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下冊新部編版第三單元《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梳理時間軸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式。下圖時間軸反映了( )A.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 B.選官制度的持續發展C.地方行政機構的調整 D.對外交往的深入推進2.下圖是我國古代的兩部科技著作的書影。下列關于這二者共同內容的表述正確的是( )A.都記述了手工業生產技術 B.都總結了農業生產的經驗C.都對中醫藥學有所研究 D.都借鑒吸收歐洲文明成果3.對以下示意圖理解正確的是( )A.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促進了人口增長 B.作物推廣促進了農業耕作技術革新C.外來作物豐富了古代的經濟生活 D.外來作物完全取代了本土作物種植4.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圖,與文字珠聯璧合,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實證性資料。下面這些插圖最有可能出自( ) 農作物加工圖 陶瓷制作圖 煤炭采掘圖A.《天工開物》 B.《農政全書》 C.《本草綱目》 D.《齊民要術》5.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逐步統一全國。為鞏固統治,他推行了一系列強化皇權的措施。下列屬于他強化皇權的措施有( )①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 ②罷黜百家,尊崇儒術③設立“三司”,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 ④設立軍機處,大興“文字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康熙六十一年,全國耕地數為8.51億余畝,與明代耕地面積的峰值7.84億畝相比,高出6千余萬畝。雍正朝耕地繼續增加,至乾隆末期,已達10.5億畝。上述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A.專制主義進一步加強 B.閉關鎖國政策實施C.《尼布楚條約》訂立 D.統治者的大力推動7.《明史紀事》中記載:“永樂三年……海軍三萬七千余人,由蘇州劉家港……達占城,以次遍歷西洋諸國……而諸番利中國貨物,經營互市,往來不絕。”材料中所提及的歷史事件是( )A.張騫通西域 B.戚繼光抗倭 C.鑒真東渡日本 D.鄭和七下西洋8.明清時期的商幫成員常以合伙經營的方式,訂立規章,共同協商貨物價格,有時也會借調資金,保護同鄉商人的利益。這主要反映明清時期商幫( )A.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 B.具有強烈的排外性C.注重內部合作與互助 D.通過壟斷市場獲取利潤9.傳統中國王朝中,皇帝主掌禮儀象征帝國理念,宰相統領百官處理具體政務。明太祖朱元璋卻廢除了宰相制度,規定六部直接聽命于皇帝。這一變革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六部執行政務的效率 B.消除對皇權的潛在威脅C.避免外戚與宦官干預朝政 D.皇權與相權的共治到分治10.鄭和下西洋后,明朝社會出現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勝覽》《星樓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錄海行見聞。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這表明鄭和下西洋( )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促成明朝調整對外政策C.推動中國社會轉型 D.增進對亞非國家的了解11.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漢語詞匯不斷豐富。“上帝、圣經、地球、平面、平行線、子午線、番薯(甘薯)、包谷(玉米)…”這些詞匯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時間應該是( )A.唐朝 B.宋朝 C.清朝 D.明朝12.某同學在復習時制作了以下示意圖。據此推知,他復習的主題是( )A.君權和相權的斗爭 B.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演進C.大一統局面的實現 D.封建君主專制和自然經濟的衰敗13.戚繼光在《韜鈐深處》中寫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鄭成功在《復臺》中寫道:“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詩中“海波平”“逐荷夷”的壯舉( )A.加強了對西藏的有效管理 B.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民族利益C.鞏固了明政權的統治秩序 D.抗擊了當時世界頭號殖民帝國14.《鄭和航海圖》全圖以南京為起點,遠及東非,涵蓋亞、非兩大洲,收錄地名500多個,中亞非諸國地名約300個。這表明( )A.明朝的軍事力量遠超亞非各國 B.鄭和船隊的航海范圍極為廣泛C.《鄭和航海圖》繪制成本高昂 D.鄭和下西洋帶來亞非物種交流15.文物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即在各個歷史時期,西藏的文化和文明都與祖國內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西藏歷史是由各民族共同書寫的。以下文物可以證明( ) 七世達賴金印 駐藏大臣令牌 金奔巴瓶A.清朝政府只掌管了西藏地方軍務 B.達賴活佛轉世靈童可以不經清廷批準C.駐藏大臣全權管理西藏政教事務 D.清朝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轄16.李細珠在《從東亞海域到東南海疆——明清之際臺灣戰略地位的演化》一文中指出:明清易代之際,臺灣的戰略地位從東亞海域國際商貿轉運站轉變為中國東南海疆的藩籬,而鄭成功驅荷復臺正是這個歷史性轉變的起點。據此可知,作者意在強調鄭成功收復臺灣( )A.加速了臺灣地區的開發 B.促進了民族交融C.維護了東南沿海的安全 D.扭轉了東亞格局二、材料題17.大一統是一個復雜而豐富的主題,它不僅僅是疆土的統一,更是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全面融合與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自秦朝起,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大國……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時代來,顯然是進入了新的時代,他和他的統治機構,顯然比前一時代的封建國家起著較多的作用……——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說自秦朝起中國進入了一個怎樣的“新的時代”?材料二 如下圖所示(2)依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古代貨幣演變的特點。材料三 隋唐時期重新建立起大一統的帝國并且使之更為完善,接下來100年間的和平與繁榮使唐時國力超過了漢朝,同時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這一進展反過來又推動了國家的全面發展。——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性進展”?材料四 較之于歷代,清朝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政策最為積極,特別是西北戰事結束后,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思路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派遣官員,駐扎軍隊,整頓地方,積極主動治理邊疆,更為有力的治邊政策,使邊疆出現了持續穩定、統一的政治局面。——摘編自保爾《談清朝邊疆治理》(4)依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以西藏為例列舉清朝治邊政策“最為積極”的具體措施,并概括清朝對中國邊疆治理的重要意義。1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科技惠澤天下】材料一(1)材料一是我國古代兩項重大科技成就,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1成就的改進者及圖2成就的發明者。談談這兩項成就對世界的共同影響。【詩詞再現歷史】材料二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蓬瀛乍接神仙侶,江海回思耕釣人。九萬摶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升平時節逢公道,不覺龍門是險津。——(唐)袁皓《及第后作》材料三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2)材料二中哪一制度的確立讓詩人實現“十年辛苦涉風塵”到“金榜高懸姓字真”的跨越?材料三中,辛棄疾在詞中使用的“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些典故在我國哪部古代小說中得以再現?【中醫福澤萬世】材料四 華佗對他的學生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他模仿動物的活動姿態,創編了一套體操。吳普長期堅持,“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堅”。——摘編自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套體操名稱。與華佗同時代,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的名醫是誰?寫出他的一部醫學著作。19.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南京的江南貢院,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明清兩朝,全國半數官員都出自江南貢院。江南省是清朝初期的一個行政區劃,大概涵蓋了今天的安徽、江蘇、上海以及江西和浙江的小部分。后來因為江南省實在太大太富,順治十八年(1661)其行政機構江南布政使司被拆分為江南左布政使司、江南右布政使司,康熙五年(1666)改稱安徽布政使司和江蘇布政使司,所轄區域俗稱安徽省、江蘇省。但鄉試依舊為“江南鄉試”,所以在這個行政區劃內的考生都屬于一個考區。——張瑋《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材料二 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請回答:(1)江南貢院在明清時期地位顯著,結合材料一回答,這一時期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從江南省的行政區劃變遷,分析中央集權在地方管理上的體現。(2)依據材料二,概括科舉制度能長期存在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種“機會均等”的機制對普通百姓家庭產生了哪些積極與消極影響?20.材料一 自漢代以來,新疆地區(古稱西域)與中原政權的關系經歷了多次變遷。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此后,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納入中原政權的管轄范圍。材料二 唐朝時期,中央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事務。唐朝與西域各國保持了密切的往來,絲綢之路的繁榮達到了頂峰。材料三 元朝政府設立了行省制度,直接管理新疆地區。明朝時期,由于國力衰退,中央政府對新疆的控制有所減弱,但依然保持了與西域的聯系。材料四 清朝乾隆年間,清軍平定準噶爾叛亂,設立了伊犁將軍府,全面管理新疆事務。清朝還通過屯田、移民等措施,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聯系。(1)根據材料一,答出漢代加強了中原與新疆地區聯系的重要歷史事件。(2)根據材料三,歸納元朝和明朝時期中央政府對新疆地區管轄特點的不同之處。(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影響新疆地區與中央政權關系密切與否的主要因素。2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解讀歷史的密碼。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商代晚期,種植業和畜牧業已很發達,甲骨文中可見“畜”“牧”二字。……手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已非常先進。甲骨文的“鑄”字,就像手持裝有滾燙銅水的容器,將銅水澆注到下方的模范之中。——張懌文《讀“甲骨日記”探商代文明》(1)依據材料一,概括商代晚期經濟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從技術層面簡析甲骨文“鑄”字蘊含的歷史信息。材料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上冊蘇軾《定風波》(2)依據材料二,提煉蘇軾《定風波》蘊含的人生智慧。結合所學,簡述蘇軾對詞這種文學形式的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材料三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經春秋戰國直到宋朝臻至鼎盛,明清進入沉淀階段……其中最著名的就屬于四大科技圖書——《天工開物》《徐霞客游記》《農政全書》《本草綱目》。……明代國子學的學習內容有《四書》《五經》《御制大誥》《大明律令》等書,官學之外,中國私塾里的啟蒙教材仍然是《三字經》《百家姓》等,較少有數學、天文等科學知識。——馬月飛《明代四大科技圖書的西漸傳播命運及原因》(3)結合所學,分別寫出《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本草綱目》的作者。依據材料三,概括明代科技發展的特點。22.【古代經濟】材料一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一方面依賴西漢前期的財富積累,另一方面依賴其財政改革。其改革核心即以國家力量調控經濟運行,保障“外攘夷狄”的軍需費用。打擊豪強地主、工商業者哄抬物價、囤積居奇、兼并農民土地的行為,從而穩定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創造了大一統帝國的輝煌。——摘自臧知非《漢武帝財政改革與中央集權的強化》材料二 宋代中國不僅歡迎外商來華且鼓勵本國民眾出海貿易,與亞洲海洋各國形成了南海貿易體系。對南宋沉船“南海1號”的發掘,共出土近18萬件瓷器、絲綢等商品,這些商品海外諸國不能生產或質量遠遜中國。宋代海船普遍應用了水密隔艙、多層舷板及導航技術,增強了安全性。各國皆樂于與中國開展貿易。——摘編自黃純艷《宋代中國為何展現“海洋大國”氣象》材料三 清朝前期商業發達,各地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市場組成的商業網。一些農村地區發展成為工商業市鎮,成為地區貿易網絡中心。同時,長途貿易和大宗貿易活動異常活躍,擁有雄厚商業資本的商幫,在全國進行商業活動。到乾隆時晉商又專門經營匯兌、放貸和存款業務,在全國各地開設“票號”,便于貨幣流通。——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指出漢武帝財政改革的核心并概述其改革的意義。(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宋代“各國皆樂于與中國開展貿易”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商業發展的特點。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七年級歷史下冊新部編版第三單元《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C A A D D C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B B D C17.(1)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以后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大國。(2)特點:幣制混亂向統一貨幣演變;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演變;金屬貨幣向紙幣演變。(3)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科舉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詩繁榮。(4)措施:冊封班禪和達賴、設置駐藏大臣、確立金瓶掣簽制度等。意義:清政府對邊疆的有效治理,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使邊疆保持了持續穩定,使國家保持了統一。18.(1)改進者:蔡倫。發明者:畢昇。影響:促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2)制度:科舉制。小說:《三國演義》。(3)名稱:五禽戲。名醫:張仲景。著作:《傷寒雜病論》。19.(1)趨勢:區域集中化:材料一提及江南貢院成為全國半數官員的來源地,說明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呈現向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如江南)集中的趨勢。特點:分而治之,通過行政分割加強中央對富庶地區的控制;強化垂直管理,拆分后保留“江南鄉試”的統一考區,既維護科舉制度的權威性,又避免地方行政變動干擾中央主導的人才選拔,體現中央權力對地方事務的滲透。(2)長期存在的原因:科舉制度為社會底層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并將其制度化;“機會均等”的機制,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積極影響:為普通百姓家庭子弟提供了入仕機會,改變家族命運,激發了普通百姓家庭子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育發展。消極影響:導致部分家庭過度重視科舉,忽視其他技能培養;考試內容局限于儒家經典,束縛了子弟的思想,限制了知識的多元化發展。20.(1)歷史事件:張騫出使西域和設立西域都護府。(2)不同之處:元朝時期中央政府設立了行省制度,直接管理新疆地區;明朝時中央政府對新疆的控制有所減弱。(3)主要因素:中央政權的國力強弱;邊疆政策的調整;經濟文化交流的需求;軍事力量的對比等。21.(1)表現:種植業和畜牧業發達,手工業有所發展,青銅冶煉和制造業非常先進。歷史信息:體現了青銅器冶煉鑄造工藝的先進。(2)人生智慧:對人生豁達,享受當下,從容前行,堅守本心的人生智慧。突出貢獻:改進詞的創作,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格調。(3)作者:《天工開物》宋應星;《農政全書》徐光啟;《本草綱目》李時珍。特點:多為總結性科技著作、對中國傳統科技進行了總結、在總結傳統科技基礎上有發展和創新、明代科技實用性強、明代科技綜合性強等。22.(1)核心:以國家力量調控經濟運行。意義:保障了對外軍需費用;促進了農業發展(促進經濟的發展);為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2)原因:政府鼓勵對外貿易;中國商品質量高;宋代造船業發達;指南針運用于航海,安全性強。(3)特點:商業發達,商品貿易繁榮;形成了區域性和全國性組成的商業網;工商業市鎮興起;商幫崛起;貨幣流通快。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