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4月期中考試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遠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是為了打破封建地主階級對土地和農民的控制。然而,農民在對同宗同姓的地主展開斗爭時,遇到了情感和傳統觀念上的阻力。隨著土地改革的深入,各種農會以及黨組織逐漸取代了祠堂會。這表明該時期A.農村宗族觀念逐漸消失B.農村社會結構正發生變節C.政策宣傳推動土地改革D.農村合作社模式順利推廣2.下圖中的米格一15戰斗機現陳列在中國航空博物館,是蘇聯研制的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由豫劇演員常香玉在20世紀50年代初向正在作戰的前線空軍捐獻。這架飛機見證了當年A.全國人民保家衛國熱潮B.中國與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C.中國航空事業起步時刻D.中蘇民眾反抗法西斯的意愿3.中共八大會議決定,改進國家的行政體制,劃分事業、企業、計劃和財政的管理范圍,適當擴大省、市、自治區的管理權限:保證企業在計劃、財務、干部的管理和職工調配、福利設施等方面有適當的自主權。這表明,當時我國A.解決了計劃與市場之間的矛盾B.拉開了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序幕C.在經濟管理方面作出有益探索D.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4.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首次核試驗,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隨后的1964年到1965年間,中國政府將這次原子彈爆炸的照片贈送給一些與中國有外交關系或正在尋求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領導人。這一做法A.打破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封鎖B.加強了亞非拉國家的互助C.展示了新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成就D.利于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高一歷史第1頁(共6頁)】FJ5.1979年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文章提出:“世界上沒有一個現代化國家是閉關自守搞起來的”“我們不應該拒絕吸收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現代化大生產的經驗”。這表明中國A.已經確定市場經濟的方向B.積極沖破思想束縛C.意在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D.經濟結構發生巨變6.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決議把“國民經濟五年計劃”易名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此后,國家陸續提出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社會進步”“人的全面發展”等發展理念。這體現了A,以人為本治國理念的傳承B.綜合發展規的確立C.經濟發展優先于社會發展D.和諧社會任重道遠7.某歷史興趣小組在研究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時,找到一份1982年河北省某縣的工作報告,其中有“各生產隊將土地按人口分包到戶,農民與集體簽訂承包合同,完成國家統購任務和集體提留后,剩余產品可自行處理”的表述。對該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該措施標志著人民公社化的深入發展B.該分配方式使農民獲得完全的經營權C.此項改革有效激發了農業的生產活力D.這顯示出農村土地私有制的順利推行8.下表是中國運營海外文化中心的具體情況。據此可推知,海外文化中心的設立時間具體情況1988年第一個中國文化中心在非洲毛里求斯設立1990年-2000年逐步在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等地設立了多個文化中心2004年開始設立孔子學院,進一步推動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在全球五大洲設立了數十個文化中心,涵蓋了從亞洲到歐洲、2010年一2020年從非洲到美洲的廣泛地區A.有利于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B.增強了各個國家間的政治互信C.實現了漢語的全球范圍普及D.意在恢復中國文化的優勢地位9.2023年,中國通過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簽訂更多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保護協議、舉辦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等措施,推進跨境服務貿易和投資的高水平開放,擴大數字產品市場準人。這A.避免了貿易摩擦B.促進了文化多樣性的發展C.深化了國際合作D.推動了全球傳統貿易發展10.下表所示為1980一2018年我國工業制成品、初級產品進出口比重變化。這體現出我國年份工業制成品出工業制成品進初級產品出初級產品進口比重(%)口比重(%)口比重(%)口比重(%)1980年49.765.250.334.81988年69.781.845.719.01996年85.581.714.518.32004年93.279.16.820.92012年95.165.14.934.92018年94.667.15.432.9A.國家工業體系日益完備和均衡B.社會主義建設進人新時代C.不斷擴大國內外經濟貿易往來D.工業化水平得到較快提升【高一歷史第2頁(共6頁)】FJ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