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章 生物的進化章末檢測卷(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細胞色素c是細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種蛋白質,約含有104個氨基酸。不同生物與人的細胞色素c氨基酸數目差異:雞13個、狗11個、獼猴1個、黑猩猩0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不同生物之間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異一定比基因序列差異更大B.細胞色素c氨基酸數目差異的大小揭示了不同生物在進化史上出現的順序C.分子生物學與化石等證據結合能更準確判斷不同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D.細胞色素c中未發生改變的氨基酸序列對維持其功能的穩定性可能更重要2.下列有關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在地質年代晚期的地層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B.比較鯨的鰭、貓的前肢、人的上肢說明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的C.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體型小到體型大,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D.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說明有機小分子物質可以合成有機大分子物質3.如圖是部分桔梗目植物的分類圖解,圖中共同特征最多的兩種植物是( )A.下田菊和風鈴草 B.斑鳩菊和下田菊C.咸蝦花和斑鳩菊 D.咸蝦花和風鈴草4.科研人員在對南京明故宮遺址附近的湖泊沉積物樣品分析時,發現了水稻型花粉(直徑≥38微米)的化石; 水稻成熟后落粒有利于水稻種群的繁殖但不利于收獲,而不落粒則有利于水稻的收獲但不利于種群的繁殖;在進一步研究中發現原始水稻在馴化過程中又有諸多性狀發生變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控制野生稻的所有基因構成了野生稻的基因組文庫B.人工選擇在水稻的人工馴化和改良過程中起重要作用C.水稻型花粉粒化石是研究水稻進化的最直接證據之一D.水稻從落粒到幾乎不落粒的馴化,說明性狀利與害的關系是相對的5.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斯萬特·帕博,他從化石中提取、測序并繪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差異可揭示物種親緣關系的遠近B.測定現代人類和已滅絕古代人類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生物進化的分子水平證據C.化石是保存在地殼中的古地質年代的動植物的遺體,是研究生物進化的間接證據D.現代人類和已滅絕古代人類的基因存在差異的原因是變異具有隨機性、不定向性6.生物的結構總是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以下不符合這一觀點的是( )A.鯽魚身體呈流線型,有利于減小游泳時水的阻力B.河蚌身體柔軟,用斧足呼吸,適于水中生活C.葫蘆蘚沒有真正的根,所以長在潮濕的環境中D.駱駝刺的根系非常發達,適應生活在干旱環境7.下圖是一農田長期使用一種農藥后,害蟲群體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敘述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的是( )A.使用農藥后,害蟲產生變異B.害蟲群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C.隨著農藥的使用害蟲的抗藥性逐漸增強D.害蟲抗藥性越來越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8.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由共同由來和自然選擇兩大學說組成。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自然選擇學說是對共同由來學說進行修訂和補充發展而來的B.古人類上肢骨的結構和黑猩猩相似有力地支持了共同由來學說C.自然選擇學說不能科學的解釋遺傳和變異的本質D.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核心都是自然選擇9.達爾文發現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地雀的喙在形態上存在差異,并且觀察到它們分別取食不Ⅰ類型的食物(如表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喙的形態 鑿狀 尖而長 粗而尖 細而長取食類型 取食果實 取食仙人掌 取食種子 取食昆蟲A.據表中內容可推測,喙的形態的改變可能與取食類型有關B.地雀的進化表明適應的來源是可遺傳變異C.自然界中的每種生物對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D.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只有環境的定向選擇10.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觀點解釋長頸鹿的進化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長頸鹿吃高處的樹葉越多導致頸越長B.長頸鹿的長頸是與環境改變相適應的結果C.長頸鹿不存在過度繁殖的現象D.長頸鹿的進化過程以個體為單位11.不同抗菌藥物的抗菌機理有所不同,如環丙沙星能抑制細菌解旋酶的活性,利福平能抑制細菌RNA 聚合酶的活性,紅霉素能與細菌核糖體結合抑制其功能。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環丙沙星能夠抑制細菌細胞內DNA復制的過程,使細菌不能增殖B.利福平能夠抑制細菌細胞內的轉錄過程,進而抑制細菌的基因表達C.紅霉素能夠抑制細菌細胞內的翻譯過程,進而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D.濫用抗生素可能誘導細菌產生抗藥性突變,從而使藥物失效12.生物是不斷進化的,能和生存環境相適應。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適應的含義之一是生物的形態結構及其功能適合于該生物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和繁殖B.達爾文認為適應的來源是可遺傳的變異,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C.自然選擇學說認為,進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D.生物適應同一環境的方式是多元的,適應也具有相對性13.埃及斑蚊是傳播某傳染病的媒介。某地區噴灑殺蟲劑后,此蚊種群數量減少了99%,但一年后該種群又恢復到原來的數量,此時再度噴灑相同的殺蟲劑后,僅殺死了40%的斑蚊。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殺蟲劑誘導斑蚊基因突變產生了抗藥基因B.斑蚊體內累積的殺蟲劑增加了自身的抗藥性C.第一年斑蚊種群沒有基因突變,但第二年發生了突變D.原斑蚊種群中就有少數個體存在抗藥基因14.自然選擇有如圖所示的四種類型:①定向選擇:保留種群中趨于某一極端變異個體、淘汰另一極端變異個體;②平衡選擇:整體的遺傳變異得到保持;③穩定選擇:淘汰種群中極端變異個體、保留中間類型個體;④分裂選擇:按照不同方向保留種群中極端變異個體、淘汰中間類型個體。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抗生素對細菌的抗藥性選擇屬于定向選擇B.平衡選擇不會改變種群基因頻率,生物不能進化C.穩定選擇通常會減少遺傳多樣性,群體基因型趨向于純合D.分裂選擇能夠保持或增加變異類型,有可能形成新的物種15.下列有關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內容敘述,錯誤的是( )A.基因頻率變化,生物一定發生了進化B.物種的形成不一定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C.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定向改變D.物種形成的3個環節是:突變與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和隔離16.在一個果蠅種群中,雌雄果蠅數量相等,且雌雄個體之間可以自由交配。若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80%,a的基因頻率為20%。在Ⅰ、Ⅱ、Ⅲ時間段都經歷多次繁殖過程,定期隨機抽取計算出A和a的基因頻率變化曲線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說明:實線表示A的基因頻率變化,虛線表示a的基因頻率變化A.若該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Ⅰ和Ⅲ的時間階段中雌雄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都是32%,Ⅱ時間段中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可以達到最大值B.若該對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經歷三個時間段后,種群中、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32%、20%C.在第Ⅰ和Ⅲ時間段中A和a的基因頻率不變,多次繁殖的后代基因型頻率也不變D.經歷了三個時間段的多次繁殖,該種群基因頻率發生了改變說明產生了進化17.百歲蘭是一種沙漠植物,曾在巴西采集到化石,其一生只有兩片高度木質化的葉子。百歲蘭基因組整體呈現重度甲基化,百歲蘭基因組朝著小且“低耗能”的方向演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化石是研究百歲蘭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B.重度甲基化有利于百歲蘭避免“有害”突變,故突變無法為其進化提供原材料C.極端干旱和貧營養的條件,使百歲蘭基因組“低耗能”相關基因的頻率升高D.百歲蘭高度木質化的兩片葉子能適應干旱環境,是自然選擇的結果18.基因流是指生物個體從其發生地分散出去而導致不同種群之間基因交流的過程,可發生在同種或不同種的生物種群之間。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基因流可以發生在不同種的生物種群之間,說明基因流打破了生殖隔離B.基因流可以減少兩個種群之間的基因差異,限制了新物種的形成C.地理隔離會限制種群之間的基因流,有利于新物種的形成D.基因流的發生有利于生物的進化19.我國是最早養殖和培育金魚的國家,金魚的祖先是野生鯽魚。在飼養過程中,野生鯽魚發生基因突變,人們選擇喜歡的品種培養并進行人工雜交,最終出現了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金魚,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人工選擇育種導致金魚發生了定向變異B.金魚產生的變異不能在選育過程中都保留下來C.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D.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對遺傳變異的研究已經從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20.基因有正選擇壓基因和負選擇壓基因之分,正選擇壓基因的表現效應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負選擇壓基因的表現效應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雄鴨的美羽艷麗,易被天敵發現,但有利于吸引雌鴨交配,避免與近似鴨錯配而使生殖失敗;雄鴨的素羽,不易被天敵發現,但不利于吸引雌鴨交配。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生物的正、負選擇壓基因的確定是由其生存環境決定的B.正、負選擇壓基因互為等位基因,構成該種群的基因庫C.與近似鴨錯配而導致生殖失敗是由于二者存在生殖隔離D.在天敵銳減、近似鴨數量增多時,美羽的基因頻率會增大21.抗生素的使用量與細菌耐藥率變化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下表為2018~2021年某醫院住院患者某類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和某種細菌對該類抗生素的耐藥率調研結果。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抗生素人均使用量與細菌耐藥率提高成正相關B.細菌的耐藥基因頻率上升導致細菌耐藥率提高C.抗生素劑量加大使用引起抗藥基因突變率提高D.交替使用不同類型的抗生素可緩解耐藥率提高22.有關現代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敘述,錯誤的是( )A.長期使用抗生素使病原體產生適應性變異B.共同進化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重要條件C.有性生殖的出現,使生物進化的速度明顯加快D.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23.煙草屬植物被昆蟲咬食后,會產生神經毒素——尼古丁來進行防御。煙草天蛾是一種可耐受尼古丁的昆蟲,在攝取了尼古丁后,相應基因會被激活、使得尼古丁進入血液后不會參與代謝。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攝取尼古丁使煙草天蛾的基因發生了定向突變B.抗尼古丁基因的出現增加了煙草天蛾的遺傳多樣性C.植食性昆蟲和植物之間存在協同進化的現象D.煙草天蛾物種的形成是有利變異逐漸積累的結果24.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是遺傳的穩定性與環境不斷變化之間的矛盾B.由于人工選擇的作用,野生鯽魚定向變異成色彩多樣、形態各異的金魚C.物種的形成都是長期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而形成的D.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競爭實現的25.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下列有關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型頻率導致新物種形成B.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競爭實現的C.收割理論認為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D.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5小題,共50分。)26.回答下列問題:隨著抗生素的人均用量增多,細菌耐藥率也逐年提高。某生物興趣小組開展了“抗生素對細菌選擇作用”的實驗。取少量大腸桿菌的培養液,均勻涂在培養皿內的培養基上,再放上4片含有鏈霉素(抗生素)的圓形濾紙,而后在無菌適宜條件培養12—16h,濾紙片周圍出現抑制大腸桿菌生長的環圈(簡稱抑菌圈,見下圖)。測量并記錄抑菌圈的直徑并取平均值,記為n1。再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重復上述步驟,培養至第五代。測量并記錄每一代抑菌圈直徑的平均值(n2-n5)。由實驗數據可以推測出:大腸桿菌對鏈霉素的抗藥性逐代增強。(1)根據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藥物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 。隨著培養代數的增加,抑菌圈直徑數據從n2到n5會 。(2)在實驗過程中,大腸桿菌不斷的適應環境。適應是 的結果。適應具有普遍性和相對性。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是 。(3)大腸桿菌對鏈霉素的抗藥性變異來源于 。細菌耐藥性變異的產生與抗生素的使用 (填“有關”或“無關”),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具有 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產生后代,種群中相應的 會不斷提高,導致大腸桿菌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4)細菌耐藥性不斷增強,已成為全球性嚴重公共衛生問題。請給出合理對策。 (寫出2點)27.東非馬拉維湖中的麗魚科物種擁有共同的祖先,但在短短200萬~300萬年間,就演化出了超過1000種不同的麗魚,如縱帶黑麗魚、小齒龍占麗魚等。回答下列問題:(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理論認為 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 ,進化是否一定會形成新物種? (填“是”或“否”)。(2)馬拉維湖中所有縱帶黑麗魚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該種群的 ;對該種群調查發現,基因型為AA和aa的個體分別占16%、50%,第二年再次調查,發現基因型為AA和aa的個體分別占24%、58%,該種群在這一年中是否發生了進化? (填“是”或“否”),判斷依據是 。(3)比較不同種麗魚的基因序列,可以確定親緣關系的遠近。如圖為三種麗魚編碼肌動蛋白基因的部分堿基序列:由圖推測,與甲麗魚親緣關系更近的是 ,該研究可以為研究麗魚的進化提供 水平的證據。(4)馬拉維湖中的麗魚多種多樣,體現了 多樣性;不同的麗魚在食性、活動范圍、繁殖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異,這是 的結果;馬拉維湖中的各種生物和無機環境依然在生物和環境的共同影響下持續進化著,這就是 進化。28.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與多樣性的問題。研究者對分布在喜馬拉雅山東側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種鳴禽進行了研究,繪制了該地區鳴禽物種的演化圈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況的示意圖(圖中數字編號和字母代表不同鳴禽物種的種群)。 (1)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 的過程。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歷程。種群①內部個體間形態和大小方面的差異,體現的是 多樣性。(2)在②③④⑤四個物種中,親緣關系最近的兩種是 。(3)由種群X進化成為⑥⑦兩個物種的歷程約為7百萬年,⑥和⑦成為兩個不同物種的標志是 。下列關于這一進化歷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X中的個體發生了可遺傳的突變B.⑥⑦中每個個體是進化的基本單位C. 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資源D.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是種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E.不同海拔高度的選擇有利于不同種群的基因頻率朝不同方向演化29.瑞典生物學家斯萬特 · 帕博成功提取、測序了古人類骨化石中的部分線粒體 DNA ,繪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在人類進化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 提供進化的原材料, 自然選擇導致 發生定向改變,生物多樣性是 的結果。(2)斯萬特·帕博團隊將古人類化石中的線粒體 DNA 與現代人類線粒體 DNA 進行比較,獲得人類進化的證據屬于 證據(選填“ 比較解剖學證據”或“分子生物學證據”)。 人類線粒體 DNA 在進化的過程中的變化非常小,一個人的線粒體 DNA 很可能與他們的遠祖非常相似。下列有關線粒體的敘述,錯誤的是 。A.線粒體基因遺傳時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B.線粒體基因與 Y 染色體上基因傳遞規律相同C.葡萄糖可在線粒體中氧化分解釋放能量D.線粒體 DNA 可以指導蛋白質的合成(3)斯萬特·帕博分析了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黑猩猩之間線粒體 DNA(mtDNA)特定序列的堿基對差異,得到的結果如下圖所示。依據上圖信息,請補充完整下面的進化關系圖,下圖方框內 A、B、C 依次為 (選填“①現代人 ②黑猩猩③尼安德特人” )。(4)斯萬特·帕博團隊在研究若干尼安德特人的骨頭、牙齒等標本時發現,其中一位男子與一名女子含有相同的 X 染色體 DNA ,則兩人的關系可能為 。A.父女 B.兄妹 C.母子 D.爺孫女(5)另一項研究發現,藏族人身體中攜帶的 EPAS1突變基因也有可能來源于古老型人類。低氧條件下野生型 EPAS1 基因表達,易導致紅細胞過度增多,誘發高原紅細胞增多癥, 而 EPAS1突變基因對低氧不敏感。已知在青藏高原世居的藏族人群中 EPAS1 突變基 因的基因頻率為 0.7 ,則理想狀態下人群中雜合子所占的比例為 。研究發現 EPAS1 突變基因在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中的基因頻率遠高于低海拔地區人群,請嘗試做出解釋:在高原缺氧環境下, 。30.下圖為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概念圖,請據圖回答相關問題。(1)圖中①指 ,若②是導致①改變的內因,則其包括生物的突變和 ,它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2)圖中③指 ,生物多樣性是 的結果。(3)某植物種群中基因型AA的個體占20%,基因型aa的個體占50%。倘若人為舍棄隱性性狀類型僅保留顯性性狀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則自交子一代所有個體中aa基因型的個體占 ,此時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 ,經這種人工選擇作用,該種群是否發生了進化? (填“是”或“否”)。4 / 102 / 2第6章 生物的進化章末檢測卷(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細胞色素c是細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種蛋白質,約含有104個氨基酸。不同生物與人的細胞色素c氨基酸數目差異:雞13個、狗11個、獼猴1個、黑猩猩0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不同生物之間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異一定比基因序列差異更大B.細胞色素c氨基酸數目差異的大小揭示了不同生物在進化史上出現的順序C.分子生物學與化石等證據結合能更準確判斷不同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D.細胞色素c中未發生改變的氨基酸序列對維持其功能的穩定性可能更重要【答案】A【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1)化石證據: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證據。(2)比較解剖學證據: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其結構適應于不同的生活環境,因而產生形態上的差異。(3)胚胎學證據。(4)細胞水平的證據:①細胞有許多共同特征,如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②細胞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5)分子水平的證據: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詳解】A、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細胞色素c是蛋白質,約104個氨基酸,不同生物之間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異不一定比基因序列差異更大,A錯誤;B、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揭示人們當今生物有著共同的原始祖先,又存在差異性,則揭示了當今生物種類親緣關系的遠近,以及他們在進化史上出現的順序,因此細胞色素c氨基酸數目差異的大小揭示了不同生物在進化史上出現的順序,B正確;C、化石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直接的證據,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以及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給生物進化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這些證據互為補充、相互印證,因此這些證據結合起來能更準確判斷不同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C正確;D、蛋白質分子結構決定其功能,因此細胞色素c中未發生改變的氨基酸序列對維持其功能的穩定性可能更重要,D正確。故選A。2.下列有關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在地質年代晚期的地層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B.比較鯨的鰭、貓的前肢、人的上肢說明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的C.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體型小到體型大,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D.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說明有機小分子物質可以合成有機大分子物質【答案】ABD【分析】研究生物的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證據,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簡單、低等、水生生物較多。越晚近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復雜、高等、陸生生物較多,因此證明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詳解】A、在地質年代較近的地層中高等動物的化石多,但是也有低等生物的化石,A正確;B、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結構、各部分和生物體的相互關系以及胚胎發育的過程彼此相同,比較鯨的鰭、貓的前肢、人的上肢說明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的,B正確;C、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C錯誤;D、結晶牛胰島素是一種活性蛋白質,蛋白質是大分子物質,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成功證明了在生物體外可以將有機小分子物質合成為有機大分子物質,D正確。故選ABD。3.如圖是部分桔梗目植物的分類圖解,圖中共同特征最多的兩種植物是( )A.下田菊和風鈴草 B.斑鳩菊和下田菊C.咸蝦花和斑鳩菊 D.咸蝦花和風鈴草【答案】C【分析】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分類單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遠;分類單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近。【詳解】分類單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親緣關系越遠;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親緣關系越近。據分類索引可知:下田菊和風鈴草同目,斑鳩菊和下田菊同科,咸蝦花和斑鳩菊同屬,咸蝦花與風鈴草同目,屬、科、目中屬最小,因此同屬的咸蝦花和斑鳩菊親緣關系最近,共同特征最多,C正確,ABD錯誤。故選C。4.科研人員在對南京明故宮遺址附近的湖泊沉積物樣品分析時,發現了水稻型花粉(直徑≥38微米)的化石; 水稻成熟后落粒有利于水稻種群的繁殖但不利于收獲,而不落粒則有利于水稻的收獲但不利于種群的繁殖;在進一步研究中發現原始水稻在馴化過程中又有諸多性狀發生變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控制野生稻的所有基因構成了野生稻的基因組文庫B.人工選擇在水稻的人工馴化和改良過程中起重要作用C.水稻型花粉粒化石是研究水稻進化的最直接證據之一D.水稻從落粒到幾乎不落粒的馴化,說明性狀利與害的關系是相對的【答案】A【分析】根據人類的需求和愛好,經過不斷選擇而形成生物新品種的過程,叫人工選擇。農業生產的水稻不落粒性是馴化過程中人工選擇后形成的。對人類有利的性狀不一定是最適應環境的性狀。【詳解】A、控制野生稻的所有基因構成野生稻的基因庫,A錯誤;B、人工選擇通常是篩選出對人類有利的類型,在水稻的人工馴化和改良過程中起主導作用,B正確;C、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最直接證據,C正確;D、水稻成熟后落粒有利于水稻種群的繁殖但不利于收獲,若幾乎不落粒則有利于水稻的收獲但不利于種群的繁殖,說明性狀利與害的關系是相對的,D正確。故選A。5.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斯萬特·帕博,他從化石中提取、測序并繪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差異可揭示物種親緣關系的遠近B.測定現代人類和已滅絕古代人類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生物進化的分子水平證據C.化石是保存在地殼中的古地質年代的動植物的遺體,是研究生物進化的間接證據D.現代人類和已滅絕古代人類的基因存在差異的原因是變異具有隨機性、不定向性【答案】C【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1)化石證據: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證據,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先后順序,說明了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逐漸進化而來的。(2)比較解剖學證據: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其結構適應于不同的生活環境,因而產生形態上的差異。(3)胚胎學證據:①人和魚的胚胎在發育早期都出現鰓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動物在胚胎發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階段。(4)細胞水平的證據:①細胞有許多共同特征,如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②細胞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5)分子水平的證據: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詳解】A、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分子水平的證據: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故過對生物體內核酸、蛋白質等物質的分析,可判斷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A正確;B、分子水平的證據是指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測定現代人類和已滅絕古代人類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生物進化的分子水平證據,B正確;C、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證據,因為化石是保存在巖層中的古生物遺物和生活遺跡。直接說明了古生物的結構或生活習性,因此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是化石證據,C錯誤;D、可遺傳的變異包括突變和基因重組,變異具有隨機性、不定向性的特點,現代人類和已滅絕古代人類的基因存在差異的原因是變異具有隨機性、不定向性,D正確。故選C。6.生物的結構總是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以下不符合這一觀點的是( )A.鯽魚身體呈流線型,有利于減小游泳時水的阻力B.河蚌身體柔軟,用斧足呼吸,適于水中生活C.葫蘆蘚沒有真正的根,所以長在潮濕的環境中D.駱駝刺的根系非常發達,適應生活在干旱環境【答案】B【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或行為。每一種生物都具有適應生存環境的多種能力,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否則就會被自然界淘汰。【詳解】A、鯽魚身體呈流線型,中間大兩頭小,有利于減小游泳時水的阻力,A正確;B、河蚌是水生軟體動物,身體柔軟,有外套膜,運動器官是斧足,用鰓呼吸,鰓是適于水中呼吸的器官,B錯誤;C、苔蘚植物有莖和葉的分化,沒有真正的根,生殖離不開水,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C正確;D、荒漠中生活的駱駝刺根系非常發達,根比地上部分長許多,是因為荒漠干旱缺水,根可以吸收到荒漠深處的水分,適應干旱缺水的沙漠環境,D正確。故選B。7.下圖是一農田長期使用一種農藥后,害蟲群體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敘述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的是( )A.使用農藥后,害蟲產生變異B.害蟲群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C.隨著農藥的使用害蟲的抗藥性逐漸增強D.害蟲抗藥性越來越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答案】A【分析】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圖中使用農藥時把一部分害蟲殺死,害蟲群體密度減少;一段時間藥效過后,害蟲大量繁殖,害蟲群體密度增加;再使用農藥又把一部分害蟲殺死,害蟲密度又減少。【詳解】A、變異是普遍存在的,害蟲原來就存在著變異,不是農藥使害蟲產生變異,A錯誤;B、從曲線變化可知,使用農藥時不能把全部害蟲殺死,表明害蟲群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B正確;C、使用農藥后,具有抗藥性的害蟲群體存活了下來,并把抗藥性這一性狀遺傳給后代;因此,隨著農藥的使用,害蟲的抗藥性逐漸增強,C正確;D、由分析可知,隨著農藥的使用,害蟲抗藥性越來越強是農藥對害蟲自然選擇的結果,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D正確。故選A。8.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由共同由來和自然選擇兩大學說組成。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自然選擇學說是對共同由來學說進行修訂和補充發展而來的B.古人類上肢骨的結構和黑猩猩相似有力地支持了共同由來學說C.自然選擇學說不能科學的解釋遺傳和變異的本質D.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核心都是自然選擇【答案】A【分析】1、共同由來學說:它揭示了生命現象的統一性,認為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自然選擇學說: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機制,解釋了適應的形成和物種形成的原因。2、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1)過度繁殖--選擇的基礎;(2)生存斗爭--進化的動力;(3)遺傳變異--進化的內因;(4)適者生存--選擇的結果。【詳解】A、共同由來學說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進化來的;自然選擇學說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機制,揭示了適應的形成和物種形成的原因,兩者都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重要組成成分,A錯誤;B、古人類上肢骨屬于解剖學證據,古人類上肢骨的結構和黑猩猩相似有力地支持了共同由來學說,B正確;C、自然選擇學說認為適應來源于可遺傳變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不能科學的解釋遺傳和變異的本質,C正確;D、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基礎上經過修改完善形成了現代生物進化理論,D正確。故選A。9.達爾文發現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地雀的喙在形態上存在差異,并且觀察到它們分別取食不Ⅰ類型的食物(如表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喙的形態 鑿狀 尖而長 粗而尖 細而長取食類型 取食果實 取食仙人掌 取食種子 取食昆蟲A.據表中內容可推測,喙的形態的改變可能與取食類型有關B.地雀的進化表明適應的來源是可遺傳變異C.自然界中的每種生物對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D.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只有環境的定向選擇【答案】D【分析】現代進化理論的基本內容是:①進化是以種群為基本單位,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④隔離導致物種形成。【詳解】A、據表中信息可知,喙的形態與取食類型有關,即喙的形態或大小的改變與取食類型有關,A正確;B、地雀的進化表明適應的來源是可遺傳變異,能夠保存并遺傳給下一代,B正確;C、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方向,自然界中的每種生物對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C正確;D、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為群體中出現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境的定向選擇,D錯誤。故選D。10.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觀點解釋長頸鹿的進化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長頸鹿吃高處的樹葉越多導致頸越長B.長頸鹿的長頸是與環境改變相適應的結果C.長頸鹿不存在過度繁殖的現象D.長頸鹿的進化過程以個體為單位【答案】B【分析】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主要內容包括:過度繁殖導致生存斗爭,斗爭中生物有遺傳和變異現象,適應環境的變異會被選擇保留。結合長頸鹿的形成過程,就是:原始的鹿群中繁殖的大量后代有的長頸有的短頸,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長頸個體更有利于吃到食物而存活下來繁衍后代,從而代代積累,形成現代的長頸鹿的長頸特征。【詳解】A、在缺乏食物的環境中,長頸鹿的頸長的變異被保留選擇下來,進而具有長頸變異的個體獲得啦更多生存的機會,A錯誤;B、經過許多代以后,前肢和頸短的長頸鹿就被淘汰了,這樣,長頸鹿一代代的進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長頸鹿,因此長頸鹿的長頸是與環境改變相適應的結果,B正確;C、長頸鹿能在自然界中長期存在,具有過度繁殖的特征,C錯誤;D、長頸鹿的進化過程以種群為單位,即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也是種群繁衍的基本單位,D錯誤。故選B。11.不同抗菌藥物的抗菌機理有所不同,如環丙沙星能抑制細菌解旋酶的活性,利福平能抑制細菌RNA 聚合酶的活性,紅霉素能與細菌核糖體結合抑制其功能。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環丙沙星能夠抑制細菌細胞內DNA復制的過程,使細菌不能增殖B.利福平能夠抑制細菌細胞內的轉錄過程,進而抑制細菌的基因表達C.紅霉素能夠抑制細菌細胞內的翻譯過程,進而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D.濫用抗生素可能誘導細菌產生抗藥性突變,從而使藥物失效【答案】D【分析】DNA復制的過程:①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細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兩條扭成螺旋的雙鏈解開,這個過程稱為解旋;②合成子鏈:然后以解開的每段鏈(母鏈)為模板,以周圍環境中的脫氧核苷酸為原料,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與母鏈互補的子鏈。【詳解】A、DNA復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酶的參與,環丙沙星能抑制細菌解旋酶的活性,進而抑制細菌細胞內DNA復制的過程,使細菌不能增殖,A正確;B、轉錄需要RNA聚合酶的參與,利福平能抑制細菌RNA聚合酶的活性,進而抑制細菌細胞內的轉錄過程,從而抑制細菌的基因表達,B正確;C、翻譯需要核糖體、tRNA、mRNA、rRNA等參與,紅霉素能與細菌核糖體結合抑制其功能,進而抑制細菌細胞內的翻譯過程,進而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C正確;D、濫用抗生素能對細菌的抗藥性進行選擇,而不是誘導細菌產生抗藥性突變, D錯誤。故選D。12.生物是不斷進化的,能和生存環境相適應。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適應的含義之一是生物的形態結構及其功能適合于該生物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和繁殖B.達爾文認為適應的來源是可遺傳的變異,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C.自然選擇學說認為,進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D.生物適應同一環境的方式是多元的,適應也具有相對性【答案】C【分析】適應的含義:一是指生物的形態結構適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態結構及其功能適合于該生物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和繁殖。適應具有普遍性和相對性,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詳解】A、適應的含義:一是指生物的形態結構適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態結構及其功能適合于該生物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和繁殖。適應具有普遍性和相對性,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A正確;B、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認為適應的來源是可遺傳的變異,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正確;C、生物不論在進化地位上的位置如何,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都具有適應能力,適應能力一般與進化地位的高低無關,C錯誤;D、同一環境下,生物朝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但方向不是唯一的,所以生物適應同一環境的方式是多元的;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多樣的,但適應并不是絕對完美的,有一定的相對性,D正確。故選C。13.埃及斑蚊是傳播某傳染病的媒介。某地區噴灑殺蟲劑后,此蚊種群數量減少了99%,但一年后該種群又恢復到原來的數量,此時再度噴灑相同的殺蟲劑后,僅殺死了40%的斑蚊。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殺蟲劑誘導斑蚊基因突變產生了抗藥基因B.斑蚊體內累積的殺蟲劑增加了自身的抗藥性C.第一年斑蚊種群沒有基因突變,但第二年發生了突變D.原斑蚊種群中就有少數個體存在抗藥基因【答案】D【分析】在使用殺蟲劑之前,埃及斑蚊種群已經有少數個體基因突變產生抗藥性基因,使用殺蟲劑后,殺蟲劑對埃及斑蚊種群抗藥性進行定向選擇,使埃及斑蚊種群的抗藥性基因頻率上升,因此再使用殺蟲劑后僅殺死了40%的埃及斑蚊。【詳解】A、斑蚊的抗藥性基因在使用殺蟲劑之前就已經產生,斑蚊基因突變產生抗藥性基因是隨機發生的,并不是殺蟲劑誘導的,A錯誤;B、有無抗藥性是由基因決定的,無抗藥性基因會被殺死,有抗藥性基因則會被選擇存活下來,第二次噴灑殺蟲劑僅殺死了40%的斑蚊,死亡數量減少是因為第二年的斑蚊大多是第一年有抗藥性基因斑蚊的后代,有抗藥性基因型的斑蚊占得比重更大,斑蚊抗藥性的增強是由于殺蟲劑對其抗藥性進行了定向選擇,并不是由于斑蚊體內累積的殺蟲劑增加了自身的抗藥性,B錯誤;C、基因突變具有普遍性,隨時都可能發生,第一年的斑蚊種群存在基因突變,正是突變產生的抗藥性基因使部分個體得以存活,C錯誤;D、在使用殺蟲劑之前,原來的斑蚊種群中就有少數個體有抗藥性基因,殺蟲劑只是對斑蚊的抗藥性進行了選擇,使斑蚊的抗藥性基因頻率上升,D正確。故選D。14.自然選擇有如圖所示的四種類型:①定向選擇:保留種群中趨于某一極端變異個體、淘汰另一極端變異個體;②平衡選擇:整體的遺傳變異得到保持;③穩定選擇:淘汰種群中極端變異個體、保留中間類型個體;④分裂選擇:按照不同方向保留種群中極端變異個體、淘汰中間類型個體。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抗生素對細菌的抗藥性選擇屬于定向選擇B.平衡選擇不會改變種群基因頻率,生物不能進化C.穩定選擇通常會減少遺傳多樣性,群體基因型趨向于純合D.分裂選擇能夠保持或增加變異類型,有可能形成新的物種【答案】B【分析】現代進化理論的基本內容是:①進化是以種群為基本單位,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④隔離導致物種形成。【詳解】A、抗生素相當于自然選擇,對細菌的抗藥性選擇屬于定向選擇,能夠選擇并保存耐藥性強的個體,A正確;B、平衡選擇中整體的遺傳變異得到保持,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方向,平衡選擇會改變種群基因頻率,生物可以進化,B錯誤;C、穩定選擇能夠淘汰種群中極端變異個體、保留中間類型個體,通常會減少遺傳多樣性,群體基因型趨向于純合,C正確;D、分裂選擇能按照不同方向保留種群中極端變異個體、淘汰中間類型個體,能夠保持或增加變異類型,有可能形成新的物種,D正確。故選B。15.下列有關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內容敘述,錯誤的是( )A.基因頻率變化,生物一定發生了進化B.物種的形成不一定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C.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定向改變D.物種形成的3個環節是:突變與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和隔離【答案】C【分析】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內容是:①進化是以種群為基本單位,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④隔離導致物種形成。【詳解】A、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因此,基因頻率變化說明生物一定發生了進化,A正確;B、新物種的形成不一定經過地理隔離,但一定經過生殖隔離,如多倍體的產生不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B正確;C、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過程,C錯誤;D、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基本環節,其中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D正確。故選C。16.在一個果蠅種群中,雌雄果蠅數量相等,且雌雄個體之間可以自由交配。若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80%,a的基因頻率為20%。在Ⅰ、Ⅱ、Ⅲ時間段都經歷多次繁殖過程,定期隨機抽取計算出A和a的基因頻率變化曲線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說明:實線表示A的基因頻率變化,虛線表示a的基因頻率變化A.若該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Ⅰ和Ⅲ的時間階段中雌雄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都是32%,Ⅱ時間段中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可以達到最大值B.若該對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經歷三個時間段后,種群中、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32%、20%C.在第Ⅰ和Ⅲ時間段中A和a的基因頻率不變,多次繁殖的后代基因型頻率也不變D.經歷了三個時間段的多次繁殖,該種群基因頻率發生了改變說明產生了進化【答案】B【分析】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產生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詳解】A、若該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時,在Ⅰ和Ⅲ的兩個時間階段中,雌雄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都是2×80%×20%=32%,假設A的基因頻率為X,則a的基因頻率為1-X,故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2×X×(1-X)=2X-2X2,=1/2-2(X-1/2)2,若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達到最大值,則A的基因頻率即X=0.5,由于Ⅱ時間段中存在A和a基因頻率相等的時段,即A的基因頻率0.5,此時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可以達到最大值,即為2×1/2×1/2=1/2,A正確;B、若該對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則雌果蠅中XAXa的基因型率為2×0.8×0.2=32%,雄果蠅中XAY的基因型頻率為20%,雌雄果蠅數量相等,因此XAXa、XAY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16%、10%,B錯誤;C、由于在第Ⅰ和第Ⅲ時間段中,A和a的基因頻率都不變,該個體是自由交配的個體,所以后代的基因型頻率也不變,C正確;D、在Ⅰ、Ⅱ、Ⅲ時間段中基因頻率發生了改變,所以該種群產生了進化,D正確。故選B。17.百歲蘭是一種沙漠植物,曾在巴西采集到化石,其一生只有兩片高度木質化的葉子。百歲蘭基因組整體呈現重度甲基化,百歲蘭基因組朝著小且“低耗能”的方向演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化石是研究百歲蘭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B.重度甲基化有利于百歲蘭避免“有害”突變,故突變無法為其進化提供原材料C.極端干旱和貧營養的條件,使百歲蘭基因組“低耗能”相關基因的頻率升高D.百歲蘭高度木質化的兩片葉子能適應干旱環境,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答案】B【分析】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其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詳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因此、最重要的證據也是化石,A正確;B、重度甲基化有利于百歲蘭避免“有害”突變,突變可為其進化提供原材料,B錯誤;C、極端干旱和貧營養的條件,作為自然選擇的因素使百歲蘭基因組“低耗能”相關基因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表現為升高,C正確;D、百歲蘭高度木質化的兩片葉子起到了減少水分散失的作用,因而能適應干旱環境,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是生物與環境之間協同進化的結果,D正確。故選B。18.基因流是指生物個體從其發生地分散出去而導致不同種群之間基因交流的過程,可發生在同種或不同種的生物種群之間。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基因流可以發生在不同種的生物種群之間,說明基因流打破了生殖隔離B.基因流可以減少兩個種群之間的基因差異,限制了新物種的形成C.地理隔離會限制種群之間的基因流,有利于新物種的形成D.基因流的發生有利于生物的進化【答案】A【分析】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注意理解題意中基因流的含義是解題的關鍵。【詳解】A、由題意可知,基因流可發生在同種或不同種的生物種群之間,同一物種不同個體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A錯誤;B、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基因流的發生減少兩個種群之間的基因差異,將會影響物種形成的概率,限制了新物種的形成,B正確;C、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被地理隔離所阻斷是形成新物種的一種途徑,故地理隔離有利于新物種的形成,C正確;D、基因流可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材料,有利于生物的進化,D正確。故選A。19.我國是最早養殖和培育金魚的國家,金魚的祖先是野生鯽魚。在飼養過程中,野生鯽魚發生基因突變,人們選擇喜歡的品種培養并進行人工雜交,最終出現了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金魚,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人工選擇育種導致金魚發生了定向變異B.金魚產生的變異不能在選育過程中都保留下來C.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D.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對遺傳變異的研究已經從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答案】A【分析】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自然選擇通過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而使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進化,進而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詳解】A、變異是不定向的,人工選擇育種能夠選擇并保存人類需要的類型,該過程會導致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A錯誤;B、不可遺傳的變異不能傳遞給下一代,不能保留下來,一些不符合人類要求的可遺傳變異也被淘汰,不能保留下來,B正確;C、群體中出現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C正確;D、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進化是指基因頻率的改變,對遺傳變異的研究從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D正確。故選A。20.基因有正選擇壓基因和負選擇壓基因之分,正選擇壓基因的表現效應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負選擇壓基因的表現效應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雄鴨的美羽艷麗,易被天敵發現,但有利于吸引雌鴨交配,避免與近似鴨錯配而使生殖失敗;雄鴨的素羽,不易被天敵發現,但不利于吸引雌鴨交配。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生物的正、負選擇壓基因的確定是由其生存環境決定的B.正、負選擇壓基因互為等位基因,構成該種群的基因庫C.與近似鴨錯配而導致生殖失敗是由于二者存在生殖隔離D.在天敵銳減、近似鴨數量增多時,美羽的基因頻率會增大【答案】B【分析】現代進化理論的基本內容是:①進化是以種群為基本單位,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④隔離導致物種形成。⑤協同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形成。【詳解】A、根據題意可知,每種基因有利也有弊,在某種環境中可能為正選擇壓,在另一種環境中可能是負選擇壓,因此生物的正負選擇壓基因是相對的,由生存環境(自然選擇)決定,A正確;B、等位基因是決定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的基因,而正、負選擇壓基因與環境有關,不一定互為等位基因,B錯誤;C、與近似鴨錯配而導致生殖失敗,是二者屬于不同物種,存在生殖隔離的結果,C正確;D、天敵銳減、近似鴨數量增多時,美羽會減少被捕食、避免與近似鴨錯配而使生殖失敗,進而使美羽的基因頻率增大,D正確。故選B。21.抗生素的使用量與細菌耐藥率變化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下表為2018~2021年某醫院住院患者某類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和某種細菌對該類抗生素的耐藥率調研結果。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抗生素人均使用量與細菌耐藥率提高成正相關B.細菌的耐藥基因頻率上升導致細菌耐藥率提高C.抗生素劑量加大使用引起抗藥基因突變率提高D.交替使用不同類型的抗生素可緩解耐藥率提高【答案】C【分析】基因突變具有普遍性,基因突變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選擇決定進化的方向,題中使用抗生素,就是對細菌的一種選擇,使具有抗藥基因的細菌保留下來。【詳解】A、據折線圖可知,隨著該類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增加,某種細菌對該類抗生素的耐藥率也提高,即抗生素人均使用量與細菌耐藥率提高成正相關,A正確;B、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細菌的耐藥基因頻率上升導致細菌耐藥率提高,B正確;C、基因突變可以自發產生,具有普遍性和不定向性,抗生素劑量加大使用只是對細菌進行選擇,不會引起抗藥基因突變率提高,C錯誤;D、交替使用不同種類的抗生素可以減緩細菌耐藥性的產生,D正確。故選C。22.有關現代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敘述,錯誤的是( )A.長期使用抗生素使病原體產生適應性變異B.共同進化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重要條件C.有性生殖的出現,使生物進化的速度明顯加快D.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答案】A【分析】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詳解】A、抗生素對病原體起選擇作用,而不是使病原體產生適應性變異,A錯誤;B、共同進化指不同物種之間或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種方式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重要條件,B正確;C、有性生殖的出現實現了基因重組,這就大大加快了生物變異的可能性,從而加快生物進化的速度,C正確;D、可遺傳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突變和基因重組屬于可遺傳的變異,D正確。故選A。23.煙草屬植物被昆蟲咬食后,會產生神經毒素——尼古丁來進行防御。煙草天蛾是一種可耐受尼古丁的昆蟲,在攝取了尼古丁后,相應基因會被激活、使得尼古丁進入血液后不會參與代謝。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攝取尼古丁使煙草天蛾的基因發生了定向突變B.抗尼古丁基因的出現增加了煙草天蛾的遺傳多樣性C.植食性昆蟲和植物之間存在協同進化的現象D.煙草天蛾物種的形成是有利變異逐漸積累的結果【答案】A【分析】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詳解】A、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A錯誤;B、抗尼古丁基因的出現增加了煙草天蛾基因的種類,增加了遺傳(基因)多樣性,B正確;C、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協同進化。故植食性昆蟲和植物之間存在協同進化的現象,C正確;D、煙煙草天蛾物種的形成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即是有利變異逐漸積累的結果,D正確。故選A。24.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是遺傳的穩定性與環境不斷變化之間的矛盾B.由于人工選擇的作用,野生鯽魚定向變異成色彩多樣、形態各異的金魚C.物種的形成都是長期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而形成的D.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競爭實現的【答案】A【分析】現代進化理論的基本內容是:①進化是以種群為基本單位,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④隔離導致物種形成。【詳解】A、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是遺傳的穩定性與環境不斷變化之間的矛盾,如雷鳥換上潔白羽毛的遺傳特性與其下雪推遲的環境變化發生矛盾,會使雷鳥更容易被天敵發現被捕食,進而使得原來適應的特征變得不適應環境,A正確;B、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B錯誤;C、物種形成大都是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最后出現生殖隔離而形成的,有些物種形成可以不經過地理隔離而直接出現生殖隔離,如多倍體的形成過程,C錯誤;D、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可以通過物種之間的競爭、捕食及相互協助等實現的,例如羚羊和獵豹之間的協同進化就是通過捕食實現的,D錯誤。故選A。25.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下列有關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型頻率導致新物種形成B.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競爭實現的C.收割理論認為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D.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答案】C【分析】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①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②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③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③其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詳解】A、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A錯誤;B、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可以通過物種之間的競爭、捕食及相互協助等實現的,例如羚羊和獵豹之間的協同進化就是通過捕食實現的,B錯誤;C、“收割理論”提出捕食者往往捕食種群個體數目較多的種群,可以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所以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C正確;D、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即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不一定是形成了新物種,D錯誤。故選C。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5小題,共50分。)26.回答下列問題:隨著抗生素的人均用量增多,細菌耐藥率也逐年提高。某生物興趣小組開展了“抗生素對細菌選擇作用”的實驗。取少量大腸桿菌的培養液,均勻涂在培養皿內的培養基上,再放上4片含有鏈霉素(抗生素)的圓形濾紙,而后在無菌適宜條件培養12—16h,濾紙片周圍出現抑制大腸桿菌生長的環圈(簡稱抑菌圈,見下圖)。測量并記錄抑菌圈的直徑并取平均值,記為n1。再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重復上述步驟,培養至第五代。測量并記錄每一代抑菌圈直徑的平均值(n2-n5)。由實驗數據可以推測出:大腸桿菌對鏈霉素的抗藥性逐代增強。(1)根據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藥物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 。隨著培養代數的增加,抑菌圈直徑數據從n2到n5會 。(2)在實驗過程中,大腸桿菌不斷的適應環境。適應是 的結果。適應具有普遍性和相對性。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是 。(3)大腸桿菌對鏈霉素的抗藥性變異來源于 。細菌耐藥性變異的產生與抗生素的使用 (填“有關”或“無關”),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具有 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產生后代,種群中相應的 會不斷提高,導致大腸桿菌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4)細菌耐藥性不斷增強,已成為全球性嚴重公共衛生問題。請給出合理對策。 (寫出2點)【答案】(1) 弱 越小(2) 自然選擇 遺傳的穩定性與不斷變化的環境之間發生矛盾的結果(3) 基因突變 有關 耐藥性 耐藥性基因(4)及時更換抗生素類藥物、降低抗生素的使用濃度【分析】現代進化理論的基本內容是:①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②進化是以種群為基本單位;③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選擇導致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而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⑤隔離導致物種形成;⑥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的過程;⑦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詳解】(1)根據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藥物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弱;隨著培養代數的增加,細菌耐藥性越來越強,抑菌圈直徑越小,故隨著培養代數的增加,抑菌圈直徑數據從n2到n5會逐漸變小。(2)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方向,隨著鏈霉素的使用,大腸桿菌對鏈霉素的耐藥率逐代提高。該過程中大腸桿菌不斷的適應環境,耐藥性上升,即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適應具有普遍性和相對性。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是遺傳的穩定性與不斷變化的環境之間發生矛盾的結果。(3)大腸桿菌屬于原核生物,其可遺傳變異只能來源于基因突變,即大腸桿菌對鏈霉素的耐藥性變異來源于基因突變。細菌耐藥性變異的產生與抗生素的使用“有關”,即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具有耐藥性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產生后代,因而種群中相應的耐藥性基因的頻率會不斷提高,在抗生素的選擇下,導致大腸桿菌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進而使得大腸桿菌的耐藥性不斷提高。(4)細菌耐藥性不斷增強,已成為全球性嚴重公共衛生問題。由于大腸桿菌耐藥性增強是不斷使用同一種抗生素的結果,因此為了緩解耐藥性增強的問題,可采用及時更換抗生素類藥物起到緩解作用,將致病細菌耐藥率控制在低水平,同時適當降低抗生素的使用濃度也可減緩耐藥性上升的速度。27.東非馬拉維湖中的麗魚科物種擁有共同的祖先,但在短短200萬~300萬年間,就演化出了超過1000種不同的麗魚,如縱帶黑麗魚、小齒龍占麗魚等。回答下列問題:(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理論認為 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 ,進化是否一定會形成新物種? (填“是”或“否”)。(2)馬拉維湖中所有縱帶黑麗魚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該種群的 ;對該種群調查發現,基因型為AA和aa的個體分別占16%、50%,第二年再次調查,發現基因型為AA和aa的個體分別占24%、58%,該種群在這一年中是否發生了進化? (填“是”或“否”),判斷依據是 。(3)比較不同種麗魚的基因序列,可以確定親緣關系的遠近。如圖為三種麗魚編碼肌動蛋白基因的部分堿基序列:由圖推測,與甲麗魚親緣關系更近的是 ,該研究可以為研究麗魚的進化提供 水平的證據。(4)馬拉維湖中的麗魚多種多樣,體現了 多樣性;不同的麗魚在食性、活動范圍、繁殖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異,這是 的結果;馬拉維湖中的各種生物和無機環境依然在生物和環境的共同影響下持續進化著,這就是 進化。【答案】(1) 突變(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 種群 否(2) 基因庫 否 種群基因頻率不變(3) 丙 分子(4) 物種 自然選擇 協同【分析】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一個種群中所有個體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基因庫;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協同進化的結果;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詳解】(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導致生物進化,但并不一定出現新的物種,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生殖隔離;(2)一個種群中所有個體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基因庫,馬拉維湖中所有縱帶黑麗魚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該種群的基因庫;對該種群調查發現,第一年基因型為AA和aa的個體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6%和50%,則Aa為34%,則A的基因頻率是AA+1/2Aa=33%,則a的基因頻率為1-A=67%。第二年基因型為AA和aa的個體所占的比例分別為24%和58%,則Aa為18%,計算得A的基因頻率還是33%,a的基因頻率還是67%。由于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該種群的基因頻率沒有發生改變,所以種群沒有進化;(3)判斷親緣關系的遠近,實質是判斷基因中堿基序列的相似性,甲麗魚的DNA單鏈和丙麗魚的DNA單鏈互補程度更高,證明丙麗魚的另一條DNA單鏈和甲麗魚的DNA單鏈相似程度更高,因此二者親緣關系更近,這是分子水平的證據;(4)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馬拉維湖的麗魚多種多樣可體現物種多樣性。不同麗魚在食性、活動范圍、繁殖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異,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不同物種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協同進化,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協同進化的結果,因此馬拉維湖中的各種生物和無機環境依然在生物和環境的共同影響下持續進化著這就是協同進化。28.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與多樣性的問題。研究者對分布在喜馬拉雅山東側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種鳴禽進行了研究,繪制了該地區鳴禽物種的演化圈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況的示意圖(圖中數字編號和字母代表不同鳴禽物種的種群)。 (1)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 的過程。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歷程。種群①內部個體間形態和大小方面的差異,體現的是 多樣性。(2)在②③④⑤四個物種中,親緣關系最近的兩種是 。(3)由種群X進化成為⑥⑦兩個物種的歷程約為7百萬年,⑥和⑦成為兩個不同物種的標志是 。下列關于這一進化歷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X中的個體發生了可遺傳的突變B.⑥⑦中每個個體是進化的基本單位C. 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資源D.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是種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E.不同海拔高度的選擇有利于不同種群的基因頻率朝不同方向演化【答案】(1) 協同進化/共同進化 遺傳(2)②、③(3) 生殖隔離 AE【分析】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生物進化的方向由自然選擇決定;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2、生物的進化是共同進化,通過漫長的共同進化形成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詳解】(1)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協同進化(共同進化)的過程;種群①內部的個體為同一物種,種群內部個體的差異體現了遺傳(基因)多樣性。(2)分析演化圖示可知,四個物種中②和③由同一物種形成不同物種的時間最晚,其親緣關系最近。(3)⑥和⑦成為兩個不同物種的標志是產生生殖隔離。A、可遺傳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A正確;B、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不是個體,而是種群,B錯誤;C、⑥⑦生活的區域不同,所以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資源不同,C錯誤;D、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是生物的表型,D錯誤;E、不同海拔高度的選擇是自然選擇,有利于不同種群的基因頻率朝不同方向演化,E正確。故選AE。29.瑞典生物學家斯萬特 · 帕博成功提取、測序了古人類骨化石中的部分線粒體 DNA ,繪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在人類進化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 提供進化的原材料, 自然選擇導致 發生定向改變,生物多樣性是 的結果。(2)斯萬特·帕博團隊將古人類化石中的線粒體 DNA 與現代人類線粒體 DNA 進行比較,獲得人類進化的證據屬于 證據(選填“ 比較解剖學證據”或“分子生物學證據”)。 人類線粒體 DNA 在進化的過程中的變化非常小,一個人的線粒體 DNA 很可能與他們的遠祖非常相似。下列有關線粒體的敘述,錯誤的是 。A.線粒體基因遺傳時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B.線粒體基因與 Y 染色體上基因傳遞規律相同C.葡萄糖可在線粒體中氧化分解釋放能量D.線粒體 DNA 可以指導蛋白質的合成(3)斯萬特·帕博分析了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黑猩猩之間線粒體 DNA(mtDNA)特定序列的堿基對差異,得到的結果如下圖所示。依據上圖信息,請補充完整下面的進化關系圖,下圖方框內 A、B、C 依次為 (選填“①現代人 ②黑猩猩③尼安德特人” )。(4)斯萬特·帕博團隊在研究若干尼安德特人的骨頭、牙齒等標本時發現,其中一位男子與一名女子含有相同的 X 染色體 DNA ,則兩人的關系可能為 。A.父女 B.兄妹 C.母子 D.爺孫女(5)另一項研究發現,藏族人身體中攜帶的 EPAS1突變基因也有可能來源于古老型人類。低氧條件下野生型 EPAS1 基因表達,易導致紅細胞過度增多,誘發高原紅細胞增多癥, 而 EPAS1突變基因對低氧不敏感。已知在青藏高原世居的藏族人群中 EPAS1 突變基 因的基因頻率為 0.7 ,則理想狀態下人群中雜合子所占的比例為 。研究發現 EPAS1 突變基因在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中的基因頻率遠高于低海拔地區人群,請嘗試做出解釋:在高原缺氧環境下, 。【答案】(1) 突變和基因重組 種群基因頻率 協同進化/共同進化(2) 分子生物學證據 ABC(3)②①③(或 ②③①)(4)ABC(5) 0.42 藏族人攜帶的EPAS突變基因使其更具生存優勢;長期自然選擇使這種突變基因的頻率逐漸升高【分析】比較解創學證據: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其結構適應于不同的生活環境,因而產生形態上的差異。【詳解】(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共同進化)的結果。(2)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故將古人類化石中的線粒體DNA與現代人類線粒體DNA進行比較屬于分子生物學證據。A、孟德爾的遺傳規律適用于真核生物的細胞核遺傳,線粒體DNA中的基因不遵循孟德爾的遺傳規律,A錯誤;B、Y染色體上基因存在于細胞核中,Y染色體上基因遵循孟德爾的遺傳規律,而線粒體基因不遵循孟德爾的遺傳規律,B錯誤;C、由于線粒體膜上缺乏運輸葡萄糖的載體,因此葡萄糖不能進入線粒體內氧化分解,葡萄糖分解形成的丙酮酸能進入線粒體內被徹底氧化分解,C錯誤;D、線粒體是半自主復制的細胞器,含有少量DNA和RNA,線粒體DNA可以指導蛋白質的合成,D正確。故選ABC。(3)據圖可知,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的DNA差異更小,說明親緣關系更近,故方框內 A、B、C依次為②①③(或 ②③①)。(4)分析兩人的X染色體DNA,若兩人含有相同的X染色體DNA,該X染色體可能均來自親代,也可能是親代傳遞給子代的,則兩人的關系可能為父女或者母子 ,也可能為兄妹。故選ABC。(5)已知在青藏高原世居的藏族人群中EPAS1突變基因的基因頻率為0.7,則正常基因的基因頻率為0.3,則理想狀態下人群中雜合子所占的比例為2×0.3×0.7=0.42。在高原缺氧環境下,藏族人攜帶的EPAS突變基因使其更具生存優勢,長期自然選擇使這種突變基因的頻率逐漸升高;在低海拔地區,EPASI 突變基因不會使人具有生存優勢,其基因頻率不會由于自然選擇而提高,因此EPAS1突變基因在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中的基因頻率遠高于低海拔地區人群。30.下圖為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概念圖,請據圖回答相關問題。(1)圖中①指 ,若②是導致①改變的內因,則其包括生物的突變和 ,它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2)圖中③指 ,生物多樣性是 的結果。(3)某植物種群中基因型AA的個體占20%,基因型aa的個體占50%。倘若人為舍棄隱性性狀類型僅保留顯性性狀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則自交子一代所有個體中aa基因型的個體占 ,此時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 ,經這種人工選擇作用,該種群是否發生了進化? (填“是”或“否”)。【答案】(1) 種群基因頻率 基因重組(2) 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協同進化/共同進化(3) 15% 70% 是【分析】現代進化理論的基本內容是:①進化是以種群為基本單位,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④隔離導致物種形成。【詳解】(1)據圖可知,生物進化的實質是①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若②是導致①改變的內因,②表示可遺傳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2)生物多樣性是指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地區所有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物種及其遺傳變異和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總稱,它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3)某植物種群中基因型AA的個體占20%,基因型aa的個體占50%,Aa為30%,倘若人為舍棄該植物種群中隱性性狀類型僅保留顯性性狀的基因型,則該植物種群余下個體中AA占40%,Aa占60%,令其自交,則自交一代中基因型AA的個體占40%+60%×1/4 =55%.aa基因型的個體占60%×1/4 =15%,此時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AA%+1/2 Aa%=55%+1/2 ×(60%×1/2 )=70%,經這種人工選擇作用,由于該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的改變,該種群發生了進化。14 / 242 /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6章 生物的進化(單元測試卷)(原卷版).docx 第6章 生物的進化(單元測試卷)(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