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羅定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初中階段教學質量聯合檢測九年級 歷史試題本試卷共8頁,33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8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考號、姓名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號。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試卷自行保管。第一部分 選擇題一、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請你選出正確選項,并用2B鉛筆在答題卡內將該題相對應的的答案標號涂黑。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 2022年北京冬奧會火種臺以“承天載物”為設計理念,創意靈感來自中國傳統青銅禮器——何尊。何尊是西周成王時期的青銅器,內底鑄銘文122字,提到周武王滅商后決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茲中國”。這表明( )A. “中國”一詞歷史悠久 B. 西周已建立大一統國家C. 中國自古就是天下中心 D. 宗法制分封制互為表里2. 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費正清把春秋戰國時期稱為“中國哲學思想的黃金時代”,其依據是當時出現了( )A. 百家爭鳴的局面 B. 科技發達的局面 C. 諸侯爭霸的局面 D. 商業繁榮的局面3. “他沒有指揮千軍萬馬,但用自己的一雙腳改變世界……讓分別興起于亞歐大陸東西兩端的兩個帝國之間有了間接的經貿交流。”據此可判斷,“他”是( )A. 玄奘 B. 班超 C. 張騫 D. 商鞅4. 《九章算術》記載了藤蔓、瓜瓠生長問題,以及田地面積、賦稅分配等計算方法;《齊民要術》記載了許多制作和儲存食品,以及治理荒地、利用野生植物的方法。這體現了中國古代科技( )A. 強調農作物的生長規律 B. 注重聯系現實生活C. 重視手工業技術的發展 D. 豐富民眾文化需求5. 它“是世界上最長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土的統一管轄,……直到今天仍發揮重要作用。”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段頒獎詞評價的是( )A. 鄭國渠 B. 都江堰 C. 坎兒井 D. 大運河6. 科舉制使出身平民階層的人通過“十載寒窗”參與政權,進而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美好理想,承續儒家的“濟世”精神。據此可知,要參加科舉考試最應該( )A. 依靠門第 B. 上陣殺敵 C. 發憤讀書 D. 誠信經商7. 歷史研究應該注重史料互證。下表中的兩則史料進行互證,可以說明北宋開封城( )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狀則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A. 都市生活豐富 B. 海外貿易發達 C. 邊境貿易繁榮 D. 水陸交通便利8. 《元史》記載:“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上述史料表明元朝實行了( )A. 分封制 B. 刺史制 C. 行省制 D. 內閣制9. 下圖是小明整理的某一專題的學習筆記。據此判斷,該專題是( )標題: 1.農業:引進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等高產作物 2.制瓷業:鄭和下西洋攜帶了大量瓷器,促進了中國陶瓷遠銷海外 3.商業: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中國A. 明朝的全球性經濟互動 B. 明朝的對外貿易C. 清中葉以來的故步自封 D. 清朝經濟的發展10. 京劇在清朝末期取代昆曲成為主流戲曲形式,主要是因為京劇不同于昆曲只注重雅文化的傳承,而是代表著民眾的心聲,使民眾樂于接受。材料旨在說明京劇( )A. 具有高超審美價值 B. 符合民眾價值追求C. 成為全國性的劇種 D. 體現清朝社會風尚11. 《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簽訂后,歐美輪船涌入。無論是速度、載重還是價格,中國傳統沙船根本不是西洋貨輪的對手。僅數年,各口通商之處“凡屬生意碼頭,外國已占十分之九”。這一現象反映了( )A. 中國完全陷入世界殖民體系 B. 自然經濟體制已經徹底瓦解C. 外國資本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D. 外國資本主義受到嚴重威脅12. 下表中的近代仁人志士認為制度變革的最初使命是( )人物 著作 觀點康有為 《請定立憲開國會折》 “東西各國,皆行此政體,故人君與千百萬之國民,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梁啟超 《立憲會議》 “中國究竟必與地球文明國同歸于立憲,無可疑也。”張謇 《張謇全集》 “亦以為非此(憲法)不可救亡也。”A. 立憲強國 B. 自強求富 C. 依法治國 D. 民主共和13. 下圖漫畫選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報》,對漫畫反映的歷史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 辛亥革命獲得民眾廣泛支持 B. 辛亥革命以上海為領導中心C. 武昌起義沒有推翻清朝統治 D. 新聞媒體高度關注武昌起義14. 下圖是中國棉紡織業布機數(1912—1921年)和機制面粉業年產量(1913—1921年)柱狀圖。該圖反映了( )A. 列強加大對中國的商品傾銷 B. 民族工業發展迎來黃金時期C. 中國重工業獲得了初步發展 D.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開始起步15. 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報》《新潮》等報刊上關于勞工話題的文學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車夫、鐵匠、農夫、學徒、店員、紡織女工、煙草公司工人等勞工群體。這種變化表明( )A.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條件完全成熟 B. 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上升C. 知識分子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D. 社會主義已成為主流思潮16. 某校學生研學期間考察了下圖中的歷史遺址(紀念館)。其考察的主題是( )A. 中國式革命道路的探索 B.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C. 國民大革命蓬勃開展 D. 新中國的成立以及鞏固17. 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的會議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八大18. 據記載,到1948年底,在山東解放區,有2000多萬翻身農民從地主、富農手中獲得了近3000萬畝土地。山東解放區農民獲得土地得益于( )A. 打土豪、分田地 B. 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C. 實行耕者有其田 D. 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 體育外交也是一個國家外交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1963年參加了在雅加達舉行的新興力量運動會,1965年參加了在金邊舉行的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等,積極開展與亞非拉獨立國家的體育交流活動,這些活動有利于( )A. 改善當時中國外交環境 B. 改善中美之間的外交關系C. “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 D.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20. 1989—1991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每年的增幅只有5%左右,而在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這個數字就增加到12.8%。此后,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快速的國家之一。這可說明( )A. 杰出人物決定歷史發展 B. 思想解放推動社會進步C.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D.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1. 文字是人類用符號記錄表達信息以傳之久遠方式和工具。下列古文字反映了世界文明的( )A. 擴展性 B. 發展性 C. 開放性 D. 多樣性22. 西班牙人本杰明在1165—1173年間的游記中記載,君士坦丁堡方圓18英里,形形色色的商人聚集在這里,他們來自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埃及、巴勒斯坦、俄羅斯、匈牙利、意大利和西班牙。據此能得出的結論是( )A. 拜占庭帝國是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B. 經濟發展導致西歐的城市興起C. 羅馬帝國境內商業貿易空前繁榮 D. 征收重稅影響東西方之間貿易23. 在美式英語中,一些單詞來自印第安語,如pone(玉米餅);還有一些單詞來自非洲黑人語言,如tote(搬運)、okra(秋葵)等,結合所學判斷,以上現象的出現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A. 獨立戰爭的爆發 B. 早期的殖民擴張C. 啟蒙思想的傳播 D. 光榮革命的完成24. 1750年前后,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按人口計算的經濟水平相差不大,但到了1900年,后者是歐洲的1/18,是英國的1/50。導致這一懸殊結果的主要因素是( )A. 人口增長 B. 制度的不同 C. 殖民掠奪 D. 大工業生產25. 據俄國諾夫哥羅德省的一個調查材料統計,1861-1870年間給外出做工的農民所發的長期護照是5.92萬份,1891-1900年間增加到184.5萬份。19世紀末期,俄國的雇傭工人已達900萬人以上。該調查統計情況的出現源于俄國( )A. 彼得一世改革 B. 廢除農奴制 C. 十月革命勝利 D. 新經濟政策26. 藝術可以溝通世界,文學能夠連接心靈。法國人留給世界的文學作品有( )A. 《荷馬史詩》 B. 《天方夜譚》 C. 《人間喜劇》 D. 《哈姆雷特》27. 有學者這樣評價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歐洲看起來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擊了,所以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統治者了。”這說明一戰( )A. 緩和了列強之間的矛盾 B. 結束了人民的反戰運動C. 終結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D. 有利于被壓迫地區解放28. 制作年代尺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請將下的年代尺上的▲處補充完整。( )A. 凡爾登戰役 B. 雅爾塔會議的召開 C. 中途島海戰 D.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29. 下表所列國際組織的成立,反映了( )成立時間 名稱1963年 國際咖啡組織1967年 銅礦出口國政府聯合委員會1974年 香蕉出口國聯盟1974年 國際鋁土協會A. 發展中國家要求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 B. 世界生產領域開始出現國際分工C. 二戰后的經濟高速增長導致資源緊缺 D. 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迅速發展30. “鑄劍為犁”出自《孔子家語·致思》:“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于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斗之患。”下圖是矗立在聯合國總部的雕塑《鑄劍為犁》,這說明當今世界主題是( )A. 反霸與反恐 B. 合作與共贏 C. 和平與發展 D. 生態與生活第二部分 主觀題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4分,第32題14分,第33題12分。共40分。31.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在國家治理方面留下寶貴經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 圖2材料二 為了正確地引導和管理互市活動,保障正常、公正的貿易秩序,唐政府專門設置了“互市監”,“掌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學府“國子學”允許少數民族首領子弟入學就讀。地方上,郡學招收少數民族子弟入學,由官府提供“稟給”。——摘編自楊華雙《唐朝開明民族政策述略》材料三 清朝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安定邊疆,清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圖3 清政府頒賜的金奔巴瓶 圖4 清朝疆域圖(1820年)(1)根據材料一,指出圖1反映的歷史事件,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圖1和圖2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的共同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開明民族政策的具體表現。(3)材料三中,圖3的措施適用于圖4中的地區____________(填序號)。請從邊疆治理和國家統一的角度,談談你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32. 鐵路交通折射歷史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5 圖6唐胥鐵路是中國第一條政府批準修建的鐵路。英國人金達曾被任命為承辦鐵路建筑工程的總工程師。但在建成之初,由于清政府內部頑固派的反對和技術條件的落后,只能使用騾馬拉運鋪軌材料,被民間戲稱為“馬車鐵路”。 ——摘編自屈鐸《唐胥鐵路建設發展研究:以鐵路與政府的聯系為視角》 青藏鐵路是西藏自治區內的第一條鐵路。20世紀50年代,中央著手規劃其建設:21世紀西部大開發以來,中央投入巨額資金,組建龐大的國內技術團隊,突破了高寒缺氧、永久凍土、生態脆弱等三大難題,完成了青藏鐵路的全線修建。它于2006年正式通車。 ——摘編自南德慶,呂昕銅《和平解放以來西藏自治區交通事業發展成就及經驗》材料二 廣珠城軌是始于廣州,終至珠海,貫穿珠江三角洲西岸多座城市的“黃金通道”。廣珠城際鐵路全長約116公里,設計時速為200公里/小時,從廣州南站至珠海站最快只需59分鐘。它的開通運營,結束了珠江西岸多座城市不通鐵路的歷史,打破了單一公路運輸的格局,促進了沿線城市的經濟一體化,推動了區域產業升級和城市群發展,使珠江三角洲地區“1小時生活圈”初步形成。 ——摘編自新浪網《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的主干線路之一——廣珠城際鐵路》(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現代以來中國鐵路建設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廣珠城際鐵路開通運營的意義。(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從中國近現代鐵路發展史中得到的啟示。33. 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承載著歷史、藝術和文化的深厚內涵。開展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刻不容緩。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化遺產的保護迎來了新的機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范圍 文物 文物保護遇到的難題 保護過程中可使用的技術支持公元前27世紀 金字塔 金字塔因長期受風沙侵蝕、溫差破壞及地下水位上升、旅游業過度開發等問題導致局部結構受損。 通過AI技術進行實時環境檢測;通過結構掃描,揭示隱藏密室和通道,避免非必要性的破壞挖掘;通過虛擬現實(VR)“親歷”金字塔的建造過程。8世紀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作為木構建筑,歷經千年風雨,面臨木柴腐朽、蟲蛀、風蝕等問題,其結構穩定性需要長期監測。 通過智能修復褪色和破損的壁畫及文獻,進行色彩還原與紋理補全;通過虛擬導覽(VR)制定云游覽體驗等。14-16世紀 《蒙娜麗莎》 達·芬奇名畫,因長期暴露于光照、溫濕度波動及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面臨顏料老化、開裂等風險問題。 通過3D掃描和AI建模技術,建立可對話的高密度虛擬模型;通過虛擬展示細節,減少直接接觸;通過圖像修復技術,進行色彩還原等。18世紀 巴士底廣場 巴士底獄始建于14世紀,建成初期作為軍事城堡投入使用,但在1791年巴士底獄被徹底拆毀,如今僅剩下幾塊石頭,今天的巴士底廣場為其舊址。 通過AI進行圖像識別和損傷修補,還原巴士底獄建筑;通過虛擬現實(VR)“體驗”攻占監獄的瞬間;通過虛擬動畫、游戲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20世紀 柏林墻遺址紀念公園 柏林墻以混凝土作為建筑材料,倒塌后更容易受到風雨侵蝕、微生物侵蝕的影響,多年以來,人為破壞以及壁畫褪色也使其保存面臨挑戰。 通過3D掃描、無人機航拍和激光雷達技術進行三維建模;通過虛擬現實(VR)展示柏林墻的細節;通過AI技術還原褪色、剝落部分。(1)請指出以上材料與哪一次科技革命相關?寫出該次科技革命的標志性成就。(2)從以上材料中任選一處文化遺產(示例除外),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數字+某文化遺產”為主題,說明科學技術如何助力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主題明確,結構完整,邏輯清晰)示例:主題:數字金字塔:以AI重構古埃及神秘的文明圖景說明: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見證。它承載著古埃及深厚的宗教、建筑、數學等多領域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其宏偉的建筑技藝和神秘的歷史背景吸引著全球目光。然而,歷經數千年的風沙侵蝕與人為破壞,其原始形態已難以完整呈現。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金字塔”項目通過AI驅動的三維重建、場景還原與互動傳播,讓金字塔的輝煌得以“數字重生”。通過激光掃描、無人機航拍與AI圖像處理技術,研究人員還成功還原了金字塔的原始外觀。結論:金字塔的數字修復有助于還原古埃及文明的真實面貌,讓人們更真切地了解古埃及人的智慧與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促使人們增強對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共同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貢獻力量,促進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羅定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初中階段教學質量聯合檢測九年級 歷史試題本試卷共8頁,33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8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考號、姓名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號。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試卷自行保管。第一部分 選擇題一、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請你選出正確選項,并用2B鉛筆在答題卡內將該題相對應的的答案標號涂黑。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題答案】【答案】A【2題答案】【答案】A【3題答案】【答案】C【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D【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A【8題答案】【答案】C【9題答案】【答案】A【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D【14題答案】【答案】B【15題答案】【答案】C【16題答案】【答案】A【17題答案】【答案】C【18題答案】【答案】C【19題答案】【答案】A【20題答案】【答案】B【21題答案】【答案】D【22題答案】【答案】A【23題答案】【答案】B【24題答案】【答案】D【25題答案】【答案】B【26題答案】【答案】C【27題答案】【答案】D【28題答案】【答案】D【29題答案】【答案】A【30題答案】【答案】C第二部分 主觀題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4分,第32題14分,第33題12分。共40分。【31題答案】【答案】(1)事件:統一文字。共同影響:有利于加強秦朝的統治。(2)表現:設立“互市監”,“國子學”允許少數民族首領子弟入學就讀,郡學招收少數民族子弟入學。(3)地區:④。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加強各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加強邊疆地區的治理,有利于維護國家的團結統一。【32題答案】【答案】(1)變化:起步階段受制于人,技術落后,發展緩慢;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主導下,實現了突破;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原因:社會制度的變革;國家政策的支持;科技水平的提升;綜合國力的增強。(2)意義:完善區域交通網絡,促進交通方式轉變;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區域產業升級和城市群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3)啟示:國家富強是科技發展的前提;獨立自主是科技發展的關鍵;科技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基礎設施建設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人才培養是民族復興之本。【33題答案】【答案】(1)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標志性成就:電子計算機、原子能、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 。(2)主題:數字唐招提寺:借智能科技延續千年古建風華。說明:唐招提寺是中日文化交流重要見證,它由鑒真東渡日本后主持修建,承載著唐朝先進的建筑技藝和文化內涵,是研究古代建筑、佛教文化以及中日友好往來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但歷經千年,受自然侵蝕和歲月磨損,其木結構老化、壁畫褪色受損。如今,智能修復技術成為唐招提寺保護的得力助手。利用智能修復技術,可對褪色和破損的壁畫及文獻進行色彩還原與紋理補全。通過高精度的圖像分析和算法,能精準識別壁畫的原始色彩信息,再運用專業材料和工藝進行修復,讓古老壁畫重煥光彩。虛擬導覽(VR)技術也為唐招提寺的保護與傳播帶來新契機。通過創建虛擬導覽體驗,游客無需實地進入就能 “身臨其境” 感受唐招提寺的建筑之美與文化底蘊。這既減少了大量游客實地參觀對古建造成的人為磨損,又能讓更多人跨越時空限制領略其魅力。結論:借助數字技術對唐招提寺進行保護,既能延續這座千年古建的歷史風貌,讓后人銘記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貴歷史;又能通過數字化傳播,提升其在世界文化舞臺上的影響力,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對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珍視與保護,推動文化傳承與交流在新時代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