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初中科學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章第7節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 同步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初中科學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章第7節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 同步練習

資源簡介

初中科學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章第7節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環。森林在自然界中的主要作用是(  )
A.參與生物圈中的水循環 B.消耗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C.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 D.以上均正確
2.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如圖所示,在X處不參與該循環的是(  )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人和動物的呼吸
C.化石燃料的燃燒 D.發展利用氫燃料
3.(2024八下·三門期末)自然界中碳循環和氧循環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碳循環就是指二氧化碳的循環
B.氧氣只有通過燃燒才能參與碳循環
C.碳、氧循環失衡不會影響人類的生存
D.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促進碳氧平衡
4.(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關于“碳循環”和“氧循環”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變化觀:每個人都在參與碳、氧循環,碳循環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B.微粒觀:化石燃料的燃燒會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減少
C.平衡觀: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
D.守恒觀:碳、氧循環過程中各元素質量守恒
5.(2021八下·下城期末)氧循環和碳循環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環(如圖)。分析兩種循環,其中錯誤的是(  )
A.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發生了化學反應
B.氧氣只有通過燃燒才能參與碳循環
C.通過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D.碳循環和氧循環有利于維持自然界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
6.與自然界碳循環沒有直接關系的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水分蒸發
7.如圖所示,四個完全相同的裝置中,分別放有空氣或二氧化碳和空氣的混合氣體,同時放在陽光下曬一段時間。U形管a端最低的是(  )
A. B.
C. D.
8.據報道,全球氣溫升高已破紀錄,某科學探究小組為探究影響大氣溫室效應的因素,進行了N2、O2、CO2及空氣溫室效應強度的比較實驗(如圖所示)。分析曲線并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需要在有太陽光照射的條件下進行
B.二氧化碳對溫度影響最大,氧氣影響最小
C.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會加劇溫室效應
D.氧氣、氮氣都屬于溫室氣體
9.如圖是生物圈中碳循環的示意圖,下列分析不符合圖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圖中③表示的生理過程是呼吸作用
B.圖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C.圖中①代表的生理過程是光合作用
D.在自然界中,生物遺體和排出物中的碳是不能循環利用的
10.“碳中和”是指生態系統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吸收量相當,達到相對“零排放”。如圖是碳循環示意圖,其中①~④表示生理過程,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②維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B.為達到“碳中和”必須促進④
C.③表示植物中的有機物完全流向動物
D.完成“碳中和”的關鍵是促進①,并減少燃燒
11.自然界中的一個簡單的碳循環示意過程如圖,分析正確的是(  )
A.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是通過植物的莖從空氣中吸收的
B.碳元素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從植物流向動物體內
C.植物不會將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
D.動物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唯一來源
12.(2024八下·浙江期末)下列關于碳循環和氧循環的說法,的是(  )
A.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發生了化學變化
B.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循環
C.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只涉及碳循環
D.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會破壞碳一氧平衡
13. 關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A.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等活動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B.栽種過多的植物會因其進行大量呼吸作用面破壞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C.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
D.人類活動的加劇導致二氧化碳過度排放,從而破壞了碳—氧平衡
14.(2023八下·仙居期末)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下列措施符合該主題的是(  )
A.雙面使用紙張 B.工業廢氣直接排放
C.推廣使用礦物燃料 D.鼓勵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15.(2023八下·拱墅期末)“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下圖是碳循環的部分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自然界中,參與①過程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
B.在自然界的碳循環過程中,②的主要途徑是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C.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增強③過程不會打破碳循環的平衡
D.自然界中的碳循環與氧循環是相互獨立、互不影響的
16.如圖所示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環——“水循環”“氧循環”“碳循環”。用科學觀點分析碳循環和氧循環,不正確的是(  )
A.變化觀:每個人都在參與碳、氧循環
B.守恒觀:碳、氧循環過程中各元素守恒
C.微粒觀:綠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增加
D.平衡觀: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
二、填空題
17.(2024八下·吳興期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某同學對氧氣的相關問題以結構圖的形式進行了如下梳理。
(1)自然界產生氧氣的途徑主要是   。
(2)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氣,說明氧氣具有   的性質。
(3)實驗室可以用過氧化氫()、氯酸鉀()、高錳酸鉀()等作為反應物制取氧氣,是因為它們都含有   .
18.自然界存在一種重要的物質循環——氧循環:大自 然中氧氣的含量會由于生物的   作用和物質的燃燒等減少,但又會隨植物的   作用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
19.自然界中的氧循環指的是大自然中氧氣的含量會因   和   等而減少,又會隨著植物的   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
20. 碳循環的含義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   被消耗,又隨動植物的   、有機物的燃燒以及生物腐爛分解等過程,源源不斷地重新釋放出來,結果使大氣中被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與被植物光合作用重新釋放出來的量大致相等。
21.(2023八下·富陽期末)如圖所示是氧循環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氧的流動方向,請根據圖回答:
(1)寫出使大氣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動作用的文字表達式   。該過程所產生的氧氣高于植物自身   所消耗的氧氣。
(2)A過程主要有   。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各種燃燒現象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3)在我國北方的冬天,許多樹的葉子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但是北方人并不會感到缺氧,這是因為   。
三、實驗探究題
22.(2024·浙江期末)如圖所示,把一盆栽番茄植株放在鐘罩內,再把含放射性碳元素的二氧化碳通過圖中導管輸入罩內,1 h后把進氣閥關閉。然后把番茄植株移出,洗去土壤,用儀器記下根系的放射性碳元素的劑量。再把這些根烘干,切成小塊,放到養著饑餓金魚的不帶放射性物質的金魚缸內,4天后,把金魚從缸中取出,經檢測發現魚組織內放射性碳元素超過正常水平。
(1)該實驗主要研究自然界中的____。
A.氧循環 B.碳循環 C.氮循環 D.水循環
(2)設置該實驗的對照實驗時,正確的措施應是____。
A.把番茄換成天竺葵
B.把金魚換成蝌蚪
C.把土換成蒸餾水
D.把含放射性碳元素的二氧化碳換成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3)放射性碳元素必須先進人植株葉肉細胞的葉綠體內,經過   過程轉化成有機物,然后才能通過葉和莖的韌皮部中的   運輸到根部。
(4)實驗中,如果把植株放在完全黑暗的地方,預測實驗結果是   ,原因是   。
23.(2023八下·濱江期末)某科學小組為探究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設計了如圖一所示的密閉透明的實驗裝置(此實驗忽略溫度等因素對裝置內氣體體積等的影響):將圖一裝置放在室外培養24小時,連接氧氣檢測儀,測得裝置內一晝夜氧氣濃度的變化曲線如圖二。請據圖分析作答:
(1)分析圖一和圖二可知:隨著時間推移,紅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   時移動到最右端(填數字);判斷該植物在24小時后積累了有機物,依據是曲線中A點低于   點(填圖中字母);
(2)請寫出在圖二AF段中,該植物一直進行的生理活動是   (選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
(3)若用圖一裝置繼續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水分,則對該綠色植物進行的處理是   。
四、綜合題
24.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限制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趨嚴重的溫室效應。回答下列問題:
(1)綠色植物通過   作用吸收CO2,又通過   作用將CO2排放到大氣中。
(2)科學家采用“組合轉化"技術,將CO2和H2按一定比例混合,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發生反應,生成水和另外一種化工原料。根據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出另一種產物的化學式:
2CO2+6H2   +4H2O。
(3)為了緩解大氣中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議可行的是   (填字母)。
a.開發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能等新型能源
b.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
c.大量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
25.(2023八下·仙居期末)“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通過植樹造林等途徑,抵消自身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國提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如圖所示是碳循環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碳的流動方向,請回答:
(1)“碳中和”中的碳主要指的是   。
(2)⑤的過程屬于   (生理活動),其文字表達式為   。
(3)用學科觀點分析碳循環和氧循環,其中正確的是______(填字母)。
A.變化觀:每個人都在參與碳循環
B.守恒觀:碳、氧循環過程中各元素守恒
C.微粒觀:綠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分子總數增加
D.平衡觀: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
26.(2023八下·杭州期末)溫室效應加劇引起的氣候異常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如圖是“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碳達峰”與”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質是   。
(2)圖中B所代表的生理活動是   。
(3)生活中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有助于完成”碳中和”目標。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外出時多步行或騎自行車 B.產生紙質垃圾時焚燒處理
C.使用可循環的布袋購物 D.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4)以下敘述不符合事實的是______(填字母)。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各占50%
C.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加劇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5) 2022年4月28日我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催化》上發表成果——通過電催化與生物合成相結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糧食”提供了新路徑,同時也有助于減緩溫室效應。假設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時碳元素的轉化率為100%,合成3.6千克葡萄糖(C6H12O6)可以吸收   千克二氧化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①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是生物圈中的生產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和能量來源;②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氣體形式排到大氣中,同時還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維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即碳-氧平衡;③綠色植物通過吸水和蒸騰作用影響生物圈的水循環。
【解答】 A、森林為生物圈的水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根的吸收作用,從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通過蒸騰作用提高大氣的濕度,增加降雨量;
B、綠森林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不斷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維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對平衡;
C、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主要為淀粉),不僅用來構成植物體的本身,也為其它生物以及人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D、ABC全部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2.【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根據植物的呼吸作用、人和動物的呼吸及化石燃料的燃燒,都需要消耗氧氣,并且產生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植物的呼吸作用、人和動物的呼吸及化石燃料的燃燒,都需要消耗氧氣,并且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進行物質循環。氫燃料燃燒產生水,不產生二氧化碳,在X處不參與該循環。
故答案為:D。
3.【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碳循環概言之,就是碳元素以氣體的形式通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自然界中循環,自然界中的氧氣的含量隨著生物呼吸、可燃物燃燒和物質(如食物、鋼鐵等)緩慢氧化等而不斷減少,但又會隨植物光合作用而不斷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著循環,結合題意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A、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環狀態,而不是只有二氧化碳的循環,該選項敘述不正確;
B、氧氣不僅可通過燃燒參與碳循環,還可通過光合作用參與碳循環,該選項敘述不正確;
C、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則碳、氧循環失衡會影響人類的生存,該選項敘述不正確;
D、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并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制造的有機物中的過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促進碳氧平衡,該選項敘述正確。
故答案為:D。
4.【答案】B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A、根據碳氧循環指的是碳、氧元素分析;
B、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分析;
C、根據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相對穩定分析;
D、根據化學變化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每個人都在參與碳、氧循環,碳循環中的“碳”是指碳元素,不符合題意;
B、 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化石燃料的燃燒不會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減少 ,符合題意;
C、 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 ,不符合題意;
D、化學變化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碳、氧循環過程中各元素質量守恒 ,不符合題意;
故選B。
5.【答案】B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環狀態。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類活動中的燃燒都需要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卻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如此構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環(氧循環和碳循環是相互聯系的)。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并隨地球的運動循環不止的現象。
【解答】A、碳循環和氧循環是CO2和O2的轉換過程,均發生了化學反應;故A正確;
B、氧氣可以通過呼吸作用參與碳循環;故B錯誤;
C、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量是來化石燃料的燃燒,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可以有效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C正確;
D、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穩定,主要是通過碳循環和氧循環來完成;故D正確;
故答案為:B。
6.【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 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并隨地球的運動循環不止的現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環主要表現在綠色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參與下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并釋放出氧氣,有機體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經食物鏈傳遞,又成為動物和細菌等其他生物體的一部分。生物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為有機體代謝的能源經呼吸作用被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其中儲存的能量。
【解答】 與自然界碳循環沒有直接關系的是水分的蒸發,以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含有碳元素;
故答案為:D
7.【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當空氣鐘二氧化碳含量越多,在陽光下,溫度升高就越明顯,溫度升高使瓶子中的壓強變大,所以b液面上升,且溫度越高,液面升高越明顯。
【解答】四個裝置中,通過比較可知,四個瓶子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漸減小,在陽光下,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的裝置中,溫室效應現象就越明顯,裝置中的壓強變大,使左側液面下降,右側液面升高,所以D的U形管內液面高度差最大。
故答案為:D。
8.【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空氣屬于對照實驗,和空氣相比,溫度高的屬于溫室氣體。溫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另外還有甲烷、臭氧、氟氯代烷等。
【解答】A、探究溫室效應需要在太陽光照射的條件下進行,不符合題意;
B、由圖象可知,二氧化碳對溫度影響最大,氧氣影響最小,不符合題意;
C、化石燃料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所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會加劇溫室效應,不符合題意;
D、由圖象可知,氧氣、氮氣溫室效應強度比空氣要低,所以氧氣、氮氣都不屬于溫室氣體,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9.【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圖中:甲代表分解者--細菌和真菌, 乙代表生產者--植物,丙代表初級消費者--植食動物,丁代表次級消費者--肉食動物,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
【解答】A、 ③表示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該選項的分析符合圖中表示的信息,不符合題意;
B、圖中甲為細菌和真菌,能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進而制造有機物,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對物質循環起著重要作用;該圖中的食物鏈是:乙→丙→丁,所以丙是第二營養級,該選項的分析符合圖中表示的信息,不符合題意;
C、①表示利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所以表示光合作用,不符合題意;
D、在自然界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不斷地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環著,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0.【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A、根據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能夠維持大氣中的碳—氧平衡分析。
B、根據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C、根據③表示植物體內物質和能量隨著食物鏈流向動物,但是植物中的有機物并沒有完全流向動物分析。
D、根據可以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相對“零排放”分析。
【解答】A.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能夠維持大氣中的碳—氧平衡,所以綠色植物通過題圖①光合作用維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故錯誤;
B.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為達到“碳中和”必須促進①光合作用,故錯誤;
C. ③表示植物體內物質和能量隨著食物鏈流向動物,但是植物中的有機物并沒有完全流向動物,如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有機物,故錯誤;
D. 可以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相對“零排放”,完成“碳中和”的關鍵是促進①光合作用,并減少燃燒,故正確;
故答案為:D。
11.【答案】B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A、根據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B、根據碳元素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通過捕食關系從植物流向動物體內分析。
C、根據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分析。
D、根據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煤、石油的燃燒都能產生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A.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有機物被固定在植物中,葉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故錯誤;
B. 碳元素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通過捕食關系從植物流向動物體內,故正確;
C. 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故錯誤;
D. 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煤、石油的燃燒都能產生二氧化碳,故錯誤;
故答案為:B。
12.【答案】A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A.根據是否生成新物質來分析;
B.根據碳循環與氧循環的含義來分析;
C.根據植物生長的過程來分析;
D.根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危害來分析。
【解答】A.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有新物質生成,均發生了化學變化,說法正確;
B.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環,說法錯誤;
C.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既涉及碳循環,也涉及氧循環,說法錯誤;
D.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破壞碳一氧平衡,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A。
13.【答案】B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從而維持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對穩定。
【解答】A. 綠色植物不斷地進行著光合作用,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的氧又以氣體的形式進入大氣,這樣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態,簡稱碳—氧平衡。所以說,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維持了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正確,不符合題意;
B.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維持了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錯誤,符合題意;
C. 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故正確,不符合題意;
D. 人類活動的加劇導致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燒時,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加劇,故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4.【答案】A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 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 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許多國家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突出綠色的理念和內涵。
【解答】A. 雙面使用紙張符合世界環境日的主題,A正確;
B. 工業廢氣直接排放,不符合世界環境日的主題,B錯誤;
C. 推廣使用礦物燃料 ,不符合世界環境日的主題,C錯誤;
D. 鼓勵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不符合世界環境日的主題,D錯誤;
故答案為:A
15.【答案】A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酸雨、溫室效應、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環狀態。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類活動中的燃燒都需要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卻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如此構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環(氧循環和碳循環是相互聯系的)。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并隨地球的運動循環不止的現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環主要表現在綠色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參與下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并釋放出氧氣,有機體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經食物鏈傳遞,又成為動物和細菌等其他生物體的一部分。生物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為有機體代謝的能源經呼吸作用被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其中儲存的能量。
【解答】A. 自然界中,參與①過程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 ,A正確;
B. 在自然界的碳循環過程中,②的主要途徑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錯誤;
C. 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增強③過程會打破碳循環的平衡,C錯誤;
D. 自然界中的碳循環與氧循環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D錯誤;
故答案為:A
16.【答案】C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水循環
【解析】【分析】A、根據人體的活動來分析;
B、根據質量守恒定律來分析;
C、根據碳循環與氧循環的意義來分析;
D、根據化學反應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來分析。
【解答】A、人類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呼吸作用以及其他名項生理活動,進行其他工作與勞動,所以每個人都在參與碳、氧循環,故A正確;
B、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氧循環過程中各元素守恒,故正確;
C、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的過程中,原子的種類與數目均保持不變,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不變,故C錯誤;
D、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故D正確。
故選:C。
17.【答案】(1)光合作用
(2)不易溶于水
(3)氧元素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氧氣的性質和利用
【解析】【分析】(1)根據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分析;
(2)根據氧氣不易溶于水的性質分析;
(3)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分析。
【解答】(1)自然界產生氧氣的途徑主要是光合作用。
(2) 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氣,說明氧氣具有不易溶于水的性質。
(3) 實驗室可以用過氧化氫()、氯酸鉀()、高錳酸鉀()等作為反應物制取氧氣,是因為它們都含有氧元素。
故答案為:(1)光合作用;(2)不易溶于水;(3)氧元素。
18.【答案】呼吸;光合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氧循環指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環狀態。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類活動中的燃燒都需要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卻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如此構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環(氧循環和碳循環是相互聯系的)。
【解答】自然界氧循環的含義指大自然中氧氣的含量會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質的燃燒等減少,但又會隨著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這樣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使大氣中氧氣的含量保持相對恒定的過程。
19.【答案】呼吸作用;燃燒;光合作用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 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環狀態。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類活動中的燃燒都需要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卻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如此構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環(氧循環和碳循環是相互聯系的)。
【解答】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指的是大自然中氧氣的含量會因呼吸作用和燃燒等而減少,又會隨著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
故答案為:呼吸作用;燃燒;光合作用
20.【答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根據碳循環的含義分析。
【解答】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隨動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機物的燃燒以及生物腐爛分解等過程,源源不斷地重新釋放出來,結果使大氣中被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與被植物光合作用重新釋放出來的量大致相等。
21.【答案】(1)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呼吸作用
(2)①②③
(3)因為氧循環是全球性的,南方溫暖環境下,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氣,通過大氣流動進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會感到缺氧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的表達式:
【解答】(1) 使大氣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動是光合作用,文字表達式為: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呼吸作用會消耗氧氣,因此想要釋放出氧氣,則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要高于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
(2)A過程是將氧氣轉化成二氧化碳,①呼吸作用會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①正確
②燃燒需要消耗氧氣,如果是含碳的可燃物燃燒就會產生二氧化碳,②正確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實質為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③正確
故選 ①②③
(3)對流層會發生對流運動,所以氧循環是全球性的,南方溫暖環境下,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氣,通過大氣流動進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會感到缺氧
故答案為:(1)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呼吸作用 (2) ①②③
(3) 因為氧循環是全球性的,南方溫暖環境下,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氣,通過大氣流動進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會感到缺氧
22.【答案】(1)B
(2)D
(3)光合作用;篩管
(4)魚組織內放射性碳元素處于正常水平;植株在黑暗條件下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放射性碳元素無法進入生物體內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反應式可表示為: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條件是光和葉綠體,場所是含葉綠體的細胞。
(2)番茄植株進行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射性碳),儲存在有機物(碳水化合物)中,饑餓金魚吃番茄植株切成的小塊,放射性碳就隨著進入金魚的體內。
【解答】(1)因為用放射標記的是碳,實驗中測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劑量,因此該實驗主要研究二氧化碳(或碳)在生態系統內的循環。
(2)本實驗中測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劑量,該實驗的對照實驗把放射性二氧化碳換成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所以選D。
(3)篩管是植物韌皮部內自上而下輸導有機物的管道,將葉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自上而下運輸到莖、根等器官,使植物體內達到一個有機物的均衡.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放射性碳首先必須通過植株的光合作用轉化成有機物,然后才能由莖葉內的篩管運輸到根部。
(4)黑暗中,植物因為沒有光照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也就是說二氧化碳不會進入植物體內經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則植株內不會出現放射物質。而金魚也不會進食到含有放射性物質的食物,因此魚組織內放射性碳元素處于正常水平。
23.【答案】(1)18;F
(2)呼吸作用
(3)將一個葉片割斷主葉脈,導管被切斷,這樣葉片前部分就得不到從根運輸來的水分,葉片后部分就能得到水分。因此,葉片前后兩部分就形成以水為唯一變量的對照實驗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葉綠體中制造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呼吸作用是指有機物在細胞中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解答】(1)當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通強度時,紅墨水滴會向右移動,所以分析圖一和圖二可知:隨著時間推移,紅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18時移動到最右端,因為此時裝置中的而氧氣濃度最大;24小時后積累了有機物,是因為F點比A點的氧氣含量高,說明有機物的制造量大于有機物的消耗量;
(2) 呼吸作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光合作用只有在光照的條件下才進行,所以請寫出在圖二AF段中,該植物一直進行的生理活動是呼吸作用;
(3)將一個葉片割斷主葉脈,導管被切斷,這樣葉片前部分就得不到從根運輸來的水分,葉片后部分就能得到水分。因此,葉片前后兩部分就形成以水為唯一變量的對照實驗;
故答案為:(1)18,F(2)呼吸作用(3) 將一個葉片割斷主葉脈,導管被切斷,這樣葉片前部分就得不到從根運輸來的水分,葉片后部分就能得到水分。因此,葉片前后兩部分就形成以水為唯一變量的對照實驗
24.【答案】(1)光合;呼吸
(2)C2H4
(3)a、c
【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葉綠體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呼吸作用是在活細胞中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解答】(1)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呼吸用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
(2)方程式的左邊含有2個碳原子、4個氧原子和12個氫原子,右邊有4個氧原子和8個氫原子,因此1個未知生成物分子中含有2個碳原子和4個氫原子。即未知生成物的化學式表示為2CO2+6H2C2H4+4H2O。
(3)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所以應大量植樹造林,或者是開發利用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不能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
25.【答案】(1)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3)A;B;C;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含碳物質和含氧物質的循環。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個家,這就是生物圈。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所需的物質(如水)和碳、氫、氧、氮等元素,在生態系統中不是單向傳遞,而是被反復利用的,我們稱之為物質循環。
【解答】(1)“碳中和”中的碳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
(2)植物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產生氧氣和有機物; ⑤的過程屬于光合作用,其文字表達式為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
(3)用學科觀點分析碳循環和氧循環,其中正確的是 A B C D ;
故答案為:(1) 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3) A B C D
26.【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
(2)呼吸作用
(3)A;C;D
(4)B
(5)5.28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動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大自然中氧氣的含量會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質的燃燒等減少,但又會隨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碳是構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以單質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大氣中碳的氣態化合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碳在自然界也是可以循環的。在自然界中,氧循環與碳循環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氧循環和碳循環,保持了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恒定,維持了整個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答】
(2)圖中B活動氧氣進入生物,二氧化碳進入環境,由此可知,該生理活動是呼吸作用。
(3)A、外出時多步行或騎自行車,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與排放,符合題意;
B、產生紙質垃圾時焚燒處理,會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完成碳中和,不符合題意;
C、使用可循環的布袋購物,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與排放,符合題意;
D、植樹造林,美化環境,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CD。
(4)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故A符合事實,B不符合事實;
C、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加劇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事實;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符合事實;
故答案為:B。
(5)碳元素的質量為,得y=5.28kg。
1 / 1初中科學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章第7節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環。森林在自然界中的主要作用是(  )
A.參與生物圈中的水循環 B.消耗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C.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 D.以上均正確
【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①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是生物圈中的生產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和能量來源;②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氣體形式排到大氣中,同時還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維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即碳-氧平衡;③綠色植物通過吸水和蒸騰作用影響生物圈的水循環。
【解答】 A、森林為生物圈的水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根的吸收作用,從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通過蒸騰作用提高大氣的濕度,增加降雨量;
B、綠森林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不斷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維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對平衡;
C、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主要為淀粉),不僅用來構成植物體的本身,也為其它生物以及人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D、ABC全部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2.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如圖所示,在X處不參與該循環的是(  )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人和動物的呼吸
C.化石燃料的燃燒 D.發展利用氫燃料
【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根據植物的呼吸作用、人和動物的呼吸及化石燃料的燃燒,都需要消耗氧氣,并且產生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植物的呼吸作用、人和動物的呼吸及化石燃料的燃燒,都需要消耗氧氣,并且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進行物質循環。氫燃料燃燒產生水,不產生二氧化碳,在X處不參與該循環。
故答案為:D。
3.(2024八下·三門期末)自然界中碳循環和氧循環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碳循環就是指二氧化碳的循環
B.氧氣只有通過燃燒才能參與碳循環
C.碳、氧循環失衡不會影響人類的生存
D.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促進碳氧平衡
【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碳循環概言之,就是碳元素以氣體的形式通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自然界中循環,自然界中的氧氣的含量隨著生物呼吸、可燃物燃燒和物質(如食物、鋼鐵等)緩慢氧化等而不斷減少,但又會隨植物光合作用而不斷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著循環,結合題意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A、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環狀態,而不是只有二氧化碳的循環,該選項敘述不正確;
B、氧氣不僅可通過燃燒參與碳循環,還可通過光合作用參與碳循環,該選項敘述不正確;
C、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則碳、氧循環失衡會影響人類的生存,該選項敘述不正確;
D、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并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制造的有機物中的過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促進碳氧平衡,該選項敘述正確。
故答案為:D。
4.(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關于“碳循環”和“氧循環”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變化觀:每個人都在參與碳、氧循環,碳循環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B.微粒觀:化石燃料的燃燒會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減少
C.平衡觀: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
D.守恒觀:碳、氧循環過程中各元素質量守恒
【答案】B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A、根據碳氧循環指的是碳、氧元素分析;
B、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分析;
C、根據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相對穩定分析;
D、根據化學變化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每個人都在參與碳、氧循環,碳循環中的“碳”是指碳元素,不符合題意;
B、 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化石燃料的燃燒不會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減少 ,符合題意;
C、 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 ,不符合題意;
D、化學變化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碳、氧循環過程中各元素質量守恒 ,不符合題意;
故選B。
5.(2021八下·下城期末)氧循環和碳循環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環(如圖)。分析兩種循環,其中錯誤的是(  )
A.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發生了化學反應
B.氧氣只有通過燃燒才能參與碳循環
C.通過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D.碳循環和氧循環有利于維持自然界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
【答案】B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環狀態。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類活動中的燃燒都需要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卻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如此構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環(氧循環和碳循環是相互聯系的)。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并隨地球的運動循環不止的現象。
【解答】A、碳循環和氧循環是CO2和O2的轉換過程,均發生了化學反應;故A正確;
B、氧氣可以通過呼吸作用參與碳循環;故B錯誤;
C、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量是來化石燃料的燃燒,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可以有效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C正確;
D、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穩定,主要是通過碳循環和氧循環來完成;故D正確;
故答案為:B。
6.與自然界碳循環沒有直接關系的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水分蒸發
【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 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并隨地球的運動循環不止的現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環主要表現在綠色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參與下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并釋放出氧氣,有機體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經食物鏈傳遞,又成為動物和細菌等其他生物體的一部分。生物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為有機體代謝的能源經呼吸作用被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其中儲存的能量。
【解答】 與自然界碳循環沒有直接關系的是水分的蒸發,以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含有碳元素;
故答案為:D
7.如圖所示,四個完全相同的裝置中,分別放有空氣或二氧化碳和空氣的混合氣體,同時放在陽光下曬一段時間。U形管a端最低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當空氣鐘二氧化碳含量越多,在陽光下,溫度升高就越明顯,溫度升高使瓶子中的壓強變大,所以b液面上升,且溫度越高,液面升高越明顯。
【解答】四個裝置中,通過比較可知,四個瓶子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漸減小,在陽光下,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的裝置中,溫室效應現象就越明顯,裝置中的壓強變大,使左側液面下降,右側液面升高,所以D的U形管內液面高度差最大。
故答案為:D。
8.據報道,全球氣溫升高已破紀錄,某科學探究小組為探究影響大氣溫室效應的因素,進行了N2、O2、CO2及空氣溫室效應強度的比較實驗(如圖所示)。分析曲線并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需要在有太陽光照射的條件下進行
B.二氧化碳對溫度影響最大,氧氣影響最小
C.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會加劇溫室效應
D.氧氣、氮氣都屬于溫室氣體
【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空氣屬于對照實驗,和空氣相比,溫度高的屬于溫室氣體。溫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另外還有甲烷、臭氧、氟氯代烷等。
【解答】A、探究溫室效應需要在太陽光照射的條件下進行,不符合題意;
B、由圖象可知,二氧化碳對溫度影響最大,氧氣影響最小,不符合題意;
C、化石燃料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所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會加劇溫室效應,不符合題意;
D、由圖象可知,氧氣、氮氣溫室效應強度比空氣要低,所以氧氣、氮氣都不屬于溫室氣體,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9.如圖是生物圈中碳循環的示意圖,下列分析不符合圖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圖中③表示的生理過程是呼吸作用
B.圖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C.圖中①代表的生理過程是光合作用
D.在自然界中,生物遺體和排出物中的碳是不能循環利用的
【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圖中:甲代表分解者--細菌和真菌, 乙代表生產者--植物,丙代表初級消費者--植食動物,丁代表次級消費者--肉食動物,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
【解答】A、 ③表示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該選項的分析符合圖中表示的信息,不符合題意;
B、圖中甲為細菌和真菌,能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進而制造有機物,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對物質循環起著重要作用;該圖中的食物鏈是:乙→丙→丁,所以丙是第二營養級,該選項的分析符合圖中表示的信息,不符合題意;
C、①表示利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所以表示光合作用,不符合題意;
D、在自然界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不斷地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環著,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0.“碳中和”是指生態系統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吸收量相當,達到相對“零排放”。如圖是碳循環示意圖,其中①~④表示生理過程,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②維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B.為達到“碳中和”必須促進④
C.③表示植物中的有機物完全流向動物
D.完成“碳中和”的關鍵是促進①,并減少燃燒
【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A、根據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能夠維持大氣中的碳—氧平衡分析。
B、根據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C、根據③表示植物體內物質和能量隨著食物鏈流向動物,但是植物中的有機物并沒有完全流向動物分析。
D、根據可以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相對“零排放”分析。
【解答】A.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能夠維持大氣中的碳—氧平衡,所以綠色植物通過題圖①光合作用維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故錯誤;
B.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為達到“碳中和”必須促進①光合作用,故錯誤;
C. ③表示植物體內物質和能量隨著食物鏈流向動物,但是植物中的有機物并沒有完全流向動物,如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有機物,故錯誤;
D. 可以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相對“零排放”,完成“碳中和”的關鍵是促進①光合作用,并減少燃燒,故正確;
故答案為:D。
11.自然界中的一個簡單的碳循環示意過程如圖,分析正確的是(  )
A.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是通過植物的莖從空氣中吸收的
B.碳元素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從植物流向動物體內
C.植物不會將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
D.動物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唯一來源
【答案】B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A、根據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B、根據碳元素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通過捕食關系從植物流向動物體內分析。
C、根據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分析。
D、根據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煤、石油的燃燒都能產生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A.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有機物被固定在植物中,葉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故錯誤;
B. 碳元素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通過捕食關系從植物流向動物體內,故正確;
C. 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故錯誤;
D. 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煤、石油的燃燒都能產生二氧化碳,故錯誤;
故答案為:B。
12.(2024八下·浙江期末)下列關于碳循環和氧循環的說法,的是(  )
A.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發生了化學變化
B.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循環
C.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只涉及碳循環
D.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會破壞碳一氧平衡
【答案】A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A.根據是否生成新物質來分析;
B.根據碳循環與氧循環的含義來分析;
C.根據植物生長的過程來分析;
D.根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危害來分析。
【解答】A.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有新物質生成,均發生了化學變化,說法正確;
B.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環,說法錯誤;
C.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既涉及碳循環,也涉及氧循環,說法錯誤;
D.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破壞碳一氧平衡,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A。
13. 關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A.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等活動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B.栽種過多的植物會因其進行大量呼吸作用面破壞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C.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
D.人類活動的加劇導致二氧化碳過度排放,從而破壞了碳—氧平衡
【答案】B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從而維持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對穩定。
【解答】A. 綠色植物不斷地進行著光合作用,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的氧又以氣體的形式進入大氣,這樣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態,簡稱碳—氧平衡。所以說,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維持了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正確,不符合題意;
B.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維持了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錯誤,符合題意;
C. 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故正確,不符合題意;
D. 人類活動的加劇導致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燒時,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加劇,故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4.(2023八下·仙居期末)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下列措施符合該主題的是(  )
A.雙面使用紙張 B.工業廢氣直接排放
C.推廣使用礦物燃料 D.鼓勵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答案】A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 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 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許多國家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突出綠色的理念和內涵。
【解答】A. 雙面使用紙張符合世界環境日的主題,A正確;
B. 工業廢氣直接排放,不符合世界環境日的主題,B錯誤;
C. 推廣使用礦物燃料 ,不符合世界環境日的主題,C錯誤;
D. 鼓勵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不符合世界環境日的主題,D錯誤;
故答案為:A
15.(2023八下·拱墅期末)“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下圖是碳循環的部分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自然界中,參與①過程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
B.在自然界的碳循環過程中,②的主要途徑是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C.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增強③過程不會打破碳循環的平衡
D.自然界中的碳循環與氧循環是相互獨立、互不影響的
【答案】A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酸雨、溫室效應、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環狀態。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類活動中的燃燒都需要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卻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如此構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環(氧循環和碳循環是相互聯系的)。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并隨地球的運動循環不止的現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環主要表現在綠色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參與下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并釋放出氧氣,有機體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經食物鏈傳遞,又成為動物和細菌等其他生物體的一部分。生物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為有機體代謝的能源經呼吸作用被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其中儲存的能量。
【解答】A. 自然界中,參與①過程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 ,A正確;
B. 在自然界的碳循環過程中,②的主要途徑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錯誤;
C. 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增強③過程會打破碳循環的平衡,C錯誤;
D. 自然界中的碳循環與氧循環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D錯誤;
故答案為:A
16.如圖所示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環——“水循環”“氧循環”“碳循環”。用科學觀點分析碳循環和氧循環,不正確的是(  )
A.變化觀:每個人都在參與碳、氧循環
B.守恒觀:碳、氧循環過程中各元素守恒
C.微粒觀:綠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增加
D.平衡觀: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
【答案】C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水循環
【解析】【分析】A、根據人體的活動來分析;
B、根據質量守恒定律來分析;
C、根據碳循環與氧循環的意義來分析;
D、根據化學反應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來分析。
【解答】A、人類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呼吸作用以及其他名項生理活動,進行其他工作與勞動,所以每個人都在參與碳、氧循環,故A正確;
B、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氧循環過程中各元素守恒,故正確;
C、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的過程中,原子的種類與數目均保持不變,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不變,故C錯誤;
D、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故D正確。
故選:C。
二、填空題
17.(2024八下·吳興期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某同學對氧氣的相關問題以結構圖的形式進行了如下梳理。
(1)自然界產生氧氣的途徑主要是   。
(2)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氣,說明氧氣具有   的性質。
(3)實驗室可以用過氧化氫()、氯酸鉀()、高錳酸鉀()等作為反應物制取氧氣,是因為它們都含有   .
【答案】(1)光合作用
(2)不易溶于水
(3)氧元素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氧氣的性質和利用
【解析】【分析】(1)根據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分析;
(2)根據氧氣不易溶于水的性質分析;
(3)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分析。
【解答】(1)自然界產生氧氣的途徑主要是光合作用。
(2) 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氣,說明氧氣具有不易溶于水的性質。
(3) 實驗室可以用過氧化氫()、氯酸鉀()、高錳酸鉀()等作為反應物制取氧氣,是因為它們都含有氧元素。
故答案為:(1)光合作用;(2)不易溶于水;(3)氧元素。
18.自然界存在一種重要的物質循環——氧循環:大自 然中氧氣的含量會由于生物的   作用和物質的燃燒等減少,但又會隨植物的   作用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
【答案】呼吸;光合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氧循環指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環狀態。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類活動中的燃燒都需要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卻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如此構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環(氧循環和碳循環是相互聯系的)。
【解答】自然界氧循環的含義指大自然中氧氣的含量會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質的燃燒等減少,但又會隨著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這樣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使大氣中氧氣的含量保持相對恒定的過程。
19.自然界中的氧循環指的是大自然中氧氣的含量會因   和   等而減少,又會隨著植物的   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
【答案】呼吸作用;燃燒;光合作用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 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環狀態。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類活動中的燃燒都需要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卻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如此構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環(氧循環和碳循環是相互聯系的)。
【解答】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指的是大自然中氧氣的含量會因呼吸作用和燃燒等而減少,又會隨著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
故答案為:呼吸作用;燃燒;光合作用
20. 碳循環的含義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   被消耗,又隨動植物的   、有機物的燃燒以及生物腐爛分解等過程,源源不斷地重新釋放出來,結果使大氣中被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與被植物光合作用重新釋放出來的量大致相等。
【答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根據碳循環的含義分析。
【解答】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隨動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機物的燃燒以及生物腐爛分解等過程,源源不斷地重新釋放出來,結果使大氣中被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與被植物光合作用重新釋放出來的量大致相等。
21.(2023八下·富陽期末)如圖所示是氧循環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氧的流動方向,請根據圖回答:
(1)寫出使大氣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動作用的文字表達式   。該過程所產生的氧氣高于植物自身   所消耗的氧氣。
(2)A過程主要有   。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各種燃燒現象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3)在我國北方的冬天,許多樹的葉子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但是北方人并不會感到缺氧,這是因為   。
【答案】(1)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呼吸作用
(2)①②③
(3)因為氧循環是全球性的,南方溫暖環境下,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氣,通過大氣流動進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會感到缺氧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的表達式:
【解答】(1) 使大氣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動是光合作用,文字表達式為: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呼吸作用會消耗氧氣,因此想要釋放出氧氣,則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要高于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
(2)A過程是將氧氣轉化成二氧化碳,①呼吸作用會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①正確
②燃燒需要消耗氧氣,如果是含碳的可燃物燃燒就會產生二氧化碳,②正確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實質為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③正確
故選 ①②③
(3)對流層會發生對流運動,所以氧循環是全球性的,南方溫暖環境下,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氣,通過大氣流動進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會感到缺氧
故答案為:(1)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呼吸作用 (2) ①②③
(3) 因為氧循環是全球性的,南方溫暖環境下,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氣,通過大氣流動進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會感到缺氧
三、實驗探究題
22.(2024·浙江期末)如圖所示,把一盆栽番茄植株放在鐘罩內,再把含放射性碳元素的二氧化碳通過圖中導管輸入罩內,1 h后把進氣閥關閉。然后把番茄植株移出,洗去土壤,用儀器記下根系的放射性碳元素的劑量。再把這些根烘干,切成小塊,放到養著饑餓金魚的不帶放射性物質的金魚缸內,4天后,把金魚從缸中取出,經檢測發現魚組織內放射性碳元素超過正常水平。
(1)該實驗主要研究自然界中的____。
A.氧循環 B.碳循環 C.氮循環 D.水循環
(2)設置該實驗的對照實驗時,正確的措施應是____。
A.把番茄換成天竺葵
B.把金魚換成蝌蚪
C.把土換成蒸餾水
D.把含放射性碳元素的二氧化碳換成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3)放射性碳元素必須先進人植株葉肉細胞的葉綠體內,經過   過程轉化成有機物,然后才能通過葉和莖的韌皮部中的   運輸到根部。
(4)實驗中,如果把植株放在完全黑暗的地方,預測實驗結果是   ,原因是   。
【答案】(1)B
(2)D
(3)光合作用;篩管
(4)魚組織內放射性碳元素處于正常水平;植株在黑暗條件下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放射性碳元素無法進入生物體內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反應式可表示為: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條件是光和葉綠體,場所是含葉綠體的細胞。
(2)番茄植株進行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射性碳),儲存在有機物(碳水化合物)中,饑餓金魚吃番茄植株切成的小塊,放射性碳就隨著進入金魚的體內。
【解答】(1)因為用放射標記的是碳,實驗中測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劑量,因此該實驗主要研究二氧化碳(或碳)在生態系統內的循環。
(2)本實驗中測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劑量,該實驗的對照實驗把放射性二氧化碳換成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所以選D。
(3)篩管是植物韌皮部內自上而下輸導有機物的管道,將葉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自上而下運輸到莖、根等器官,使植物體內達到一個有機物的均衡.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放射性碳首先必須通過植株的光合作用轉化成有機物,然后才能由莖葉內的篩管運輸到根部。
(4)黑暗中,植物因為沒有光照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也就是說二氧化碳不會進入植物體內經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則植株內不會出現放射物質。而金魚也不會進食到含有放射性物質的食物,因此魚組織內放射性碳元素處于正常水平。
23.(2023八下·濱江期末)某科學小組為探究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設計了如圖一所示的密閉透明的實驗裝置(此實驗忽略溫度等因素對裝置內氣體體積等的影響):將圖一裝置放在室外培養24小時,連接氧氣檢測儀,測得裝置內一晝夜氧氣濃度的變化曲線如圖二。請據圖分析作答:
(1)分析圖一和圖二可知:隨著時間推移,紅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   時移動到最右端(填數字);判斷該植物在24小時后積累了有機物,依據是曲線中A點低于   點(填圖中字母);
(2)請寫出在圖二AF段中,該植物一直進行的生理活動是   (選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
(3)若用圖一裝置繼續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水分,則對該綠色植物進行的處理是   。
【答案】(1)18;F
(2)呼吸作用
(3)將一個葉片割斷主葉脈,導管被切斷,這樣葉片前部分就得不到從根運輸來的水分,葉片后部分就能得到水分。因此,葉片前后兩部分就形成以水為唯一變量的對照實驗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葉綠體中制造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呼吸作用是指有機物在細胞中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解答】(1)當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通強度時,紅墨水滴會向右移動,所以分析圖一和圖二可知:隨著時間推移,紅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18時移動到最右端,因為此時裝置中的而氧氣濃度最大;24小時后積累了有機物,是因為F點比A點的氧氣含量高,說明有機物的制造量大于有機物的消耗量;
(2) 呼吸作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光合作用只有在光照的條件下才進行,所以請寫出在圖二AF段中,該植物一直進行的生理活動是呼吸作用;
(3)將一個葉片割斷主葉脈,導管被切斷,這樣葉片前部分就得不到從根運輸來的水分,葉片后部分就能得到水分。因此,葉片前后兩部分就形成以水為唯一變量的對照實驗;
故答案為:(1)18,F(2)呼吸作用(3) 將一個葉片割斷主葉脈,導管被切斷,這樣葉片前部分就得不到從根運輸來的水分,葉片后部分就能得到水分。因此,葉片前后兩部分就形成以水為唯一變量的對照實驗
四、綜合題
24.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限制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趨嚴重的溫室效應。回答下列問題:
(1)綠色植物通過   作用吸收CO2,又通過   作用將CO2排放到大氣中。
(2)科學家采用“組合轉化"技術,將CO2和H2按一定比例混合,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發生反應,生成水和另外一種化工原料。根據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出另一種產物的化學式:
2CO2+6H2   +4H2O。
(3)為了緩解大氣中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議可行的是   (填字母)。
a.開發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能等新型能源
b.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
c.大量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
【答案】(1)光合;呼吸
(2)C2H4
(3)a、c
【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葉綠體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呼吸作用是在活細胞中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解答】(1)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呼吸用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
(2)方程式的左邊含有2個碳原子、4個氧原子和12個氫原子,右邊有4個氧原子和8個氫原子,因此1個未知生成物分子中含有2個碳原子和4個氫原子。即未知生成物的化學式表示為2CO2+6H2C2H4+4H2O。
(3)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所以應大量植樹造林,或者是開發利用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不能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
25.(2023八下·仙居期末)“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通過植樹造林等途徑,抵消自身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國提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如圖所示是碳循環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碳的流動方向,請回答:
(1)“碳中和”中的碳主要指的是   。
(2)⑤的過程屬于   (生理活動),其文字表達式為   。
(3)用學科觀點分析碳循環和氧循環,其中正確的是______(填字母)。
A.變化觀:每個人都在參與碳循環
B.守恒觀:碳、氧循環過程中各元素守恒
C.微粒觀:綠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分子總數增加
D.平衡觀: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
【答案】(1)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3)A;B;C;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含碳物質和含氧物質的循環。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個家,這就是生物圈。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所需的物質(如水)和碳、氫、氧、氮等元素,在生態系統中不是單向傳遞,而是被反復利用的,我們稱之為物質循環。
【解答】(1)“碳中和”中的碳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
(2)植物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產生氧氣和有機物; ⑤的過程屬于光合作用,其文字表達式為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
(3)用學科觀點分析碳循環和氧循環,其中正確的是 A B C D ;
故答案為:(1) 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3) A B C D
26.(2023八下·杭州期末)溫室效應加劇引起的氣候異常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如圖是“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碳達峰”與”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質是   。
(2)圖中B所代表的生理活動是   。
(3)生活中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有助于完成”碳中和”目標。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外出時多步行或騎自行車 B.產生紙質垃圾時焚燒處理
C.使用可循環的布袋購物 D.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4)以下敘述不符合事實的是______(填字母)。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各占50%
C.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加劇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5) 2022年4月28日我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催化》上發表成果——通過電催化與生物合成相結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糧食”提供了新路徑,同時也有助于減緩溫室效應。假設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時碳元素的轉化率為100%,合成3.6千克葡萄糖(C6H12O6)可以吸收   千克二氧化碳。
【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
(2)呼吸作用
(3)A;C;D
(4)B
(5)5.28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動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大自然中氧氣的含量會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質的燃燒等減少,但又會隨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碳是構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以單質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大氣中碳的氣態化合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碳在自然界也是可以循環的。在自然界中,氧循環與碳循環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氧循環和碳循環,保持了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恒定,維持了整個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答】
(2)圖中B活動氧氣進入生物,二氧化碳進入環境,由此可知,該生理活動是呼吸作用。
(3)A、外出時多步行或騎自行車,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與排放,符合題意;
B、產生紙質垃圾時焚燒處理,會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完成碳中和,不符合題意;
C、使用可循環的布袋購物,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與排放,符合題意;
D、植樹造林,美化環境,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CD。
(4)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故A符合事實,B不符合事實;
C、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加劇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事實;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符合事實;
故答案為:B。
(5)碳元素的質量為,得y=5.28kg。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岭县| 望谟县| 平昌县| 开化县| 专栏| 凉城县| 平南县| 廉江市| 红原县| 获嘉县| 新蔡县| 安福县| 临沂市| 乌兰察布市| 皋兰县| 登封市| 渭南市| 永济市| 乐昌市| 蒲江县| 迁西县| 兴国县| 新邵县| 广西| 三门县| 安溪县| 苍南县| 齐齐哈尔市| 汶川县| 庆云县| 仪征市| 鲜城| 内江市| 象山县| 祁连县| 如东县| 韶山市| 保山市| 苗栗县| 迁西县|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