地區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島。等高線的形狀是從山頂起逐漸向外凸出的為山脊,山脊的連線稱為分水線。等高線形狀逐漸向山頂或鞍部方向凹八的為山谷,谷地的連線私:為集水線。兩條等高線凸側互相對稱處,稱為山的鞍部。
【解答】(1)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實情況,制作過程中需注意是BC;
(2)步驟④中,俯視模型,若它代表一處山地地形,從乙地上山頂的路比較平坦。因為等高線比較稀疏,地勢較緩;
(3)為了把等高線描繪在白紙,上,小科接下來的操作是用小刀沿“線”水平切下“山體”,放在白紙上依次沿“山體”邊緣描線;
故答案為:(1)BC(2)乙(3)用小刀沿“線”水平切下“山體”,放在白紙上依次沿“山體”邊緣描線
25.【答案】(1)A
(2)CA
(3)②
(4)①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據此結合地形圖解題。
【解答】(1)由圖可知最高峰在A位置,因此可將紅旗插在此處。
(2)小濱同學欲攀登A處,CA路線比DA路線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容易攀登,故選CA。
(3)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設置在②,因為此處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
(4)圖中②近崖,不符合題意;③海拔高,溫度低,不符合題意;①靠近河流,遠崖;故選①。
26.【答案】(1)B
(2)C
(3)D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解答】(1)地殼是指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地震波的研究判斷,地殼與地幔的界面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因此圖示①表示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地殼,B符合題意。
(2)巖石圈是指軟流層以上,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C符合題意。
(3)地球內容圈層的劃分是以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的變化而形成的兩個不連續界面為依據,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1)B(2)C(3)D
1 / 1初中科學新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章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第一課時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圖為“某地區等高線圖”,讀圖判定該地區的地形類型以及A點和甲村的相對高度分別是 (  )
A.山地、大于500米 B.山地、小于500米
C.丘陵、大于500米 D.丘陵、小于500米
【答案】B
【知識點】地形的類型;地形圖
【解析】【分析】人們通常把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相對高度是指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解答】從等高線地形圖看出,該區域海拔較高,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地面崎嶇不平,應是山地;A點的海拔是600米,甲村的海拔介于100米和200米之間,則兩地的相對高度是400~500米之間。 故選項B 符合題意。
2. 下列地形屬于人類活動造成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杭州西湖 C.柴達木盆地 D.喜馬拉雅山
【答案】B
【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地殼的變動、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氣候、災害和人類活動,如暴雨沖刷、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解答】柴達木盆地、喜馬拉雅山是板塊運動造成,珠江三角洲是由泥沙堆積作用,它們都是自然發展的過程。而杭州西湖憑借著上千年的歷史積淀所蘊育出的特有江南風韻和大量杰出的文化景觀而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活動的結果。
故答案為:B。
3.(2024七上·寧波期末)如圖所示是位于阿根廷的中部沙漠地帶的月靈谷,這里土地干燥、地表崎嶇不平。很多天然形成的外表光滑的石頭,如棋子一樣散落在月亮谷中。這些石頭的成因是(  )
A.流水侵蝕 B.冰川侵蝕 C.風沙侵蝕 D.人工雕刻
【答案】C
【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根據題干可知,圖中的景觀是在阿根廷中部的沙漠地帶,水資源缺乏,所以不可能是流水侵蝕形成的,最可能是風沙侵蝕形成的,故C正確,A錯誤。冰川侵蝕形成的石頭外表不光滑,棱角分明,大小混雜,故B錯誤。材料中說到這些石頭是天然形成的,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4. 地球從內部向外部分別是(  )
①地核 ②地幔 ③巖石圈 ④地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①②④
【答案】D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依據地球的結構組成解答。
【解答】地球從內部向外部分別是地核、地幔、地殼。而巖石圈包含地幔頂部與地殼全部。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5.(浙教版科學2018-2019學年七年級上學期3.1 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 同步練習)地球內部結構中最薄的部分是(  )
A.地殼 B.地幔 C.地核 D.一樣厚
【答案】A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研究,將地球內部大致分為三個主要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地殼又分為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大陸部分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較薄平均厚度為6千米。地幔平均深度在2900多千米,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深度在2900千米到地心6300千米處,地核又分為外核和內核。
【解答】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千米,地幔在地殼以下到2900千米深處,地核位于到2900千米以下。
故答案為:A。
6.(2023七上·臨海期中)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
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
D.巖石圈包括A所示圈層和B所示圈層的頂部
【答案】D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慢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殼為最薄的一層,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慢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地慢以下大約5100公里處地震橫波不能通過稱為外核,5100一6371公里是內核;則地核的厚度超過3400公里,是地球內部圈層中最厚的一層。其中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解答】A、全球內部圈層按照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殼、地慢和地核三層,不符合題意。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幔,不符合題意。
C、圖中A是地殼,B是地慢,C是地核,軟流層位于B層中,不符合題意。
D、巖石圈包括地殼A和B地慢軟流層以上的部分,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7.(2024七上·濱江期末)下列地形中,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另外三項的是 (  )
A.長江三角洲
B.海邊的怪石
C.喜馬拉雅山脈
D.沙漠石蘑菇
【答案】C
【知識點】地形的類型;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長江三角洲,屬于水流的作用,屬于外力作用;海岸邊的怪石,屬于水流的作用,屬于外力作用;喜馬拉雅山,屬于地殼運動,屬于內力作用;沙漠中的石蘑菇,屬于風力作用,屬于外力作用。故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喜馬拉雅山。
故答案為:C。
8.讀某地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處海拔高于b處 B.a、b兩處相對高度為400米
C.河流處的地形是山脊 D.河流自西南流向東北
【答案】D
【知識點】地形的類型;地形圖
【解析】【分析】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態,主要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狀況及其特征,基本的地形類型有五種,分別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地形。平原地形是指海拔在200米以內,地勢較為低平的廣闊區域,平原地形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區以及沿海地區。高原地形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相對平坦的廣闊區域 ; 丘陵和山地地形都是指地表崎嶇,有一定起伏的地形形態,不過丘陵的海拔在200至500米之間,起伏相對較小;山地的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相對較大。盆地地形是指四周高中部低的地形形態 ;
【解答】A.該地形形成河流,說明是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所以a處海拔低于b處,A錯誤;
B. a、b兩處相對高度為400米是無法判斷的,B錯誤;
C. 河流處的地形是山谷,C錯誤;
D. 河流自西南流向東北 ,D正確;
故答案為:D.
9. 在陸地表面的五種基本地形中,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高原與平原的共同特點都是地勢低平
B.山地與丘陵的共同特點都是地勢高峻
C.盆地的海拔可高可低
D.除平原之外的其他地形起伏都較大
【答案】C
【知識點】地形的類型
【解析】【分析】人們通常把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點是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
【解答】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點是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選項ABD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0.林木生長與土壤水分條件相關。圖中林木密集區位于(  )
A.鞍部 B.山谷 C.山脊 D.山 頂
【答案】B
【知識點】地形的類型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大四周小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小四周大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
【解答】根據圖中林木密集區等高線發生彎曲,可以判斷林木密集區可能位于山谷或山脊。根據題目敘述,林木生長與土壤水分條件相關,林木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分,山谷地帶是集水區域,水源較為充足,所以林木密集區位于山谷地帶。故選 B。
11.(2024七上·海曙期末)臺灣野柳地質公園中的“女王頭”,作為臺灣旅游業的一張名片,至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如圖是“女王頭”近幾十年來的變化,有專家推測其恐在5到10年內“斷頸”。改變“女王頭”的外力因素主要(  )
A.風力 B.氣溫 C.生物 D.冰川
【答案】A
【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A、圖示女王頭位于沿海,終年受海風的侵蝕作用,頸部變得越顯細長,故A正確。
B、氣溫影響是全方位的,B錯誤。
C、改變“女王頭”的外力因素與生物因素關系不大,C錯誤。
D、該地緯度低,海拔低,不存在冰川作用,D錯誤。
故答案為:A。
12.(2024七上·余姚期末)如圖是余姚某地的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圖中判斷方向的方法是指向標定向法
B.圖上1cm代表實地距離15km
C.A、B兩點的相對高度為150米
D.圖中適合攀巖的是C處
【答案】C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線數值內大外小的是山頂;等高線數值內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線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根據指向標可以確定相對位置。根據等高距和等高線數值的遞變規律可以確定兩地的海拔高度范圍,采取交叉相減的方法計算相對高度。
【解答】A、觀察圖例,圖中并未明確標出指向標,因此不能使用指向標定向法,A錯誤;
B、根據圖上的比例尺,1cm代表實地距離是1.5km,而非15km,B錯誤;
C、A點的海拔為600米,B點的海拔為750米,兩點之間的相對高度應為B點海拔減去A點海拔,即750 600=150米,C正確;
D、攀巖活動通常選擇在等高線重疊的陡崖處進行,而圖中C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部位,適合攀巖的D處,D錯誤。
故答案為:C。
13.(2024七上·余姚期末)以下余姚的名勝古跡是由于地球內力作用形成的是(  )
A.四明山山脈 B.陽明古鎮
C.梁輝水庫 D.母親河姚江
【答案】A
【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A、四明山山脈作為余姚的自然景觀,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地殼的抬升和擠壓,屬于典型的地球內力作用結果,A正確;
B、古鎮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其形成和發展主要受到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與地球內力作用無關,B正確;
C、水庫是人類為了蓄水、灌溉、發電等目的而建造的水利工程,其形成完全是人類活動的結果,與地球內力作用無關,C錯誤;
D、河流的形成雖然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受到降水、地形、植被等外力作用的影響,特別是水流對地表的侵蝕和搬運作用,因此與地球內力作用關系不大,D錯誤。
故答案為:A。
14.(2024七上·義烏月考)飛云江是溫州市的第二大河,發源于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洞宮山白云尖,自西向東流經泰順縣、文成縣,在瑞安市上望鎮新村流入東海。根據信息回答下面小題:如圖是白云尖的等高線地形圖,其中最可能發育飛云江的地形部位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
【解答】據圖可知,A是鞍部,B是陡崖,C是山谷,D是山脊。有可能發育河流的是山谷部位,所以飛云江位于圖中C山谷部位。
故答案為:C。
15.(2024七上·杭州期末)2023年杭州亞運會會徽稱作”潮涌”,意源于錢塘江潮。錢塘江湖與錢塘江江口特殊的形狀有關,造成江口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冰川 B.生物 C.風力 D.流水
【答案】D
【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流水作用可以導致地表巖石和土壤的侵蝕和搬運;在流水的沖刷作用下,地表巖石和土壤會被剝離并搬運到其他地方,形成各種地貌特征。
【解答】讀圖,錢塘江的江口是入海口,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流水的作用導致的,與風力、生物和冰川等外力因素關系不大,D正確,ABCD錯。
故答案為:D。
16.(浙教版七年級科學上冊3.7地形和地形圖)小明同學從圖中發現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
A.圖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000 m
B.圖中①②兩點的實地距離為1000 m
C.③處有可能發育成河流
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C線路省力
【答案】C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地面越高,等高線條數越多。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由圖中等高線可知,圖中最高處可能超過1000米;故A錯誤;
B、圖中①②兩點的距離不足1cm,根據比例尺計算可知,兩地的實際距離不足1000米;故B錯誤;
C、③是山谷,可能發育成為河流;故C正確;
D、由圖可知,BC的等高線更加密集,所以BC線路較陡,所以爬山路線BC比AC費力;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二、填空題
17.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A是    層,B是    層,C是   (層),D是   層。
(2)地殼由圖中字母    表示的層次構成,上地幔由圖中字母    表示的層次構成。
(3)地殼結構的主要特點是   和   。
(4)被認為巖漿發源地的層次是    層,在圖中用字母    表示。圖中A、B、C組成的圈層叫    。
【答案】(1)硅鋁;硅鎂;上地幔頂部;軟流
(2)A、B;C、D、E
(3)地殼厚度不均;硅鋁層不連續分布
(4)軟流;D;巖石圈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表以下為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
【解答】(1)一般認為,地殼上層由較輕的硅鋁物質組成,叫硅鋁層(圖中A層)。 大洋地殼一般缺少硅鋁層;下層由較重的硅鎂物質組成,稱為硅鎂層(圖中 B層)。 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下深度約 1000km以下,由E、D、C三層構成的是上地幔。其中C層位于地幔和地殼的接觸地帶,為上地幔頂部;D層位于上地幔的中部,為熔融狀態的物質,叫軟流層。
(2)地殼分為硅鋁層(圖示 A、層)和硅鎂層(圖示 B層)。
(3)受地質作用不均勻的影響,地殼厚度是不均勻的;構成地殼的硅鋁層是不連續的,硅鎂層是連續的。
(4)在上地幔中存在熔融狀態的物質圈層,叫軟流層,為圖示 D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合稱巖石圈(即A+B+C層)
18.(3.1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讀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A、B、C所示意的地球內部圈層:A   、B   、C   。
(2)各圈層厚度按照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為   。
(3)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位于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
(4)巖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圈層和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
【答案】(1)地殼;地幔;地核
(2)ABC
(3)B
(4)A;B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表以下為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為地球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巖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對于軟流圈而言的堅硬的巖石圈層,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巖石圈下面是軟流圈。巖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
【解答】(1)A、B、C所示意的地球內部圈層:A地殼、B地幔、C地核。
(2)各圈層厚度按照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為ABC。
(3)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位于字母B地幔所示圈層頂部。
(4)巖石圈包括字母A所示圈層和字母B所示圈層頂部。
故答案為:(1)地殼;地幔;地核(2)ABC(3)B(4)A;B
19.(2024七上·仙居期末)學校組織學生去某山地研學。小科興致勃勃地找到了該山地的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根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地大約位于B地的什么方向(  )。
A.東 B.南 C.西 D.北
(2)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路線,他想選擇坡度較緩路線,應選擇   哪條路。
【答案】(1)C
(2)DB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線數值內大外小的是山頂;等高線數值內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線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根據指向標可以確定相對位置。
【解答】(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定方向,要根據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相反的方向為南方,面向北方,右側為東方,左側為西方的方法確定。讀圖可知,A地大約位于B地的西方,故選C。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緩。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路線,他想選擇坡度較緩路線,應選擇DB路線。
20.(2024七上·杭州期末)根據如圖所示的某地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乙村在丙村的   方向。
(2)圖中畫了甲河的四條支流(a、b、c、d),指出是哪一條是錯誤的,并說明理由   :。
【答案】(1)東北
(2)b,等高線向低處凸出為山脊,不能發育河流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
【解答】(1)圖中有指向標,根據指向標判斷,乙村在丙村的東北方向。
(2)圖中畫出了甲河流的四條支流(α、b、c、d)中b是錯的,因為b處為山脊,不可能發育河流。acd三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是山谷,山谷部位有河流。
21.(2023七上·臨海月考)“山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讀懂等高線地形圖不僅有利于我們選擇爬山路線,也能幫助我們在面臨危險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1)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2)小柯認為,從圖中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   地比較容易。
(3)若圖中虛線處發生泥石流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則合理的逃生路線為   (填序號)。
【答案】(1)山脊
(2)甲
(3)②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山谷地帶,泥石流發生時,應向與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生。
【解答】(1)依據位置,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名稱是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
(2)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可判定,從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甲地比較容易,原因在于甲線路等高線稀疏、坡緩。
(3)在山區,躲避泥石流的正確路線是沿著與泥石流流動的方向相垂直的山坡上跑。若泥石流發生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合理的逃生路線為②路線。
三、實驗探究題
22.(2024七上·溫州期末)如圖是我市某公園的等高線地形圖,小明班級開展了登山的主題研學活動。同學們計劃分兩批從1、2兩條路線登山。
(1)小明觀察發現,有部分等高線的海拔未標出。據圖推測C處的海拔為   米。
(2)若要選出一個地勢平坦開闊的地方,作為1、2兩條路線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A還是B,結合等高線特點說明理由:   。
(3)研學后,小明利用紅薯、刀片、記號筆、竹簽等材料繪制等高線地形圖。他將半個紅薯模擬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簽串好在白紙上依次描出每片紅薯的邊緣線,繪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兩種切法合理的是   。(選填"乙"或"丙")
【答案】(1)50
(2)乙,等高線稀疏,所以此處地勢開闊。
(3)丙
【知識點】地形的類型;地形圖
【解析】【分析】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地形平坦地區,等高線越稀疏,地形越平坦。根據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繪制地圖等知識點進行分析。
【解答】(1)讀圖可知,等高距為10m,C處是40m相鄰的等高線,所以C處為50m。
(2)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地形平坦地區,B比A等高線稀疏,更平坦。
(3)由甲圖可知,右側等高線稀疏,所以右側要緩一些,對應的是丙。
23.閱讀某校科學興趣小組所做的兩個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實驗一:在模擬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細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澆注水流。若沿某條線方向澆注水流,則會形成小溝谷。若在整個坡面上隨意澆注,則會溝壑縱橫,坡面破碎。
實驗二:用玻璃制成箱體,在風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電吹風向里吹風。某同學想:風力不同,吹揚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當停止吹風時,沉積物分布有何規律?后來發現:風力越大.吹揚起的砂粒越大。當停止吹風時,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
(1)實驗一現象說明了   是濕潤地區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實驗二可見,   是造成干旱地區地形的主要原因。
(3)右圖是一位同學外出考察時拍攝的照片,你認為該地貌所屬的類型是____。
A.海蝕地貌 B.冰蝕地貌 C.風蝕地貌 D.水蝕地貌
(4)下述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過上述兩個實驗說明的有____(多選)。
A.東非大裂谷 B.喜馬拉雅山
C.馬里亞納海溝 D.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流動沙丘
E.阿爾卑斯山脈的角峰 F.長江下游三角洲
【答案】(1)流水
(2)風力
(3)C
(4)A;B;C;E
【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營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陽能的影響所產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的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風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
【解答】(1) 實驗一現象說明了流水是濕潤地區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 由實驗二可見,風力是造成干旱地區地形的主要原因。
(3) 右圖是一位同學外出考察時拍攝的照片,你認為該地貌所屬的類型是C:風蝕地貌;
(4)上述兩個例子一個是流水的作用,一個是風力的作用,流水和風力都屬于外力作用,所以不能通過上述兩個實驗說明的有ABCE,ABC都是內力作用,E是外力作用中的冰川的作用;
故答案為:(1)流水(2)風力(3)C(4)ABCE
24.在學習了等高線地形圖后,小科同學利用土豆、橡皮、記號筆、小刀等工具,制作等高線模型,步驟如下圖所示。請你一起完成以下問題。
(1)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實情況,制作過程中需注意____(雙選,填字母)。
A.盡可能挑選形狀規則的馬鈴薯
B.畫線時所墊的每塊橡皮的高度要相同
C.畫線時記號筆要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D.繞土豆模型畫出螺旋式上升的線
(2)步驟④中,俯視模型,若它代表一處山地地形,從   (填“甲”或“乙”)地上山頂的路比較平坦。
(3)為了把等高線描繪在白紙,上,小科接下來的操作是   。
【答案】(1)B;C
(2)乙
(3)用小刀沿“線”水平切下“山體”,放在白紙上依次沿“山體”邊緣描線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地面越高,等高線條數越多。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線重合處,必為峭壁。若等高線成較小的封閉曲線時,這一地區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島。等高線的形狀是從山頂起逐漸向外凸出的為山脊,山脊的連線稱為分水線。等高線形狀逐漸向山頂或鞍部方向凹八的為山谷,谷地的連線私:為集水線。兩條等高線凸側互相對稱處,稱為山的鞍部。
【解答】(1)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實情況,制作過程中需注意是BC;
(2)步驟④中,俯視模型,若它代表一處山地地形,從乙地上山頂的路比較平坦。因為等高線比較稀疏,地勢較緩;
(3)為了把等高線描繪在白紙,上,小科接下來的操作是用小刀沿“線”水平切下“山體”,放在白紙上依次沿“山體”邊緣描線;
故答案為:(1)BC(2)乙(3)用小刀沿“線”水平切下“山體”,放在白紙上依次沿“山體”邊緣描線
25.(2022七上·濱江期末)某科學興趣小組在戶外活動專家的陪同和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野外綜合實踐活動。下圖為他們出發前搜集到的目的地等高線地形圖。
(1)把紅旗插到最高峰,應選擇   (選填A或B)。
(2)小濱同學欲攀登A處,有DA和CA兩條登山路線,你認為選擇哪條較好,為什么    
(3)如若想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設置在   (選填序號)
(4)帳篷露營是各種戶外活動的主要宿營方式,露營地的選擇關系到人身安全問題。以下是露營地選擇的部分原則:近水、遠崖、防雷、防低溫等。圖中   (選填 “①②③”地最適合作為露營地。
【答案】(1)A
(2)CA
(3)②
(4)①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據此結合地形圖解題。
【解答】(1)由圖可知最高峰在A位置,因此可將紅旗插在此處。
(2)小濱同學欲攀登A處,CA路線比DA路線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容易攀登,故選CA。
(3)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設置在②,因為此處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
(4)圖中②近崖,不符合題意;③海拔高,溫度低,不符合題意;①靠近河流,遠崖;故選①。
26.(3.4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二) )地震時發出的波叫地震波。如圖為“地震波波速與地球內部構造圖”,E為橫波,只能穿過固體物質;F為縱波,能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任一種物質中自由通行。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①表示(  )。
A.地幔 B.地殼 C.地核 D.軟流層
(2)巖石圈位于(  )。
A.①頂部 B.②的全部
C.①的全部和②頂部 D.③外部
(3)由圖推測,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是(  )。
A.地下不同深度溫度的變化
B.地下不同深度物質組成的差異
C.地下不同物質厚度的變化
D.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
【答案】(1)B
(2)C
(3)D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解答】(1)地殼是指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地震波的研究判斷,地殼與地幔的界面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因此圖示①表示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地殼,B符合題意。
(2)巖石圈是指軟流層以上,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C符合題意。
(3)地球內容圈層的劃分是以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的變化而形成的兩個不連續界面為依據,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1)B(2)C(3)D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川县| 淮南市| 阳谷县| 通许县| 高邮市| 绍兴市| 家居| 海安县| 镇巴县| 九江市| 南宫市| 安徽省| 四会市| 宾川县| 保亭| 永济市| 霞浦县| 汕头市| 云梦县| 郴州市| 开封县| 滁州市| 文安县| 子洲县| 潼南县| 衡东县| 勃利县| 明水县| 丰镇市| 江口县| 洛宁县| 新和县| 临泉县| 安宁市| 五台县| 黄浦区| 连江县| 丹阳市| 新沂市| 象山县| 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