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莊子》二則—北冥有魚教學設計北冥有魚導入:導入:1.和鵬有關的成語或詩句的聯想:鵬程萬里,比喻前程遠大。鵬摶鹢退[péng tuán yì tuì] ,喻指宦海的浮沉,仕途的進退。鵬路翱翔[péng lù áo xiáng] 鵬路:遠大前程;翱翔:飛翔。比喻人奮進在遠大前程上。鵬摶九天[péng tuán jiǔ tiān] 比喻人奮發有為。志高鵬遠,只要有理想有志氣,就一定會象大鵬一樣飛的高遠。鯤鵬展翅/大鵬展翅,形容很有氣勢的姿勢或者是動作。鯤鵬之志,形容志向遠大。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杜甫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 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毛澤東岳飛:字鵬舉。《西游記》:大鵬金翅雕威力無窮。2.有一個人的一生和鵬有關,看注釋,了解他。他第一次在文學中引入了大鵬,他的主要思想也和大鵬有關。莊子(約前369—286年)名周,宋國蒙(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一書是莊子及其后學者著作,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11篇。《北冥有魚》節選自內篇中的《逍遙游》。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選自外篇中的《秋水》。善于運用寓言故事說理,想象雄奇瑰麗,是《莊子》的特色。莊子生活在社會矛盾極其復雜的戰國亂世。諸侯征戰不已,暴君佞臣殺人如麻。同時代的孟子所說的“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就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莊子的志向抱負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無法獲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便探求個人在黑暗沉重的社會中如何實現自我解脫和自我保全的方法,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紛亂的現實,希望在精神上無所羈絆,讓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之境。任務一:1.結合下面助讀資料,誦讀課文,找出本文想象句,并概述其想象內容。助讀資料:《山海經》中的異獸記載為大鵬提供了直接靈感。《海內北經》描述的「禺疆」(北海海神)是人面鳥身、踐蛇珥蛇的巨神,其形象與《逍遙游》中「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鵬高度相似。《列子 湯問》更明確提到「鯤化為鵬」的傳說:「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其長稱焉,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翼若垂天之云,其體稱焉。示例:延續了《列子》的想象句:體積碩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自己新增的想象句:魚鳥轉化: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定期長途遷徙:海運則將徙于南冥遷徙方式: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鵬視野: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補充說明:《齊諧》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志怪典籍,雖已失傳但其影響深遠。《莊子》中的唯一直接記載。古人有六月海動。其時,大風呼嘯,海水沸騰,聲聞數里,驚天駭地。總結:莊子想象雄奇壯闊。任務二:1.再讀課文,將課文分層,梳理“鵬程萬里”的步驟及對應步驟中大鵬的形象。示例:第一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的活動:魚鳥轉化。鵬的形象:體形碩大,氣象磅礴。第二步: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鵬的活動:遠途遷徙,擊水三千,高飛九萬里,借風高飛鵬的形象:不畏艱險,力大無窮,志存高遠,選擇合適時機,善借外力第三步: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鵬的活動:大鵬俯瞰大地,天地渾茫,宇宙無窮。鵬的形象:(結合莊子時代背景,想象出如此浩渺的世界)追求自由2.在莊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說理。使文章生動活潑,寓意雋永,感染力強。再讀課文,分析文章借鯤鵬的寓言說明什么道理?示例:全文闡發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同時也寫出寫出萬物皆有所待,不是絕對自由。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借。志存高遠。擅借長風。天地蒼茫,宇宙無窮等。應用(課后訓練):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李白一生常以大鵬自比,下面這首 上李邕 是他寫給當時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結合注釋,并查閱工具書,說說詩人借助大鵬的形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1]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貞觀十一(637)下詔尊稱孔子為“宣 父”[2]畏后生:語出 論語·子罕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李白用詩的語言,描述了《莊子》中的大鵬形象,借助這一形象表達了李白想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的高遠志向,以及不被世俗人認同的傷感,并希望得到李邕這樣名人的賞識和引薦,同時委婉表達了對李邕瞧不起年輕人態度非常不滿。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借風力直上九天云外。如果風停了,大鵬飛下來,還能揚起江海里的水。世間人們見我老是唱高調,聽到我的豪言壯語都冷笑。孔子還說過“后生可畏也,焉知來之不如今也”,大丈夫不可輕視少年人。拓展:魏晉時期:玄學思潮推動下,大鵬成為士人追求個體超越的象征。阮修《大鵬贊》稱其「蒼蒼大鵬,誕自北溟…… 運翼九萬,起若垂天」,強調其脫離世俗的自由精神。隋唐以降:大一統王朝的建立,使大鵬被賦予儒家進取精神。唐太宗《威鳳賦》以「資長風以舉翰,戾天衢而遠翔」比喻帝王威德,李白則在《大鵬賦》中融合道儒,塑造出「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壯志豪情。明清小說:大鵬與佛教迦樓羅結合,成為護法神或反派角色(如《說岳全傳》中岳飛為大鵬轉世),體現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