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一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測試卷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考生注意:客觀題請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主觀題用黑色的水筆書寫在答題卡上。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滿分48分)1.獅子不是中國本土物種。有學者研究認為,獅子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為中國人所了解,其形象從漢代起扎根于中國藝術,代表有看門獅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裝飾以及獅子舞等,舞獅作為中國民間節慶常有的節目,也成為中國文化的標志之一。這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A.見賢思齊的重要內涵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點C.崇德尚賢的思想理念D.自強不息的精神境界2.漢唐時期佛教文化傳入,唐宋時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傳入,中華文化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再創輝煌,并回饋給世界其他國家。這一文化現象的世界意義主要體現在()A.輻射其他國家文化B.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C.普及中華文化智慧D.推動文明間的交流融合3.自古以來有大量外來的農作物傳入中國。秦漢至唐宋的外來農作物名稱是胡蘿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稱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蔥、洋白菜。外來作物命名的變化反映了()A.精耕細作農業模式的發展B.天下觀念不斷改變C.對外貿易路線的重要變化D.自然經濟逐漸解體4.表2所示是關于蒙古西征的三個觀點。據此,我們可得到的啟示是()表2蒙古在西征過程中不斷攻城略地,對當時的亞歐大陸經濟造成了巨觀點一大的破壞西征過程中,天量的漢工匠被帶到了中亞、西亞和東歐。與此同時,觀點二蒙古也將大量的西方工匠俘虜到了蒙古草原和中原蒙古將中國的滅藥、印刷術、指南針三大發明傳播到了阿拉伯,后觀點三來這些發明又從阿拉伯傳播到了歐洲,推動了歐洲的近代化轉型A.應辯證地看待蒙古西征書.蒙古西征阻礙歐亞文花交流C.軍事擴張推動文明進步D.蒙古西征旨在傳播進步文化5.晚清時期,國人對西學的認知,經歷了從“朝士皆恥言西學”到80年代的“談洋務者亦不以為深恥”,再到90年代后,形成了“中國人心至是紛紛欲舊邦新命”的氣象。這種轉變源于()第1頁:共6頁A.階級矛盾尖銳B.洋務運動失敗C.立憲運動興起D.民族危機加深6.據1870年統計,在愛達荷,華工在6579名礦工中占58.5%,達3853人;在俄勒岡,華工在3965名礦工中占61.2%,達2428人。在華盛頓、愛達荷和蒙大拿各州,約有1.5萬名華工為北太平洋鐵路線鋪軌。在加利福尼亞的農場工人中,華工1870年占1/10,1880年占1/3,1884年占1/2。這說明()A.華工助推了近代美國西部經濟發展B.清政府迫于人口壓力鼓勵移民海外C.工業革命使美洲勞動力實現多元化D.西方侵略勢力掠奪中國勞動力資源7.西歐中世紀中期出現大量騎士詩歌。這些詩歌宗教思想和貴族色彩濃厚,故事荒誕不經:歌頌騎士冒險精神、鋤強助弱、保護婦女、維護正義;多用寓意、象征、夢幻等手法,深受老百姓歡迎。這主要反映出當時()A.人文思想的廣泛傳播B.封建莊園經濟瓦解C.市民階層的政治訴求D.世俗封建主的追求8.阿拉伯帝國建立后,派人到君士坦丁堡搜求古籍。把大量希臘羅馬文獻翻譯成阿拉伯文。這些著作后來傳入中世紀歐洲,使歐洲人重新讀到了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并接受了阿拉伯人的自由思想。據此可知,阿拉伯人的翻譯活動()A,使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B.得益于拜占庭帝國的衰落C.深受希臘化世界的影響D.為歐洲思想解放提供了條件9.下表中可以從史實直接推斷出結論的是()選項史實結論《漢漠拉比法典》前言宣揚君權神授,炫《漢謨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巴A耀國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條比倫封建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創作于12世紀,反俄羅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歷史、傳說和風土影響人情,是基輔羅斯時期最杰出的文學作品【美】伯恩斯、拉爾夫著《世界文明史》第3卷說到:“在白人踏上美洲幾個世紀前,C危地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經擁有幾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較高美洲當時文化發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的文化。”(高麗史)的體例分為“世家”“列傳”“志等,詳細記載了當時的歷史;日本根據自古代朝鮮和日本吸收中華文D己語言的發音,借用漢字的筆畫,創制字化,發展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母片假名和平假名10.有學者指出,現代拉美文明是一種多元混合的文明,具有和諧性與不平等并存、開放性與依附性并存、多元文明與不平衡性并存的“悖論”。這主要是由于()第2頁:共6頁高二期中考試答案解析一、選擇題1.【答案】B【解析】據材料“其形象從漢代起扎根于中國藝術”可知,獅子雖不是中國本土物種,卻扎根于中國藝術,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兼收并蓄,故選 B 項;見賢思齊是指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時,應該向他學習,而材料主旨是中華文化對外來事物的接納,兩者并不相符,排除 A項;崇德尚賢是推崇有德行和有才能的人,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項;材料主旨是中華文化對外來事物的接納,與自強不息無關,排除 D 項。2.【答案】D【解析】據材料“中華文化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并回饋給世界其他國家。”可知,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在不斷地交流融合,故選 D 項;據“中華文化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可知,中華文明雖然輻射了其他國家文化,但同時也吸收了外來優秀文化,排除 A 項;據“中華文化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再創輝煌”可知,世界文化確實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但據材料“……并回饋給世界其他國家。”可知,同樣中華文化也豐富了世界文化,并回饋給世界其他國家,排除 B 項;據“回饋給世界其他國家。”可知,在文化交流過程中,確實普及了中華文化智慧,但據材料“佛教文化傳入……中華文化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可知,中華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化,排除 C 項。3.【答案】C【解析】據材料“秦漢至唐宋的外來農作物名稱是胡”,而“唐宋至明清的名稱是蕃”,“清朝以后是洋”可知,不同時期,外來農作物命名有所不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到唐宋之間,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路上絲綢之路,且外來作物多經過西域傳入,因此帶“胡”字,而宋到明清時期中國對外交往的路線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外來物種多從海上來,因此叫“番”或者“洋”,這側面反映了對外貿易路線的重要變化,故選 C 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精耕細作到西漢時期便已經成為中國的主要耕作方式,雖后代得到發展,但與外來物種的傳入沒有直接關系,排除 A 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以來中國的天下觀念仍在不斷發生改變,但農作物的命名自清朝后未發生進一步轉變,排除 B 項;據材料“清朝以后是洋”可知,清以后外來農作物多用“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我國傳統“華夷”觀念和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關系被打破,而非強弱變化,排除 D 項。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觀點一指出蒙古西征對亞歐大陸的破壞性,觀點二指出蒙古西征推動了亞歐大陸技術的交流,觀點三認為蒙古西征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古代科技的西傳及推動了歐洲的近代化,這三個觀點說明蒙古西征的歷史影響是復雜的,應辯證看待,故選 A項;蒙古西征客觀上推動了亞歐大陸文化的交流,排除 B 項;軍事擴張客觀上可能有利于人類文明的進步,但其破壞性是主要的,C 項沒看到軍事擴張的破壞性,排除 C 項;蒙古西征旨在擴張領土與掠奪,排除 D 項。5.【答案】D【解析】由材料“皆恥言西學”“中國人心至是紛紛欲舊邦新命”可知,晚清時期中西交往中,西方先進的科技和進步的思想引發了中國人對西學的認同和向往,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在求救求生的壓力下增強了國人學習西學的緊迫性,故選 D 項;階級矛盾的尖銳并沒有直接導致全民族對西學的轉變,排除 A 項;洋務運動的失敗使國人對西方科技有了新的認識,但并不能直接導致國人對西學認知的轉變,排除 B 項;立憲運動雖然有益于推動國人接受西方政治制度和法制觀念,但其影響范圍限制在較小的范圍內,無法作為國人對西學認知的全面轉變的原因,排除 C 項。第 1頁6.【答案】A【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近代美國,無論實在愛達荷和俄勒岡的礦場中,還是在修建中央大鐵路的工地上,華工都占據了相當的比例,為美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故選 A項;清政府是反對本國人口對外移民的,允許華工出國源于列強的壓力,排除 B 項;材料僅體現了華工的作用,無法佐證勞動力的多元化,排除 C 項;材料體現的是華工對美國經濟發展的助推,而非列強對中國勞動力的掠奪,排除 D 項。7.【答案】C【解析】西歐中世紀中期,出現了歌頌騎士冒險精神、鋤強助弱、保護婦女、維護正義的騎士詩歌,受到老百姓歡迎,說明騎士詩歌適合百姓的意趣,即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政治訴求,故選 C 項;人文思想的廣泛傳播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于中世紀晚期,與“中世紀中期”不符,排除 A 項;材料反映的是騎士詩歌的出現,沒有關于莊園經濟發展的信息,無法判斷封建莊園經濟是否瓦解,排除 B 項;材料中的騎士詩歌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并沒有涉及世俗封建主的態度,不能據此反映世俗封建主的追求,排除 D 項。8.【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國把大量希臘羅馬文獻翻譯成阿拉伯文,而后這些著作又傳入中世紀的歐洲,為歐洲文藝復興這場思想解放運動準備了條件,故選 D 項;阿拉伯人的翻譯活動,與中國造紙術傳入歐洲關系不大,排除 A 項;材料描述的是翻譯活動對歐洲的影響,沒有描述拜占庭帝國被軍事征服的信息,排除 B 項;希臘文化中心東移最終在地中海沿岸的地區形成了新的文化中心,與材料描述信息無關,排除 C 項。9.【答案】D【解析】《高麗史》的體例分為“世家”“列傳”“志”等是受到了中國史學編寫體例的影響;日本借用漢字的筆畫,創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這說明古代朝鮮和日本吸收了中華文化,發展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故選 D 項;《漢謨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巴比倫奴隸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而非封建社會,排除 A 項;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反映的是古代斯拉夫民族的歷史、傳說和風土人情,不能說明俄羅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排除 B 項;史書屬于二手史料,有一定主觀性,無法判定美洲當時文化發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排除 C 項。10.【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和統治,帶來了不同的文化、種族和人口,這些因素相互融合和碰撞,形成了拉美文明的多元混合特點,故選 B 項;新的美洲文化的形成是結果而非原因,排除 A 項;人口及族群的變動是受到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轉移的影響,C 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 項;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徹底,影響了拉美文明的發展進程,但它并不會造成拉美文明多元混合性,排除 D 項。11.【答案】D【解析】據題干可知,英、法等國的自然史博物館追求“珍奇物品和標本的齊全”,再結合所學(殖民擴張與掠奪)可知,諸多博物館的建立與新航路開辟之后的殖民擴張與掠奪密切相關,故選 D 項;據所學可知,近代自然博物館所陳列的諸多物品與標本與殖民侵略與可知息息相關,而不是“近代自然科學”產生所促進的結果,排除 A 項;結合所學可知,近代自然博物館的設立于西方殖民侵略與擴張有關,與“啟蒙運動”沒有必然的聯系,啟蒙運動主要涉及思想解放,屬于意識形態領域,排除 B 項;題干僅是述及近代博物館陳列““珍奇物品和標本”,而這些物品與“科學革命”無關,排除 C 項。1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伏爾泰和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通過品評中國文化,來宣傳其民主、法治思想,體現了儒家精神對啟蒙運動的影響,故選 C 項;啟蒙思想家意在借用中國文化,傳播啟蒙思想,排除 A 項;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指責中國沒有法治觀念,而非贊第 2頁揚中華文明的輝煌燦爛,排除 B 項;材料中伏爾泰和孟德斯鳩主要是評論中國文化,沒有論及西方的法治,排除 D 項。13.【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英國歷史小說《號手長》以拿破侖戰爭為背景,這是拿破侖的側面像,帽子是一只受傷的法國老鷹,臉龐由死尸巧妙堆積而成,一根類似英吉利海峽的布條圍在他的脖子上,似乎要勒死他,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戰爭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參與反法聯盟,小說突出了英國在對拿破侖戰爭中的作用,宣揚了英國的強大,有利于增強英國國民的民族認同,故選 D 項;小說的描述反映英國參與了對拿破侖帝國的戰爭,并未體現出啟蒙思想家對戰爭的認識,排除 A 項;小說《號手長》以拿破侖戰爭為背景,但是經過了藝術的加工處理,不可能真實反映了歐洲社會,排除 B 項;據所學可知,拿破侖戰爭時期,英國參與了反法聯軍干涉法國,所以英法是敵對關系,排除 C 項。1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高產作物馬鈴薯等被引進到歐洲,再加上工業革命的進行使得歐洲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因此這一時段歐洲人口增加快;非洲因三角貿易,大量黑奴被販賣至美洲,因而人口下降迅速;美洲因殖民者的種族屠殺,再加上歐洲殖民者將流行疾病帶到美洲,因此美洲人口迅速下降,后來人口比例增加是因為奴隸貿易從非洲運來了大量勞動力以及技術革命吸引大量移民等等。因此,材料說明隨著世界市場擴展,世界各大洲聯系加強,導致人口變化,故選 B 項;奴隸貿易是非洲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排除 A 項;非洲人口大量減少是因為奴隸貿易而不是因為技術革命,排除 C 項;奴隸貿易促使非洲喪失大量人口,使美洲人口數量增長,排除 D 項。15.【答案】D【解析】據題干可知該材料強調英語由 16 世紀時的一國民族語言轉變為 18 世紀中后期以來的國際通用語言,據所學可知這種轉變與英美長期以來形成的國際影響力以及世界貿易發展需要等多種因素緊密相關,這些眾多因素歸根到底是以英美為中心的世界資本主義不斷擴展推動英語不斷崛起,最終使英語成為國際通用語言,故選 D 項;據所學可知,英國于 18 世紀中期成為“日不落帝國”,它不能完整概括英語的崛起,尤其是對二戰后的英語發展狀況無法解釋,據所學可知二戰后的英語發展與美國緊密相關,排除A 項;據所學可知國際格局在近現代是動態變化的,可英語在這種變化中地位仍然保持不變,反而更加通用流行,說明國際格局的變化并不是英語長期成為國際通用語言的原因,排除 B 項;據所學可知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它也難以完整概括二戰后的英語發展狀況,排除 C 項。16.【答案】A【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亞洲專業型人才放棄進入西方勞動力市場,而來到東亞,結合所學世界經濟發展的史實可知,20 世紀 90 年代亞洲產業結構升級,對于高段人才的需求增加,故選 A 項;材料反映 20 世紀 90 年代亞洲的經濟發展和人口遷移情況,與冷戰無關,排除 B 項;世界經濟重心仍然在歐美,并未發生轉移,排除 C 項;材料并無東亞人才引進政策的內容,是亞洲勞動力自主遷移的結果,排除 D項。二、非選擇題17.【答案】(14 分)(1)原因:秦統一六國后,進軍嶺南的需要;嶺南地區相對閉塞,交通不便;秦朝國力強盛,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秦朝重視道路交通建設。(每點 2 分,任答兩點 4分)作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嶺南的政治管理和軍事控制;為人口遷徙提供了便捷通道;第 3頁促進了嶺南地區的開發:;便利了國內外陸海貿易,密切了經濟聯系;推動了嶺南地區與其他區域的文化交流。(每點 2 分,任答兩點 4 分)(2)變化:經濟功能下降,軍事功能上升。(2 分)歷史價值:反映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轉型:見證革命歷程,承載革命文化;豐富文化創作題材。(每點 2 分,任答兩點 4 分)18.【答案】(1)特點:范圍廣;利潤豐厚;與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聯系緊密;發展迅速。(4 分,答出兩點即可)因素:咖啡自身的成癮性;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之間經濟聯系日益密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不斷擴展;西方殖民擴張。(4 分,答出兩點即可)(2)影響:豐富了歐洲的飲食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生產方式;促進了新的商業文化出現;推動了奢侈品消費的增長;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6 分,答出三點即可)19.【答案】(12 分)示例 1論題:民族大遷徙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2 分)論述:公元前 2 千紀初起,以印歐人為主的游牧民族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憑借武力上的優勢,通過征服與融合,陸續建立了赫梯、波斯等新的帝國,影響了整個亞歐大陸區域的發展。公元前 2 世紀—公元 2 世紀,中國北方匈奴不斷擴張;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在歐洲,日耳曼人不斷南遷。3—6 世紀,在中國,匈奴人、鮮卑等游牧民族內遷中原地區建立多個民族政權,與東晉政權形成南北朝的局面;在歐洲,日耳曼人陸續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國家。7—8 世紀,阿拉伯人開始擴張,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8 分)古代印歐人和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2 分)示例 2論題:民族大遷徙促進了文明的融合和區域文化的發展(2 分)論述:印歐人的遷徙打破了古代各文明地區的閉塞狀態,促進了區域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與傳播。印歐人南遷至伊朗高原后,形成波斯人。波斯通過對外擴張征服了廣大地區,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并數次入侵希臘。在波斯帝國統治下,西亞和北非文明區首次被統一起來,西亞文明和希臘文明發生了深入廣泛的交流。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是游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發起的沖擊。遷徙過程中,游牧文明學會了先進文明的經濟和文化,推動了歐亞大陸各民族之間在生產、物種、貿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如北魏孝文帝進行的封建化改革;日耳曼各國形成的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阿拉伯文化融合了希臘羅馬和西亞傳統文化等。(8 分)游牧民族大遷徙加劇了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相互學習,促進了文明的融合和區域文化的發展。(2 分)示例 3論題:人口遷移推動遷入地經濟的發展(2 分)論述:新航路開辟后,殖民者屠殺、奴役以及天花等傳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大第 4頁量的非洲黑人被販賣到美洲作奴隸,為殖民者在美洲種植園和礦山提供了勞動力,促進美洲經濟的發展;19 世紀中期以來,大量華工運往美洲、澳大利亞等地,為遷入國修建鐵路、開墾西部土地、開采礦山,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二戰后,西歐、北美和大洋洲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引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發達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0 世紀七八十年代,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促進中東地區的石油工業快速發展;亞非移民日本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助力當地經濟發展。(8 分)總之,人口遷移,為遷入地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和勞動力,推動經濟的發展。(2 分)示例 4 論題:人口遷移促進多元文化形成示例 5 論題:人口遷移對經濟發展具有雙重影響20.【答案】(1)表現:興建亞歷山大圖書館(博學園);收藏大量文化典籍;引進希臘學者(人才); 翻譯并出版希臘學者著作。(每點 1 分,共 4 分,只抄材料不給分)(2)新發展:管理水平逐漸提升;館藏規模與種類逐漸擴充;逐漸為公眾服務。(每點 1分,任答兩點 2 分)原因:國家及相關人士的大力推動;工業革命后,英國經濟實力增強;議會改革后政治民主制度不斷完善;英國殖民擴張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掠奪。(任答 3點,每點 2 分,共 6 分。注意史論結合,例如只寫工業革命不給分,必須突出歷史事件與大英博物館發展至鼎盛的聯系)第 5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pdf 高二歷史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