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年級自主命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良渚遺址出土了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莫角山宮殿基址、由6000余米城墻環繞的三重城址(宮殿區、內城、外城)、大型祭壇(如瑤山祭壇)以及由11條堤壩組成的水利系統(總庫容量460萬立方米)。這些考古發現最能說明原始社會晚期()A.部落聯盟以血緣親族為基本單位B.手工業生產以青銅鑄造為核心部門C.農業生產完全依賴自然灌溉技術D.已形成早期國家的組織與管理體系2.云夢睡虎地秦簡真實地向世人呈現了秦國以法治吏的情景,至少有28種律令涉及官吏治理,西漢末年的薛宣說:“吏道以法令為師”,同一時期的朱博也說:“漢吏奉三尺律令以從事。”由此可見,漢代吏治()A.延續了秦朝重視以法治吏的風氣B.開創了獨立于秦的新型法治模式C.融合了儒家德治與法家法治理念D.通過嚴格律令確保官僚隊伍廉潔3.天寶初期,科舉已成為唐王朝高級官吏的重要來源,但一些從科舉入仕的官吏普遍輕視政事實踐,缺乏政治才干,政府效率低下。在這種情況下,玄宗便只好差遣那些沒有文才,但卻具有豐富的從政經驗和卓越政治才能的官吏來解決政務。這反映了()A.唐代統治者重視提高官僚機構的效率B.唐玄宗放棄科舉選官轉向重視吏干人才C.唐代門閥世族對官僚體系的重新滲透D.唐代統治危機在選官領域的集中體現4.明末江南地區,松江府“官民軍灶墾田凡二百萬畝,大半植棉”,太倉州“郊原四望,皆種棉花”,蘇州府嘉定縣“專種棉花,不產米谷”。至清中期,江南地區糧食自給率降至30%以下,不得不依賴湖廣地區“運米接濟”,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A.人地矛盾的激化B.全球貿易的影響C.經濟結構的轉型D.賦稅政策的驅動5.一位維新思想家說:“觀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變也,莫知其所由然,強而名之日運會。運會既成,雖圣人無所為力,蓋圣人亦運會中之一物。既為其中之一物,謂能取運會而轉移之,無是理也。”據此可知()A.主張借助圣人宣傳維新變法思想B.強調維新變法是世界潮流的產物C.該主張有助于減少維新變法阻力D.主張成立維新組織推動變法運動6.讀圖3漫畫《“她_”字的文化歷史》,該漫畫()A.控訴封建禮教壓抑人性,努力擺脫封建枷鎖的束縛B.反映婦女爭取經濟獨立、提高政治地位的時代要求C.強調婦女應擔負起救亡革命、民族解放的歷史使命D.號召解放區婦女積極參加民主革命,爭取民族獨立7.20世紀中期,毛澤東曾在給傅作義的信中說:“今之大計,退則亡,抗則存;自相煎艾則亡,舉國奮戰則存。弟等頻頻呼吁,要求全國各界一致聯合......組織國防政府該信()A.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B.反映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日益高漲C.推動了戰略決戰的勝利進程D.受到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影響8.1956年,黨和國家對國民經濟結構作出了一些調整:在城鎮,分散了一部分過于集中的小手工業和小商業,個體經濟和自由市場也有所恢復和增加;在農村,允許一部分生產資料如魚塘、菜地、果園、桑園、成片林木等可以暫不入社,歸原主經營等。上述措施()A.增添了國民經濟的活力B.反思了人民公社的弊端C.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調整D.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9.2021年,習近平在聯合國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會上指出:“全球發展倡議以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重要目標,聚焦減貧、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等領域,推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形成發展合力。”這一主張體現了中國()A.堅持“結伴而不結盟”的伙伴關系原則B.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C.致力于改善南北關系以促進共同發展D.主導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建設10.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的泥板文書(約公元前2400年),記錄“烏爾南什王在位第5年,重建埃利都神廟”作為年份標記;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阿馬爾納書信》(約公元前14世紀),記載“法老阿肯那頓在位第10年,遷都至阿馬爾納城”。據此可知()A.宗教信仰主導早期國家治理B.重大事件成為紀年的重要依據C.文字起源與王權強化同步發展D.西亞與北非文明存在直接交流11.在中世紀的西歐,莊園法庭曾留下這樣的記錄: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田地,被罰款6便士;佃戶的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被罰款6便士;只要領主的磨坊能夠磨面粉,就不得到莊園以外磨面粉,違者罰款20先令。這些案例反映出莊園法庭()A.維護了領主的利益B.主要負責處理經濟糾紛C.始終秉持公平公正D.審判結果由佃戶承擔費用12.18世紀,歐洲出現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運動,它倡導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去審視社會與自然,堅信人類憑借理性思維和不懈實踐,不僅能洞悉自然的奧秘,還能構建起更為合理公正的社會秩序。這場運動()A.為近代自然科學奠定了基礎B.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初步形成C.助力了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D.引發了對傳統權威的全面挑戰13.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在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大量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同時高薪聘請西方技術專家和熟練工人。這一舉措()A.標志著蘇聯工業化的完成 B.推動了蘇聯經濟體制的根本變革C.主要得益于西方經濟危機的爆發 D.使蘇聯迅速實現了農業集體化14.1937年,美國經濟再次陷入困境,新的經濟危機洶涌來襲,之前羅斯福新政所取得的成果瞬間付諸東流。在此情形下,美國政府迅速做出反應,毅然放棄了原本的信用限制政策,轉而恢復赤字開支模式。與此同時,美國不顧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繼續大力擴大與軍火相關的美日貿易往來。這一系列舉措表明,當時的美國()A.依舊堅守自由主義經濟政策B.已徹底摒棄中立主義原則C.全力踐行“美國優先”方針D.充分貫徹了實用主義理念15.智能門鎖、智能照明系統......這些曾經只存在于科幻電影中的設備,如今已走進千家萬戶。教育行業智能批改系統能瞬間分析上萬份試卷,還能針對每個學生的錯題生成個性化學習方案,這些全新生活學習方式的背后,是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和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據此可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A.有利于就業結構的調整B.將導致傳統行業走向消亡C.使各領域實現了智能化D.取代了人類的創造性勞動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6.(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下是中國古代兩個時期的工商業分布圖。圖3唐朝工商業分布圖 圖4明朝工商業分布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唐朝到明朝工商業領域的變化。(6分)(2)分析明朝工商業變化帶來的影響。(6分)17.(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新舊沖突”是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特征。1919年,某報刊評論道:“今日之青年,非舊禮教所能束縛,非舊道德所能規范。彼等以科學為武器,以民主為旗幟,欲破舊立新,開中國之新局。”-摘編自《新青年》1919年某期材料二“新文化運動者,矯枉過正矣!彼等全盤否定傳統,視孔孟如仇讎,毀經典如敝屣。此非救國之道,實為文化自戕。”-某保守派學者《論文化激進之弊》(1921年)材料三新文化運動中的“破舊”與“立新”,本質上是現代化進程中價值重構的雙重路徑。它既是對封建意識形態的批判,也是對現代公民意識的啟蒙。-當代學者《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2020年)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新文化運動時期“新舊沖突”反映的時代特征,并評析對這場運動的不同評價及歷史啟示。(14分)18.(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服飾之變1979年,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率領法國時裝隊來中國表演,臺上多姿多彩的衣著與臺下的一片“藍、灰、黑”形成了鮮明對比。 1984年,一部講述紡織廠女勞模和漂亮裙子之間故事的影片《街上流行紅裙子》大受追捧,“紅裙子”將中國女性從過去的服裝款式中解放出來,人們開始尋求多樣化、色彩化的服裝。此后,花裙子、蝙蝠衫、運動服、羊毛衫、喇叭褲、健美褲、中性套裝......各式各樣的衣服充斥著大街小巷的商場;巴黎、米蘭、紐約等時尚之都的信息不斷傳入,人們的服裝也在急速變化。進入21世紀,世界服裝藝術中的中國元素開始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體現。唐裝走俏全球、旗袍熱遍世界,中國服裝作為一種文化潮流和商業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據王瑞平《見證:40年,衣之變》等結合材料,以“服飾之變”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9.(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殖民主義是現代資本主義的伴生物,它既破壞舊式的傳統農業社會,也為西方式社會的建立創造條件。因此,欠發達國家現代化的啟動和發展模式深受其影響。這種影響大致可分為三大類:(1)受殖民化影響不大,現代化的模式主要靠自身的力量建立起來。(2)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其現代化模式的選擇雖然依靠自身的力量,但選擇過程曲折復雜。(3)完全的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其現代化的啟動和模式選擇,深受原宗主國制度和文化的影響。不過,所有這些類型都受到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二戰以后它們在現代化模式的選擇和轉換上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也正因為如此,在此后的現代化過程中,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影響就凸現了出來。-摘編自何順果《世界史-以文明演進為線索》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史實評述作者關于殖民主義對欠發達國家現代化影響的觀點。(15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A C B C B A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A D C D A二、非選擇題16.答案:(1)表現:①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經濟地位進一步鞏固,明朝南方經濟區域更為發達,如絲織業、棉紡織業等集中于南方。(2分)②商業中心增多且分布更廣泛,從唐朝以長安、洛陽、揚州、益州為主,到明朝更多城市成為商業或手工業中心,沿海地區商業城市興起。(2分)③經濟區域分工更細化,明朝出現了專業性的手工業區域,如松江棉紡織業、景德鎮制瓷業等。(2分)(2)影響:①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區域分工細化使得商品交換更加頻繁,長途販運貿易發展,商幫興起。(2分)②推動了城市化進程,眾多商業和手工業中心發展為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規模擴大。(2分)③加強了對外經濟聯系,沿海對外貿易港口增多,促進了海外貿易發展,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2分)17.參考答案: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舊沖突”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劇烈矛盾。在政治上,北洋軍閥統治下民主政治受挫,知識分子尋求思想啟蒙救國。在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催生新興資產階層,要求打破封建束縛。在文化上,西學東漸深化,科學民主思想沖擊儒家倫理,青年群體成為變革主力。(4分)這種新舊沖突引發了不同看法,保守派批判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傳統”,認為其導致文化斷裂,當代學者則肯定其“破舊立新”的雙重作用,強調思想啟蒙價值。(4分)歷史啟示:①評價視角影響結論:保守派立足文化傳承,當代學者側重現代化進程,提示需多維度分析歷史事件②歷史作用的辯證性(復雜性):新文化運動既有激進性局限,也有啟蒙性貢獻,需辯證看待其“矯枉過正”與“破立并舉”的辯證關系③當代反思:文化轉型需兼顧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6分)18.服飾之變論述: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計劃經濟,經濟發展緩慢,物資匱乏,人們的服飾以單調的“藍、灰、黑”為主,款式單一,這是當時經濟落后和思想保守的體現。1978年改革開放后,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紡織業等輕工業蓬勃興起,服裝生產的產量和質量大幅提高,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服裝選擇。同時,對外開放使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西方的時尚觀念和服裝款式傳入中國。1979年法國時裝隊的表演,打開了中國人了解世界時尚的窗口,沖擊了傳統的服飾觀念。人們開始追求個性化和時尚化的服裝,從花裙子、蝙蝠衫到喇叭褲等,各種時尚服飾流行起來。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中國傳統文化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唐裝、旗袍等帶有中國元素的服裝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這一系列服飾的變化,生動地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榮,是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直觀體現。19.參考答案:何順果將殖民主義對欠發達國家現代化的影響分為三類:一.受殖民化影響小,依靠自身力量啟動;比如日本。(1分)二.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自身主導但過程復雜;比如中國。(1分)三.完全殖民地,受宗主國制度文化深刻影響。比如拉美國家。(1分)同時強調,二戰后欠發達國家因自主權提升,傳統文化在現代化中的作用凸顯。(1分)日本的殖民沖擊限于外部壓力,本土精英主導改革,傳統文化未被徹底顛覆。日本明治維新,保留天皇制、武士道等傳統,同時引入西方技術、議會制和教育體系,實現工業化,成為亞洲首個現代化國家。(2分)中國近代受封建勢力與殖民勢力雙重束縛,在反帝反封建中尋找道路,模式選擇充滿矛盾與反復。從洋務運動“中體西用”,保留封建制度,學習技術,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嘗試制度變革,再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通過武裝斗爭推翻“三座大山”,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每一步都伴隨殖民勢力干預和封建殘余阻礙。(2分)拉丁美洲(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殖民時期建立的大莊園制、天主教會統治和種族等級制度,深刻影響獨立后的政治經濟模式,如考迪羅主義、經濟單一化,現代化長期受制于宗主國遺留的結構性矛盾。(2分)比如中國改革開放:吸收儒家“實事求是”“經世致用”思想,將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社會”“小康”理念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結合,如“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傳統天下觀的現代轉化。東南亞國家:新加坡、韓國在現代化中強調儒家倫理(重視教育、家庭、集體主義),與西方技術、管理制度融合,形成“亞洲價值觀”指導下的發展模式。非洲國家:獨立后復興本土文化(如口頭傳統、部落制度),在政治協商(如肯尼亞亞“哈拉姆貝”精神)和經濟合作中融入傳統集體主義元素,減少對西方模式的盲從。(2分)何順果的觀點揭示了殖民主義影響的多樣性,欠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路徑深受殖民化程度和國際環境制約。二戰后,傳統文化的“復興”本質上是對殖民文化霸權的反思,體現了現代化進程中本土性與外來性的動態平衡。真正的現代化并非簡單復制西方模式,而是在歷史遺產與現實需求中尋找適合自身的道路。(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