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永勝縣第四中學高二年級歷史四月份月考卷一、單選題(48分)1.2019年7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通過良渚考古發掘,學者們普遍認為當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了權貴階層。該遺址的考古發現中,能直接佐證其“階級分化日益明顯”的是( )A.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積B.少數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隨葬C.古城遺址布局與山形水勢充分契合D.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2.春秋時期齊桓公為爭奪霸權提出“尊王攘夷”;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這說明A.現實需要影響政策制定 B.社會變革推動文化統一C.民族交融改變主流思想 D.諸侯爭霸緩和民族矛盾3.《九章算術》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歸納成246個例題,主要解決土地的丈量與賦稅計算,糧食加工與兌換比率,徭役均輸的征發攤派,溝洫開挖和土方工程的修筑,紡織與制造業的生產,商品流通與關稅等問題。由此可知,《九章算術》( )A.與我國古代國家治理密切相關 B.在中國數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C.佐證兩漢民眾賦役負擔較沉重 D.說明古代基層治理水平臻于完善4.在馮太后葬禮期間,北魏孝文帝廢除了鮮卑族的燒葬潛埋制度,采用漢族常用的喪葬制度:停葬一月,停葬期間,詔令各地侍者前來奔喪,又稱會葬;守孝三年,在守孝期內,斷絕酒肉,不近女色;設附祭于太和殿。北魏孝文帝的做法( )A.沖擊了鮮卑貴族統治 B.密切了南北之間關系 C.拓展了民族交融途徑 D.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5.唐朝兩稅法改革規定“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明朝一條鞭法則規定“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到清康熙五十一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元年“丁銀攤入地糧”。以上史實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變化的趨勢有( )①征稅標準的變化 ②君主專制的強化 ③賦役制度的貨幣化 ④人身控制的松弛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宋代科舉解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后來衍生出“三級免試制”。隨著落第舉人隊伍日益龐大,真宗朝首開免解徑赴禮部試之門;國子監上舍生行藝優等免省試而徑赴殿試,皇帝登基、幸太學、忠義立功、名流還可特賜免省試。這些科舉變制( )A.緩和了上層內部的矛盾 B.有利于社會的階層流動C.提高了文官的社會地位 D.改變了官員選拔的標準7.元朝政府在指定開放的港口設市舶司,出港商船回航時,必須抵達原市舶司所在地,不準“漏舶”,即不準偷稅漏稅。元政府還低息貸款資助“海舶市諸番者”。據此可推知,當時( )A.運河航線日漸衰落 B.官府壟斷海外貿易 C.外貿稅收受到重視 D.朝貢貿易受到沖擊8.明朝建立后,朝廷和蒙古部落多有沖突。隆慶和議后,明政府在大同等地劃定馬市,蒙古部每年以進貢的形式向明朝送來馬匹,明朝則對其提供布匹、綢緞、鐵鍋、茶葉等物資作為交換。蒙古人還可以用這些物資折換成白銀以換取草原所需生活物資。明朝這些做法有助于( )A.海外貿易的發展 B.蒙古社會的轉型C.政治認同的增強 D.北部邊防的穩定9.如表所示是北京故宮所藏的清代前中期部分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可用來說明清代前中期( )時期 名稱 所記錄事件康熙時期 北征督運圖冊 清軍平定噶爾丹叛亂時,西路大軍向前線運送軍糧雍正時期 丕翁先生巡視臺陽圖卷 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臺御史巡視臺灣的情景乾隆時期 潞河督運圖卷 清代乾隆年間潞河及通州的漕運實況A.邊疆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B.統一多民族國家日益鞏固C.漕運成為主要運輸方式 D.繪畫藝術形式出現了創新10.自乾隆以后,外出傭工的人越來越多,農民“無田可耕則力佃人田,無資充佃則力傭自活”。這些農業顧工同雇主之間的關系比較松散,他們“同桌同吃,沒有主仆名分。”這反映出了清代中后期( )A.商業繁榮提高了農民社會地位 B.農業生產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C.國家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D.嚴重的土地兼并激化階級矛盾11.1875年,洋務派領袖人物、總理衙門大臣文祥上疏“密陳大計”,指出:西人“國中偶有動作,必由其國主付上議院議之,所謂謀及卿士也:付下議院議之,所謂謀及庶人也。議之可行則行,否則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后決然行之。”這一認識( )A.反映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政治分化B.推動了洋務運動指導思想的轉變C.表達了效法西方政治體制的思想D.跳出了“中體西用”的傳統認知12.1845年到1846年,英國向中國輸出的工業產品與中國運往英國的茶葉相比,貿易逆差高達35%到40%, 有些制造業者已經放棄了對華貿易。這說明中國( )A.徹底實現了貿易順差 B.仍掌握關稅自主權C.自然經濟有頑強的抵抗力 D.自然經濟尚未解體1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建省,建立起與內地相同的以督撫為首、道府州縣令為輔的地方行政機制;改革新疆地方官員的選拔任用制度,滿、漢、少數民族均用,并實施科舉入仕。這些做法( )A.提升了應對邊疆危機的能力 B.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統治政策C.標志著清朝疆域的基本奠定 D.促進了改土歸流政策的實施14.梁啟超認為:“自有天演以來,即有競爭,有競爭則有優劣,有優劣則有勝敗,于是強權之義,雖非公理,而不得不成為公理。民族主義發達之既極,其所以求增進本族之幸福者,無有厭足。內力既充,而不得不思伸之于外。”該觀點( )A.最先闡述“中華民族”的概念 B.大大增強了國人的民族共識C.深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 D.強調帝國主義擴張的正義性15.1875年,中國在正常的進出口貿易中仍處于出超地位,出超額近111萬兩白銀,但此后逐步轉為入超。到1885年,入超額約2320萬兩白銀,1905年入超額擴大至9416余萬兩白銀。這一現象的出現( )A.說明中國對外貿易活動的頻繁 B.折射出中國自然經濟的完全解體C.深受歐美列強資本輸出的影響 D.緣于近代中國不斷喪失經濟主權16.19世紀中后期,原來“一直處在思想話語邊緣”的諸子學進入了士人關注的視野。派別 相關史事兵家 1861年,胡林翼編撰的《讀史兵略》出版,產生了很大影響。農家 1863年,夏燮為《廣蠶桑說》作序時說,蠶絲出口之數驚人,幾與茶 葉相同,如不注意技術改進,這個維持貿易平衡的產業將無法持續。墨家 1896年,王仁俊根據《墨子·尚同》“ 選天下之賢者立以為天子” 論證泰西“舉民主,有萬國公法,皆取于此。”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借助諸子思想宣傳西學 B.探討西方思想源于中國C.動搖中國傳統價值觀念 D.借以探索救亡圖存道路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殷墟出土制有文字的龜甲 司馬遷撰寫的 《史記》材料一 由于傳統史書對于殷商歷史敘述過于簡略,故一度有人質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發現后,殷商的歷史得以證實。甲骨文記載的商王世系繼承與《史記》所載不盡相同,并出現類似“嫡”“庶”的詞語: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為不同等級,祭祀對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諸神,祭祀祖先的規模和頻率超過了其它神;甲骨文還記載了商王與其它地區的朝聘貢巡之禮、軍事聯盟之禮、貴族之間的通婚之禮等。——摘編自陳戌國《中國禮制史》材料二 《史記》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約前145~?)所著,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二三千年間的歷史,也敘述了漢朝周邊各民族如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的史實。全書以編年敘事的帝王“本紀”為綱,以人物“列傳”為主體,被稱為“紀傳體”,成為后來歷代官修史書的正宗。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上,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常常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象的認識甚至疑惑。《史記》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司馬遷的游歷見聞及民間傳說,力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摘編自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1)分別指出甲骨文和《史記》的史料類型。(4分)(2)依據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會狀況?(6分)(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史記》產生的歷史背景。(6分)18.閱讀下面材料,并回答問題。(12分)材料 先秦《詩經》 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率土之民,莫非王臣。石介(北宋) 天出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明史》卷323《婆羅傳》 “婆羅又名文萊,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顧炎武 “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東洋。大西洋則暹羅、柬埔諸國。……而東洋則呂宋,其夷則佛朗機也。”晚清學者王韜 大地如球之說,始自有明。由利瑪竇入中國,其說始創.....覽者乃知中國九州之外,尚有九州,泰西諸國之名,稍稍有知之者。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世界觀”自擬一個論題,并展開論述。(要求:論題明確,邏輯清晰,史實準確,論述充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中法戰爭結束后,清廷將大治水師定為軍國大計,以籌辦海防善后事宜的名義,創設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簡稱海軍衙門或海署),作為中央主持全國海防活動的獨立機構。直至甲午戰敗、北洋海軍覆滅,海軍衙門遭致裁撤,黯然退出歷史舞臺。在成立的十年里呈現出復雜的歷史面相。一方面直接促成了北洋海軍成立。另一方面,海軍衙門是繼總理衙門之后,于中央出現的又一個臨時性專務機構。其政務運作突出表現為大臣集體負責制與先期咨報模式,對全國海防事務只能負有限的集體責任。它的設立既是清廷面臨海防、洋務等新局面采取的應變性舉措,又是中央借機強化對地方控制力與約束力的標志性事件。——摘編自徐笑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制度建設及其政務運作》(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海軍衙門創設的時代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海軍衙門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明清時期河南地區的糧食種植結構發生了較大改變,以小麥為代表面向市場的商品性糧食作物大量種植。由此河南地區的糧食種植結構從唐代粟、麥、稻為主體,轉變成明清時期的小麥、稻、豆等為主,高粱、玉米、粟等為補充的更加商品化的種植模式,新的農作物品種得到廣泛的傳播。在注重小麥等商品性糧食作物種植的推動下,明清時期河南地區以糧食交易和運輸為重要業務的集鎮經濟迅速繁榮。——摘編自《明清河南區域糧食種植結構商品化與集鎮城鎮化研究》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下,河南的自然經濟初步解體。河南人民大部分還是生活在封建經濟方式之下,遭到沉重的封建地租和高利貸的剝削,部分豫北人民還受到資本主義雇傭勞動方式的壓榨。地權關系雖然有所變化,但是地主階級依然占有相當數量的土地。吏治的腐敗,既加重了河南人民的負擔,又造成了農業經濟的衰退。——摘編自《論清末河南新政與河南社會經濟》材料三 清末民初,河南經濟有所發展,建立了一些近代工業。但是整體上河南輕工業水平特別低下,近代工業仍是寥寥無幾,鋼鐵工業、化學工業都是空白,機器制造業幾乎為零。由于河南近代工業力量極其微弱,農業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工業化沖擊的影響,生產方式一直停留在手工作坊形式上。——摘編自《近代河南經濟的演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河南經濟的新變化。(4分)(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晚清時期河南經濟衰落的原因。(8分)《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歷史四月份月考卷》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A C C B C D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C D D17.(1)《史記》屬于文獻史料,甲骨文屬于實物史料(或考古史料)。(4分)(2)出現王位世襲制;宗法制(或嫡長子繼承制)雛形出現;存在等級差異;重視祖先;重鬼事神的意識濃厚;商與周邊部族存在松散的政治聯系;王室與貴族間有聯姻;存在各種禮儀。(任答3點給6分)(3)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穩定與繁榮,儒家思想的影響;史學傳統;豐富的歷史文化積累;自然經濟的不斷發展。(任答3點給6分)18.論題: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受時代發展影響。論述:先秦時期,“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率土之民,莫非王臣”的贊嘆,體現了分封制下的政治、經濟關系;北宋時期,“四夷外也,中國內也”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先進和國人的自信;明清時期,“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東洋”說明中國人的視野逐漸開闊;隨著西學東漸的發展,近代中國人“知中國九州之外,尚有九州,泰西諸國之名,稍稍有知之者”,對世界的認識更加客觀、科學總之,中國人世界觀的發展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演進和中國人的務實、進取,具有時代特色。19.(1)背景:中法戰爭中國戰敗,東南海疆危機;洋務運動的發展;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太平天國后,清朝中央集權體制被削弱);西方先進思想的傳入。(任答3點給6分)(2)積極:直接促成北洋海軍成立,推動了海軍事業發展;對培養海軍人才及沿海各省海防事業起了積極作用;推動了鐵路、電信、礦務等洋務事業的進步。(任答兩點給4分)局限性:權力有限,受制于君主專制政體的約束,未能達到加強海防的目的。(2分)20.(1)糧食種植結構發生了較大改變;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集鎮經濟繁榮。(任答2點給4分)(2)列強的經濟侵略;生產方式落后;封建剝削沉重;土地兼并嚴重;地方吏治腐敗;近代工業力量微弱。(任答4點給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