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下冊14《促織》教學設計【教材分析】《促織》選自部編本《語文·必修下》第六單元,是小說單元,從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單元導語中強調“要了解作者如何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實現創作意圖,品味小說在形象、情節、語言等方面的獨特魅力;學習用讀書提要或讀書筆記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和見解”。《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被耽誤的‘史詩’級的巨著”(畢飛宇語)。它首先全景式地展現明代皇室尚斗促織,官員媚上,征之于民間,給百姓帶來深重苦難,再通過描寫小人物成名因被迫交納促織而備受摧殘,飽受生活中苦難和壓迫帶來的痛苦,但最終通過“子化促織”解除了危機,得享富貴榮華的生活,以喜劇的結局蘊含悲劇的 意蘊,從而表達對統治者的諷諫意圖。其敘事藝術上主要體現通過敘事節奏的跌宕起伏、敘事視角的轉換帶來叢生“懸念”,采用曲筆借古諷今,通過“傳奇”手法(刻畫細膩文辭明麗)來展現生動的現場感、生動感以及表層喜劇與深層悲劇的差異,給讀者帶來獨特的閱讀體驗。【學生分析】《促織》情節波瀾起伏,具有神異色彩,很多學生對此很感興趣。經過前期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小說鑒賞素養,懂得利用小說相關理論分析文本,閱讀文本后能夠體驗到文本“懸念叢生”“反諷”等敘事修辭特點,但是,用理論鑒賞文本,將小說評點與細讀文本結合起來的能力較差。因此在授課中,教學中要強調細讀文本,將學生的閱讀體驗與相對凝練的小說點評建立關聯,引導學生學會用敘事學方法分析小說文本。【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夯實字音字形基礎知識;根據已掌握的文言知識的規律,讓學生查找和落實本文的文言現象。思維發展與提升:品味語言,賞析小說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畫,具體把握小說的情節,并能復述出來通過編寫故事提綱,掌握情節起伏跌宕的特點。審美鑒賞與創造:理解作者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自己所處凊朝“盛世”黑暗現實的創作意圖;學習文章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文化傳承與理解:揭露封建社會的罪惡,寄托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群眾的深切同情,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觀。【教學重難點】理解魯迅評點《聊齋》的評語,體驗敘事藝術與藝術效果、創作意圖之間的關系,學習用讀書札記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和見解。【教學設計分析】《促織》的閱讀過程給讀者帶來極大的快感,這得益于其對“懸念”、“曲折”敘述修辭的巧妙運用,而學生長期的囿于程式化的小說閱讀,習慣于用程式化“波瀾起伏”等術語來概念化闡釋自身的閱讀體驗,卻并不會深入思考為什么小說能夠有這樣的效果。而魯迅先生的評點無疑是解讀小說的一把鑰匙,它能夠為我們揭開其中的奧秘。從敘事藝術上看,主要體現通過敘事節奏的跌宕起伏、敘事視角的轉換帶來叢生“懸念”,采用曲筆借古諷今,通過“傳奇”手法(刻畫細膩文辭明麗)來展現生動的現場感、生動感以及表層喜劇與深層悲劇的差異。進而通過課堂追問,引導學生去細讀文本,思考解作者如何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實現創作意圖,這樣寫對我們有什么啟發等問題,實現對文本的細致、深度解讀,并通過讀書札記記錄自己的閱讀所得。奧地利國家圖書館藏《聊齋全圖》【教學環節】一、導入“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其實,不僅我們說聊齋,魯迅先生也喜歡說聊齋。魯迅先生除了我們非常熟悉的文學家身份之外,還是研究小說史的專家,他曾在第一部系統地論述中國小說發展史的專著《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聊齋志異》“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苯裉煳覀兙鸵赃@句精當的點評,分析《促織》的敘事藝術。清乾隆三十一年青柯亭刊本《聊齋志異》二、描寫委曲,敘次井然師:誰來說說“描寫委曲,敘次井然”是什么意思?明確:敘事和描寫既委婉曲折又條理清晰。追問1:委婉曲折又條理清晰看似矛盾,小說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們一步步來,小說是如何體現條理性的?明確:PPT展示序幕/起因(1):朝廷征促織。開端(2):成名被攤派交納促織、覓促織。發展(3-4):成妻卜促織,成名按圖得促織。高潮(5-7):成子斃促織、化促織、斗促織。結局(8):成名獻促織得福。尾聲(9):作者評促織。追問2:小說緊緊圍繞“促織”這條主線敘事,可謂條理清晰。那么又是如何做到曲折的呢?我們可以想想:圍繞這條主線情節具體有幾次波折?這樣安排有何妙處?第一次:歲征促織,成名破產受刑,無計可施,走投無路時得到神巫指點,成名得蟲。第二次:節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織,投井自殺,成家陷入絕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織,成家因禍得福。PPT展示情節曲折起伏的藝術效果①情節的變化曲折,是再現生活的需要,使小說富于真實性;②便于制造懸念,激活讀者閱讀期待,吸引讀者閱讀興趣;③情節跌宕起伏,拓展了小說的藝術空間;豐滿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題。追問3:曲折的僅僅是情節嗎?伴隨著情節起伏的還有?PPT展示:細讀第6段,填入體現成名心理變化的單音節詞語。成名聽說兒子誤斃促織則( 怒 ),得子尸于井則轉而為( 悲 ),見子氣息惙然則轉而為( 喜 ),但顧蟋蟀籠虛則又轉而為( 愁 )。忽聞門外蟲鳴則既驚且( 喜 ),然見促織短小轉而生( 嫌 ),視之,意似良,又轉而為( 喜 )。將獻公堂,不知能否合官府意,心中又( 恐 )。PPT展示:再讀文章,找出直接描寫成名心情的詞語。“憂悶欲死”“惟思自盡”(抓不到蟋蟀無法交差時)“大喜”(抓到“巨身修尾,青項金翅”的蟋蟀時)“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兒子誤斃蟋蟀投井自殺時)“心稍慰”(兒子“半夜復蘇”時)“喜”(又捉到一只小蟋蟀時)“大喜”(小蟋蟀斗勝氣焰囂張的少年的“蟹殼青”)“驚喜”(小蟋蟀斗勝雞時)皆大歡喜(交了差得了賞賜時)追問4: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促織”這一主線情節而跌宕起伏的,還有成名的心情和成名一家的命運。那么,成名一家的命運真的操縱在促織的手里嗎?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我們不難抓住這些關鍵句: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有華陰令欲媚上官。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操縱成名一家命運的,并非促織,而是以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者。由于最高統治者的荒淫無恥,貪官對上的阿諛奉承,“科斂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貼婦賣兒”、傾家蕩產的悲慘命運。PPT展示:作者采取曲筆,從一開篇就指明“宣德間”即故事發生的年代為明代宣德年間,而作者蒲松齡是清代的小說家,作者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自己所處清朝“盛世”中的黑暗現實: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貪官污吏的暴虐。這樣既可以放開去寫,又可以避開“文網”的迫害,這也是“借古諷今”的一種筆法。奧地利國家圖書館藏《聊齋全圖》三、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師:誰來說說“用傳奇法,而以志怪”是什么意思?這個有點難度,我們可以給大家提供以下兩則材料:PPT展示:帝酷好促織之戲,譴使取之江南。蟲價貴至數十金。時楓橋一糧長,以郡督譴,覓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蟲躍出,為雞啄食。妻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且畏法,亦自經焉。——呂毖《明朝小史》(唐傳奇)雖尚不離于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師:根據以上材料,同學們都能得出這樣的觀點:《促織》改編自一則稗官野史,但是要比之前的記載想象更為豐富荒誕,而且刻畫更為細膩,文辭更為明麗。請大家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用傳奇法,而以志怪”的句子為大家鑒賞。奧地利國家圖書館藏《聊齋全圖》可能選點一:巫從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詞。各各竦立以聽。在《促織》中 ,巫本是一個“傳奇”的角色,這樣的角色,高明的蒲松齡,僅用“從旁望空代?!薄按轿囚獗佟睅讉€平常的詞語,就把巫的位置、神情刻畫得神秘可怖、鬼氣彌漫。“從旁”不僅交待了巫者的位置,而且還簡潔地暗示出案居室中,鼎在案上,“問者”身處案前正中的環境布置。“唇吻”準確地講就是上下嘴唇。用“唇吻”而不用“口”,從詞義上能極恰當地與“翕辟”搭配,充分顯示出了駝背巫那種面上無情、眼里無神、口中無聲、心中無意的機械性職業狀態,將一個裝神弄鬼的巫婆活脫脫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因此,“問者”自然也就“不知何詞 ”了。從音韻上看,“唇吻翕辟”是“平仄平仄”,“不知何詞 ”是“ 仄平仄平 ”,上下句平仄相對 ,音韻和諧上口。可能選點二:忽聞門外蟲鳴……一鳴輒躍去,行且速。……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思試之斗以覘之。成名兒子所化的蟋蟀,是《促織》中最需要著力刻畫的形象,但也是最難刻畫的形象,因為這個形象既要有“蟲”性,還要有“人”性,更要突出其“童”性 。唯有形神兼備,才能形成暗示性,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情節的發展和主題的表達。堪稱語言大師的蒲松齡卻能舉重若輕,化難為易,似乎是在不經意之間就化解了這個難題。這個“小蟲”才一出場,作者便以幾個平平常常的動詞,簡潔而準確地描寫了“一鳴輒躍去”“超忽而躍”“折過墻隅”“伏壁上”“忽躍落襟袖間”五個連續的動作過程。這些動作行為,粗看之下似乎沒有什么奇特之處,也就是蟋蟀慣常的“蟲”性,但結合后文“后歲余,成子精神復舊,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斗”來看,這又是很反常的,富有極強的暗示性:這哪里是在寫促織,完全是寫孩子。 這分明是一個小孩子鑄成大錯之后,見父親為此苦悶欲絕,為逗父親開心,為補救自己的過失才有的心理和動作。這幾句簡練的描寫,是對成名之子所化蟋蟀最合理、最生動、最傳神的描寫,因為兼具了“蟲”性和“童”性。奧地利國家圖書館藏《聊齋全圖》可能選點三: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倌暧执笮??!倌暧中?。和后兩次“笑”不同,“掩口胡盧而笑”因為多了“胡盧”二字,更加貼切傳神。“胡 盧”,《辭海》和新版的《辭源》都解釋為:喉間的笑聲。書上的注釋也基本一致。因為見到成名的蟋蟀劣小而“黑赤色”“形如土狗”,而成名又當作珍品來蓄養,狂傲的少年自然對小蟲之“劣”極為輕賤,對成名之“迂”倍感好笑,但當著年長的成名的面,他內心狂笑而口中不便出聲,只好“掩口”,最終笑聲沒有憋住,從喉嚨里發出。這里“胡盧”與“掩口”相呼應,把一個輕狂無知、游手好閑的“游俠兒”的浮浪心理托出紙面,把他對小蟲和成名的輕蔑態度刻畫得栩栩如生,也顯示出作者對其行為的不屑。可能選點四:又囑學使俾入邑庠?!粩禋q,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情節越荒誕就越突出了現實的黑暗。在小說的結尾處,成名因進獻促織有功,屢屢獲得厚賞,并“俾入邑庠”“裘馬揚揚”,可以說是實現了自己長久以來的人生理想。不僅如此,“撫臣、令尹”等人也“并受促織恩蔭”。盡管他們在整件事情中并未出力,但也名正言順地獲得了“恩蔭”。在故事的結尾,作者沒有懲罰作威作福的貪官污吏,也沒有格外褒獎善良平凡的普通人,而是讓“撫臣、令尹”等人也“并受促織恩蔭”,借此反映了正道不存、大廈將傾的社會現實 。從表面上看,小說中的人物一團和氣,人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實際上還有許多和成名一樣的人在苦苦地掙扎著。他們并沒有成名的“好運氣”,無法向官府交差 。等待著他們的又會是什么呢?作者借此揭露了底層百姓的無奈,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任篤行《全校會注集評<聊齋志異>》四、結語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他是有思想有靈魂的,從這方面說,人的生存意義是超越其他任何一種動物的。可是在蒲松齡的這個故事里,人不愿成為人,而甘愿變成一只蟲子。人命尚且不如一只蟋蟀,突出了成名夫婦的悲慘處境,揭露了當時沒有天理的社會現實。喜劇形式所暗含隱藏的仍是不可言說的巨大悲劇。作者通過反諷的藝術手法,結合現實與浪漫來痛斥黑暗的社會現實和荒淫無度的君主。而魯迅先生的評點,讓我們看到了敘事節奏的跌宕起伏、敘事視角的轉換帶來叢生“懸念”,借古諷今的曲筆,“傳奇”手法(刻畫細膩文辭明麗)展現出的生動現場感、生動感以及表層喜劇與深層悲劇的差異,讓我們看到敘事藝術的魅力!【作業設計】有關成名之子死而復生的描繪有兩個版本:手稿本“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籠虛,顧之則氣斷聲吞,亦不敢復究兒?!?br/>青柯亭本“夫妻心稍慰,但兒神氣癡木,奄奄思睡。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亦不復以兒為念?!?br/>請結合全文,多角度比較,綜合評析這兩處差異,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讀書札記。【板書設計】描寫委曲,敘次井然1. 線索貫穿脈絡清晰2. 情節情感波折起伏3. 采用曲筆借古諷今用傳奇法,而以志怪1. 想象豐富荒誕深刻2. 刻畫細膩文辭明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