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三歷史試題2025.04本試題分第I卷和第Ⅱ卷兩部分,共4頁,滿分5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學校、姓名、考試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的相應位置。2.答第I卷時,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答題卡上相應題目的答案標號,修改時,要用橡皮擦干凈,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第II卷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題卡各題目相應的位置,不能寫在試卷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4.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正帶修改。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第I卷(選擇題共15分)第I卷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在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1. 1896年,梁啟超高呼“變者,天下之公理也”;1903年,鄒容則主張“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三民主義傳播 B. 義和團運動興起C. 民族危機加劇 D. 維新變法運動失敗2. 1929年,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來信,信中指示道:“先有農村紅軍,后有城市政權,這是中國革命的特征,這是中國經濟基礎的產物。”該指示肯定了( )A 城市中心論 B. 井岡山道路 C. 國共第一次合作 D. 全面抗戰路線3. 品讀紅色詩歌,傳承革命精神。與詩句“赤水金沙輾轉渡,雪山草地等閑飛”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 南昌起義 B. 紅軍長征 C. 平型關大捷 D. 渡江戰役4. 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秋收起義到工農武裝割據,從《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到《黃河大合唱》的傳唱。如果給上述史實提煉一個主題,較為合理的是( )A.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B.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展C. 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 D. 人民解放戰爭走向勝利5. 20世紀80年代,鐘少華先生抱著“搶救活史料”的強烈責任感,采訪了百位年近古稀的科技專家。老人們的講述與回憶,在史料分類上應屬于( )A 文獻史料 B. 口述史料 C. 實物史料 D. 圖像史料6. 1954年毛澤東指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這次會議的最大成果是( )A. 確定了民主革命綱領 B. 分析了當時國內主要矛盾C. 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D. 制定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7. 1965年,衛生部響應毛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大力培訓農村衛生人員,為百姓提供簡單的醫療服務,人民健康水平從而得到普遍提升。這體現了我國( )A. 民族區域自治合理性 B. 普及義務教育的緊迫性C.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D. 推動西部開發的前瞻性8. 歷史敘述和歷史評價是歷史學的基本要素。下列表述中,屬于歷史敘述的是( )①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為自己修建的角錐狀陵墓②它是古埃及文明象征③反映了古埃及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④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結晶A. ① B. ② C. ③ D. ④9. 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這說明阿拉伯人( )A. 創造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 B. 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C. 壟斷了亞歐之間的商貿 D. 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10. 這是某篇歷史論文寫作的一些史實,該論文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①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②16世紀末殖民主義擴張世界市場開始形成:③18世紀60年代第一工業革命;④20世紀中期聯合國、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成立;⑤20世紀90年代世界貿易組織建立A. 科技的進步與發展 B. 資本主義制度的衰落C.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D.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11. 它并不像法官們所說的那樣,是“全民”的創造;也不像南方廢憲派長期主張的那樣,是“各州”的創造。它只是一個鞏固的集團的作品。這里的“它”指( )A. 《權利法案》 B. 1787年美國憲法 C. 《人權宣言》 D. 《拿破侖法典》12.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產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以下史實能說明此觀點的是( )①《拿破侖法典》的頒布 ②巴黎公社的建立③十月革命的勝利 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3. 蘇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建立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該企業引進美國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當時主要制造拖拉機等民用機械。這一企業的建設( )A. 推動了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B. 緣于二戰中美蘇兩國的合作C. 有助于蘇聯農業的現代化 D. 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14. “到1942年9月中旬時,德國人已打到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們陷入了困境……此后,蘇聯人全線反攻,迫使德國人反攻為守。”材料描述的這場戰役是( )A. 凡爾登戰役 B. 莫斯科保衛戰 C.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D. 偷襲珍珠港15.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 列寧領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B. 羅斯福宣布實施新政C. 26個國家的代表簽署《聯合國家宣言》D. 計算機網絡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第II卷(非選擇題共35分)16. 現代化是近代中日兩國的共同追求,日本率先找到了本國的道路,而中國在經歷了不斷的探索之后,最終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引領世界潮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53年,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脅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走上學習西方文明的道路,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摘編自《大國崛起》材料二 19世紀60年代初,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被稱為“洋務派”。他們力圖通過學習和仿效西方,開展了一場歷時35年的洋務運動,進行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材料三 1919年,孫中山在其撰寫的《實業計劃》中提出了關于中國現代化的系統構想,其中包括中國實業發展的宏觀規劃:建設10萬英里鐵路,100萬英里碎石路(即公路);在全國普遍建設電報、電話以及無線電;在沿海沿江建設商埠、商港、漁港;發展鋼鐵業、水泥業、礦業、農業:等等。——摘編自張海鵬《論孫中山的發展觀及其思想史意義》材料四 在世界范圍內,工業化道路的問題從制度選擇的層面去考察,無非有兩條:一條是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一條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從具體路徑選擇的層面去考察,按照陳云的說法:“工業化不外三條路:重輕并進,先重后輕,先輕后重。走哪一條路,要看我們的國情。”——摘編自《毛澤東思想通論》材料五 通過何種方式實現現代化,各個國家有不同的道路。但是無論選擇什么樣的道路,前提是必須和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是成功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所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效破解了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不僅推動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也給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拓寬了人類走向現代化的途徑。——李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演進、核心要義及價值意蘊》(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日本是通過哪場變革來克服材料一中“生存危機”的?并根據材料一,概括日本這次變革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洋務派進行的“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指出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3)材料三中的內容是孫中山對三民主義中哪一思想的發展?根據材料三,概括孫中山在實業發展規劃中,對哪些領域提出了現代化構想。(至少列舉兩例)(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在建國初期進行工業化建設的第一個總體規劃。該規劃在實施中選擇了材料中陳云所說“三條路”中的哪條路?(5)根據材料五,概括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能夠成功推進的關鍵因素以及深遠影響。17. 某班以“歷史機遇的窗口期:大國崛起的條件和路徑”為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以下是他們搜集到的史料。請閱讀以下材料,回答相應問題材料一 光榮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遺產是:制度變遷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從此后,英國歷史上不再出現重大的暴力沖突,和平和漸進的改革成為英國歷史發展的特色。到光榮革命為止,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已經在英國形成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英國率先走向工業革命,也就從一個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開創了一種新的文明。——錢乘旦 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二 美國不僅引進英國的機器,而且不斷地改進和發明新的機器。這是美國工業革命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美國較早實行專利制度,鼓勵發明創造。1790年美國第一屆國會就通過了《專利法案》。1790—1800年,正式注冊的發明專利有276項,1850—1860年達到2.52萬項。除了一些機械發明外,還值得注意的是,軋棉機的發明人惠特尼還發明了滑膛槍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方法。此后,機器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方法得到推廣,降低了機器的生產成本,大大推動了美國機器制造業的發展。——摘自齊世榮主編《世界史》材料三 拿破侖統治時期法國工業革命開始啟動。由于小農經濟在農業中長期占據優勢,工業勞動力的供應受到了影響。到1848年前夕,法國僅有少數地區實現了工業化,1848年后,法國工業革命全面展開,成效較大。政府十分重視修筑鐵路、疏浚運河和加強城市建設,制訂了統一的鐵路發展規劃,將鐵路修建權轉讓給有關公司,必要時國家給予財政補貼。19世紀60年代,法國基本完成工業革命。——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編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世界史》材料四 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迅速增至2022年的60%以上,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據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整篇(1)根據材料一,概括推動英國從“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的因素。(2)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推動工業革命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影響。(3)據材料三,指出1848年前和1848年后兩個階段法國工業革命的發展速度如何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其中一個階段分析原因。(4)根據材料四,概括我國加快創新發展的重大舉措,并指出實施這些舉措所取得的成就。18. 國際規則要由世界各國共同書寫、共同維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①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借助跨國公司推行經濟霸權主義。②據統計,20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后期,西方發達國家每年榨取發展中國家的利潤至少為2500—3000億美元。③1964年,發展中國家成立了七十七國集團,提出了處理國際經濟貿易的一系列新原則和要求,但斗爭充滿曲折。④1981年,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為6207億美元,1986年下降到4975億美元,減少了20%。⑤這固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驗不足有關,但不公平的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則起著關鍵作用。⑥1981—1988年,整個發展中國家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不計中國)僅為1.9%,遠遠低于這一時期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⑦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大發展中國家更加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等(1)根據材料,分別指出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的主要原因和主要表現。(在答題卡上填寫材料中的數字序號即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發展中國家為擺脫落后狀況所進行的國際合作。(要求:至少包括兩個史實)(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格局的變化,并簡析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建立國際新秩序所做的努力。初三歷史試題2025.04本試題分第I卷和第Ⅱ卷兩部分,共4頁,滿分5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學校、姓名、考試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的相應位置。2.答第I卷時,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答題卡上相應題目的答案標號,修改時,要用橡皮擦干凈,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第II卷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題卡各題目相應的位置,不能寫在試卷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4.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正帶修改。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第I卷(選擇題共15分)第I卷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在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A【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C【11題答案】【答案】B【12題答案】【答案】D【13題答案】【答案】C【14題答案】【答案】C【15題答案】【答案】D第II卷(非選擇題共35分)【16題答案】【答案】(1)變革:明治維新。影響:擺脫西方的侵略,實現現代化;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2)嘗試:創辦近代軍事工業;開辦近代民用企業;建立新式陸軍;籌建新式海軍;興辦新式學校;外派留學生等。根本原因: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改變落后的政治制度。(3)思想:民生主義。領域:交通;通信;商貿;工業;農業。(4)第一個五年計劃。先重后輕(或優先發展重工業)。(5)關鍵因素:結合國情(本國的具體實際)深遠影響: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給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拓寬了現代化的途徑。【17題答案】【答案】(1)因素: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進行工業革命。(2)措施:引進機器,不斷地改進和發明新的機器;推行專利制度,支持發明創造;推廣標準化生產方法等。影響:降低了機器的生產成本,大大推動了美國機器制造業的發展。(3)1848年前發展緩慢;1848年后發展迅速。原因示例一1848年前:法國大革命以來,法國政局長期動蕩,制約了法國工業革命的進程;法國小農經濟長期占據優勢,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等要素的需求,延緩了法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原因示例二1848年后:法國政府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扶植工業發展,加速了法國工業革命的進程。(4)重大舉措: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就: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迅速增至2022年的60%以上,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18題答案】【答案】(1)原因:①②⑤;表現:④⑥。(2)國際合作:1964年,發展中國家成立了七十七國集團,提出了處理國際經濟貿易的一系列新原則和要求; 1960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成員國通過合作維護石油價格,爭取經濟利益。(3)變化:冷戰結束后,世界逐漸走向多極化,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合作與交流日益加強。努力: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全球經濟合作與發展;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