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紹興市元培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科學試題1.(2024七上·越城月考)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A.荒漠生態系統不具有多樣性B.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必須發動公眾廣泛參與C.生物多樣性的破壞與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濕地、山地、海洋等生活環境破壞有關D.建立自然保護區是就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最主要的措施2.(2024七上·越城月考)鼠曲草(如圖)是制作清明果常用的原料,全株有白色綿毛,莖直立,葉小,開絮狀小黃花,果實為倒卵形或倒卵狀圓柱形。鼠曲草所屬的植物種類是( )A.苔蘚植物 B.蕨類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3.(2024七上·越城月考)中國科研人員近日在廣東蓮花山脈發現了新物種“蓮峰角蟾”,經系統的形態學比較和分子系統發育學分析,蓮峰角蟾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山溪石頭間,用皮膚、口腔黏膜和肺囊呼吸。據此判斷蓮峰角蟾屬于( )A.魚類 B.兩棲類 C.鳥類 D.哺乳類4.(2024七上·越城月考)下列選項中體現生物影響環境的是( )A.獵豹擁有發達的四肢 B.仙人掌的葉退化成刺C.竹節蟲形似竹節 D.大樹底下好乘涼5.(2024七上·越城月考)2023年8月16日下午,備受矚目的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北人亦創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幕。現在的機器人可以與人對話,可以搜索網絡上的信息,可以通過內置的攝像頭四處觀察,還可以自動充電等。下列活動中,機器人一定不能完成的是( )A.生長發育 B.向前運動 C.發出聲音 D.看家護院6.(2024七上·越城月考) 豬籠草的葉子逐漸變化,演繹成奇妙的“捕蟲器”,即一個能引誘并抓住昆蟲的小兜子,一旦昆蟲掉進里面,豬籠草的葉子就能迅速分泌出含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消化液,殺死昆蟲,并飽飽地大吃一頓“美餐”。但我們仍然說豬籠草屬于植物,這是由于( )A.它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養料 B.它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C.它不能自由運動 D.它是綠色的7.(2024七上·越城月考)人體內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精細胞中細胞質很少,這些細胞的壽命都很短,這一事實體現了A.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B.細胞核的功能比細胞質重要C.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D.環境影響細胞壽命8.(2024七上·越城月考)曉明在給植物分類時,將白楊、油松、樟樹歸為一類,而把水稻、荷花、鳳仙花歸為一類,他的分類依據是( )A.有根或無根 B.草質莖或木質莖C.有種子或無種子 D.水生或陸生9.(2024七上·越城月考)下列植物依次按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排列的是( )A.海帶、葫蘆蘚、蕨、蘇鐵、柑橘B.水藻、胎生狗脊、地錢、紅松、銀杏C.紫菜、葫蘆蘚、蕨、蘋果、葡萄D.水綿、地錢、胎生狗脊、玉蘭、黑松10.(2024七上·越城月考)某同學在制作洋蔥鱗片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過程中,進行了如圖所示的操作步驟,該操作的作用有( )①用吸水紙吸去過多的水,防止蓋玻片漂浮②用吸水紙吸水,有利于排出蓋玻片下的氣泡③用吸水紙吸水,有利于讓染色劑給細胞染色A.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11.(2024七上·越城月考)中國傳統武術中有幾路特色拳法是模仿某些動物動作創建的。某同學在看完影片《功夫熊貓》后給其中的虎、蛇、鴿、猴、螳螂五種動物進行了分類,你認為下列分法不合理的是( )A.按有無脊柱分為:虎、蛇、鶴、猴與螳螂兩類B.按體溫是否恒定分為:虎、猴、鶴與蛇、螳螂兩類C.按是胎生還是卵生分為:虎、猴與蛇、鶴、螳螂兩類D.按生活環境分為:虎、猴、鶴與蛇、螳螂兩類12.(2024七上·越城月考)下圖是某同學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時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幾個視野,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A.按照正確的操作順序,該同學先后看到的視野依次是③④②①⑤B.若觀察過程中沒有更換目鏡,則觀察視野⑤時用的物鏡比觀察②時用的物鏡短C.觀察到視野④后,該同學向右上方移動裝片可觀察到視野②D.要使視野①的亮度增加,把顯微鏡移到明亮處即可13.(2024七上·越城月考)2019 年諾貝爾生理獎學頒發給凱林、塞門扎、拉特克利夫三位科學家。他們研究發現,如果氧氣濃度太低,缺氧誘導因子就會進入細胞核,給相關的基因通報情況,讓細胞趕緊做出反應。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明的是( )A.細胞膜起保護與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B.細胞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C.細胞核是控制生命活動的中心D.細胞核有控制遺傳與變異的作用14.(2024七上·越城月考)小球藻和柳樹同屬植物界,但兩者差別很大,共同點很少;玉米和月季同屬種子植物門,共同點較多。這一事實說明( )A.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間的共同點越多B.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間的共同點越多C.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間的差別越小D.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間的差別越大15.(2024七上·越城月考)報道稱,2024年4月廣西發現了新物科——“安東嶺鰍”。它生活在極暗環境中,眼睛退化,鱗片脫落,用鰓呼吸。“安東嶺鰍”屬于( )A.哺乳類 B.鳥類 C.爬行類 D.魚類16.(2024七上·越城月考)如果用圖表示各種概念間的關系,下列選項中與圖示相符的是( ) 1 2 3 4A 動物 無脊椎動物 軟體動物 蝸牛B 生物 多細胞生物 單細胞生物 酵母菌C 植物 被子植物 蕨類植物 苔蘚類植物D 細胞 組織 器官 系統A.A B.B C.C D.D17.(2024七上·越城月考)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及保護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擴大珍稀瀕危物種拯救活動B.可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以增加該地區生物的多樣性C.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措施D.偷獵、喪失棲息地及生物入侵等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18.(2024七上·越城月考)某新聞報道宣布確認某縣一男性在夏天死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該病主要由蜱蟲(如圖所示)叮咬引起。蜱蟲的蟲體分顎體和軀體兩部分,腹面有足4對,每足6節。根據上面的描述,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蜱蟲具有昆蟲的結構特點 B.蜱蟲屬于節肢動物C.蜱蟲是新發現的物種 D.蜱蟲屬于脊椎動物19.(2024七上·越城月考)在余姚海涂水庫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它的額和兩眼前方有較密集的黑色剛毛,從頭到頸是雪白的柔毛,其余部分體羽都是石板灰色。在如圖所示的分類檢索表中,白頭鶴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20.(2024七上·越城月考)如圖所示,一個處于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中,四種生物之間形成了食物鏈,此時若乙的數量增加,在一定時間內會引起的數量變化是( )A.甲、丙的數量增加,丁的數量下降B.甲、丁的數量增加,丙的數量下降C.甲、丙、丁的數量都增加D.丙和丁的數量增加,甲的數量下降21.(2024七上·越城月考)將下列生物特征的序號填入對應現象后的空格中:①生物能呼吸 ②生物能排出體內廢物 ③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應 ⑤生物需要營養物質(1)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2)朵朵葵花向太陽 ;(3)饑不擇食 ;(4)冷開水不能養金魚 。22.(2024七上·越城月考)小童用顯微鏡觀察,試回答下列問題:(1)在對光時發現視野較暗,可以用 (選填“大”或“小”)光圈來調節進光量。光圈換好后視野范圍 (填“改變”或“不變”)。(2)如果在觀察時需要將視野甲轉變成視野乙,正確的操作頗序是 (用序號表示)。①調節光圈②轉動轉換器③裝動粗準焦螺旋④轉動細準焦螺旋⑤移動裝片(3)在載玻片上寫一個“b”字,用低倍鏡觀察,在視野內看到的圖像是___________。A.q B.d C.p D.b(4)用顯微鏡觀察一個正方形的細胞,顯微鏡目鏡上標有“10×”,物鏡上舔有“10×”,通過一定的測量,觀察到的細胞面積為0.09cm2,則細胞的實際面積為 mm2。23.(2024七上·越城月考)藤壺有著很強的附著能力,常給很多動物帶來困擾。它在幼年期可以隨意游動,成年之后會附著在海龜、鯨等生物體的體表,跟著它到處“旅行”并在其體表密集繁殖。(1)藤壺體內沒有骨骼,但體外有一層保護身體的外骨骼,它屬于無脊椎動物中的 動物;(2)藤壺在海龜身上大量繁殖,會導致海龜因負重過大而無法探頭伸出水面呼吸,甚至可能會在水中窒息而死,據此判斷海龜的呼吸器官是 ;(3)想要清理海龜身上的藤壺,需要用淡水浸泡一段時間,等藤壺死亡之后,才能進行拔除工作。判斷藤壺已經死亡的依據可以是 。(寫出一點即可)24.(2024七上·越城月考)下圖是菜場里常見到的4種貝殼食物,某同學根據它們的特征編制了如下檢索表:(1)構成貝類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 。(2)檢索表中“?”處應填 (3)血蛤在檢索表中的位置是 。(填“甲”、“乙”、“丙”、“丁”)25.(2024七上·越城月考)三星堆遺址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考古發現,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如圖依次為陶蟾蜍、銅鳥、銅蛇和銅虎。圖中文物涉及的動物有“蟾蜍”、“鳥”、“蛇”和“虎”,其中屬于哺乳動物是 ,一生中有三種呼吸器官的動物是 ,小科把蟾蜍和蛇劃分為一類,鳥和虎劃分為一類,他進行分類的依據是 。26.(2024七上·越城月考)黃粉蟲,又名面包蟲,原是糧倉中常見的害蟲。幼蟲表面呈金黃色,喜群集,常常聚集在糧堆中或其它食料的下方。如果往飼養黃粉蟲的容器里放一片面包,它們會聚集在面包片下面吃面包,如果把面包片翻過來,暴露在明處的黃粉蟲會很快爬到面包片的下面。冬冬同學學習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后,決定選擇黃粉蟲作為實驗材料開展探究。(1)黃粉蟲在分類上屬于 (填“脊椎動物”或“無脊椎動物”);(2)如圖是冬冬設計的關于“探究非生物因素對黃粉蟲生活的影響”的實驗裝置,此實驗裝置探究的是哪種環境因素對黃粉蟲生活的影響 A.溫度 B.光 C.麥麩 D.風力(3)若全班有10個小組開展探究,應取10組數據的 值作為得出結論的依據。(4)預期實驗結果:黃粉蟲會趨向于哪一種環境 (填明亮或陰暗)。27.(2024七上·越城月考)敵百蟲是一種殺蟲劑。有資料顯示:“少量殘留在土壤中的敵百蟲,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學為驗證此說法,設計了實驗,步驟如下:①在農田里取適量的土壤,將其均分為甲、乙兩組,將甲組土壤進行滅菌,乙組不滅菌;②配制適宜濃度的敵百蟲溶液,等分兩份,并分別與甲、乙兩組土壤混合均勻,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且適宜的環境下;③一段時間后,取樣檢測甲、乙兩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并進行比較。根據上述實驗步驟,回答下列問題:(1)步驟①中對甲、乙兩組土壤進行不同的處理,目的是為了 。(2)步驟②將兩組土壤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環境中而不是自然環境中,原因是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敵百蟲,則可預測步驟③中甲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 乙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8.(2024七上·越城月考)在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葉上、常常能看到一些深綠色的小肉蟲,這就是菜青蟲.而在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葉上則看不到這種昆蟲.菜青蟲只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嗎 (1)小江設置對照實驗為:用十字花科植物汁液涂抹的濾紙與 進行對照.(2)控制單一變量、是保證實驗結果可靠性的關鍵因素,如圖是實驗材料放置的幾種方式.其中只有丙能保持單一變量,請分別說出其他兩種放置方式影響變量單一的原因。甲 :乙 。(3)在實驗進行到什么程度開始計數,需要下操作性定義.本實驗中判斷菜青蟲取食的標準應是 。A.菜青蟲離“葉片”比較近時B.菜青蟲爬到了“葉片”上時C.菜青蟲開始吃“葉片”時D.菜青蟲把“葉片”吃完時(4)按上述設計進行實驗后,若要獲得更為可靠的結論、接下來應進行的操作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生物物種的多樣性與保護【解析】【分析】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包括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是要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體系統的多樣性,所以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解答】A、荒漠生態系統中有多種動植物,每種生物又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所以荒漠生態系統也具有多樣性,A敘述錯誤,符合題意。B、生物多樣性是珍貴的自然遺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只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必須發動公眾廣泛參與,B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C、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只有是因為人類的工業農業生產活動使得臭氧層被破壞,濕地、山地、海洋等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被破壞,C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D、建立自然保護區是就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D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答案】D【知識點】種子植物【解析】【分析】根據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征判斷。【解答】根據題意可知,鼠曲草莖直立,葉小,開絮狀小黃花,果實為倒卵形或倒卵狀圓柱形,因此鼠曲草屬于被子植物,不屬于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ABC錯誤,D正確。故選D。3.【答案】B【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解析】【分析】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呼吸方式:兩棲動物的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膚可輔助呼吸。蓮峰角蟾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皮膚、口腔黏膜和肺囊呼吸,符合兩棲動物呼吸方式的特點。生活環境:兩棲動物的幼體在水中發育,成體水陸兩棲。蓮峰角蟾幼體生活在水中,成體生活在山溪石頭間,說明其具有水陸兩棲的生活習性,這也是兩棲動物的典型特征。【解答】根據題干可知,蓮峰角蟾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山溪石頭間,用皮膚、口腔黏膜和肺囊呼吸,因此屬于兩棲動物,選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4.【答案】D【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解析】【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生物必需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來,同時,生物影響和改變著環境。①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葉變成了刺,可減少水分的蒸騰,以適應干旱的生活環境;企鵝體內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溫作用,以適應嚴寒的氣候;還有,動物的擬態和保護色等,都是對生活環境的一種適應。②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在影響著環境.如:植物的蒸騰作用,可提高空氣濕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樹底下好乘涼”;“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等。【解答】 A、獵豹擁有發達的四肢,適于奔跑捕食獵物,是對生活環境的適應,不符合題意;B、仙人掌葉退化成刺狀,減少蒸騰作用,是對干旱環境的適應,不符合題意;C、竹節蟲形似竹節,有利于其覓食、避敵等,是對生活環境的適應,不符合題意;D、大樹底下好乘涼,樹木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增加周圍空氣濕度,同時枝葉可以遮陰,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5.【答案】A【知識點】識別生物與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解答】機器人是科學家模擬人類制造出來的,雖然能發出聲音、運動、看家護園,但是它沒有生命,不屬于生物,故不能生長發育。因此A符合題意。故選:A。6.【答案】A【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植物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植物細胞有葉綠體,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而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解答】植物從外界吸收水、二氧化碳和無機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從中獲得營養物質。豬籠草是食蟲植物,因為它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養料)。故選:A。7.【答案】A【知識點】細胞的結構【解析】【分析】細胞核控制細胞質的生長及代謝,同時也接受來自細胞質的營養物質,因此細胞核與細胞質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離開細胞質,單獨的細胞核不能生存,離開細胞核,細胞質的壽命也不會長久。【解答】根據題意可知,人成熟的紅細胞無細胞核,其壽命較短,精子幾乎不含細胞質,其壽命也很短,這一事實體現了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各部分之間是協調活動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的。故A正確,而B、C、D錯誤。故選A。8.【答案】B【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 常見的植物從高等到低等依次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類,苔蘚類和藻類。被子植物是指所有的綠色開花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裸子植物由松、杉、柏、銀杏、和蘇鐵,有根、莖、葉、種子;蕨類,孢子繁殖,只有根莖葉,代表滿江紅,胎生狗脊;苔蘚類,無根,有莖葉,孢子繁殖,代表地錢、葫蘆蘚;藻類什么器官都沒有,孢子繁殖,代表紫菜,水綿,藍藻。【解答】 A.這些植物都是有根的,A錯誤;B. 白楊、油松、樟樹歸為一類 ,屬于木質莖; 水稻、荷花、鳳仙花歸為一類 ,屬于草質莖,B正確;C. 白楊、油松、樟樹 ,水稻,荷花,鳳仙花都有種子,C錯誤;D. 白楊、油松、樟樹 、 水稻是陸生,荷花和鳳仙花是水生,D錯誤;故答案為:B9.【答案】A【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植物根據生殖細胞的不同可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用種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種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解答】A、海帶屬于藻類植物、葫蘆蘚屬于苔蘚植物、蕨于蕨類植物、蘇鐵屬于裸子植物、柑橘屬于被子植物,A符合題意。B、水藻屬于藻類植物、胎生狗脊屬于蕨類植物、地錢屬于苔蘚植物、紅松和銀杏屬于裸子植物,B不符合題意。C、紫菜屬于藻類植物、葫蘆蘚屬于苔蘚植物、蕨屬于蕨類植物、蘋果、葡萄屬于被子植物,C不符合題意。D、水綿屬于藻類植物、地錢屬于苔蘚植物、胎生狗脊屬于蕨類植物、玉蘭屬于被子植物、黑松屬于裸子植物,D不符合題意。故選:A。10.【答案】D【知識點】觀察細胞【解析】【分析】根據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分析。【解答】某同學在制作洋蔥鱗片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過程中,①用吸水紙吸去過多的水,可防止蓋玻片漂浮,故①正確;②用吸水紙吸水,隨著水的流動可以排出蓋玻片下的氣泡,故②正確;③用吸水紙吸水,有利于讓染色劑給細胞均勻染色,故③正確。故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選D。11.【答案】D【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根據不同動物的特征分析判斷。【解答】A.虎、蛇、鶴和猴都有脊柱,屬于脊椎動物,而螳螂沒有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故A正確不合題意;B.虎、猴、鶴屬于恒溫動物,蛇、螳螂屬于變溫動物,故B正確不合題意;C.虎、猴是胎生的,蛇、鶴、螳螂是卵生的,故C正確不合題意;D.虎、蛇、鴿、猴、螳螂都是陸生動物,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12.【答案】A【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解析】【分析】根據光學顯微鏡的特征和使用方法分析判斷。【解答】 A.使用顯微鏡,該同學先后看到的視野依次③對光、④視野不理想、②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①換高倍鏡、⑤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故A正確;B.②到⑤,細胞變大,若觀察過程中沒有更換目鏡,則觀察視野⑤時用的物鏡比觀察②時用的物鏡長,故B錯誤;C.顯微鏡呈倒像,觀察到視野④后,該同學向左下方移動裝片可觀察到視野②,故C錯誤;D.要使視野①的亮度增加,可選用大光圈和凹面鏡,故D錯誤。故選A。13.【答案】C【知識點】細胞的結構【解析】【分析】根據對細胞質的功能的認識判斷。【解答】由題意可知,氧氣濃度太低,缺氧誘導因子就會進入細胞核,給相關的基因通報情況,讓細胞趕緊做出反應,體現了細胞核是控制生命活動的中心。故A、B、D錯誤,而C正確。故選C。14.【答案】B【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 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分類單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遠;分類單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近。【解答】根據題意可知,玉米和月季同屬,而屬是一個較低的分類等級,所以它們之間有更多的共同點,那么說明: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間的共同點越多。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15.【答案】D【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解析】【分析】魚類都用腮呼吸,而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都用肺呼吸。【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安東嶺鰍鱗片脫落,用鰓呼吸,那么“安東嶺鰍”屬于魚類,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16.【答案】A【知識點】結構與層次【解析】【分析】根據圖片確定四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然后與各個選項進行對照即可。【解答】A.蝸牛是軟體動物的一種,無脊椎動物包括軟體動物,動物包括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故A正確。B.多細胞生物和單細胞生物,二者是并列關系,故B錯誤;C.被子植物不包括蕨類植物和苔蘚植物,故C錯誤;D.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故D錯誤。故選A。17.【答案】B【知識點】生態系統及其多樣性【解析】【分析】根據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判斷即可。【解答】A.擴大珍稀瀕危物種拯救活動,符合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正確理念,故A正確不合題意;B.引入外來生物可能會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干擾甚至破壞,導致本地物種的競爭劣勢或滅絕,故B錯誤符合題意;C.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措施,符合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正確理念,故C正確不合題意;D.偷獵、喪失棲息地及生物入侵等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18.【答案】B【知識點】常見的無脊椎動物【解析】【分析】根據昆蟲、節肢動物的特征分析判斷。【解答】根據圖片可知,蜱蟲身體沒有分頭、胸、腹三部分,也沒有三對足、兩對翅,不符合昆蟲的特征。 但是蜱蟲身體分節,足也分節,這是典型的節肢動物特征,故B正確,A錯誤;蜱蟲早已被發現,不是新發現的物種,故C錯誤;蜱蟲是節肢動物,體內無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故D錯誤。故選B。19.【答案】B【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根據白頭鶴的特征分析。【解答】白頭鶴有脊椎,應該為脊椎動物;它的體溫恒定,且體外有羽毛,因此它的位置為乙,故B正確,而A、C、D錯誤。故選B。20.【答案】D【知識點】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解析】【分析】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如果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的某一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解此題關鍵是由直方圖確定,丙表示生產者,甲表示初級消費者,乙表示次級消費者,丁表示三級消費者,從而獲得解題信息。【解答】在食物鏈“丙→甲→乙→丁”中,甲是乙的食物,而丁以乙為食。乙的數量增加,會導致甲被更多的取食,甲的數量會因此下降;而由于甲數量增加,丙作為甲的被捕食者會減少;同時,乙數量的增加也直接支持了丁數量的增加。因此,最終丙和丁的數量增加,甲的數量下降。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21.【答案】③;④;⑤;①【知識點】生物的基本特征【解析】【分析】對每個題目中描述的現象進行分析,確定其中包含的生物特征即可。【解答】(1)“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形象地描述了草生命周期的開始和結束,這種生命現象說明生物能生長和繁殖,故選③;(2)“朵朵葵花向太陽”指的是植物的向陽性,說明植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故選④;(3)“饑不擇食”指的是生物需要營養,故選⑤;(4)冷開水不能養金魚,是因為開水中氧氣含量較低,說明生物能呼吸,故選①。22.【答案】(1)大;不變(2)⑤②①④(3)A(4)0.0009【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解析】【分析】(1)使用大光圈可以增加進光量,使視野變亮;光圈的大小只影響視野的亮度,不影響視野范圍。(2)根據顯微鏡的操作方法解答;(3)用顯微鏡觀察時,物像會發生上下和左右的顛倒。(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解答】(1)在對光時發現視野較暗,可以用大光圈來調節進光量;光圈換好后視野范圍不變。(2)根據題意可知,將視野甲轉變成視野乙,首先⑤移動裝片將視野甲的位置移到視野中央;接著②轉動轉換器更換高倍物鏡,①轉動遮光器,換用大光圈,最后用④細準焦螺旋進行精確對焦,則正確的操作順序是⑤②①④。(3)顯微鏡鏡頭內的像與物體上下左右相反,則載玻片上的“b”字在視野內會變成“q”。故選A。(4)用顯微鏡觀察一個正方形的細胞,如果顯微鏡目鏡上標有“10x”,物鏡上標有“10x”,那么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就是100倍。根據觀察到的細胞面積是0.09cm2,可以計算出觀察到的細胞邊長為0.3厘米。利用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原理,可以計算出該細胞的實際邊長為0.3厘米÷100=0.03毫米, 則細胞的實際面積為0.0009mm2。(1)使用大光圈可以增加進光量,使視野變亮;光圈的大小只影響視野的亮度,不影響視野范圍。因此,在對光時發現視野較暗,可以用大光圈來調節進光量;光圈換好后視野范圍不變。(2)將視野甲轉變成視野乙,首先⑤移動裝片將視野甲的位置移到視野中央;接著②轉動轉換器更換高倍物鏡,①轉動遮光器,換用大光圈,最后用④細準焦螺旋進行精確對焦。故正確的操作順序是⑤②①④。(3)用顯微鏡觀察時,物像會發生上下和左右的顛倒。因此,載玻片上的“b”字在視野內會變成“q”。故選A。(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用顯微鏡觀察一個正方形的細胞,如果顯微鏡目鏡上標有“10x”,物鏡上標有“10x”,那么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就是100倍。根據觀察到的細胞面積是0.09cm2,可以計算出觀察到的細胞邊長為0.3厘米。利用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原理,可以計算出該細胞的實際邊長為0.3厘米÷100=0.03毫米, 則細胞的實際面積為0.0009mm2。23.【答案】節肢;肺;沒有呼吸【知識點】生物的基本特征【解析】【分析】(1)節肢動物的特征: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2)魚類用腮呼吸,不用抬頭出水面;其它動物用肺呼吸,需要抬頭出水面;(3)藤壺在淡水里面是不能存活的。【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藤壺體內沒有骨骼,但體外有一層保護身體的外骨骼,因此藤壺屬于節肢動物。(2)根據海龜需要探頭伸出水面呼吸可知,還貴屬于爬行動物,用肺呼吸。(3)判斷藤壺已經死亡的依據是藤壺停止了呼吸,沒有活力,或無法新陳代謝,或沒有應激性。24.【答案】(1)細胞(2)扇形(3)乙【知識點】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解析】【分析】(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細胞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細胞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2)根據圖片分析貝殼的形狀即可;(3)根據圖片分析血蛤貝殼的特征分析解答。【解答】(1) 構成貝類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2)根據圖片可知,圖中貝殼形狀有兩種:扇形和方形。根據1a兩片外殼,方形可知,1b“?”處應該是扇形。(3)根據圖片可知,血蛤是1b兩片外殼,扇形,殼頂突出,放射線狀,因此在檢索表中的位置是乙。(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細胞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細胞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因此,構成貝類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2)圖中動物的貝殼形狀有兩種:扇形和方形。據檢索表“1a兩片外殼,方形…甲;1b兩片外殼,?…2”可知:“?”處應該是扇形。(3)血蛤是1b兩片外殼,扇形,殼頂突出,放射線狀,因此在檢索表中的位置是乙。25.【答案】虎;蟾蜍;體溫是否恒定【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1)哺乳動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體表被毛覆蓋有保溫作用,體腔內有膈,牙齒分為門齒、臼齒、犬齒,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恒定等特征;(2)蟾蜍屬于兩棲類,它的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3)據動物體溫是否恒定可以把動物分為變溫動物和恒溫動物,【解答】(1)圖中虎用肺呼吸,體溫恒定,屬于哺乳動物;(2) 生中有三種呼吸器官的動物是蟾蜍;(3)鳥類和哺乳類體溫恒定,蟾蜍和蛇體溫不恒定,則他進行分類的依據是體溫是否恒定。26.【答案】無脊椎動物;B;平均值;陰暗【知識點】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黃粉蟲的身體結構解答;(2)根據圖片分析哪個非生物因素改變即可;(3)實驗材料達一定數量或設置重復組并計算平均值是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誤差;(4)根據資料“常常聚集在糧堆中或其它食料的下方”分析。【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黃粉蟲的體內無脊椎骨構成的脊柱,因此屬于無脊椎動物。(2)根據圖片可知,此實驗裝置中一側遮光,另一側見光,則此實驗裝置探究的是環境因素是光照對黃粉蟲生活的影響,故選B。(3)為了提高實驗的準確性,因此若全班有10個小組開展探究,應取10組數據的平均值。(4)根據“常常聚集在糧堆中或其它食料的下方”可知,暗處黃粉蟲數目多,明亮處少,所以黃粉蟲會趨向于陰暗環境。27.【答案】設置對照實驗;防止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進入土壤,干擾實驗;大于【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解析】【分析】(1)在科學探究中,通過對照實驗,可以探究某個因素對物理量的影響;(2)實驗探究的變量為微生物,那么就要避免外界的微生物進入對實驗產生影響;(3)沒有滅菌的土壤中敵百蟲會被分解,據此分析解答。【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步驟①中對甲、乙兩組土壤進行不同的處理,目的是為了設置對照實驗。(2)為了防止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進入土壤,干擾實驗,所以步驟②將兩組土壤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環境中而不是自然環境中;(3)“若微生物能分解敵百蟲”,則乙組土壤中敵百蟲被微生物分解了,導致敵百蟲濃度降低.因此可預測步驟③中甲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大于乙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28.【答案】非十字花科植物汁液涂抹的濾紙;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濾紙與菜青蟲不等距;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濾紙形狀不同;C;應設置重復組,多次實驗;實驗的數據應當取各重復組的計算平均值【知識點】控制變量法【解析】【分析】(1)根據對照實驗的原則,要求只有一個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2)根據圖片分析實驗甲和乙中還有哪個因素不同即可;(3)實驗時某些因素會影響菜青蟲活動的時間,為了排除這些因素的影響,需要等到開始吃葉片就計時即可;(4)根據科學探究中多次實驗尋找普遍規律的要求解答。【解答】(1)為了控制單一量,實驗用的十字花科植物汁液涂抹的濾紙與非十字花科植物汁液涂抹的濾紙進行對照。(2)根據圖片可知,圖甲放置方式影響變量單一的原因是: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濾紙與菜青蟲不等距;圖乙放置方式影響變量單一的原因: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濾紙形狀不同。(3)根據題意可知,本實驗中判斷菜青蟲取食的標準應是菜青蟲開始吃葉片時,而不是不吃或吃完。故選C。(4)如果按上述設計進行實驗,要獲得更為可靠的結論,還應設置重復組,多次實驗,實驗的數據應當取各重復組的計算平均值,否則結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證明結論。1 / 1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紹興市元培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科學試題1.(2024七上·越城月考)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A.荒漠生態系統不具有多樣性B.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必須發動公眾廣泛參與C.生物多樣性的破壞與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濕地、山地、海洋等生活環境破壞有關D.建立自然保護區是就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最主要的措施【答案】A【知識點】生物物種的多樣性與保護【解析】【分析】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包括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是要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體系統的多樣性,所以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解答】A、荒漠生態系統中有多種動植物,每種生物又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所以荒漠生態系統也具有多樣性,A敘述錯誤,符合題意。B、生物多樣性是珍貴的自然遺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只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必須發動公眾廣泛參與,B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C、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只有是因為人類的工業農業生產活動使得臭氧層被破壞,濕地、山地、海洋等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被破壞,C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D、建立自然保護區是就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D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2024七上·越城月考)鼠曲草(如圖)是制作清明果常用的原料,全株有白色綿毛,莖直立,葉小,開絮狀小黃花,果實為倒卵形或倒卵狀圓柱形。鼠曲草所屬的植物種類是( )A.苔蘚植物 B.蕨類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答案】D【知識點】種子植物【解析】【分析】根據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征判斷。【解答】根據題意可知,鼠曲草莖直立,葉小,開絮狀小黃花,果實為倒卵形或倒卵狀圓柱形,因此鼠曲草屬于被子植物,不屬于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ABC錯誤,D正確。故選D。3.(2024七上·越城月考)中國科研人員近日在廣東蓮花山脈發現了新物種“蓮峰角蟾”,經系統的形態學比較和分子系統發育學分析,蓮峰角蟾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山溪石頭間,用皮膚、口腔黏膜和肺囊呼吸。據此判斷蓮峰角蟾屬于( )A.魚類 B.兩棲類 C.鳥類 D.哺乳類【答案】B【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解析】【分析】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呼吸方式:兩棲動物的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膚可輔助呼吸。蓮峰角蟾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皮膚、口腔黏膜和肺囊呼吸,符合兩棲動物呼吸方式的特點。生活環境:兩棲動物的幼體在水中發育,成體水陸兩棲。蓮峰角蟾幼體生活在水中,成體生活在山溪石頭間,說明其具有水陸兩棲的生活習性,這也是兩棲動物的典型特征。【解答】根據題干可知,蓮峰角蟾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山溪石頭間,用皮膚、口腔黏膜和肺囊呼吸,因此屬于兩棲動物,選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4.(2024七上·越城月考)下列選項中體現生物影響環境的是( )A.獵豹擁有發達的四肢 B.仙人掌的葉退化成刺C.竹節蟲形似竹節 D.大樹底下好乘涼【答案】D【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解析】【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生物必需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來,同時,生物影響和改變著環境。①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葉變成了刺,可減少水分的蒸騰,以適應干旱的生活環境;企鵝體內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溫作用,以適應嚴寒的氣候;還有,動物的擬態和保護色等,都是對生活環境的一種適應。②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在影響著環境.如:植物的蒸騰作用,可提高空氣濕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樹底下好乘涼”;“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等。【解答】 A、獵豹擁有發達的四肢,適于奔跑捕食獵物,是對生活環境的適應,不符合題意;B、仙人掌葉退化成刺狀,減少蒸騰作用,是對干旱環境的適應,不符合題意;C、竹節蟲形似竹節,有利于其覓食、避敵等,是對生活環境的適應,不符合題意;D、大樹底下好乘涼,樹木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增加周圍空氣濕度,同時枝葉可以遮陰,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5.(2024七上·越城月考)2023年8月16日下午,備受矚目的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北人亦創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幕。現在的機器人可以與人對話,可以搜索網絡上的信息,可以通過內置的攝像頭四處觀察,還可以自動充電等。下列活動中,機器人一定不能完成的是( )A.生長發育 B.向前運動 C.發出聲音 D.看家護院【答案】A【知識點】識別生物與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解答】機器人是科學家模擬人類制造出來的,雖然能發出聲音、運動、看家護園,但是它沒有生命,不屬于生物,故不能生長發育。因此A符合題意。故選:A。6.(2024七上·越城月考) 豬籠草的葉子逐漸變化,演繹成奇妙的“捕蟲器”,即一個能引誘并抓住昆蟲的小兜子,一旦昆蟲掉進里面,豬籠草的葉子就能迅速分泌出含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消化液,殺死昆蟲,并飽飽地大吃一頓“美餐”。但我們仍然說豬籠草屬于植物,這是由于( )A.它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養料 B.它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C.它不能自由運動 D.它是綠色的【答案】A【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植物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植物細胞有葉綠體,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而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解答】植物從外界吸收水、二氧化碳和無機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從中獲得營養物質。豬籠草是食蟲植物,因為它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養料)。故選:A。7.(2024七上·越城月考)人體內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精細胞中細胞質很少,這些細胞的壽命都很短,這一事實體現了A.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B.細胞核的功能比細胞質重要C.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D.環境影響細胞壽命【答案】A【知識點】細胞的結構【解析】【分析】細胞核控制細胞質的生長及代謝,同時也接受來自細胞質的營養物質,因此細胞核與細胞質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離開細胞質,單獨的細胞核不能生存,離開細胞核,細胞質的壽命也不會長久。【解答】根據題意可知,人成熟的紅細胞無細胞核,其壽命較短,精子幾乎不含細胞質,其壽命也很短,這一事實體現了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各部分之間是協調活動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的。故A正確,而B、C、D錯誤。故選A。8.(2024七上·越城月考)曉明在給植物分類時,將白楊、油松、樟樹歸為一類,而把水稻、荷花、鳳仙花歸為一類,他的分類依據是( )A.有根或無根 B.草質莖或木質莖C.有種子或無種子 D.水生或陸生【答案】B【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 常見的植物從高等到低等依次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類,苔蘚類和藻類。被子植物是指所有的綠色開花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裸子植物由松、杉、柏、銀杏、和蘇鐵,有根、莖、葉、種子;蕨類,孢子繁殖,只有根莖葉,代表滿江紅,胎生狗脊;苔蘚類,無根,有莖葉,孢子繁殖,代表地錢、葫蘆蘚;藻類什么器官都沒有,孢子繁殖,代表紫菜,水綿,藍藻。【解答】 A.這些植物都是有根的,A錯誤;B. 白楊、油松、樟樹歸為一類 ,屬于木質莖; 水稻、荷花、鳳仙花歸為一類 ,屬于草質莖,B正確;C. 白楊、油松、樟樹 ,水稻,荷花,鳳仙花都有種子,C錯誤;D. 白楊、油松、樟樹 、 水稻是陸生,荷花和鳳仙花是水生,D錯誤;故答案為:B9.(2024七上·越城月考)下列植物依次按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排列的是( )A.海帶、葫蘆蘚、蕨、蘇鐵、柑橘B.水藻、胎生狗脊、地錢、紅松、銀杏C.紫菜、葫蘆蘚、蕨、蘋果、葡萄D.水綿、地錢、胎生狗脊、玉蘭、黑松【答案】A【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植物根據生殖細胞的不同可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用種子來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種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解答】A、海帶屬于藻類植物、葫蘆蘚屬于苔蘚植物、蕨于蕨類植物、蘇鐵屬于裸子植物、柑橘屬于被子植物,A符合題意。B、水藻屬于藻類植物、胎生狗脊屬于蕨類植物、地錢屬于苔蘚植物、紅松和銀杏屬于裸子植物,B不符合題意。C、紫菜屬于藻類植物、葫蘆蘚屬于苔蘚植物、蕨屬于蕨類植物、蘋果、葡萄屬于被子植物,C不符合題意。D、水綿屬于藻類植物、地錢屬于苔蘚植物、胎生狗脊屬于蕨類植物、玉蘭屬于被子植物、黑松屬于裸子植物,D不符合題意。故選:A。10.(2024七上·越城月考)某同學在制作洋蔥鱗片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過程中,進行了如圖所示的操作步驟,該操作的作用有( )①用吸水紙吸去過多的水,防止蓋玻片漂浮②用吸水紙吸水,有利于排出蓋玻片下的氣泡③用吸水紙吸水,有利于讓染色劑給細胞染色A.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答案】D【知識點】觀察細胞【解析】【分析】根據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分析。【解答】某同學在制作洋蔥鱗片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過程中,①用吸水紙吸去過多的水,可防止蓋玻片漂浮,故①正確;②用吸水紙吸水,隨著水的流動可以排出蓋玻片下的氣泡,故②正確;③用吸水紙吸水,有利于讓染色劑給細胞均勻染色,故③正確。故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選D。11.(2024七上·越城月考)中國傳統武術中有幾路特色拳法是模仿某些動物動作創建的。某同學在看完影片《功夫熊貓》后給其中的虎、蛇、鴿、猴、螳螂五種動物進行了分類,你認為下列分法不合理的是( )A.按有無脊柱分為:虎、蛇、鶴、猴與螳螂兩類B.按體溫是否恒定分為:虎、猴、鶴與蛇、螳螂兩類C.按是胎生還是卵生分為:虎、猴與蛇、鶴、螳螂兩類D.按生活環境分為:虎、猴、鶴與蛇、螳螂兩類【答案】D【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根據不同動物的特征分析判斷。【解答】A.虎、蛇、鶴和猴都有脊柱,屬于脊椎動物,而螳螂沒有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故A正確不合題意;B.虎、猴、鶴屬于恒溫動物,蛇、螳螂屬于變溫動物,故B正確不合題意;C.虎、猴是胎生的,蛇、鶴、螳螂是卵生的,故C正確不合題意;D.虎、蛇、鴿、猴、螳螂都是陸生動物,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12.(2024七上·越城月考)下圖是某同學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時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幾個視野,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A.按照正確的操作順序,該同學先后看到的視野依次是③④②①⑤B.若觀察過程中沒有更換目鏡,則觀察視野⑤時用的物鏡比觀察②時用的物鏡短C.觀察到視野④后,該同學向右上方移動裝片可觀察到視野②D.要使視野①的亮度增加,把顯微鏡移到明亮處即可【答案】A【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解析】【分析】根據光學顯微鏡的特征和使用方法分析判斷。【解答】 A.使用顯微鏡,該同學先后看到的視野依次③對光、④視野不理想、②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①換高倍鏡、⑤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故A正確;B.②到⑤,細胞變大,若觀察過程中沒有更換目鏡,則觀察視野⑤時用的物鏡比觀察②時用的物鏡長,故B錯誤;C.顯微鏡呈倒像,觀察到視野④后,該同學向左下方移動裝片可觀察到視野②,故C錯誤;D.要使視野①的亮度增加,可選用大光圈和凹面鏡,故D錯誤。故選A。13.(2024七上·越城月考)2019 年諾貝爾生理獎學頒發給凱林、塞門扎、拉特克利夫三位科學家。他們研究發現,如果氧氣濃度太低,缺氧誘導因子就會進入細胞核,給相關的基因通報情況,讓細胞趕緊做出反應。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明的是( )A.細胞膜起保護與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B.細胞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C.細胞核是控制生命活動的中心D.細胞核有控制遺傳與變異的作用【答案】C【知識點】細胞的結構【解析】【分析】根據對細胞質的功能的認識判斷。【解答】由題意可知,氧氣濃度太低,缺氧誘導因子就會進入細胞核,給相關的基因通報情況,讓細胞趕緊做出反應,體現了細胞核是控制生命活動的中心。故A、B、D錯誤,而C正確。故選C。14.(2024七上·越城月考)小球藻和柳樹同屬植物界,但兩者差別很大,共同點很少;玉米和月季同屬種子植物門,共同點較多。這一事實說明( )A.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間的共同點越多B.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間的共同點越多C.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間的差別越小D.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間的差別越大【答案】B【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 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分類單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遠;分類單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近。【解答】根據題意可知,玉米和月季同屬,而屬是一個較低的分類等級,所以它們之間有更多的共同點,那么說明: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間的共同點越多。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15.(2024七上·越城月考)報道稱,2024年4月廣西發現了新物科——“安東嶺鰍”。它生活在極暗環境中,眼睛退化,鱗片脫落,用鰓呼吸。“安東嶺鰍”屬于( )A.哺乳類 B.鳥類 C.爬行類 D.魚類【答案】D【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解析】【分析】魚類都用腮呼吸,而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都用肺呼吸。【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安東嶺鰍鱗片脫落,用鰓呼吸,那么“安東嶺鰍”屬于魚類,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16.(2024七上·越城月考)如果用圖表示各種概念間的關系,下列選項中與圖示相符的是( ) 1 2 3 4A 動物 無脊椎動物 軟體動物 蝸牛B 生物 多細胞生物 單細胞生物 酵母菌C 植物 被子植物 蕨類植物 苔蘚類植物D 細胞 組織 器官 系統A.A B.B C.C D.D【答案】A【知識點】結構與層次【解析】【分析】根據圖片確定四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然后與各個選項進行對照即可。【解答】A.蝸牛是軟體動物的一種,無脊椎動物包括軟體動物,動物包括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故A正確。B.多細胞生物和單細胞生物,二者是并列關系,故B錯誤;C.被子植物不包括蕨類植物和苔蘚植物,故C錯誤;D.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故D錯誤。故選A。17.(2024七上·越城月考)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及保護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擴大珍稀瀕危物種拯救活動B.可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以增加該地區生物的多樣性C.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措施D.偷獵、喪失棲息地及生物入侵等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答案】B【知識點】生態系統及其多樣性【解析】【分析】根據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判斷即可。【解答】A.擴大珍稀瀕危物種拯救活動,符合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正確理念,故A正確不合題意;B.引入外來生物可能會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干擾甚至破壞,導致本地物種的競爭劣勢或滅絕,故B錯誤符合題意;C.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措施,符合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正確理念,故C正確不合題意;D.偷獵、喪失棲息地及生物入侵等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18.(2024七上·越城月考)某新聞報道宣布確認某縣一男性在夏天死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該病主要由蜱蟲(如圖所示)叮咬引起。蜱蟲的蟲體分顎體和軀體兩部分,腹面有足4對,每足6節。根據上面的描述,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蜱蟲具有昆蟲的結構特點 B.蜱蟲屬于節肢動物C.蜱蟲是新發現的物種 D.蜱蟲屬于脊椎動物【答案】B【知識點】常見的無脊椎動物【解析】【分析】根據昆蟲、節肢動物的特征分析判斷。【解答】根據圖片可知,蜱蟲身體沒有分頭、胸、腹三部分,也沒有三對足、兩對翅,不符合昆蟲的特征。 但是蜱蟲身體分節,足也分節,這是典型的節肢動物特征,故B正確,A錯誤;蜱蟲早已被發現,不是新發現的物種,故C錯誤;蜱蟲是節肢動物,體內無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故D錯誤。故選B。19.(2024七上·越城月考)在余姚海涂水庫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它的額和兩眼前方有較密集的黑色剛毛,從頭到頸是雪白的柔毛,其余部分體羽都是石板灰色。在如圖所示的分類檢索表中,白頭鶴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B【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根據白頭鶴的特征分析。【解答】白頭鶴有脊椎,應該為脊椎動物;它的體溫恒定,且體外有羽毛,因此它的位置為乙,故B正確,而A、C、D錯誤。故選B。20.(2024七上·越城月考)如圖所示,一個處于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中,四種生物之間形成了食物鏈,此時若乙的數量增加,在一定時間內會引起的數量變化是( )A.甲、丙的數量增加,丁的數量下降B.甲、丁的數量增加,丙的數量下降C.甲、丙、丁的數量都增加D.丙和丁的數量增加,甲的數量下降【答案】D【知識點】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解析】【分析】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如果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的某一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解此題關鍵是由直方圖確定,丙表示生產者,甲表示初級消費者,乙表示次級消費者,丁表示三級消費者,從而獲得解題信息。【解答】在食物鏈“丙→甲→乙→丁”中,甲是乙的食物,而丁以乙為食。乙的數量增加,會導致甲被更多的取食,甲的數量會因此下降;而由于甲數量增加,丙作為甲的被捕食者會減少;同時,乙數量的增加也直接支持了丁數量的增加。因此,最終丙和丁的數量增加,甲的數量下降。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21.(2024七上·越城月考)將下列生物特征的序號填入對應現象后的空格中:①生物能呼吸 ②生物能排出體內廢物 ③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應 ⑤生物需要營養物質(1)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2)朵朵葵花向太陽 ;(3)饑不擇食 ;(4)冷開水不能養金魚 。【答案】③;④;⑤;①【知識點】生物的基本特征【解析】【分析】對每個題目中描述的現象進行分析,確定其中包含的生物特征即可。【解答】(1)“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形象地描述了草生命周期的開始和結束,這種生命現象說明生物能生長和繁殖,故選③;(2)“朵朵葵花向太陽”指的是植物的向陽性,說明植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故選④;(3)“饑不擇食”指的是生物需要營養,故選⑤;(4)冷開水不能養金魚,是因為開水中氧氣含量較低,說明生物能呼吸,故選①。22.(2024七上·越城月考)小童用顯微鏡觀察,試回答下列問題:(1)在對光時發現視野較暗,可以用 (選填“大”或“小”)光圈來調節進光量。光圈換好后視野范圍 (填“改變”或“不變”)。(2)如果在觀察時需要將視野甲轉變成視野乙,正確的操作頗序是 (用序號表示)。①調節光圈②轉動轉換器③裝動粗準焦螺旋④轉動細準焦螺旋⑤移動裝片(3)在載玻片上寫一個“b”字,用低倍鏡觀察,在視野內看到的圖像是___________。A.q B.d C.p D.b(4)用顯微鏡觀察一個正方形的細胞,顯微鏡目鏡上標有“10×”,物鏡上舔有“10×”,通過一定的測量,觀察到的細胞面積為0.09cm2,則細胞的實際面積為 mm2。【答案】(1)大;不變(2)⑤②①④(3)A(4)0.0009【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解析】【分析】(1)使用大光圈可以增加進光量,使視野變亮;光圈的大小只影響視野的亮度,不影響視野范圍。(2)根據顯微鏡的操作方法解答;(3)用顯微鏡觀察時,物像會發生上下和左右的顛倒。(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解答】(1)在對光時發現視野較暗,可以用大光圈來調節進光量;光圈換好后視野范圍不變。(2)根據題意可知,將視野甲轉變成視野乙,首先⑤移動裝片將視野甲的位置移到視野中央;接著②轉動轉換器更換高倍物鏡,①轉動遮光器,換用大光圈,最后用④細準焦螺旋進行精確對焦,則正確的操作順序是⑤②①④。(3)顯微鏡鏡頭內的像與物體上下左右相反,則載玻片上的“b”字在視野內會變成“q”。故選A。(4)用顯微鏡觀察一個正方形的細胞,如果顯微鏡目鏡上標有“10x”,物鏡上標有“10x”,那么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就是100倍。根據觀察到的細胞面積是0.09cm2,可以計算出觀察到的細胞邊長為0.3厘米。利用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原理,可以計算出該細胞的實際邊長為0.3厘米÷100=0.03毫米, 則細胞的實際面積為0.0009mm2。(1)使用大光圈可以增加進光量,使視野變亮;光圈的大小只影響視野的亮度,不影響視野范圍。因此,在對光時發現視野較暗,可以用大光圈來調節進光量;光圈換好后視野范圍不變。(2)將視野甲轉變成視野乙,首先⑤移動裝片將視野甲的位置移到視野中央;接著②轉動轉換器更換高倍物鏡,①轉動遮光器,換用大光圈,最后用④細準焦螺旋進行精確對焦。故正確的操作順序是⑤②①④。(3)用顯微鏡觀察時,物像會發生上下和左右的顛倒。因此,載玻片上的“b”字在視野內會變成“q”。故選A。(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用顯微鏡觀察一個正方形的細胞,如果顯微鏡目鏡上標有“10x”,物鏡上標有“10x”,那么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就是100倍。根據觀察到的細胞面積是0.09cm2,可以計算出觀察到的細胞邊長為0.3厘米。利用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原理,可以計算出該細胞的實際邊長為0.3厘米÷100=0.03毫米, 則細胞的實際面積為0.0009mm2。23.(2024七上·越城月考)藤壺有著很強的附著能力,常給很多動物帶來困擾。它在幼年期可以隨意游動,成年之后會附著在海龜、鯨等生物體的體表,跟著它到處“旅行”并在其體表密集繁殖。(1)藤壺體內沒有骨骼,但體外有一層保護身體的外骨骼,它屬于無脊椎動物中的 動物;(2)藤壺在海龜身上大量繁殖,會導致海龜因負重過大而無法探頭伸出水面呼吸,甚至可能會在水中窒息而死,據此判斷海龜的呼吸器官是 ;(3)想要清理海龜身上的藤壺,需要用淡水浸泡一段時間,等藤壺死亡之后,才能進行拔除工作。判斷藤壺已經死亡的依據可以是 。(寫出一點即可)【答案】節肢;肺;沒有呼吸【知識點】生物的基本特征【解析】【分析】(1)節肢動物的特征: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2)魚類用腮呼吸,不用抬頭出水面;其它動物用肺呼吸,需要抬頭出水面;(3)藤壺在淡水里面是不能存活的。【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藤壺體內沒有骨骼,但體外有一層保護身體的外骨骼,因此藤壺屬于節肢動物。(2)根據海龜需要探頭伸出水面呼吸可知,還貴屬于爬行動物,用肺呼吸。(3)判斷藤壺已經死亡的依據是藤壺停止了呼吸,沒有活力,或無法新陳代謝,或沒有應激性。24.(2024七上·越城月考)下圖是菜場里常見到的4種貝殼食物,某同學根據它們的特征編制了如下檢索表:(1)構成貝類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 。(2)檢索表中“?”處應填 (3)血蛤在檢索表中的位置是 。(填“甲”、“乙”、“丙”、“丁”)【答案】(1)細胞(2)扇形(3)乙【知識點】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解析】【分析】(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細胞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細胞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2)根據圖片分析貝殼的形狀即可;(3)根據圖片分析血蛤貝殼的特征分析解答。【解答】(1) 構成貝類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2)根據圖片可知,圖中貝殼形狀有兩種:扇形和方形。根據1a兩片外殼,方形可知,1b“?”處應該是扇形。(3)根據圖片可知,血蛤是1b兩片外殼,扇形,殼頂突出,放射線狀,因此在檢索表中的位置是乙。(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細胞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細胞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因此,構成貝類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2)圖中動物的貝殼形狀有兩種:扇形和方形。據檢索表“1a兩片外殼,方形…甲;1b兩片外殼,?…2”可知:“?”處應該是扇形。(3)血蛤是1b兩片外殼,扇形,殼頂突出,放射線狀,因此在檢索表中的位置是乙。25.(2024七上·越城月考)三星堆遺址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考古發現,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如圖依次為陶蟾蜍、銅鳥、銅蛇和銅虎。圖中文物涉及的動物有“蟾蜍”、“鳥”、“蛇”和“虎”,其中屬于哺乳動物是 ,一生中有三種呼吸器官的動物是 ,小科把蟾蜍和蛇劃分為一類,鳥和虎劃分為一類,他進行分類的依據是 。【答案】虎;蟾蜍;體溫是否恒定【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1)哺乳動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體表被毛覆蓋有保溫作用,體腔內有膈,牙齒分為門齒、臼齒、犬齒,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恒定等特征;(2)蟾蜍屬于兩棲類,它的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3)據動物體溫是否恒定可以把動物分為變溫動物和恒溫動物,【解答】(1)圖中虎用肺呼吸,體溫恒定,屬于哺乳動物;(2) 生中有三種呼吸器官的動物是蟾蜍;(3)鳥類和哺乳類體溫恒定,蟾蜍和蛇體溫不恒定,則他進行分類的依據是體溫是否恒定。26.(2024七上·越城月考)黃粉蟲,又名面包蟲,原是糧倉中常見的害蟲。幼蟲表面呈金黃色,喜群集,常常聚集在糧堆中或其它食料的下方。如果往飼養黃粉蟲的容器里放一片面包,它們會聚集在面包片下面吃面包,如果把面包片翻過來,暴露在明處的黃粉蟲會很快爬到面包片的下面。冬冬同學學習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后,決定選擇黃粉蟲作為實驗材料開展探究。(1)黃粉蟲在分類上屬于 (填“脊椎動物”或“無脊椎動物”);(2)如圖是冬冬設計的關于“探究非生物因素對黃粉蟲生活的影響”的實驗裝置,此實驗裝置探究的是哪種環境因素對黃粉蟲生活的影響 A.溫度 B.光 C.麥麩 D.風力(3)若全班有10個小組開展探究,應取10組數據的 值作為得出結論的依據。(4)預期實驗結果:黃粉蟲會趨向于哪一種環境 (填明亮或陰暗)。【答案】無脊椎動物;B;平均值;陰暗【知識點】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黃粉蟲的身體結構解答;(2)根據圖片分析哪個非生物因素改變即可;(3)實驗材料達一定數量或設置重復組并計算平均值是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誤差;(4)根據資料“常常聚集在糧堆中或其它食料的下方”分析。【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黃粉蟲的體內無脊椎骨構成的脊柱,因此屬于無脊椎動物。(2)根據圖片可知,此實驗裝置中一側遮光,另一側見光,則此實驗裝置探究的是環境因素是光照對黃粉蟲生活的影響,故選B。(3)為了提高實驗的準確性,因此若全班有10個小組開展探究,應取10組數據的平均值。(4)根據“常常聚集在糧堆中或其它食料的下方”可知,暗處黃粉蟲數目多,明亮處少,所以黃粉蟲會趨向于陰暗環境。27.(2024七上·越城月考)敵百蟲是一種殺蟲劑。有資料顯示:“少量殘留在土壤中的敵百蟲,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學為驗證此說法,設計了實驗,步驟如下:①在農田里取適量的土壤,將其均分為甲、乙兩組,將甲組土壤進行滅菌,乙組不滅菌;②配制適宜濃度的敵百蟲溶液,等分兩份,并分別與甲、乙兩組土壤混合均勻,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且適宜的環境下;③一段時間后,取樣檢測甲、乙兩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并進行比較。根據上述實驗步驟,回答下列問題:(1)步驟①中對甲、乙兩組土壤進行不同的處理,目的是為了 。(2)步驟②將兩組土壤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環境中而不是自然環境中,原因是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敵百蟲,則可預測步驟③中甲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 乙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答案】設置對照實驗;防止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進入土壤,干擾實驗;大于【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解析】【分析】(1)在科學探究中,通過對照實驗,可以探究某個因素對物理量的影響;(2)實驗探究的變量為微生物,那么就要避免外界的微生物進入對實驗產生影響;(3)沒有滅菌的土壤中敵百蟲會被分解,據此分析解答。【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步驟①中對甲、乙兩組土壤進行不同的處理,目的是為了設置對照實驗。(2)為了防止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進入土壤,干擾實驗,所以步驟②將兩組土壤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環境中而不是自然環境中;(3)“若微生物能分解敵百蟲”,則乙組土壤中敵百蟲被微生物分解了,導致敵百蟲濃度降低.因此可預測步驟③中甲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大于乙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28.(2024七上·越城月考)在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葉上、常常能看到一些深綠色的小肉蟲,這就是菜青蟲.而在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葉上則看不到這種昆蟲.菜青蟲只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嗎 (1)小江設置對照實驗為:用十字花科植物汁液涂抹的濾紙與 進行對照.(2)控制單一變量、是保證實驗結果可靠性的關鍵因素,如圖是實驗材料放置的幾種方式.其中只有丙能保持單一變量,請分別說出其他兩種放置方式影響變量單一的原因。甲 :乙 。(3)在實驗進行到什么程度開始計數,需要下操作性定義.本實驗中判斷菜青蟲取食的標準應是 。A.菜青蟲離“葉片”比較近時B.菜青蟲爬到了“葉片”上時C.菜青蟲開始吃“葉片”時D.菜青蟲把“葉片”吃完時(4)按上述設計進行實驗后,若要獲得更為可靠的結論、接下來應進行的操作是 。【答案】非十字花科植物汁液涂抹的濾紙;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濾紙與菜青蟲不等距;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濾紙形狀不同;C;應設置重復組,多次實驗;實驗的數據應當取各重復組的計算平均值【知識點】控制變量法【解析】【分析】(1)根據對照實驗的原則,要求只有一個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2)根據圖片分析實驗甲和乙中還有哪個因素不同即可;(3)實驗時某些因素會影響菜青蟲活動的時間,為了排除這些因素的影響,需要等到開始吃葉片就計時即可;(4)根據科學探究中多次實驗尋找普遍規律的要求解答。【解答】(1)為了控制單一量,實驗用的十字花科植物汁液涂抹的濾紙與非十字花科植物汁液涂抹的濾紙進行對照。(2)根據圖片可知,圖甲放置方式影響變量單一的原因是: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濾紙與菜青蟲不等距;圖乙放置方式影響變量單一的原因: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濾紙形狀不同。(3)根據題意可知,本實驗中判斷菜青蟲取食的標準應是菜青蟲開始吃葉片時,而不是不吃或吃完。故選C。(4)如果按上述設計進行實驗,要獲得更為可靠的結論,還應設置重復組,多次實驗,實驗的數據應當取各重復組的計算平均值,否則結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證明結論。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紹興市元培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科學試題(學生版).docx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紹興市元培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科學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