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節 染色體變異分層練習一、單選題1.野生果蠅的復眼由正常眼變成棒眼和超棒眼,是由于某個染色體中發生了如下圖所示變化(a、b、c表示該染色體中的不同片段)。棒眼和超棒眼的變異類型屬于A.基因突變 B.染色體數目變異C.基因重組 D.染色體結構變異2.如圖是果蠅卷翅的形成與染色體變異關系示意圖,這種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 )A.缺失 B.重復 C.倒位 D.易位3.用四倍體西瓜植株作母本,二倍體西瓜植株作父本進行雜交,所得種子發育成的植株是 ( )A.單倍體 B.二倍體 C.三倍體 D.四倍體4.人類的7號染色體與9號染色體發生下圖所示的變異示時會引起家族性智力低下,圖示的這種變異屬于( )A.交叉互換 B.基因重組C.染色體易位 D.染色體缺失5.某昆蟲的缺刻翅是染色體結構改變引起的,如下圖所示。該染色體結構變異的類型屬于( )A.缺失 B.重復 C.易位(移接) D.倒位(顛倒)6.果蠅的殘翅是由于染色體結構發生變異導致的(如圖所示),該染色體結構變異的類型是( ?。?br/>A.片段缺失 B.片段增添 C.片段移接 D.位置顛倒7.銀杏是雌雄異株植物,起源于中國,后引入歐洲,園藝學家通過不斷實驗和選育,成功培育出多個銀杏新品種。銀杏果又稱白果,具有一定的毒性。下列關于銀杏培育過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人工雜交可以大大提高銀杏樹的繁殖速率,該過程中需要去雄→套袋→傳粉→再套袋B.在銀杏幼苗期適當滴加秋水仙素可以快速得到純合植株,從而有效縮短銀杏育種周期C.利用基因工程將其他物種控制優良性狀的基因轉入銀杏中,其運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組D.為降低白果毒性,可通過單倍體育種、β射線定向誘導等方法,培育出低毒的銀杏果8.蜜蜂中工蜂和蜂王是二倍體,體細胞含有32條染色體(2n=32);雄蜂是單倍體,體細胞含有16條染色體(n=16),雄蜂可通過一種特殊的減數分裂方式形成精子,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一個初級精母細胞中含有16個DNA分子B.蜜蜂的一個染色體組含有16條染色體C.在精子形成過程中,著絲粒會發生一分為二的現象D.若不考慮突變,一只雄蜂只能產生一種類型的精子二、非選擇題9.某雄性哺乳動物的基因型為HhXBY,圖1是該動物某器官內的細胞分裂模式圖,圖2是測定的該動物體內①~⑦細胞中染色體數和核DNA分子數的關系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1細胞分裂時期是 ,其染色體、核DNA數量和姐妹染色單體數量分別是 ,與圖2中 (填序號)細胞相同。(2)圖1細胞中的基因h可能是 的結果,該細胞繼續分裂形成的子細胞基因型為 。(3)圖2中,一定不含姐妹染色單體的細胞有 ,正在進行DNA復制的細胞有 ,可能會出現四分體的細胞是 (均填序號)。(4)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因失去端粒而不穩定,其姐妹染色單體可能會連接在一起,著絲粒分裂后向兩極移動時出現“染色體橋”結構,如圖3所示。若在形成圖2中細胞⑦的過程中,H基因所在的染色體出現“染色體橋”并在兩著絲粒間任一位置發生斷裂,形成的兩條子染色體移到兩極,不考慮其他變異和性染色體的情況下,該細胞產生的子細胞基因型可能是 ,該變異類型屬于 。1.蜜蜂中雌蜂由受精卵發育而來,雌蜂幼蟲進食花蜜、花粉后發育為工蜂,進食蜂王漿后發育為蜂王,而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而來。研究發現,降低DNA甲基化水平可以使進食花蜜、花粉的雌蜂幼蟲發育為蜂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與雌蜂相比,未受精的卵細胞直接發育成雄蜂屬于染色體變異B.雌蜂幼蟲進食花蜜、花粉或蜂王漿不會改變基因的堿基序列C.蜂王體內DNA甲基化程度大于工蜂D.雌蜂幼蟲發育成工蜂或蜂王是基因表達發生變化的結果2.費城染色體形成過程如圖所示。9號染色體長臂上的原癌基因ABL1移接至22號染色體,與BCR基因片段組合成融合基因BCR-ABL1。BCR-ABL1融合基因的過度表達產物可促進細胞增殖,誘發癌變。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費城染色體的形成是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重組導致的B.費城染色體的形成改變了染色體上基因的數目和排列順序C.BCR-ABL1融合基因的過度表達產物可以縮短細胞周期D.該變異若發生在體細胞中,則一般不能遺傳給后代3.圖1表示番茄植株(基因型為HhRr,兩對基因獨立遺傳)作為實驗材料培育新品種的途徑,基因R、r分別控制合成蛋白R、蛋白r。研究發現,與蛋白r比較,誘變后的蛋白R氨基酸序列有兩個變化位點如圖2所示(字母代表氨基酸,數字表示氨基酸位置,箭頭表示突變位點)。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途徑1選育基因型為hhrr的個體,需要對HhRr自交的后代進行多代篩選、自交B.途徑2中用秋水仙素處理花粉離體培養獲得的幼苗,可快速獲取純合的品種BC.途徑3獲得品種C的原理為染色體結構變異,品種C一般莖稈粗壯果實較大D.途徑4中r基因突變為R基因時,導致②處突變的原因是發生了堿基對的增添4.家蠶(2n=56)的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ZZ為雄性,ZW為雌性),家蠶不耐熱,夏季飼養時死亡率升高,產繭量下降。研究人員用誘變育種的方法獲得了一只耐熱(基因D控制)的雄蠶,同時發現D/d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體出現異常(染色體如圖所示),家蠶中至少有一條正常的Z染色體才能存活。下列相關判斷不合理的是( ?。?br/>A.圖示家蠶的變異類型為染色體片段的缺失和基因中堿基的缺失B.該雄蠶與不耐熱雌蠶雜交,若子代雌、雄比為1∶1,則D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C.該雄蠶與不耐熱雌蠶雜交,若子代雌、雄比為1∶2,則D基因位于Z染色體上D.該雄蠶與不耐熱雌蠶雜交,若只在雄蠶中出現耐熱性狀,則D基因位于異常的Z染色體上5.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中鮑文奎團隊利用不同物種雜交培育出的八倍體小黑麥具有抗旱、抗病、抗寒、高產的特點,培育流程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培育小黑麥利用了染色體變異的原理,且無需使用黑麥與普通小麥年年制種B.一粒小麥與山羊草雜交能產生后代說明它們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C.操作①、②、③可使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 且兩種處理的原理相同D.雜種二的體細胞中與普通小麥的花粉細胞中都不存在同源染色體1.水稻是二倍體雌雄同株植物。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研發的三系雜交水稻,讓“畝產千斤”“禾下乘涼”都已不是夢。三系雜交涉及細胞核中的可育基因(R)、不育基因(r),細胞質中的可育基因(N)、不育基因(S),只有基因型為S(rr)的植株表現為花粉不育,其余基因型的植株的花粉均可育?;卮鹣铝袉栴}。(1)水稻細胞中與育性相關的基因型有 種?;蛐蜑镾(rr)的雄性不育系水稻與基因型為N(RR)的水稻雜交產生F1,F1自交后代花粉可育與花粉不育的比例是 。科研人員發現S(rr)這種雄性不育性狀個體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又是雄性可育的,由此說明 。(2)采用雄性不育系進行雜交育種可省卻對母本去雄的繁瑣工序。由于雄性不育系不能通過自交來延續,現欲從與育性有關的三個品系水稻N(RR),S(RR),N(rr)中選取一個品系,通過和S(rr)雜交制備雄性不育系,則應該選擇的父本和母本分別是 ??蒲腥藛T將連鎖的三個基因M、P和H(P是與花粉育性有關的基因,H為紅色熒光蛋白基因)與Ti質粒連接,轉入雄性不育水稻植株細胞中,獲得轉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紅色熒光植株占一半,據此推測M、P基因在育種過程中的功能為 。(3)有研究表明:水稻葉片披垂度隨葉片卷曲程度的增加而減少,葉片一定程度的卷曲可以增加水稻產量。已知水稻正常葉(A)對卷曲葉(a)為不完全顯性,顯性純合子表現為正常葉,隱性純合子表現為卷曲葉,雜合子表現為半卷曲葉。某半卷曲葉水稻種子(Aa)經射線照射后出現半卷曲葉(Aaa)突變體的三種可能情況如圖所示。為探究該突變體類型,試寫出簡單的實驗方案: ,若此突變體為③,則子代的表型和比例為 。2 / 6第2節 染色體變異分層練習一、單選題1.野生果蠅的復眼由正常眼變成棒眼和超棒眼,是由于某個染色體中發生了如下圖所示變化(a、b、c表示該染色體中的不同片段)。棒眼和超棒眼的變異類型屬于A.基因突變 B.染色體數目變異C.基因重組 D.染色體結構變異【答案】D【分析】可遺傳變異主要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染色體數目變異。【詳解】結合圖示可知,棒眼是染色體b片段重復一次,超棒眼是染色體b片段重復兩次,染色體片段的重復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D正確。故選D。2.如圖是果蠅卷翅的形成與染色體變異關系示意圖,這種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 )A.缺失 B.重復 C.倒位 D.易位【答案】C【分析】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包括缺失、重復、易位、倒位;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包括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詳解】分析圖示可知,正常翅的該染色體片段的順序為a、b、c、d、e、f,殘翅的對應染色體片段的順序為a、e、d、c、b、f,b、c、d、e片段的位置出現了顛倒,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倒位,C正確,ABD錯誤。故選C。3.用四倍體西瓜植株作母本,二倍體西瓜植株作父本進行雜交,所得種子發育成的植株是 ( )A.單倍體 B.二倍體 C.三倍體 D.四倍體【答案】C【分析】1、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攜帶著制生物生長發育的全部遺傳信息。2、二倍體:由受精卵發育而成,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包括幾乎全部動物和過半數的高等物,如人、果蠅、玉米等。3、單倍體是由配子發育而來,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如果某個體由本物種的配子不經受精直接發育而成,則不管它有多少染色體組都叫“單倍體“。【詳解】用四倍體西瓜植株作母本,二倍體西瓜植株作父本進行雜交,得到的種子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含有三個染色體組,因此長出的植株為三倍體,C正確。故選C。4.人類的7號染色體與9號染色體發生下圖所示的變異示時會引起家族性智力低下,圖示的這種變異屬于( )A.交叉互換 B.基因重組C.染色體易位 D.染色體缺失【答案】C【分析】染色體結構變異的類型:染色體中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變異(缺失);染色體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變異(重復);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引起的變異(易位);染色體中某一片段位置顛倒也可引起變異(倒位)。【詳解】由題意和題圖可知,人類的7號染色體與9號染色體之間發生了染色體片段的交換,而7號染色體和9號染色體是非同源染色體,因此這種變異屬于染色體易位,C正確,ABD錯誤。故選C。5.某昆蟲的缺刻翅是染色體結構改變引起的,如下圖所示。該染色體結構變異的類型屬于( )A.缺失 B.重復 C.易位(移接) D.倒位(顛倒)【答案】A【分析】染色體結構變異包括染色體片段缺失、重復、易位和倒位,染色體片段缺失和重復是一條染色體上某一片段減少或增加,易位是發生在非同源染色體之間交換某一片段,倒位是一條染色體上染色體某片段旋轉180℃,使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排列順序發生改變。【詳解】分析變異前的染色體和變異后的染色體可知,變異后的染色體缺少了3和5之間的陰影片段4,因此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缺失。即BCD錯誤,A正確。故選A。6.果蠅的殘翅是由于染色體結構發生變異導致的(如圖所示),該染色體結構變異的類型是( ?。?br/>A.片段缺失 B.片段增添 C.片段移接 D.位置顛倒【答案】A【分析】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包括缺失、重復、易位、倒位;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包括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詳解】分析圖示可知,正常翅的該染色體上含有a、b、c、d、e、f,殘翅的對應染色體上含有a、c、d、e、f,則殘翅b缺失,該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缺失,A正確,BCD錯誤。故選A。7.銀杏是雌雄異株植物,起源于中國,后引入歐洲,園藝學家通過不斷實驗和選育,成功培育出多個銀杏新品種。銀杏果又稱白果,具有一定的毒性。下列關于銀杏培育過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人工雜交可以大大提高銀杏樹的繁殖速率,該過程中需要去雄→套袋→傳粉→再套袋B.在銀杏幼苗期適當滴加秋水仙素可以快速得到純合植株,從而有效縮短銀杏育種周期C.利用基因工程將其他物種控制優良性狀的基因轉入銀杏中,其運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組D.為降低白果毒性,可通過單倍體育種、β射線定向誘導等方法,培育出低毒的銀杏果【答案】C【分析】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細胞有絲分裂時紡錘體的形成,導致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的兩極,從而使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詳解】A、銀杏雌雄異株,不需要去雄,A錯誤;B、銀杏本身如果是雜合,秋水仙素使染色體加倍后依然是雜合,并不能快速得到純合植株,B錯誤;C、基因工程利用的原理就是廣義的基因重組,C正確;D、變異是不定向的,無法定向誘導,D錯誤。故選C。8.蜜蜂中工蜂和蜂王是二倍體,體細胞含有32條染色體(2n=32);雄蜂是單倍體,體細胞含有16條染色體(n=16),雄蜂可通過一種特殊的減數分裂方式形成精子,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一個初級精母細胞中含有16個DNA分子B.蜜蜂的一個染色體組含有16條染色體C.在精子形成過程中,著絲粒會發生一分為二的現象D.若不考慮突變,一只雄蜂只能產生一種類型的精子【答案】A【分析】由題意和題圖可知,雄蜂精子的形成過程是:精原細胞經過染色體復制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此時一條染色體上含有2個染色單體、2個DNA分子,減數第一次分裂時,16條染色體移向細胞的同一極,進入同一個次級精母細胞內,該次級精母細胞進行減數第二次分裂形成一個精子細胞,另一個細胞退化消失;另一個次級精母細胞沒有染色體,退化消失。【詳解】A、一個初級精母細胞中DNA已經完成復制,含有32個核DNA分子,A錯誤;B、一個染色體組是由非同源染色體組成的,蜜蜂的一個染色體組含有16條染色體,B正確;C、在精子形成過程中,減數分裂Ⅱ后期,著絲粒分裂,C正確;D、由題圖可知,雄蜂一個初級精母細胞只產生一個精子,因此如果沒有基因突變,雄蜂產生的精子相同,D正確。故選A。二、非選擇題9.某雄性哺乳動物的基因型為HhXBY,圖1是該動物某器官內的細胞分裂模式圖,圖2是測定的該動物體內①~⑦細胞中染色體數和核DNA分子數的關系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1細胞分裂時期是 ,其染色體、核DNA數量和姐妹染色單體數量分別是 ,與圖2中 (填序號)細胞相同。(2)圖1細胞中的基因h可能是 的結果,該細胞繼續分裂形成的子細胞基因型為 。(3)圖2中,一定不含姐妹染色單體的細胞有 ,正在進行DNA復制的細胞有 ,可能會出現四分體的細胞是 (均填序號)。(4)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因失去端粒而不穩定,其姐妹染色單體可能會連接在一起,著絲粒分裂后向兩極移動時出現“染色體橋”結構,如圖3所示。若在形成圖2中細胞⑦的過程中,H基因所在的染色體出現“染色體橋”并在兩著絲粒間任一位置發生斷裂,形成的兩條子染色體移到兩極,不考慮其他變異和性染色體的情況下,該細胞產生的子細胞基因型可能是 ,該變異類型屬于 。【答案】(1) 減數分裂Ⅱ前期 4、8、8 ②(2) 基因突變或基因重組 HXB和hXB(3) ①③⑦ ④⑤ ⑥(4) Hh或HHh或h 染色體結構變異【分析】減數分裂過程:(1)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的復制;(2)減數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3)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詳解】(1)由圖可得該細胞不存在同源染色體(染色體大小形態都不同),而且染色體著絲粒未分裂,染色體排列混亂所以該細胞處于減數分裂Ⅱ前期,其染色體、核DNA數量和姐妹染色單體數量分別是4、8、8。此細胞中染色體數量是體細胞中的一半,核DNA數量和體細胞相同,所以與圖2的②對應。(2)圖1細胞基因型為HhXBXB,該細胞中染色體含有H也有h,說明h可能來自基因突變或者在減數分裂Ⅰ時發生了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的互換即基因重組。該細胞繼續分裂形成子細胞的基因型為HXB和hXB。(3)不含有姐妹染色單體的細胞染色體數目等于核DNA數目即①③⑦,正在DNA復制的細胞核DNA數目處在2n和4n之間即④⑤,可能出現四分體的細胞(處于減數分裂Ⅰ前期或中期),染色體數目和體細胞的相同,核DNA數目是體細胞的二倍即⑥。(4)根據題意可知,染色體橋可能導致基因重復分配到一個子細胞中,所以H基因所在的染色體出現染色體橋,子細胞的基因型可能是Hh或HHh或h,該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1.蜜蜂中雌蜂由受精卵發育而來,雌蜂幼蟲進食花蜜、花粉后發育為工蜂,進食蜂王漿后發育為蜂王,而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而來。研究發現,降低DNA甲基化水平可以使進食花蜜、花粉的雌蜂幼蟲發育為蜂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與雌蜂相比,未受精的卵細胞直接發育成雄蜂屬于染色體變異B.雌蜂幼蟲進食花蜜、花粉或蜂王漿不會改變基因的堿基序列C.蜂王體內DNA甲基化程度大于工蜂D.雌蜂幼蟲發育成工蜂或蜂王是基因表達發生變化的結果【答案】C【分析】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而成的,雌蜂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說明蜜蜂的性別是由染色體數目決定的。【詳解】A、與雌蜂相比,未受精的卵細胞直接發育成的雄蜂,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減半,屬于染色體數目變異,A正確;B、幼蟲進食花蜜、花粉或蜂王漿不會改變其基因的堿基序列,B正確;C、降低DNA甲基化水平可以使進食花蜜、花粉的幼蟲發育為蜂王,因此蜂王體內DNA甲基化水平低,C錯誤;D、幼蟲發育成工蜂或蜂王過程中,堿基序列沒有改變而性狀發生改變,屬于表觀遺傳,是基因表達發生變化的結果,D正確。故選C。2.費城染色體形成過程如圖所示。9號染色體長臂上的原癌基因ABL1移接至22號染色體,與BCR基因片段組合成融合基因BCR-ABL1。BCR-ABL1融合基因的過度表達產物可促進細胞增殖,誘發癌變。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費城染色體的形成是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重組導致的B.費城染色體的形成改變了染色體上基因的數目和排列順序C.BCR-ABL1融合基因的過度表達產物可以縮短細胞周期D.該變異若發生在體細胞中,則一般不能遺傳給后代【答案】A【分析】分析題文描述與題圖:9號染色體與22號染色體屬于非同源染色體。9號染色體長臂上的原癌基因ABL1所在的染色體片段移接到22號染色體上,導致費城染色體的形成,該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與費城染色體同時形成的BCR-ABL1融合基因的過度表達產物可啟動細胞增殖,誘發癌變。【詳解】A、費城染色體的形成,是由于9號染色體長臂上的原癌基因ABL1所在的染色體片段移接到22號染色體上導致的,該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不是基因重組,A錯誤;B、費城染色體的形成表明發生了染色體結構變異,染色體結構變異改變了染色體上基因的數目和排列順序,B正確;C、BCR-ABL1融合基因的表達產物可啟動細胞增殖,誘發癌變,說明該表達產物能夠縮短細胞周期,C正確;D、該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屬于可遺傳變異,若發生在生殖細胞中,說明該病可以遺傳;若發生在體細胞中,則一般不能遺傳給后代,D正確。故選A。3.圖1表示番茄植株(基因型為HhRr,兩對基因獨立遺傳)作為實驗材料培育新品種的途徑,基因R、r分別控制合成蛋白R、蛋白r。研究發現,與蛋白r比較,誘變后的蛋白R氨基酸序列有兩個變化位點如圖2所示(字母代表氨基酸,數字表示氨基酸位置,箭頭表示突變位點)。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途徑1選育基因型為hhrr的個體,需要對HhRr自交的后代進行多代篩選、自交B.途徑2中用秋水仙素處理花粉離體培養獲得的幼苗,可快速獲取純合的品種BC.途徑3獲得品種C的原理為染色體結構變異,品種C一般莖稈粗壯果實較大D.途徑4中r基因突變為R基因時,導致②處突變的原因是發生了堿基對的增添【答案】B【分析】分析圖1:途徑1是利用基因重組的原理通過雜交育種的方法獲得品種A;途徑2是利用染色體變異的原理通過單倍體育種的方式獲得品種B;途徑3是將體細胞組織培養后再用秋水仙素處理后獲得四倍體植株,屬于多倍體育種;途徑4是利用基因突變的原理進行了誘變育種。【詳解】A、據圖可知,途徑1是利用基因重組的原理通過雜交育種的方法獲得品種A,途徑1選育的基因型為hhrr個體是雙隱個體,可以直接從HhRr自交的后代篩選出即可,A錯誤;B、 途徑2中用秋水仙素處理花粉離體培養獲得的幼苗,由于秋水仙素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得染色體數目加倍,從而獲得純合的二倍體植株,這種方法可以快速獲取純合的品種B,B正確;C、途徑3是將體細胞組織培養后再用秋水仙素處理后獲得四倍體植株,屬于多倍體育種,其原理為染色體數目變異,多倍體植株一般莖稈粗壯、果實較大、營養物質含量增加,這是多倍體育種的特點,C錯誤;D、據圖2可知,途徑4中r基因突變為R基因時,②處之后氨基酸的序列都發生了改變,導致②處突變的原因是發生了堿基對的增添或者缺失,D錯誤。故選B。4.家蠶(2n=56)的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ZZ為雄性,ZW為雌性),家蠶不耐熱,夏季飼養時死亡率升高,產繭量下降。研究人員用誘變育種的方法獲得了一只耐熱(基因D控制)的雄蠶,同時發現D/d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體出現異常(染色體如圖所示),家蠶中至少有一條正常的Z染色體才能存活。下列相關判斷不合理的是( ?。?br/>A.圖示家蠶的變異類型為染色體片段的缺失和基因中堿基的缺失B.該雄蠶與不耐熱雌蠶雜交,若子代雌、雄比為1∶1,則D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C.該雄蠶與不耐熱雌蠶雜交,若子代雌、雄比為1∶2,則D基因位于Z染色體上D.該雄蠶與不耐熱雌蠶雜交,若只在雄蠶中出現耐熱性狀,則D基因位于異常的Z染色體上【答案】A【分析】ZW型性別決定的生物,雌性個體的性染色體是ZW,雄性個體的性染色體是ZZ,雄性產生含有Z的生殖細胞,雌性產生的生殖細胞有兩種,含有Z、含有W,比例是1:1。【詳解】A、圖示家蠶異常染色體缺失了一段,變異類型為染色體片段的缺失,用誘變育種的方法獲得D基因,屬于基因突變,但不一定是堿基的缺失,A錯誤;B、如果用雄蠶與不耐熱雌蠶雜交,由題意知家蠶中至少有一條正常的Z染色體才能存活,所以若染色體缺失位于性染色體會出現致死,如果后代雌、雄比例為1∶1,則D/d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B正確;CD、若D/d基因位于Z染色體上,則該雄蠶與不耐熱雌蠶雜交后代中ZDW或ZdW死亡,故雌、雄比為1:2,若只在雄蠶中出現耐熱性狀,則D基因位于異常的Z染色體上,CD正確。故選A。5.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中鮑文奎團隊利用不同物種雜交培育出的八倍體小黑麥具有抗旱、抗病、抗寒、高產的特點,培育流程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培育小黑麥利用了染色體變異的原理,且無需使用黑麥與普通小麥年年制種B.一粒小麥與山羊草雜交能產生后代說明它們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C.操作①、②、③可使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 且兩種處理的原理相同D.雜種二的體細胞中與普通小麥的花粉細胞中都不存在同源染色體【答案】B【分析】染色體變異包括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都可以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從而使染色體加倍。【詳解】A、 八倍體小黑麥的培育過程涉及染色體加倍等染色體變異操作,并且培育出的八倍體小黑麥是可育的,不需要像雜種那樣年年制種,A正確;B、 一粒小麥與山羊草雜交能產生后代,但后代是不育的,這說明它們之間存在生殖隔離,B錯誤;C、操作①、②、③都是使染色體加倍的操作,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都可以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從而使染色體加倍,二者原理相同,C正確;D、 雜種二是由二粒小麥(4n = 28)和粗山羊草(2n = 14)雜交得到的,體內三個染色體組,來自兩個物種,其體細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體,普通小麥的花粉細胞是經過減數分裂得到的,也無同源染色體,它們都不存在同源染色體,D正確。故選B。1.水稻是二倍體雌雄同株植物。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研發的三系雜交水稻,讓“畝產千斤”“禾下乘涼”都已不是夢。三系雜交涉及細胞核中的可育基因(R)、不育基因(r),細胞質中的可育基因(N)、不育基因(S),只有基因型為S(rr)的植株表現為花粉不育,其余基因型的植株的花粉均可育?;卮鹣铝袉栴}。(1)水稻細胞中與育性相關的基因型有 種?;蛐蜑镾(rr)的雄性不育系水稻與基因型為N(RR)的水稻雜交產生F1,F1自交后代花粉可育與花粉不育的比例是 ??蒲腥藛T發現S(rr)這種雄性不育性狀個體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又是雄性可育的,由此說明 。(2)采用雄性不育系進行雜交育種可省卻對母本去雄的繁瑣工序。由于雄性不育系不能通過自交來延續,現欲從與育性有關的三個品系水稻N(RR),S(RR),N(rr)中選取一個品系,通過和S(rr)雜交制備雄性不育系,則應該選擇的父本和母本分別是 ??蒲腥藛T將連鎖的三個基因M、P和H(P是與花粉育性有關的基因,H為紅色熒光蛋白基因)與Ti質粒連接,轉入雄性不育水稻植株細胞中,獲得轉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紅色熒光植株占一半,據此推測M、P基因在育種過程中的功能為 。(3)有研究表明:水稻葉片披垂度隨葉片卷曲程度的增加而減少,葉片一定程度的卷曲可以增加水稻產量。已知水稻正常葉(A)對卷曲葉(a)為不完全顯性,顯性純合子表現為正常葉,隱性純合子表現為卷曲葉,雜合子表現為半卷曲葉。某半卷曲葉水稻種子(Aa)經射線照射后出現半卷曲葉(Aaa)突變體的三種可能情況如圖所示。為探究該突變體類型,試寫出簡單的實驗方案: ,若此突變體為③,則子代的表型和比例為 。【答案】(1) 6/六 3:1 表型是由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2) 父本選擇N(rr),母本選擇S(rr) M基因可使rr品系恢復育性,P基因使花粉不育(3) 實驗方案:用Aaa自交,觀察統計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 正常葉:半卷曲葉:卷曲葉=1:2:1【分析】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在雜合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子代?;蜃杂山M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詳解】(1)三系雜交涉及細胞核中的可育基因(R)、不育基因(r),細胞質中的可育基因(N)、不育基因(S),則水稻細胞中與育性相關的基因型有3×2=6種,即N(RR)、N(Rr)、N(rr)、S(RR)、S(Rr)、S(rr);基因型為S(rr)的雄性不育系水稻與基因型為N(RR)的水稻雜交產生F1,基因型為S(rr)的植株表現為花粉不育,只能作母本,所以細胞只基因來自基因型為S(rr)的植株,則F1的基因為S(Rr),F1自交,F2的基因型及比例為S(RR):S(Rr):S(rr)=1:2:1,所以F1自交后代花粉可育與花粉不育的比例是3:1;表型由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這種雄性不育性狀個體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又是雄性可育的,由此說明表型是由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2)若要通過雜交獲得雄性不育系,應該選擇父本提供r基因且自身雄性可育,母本提供S和r基因,所以父本可選N(rr),母本選擇S(rr);科研人員將連鎖的三個基因M、P和H(P是與花粉育性有關的基因,H為紅色熒光蛋白基因)與Ti質粒連接,轉入雄性不育水稻植株細胞中,獲得轉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紅色熒光植株占一半,說明轉基因植株是雄性可育,且后代含有H基因的個體占一半,據此推測,轉來的基因使S(rr)恢復雄性可育,M、P基因在育種過程中的功能為:M基因可使rr品系恢復育性,P基因使花粉不育。(3) Aaa多了一個a基因,由于顯性純合子表現為正常葉,隱性純合子表現為卷曲葉,雜合子表現為半卷曲葉,因此用Aaa自交,觀察統計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突變體①產生的配子為Aa:A:aa;a=1:1:1:1,自交后代為正常葉:半卷曲葉:卷曲葉=1:11:4;突變體②產生的配子為A:aa:Aa:a=1:1:2:2,自交后代為正常葉:半卷曲葉:卷曲葉=1:26:9;突變體③產生的配子為A:aa=1:1,自交后代為正常葉:半卷曲葉:卷曲葉=1:2:1。所以實驗結論為:若自交后代為正常葉:半卷曲葉:卷曲葉=1:11:4,則為突變體①;若自交后代為正常葉:半卷曲葉:卷曲葉=1:26:9,則為突變體②;若自交后代為正常葉:半卷曲葉:卷曲葉=1:2:1,則為突變體③。2 / 1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2 基染色體變異(分層培優練)(原卷版).docx 5.2 基染色體變異(分層培優練)(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